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第三帝国的灭亡》

乔丹 (英)
《第三帝国的灭亡》
***************
*第三帝国的灭亡第一部分
***************
  盟军部队在北非登陆成功后,由西向东向前推进。当时,盟军清楚地认识到,阿拉曼战场上的德国非洲军团几乎是全身而退的,他们有条不紊地撤出了阵地。蒙哥马利将军天性谨小慎微,使得英军的追击行动未能使撤退的德意军队陷入混乱。
---------------
第1章逐鹿北非(1)
---------------
  盟军部队在北非登陆成功后,由西向东向前推进。当时,盟军清楚地认识到,阿拉曼战场上的德国非洲军团几乎是全身而退的,他们有条不紊地撤出了阵地。蒙哥马利将军天性谨小慎微,使得英军的追击行动未能使撤退的德意军队陷入混乱。蒙哥马利认为,宁可付出巨大的精力准备新一轮的作战行动,也不能冒着己方补给线中断的危险去追击敌人。
  长期以来,蒙哥马利的这项决定一直备受争议和质疑,但是,任何一种回顾和分析都无法改变发生在北非的历史事件。英国第8集团军向前稳步推进,将德军和意大利军队赶回突尼斯。12月25日,蒙哥马利的部队抵达了苏尔特,随后花费数周的时间建立后勤补给线,确保下一轮进攻的安全。
  1943年1月12日,为了支援盟军对布埃拉特南部的进攻,沙漠空军首先出动大批飞机进行了一系列的航空火力准备。在空中力量的掩护下,第30军向前稳步推进,战斗场面平淡无奇。由于雷区和路况不佳,盟军部队机动困难,地面行动迟缓。鉴于这种情况,蒙哥马利下令第51高地师以最快速度向前推进。(根据最初的作战计划,由于其他部队更加需要运输工具,第51高地师未能获得足够的运力。)最终,第51高地师不分昼夜地行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运力的不足。
  1月19日,第51高地师进入霍姆斯。隆美尔根据所获悉的英军动向情报断定,目前已经到了必须放弃防线的时候了。事实上,蒙哥马利的意图并非像隆美尔猜测的那样,他决定主力部队沿着海岸线进行推进,而不在内陆作战,进攻目标直指的黎波里。1月21日,英军攻占的黎波里的目标已经是胜利在望,于是进一步加快了推进步伐。1月22日到23日夜,隆美尔感到继续坚守阵地已经毫无希望,决定放弃这座城市,只留少数部队殿后,掩护主力撤离。1月23日,第一支英军进入的黎波里,期间没有遇到任何抵抗。
  正午时分,的黎波里市的意大利裔副市长向蒙哥马利投降。截至此时,隆美尔的部队已被逐出了埃及、昔兰尼加、几乎整个利比亚和的黎波里塔尼亚。如今,尽管轴心国在北非的处境已经是朝不保夕,但双方之间仍要进行大量的战斗。
  突尼斯战役
  1943年1月底,在北非战场遭受重大挫折的轴心国军队已经陷入了迷惘之中,不知道如何才能阻止盟国取得最终的胜利。2月13日,隆美尔的部队撤退到突尼斯,进入马雷斯防线的防御阵地。但是,此举并不意味着德军已经放弃战争。第二天,德军向刚刚参战不久、毫无经验的美国第2军发起一次攻击。该军情报军官曾警告说,德军可能出动大批部队进攻加夫萨,空军情报军官也赞同这一预测。于是,美国第1集团军司令肯尼思·安德森中将紧急下令,要求美军部队不必在加夫萨死守,抗击德军的大规模进攻,而是撤退到菲里阿纳周围山区进行防御。
  德军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来准备这场攻击计划。隆美尔估计盟军可能从加夫萨向海岸方向进攻,因此,德军最好在加夫萨方向先发制人,赶在美军动手之前对其发起攻击,而后继续进攻开阔地带和西部山区的美军。隆美尔和汉斯·冯·阿尼姆都曾试图说服对方出动机动部队,但均以失败告终。阿尼姆不会部署他的机动部队增援隆美尔,他希望率领其部队展开从费德到西吉·布·吉特村的攻击战。结果,阿尼姆率先发起了攻击,进展相当顺利。到早晨6时,德军已经抵达费德隘口以西5英里的地方。由于通信瘫痪,美军炮兵无法实施预先制定的火力防卫计划,对敌人进行打击。最终,尽管美军部队尽了最大的努力,仍然无法阻止得到空中力量支援的德军部队快速挺进。到了上午10时,不断推进的德军与西吉·布·吉特村以北的部队会合。
  阿尼姆部队的成功推进,促使隆美尔下令于2月15日开始进攻加夫萨。在此之前,驻守在此的美国和法国军队已经根据安德森中将的指示,开赴菲里阿纳。在抵抗德军的进攻中,美军C装甲战斗群陷入困境,不得不组织撤退,在此过程中损失了1个坦克营。A装甲战斗群被德军分割包围,尽管他们在2月16日晚上接到了撤退命令,但在第二天的战斗中,有1400人被俘。
---------------
第1章逐鹿北非(2)
---------------
  与此同时,安德森作出决定,下令美国第2军坚守菲里阿纳、凯塞林和斯贝特拉,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反击。为此,美国第1集团军所属部队进行了几次必要的兵力运动,进展比较顺利,几乎没有遭到德军的任何袭扰。2月17日,安德森下令弃守菲里阿纳和斯贝特拉。当天下午,隆美尔的部队进入菲里阿纳,占领了美军的泰勒普特机场、加夫萨和托泽尔。紧接着,斯贝特拉和西吉·布·吉特村相继落入德军之手。当德军取得初步战绩时,从意大利最高统帅部(该司令部全面负责驻北非的轴心国军队)传来命令,要求部队向北进攻第5军。无论是隆美尔还是汉斯·冯·阿尼姆,都对此持反对意见。阿尼姆担心,这道命令将使自己的部队与坚守在最坚固的支撑点的敌军预备队遭遇。相反,隆美尔并没有选择抗议,而是命令非洲军团突击大队全力夺取凯塞林隘口。 
  凯塞林山口战役
  根据隆美尔的指令,德军2月18日开始对凯塞林山口进行侦察。这种情况使得美军相信德军将很快发起一场进攻。美军第26步兵团团长亚历山大·N·斯塔克上校受命指挥邻近的各支部队,这就是著名的“斯塔克部队”。2月19日,德军果然对斯塔克的部队发起了攻击,企图夺取和控制凯塞林隘口。德军对毫无实战经验的美军部队发起了异常猛烈的进攻。第二天上午10时许,美军防线开始崩溃,不得不向哈姆拉山撤退,大量尚未使用的武器装备落入德国人之手。面对德国人的这些胜利,盟军对于自己的处境忧心忡忡。当时,由于恶劣的天气条件,盟军飞机无法起飞对防线实施支援。
  2月21日,德军向塔莱和哈姆拉山进发,结果被盟军B装甲战斗群阻止在哈姆拉山。但是,英军第26坦克旅却被击退到塔莱以南4英里的地方。当晚22时左右,德军终于开始撤退。盟军立即制定出一项临时的防御计划,其中包括将英美两军的炮兵部队编组成一支部队。当时,整个战场形势异常危急,但事实上,这种紧张局势很快就会缓解。如今,德军逐渐认识到,要想突破盟军防线几乎是不可能的。到了2月22日下午,隆美尔明确指出,他认为继续进攻已经毫无意义。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隆美尔深信盟军损失惨重,在一定时间内无法再次发起攻势;第二,隆美尔认为凯塞林隘口不适宜进行更多的机动作战(尤其由于天气恶劣,路面状况非常糟糕);第三,他认为最好的方案是暂停进攻凯塞林山口,将注意力转向南部突尼斯,进攻英国第8集团军。最终,隆美尔命令德军返回出发地。就这样,2月24日上午,凯塞林山口再一次回到了盟军手中。在此期间,德国人让美国人体验了一场真正对手之间的殊死较量。
  梅德宁战役
  凯塞林山口战役结束后,隆美尔很快接到命令,负责指挥所有在突尼斯的轴心国部队。但是,这项新任命来得太晚了,他未能拦阻住阿尼姆向北对于麦德杰斯·巴布的进攻。从一开始,隆美尔就认为阿尼姆的计划脱离了现实,果然不出他的预料,这次进攻以失败而告终。在战斗中,德军尽管俘虏了2500多名盟军官兵,但自身也损失了70多辆坦克,实在是得不偿失。
  这次战役还有着另一个负面影响,那就是拖延了隆美尔对于下一次进攻的准备工作,他计划对驻守在梅德宁的蒙哥马利的部队发动攻击。看到德军在该地区大规模地积聚兵力,蒙哥马利非常担忧。当时,根据拦截到的无线电信号和布莱奇利公园破译的密码,盟军判断出了隆美尔全部的战役企图。此外,通过在当地的侦察巡逻行动以及审问战俘所获得的信息,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一场大规模的进攻即将开始。于是,英军急忙向该地区集结兵力和装备。截至3月初,英军在梅德宁部署的力量已经达到了以前的4倍。然而,德军方面丝毫没有察觉到英军兵力的增加,直到3月6日进攻打响时,他们才吃惊地发现敌人并非想像的那样薄弱。
  在此之前,英军已经构筑了非常绵密坚固的防御工事,重点是强大的炮兵阵地以及部署在前沿的反坦克炮阵地。英国向北非战场空运的100门新型17磅火炮,极大地增强了反坦克力量。由于北非战场上没有17磅火炮的炮架,它们就被架设在25磅火炮的炮架上。战斗打响后,英军首先放手让德军坦克向己方阵地推进,在距离不到100码时,密集的反坦克炮开始猛烈射击,德军坦克遭受了惨重损失。紧接着,在英军炮兵火力的猛烈打击下,德军步兵几乎寸步难行。截至17时30分,看到德军显然无法突破英军防线后,隆美尔下令停止进攻。 
---------------
第1章逐鹿北非(3)
---------------
  马雷特防线
  轴心国部队在梅德宁的失败使得隆美尔确信,现在已经到了放弃北非战场的时候了,他决心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通报这一事实。3月9日,隆美尔因病假离开北非,首先飞往意大利。在那里,他发现墨索里尼还没有意识到形势多么严峻。于是,他继续飞往柏林,但却发现,希特勒对于德军在北非的处境更加缺乏了解,只字不提任何撤兵的话题,而是讨论如何向卡萨布兰卡方向发起进攻,将盟军逐出北非。
  就在上述两位独裁者对于北非的严峻形势毫不在意的同时,蒙哥马利已经制定出突破德军马雷特防线的计划,进攻时间定为3月20日。
  在进攻前三天,美国第2军在新任司令官乔治·S·巴顿中将的指挥下,对加夫萨地区发动了一次辅助攻击。战役开局顺利,敌军不断后退,美军几乎是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加夫萨。但是,在接下来的三天里,德军进行了顽强抵抗,挡住了美军向前推进以切断海岸通道的步伐。3月23日,德军在埃尔盖塔方向发动反攻,一度突破美军阵地,但最终被击退。虽然这次交战并不具有决定意义,但是,德军用来保卫马雷特防线的装甲预备队几乎损失殆尽。
  蒙哥马利根据既定计划,于3月20日正式发起进攻,参战人员和装备来自第10军和第30军,兵力16万人,坦克600辆,火炮1400多门。蒙哥马利原计划对敌军防线发起一次大规模的正面突击,但刚刚楔入敌方阵地很浅的纵深,便于3月22日日终时被击退。此外,在此次进攻中,新西兰军团从侧翼包抄埃尔哈迈的德军部队,起初取得一定的成果,不久便遭到了敌人有力的阻击。他们在肃清了海岸通道后,被迫在普拉姆峡谷停下来。当时,驻守该峡谷的德军部队得到了从马雷特防线撤下来的第21装甲师和4个步兵分队的增援,强弩之末的新西兰军团很快便停滞不前了。在此情况下,蒙哥马利重新调整了自己的计划,集中所有兵力进攻内陆侧翼,希望从那里实现突破。3月23日,第10军和第1装甲师向内陆运动增援新西兰军。与此同时,第4印度师奉命肃清哈卢夫隘口的德军,力争将英军补给线缩短100多英里,而后将沿着山区迂回到马雷特防线的侧翼,对轴心国部队构成新的威胁。
  就在这时,轴心国部队侦察到了新西兰军团的运动情况,同时,部署在山区的轴心国观察哨也搜集到了大量的情报信息,他们据此判断出盟军将从己方阵地的沙漠侧翼发起一次大规模攻击。鉴于这种情况,阿尼姆命令意大利部队坚守马雷特防线,阻击盟军的进攻,掩护非机械化部队快速撤离。
  盟军的进攻于3月26日16时开始,在飞机和炮兵支持下,第1装甲师在18时许超过先头部队,经过一整夜的行军,于3月27日黎明时分抵达埃尔哈迈附近。但是,德军发起的一次反击将盟军的推进步伐迟滞了48个小时,使马雷特防线的大批守军得以撤至阿卡里特河阵地。如今,蒙哥马利下令暂停进攻,部队休整一周时间,为下一阶段的进攻做准备。
  就在英军进攻的同时,巴顿将军率领第2军向海岸方向和轴心国军队后方发起了新的攻势。3月28日,巴顿的部队从埃尔盖塔出发。为了能够快速推进,巴顿不等步兵肃清德军的反坦克炮阵地就发动了攻击。经过三天的激战,美军几乎没有前进半步,但却迫使德军第21装甲师转移至该战场,削弱了其在阿卡里特河的装甲力量。
  第4印度师在4月5日黄昏时分发动了正面攻击,第二天拂晓时分攻占了前方的阵地,俘虏了4000多名敌军。与此同时,第50师和第51师各自发动了攻势。当第50师受阻停止前进时,第51师已经突入了德军防线。这为第10军装甲部队迅速扩大战果提供了良机,但是,由于装甲部队向前推进时出现延误,这个大好的机会被白白葬送了。
