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素书

_3 黄石公 (秦)
近色远贤者惛,女谒公行者乱。
注曰︰【如太平公主,韦庶人之祸是也。】
王氏曰:‘重色轻贤,必有伤危之患;好奢纵欲,难免败亡之乱。如纣王宠妲巳,不重忠良,苦虐(雪楷义)万民。贤臣比干、箕子、微子,数次苦谏不肯;听信怪恨谏说,比干剖腹、剜心,箕子入官为奴,微子佯狂于市。损害忠良,疏远贤相,为事昏迷不改,致使国亡。
后妃之亲,不可加于权势;内外相连,不行公正。如汉平帝,权势归于王莽,国事不委大臣。王莽乃平帝之皇丈,倚势挟权,谋害忠良,杀君篡位。侵夺天下、此为女谒公行者,招祸乱之患。’
释评:‘设想英雄垂暮日,温柔不住住何乡?’这句古诗道尽了千古英雄之不幸。谗言舒心,美色舒心且悦目,那些昏君耶能不近色远贤?
昏君近色,后妃必然干政。枕边风起,天下寒流矣!
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和唐中宗的皇后韦氏,一个想学他的母亲,一个想学他的婆婆,结果把唐王朝搞了个一塌糊涂。
私人以官者浮。
注曰︰【浅浮者,不足以胜名器,如牛仙客为宰相之类是也。】
王氏曰:‘心里爱喜的人,多赏则物不可任;于官位委用之时,误国废事,虚浮不重,事业难成。’
释评:官位是国之大宝,不可委之以缺德少才如唐玄宗的宰相牛仙客那样的人,更不用说庸碌之辈了。封建社会自来有权钱交易的痼疾,这是历代事浮政堕的原因之一。
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注曰︰【陆贽曰︰“名近于虚,于教为重;利近于实,于义为轻。”然则,实者所以致名,名者所以符实。名实相资,则不耗匮矣。】
王氏曰:‘恃己之勇,妄取强胜之名;轻欺于人,必受凶危之害。心量不宽,事业难成;功利自取,人心不伏。霸王不用贤能,倚自强能之势,嬴了汉王七十二阵,后中韩信埋伏之计,败于九里山前,丧于乌江岸上。此是强势相争,凌下取胜,返受侵夺之患。
心实奸狡,假仁义而取虚名;内务贪饕,外恭勤而惑于众。朦胧上下,钓誉沽名;虽有名、禄,不能久远;名不胜实,后必败亡。’
释评:当领导的守之以礼,作下属的尽之以忠,才能上下同心。相反,在上者如以势压人,以权欺人,必将离心离德,彼此伤害。
唐德宗的宰相陆贽说:官名只是一个头衔而已,重要的是为老百姓办寔事;利益是实实在在的事情,但比起仁义来是次要的。然而,有了真实可见的利益,才能有名声,有了名声,才会使权力成为寔权。名与寔互相促进,事情才会越办越好,效果才会越来越显著,业绩也就愈益突出。假如名不符寔,即使得到了显赫的头衔,也是不详之兆。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注曰︰【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自厚者,自满也。非仲尼所谓:“躬自厚之厚也”。自厚而薄人,则人才将弃废矣。】
王氏曰:‘功名自取,财利己用;疏慢贤能,不任忠良,事岂能行?如吕布受困于下邳,谋将陈宫谏曰︰“外有大兵,内无粮草;黄河泛涨,倘若城陷,如之奈何?”吕布言曰︰“吾马力负千斤过水如过平地,与妻貂蝉同骑渡河有何忧哉?”侧有手将侯成听言之后,盗吕布马投于关公军士,皆散吕布被曹操所擒斩于白门。此是只顾自己,不顾众人,不能成功,后有丧国,败身之患。
功归自己,罪责他人;上无公正之明,下无信、惧之意。赞己不能为能,毁人之善为不善。功归自己,众不能治;罪责于人,事业难成。’
释评:对己宽容,对人严厉,对自己的缺点过失千方百计找理由辩解,而对别人的失误却不加体谅,一味责备求全,这样的领导人违背了一条重要的谋钍原则:‘宽则得众’,所以什么事情也不会办好的
