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时间简史

史蒂芬·霍金(英国)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译者序
宇宙论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作为宇宙里高等生物的人类不会满足于自身的
生存和种族的绵延,还一代代不懈地探索着存在和生命的意义。但是,人类理念的进化
是极其缓慢和艰苦的。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伽利略的日心说
的演化就花了2000年的时间。令人吃惊的是,尽管人们知道世间的一切都在运动,只是
到了本世纪20年代因哈勃发现了红移定律后,宇宙演化的观念才进入人类的意识。人们
甚至从来没有想到过宇宙还会演化。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表明,宇宙的物质在引力作用
下不可能处于稳定的状态。即使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为
了得到一个稳定的宇宙模型,他曾将宇宙常数引进理论中。他们都希望在自己的理论中
找到稳定的宇宙模型。可见,宇宙演化的观念并不是产生于这些天才的头脑之中。
将哈勃的发现当成现代宇宙论的诞生是公平的。哈勃发现,从星系光谱的红移可以
推断,越远的星系以越快的速度离开我们而去,这表明整个宇宙处于膨胀的状态。从时
间上倒溯到过去,估计在100亿到200亿年前曾经发生过一桩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即宇宙
从一个极其紧致、极热的状态中大爆炸而产生。伽莫夫在1948年发表的一篇关于热大爆
炸模型的文章中作出了一个惊人的预言,早期大爆炸的辐射仍残存在我们周围,不过由
于宇宙膨胀引起的红移,其绝对温度只余下几度左右,在这种温度下,辐射是处于微波
的波段。但在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观测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之前,人们并不认真对
待此预言。
一般认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用于描述宇宙演化的正确的理论。在经典广义
相对论的框架里,霍金和彭罗斯证明了,在很一般的条件下,空间——时间一定存在奇
点,最著名的奇点即是黑洞里的奇点以及宇宙大爆炸处的奇点。在奇点处,所有定律以
及可预见性都失效。奇点可以看成空间时间的边缘或边界。只有给定了奇点处的边界条
件,才能由爱因斯坦方程得到宇宙的演化。由于边界条件只能由宇宙外的造物主所给定,
所以宇宙的命运就操纵在造物主的手中。这就是从牛顿时代起一直困扰人类智慧的第一
推动问题。
如果空间——时间没有边界,则就不必劳驾上帝进行第一推动了。这只有在量子引
力论中才能做到。霍金认为宇宙的量子态是处于一种基态,空间——时间可看成一有限
无界的四维面,正如地球的表面一样,只不过多了两个维数而已。宇宙中的所有结构都
可归结于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所允许的最小起伏。从一些简单的模型计算可得出和天
文观测相一致的推论,如星系、恒星等等的成团结构,大尺度的各向同性和均匀性,空
间——时间的平性,即空间——时间基本上是平坦的,并因此才使得星系乃至生命的发
展成为可能,还有时间的方向箭头等等。霍金的量子宇宙论的意义在于它真正使宇宙论
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它是一个自足的理论,即在原则上,单凭科学定律我们便可以将
宇宙中的一切都预言出来。
本书作者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家和宇宙论家。70年代他和彭罗斯一道证明了
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
定理,即随着时间的增加黑洞的面积不减。这很自然使人将黑洞的面积和热力学的熵联
系在一起。1973年,他考虑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黑体一样发出辐射,其
