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

_2 孙云晓(现代)
  对每个家庭来说,引导孩子热爱祖国,帮助他理解人民这个词的含义,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上就是终极价值的观念,这是基本价值的第一个层面。
  第二,日常生活方面的价值。
  在一些基本价值上,家长要经过认真的思考,把它解读成孩子日常生活当中能够接受的东西。诚实守纪、热爱劳动、崇尚科学、与人和谐相处等等,都是一些基本的价值。这些基本的价值观,在家庭教育当中应该通过日常生活,使它具体化。
  比如,孝敬父母,这也是一个价值观念。但是,它一定要通过一些具体行为体现出来的。家长有的时候并没有要求孩子替自己做事,这些家长总是说:"你学习好了就是对我最大的孝顺了。"其实不然。家长要给孩子机会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爱,表达自己的孝敬心,这些都是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容易忽略的东西。所以说,这既是一种价值,也是一种理念,同时,又是需要由无数具体的行为来体现的东西。
  在家庭里,一方面要训练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一方面要在这个行为实施的过程中强化他的理念,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够慢慢树立起孩子孝敬的理念。
  再比如,重义轻财也是一种价值观念。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认同把成功与否与金钱多少挂起钩来这样一种观点,就是人生成功最大的标志是有钱。但是,对于钱是否挣得越多就标志着越成功这个问题,孩子还没有一个正确明晰的概念,这就是他还不能理解财和义的关系。
  当今社会对孩子的影响程度会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看待财富、正确看待人的品质、正确看待人和人之间的情感的价值观教育,就必须要从小通过一些行为、一些事件引导孩子去认识。
  所以,像重义轻财、克勤克俭、诚实认真等等这些很传统的、跟我们生活紧密相连的一些价值观念,在家庭教育当中要有意识地传递给孩子。
  帮助孩子明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价值观念有大有小,大可到国家兴亡、民族的荣辱、团体的利益;小可到日常生活中的恪守孝悌、重义轻财、克勤克俭、诚实守信等传统价值观念。无论哪一层次的价值观,都是应该让孩子了解并树立正确认识的。价值观念的树立影响到孩子日后价值体系的构架,是不容忽视的教育内容。
11.结合社会上的人和事及时帮助孩子辨析价值
  现实社会的道德观念每日每时都会提出新的问题。父母应注重与孩子对这些问题互相交流看法,注重在家庭里对日常的道德现象加以辨析,强化孩子对主流道德观的认识。
  前一段时间,在媒体上看到一件事。南方某城市在大雨过后,某条路因为积水把路中间的一个坑给填满了,但是路人并不知道。骑车从那儿经过的人就会重重地跌一跤,很多人甚至把肋骨都摔断了几根。有这样一个记者,他拿着照相机在旁边躲着,等着一位骑车人从那儿经过摔倒时,把整个过程拍下了下来,并在当地报纸上发表了一组图片。
  对于这件事情,一种观念就觉得这个记者真缺德,等着别人摔跤,他应该及时立一块牌子提醒路人才对。另一种观念就认为,记者拍好照片是他的工作,到底他的照片是怎么弄到的就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怎么样做出高质量的新闻,这是敬业精神的体现,而且记者不可能去提醒每一个路过的人。
  而负责摄影的记者自己解释说:"摄影记者这个职业有时候的确很残酷。当时狂风暴雨,我在那里坚持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才等到那个场面。如果没等到,我根本不能用照片说明那里有个水坑。拍不到那个坑,有关单位或许不够重视,今天就不会填补那个坑,这样的话,就会有更多的人可能在雨中摔跤。"首发这组照片的某报纸的编辑说:"就这一组照片本身来说,很精彩,比起只拍路边一个大坑的照片,当然更欢迎这种冲击力强的照片。但我在编稿时也考虑到了可能会引起的争论,所以在用一张还是用一组的问题上犹豫了一下。如果只用那张摔倒在地的照片可能会避开受指责的风险,但是并不精彩,而且对凸显事实的帮助不大。所以我用了一组,一个生动的瞬间,凸显新闻事实,再加上编后语,我们的编辑意图就很明显了。"
  这件事情在网上也有争论,但是,支持记者的总是比声讨的声音高一点。我曾经跟几个孩子讨论过这个问题,大多数孩子都认为这个记者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我同意孩子们的观点,对生命的尊重是社会道德的底线之一,你不懂得尊重人的生命,单是为了所谓的职业意识看别人受到危害是不可取的。
  所以说,现实社会的道德观念每日每时都会提出新的问题。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讨论在这个时候是非常有必要的,他们在学校里接受正统教育,父母在家与孩子讨论的过程中,能够让他所接受的这种正统教育真正深入人心,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泛泛了解。
