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政治学说史

_66 乔治·萨拜因(美)
中译文据《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中文版,第1卷第634页。
②。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个策略”(1905年6月一7月)《选集》第3卷。
第99页一100页.(中译文据‘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笫1卷。第576页.
一择者)
904
阶级的联盟的转变足以把两种革命区别开来。①即使这一转变的
闻隙在某种情况下消失了,两种革命之间的区别依然存在。列宁
拚命维护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列宁不能放
弃这一信仰,即划清两种革命的界限多少可以保证随之而来的社
会主义革命具有民主性。在上引“两个策略”一书中,他说,任何一
个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忘记,除非通过“姿产阶级的自由和资产阶
级的进步。和“完全的政治自由”无产阶级不可能找到取得真正自
由的道路。而这种资产阶级的政治自由已经包含在他的无产阶级
和农民的革命的民主专政的公式中了。同时,从上述的引语中可
以看出,即使在1905年,列宁的理论中已包含了实质上类似托洛
茨基不断革命论的重要论点。但同样清楚的是,如果两种革命合
并了,同西方社会党的长期发展以及它们同开明的责任政府打交
道的经验就没有真正的相似之处了。列宁对“资产阶级自由力的顾
虑重重,其实只是形式上的,并非出自他对政治民主的价值的信
念,这恰如托洛茨基对列宁党的专政顾虑重重一样,也只是表面
的,并非由于他对专政的坏处有真正的认识。在1917年时机到来
了,两人的顾虑便都烟消云散了。
帝国主义的资本主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特别是西欧社会主义党派对
战争的支持,使列宁的思想又转到新的方向。直到1914年,虽然
列宁一直熟读马克思主义的全部作品,但他的注意力却始终集中
于在俄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党的问题上。战争将马克思主义置于
国家的和国际的政治背景之中。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背叛国际主义
及其反对爱国的声明表明,这类事情应成为革命战略首先要关注
①。几个论题”(1915年10月).‘文集》第18誊,第357页.
905
的问题。从1914年到俄国革命爆发,列宁一直在研究从资本主义
到帝国主义的演变及其对社会主义革命6rj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背叛行为使列宁受到震惊。他一直相信
象卡尔’考茨基那样的德国理论家所说的那些冠冕堂皇的革命言
词,当最初听到德国党已投票赞成战争预算的消息时,他怎么也不
肯相信。当怀疑再也不能成立的时候,考茨基在列宁的眼里一下子
就变成了“叛徒”。列宁成为仅有的少数几个马克思主义者之一,其
中包括德国的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他们准备欢迎
他们自己的国家在战争中失败。列宁也非常乐意采取同一步骤。
“从俄国各民族劳动阶级和广大劳苦大众的观点出发,两害取其
轻,应当使沙皇政权及其军队失败刀。他的口号是“变帝国主义战
争为国内战争力,也就是变为无产阶级革命。但是,大批社会党的
背叛迫使列宁不得不缓和与修正主义者的关系,这些修正主义者
一直遭到他的鄙视和谩骂,尽管他从未认真地研究过修正主义的.