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
它以最后一刻的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的发现具有板其基本的意义,它将引力、量子力
学和统计力学统一在一起。
1974年以后,他的研究转向量子引力论。虽然人们还没有得到一个成功的理论,但
它的一些特征已被发现。例如,空间——时间在普郎克尺度(10^-33厘米)下不是平坦
的,而是处于一种泡沫的状态。在量子引力中不存在纯态,因果性受到破坏,因此使不
可知性从经典统计物理、量子统计物理提高到了量子引力的第三个层次。
1980年以后,他的兴趣转向量子宇宙论。
本书的副题是从大爆炸到黑洞。霍金认为他一生的贡献是,在经典物理的框架里,
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变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指
出,黑洞因辐射而越变越小,大爆炸的奇点不但被量子效应所抹平,而且整个宇宙正是
起始于此。
理论物理学的细节在未来的20年中还会有变化,但就观念而言,现在已经相当完备
了。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
一,他的贡献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的,这真正是空前
的。因为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媒介早已有许多关于他如何与全
身瘫痪作搏斗的描述。尽管如此,译者之一于1979年第一回见到他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
在目。那是第一次参加剑桥霍金广义相对论小组的讨论班时,门打开后,忽然脑后响起
一种非常微弱的电器的声音,回头一看,只见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电动轮椅上,他
自己驱动着电开关。译者尽量保持礼貌而不显出过分吃惊,但是他对首次见到他的人对
其残废程度的吃惊早已习惯。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举起头来。在失声之前,只能用非常
微弱的变形的语言交谈,这种语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几个月后才能通晓。他不能写
字,看书必须依赖于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
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人们不得不对人类中居然有以这般坚
强意志追求终极真理的灵魂从内心产生深深的敬意。从他对译者私事的帮助可以体会到,
他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每天他必须驱动轮椅从他的家——剑桥西路5号,经过美丽的
剑河、古老的国王学院驶到银街的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的办公室。该系为了他的轮椅
行走便利特地修了一段斜坡。
在富有学术传统的剑桥大学,他目前担任着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
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
本书译者之一曾受教于霍金达四年之久,并在他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此书即
是受霍金之托而译成中文,以供占人类五分之一的人口了解他的学说。
                       ——许明贤  吴忠超
    
/ 感谢
1982年我在哈佛作过洛伊伯(Loeb)演讲之后,决定尝试写一本关于空间和时间的
通俗读物。从像史蒂芬·温伯格《最初三分钟》那么好的,到那些甚至我都不想点名的
差劲的,关于早期宇宙和黑洞的书已经出版了可观的数量。然而,我觉得它们之中的任
