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老和尚坐在寺庙里。傍晚时分,弟子们静静地坐在他的身边,听老和尚开示。
老和尚看着弟子们,慈祥地说:“世界上有四种马:第一种是良马,主人为它配上马鞍,套上辔头,它能日行千里,快如流星。尤其可贵的是,当主人一扬起鞭子,它见到鞭影,便知道主人的心意,迟速缓急,前进后退,都能够揣度得恰到好处,不差毫厘。这是能够明察秋毫的第一等良马。
“第二种是好马,当主人的鞭子抽过来的时候,它看到鞭影,不能马上警觉。但是等鞭子扫到了马尾巴的毛端时,它也能知道主人的意思,奔驰飞跃,也算得上是反应灵敏,矫健善走的好马。
“第三种是庸马,不管主人多少次扬起鞭子,它见到鞭影,不但毫无反应,甚至皮鞭如雨点般地抽打在皮毛上,它都无动于衷,反应迟钝。等到主人鞭棍交加,打在它的肉躯上时,它才能开始察觉,顺着主人的命令奔跑,这是后知后觉的庸马。
“第四种是驽马,主人扬鞭之时,它视若未睹;鞭棍抽打在皮肉上,它仍毫无知觉。直至主人盛怒之极,它才如梦方醒,放足狂奔,这是愚劣无知,冥顽不化的驽马。”
老和尚说到这里,突然停顿下来,眼光柔和地扫视着众弟子,看到弟子们聚精会神的样子,心里非常满意,继续用庄严而平和的声音说:“弟子们,这四种马好比四种不同的众生。第一种人看到自然无常变异的现象,生命陨落生灭的情境,便能悚然警惕,奋起精进,努力创造崭新的生命。好比第一等良马,看到鞭影就知道向前奔跑,不必等到死亡的鞭子抽打在身上,即将丧身失命时才后悔莫及。
“第二种人看到世间的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看到生命的起起落落,无常侵逼,也能及时鞭策自己,不敢懈怠。好比第二等好马,鞭子打在皮毛上,便知道放足驰骋。
“第三种人看到自己的亲族好友经历死亡的煎熬,肉身坏灭,看到颠沛困顿的人生,目睹骨肉离别的痛苦,才开始担忧惊惧,善待生命。好比第三等庸马,非要受到鞭杖的切肤之痛,才能幡然大悟。
“第四种人当自己病魔侵身,四大离散,如风前残烛的时候,才悔恨当初没有及时努力,在世上空走了一回,好比第四等驽马,受到彻骨彻髓的剧痛,才知道奔跑。然而,这一切都为时已晚了。
菩提心语:
世事本无常,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人世的生离死别,都是无法逆转的自然规律。我们应该经常提醒自己要勇猛精进,不能等到四大离散之时再去后悔人生的虚度。
山穷水尽方能柳暗花明
明朝时,有一位小沙弥,他住在普陀山的寺庙里。有一天,他心血来潮,就想到郊外走走。他远眺普陀山的最高峰,心想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感应奇迹很多,就想那最高的山峰说不定有道场或修行人在那里。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就往普陀山最高峰而去。
一路上蔓草丛生,荆棘遍布,小沙弥不畏艰难地爬上最高的佛顶山。他没想到,佛顶山是一片广大的平原,他站在山顶上往下一看,普陀山一览无遗,于是非常高兴地四处走走,想知道到底有没有人在此修行。可是,他走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发现有修行的人。
正在失望之余,小沙弥忽然在地上发现一块石碑,石碑上还刻了四个大字“慧济禅寺”。小沙弥对“慧济禅寺”四字感到有点印象,也感到特别地亲切。他想,这山峰以前肯定有人来过,并建过道场,不然怎么会留下这个石碑呢?前人既然能在山峰建寺庙,那我也能在此建寺庙,好让想静修的人有个道场,可以静心用功。就这样,他决定在此修建道场。
小沙弥高高兴兴地回到山下,对师父说:“师父!普陀山最高的山顶还有一片平地,以前好像建过道场,弟子发愿想去那里建道场,不知师父的意见如何?”
