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不抱怨的世界

_2 威尔·鲍温(美)
“我不跟你打。”他说。”这位先生,你如果打我,那就是伤害罪。”我举起手臂,拳头就像颗坚硬的钻石紧紧握着,目瞪口呆站在那里。我说:“别废话,动手!”他说:“我不要,先生。”露出仅存的几颗牙微笑着。“我才不干这种事。”
他转身慢慢走开。我站在那里发抖,怒气毒害着我的血液。
我不记得后来开车回到家人身边。我不记得把金吉尔抱起来去看兽医。我只记得最后一次抱着她时她身上的味道,还有兽医用针筒结束她的苦难时,她轻声哀嚎的模样。我反复问着自己:“怎么会有人做出这种事?”
后来那几天,每当我努力想入睡时,那人满口破牙的笑容却总是挥之不去。他那句“不过你想怎样?”又在我耳边响起。我在脑海里清楚地看见,如果我们打起来,我会怎么对付他。在我的想象中,我是消灭邪恶坏蛋的超级英雄。有时候,我会想象自己正拿着球棒或其他武器,狠狠地伤害他,就像他伤害我、我的妻子、我的女儿和金吉尔一样。
接连难以入眠的第三个晚上,我起身开始写日记。在宣泄了近一小时哀伤、痛苦和不满的怨言之后,我写下了令人讶异的字句:“伤害者自己也是受伤的人。”
这一点都不像我会说的话啊,我不禁纳闷地大喊:“什么?”我又写了一遍:“伤害者自己也是受伤的人。”我往后一靠,坐在椅子上思索,聆听春天的雨蛙和蟋蟀颂赞迷人的夜晚。“伤害者自己也是受伤的人。这句话怎么可能适用在这个人身上?”
当我进一步思索时,便开始明白了。可以这样轻易地伤害一个家庭所珍爱的宠物,一定不像我们一样了解同伴动物的爱。可以在年幼的孩子泪眼汪汪时驱车离开,就不可能知道小朋友的爱。不能为刺伤一家人的心而道歉,他自己的心一定也被刺伤过很多很多次。这个人才是这个事件中真正的受害者。没有错,他表现得跟坏蛋一样,但这是源自于他内心的深切苦痛。
我坐了很久,让这一切沉淀、铭刻在心。每当我开始对他和他所造成的痛苦感到气愤,我就想起这个人每天必然会领受的痛苦。没多久,我便熄灯上床,沉沉入睡了。
抱怨就好像口臭……
抱怨就是: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
在这次的经验中,我感受到哀伤。五年前,金吉尔出现在我们南卡罗来纳乡间的家中。好几只狗来过我们家不想走,但我们的另一只狗吉布森却把他们都赶跑了。不知道为什么,他让金吉尔留了下来。金吉尔有些与众不同的地方,从她的举止行为来看,我们认定她到这里之前,曾经受到虐待。而且她特别会提防我,所以说不定是哪个男人伤害了她。大约一年后,她开始试着信任我;接下来几年,她则成了我真正的朋友。她走了,让我深深感到哀伤。
我当然也觉得痛苦,真切的情感痛楚折磨着我的灵魂。有孩子的人都会懂:我们宁愿自己承担心痛,也不愿孩子受苦。而我的小女儿莉亚所经历的情绪冲击,又使我痛苦倍增。
我也深感不满。我为自己没有痛打那个人而懊恼,也为了原先竟想以暴制暴而良心不安。我为自己从他身边走开感到羞耻,却也为了拼命追赶他觉得惭愧。
哀伤。痛苦。不满。
当这个人撞到金吉尔时,我感受到这种种的情绪,并且一一表达出来,这些都是恰当的反应。在你的人生中,有时可能也会经历同样困难的情境,幸运的是这一类的创伤事件并不常见。由此推知,抱怨(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应该也很少发生。
不抱怨的世界Part1 无意识的无能 我怨故我在(4)
但是,对大多数的人而言,抱怨都不是源自于这么深切的痛苦经验。相反地,我们就像乔?沃许(Joe Walsh)的歌曲《人生一直都很好》(Life's Been Good)所描写的——我们不该抱怨,但有时还是会抱怨。事情并没有真的糟到该理直气壮地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但抱怨就是我们毫不抵抗而自然出现的预设反应。我们就是会抱怨。
无知就是福。在你开始自我反思,要成为一个不抱怨的人之前,你可能幸福地未曾意识到自己的抱怨有多少,以及这些抱怨在生活中所造成的杀伤力。对许多人而言,对天气、配偶、工作、身体、朋友、职业、经济、其他驾驶人、国家,或心里想的各种大小事件发发牢骚,是每一天都会重复几十次的事,然而,却鲜少有人明白,自己抱怨的频率有多高。
话是从我们的嘴里说出来,所以耳朵一定听得到,但不知是什么缘故,我们不会把这些话语认定是怨言。抱怨就好比口臭。当它从别人的嘴里吐露时,我们就会注意到;但从自己的口中发出时,我们却能充耳不闻。
你的抱怨很可能比自己认定的次数要多得多。而如今,既然你已经接受二十一天的挑战,要摆脱抱怨,你就注意到这一点了。当你开始把手环从一手移到另一手,才会明白自己有多常“kvetch”(意第绪语的“抱怨”之意——我不是犹太人,但我真喜欢这个词。)
一直到现在,老实说,你可能讲过你不会抱怨——或不常抱怨。很显然地,你认为自己只有在事情着实恼人时,才会抱怨。下次当你想为自己的抱怨辩解时,先想想金吉尔的事件,然后扪心自问,你的这次经历是否真那么糟糕,再下定决心,实践不抱怨的承诺。
关键就在于不要放弃
每个成功做到二十一天不抱怨的优胜者,都对我说过:“不容易,但是很值得。”凡是有价值的事都得来不易。这个行动简单吗?很简单。但“容易”通常和成功者沾不上边。我这样说不是要吓唬你,而是要激励你。如果你觉得要成为不抱怨的人(监测并改变自己的言语)很难,那不代表你做不到,也不代表你有什么毛病。作家欧德森(M. H. Alderson)说:“如果一开始你没有成功,就代表你和平常人都一样。”如果你正在抱怨,这就是你应有的处境。现在你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就能开始将抱怨从生活中驱除。
你办得到的。我一天抱怨几十次,我都办到了。关键就在于不要放弃。我的教会里有个很棒的姊妹仍戴着我们第一批赠送的紫手环,那只手环已经磨损泛灰了,但她最近告诉我:“他们可能会把我和这个东西一起埋了,但是我不放弃。”
这份承诺就是需要这种决心来实践。好消息是:即使你尚未做到二十一天不抱怨,你也会发现自己的内在焦点已经转移,你也变得更快乐了。下面是我收到的一封电子邮件:
无怨的人生最快乐
我和成千上万的人一样,已经开始转移自己的焦点。在等手环来的时候,我就开始先把橡皮筋戴在手上,让我察觉自己在做什么。我已经戴了大约一个星期,现在我几乎不抱怨了。最值得一提的是,我觉得快乐多了!更别提我身边的人会有多快乐(例如我先生)!我想改善抱怨的习惯已经很久了,而这个手环活动就是驱使我改变行为的动力。
许多人都在谈论这个手环及其背负的使命,这项使命已形成庞大的涟漪效应,许多人至少都开始想到自己有多常抱怨,也许还决定要改变行为。愈来愈多人听说这个想法,这项运动就可能产生长远、广泛的效果。完成任务要比实际拿到手环重要多了!想到这点就觉得很兴奋!
