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炮兵第40队、工兵第40队及骑兵队、辎重兵队
第34师团伴健雄
步兵第216、第217、第218联队
第34搜索队、野炮兵第15联队、工兵第34联队、辎重兵第34联队
第58师团毛利末广
步兵第51旅团野滞式彦(独立步兵第92、第93、第94、第95大队)
步兵第52旅团古贺龙太郎(独立步兵第96、第106、第107、第108大队)
野炮兵第14联队及工兵队、辎重兵队
第27师团竹下义晴(原属华北方面军,豫中会战后配属第11军)
中国驻屯步兵第1、第2、第3 联队
山炮兵,工兵,辎重兵第27联队
第37师团长野皊一郎(8月下旬到达战场,参加洪桥作战)
步兵第225、第226、第227联队
山炮兵,工兵,辎重兵第37联队
附表8-3-4长、衡会战中国参战部队指挥系统表(1944年5-6月)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
副司令长官王陵基、王缵绪、杨森
第30集团军总司令王陵基(兼)
第58军鲁道源(新10、新11、第183师)(原属第1集团军)
第72军傅翼(第34、新13、新15师)
第2、第3、第4、第5挺进纵队
第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兼)
第20军杨汉域(第133、新20师,第134师的第401团)
第44军王泽浚(第150、第161、第162师)
第27集团军副总司令欧震
第26军丁治磐(第41、第44师)(6月初由第三战区转隶)
第37军罗奇(第60、第95师,第140师的第419团)
暂2军沈发藻(暂7、第8师)
第27集团军副总司令李玉堂
第10军方先觉(第3、第190、预10、暂54师)
第46军黎行恕(新19、第175师)(6月中旬拨归第九战区指挥)
第62军黄涛(第151、第157师)(6月中旬拨扫第九战区指挥)
第24集团军总司令王耀武(会战初期拨归第九战区指挥)
第73军彭位仁(第15、第77、暂5师)
第74军施中诚(第51、第57、第58师)
第79军王甲本(第98、第194、暂6师)
第100军李天霞(第19、第63师)
战区直辖部队:
第4军张德能(第59、第90、第102师)
第99军梁汉明(第92、第99师、第197师的591团)
炮兵第3旅王若卿(炮兵第1团,炮第18、炮第14团各1个营,第10军炮兵营及补充团)
工兵第14、第5团,通信第1团,特务团及宪兵第18团
附表8-3-5桂、柳会战日军参战部队指挥系统表(1944年10月)
第6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
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
第3师团山本三男
第13师团赤鹿理
第34师团伴健雄
第37师团长野皊一郎
第58师团毛利末广
第116师团岩永汪
战车第3联队
独立野炮第2联队,第9、第10、第11大队
独立山炮第2、第5联队,第51、第52大队
野战重炮第14、第15联队
独立重炮兵第6大队,迫击炮第1、第4、第15、第16大队及2个高炮队
汽车第30、第32、第33、第34、第35、第36、第38联队
独立汽车第31、第32、第33、第49、第83大队又2个中队
工兵第39、第41联队,3个架桥中队,3个渡河中队
通信第13联队又4个中队
独立辎重第4联队又2个辎重大队、13个辎重中队
第23军司令官田中久一
第22师团平田正判
第104师团铃木贞次
独立混成第22旅团米山米鹿
独立混成第23旅团下河边宪二
南方军第38军(土桥勇逸)第21师团(三国直福)的步兵第63联队(一宫基)
附表8-3-6桂、柳会战中国参战部队指挥系统表(1944年8月)
军事委员会
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
副司令长官夏威
第16集团军总司令夏威(兼)
第31军贺维珍
第131师(阚维雍)第135师(颜增武)第188师(海竞强)
第46军黎行恕
新19师(蒋雄)第170师(许高扬)第175师(甘成城)
第93军陈牧农(前)、聂初(后)
第10师(王声溢)新8师(马叔明)
集团军直属第48师
第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
第20军杨汉域
第133师(周翰熙)第134师(伍重严)
第26军丁治磐
第41师(董季陶)第44师(蒋修仁)
第37军罗奇
第95师(段代)
第35集团军总司令邓龙光
第62军黄涛
第151师(林伟涛)第157师(李宏达)
第64军张弛
第155师(张显政)第156师(邓伯涵)第159师(刘绍武)
第27集团军副总司令李玉堂
第79军方靖
第98师(向敏思)第194师(龚传文)
第四战区直属部队:
桂绥第1纵队(姚槐)第2纵队(唐纪)
柳州警备司令(尹承纲)——宪兵第5团
炮兵指挥部(彭孟缉)
炮兵第29、第54团又3个营
独立工兵第8团又1个练习营及通信第2团2营
黔桂湘边区总司令部总司令汤恩伯
第97军(陈素农)之第196师(袁青)
第98军(刘希程)之第169师(王衍)
第29军(孙元良)之第91师(王铁麟)注释:
〔1〕本节有关日军的引文,均引自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河南作战》。中华书局1982年中译本,上册。
〔2〕1943年9月30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了新的战争指导大纲,将过去的“确保要域”缩小到连接千岛、小笠原、内南洋(日本代管的南洋群岛即加罗林群岛一带)的西部和新几内亚西部、巽地、缅甸等地的一个环形圈内,称之为“绝对国防圈”。
〔3〕转引自台湾国民党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抗日战史》。台北1988年版,第6册第239—240页。
〔4〕《第一战区三十三年春夏间中原会战经过概要》。引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15页。
〔5〕同〔4〕,第1217页。
〔6〕同〔1〕,第135页。
〔7〕同〔1〕,下册第3页。
〔8〕同〔3〕,第280页。
〔9〕宋涛:《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部成立与撤退》。载《中原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271页。
〔10〕方耀:《参加中原会战的第13军》。载《中原抗战》第327—329页。
〔11〕方子奇(原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参谋长):《中原战役概况》。载《中原抗战》第268页。
〔12〕据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湖南会战》中第11军作战计划,摘要写出。本节以后所引日军命令及计划等,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或摘自此书。此书为中华书局1984年中译本。