  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等他上了中学、上了大学,他会接受多元化的社会影响,每天都要碰到各种道德标准的考验,小到在学校里跟人打架,大到对社会上这些热点问题的看法。所以,建议家长注重家庭里日常的道德现象的辨析,强化孩子对主流道德观的认识,这对孩子的成长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培养孩子正确价值观的4种方法:
  (1)父母自己做好榜样作用。
  (2)通过给孩子讲述雷锋、焦裕碌等人的先进事迹和故事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报刊等媒体的新闻报导使孩子了解主流价值取向。
  (4)每周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共同就某一社会事件进行讨论,了解孩子的看法以判断其价值取向,如发现价值取向出现偏差要及时予以讲解、纠正。
12.有效地借助现实中的榜样
  榜样对孩子价值观形成作用巨大。不要认为榜样离我们很远,其实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榜样。而父母自己就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千万不要忽视榜样的力量,要善于使用现实中的榜样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对孩子进行榜样教育时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要把榜样和孩子熟悉并喜欢的流行元素结合起来。
  家长尽量选用一些现代的、孩子们喜欢和理解的,像飞人刘翔、航天英雄杨利伟等这样的榜样来教育孩子。在选择过去时代的榜样的时候,一定注意要把英雄所处年代的背景和英雄的事迹结合起来学习,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效果。
  除了现代的榜样和过去时代的榜样,还要引导孩子去注意身边的榜样。比如,一位老奶奶几年如一日照顾她楼前的那两棵小树。家长领着孩子每次从老奶奶门前经过的时候,都可以这样来引导孩子:"你看,树越长越好了,都是因为得到了老奶奶的照顾。"在我们身边确实有很多这样非常塌实认真地、一点一滴做事情的人。可以和孩子讨论一下,老奶奶这样做的意义在哪里。
  家长如果能这样来启发孩子发现身边的榜样,引导他向这些榜样学习,勇于探索、乐于付出,这对端正孩子的价值观念有着积极的影响。所以,家长需要以这些日常的行为和事迹,不断地给孩子以启迪。
  第二,榜样教育要从家里做起。
  家长在言行举止间都要思考一个问题:自己的做法会对孩子有一种什么样的影响,会给孩子传达一种怎样的信息。所以,给孩子灌输主流价值观念是冰激凌吃。"相信个别家长有过类似的行为,可能家长当时觉得没什么,但是,这已经对孩子形成了非常坏的影响,因为家长传递给孩子的是一种极其错误的价值观念。家长的价值观与处理问题的方式,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孩子的脑海里。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许会因为这样的价值观而对孩子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考虑得失,如果用当时得到的东西与孩子的未来相对比,未来失去的会远远超过当时所得的东西。所以,跟社会主流保持一致,才能够快乐、才能够适应,才能够让孩子在将来的生活中感到幸福。
  从家长自己做起,从小事中看见大道理,家庭里的价值观教育必须受到重视。一个健康快乐的人,一定是一个与主流价值相一致的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一定是一个基本价值观念处于比较高层次的人。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要从一点一滴开始,培养孩子良好的价值观。
  利用现实中的榜样进行教育的几点好处:
  (1)生动形象。因这些榜样都是孩子耳熟能详的或身边的人,教育范本生动形象、有利于产生亲切感。
  (2)直观。用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来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孩子没有距离感,直观可信。
  (3)打消孩子对榜样的误读。让孩子了解平凡的人也可以发出非凡的光芒,只要他做得好也可以成为别人的榜样。
  (4)促进亲子之间的交流。父母在将自己或别人设为孩子学习的榜样时,也有利于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变化。
13.坦然面对孩子的成长
  推动孩子实现社会化孩子终究有一天会从家庭走向社会,每一个孩子都需要面对社会化这个问题,而每一位家长都肩负着如何推动孩子实现社会化、如何让孩子成为健康的社会人的责任。在每一个孩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家长的责任重大。
  有这样一件事:有一对母女,女儿今年14岁。有一次,妈妈要带女儿去看朋友,但是女儿不愿意跟她去,结果妈妈很生气就问女儿:"为什么不跟我去?"女儿挺委屈地说:"我不喜欢跟你的同龄人一起玩,我觉得我们没有共同语言。"
  很多家长也都有这种体会,孩子小的时候非常愿意跟父母出去玩。但是,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开始逐渐地不愿意跟家长一块出去了。
  孩子能否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家长们在看着孩子一天天成长的同时,该怎样去教导、培育他们实现社会化呢?