不抱怨的世界Part1 无意识的无能 我怨故我在(5)
——马里兰州洛克维尔市,珍妮?雷里
电台播音员保罗?哈维(Paul Harvey)曾说:“我希望有一天能达到这个世界所认定的成功,这样如果有人问我是怎么做到的,我就会告诉他们:‘我爬起来的次数比跌倒的次数还多。’”正如所有值得完成的事,你必须一路跌跌撞撞才能成功,如果你开始挑战时的状况,就和多数人一样,那你可能得不断把手环换来换去,换到手酸了、心也烦了。我移动手环的次数就多到把三个手环都弄断了,才完成二十一天不抱怨的目标。如果你也把手环弄断了,就上我们的网站 www.AComplaintFreeWg,再索取一个。
但如果你坚持下去,有一天,当你昏昏沉沉躺在床上快睡着时,你一眼瞥到手腕,就会第一次发现,在多日、连月、甚至经年以后,你的紫手环终于和当天早上起床时一样,还戴在同一只手上。你会想:“我今天一定有抱怨,只是我没有抓到。”但当你在心里清算一次,你就明白你成功了。你真的一整天都没有抱怨!总会有那么一天的,你一定能办到。
当你展开这种转变时,代表你很幸运,因为即使我事先警告过,这项挑战会很困难,你仍然具备一项心理优势,来驱策你达成目标,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当一个人尝试新的东西,无论是滑雪、杂耍、吹长笛、冥想、写书、骑马、绘画或任何事,人性中都有一部分会认为精通这项技艺很简单。“达克效应”的名称是出自康乃尔大学的贾斯汀?克鲁格(Justin Kruger)与大卫?达宁(David Dunning),他们针对尝试学习新技能的人们展开研究,结果并发表在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文中这样陈述着:“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造就自信。”换句话说,你没有意识到做某件事会很难,所以就会试试看。你心想:“这会很简单。”所以就开始了,而开始行动就是最难的部分。
如果没有“达克效应”,当我们知道,实际上要花多少工夫才能精通一项技艺,或许在开始之前就会先放弃了。内人桂儿对于这件事提出很适切的结论,有人问她:“学骑马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桂儿总是回答:“花时间坐在马鞍上……花时间坐在马鞍上。”
花时间坐在马鞍上。戴紫手环(或橡皮筋,还是在口袋里放钱币、或使用其他自我监控的工具),然后换手。每抱怨一次就换手。尽管似乎很难、很糗、很灰心,也要换手。即使在成功了十天之后又抱怨,也要换手。一次又一次从头开始。即使周围其他人都放弃了,也要坚持下去。即使周围其他人都成功了,而你个人到目前为止的最佳纪录是两天,也要坚持下去。
当心陷入”抱怨轮回”
有个老故事是这么说的——两个建筑工人坐下来一起吃午餐,其中一个打开便当盒就抱怨:“恶!肉卷三明治……我讨厌肉卷三明治。”他的朋友什么话也没说。隔天两人又碰面吃午餐,同样地,第一个工人打开便当盒往里面看,这次他更火大了,说:“怎么又是肉卷三明治?我痛恨肉卷三明治。我讨厌肉卷三明治。”他的同事一如前日,仍然保持沉默。第三天,两人又要准备吃午餐,第一个工人打开便当盒,又大叫起来:“我受够了!日复一日都是一样的东西!每个有福的日子都是吃肉捲三明治!我要吃别的东西!”他的朋友想帮点忙,便问他:“你为什么不干脆叫你太太帮你做点别的?”第一个人满脸疑惑,答道:“你在讲什么啊?我都是自己做午餐。”
不抱怨的世界Part1 无意识的无能 我怨故我在(6)
厌倦了肉卷三明治吗?那你也是每天自己做午餐。改变自己说的话。不要再抱怨。改变你的言语,改变你的思维,你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当耶稣说:“寻找就必寻见”时,这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原则。你所寻找的,你一定会找到。当你抱怨时,你就是用不可思议的念力在寻找自己说不要、却仍然吸引过来的东西。然后你抱怨这些新事物,又引来更多不要的东西。你陷入了“抱怨轮回”,这样的现象将在未来自行实现—表露抱怨、招致抱怨;表露抱怨、招致抱怨;表露抱怨……就这样一直反复延续,永无休止。
卡缪在《异乡人》里写道:“仰望灰暗的天空,闪烁着星座与星辰,头一回,我的心向宇宙善意的冷漠敞开。”宇宙是善意的冷漠。宇宙——或神,或灵,或无论你如何称呼,都是善意(好)的、却也是冷漠(不在乎)的。宇宙不在乎你是否用话语呈现思维的力量,为自己呼求爱、健康、快乐、丰盛、平安,或为自己引来痛楚、苦难、悲惨、孤单、贫穷。我们的想法创造我们的世界,我们的话语又表明了我们的想法。当我们用消弭抱怨来控制言语时,我们就能主动创造生活,引来我们渴望的结果。
不抱怨观念
你如果大声喊”痛”,伤害就会出现;如果抱怨,就会遇上更多想要抱怨的事。这是行动上的吸引力法则。当你抱怨时,就是用不可思议的念力,在寻找你自己说不要、却仍然吸引过来的东西。
所谓的”抱怨”,就是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然而,生命中足以让我们有理“抱怨”的事件,其实寥寥可数。我们的抱怨多半都只是一大堆“听觉污染”,有害于幸福美满。
鲜少有人知道自己抱怨的频率有多高。抱怨就好比口臭,当它从别人的嘴里吐露,我们就会注意到;但从自己的口中发出,我们却能充耳不闻。
要成为不抱怨的人(监测并改变自己的言语)很难,但并不代表你做不到,也不代表你有什么毛病。既然你接受了不抱怨的挑战,代表你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就能开始将抱怨从生活中驱除,你的内在焦点也会转移,变得更快乐。
不抱怨行动
自我检视一下:你经常抱怨吗?你已经一个月或是更久没有抱怨了吗?如果你一个月抱怨一次以上,那么你可能已陷入惯性的抱怨状态。
你可能说你不会、或不常抱怨;你认为你只有在事情着实恼人时,才会抱怨。当你想为自己的抱怨辩解,先扪心自问,这次经历是否真的那么糟糕?让你抱怨的实际原因很严重吗?然后再下定决心,实践不抱怨的承诺。
戴上紫手环(或橡皮筋,还是使用其他自我监控的工具),然后只要抱怨就换手。尽管似乎很难、很糗、很灰心;即使成功十天后又抱怨,也要换手。就算其他人都放弃了、或是都成功了,也要坚持下去。
改变自己说的话,不要再抱怨。当我们用消弭抱怨来控制言语,就能主动创造生活,引来渴望的结果。
不抱怨的世界Part1 无意识的无能 抱怨与健康(1)
