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向总理说实话

_7 李昌平(当代)
几位老干部的联名上书,很快转到荆洲、监利。这无疑对Y书记来说是雪上加霜、伤口撒盐。
关于6个乡镇农民负担与农村债务情况调查报告
6月13日至17日,县委、县政府从县直有关部门抽调54名干部,组成18个调查组,对龚场、桥市、黄歇、分盐、毛市、尺八6个乡镇的农民负担和农村债务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重点解剖了12个管理区和12个村以及涉农部门在农村收费的情况。现将监利县农业领导小组2000年6月20日绘制的调查表公布如下:
6个乡镇99年农民负担情况(对照旧书制作表格)
单位:元
乡镇卡内负担总额人平亩平卡外负担总额卡外占
卡内%人平加码亩平加码合计6339.68217.16135.834832.5576.2165.5103.5龚场908.2212.97157.28816.689.9191.6141.4桥市913.28233.72144.16983.24107.7251.6155.2黄歇1274253.22128.7987468.6174.188.5分盐1069218.8126.874369.5152.388.5毛市956.58205.83153.55858.1489.4184.5137.4尺八1215.62190.65124.2557.5745.987.457
6个乡1999镇债权债务表
单位:元
乡镇债权呆账死账悬账债务债权-债务小计镇区村小计镇区村合计15426.412292.83485.879647.74230919684.173912.94742.5611028.71-4257.76龚场1719.4367.7470881.73492753.1702.75791471.4-1033.7桥市2656.462636321761.463643425.918915731961.91-769.45黄歇2206.87353733.61120.274263229.52509.51228.31491.72-1022.65分盐2925.58324.5590.532010.553213942.62698.2774.52469.92-1017.04毛市2629.34326.6484.7418183582638.26352.5684.761601-8.92尺八3288.766585752065.764713694.767599032032.76-406
所调查的12个管理区,目前债权总额16989万元,债务总额22669万元,两品账面净负债568万元,区平473万元。
所调查的12个村,目前债权总额7241万元,债务总额9188万元,两品账面净负债1947万元,村平162万元。
第四部分 16.正义与良心的声援(3)
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主要原因:
1农民负担层层加码,增项增额。分盐镇1999年农民负担搭车加码743万元。其中:镇级加码收取131万元(即平摊屠宰税614万元,农业特产税加码8万元,捐赠粮食13万元,共同生产费加码329万元,以资代劳加码157万元);各管理区自立项目加码110万元(即水利结账押金403万元,油菜面积结账押金284万元,防汛抗灾365万元,推广新技术48万元);各村以村提留、村级补亏等名目共加码502万。该镇扒挡村,1999年年初卡内的负担总额4514万元,年终实际到户负担总额9076万元,加码4561万元,占卡内负担总额的101%,人平增加2667元,亩平增加1318元。所调查的毛市镇姚铺管理区,今年监督卡内的负担是19675万元,卡外擅自向农民摊派5093万元,其中,屠宰税109万元,村小集资172万元,抗灾和水毁工程1823万元,国土开发46万元。
2以上挤下问题普遍存在。所调查的6个乡镇,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上挤下的问题。有的挤占共同生产费,镇、区按比例上提,村级所剩无几;有的挤占村级三项提留,作为镇、区两级管理费;有的挤占教育费附加,致使民办老师工资无着落。1999年,分盐镇将村级共同生产费135万元,教育费附加11173万元,全部挤占用于弥补本级政府经费不足。尺八镇全额提取村级三项提留、共同生产费、教育费附加,迫使村级向农民重新摊派。
3借高利贷完成夏征任务屡禁不止。在今年的夏征工作中,借款完成任务的现象依然存在。龚场镇明星村,在县还没召开夏征工作会议前,就拿月息21‰的借款175万元完成上级经济任务。毛市镇双桥村今年没有向农户下达夏征任务,而是借30‰的月息借款1万元上交夏征任务。
4"两税"平推平摊。调查的6个乡镇,农业特产税和生猪屠宰税都是按田、按人、按户平均分摊的,群众意见很大。