另一类领导人则是享受在前,吃苦在后,自己的薪水、待遇越高越好,官职越大越高兴,而对部下的切身利益却百般限制。否则就认为是闹个人主义,这种领导终将被人唾弃。
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
注曰︰【措置失宜,群情隔息;阿谀并进,私豮并行。人人异心,求不沦亡,不可得也。】
王氏曰:‘曾立功业,委之重权;勿以责于小过,恐有惟失;抚之以政,切莫弃于大功,以小弃大。否则,验功恕过,则可求其小过而弃大功,人心不服,必损其身。
君以名禄进其人,臣以忠正报其主。有才不加其官,能守诚者,不赐其禄;恩德爱于外权,怨结于内;群下心离,必然败乱。’
释评:对下属的成绩忽钍不记,偏好盯著微小的过失不放,这是当领导的一大忌。
上下离心,内外异志,群众的意见反映不上来,采取的政令法规必然不会对症下药,结果没有不沦亡的。
既用不任者疏。
注曰︰【用贤不任,则失士心。此管仲所谓:“害霸也。”】
王氏曰:‘用人辅国行政,必与赏罚、威权;有职无权,不能立功、行政。用而不任,难以掌法、施行;事不能行,言不能进,自然上下相疏。’
释评:给了官位却不放权,被任命的人便会寒心,对上司也将敬而远之。管仲所说的于霸业有害的策略,就是指此而言。
行赏吝色者沮。
注曰︰【色有靳吝,有功者沮,项羽之刓印是也。】
王氏曰:‘嘉言美色,抚感其劳;高名重爵,劝赏其功。赏人其间,口无知感之言,面有怪恨之怒。然加以厚爵,终无喜乐之心,必起怨离之志。’
释评:办事前,慷慨许诺,一到论功行赏,却一毛不拔,概不兑现;手下的功臣必然感到沮丧。项羽失败的原因就在这里,他的将领屡建战功,可是他把刻好的印拿在手里转来转去,磨得陵角都没了,也舍不得给人;后来人才全伤心得跑到刘邦那里去了,自己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多许少与者怨。
注曰︰【失其本望。】
王氏曰:‘心不诚实,人无敬信之意;言语虚诈,必招怪恨之怨。欢喜其间,多许人之财物,后悔悭吝;却行少与,返招怪恨;再后言语,人不听信。’
释评:答应的多,兑现的少,这是结恨记仇的一个重要原因。
既迎而拒者乖。
注曰:【刘璋迎刘备而反拒之是也。】
释评:招揽到人才又不用,就像请客而拒之门外一样,只能招致怨恨,这是最蠢不过的举动。
薄施厚望者不报。
注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覆之、载之,含之、育之,岂责其报也。】
王氏曰:‘恩未结于人心,财利不散于众。虽有所赐,微少、轻薄,不能厚恩、深惠,人无报效之心。’
释评:老子说:‘施恩不要心里老想著让人报答,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却要时时记在心上,这样才会少烦恼,少恩怨。’许多人怨恨人情淡薄,好心不得好报,甚至做了好事反而成了怨家,原因就在于做了点好事,就天天盼望著人家报答,否则就怨恨不已,恶言恶语。他们不明白,施而不报是常情,薄施厚望则有失天理。
贵而忘贱者不久。
注曰︰【道足于己者,贵贱不足以为荣辱;贵亦固有,贱亦固有。惟小人骤而处贵则忘其贱,此所以不久也。】
王氏曰:‘身居富贵之地,恣逞骄傲狂心;忘其贫贱之时,专享目前之贵。心生骄奢,忘于艰难,岂能长久!?’
释评:富贵了,有权了,就翻脸不认人,这样的人是不会长久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小人得志心态。他们不明白,贵贱荣辱,是时运机遇造成的,并不是他们真得比别人高明多少。倘若因此而目空一切,即便荣华富贵,也转眼成泡影。在这个问题上,要学习天地圣人的那种气度;在天地圣人眼里,万物也好,人也好,都不过是来去匆匆的小草小狗,活著的时候,保护他们,承待他们,养育他们,至于他们如何对待自己,从不放在心上,茍如此,怨恨之情从何而来?