论点。马克思关于革命迫在眉睫、工人阶级的日益贫困化以及中等
阶层将下降到无产阶级的地位等预言,显然均未成为现实。尽管
列宁愿意相信是党的领导人出卖了无产阶级,他却不能无视这一
事实,即西欧的无产阶级不仅允许他们自己被出卖,而且在某种意
义上甚至欢迎被出卖。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无产阶级生来是革命
的,但事实却证明他们根本是不革命的;而这正是伯恩施坦论点的
含义。列宁当时必须面对下列异常现象:为什么在资本主义最发达
的国家里,资本主义工业化没有产生革命的无产阶级?由于他丝毫
不打算放弃这一理论,所以他必须证明按照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
革命是不可避免的。他还必须证明,西欧的无产阶级遇到了世界
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股逆流,到一定时候,发展进程将恢复
正常。他在1915年和1916年的主要著述就是围绕这个目的写作
的,这些论述成为后来被正式定义为“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
906
的马克思主义刀①的依据。
事实上,列宁的论点很少是他自己独创的。帝国主义与国际
资本主义,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者还是对非马克思主义者来说,都
不是新课题;按照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列宁的分析要比早期其他马
克思主义学者逊色。②在战略与经济理论之间他更强调前者,他的
侧重点在于证明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性结论仍然正确。简
而言之,他追随恩格斯早已确立的论点,即承认马克思低估了资本
主义制度内部发展的可能性。对经济方面的分析可简述如下:随
着工业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它们渐趋垄断化,到了_定时候,在
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垄断将成为统治一切的特征。商业
中组成了愈来愈多的托拉斯和卡特尔。在国内各企业间,私人企
业家的相互竞争实际上停止了,对工业的控制从商品生产者之手
转入金融家和银行家手中。商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相融和,然后日益
被金融寡头所控制。当一国经济这样被控制起来以后,马克思归
因于资本主义竞争的“无政府状态”也将实质上大为削弱,从而使
“各种矛盾”得到控制,但在国际范围内,其结果却大不相同。这种
制度依靠的是从不发达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廉价原料所获得的更
高利润,和在这些不发达国家投资所获得的更高收入,而扩大了的
生产又在谋求更大的市场上造成了不断增长的压力。结果,虽然
企业者之间的相互竞争减少了,但是国与国之间甚至资本主义国
① 参见《文集》第18卷和19卷;《选集》第5卷。尤其是《在偷来的旗帜下,社会主
义与战争》,1915年版(与G.季诺维也夫合著);《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1916年版;以及布哈林的《帝国主义与世界经济》(纽约,1929年版)。这些著作发表于
1917年的三月革命之后。
②在马克思主义作家的著作中,最重要的著作为鲁道夫?希法亭的《金融资本:
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Das Finanzkapital:Eine Studie iiber舭jTingste
Entwicklung幽s Kapitalismus),维也纳,1910年版。列宁主要取材于这本著作。列
宁也大量取材于J.A.霍布森的《帝国主义》(协妒er胁凰m)(1902;1905年修正版)。有
关帝国主义的文献E.M.温斯洛曾加以评论,见“帝国主义的类型》(The Pattern矿
Imperialism),特别是该书第7章。
907
家集团之间的竞争却增加了;关税成为国家之间进行贸易战的武
器;当国内政治向类似国家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时,国际政治则向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不发达的国家的领土和人口以进行剥
削的方向发展。其结果便是为瓜分不发达国家和为扩张殖民帝国
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列宁得出的结论是,用通俗的话来说。
1914年开始爆发的那场战争不过是德国资本家组成的辛迪加及其
子公司与英法资本家组成的辛迪加及其子公司之间为控制非洲而
进行的一场争斗。可以肯定,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一些
规模较小的资本家集团为了一些次要目标,在主要斗争的边缘进
行小规模的战斗。俄国资本家们希望控制君士坦丁堡,日本资本
家们则希望剥削中国。在更加落后的国家,象塞尔维亚或印度,仍
然存在着真正的民族主义运动,就象在欧洲曾经出现过的那样。
然而从根本上来讲,垄断与金融资本主义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发展的必然结果;政治上的帝国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
结果;而战争则是帝国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帝国主义是
“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刀,是向更高的共产主义经济和社会的
过渡阶段。
帝国主义是作为一般资本主义基本特性的发展和直接继续而发展
起来的。但是,资本主义只有发展到一定的、很高的阶段,才变成了资本
帝国主义,这时候,资本主义的某些基本特性开始变成自己的对立物,从