何一本都未真正提到那些导致我研究宇宙学和量子理论的动机的问题:宇宙从何而来?
它为什么,井怎么样开始的?它会有末日吗?如果有的话,会发生什么?这些是我们大
家都感兴趣的问题。但是现代科学变得如此之技术化,以至于仅有极少数的专家能掌握
解释这些问题所用到的数学。不过关于宇宙的起源和命运的基本概念则可以离开数学,
以一种没有受过科学训练的人也能理解的形式来加以陈述。这就是我在这本书里试图要
做的,是否成功则要由读者判断了。
有人告诉我,我放在书中的每一个方程都会使本书的销售量减半,为此我决定一个
方程也不用。然而,在最后我确实用了一个方程,即爱因斯坦著名的方程E=mc^2,我
希望这个方程不会吓跑一半我的潜在读者。
除了够倒霉地得了卢伽雷即运动神经细胞的病外,我几乎在其他每个方面都是幸运
儿。我从我的妻子筒、我的孩子罗伯特、露西和梯米那儿得到的帮助和支持,使我能有
一个相当正常的生活和成功的事业。我选择了理论物理是又一大幸,因为它是整个用脑
进行的。所以我的瘫痪并没有成为一个严重的障碍。我的科学同事无一例外地都是非常
乐于助人的。
在我生涯的第一个“经典”相期间,我主要的合作者及助手有罗杰·彭罗斯、罗伯
特·格罗许、布兰登·卡特和乔治·埃里斯。我对他们给予我的帮助以及我们一起做的
工作深表感谢。这一相被概括为我和埃里斯合写于1973年的《空间时间的大尺度结构》
一书中。我并不主张本书的读者去啃那本书来获得进一步的了解:它是高度技术性的,
很难读通。我希望从写了那本书之后我懂得了用何种写法才能容易被理解。
在我的工作的第二个“量子”相期间,从1974年起我主要的合作者是盖瑞·吉朋斯、
当·佩奇和詹姆·哈特尔。我欠了他们和我的学生们很多情。他们不仅在身体上,而且
在理论上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保持和我的学生相处在一起是一个巨大的激励,同时我
希望这能帮助我免于因循守旧。
就这本书而言,我从我的一个学生布里安·维特那儿得到许多帮助。1985年我在完
成了第一稿后得了肺炎。我不得不接受穿气管的手术。这个手术使我丧失了说话的能力,
从而使我几乎无法和人交谈。我想可能完成不了这本书了。然而,布里安不仅帮助我修
改,还使我学会使用一个叫做“生活中心”的通讯程序。这是由加利福尼亚太阳谷峨而
兹·帕拉斯公司的瓦特·沃尔托兹捐赠的,我可以用它写书和写论文,并用语言合成器
对人讲话。这合成器也是由加利福尼亚太阳谷的语言及其他公司捐赠的。语言合成器和
一个小型的个人计算机由大卫·梅森装在我的轮椅上。这个系统使我有了巨大的变化:
实际上我现在能够通讯得比我失声之前还要好。
我从大量看过最初稿的人那儿得到如何改进此书的建议,特别是我的拜泰姆书社的
编辑彼得·古查底送给我厚厚的一迭关于他觉得我还没有适当说清楚的地方的评语和疑
问。我必须承认。当我收到他长长的要修改的地方的清单时相当恼火。可是,他是完全
对的。我相信在他的酷使下,最终使这本书变得更好。
我非常感谢我的助手柯林·威廉斯、大卫·托玛斯和雷蒙·拉夫勒蒙;我的秘书朱
迪·费拉、安·若尔夫、谢锐尔·比林顿和舒·马赛以及我的护士班。若没有龚维尔和
凯尔斯学院、科学工程研究协会、赖佛荷尔姆、马克阿瑟、纳菲尔德及若尔夫·斯密斯
基金会所提供的我的研究和医药费用,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对此谨表谢意。
                          ——史蒂芬·霍金
                          1987年10月20日
        
/ 导言
我们在几乎对世界毫无了解的情形下进行日常生活。我们对于使生命得以实现的阳
光的产生机制,对于将我们束缚在地球上,否则我们就会以涡旋的轨道被抛到太空去的
重力,对于我们由之构成并依赖其稳定性的原子思考得很少。除了小孩(他们知道太少,
会不知轻重地问重要的问题),我们中很少人会用大量时间惊讶自然界为何这个样子;
宇宙从何而来或它是否总在这儿;时间会不会有朝一日倒流,并因此导致果先于因;或
者人类认识是否有一最终的权限。甚至我曾遇到一些小孩,他们想要知道黑洞是什么样
的?物质的最小的部份是什么?为何我们记住过去而不是将来;如果早先是紊乱的,则
今天显然是有序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存在一个宇宙?
在我们社会里,父母或老师仍然依惯例用耸肩膀或借助模糊回想起的宗教格言去回