在我们的文化中会自行实现的预言,这恐怕是最致命的一项——年老就代表衰退和健康不良的臆测。
——玛丽琳?弗格森,《宝瓶同谋》
我们抱怨,是因为能尝到甜头
我们之所以会抱怨,就和我们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样:我们察觉到抱怨会带来好处。我还清楚记得,自己发现抱怨有益的那天晚上,当时我十三岁,正在参加“袜子跳”(sock hop)。如果你太年轻,不记得“袜子跳”是什么,这是从前常在高中体育馆举办的舞会。之所以叫“袜子跳”,是因为参加的小孩都要脱鞋,以保护体育馆的地板。这种舞会在一九五○年代的美国很流行,之后在一九七三年,又随着乔治?卢卡斯的电影《美国风情画》(American Graffiti)问世,而开始复兴。一九七三年,我参加的教会赞助了一场为青少年举办的“袜子跳”舞会,当时我刚好是青少年,所以就去参加了。
做个十三岁的男孩,至少可以说很有意思吧。有史以来第一次,女生不再“恶心”了。在这样的年纪,女生既像磁铁一样充满吸引力,同时又很让人害怕。虽然她们也可能很恐怖,但在我十三岁时,女生占满了我清醒时的每个思绪,又在我的梦里萦绕不去。关于滑板、模型船、电影和漫画的念头,全都从意识里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都是对女生的兴趣。我着了她们的道,巴不得能和女孩子牵上线,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做,就算成功了也不知道接下来要干嘛。我就像老笑话里追着车子跑的狗,好不容易追到了,却不知道该拿它怎么办。我想和女孩子亲密一些,却又怕接近她们。
举行“袜子跳”舞会的那天晚上,又湿又热。女孩子身穿蓬蓬的大圆裙,顶着波浪头,脚踩“天使”鞋,涂了亮晶晶的红唇膏。男生的装束主要是裤管卷至脚踝的紧身牛仔裤、袖子里卷着香烟盒(向父母借的)的白色T恤、鞋上塞了几分钱的平底乐福鞋〔编注:penny loafers,鞋面有横越两侧的皮饰带,四○年代的美国年轻人喜欢将一分钱(penny)硬币塞入鞋面,取“幸运”之意〕,和一种叫做“鸭屁股”的发型,油亮亮地往后梳。《美国风情画》的电影原声带反复播放,女生站在舞池的一边咯咯笑着,我和其他男生则坚守在另一边,靠在金属折叠椅上,竭尽所能地摆酷。虽然体内的每一串DNA都在苦苦哀求着我们走向女生,但我们却都吓得惊慌失措,不敢跨出一步。我们心想,要是自己看起来够酷,说不定女生就会来找我们;如果她们没有走过来,至少她们会以为,我们才不在乎她们来不来。
当时我最好的朋友奇普长得高大,既是运动健将、也是个好学生。在这三项条件里,我只是勉强还算高。我不像奇普,而是又圆又胖。就我记忆所及,每次要买衣服,妈妈就会带着我搭手扶梯到贝尔可(Belk's)百货公司的地下楼——这里是“特大号”(胖哥)部门,也是我唯一能找到合身衣服穿的地方。
因为奇普的身材出众,我看出有几个女孩在盯着他看。知道他比我更有吸引力,让我很受伤,而他只是和我们坐在那里,不走过去和她们任何人说话,也让我觉得心烦。
“我好害羞,”奇普说,“不知道要讲什么。”我说:“你就走过去,让她们讲话就好了。你不能一整晚就坐在这里。”奇普说:“你才是呢,你是长舌男,快过去跟她们说话。”
不抱怨的世界Part1 无意识的无能 抱怨与健康(2)
当吸毒者第一次服用那后来被他们当成“仙丹妙药”的东西,通常都会记得这最初的经验——要是不能摆脱这种瘾头,这仙丹妙药将会消耗、甚至夺走他们的生命。接下来的这句话,便让我染上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抱怨”瘾。我看着奇普说:“就算我走过去跟她们讲话,她们也不会和我跳舞。我太胖了。你看我才十三岁,却早就超过一百公斤重了。我讲话会喘,走路会流汗,如果跳舞,搞不好还会昏倒。你的体格很好,那些女生都在看你。”其他人点头表示赞同。“我只是个好玩的人,她们只喜欢跟我聊她们真正喜欢的男生。我太胖了,她们不要我……她们永远也不会要我。”
另一个好友从后面走过来,在我背上拍了一下说:“嘿,胖哥!”正常状况下,他这样打招呼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几乎每个人都叫我“胖哥”,那是我已经习惯的绰号,我从来不当成羞辱。他们是我的朋友,不会在意我太胖。但我才刚讲完一段冠冕堂皇的话,说太胖有多么难受,以藉此逃避和那些女孩说话,就被人叫“胖哥”,如此而造成的效应,在我们的小圈子里显而易见。我的一个朋友说:“喂,闭嘴!”另一个说:”不要惹他。”第三个人说:“胖又不是他的错!”每个人都备极关注地看着我。
我在心里说着:“再夸张一点!”于是我像是在演戏似地,叹了口气,把头转开。当我抱怨自己的体型,诉说这个问题可能影响我和女孩子共舞的机会,我就攫取了其他男生的注意力和同情心,也让我自己得以脱身,不用走过去和那些年轻女孩说话。我的瘾头犯了。我找到了让我上瘾的东西——抱怨能使我亢奋。
不到工作,我就告诉自己和其他人,这是因为我胖。当我被开交通罚单,也是因为我胖。我还要再花五年半,才甩掉这个藉口,甩掉这危害我健康的体重。
心理家罗宾?柯瓦斯基(Robin Kowalski)写道:许多抱怨“涉及了从他人身上诱发特定的人际互动反应,例如同情或认可。比方说,人们可能会抱怨自己的身体健康,却不是因为真的觉得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让他们取得附带的好处,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开反感的事件。”
藉由抱怨和“打肥胖牌”,我取得了同情及认可,也有正当的理由不用和那些女孩子说话。我的抱怨让我尝到了甜头。在人生中的某个时刻,你可能也做过类似的事。我们抱怨,是为了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小时候,每当我有感冒或其他疾病的症状时,就会装腔作势,这样就可以不用上学,待在家里看电视。奇怪的是,我常常在抱怨身体不舒服之后,也发现自己病得更重了。
抱怨疾病,是在消灭健康的能量
你扮演过病人的角色吗?或者你就正在这么做?健康不良是一般人最常发出的抱怨之一。人们抱怨自己不健康,好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并且回避让自己“反感的事件”—例如采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当我们抱怨身体不健康,可能会尝到这些甜头,但又要付出什么代价呢?