资本主义到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那个过渡时期的特点,已经全面形
成和暴露出来了。①
列宁认为这一理论不仅解释了战争,而且解释了为什么马克
思对工业经济发达国家中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预言没有实
现。因为,资本家通过剥削落后国家的人民而获得的高额利润,使
①‘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文集》第19卷,第159页,《选集》第5卷。
第80页。(中译文据《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卷第807页。——译者)
908
他们能够向本国劳工阶级支付高薪。结果,欧洲工人,特别是熟练
工人,实际上享有了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可以断言,这种较高生
活水平的获得是建立在对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中非熟练工人更重
的剥削的基础之上的。实质上,欧洲工人阶级变成了全世界剥削体
系中的同伙,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分赃。因此,阶级斗争在某些地
方暂时地缓和了,或者说资本主义找到了一条延缓其固有的各种
矛盾的出路。结果,在欧洲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列宁划在1871年
(巴黎公社无产阶级起义的日子)至1914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欧
洲的无产阶级受到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们成为修正主
义者散布的幻想的牺牲品,即幻想工人与资本家的利益是可以一
致的,而经济的发展是可以通过和平或改良主义的方式进行的。
列宁说,1914年“无产阶级群众由于少数处境优越,技术熟练并参
加了工会的工人转向自由的即资产阶级的政治而全部涣散了,失
去斗志了。力列宁自然把这种情况视为堕落。欧洲工人阶级变得
“体面了刀,在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寄生性了。资本主义也堕落了。
它不再是1871年以前那样的一支建设性的社会力量了;资产阶级
变成了腐朽而又反动的阶级,主要关心保护其既得利益,具有典型
的食利思想。的确,看来列宁要证明的未免过了头——整个欧洲社
会包括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腐朽了——因为他希望得出在西方
革命即将重新爆发的结论。他对政治民主的评价似乎也较1906年
时为低,当时他争辩说,这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道路。他对民主
的态度在任何时候都是暖昧的,就象马克思在s哥达纲领批判》中
所说:民主只有作为迈向社会主义的一步时才有价值,但这是必要
的一步。现在列宁倾向于将民主称之为纯粹的骗局和伪善。列宁
举战时管制为例来证明国内的各种公民自由不过是扔给平民百姓
的面包片,一旦威胁到在资产阶级社会里唯一掌握实权的金融界
的统治时就会立即被夺去。往下就可以看到列宁对民主的估价愈
909
来愈低。
列宁对事态发展的最后结论还有待作出。他希望证明欧洲的
无产阶级依然是革命的,正如他所说,“战争推进了社会主义革
命力。他一生的信念妨碍了他看到他的论点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即欧洲革命可能长期推迟,这就会使他关于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
内战争的政策站不住脚。他所做的仅仅是重申马克思主义的一般
论点。帝国主义通过资本输出加速了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从而
也就扩大了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本性是不会也不能改变的。资
本主义固有的种种矛盾并未得以消除,不过是“转化”了而已,因此
它们必然会以新的面目再现。帝国主义统治阶级和劳工阶级已划
分为利益相互冲突的国家集团,这种划分与已经具有世界规模的
生产体系是丝毫也不相适应的。民族团结的思想、排外的关税政
策以及国家垄断政策,阻挡了适应这种经济体系扩大的道路,作为一
基础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要重新取得对人为的限制的控制权。具
体地说,列宁显然相信这些矛盾将要采取两种形式。第一,资本主
义永远也不能阻止或控制衰退与危机,他预计衰退与危机将会更
经常更严重;它们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可克服的弱点。第二,他更加
肯定地认为帝国主义国家不能避免战争;1914年爆发的战争仅仅
是一系列持续不断的国家之间为帝国扩张而进行的战争中的第一
次。因此,列宁提出一个并未加以发挥的论点,即不断爆发的战争
和衰退必然逐步削弱资本主义的力量。这一点成为后来的共产主
义者认定资本主义的崩溃是不可避免的标准证据。马克思的结论
就这样实质上重新得到确认。由托洛茨基执笔并于1919年为共
产国际通过的“第二个共产党宣言*声称,世界大战展现的人类苦
难的情景解决了“社会主义运动中关于贫困化理论的学术上的争
论”。列宁的年轻朋友尼古拉?布哈林在下述引语中概括了这一
结论。
9lO
这次大战把工人主人受束缚,使他们奴颜卑膝地屈从于帝国主义国
家的最后一根链条打断了。无产阶级哲学的最后一个局限性——拘泥
于民族国家的狭隘性及其爱国主义——被克服了。与整个阶级持久的、
总的利益比较起来,与国际无产阶级进行社会革命,以武力推翻金融资
本专政,摧毁国家机器,建立反对资产阶级的新的权力的思想比较起来,
眼前的利益,从帝国主义掠夺和同帝国主义保持联系中得到的暂时好处
变成次要的了。①
不管列宁在作出这一结论时如何深信不疑,总的说来,他的论
点赋予欧洲无产阶级以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大约四十年间,欧洲