  我们家长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社会化,或者说孩子实现社会化的关键是什么?作为一个以家庭为人生主要场所的孩子和一个以社会为主要场所的成年人,中间最重要的差距是什么?孩子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中有以下两个重要的标志。
  第一,充当社会角色。
  孩子要充当社会角色,就是孩子要承担这个角色的义务。每个人一出生就有了自己特定的社会角色,"这是谁家的孩子?"--这就是社会角色。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了,他就又有了另外一个新的角色--"小学生"。
  等到孩子慢慢长大后,就要开始学做小公民,这仅仅是刚开始。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就是担负各种社会责任,成为一个承担社会责任的人。
  社会上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案件,父母为了得到赡养费把亲生子女告上法庭,子女没能尽到照顾老人的责任就是子女没有充当好子女的社会角色,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还有许多类似这种问题在社会上出现,所以,让孩子学习充当社会角色是父母的责任,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问题之一。
  第二,从以家庭为主要团体,过渡到以社会为主要团体。
  一个成熟的人除了自己的家庭之外,一定还会参与一些社会团体,这样才能构建起一个完善的社会,这是社会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还取决于孩子对社会规则的熟悉和接受,只有熟悉和接受才能更好地融入到团体之中,才能让自己更好地实现社会化。
  其实,社会化涉及到一个人的人生,我们讲科学理性的人生,就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化的人生。
  推动孩子实现社会化的4个关键:
  (1)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告诉孩子"你可以做得很好","大家都会喜欢你的",来帮助孩子克服与人交往的障碍,树立自信心。
  (2)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交往,在交往中孩子的性格才会更加开朗。
  (3)在与朋友谈话时允许孩子谈论自己的看法,并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
  (4)通过给孩子讲故事、陪他观看影片、玩游戏等方法来帮助孩子进行社会角色确认。
14.随时检讨自己的管教方式
  不同的家庭存在不同类型的管教方式,不同的管教方式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一个人在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中发生偏差,或者说他的心灵发生扭曲,最终的根源都是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态度。
  一味地溺爱、放任孩子,在教育中是极不可取的,但是疾言厉色对孩子有效吗?家长无休止地付出孩子能理解吗?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小的社会单位,家庭环境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社会化的进程。
  第一,在所有家庭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管教方式。
  现代家长对孩子的管教一般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家长应该对照和反思一下,看看自己属于哪种类型:
  第一类,权威教养型。权威教养是指父母在家里有绝对的权威,对孩子进行高程度的控制。我小的时候,爸爸一说话我就害怕,那个年代的父母普遍很有权威,一直能控制孩子到二十多岁。现在的孩子和那个时候大不相同,十来岁的孩子就会对父母说:"你说的根本就不对,以后我的事你就不用管了......"由此可知,权威教养型有一个前提,就是儿童得认同父母的权威地位。现代社会,父母的权威地位呈下降的趋势。
  第二类,独断教养型。所谓独断,就是家长强调用控制的方式约束子女,属于这种类型的家长大多数使用威胁、体罚这样的方式来管教孩子。独断型和权威型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权威型是用内在的力量,是在孩子认同的基础上进行,而独断型家长则多数是靠暴力来体现的。
  第三类,溺爱教养型。溺爱教养方式,指父母给予孩子过度的自由,这个教养方式导致孩子无法制止自身负向的、不合理的行为和要求。如果孩子在家里没有养成良好的待人接物、合理处事的方法,到社会上他也不会很好地遵守规矩,也因此得不到别人的认同,这样的孩子会处处碰壁。
  第四类,冷漠教养型。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子女疏于管教,大部分时间忙于自己的工作或娱乐休闲,漠视子女的需求。
  第五类,民主教养型。家长对孩子的管教往往不是过于严厉就是过于松弛,而民主教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不愠不火、恰到好处。
  第二,不同类型管教方式下的孩子,会呈现不同的生长状态。
  家庭环境和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几种家庭教育孩子的结果通常是这样的:
  权威型和独断型这两种教养方式,最后的结果容易造成孩子胆小、神经质、憎恨甚至有暴力倾向,或者做事显得唯唯诺诺、畏手畏脚。其实,这些孩子心里不一定真的害怕,只是习惯于这种做事的方式。由于暴力的种子已经种在孩子的心里了,所以,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就很容易爆发出来。