你或许听过“心身症”(Psychosomatic illness)这个名词。心身症主要是由患者的心理运作过程,而非生理因素所引发。我们的社会有一种倾向,认为心身症是由一小群心绪烦扰的人无中生有“捏造”出来的。许多人都相信,这些疾病是病人自己创造的,不必看得太认真。然而,根据医生估计,他们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诊疗这样的病人——他们生病的原因其实都有其心理根源。
不抱怨的世界Part1 无意识的无能 抱怨与健康(3)
思考一下这样的现象—有三分之二的疾病是源自于病人的心理。事实上,“Psychosomatic”(心身)一词,就是由“Psyche”(心)和“soma”(身)组合而成,代表“心/身”之意。心理和身体之间是互为关联的,心理相信什么,身体就会表现出来。
数十篇研究报告均显示:一个人对于自己健康状态的认知,将导致这样的信念在他们身上实现。我曾在国家公共电台(National Public Radio)听过一则报导:医生如果告诉病人,有一种药很可能治愈他们的疾病,这种药对这些病人发挥的功效,就要比使用了相同药方,却没有接收到这项讯息的病人大了许多。
报导继续指出:曾有一项研究发现,患有其他生理疾病(如高血压)的老年痴呆症患者,服药的疗效常会打折扣,因为他们的记忆衰退,可能记不得要每天吃药。心理之于身体,确实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几个月前,我受托到医院去探望一位加入我们教会很久的老教友。进病房之前,我一如往常,先到了医护室向医生和护士探询她的病情。一位护士说:“她没事。”医生也点头说:“她中风了,但是可以完全康复。”走进病房时,我却看到一个完全不像“没事”的人。我说:“珍,哈罗,珍,是我,鲍牧师。”她气若游丝地说:“鲍牧师,真高兴你来了。我只剩下几天的时间……我快死了。”
“你说什么?”我问道。“我快死了。”她说。
当时,一位护士来帮她做例行检查,我把她拉到一边,说道:“我以为你说她没事。”
护士说:“她是没事啊!”我说:“可是珍刚才告诉我,她快死了。”
护士诧异地瞪大了眼睛,走到床边。“珍?珍!”珍睁开眼睛。“亲爱的,你是中风,不是快死了,你没事的。再过几天,我们就会把你转到康复病房,你很快就可以回家,和猫咪马提在一起了,好吗?”
珍微笑着说:“好。”
等到护士离开病房,珍才开始巨细靡遗对我说起,她的丧礼要怎么办。“可是你还没要死啊!”我提出异议。“我会先记下来,等你死的时候——还久得很,我才能为你主持丧礼。”珍摇摇头,说:“我现在就快死了。”然后又继续跟我说起她的追思礼拜。
我离开病房后,又去找医生谈了一次。我说:“她确信自己快死了。”她微笑着说:“好吧,我们都难逃一死,珍也不例外。但她只是中风,这不会要她的命。她真的不会有事。”
两个礼拜后,我主持了珍的丧礼。医生和护士都没办法说服她不会死。她早已认定自己快死了,而她的身体也相信了她。
当你抱怨健康问题时,就是丢出负面的说词,让你的身体听见。这种负面的说辞会烙下印记,而你的想法(心)也会将这股能量导入体内(身),引发更多的健康挑战。你是否注意过,抱怨自己健康问题的人,也会有愈来愈多的事情可以抱怨?
你说:“可是我真的病了。”请了解,我并没有怀疑你相信自己生病。但你要记得,医生估计有百分之六十七的疾病,都是患者“自以为生病”造成的结果。我们的想法创造了我们的世界,我们的话语又表明了我们的想法。抱怨疾病并不会缩短生病的时间,也不会减低疾病的严重性。
请认真想想,当你谈起自己的病,有多少次也许只是想要博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你可能不想回答,但它至少是个值得玩味的重要问题。当你抱怨健康时,请记得你可能是企图用汽油来灭火。你可能想变得健康,但当你抱怨疾病时,你就是在把限制健康的能量传送到全身。
不抱怨的世界Part1 无意识的无能 抱怨与健康(4)
记得感恩,不再自怜
我昨天提早下班回家,因为背部一整天都很不舒服(我动过脊椎和颈椎融合的大手术),所以我只想放松下来、自怜自艾。四十七岁的我,总是为了一长串麻烦的医疗问题苦恼丧气。但是当我扑到沙发上,在欧普拉的节目里看到你,我真的被激励了!