念旧而弃新功者凶。
注曰︰【切齿于睚眦之怨,眷眷于一饭之恩者,匹夫之量。有志于天下者,虽仇必用,以其才也;虽怨必录,以其功也。汉高祖侯雍齿,录功也;唐太宗相魏郑公(征),用才也。】
王氏曰:‘赏功行政,虽仇必用;罚罪施刑,虽亲不赦。如齐桓公用管仲,弃旧仇,而重其才;唐太宗相魏征,舍前恨,而用其能;旧有小过,新立大功。因恨不录者凶。’
释评:汉高祖不计较与雍齿有私仇,仍然封他为什方侯;唐太宗不在意魏征曾是李建成的老师,仍然任命他为宰相,这都是成大事者的气量和风度。那种念念不忘谁瞪了自己一眼,谁骂过自己一句,非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方解心头之恨的作法,是十足的小人行径。
用人不得正者殆,疆用人者不畜。
注曰︰【曹操疆用关羽,而终归刘备,此不畜也。】
王氏曰:‘官选贤能之士,竭力治国安民;重委奸邪,不能奉公行政。中正者,无官其邦;昏乱、谗佞者当权,其国危亡。
贤能不遇其时,岂就虚名?虽领其职位,不谋其政。如曹操爱关公之能,官封寿亭侯,赏以重禄;终心不服,后归先主。’
释评:当领导所重用的人如果不正派,那就危险了。
人各有志,不可强求,即使用尽心机逼人就范,也会像关羽那样,人在曹营心在汉。
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
注曰︰【有以德强者,有以人强者,有以势强者,有以兵强者。
尧舜有德而强,桀纣无德而弱;汤武得人而强,幽厉失人而弱。周得诸侯之势而强,失诸侯之势而弱; 唐得府兵而强,失府兵而弱。
其于人也,善为强,恶为弱;其于身也,性为强,情为弱。】
王氏曰:‘***能清廉立纪纲者,不在官之大小,处事必行公道。如光武之任董宣为洛县令,湖阳公主家奴,杀人不顾性命,苦谏君主,好名至今传说。若是不问贤愚,专择官大小,何以治乱、民安!
轻欺贤人,必无重用之心;傲慢忠良,人岂尽其才智?汉王得张良陈平者强,霸王失良平者弱。’
释评:官职的编制已满,只因是自己的人,就巧立名目,授予权势,这样做,必将导致祸乱。
强弱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局,因时而易,因势而易,也因怎样利用而易。唐代的府兵(类似民兵)分布在京城长安四周,战时为军,平时为农,以此来对付地方藩镇,加强中央集权。贞观年间,确寔起到了这一作用。可是后来升平日久,府兵骄逸涣散,安禄山等地方武装作乱,府兵一触即溃。
可见,是强是弱,关键看怎样运用。
决策于不仁者险。
注曰︰【不仁之人,幸灾乐祸。】
王氏曰:‘不仁之人,智无远见;高明若与共谋,必有危亡之险。如唐明皇不用张九龄为相,命杨国忠、李林甫当国。有贤良好人,不肯举荐,恐搀了他权位;用奸谗歹人为心腹耳目,内外成党,闭塞上下,以致禄山作乱,明皇失国,奔于西蜀,国忠死于马嵬坡下。此是决策不仁者,必有凶险之祸。’
释评:仁者必具恻隐之心,能施惠泽于万物。天空包含著大海,大海容纳著雨露,而雨露又滋润万物,故仁者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不仁者,小人也。因此,亲君子必远小人,亲小人必远君子。如若小人擅权,政权就危在旦夕了。
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
注曰:【凋,削也。文中子曰︰“多敛之国,其财必削。”】
王氏曰:‘机若不密,其祸先发;谋事不成,后生凶患。机密之事,不可教一切人知;恐走透消息,返受灾殃,必有败亡之患。
秋租、夏税,自有定例;废用浩大,常是不足。多敛民财,重征赋税;必损于民。民为国之根本,本若坚固,其国安宁;百姓失其种养,必有雕残之祸。’
释评:所谓阴计,目的是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其计既泄,故人即可知己知彼,明暗易形,强弱易势,所以没有不失败的。
修礼者王,为政者强,聚敛者亡。故王者富人,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寔府库。厚敛则民穷,民穷则国凋。所以古语云:‘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
战士贫,游士富者衰。
注曰︰【游士鼓其颊舌,惟幸烟尘之会;战士奋其死力,专捍强场之虞。富彼贫此,兵势衰矣!】
