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此机会,我想对照世界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搞清安全的概念,同时说明一下以色列对安全的看法和十月战争的作用(这次战争打击了他们的企图)。我相信,通过对这些问题的不断探讨,能给中东——这是对中东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都具有意义的地区——带来真正的和平与安全。
按照国际法准则,一国的安全在于维护本国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与主权。
这些准则规定:侵略行为、恐吓,掠夺领土、背弃国际社会的行为和行使非法手段等,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不能容许的。
(二)以色列的“安全政策”性质不同,它不过是以色列孜孜以求的政治目标的反映而已。换言之,就是在中东地区最大限度地扩张领土,确立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的统治地位,强迫世界承认一个种族歧视国家的存在。
事实上,以色列正对阿拉伯各国发难,尽力达成上述目的。
以色列实现“安全政策”的欲望,经他们领导人之手,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如掩饰非法的政治企图,欺骗世界舆论,煽动以色列人民进行战争冒险等。
以色列政策的内容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保卫边境”;
第二、以强大的军事实力“遏制”阿拉伯国家进攻,甚至不惜发动“预防性战争”;
第三、与支持以色列的大国合作。
十月战争的目的之一就是用军事力量痛击以色列,破坏它的“安全政策”。即:主要着眼点放在让以色列认识到要永远占领阿拉伯各国的领土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政治、精神和军事上的遏制作用今后也不能为“保卫”以色列起到铜墙铁壁的作用。
下面,我们在分析以色列“安全政策”要点的同时,回顾一下十月战争的作用。
二、第一项政策——“保卫边境”
(一)以色列领导人至今闭口不谈领土的地理范围以及边界线。这只要看一下它的建国宣言也就明白了。以色列第一任总理曾说过:“以色列士兵的脚下就是我国的边界。”众所周知,以色列政府还拒绝了过去一切有关边界的提案。
实际情况是,他们既不承认巴勒斯坦分治案的边界,也不接受
1956年侵略战争(即苏伊士运河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以前的边界,还不接受1967年侵略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前的边界。
实际上,以色列政府自建立以来就不想把边界固定下来!
另一方面,以色列领导人经常强调利用天然地形,“保卫”边境的必要性。这种地形既要容易识别,又要利于防御,而且在需要时还要能实施任何形式的进攻。
但是,他们的边界常常在阿拉伯各国控制的地区内,而不是在他们自己控制的地区内。
以色列自建国以来,一直以牺牲阿拉伯各国为前提,用实力不断地掠夺领土,扩大版图。
1948年,它的领土从分治案规定的整个巴勒斯坦的56.5%扩大到
77.4%。1956年,本·古里安总理明目张胆地要吞并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接着,1967年又抢占了三个阿拉伯邻国的部分领土,并扬言“确保这些地区对保卫安全是必要的”。1967年6月12日,国防部长达扬说:
“一周前,谁能想象得到边境是如此地稳固!”
以色列为其扩张领土政策进行辩解的一个手段,是强调为避免本国领土遭致危险而必须把统治范围扩展到邻近阿拉伯国家。他们举出
的理由是:
1. 东部边境附近的阿军炮兵能炮击以色列主要城市。
2. 戈兰高地的大炮能炮击埃夫拉移民区和以色列北部地区。
3. 沙姆沙伊赫控制着从埃拉特经亚喀巴湾通往红海的重要航道。
以这些地理原因而对边界提出要求,这只不过是以色列掩盖其扩张政策,掠夺巴勒斯坦及其他阿拉伯各国领土的一种手段。
制造上述要求的借口,今后还可以找出许多,例如有进入地地战术导弹射程的危险,有受到空中攻击的危险,等等。以色列会在“保卫边境安全”的理由下不断地侵吞邻国领土。为此,他们想到要凭借天险建立抵抗线(边界),占领防御要地,以及为此去获取征服权,这样一来,过去的那种扩张主义、殖民主义被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血腥的局部战争和世界战争发出了新芽。
而且,在这些独特的理论遭到破产,实力政策宣告结束之前,以色列的非人道行为从未间断过。
(二)十月战争打破了他们昔日“保卫边境”的神话。
以前,以色列在他们感到面临危险的边境取得了胜利,而这次却在他们认为安全的边境吃了败仗。运河天堑和巴列夫防线的工事未能阻挡住埃军的进攻。红海至埃拉特之间的航线在此它们预料的沙姆沙伊赫更远的地方被切断。
本来,以色列的“保卫边境”的政策就是以扩张主义者的侵略思想为基础的,因此,他们的行动不会有任何收敛,只能给中东带来无休止的紧张和冲突。
旧世界的苦难已到尽头,以色列领导人到了必须认识下面这些问题的时候了!