  冷漠放任的教养方式会造成孩子任性、自大娇纵、目中无人。除此之外,还会依赖人、没有主见,并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这都是因为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形成对权威的一种依附,是家长放任管教的结果。
  溺爱教养型是中国家长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这种放纵和溺爱会造成孩子骄横傲慢、外表逞强、内心软弱的毛病。这种孩子的人生充满了情绪冲突,因为这些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养成约束自己的习惯,造成了他在外面会处处碰壁的局面。
  外部世界的规则是固定的,如果孩子在家里已经树立了一种约束的意识,他会把那种外在的约束变成内在自我的约束,就会很快地适应外界的规则。那种在家里面养成放纵习惯的孩子,他会把外在的规则当成对自己的压迫,他的内心充满了情绪冲突,每天只能在愤愤不平的情绪中度过。因为,他感觉到自己不能适应外界的规则,但是又没有办法回避,这会给将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最后一种是民主教养型,这种教养方法强调对衡,什么叫做对衡呢?就是家长的制约和孩子的自由是统一的、一致的。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形成自立、自主、有爱心、懂得尊重他人等良好的品质,是一个既懂规则、又独立自主的人。
  我们要努力建设好的家庭环境,不断改进家教的模式,建设一种民主的家庭氛围。这将对孩子走向社会,实现真正的、顺利的社会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因为,一个人在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中发生偏差,或者说他的心灵发生扭曲,最早的根源都是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态度,由此可见,家长能够选择一种好的管教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营造民主型家庭环境的6个细节:
  (1)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平等的,不能依仗自己的父母身份而对孩子进行专权管制。
  (2)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
  (3)告诉孩子要相信自己,而不能依赖父母或其他人。
  (4)每周组织一次家庭会议,所有家庭成员均有机会主持会议、发表意见,并对议题进行归纳总结。
  (5)父母应定期抽出一段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看报、出游等,增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6)尊重孩子的合理要求和意见,不能武断地压制孩子的创造力。
15.教会孩子充当社会角色(1)
  没有责任心的孩子,不仅对自己的事情不关心,对别人也不关心;不仅自我奋斗的愿望淡薄,而且推诿、推卸、推脱的习惯也甚为顽固。因此,父母要善于从点滴生活中教会孩子充当社会角色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现在的家长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责任感,不懂得关心父母、家人,而总是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自己身上,关心自己有没有吃好、穿好、玩好。但是,很多家长没想过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的自私与冷漠,孩子没有责任感与家长之间有什么关联呢?其实,大多数的家长并没有给过孩子负责任的机会。
  比如,父母和孩子一起外出的时候,孩子的手中总是空的--最沉的包一定是在父母身上背着。吃饭的时候也是一样,父母也总会先问一句:"想吃什么?我去给你买。"遇到需要乘坐出租汽车的情形,父母一般会主动扬起手叫车,然后打开车门先让孩子坐进去。而且,这种小的事情会一直延续到孩子长大,甚至已经是成年人的时候。父母有的时候会埋怨孩子不会关心自己,但在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还是会一如既往地把事情包办下来。
  所以,家长不要埋怨孩子,而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长最好不要代劳。小时候承担过责任,长大以后才担得起责任。
  人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老话,叫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什么穷人的孩子能早当家呢?因为,生活的现实迫使他过早地承担了养家糊口的责任,他开始承担责任的那一刻就是他成熟的开始。现代家庭里的父母不需要让孩子这么早就承担生活的重担,但是需要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放开手脚让他们去做。
  孩子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
  第一,做一个好孩子。
  要指导孩子充当各种角色,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让孩子在家庭中实现好孩子的角色。在我们还小的时候,好孩子这个概念非常简单--听话就是好孩子。