王氏曰:‘游说之士,以喉舌而进其身,官高禄重,必富于家;征战之人,舍性命而立其功,名微俸薄,禄难赡其亲。若不存恤战士,重赏三军,军势必衰,后无死战勇敢之士。’
释评:游士说客,摇唇鼓舌,朝为布衣,暮即乡相。所以凡说客,唯恐天下不乱。天下大乱,才有他们风光的机会。然而战士浴血捐躯,渴望的是天下太平,合家团圆。如果流血牺牲的暴尸疆场,游说四方的身挂相印,这肯定是一个战乱流离的时代,像战国年间就是这样。
货赂公行者昧。
注曰︰【私昧公,曲昧直也。】
王氏曰:‘恩惠无施,仗威权侵吞民利;善政不行,倚势力私事公为。欺诈百姓,变是为非;强取民财,返恶为善。若用贪饕掌国事,必然昏昧法度,废乱纪纲。’
释评:行贿受贿明目张胆,堂而皇之地进行,是政治黑暗的表现。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
注曰︰【暴则生怨。】
王氏曰:‘闻有贤善好人,略时间欢喜;若见忠正才能,暂时敬爱;其有受贤之虚名,而无用人之诚实。施谋善策,不肯依随;忠直良言,不肯听从。然有才能,如无一般;不用善人,必不能为善。
齐之以德,广施恩惠;能安其人,行之以政。心量宽大,必容于众;少有过失,常记于心;逞一时之怒性,重责于人,必生怨恨之心。’
释评:听到正确的意见不采纳,有了错误抓住不放,是残暴的表现。
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
注曰︰【浊,溷也。】
王氏曰:‘疑而见用怀其惧,而失其善;用而不信竭其力,而尽其诚。既疑休用,既用休疑;疑而重用,必怀忧惧,事不能行。用而不疑,秉公从政,立事成功。’
释评:德才兼备的能人毕竟是少数,所以有才的可用其才而不能信赖他的人品;相反,有的可以完全信赖,因为其德行高尚,但不能委以重任,因为才力不足。这与‘用人不疑’的原则似乎矛盾,其寔不然,不可将之混为一谈。
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注曰︰【“刑者,原于道德之意而恕在其中;是以先王以刑辅德,而非专用刑者也。故曰︰“牧之以德则集,绳之以刑则散也。”】
王氏曰:‘教以德义,能安于众;齐以刑罚,必散其民。若将礼、义、廉、耻,化以孝、悌、忠、信,使民自然归集。官无公正之心,吏行贪饕;侥幸户役,频繁聚敛百姓;不行仁道,专以严刑,必然逃散。’
释评:刑法虽然是强制性的手段,但它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所以在寔行法制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刑法内含的宽恕原则。圣明的君王不得已而用刑法,目的是为了辅助道德礼制的建设,并不单纯是为了惩治人。孔子说:‘居上位者自身有真正的道德,然后严格要求下属,下属犯了错误,自己就觉得很羞耻,会自觉约束自己;如居上位者自己不怎样,全凭政治法令管理人,刑法威慑人,人们就会专找法律的漏洞,回避了惩罚反而认为很高明,内心毫无愧意。因此说,以德恕为归宿的法制会使全国上下日益团结;相反,只能上下离心,全民离德。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
注曰:【人心不服则叛也。】
王氏曰:‘功量大小,赏分轻重;事明理顺,人无不伏。盖功德乃人臣之善恶;赏罚,是国家之纪纲。若小功不赐赏,无人肯立大功。
志高量广,以礼宽恕于人;德尊仁厚,仗义施恩于众人。有小怨不能忍,舍专欲报恨,返招其祸。如张飞心急性燥,人有小过,必以重罚,后被帐下所刺,便是小怨不舍,则大怨必生之患。
赏轻生恨,罚重不共。有功之人,升官不高,赏则轻微,人必生怨。罪轻之人,加以重刑,人必不服。赏罚不明,国之大病;人离必叛,后必灭亡。’
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注曰︰【非所宜加者,酷也。】
王氏曰:‘施恩以劝善人,设刑以禁恶党。私赏无功,多人不忿;刑罚无罪,众士离心。此乃不共之怨也。’
释评:这节讲的是赏罚的原则和道理,违背了这些准则,叛乱必生。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注曰︰【有吾之有,则心逸而身安。】
王氏曰:‘君子忠而不佞,小人佞而不忠。听谗言如美味,怒忠正如仇仇,不亡国者,鲜矣!