答这些问题的大部份。有一些人则对这一类的问题感到不舒服,因为它们如此生动地暴
露了人类理解的局限性。
但是,哲学和科学的大部份即是由这种好奇心所驱动的。越来越多的成年人愿意问
这类问题,并且他们偶尔得到一些使其惊奇的答案。我们这些离开原子和恒星同样远的
人类,正在扩大自己探索的视野去拥抱这非常小和非常大的对象。
1974年初,大约在海盗空间飞船登陆火星之前两年,我参加在英国由伦敦皇家学会
主办的关于探索如何寻找天外生命的会议。
在会议中间休息时,我注意到在隔壁的大厅里正举行一个更大得多的会议,出于好
奇心我进去了。我很快意识到自己见证了一个古代的仪式,是一个新会员参加皇家学会
——这个本行星上最古老的学术组织的授职式。前排一位在轮椅中的年轻人正非常缓慢
地将他的名字签在一本书上,而这本书的最前页是伊萨克·牛顿的签名。当他最后签好
时,大厅里响起了一阵响亮的掌声。史蒂芬·霍金,甚至在那时就是一位传说中的人物。
现在霍金是剑桥大学的卢卡逊数学教授。这个职务曾为牛顿,后来又为狄拉克,这
两位非常大和非常小的世界的有名的探索者担任过。他是他们的毫不逊色的继承人。这
本霍金首次为非专家写的书,会给外行读者以多种类的酬劳。和这本书的广泛的内容一
样有趣的是对作者智力工作的浏览。物理、天文、宇宙学和勇气的前沿被清晰地呈现在
本书之中。
这又是一本关于上帝……或许是关于上帝不存在的书。处处充满了上帝这个字眼。
霍金着手回答爱因斯坦著名的关于上帝在创生宇宙时有无选择性的问题。正如霍金明白
声称的,他企图要去理解上帝的精神。这使得迄今所有努力的结论更加出人意外:一个
空间上无边缘、时间上无始无终、并且造物主无所事事的宇宙。
                          ——卡尔·沙冈
                          康奈尔大学
                          绮色佳,纽约州
        
/ 第一章 我们的宇宙图象
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据说是贝特郎·罗素)曾经作过一次关于天文学方面的讲演。
他描述了地球如何绕着太阳运动,以及太阳又是如何绕着我们称之为星系的巨大的恒星
群的中心转动。演讲结束之时,一位坐在房间后排的矮个老妇人站起来说道:“你说的
这些都是废话。这个世界实际上是驮在一只大乌龟的背上的一块平板。”这位科学家很
有教养地微笑着答道:“那么这只乌龟是站在什么上面的呢?”“你很聪明,年轻人,
的确很聪明,”老妇人说,“不过,这是一只驮着一只一直驮下去的乌龟群啊!”
大部分人会觉得,把我们的宇宙喻为一个无限的乌龟塔相当荒谬,可是为什么我们
自以为知道得更多一些呢?我们对宇宙了解了多少?而我们又是怎样才知道的呢?宇宙
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去?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这开端之前发生了什么?时
间的本质是什么?它会有一个终结吗?在物理学上的一些最新突破,使一部分奇妙的新
技术得以实现,从而对于回答这些长期以来悬而未决问题中的某些问题有所启发。也许
有一天这些答案会像我们认为地球绕着太阳运动那样显而易见——当然也可能像乌龟塔
那般荒唐可笑。不管怎样,唯有让时间来判断了。
早在公元前340年,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论天》一书中,就已经能够对于
地球是一个圆球而不是一块平板这一论点提出两个很好的论据。第一,他认为月食是由
于地球运行到太阳与月亮之间而造成的。地球在月亮上的影子总是圆的,这只有在地球
本身为球形的前提下才成立。如果地球是一块平坦的圆盘,除非月食总是发生在太阳正
好位于这个圆盘中心之下的时候,否则地球的影子就会被拉长而成为椭圆。第二,希腊
人从旅行中知道,在越往南的地区看星空,北极星则显得越靠近地平线。(因为北极星
位于北极的正上方,所以它出现在处于北极的观察者的头顶上,而对于赤道上的观察者,
北极星显得刚好在地平线上。)根据北极星在埃及和在希腊呈现出来的位置的差别,亚
里士多德甚至估计地球大圆长度为 400斯特迪亚。现在不能准确地知道,一个斯特迪
亚的长度究竟是多少,但也许是200码左右,这样就使得亚里士多德的估计为现在所接受
数值的两倍。希腊人甚至为地球是球形提供了第三个论据,否则何以从地平线外驶来的
船总是先露出船帆,然后才是船身?