  蒙哥马利决定于次日发动进攻。但是,当第二天天亮后,敌军早已悄悄溜走了。当时,由于缺乏增援力量,轴心国部队无法继续坚守阿卡里特河,于是开始向恩菲德维尔撤退。然而,就在轴心国部队集结到北非地区的最后要塞准备固守的同时,盟军已经拟定了赢得最终胜利的计划。
---------------
第1章逐鹿北非(4)
---------------
  最后行动
  在北非战役的最后三周,盟军部队的数量优势开始显现出来。德军和意大利军队仅有13个非满员师和130辆坦克,而英军拥有19个满员的精锐师和1100多辆装甲车辆。盟军的火炮数量是敌军的3倍,同时完全拥有制空权。因此,如何将这种数字上的优势转化为战场上的实际优势,成为摆在盟军面前的最大挑战。
  对轴心国方面而言,能否在北非保留一个立足点至关重要。与非洲军团全盛时期所占领的广大地域相比,如今的这个立足点的面积即使再小也无所谓。希特勒与墨索里尼非常清楚,如果能够坚守突尼斯至1942年夏季,盟军进攻欧洲大陆的计划就可能被拖延,届时的恶劣天气将会加大盟军两栖作战的困难,同时也将增加空军对于地面部队实施支援的难度。因此,为了阻击盟军的进攻,德军做了大量的工作来加强防御。
  在盟军方面,抵达突尼斯的最好路径就是穿过迈杰尔达山谷。但是,他们首先需要肃清迈贾兹巴卜山两侧的敌人。迈贾兹巴卜位于第1集团军第5军和巴顿将军的美国第2军的作战区域。如果这项计划取得成功,将为装甲部队打开一个战术突破口,开辟出一条新的进攻路线,而这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当时,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部署在沿着海岸线的狭窄正面上,拥有进攻突尼斯或邦角半岛的便利条件。但是,哈罗德·亚历山大爵士(盟军中东部队最高指挥官)希望尽快占领突尼斯的港口。他认为,如果能在短期内夺取这些港口,将使得盟军有可能实现在当年夏季进攻西西里的计划。于是,他命令安德森的第1集团军4月22日在迈贾兹巴卜到布阿拉代之间对轴心国军队发动攻击;美国第2军进攻比塞塔方向;第8集团军则在恩菲德维尔附近进行阻击战,旨在转移敌军的注意力,协助第1集团军的进攻行动。
  然而,亚历山大爵士的方案尚未实施便遇到了麻烦。在蒙哥马利看来,亚历山大把主攻权交给第1集团军的做法,实际上剥夺了第8集团军赢得北非战场最后胜利的机会,令人无法接受。因此,蒙哥马利提出建议,主张自己率领4个师(3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发起攻击,至少楔入敌军防线20英里———但是,这显然不是亚历山大要求第8集团军进行的助攻行动。蒙哥马利之所以提出这种方案,主要是由于他希望以胜利者的姿态走出北非战场。最终,亚历山大作出决定,准许蒙哥马利实施他所提议的进攻计划。但是,他对蒙哥马利的让步产生了一种负面的影响,那就是,与原计划相比,无法将有限的作战资源集中在第1集团军的战区。
  蒙哥马利之所以提出这样一项志得意满的计划,主要是以往对德作战中获得的高度自信所致,他明确表示,自己将把敌人逐出昂菲达维尔阵地。但是,在掌握了敌军防御兵力的有关情报后,蒙哥马利的语调明显地缓和下来。猛烈攻击将要开始,但却没有快速挺进的宏伟计划。不幸的是,他的计划未能与第10军(布赖恩·霍洛克斯中将)进行全面沟通,而第10军制定的计划更加乐观。第10军错误地认为,他们面对的只有大约6个营的敌军,但实际上却是23个营。虽然这些敌军编制都不满员,但仍然能够进行有效的抵抗。此外,在盟军中间,只有第4印度师进行过一些山地作战的准备,第2新西兰师、第50和56师完全缺乏必要的作战训练。更糟糕的是,这种地形不适合装甲部队进行作战,因此,英国第7装甲师将很难进行部署和使用。
  根据霍洛克斯的计划,第4印度师和第2新西兰师将攻入山区,抄近路通过敌军后方,向海岸方向进发。一旦该计划实现,那么霍洛克斯将积聚所有力量,利用装甲部队的突击行动,击败德军。作为一名出色的指挥官,霍洛克斯非常了解这样一句战场格言:“没有任何计划在同敌人交手之后能够保持不变。”他曾向部下明确表示,作战计划能否取得成功,主要取决于敌军力量是否出乎己方的预期。但是,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事情并非如此。
---------------
第1章逐鹿北非(5)
---------------
  1943年4月19日傍晚到20日凌晨,第4印度师的进攻拉开了整个作战行动的序幕。敌人的抵抗异常激烈。到黎明时分,盟军的进攻毫无进展,不仅未能突入敌人后方区域,就连进攻也几乎在轴心国部队的防线外围停止下来。这种情况下,霍洛克斯开始面临一项非常艰难的选择———要么继续强攻,但却会付出巨大的伤亡;要么呆在原地不动,同样可能会有伤亡,但是可以通过挫败敌人的反击来重创敌人。无论霍洛克斯作出哪种选择,盟军部队都不可能快速挺进了,他们将不得不进行一场缓慢的消耗战。
  就在同一天,第50师占领了昂菲达维尔。但是,英军其他部队未能取得任何决定性的胜利。鉴于这种情况,蒙哥马利不得不坐下来修改他的计划,来适应当前的战场形势。让他颇为失落的是,鉴于战局的进展,作战的主攻权如今必须转交给第1集团军和美国第2军。当时,美国第2军向比塞大港方向推进,却不得不面临着敌人的最后一块防御阵地。第1集团军如果能从迈杰尔达河的任何一侧将敌军逐出山区,那么就有可能突破德军防线。再往南,第1集团军面对着古拜拉特平原,这里的敌人防守松懈,是一个扩大战果的大好机会。只要从东部边缘将敌人打退到蒂尔—塞贝克瑞特之间的崎岖地带,防止敌人封锁平原,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了。
  因此,在亚历山大的进攻计划中,有三个关键的进攻战区,最重要的一个由英国第5军负责实施。如果能够拿下朗斯托普山和彼得角,就可以直逼突尼斯。当然,对于这一重要方面,不仅亚历山大清楚,德国人也很清楚,他们为此制定了一系列攻击计划,破坏盟军的进攻。4月20—21日,德军对英国第5军和第9军的阵地同时展开了进攻,楔入第1和第4师的阵地一定的纵深,并对第46师发起了异常猛烈的攻击(这是因为第46师根据计划将率先对德军发动首轮突击)。
  然而,在数量上占据优势的盟军逐渐让德军难以承受。他们虽然对第46师进行了猛烈攻击,但只对该师的一个旅产生了影响,使后者在参加4月22日早晨的联合进攻时行动迟缓。第5军所有部队都抵达了进攻出发线,有的甚至进入了第4师的进攻出发线。最终,德军的攻击严重受阻。严格地讲,这个已经遭到严重削弱的德军师是不可能对抗2个强大的师,况且后者还得到了1个坦克旅的支援。在战斗中,德军损失了30多辆坦克,英军损失的坦克数量还不到德军的一半。德军的这次破坏性进攻并没有对英军推进产生任何实质上的影响,相反,己方的机动部队却被严重削弱。
  英军挺进
  尽管击退了德军的进攻,但仍然不能保证第二天早晨的进攻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正如安德森将军预见的那样,由于德军部署了非常强大的反坦克防线,第9军根本无法实现突破,更谈不上向北挺进了。同时,第5军能否顺利挺进彼得角周围高地非常关键,它是占领朗斯托普山的基础。这是因为,如果德军继续保持对山峰的控制权,就可以同时攻击英军和美军部队。
  进攻朗斯托普山的任务交给了第78师,第1师负责进攻中部的古里特-埃尔阿塔奇,第4师负责夺取彼得角的右侧翼。4月22日到23日夜间,英军步兵占领了朗斯托普山的西坡,但未能抵达西部山顶。第二天一大早,面对敌人的顽强抵抗,一个英军步兵营继续奋力冲锋。在营长牺牲后,约翰·安德森少校接任。尽管该营仅剩下40多人,但他们最终攻下了山顶,安德森少校因此获得了维多利亚勋章(他后于1943年在意大利战场上牺牲)。朗斯托普山的战斗持续了三天多的时间,直到把最后一名德军消灭,才宣告结束。
  阿尼姆意识到自己的阵地愈发难以坚守住,于是开始伺机反攻。但是,由于德军装甲部队已经在战斗中损耗殆尽,他们的反攻行动最终在4月30日被盟军击退了。与此同时,尽管盟军仍在继续挺进,但由于英美部队各自为战,整体攻势趋于瓦解。为了改变这种混乱局面,亚历山大将军决定采取果断措施,重点要求第8集团军结束在恩菲德维尔周围的军事行动(因为这种军事行动毫无意义),将第8集团军的部分兵力交由第1集团军指挥。
---------------
第1章逐鹿北非(6)
---------------
  事实上,蒙哥马利的想法与亚历山大不谋而合。在霍洛克斯的建议下,蒙哥马利将第7装甲师、第4印度师和第201近卫旅交给亚历山大调遣,用来加强第1集团军。
  蒙哥马利将精锐部队划拨给第1集团军的做法没有逃过德国人的眼睛。冯·阿尼姆意识到战斗即将打响,敌人可能对迈杰尔达山谷发起攻击。但是,由于手头的作战资源少得可怜,阿尼姆对于盟军可能发动的攻势几乎束手无策,只有坐以待毙。亚历山大决定,从5月6日开始,盟军沿着从麦尔吉斯—埃尔巴布到突尼斯的公路,对轴心国部队发起最后的大规模攻击。在盟军进攻部队正式展开之前,战斗将沿着一个相对狭窄的正面进行,一半兵力向北进攻,协助美国第2军攻占比塞大港;其余兵力向南进发,切断邦角半岛的德军。在上述行动成功后,盟军将对轴心国残余部队进行合围。届时,任何试图从突尼斯逃窜的轴心国部队都必须横渡地中海,而早已完全控制了地中海的英国皇家海军正在等待着他们。
  1943年5月6日凌晨3时,盟军发起了最后突击。截至上午9时30分,第4印度师已经从多个地方突破敌军防线。临近上午10时,第7装甲师先遣部队通过这些突破口。第二天,英军的装甲车辆、坦克和步兵进入突尼斯。与此同时,美国第2军抵达了比塞大港,却发现那里的德军早已逃跑。截至此时,已经黔驴技穷的轴心国军队在看到抵抗无望后,纷纷向盟军投降。
  5月12日,阿尼姆率领残部向第4印度师正式投降。第二天,意大利指挥官梅斯陆军元帅停止抵抗。当地时间13时16分,亚历山大将军向伦敦发回简报:
  阁下,我有义务向您报告,突尼斯战役已经结束。敌军所有的抵抗全部停止。我们已经成为北非海岸的主人。
  北非战事宣告结束,这是西方盟国首次在一个战场上全面击败希特勒的第三帝国。
  逐鹿北非
  第三帝国的灭亡
  随着阿拉曼战役的失败以及英美盟军“火炬”行动的成功进行,德军在北非战场上的优势地位出现了明显动摇。美英盟军登陆以后,由于遭到德军的顽强抵抗,向前推进的步伐受到极大阻碍;与此同时,德军由于自身不够强大,也无法将进攻者彻底赶走。
---------------
第2章意大利战场(1)
---------------
  盟军的作战方案源于1943年1月的卡萨布兰卡会议。在会上,罗斯福和丘吉尔讨论了盟军下一步的军事战略。一开始,双方存在着明显分歧。美方希望直接进攻法国,认为在其他地方采取军事行动毫无意义,偏离了击败德国这一最终目标。英方对此提出异议。考虑到1914—1918年间在法国境内击败德军时造成的巨大伤亡,英方认为发动一场将意大利逐出战场的战役才是最具吸引力的选择。丘吉尔引用一个他最喜爱的词语,将意大利说成是欧洲的“柔软的下腹部”,盟军从那里可以进入欧洲大陆的心脏。进攻意大利或许还可以促使中立的土耳其站到盟军一边参战。有常胜美誉的土耳其军队参战的前景非常诱人。
  尽管美国陆军参谋长乔治·C·马歇尔将军对此强烈反对,罗斯福还是准备向他的盟友妥协。很显然,他们还不具备进攻法国所需的实力。但是,在登陆法国必需的兵力就绪前,停止作战令人无法接受,这是因为:首先,盟军将会丧失在北非战役后期所形成的进攻势头;其次,德军可以再次集中全力进攻东线,使得苏联人承担了全部的地面作战的负担,这样必将引起斯大林的强烈不满。
  尽管是否进攻意大利将留在以后定夺,但美英最终还是一致同意占领西西里,作为未来进攻意大利的一个先期行动。在地中海战场上,参战的美军数量尽管不占多数,但艾森豪威尔还是被任命为盟军的最高指挥官,他的副手都是英国人———陆军上将哈罗德·亚历山大爵士、空军上将阿瑟·特德爵士和海军元帅安德鲁·坎宁安爵士。在北非战役的最后阶段,盟军就草拟了进攻西西里的作战方案,决定在1943年7月10日或前后发动进攻。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将在西西里岛东南角登陆;巴顿的第7集团军将在英军左侧登陆,保护蒙哥马利的侧翼。由于侧翼有了安全保障,蒙哥马利将沿着该岛东部海岸线北上向墨西拿前进。美军指挥官不太赞成这项方案,他们认为蒙哥马利为获得这一荣誉,极力使美军扮演支援者的低等角色。蒙哥马利的做法使得他在美军中很不受欢迎。西西里岛战役计划中存在的这种指挥关系上的问题,在后来的西北欧战役中再次出现。
  当然,参战各方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不是谁从战役中获得荣誉,而是岛上的德意守军是否将坚守防御阵地。意大利军队约有200000人,有30000名德军为其提供援助。轴心国部队由意大利第6集团军军长阿尔弗雷德·古佐尼将军指挥。古佐尼是一位很有才干的将军(这样的将才在墨索里尼的军队中并不多见),但是,为了保险起见,德军保留了另外一条指挥链,以南线总司令艾伯特·凯塞林陆军元帅为首。尽管盟军有信心占领西西里岛,但他们对敌人将展开如何猛烈的反击知之甚少,这个只有在进攻过程中才能知晓。