1. 为了“安全”而去霸占邻国大片土地是完全无益的。
2. 扩张领土者将受到历史的审判。
3. 本国的安全不是凭借武力可以保卫的。
4. 不靠迷信武力,而靠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才能得到持久的、真正的安全。
三、第二项政策——以强大的军事实力“遏制”战争,不惜发动“预防性战争”。
(一)军事力量是以色列安全政策的柱石。换句话说,这个国家靠军事力量而诞生,靠军事力量而膨胀。
它的军事战略目标规定:对阿拉伯国家保持强大优势的军事力量,依靠实力进行领土扩张和遏制战争,以此“保卫国家的安全”。为达此目的,以色列自成立之时起就成为一个好战的国家,把人力、物力、精力都投入战争,疯狂地加强军备。
他们所谓的“遏制”,对内是让全体人民生活在危机感之中,保持临战态势,使全国成为军事要塞。对外是向周围阿拉伯各国进行军事冒险,炫耀武力,在边境上制造紧张状态。
其目的是在危机的气氛中制造高度紧张的社会状态,使人民接受国家的好战政策,谋求所谓的安全,继续以实力对外扩张。
与此同时,造成以色列军队不可战胜的假象,撒下动摇阿拉伯国家信心的种子。
所谓预防性战争,就是在以色列认为敌人企图进攻或已完成进攻准备时,发动先发制人的进攻。为此,以色列高度重视和依靠情报机构。
如上所述,他们惯用的伎俩是通过遏制制造紧张局势,寻找貌似合理的发动预防性战争的借口,然后发动侵略战争。
以色列梦想通过“遏制”和“预防性战争”,不断地驱使本国人民对外进行无止境的扩张,以便征服阿拉伯国家。
只要略加回顾以军成立以来的作用和行动,就可弄清以下事实:
1. 它是一支适于进攻,到国外作战的侵略性军队。
2.
它为达到“遏制”目的,实施以掠夺、破坏为目的的报复性闪电式进攻,以此造成以军不可战胜的假象,同时使阿拉伯国家感到沮丧。
3. 一方面在局部地区和国际上尽力炫耀和延长它对阿拉伯国家
所取得的微不足道的胜利,而另一方面却避免同阿拉伯国家直接进行决战。
4. 出于“遏制”目的,大肆宣扬作战成果,吹嘘特种部队的袭击情况,企图以此麻醉以色列军队。
(二)1973年10月以前,以色列过高地估计了本国军队的能力,并企图让国内外都这样认识。
1967年的战争,使全世界认识了以色列军队的“强大”。结果,他们的狂妄自大达到了顶点,政治领导集团还真的相信阿拉伯国家已一蹶不振,唯一的出路是接受以色列提出的条件,以色列梦寐以求的“保卫安全”的条件已经达成。
事实果真如此吗?
1. 以色列国内的安全得到保障了吗?
2. 占领的阿拉伯国家领土可以稳抓在手吗?
3. 停战线上的以色列军队安全吗?
4. 阿拉伯国家彻底失望了吗?
在十月战争中,以色列在军事上一败涂地。情报机构未能发出警报,动员机构未能造成发动“预防性战争”的有利态势。什么“实力”、“遏制”、
“长臂” (空中力量),战争初期都无所作为,结果不得不动员全部力量,与阿方进行决战。
而埃军的计划准备和战争指导却远远凌驾于以色列的军事力量之上,做到了避其所长而击其所短。
1. 在战略和战术两方面都达成了突然性;
2. 在宽大正面上同时发起进攻;
3. 迫使以军同我近战;
4. 战斗持续时间长,超过了以色列在人力,物力方面所能容许的限度,结果剥去了以色列的画皮,暴露出它的真实面目。
以色列企图依靠边境、军事力量、要塞化的国家社会建立非法的国家目标。这就决定它不得不和为恢复失地和自由而战的阿拉伯国家作战。看起来现在它已完全丧失了信心。
以色列的“安全”得到保障了吗?