师父本来在静静地聆听小沙弥的述说,但是一听只有十几岁的出家人竟然想在佛顶山辟建道场,不禁大吃一惊:“什么!你年纪轻轻就想到佛顶山建道场,你有没有讲错?你要知道光是搬木材上山就是一大难题了,更何况是想在那里建造寺庙了。你真是太天真了,也太不自量力了,要建自己去建。”
小沙弥说:“弟子已经发愿了,如果师父不帮忙,那弟子只好自己去建了。”
师父听了又说:“你以为建道场就像砌积木那样简单吗?你好好想想吧,真是乳臭未干的小孩,我不想再听了。”
许多师兄看到小沙弥年纪轻轻就想建道场,于是也都来劝说:“小师弟!算了吧!修行就修行,还发什么愿,真是自找苦吃,赶快打消这个念头吧!”
可是小沙弥并不这么想,他想,既然大家都不相信我,那我就做给大家看吧!于是拜别了师父,走向大殿,跪在观世音菩萨的圣像前,虔诚地祈祷说:“观世音菩萨!弟子发愿要兴建道场,希望菩萨保佑弟子,使弟子完成誓愿。”
小沙弥离开了师父,离开了本可依靠的道场,就是为了完成他宿世以来的心愿,在佛顶山兴建道场。因为小沙弥的前世就是发愿在佛顶山兴建慧济禅寺的师父,又乘愿再来的小沙弥,现在愿力不失,仍然力行宿世的善愿。但是,小沙弥发愿要在佛顶山兴建道场,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小沙弥左思右想:要兴建道场,首先就要去化缘,因为有钱才能买建材、请工人。于是,小沙弥满怀信心地走向人多的闹市,有时候一家一家地化缘,有时候就站在市场门口,可是所得到的钱太少了。有时候他几天也化不到一块钱,还要遭人的白眼和冷嘲热讽,有时候好几天才得到一些冷饭剩菜,更不要说吃饱了。不知不觉中,三年的时间过去了,庄严灵巧的小沙弥仍然每天在大街小巷敲着木鱼,挨家挨户地化缘。在这三年里,他尝尽人间的冷暖岁月,头发未剪,衣服破旧,乍看之下,很像一位又脏又穷的小乞丐,人见人怕,更化不到钱了。
有一天,他伤心流泪地走到河边,看到潺潺的流水,想起悠悠的岁月,想到三年的时间换来的是理想的破碎,于是悲从心中来,坐在河边号啕大哭。他想,兴建道场原来只是美梦一场空,他已经没有信心再走下去了。
就在此时,他突然灵机一动,看看被他敲了三年的木鱼,早已是斑驳不堪了,不如把它放入河里,求菩萨保佑,看木鱼漂向何处,他就在哪里化缘,不要再漫无目标地化缘了。于是,他就真的把木鱼放入河里,自己也跟着木鱼跑。
奇迹竟然出现了,木鱼流到某个地方,就停在那里打转,不再流下去了。小沙弥心想,这里一定有大护法吧,否则木鱼怎会在此打转呢?于是就赶快把木鱼捞起来。可是当他捞起木鱼后,才看到这里根本看不到什么大户人家,连一个人影也没有,只有一大片的树林。小沙弥心想,木鱼既然漂流到这里停下来,那就在这里敲木鱼吧。
于是小沙弥在河边就念着“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一心念着菩萨圣号,手中敲着木鱼。可是,三天三夜也看不到半个人影。正在他精疲力尽时,事情有了转机。原来,有一户富贵人家住在离河边一里路的地方,家中的老夫人卧病在床已有数年了,虽然儿子在朝为官,也聘请过各地的名医前来医治,服尽了各种名贵中药,但仍然毫无起色。可最近,连续三天来都听到远处传来的木鱼声,使她忘记了痛苦,并感到心情无比地愉快。于是老夫人唤来仆人,并对仆人说:“你们赶快去找那位敲木鱼的人,我想我的病体只有那位敲木鱼的人才能治好。”
仆人听从老夫人的指示,循着细微的木鱼声寻去,终于在河边看到了小沙弥。他对小沙弥说:“老夫人有请,请您跟我走一趟。”小沙弥三天三夜没吃东西,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仆人就扶着小沙弥走路。
“回禀老夫人,这位就是敲木鱼的人,他已经三年没理发,两年没换衣,三年没鞋穿,三天没吃饭了。”仆人向老夫人禀告说。
“真可怜啊!快吩咐下去,立即准备斋饭、僧衣、罗汉鞋,并请来剃头师,快替小师父安顿吃穿的问题再说吧!”老夫人指示仆人赶快去办。
等这些事情都做完后,小沙弥又恢复了原来清净庄严的模样。老夫人看到小沙弥容光焕发的样子,心里也舒服了一些,于是对小沙弥说:“您怎会落到这般凄惨呢?”