  现在好孩子的概念,一定要和民主家庭建设一致起来,那好孩子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遵守家里的规则,意味着在家里积极地充当一个孩子的角色。孝敬父母、照顾祖父母是好孩子应该做的,除此之外,好孩子还必须在家里承担一定的责任。比如,在必要的时候料理家务、收拾自己的房间等,家长要主动地分给孩子责任,不要任何事都大包大揽。
  好孩子还有一个角色,就是他拥有家庭事务的参与权,他是家里积极的一分子。不少家长在谈论事情的时候经常会这样跟孩子说:"我们在谈事情,跟你没关系,你干自己的去。"家长总是忽略孩子作为家庭成员的地位,其实,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分子,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建议,给孩子一个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说,家里打算买房子,这时一家人应该一起讨论一下,也许,孩子不能像成人一样给予家长很关键性的意见。但是,家长主动跟他讨论的意义并不在于他的意见有多大价值,而是在给他一种角色的意识。这种角色意识在孩子的心里播下了种子,会让他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分子,遇到事情他也要参与、也要表态。这颗种子,对他将来养成主人翁意识,对进入社会以后他的角色的主动性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所以,好孩子的定义是综合的,包括他的参与过程、承担责任的过程,也包括他接受教导、成为家庭当中的一个积极分子的重要过程。
  第二,做一个好学生。
  好学生这个角色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地、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智能水平,这是一个学生的关键。另一个方面,孩子已经从家庭迈入社会一小步了,在学校里他也要处理好自己的角色所面临的一切问题。
  第一,他要学会如何和别人相处,特别是和同龄人相处。第二,他应该开始去理解男性或者女性社会角色的不同,比如,男生活泼大胆,女生则安静认真等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在竞选班干部的过程中,怎么去参加选举。在参加比赛的过程当中,怎样成为团体中的一分子,怎样学会尊重别人以及影响别人等等,这些都是社会化的很重要的任务。
  所以,家长要经常和孩子讨论,比如:"你喜欢什么样的朋友啊?在班里你觉得大家对你的态度怎么样啊?"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他的学生角色的成长。
  第三,做一个好公民。
  除了要做个好孩子和好学生,孩子也要准备好做一个好公民,所谓公民,有以下三条核心的概念。
  第一条,权利和义务的观念。这一点很基础又很重要,我们都是一个社会人,有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家长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指导他明白自己的权利。与此同时还有义务,作为一个公民除了拥有权利还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比如,维护社会团结、推动社会发展等等,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
  第二条,公民的核心价值是主体意识。什么是主体意识呢?就是公民都是社会积极的一分子,要影响、参与社会,要对社会的事务发言,这也是公民意识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第三条,就是责任和集体主义或者叫责任意识,团体意识。封建社会只有"臣民","公民"是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才出现的概念。只有在民主的社会里面,个体和社会之间才能形成互动的关系,所谓公民就是指的这个意思。自我参与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以及集体和团体的意识是公民的核心意识,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指导孩子,积极带领和推动孩子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15.教会孩子充当社会角色(2)
  我见过广东省的一位家长,他对自己的孩子关心国家政治问题觉得不可理解,他认为生长在发达地区的孩子理所当然应该喜欢经济。有一个喜欢政治的孩子让他处处觉得很尴尬,感觉自己的孩子有点"不伦不类"。事实上,任何一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避不开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孩子能自觉关注社会上的事,是件正常的事情,这种有意识的关注,也是提高他的社会责任感一个很重要的步骤。
  培养孩子责任心的6个常用原则:
  (1)家长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应从孩子自身抓起,为孩子灌输责任意识,纠正以往不负责任的举动。
  (2)通过书本、媒体、影片、父母体会等方式告知孩子在特定阶段应扮演的社会角色及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3)别让孩子总找借口,父母应及时而理性地纠正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习惯,清除滋生不负责任的土壤。
  (4)通过让孩子承担家庭事务的方式让孩子体会家庭成员的责任。
  (5)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对其不负责任的行为予以批评和指正。从而强化孩子对周围人的责任心。