四、第三个政策——与支持以色列的大国合作
以色列制定了靠自己力量很难实现的野心勃勃的战略目标。所以,依靠大国是其实现“安全”的重要政策之一。
为此,它唯恐天下不乱,尽力扩大国际冲突,以获得大国的援助。可以说1973年10月以前它取得了成功。
它同大国结成战略同盟,使联合国的解决方案落了空。
由于以色列拥有最新式最精良的武器装备,加上外国的经济援助,所以能够在过去的战争中取得某些胜利。
十月战争在保护大国在中东的利益的前提下结束了。以色列继续挑起冲突的企图遭到了挫折,世界各国不承担尊重阿拉伯国家权利的责任,就不要指望继续利用中东的资源。
五、结论
(一)以色列的“安全政策”不过是领土扩张主义者的公式。
(二)1973年10月以前;这种设想之所以成功,是基于偶发因素和欺骗行为。
(三)十月战争粉碎了以色列的企图,证明它非法的政治目的是无法实现的。
事实还证明,在正义得到伸张和阿拉伯国家的合理要求实现之前,以色列的安全是无从谈起的。
(四)十月战争结束了以色列为所欲为的时代。
(五)阿拉伯各国人民为实现公正而稳定的和平有充分的精神准备。他们认为为实现自己的安全今后必须现实地处理问题,他们当然会避免把安全建立在牺牲他人的基础之上。
违背上述各点不外乎是想光靠武力来保卫安全。
(六)本·古里安说过:“如果犹太人因铁与血倒下,那末,同样也会因铁与血崛起”。这正反映了以色列“安全政策”的本质。
这里还应加上这样一句话;他们因铁与血已经失去并且正在失去的,是对未来的希望即对安全的信心。地理上的扩张、“遏制”力
量、“预防性战争”都不是保卫安全的手段。难道能够认为以扩张领土为目的,以侵略和战争为手段,以制造既成事实作为解决纠纷的政策,是正当的行为吗?
(七)解放被夺去的土地是阿拉伯国家固有的权利。恢复巴勒斯坦人的权利,在自己的土地上和平而安定地生活,是阿拉伯人的正当要求。
(八)所以,收复被夺去的土地和恢复巴勒斯坦人的权利是实现中东和平与安全的关键。
埃及空军在十月战争中的作用
埃及空军司令
穆罕默德·沙库尔·阿卜杜勒·蒙奈姆中将
一、1967年的失败与空军东山再起
(一)概况
1. 1967年惨遭失败的事实,可以说是阿拉伯国家的一次沉痛的教训,它暴露出阿拉伯国家本身存在的弱点、矛盾和被动性。
由此,军队决定在制定、实施作战计划以及进行教育训练上,采用科学的方法。
2. 忠心耿耿的空军将士,经受住了当时失败的沉重打击,开始了新的活动。
他们都暗暗地抱着一种“雪耻”的信念。
这种耻辱,是一部分人企图逃避责任,把失败的过错全部嫁祸于空军而造成的。
(二)失败的原因
现将从现实中总结出的失败原因介绍如下:
1. 对许多不称职的指挥员评价过高。
2. 对敌我双方作战能力的研究不够深透。
3. 战术呆板,武器运用方法不灵活,缺少通信和电子器材。
4. 政治家的要求与军队的计划互不协调。
5. 对航空作战认识抽象。例如对防止突然袭击的能力未作具体分析。
6. 防空体系不完备。
7. 空军基地数量不足。
(三)恢复自信
1. 1967年失败后不久,我军立刻投入了训练。从那时起,就已经出现了恢复自信的迹象。
首先,在远离前线的空军基地着手培训大量飞行学员,同时,集中使用所有的训练器材,努力改进和提高空军各专业兵种官兵的作战能力。
2.
1967年7月14日和15日埃及空军实施的空袭,炸毁了敌人从西奈半岛各地集中起来储存的弹药,从那时起,恢复自信的迹象更为明显。
集中轰炸的结果,迫使运河附近的敌人分散配置,他们胆战心惊,后退至阿里什地域。
我军对该地域实施空前猛烈的轰炸后,以方正式试探停战。
这时,埃及空军司令部正式表明,在某种程度上有可能渡过运河,夺取东岸阵地,但未获政治领导人批准。
二、重建
(一)计划准备
1. 为重建空军,增加飞行员数量、补充飞机和修复基地是重要课题。
作为其中的一环,是努力使所有飞机都能进入掩体,免遭敌机轰炸。
2. 同时尽力新建和扩建下述各种设施,指挥中枢、指挥控制机构、早期预警系统、通信联络和导航设施。
3. 根据防御计划,将空军分散配置在各基地,同时又要准备作
战开始后能迅速重新编组转入进攻。
4. 我空军的基本任务是,确保展开在运河东岸沙漠地带阵地上的地面部队上空的制空权,掩护地面部队。
5.