小沙弥就把发愿兴建道场的事,一五一十地讲给老夫人听。老夫人听完之后,感慨地说:“真是观世音菩萨感应呀!想不到我花了那么多钱,请来各地名医,服尽名贵中药都不能治好的病,自从听了您敲的木鱼声之后,身体的疾病竟然不治而愈了,这真是不可思议呀!这样子好了,您明天起就不用再化缘了。兴建道场的事,由我来为您处理了。”老夫人讲完,立即吩咐仆人去请回在朝为官的儿子,叫他赶快去普陀山的最高峰兴建道场。
在朝为官的儿子,知道菩萨的感应事迹也高兴得不得了,立即命令人上山兴建道场。小和尚的夙愿就这样完成了。
菩提心语:
要真正做成一件事,其实并不是很容易,很多外在的困难会妨碍你的心志。因此,一定要坚定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行。这样,哪怕已经山穷水尽,但离柳暗花明已是为时不远了。
自己就是一把标尺
有一个青年,专门向一禅师求教。他说:“大师,有人说我是天才,将来必有一番作为;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一辈子不会有太大的出息。依您看呢?”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禅师反问。
青年摇摇头,一脸茫然。
禅师缓缓地说道:“譬如同样一斤米,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它的价值也就迥然不同。在炊妇的眼中,它不过能做两三碗米饭而已;在农民看来,它最多值一元钱罢了;在卖粽子人的眼中,包扎成粽子后,它可卖出3元钱;在制饼者看来,它可卖5元钱;在制酒商看来,它可酿酒,勾兑后,能卖40元钱,不过,米还是那斤米。”
禅师顿了顿,接着说:“同样一个人,有人将你抬得很高,有人把你贬得很低,其实,你就是你,你究竟有多大出息,取决于你到底怎样看待自己。”
青年豁然开朗。
菩提心语:
别人的评价并不是主要的,自己的价值所在取决于你怎样看待自己。你认为自己是珍珠,你就是珍珠;你认为自己是草芥,你也就只能如此卑微。
心的力量是无穷的
有一天,释迦牟尼在恒河的南岸说法。有一位信徒听说天底下最有智慧的人在那里说法,就从恒河的北岸走了很远的路要到南岸去听法。但是到了恒河之后,他发现无法过去,若要绕路,走到对岸时法会可能已经结束了。该怎么办呢?
他问旁边的船夫:“请问这个河深不深,可不可以过去?”
船夫说:“很浅而已,差不多到膝盖。”
那个人听了很开心,说:“那我就可以走过去了!”结果他就从河面走了过去。
在恒河南岸听法的人,看到一个人从河面走过来,都吓坏了,因为河水有好几丈深。他们就问释迦牟尼:“这是不是菩萨的示现?要不然他怎么可以从河面上走过来?”