5部门"四乱"(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开支)问题严重。教育部门乱收费现象尤为突出。据统计,教育部门在1999年度,除向学生收取书本费、学杂费等经批准的项目外,又向学生摊派不合理项目17个。具体是:技术装务费、教委课外作业、暑假作业、寒假作业、小学自然教育、中学生天地、小学生天地、教育统筹费、捐资款、教师培训费、办公费、报刊资料费、教学奖、人身保险费、体检费、防疫费、绿化费等。还有派出所向农村超标准收取的户口整顿费、门牌费、治安费;司法部门收取的法律服务费、"三五"普法费;计生部门收取的妇检费;渔政部门平摊、超标准收取的水面增值费等等。尺八镇计生办,1999年收取计划外生育罚款、妇检费、办证费等共计4238万元,除上交县有关部门1025万元外,余额3213万元全部由计生办自行开支。查账中发现,该镇法律服务所在1999年12月份,先后用3张白条共在计生办领取法律服务费、举报费、长途差旅费等769万元。
6非生产性支出数额较大,随心所欲。据调查,分盐镇19999年度镇级生产性开支是917万元,非生产性支出达4761万元,两项支出的比例是2∶8。尺八镇蓝铺管理区,1999年度非生产性开支达4803万元,该区一年的生活招待费达116万元,单据2324张,每天平均318元、63张单据。租车费47万元,有一个干部到荆州一趟就报销租车费600元。该区为一个干部调离送行,仅照像费的开支就达680元。
7乡村债务包袱过重。据统计,所调查的12个村,债务总额是9188万元,村平766万元。所调查的分盐镇扒挡村截止目前债务是1323万元,人平7737元。龚场镇郑家村债务是1253万元,人平657元。
造成农民负担和农村债务过重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策性和灾害性双重因素,给我县农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客观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和农村债务的增加。所调查的尺八镇潘胥村,今年年初,为了防止土地撂荒,将113亩良田以每亩5元的承包价格转包他人耕种,村集体直接亏空达12万多元。
第二、一些不切实际的做法,既加重了农民负担,也直接导致了乡村债务过快增长。一是举债达标。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有些工作要求过高、过快,追求形式,"这达标,那达标,都要靠农民掏荷包"。二是借贷上交。有的提前收款,有的设立收款奖金,刺激基层干部借债交款,导致各级借款完成任务。一些地方民间借贷管理混乱,无本生息,多付多占利息,息转本,利滚利,致使村级债务债台高筑。三是盲目投资。有的不切实际上项目,盲目举债办企业,造成亏损。四是管理不善。有的村级财务混乱,各种乱开支有禁不止,贪污、挪用等违纪违规行为时有发生。有的村长期收不抵支,借贷运行。
第三、机构臃肿,人员过多,财务收支入不敷出,农民难以承受。据统计,所调查的6个乡镇现有国家干部2710人,另外从部门抽调干部和聘请临时工176人,仅这些编外人员一年工资就需近100万元。还有教育部门公办老师按配备要求严重超编的问题,都直接增加了地方财政的负担。农村村组干部和勤杂人员超过规定的现象也较普遍。据调查了解,有一个村的村组干部和勤杂人员共51人,一年村需负担工资奖金达1159万元,而该村当年的管理费只有393万元,资金缺口只好向农民摊派。
对策与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严肃减负纪律。一是各级要制定和落实"两减"工作责任制,并以乡镇党委、政府的文件形式向县委、县政府专题报告,便于有关部门跟踪监督管理。二是要把"两减"工作纳入干部特别是乡镇党政一把手考核内容。组织、人事部门把"两减"作为考核、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三是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权"制度。
2精简机构,清退编外人员,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减负必须减人,消债必须消肿。乡镇"精兵简政"刻不容缓。
对村、组干部的使用,提倡村、组干部交叉兼职。同时,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精减教职工队伍,清退超编民师。用铁的纪律保障县委釜底抽薪、厉行节约、减轻负担的"十条措施"落到实处。