〔13〕上述3电令均引自第九战区《湖南会战战斗要报》中的《作战指导方案》。引同〔4〕,1256—1257页。
〔14〕同〔4〕,第1257页。
〔15〕同〔4〕,第1258页。
〔16〕 〔17〕《第四军长沙第4次会战作战经过?谍报参谋报告书》。引同〔4〕,第1263页。
〔18〕同〔4〕,第1258页。
〔19〕同〔4〕,第1260页。
〔20〕同〔16〕。引同〔4〕,第1263—1264页。
〔21〕《第九战区湖南会战作战检讨》。引同〔4〕,第1297页。
〔22〕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湖南会战》。中华书局1984年中译本,(下)第3—4页。
〔23〕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广西作战》。中华书局1985年中译本,(上)第104页。
〔24〕同〔23〕,第120页。
〔25〕同〔4〕,第1299—1302页。
〔26〕军令部所拟方案中对第93军的任务制有两案。甲案即此,并注明“此案确实有效,但牺牲较大。”乙案为:“在黄沙河、全州、严关口(兴安附近)、大溶江各地区逐次持久抵抗,再依状况参加桂林决战。此案牺牲较少,但不易确实实施。”蒋介石在审批方案时指示:“应照甲案实施。”
〔27〕见《桂柳会战第四战区作战计划》。引同〔4〕,第1302—1304页。
〔28〕同〔3〕。台北1990年版,第9册第159页。
〔29〕同〔23〕,(下)第225页。
〔30〕见1944年11月19日《解放日报》。
〔31〕同〔23〕,(下)第199页。
〔32〕美国杜鲁门图书馆藏《埃尔西文件》第2盒中国卷6(《来自白宫的档案》)。转引自华庆昭《从雅尔塔到板门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页。
〔33〕〔美〕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商务印书馆1984年中译本,第674页。
〔34〕〔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商务印书馆1984年中译本,(下)第733页。
---------------------------
135
第九部分:走向最后的胜利
击退日军的最后两次进攻
---------------------------
1944年,是日本走上崩溃的一年。至当年底,日军虽然在中国及南洋等地仍占领着大片土地,并在中国正面战场上获得了豫、湘、桂战役的胜利,打通了大陆交通线,但在其他战场上却和欧洲的德军一样连连失败。太平洋战场上,日本海、空军已所剩无几,海军航母全被击毁击伤,已无远洋作战能力;航空兵则基本上依靠神风特攻队的“自杀飞机”作战;关岛、提尼安岛和莱特岛均已被美军攻占(仅莱特岛之战,日陆军就死亡7万人),战争已逼向日本本土。印、缅战场上,日军的失败已成定局: 在进攻若开及因帕尔英军的作战中遭到惨败,缅北的重要战略据点密支那及八莫已为中国驻印军及远征军攻占,日军在缅甸的3个军均已遭到歼灭性打击。中国敌后战场上,各抗日根据地的人民抗日武装先后开始了局部反攻,全年进行大小战役、战斗2万余次,歼灭日、伪军28万余人,攻占日、伪军据点5000余个,解放人口1200余万,并使日军打通的大陆交通线始终不能畅通。在日本国内,物资奇缺,国力枯竭,生产萎缩,民生困苦,人民的厌战、反战情绪日趋高涨,侵略战争已失去必要的物质及政治基础,实际上已打不下去了。据日本大本营最乐观的估计,“日本能够有组织地进行战争的时间,即便竭尽所有努力,大概也只能以昭和20年(1945年)中期为限”。〔1〕尽管如此,侵华日军仍要做最后挣扎。1944年11月下旬才任“中国派遣军”司令官的冈村宁次从豫、湘、桂作战中,特别是进攻贵州独山等地的作战中发现国民政府军队的战斗力不强,日军能在天气不良、交通不便、后勤供应不继,而且制空权掌握在中国军队方面的条件下完成预定作战任务并击溃了国民政府军队的大部,因而认为日军应乘此有利时机进攻四川、昆明,摧毁美空军基地,建立大陆要塞,同时在华中、华南沿海进行抗击美军登陆的准备。他认为吸引美军为支援中国政府提前在中国大陆登陆作战,届时“中国派遣军”即可集中主力与美军在中国大陆上展开大规模的野战,这样就可以牵制、消耗美军兵力,使其不能进攻日本本土。
为此,日军“中国派遣军”拟制了1945年进攻四川、云南和在华中、华南沿海实施防御的作战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 以衡阳第20军的3个师团从宝庆攻向芷江,尔后进入四川,攻向涪陵,渡过长江攻占重庆;以桂林第11军的3个师团由宜山攻向贵阳,尔后进入四川,攻向泸州,渡长江后继续北进,攻占成都。该计划于1945年1月3日由参谋长松井太久郎送交大本营。
日本大本营从战争全局形势出发,认为整个战局已处于极端不利的情况中,“中国派遣军”如进攻四川、扩大占领区,必然更加分散兵力,机动部队更为减少,将更为被动,因而没有批准这一计划,而1945年1月20日制订了《帝国陆、海军作战计划大纲》,并于22日向“中国派遣军”下达了有关当前作战任务的命令,指出日军目前主要任务是击溃进攻的美军,确保以日本本土为核心的国防要域,“中国派遣军”应迅速强化中国大陆的战略态势,击败东、西两正面的敌人: 东面要确保华中、华南,特别是长江下游各要域,准备粉碎美军的登陆企图;西面,即对中国内地,要以多数小部队进行长期有组织的奇袭挺进作战,促使重庆势力的消亡,并制止美空军势力在华的活动。这也是派遣军的主要任务。
“中国派遣军”根据大本营的命令,重新拟制了沿海抗击美军登陆的作战方案和向内地挺进的计划。1月29日,冈村宁次在南京召开各方面军及各军司令官参加的军事会议,传达了大本营的命令,并布置了沿海作战的安排和向湖北老河口(光化)、湖南芷江地区进攻的作战方案。为加强东南沿海战备,决定向沿海增调9个师团,调1个军司令部至杭州。为摧毁中国的空军基地,令“华北方面军”从速攻占老河口附近地区;令第6方面军从速攻占芷江附近地区,另以一部协同华北方面军在老河口的作战;令第5航空军以一部支援老河口及芷江作战。
一、 老河口地区作战(豫西、鄂北会战)
(一) 双方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
日军“华北方面军”在1月29日南京军事会议上接受了进攻老河口的作战任务后,决定由驻郑州的第12军执行此项任务,同时令驻当阳的第34军的第39师团由荆门向北,沿汉水以西攻占襄阳、樊城、谷城,配合第12军的作战;令驻山西的第1军一部从黄河南之陕县进行出击,策应第12军的作战。规定1945年3月间开始行动。
日军第12军根据方面军的命令,拟制出作战计划。其主要内容为:〔2〕
方针:
军决定于3月中旬末开始行动,以主力急袭突破鲁山至舞阳、沙河店(确山西北40公里)附近敌军阵地,迅速向老河口、西峡口之线推进。
作战指导:
1 豫西地区队(110师团之110联队)沿洛阳至卢氏公路前进,在长水镇以西地区突破当面之敌。应尽力牵制较多敌军,同时作出将进攻西安的姿态,以使军主力攻击容易。