  (6)对孩子的事不要大包大揽,让孩子自己做他应该做的事,并让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16.恰到好处地推动孩子成熟
  简单地说成熟就是从孩子要变成成人,从以家庭为主变成以社会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心智、人生观、价值观等会慢慢地成熟,但家长也应该有意识地去推动孩子的成熟,放任自流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很多家长谈到自己究竟给了孩子什么的时候,总是会说:"我给他好吃的给他好喝的,还给他好的环境让他好好学习,我的孩子一点都不受委屈。"其实,家长忘了一个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把推动孩子的成熟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
  什么是成熟,怎样才算成熟?简单地说成熟就是从孩子变成成人,从以家庭为主变成以社会为主。那么,成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心智的成熟。
  一个人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能力、思维能力都会随之提高。
  并且,孩子的意志品质、注意力以及他的情感与情绪的控制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这些都是心智发展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他会自己慢慢成熟,家长也应该有意识地去推动孩子的成熟,放任自流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比如当孩子面对某种挫折的时候,家长要及时地和孩子沟通,让他逐渐学会怎么样用理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并面对挫折。
  第二,社会价值的发展。
  所谓孩子的社会价值发展,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孩子从什么都不懂到逐渐懂道理的整个过程。
  第三,行为能力的发展。
  行为能力指一个人做人做事的能力,也指孩子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家长要试着给他更多的机会和任务,让孩子学会面对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更多地参与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推动孩子成熟的5点智慧:
  (1)生活中不要常在孩子面前夸别的孩子如何如何,这很容易使孩子失去信心。
  (2)父母要不断丰富孩子的知识,从各方面提高他的能力;创造条件,使孩子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3)在餐厅点菜、在商店买衣服时,让孩子从小就有发言和选择的机会。
  (4)引导孩子把从书本上读到的和从电视上看到的内容有条理地讲出来,以锻炼孩子叙述事情的能力。
  (5)让孩子参加团体活动或游戏,鼓励孩子充当领导角色。
17.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选择能力
  家庭里的道德教育特别需要以社会为背景,要把变迁中的社会环境作为孩子学习的课堂,要针对孩子面对社会多元化资讯的所思所想,同时还要勇于面对社会道德领域中新的挑战。
  为什么今天的孩子喜欢明星?为什么孩子们对课堂上讲的道理不感兴趣,却对社会上的各种"新闻"津津乐道?为什么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总是达不到预期效果?归根到底是时代和孩子本身都发生了变化。
  当代孩子生活在多元化的意识形态背景下,在价值观念、信仰追求、行为模式、情感表达等方面,学校、家庭、社会的主流影响越来越有限,而社会上各种现象,如明星的行为、富人的生活等等越来越强烈地影响了一代人的价值体系和道德准则。这种情况下,培养当代孩子的道德选择能力,就成了孩子思想道德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培养当代孩子的道德选择能力,是指要从小培养孩子在复杂的、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独立、理性地选择价值目标的能力。它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基本价值的选择能力;第二、符合社会规则和社会发展进步趋势的行为能力;第三、与这种适应相一致的情感状态及情绪表达能力。
  培养道德选择能力,可以从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教育需围绕孩子的需要。
  孩子的教育活动要坚持围绕社会现实和孩子的发展需求寻找教育主题。要改变家庭中道德教育计划千篇一律、简单死板的状态,认真研究孩子成长的焦点和他们关注、议论的热点,以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与社会、与成人、与同龄伙伴的矛盾点、他们发展的关键点等等。
  比如,孩子们关心的学习压力问题、日常生活中怎样处理和其他伙伴之间的矛盾冲突问题、怎样面对物质利益的诱惑、怎样以友爱之心面对社会问题等,都应该在日常道德教育活动中帮助孩子去认识,去掌握。
  真正把孩子成长的需求、孩子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困惑放到家庭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去,帮助孩子学会思考和选择。
  第二,重视辨析现代道德价值。