  “爱斯基摩人”行动
  1943年7月9日,2500艘舰船和登陆艇载着盟军一支突击部队向意大利海域进发。这支部队超过16万人,包括美国第7集团军和英国第8集团军,对西西里岛发起了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两栖登陆行动。在进军途中,盟军舰队从马耳他岛海域经过。这同时也证明了盟国当时控制该岛对于对付轴心国的空袭多么重要,因为马耳他一旦失陷,整个海域将完全落入意大利和德国空军手中,此次进攻行动就会化为泡影。随着黎明的到来,盟军部队首先遇到了一些小风,随后风势越来越猛。曾在很短一段时间内,艾森豪威尔将军甚至打算下令取消这次行动,但在深思熟虑之后还是决定继续前进。
  在突尼斯,一支运输机编队一直在等候着艾森豪威尔的命令。在接到命令后,他们将立即起飞,牵引着英军第1空降旅的滑翔机向西西里岛进发。不幸的是,他们径直飞入了风暴之中,抵达马耳他上空时已是一片混乱,运输机偏离了航线,滑翔机在风暴中颠簸。另一批运载3000名美军伞兵的200架运输机编队也遭遇了同样的厄运,飞机在肆虐的风暴中无法保持自身的航线,使得整个空降行动变得混乱、无序。恶劣的天气引发了一连串灾难,40架牵引机原路返回,69架牵引机尚未抵达预定空域就释放了所拖曳的滑翔机。这些纤弱的滑翔机坠入了茫茫大海,一些空降部队士兵因此而死于非命。剩余的美军伞兵飞临了伞降区的上空,但他们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由于恶劣天气所引发的导航问题,只有极少数飞机将伞兵部队空投到了预定的着陆点,其中,空降到最接近目标的伞兵大约只有200人。这种混乱情形一度使得美军空降行动指挥官詹姆士·加文将军认为,他们被错误地空投至了意大利本土。在这种混乱的空降过程中,惟一令人欣慰的是敌方同样非常困惑:由于不断接到有关盟军伞兵部队和滑翔机空降的报告,德意守军最初判断大约有2万~3万名盟军部队在西西里岛空降,而实际上只有4500多名。
---------------
第2章意大利战场(2)
---------------
  幸运的是,大风终于在盟军进攻西西里岛的第一天夜间停下来了。由于天气原因?熏美军第7集团军未能按时抵达预定登陆点———西西里岛西部海滩。但是英军第8集团军按时抵达了登陆点,他们在随后的登陆行动中基本上未遇到抵抗。当时,防守该滩头阵地的意大利守军认为,在这种恶劣天气条件下登陆简直就是疯子。于是在盟军运输机飞离后,他们立即放松了警惕。第一批登陆部队未遇到任何抵抗,他们冲上滩头并成功夺取了岸防工事。当意大利守军意识到所发生的一切之后,开始对盟军滩头阵地实施杂乱的炮击。这时,在海岸附近停泊待命的6艘英国皇家海军战舰立即成功实施了炮火压制行动。
  登陆西西里东部海岸的先遣部队向内陆挺进。此前不久,卡西比里镇在上午8时已落入英军第5师手中,使得第8军和第15军能够比较容易地赶过来。美军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西西里岛西部的守军意识到盟军正在进攻,于是,盟军飞机刚一进入海岸炮火的射程内,他们便立即向其开火。而盟军的海上炮火压制了敌方的炮火,使美军相对轻松地登上了岸。在利卡塔,美军士兵发现了一个废弃的指挥所,他们进去时听到电话在响。随行的战地记者迈克尔·奇尼戈会讲意大利语,他接了电话。一名意大利军官焦急地询问美军是否真的已经登陆了,奇尼戈用意大利语回答说这简直是一派胡言,对方于是就满意地挂断了电话。
  上午10时左右,盟军部队在岸上站稳了脚跟。美军空降部队克服了未在指定地点空降的种种困难,为地面部队的推进行动提供了帮助。在向预定集结点运动的过程中,一些偶然相遇的美军伞兵们结合起来,组成了若干个临时战斗小组,对意军防线后方进行了破坏,为从滩头向岸上地区运动的盟军部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伞兵的活动有力地牵制了意军后备部队,阻止了其对登陆地区实施增援。
  英军空降部队也遭遇了恶劣情况。原计划将有1500人空降到岛上,事实上只有100人成功了,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占领卡瓦东纳河上的蓬特大桥。意大利守军多次试图消灭这批幸存下来的英军空降旅官兵,但直到7月10日下午晚些时候,仍然未能得逞。当时,英军空降兵仅剩下15名官兵,随后又有7名死于意军的进攻行动。8名幸存的英军分成了两组,2人在附近山头占据有利地形,不放过狙击意军任何机会,以此来牵制意军行动;另外6人则向盟军登陆区靠拢,设法与友军取得联系。最后,他们终于与友军取得了联系,并引导英军第5师的一支快速纵队抵达桥头,意大利守军很快便被英军歼灭。夺取卡瓦东纳河上的格拉蒂尼系缆大桥为盟军进攻锡拉库扎扫清了道路,标志着作战行动取得了第一个重大胜利。
  美军在格拉附近地区进攻受阻,特别是在德军“赫尔曼·戈林”装甲师投入战斗后,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受通信中断的影响,德意军队之间无法实施协同行动,德军自身的运动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当时,德军虽然迟滞了美军的进攻,但也无法向登陆场实施有力的反击。随着夜幕逐渐降临,大批盟军部队陆续安全登陆。
  西西里岛战役的第二天,德意军队之间开始加强协同反击,盟军夺取岛屿变得十分艰难。一支由60辆坦克组成的德军装甲部队,一度攻至了距盟军登陆点约2英里的地方。盟军被迫停止了所有卸载行动,滩头上所有人员不得不手持武器奔向防御阵地。此时,海岸附近的盟军舰艇也开火进行增援。虽然德军坦克火力强劲,但它远远比不上盟军舰艇的舷炮火力,不得不立即后撤。
---------------
第3章苏军在挺进(1)
---------------
  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是斯大林的重要政绩之一。斯大林推动大型工业化进程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深切体会到,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严重缺乏进行现代战争的各类资源。一战期间,一部分俄军部队装备了类似于“温彻斯特”连发枪这样落后的枪械,这种连发枪最早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开始在美国西部地区使用。但是,相比较而言,这部分俄军士兵还算是比较幸运的,还有许多俄军士兵只能从受伤或阵亡的战友手中获得武器。斯大林决心不让苏联重蹈历史的覆辙,这就是他建设工业化国家的重要动力之一。在此之前,工业化在苏联曾一度被认为是一种历史倒退。
  火星计划
  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努力经过了非常周密的考虑,在其腹地建立了一个个大型的综合性工业企业。以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工业城市为例。1928年,该地区仅有25个居民。1932年,该城市已经拥有了25万居民,全都在这座从荒地上建起的工业城市里工作。由于涉及成千上万的工人的重新安置,这种大型综合性企业的选址工作非常认真,大部分位于乌拉尔河以东、西伯利亚或中亚地区,远离任何潜在敌人的威胁。当然,这主要是对重工业而言。1941年的苏联轻工业则没有那么幸运,因为许多部门正好位于敌人的入侵区域内。最终,苏联国防委员会下令大规模疏散工厂和工人,撤往苏联腹地。这一情况导致了1941年苏联工业产量的下降,但是,从1942年开始,轻工业产量就开始大幅度增长。
  为了更好地说明苏联工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援引一个比较简单的实例:1942年,苏联工厂所生产的战争物资几乎是德国的两倍,但其所能获得的钢铁和煤炭资源仅为纳粹德国的三分之一。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主要原因在于苏联能够非常合理周密地发展工业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主要生产拖拉机的工厂也可以生产出坦克。当战争爆发时,坦克和拖拉机的生产比例就可以马上颠倒过来,以确保苏军快速建立起坦克部队。同时,农业机械的产量不可避免地有所下降,但并未完全停止,从而保持向前线部队和后方民众提供食品。
  按照斯大林的设想,1942年苏联军工企业将可以生产出近2.4亿吨弹药,大大超出了1940年的产量。更加令人惊讶的是,这一数字还考虑了疏散工厂所带来的产量下降的因素。在战时,苏联工业的产量惊人,1943—1945年间,苏联共生产了8万架飞机,7.3万辆各型装甲车辆,32.4万门火炮。例如,“伊尔”I1-2型攻击机的产量达到了3.6万架,成为历史上单机产量最高的飞机(这一记录几乎永远不会被打破)。
  当然,那种认为在东线战场击败希特勒完全取决于工业产量的观点极其可笑。要想客观地评估1943年之前的战争,必须将苏联超出常人想像的战略物资生产能力和苏军的庞大兵力一并考虑。如果仅从人力资源、机器和其他装备等单方面考虑,就无法抓住问题的本质。总而言之,如果缺乏巨大的工业能力,苏联就不可能在东线取得胜利。
  1943年战役的序幕
  在斯大林格勒地区取得反攻胜利和德国第6集团军大溃败之后,苏军连续发动进攻,继续向前推进,力图扩大战果。1943年1月29日,苏军发动了“骏马奔驰”行动,瓦杜丁将军的第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对德军阵地发动了全线攻击,取得了相当大的战果。德军防线很快崩溃,苏军深入至德军防线的纵深地区。两天后,瓦杜丁将军下令对德军发起总攻。与此同时,就在1月29日同一天,苏军抽调部队支援沃罗涅日方面军对哈尔科夫发起攻击,在德军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尽管德军很快恢复了镇静并进行了殊死抵抗,但仍无法抵挡红军的攻势。2月14日,哈尔科夫的德军面临被合围的危险,德军指挥官对此束手无策。这时,希特勒严令要求德军在哈尔科夫城内战斗至最后一人,但也无济于事。最终,守城德军部队被分割歼灭。2月15—16日,经过两天激烈的巷战之后,苏军终于解放了哈尔科夫。
---------------
第3章苏军在挺进(2)
---------------
  哈尔科夫解放以后,瓦杜丁将军开始重新拟定作战计划?熏打算夺取第聂伯河上的渡口。然而,这项计划充满了风险,将使得战线过长的苏军分散在比原定计划更广阔的地区,大大增加了后勤补给的难度。斯大林对于潜在的危险十分关注,但最终还是批准了这个计划。就在瓦杜丁率部向第聂伯河进军的同时,新近建立的中央方面军在罗科索夫斯基将军的指挥下,正朝着斯摩棱斯克方向推进,准备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实施合围。进攻行动起初开局顺利,但是,罗科索夫斯基将军决定抽调斯大林格勒地区的人员和坦克前来助战,这就使得进攻行动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如果增援部队无法按时抵达前线,整个行动则有可能失败。最终,恶劣的天气对原本就非常有限的运输网络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中央方面军无法在预定的攻击日之前获得必要的支援,进攻日期最终不得不改为2月25日,往后整整推迟了10天。此时,苏联西方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的作战行动显然无法获得成功,而中央方面军的攻势需要与其他两个方面军协同行动。在此情况下,罗科索夫斯基的进攻计划需要重新进行调整,以适应现实情况的变化。
  然而,德军也正在向该地区集结部队,这意味着德军将有能力实施反击行动。3月初,罗科索夫斯基被迫停止进攻库尔斯克北部的德军防线。
  第四次哈尔科夫战役