3要千方百计化解农村各级债务。由县人民银行、经管理局草拟关于化解乡村债务的文件,经县政府研究审议后以县政府名义发文。现阶段,要突出做好6个字的文章:一是"清"。认真清理农村各级财务,准确掌握债权债务现状,制定清收偿还措施。二是"降"。按照金融法规政策,对农村高利贷要比照同期银行利率坚决降下来。停止新的借贷,对凡有新的借款,要坚持按谁借款谁负责的原则执行。三是"收"。要采取有效措施,教育群众摆正三者关系,大力清收农户欠款。对干部个人欠款要用干部纪律来约束其限期偿还。四是"租"。对集体"四荒"地和闲置资源、倒闭企业给予优惠政策,进行公开拍租,招能聚贤,盘活集体经济。五是"卖"。对集体的闲置固定资产,公开拍卖,增加集体收入。六是"拓"。要拓宽农村市场,发展农村产业化,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经济,壮大集体。
4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强化农民负担审计监督。一是要进一步落实好农民负担的"五统一"管理。落实农民负担资金归口乡镇经管站管理,严格实行报账制,杜绝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二是要加强农村财务的清理整顿,特别是在撤销管理区等机构、精减人员时,要由县纪检、监察、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审计局、经管局开展财务审计,对所清出来的问题要严肃处理。三是坚决全面落实"村账站管","校账站管",实行"村务、财务公开,民主管理",促进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加大监督力度,减少非生产性开支。
第四部分 17.正义与良心的声援(4)
我仔细阅读这两封来信和县农业领导专班的调查报告,我想,这两封信的背后,一定有"四大家"领导班子成员参与。
我很敬佩署真名写信反映情况的这些老前辈,他们有的还是过去的县级领导干部。我知道,这是他们对我的声援,是正义和良心的呐喊。
县农业领导小组的调查报告仅限于县主要领导参阅,原发给副县级领导干部参阅的,Y书记亲自督办收回。可是有人却将这样重要的材料寄给了我。
这份调查报告意义非同一般,由调查报告可以得出一系列惊人的结论:
结论之一:全县每年加重农民负担2亿元以上。监利县经批准的农民负担22亿元(其中不合理的约5000万元)。由于层层加码增幅85%,人平增加1907元,亩平均加1275元。全县实际负担总额应该是387亿元,比批复数增加167亿元。批复数中,有5000万元属不合理负担,全县实际加重农民负担2亿元以上。政策外加重农民负担人均不少于220元。
结论之二:从调查情况看,12个管理区债务22669万元,全县108个管理区的债务总额数是204亿元;12个村的债务为9188万元,全县780个村的债务总额数是6亿元;加上乡级财务债务约12亿元,三级累计债务约是924亿元,全县农业人口人均1000元。而监利官方对外公开的数字是村级34亿元、区级09亿元、乡级06亿元。
结论之三:监利县农村1996年以前三级均有积累。1996年~1999年4年中,每年在加重农民负担亿元以上的情况下,而债务每年以2亿元急速上升。特别是1998、1999年两年上升最快。到2000年,全县合理的农民负担17亿元,不够支付三级负债的利息。可以说农村政权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在这4年中,Y前二年是县长后两年任书记。
如果将调查报告的情况向社会公开,必然引起强烈反响,监利县时下进行的"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应该重来一次。
这么重要的资料不是普通人能透露出来的,这反映出监利领导班子中有正义、有良知、有好官。
第四部分 18.赶不走的记者 提心吊胆的Y书记(1)
最能勾起我情感的一封信
《南方周末》报道以后,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像雪片一样飞来,农民的来信最多,大多都是反映他们家乡的农村负担太重,干部太凶,领导太贪,有冤无处申,有理无处讲。问我是通过什么途径把信送到总理那儿的;大学生大多都是诉说可怜的父老乡亲的艰辛和酸楚,家乡的贫穷与落后,干部的凶残与贪婪,痛恨城乡分割"一国两策",对我上书中央的行为表示敬意;记者媒体大多关注我受没受到打击报复;作家、老知识分子大多关心监利改革是否能深入下去,关注我能否坚持得住;乡镇村干部的来信大多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无奈心情,希望这封信能引起中央注意,调整农村政策。给我来信的企业家也不少,希望能给棋盘和我个人一些帮助……
我收到的信中,有一首农民之子的诗,这首诗让我不知流了多少泪水,这是我收到的上千封信中,最能勾起我情感的一封。
农民——我的亲人
农民之子
农民啊我的父母
为哺我长大付出多少辛苦!