无产阶级一直寂然无声,马克思关于革命的预言也就未能实现;到
191 5年,它又变得如此革命,革命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列宁象所有
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一样,长期相信考茨基鼓吹西欧革命的时机
已经成熟这一理论;他还象托洛茨基那样确信,只有得到西方革命
的支持,俄国革命才可能巩固。为了解释1914年社会主义者的叛
变行为,他采用了这样一个理论,即西方的无产阶级与西方的资产
阶级联合起来共同剥削殖民地人民。当时他估计战争将使西方的
无产阶级转变态度,成为带领全世界无产阶级在反对资本主义和
帝国主义压迫者的革命中的领袖。但是,看来并没有什么理由可以
说明为什么西方的工业无产阶级与不发达国家中被剥肖q的大众会
改变他们所处的相应地位。列宁究竟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哪条原
则认定西欧的无产阶级一下子会变得革命起来,或确认在资本主
义的发展不平衡而使非工业化国家仍被剥削的情况下西欧无产阶
级不会继续保持沉寂。他对西欧革命即将到来深信不疑(尽管他的
证据并不特别充分),这一点可以暂且不提。这里只说列宁的上述
分析毖他即将建立的共产主义政府面临一次抉择:它既可以寄希
望于激起西方革命;或者按同样的逻辑,也可以寄希望于与西方资
①《帝国主义与世界经济*英译本,(1929年版),第167页。这本书是1915年时
写的,列宁为其作序。直到1917年,这本书才发表。
91l
本主义无I良期地共处。19t7年以后,列宁随时预言,共产主义与非
共产主义国家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这样,不论某一理论家可能
把世界政治的紧张关系看作是存在于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
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他都仍未超出正统的列宁主义的范围①。
对马克思主义的其它多处更改也差不多是同样清楚地在列宁
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中提出的,但它们往往没有得到充分和清晰
的阐述。1917年以后“无产阶级”一词的含意与马克思所赋予它的
专门意思逐渐有了相当大的差别。如通常把“世界无产阶级力这类
的词语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劳动人民”作为同义词使用,
虽然后者显然大部分并不是由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直接造就的无产
者。

资本主义使人类的广大群众无产阶级化。帝国主义使这些群众无
法立足而被卷入革命运动。“群众”这个词的概念本身近几年发生了变
化。在过去议会主义与工联主义时代被视为群众的人已变成上流社会
人物;千百万过去不参预政治生活的人今天正在转变为革命群众。⑦
列宁在马克思最著名的口号中加了“和被压迫民族力几个字,
这条口号就变成“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列宁
在做这一修改时自己也认识到,这是对乌克思主义作了一次根本
性的改动。他解释说:
当然,从t共产党宣言*的观点看这是错误的。但是,t共产党宣言,
是在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写成的;从当前政治形势的观点看,这是正确
的④。 t
①见赫伯特?马居斯《苏维埃马克思主义:一种批判分析》(Soviet Marxism:
4 Critical Analysls)(1958年版)。
②引自托洛茨基1920年8月8日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世界代表大会上的发言。
‘共产国际,1919--1943年》珍妮?德格拉斯选编的文献汇编,第1卷,(1956年版),第
177页.
@引蛊阿尔弗冒德?迈耶《列宁主~(1957年版)。第270页.
912
这一更改的战略意图是很清楚的,共目的是要使反对帝国主义列
强成为共产主义和殖民地人民的共同事业。但同样清楚的是,按
照马克思的原意,殖民地人民一般说来并不是无产阶级,因为他们
的经济大部分还处于前工业化和前资本主义阶段。对马克思主义
的这一更改是按托洛茨基早在1906年就已提出的方向做的,那时
他论证说,世界规模的资本主义使得在落后国家发动革命比在高
度工业化社会要容易些,他并且把传统的理论打上“原始”的标记。
列宁在1918年也说过差不多同样的话,尽管他经常重复往常的观
点。但列宁的特点是,这个修正了的观点到了他的嘴里似乎又成了
“正确”的阐释。①因此,正如前段所述,如果西方资本家阶级与无
产阶级(按照马克思的原意)的联盟在高度工业化的国家里稳定地
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修正与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倒是相一致的。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共产主义国家将不是同西方无产阶级而是同
不发达国家长期结成联盟。
鉴于列宁对帝国主义支离破碎的论述而造成的含糊性,或许
可以勾勒出一幅带有臆测性的新马克思主义社会进化论的草图,
这完全不同干原来的马克思主义传统,而多少带有从中脱胎出来
的痕迹。与其说它接近列宁曾经清楚地表述过的任何理论,还不
如说它更接近于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从列宁去世后俄国马克
思主义者所遵循的道路而论,这一说法无疑更显得言之成理。然
而,应当搞清楚的是,确切地说这并不是历史事实,因为它与任何
一个理论家的见解都不相吻合。它似乎不过是列宁提出的一套具
有可能性建议,由列宁启其端,而列宁主义者们便可据以进行多番
揣测。②
一种可能的新马克思主义进化论,并不象马克思那样,认为主
① 见上引迈耶书的引涪,该书第253--254页。
@夺冠垮耶的译“莓厚的辩睡巷”同前引书第’z奄?