  苏军在进攻初期所取的胜利引起了德军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官埃里希·冯·曼施泰因陆军元帅的高度关注,他清醒地认识到德军战线拉得过长,迫切需要紧缩战线。因此,曼施泰因开始设法说服希特勒。经过一番争论后,他的部队终于获准从罗斯托夫和顿巴斯地区的突出部后撤到米乌斯河岸的更佳的防守阵地。但这次后撤还不足以解除瓦杜丁部队的进攻威胁,曼施泰因断定新的阵地也有可能随时被苏军突破。第聂伯河渡口正面临着极度的危险,如果苏军在进攻第聂伯河的过程中攻占铁路枢纽———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德军顿河集团军群的补给线很有可能被切断。
  曼施泰因将军的应对方案堪称整个战争期间所有战场上一次最冒险的行动。面对步步进逼的苏军,他并没有采用后撤部队保护己方补给线的策略,而是决定发起一场反击作战。尽管这一计划充满了危险,曼施泰因认定,经过连续几周的高强度作战行动,敌军战斗力已经下降。至少,目前苏军的补给线要比进攻初期脆弱许多。2月20日,德军发起了反击,纳粹党卫军装甲军开始进攻瓦杜丁将军的第6集团军。经过几天的战斗,德军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苏军的临时阵地遭到了完全出人意料的反击。2月25日,瓦杜丁将军的部队已经筋疲力尽,不得不决定转入防守,曼施泰因元帅则获得了发起第二阶段战役的机会。
  3月的第一周,德军开始向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左翼推进,再次抵近哈尔科夫城。3月10—11日,该城再度面临落入德军之手的危险。又经过几天战斗,哈尔科夫城完全被德军控制,曼施泰因元帅的大胆决策避免了灾难性后果。最终,在春季泥泞季节即将到来之前,苏军增援部队及时赶到前线,巩固了己方防线。德军的反击行动被迫停滞下来。然而,德军在曼施泰因元帅的指挥下虽然实施了战果卓著的反击战,但在1943年4月,德军面临的处境丝毫无法令人感到轻松。从1942年11月开始,一直到1943年3月底反击行动停滞时为止,德军整整损失了3个集团军。苏军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新组建的部队及时补充到了前线,因此处境要比德军好得多。
  在其后几个月内,德军将面对更为不利的局面,苏军开始将开战18个月以来积累的许多经验教训应用到实战中来。这时,斯大林最终认识到,必须完全放手让手下各级指挥官们指挥作战并获得胜利。在1940年之前,他对苏军将领们极不信任,但随着苏军不断取得胜利,这种担心也逐步消失。斯大林废除了以他为中心的庞大指挥机构,最高统帅部从一个贯彻其个人意志、有名无实的参谋机构转变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指挥机构。斯大林尽管仍然掌控全局,但他进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使得广大苏军将领们成了作战计划的忠实执行者。
---------------
第3章苏军在挺进(3)
---------------
  格奥尔基·朱可夫将军被任命为斯大林的副最高统帅,成为苏军中权力最大的将领。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被任命为最高统帅部参谋长。随后,苏军对整个指挥体系进行了重组。此前,为了使苏军保持最大限度的忠诚,苏军中设立了政工干部,但他们经常会影响作战计划的拟定。大多数政工干部由于缺乏组织战斗的经验,往往对作战行动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并对持不同意见的指挥官提出撤职警告。这对作战行动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朱可夫决心马上改变这种面貌,他不断地改进装备、战略和战术,组织更顺畅的指挥体系。此外,他允许政工干部可以继续参与作战计划的制定工作,但强调他们将无权否决部队指挥官作出的决定。毋庸置疑,一旦春季泥泞季节过去后,1943年的夏季攻势即将展开。
  库尔斯克会战
  在曼施泰因对哈尔科夫的反攻结束后,苏军的阵脚逐渐稳固,形成了一个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非常重要的突出部。希特勒断定,这是消灭该地区的两个苏联方面军(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的绝好机会。
  希特勒认为,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遭遇的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对付苏军T-34型坦克的装甲部队。但是,希特勒本人仍然比较乐观,德国已经研制出了两种新型坦克———“豹”式坦克和更大型的“虎”式坦克。他认为,这两种坦克对于德军的进攻行动至关重要,如果在库尔斯克地区投入足够的新型坦克,必将赢得战役的胜利。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个更为有利的事实,越来越多的自行火炮即将下线,作为德军进攻战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行火炮将为德国陆军的进攻行动提供必要的支援。这一观点的合理性的确值得怀疑,但希特勒无视下属们的任何建议,坚持自己的既定方针。
  然而,希特勒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即使“豹”式、“虎”式坦克以及自行火炮能够按时下线,也无法保证其产量能够满足战胜苏军的需求。为此,希特勒不得不采取冒险行动,将进攻计划推迟至生产出足够数量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之时。进攻行动的推迟,使刚刚结束了冬季攻势的苏军赢得了恢复并增强实力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即使德军拥有了希特勒寄予厚望的新式武器,要想取得突破也将困难重重。
  1943年5月初,希特勒把自己打算发起进攻的想法告诉了将军们,但并没有得到他们的热烈响应。当然,他们询问是否拥有发动此次冒险进攻的战斗资源,明确表示希望希特勒推迟进攻,等待新型坦克装备部队。德军将领们非常清楚,苏军考虑到库尔斯克是其防线上的一个明显薄弱环节,肯定会在其附近修建更加坚固的防御设施。随着德军一天天地壮大,苏军也在逐步壮大。每每听到这些,希特勒都简单野蛮地予以否定。有人向他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试图维持德军的阵地,但希特勒还是固执己见。德军装甲部队的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坚决反对任何向库尔斯克周边苏军发起进攻的想法。
  古德里安将军清楚地认识到,轴心国在北非即将全面崩溃,困守突尼斯的大批德军必将被歼灭,无法派往其他地方作战。他同时认为,一旦北非沦陷,盟国必将考虑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届时德军将被迫同时在东西两线与盟军开战。盟国虽然在战争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仍然有能力在一夜之间获得数量庞大的装备。
---------------
第4章鏖战巴尔干(1)
---------------
  1941年,德军在南斯拉夫迅速取得胜利后,曾幻想在该地区度过一段安逸的日子,但这种想法很快就破灭了。德军未曾料到,南斯拉夫共产党一位战前的领导人约瑟普·布罗兹坚持认为,整个南斯拉夫应当团结起来反抗纳粹侵略者。当时,布罗兹化名为巴比奇,潜伏在萨格勒布。尽管克罗地亚傀儡政府试图将所有的共产党激进人员一网打尽,但布罗兹总能够机智地逃脱当局的搜捕。南斯拉夫傀儡政府也曾经花费大量精力,试图找到布罗兹的藏身之处,但总是无功而返。在秘密活动中,布罗兹还使用了“铁托同志”的化名。后来,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一直伴随了他一生。
  南斯拉夫游击队
  德国对苏联的入侵促使铁托于1941年7月4日发布公告,号召全体南斯拉夫人民起来抗击法西斯。随后,南斯拉夫全境爆发了游击战,游击队在南斯拉夫各地实施了大量的破袭行动,其中尤以塞尔维亚和黑山地区最引人注目。最终,意大利占领军被赶走。德国占领军对起义活动进行了疯狂报复,成千上万的南斯拉夫人民被杀害,但这种报复行动只能激发更多的南斯拉夫人加入游击队。
  铁托认为南斯拉夫解放战争将是一场持久和艰难的斗争,这种看法完全正确。但是,前陆军军官德拉卡·米哈伊洛维奇领导的一个名为“切特尼克”的抵抗组织,使得南斯拉夫的解放运动的进程变得错综复杂。虽然铁托竭力试图与“切特尼克”组织建立起一个联合阵线,但很快就发现这只能是一种不可靠的盟友关系。米哈伊洛维奇是一个狂热的保皇主义分子,一直致力于南斯拉夫国王的复辟,而铁托则希望在赶走德国人后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最初,“切特尼克”组织占据了比较有利的条件,英国向其派出了联络官,支持他们的抵抗行动。英国联络官赶在铁托和米哈伊洛维奇第二次会面之前抵达了南斯拉夫,但却被排斥在会谈之外,“切特尼克”组织只是简单地向他通报了游击队的情况。双方的会谈很快破裂。“切特尼克”组织认为游击队是自己的首要敌人,甚至排在德国人之前。于是,“切特尼克”组织开始与德国和意大利占领当局合作,试图摧毁铁托领导的抵抗运动。
  德军的围剿行动
  由于南斯拉夫地形和地貌情况非常独特,德国和意大利占领军控制整个南斯拉夫极为困难。游击队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控制了大片国土,并将这些地区作为解放区,建立起自己的行政机构。为了彻底消灭游击队,从1941年9月份一直到12月份,德军先后在塞尔维亚发动了多起进攻。游击队被迫从大部分控制区撤离,退至波斯尼亚地区由游击队控制的弗加镇。1942年1月15日,德国占领军发动了第二轮攻势,在整个南斯拉夫全境向前推进。5月10日,铁托的部队被迫撤出了弗加镇,退到科扎拉山附近的高地。德军发现根本无法攻占该地区,就暂时放缓了攻势。1941年4月,德军发动了第三次围剿行动,迫使铁托的游击队从波斯尼亚东部退到克罗地亚邻近地区。1942年6月24日,游击队开始撤退,到行动结束,共后撤约150英里。与一般的军事撤退行动不同的是,游击队在撤退期间取得了重大胜利,途中占领了亚伊采和比哈奇两座城镇。占领重镇比哈奇后,游击队控制了大片的解放区,铁托借机召开了一次政治会议———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反法西斯大会。大会进行了选举,发表了指导抵抗运动未来方向的宣言。会议的召开提高了游击队的士气,并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关注。
  从1941年年中接待盟军联络官开始,直至1942年年中,“切特尼克”组织一直受到英国和美国政府的全力支持。通过对盟国联络小组无线电通信的严密控制,“切特尼克”组织不让伦敦方面获悉任何有关游击队的信息。当时,西方盟国,包括苏联政府早已经承认流亡的君主制政府有权重返南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也是该流亡政府的内阁成员之一。盟国很难取消对“切特尼克”组织的援助,进而直接影响到向铁托提供援助的规模和效果。但是,从1942年底开始,伦敦方面开始获得大量的信息,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游击队所取得的重要战果。显然,“切特尼克”组织与德国和意大利在许多领域进行了勾结,但在组织抵抗的问题上却毫无作为。1942年底,盟国意识到,必须要对这些因素重新进行考虑和取舍。当时,盟国正在策划西西里岛登陆计划,包括很可能实施的进攻意大利本土的计划。随着游击队抵抗运动的不断深入,轴心国部队必将被牵制在南斯拉夫战场,从而无法从南斯拉夫抽调部队增援其他战场,盟国将是这一局面的最大受益者。然而,虽然游击队是南斯拉夫的主要抵抗力量,但是直到1943年1月德军再次发动攻击之前,盟国方面仍在讨论是否应当以及如何向游击队提供支援的问题。当时,德军之所以再次发起攻击,主要由于希特勒认为,游击队对德军交通线和补给线的不断破坏和袭扰活动,将促使盟军对巴尔干半岛发动攻击,因此必须制止这种行动。为了围剿铁托游击队,德军动员了5个师共15万兵力,意大利军队出动了3个师,另有1.8万“切特尼克”分子和效忠克罗地亚傀儡政府的部队。德军和克罗地亚部队从北部和东部发动攻击,意大利军队从西部和南部发动攻击。铁托下令向波斯尼亚东部地区退却,准备向黑山地区的山地转移。要想实现这一意图,游击队必须穿越敌占区并渡过内雷特瓦河,途中还将受到1.2万“切特尼克”部队的阻击。