2 第110师团(欠)于突破鲁山附近之敌后,即沿鲁山至南召公路向南阳西北方向推进,准备夺取南阳。
3 战车第3师团于突破当面之敌后,即经保安镇(南阳东北)向西峡口、淅川之线突破推进。
4 第115师团以一部突破舞阳敌阵地,以主力突破象河关附近敌阵地,再向南阳南侧前进,准备夺取南阳。
5 骑兵第4旅团(配属步兵1个大队)在第115师团后跟进,然后再超越该师团向老河口前进,攻占该地机场。
6 第87旅团(吉武支队),在战车第3师团后跟进,一面扫荡残敌,一面向南阳推进。
1944年5月豫中会战后,中国军事委员会将第89、暂15、第12、第13、第29、第14、第9、第90等军分别调至鄂西北、豫西南及陕南地区整补,第一战区兵力大为减少。1945年初,军事委员会又调整战区,将第一、第五战区平汉铁路以东的辖区合并,成立第十战区,以李品仙为司令长官。1945年初,军事委员会发现豫中日军有向平汉路以西进攻的征兆,为使第一、第五两战区协同密切,于1月8日下达了《协同作战要领》。其作战方针是:“第一、第五战区以广领要地、掩护机场、巩固川陕门户之目的,应就现态势配合路东及敌后部队行战略持久战,主力固守函(谷关)、卢(氏)、宛(指南阳)、(指老河口西北地区)、襄、樊,以遏阻敌奸窜扰,并利用豫、陕山地,广建根据地,完成攻、守作战之准备。”其部署是:“两战区之豫西战斗,必要时由李长官(李宗仁)统一指挥(不另设机构)。两战区作战地境变更为淅川、南化镇、郧西、上津、冷水河之线,线上属第五战区。”〔3〕
1945年3月1日,军事委员会设行营于汉中,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为主任,遗缺由刘峙接任。3月中旬,当日军第12军进攻行动渐趋明显时,有关各战区基本上已完成了部署。第一战区以第40军任灵宝正面防务,第34集团军控置潼关、华阴、韩城一带;以第4集团军担任洛宁正面防务;以新8军等部担任南召地区防务;以第3警备司令部所部左右联系第38、新8军,对嵩县方向警戒;第31集团军及第15军分区控制于西峡口周边地区。第五战区以第2集团军担任方城、泌阳守备;第22集团军担任大洪山方面防守,其第41、第45、第69军分别控置于枣阳、双河、襄阳各附近地区;第47军配属于第22集团军,控置于邓县附近,为第二线兵团。第六战区以第33集团军的第59、第77军主力分别担任宜城、远安方面防务;第59军的第38师为第二线兵团,控置于南漳东南地区,第77军的第132师拨归第26集团军指挥。
3月19日,新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刘峙判断日军进攻时的主攻方向为由漯河经舞阳向光化(老河口)地区,如果第五战区第一线由钟祥至舞阳曲折800余里,第二线襄河、唐河,第三线襄河、白河各相连之线均各长达500里,在以上三线与日军决战,兵力均不敷分配,一旦为日军突破,其战车快速部队必先到达襄河东岸。所以准备将决战地区选在白河、湍河之线或丹江、襄河之线,重点保持于左翼,乘日军渡越湍河、白河向老河口攻击时与其决战。军事委员会得悉日军从由鄂北、豫西分路进攻第一、第五、第六战区而主力指向第五战区,于3月21日下达了第六、第十战区策应第五战区作战的指导要领: 令第五战区先在泌阳、方城、南阳地区行持久抵抗,适时转移至湍河、丹江间地区与日军决战;令第一战区在南召、李青店之线阻击日军,摧破其攻势;令第十战区袭击平汉路南段日军,破坏其交通。同时令豫西、陕南各基地空军积极轰炸日军后方交通线,尤其对平汉路南段日军的运输予以阻断,尔后再依第一、第五、第十战区之协力,准备包围日军于豫鄂陕边区而歼灭之。为便于统一指挥,复命冀察战区新8军等部及第33集团军暂归第五战区指挥。参战部队指挥系统如附表8-4-2。
(二) 作 战 经 过
1 豫西地区战斗
1945年3月22日拂晓,日军第12军各部队按照预定的作战计划开始全面进攻。战斗至23日,除中路战车第3师团因天雨道路难行仍滞留于保安镇附近外,右翼第110师团占领李青店、南召,左翼第115师团占领象河关、源潭。军事委员会见日军已发起全面进攻,急令第一、第五战区除按21日电令防守各要点并留置一部兵力与敌保持接触外,主力即向湍河以西转移。第五战区遵照命令,留置第22集团军所属第6、第9挺进纵队及1个团,第2集团军所属第143师(守南阳)及第1、第7挺进纵队,其余部队全部在日军到达之前撤至湍河、丹江间地区。第一战区遵令留第110师、暂66师及第4、第6挺进纵队于伏牛山区,其余部队全部撤至桑坪及淅水以西地区。由于守军主力转移,日军第12军毫无阻碍地迅速深入豫西腹地。
3月24日,日军右翼第110师团及左翼第115师团已分别由南召及南阳以南的三十里屯附近渡过白河,骑兵第4旅团则超越步兵第一线部队正向老河口突进中,惟战车第3师团在中国空军连续攻击下仅进至方城。日军第12军见进展顺利,26日决定令原准备进攻南阳的第110师团全部向内乡前进,而后以主力进攻西峡口,以一部进攻淅川;令第115师团主力进攻老河口,一部进攻老河口西北约45公里处的李官桥,控制汉水上游,令步兵第87旅团(配属部分战车及军直属炮兵一部)进攻南阳,令骑兵第4旅仍按原任务进攻老河口机场。
3月27日,日军各部按命令行动。当日凌晨,骑兵第4旅团突进至光化附近。其第25联队进攻光化城受挫,第26联队于中午攻占马窟山,18时击退第125师防守机场部队,占领老河口机场。第115师团的第85旅团在击退守军第22师一部后,于上午攻占邓县;第86旅团击退第22师后占领文渠集、七里河(邓县西北约15公里)。第110师团的第139联队及战车第3师团的机动步兵第3联队于28日晚攻占内乡。守军第26师撤向西峡口。日军第87旅团于28日进抵南阳外围,开始从事攻击准备。
由内乡向西峡口及淅川进攻的日军第110师团及战车第3师团,在击退沿途阻击的第68军主力及新8军、第15军、第85军各一部后,其第139联队及战车第3师团一部于31日攻占西峡口,第163联队及战车第3师团主力于4月1日占领淅川。守军第68军已于日军到达前退向荆紫关一带。围攻南阳的日军第87旅团经准备后,于30日凌晨开始攻击。该旅团共有6个独立步兵大队(第87旅团2个,第88旅团2个,第115师团第86旅团1个,独立混成第92旅团1个)、1个炮兵大队(105毫米野炮8门)和1个战车中队(战车6辆)。经激烈战斗后,其第617大队在猛烈炮火支援下,于当日16时50分由西北角突入南阳城。守军第143师与突入的日军展开巷战。此时第五、第一战区部队均已退至淅水、丹江一线,南阳已成孤城。第143师于30日夜由城东南角撤离,日军于当日24时完全占领南阳城。
日军第115师团从邓县进攻老河口和李官桥,其第86旅团从文渠集、七里河继续西进,在与守军第47军发生短促战斗后,于29日占领了丹江东岸的李官桥。4月1日和2日,守军进行反击。日军为加强李官桥的防御,4月6日将骑兵第4旅团调至该地。