913
要差别是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差别,社会变革是出阶级之间的紧张
关系所造成的,而是把主要差别置于民族之间和社会之间一
方面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高度发达的社会,另一方面则是不发达
的前工业化或仅仅部分工业化的社会。事实上,列宁经常使用诸如
“资本主义国家”和“无产阶级国家”之类的词语。这两类国家可以
在一定的时期里共同生存,共同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
主和劳动大军在某种意义上将寄生于对不发达国家的剥削上。在
这两类国家中,不发达国家所处的地位可能更为有利,因为它可以
获得现成的技术,就象托洛茨基所说俄国能够获得现成的技术一
样。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可能更趋僵硬和
保守,更注意维护既得利益,正如列宁加给西欧的一个食利者意识
那样。不发达国家必须进行调整,以便对付其资本主义对手。为了
自卫,它必须发展相当于对手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如果它们
在意识形态方面较为灵活,它们就可能在全面规划和政治指导下
建立起工业化经济。它们无须重复资本主义的全部过程和错误。
它们可能不必实行资本主义而实现工业化。由于发展的不平衡,
就有在一个国家里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不发达国家是由先进
与落后的多种因素所构成——就象在沙皇俄国一样,既有原始的
农业,又有先进的工业技术。每一个不发达国家的各种因素都具
有独特的组合方式,策略家必须按照各国本身的特点行事。马克
思主义确如托落茨基所说,是一种“分析的方法”。考虑到新马克思
主义的宣传对象,最能令人信服的应是:俄国要鲜明地站在进步的
前列,在先进的东方反对垂死的西方的斗争中充当典范、示范工程
和首领。
革命的途径
俄国三月革命时,列宁已准备采取行动。他可以顺理成章地
914
把这种行动称之为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也可以叫作开始社会主义
革命。在两种革命之间划一条鲜明的界限已不再重要了,因为无
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革命民主专政使列宁逐渐得出托洛茨基一下
子就得出过的结论,即把两种革命合并起来①。他在流放地瑞士注
视着俄国的局势,很快就确定这种合并已经发生,革命的发展应该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
假使我们削足适履地拿狭隘了解的理论来硬套复杂的、迫切的、迅
速发展着的实际革命任务,而不把理论看作首先是、最主要是行动的指
南,那就大错特错了。②
因此,他在到达彼得格勒的一周之内就使他的追随者大吃一惊。
1905年他曾经说过,一个社会主义者永远也不应该忘记,民主共
和国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可行的道路。现在他把这种思想称为
“革命前布尔什维克档案中的古董”。生活比思想更具“独创性”,马
克思主义要跟上事态的发展。
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
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
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
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
谁按旧方式提出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问题,谁就使活的马克思主
义变成为死教条的牺牲品。
按照旧方式,结论是: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以后,才可能是和应当是无
产阶级和农民的统治,他们的专政。
但是生动的实际生活中已经产生了另外一种情况,产生了一种非常
①他U£: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918年夏天。马居斯,同上引,第43页。
②《远方来信》(1917年3月24日)。《文集》第2l卷,第l册,第54页。(中译文
引自人民出版琏1958年版《列宁全集》第23卷,第338页。——译者)
915
奇特的、崭新的、从术有过的两种统治互相交错的情况’∞。
简言之,当辩证法使形势改变时,一个领袖,一个党就必须政
在天赐良机时进行赌博,在决定性的时刻,“你必须是胜车4者”。