---------------
第4章鏖战巴尔干(2)
---------------
  果然,游击队抵达内雷特瓦河岸时,遇到了“切特尼克”和意大利部队的阻击,双方之间爆发了激战。游击队重创了意大利占领军;“切特尼克”部队经过此役后也溃不成军,再也无法重组起一支主力部队。铁托领导的游击队成功渡过内雷特瓦河,向黑山地区进军,并继续在沿途消灭残余的意大利和“切特尼克”部队。进攻的战果令德军备感失望,他们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意大利和“切特尼克”武装。德军拟定了进攻计划,在1943年5月第3周,德国人发动了第5次进攻。在此之前,盟军联络官抵达了南斯拉夫游击队,并及时得到了有关游击队战斗力的第一手情况。参与进攻的部队包括德军、意大利1个师、一些保加利亚军队和“切特尼克”武装,总兵力达12万以上,企图将铁托部队包围在门德内哥罗的山地。铁托决定实施突围行动,由游击队第3师阻击德军,第1、2、7游击师突破敌军的包围。由于德军成功判断出了铁托游击队的突围方向,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但德军最终未能阻止游击队的突围。7月中旬,游击队成功粉碎了德军的企图。但是,游击队也在反围剿行动中牺牲了8000人。
  命运的转折
  8000名战士的牺牲使得铁托遭到沉重打击,但是,这也使得盟军联络官确信南斯拉夫游击队是一个可靠并值得支持的组织。于是在1943年9月,英国向铁托游击队总部派出由菲茨罗伊·麦克利什准将率领的一个全权军事使团。对于游击队来说,9月份简直就是一个幸运月。当英国军事使团抵达时,也传来了意大利投降的消息。德军虽然仍旧占据着意大利北部地区,但意大利的投降对于南斯拉夫产生了深远影响。南斯拉夫游击队利用这个机会包围了10个意大利师,解除了他们的武装。一些意大利部队表示愿意和游击队并肩作战,最终建立了3个意大利游击队师。
  游击队解放了意军控制的大片南斯拉夫国土,不断袭扰手忙脚乱的德军部队。当时,德军一直忙于填补因为意大利投降所形成的真空。游击队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很快将部队发展到了8万多人。
  此外,随着英国援助的到来,游击队及时得到了医疗设备和其他装备的补给。同时,伤员们也有可能被撤运到北非或其他的盟国控制区,游击队再也不必携带着大批伤员转战乡间,解决了游击队主要的后勤负担。
  最后的进攻行动
  1943年底,铁托游击队总兵力已经达到了30万,控制了南斯拉夫近三分之二的国土。鉴于这种情况,希特勒再次决定铲除游击队的威胁,但德军第6次进攻的准备工作十分困难。于是,德军放弃了对游击队主力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以消灭游击队的策略,而采取从不同地区发动进攻,利用绝对的兵力优势对各路游击队实施各个击破。德军的进攻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到了1944年1月中旬,整个攻势逐渐停滞下来。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进入一个关键时期:苏军已经从整个东线全线出击,向前大力推进;在意大利战场上,盟军已经在安齐奥海滩登陆;在罗马尼亚,德军的防线即将面临重大威胁。鉴于上述种种情况,希特勒决定发动最后一击,彻底消灭南斯拉夫游击队。
  1944年4月,德军按计划发起第7次进攻,战斗在几个地区同时打响。在所有的战斗行动中,德军伞兵对位于波斯尼亚德瓦尔的铁托指挥部的突袭最引人注目。5月25日清晨,就在德军空降部队实施滑翔机突袭前,铁托的指挥部遭到了德军飞机的轰炸。德军滑翔机部队着陆后建立起了坚固的防守阵地,随后得到大批伞兵的增援。铁托的护卫队顶住了德军的进攻,同时在其他部队的增援下,掩护铁托同志成功转移。随后两天,整个城镇爆发了激烈的战斗,德军仍在试图抓获早已逃脱的铁托。当德国陆军部队赶到德瓦尔时,他们发现投入战斗的空降部队仅仅剩下大约六分之一的人员。此时,铁托已经从南斯拉夫飞往意大利,在维斯岛建立起了一个新的指挥部。尽管德军在突袭行动中获得了可以用来进行宣传的资本,在事后展示了所缴获的文件、制服及装备,但这根本无法掩饰其计划完全失败的事实。
---------------
第4章鏖战巴尔干(3)
---------------
  这时的希特勒已经将注意力转向了法国,因为就在德军消灭或俘获铁托的计划流产后不久,盟国发动了诺曼底登陆战役。就在西线压力不断增大的同时,东线的苏军也显露出向罗马尼亚进军的迹象。
  罗马尼亚
  1944年8月初以来,在东线战场北部和中部地段,苏军的进攻十分顺利。在考虑到不需要抽调部队支援其他方向的进攻后,苏军立即开始拟定进攻罗马尼亚计划。按照计划,乌克兰第2方面军将向德军和罗马尼亚部队防守的雅西西北部防线发起攻击。取得突破后,后续部队负责横渡德军第6集团军(该部队是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被消灭后重新组建的)身后的普鲁特河。乌克兰第3方面军向宾杰里发起进攻,突破敌军防线后与乌克兰第2方面军会合,合围位于基什尼奥夫地区的所有德军。与此同时,苏军其他部队将向布加勒斯特和产油区普洛耶什蒂进军。
  1944年8月20日,苏军向罗马尼亚发起了进攻。宾杰里方向的进攻遭到德军两个师的阻击,而北部地段的进攻仅遭遇罗马尼亚部队的抵抗。许多罗马尼亚部队并不真心支持德军,许多部队在撤退或投降之前仅仅进行了一些象征性的抵抗。尽管如此,德军最初认为苏军的威胁并不严重,计划撤往雅西南部的一座山脊进行抵抗,他们已经在那里建立起一道防线(图拉真防线)。然而,事实很快证明,苏军的进攻势头比预期的要顺利得多,苏军装甲部队未遭遇任何抵抗就占领了雅西城后面的高地。这种情况打乱了德军的计划,德军指挥官汉斯·弗里斯纳被迫命令部队向普鲁特河方向撤退。次日清晨,乌克兰第3方面军突破了宾杰里阵地,德军立刻面临被合围的危险。
  随着苏军不断向前推进,罗马尼亚战线即将全线崩溃,这种局面引发了布加勒斯特的政治危机。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二世利用这一机会宣布解散政府,发表了一项愿意同盟国协商停战的声明。德国随即向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派出了6000人的纳粹党卫军部队,但他们很快发现,罗马尼亚人非常乐意调转枪口对准他们名义上的盟友———德国,准备进行积极抵抗。
  汉斯·弗里斯纳将军经过研究后认为,罗马尼亚的形势令人沮丧,保持德军在罗马尼亚地位的惟一途径就是废除其国王。于是,他立即下令暗杀卡罗尔二世。8月28日,德军俯冲轰炸机轰炸了罗马尼亚王宫,但未能完成暗杀国王的任务,许多罗马尼亚平民在轰炸中伤亡。然而,德军暗杀罗马尼亚国王的企图,加之轰炸所造成的平民伤亡,只能激起罗马尼亚人对前盟友的反抗。8月29日,罗马尼亚向德国宣战。
  弗里斯纳将军现在不得不面对这一灾难性结局,他下令手下所有部队撤往匈牙利,同时在撤退途中封锁喀尔巴阡山脉和以特兰西瓦尼亚阿尔卑斯山口。但是,实际情况远比想像的复杂得多,德国第6集团军已经在普鲁特河东岸陷入了两个包围圈之中,根本无法撤退。此外,一些德军准备撤入保加利亚境内,这种局面引起了保加利亚政府的不安。当时,虽然保加利亚是德国的盟国,但并没有对苏联宣战。因此,保加利亚政府担心德军使用本国领土,可能促使莫斯科方面认为这是一种敌对行为。于是,撤退的德军刚一进入保加利亚境内,立即被保加利亚军队解除武装,随后被送进了俘虏收容所。就在保加利亚努力削弱与德国的关系的同时,苏军正在忙于继续向前推进。8月30日,苏军攻克普罗耶什蒂,次日攻占了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
  苏军进入罗马尼亚领土的同时,近卫第4坦克集团军群受命消灭企图突围的德国第6集团军的残部。苏军占据了空中优势,可以调用大量飞机阻止德军车队实施机动。8月26日,德军第6集团军群终于突破苏军阵地,打开了一条通向普鲁特河的通道。这是德军惟一可能的逃生之路。当成千上万的德军涌向相对安全的河边,试图撤向河对岸时,发现苏军已经调集了大批的火炮和坦克在此等候。
---------------
第4章鏖战巴尔干(4)
---------------
  结果是可以预料的,苏军的重炮轰炸给德军造成了大量伤亡,幸存的德军被迫跳入普鲁特河拼命向对岸游去。不幸的是,德军很快发现自己认为的河岸实际上只是河道中间的一座小岛。一些德军试图从小岛上继续游向西岸,但发现苏联近卫第4坦克集团军群已经在河对岸守候。为了让残存的德军投降,苏军派出几名使者进行协商。但是,由于德军指挥体系已经被打乱,苏军最终并未获答复。最后,苏军向小岛上发射了大量炮火,迫使德军从岛上再次跳入河中。几千名德军士兵死亡,残存的德军大部分成为了俘虏。炮击结束时,德军第6集团军群已经全军覆没。就这样,在9月初的战斗中,该集团军群的27.5万官兵,阵亡12.5万人,其余15万人被俘。
  保加利亚
  在夺取了罗马尼亚的交通线后,苏军将注意力转向了保加利亚。尽管保加利亚尽了最大的努力避免同苏联发生战争,但事实证明这个想法是行不通的。无论保加利亚政府如何解释,都无法使苏联信服,双方之间的谈判最终破裂。苏联宣布保加利亚有可能成为撤退德军的避难所之一,而这是一件无法容忍的事情,于是在1944年9月5日对保加利亚宣战。
  1944年9月8日,乌克兰第3方面军越过保加利亚边界,促使保加利亚政府不得不采取新的立场。第二天,保加利亚政府宣布与德国进入战争状态,同时将与苏联并肩作战。这是军事史上最迅捷的背叛行动之一。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投降,为苏军提供了一条从匈牙利边境至爱琴海的长达425英里的战线。
  如今,德军被迫进行重组,来应对来自这条漫长战线的威胁。显而易见,从希腊境内撤军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也是惟一的补救办法。令人费解的是,盟军帮助铁托游击队进军塞尔维亚,然后与苏军会合的计划未能实现。为了破坏德军从希腊和南斯拉夫南部撤退的道路,盟国空军对交通线实施了轰炸。但是,轰炸同样也阻滞了游击队的行动。由于游击队未能取得预期的进展,引发了一些混乱。希特勒和德国将军们最终认识到,盟军空袭是为了牵制德军在希腊的部队,以防止他们重新部署到其他地方。
---------------
第5章大西洋海战(1)
---------------
  1942年12月19日,由45艘舰船组成的ONS154护航运输队在英国皇家C1护航大队的护送下启航。护航大队在出发以前没有经过训练,因此经验不足。除此之外,为了避开北大西洋地区恶劣的天气,护航运输队被迫选择了一条直接穿越两个U型潜艇大队“虎口”的航线,随时可能面临20艘U型潜艇的攻击。12月26日,U-154号潜艇首先发现了ONS154护航运输队的踪迹。当夜,U-356号潜艇发起了首轮攻击,先后两次穿过护航运输队,击沉4艘船只。护航运输队击沉了U-356号潜艇,但这是它们惟一的收获。第二天,U-225号潜艇击沉了一艘油船。12月28日,13艘U型潜艇组成的“狼群”围攻了护航运输队。后来,至少又有5艘潜艇加入进来,在短短两个小时内,护航运输队有9艘船只命丧海底。12月31日,当英国皇家海军“荣誉”号驱逐舰到达时,情况开始有所好转。但是,很明显,德国人已经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他们以1艘U型潜艇的代价击沉了对方14艘船只。
  当ONS154护航运输队之战到达高潮时,TM1护航运输队从特立尼达出发,驶往直布罗陀。TM1护航运输队由9艘油船组成,护航力量相当薄弱,仅有4艘护航舰船。英国军情部门设在布莱奇利公园的无线电侦察台发现,一个由6艘潜艇组成的“狼群”正在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之间的海域游弋,正在虎视眈眈地等待着TM1护航运输队的到来。1943年1月3日,U-154号潜艇首先发现了目标的踪迹。