我每天都在抱怨我身上的疼痛,以及那些止痛的药物治疗。你说得对,抱怨的确把我拖垮了,我想加入“不抱怨”的一方。我已经替自己和一些朋友订了手环,之后也会为这些手环寄上一小笔奉献金,但我写信主要是想表达谢意。
我对神最感恩的是:我可以走路,我有可爱的家庭,有好朋友、好工作。我必须要把精力重新投注在感恩上,不再为自己数不清的药物问题而耽溺自怜。我发自内心深处感谢你。
——俄亥俄州剑桥市,辛蒂?拉佛列特
今天不是十五号,所以我不抱怨
一九九九年,我的一位好友霍尔,在三十九岁的壮年便被诊断罹患第四期肺癌,医生估计他只剩半年不到的寿命。除了这个性命攸关的诊断结果,他还面临着其他的挑战。虽然他以销售健康保险维生,自己却连一份保险也没有。他的账单堆积如山,一直以来都得努力打拼,才不至于让家里断粮断电,得以安居温饱。当我得知他来日无多,于是前去探访他,却为他乐观的态度大感诧异。他没有抱怨,只是说着他这一生有多么美好、自己有多么幸运。
从头到尾,霍尔都保持着丰富的幽默感。有一天,我邀他去散步,但因为他非常虚弱,所以我们一直走不出前院。我们站在他的家门外,享受新鲜的空气,一边说着话。霍尔注意到几只大型红头美洲鹫就在我们站立处的正上方,缓慢、懒散地绕圈而飞。他指着那些红头美洲鹫说:“喔,不好的预兆!”当我看到他眼中淘气的光芒时,我们俩都不禁爆笑起来。
当我们的笑声渐渐止息时,我问他:“你经历了这一切,怎么还能够不抱怨?”他倚着柺杖说:“很简单,今天不是十五号。”
他自觉已经回答了我的回题,便开始慢慢走进屋里。“这跟十五号有什么关系?”我问。
霍尔说:“诊断确定的时候,我知道这会很难熬,而我可以咒骂上帝、科学和所有人,也可以把焦点放在我生命中美好的事物上。所以,我决定每个月给自己一个‘不爽日’来抱怨。我随意地挑了十五号,每当我想抱怨什么事,就告诉自己要等到十五号才能抱怨。”
“有效吗?”我问。“很有效呢。”他说。
“这样你每个月十五号不就很低潮啰?”我问。
“不会啊!”他答道,“等到十五号来的时候,我早忘了本来要抱怨什么了。”
尽管霍尔住的地方距离我家有两小时车程,我还是每周去探访他两次,直到他走完这段过渡期。大家都说我是个了不起的朋友,又很体贴,花了这么多时间陪伴他。其实我是为了自己而做。霍尔教导我,即使面对像致命的疾病这般艰难的处境,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到快乐。对了,他没有在六个月内死去,而是多活了两年快活的日子,为身边的每个人祈福。我怀念他,他在我生命中造成的积极影响是难以抹灭的,而且他战胜了微乎其微的存活几率。活出感恩的生命,而非抱怨的生命,就能发挥这种确保健康的力量。
当我们的旅程走到这里,你已经开始瞥见自己的抱怨了。你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无能,注意到自己在抱怨。此时,你已经进入“有意识的无能”阶段。
不抱怨观念
我们之所以会抱怨,是因为我们察觉到抱怨会带来好处。我们抱怨,常是为了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
有三分之二的疾病是源自于心理状态。心理和身体是互为关连的,心理相信什么,身体就会表现出来。
当你抱怨健康问题时,就是丢出负面的说辞,让你的身体听见而烙下印记,而你的想法(心)也会将这股能量导入体内(身),引发更多的健康挑战。
抱怨疾病并不会缩短生病的时间,也不会减低疾病的严重性。请记得你可能是企图用汽油来灭火,反而把限制健康的能量传送到全身。
不抱怨行动
你是否注意过,抱怨自己健康问题的人,也会有愈来愈多的事情可以抱怨?
请你认真想想,当你谈起自己的病,有多少次也许只是想要博取同情心和注意力?
即使面对像致命的疾病这般艰难的处境,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到快乐。活出感恩的生命,而非抱怨的生命,把焦点放在一切美好的事物上,就能发挥这种确保健康的力量。
不抱怨的世界Part2 有意识的无能 抱怨与人际关系(1)
气恼我自己的残障,是在浪费时间。人生必须不断往前走,而我到目前为止表现得还不错。如果你一直在生气或抱怨,别人也不会有空理你。
——史蒂芬?霍金
抱怨,会让你变得招人怨
当你进入“有意识的无能”阶段,你可能会不太舒坦地察觉(意识)到,自己有多常抱怨(无能)。我们在抱怨时,可能尝到获得注意力或同情心的甜头,也可以回避去做让自己紧张的事;然而抱怨的行为也是双刃剑,将带来负面的影响。
长年抱怨的人,最后可能被周围的人们放逐,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能量被这个抱怨者榨干了。你或许也认识一些人,会让你觉得精力都被他们耗尽了,他们藉由抱怨的天性,把你原有的能量都转换成怜悯。相反地,有些面临严苛处境的人,却能保持乐观,不让自己感觉像是受害者。即使我的朋友霍尔就要结束生命,我也从来不觉得被他拖垮了,反而是深受他的乐观与开朗所鼓舞。
从“鲜少抱怨”到“经常抱怨”的不同程度等级中,人们通常会循着连续值行动。如果有一个人跳脱团体的常轨太远,过不了多久,他就会发现自己再也不受欢迎了。
再者,如果把抱怨当成是某种让人上瘾的药物,有很多人面对的处境,大概就是身边的其他人都在酗酒、抽烟、吸毒,而如果有人不合群、没有一起这么做,团体中的成员就会觉得受到威胁。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个人的推论是:表现负面行为的人,其实知道自己做的选择并不健康,尤其和那些作风不同的人相较之下,更会显得自己十分糟糕,所以才会恼羞成怒。当我们和那些比自己更常抱怨、或是较少抱怨的人相处时,都会觉得不对劲,因为我们的频率和磁场不同,而能量互异的人会彼此排斥。
欢迎光临”不抱怨星期一”!
自从我第一次在《今日秀》节目中得知这项美好的计划,就开始问同事有没有兴趣参加。大多数人都愿意,于是我们就订了手环。我们决定在等待手环送达的同时,也要在一周的上班日中定出一天,努力在那天不要抱怨,于是我们将星期一定为“不抱怨星期一”。
我们在公司的布告栏和办公室四处都贴了标语,提醒大家不要在星期一发牢骚、诉苦和抱怨,这果然激励了整个办公室。现在每逢星期一,我们都会用:“欢迎光临‘不抱怨星期一’!”来彼此打招呼。
想想看,人生苦短。我们一直在追求生命中的重大福分(像是赚更多钱、有稳定工作、能减轻体重等),但现在,我们要开始寻找每一天被恩赐的小小喜乐。我觉得这个计划棒极了,我们真是有福之人!