释迦牟尼说:“不是,他不是菩萨的化身,他跟你们一样,只不过他对我所说的办法有绝对的信心,所以可以从河面上走过来。”
菩提心语:
随缘并不是消极等待或放弃追求,而是要用平常之心看待身边的事。不要被表面的困难吓倒,如果你真的去做了,你就会发现,事情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难的是你如何突破自己的内心。
与其祈求奇迹,不如创造奇迹
以前有一个人,他觉得生活太平淡了,于是天天都期望能出现奇迹。为了让奇迹早些出现,他向佛祖祈求,佛祖问他:“你想要什么样的奇迹呢?”
这个人回答说:“奇迹就是做梦都想不到,完全超乎我想象的事情。”
佛祖说:“好,我答应你,奇迹明天就会出现。”
这个人开始焦急地等待。
但是很多天过去了,什么奇迹也没有出现,他对着天空向佛祖质问:“你为什么没有给我奇迹?”
“我早就给你奇迹了呀。”天空中飘来了佛祖的声音。
“我怎么没看见?”
“其实你天天都生活在奇迹中,你不是说奇迹就是你做梦也没想到,完全超乎你想象的事情吗?我给过你了,你以为佛祖能给你奇迹,可是佛祖也没有给你奇迹,这是你做梦也想不到的,这本身难道不也算是一个奇迹吗?其实你大可不必期待什么奇迹出现,因为除了你自己以外,世界上根本没有其他的什么可以称为‘奇迹’。与其求佛祖给你奇迹,不如自己给自己奇迹。”
菩提心语:
求人不如求己,因为世上本没有什么奇迹,一切都要靠自己。在人生追求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保持知足的心态,自己努力创造奇迹,才是真的奇迹。
志乃心生,更需全心全意
恒远禅师智慧高深。有一次,一位信者问恒远禅师道:“你说,同样一颗心,为什么心量有大小的分别?”
禅师并未直接作答,他告诉信者道:“请你将眼睛闭起来,默造一座城垣。”
于是信者闭目冥思,心中构想了一座城垣。
信者:“城垣造毕。”
禅师:“请你再闭眼默造一根毫毛。”
信者又同样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
信者:“毫毛造毕。”
禅师:“当你造城垣时,是只用你一个人的心去造,还是借用别人的心共同去造的呢?”
信者:“只用我一个人的心去造。”
禅师:“当你造毫毛时,是用你全部的心去造,还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
信者:“用全部的心去造。”
于是禅师就对信者开示道:“你造一座大的城垣,只用一个心;造一根小的毫毛,还是用一个心,可见你的心是能大能小啊!”
菩提心语:
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做事需要用心,但更要用全心。全心全意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事情就很容易成功。
让自己时刻拥有一颗平实不乱的心
从前,有个婆罗门教徒想弄一只野兽作祭品。他捕到一只山羊。回家的路上,正巧被三个骗子看到了。骗子们私下说:“我们今天有羊肉吃了。”于是,他们偷偷商量好一个圈套便各自散开,接着先后朝婆罗门教徒走去。
第一个骗子过去对这位婆罗门教徒说:“我看你肩上背着的这条狗一定不错,它大概杀死了不少凶猛的野兽吧!”说完,他就走开了。这个婆罗门教徒心想:“这家伙胡乱说了什么?难道我会将一条狗背在肩上?”
这时,另外两个骗子也到了他跟前,并招呼道:“喂!你这位教徒怎么如此荒唐?你看,你有着神圣的祭绳、念珠、水钵和额前的圣点,可肩上却搭着一条狗——这哪里相配呢?这条狗肯定是捕杀兔子、羚羊和野猪的能手。”他们说着也走过去了。
这位婆罗门教徒只好将这只准备献祭用的牲畜放在地上,想把事情重新弄弄清楚。等他仔细地摸了摸牲畜的耳朵、角、尾巴和身体的其他部位后,暗自说:“这些家伙真笨,他们竟会把这只山羊当成一条狗!”他重新将山羊扛到肩上,继续往前赶路。
此时,那三个骗子回头对婆罗门教徒嚷道:“离远点,别挨着我们!靠边走!你呀,只是看起来挺纯洁,婆罗门教徒!你竟同狗接触,那肯定会变成一个猎人。”他们说着便走开了。这时,婆罗门教徒不禁疑惑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呀,他们三个人都这么说?多数人的意见难道还不对吗?这世上常有弄错的事。大概这的确不是山羊,而是一只吃人的狗身鬼怪吧?它会千变万化呢!怎么回事,难道它又现出了狗身?”