若能谨守,必无疏失之患;巧计狂徒,后有败坏之殃。如智伯不仁,内起贪饕、夺地之志生,奸绞侮韩魏之君,却被韩魏与赵襄子暗合,返攻杀智伯,各分其地。此是贪人之有,返招败亡之祸。’
释评:当领导的最容易犯的过失有三:一是好谀,二是好货,三是好色。英明的领导人可以避免珍宝美色的诱惑,但最难避免的是阿谀奉成。往往最初有所警觉,日久天长,慢慢就习惯了。最后听不到唱赞歌,甚至唱得不中听就开始生气了。到了对歌功颂德者重用,犯颜直谏者仇恨的地步,倘不知悛改,那就要亡国了。
能珍惜自己有的,则心安理得,朝夕泰然;贪求别人所有的,始而寝食不安,继而不择手段,最后就要铤而走险。最终的结果轻则身心交瘁,众叛亲离;重则锒铛入狱,灾祸相追。
安礼章第六
注曰:【安而履之为礼。】
王氏曰:‘安者,定也。礼者,人之大体也。’此章之内,所明承上接下,以显尊卑之道理。
释评:顺天而行也罢,招缆英雄也罢,加强道德修养、文明建设也罢,都要必须有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春秋无义战’,‘礼崩乐坏’,弑君杀父八十八起、、、、此无他,皆因社会环境之动荡不安。于是政体之建设,君臣之大义,政策法规之完善,就成了一切的关键。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豫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注曰︰【善积则致于福,恶积则致于祸;无善无恶,则亦无祸无福矣。】
王氏曰:‘君不念旧恶。人有小怨,不能忘舍,常怀恨心;人生疑惧,岂有报效之心?事不从宽,必招怪怨之过。
人无远见之明,必有近忧之事。凡事必先计较、谋算必胜,然后可行。若不料量,临时无备,仓卒难成。不见利害,事不先谋,返招祸患。
人行善政,增长福德;若为恶事,必招祸患。’
释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当领导的,对别人无关紧要的过失百般挑剔,吹毛求疵,摆出一副自己永远正确的教师爷面孔,那么,别人就会觉得理不公,气不顺,怨恨不满的情绪也就会随之而产生。所以,不计较部属的小过,既是一个领导人应有的雅量,也会让人觉得你通情达理,富于人情味,凝聚也就因此而产生。
患祸的出现,在于没有防患于未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如果能在灾祸未成规模的时候就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疏导,化变故于无形,就可以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安’的祥和目的。恕小过,防未患,这是无为而治天下必须掌握的一个要则。
一个人行善还是作恶,并非总是现眼热报的,灾祸或福寿都是由一件件一桩桩的恶行或善举逐渐积累而成的。孔子说:‘一个对别人有恩德的人,其福报是在三代人受到泽被之后才会消失。’周朝由于文王的先人和子孙累世积德,才会有八百多年的江山;秦始皇以霸道得天下,政权只维持十五年。国家大事是这样,个人、家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所以讲谋钍先要看其动机是为善还是为恶。这是从政、为人首先要明白的最高原则。
至于自然法则,并无善恶之分,故尔大道、至德是无法分辨善恶、祸福的。
饥在贱农,寒在惰织;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注曰:【唐尧之节俭,李悝(克)之尽地利,越王勾践之十年生聚,汉之平准,皆所以迎来之术也。】
王氏曰:‘懒惰耕种之家,必受其饥;不勤养织之人,必有其寒。种田、养蚕,皆在于春;春不种养,秋无所收,必有饥寒之患。
国有善人,则安;朝失贤士,则危。韩信、英布、彭越三人,皆有智谋,霸王不用,皆归汉王;拜韩信为将,英布、彭越为王;运智施谋,灭强秦,而诛暴楚;讨逆招降,以安天下。汉得人,成大功;楚失贤,而丧国。