——俄亥俄州肯特市,莎莉?司克蝶
你发现自己正身处一堆怨声载道的人群里吗?你周围都是些爱发牢骚的人吗?那我要严正地提出一项讯息,帮助你厘清现况——通常,我们都会去接近和自己相似的人,而走避和自己互异之人。在“不抱怨运动”发展的盛况中,最让我们难过的事情之一,就是收到了许多诸如此类的请求:“请马上把紫手环寄给我,我认识的每个人都抱怨个没完。”每当收到这样的请求——而且还常常发生,我们就只是微笑着寄上手环,不予置评。我们微笑,是因为我们知道,这个索取手环的人可能也经常抱怨,而且还不知道自己在抱怨。当他们戴上紫手环,明白自己的抱怨也是这么频繁时,他们对旁人的怜恤之情,就能大幅提升了。
不抱怨的世界Part2 有意识的无能 抱怨与人际关系(2)
杜绝抱怨,才有健康的沟通
《天地一沙鸥》的作者李察?巴哈(Richard Bach)在《梦幻飞行》(Illusions)中曾写下一则简单深刻的真理:“同类相吸。”相似的人,无论是同样在抱怨、或是同样感恩的人,都会彼此相吸。不相似的人,则会互相排斥。我们都是能量的生物,而振动频率不同的能量,是无法协调、交融的。
思想也是能量。你会吸引那些符合自己思想模式的事物,并同时排斥不协调的事物。而你的言语将表明、强化、巩固自己的想法。所以当你抱怨时,其实是在排斥自己指名想要的东西;你的抱怨会推开、驱逐你说你想要的东西。我认识一群每周都举行聚会“互相扶持”的女性,而她们的“扶持”方式,主要就是抱怨男人。据我了解,她们最喜爱的话题就是:“男人很自私”、“男人不要承诺”、“不能相信男人”。无怪乎,这些女人没有一个能和男人维持健康幸福的关系。她们想不想要这样的关系?当然想,但是通过抱怨,她们却向外发送了“男人不好”的振动能量,使得“好男人”都不会在她们的生活里出现。她们用自己的抱怨,创造了这样的现实。
几年前,我和桂儿认识一对夫妇,他们有个儿子和我家女儿同年龄,我们四个大人有很多共同点,小孩也喜欢玩在一起,所以两家人花了很多时间相聚、相处。然而,过了几个月之后,我注意到我和桂儿都不再期待这种聚会了。一天晚上,桂儿说:“我真的很喜欢他们两个,可是她每次一跟我说话,就只会抱怨先生。”我告诉她,我和那家的先生单独相处时,他最常做的事也是抱怨太太。
我们发现,这对夫妻在这样的发牢骚时段里,不但各自抱怨对方,而且似乎还打定主意,要帮忙为我和桂儿的夫妻关系挑出毛病来。他们试图要让我们转而去注意或谈论到底不喜欢对方什么。觉得自己悲惨的人不但喜欢把别人也拖下水,还要证明这一切都是其来有自。久而久之,我们便找藉口疏远这家人,最后终于和他们断了联络。
我和桂儿有我们自己的挑战要面对,任何一种关系中的两方也是如此。和你同处一段关系中的对方,时常会引发一些你必须承担、也终究要解决的问题。我和桂儿的处理方式,就是直接找对方谈,而不是跟其他人说。不去和引发你负面感受的人谈,反而去找另一个人说,就等于制造了“三角习题”——如果你不太懂,这是指你和某人有疙瘩,却和另一个人讨论这个问题,而不是直接找当事人解决。
健康的沟通是:直接找那个和你发生问题的人谈,而且只跟那个人谈。和另一个人谈就是抱怨;这会形成三角习题,也会继续制造问题,而不能解决问题。
在你自己的人生中,可能也经历过这样的事。你的一个孩子可能会对另一个手足很生气,却跑来找你投诉,而不是直接找他讨厌的那个人沟通。于是你这个睿智、仁慈的父母便介入了——你要不就是劝诫这个不满的孩子,要不就是雪上加霜,亲自去找另一个孩子兴师问罪。短程来看,你可能化解了当下的困境,但你却没有给予孩子所需的方法,去处理他们未来生命中的问题。你允许这个抱怨的孩子在当前的情况下继续当个受害者,而且让他继续维持这样的模式,去因应往后人生的挑战。
不抱怨的世界Part2 有意识的无能 抱怨与人际关系(3)
你想帮助、支持孩子,但是当你试图解决他们彼此之间的问题时,你并没有树立起健康沟通的榜样。甚至,你还无意间在鼓励孩子,习惯性把你卷入他们的冲突中,不管情况严不严重、事情重不重要。你最好请他们彼此沟通,信任他们能藉由内在的引导,化解彼此的冲突。这么做等于是给了他们一份重要的礼物,教他们学习健康的沟通,而你也帮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力量。
三角习题在一些教会里也很盛行。最近我听说,有位牧师向一位牧师说起另一位牧师带领教会的方式。滔滔不绝讲了几分钟之后,那位倾听的牧师(他一直保持沉默)按下了电话的扩音器,打给被毁谤的牧师:“吉姆,我是杰瑞。我和麦克坐在这里,他正在分享他对你和你们教会的观感。我不想变成这三角习题里的一角,而我知道你一定很高兴听到他想分享的内容。所以,麦克,杰瑞在听啰。”麦克目瞪口呆地坐着,满脸通红。那一刻,麦克清楚地收到了这个讯息:在背后议论别人是不正直的事;而杰瑞也设定了明确、严正的界线,确保自己不会再被卷入麦克的闲言闲语里。
这个故事解释了我为什么把闲话和抱怨放在一起谈论。我反对闲话吗?绝对没有。只要:
1.你说的话是恭维那个不在场的人。
2.那个不在场的人如果现身了,你也可以一字不漏地重复自己说的话。
如果你能遵守这两项简单的规则,就尽量说闲话吧!试试看吧——坦然不讳地说出:“她穿得那么丑,不是很棒吗?”把这句话说得很正面,即使你知道它背后潜藏的讯息是批评。这都是同一回事。南方有句俗谚说:“在堆肥上铺满糖衣也不能把它变成蛋糕。”如果你不会直接在那个人面前说,而且能让他感觉受到恭维,这些话就是闲话和抱怨。你的母亲说得对:如果你说不出什么好听话,就干脆闭上嘴巴。你不需要让这种能量散发出来,进入你的世界。
如果你是个平常就会说闲话的人,那你会发现,只说好听话赞美那些不在场的人,一点都不好玩。在今天的社会里,说闲话就像是在“挑虱卵”,也就是”吹毛求疵”。所谓的“挑虱卵”,就是要从头皮里挑出头虱的幼卵,而头虱最爱从一个人身上传给另一个人,所以不要随便乱挑,不然你可能会被传染。
觉得别人常在抱怨,是因为你也一样