想到这里,他吓得不敢再看一眼。赶紧掷下山羊,掉头就跑。那三个骗子看他跑远,便把山羊拖走吃掉了。
菩提心语:
要相信自己,不能轻易被他人的话所蒙骗。有的人是存心要玩弄你,因此,一定要坚定自己的意志,坚信自己的想法,不能让他人的阴谋得逞。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在古印度的时候,常常发生干旱或是水灾,因此,老百姓们常常失去收成,过着饥肠辘辘的日子。有一位婆罗门,因为不忍心看到大家总是饥饿的样子,于是,他每天清晨都到神庙里去祈求大梵天为人间免去灾难,使人们能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
也许是因为他虔诚的缘故,感动了大梵天,终于在一天清晨,大梵天来到了他的面前。他激动地叩拜在大梵天的脚下,并对大梵天说:“尊敬的大梵天啊,您常常让土地干旱或洪水成灾,导致农民失去收成,现在大家都过着饥饿的日子,您怎么能忍心呢?还是让我来教您点东西吧。”
大梵天听完婆罗门的话之后,他并没有生气,反而趁着婆罗门磕头的时候,偷偷地笑了一下,就对婆罗门说:“那就请你教我吧。”
“请您给我一年的时间吧,在这一年里,按照我所说的去做,我会让您看见,世界上再也不会有贫穷和饥饿的事情发生了。”婆罗门说。
就这样,大梵天给了婆罗门一年的时间,并在这一年里,满足了婆罗门所有的要求。没有狂风暴雨,没有电闪雷鸣,没有任何对庄稼有危险的自然灾害发生。当婆罗门觉得该出太阳了,就会阳光普照;要是觉得该下点雨了,就会有雨滴落下来,想让雨停,雨就马上停止,环境真是太好了,小麦的长势特别喜人。
转眼,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婆罗门看到麦子长得那么好,就又向大梵天祷告说:“大梵天你瞧,要是再这么过十年,就会有足够的粮食来养活所有的人,人们就算不干活也不会饿死了。”大梵天没有回话,只是在空中对着婆罗门微笑着。
终于到了收割的时候,人们兴高采烈地来到麦田里。可是令婆罗门惊讶的是,当大家割下麦子时,却发现麦穗里什么都没有,里边空荡荡的。婆罗门惊慌极了,于是,他又跑到神庙里去向大梵天祷告说:“大梵天呀,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
这时,大梵天又出现了,他依然微笑着对婆罗门说:“那是因为小麦都过得太舒服了,没有受到任何打击的缘故。这一年里,它们没经过风吹雨打,也没受到过烈日煎熬。你帮它们避免了一切可能伤害它们的事情。没错,它们长得又高又好,但是你也看见了,麦穗里什么都结不出来,我的孩子……”
听了大梵天的话,婆罗门无言以对。
菩提心语:
万事顺意是不利于成长的,要想品尝成功的喜悦,就要经受必要的锤炼。过太舒服的生活会消磨你的意志,让你停滞不前。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
一天,佛陀站在云端俯瞰人间,他看到城市里熙熙攘攘,人们都在匆匆地前行。佛陀若有所思地问他的弟子:“弟子们,你们看呀,人们整天都忙忙碌碌,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弟子们双手合十,恭声答道:“佛陀,人们整天这样地忙忙碌碌,不外乎是为了‘名利’二字。”
“那么,有了名利又能怎样呢?”佛陀接着问道。
“有了名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有了利可以满足肉体的奢侈。”一个弟子回答。
“那无名无利的平民百姓,他们整天到晚劳累忙碌,又是为了什么呢?”