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都以圆周为轨道围绕着它
转动。他相信这些,是由于神秘的原因,他感到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且圆周运动最为
完美。在公元后两世纪,这个思想被托勒密精制成一个完整的宇宙学模型。地球处于正
中心,包围着它的是八个天球,这八个天球分别负载着月亮、太阳、恒星和五个当时已
知的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图1.1)。这些行星被认为是沿着附在相应
天球上的更小的圆周运动,以说明它们在天空中被观察到的相当复杂的轨迹。最外层的
天球被镶上固定的恒星,它们总是停在不变的相对位置,但是总体绕着天空旋转。最后
一层天球之外为何物一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不是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的
部分。
图1.1从最里面往最外面顺序为月亮球、水星球、金星球、太阳球、火星球、木星球、
土星球和固定恒星球。最中心为地球。
托勒密模型为预言天体在天空的位置提供了相当精密的系统。但为了正确地预言这
些位置,托勒密必须假定月亮轨道有时离地球比其他时候要近一倍,这意味着月亮有时
看起来要比其他时候大一倍。托勒密承认这个瑕疵,尽管如此,他的模型虽然不是普遍
地、却是广泛地被接受。它被基督教接纳为与《圣经》相一致的宇宙图象。这是因为它
具有巨大的优点,即在固定恒星天球之外为天堂和地狱留下了很多地方。
然而,1514年一位名叫尼古拉·哥白尼的教士提出了一个更简单的模型。(起初,
可能由于害怕教会对异端的迫害,哥白尼只能将他的模型匿名地流传。)他的观念是,
太阳是静止地位于中心,而地球和其他行星绕着太阳作圆周运动。将近一个世纪以后,
他的观念才被认真地接受。后来,两位天文学家——德国的约翰斯·开普勒和意大利的
伽利雷·伽利略开始公开支持哥白尼的理论,尽管它所预言的轨道还不能完全与观测相
符合。直到1609年,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理论才宣告死亡。那一年,伽利略用刚发
明的望远镜来观测夜空。当他观测木星时,发现有几个小卫星或月亮绕着它转动。这表
明不象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所设想的,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必须直接围绕着地球转。
(当然,仍然可能相信地球是静止地处于宇宙的中心,而木星的卫星沿着一种极其复杂
的轨道绕地球运动,表观上看来它们是绕着木星转动。然而哥白尼理论是简单得多了。)
同时,开普勒修正了哥白尼理论,认为行星不是沿圆周而是沿椭圆(椭圆是被拉长的圆)
运动,从而使预言最终和观察相互一致了。
就开普勒而言,椭圆轨道仅仅是想当然的,并且是相当讨厌的假设,因为椭圆明显
地不如圆那么完美。虽然他几乎是偶然地发现椭圆轨道能很好地和观测相符合,但却不
能把它和他的行星绕太阳运动是由于磁力引起的另一思想相互调和起来。对这一切提供
解释是晚得多的事,那是由于1687年伊萨克·牛顿爵士出版了他的《数学的自然哲学原
理》,这部也许是有史以来物理科学上最重要的单独的著作。在这本书中,牛顿不但提
出物体如何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理论,并且发展了为分析这些运动所需的复杂的数学。
此外,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根据这定律,宇宙中的任一物体都被另外物体所吸引,
物体质量越大,相互距离越近,则相互之间的吸引力越大。这也就是使物体落到地面上
的力。(由于一个苹果落到牛顿的头上而使他得到灵感的故事,几乎肯定是不足凭信的。
所有牛顿自己说过的只是,当他陷入沉思之时,一颗苹果的落下使他得到了万有引力的
思想。)牛顿继而指出,根据他的定律,引力使月亮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地球运行,而地
球和其他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太阳公转。
哥白尼的模型摆脱了托勒密的天球,以及与其相关的宇宙存在着自然边界的观念。
“固定恒星”除了由于地球绕着自身的轴自转引起的穿越天空的转动外,不改变它们的
位置,很自然会使人设想到固定恒星是和我们的太阳类似的物体,只是比太阳离开我们
远得多了。
按照他的引力理论,牛顿意识到恒星应该相互吸引,看来它们不能保持基本上不动。