  当天夜里,U-125号潜艇向TM1护航运输队发起了进攻,重创英国“警戒”号油轮。U-125号潜艇在成功逃离时,与TM1护航运输队失去了信号接触。但是,邓尼茨海军元帅授意,绝不允许这支护航运输队逃脱“狼群”的手心。另一支U型潜艇大队部署在TM1护航运输队上一次通过的航线上,倘若目标再次沿同样航线前进时,就可以乘机进行突袭。事情果然不出所料,TM1护航运输队选择了与上次相同的航线。1月8日,U-381号潜艇发现护航运输队,很快就有4艘潜艇加入了战斗。当晚,U-436号潜艇在击沉了2艘油船之后被护航运输队击毁;U-552号潜艇击毁了2艘船只,U-442号潜艇也击沉了护航运输队的另一艘船只。在随后的3天里,“狼群”成功击沉了70%的护航运输队船只和一艘单独航行误入“狼群”的船只。
  卡萨布兰卡会议
  1943年1月14日,丘吉尔和罗斯福在卡萨布兰卡会面,在愉快地回顾了“火炬”行动的成功以后,他们又对ONS154护航运输队和TM1护航运输队事件所引发的问题进行了磋商。虽然北非登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大西洋海战的前景不容乐观,这一点不容置疑。
  会议进展十分顺利,双方一致同意增强大西洋方向的力量,这让反英派的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海军上将非常恼火。丘吉尔告诉罗斯福,要想赢得大西洋海战的胜利,他们需要65支护航运输队、12艘护航航空母舰和尽可能多的B-24“解放者”轰炸机(远程反潜飞机)。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接下来,他们需要时间来部署这些作战资源。护航运输队和德国潜艇之间的战斗仍然是战争的焦点。
  1943年年初,盟军占据了一定的天气优势,因为大西洋地区的恶劣天气使得U型潜艇很难发现护航运输队的踪迹。因此,在此期间,盟国损失的运输船舶的吨位数减少到了261000吨。此外,尽管TM1护航运输队的损失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只有一支北大西洋护航运输队———HX222运输队———在此期间遭到了攻击,但只损失了1艘船只。但是,这种缓和状况只持续了很短时间。1月29日,HX224护航运输队被德国人发现,德国海军司令部迅速组织起一支“狼群”,在随后的3天里击沉了3艘船只。在战斗中,来自英国海岸司令部的一架“飞行堡垒”轰炸机击沉了U-265号潜艇。商船上的一名幸存者被U型潜艇救起。他透露说,另外一支船队———SC118护航运输队正沿着同一条航线驶来。根据这一情报,德军组织了一个由20艘潜艇组成的“狼群”,耐心地等待着SC118护航运输队的到来。
---------------
第5章大西洋海战(2)
---------------
  2月4日清晨,“狼群”开始逼近护航运输队。战斗刚一打响,理查德·斯坦纳德海军中校指挥的“维米”号驱逐舰就击沉了U-187号潜艇。中午以前,就有5艘U型潜艇与护航运输队交火。在整个2月5日白天和6日到7日夜间,在盟军空中力量的严密掩护下,U型潜艇的进攻受阻,但是进攻并没有停止。U-402号潜艇在4个小时内就击沉了对方6艘船只。7日白天,盟军又恢复了空袭。来自第220中队的一架“飞行堡垒”轰炸机将U-624号潜艇击沉;“自由法国”军队的“半边莲”号护卫舰也将U-609号潜艇击沉。然而,到了7日夜晚,U-402号潜艇击沉了盟军第7艘船只。2月9日,战斗结束,SC118护航运输队损失了13艘船只;德军损失了3艘U-艇,另外有4艘U型潜艇遭到重创。这是此次战役中最为惨烈的战斗之一。
  在强大的护航力量(包括5艘驱逐舰)的保护下,护航运输队在战斗中仍然遭受了如此重大的损失,这让英国海军上将马克斯·霍顿爵士非常忧虑。然而,就在英国人为SC118护航运输队的损失而忧心忡忡时,邓尼茨元帅(1月底被任命为德国海军总司令)对自己潜艇部队所遭受的重创同样坐卧不安。当时,德军虽然占据了上风,但他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活动,同时还对盟军行之有效的护航作战行动非常担忧。
  对于盟军而言,当2月21日ON166护航运输队遭到21艘U型潜艇的攻击时,形势变得更加糟糕。德军的首轮进攻并不顺利:U-225号潜艇被击沉;第二天,由于指挥塔的密封舱门出现故障,U-606号潜艇被迫浮出水面,并遭到美国海岸警备队“坎贝尔”号快艇的攻击。潜艇长时间地处于漂浮状态,幸存人员在甲板上一边吃着腊肠、喝着香槟,一边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期间,一名艇员在酒精的壮胆下还将一位不受欢迎的中尉揍了一顿。尽管盟军的护航舰艇作战经验丰富,仍然有14艘船只,也就是整个护航运输队的22.2%的船只在U型潜艇的攻击下葬身海底。但是,正是护航舰艇的奋力苦战,才使得护航运输队免遭全军覆没的厄运。这时,战场局势已经非常明显,战斗的高潮即将来临。
  战斗高潮
  对于盟军而言,当4支护航运输队———SC121、HX228、SC122和HX229———接连遭到德国潜艇的攻击时,危机时刻终于到来了。3月6日到7日夜间,U-566号和U-230号潜艇与SC121护航运输队遭遇,双方随即展开交火,一艘商船被击沉。第二天,海面上刮起了10级大风,交战双方的接触暂时中断。后来,德军潜艇又很快恢复了接触。在随后的3天里,又有12艘船只被击沉。
  在“狼群”的攻击下,HX228护航运输队损失惨重,被迫奉命向南撤退。但是,德军截获了这道命令,随即派出另一支“狼群”前往阻击。3月10日,HX228护航运输队被U-336号潜艇发现。与SC121护航运输队不同的是,HX228的护航力量异常强大,其中包括4艘驱逐舰、5艘快艇和美国海军TU24.4.1航母支援大队(也称第6护航大队)。该航母支援大队包括1艘“博格”级护航航空母舰和2艘驱逐舰。由于天气恶劣,“博格”级航空母舰无法起飞舰载机进行作战,这就意味着在保护护航运输队的安全时,它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
*第三帝国的灭亡第二部分
***************
  1942年5月30日至31日夜间,哈里斯派出1000多架飞机对德国科隆实施轰炸,这就是所谓的“千机轰炸”行动。可以说,这不仅是英国轰炸机司令部的转折点,还是轰炸机成为一种极其关键的战争武器的转折点。这次空袭行动主要是为了宣传,旨在显示轰炸机司令部有能力对重要目标实施破坏性轰炸。
---------------
第6章轰炸德国(1)
---------------
  20世纪20和30年代,英国皇家空军已经形成了基于战略轰炸效果的作战理论。但是,截至1939年战争爆发时,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对于轰炸德国本土的准备工作仍然不足。除了派出轰炸机空袭德国存在实际困难之外,英国人还担心对德国城镇的轰炸将引发德国人的报复行动,因此,英国轰炸机司令部主要对德国军事目标实施空袭。由于德军战斗机的拦截,最初的轰炸行动出现了灾难性的后果,最终英国决定将轰炸改在夜间进行。英国轰炸机装备的导航设备十分原始,再加上多数皇家空军导航员缺乏夜间精确导航的训练,轰炸机的突袭效果并不明显。
  另外,影响轰炸效果的另一个事实情况是,英国皇家空军的主力轰炸机(惠灵顿、惠特利、汉普登)的载弹量不够大,无法装载足够多的炸弹实施切实有效的轰炸。同时,英军轰炸机也缺乏足够的油料向第三帝国腹地发动空袭。战争爆发前,英国已经认识到了这些不足,开始下令研制重型轰炸机。1940年8月,第一种重型轰炸机“肖特·斯特灵”正式加入现役,紧接着,“阿诺·曼彻斯特”和“汉德利·佩奇·哈利法克斯”等重型轰炸机也先后加入服役。1941年初,这三种重型轰炸机分别组建了三个轰炸机中队,但仍然无法达到空袭德国并对其产生重大影响的程度。在轰炸行动中,老式轰炸机首当其冲地担负了对外围目标的轰炸任务。更为糟糕的是,曼彻斯特出产的罗尔斯-罗伊斯“秃鹰”发动机的性能很不稳定。最终,英国皇家空军不得不用4部罗尔斯-罗伊斯“梅林”发动替换了原始设计的2部“秃鹰”发动机,这就是所谓的“阿弗罗·兰开斯特”轰炸机。然而,英国皇家空军对轰炸机进行重新改装和设计,意味着第一个重型轰炸机中队在1941年底之前无法编入现役。
  由于无法在夜间实现精确打击,轰炸机司令部倾向于采取区域轰炸的方式,实现摧毁德国工业的预期目标。这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对德国所有城镇发动空袭,同时也伴随着大量平民死伤的风险。空军元帅亚瑟·哈里斯出任轰炸机司令部司令后,于1942年初逐渐开始采用这一方法。哈里斯是区域轰炸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这一方法将帮助英国最终赢得战争。如果实施足够规模的空中轰炸,那么不必动用地面部队就可以击败第三帝国。
  千机轰炸行动
  1942年5月30日至31日夜间,哈里斯派出1000多架飞机对德国科隆实施轰炸,这就是所谓的“千机轰炸”行动。可以说,这不仅是英国轰炸机司令部的转折点,还是轰炸机成为一种极其关键的战争武器的转折点。这次空袭行动主要是为了宣传,旨在显示轰炸机司令部有能力对重要目标实施破坏性轰炸。为了使轰炸机数量达到所需的1000架,哈里斯被迫从教练机部队抽调兵力参加进来。这是一次非常冒险的行动,但最终仅仅损失了40架飞机。在对科隆进行轰炸后,英国皇家空军紧接着对埃森和不来梅进行了轰炸。但是,这种大规模轰炸行动给轰炸机部队的训练带来了不利影响,加之后来凸显出来的维护需求等问题,轰炸行动的价值大大降低。
  哈里斯同样非常关注如何改进轰炸准确度的问题,他下令优先研发一种辅助导航设备,帮助更多的飞机抵达预定目标。他还推进战术创新,集中更多的轰炸机对目标实施轰炸。这些做法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在最初的时候,哈里斯却反对一项对提高轰炸机攻击精度贡献最大的提议。在1940年至1941年冬季,德军对英国发动“不列颠空战”期间,德军轰炸机在一支导航部队的引导下抵达目标上空,导航部队利用一种特殊的炸弹来指示目标。对于英国轰炸机司令部而言,这是一种非常简便的办法,组建一支携带目标指示炸弹而非常规炸弹的导航部队,为随后而至的轰炸机群清楚地标示出攻击目标。但是,哈里斯却反对这项计划,他的意见最终被空军参谋部的决策者驳回。1942年8月15日,轰炸机司令部成立了第一支由空军准将唐纳德·班尼特指挥的导航部队(后被命名为第8轰炸机大队)。1942年底,导航部队开始发挥作用,在它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轰炸机准确轰炸了目标。同时,一种新型的无线电导航设备———欧波系统,也开始装备到“蚊”式轻型轰炸机,使其能够精确地抵达预定目标上空。
---------------
第6章轰炸德国(2)
---------------
  1942年,哈里斯采取的种种措施极大地提高了轰炸机部队的战斗力,但是仍不足以向德国发起一场决定性进攻。到1942年底,出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情况,美国陆军航空队的第一支轰炸机部队抵达英国,使得24小时昼夜轰炸德国成为可能。战争进入1943年,盟国轰炸机部队将面临更多的考验和困难,但是已经稳步发展成为战争的重要武器。尽管单纯的轰炸行动并不能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但是已经对德国产生了明显作用。
  令人畏惧的第8轰炸机中队
---------------
第7章法国解放(1)
---------------
  斯大林公开声称,第二战场的开辟与否是考验英美两国与苏联之间合作诚意的一个标志。虽然进军意大利可以算作盟军开辟第二战场计划的一部分,但斯大林认为,西方盟军在缓解苏军压力方面并没有竭尽全力(然而,他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盟军在此关键时刻进军意大利已经迫使希特勒从库尔斯克战场撤军,进一步动摇了其部队的士气)。事实上,为了打败纳粹德国,英美两国一直都在考虑进军法国,这一点毫无疑问。就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样,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场应当在法国,而不是意大利和其他任何地方。
  前期计划