“佛陀,平民百姓劳累忙碌是为了养家糊口,穿衣吃饭。”一个弟子平静地答道。
“穿衣吃饭又是为了什么呢?”佛陀接着问。
一个弟子站起身来,躬身答道:“佛陀,人们吃饭穿衣是为了滋养肉身,享尽天年的寿命呀!”
佛陀用清澈的目光环视着弟子们,沉静地问道:“那么,你们来说说肉体生命究竟有多长久?”
“佛陀,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有几十年的长度。”一个弟子充满自信地回答。
佛陀摇了摇头说:“你并不了解生命的真谛。”
另一个弟子见状,充满敬重地说道:“人类的生命如花草,春天萌芽,灿烂似锦,冬天则枯萎凋零,化为尘土。”听了他的话,佛陀露出了赞许的微笑,说:“你能够体察到生命的短暂迅速,但是对佛法的了解,仍然限于表面。”
这时,又听得一个无限悲怆的声音说道:“佛陀,我觉得生命就像蜉蝣虫一样,早上才出生,晚上就死亡了,充其量只不过是一昼夜的时间!”
“喔!你对生命朝生暮死的现象能够观察入微,对佛法已经有了进入肌肉的认识,但还是不够透彻。”
在佛陀的不断否定、启发下,弟子们的灵性越来越被激发起来。这时又有一个弟子站起来说道:“佛陀,其实人们的生命跟朝露没有什么两样,看起来不乏美丽,甚至有的时候是如此的凄美壮观,但是只要阳光一照射,一眨眼的工夫它就蒸发消逝在这个空间而变得无影无踪了。”佛陀含笑不语。弟子们更加热烈地讨论起生命的长度来。后来,一个弟子站起身来,断然地说道:“佛陀,依弟子看来,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语音一出,四座愕然。大家都凝神地看着佛陀,期待着佛陀的开示。
“嗯,说得好!人命的长度,就是一呼一吸之间。只有这样认识生命,才能真正体味生命的精髓。弟子们,你们切不要懈怠放松,以为生命很长,就抱着‘明日复明日’的心态活下去,像露水有一瞬,像蜉蝣有一昼夜,像花草有一季,像凡人有几十年。其实生命只有一呼一吸这样的短暂呀!你们应该好好地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每一时刻,勤奋不已,自强不息。”
菩提心语:
生命短暂,值得珍惜。在拥有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要提醒自己不要虚度。珍惜生命中的所有,不断前进,才不枉度此生。
以坦然的心看待他人的品评
从前,有两位小和尚,一个姓黑,一个姓白。为了拜师学艺,做进一步的修炼,他们讨论各自分开去寻求名师。同时,他们也约定,十年后的今天,他俩一定再回到分手位置的渡船码头,不见不散。
岁月如梭,十年一晃就过去了,两人依约回到渡船码头见面。白和尚问黑和尚:“黑老大,你的功夫一定很精进。这十年里,你老兄练就了什么绝活呢?”
黑和尚很自豪地说:“我拜了一位禅师的传人为师,练就了‘芦苇渡江’的无上功夫,现在就让你开开眼界。”说完后,立刻摘下一根芦苇草,丢入江中,他乘着芦苇草渡江而过。后来,白和尚也跟着其他的人,坐着渡船过了江。两人刚一碰面,黑和尚就很得意地向白和尚说:“白老弟,你看怎么样啊?你老弟练了什么无上的功夫?赶快也露一手,让我瞧一瞧。”
白和尚很不好意思地四下看看,才低声地说:“我好像什么都没有练,师父教我每天只管认真地吃饭,认真地睡觉,专心一意地当和尚,连敲钟念经都要很专一,万般事情努力去做,而后一切随缘而行。师父说,这是无上的‘智能与心法’,我也不知道对不对。”
黑和尚听了之后,哈哈大笑,大声说:“这也算是功夫?你这十年都白混了。”
白和尚听了这话后,先是露出不置可否的表情,然后正经八百地问黑和尚:“黑大哥,你还练了其他功夫吗?”