克服困难,不断提高训练水平,在熟练掌握苏式武器——敌人污蔑这种武器远不如他们所大量使用的西方武器——的基础上,研究出新的指挥方法。
6. 官兵们充分认识到挽回名誉的重要性和使用现有武器进行战斗的必要性。
为此,空军不单纯靠口号,而是力求通过新的科学手段提高土气。当时,我们特别重视增强和提高官兵的爱国心,团结精神和牺牲精神。
7. 从上述几点看,官兵身上带着写有“不胜利,毋宁死”的卡片便是很自然的事了。
1967年的灾难再次发生的幻影,现在已完全从每个人心中消失。
以色列越是宣传,越是骄傲,反之我空军的土气越是高昂。
三、加强训练
(一)训练
1. 不论部队或动员机关是大是小,都拟定和实施了极其周密的训练计划。为提高协同精神,特别重视各部队间的协调和合作。
2.
为提高飞行员、地勤人员、领航员、指挥人员、技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等各类专业人员的能力,空军在训练实施上尽最大可能提供了武器器材。
埃及空军为确保一名飞行员在空中安全活动,通常需要20余名地勤人员。因此,必须考虑协调他们之间的动作。
3. 飞行员训练,尽力使他们熟练掌握在实战条件下的超低空攻击技术,以便在实施突然袭击时能避开敌人的雷达和防空武器。
在训练中,还由战斗轰炸机对模拟的敌阵地等战场目标实施直接攻击。
4. 充分利用阿方手中的“幻影”式飞机,将它作为米格-21式飞机的空战目标[①
利比亚空军把“幻影”5型②飞机支援给了埃及——日文版译注② 原文如此,疑为“幻影”3型之误。——译者]。
5.
为提高各种专业军官的技术水平,注意安排他们到军外,国外进修,出版发行印刷品和说明书,注意调查研究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普及预防事故的措施。
6. 地面指挥人员的训练,重视提高他们在电子干扰情况下的指挥水平。
7. 飞行员在各种气象条件下利用现有基地进行起飞、着陆训练,提高了各种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每个人明显地缩短了起飞所需时间。
8. 直升机飞行员的训练,特别重视训练夜间人员着陆和器材空投。
9. 经过上述训练,1973年的飞行小时为1967年的2.5倍。战斗轰炸机的起飞次数和轰炸次数猛增到18倍和21倍。
(二)消耗战争的经验
1. 1969年3月8日,本来就不稳定的停战状态破坏了,消耗战争宣告开始。
以色列企图摧毁当时正在发展中的埃及军事力量。
但是,这场战争使埃及空军恢复了自信。
另外,从战争实践中,埃及飞行员摸清了敌人在空战时和从我防空体系的间隙渗透时所惯用的战术。
2. 为获得制空权和掩护在沙漠地区展开的我地面部队,我战斗轰炸机尽了最大努力。
同时,为查明敌部队的行动和企图,也未放松空中侦察。
战斗中不少飞行员牺牲了,但他们的勇敢和负责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留下英雄业绩,把生命献给了祖国。
3, 战斗还是提高地面指挥人员素质和改进空地协同作战的最好
机会。
(三)武器器材的改进
1. 改进武器和器材取得了良好效果。
为改造东方制造的装备,我们引进了一部分西方制造的装备,作为改进武器器材的一环。
我们特别注意改进通信电子设备。
另外,也力求增大飞机的续航距离和加强飞机上的火控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特别是直升机,它的用途本来只限于运输,经改进后,已能够装载炸弹和导弹。
2. 为对付敌机超低空入侵,使用了拦阻气球。
埃及本国生产了具有新特点的炸弹和枪支弹药。
另外,对侦察机和导航器材也进行了必要的改进。
为探测敌机接近我空军基地,引进了新的早期预警装置。这些装置放在抗弹型的掩体内开展工作。
四、工兵作业
(一)空军基地的建设
1.