  事实上,在卷入战争之初,美国就对进军法国怀有热切期望。1942年年初,虽然美国没有能力立即对欧洲大陆的德军形成威胁,但美国人并没有因此碌碌无为,而是积极地构思怎样有所作为,以加快战争早日结束。由于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奉行孤立主义政策,美国的军事实力比较弱,因此在参战初期处于劣势。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美军的规模虽然较大,但是,要想与欧洲大陆的德军抗衡,它还需要时间进一步壮大。另外,一旦参加对德作战,美军将面临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区两线作战的局面,这也将对美军实力的壮大产生影响。德国人也很快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据此认为,美军最早要到1943年年初才能到达英国,并以此为跳板向欧洲大陆发起进攻,开辟第二战场。除此之外,德军在苏联的攻势也没有像当初预想的那样顺利;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也即将打响。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德军决定仍将主力部署在东线战场。
  在将德军主力继续部署在东线的同时,希特勒认为有必要沿着欧洲西北海岸线构筑一条强大的防线,抵御盟军可能发起的进攻。1942年3月,希特勒正式将这个想法付诸实践,下令要求沿着法国—西班牙边界至挪威北角修筑一条巨大的防线。希特勒确信英军将把挪威作为首选的登陆地点,他认为英军急于保护在北极地区的运输船只免遭U型潜艇的蚕食。虽然这一推理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盟军在决策时非常明显地避开了这一点。英军或美军根本不会选择挪威作为登陆点,因为这里距离英国本土太远,与法国相比,从挪威登陆将面临很多后勤问题。即便如此,希特勒还是下达了优先修建挪威海岸防御工事的命令。他的命令得到了不折不扣地执行。截至1943年底,德军在挪威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坚固的海防体系。由于德军将主要精力花费在修建挪威海防线上,法国海岸相对被忽视,防御工事的修建工作刚一开始就步履缓慢。当英、加军队1942年8月18日在法国迪耶普海滩登陆时,那里的防御工事仅仅完成了一部分。
  迪耶普突袭战的影响
  盟军的迪耶普突袭行动虽然未能取得成功,但它为后来的诺曼底登陆作战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此次行动带来的影响,希特勒又颁布了一条命令,要求加强法国海岸防御工事的修建力度。但是,当希特勒命令部队尽快完成这项工作时,那些负责执行任务的人对此难以理解:仅仅完成一半的防御工事就已经粉碎了敌人的一次主攻,况且这些防御工事配备的还只是一些经验不足、年事已高的预备役军人,这说明修建工作不必如此急迫。即使是这些尚未完工的防御工事,登陆部队也难以突破。
  到了1943年秋天,这种态度发生了彻底改变。突尼斯、西西里岛和萨莱诺的成功登陆表明,盟军的两栖登陆能力远远超出了德国人的预想。为此,希特勒又发布了一道指令,敦促部队火速修建一系列的防御工事,确保“在敌人登陆之前,如果可能的话,最迟在登陆真正开始之际”,将其击退。
  盟军最高司令部
  1943年1月,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和他们的联合参谋部高级官员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随后盟军开始起草英美联合进攻计划。2个月后,华盛顿的“三叉戟”会议放弃了有关在1944年5月1日实施“霸王”行动的登陆计划,将制定进攻计划的任务交给了盟军最高司令部参谋长———英国陆军上将弗雷德里克·摩根爵士。摩根的头衔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这是因为盟军最高司令官的人选此时尚未确定。摩根将军雷厉风行,立即带领参谋班子投入进攻计划的制定工作之中。
---------------
第7章法国解放(2)
---------------
  盟军最高司令部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进攻地点。他们在法国海岸上选择了三个比较合适的地点:加来、诺曼底和布列塔尼。加来海岸具有几个有利条件,最明显的是可以提供穿越海峡的最短路线。但是,该地区的地形条件非常不理想。另外,德军早就认识到加来是一个非常可能遭到攻击的地点,已经开始加强那里的防御。除此之外,加来海岸周围的海滩出口非常狭窄,装甲车辆和重型装备在登陆后很难继续前进。为了使此类装备能够顺利上陆,登陆点必须选择在比利时海岸或塞纳河口。最后,肯特郡的港口无法容纳整个登陆舰队,这就意味着许多舰船必须从朴次茅斯和南安普敦港出发,而这100多英里的路程都在德军岸炮的射程之内。
  布列塔尼拥有许多良好的海滩,在较短一段时期内,一些美军计划人员对布列塔尼较为青睐。但是,和加来海岸一样,它最终也被放弃了。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布列塔尼距离低地国家(指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西部太远,当盟军的后勤资源耗尽需要补给或向德国开进时,无疑将面临一条更长的补给线;其次,盟军最高司令部内的英国海军代表对于在布列塔尼登陆感到恐惧,认为那里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即使不是很恶劣,也是很糟糕),水文条件也比较差。仔细分析起来,上述这些反对原因颇具说服力,诺曼底于是就成了惟一的选择。
  选择诺曼底作为登陆点并不说明它没有缺陷,而是因为与其他选择相比,诺曼底海岸的不利因素相对较少。登陆地点一经选定,更加细致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大批美国部队陆续到达英国,所有在英国的盟军部队都加紧了登陆训练。盟军建造了各式各样的登陆舰艇,准备了所需要的战区地图,制造了可以进行航渡、扫雷和发射重型炸弹的专门坦克。截至1944年5月,盟国陆海空三军300万人在英国集结待命,他们分别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波兰、法国、比利时、挪威、荷兰和捷克斯洛伐克。
  在此以前,盟军最高司令部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最高司令官。1943年12月7日,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将军被任命为盟军最高司令官,负责指挥整个登陆行动。艾森豪威尔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就是处理手下指挥官之间因为骄傲自负所导致的冲突,例如英国陆军元帅伯纳德·蒙哥马利上将和美国陆军中将乔治·S·巴顿。对于艾森豪威尔而言,这是一件十分棘手的工作。尤其是蒙哥马利,他经常制造一些麻烦,让艾森豪威尔非常头痛。作为一名英国军人,蒙哥马利理所当然地认为,在登陆以后,应当由他来指挥欧洲战场上的所有战斗(而不仅仅是第一阶段的战斗)。如果只把这种想法保留在内心深处倒也无可厚非,但他从来毫不掩饰这个想法。
  1944年6月初,一切准备工作就绪。登陆行动原定于6月5日发起,由于天气恶劣,被迫推迟了24小时。第二天,尽管天气没有多大好转,艾森豪威尔还是发出了进攻命令。1944年6月5日夜晚至6日黎明,250000多名盟军将士发动了一场世界战争史上规模罕见、极为复杂的军事行动,在诺曼底半岛建立了桥头堡,率先为西线法西斯德军的灭亡敲响了丧钟。
  对手
  德军在法国的防御态势让希特勒日渐忧虑,为此,他特委派陆军元帅埃尔温·隆美尔(他的爱将之一)视察所谓的“大西洋壁垒”防御体系。1941年1月1日,希特勒又任命隆美尔为B集团军群司令,负责指挥驻法国北部的所有德军部队。此时,德国人愈发意识到,盟军将很快对欧洲大陆发起进攻,但却无法判断出具体的时间和进攻地点。
  刚一开始,隆美尔就发现,在抵御盟军进攻的方法上,他与西线总司令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陆军元帅之间存在着重大分歧。龙德施泰特主张首先放手让盟军登陆,而后趁其正在建立滩头堡时动用6个德军装甲师发起猛烈攻击,全歼敌人于滩头。隆美尔不同意这种观点,他在指挥“非洲军团”时曾深刻体验过空袭对于装甲纵队的影响:当装甲车辆冲向滩头进行攻击时,很容易遭到敌人空中和海上火力的袭击。隆美尔认为,摧毁敌人进攻的惟一方法就是在登陆部队开始抢滩之前,将他们消灭在水际滩头。
---------------
第7章法国解放(3)
---------------
  冯·龙德施泰特和隆美尔之间的分歧促使希特勒直接介入此事,他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由他本人直接指挥装甲部队,在必要时,他将通过发布命令来调遣装甲部队。这种方案得到了两人的认可。但是,这种方案将意味着,在抵御盟军登陆时,德军的作战指挥体系将变得非常僵硬,可能导致装甲预备队在必要时无法及时部署到位。虽然隆美尔在争取装甲预备队方面未能取得成功,但是他提出的有关建立强大防御工事的主张被希特勒接受了。到了1944年春天,在法国海岸的初具规模的防御体系逐渐形成。
  D-日
  实际上,发动首轮进攻行动的部队并非是来自海上的登陆部队,而是“自由法国”抵抗组织和6月6日午夜刚过搭乘运输机和滑翔机空降入场的盟军空降部队。虽然空降行动混乱不堪,伞兵降落在距离预定空降区几英里外的地方,但他们在着陆后立即向德军发起了袭击。两栖部队的海上登陆行动紧随空降行动之后,除了奥马哈海滩以外,整个登陆行动相当顺利。在奥马哈海滩,登陆行动曾一度陷入困境。但是,美国陆军第29师副师长诺曼·科塔准将在关键时刻临危不乱,设法在海滩上集合了一支由别动队员、工兵和步兵组成的连级规模的合成部队,率领他们从海滩向悬崖峭壁中的一个山坳前进,躲开了敌人机枪的射击。
  随后,科塔带领部队开始向德军阵地发动进攻。截至晚上11时,他们已经成功占领了维耶维尔的海滩出口。经过半小时的浴血奋战,他们又占领了圣洛朗出口。与此同时,美军主力部队也正在离开海滩,向内陆推进。在其他地方,英国和加拿大部队已经从剑海滩、朱诺海滩和金海滩向前开进。与奥马哈海滩相比,犹他海滩的美军部队登陆较为顺利。
  德军的反应可谓手忙脚乱。他们将盟军的第一轮伞降行动误认为是向抵抗组织空投补给物资。但在一段时间以后,当他们意识到抵抗组织收到的武器装备早已远远超出了其实际需要之后,才明白这轮伞降行动的真正意图。当盟军舰队出现在驻守诺曼底的德军视野里时,他们认为这只是一次佯攻行动,真正的进攻目标是在加来地区。冯·龙德施泰特对此坚信不移,希特勒也不例外。当时,德军雷达发现一支进攻部队正向加来海岸开进,但后来才意识到,这是盟军制造的一个假象。事实上,德军雷达截获的是英国皇家空军空投的铝箔金属片在雷达屏幕上产生的假信号。
  虽然德军第21装甲师已经开始向奥恩河大桥周围的盟军空降兵开战,但希特勒仍然不愿下令出动自己的装甲部队。直到6月6日黄昏,德军各个军兵种才开始真正发起了反击,但盟军部队这时已经实现了成功登陆。
  继续突进
  建立滩头堡只是盟军进攻的首要任务。一旦登陆成功,他们必须向纵深地带突进。这确实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这里的自然条件非常复杂,易守难攻。