黑和尚用很难以置信的眼神,瞄了白和尚一眼,反问白和尚说:“老弟啊,难道我用十年的时间练就的神功‘芦苇渡江术’还不算精进吗?”
白和尚搔了一搔头,回答:“黑大哥,你是很厉害,可是我只付给船夫三文钱就可以渡江,为什么你要花十年的时间去练它?难道你的十年功夫只值三文钱?”
黑和尚当场愣住了,哭丧着脸,一下子不知如何作答。
“要是没有船呢?”黑和尚的师父不知何时来了,他朗声问道。
这回,轮到白和尚语塞了。
菩提心语:
世上没有无用的功夫,只怕没有任何特长。一个人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别人对自己的品评。
靠内心的光明寻找前进的方向
德山禅师有一次到崇信禅师那里悟道。崇信禅师住在龙潭,德山禅师初到龙潭的时候,因为心情不好,似乎牢骚满腹,于是在山门外大声叫道:“说什么圣地龙潭,既不见龙,又不见潭!”
崇信禅师在山门内应道:“你已到了龙潭!”
德山禅师闻此应声,有所契悟。从此,德山禅师就留在这里,跟着崇信禅师参禅。
有一天晚上,德山禅师站在崇信禅师的身边,久久不肯离去。崇信禅师问道:“时间已经不早了,你怎么不回去休息?”
德山禅师向门外走了几步,回头说道:“外面天黑!”
于是,崇信禅师点了纸烛递给德山禅师,德山禅师正想用手去接,崇信禅师一口气又把纸烛吹灭。德山禅师见此大悟,立刻向崇信禅师顶礼,良久不起。崇信禅师便问道:“现在一片漆黑,你见到了什么?”
德山禅师说道:“弟子心光已亮,从此不再怀疑天下老和尚的舌头了。”
菩提心语:
外面的天黑不害怕,只要内心光明,就能找到前进的方向。明智的人不易为别人的想法所影响,自身明亮的心光,就是最好的指路明灯。
信心是达成心愿不可缺少的要素
有个年轻和尚,发誓要用募捐来的钱修建一个佛的金身。这件事虽然功德无量,但是困难太大了。但是,这个和尚一旦立下了宏愿,就决不退缩。
募款的第一天,他早早就来到了最繁华的地方,向过路人乞讨施舍。不一会儿,过来一个武士,和尚施礼道:“贫僧誓愿塑佛金身,请施主捐一点吧!”
武士都没正眼看他,像是没听见的样子,迈着大步走了。和尚急忙追上去,低声乞求:“给多少都行!”
武士厌烦地挥手,十分干脆地拒绝道:“不!”
武士在前面走,和尚在后面跟着,一直走了十多里路。最后那个武士无可奈何地随手扔下一文钱。和尚从地上捡起那文钱,朝武士行礼致谢。
武士觉得奇怪,问道:“一文钱也值得你这样高兴?”