出风入雨不知春秋
披星戴月不避寒暑
额上的皱纹刻画了一世沧桑
滴下的汗水滋肥了一方泥土
青春早已化为灰烬
热血凝成一把嶙骨
你们养活了十三亿人啊
为什么却只能年复一年的重复这劳苦?
农民啊我的兄弟和姐妹
为了生存
你们来到城市里抛洒着青春和汗水

脚手架上哪个不是打工仔
缝纫机旁哪个不是打工妹?
仅仅为吃一口饭
你们忍受了多少危险、痛苦、欺凌和泪水!
谁家的爹娘不疼孩啊
你们把金色年华抛在他乡又为了谁?
兄弟啊城里的一切都不属于你
第四部分 19.赶不走的记者 提心吊胆的Y书记(2)
姐妹啊离开你依恋的城市不必心碎
因为你们的户口有农民二字
就注定了你们要回到既爱又恨的农村
就像你们的祖祖辈辈
你们给城市修好了宽敞的马路和摩登的大厦
你们给城市带来了市场的繁荣和生活的实惠
可为什么你们却一无所有
除了屈辱和劳累?
农民啊我的亲人
不知怎样才能表达我一颗赤子的心
面对着苛政、恶霸、野蛮和贫困
我唯有满腔的怒火和仇恨
发誓有一天
要把中国的一切不平都扫尽!
羞耻啊
作为你的儿子
我眼睁睁看着你步履蹒跚的艰辛
惭愧啊
作为你的兄弟
我任人鄙夷地称呼你"农民"
"农民"不仅是你最终的职业
更是你一出生就刻在身上象征着卑贱的烙印
那割舍不断的土地啊
寄托着你祖辈的魂
岂料它变成了魔鬼的锁链
牢牢锁住了你的根
从此你再也不知道
你竟然是有着天赋的自由、尊严和价值的人!
人类已踏上二十一世纪的门槛
地球日益小成了村
你却仍挥着古老的锄头
养育着现代化的"村民"
我早有一个梦想
我坚信这梦想一定能够成真
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
由奴隶变成大地的主人
驾驭着现代化的机械
悠闲自在地播种、耕耘
农民的职业令人羡慕
自由的世界充满爱心
第四部分 20.赶不走的记者 提心吊胆的Y书记(3)
每天从全国各地打来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办公室的同志只能抱歉地回答:"李书记下乡去了。"
打来电话最多的是记者。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实话实说》,湖南电视台的《有话好说》等国内外的一些媒体不停地打来电话。办公室的同志有些心软了,建议我是不是给他们一个答复。干脆告诉他们,县委有决定,接受采访要县委宣传部批准才行。
能这样答复吗?办公室主任说,这样答复,一来说明您光明正大,二来说明您和县委保持一致,三来这个皮球踢给宣传部,让他们去处理。
媒体的电话打到了宣传部,县里紧张起来,宣传部的领导24小时询问我的情况,害怕我和媒体接触。县里派来了专门监视我的人,专门接待采访记者的班子。
湖南电视台《有话好说》编导胡双峰不管同意不同意接受采访,车子开到了乡政府,一连两天两夜,不见到李昌平就不走,面对这样的记者,再硬的心肠你得打个照面,握个手,道个歉。
Y书记以退为进的高招
棋盘每天都有人向县里报告我的行踪。宣传部的领导每天都提心吊胆,县领导担心不知道何时又会出现一个"北方周末","西方周末"……。
此时的Y书记住进了医院。这是以退为进的高招。
监利经验已经在省委扩大会上做了介绍,省委省政府已做出决定,推广"监利经验"。住院实际上能起"居功"邀赏和激流勇退的作用,迫使省市委安排新书记来接替。
住院可以把担子卸给县长(监利人)。如果在县长主持工作期间,有人告Y的状,说明县长心术不正,故意搞Y的名堂,这样迫使县长千方百计"压制"倒Y势力。