我们说闲话或抱怨的主因之一,就是要让自己在相较之下,显得更为优秀。“至少我不像某某某那么糟。”当我指出你的缺点时,就是在暗示我没有这样的缺点,所以我比你优秀。
抱怨就是自夸,没有人会喜欢爱吹牛的人。
还有一个事实你也必须认清:你会注意到另一个人有这些缺点,是因为你自己也有。就像那些觉得“身边的人都满腹牢骚”而来索取紫手环的人,通常也都有惯性抱怨的倾向,你会发现自己对其他人的厌恶之处,就是你和他们的共同点,只是你对自己个性中的这一部分,还处于“无意识的无能”阶段。在另一个人身上注意到这个缺点,是宇宙指引你在自己身上认出它,并且加以修正的一种方式。如果你想指出某人的负面特质,就先挖掘看看,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倾向,然后要心怀感恩,庆幸自己有机会,能察觉这个缺点、并进行疗愈。
还有,请好好牢记这项推论,因为别人的优点(亦即你赞赏别人之处)会吸引你,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你会在别人身上看到这些优点,是因为你自己也有,这也是你的特质。这些正面的特点可能潜伏着,但如果你聚焦于此,在自己身上认真寻找、而且好好培育,你就会凭藉着专注力,让这些优点浮现出来。
不抱怨的世界Part2 有意识的无能 抱怨与人际关系(4)
你不只是通过思想和言语创造了自己的现实世界,同时也在影响着周遭的人。下次坐在观众席里,当大家开始鼓掌时,请注意一件事:如果掌声够长,每个人就会渐渐开始以同样的韵律拍起手来。他们会保持同步的节奏。这称之为“曳引”作用(entrainment)——人类在振动中会趋向和谐,若是无法达到和谐,振动就会消散。人们在鼓掌时能够“曳引”,掌声便有延长的倾向,反之则会停止。
这样的现象,在我对大批群众演讲时,已经证明过好几次。我没有告诉观众理由,只是要他们继续鼓掌,直到我请他们停下来为止。有时候,同步的现象顷刻就发生了;有时候则要等一两分钟,但最后一定会出现。掌声成为一种拍子、一种节奏:这一群人开始有韵律地鼓掌,就像是同步的人类节拍器——这就是曳引作用。
我母亲家里有四个女儿,而她告诉我,她和阿姨的经期都是在每个月的同一时间。她们只是因为住在一起,生理上便有曳引的现象。当大阿姨离家上大学时,她的经期很快地就转而与室友契合;暑假返家时,又重新变得和姊妹们一样。人类的天性是曳引、是同步,会调整成与周遭相同的模式。
曳引正如地心引力,它也是一种原理。它不好也不坏,只是存在着;而且它也像地心引力,随时都在运行。你一直都会与周围的人们保持同步;你曳引着他们,他们也曳引着你。当你待在其他抱怨者身边时,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抱怨也更多了。
察觉出你周遭有多少抱怨,有助于让你明白,你可能正藉由自身的参与而引来抱怨,然后发出抱怨。这都是你要转化人生必经的一部分过程。有时候,在你改变之际,你也会摆脱掉一些旧关系。当我进行二十一天的挑战时,我发现大部分时间自己都做得不错,唯独每次和一个老友说话,最后总是会口出怨言。有一次讲了十五分钟电话,我的手环换了四次,我于是对自己说:“如果史考特不要那么消极,我就不会在我们交谈时,受到怂恿而抱怨。”下次我们说话时,我刻意努力地要让对话朝积极、正面的方向进行,却发现非常困难。我们之间其实没什么话好说。我发现我们的关系是建立在抱怨之上,而且我们都很好胜,想要“赢过”对方的牢骚。如果有“抱怨奥运会”,我们两个谁会得金牌还很难说呢。 为了完成挑战,我不再接他的电话。我怀着优越感,对自己说道:“都是史考特的错。”然而其他认识史考特的人,和他相处时都没有这种经验,他总是表现得欢欣、乐观和开朗。
好痛啊。
我必须承认是我的问题。是我的负面想法在喂养我们关系之中的怨言,所以在离开他的空档里,我努力让自己摆脱抱怨,而不是把错怪到他头上。
所以,检视现实的时刻到了。你会说自己最常相处的那些人,都经常在抱怨吗?如果是,那你的紫手环(或其他自我监控装置)怎么样了呢?你是否发现,自己表露不悦的次数,也超出了正常程度?你会习惯性地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吗?没关系,如果是,那你很正常。但是,你可以比正常更好。你的内心想要变得更杰出,而我们可以一起达到这个目标。
想要别人改变,你得先以身作则
常有人问我:“要怎么样才能让老板(或朋友、情人、配偶、孩子、员工等)不再抱怨?”答案是:你不能。但我不是在前一章里说过你能吗?是的。改变就是这样复杂而矛盾。你不能让另一个人改变。人们改变是因为他们自己想改变,而想要设法改变一个人,只会让他更紧守住现有的行为,不肯放弃。和大家分享我们南方的另一句传统俗谚:“不要试图教猪唱歌,那只是浪费时间、还会惹猪很生气。”
不抱怨的世界Part2 有意识的无能 抱怨与人际关系(5)
被你惹毛的猪不会报名参加你开设的歌唱班。要激励其他人改变,富兰克林的结论是:“最好的训诫就是以身作则。”而甘地是这么说的:“我们必须活出想要让其他人效法的样子。”如果你想要其他人改变,你自己就必须先改变。我相信你有着最崇高的理由,才希望他们改变,但既然你也是这段关系里的参与者,就代表从某种程度而言,你在这沸沸扬扬的抱怨中也掺了一脚。
当老板、父母、牧师、教练或家庭里的长者来索取紫手环,想要改变他们所带领、照顾的人们,我经常忍不住放了张小纸条进去,写着:“注意,除非你先开始,否则不会有效。”我确信,如果我没有坚持下去,证明连续二十一天不抱怨是可能做到的,这手环就会真像玛西雅所说的,又只是星期天的小玩意儿了。你若想引导某人改变,就要记得:领袖应该站在最前线,迎向边界、开疆拓路,让其他人追随身后。
俄国有一句老俗谚:“想打扫全世界,就从打扫你家的门前阶开始。”我们寻求的改变从来无需“外求”——它是发生于我们的内在。我们的行为的确会影响世界,因为它会影响我们周遭的人们,而且这种影响力会扩散开来。
你也加入抱怨比赛了吗?