广泛利用工兵的作业能力,进行周密的作战准备。包括修建飞机掩体和人员、器材等使用的各种防护设施,空军的施工量达到大金字塔的8倍以上。
2. 埃及设计的飞机掩体,是一种崭新的设备,有飞机出击口 (安装新式门)、抗弹防护墙及伪装设施。
十月战争后,北约有关人员参观了埃及的创造,并决定采用。
3. 不论是沙漠还是平原,全国各地都新建和改建了空军基地。特别是在主要基地上,修建了经过伪装的跑道。
所有新修建的空军基地都增设了如下设施:飞机掩体、跑道、防空壕、弹药掩蔽部,指挥所掩蔽部,器材掩蔽部和各种假掩蔽部。
4.
为进行上述施工,共使用强化水泥200万立方米,混凝土100万立方米,沙子和碎石200万立方米,钢材10万吨,普通水泥70万吨。
(二)维修跑道
重视改进跑道维修方法,准备材料和训练作业人员。
决定给各基地配备受过专门训练的工兵部队,以便使用速效混凝土快速修复跑道,和安全排除敌空投的未爆炸弹。
十月战争的结果,证明工兵部队的施工设计和战时处置工作都是很出色的。
尽管敌人在各基地投下了大量炸弹,但只有一个飞机掩体部分地遭到了破坏。
跑道的快速修复作业也很奏效,能抗住持续6小时以上的攻击,因此没有不能使用的基地。
五,战争初期的大规模空中突击
(一)开战
1. 10月6日14时,开始了大规模的空中突击,揭开了战争序幕。
埃军突然袭击成功,使以军蒙受巨大损失,指挥陷入混乱状态。
6小时后,阿方的胜利已经明朗。
2. 战争初期的成果可以说证实了战前的估计和计划准备的正确性。
战前,我们估计,开战时,对所有已明确的目标,至少要用200架飞机同时实施攻击。
(二)空中突击的实施
1. 由歼击轰炸机、轰炸机和歼击机组成的编队,紧贴沙漠作超低空飞行,去实施空中突击任务。
空中突击开始后5分钟,炮兵开始实施进攻火力准备。
因此,各机轰炸后返航困难。但在防空体系的妥善调整下,它们按着指定的航线,以数秒钟的间隔,安全地返回了基地。
2. 空中突击损失飞机5架,成功率达到98%。
主要战果如下:
① 炸毁3条跑道[① 吉夫加法,萨马代和阿里什。日文版译注]。
② 炸毁3条辅助跑道。
③ 压制12个“霍克”导弹阵地[①据美军资料称,摧毁2个“霍克”导弹连。日文版译注]。
④ 压制2个野战炮兵阵地[②据《赎罪日战争》一书记载,摧毁40%的炮兵(火炮约30门,2个营)。日文版译注]。
⑤ 破坏2个指挥所。
⑥ 破坏1个通信中枢。
⑦ 摧毁1个雷达基地。
⑧ 摧毁1个通信干扰站。
3. 空中突击的结果,迫使以军指挥机构不得不依赖后方指挥所。另外,可利用的前线通信干扰站只剩下位于阿里什地区的1处。
因此,我空军获得了行动自由权。
六、各航空部队的行动
(一)概况
所有航空部队都参加了战斗,由于得到了具备高效能的指挥,技术和管理等各部门的支援,所以,获得了可观的战果。
(二)歼击机的作用
1. 战争爆发后,歼击机一直在掩护地面部队、重要设施和空军,基地的上空。
另外,部分歼击机负责对地面实施攻占或负责掩护。
2. 歼击机编队与其他防空手段进行协同作战,封锁了企图突破导弹火网的敌空军的行动。
3. 我空军拦截了企图接近我空军基地和为孤立塞得港而从北部方向实施攻击的敌机,展开了有利于我的空战。
两军都有50余架飞机参加了这场战斗,战斗极其激烈。
此时,每次空战的时间都长达10多分钟。
4. 歼击机编队在地面部队上空行动,保障了他们在渡河,突破巴列夫防线、挺进到西奈半岛纵深以及坦克作战中的安全和行动自由。
5. 另一方面,当敌人一度在德维斯瓦附近成功地突破我防空体系时,歼击机编队有效地封闭了由此而出现的间隙。
(三)歼击轰炸机的作用
1. 战争初期,歼击轰炸机实施大规模攻击,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2. 歼击轰炸机与陆海军实施了密切协同作战。当时,主要是对敌装甲部队实施了猛烈的攻击。
部分歼击轰炸机向速度快、火控系统优越的敌歼击机进行了挑战。
2架米格—17式歼击机击落了1架“鬼怪”式飞机和1架“幻影”式飞机。目击者无不为之震惊。
(四)轰炸机的作用
1. 部分轰炸机参加了最初的大规模攻击。
在此期间,重型轰炸机轰炸了西奈半岛南部的敌空军基地和阵地。
另外,对塞得港东部的敌坚固阵地实施了集中轰炸[①据《赎罪日战争》一书记载,轰炸的是布塔佩斯特支撑点。——日文版译注]。
2. 同时,对西奈半岛纵深地域的敌预备队和后方指挥所等也进行了轰炸。
(五)直升机的作用
1.