那么它们会一起落到某处去吗?在1691年写给当时另一位最重要的思想家里查德·本特
里的一封信中,他论证道,如果只有有限颗恒星分布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区域里,这确实
是会发生的。但是另一方面,他推断如果存在无限多颗恒星,多少均匀地分布于无限的
空间,这种情形就不会发生,因为这时不存在任何一个它们落去的中心点。
当人们议论到无穷时,这种论证是你会遭遇到的一种陷阱。在一个无限的宇宙,每
一点都可以认为是中心,因为在它的每一边都有无限颗恒星。正确的方法是很久以后才
被意识到的,即是先考虑有限的情形,这时所有恒星都相互落到一起,然后在这个区域
以外,大体均匀地加上更多的恒星,看情况会如何改变。按照牛顿定律,这额外的恒星
平均地讲对原先的那些根本没有什么影响,所以这些恒星还是同样快地落到一起。我们
愿意加上多少恒星就可以加上多少,但是它们仍然总是坍缩在一起。现在我们知道,由
于引力总是吸引的,不可能存在一个无限的静态的宇宙模型。
在20世纪之前从未有人暗示过,宇宙是在膨胀或是在收缩,这有趣地反映了当时的
思维风气。一般认为,宇宙或是以一种不变的状态已存在了无限长的时间,或以多多少
少正如我们今天所看的样子被创生于有限久的过去。其部分的原因可能是,人们倾向于
相信永恒的真理,也由于虽然人会生老病死,但宇宙必须是不朽的、不变的这种观念才
能给人以安慰。
甚至那些意识到牛顿的引力理论导致宇宙不可能静止的人,也没有想到提出宇宙可
能是在膨胀。相反的,他们试图修正理论,使引力在非常大距离时成为斥力。这不会对
行星运动的预言有重大的影响,然而却允许无限颗恒星的分布保持平衡——邻近恒星之
间的吸引力被远隔恒星之间的斥力所平衡。然而,现在我们知道,这样的平衡是不稳定
的:如果某一区域内的恒星稍微互相靠近一些,引力就增强,并超过斥力的作用,这样
这些恒星就会继续落到一起。反之,如果某一区域内的恒星稍微互相远离一些,斥力就
起主导作用,并驱使它们离得更开。
另一个反对无限静止宇宙的异见通常是归功于德国哲学家亨利希·奥勃斯,1823年
他发表了这个理论。事实上,牛顿的同时代的一些人已经提出过这个问题。甚至奥勃斯
的文章也不是貌似有理地反驳这模型的第一篇。不管怎么说,这是第一篇被广泛注意的
文章。这无限静止模型的困难,在于几乎每一道视线必须终结于某一恒星的表面。这样,
人们可以预料,整个天空甚至在夜晚都会像太阳那么明亮。奥勃斯反驳说,远处恒星的
光线由于被它所穿过的物质吸收所减弱。然而如果真是如此,这相干的物质将会最终被
加热到发出和恒星一样强的光为止。唯一的能避免整个天空像太阳那么亮的结论的方法
是,假定恒星并不是永远那么亮,而是在有限久的过去才开始发光。这种情况下,吸光
物质还没加热,或者远处恒星的光线尚未到达我们这儿。这使我们面临着是什么首次使
恒星发光的问题。
当然,宇宙开端的问题在这之前很久就被讨论过。根据一些早先的宇宙论和犹太人
/基督教/穆斯林传统,宇宙开端于有限的、并且不是非常远的过去的某一时刻。对这
样一个开端,有一种议论是感到必须有“第一原因”来解释宇宙的存在。(在宇宙中,
你总可以将一个事件解释为由于另一个更早的事件所引起的,但是宇宙本身的存在只有
当存在某个开端时才能被解释。)另一种论证是圣·奥古斯丁在他的《上帝之城》的著
作中提出的。他指出,文明在进步,我们将记住创造这些业绩和发展技术的人们。这样
人,也许宇宙,不可能已经存在了太长的时间。圣·奥古斯丁根据《创世纪》一书,接
受公元前5000年作为宇宙的被创生的时间。(有趣的是,这和上一次的冰河时间的结束,
大约公元前1 年相距不远。考古学家告诉我们,文明实际上是从那时开始的。)
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和大多数其他希腊哲学家不喜欢创生的思想,因为它带有太
多的神学干涉的味道。所以他们相信,人类及其周围的世界已经并且将继续永远存在。
古代的人们已经考虑到上述的文明进步的论点,用周期性洪水或其他灾难的重复出现,
使人类回到文明的开初,来回答上面的话难。
1781年,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发表了里程碑般的(也是非常模糊的)著作——
《纯粹理性批判》,在这本书中,他深入地考察了关于宇宙在时间上是否有开端、空间
上是否有极限的问题。他称这些问题为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也就是矛盾)。因为他感
到存在同样令人信服的论据,来证明宇宙有开端的正命题,以及宇宙已经存在无限久的
反命题。他对正命题的论证是:如果宇宙没有一个开端,则任何事件之前必有无限的时
间。他认为这是荒谬的。他对反命题的论证是:如果宇宙有一开端,在它之前必有无限