住院可以保证安全。在Y主持工作期间,上访的工人、农民不断。群体上访事件几乎天天都有。县委机关隔三差五被上访的工人、农民堵住大门,正常的工作没法开展。每每遇到来人上访,Y书记都紧闭"盼盼"门,躲在办公室里不敢出来,只有到夜深人静时才能回宾馆休息。虽然宾馆离Y书记的家只有百米之遥,却不敢回家过夜。只有医院才是他最好的安身之所。Y书记住医院也极为秘密,只有他的司机、老婆和医生才知道住在哪间病室。
时下的Y书记和1996年刚调任监利县代县长的Y县长比,真是判若两人。记得1996年Y刚来监利时,曾公开在电视上发表声明,办公室的门和家里的门向农民、工人、干部敞开;公开承诺只要属本县长解决的问题,决不推辞。一时间,Y县长被称"Y青天",受到全县人民爱戴和拥护,此举搞得当时的县委书记极为被动。没过两年,Y书记的住房和办公室都装上了"盼盼"门,夜晚也居无定所,就连他的秘书有时也搞不清他到底在哪里。
Y书记生病住院之后,在医院召见县人大夏主席,县政协彭主任,诉说自己病情如何严重,需要长时间的静养治疗,请求两位老同志上市进省找领导求情,安排新县委书记来监利接替他的工作。
两位"佛菩萨"依计行事。
8月30日,荆州市委书记刘克毅连忙赶到了监利,召集四大家领导开会。刘在会上宣布,道洲同志因病,市委同意他"离职"病休,监利县的工作由县长朱正光全面负责。同时强调:
1Y同志在监利几年是有功劳的,市委是满意的。
2监利有排外情绪,要注意。
3李昌平给中央写信是正常的,但李昌平不是功臣,不是英雄。
4监利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保持稳定。
按照监利县领导的排名,Y走以后应由洪六副书记主持工作,很明显,刘书记是有意护着Y书记的。
第四部分 21.赶不走的记者 提心吊胆的Y书记(4)
不讲理的"三点意见"
2000年9月1日,县委组织部通知,要我在家等候,说市委组织部盛部长找我谈话。谈话是从下午两点开始的,持续了2个多小时。盛部长首先转达市委刘克毅书记如下意见:
第一、监利现在很不稳定,棋盘是不稳定的中心,李昌平是监利不稳定的核心。《南方周末》的报道和匡道洪的"发报事件"是李昌平一手策划的,希望今后再不要这样了,有话党内说。
第二、Y同志因身体的原因,市委同意他离职病休(没过20天,新县委书记到职后,Y书记的病立即好了,回到了副市长的岗位),监利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希望李昌平顾全大局,维护监利的稳定。
第三、如果李昌平觉得监利不适合他,组织上可以考虑他调出监利,重新安排工作。
听完盛部长的一番话,我有些激动,且觉得很冤枉。我想驳斥刘克毅书记的三点意见,但我知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的道理,现在虽非封建专制时代,但我做任何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没有正义与良知的法庭!没有公开理论的地方。
1997年,我代人受过,受到了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处分,可是,处分我的材料没有要我签字,处分决定没有人送达我本人,没有领导找我谈话。撤销我的职务后,我的同事依照《党员权力保障条例》和《申诉工作条例》为我提出申诉,荆州、监利根本不按《条例》办事,拒绝重新复议"茶卜事件"的请求。
党员有申诉的权利,上级领导有不理睬申诉人的"权利"。认命吧!