骑兵第4旅团于3月27日进攻光化城受挫,31日及4月1日又连续数次向老河口发动攻击,但均被第125师击退,且受重创。其骑兵第25联队4个中队因伤亡太多,最后将4个中队缩编为1个临时集成中队。日军第115师团主力4月2日到达老河口后,骑兵第4旅团划归第115师团指挥,该师团将该旅团撤至老河口东北约25公里的孟家楼休整。由于李官桥形势紧张,才将该旅团调去增援第86旅团。第115师团主力到达老河口外围后,鉴于骑兵第4旅团进攻受挫、反遭歼灭性打击的情况,不敢立即发动进攻,俟进攻南阳的野战重炮兵第6联队到达,并运送足够的弹药和将战车第13队的10辆战车修整完成后,于4月7日拂晓发起攻击。激战终日,日军的多次冲击均被击退。其主攻方向上的第26大队在炮兵及工兵直接支援下一度由北城墙击毁的缺口处突入城内,但在第125师的英勇反击下,日军先头第1中队基本被歼,其他中队被迫退回。当晚又组织两次攻击,也遭失败。4月8日10时,日军经整顿后再次发动猛攻,在炮火掩护及战车前导下,经过近4小时的肉搏血战,日军终于以伤亡近400人的代价,于13时50分左右突入城内。守军第125师一面实施巷战抵抗,一面组织撤退,当天傍晚分两部分别撤至汉水西岸和老河口以南地区。老河口为日军占领。
担任牵制作战的日军豫西地区队第110联队于3月22日夜从洛宁出发,其先头部队于23日拂晓在马店(洛宁西南约10公里)附近与守军新35师一部发生短时战斗,于当日16时进占长水镇。24日继续西进时遭到守军第38军及第96军一部的阻击,于27日进占故县。4月9日,第96军及第38军分由两翼迂回攻击,日军第110联队撤回洛宁,恢复原态势。
早在4月4日,蒋介石即电令第一、第五战区组织反攻,说日军补给仅能维持数日,天雨路泥泞,战车难以活跃,此正歼敌最佳良机,希积极反攻。但当时守军各部正遭日军进攻,无力组织大规模的反击。4月12日夜,守军第41、第45军各一部反攻光化、老河口,第55军及第69军各一部反攻邓县,第47军一部反攻李官桥。但均被日军击退。日军第115师团并在反击中于15日攻占新野。4月28日,守军第22集团军一部曾一度攻至老河口城区,但因后继缺乏,仍被迫退回汉水西岸。此后双方即形成对峙。
日军在山西的第1军为策应豫西作战,曾令其第69师团、第114师团各一部于5月16日从陕县向灵宝、官道口进攻,在守军第4集团军及第40军的协力反击下,于5月25日退回陕县和会兴镇(今三门峡市)。
2 鄂北地区战斗
日军驻武汉地区的第34军根据派遣军的命令,命其第39师团沿襄河西岸北进,企图切断守军从老河口向西的退路,以策应“华北方面军”第12军的作战。由于该师团分散守备宜昌、鸦鹊岭及当阳等地,只能抽出3个步兵大队,因而又从驻应城、沙市、南昌、信阳、咸宁的日军中各调1个大队,从九江的日军中调1个山炮大队。总计步兵8个大队、山炮1个大队,约5000余人。
3月20日夜,第39师团先于第12军开始行动,用奇袭及潜进方法一举攻占盘池庙、石桥驿,迅即逼近至守军第59军的主阵地前。21日,日军分3路以6个大队为第一线部队,向第59军阵地发动猛攻,主攻方向在右。守军暂53师及第180师奋起抗击。激战至当夜23时,阵地终于被日军突破。22日,日军继续攻击,迫使第59军节节北移。暂53师第1团在胡家集阻击战斗中伤亡重,团长陈振凯英勇牺牲。日军乘势于23日晨攻占鄂北重镇宜城。第59军急命第38师接替暂53师,在宜城以北组织防御,掩护暂53师向八都河撤退。但日军突然转移主攻方向,由其中央一路向第180师防守的安家集阵地攻击。24日晨,日军全线发动进攻,守军被迫逐次向北收缩。退至八都河的暂53师再度投入战斗。25日,第33集团军令第59军全力退守南漳,汉水西岸欧家庙一带防守任务由第69军接替。
27日,正当日军全力向北进攻之际,刘峙竟令第33集团军以最小限兵力对荆门、当阳警戒,主力即刻驰移谷城、石花街一带。第33集团军接令后仅留置第180师于南漳以南协同第179师继续抗击日军,主力向北转移。日军乘机于28日攻占南漳,其右路亦突破欧家庙阵地,向襄樊前进。
第33集团军见南漳失守,即停止向北转移,令暂53师同第69军的暂28师侧击向襄阳前进的日军,令第38师协力第77军反攻南漳。此时南漳仅有日军独立第231大队,中国军队于29日收复南漳,歼日军一部。但当夜襄城被日军第39师团主力攻占,30日晨樊城亦告失守。守军第69军之一部撤至邓城附近地区,该军位于襄河西岸的暂28师则转向何家台子(襄阳西南约15公里)一带集结。
日军第39师团攻占襄樊后,以主力继续向谷城进攻,以一部反击南漳。激战至4月3日,南漳又被日军第233联队攻占。守军第77军及第180师伤亡甚多,仅残部突围而出。由襄樊北进的日军第232联队已越过茨河,先头进至南河南岸附近。此时第39师团感到已将力量使用至极限,如再前进,则有被中国军队包围、歼灭的危险,经军部同意,于3日晚下令停止前进,撤回襄阳。当夜日军第232联队即秘密退至茨河,尔后再撤至襄阳。日军在襄阳、樊城、南漳、宜城等地大肆抢掠人民群众的牲畜、粮食以及商店中的布匹、白糖、纸烟、药品和各种杂货,用汽车及船舶运回武汉地区,该师团亦逐次退回荆门、当阳地区。守军第33集团军跟踪追击。4月中旬,鄂北地区恢复战前态势。
豫西、鄂北战斗期间,第十战区遵照军事委员会关于“对敌行牵制性攻击,策应第五战区作战”的命令,令暂9军、第7军的第173师及豫南挺进军(游击部队)派出部队,3月30日开始向漯河至信阳以南的平汉路进击。3月31日及4月3日,第173师及暂9军的部队一度分别袭入正阳城及汝南城,4月5日还袭击了遂平车站,并破坏了铁路及日军通信线路多处。当日军第39师团开始由襄樊撤返原防时,该两部曾进入平汉路以西地区,配合第五战区部队收复了舂水及象河关。
豫西、鄂北战斗期间,中国空军在美国空军支援下完全掌握了战场制空权,日军“后方空域,亦在中、美空军掌握之中”。因而,整个作战期间日军航空兵仅进行过4次空袭,投弹12枚。中国空军第4、第11大队及中美空军混合团第1、第3大队全力支援第一、第五战区作战。中美空军混合团主要用于敌后攻击,对新乡、郑州、许昌、南阳等地的日军兵站补给基地、空军基地以及铁路沿线等实施轰炸,以摧毁其军事设备、军需物资及阻挠其运输;中国空军则控制战场上空,制压日军炮兵、战车,直接协同地面部队战斗。日军战车第3师团受中国空军连番攻击,不仅损失巨大(如其第13队出发时有战车22辆,至使用时仅剩10辆),而且白昼不敢行动,以致本来用于步兵之前的快速突击力量却始终在步兵之后行进。从3月22日至5月1日,中国空军的4个大队(含中美空军混合团)共出动1047架次(其中轰炸机出动393架次),共炸毁日军火炮24门、战车36辆、卡车172辆、船48艘、地面飞机18架等,在空战中击落日机5架。中国空军损失5架。
二、 芷江地区作战
(一) 战前一般情况及双方的作战指导
芷江位于湘西雪峰山脉环抱之中,是国民政府重要战略基地之一,储备有大量作战物资。中、美空军在粤赣边区及湘、桂一带的基地被日军摧毁后,芷江机场成为中国空军的重要基地。日本派遣军将进攻芷江地区的任务交给第6方面军的第20军执行。该军在进攻永新、遂川、赣州等地后由于占领区大为扩大,所属部队仅警备即已感到不足,无力集中必需的兵力,因而除从日本本土抽调第47师团到湘西外,还将第1、第2野战补充队改编为独立混成第81、第82旅团,并从第64、第116师团等单位抽调一批骨干人员,与刚从日本国内征来的17岁少年兵编成独立混成第86、第87旅团和第2独立警备队,负责接替湘潭、浏阳、醴陵、宝庆(邵阳)、郴县及长沙各地区的警备。用于进攻的兵力原拟为3个师团,但由于美国海、空军的攻击,海上和铁路运输不能正常进行,第47师团除第131联队已到达湖南外,主力尚在朝鲜,而第20军又急于及早实施,遂不得不改变其计划,仅以第116师团及第68师团的第58旅团和第47师团先到的第131联队发起进攻。经过多次研究及进行兵棋推演,于3月中旬确定方案。日第20军的作战方针是:
军以一部由新化、新宁方面,主力由宝庆至安江的道路以北地区进攻,在洞口、武冈以西或沅江以东地区捕捉并围歼敌之主力部队;击灭沅江以东之敌军后,即向芷江方面突进,占领并破坏敌航空基地。其作战指导的要领是:
1 首先击灭雪峰山附近敌野战军,然后向芷江突进,占领、破坏其航空基地。
2 4月上旬,第131联队(重广支队)集中于新化、资江以西地区,第116师团集中于宝庆附近,第58旅团(关根支队)集中于东安及新宁地区。4月中旬开始行动。第131联队由新化以南向安江(黔阳)突进,切断敌军退路,同时由侧背攻击敌主力。第116师团主力在洞口、安江道路以北,一部在道路以南,将敌主力捕歼于洞口、龙潭铺、瓦屋塘地区。第58旅团由东安、新宁、武阳(绥宁东北)、瓦屋塘道路方向进攻,将敌主力捕歼于武冈西北地区。以上3个兵团必须互相策应,以达成歼敌主力的任务。在此期间,第64师团以一部进攻益阳,以牵制常德方面之敌。
3 第47师团主力到达战场(预定5月上旬)后,即沿新化、溆浦向芷江突进,依情况或向辰溪进攻。
4 本作战应注意掠获兵器、资材,以备军今后作战之用。
日军指挥系统见附表8-4-3。
1944年末,中国军事委员会设立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于昆明,统一指挥及整训西南各战区部队,由参谋总长何应钦兼总司令,下辖远征军卫立煌部,黔桂湘边区汤恩伯部,第四战区张发奎部,滇越边区卢汉部及杜聿明、李玉堂2个集团军,共28个军86个师。为便于指挥,又将这28个军编为4个方面军。其中第4方面军北以澧水与第六战区为界,南以会同亘资源之线与第3方面军相接,沿洞庭湖西畔的渡口、益阳、潭市、新宁、资源之线,与宝庆南北的日军相对峙。第4方面军为便于整编和换装美械,各军仅以一部担任第一线警戒,主力控置于桃源、新化、溆浦、瓦屋塘各附近地区。
1945年3月间,军事委员会发现湘、桂、粤日军调动频繁,并在全县、东安、宝庆、衡阳等地集结兵力,判断日军可能对芷江地区发动进攻,遂拟制了初步的作战指导方案,令“陆军总司令部及第六战区协同确保芷江要地,并准备有力兵团适时进出邵(阳)榆(树湾)公路、桂(林)穗(广州)公路及常(德)、桃(源)方面,协同第4方面军击破进攻的日军”。方案中拟定的指导要领主要有:“1 第4方面军应以主力控置邵榆公路,各以有力一部控置新化、溆浦及常、桃方面。2 第3方面军除以第87军任桂穗路之作战外,并控置第94、第9军。必要时,第13军一部于要地机动使用。3 陆军总司令部准备以新6军,第六战区准备抽调王敬久之1个军及现任清乡之86军主力策应作战。4 各部队之行动: (1) 如敌以主力沿邵榆公路各以一部沿桂穗、常桃方面会攻芷江时,第4方面军主力应固守雪峰山南北之线,并依第94、86军之增援,转移攻势。依情况,第9军推进至芷江附近,新6军推进至马场坪、黄坪一带增援本作战。常、桃方面,第六战区以1个军协同第18军一部,击灭犯敌于桃源附近地区。桂、穗方面,第87军应确保通道附近险要,击灭进犯之敌,掩护第4方面军之侧翼。”〔4〕参加芷江地区作战的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见附表8-4-4。
(二) 作 战 经 过
1945年3月30日,冈村宁次到第20军指示有关进攻芷江的事项。4月5日,第20军召开了师、团长及独立旅团长会议,下达了进攻芷江地区的命令,并研究了作战计划。会议决定: 在4月15日正式开始进攻之前,第116师团于4月11日派出1个步兵大队,以突袭作战的方式从宝庆秘密向雪峰山区龙潭铺地区前进,占据雪峰山隘口,造成守军的混乱,为后续部队进入雪峰山区围歼中国野战军主力及进攻芷江制造有利条件;第64师团驻沅江城的步兵旅团,于4月13日派出2个独立步兵大队南攻益阳,以造成中国军队的错觉,并牵制在常德的中国第18军。
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发现日军第116师团自4月9日起以一部兵西渡资水、建立桥头阵地、掩护其主力继续西渡,刚到永丰附近的第131联队亦向宝庆移动,判断日军的进攻即将开始,于4月11日下达作战预令,令暂6师改归第4方面军指挥,担任芷江机场守备;令第3方面军的第94军迅速完成战备,待令向芷江附近推进,协力第4方面军作战,并即增强黔桂、桂穗路的防务,作好策应第4方面军作战的准备;令第六战区派出策应的第92军,适时进至常、桃地区,准备协力第4方面军作战。
就在陆军总司令部下达作战预令的当晚,日军第116师团第109联队的第1大队从宝庆以西的桥头阵地沿山间小道秘密西进,15日夜钻隙突进至白马山以东约5公里处的中原村附近。其师团主力分3个纵队于4月13日夜开始行动。15日夜,其右纵队第109联队突破巨口铺附近守军第100军第63师警戒阵地和纵深第178团阵地,进抵大桥边一带。其中央纵队第133联队向岩口铺突进中,其左纵队第120联队则尚未行动。与此同时,东安日军的第58旅团于当晚开始向新宁前进,进行牵制性攻击的日军第64师团的第69旅团亦由沅江攻占益阳。芷江地区的作战全面展开。
当日军发起全面进攻后,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于15日下达作战命令,令各部队迅速完成战备。命令的主要内容是: 令第4方面军以主力于武冈、新化附近之线与日军决战,同时令第3方面军以第94军由靖县、道通地区,第10集团军的第92军又1个师由常德、桃源地区向武冈以东及新化方面进出,协同第4方面军击破进攻的日军;令新6军(时尚在云南)即先以1个师空运至芷江,为第4方面军的总预备队。限4月底集结于指定地区,完成作战准备。
正当第4方面军调整部署之际,日军发起进攻。战斗至18日,日军中路主力第116师团的右纵队已进至隆回司;中央纵队及左纵队也在突破第100军第64师岩口铺、桃花坪阵地后进至资水以西;担任突袭任务的第109联队第1大队则已深入至大黄沙附近。适逢第74军第51师增援到达,方稳住局势。与此同时,日军右翼第131联队于15日夜渡过资水,与守军第73军在新化以南交战;左翼第58旅团及配属的第217联队于15日分向东安及资源附近进攻,17日攻占了新宁。
4月19日至23日,日军中路第116师团右纵队第109联队在大黄沙及隆回司遭到第51师及第19师、第63师各一部的坚强反击,战斗异常激烈。其中央纵队第133联队于22日攻占山门镇,进至雪峰山东麓,左纵队第120联队于23日攻占高沙市。日军右翼第131联队,遭第73军的坚强抗击和有力反击,被阻于新化以南地区;左翼第58旅团于20日由新宁向武冈、武阳攻击前进,亦被第74军第58师阻止于真良附近。实施牵制性进攻的第69旅团占领益阳后,又于18日拂晓攻占桃江市,但在第18军反击下,当晚即撤离桃江,返回益阳,改取守势。
4月24日,中国陆军总司令部鉴于当前情况,认为北翼益阳方面已无顾虑,决心调第18军参加主力决战。当日下达作战命令,其主要内容为:
“1 第10集团军(92军)速以主力接替第18军常德、桃源、益阳、宁乡方面之防务,拒止当面之敌,限4月底前接替完毕。
“2 第4方面军主力(第73、74、100军)应于新化、洞口、武冈之线竭力阻止来攻之敌,以使尔后之决战有利。第18军主力4月底前集结沅陵,并依情况,可不待集结完毕即经沅陵、溆浦道南下,参加该方面主力决战。第18师于防务交替后,沿安化、蓝田道向宝庆方向挺进,以遮断敌后交通,使主力军作战有利。