富起于勤俭,时未至,而可预办。谨身节用,营运生财之道,其家必富,不失其所。贫生于怠惰,好奢纵欲,不务其本,家道必贫,失其时也。’
释评:由于中华民族向来以农立国,所以农业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政权的巩固。广大民众缺衣少食,不得温饱,是由于当政者轻视农业生产,不关心农民疾苦的结果。国富民强,是由于各种人才都得到了合理利用。倘若出现危机,则因各方面的人才流失。经济要想繁荣富强,在内政方面,全社会应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在外交方面,要与各国和平共处,营造一个安定和睦的国际环境。像尧舜那样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像李悝那样充分开发地力;像越王那样十年休养,十年生息;像汉文帝那样采用晁错的主张大力发展农业……凡此种种,都是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增强国力。相反,丧失良机,铺张浪费,舍本逐末,就要出现国弱民穷的可悲局面。
一个国家的方针政策,如果真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必然会出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兴旺景象;在国际上也必然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此一来,就会成为万国来朝,九洲同庆的强国。这是治国安邦须要留意的经要。
上无常躁,下多疑心。
注曰:【躁静无常,喜怒不节;群情猜疑,莫能自安。】
王氏曰:‘喜怒不常,言无诚信;心不忠正,赏罚不明。所行无定准之法,语言无忠信之诚。人生疑怨,事业难成。’
释评:权力之所以那样具有魅力,是因为无论谁有了这根魔杖,都可以将主观意志立即变成具体而有效的行动。所以,如果掌握权力的人主喜怒哀乐无常,昏乱荒唐,进退举止没有一个人君的样子;或者急功近利,目光短浅,频繁制定各种政策法规,而且各项政策互相抵触,那么,各级官吏就会无所适从,疑虑重重。一个国家的混乱往往由此而生。
轻上生罪,侮下无亲。
注曰:【轻上无礼,侮下无恩。】
王氏曰:‘承应君王,当志诚恭敬;若生轻慢,必受其责。安抚士民,可施深恩、厚惠;侵慢于人,必招其怨。轻篾于上,自得其罪;欺罔于人,必不相亲。’
释评: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君臣之常道。如果为臣的对国君居功轻慢,作为权力化身的君王,即是软弱无能,也会忍无可忍,做人臣的轻则削职,重则亡身。从另一个角度看,一国之君,如果喜怒无常,欺凌侮辱下臣,臣子就不会亲近他,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政策法令就无法做到上下畅通。历史上许多弑君犯上事件,多数因此而发生。
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注曰:【淮南王言:去平津侯如发蒙耳。】
王氏曰:‘君不圣明,礼衰、法乱;臣不匡政,其国危亡。君王不能修德行政,大臣无谨惧之心;公卿失尊敬之礼,边起轻慢之心。近不奉王命,远不尊朝廷;君上者,须要知之。’
释评:国家最高的领导人身边的大臣如果得不到信任、重用,远离中央的地方官吏也会看不起他们。这样一来,中央的决策部署就要落空。齐桓公放权于管仲,称霸一世;刘玄德委政于孔明,终成鼎立;唐太宗以魏征为鉴,才有贞观之治、、、、这都是历史的明证。
汉武帝时,提出‘推恩令’的主父偃因为后来没有得到武帝的重用,所以淮南王刘长说:去掉平津侯主父偃(西汉时任齐国丞相)易如反掌。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注曰:【暗也。明也。】