  在卡尔皮奎特和科唐坦半岛之间,是一片树木花草丛生的地区,狭窄的乡间小道深陷在高大浓密的灌木丛之间,弯弯曲曲地通向一些错落有致的村落和七零八落的农家小院。总而言之,这种地形对于防御一方十分有利。在诺曼底战役期间,英军第7装甲师的经历充分展示了战斗的惨烈程度。蒙哥马利决定命令素有“沙漠之鼠”之称的第7装甲师穿越丛林地区,与第51高地师会合,而后合围卡昂。6月10日,第7装甲师开始由蒂伊向丛林地区集结。负责该地区防御的是德军装甲教导师,尽管这支部队力量相对薄弱,但在作战条件艰苦的诺曼底地区,对于盟军仍然是一个强大对手。第7装甲师师长决定从相对较窄的正面向德军发起进攻,这一决定从某种程度上帮了德军的大忙。因为对于德军而言,沿着宽广的防线抵御盟军的进攻非常困难。第7装甲师先头部队花了3天时间才进入丛林地区,期间遭到德军一辆“虎”式坦克的伏击。这辆坦克由来自东线的王牌坦克车手迈克尔·魏特曼驾驶,战斗刚一打响,他就摧毁了英军坦克纵队的先头坦克和后卫坦克,切断了坦克纵队的逃脱路线,随后将敌人逐一摧毁。在随后的战斗中,一枚6磅反坦克炮弹击中了魏特曼的坦克履带,使其无法继续前进。魏特曼被迫徒步逃跑,留在身后的是一片惨不忍睹的尸体(在后来的战斗中,英军战斗轰炸机击中魏特曼的坦克,这位王牌坦克车长最终死于非命)。当日下午,德军装甲教导师向第7装甲师发动了一次反攻,将其赶回了蒂伊。在战斗中,英军损失了25辆坦克、28辆其他车辆和大量人员。由于德军在法国的顽强抵抗,类似的惨剧不断上演。英军面对的德军力量非常强大,进攻行动步履维艰、代价惨重。7月初,盟军和德军统帅部对于各自的战果均不满意:盟军的推进速度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德军同样面临着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反攻目标未能顺利实现。7月3日,希特勒解除了冯·龙德施泰特的职务,由陆军元帅冈瑟·冯·克鲁格接替。克鲁格以“惟命是从”著称,这可能是他受到希特勒重用的原因之一。在当时,大多数德国将军认为,希特勒“不顾强敌,急于求成”的不现实要求是不可能实现的。
---------------
第7章法国解放(4)
---------------
  7月20日
  1944年7月20日,希特勒在位于东普鲁士的大本营召开会议。由于希特勒平时居住的水泥掩体正在进行加固,会议临时改在一个大棚屋内举行。会议按时举行,但德军总司令威廉·凯特尔陆军元帅未能准时到会。几分钟后,凯特尔才和克劳斯·冯·施道芬堡上校一起到达会场。冯·施道芬堡是训练和补给司令部的代表,这次前来向希特勒提交一份有关新组建师团补给问题的报告。凯特尔将他向希特勒作了介绍。随后,施道芬堡在会议桌前坐了下来,将一个黄色皮包放在了桌子下面。过了一会儿,他对身旁的人嘀咕了几句,解释说他必须出去打个电话。几分钟后,当凯特尔还在为施道芬堡的去向感到纳闷时,一声巨大的爆炸声打断了他的思绪。
  卫兵们纷纷跑来。第一批幸存者逐渐逃出了房间。凯特尔也侥幸脱险,他赶紧跑上前搀扶希特勒。希特勒脸上的伤口血流不止,手臂也暂时无法动弹。后来,医生还从他的腿上取出了大量碎片。希特勒很快意识到自己遇到了暗杀,立即派他的军官调查炸弹的线索。调查小组最终推断,爆炸发生在棚屋内部,爆炸装置可能被放在会议室的地图桌下面。
  嫌疑重点逐渐集中到了冯·施道芬堡身上:首先,他这时已经从现场消失了,逃到附近一个机场;其次,会议室里到处散落着他携带来的黄色皮包的碎片,据此推测刺杀分子非他莫属。下午3时到4时,希特勒的“狼穴”大本营开始不断收到从柏林传来的消息,声称一群道德败坏的军官和政客已经暗杀了元首,政府已经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几小时之内,政变似乎取得了成功:由于所有效忠希特勒的高级指挥官都在前线指挥作战,他现在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
第8章西北欧战场(1)
---------------
  美国第1集团军(考特尼·霍奇斯中将)是第一支渡过塞纳河的追击部队,经过一系列的激战,于8月底攻占了圣昆延,紧接着又拿下了蒙斯和图尔奈。巴顿将军率领第3集团军也快速推进到默兹河,但由于油料耗尽,不得不于8月31日停止前进。与此同时,在开进比利时之前,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也积极做好了夺取勒阿弗尔、迪拜、布伦和加来等城市的准备。英国第2集团军麾下的第12军和第30军渡过塞纳河后,突破了德军的顽强抵抗,开始向亚眠推进,进攻势头越来越强。8月31日拂晓,英军第11装甲师先头部队抵达亚眠,天亮之前控制了索姆河渡口。第二天,英国第30军推进到斯卡尔普河沿岸的阿拉斯和欧比尼,第三天推进至了杜埃和朗斯。虽然英军在前进中遇到了一些抵抗,但并不十分强烈。9月1日,盟军部队奉命休整,以便在霍奇斯将军的美国第1集团军抵达前,通过空降作战夺取图尔奈。事实上,美国第1集团军推进神速,尚未来得及实施空降作战,图尔奈就落入了美军之手。此时,英军部队奉命向布鲁塞尔推进,第11装甲师和警卫装甲师分别负责解放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的任务。9月3日傍晚,英军警卫装甲师进入布鲁塞尔,当地居民举行了庆祝活动。英军第11装甲师进入安特卫普时,也受到了类似的欢迎。
  勒阿弗尔
  英国第1军夺取勒阿弗尔的作战任务,远比第12军和第30军向前推进困难得多。勒阿弗尔港的防御设施完备,德军防守部队指挥官埃伯哈特·怀尔德马斯上校陷入了两难境地。他一方面希望避免重大人员伤亡,但另一方面又不能简单投降了事,因为如果下令投降,将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严重后果。最终,英军不得不以武力攻克该城。英国皇家空军对该港口实施了连续10天的轰炸,英国皇家海军的舰炮也在炮火准备过程中发挥了巨大威力。9月10日黄昏,就在进攻发起前,第49师和第50师步兵团先实施了火力侦察,而后进入攻击阵地。
  对勒阿弗尔的先期炮火准备的效果惊人,几乎可以与东线战场上苏军对德军阵地实施的大规模炮火准备相媲美。英国空军轰炸机向该港投下了多达5000吨的炸弹。当最后一架轰炸机飞离港口上空后,英军炮兵部队立即向德军阵地开火,装甲部队开始向前推进,陆军部队紧随其后,开始向城内突击。尽管实施了空中轰炸,英军还是经过了一个夜晚和第二天白天的战斗,才夺取了外围防御阵地。又过了24小时,英军攻入城市中心区,俘获了怀尔德马斯上校。勒阿弗尔最终落入英国人的手中。但是,若不是希特勒严令死守并威胁对投降军官的亲属严加处置的话,将不会有那么多人付出生命,也不会使港口设施受到如此严重的损坏。盟军不得不花费数周时间维修勒阿弗尔港,为盟军部队未来向纵深推进提供后勤支援。
  总之,1944年8月的最后两周,英军和美军部队向前推进了大约500英里,途中俘获了成千上万名德国战俘。然而,随着盟军部队不断向前推进,后勤补给线日益趋于紧张。但是,J.C.H.李将军指挥的后勤机构中普遍存在的效率低下和腐败问题,大大加剧了这种情势。李将军是一位态度傲慢、不受欢迎的指挥官(批评者称他名字中的大写字母J.C.H的意思说自己是“耶稣基督”(JesusChristhimself)),他领导的后勤机构十分臃肿,把持着向部队提供补给的特权。上级要求他们在前线设立指挥部,李将军却肆意挥霍财物,将豪华的指挥部设在巴黎(大约占据290余间宾馆客房)。他的手下公然进行黑市交易,有10%的人员因为沉迷于黑市交易而开小差,他们在巴黎用非法谋取的军用物资从事个人生意。面对这种情况,前线盟军只有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利用靠近前线的港口来实施补给。但是,有些港口(例如勒阿弗尔)需要花费几周的时间进行修复,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后勤补给的难度。即便如此,仍然有一些港口无法很快投入使用,例如安特卫普港,因为德军仍控制着该港口外围的道路。上述所有因素都表明,盟军无法在广阔的战线持续向前推进,补给物资必须格外谨慎、节俭地使用。因此,对于艾森豪威尔来说,要想满足巴顿和蒙哥马利的需求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任务。这两个手下都希望成为盟军前进的先锋,对于可能因补给问题而输给对手的局面,二人都强烈表示不能接受。
---------------
第8章西北欧战场(2)
---------------
  “市场花园”行动
  蒙哥马利将军希望第21集团军群作为主攻部队,他为此拟定了一项大胆冒险的行动计划。如果计划获得成功,也许在年底之前,英军部队就将渡过莱茵河,对柏林构成强有力的重压之势。
  这项空前冒险的计划与蒙哥马利以往进攻中的谨慎态度形成了鲜明对照。当他向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阐述这项计划时,艾森豪威尔几乎被惊得目瞪口呆。
  该计划主要内容是动用3万名盟军空降部队控制重要河流上的桥梁,尔后,布赖恩·霍罗克斯将军指挥第30军沿着空降部队开辟的60英里长的走廊向北直逼荷兰。蒙哥马利指出,这次作战将加速德军的崩溃,摧毁其继续战斗的意志。他认为即使这一目标不能实现,盟军也将从中受益匪浅,至少可以夺取一个横渡莱茵河所需的桥头堡。同时,这一行动也将对德军主要防线“西墙”(或称齐格弗里德防线)构成翼侧包围之势。根据计划,盟军将要夺取的最远的一座桥梁位于阿纳姆河上,英军第1空降师负责夺取并据守该桥,一直坚持到第30军到达为止。这一行动代号为“市场花园”,其中的“市场”代表空降部队,“花园”代表地面部队。艾森豪威尔对于蒙哥马利的建议表示震惊,但他同时也认同计划中所包含的道理。最终,艾森豪威尔同意实施这项计划,发起日期定在1944年9月17日。
  该项计划是一个公认的极其大胆的行动,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行动。其中,盟军第1空降集团军司令官刘易斯·布里尔顿将军和副手弗雷德里克·勃朗宁中将的关系很不融洽,使得这项行动备受困扰。自从1940年负责组建英军伞兵团以来,勃朗宁一直参与空降作战的事务,他曾十分渴望担任空降集团军司令官一职。然而,布里尔顿获得了这一职务,这让勃朗宁十分恼火。布里尔顿是美国陆军航空队的一名军官,他的专长是运输机方面的业务。由于盟军主要的空运力量由美方提供,因此,由布里尔顿担当这一职务也并非没有道理。
  遗憾的是,勃朗宁和布里尔顿彼此之间极为不和,几乎从不进行交流,其后发生的一场闹剧使这种矛盾达到了顶点。人们发现,二人为9月7日的空降行动拟定了两份完全不同的方案。勃朗宁拒绝取消他的计划,并威胁说,如果布里尔顿驳回计划他将辞职。最后,盟国最高指挥部不得不将两个计划同时取消。两人的关系也因此下降到了最低点。但是,这种关系的破裂正值盟军需要强有力的、团结的领导班子之际,大多数参谋人员迫切需要得到上级的明确指示。同样备受关注的还有空运能力的问题。尽管美国陆军航空队和英国皇家空军集结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运输编队,但是仍然不足以每次运送三分之一的部队,这使得补充空投显得格外重要。此外,在参与空降的部队中,有马修·李奇微中将指挥的第18空降军,主要由英空军第1空降师、美空军第82空降师和101空降师组成,1个波兰伞兵旅负责对其提供支援。
  9月15日,“市场花园”行动的最终方案敲定,盟军计划夺取艾恩德霍芬、奈梅亨和阿纳姆河上的桥梁。对此,勃朗宁发表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评论:“我想,我们可能踏上了一座过于遥远的大桥。”但此时修改计划显然为时已晚。在这次空降突击行动之前,盟军重型轰炸首先对位于荷兰的德国战斗机基地进行了轰炸。9月16日清晨,就在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实施预先轰炸之后,1000架美国轰炸机对一些探明位置的德军防空阵地进行了轰炸,以消除其对盟国运输机的威胁。
  9月17日,几乎所有的英国空军基地都进入战斗状态,一波又一波的运输机和滑翔机编队起飞,搭载着2万名官兵及其装备,轰鸣着从英国南部上空飞过,朝着荷兰方向扑去。站在地面上观看的人群感到极度兴奋,但同时又被如此巨大的空运规模惊得瞠目结舌。盟军空降作战行动分为两条航线:北航线搭载的是美军第82空降师和英军第1空降师,目的地是奈梅亨和阿纳姆;南航线搭载的是美军第101空降师。南航线机群由于遭遇德军高射炮火的拦截,受到了一些损失,但大多数飞机还是抵达了空投区域,投下了7000人的空降部队。下午14时,第一阶段空投任务结束,2万伞兵成功着陆。
---------------
第9章红色风暴1944—1945年(1)
---------------
  结果,1943年12月24日清晨,苏联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向位于基辅西部的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阵地发起了猛烈炮击。随后,进攻部队开进战场,很快粉碎了德军的抵抗。12月24日临近日终时,苏军已经突破德军阵地20英里,德军阵脚大乱。但是,上天帮了他们一个大忙。就在圣诞节那天,下起了大雨,一连持续数日,道路变得泥泞不堪,行军非常困难,有的地方根本无法通过。
下一页 尾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