沉默吧,沉默就是反抗。我沉默了很长时间,我知道监利县不能久留了,重新安排也还是在荆州,今后荆州不稳定,会不会也把责任推到我的头上呢?剩下的只有一条路——我该走了。
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
我极力稳定自己的情绪,和盛部长聊起了同学校友之谊,聊起了《南方周末》的报道,我知道他一定没有看到过这篇报道,我找来一份,希望他看一看。
盛部长从头到尾认真阅读了《南方周末》关于监利改革报道和专家的点评,他的观点,让我感觉到他对此事置身局外,他说:"跳出庐山看庐山,才识庐山是庐山。"
我衷心地感谢他和我朋友式的交心,以及对我给中央领导写信的赞许和对我未来命运的关心。
我郑重地告诉盛部长,我要走了,请安排人来接替我的工作。我走是最完美的选择。
泪水溢满了盛部长的眼眶,他留给我他的电话号码,希望我和他保持联系。
我很想留他吃顿饭,但此时再多一句话,也就不完美了!
第五部分 1.在棋盘的最后十天(1)
结束张秋波时代
我不能流露出丝毫要走的迹象,如果棋盘的农民、监利的农民过早地知道我要走,我不知道会不会引起监利县新的不稳定,在走之前,我还要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我亲自主持会计、审计月办公例会,对8月份的财务运行情况进行了审查,对审查出的好单位进行表扬,对有问题的单位进行批评和处理。
我亲自把夏征期间几个没有严格执行"一票制"(一个凭证收款)、农民负担款没进结算中心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找来谈话,限期更换凭证,把体制外运行的农民负担资金追回来。
对高利贷整顿期间,几个顶着不换新据的单位的头头,我一个一个找来要么换据,要么换人。
对并校减员中思想不通不愿并校的两个村的干部、教师、一家一家地找来协调。
龙湾村原支部书记、省劳模张秋波,因经济问题关到了看守所。张秋波的本质不坏,当支部书记14年,家里一贫如洗,造成集体和个人亏空,是因为他对中国农业的宏观政策没有吃透,埋头拉车的结果。
昔日的龙湾村是监利的一面红旗,昔日的张秋波是监利的一个人物。
1992年,粮价低迷,是卖粮难最严重的时候,为了解决村民卖粮难的问题,张秋波办起了龙湾精米加工厂。办厂初期,农民用谷子抵交农业税、三提五统,加工厂加工成大米远销广州。每斤谷子加工成大米后,能盈利003元,一年加工厂加工稻谷500万斤,当年创利15万元。
为了把加工厂的生意做大,张秋波发明了股份制加工厂,即农民把生产出来的粮食全部交加工厂,加工厂保证每斤粮食比市场价高003元。此外农民还可按粮食折股,享受年底分红。农民得到了实惠,加工厂得到了大量的周转金。年加工量超过2000万斤,企业办得红红火火,年获纯利50多万元。
从1994年开始,粮食价格直线上升,加工一斤稻谷的利润超过008元,精米厂的效益非常可观。在这种情况下,各种荣誉和鲜花都向张秋波招手,银行也主动上门为张秋波锦上添花,县委书记来到了龙湾蹲点,要把龙湾培养成全县的一面旗帜。
此时的张秋波被意想不到的大好形势闹昏了头脑,做出了两个当时看来十分正确,可今日看来是致命的错误决策:一是建一个特种水产品生态养殖场,占地1400亩,投资300万元。当时的名特优水产品价格昂贵,按照他的预计,两年可以收回投资,第三年可以盈利100多万元。当时全县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农村党支部书记都到现场参观学习,湖北省和荆州市的领导也现场办公,大加赞赏。龙湾成为全省、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榜样。二是为特种养殖场筹集资金,张秋波做出了更大胆的决策:5年的农民负担款一年征收,五折优惠。这一决策也被当时的县乡领导肯定为"突破性"的措施,备加推崇。
但是,从1996年开始,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1996年,监利县南部11个乡镇遇到百年不遇的大雨,农田全部被淹,老百姓颗粒无收,加工厂被迫停产。特种养殖场遭大水灾,有投入无产出,损失100多万元。
1997年国家粮食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粮食封闭运行,龙湾精米加工厂被迫停业。水产品价格同其他农产品价格一样,直线下落,特种水产养殖地也无利可图,被迫分田单干。