“3 第94军(欠43师)限4月底前集结会同、靖县地区,尔后任务及行动另令饬遵。
“4 新6军之新22师,暂控置于芷江,保持机动。”〔5〕
日军第116师团开始进攻之初,因进展顺利而很乐观,不久战况逐步发生变化。4月23日,其右纵队于大黄沙附近与其担任突袭的第1大队会合后,在圭洞以东即遭到第51师的坚强抗击,转为守势。至25日时,该师团第109联队仅剩546人。中、美空军在23日后实施了密切的空中支援,日军昼间行动受到极大限制,中央及左纵队在第51师及第74军的层层阻击下,迄4月30日,仅推时至江口、瓦屋塘以东一线,再也无法前进。日军两翼的第131联队及第58旅团亦分别被第73军和第74军阻止于洋溪、武阳附近。第58旅团于27日猛攻武冈城,30日攻击瓦屋塘,均被守军第58师击退。
日军第20军随着作战状况的愈来愈为不利,开始认识到形势的严峻性。4月28日第47师团主力的先头部队到达宝庆后,未立即将其投入战斗,而是令其在宝庆附近组织防御,以应付紧急情况。
到4月底,第4方面军北翼方面第18军主力已集结于安化附近,南翼方面第94军亦在第26军掩护下集结于靖县、绥宁附近待命出击。担任阻击任务的第73、第100、第74军,以坚强的逐次抗击和勇猛的不断反击给当面日军以重创。日军一再受挫,攻势逐渐衰弱。
5月1日,第4方面军展开全面反击,第18军和第94军亦开始由北、南两个方向向日军右、左翼逼近。日军被迫自5月3日起由攻势作战转为全面的守势作战。日军第6方面军向派遣军请求增加2至3个师团再发动新的攻势。派遣军无兵可派,予以拒绝。日军第20军为挽回败局,经“中国派遣军”批准,于5月4日下午向第116师团及第58旅团下达了撤退至山门、洞口、花园市(洞口南约20公里)一带以整顿态势的命令。其命令的主要内容为:
1 军暂时避免与中国军决战,将主力转移至山门、洞口、花园市附近,确保该地区周边要线,整理态势,俟第47师团主力到达后,伺机击歼追出雪峰山系之外的中国军。
2 第116师团应适时撤离现在战线,在山门、洞口附近集结,伺机歼灭该地区之中国军。为达成上述目的,应派遣一部兵力占领并确保870高地(洞口西南约5公里)以北至赛市北方高地之间的雪峰山山系东麓各要点,作为支撑点。
3 第58旅团应适时撤离现在战线,集结于花园附近,伺机歼灭在该地之中国军。为达成此目的,应派遣一部兵力先行确保桥当头(洞口西南约8公里)以南雪峰山系东麓要点作为支撑点,以确保附近之要地。
与日军第20军下达撤退命令同一天的15时,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也下达了转移攻势的命令。其主要内容为:〔6〕
1 攻势转移之目标,为击灭进攻之敌,恢复我资水左(西)岸之原阵地,并相机攻略宝庆。
2 亘攻势转移全期间所需粮弹补给,应尽速于5月15日左右全部准备完毕,并分屯完成。攻势转移开始之日期,即以粮弹准备完成之日期为准。
3 新6军归王耀武司令官指挥。其新22师立即向江口推进,协同江口附近之部队作战,担任江口正面公路之防御,掩护该军直属部队及第14师迅速向安江附近集中。
4 第27集团军之94军主力应与第4方面军在安江、宝庆公路以南作战之各部队密切协同,务于5月15日以前击灭城步以北之敌,进出于武冈、武阳以北附近,准备协同第4方面军担任对安江、宝庆公路以南之敌行右旋席卷、求敌之外翼而包围攻击之。
5 第10集团军应竭力拒止当面之敌,掩护攻击部队之左翼。
军事委员会认为发起反击的时机太晚,两次催促抓紧战机,迅速实施反击。陆军总司令部遵命于5月6日又发补充指示,令第4方面军及第3方面军的第94军立即发起反击。第4方面军决定5月8日拂晓全面转移攻势,将决战重点置于两翼,协助第94军压迫日军于雪峰山山系东麓,围而歼之。
日军第20军发觉中国军队正从北、西、南三面向其逼近,第3方面军第94军及第44师又于6日收复新宁、7日解武冈之围,因而急令第116师团及第58旅团逐步靠拢,并列向宝庆撤退;同时令刚刚到达的第47师团后续主力部队西渡资水,向大桥边西高地前进,迅速投入战斗,以接应东撤的部队。日军第6方面军感到第20军撤退部队的左翼兵力太弱,遂令驻全州的第11军第34师团转隶第20军,使其推进至新宁,以掩护东撤部队左侧背的安全。
第4方面军因所属部队未能如期集结于攻击准备位置,将反攻开始的时间推迟了一天。5月9日,在强大的空军机群支援下,第4方面军所属各军向日军发动全面攻击。激战至13日,第74军与第94军协力击溃日军第58旅团主力,攻占了高沙市,第94军并将第217联队的第117大队包围于高沙市西北地区;第100军在重创日军第116师团的第109联队后,将其包围于圭洞以东的大黄沙附近;第18军的第18师以猛烈的攻击,将向大桥边前进的日军第47师团阻止于顺水桥一带,迫使其改道去龙溪铺;第11师及第118师则分别攻占了山门及六都寨。第73军继续向困守南山寨的日军第131联队进攻。
当第4方面军发起全面反击时,日军“中国派遣军”已认识到这次进攻芷江的作战已经失败。
5月9日,冈村宁次下达了中止芷江作战、部队适时撤回原驻地的命令。在中国军队反击下,迄5月15日,日军第116师团及第58旅团退至破塘、金龙砦、古下江、米山铺一线,而其北翼第47师团于当晚在茅坪与由南山寨撤退的第131联队会合,开始向宝庆撤退。
15日,第4方面军调整部署,除令第74军和第18军分别向龙潭铺、石下江和金龙砦攻击外,令第100军以一部肃清当面日军残部,而将主力控置于山门以西;令第73军继续向南山寨攻击。战斗至5月22日,第18军、第94军和第74军先后攻占了金龙砦、黄桥铺、米山铺等地。日军第109联队大部被歼,第133和第120联队也遭到沉重打击。第58旅团被包围于高沙市西北茶铺子的第117大队则被全歼。至6月7日,日军残部在第20军新调来的近10个大队(第64师团3个大队、第68师团1个大队、独立混成第81旅团1个大队、独立混成第86旅团3个大队和第27师团补充人员等)组成的集成部队掩护下,逐次退至宝庆地区。第4方面军收复了所有在此次作战中失去的阵地,恢复了战前的态势。
日军进攻芷江的作战以彻底失败告终。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抗战胜利时的统计,杀伤日军28174人,俘军官17人、士兵230人;台湾国民党当局1989年编印的《抗日战史》记为杀伤日军36358人,俘军官24人、士兵180人。日军第20军当时的统计: 战死1017人,病死2181人,战伤1181人;生病: 4月份5336人,5月份4657人,6月份14647人。
作战期间,中国空军以绝对优势兵力控制了战场上空,几使日军航空兵完全丧失活动能力,所以日军航空兵出动很少。整个作战期间,日军仅出动过7架飞机,进行了5次空袭,共投弹22枚。中国空军以第2、第3、第5大队及中美混合团第1大队支援作战,战斗机出动960架次,轰炸机出动171架次,共投掷炸弹29吨。但由于日军多在夜间行动,白昼尽量避开公路,由山区小道及浓密森林区间行动,所以效果颇受影响。惟在大黄沙地区围攻日军第108联队的战斗中发挥了最大的威力,歼灭日军炮兵甚众。
附表8-4-1老河口地区作战日军参战部队指挥系统表(1945年3月)
中国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
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下村定