和尚回答道:“这是贫僧靠行乞修建佛身的第一天,如果不能化到这一文钱,或许贫僧的心志就会产生动摇。如今承蒙您慷慨施舍,贫僧对于成就大愿已经确信无疑,所以感到无限欣喜。”
说完,便引身告退,按照原路回去继续化缘。
暑去冬来,经过无数个风雨霜雪的日子,和尚终于筹足了资金,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菩提心语:
聚沙能成塔,滴水能穿石。培养所有的善行,清净自己的心念,如果一个人能信心十足地朝目标迈进,他终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渴求强烈才能心无旁骛
有一位自觉失意的年轻人来拜访僧人以求教智慧。
“年轻人啊,请随我一起来。”僧人这么说着,默默地向附近的湖走去。
走到湖边,僧人毫不犹豫地跨进湖里,向湖的深处走去。年轻人无奈,只好跟在他的后面。
湖渐渐深起来,水浸没到年轻人的脖子,可是僧人毫不介意年轻人那恐惧的目光,走得更远了。水终于浸没了年轻人的头顶。不久,僧人又默默地转回身,回到湖的岸边。
上岸后,僧人用揶揄的口吻问年轻人:“现在你告诉我,潜入水下时,你有什么感觉?除了想上岸之外,还考虑别的事吗?”年轻人立即答道:“我只想得到空气。”
僧人慢慢地说道:“正是如此啊!要想求得智慧,就要像沉入水下时想得到空气一样强烈,才能获得啊。”
菩提心语:
真正的智者应及时清除自己心灵的污垢,舍弃感官的享受,使内心没有挂碍。不仅是求得智慧,做其他事也是一样,要有强烈的欲望。这样,你就可以心无旁骛地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勇挑重担的勇气源于成熟的心智
庙里,老和尚和小和尚相依为命。
老和尚每天翻山越岭挑柴火,去集市卖掉以换取一天的口粮。后来,为了培养徒弟的吃苦精神,他叫小和尚替他挑柴火上集市去卖。
开始时,小和尚挺不愿意地挑了两挑,翻山越岭挑柴火着实把他给累坏了。挑了两天,小和尚再也挑不动了。老和尚没办法,只好叹着气让小和尚一边歇着去,自己还是一天接一天地挑柴挣钱糊口。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天,老和尚不幸病倒了,这一躺就是半个月起不了床。庙里失去了生活来源,眼看就要断炊了。小和尚没办法,终于主动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每天天不亮,他就学着师父的样子上山砍柴,然后挑着去集市卖,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徒儿,别累坏了身子!”老和尚怜爱地看着小和尚忙碌的身影说。
这时,小和尚停下手中的活儿,对老和尚说:“师父,真是奇怪,刚开始你叫我挑柴火那两天,我挑那么轻的担子都觉得特别累,可是现在我挑的越来越重,相反倒觉得担子越来越轻了呢?”
老和尚赞许地点点头,说道:“这一方面是因为你的身体承受能力练出来了,更多的是你心理成熟的缘故啊!成熟使你产生了勇挑重担的勇气,当然就觉得担子轻了!”
菩提心语:
不断锻炼,就能不断成熟。成熟的结果就是可以让人更有力量,更能承担重任。当你能够勇挑重担时,再大的困难也压不倒你。
意志坚定是安身立命的前提
弟子问禅师:“师父,该如何使身心清静呢?”
禅师回答说:“有个人听了算命先生的话,说他眉头泛光,当天就能变成富翁,于是他就直接走到别人的金铺里,当着别人的面伸手拿柜子里的金银,结果被人抓住送进了衙门。县太爷问他:‘你怎么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别人的钱财?’那个人回答道:‘我只看到了钱,没有看到人呀!’”
禅师紧接着说道:“有禅心的人,眼睛里看到的只有尘埃!”
弟子又问:“怎样才能成佛?”
禅师厉声喝道:“你外出云游,在庙宇与丛林之间奔走,可曾找到你们的安身之处?如果只会跋山涉水来来去去,那只是白白踏破草鞋,等着阎王爷向你收草鞋钱吧!”
弟子又问:“怎样才能成佛?”
禅师拊掌大笑:“好!意志坚定的人,会将踏破的草鞋扔掉,光着脚向前走,没有了任何束缚,也就没有了任何烦恼,不用为草鞋破了担心,也不用为草鞋钱担心;意志不坚定的人,心里挂念太多,忧虑太多,心都装满了,千门万户都封锁了,还安什么身,立什么命!”
弟子望了望自己的草鞋,灵光一闪,顿悟了。
菩提心语:
只有有了坚定的意志,才能让自己得到进一步的修炼,才能让自己的身心获得宁静,除却诸多烦恼,让自己真正拥有一颗纯净的心。
心存一颗包容的心
侍者问禅师:“禅心在何处?”
禅师说:“在广大虚空中。”
侍者说:“我怎么看不见呢?”
禅师说:“因为它广布虚空,所以无形。”
侍者又问:“何时才能有形呢?”
禅师说:“执著妄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