  孩子面对的传统的道德教育大都以思想观念为系统,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等等,采用的方法也大都是教诲式的,所选取的榜样人物一般也离孩子们的现实生活有距离,而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困惑却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
  家庭里的道德教育特别需要以社会为背景,要把变迁中的社会环境作为孩子学习的课堂,要针对孩子面对社会多元化资讯的所思所想。同时还要勇于面对社会道德领域中新的挑战,社会的发展不断给道德提出新的问题,过去被认为不道德的行为,今天就可能得到公众承认和默许。所以,家长也很有必要与孩子共同学习。
  道德教育要敢于面对挑战,接受挑战。"考试作弊可耻?还是作弊被抓才可耻?""考试得了好成绩告诉竞争对手气他对不对?"等问题,都是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也是常常被大道理掩盖从而在孩子们的实际行为中被混淆的道德问题。
  要敢于引导孩子们去讨论,去认识这些问题。应该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孩子进行价值辨析,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帮助孩子面对社会的方方面面、多种信息,不断地进行思辨。
  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澄清很多混乱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实际的道德能力。
  培养孩子的道德选择能力应该注意3个关键:
  (1)明确孩子需要什么。孩子的需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要改变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
  (2)进行道德教育要结合孩子的兴趣点,引起孩子的共鸣有利于道德教育的进行。
  (3)要积极引导孩子去认识一些可能被混淆的道德问题,使其自己正确的自主判断。
18.孩子应该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人
  以问题为中心,家长可以给孩子营造一种思考问题的状态。强调实践、体验、创造的过程,就是让孩子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道德教育将不再是在纷繁的社会现实中简单地把前人总结出的道德真理传递给下一代,而是带领孩子去审视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并从中发现真理。
  要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组织形式,让孩子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将道德教育演变成孩子实践、体验、创造的过程。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在道德教育中依靠强势话语灌输,习惯于与教育对象处于一种强势的、制约性的、成系统的对话状态。简单地告诉孩子:必须怎样怎样、不许干什么什么,这实际上不利于发挥孩子在道德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以问题为中心,是当代教育改革中教育组织形式改革发展的一种趋势,是教育以使人获得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的一种具体表现。
  以问题为中心,家长可以给孩子营造一种思考问题的状态。强调实践、体验、创造的过程,就是让孩子们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道德教育将不再是在纷繁的社会现实中简单地把前人总结出的道德真理传递给下一代,而是带领孩子去审视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并从中发现真理;强调实践、体验、创造的过程,就是在所有的德育过程中,都要树立一个参与的观念,调动青少年主动认识、自主参与、积极探索的能动性,通过自主寻求的活动,使他们获得人际交往、信息获得和表达等多种能力;强调实践、体验、创造的过程,就是要通过德育过程,给孩子提供一些角色,创造一些情景,把他们放在道德选择的两难之中,如"我当一天家"、"跟妈妈学做列车乘务员"等活动,都是通过情景和角色,实现了孩子在道德教育中的主动状态,真正发挥了他们自主认知的功能。
  道德是一种能力,因此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得到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手段。目前的道德教育总体上是一种对于个体的观念传输和行为约束,但实际生活中道德表现反映的却是个体与周围客观世界,包括与他人间的一种关系。因此,道德教育中的群体互动不仅是对于教育效果的促进,更是实现一个人道德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在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上,需要把道德能力的培养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追求,同时重视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这就必须求助于群体中个体间的互动,真正让孩子在群体运行中的承担角色,在与他人的融合、矛盾、冲突中学会与人相处的规则和实际行为的能力。
  家长可以运用成长小组的模式,主动为孩子建立一个经常性的互动群体。所谓成长小组,就是在家庭中集中孩子的三四个同学或小伙伴,让他们组成一个小组,周末或隔周末活动一两个小时,孩子们彼此分享成长的快乐与苦恼,比如倾诉一下自己在学习或其他方面取得成绩后的快乐、抱怨自己与父母之间不调和的表现、把自己心中想不明白的问题说一说等等,这种状况下的互动重要的不是是与非的辨别,也不是接受很多的道理和正确认识,而是作为个体在团体中的一种沟通和联系。