第12军司令官内山英太郎
第110师团木村经广
步兵第110、第139、第163联队,野炮兵第6联队
第115师团杉浦英吉
步兵第85旅团三宫满治(独立步兵第26、第27、第28、第29大队)
步兵第86旅团山田三郎(独立步兵第30、第385、第386、第387大队)
战车第3师团山路秀男
第13战车队,第17战车队,机动步兵第3联队,机动炮兵第3联队、搜索队、辎重兵队、警备队、工兵队、通信队及配属的第117师团的第388大队。
骑兵第4旅团藤田茂
骑兵第25、第26联队,骑炮第4联队及辎重兵队
步兵第87旅吉武秀人(属第117师团)
独立步兵第204、第206、第391大队,迫击炮队及工兵队
第6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
第34军司令官栉渊一
第39师团佐佐直之助
步兵第231、第232、第233联队
野炮第39、工兵第39、辎重兵第39联队
附表8-4-2老河口地区作战中国参战部队指挥系统表(1945年3月)
军事委员会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陈诚(由副司令长官胡宗南代理)
第4集团军总司令孙蔚如
第38军张耀明
第17师(申及智)第35师(孔从周)
第96军李兴中
第177师(李振西)新14师(陈子坚)
第31集团军总司令王仲廉
第78军赖汝雄
新42师(谭煜麟)新43师(黄国书)新44师(张汉初)
第85军吴绍周
第23师(黄子华)第110师(廖运周)暂55师(李守正)新11师(黄泳瓒)暂62师(鲍汝沣)
第40军马法五
第39师(司元恺)第106师(李振清)新40师(崔玉海)
河南警备司令部警备司令刘茂恩
第15军武庭麟
第64师(刘献捷)第65师(李纪云)
第3警备司令部警备司令刘子奇
暂66师(刘子奇)第4纵队(席祥青)第6纵队(陈舜德)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
第2集团军总司令刘汝明
第55军曹福林
第29师(荣光兴)第74师(李益智)第81师(葛开祥)
第68军刘汝珍
第119师(刘广信)暂36师(崔贡琛)第143师(黄樵松)第22师(单裕丰)
第22集团军总司令孙震
第41军曾盨元
第122师(张宣武)第123师(汪朝濂)第124师(刘公台)
第45军陈鼎勋
第125师(汪匣锋)第127师(王徵熙)暂1师(李才桂)
第69军米文全
第181师(张雨亭)暂28师(陈光然)
第47军李宗舫
第104师(杨显名)第178师(李家英)
新8军胡伯翰
新6师(范龙章)暂29师(尹瀛洲)
第33集团军总司令冯治安
第77军何基沣
第179师(许长林)第132师(王长海)第37师(吉星文)
第59军刘振三
第38师(李九思)第180师(董升堂)暂53师(翟紫封)
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
暂9军傅立平
暂27师(王金辉)骑3师第7团及第4挺进纵队
第7军徐启明
第173师(刘窻)
豫南挺进军张轸
第13、第14、第15、第20纵队
附表8-4-3芷江地区作战日军参战部队指挥系统表(1945年3月)
第20军司令官坂西一良
第116师团岩永汪
第109、第120、第133联队
野炮兵第122、工兵第116、辎重兵第116联队
第47师团渡边洋
第91、第105、第131联队
骑兵第47、山炮兵第47、工兵第47、辎重兵第47联队
第58旅团关根久太郎
独立步兵第115、第117大队
步兵第217联队(属第11军第34师团)
独立炮兵第2联队
第69旅团大岩石(属第64师团,对益阳进行牵制性攻击)
独立步兵第52、第53大队
附表8-4-4芷江地区作战中国参战部队指挥系统表(1945年3月)
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何应钦
第4方面军总司令王耀武
第18军胡琏
第18师(覃道善)第11师(杨伯涛)第118师(戴朴)
第73军韩浚
第15师(梁祗六)第77师(唐生海)第193师(萧重光)
第74军施中诚
第57师(李琰)第58师(蔡仁杰)暂6师(赵季平)(配属)第169
师(曹玉珩)(配属)
第100军李天霞
第19师(杨荫)第51师(周志道)第63师(徐志勖)
第86军之第13师(靳力三)
第3方面军总司令汤恩伯
第27集团军总司令李玉堂
第94军牟庭芳
第5师(李则芬)第43师(李士林)第121师(朱敬民)
第26军丁治磐
第44师(蒋修仁)
注: 新6军及其新22师、第144师先后空运至芷江,为第4方面军总预备队,因日军全面撤退,未参加战斗。
注释:
〔1〕〔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商务印书馆1984年中译本,第1296页。
〔2〕本节有关日军的命令、计划,均据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所编、由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中译本《昭和二十年(1945年)的中国派遣军》第1卷缩写。
〔3〕见蒋介石致李宗仁、胡宗南密电(原件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引同〔1〕,第136页。
〔4〕转引自台湾国民党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台北1989年版,第8册第362—363页。
〔5〕同〔4〕,第372—373页。
〔6〕同〔4〕,第380—382页。
---------------------------
136
第九部分:走向最后的胜利
局部反攻收复广西
---------------------------
一、 中国战区的反攻计划
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后,军事委员会为保卫云、贵、川战略根据地并准备协同美军进行反攻,1944年12月9日决定: 在昆明成立陆军总司令部(以参谋总长何应钦兼任总司令,龙云、卫立煌为副总司令),由其“指挥远征军、黔桂湘边区、滇越边区、第四战区及第5集团军”;“美军派遣一总连络官,常川驻在陆军总司令部,综理连络事宜。远征军、第四战区及各边区以下各级司令部均由美军派遣连络官(战时为连络官,平时为教官)担任连络、训练事宜”。〔1〕12月13日,军事委员会又颁发了《陆军总司令所部作战指导要领命令》,规定该总部的任务为“与敌保持接触,并拒止敌由湘桂路各地及越南向昆明及重庆两处之攻击”。〔2〕为了更能适应将来攻势作战的需要,于1945年3月初将所辖兵力缩编为4个方面军及1个防守司令部。其序列为:
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何应钦
第1方面军司令官卢汉
第60军安恩溥(第182、第184师)
第2路军张冲(暂20、第21、第22师)
第52军赵公武(第2、第25、第195师)
直属部队: 暂18师、昆明行营山炮团、工兵团
第2方面军司令官张发奎
第46军黎行恕(第188、第175、新19师)