王氏曰:‘自起疑心,不信忠直良言,是为昏暗;己若诚信,必不疑于贤人,是为聪明。’
释评:对自己都疑神疑鬼的人,绝不会相信别人;有自信的人,绝不会轻易怀疑别人。自疑疑人,是由于对局势不清,情况不明;自信信人,是由于全局在胸,机先在手。
枉士无正友。
注曰:【李逢吉之友,则“八关”、“十六子”之徒是也。】
王氏曰:‘谄曲、奸邪之人,必无志诚之友。’
曲上无直下。
注曰:‘元帝之臣则弘恭、石显是也。’
王氏曰:‘不仁无道之君,下无直谏之士。士无良友,不能立身;君无贤相,必遭危亡。’
释评:常言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人品、行为不端正的人,所结交的朋友大多也是不三不四之辈。又道;‘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居高位者品德不规,邪癖放浪,身边总要聚集一帮子投其所好的奸掼小人或臭味相同的怪诞之徒。楚王好细腰,国中尽饿人;汉元帝庸弱无能,才导至弘恭、石显这两个奸宦专权误国;宋徽宗爱踢球,因重用高俅而客死他乡;唐敬宗的宰相李逢吉死党有八人,另有八人为其附庸。凡有求于他的,必先通过这十六人,故被称为‘八关 ’、‘十六子’……一部《二十五吏》,此类事例,俯拾皆是。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注曰:【非无贤人、善人,不能用故也。】
王氏曰:‘谗人当权,恃奸邪榇害忠良,其国必危。君子在野,无名位,不能行政;若得贤明之士,辅君行政,岂有危亡之患?纵仁善之人,不在其位,难以匡政、直言。君不圣明,其政必乱。’
释评:在一个朝纲混乱、政乖民怨、危机四伏、民心浮动、朝野上下豺狼当道、邪恶横行的国家,是不会找到德才兼备的贤人的,这倒不是真的没有德行高迈、才情卓立的人,只不过这样的人在当时不吃香,当权者不赏识、不重用罢了。在这种社会风气下,老百姓更是好人受气,善人含冤。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许多才识之士或遁入空门,成了一代高僧,或隐逸山林,自甘清贫。诸葛亮说的‘茍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乱世时贤德之士的心态。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注曰:【人不能自爱,待贤而爱之;人不能自养,待贤而养之。】
王氏曰:‘若要治国安民,必得贤臣良相。如周公摄正辅佐成王,或梳头、吃饭其间,闻有宾至,三遍握发,三番吐哺,以待迎之。欲要成就国家大事,如周公忧国、爱贤,好名至今传说。
聚人必须恩义,养贤必以重禄;恩义聚人,遇危难舍命相报。重禄养贤,辄国事必行中正。如孟尝君养三千客,内有鸡鸣狗盗者,皆恭养、敬重。于他后遇患难,猪盗秦国孤裘,鸡鸣函谷关下,身得免难,还于本国。孟尝君能养贤,至今传说。’
释评:古人将贤才称为‘国之大宝’。真正有志于天下,诚心爱才的当权者,不但求贤若渴,而且一旦得到治世之才,就不惜钱财,给予丰厚的待遇。因为凡是明主,都知道人才是事业的第一要务。
国将霸者士皆归。
注曰:【赵杀鸣犊,故夫子临河而返。】
邦将亡者贤先避。
注曰:【若微子去商,仲尼去鲁是也。】
释评:一个国家,如果显示出即将称雄四海的景象,有识之士就会争先恐后,趋之如骛的前来归顺,为之效力;相反,就要灭亡的国家,贤明的人将纷纷逃离故园,避难他乡。因为一介草民,即使他才德超群,也不能不顾身家性命,像丧家之犬一样过日子,只有得到明君的取用,他才会实现自己济世救民的心愿,否则只好‘择木而栖’。当年孔子想去晋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和弟子们已经走到了晋国边境的黄河之宾,听到赵简子杀了辅佐他的贤大夫鸣犊(人名),如是取消了投靠赵简子的计划。