这次战争,在许多方面广泛地使用了直升机。例如,参照越南战争的经验,在直升机上装备了导弹或炸弹[②据《赎罪日战争》一书记载,直升机对德维斯瓦的以军桥梁,用凝固汽油弹实施了攻击。——日文版译注。]。
直升机编队的主要任务是向西奈半岛纵深空运突击队和向战线后方空运1个分队,并负责向这些部队输送弹药和其他补给品。
2. 除上述任务外,作战期间还遂行下述任务:
① 侦察敌装甲部队的动向,
② 给处于孤立状态的东岸第3集团军空运补给品,
③ 校正炮兵火力,
④ 轰炸布德兰油田。
七、英雄业绩换来胜利
(一)战果
在10月战争中,埃军全体官兵,特别是飞行员发挥了很大作用。
他们的高昂士气来源于对自己的行动充满信心。
他们依靠自己的达到世界水平的卓越才能——正如飞机驾驶员和地勤人员所证实的——对以色列军队发动了突然袭击。
下面所举各例能说明他们的能力。
1. 相当多的飞行员平均每天出动6至7次。
2. 部分飞行员在1次空战中击落4至5架敌机。
3. 1名直升机飞行员击落了1架“鬼怪”式飞机。
4. 2架米格-17式飞机击落1架“鬼怪”式飞机和1架“幻影”式飞机。
5. 基地工兵部队能快速修复被敌机炸毁的跑道。
因此,所有跑道在6小时内均能投入使用。
6. 地勤人员不分昼夜地维修和保养飞机。
7. 起飞准备所需时间缩短到两分钟。
8. 每架飞机的油料补给和装挂炸弹所需时间,平均为6分钟 (以军需要8分钟)。
9. 空战中,飞机的集中程度很高,一次作战两军各自投入50至 70架飞机的情况屡见不鲜。
10.过去空战持续时间最多不超过10分钟,这一次达到了40至50分钟。
11.飞行员通常实施一两次攻击,即可摧毁目标。
(二)形成传统
官兵们的高昂士气所带来的这次战果,将被作为宝贵的经验由后人继承下去。
飞行员,领航员和地勤人员等,推翻了以往一直妨碍发挥个人勇气的传说。
地勤人员在指挥、监视、管理、整修跑道和维修飞机等各项工作中起了模范作用。
(三)几点主要经验教训
1. 飞行员之所以能获得优异的战绩,完全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战术、技术充满着信心。
2. 官兵们的士气是作战的动力。
3. 战争初期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实施进攻,对削弱敌之战斗力作出了贡献。
4. 由于破坏了敌方位于奥姆卡谢夫
[①位于吉迪山隘西10公里处。——日文版译注]的通信干扰所,我方飞机获得了行动自由,地面指挥系统也能正常工作。
5. 与防空部队的协同作战也取得了可观的战果。
6. 灵活运用部分歼击机对地面实施攻击。
7. 为在整个作战期间连续地使用所需的航空兵力,第一天节约用兵是有效的。
8.