第64军张驰(第131、第156、第159师)
第62军黄涛(第151、第95、第157、第158师)
第3方面军司令官汤恩伯
第27集团军总司令李玉堂
第20军杨干才(第133、第134师)
第26军丁治磐(第41、第44、第149师)
第94军牟庭芳(第121、第42、第5师)
第13军石觉(第4、第89、第54师)
第71军陈明仁(第87、第91、第88师)
第29军孙元良(第169、暂16师)
直属部队: 炮兵第1旅一部,炮兵第51团
第4方面军司令官王耀武
第73军韩浚(第15、第77、第193师)
第74军施中诚(第51、第57、第58师)
第100军李天霞(第19、第63师)
第18军胡琏(第11、第18、第118师)
昆明防守司令部司令杜聿明
第5军邱清泉(第45、第96、第200师)
直属部队: 第48师、暂19师
总司令部直属部队:
第54军阙汉骞(第36、第8、第198师)
第6军廖耀湘(第14、第23、第207师)
第2军王凌云(第9、第76、预2师)
第53军周福成(第116、第130、荣2师)
第93、第169师,炮兵第5、第13、第41、第49团
通信兵第6团,宪兵第20团
总计21个军65个师,另有特种部队。但由于长期与日军拼消耗,减员甚多;更因统治区域缩小,兵源减少,补充困难,而许多官长又吃空额,所以多数部队人员不足,不少师仅及编制人数的一半,甚至更少。
当日军深入贵州、攻占独山时,蒋介石等号召知识青年参军抗日,大后方广大爱国知识青年为挽救祖国危亡踊跃参军。军事委员会成立了青年军编练总监部,将报名参军的近10万名知识青年编为9个师(第201师至第209师)。总监部以罗卓英为总监,黄维为副总监(后又增彭位仁、霍揆章等),蒋经国为政治部主任。
1945年春,中印公路打通后,美援军械大量输入,连同此前已经改装的驻印军、远征军等部,至日军投降前,共装备了美械军12个(第2、第5、新6、第8、第13、第18、第53、第54、第71、第73、第74、第94军,共36个师)及半美械军4个(第46、第52、第60、第62军)。
1945年2月12日,军事委员会拟制了《中国陆军作战计划大纲》。其主要内容为:〔3〕
第一方针
1 中国陆军以开辟海口之目的,于盟军在东南海岸登陆之同时,向桂、湘、粤转取攻势,特须保持重点于黔桂路方面,攻略宜山、柳州,与盟军会师西江。攻势准备于X月底以前完成。
第二部署
2 中国陆军在何兼总司令统一指挥之下,其部署大要如下:
(甲、乙略)
丙、各兵团任务及行动
(1) 滇越边区(卢汉部)扼守滇越边境,相机进出越北,掩护国军之右翼。
(2) 右兵团(张发奎部)攻略南宁、龙州,确实遮断敌桂、越水陆交通,并对越北方面构筑坚强阵地,阻止敌军东援,巩固中央兵团右侧背之安全。
(3) 中央兵团(卫立煌、汤恩伯两部)沿黔桂铁路及其南北地区攻略宜山、柳州后,以主力向梧州、三水突进,与盟军会师西江,以一部经荔浦、平乐、八步向曲江攻击。如盟军已先我进至广(州)三(水)以北地区时,应即以主力使用于荔浦、平乐、八步道进取曲江,切断敌之退路。于攻略宜、柳之同时,即以有力一部(美械1至2个军)于桂穗路方面监攻桂林后,即协同左兵团沿湘桂路进攻衡阳。此项进攻部队于到达东安附近后,即归入左兵团之指挥。
(4) 左兵团(王耀武部及第六战区之一个军)以主力攻略邵阳,遮断粤汉铁路,以有力一部攻略祁阳、东安,并依中央兵团一部之协力,攻略衡阳。同时,另以一部由常、桃方面攻略宁乡、湘乡,掩护主力之左侧。
(5) 总预备队(杜聿明部)分别控置于昆明、贵阳两地,以备策应全般作战。
(6) 国境守备队,以2军留置滇缅边境,掩护中印公路。以93师留置车里、佛海,守备国境。
3 第六战区除应确保现态势,加强工事,积极游击,以阻敌窜扰、掩护国军左侧背之安全外,并抽调1个军于常、澧方面,协力左兵团之作战。
4 其他各战区之策应攻势,预令先敌充分准备,其行动于临时以命令行之。
这个计划大纲是为配合美军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作战而拟制的。由于美军未在中国登陆,而日军又发动了老河口和芷江的作战,因而这个计划没有、也不可能实施。
二、 日军实施战略收缩
1945年4—5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急转直下,法西斯轴心国阵营的失败已成事实。4月24日,苏军突入德国首都柏林;28日,意大利法西斯首领墨索里尼被民众枪决,留在意大利北部的德军向盟军投降;4月30日,德国法西斯首领希特勒被迫自杀;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太平洋战场上,美军于4月1日在冲绳岛登陆,本土决战迫在眉睫。4月5日,小矶内阁总辞职;7日,铃木内阁组成,但当日就得到苏联的通知,不再延长《日苏中立条约》,同时得知苏军正源源不断地向远东调动部队,有可能近期向关东军发动进攻。以上形势的变化,迫使日军大本营重新研究侵华日军今后的作战问题。
由于美军在冲绳登陆,日军参谋本部判断“华南方面不仅对防卫本土的重要程度已大大减小,同时联军在该方面登陆的话,恐怕也不会超出英军夺取香港的范围”,认为“只留下能确保广州、香港的兵力即可,决定把海南岛、金门岛的兵力撤回到广州地区,而从该地区把第27、第40、第104师团经由赣州、南昌调到南京附近”。4月18日下达了“大陆命”第1310号命令:“大本营考虑到对美苏形势的演变,准备向华北、华中的重要地区集结兵力。把第3、第13、第27及第34师团分别从第11军、第23军战斗序列中解除,编入中国派遣军序列(直辖)。”〔4〕
4月22日,日本陆相阿南惟畿为了掩饰战败和防备中国军队跟踪追击,就收缩兵力问题向大本营提出自己的看法:“1 以确保上海、汉口一带为宜。连这些地方都放弃,等于败退。若都撤到华北,粮食将难于自给。2 随着抽调兵力和整理战争布局,要为停战做工作,不管其能否成功。即使要实施作战行动,也要抓住作战的时机进行工作,如能做到不受敌人的追击,就是对我有利,最好以局部停战导致全面停战。对重庆及延安要同时进行工作。”〔5〕
日本大本营虽然下达了从广西撤出第3、第13、第34师团,从广东撤出第27师团的命令,但由于驻越南的第38军正在向法属印度支那的法军进攻,1944年8月25日盟军攻占巴黎后,驻越南的法军脱离了贝当的维希政权,接受戴高乐临时政府的领导,并准备与从越南沿海登陆的盟军协同作战,击歼在法属印度支那的日军,以保持战后继续统治越南、老挝、柬埔寨。因而日军从广西调第22、第37师团和从缅甸调第2师团入越,这些部队与原在河内的第21师团、在岘港和顺化的独立混成第34旅团、在西贡的独立混成第70旅团归驻越第38军司令官土桥勇逸指挥,完全击败法军后才停止作战。从广西至越南的后方补给线必须确保;由于第11军攻占桂林、柳州、宜山、河池地区后,缴获的大量军用物资尚未运完,而且第20军亦正在进行芷江作战,所以该4个师团并未立即行动。“中国派遣军”于4月27日下达撤退命令,规定第3师团于7月上旬从全县出发,经由汉口、郑州开往徐州;第13师团于8月上旬从全县出发,经由南昌、南京开往天津;第27、第40师团于5月下旬从广州附近出发,经由赣州、南昌,然后第27师团开往济南,第40师团开往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