所以,从人才的流向,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兴亡。孔子说:有智慧有道德的人,首先要回避动荡不安的时代,其次要远离祸乱危险的地域,再次是避开色情的诱惑,最后是回避流言四起的场所。这确寔是自我保护的经验之谈。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注曰:【此四者,以明人之浅则无道德;国之浅则无忠贤也。】
王氏曰:‘地不肥厚,不能生长万物;沟渠浅窄,难以游于鲸鳌。君王量窄,不容正直忠良;不遇明主,岂肯尽心于朝。
高鸟相林而栖,避害求安;贤臣择主而佐,立事成名。树无枝叶,大鸟难巢;林若稀疏,虎狼不居。君王心志不宽,仁义不广,智谋之人,必不相助。’
释评:这里用客观的自然现象作进一步说明,假如上自朝廷下至地方有权势者,不具备振兴国家的品德和谋钍,就必然不会吸引、凝聚大批人才,正像贫瘠的土地不产瑰伟的宝物,一洼浅水养不住大鱼,无枝之木大禽不依,疏落之林猛兽不栖一样。法天象地的圣贤,自然不会流连于危乱之邦,浅薄无知的小人,当然不会有什么品德而言。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注曰:【此二者,明过高、过满之戒也。】
王氏曰:‘山峰高崄,根不坚固,必然崩倒。君王身居高位,掌立天下,不能修仁行政,无贤相助,后有败国、亡身之患。
池塘浅小,必无江海之量;沟渠窄狭,不能容于众流。君王治国心量不宽,恩德不广,难以成立大事。’
释评:山峭崩,泽满溢,是自然常理。以此来警戒为人切勿得意忘形,以免到手了的权势、财富、功名转眼成空。当人处在危难困苦之时,大多数人会警策奋发、励精图治;一旦如愿,便放逸骄横。因此古今英雄,善始者多,善终者少;创业者众,守成者鲜。这也许是人性之常有的弱点吧。故尔古人提出‘聪明广智,守以愚;多闻博辩,守以俭;武力多勇,守以畏;富贵广大,守以狭;德施天下,守以让’。作为矫正人性这一弱点之方法,不可不用心体味。
弃玉取石者盲。
注曰:【有目与无目同。】
王氏曰:‘虽有重宝之心,不能分拣玉石;然有用人之志,无智别辨贤愚。商人探宝,弃美玉而取顽石,空废其力,不富于家。君王求士,远贤良而用谗佞;枉费其禄,不利于国。贤愚不辨,玉石不分;虽然有眼,则如盲暗。’
羊质虎皮者柔。
注曰:【有表无里,与无表同。】
王氏曰:‘羊披大虫之皮,假做虎的威势,遇草却食;然似虎之形,不改羊之性。人倚官府之势,施威于民;见利却贪,虽妆君子模样,不改小人非为。羊食其草,忘披虎皮之威。人贪其利,废乱官府之法,识破所行谲诈,返受其殃,必招损己、辱身之祸。’
释评:抛弃美玉,怀抱顽石的,实在是有眼无珠的盲人;羊披上一张虎皮就自以为是猛虎,人们立即就会发现这是伪装。这个比喻似乎让人觉得此类事实属荒唐,然而,在历史上和生活中这么干的人却大有人在。战国时的楚怀王放逐屈原,任用靳尚;宋高宗罢免李纲,重用秦桧;袁绍企图假借陈琳的名望给自己贴金;徐敬业借重骆宾王的文章号召天下讨伐武则天、、、、诸如此类,都是同一性质的现象。
衣不举领者倒。
注曰:【当上而下。】
王氏曰:‘衣无领袖,举不能齐;国无纪纲,法不能正。衣服不提领袖,倒乱难穿;君王不任大臣,纪纲不立,法度不行,何以治国安民?’
走不视地者颠。
注曰:【当下而上。】
王氏曰:‘举步先观其地,为事先详其理。行走之时,不看田地高低,必然难行;处事不料理上顺与不顺,事之合与不合;逞自恃之性而为,必有差错之过。’
释评:穿上衣服的时候,无人不是将头从衣领下伸上来。假如有谁倒过来,头从领子上往下钻,人人都会嘲笑他‘颠倒妄为’;走路的时候,眼不看地,而是仰面望天,没有不栽跟头的。这一上一下,其实是在说治国方钍的两个最基本的要则;政府的领导人倘若颠三倒四,章法混乱,整个国家也就乱了套;人民大众如果不能安居乐业,各守本分,整个社会也就动荡不安。事有千头万绪,然而只要提纲挈领,脚踏实地,朝野上下就会井然有序。正朝纲,恤万民,这是理政决策的第一要务。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