的时间,为何宇宙必须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开始呢?事实上,他对正命题和反命题用了同
样的论证。它们都是基于他的隐含的假设,即不管宇宙是否存在了无限久,时间均可无
限地倒溯回去。我们将会看到,在宇宙开端之前时间概念是没有意义的。这一点是圣·
奥古斯丁首先指出的。当他被问及:上帝在创造宇宙之前做什么?奥古斯丁没有这样地
回答:他正为问这类问题的人准备地狱。而是说:时间是上帝所创造的宇宙的一个性质,
在宇宙开端之前不存在。
当大部分人相信一个本质上静止不变的宇宙时,关于它有无开端的问题,实在是一
个形而上学或神学的问题。按照宇宙存在无限久的理论,或者按照宇宙在某一个有限时
刻,以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已经存在了无限久的样子启动的理论,我们可以同样很好地解
释所观察到的事实。但在1929年,埃德温·哈勃作出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观测,即
是不管你往那个方向看,远处的星系正急速地远离我们而去。换言之,宇宙正在膨胀。
这意味着,在早先星体相互之间更加靠近。事实上,似乎在大约100亿至200亿年之前的
某一时刻,它们刚好在同一地方,所以那时候宇宙的密度无限大。这个发现最终将宇宙
开端的问题带进了科学的王国。
哈勃的发现暗示存在一个叫做大爆炸的时刻,当时宇宙的尺度无穷小,而且无限紧
密。在这种条件下,所有科学定律并因此所有预见将来的能力都失效了。如果在此时刻
之前有过些事件,它们将不可能影响现在所发生的一切。所以我们可以不理它们,因为
它们并没有可观测的后果。由于更早的时间根本没有定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可以
说,时间在大爆炸时有一开端。必须强调的是,这个时间的开端是和早先考虑的非常不
同。在一个不变的宇宙中,时间的端点必须由宇宙之外的存在物所赋予;宇宙的开端并
没有物理的必要性。人们可以想像上帝在过去的任何时刻创造宇宙。另一方面,如果宇
宙在膨胀,何以宇宙有一个开端似乎就有了物理的原因。人们仍然可以想像,上帝是在
大爆炸的瞬间创造宇宙,或者甚至在更晚的时刻,以便它看起来就像发生过大爆炸似的
方式创造,但是设想在大爆炸之前创造宇宙是没有意义的。大爆炸模型并没有排斥造物
主,只不过对他何时从事这工作加上时间限制而已!
为了谈论宇宙的性质和讨论诸如它是否存在开端或终结的问题,你必须清楚什么是
科学理论。我将采用头脑简单的观点,即理论只不过是宇宙或它的受限制的一部分的模
型,一些联结这模型和我们所观察的量的规则。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不管在任
何意义上)不再具有任何其他的实在性。如果它满足以下两个要求,就算是好的理论:
它必须在只包含一些任意元素的一个模型的基础上,准确地描述大批的观测,并对未来
观测的结果作出确定的预言。例如,亚里士多德关于任何东西是由四元素,土、空气、
火和水组成的理论是足够简单的了,但它没有做出任何确定的预言。另一方面,牛顿的
引力理论是基于甚至更为简单的模型,在此模型中两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和它们称之
为质量的量成正比,并和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然而,它以很高的精确性预言
了太阳、月亮和行星的运动。
在它只是假设的意义上来讲,任何物理理论总是临时性的:你永远不可能将它证明。
不管多少回实验的结果和某一理论相一致,你永远不可能断定下一次结果不会和它矛盾。
另一方面,哪怕你只要找到一个和理论预言不一致的观测事实,即可证伪之。正如科学
哲学家卡尔·波帕所强调的,一个好的理论的特征是,它能给出许多原则上可以被观测
所否定或证伪的预言。每回观察到与这预言相符的新的实验,则这理论就幸存,并且增
加了我们对它的可信度;然而若有一个新的观测与之不符,则我们只得抛弃或修正这理
论。至少被认为这迟早总会发生的,问题在于人们有无才干去实现这样的观测。
实际上经常发生的是,所设计的新理论确实是原先理论的推广。例如,对水星的非
常精确的观测揭露了它的运动和牛顿理论预言之间的很小差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所预言的运动和牛顿理论略有不同。爱因斯坦的预言和观测相符,而牛顿的预言与观测
不相符,这一事实是这个新理论的一个关键证据。然而我们在大部分实际情况下仍用牛
顿理论,因为在我们通常处理的情形下,两者差别非常小。(牛顿理论的另一个巨大的
优点在于,它比爱因斯坦理论容易处理得多!)