缺少主要军火工业的发展中国家,只要看看十月战争的经验.教训,就不能不强调如下事项:平时应储备充足的武器弹药,以便摆脱大国的控制,不受大国对战争结局所施加的影响。
埃及防空部队在十月战争中的作用
埃及防空军司令
穆罕默德·阿里·法赫米中将
一、概况
阿以战争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是以空军在发挥重大影响。
特别是1967年的六天战争,使以空军的名声大振。
以方的舆论把自己的空军吹得天花乱坠,甚至造出不可战胜的神话。
世界各国的军界也都认为,以空军占居优势。
在1969年至1970年的消耗战争中,以军总参谋部强调:“使用能够打击远方目标的强大的航空兵力,处处痛击阿军,遏制阿军的行动,使其丧失信心,承认我方不可战胜。”这表明以军是专门依赖空军的。
然而,十月战争中,埃及防空部队粉碎了以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这里,介绍一下该部队在十月战争中的作用。
二,计划准备工作
我们在着手制定十月战争计划时,思想是非常明确的。
我们深深认识到下次战争不可避免和届时防空部队所担负使命的重要性。
我们的敌人以色列军队狂妄自大,因此我们的准备务求周密。
通过1967年至1970年间的消耗战争,我们充分了解到敌人的实力。
在这次战争期间,我们不断注视以空军的动向,发现他们并非万能。
通过许多决战斗,我们掌握了敌人的弱点,决定采用相应的编制、装备和战术。这些,我们在下次战争的计划中都作了考虑。
三、整个计划的拟定
在拟定防空部队的计划时,考虑了下述各种条件:
1. 埃及空军的能力;
2. 防空部队的展开地域,
3. 掩护渡河地点和各军种的协同作战,
4. 控制防空预备队。
(一)埃及空军未装备能攻击以色列本土纵深内空军基地的飞机。因此,预料防空部队将与敌人整个航空兵力进行对抗。
为此,我们力图实施突然袭击和分散敌人的兵力。
1. 不用说,防空部队对保障突然袭击的实施,从敌空军手中夺取主动权,发挥了重大作用。
这方面的布局,早在十月战争以前就开始了。
即,我防空部队在苏伊士运河东岸的空域,不断地击落了敌侦察机。
结果,我们剥夺了以方搜集情报的有力手段, 为我方隐蔽地进行进攻准备,创造了有利条件。
2.
埃军作战方案是,在包括整个苏伊士运河和苏伊士湾在内的宽大正面上同时发动进攻作战,以及对运河东岸西奈半岛50公里纵深实施直升机机降作战。这个作战方案,为防空作战带来了如下效果:
① 分散敌空军兵力,削弱其威力;
② 在作战重点上迷惑敌人,使敌人难以集中航空兵力。
(二)防空部队的展开地域不限于运河地带和西奈半岛,而是遍布埃及的几乎全部国土。
政治、经济中心和海空军各作战基地等,即使在遥远地域,也都不例外地被看成是可能遭受空袭的目标。
为同时满足协同进攻作战和掩护后方重要地域(设施)两方面的需要,必须选择和调整各种防空手段。
为此,我们考虑了战局发展的各个阶段或各种情况下敌人从空中可能突击的目标,结合地面部队拟定的机动计划,不辞劳苦地实施了多种作业,例如对防空战斗执行方案进行了各种计算、评估和比较。
战争的成果充分证明,计划制定者的工作是正确的。
(三)桥梁遭敌空军破坏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作战的成败。
防空部队特别注意到这一点,另拟定了掩护桥梁的计划,动用了可利用的防空手段。
对空军、防空部队和其他地面部队相互间的协同动作,进行了演练,从中找出经验教训,最后制定出能对抗各种类型空中突击的计划。
(四)在现代战争中,为保持适应战况急剧变化的灵活性和连续
作战的能力,除需要大量的武器、装备和预备物资外,还需要足够的预备兵力。
因此,埃军计划控制足够的预备防空部队。
此时,为能迅速封闭防空体系因第一线防空部队遭受严重损失而出现的间隙,将这些预备队配置在便于向前推进和展开的地点。
另一方面,还拟定了关于防空部队与其他兵种的协同作战,空地协同作战和欺骗等计划,以迎接实战的到来。
四、充实物力
一提到充实物力,往往容易理解为是获取作战所需的武器装备,是属于政治、军事方面的工作,然而,并非仅是这些。
由于总的形势的决定,埃军无法得到必要数量和质量的武器,因此,为适应作战要求,只有进行必要的改进,提高现有装备的质量,加强部队的战斗力。
埃军军官和技术人员发挥了创造性和积极性,对武器进行了许多改进。他们不仅弥补了常规武器原有的不足,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武器的性能。这完全出乎敌之预料。