1917年4月,列宁相信这一时刻已经到来,他决心在有利的时机
夺取政权。
他还要克服几个障碍。实现社会主义必须经过民主共和国阶
段这一信念并非是马克思主义表面部分。从经济观点看,马克思主
义一直认为没有高度发展的生产水平的经济是不可能建成社会主
义的,而民主政府贝4是适应这种经济的政治上层建筑。基于这一理
由,民主被描述为通向社会主义的“必然阶段芦。但是,关于必然阶
段的概念在体系上是含混不清的,特别是它具有不为马克思主义
所认可的伦理色彩。②它意味着民主自由具有内在lj勺道德价值,正
如自由派所宣称的一样,不过在一个经济上实行自由放任主义的
社会中未能有效地实现而已。主张社会主义等于说这些价值在社
会主义社会中能保留下来并更好地加以实现,而且由于生产手段
的公有制还会带来其他的附加价值。民主的体制,诸如普选制、代
议制以及自由政府的公民自由等等都将为社会主义政府所接受。
对此,马克思似乎一直想加以尝试,尽管他在s哥达纲领批判,中曾
大发雷霆,蔑称代议制改府为“古老民主的连祷文”。不管怎么说,
①《论策略书》(1917年4月)《文集》第20卷,第1册,第121页。《选集》第6卷,
笫34页以次。列宁从《两个策略》(1905)中搬来一些话,甩以证明他并没有“真正”改
变主意。中译文引自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s列宁选集》第3卷,第26—27页。
②体系上的含糊不清是辩证法的固有特点。根据语义学,必然阶段的含义包括
德文动词aufheben及其分词Aufgehoben,这是黑格尔使用的准技术术语。这个词
的字面意思是“提起”,它也有与英文“升华”差不多的意思;它还有“摧毁”的意思。在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中,这个词表达了一种精神上的假定:在历史的变革中,体
制消失了,但价值保留着。它的基本价值被“转换”了,而在它的后继的体制中再现。
简言之,就是假定历史的变革是进步的。黑格尔的唯物主义的继承者们——马克思就
是其中之一——把辩证法解释为准因果关系但保留其精神内涵。不管怎么表达,把后
一阶段形容为“更高阶段”是一种评价,而不仅仅是因果或逻辑关系的简单陈述。
916
通过立法实现了一些民主目标,这就使函欧马克思主义确立了民
”主的性格。对马克思主义利害攸关的是能否在共产主义与社会主
义之间建立有效的关系。十月革命后,本人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家的卡尔?考茨基说,社会主义不仅包括社会的生产组织,而且包
括社会的民主组织。列宁所作的抉择是建立在国际工人阶级运动
永恒分裂的基础上的,英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哈罗德?拉斯基认为
这是列宁的成功所造成的最终灾难。
民主作为通向社会主义的“必然阶段力,可以也确曾为人所作
了极为不同的解释。这个表述可以被一个并不认为民主具有固有
的或道德的价值而把言论、集会自由等公民自由视为进行阶级斗
争极好场所的人所利用。公民自由权还可以被用作煽动不满情绪
最现成的手段,民主机构存在种种弱点,这些也可为图谋破坏民主
的人所利用。简言之,所以仅赋予民主以工具价值,而列宁主要就
是按这一观点看待民主的。在列宁的价值的天平上,只有一点是
绝对的,那就是干革命。除此之外,按照他的道德标准,民主至多也
只是可以被操纵的东西。当你了解到他对民主方法从未有过深厚
的感情时会感到吃惊,的确,他本人对民主的方法根本没有什么切
身体验。因此,他达到作为“必然阶段刀的民主的方法就是诋毁所
有在西方被重视的民主的机构与实践。在论述帝国主义的小册子
中,他已经把这些形容为骗局和伪善了。尽管在他回到俄国以后
至少是三个月的时间里他陆续不断地断言“最强大和先进的资产
阶级国家形式是议会民主共和国力,但不久以后他就开始宣称任何
资本主义政府都需要实行“最凶残最野蛮的镇压”,即使它对宪政
自由作出了保证,那也是供富人享受的特权,而不是供工人阶级享
受的权利。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在它最顺利的发展条件下,比较完全的民主制
度就是民主共和制。但是这种民主制度始终受到资本主义剥削制度_狭
917
窄框子的限制,因此它实质上始终只是供少数人、供有产阶级、供富人享
受的民主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始终与古希腊共和国只供奴隶主
享受的自由大致相同。由于资本主义剥削的条件,现代的雇佣奴隶被贫
困压得“无暇过问民主”,“无暇过问政治”,大多数居民在通常的和平局
面下被排斥在社会政治生活之外。④ :
与此相同的情况是,列宁回到俄国之后的最初几个月里,他不
断否认他会象冒险家那样领导一个不负责的阴谋小集团夺权;“在
绝大多数人的觉悟。尚未成熟以前,他是不会强行改变政府的。可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