科学的终极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理论去描述整个宇宙。然而,大部分科学家遵
循的方法是将这问题分成两部分。首先,是一些告诉我们宇宙如何随时间变化的定律;
(如果我们知道在任一时刻宇宙是什么样子的,则这些定律即能告诉我们以后的任一时
刻宇宙是什么样子的。)第二,关于宇宙初始状态的问题。有些人认为科学只应过问第
一部分,他们认为初始状态的问题应是形而上学或宗教的范畴。他们会说,全能的上帝
可以随心所欲地启动这个宇宙。也许是这样。但是,倘若那样,他也可以使宇宙以完全
任意的方式演化。可是,看起来他选择宇宙以一种非常规则的、按照一定规律的方式演
化。所以,看来可以同样合理地假定,也存在着制约初始状态的定律。
毕全功于一役地设计一种能描述整个宇宙的理论,看来是非常困难的。反之,我们
是将这问题分成许多小块,并发明许多部分理论。每一部分理论描述和预言一定有限范
围的观测,同时忽略其他量的效应或用简单的一组数来代表之。可能这方法是全错的。
如果宇宙中的每一件东西都以非常基本的方式依赖于其他的任何一件东西,很可能不能
用隔离法研究问题的部分去逼近其完备的答案。尽管如此,这肯定是我们在过去取得进
展所用的方法。牛顿引力理论又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它告诉我们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只
决定于与每个物体相关的一个数——它的质量;而与物体由何物组成无关。这样,人们
不需要太阳和行星结构和成份的理论就可以计算它们的轨道。
今天科学家按照两个基本的部分理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来描述宇宙。它们
是本世纪上半叶的伟大的智慧成就。广义相对论是描述引力和宇宙的大尺度结构,也就
是从只有几英哩直到大至1亿亿亿(1后面跟24个0)英哩,即可观测到的宇宙范围的尺度
的结构。另一方面,量子力学处理极小尺度的现象,例如万亿分之一英寸。然而,可惜
的是,这两个理论不是互相协调的——它们不可能都对。当代物理学的一个主要的努力,
以及这本书的主题,即是寻求一个能将其合并在一起的理论——量子引力论。我们还没
有这样的理论,要获得这个理论,我们可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然而我们已经知道了
这个理论所应具备的许多性质。在以下几章,人们将会看到,我们已经知道了相当多的
量子引力论所应有的预言。
现在,如果你相信宇宙不是任意的,而是由确定的定律所制约的,你最终必须将这
些部分理论合并成一套能描述宇宙中任何东西的完整统一理论。然而,在寻求这样的完
整统一理论中有一个基本的自相矛盾。在前面概括的关于科学理论的思想中,假定我们
是有理性的生物,既可以随意自由地观测宇宙,又可以从观察中得出逻辑推论。在这样
的方案里可以合理地假设,我们可以越来越接近找到制约我们宇宙的定律。然而,如果
真有一套完整的统一理论,则它也将决定我们的行动。这样,理论本身将决定了我们对
之探索的结果!那么为什么它必须确定我们从证据得到正确的结论?它不也同样可以确
定我们引出错误的结论吗?或者根本没有结论?
对于这个问题,我所能给出的回答是基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原理。这思想是说,在
任何自繁殖的群体中,存在有不同个体在遗传物质和发育上的变异。这些差异表明,某
些个体比其他个体对周围的世界更能引出正确的结论,并去适应它。这些个体更可能存
下一页 尾页 共8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