从1995年起,国家大幅调高农业税,地方政府特产税增加了近10倍,各种地方性收费项目多达20多项。而龙湾村农民已经提前交了五年的负担,这对村集体经济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县委书记走了,乡党委书记走了,总支书记走了,龙湾村只属于张秋波的了。
第五部分 2.在棋盘的最后十天(2)
张秋波不甘心,在考察了市场以后,决定兴办洋姜加工厂,他调查的结论是:加工一斤洋姜,能获利1元钱,且市场潜力很大。他把分散在农户的100亩坡地集中起来,种上洋姜,加工厂很快办起来了。但有一个问题张秋波没有预料到,洋姜真空包装技术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含淀粉量较高的农产品都不能真空包装上市)这就决定了洋姜加工只能进行小批量加工,无法上规模长途远销。
洋姜厂必须下马,但下马会给集体造成很大损失。为了减少集体损失,张秋波和另一名村干部把洋姜加工厂承包了下来,不到两年,洋姜加工厂亏损12万元。
由于经济上不过硬了,村里的财务混乱起来,群众和干部矛盾日益尖锐化。
张秋波担任村支部书记14年,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老婆跟随他十几年,泥里水里做了十几年,想一条金项链想了十几年也没有如意。张秋波至今还住着十几年前建的破房子,家里的电视还是黑白的。两个儿子上学,竟拿不出报名费。
今日的龙湾村,一盘散沙;今日的张秋波,不再是英雄,他的名字与失败连在一起。在龙湾村的老百姓心目中,张秋波不下台,龙湾村没有前途,比张秋波更大的腐败分子就挖不出来。
龙湾村张秋波时代必须结束!
我有一种深深的愧对张秋波的情感。其实,我个人没有什么对不起他,我觉得我们的农业政策多变害了他。领导造典型的政绩观害了他,在我的心目中,他像一个共产党员,无论他坐牢与否,因为他一心一意为人民,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自己利益的位置上,这是党员干部应有的品质。
我安排干部送张秋波的两个儿子上学,请学校减免学费,请人帮他老婆把100多亩稻田施了一遍肥、打了一遍药。
辞职前的心里话
9月15日,我和深圳的朋友通了电话,希望提供帮助。晚上,我接受了《农民日报》记者何红卫和《新华社》记者刘向东的采访,向外界透露了我下海找工作的信息。他们以《乡党委书记为何辞职》报道了我辞职的原因。我希望这篇报道能澄清外界对我下海的各种猜测。我给荆州、监利的领导留足了脸面。
乡党委书记为何辞职?
辞职前的心里话——"我是矛盾的焦点,别人来干,可能更好些!"
尖锐的改革会让人痛苦,李昌平也未能例外。2000年9月16日,曾含泪上书中央领导反映农村问题的李昌平,向监利县委递交辞职报告并获批准。9月18日,他南下深圳"打工"去了。
为何要在棋盘乡的突出问题正在解决、农村的矛盾得以缓解时选择离开?临行前的李昌平又一次袒露了心声——
在向中央领导写信之前,我就做好了辞职的准备。没有想到,我的信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和省长还到棋盘乡调研,并在棋盘乡召开了全省解决当前农村突出问题的现场会。省委还派工作组进驻棋盘乡,主管农村工作的副书记王生铁到村民家里住了4天。在省市工作组的支持下,监利县以棋盘乡为典型,实施了一系列有关化解乡村债务、裁减人员、紧缩开支的改革。我留下来了,这是我义不容辞的。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化解乡村债务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已经结束,财务管理制度和办法已建立起来运转正常,精简机构和人员也取得阶段性战果。防汛也结束,粮食也收割了,一年的农业生产大局已定,所以我决定离开。