你可曾注意,当人们聚在一起,对话是怎么进行的吗?有人可能提到一本他们最近看的书,话题就转到书本上一阵子;如果提到的那本书是以露营为主题,对话可能就朝着交谈者喜爱或觉得刺激的露营旅行经验来发展。对话从一个主题晃到另一个主题,就像一九八○年代流行的电动玩具“青蛙过街”,里面的青蛙要越过溪流,会先跳上一块浮木,然后来到乌龟背上,接着再到另一块浮木。对话也沿着相似的路线移动,就像伟大的交响曲,会重复演奏特定的旋律,直到其中一种乐器发出微妙的转换,一整段新的旋律也随之开展。
酗酒者和吸毒者的勒戒文学写着:“我们的疾病是与日俱进的。”抱怨也是。下次当你跟一群人在讲话,而有人开始抱怨时,就要特别注意了。当较劲的态势出现,抱怨就会变成一场竞技运动。讨论的语调会变成:“这还不算什么,我告诉你……”话题就这么开始了。没有人故意要引导大家发牢骚,但是当每个人都想赢过其他人,觉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才最倒霉,这场讨论就会逐渐变成比赛。
关于这样的现象,有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英国喜剧表演团体“巨蟒飞行马戏团”(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在一九七四年发行的专辑《皇家剧院现场演出》(Live at Drury Lane),其中有一个段子〈四个约克夏人〉就讽刺过这样的情形。
在这段短剧里,四位严谨优雅的约克夏绅士坐在一起,品尝着昂贵的红酒。他们的对话起初是积极而正面的,然后就微妙地转为消极而负面;随着时间进展,他们开始以抱怨来互相较劲,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刚开始,有一个人表示,几年前他能买得起一杯茶就算很好运了。第二个人想拼过第一个人,便说他喝得到一杯冰茶就算庆幸了。
抱怨的声浪加速蔓延,他们的论调迅即演变得荒唐可笑,每个人都试图证明,自己过的才是最艰困的生活。其中有位绅士一度谈到自己成长时所住的房子有多么破烂,第二个约克夏人则转动着眼珠子说道: “房子!有房子住还算好运呢!我们以前只住一个房间,一共有二十六个人,什么家具都没有,地板有一半不见了,我们怕掉下去,还挤成一团窝在角落里。”
不抱怨的世界Part2 有意识的无能 抱怨与人际关系(6)
哀鸣和抱怨就这样你来我往、持续不断……
“噢!你真幸运还有房间住呢,我们以前都住走廊!”
“喔,我们以前还梦想能住走廊里!我们是住在垃圾场的旧水箱里。每天早上醒来,都有一堆臭鱼倒在我们身上。”
“呃,我说的‘房子’只是地上的一个洞,用防水布盖住,这对我们来说就算是房子了。”
“我们还从地上的洞里被赶出来,只好住在湖里。”
“你有湖算幸运了,我们有一百五十个人住在马路中央的鞋柜里。”
最后,有一个角色在这场竞赛里胜出,他声称:“我得在晚上十点钟起床——就是睡觉前半小时,然后喝一杯硫酸,在磨坊里每天工作二十九个小时,还要付钱给磨坊老板,请他准许我来上班。我们到家的时候,爸爸妈妈会把我们杀了,在我们的坟墓上跳舞,大唱‘哈利路亚’。”
这是你想要赢得的抱怨比赛吗?那好,去吧,继续发牢骚,直到每个人都放弃,宣布你是全世界最厉害的抱怨鬼。胜利的奖品则是不快乐的人际关系,充斥着大惊小怪的情绪、健康的挑战、金钱的焦虑,以及其他数不清的问题。如果你对这些没兴趣,当你听到牢骚时,就不要涉入其中。大家在用言语曳引你,而你也在曳引他们。当你和其他人在一起,而你们的对话开始移转成负面内容时,只要往后一坐,好好观察就行。不要跃跃欲试或想去改变他人。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不抱怨,只要把紫手环给他们看,告诉他们你正在“接受训练”,成为一个不抱怨的人。
不抱怨观念
长年抱怨的人最后可能被周围的人们放逐,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能量被这个抱怨者榨干了。
你觉得身边都是一些爱发牢骚、怨声载道的人吗?我们都会去接近和自己相似的人,而走避互异之人,这代表你可能经常在抱怨,而且还不知道自己在抱怨。
人类的天性是曳引、是同步,会调整成与周遭相同的模式。当你待在其他抱怨者身边时,就会发现自己的抱怨也更多了。
你会吸引那些符合自己思想模式的事物,同时排斥不协调的事物;而你的言语将指明、强化自己的想法。所以当你抱怨时,其实就是在排斥、推开、驱逐自己指名想要的东西。
如果你不会直接在那个人面前说,而且能让他感觉受到恭维,这些话就是闲话和抱怨。
我们说闲话或抱怨,可能是要让自己显得更优秀。当我指出你的缺点,就是在暗示我没有这样的缺点。抱怨就是自夸,没有人喜欢爱吹牛的人。
不抱怨行动
你会说自己最常相处的人们都在抱怨吗?如果是,那你的紫手环怎么样了呢?你是否发现,自己表露的不悦也超出了正常程度?如果是,那你很正常,但你也能做得更好,一起来努力吧。
健康的沟通是:直接找那个和你发生问题的人谈,而且只跟那个人谈。和另一个人谈就是抱怨;这会形成三角习题,也会继续制造问题,而非解决问题。
如果你想指出某个人的负面特质,就先挖掘看看,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倾向,然后要心怀感恩,庆幸自己有机会察觉这个缺点、并进行疗愈。
如果你要其他人改变,自己就必须先开始改变。领袖要站在最前线开疆拓路,让其他人追随。
如果你和人们的对话开始移转成负面内容,只要往后一坐,好好观察。不要跃跃欲试或想去改变他人。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不抱怨,只要秀出紫手环,告诉他们你正在“接受训练”,成为一个不抱怨的人。
不抱怨的世界Part2 有意识的无能 觉醒时刻(1)
我们碰上敌人了——就是我们自己。
——漫画人物“波狗”
给自己时间,别害怕重新开始
一名年轻的修道士加入一个要求谨守静默戒律的教团,所有人都要在修道院院长同意之下才能发言。将近五年之后,院长终于去找这位见习修士,对他说:“你可以讲两个字。”修士字斟句酌,说了:“床硬。”院长慎重考量之后,答道:“很遗憾你的床不舒服。我们会看看能否帮你换张床。”
入院第十年,院长又来找这位年轻修士,说:“你可以再讲两个字。”修士说:“脚冷。”院长说:“我们来看看可以怎么处理。”
在修士入院十五年时,院长又说了:“你现在可以再讲两个字。”
修士说:“我走。”院长回答:“这样说不定最好。自从你来之后,除了发牢骚,什么事也没做。”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