  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是家长教诲孩子,而是在家长的辅导和帮助下孩子在相互交往中的自我成长。通过这种在群体里的沟通和互动,帮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在团体中生活。这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对于目前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都具有特别的意义。
  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几种方法:
  (1)利用传统故事、影片等方式对孩子灌输道德思想。
  (2)给孩子以主动性,使其独立思考问题,认真分析,并拿出解决方案。
  (3)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学雷锋活动、充当志愿者等。
  (4)几个家庭联合起来使孩子和家长之间形成多向沟通,让孩子在沟通中体会道德情感。 帮孩子打好荣辱观的基础
19.正确认识荣辱观和孩子发展之间的关系
  荣辱观与孩子的发展休戚相关。他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反映着他的荣辱观,同样,我们在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日常的环节,也都渗透着荣辱观。所以,我们讲人生根基在于荣辱观,这个荣辱观一定不是对一个孩子的外在的制约,更多地应该是孩子自我发展的基础。
  新时期荣辱观的"八荣八耻"到底归纳了什么?其实,它归纳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荣辱观回答了一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其实,一个人要想活得快乐、活得成功首先要适应社会,荣辱观回答了一个人应该与社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应该对国家、对人民持什么态度的问题。第二,荣辱观回答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就是跟他人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团结的关系,要包容他人。第三,荣辱观回答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对于流浪猫人们应该有什么态度、看到动物被宰杀了人们是什么态度,都反映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最后一个,荣辱观回答了生命和自我之间的关系。就是回答了"我是谁?"、"我到底要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实际上这就是价值观,也是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问题,也包含着四个能力:第一,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二,包容他人的能力;第三,创造劳动实现天人合一的能力;最后,认知自我的能力。这就是荣辱观,荣辱观其实和孩子休戚相关,他做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反映荣辱观,同样我们家庭生活的每一个日常的环节,也都渗透着荣辱观。
  所以,我们讲人生根基在于荣辱观,这个荣辱观一定不是对一个孩子的外在的制约,更多地应该说是孩子自我发展的基础。
  关于荣辱观,家长自己应有充分的认识并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认识。
  事实上,培养荣与辱的观念是今天离婚,那多好啊!"实际上,孩子的这种观念就涉及到了究竟什么是光荣、什么是可耻的问题。
  我这一代人看白毛女的故事,觉得这条路是行不通的,一个人怎么可以为了钱财,就放弃尊严嫁给富人了呢?现在,有些人觉得这样做也未尝不可,反正有钱就行了。
  所以,人在日常生活中行为的选择、对问题的判断能力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从价值观来的,是从自己对对错的判断来的。比如白毛女,她宁可选择到深山隐居也不愿为了有吃有喝得好生活屈服于地主,不愿丧失自己的人格,这就是她的价值观,也是她的荣辱观。
  第二,荣辱观是行为模式。
  荣辱观同时也是一种行为模式,荣与辱的观念让孩子热爱劳动、让你奋发图强,所以,荣辱观是一种激励的方式,告诉孩子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怎样的行为模式。
  第三,荣辱观是一种情感。
  实际上,光荣和可耻还代表着一种情感,比如说人们对劳动充满了热爱,对艰苦奋斗精神充满了崇敬,然后对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充满了鄙视,这就是一种情感。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开始非常向往有钱的生活,贪图享受。以不劳而获为荣,认为最好天上掉一个大袋子,那里面装的全部都是钱,能让他不劳而获。这种情感自然就会引导他的行为,但如果他得不到这些东西,他就有可能走上邪路。
  所以,荣辱观对孩子生活和发展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它甚至关系到孩子长大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荣辱观的方式:
  (1)给孩子讲述故事,通过故事中人物的表现告诉孩子哪些做法光荣,哪些做法可耻。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