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维护了大多数群众的利益,但也触及并且损害了少数人的利益。我是矛盾的焦点。这半年多的改革,得罪了一批干部,不少人因为多占受到查处;撤销管理区,一些临时招聘的干部被清退了;清退民办教师100多人;加强管理,一些人的特权没有了,不能再像从前那样随意开支、报销了。以前,有的干部在村集体放债、拿高息,这次清退高息钱,有人就打电话威胁我,叫我放聪明点,欠他的钱一个子儿都不能少,否则让我等着瞧!这些威胁我不怕,但我看出一种心态,那就是对我的怨气和意见很大,认为如果我不给中央领导写这封信,就不会搞改革。他们的心理不平衡。
我向中央领导写信,初衷只是为农民说几句实话,反映农村的真实情况,但有人总认为我有个人目的。后来,有一家媒体公开了我写信这件事,县里如临大敌。在有些领导眼里,我这样做似乎在出监利县的丑,我成了"不稳定因素",成了"地震中心"。其实,我并不想让记者报道这件事,记者来了,我都尽量地躲。前不久,我到武汉同济医院检查身体,医生给我下了判决——长了肿瘤,而且是晚期。我赶紧请假到北京复查。我人在北京,县里就传言说我是到北京找《焦点访谈》去了,并派了两名干部到北京监视我的行动。
有一次县里开乡镇党委书记会,有一位党委书记说:"就是李昌平写信,把我们监利说得一团稀烂。"我当时一声没吭。我女儿所在学校原来准备盖教师宿舍,由于我写信以后县里紧缩开支,不能盖了。有的教师就对我女儿说:就是因为你爸爸写这封信,害得我们连房子也住不上了!
我的这封信,可以推动县里的工作,但也可能因误解而产生消极影响。有的地方收提留不好收了。有些农民甚至把我看成"农民王",反映情况都来找我,他们认为我和县里是对立的。其实错了!所以,我想,我该走了!
我离开监利,对我本人、对县里和乡里的工作,都有好处。我一走,有些领导会感到安全些。我一走,可以将不少的矛盾都带走了,新任的书记就可以轻装上阵,有利于棋盘乡的发展。
第五部分 3.在棋盘的最后十天(3)
我真的没有想到,自己的一封信会引起这么大的震荡。通过这件事,我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大进步。陕西有一位作家给我写信说:中国历史上为农民说话的人有两个,一个是梁漱溟,一个是彭德怀,你可算是第三个。但你却是这三个人中最幸运的!我也感到欣慰,我上书直言,反映当地存在的问题,未遭到打击报复,这是社会的进步。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幸运,更是国家的幸运,农民的幸运!
在监利,乡镇党委书记辞职已有几例,我并不是第一个。现在各级机关都在搞机构改革,人员分流,我也要以实际行动响应中央精简机构和人员的号召,到市场经济的海洋里自食其力,通过市场来检验我是否能够生存。如果都不动,吃税吃费,老百姓的负担永远也无法减轻。
对于棋盘乡农村改革的前景,李昌平表示将十分关注。他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村现存的一些问题是多年积累下来的,需要一个较长的解决过程。他相信,棋盘乡新的党委、政府一定会巩固省、市、县工作组的工作成果,不断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把工作做得更好。
去意已决
在我十几年的农村工作中,从人民公社到区公所,从区公所到乡镇人民政府,时时刻刻都记着我父亲的教诲:"听党的话,做人民的好儿子"。艰难地坚守着"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为政理念。
我想做一个好官,我努力了,可我失败了。
9月16日,星期六晚上,我从棋盘出发,直奔县城,一路上,我边开车、边流泪。我把车子停在长江堤上,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放纵自己,放声大哭起来,我要让泪水洗去我内心的痛苦、忧伤、孤独和悲凉……
我的脚下,正是三国时期曹操败走华容时经过的地方——曹门寺,这里还是1932年长江溃口的地方——分洪口。三国时,曹操在此落荒而逃;民国时,监利几十万人民因此地溃口家破人亡;今天,在这固若金汤的长江大堤上仍然演义着逃亡的故事。
晚上九点,我将一份辞职报告送到了县委洪六副书记的手上:
县委并转市委:
根据中央机构改革的精神,我请求辞去棋盘乡党委书记的职务,下海找饭吃。请予批准。
申请人:李昌平2000年9月16日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