五、提高人员战斗力
提高人员战斗力是作战准备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按照战争决策者的意图实现正确的计划,在很大程度卜取决于受领并实行计划的每个官兵的主动性。
因此,我们应使每个人得到全面锻炼,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能有效地掌握精密武器。
提高人员素质,是达成突然袭击以军目的的主要因素之一。
六、战前准备
在整个计划中,战前准备占有重要地位。
这种准备不是限于苏伊士运河地带,它遍及整个国土。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数百个防空阵地,除主阵地外,同时构筑了许多预备阵地和假阵地。
不应忘记,在构筑这些防空阵地时遇到了难以形容的困难。
消耗战争期间,我军不顾以空军的攻击,继续在运河地带构筑阵地。
这种做法收到了效果,到消耗战争结束时,形势发生了变化。
即,完成了后来被称为“导弹屏障”的强大防空体系,并开始发挥其作用。
1970年7月,埃军的防空导弹击落了许多架以空军飞机,这预示着以色列自诩优势的神话时代结束了。
1970年8月8日停战后,以色列并没有深刻研究战争的教训,他们只是强调自己已经掌握了克服“导弹屏障”的手段,结果,十月战争时陷入了束手无策的困境。
七、防空战斗的成果
十月战争中,以空军和埃及防空部队的对抗是这次战争的精华,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敌空军将航空部队用在完成下述各项任务上:
1. 对埃及渡河部队和渡河手段(桥梁和渡船等)实施攻击,
2. 对渡河成功后企图加强阵地和巩固桥头阵地的埃军实施攻击;
3. 通过破坏埃军的防空体系和空军基地,获得空中优势,
4. 直接配合以军地面部队作战。
(二)埃军防空部队在下述各方面获得了成功。
1. 在整个战争中,对地面部队的上空空域实施了有效的掩护。
另外,通过与空军协同作战,重创了以空军,打破了以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这样,就为地面部队不受空中袭扰,顺利地渡河和在东岸进行战斗创造了条件。
2. 防空部队对渡河手段也实施了有效的掩护,因此,敌空军几乎未能破坏桥梁和渡船等。
为此,地面部队能够始终自由地将人员和装备前送到东岸或后送回西岸。
3. 由于有效地掩护了空军基地,所以彻底粉碎了以军企图把埃及空军象1967年那样消灭在地面的计划。
结果,在整个战争期间,埃及的所有空军基地都正常地发挥了作用。
4. 防空部队成功地保持了部署在野战军地域和后方地域的兵力的平衡。
这对控制敌空军扩大活动范围和将敌空军的进攻地点限定在作战地域和空军基地,发挥了作用。
同时,既保障了政治、经济、工业各中心的安全,又使这些中心正常地发挥了作用。
国内的社会活动也能保持正常,继续对前线实施支援。
5. 尽管大部分空军飞机和防空武器都参加了战斗,但空地协同仍能做到协调而有效。
6. 对付敌机低空攻击的措施也很有效,在这方面,出敌意料的技术手段取得了许多成果。
7. 在以军向西岸地域渗透、企图破坏“导弹屏障”一类突发事件中,防空部队作战计划表现出灵活性。
例如,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变更部署,将各种防空导弹配置在位于敌武器射程之外的预备阵地上。
变更部署后,“导弹屏障”面对以军的突出部形成了凹型状态,掩护了担任阻击和反击任务的友军地面部队。
8.
引人注目的是,由于我防空部队的对抗措施得当,敌人的电子干扰未能给战斗带来任何决定性的影响。在以军的总参谋部内,甚至有人对电子干扰效果产生了疑问。
后来, 当美国认识到战争中暴露出的许多缺陷后,就开始努力研制新式的电子干扰器材。
9. 特别值得一提的成果是:埃军使用有人驾驶飞机进行对抗等措施很奏效,以军使用无人驾驶飞机的作法遭到了失败。
以军即使跟据这次战争经验研制出改进型的无人驾驶飞机,我方也会有相应的手段与之对抗。
10.关于我防空部队给以飞机造成的损失,以方说未超过120架,东方估计为280架,西方估计为200架。
对以方来说,损失飞机当然是件痛苦的事,但更大的痛苦是失去了大批经过很长时间、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优秀飞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