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后来大家也知道,西方人依靠这本书的引导,对生死确实有了新的认识,中阴窍诀在西方非常受欢迎。因为他们很多人身体不舒服、心情不舒服,尤其是最后面对死亡时,都有一种恐惧感,而中阴窍诀所揭示的道理,与现代人的心理结合起来,然后编成了这本书。
《西藏生死书》,我认为有两个特点:第一、作者对上师有非常大的恭敬心,处处提到了他今生所得到的知识,全部来自于上师的恩赐,从头到尾都在感恩上师,这是最感人的地方;第二、它将佛教的原始教义,融入当前的生活中,然后展现在有缘者面前,这也是相当难得的。
所以,如果你不是特别困难,最好还是能再看看,也许慢慢就看进去了。
【修行】
问:自从学佛以后,周围人常问我:“你为什么要学佛?它能带给你吃吗?”我不知该如何回答。
堪布答:你可以反问他:“人活在世间上,难道只为了吃吗?”
问:但这样解释的话,他们还是会有疑惑。
堪布答:没事,如果用道理给他们解释,他们应该会明白的。但若连道理都不听,那就没有办法了。
学了佛以后,肯定有人对我们不理解。但通过学佛,自己获得了今生来世的利益,以这种利益去感化别人,让他们接受,应该不是很困难!
问:一个人觉得活着的痛苦大于死亡的痛苦,他该怎么办?
堪布答:叔本华不是说过嘛,该自杀!(众笑)
问:但自杀并不能获得解脱。
堪布答:是不能解脱,但活的那么痛苦也不能解脱啊——开玩笑!要祈祷三宝。若能好好地祈祷,今天虽然这样觉得,也许明天的心态就变了。我们藏族有句俗话:“晚上睡觉时的心态,早上醒来后就没有了。”
问:那为什么有的人会想自杀,这是前世的串习吗?
堪布答:也许是暂时的违缘造成,也许是前世的恶业成熟,有两种可能性。
问:弟子感到心不安,请上师用密宗的方法帮弟子安心。
堪布答:你需要达到什么程度?
问:没有分别念,处于一种光明的状态中。
堪布答:那你学灯泡就可以了!(众笑)
问:如果平时对父母很孝顺,但梦中却恶口谩骂父母,这个有没有罪过?
堪布答:有。
问:那该怎么忏悔?
堪布答:嗡班匝萨埵吽
问:我父亲身体不太好,经常头痛,母亲就每天早上在佛前供杯清水,诵几遍一切如来心秘密宝箧印咒,再把水给父亲喝,父亲顿时觉得头痛缓减了。但未经过上师灌顶的人,是不是不能轻易诵密咒?母亲这样做是否如法?
堪布答:任何密咒,都最好是得过灌顶之后再念。但即使因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得到传承和开许,它的作用也是有的,持诵不会犯特别大的过失。
现在藏地也好、汉地也好,很多人念咒语不一定得过传承,但念了以后,还是会有感应、有加持。
问:您以前是怎么修行的?
堪布答:我本人对修行十分有信心。以前刚出家时,不管是背书、辩论,还是自己讲课,在十来年中还是很精进,心中除了学习佛法以外,什么都没有,修行上也一直保持夜不倒单。
但后来修行就比较放松了,主要是因为要管理汉地来的很多修行的人,需要给他们翻译。没有翻译的话,他们听不懂藏语;而要翻译的话,对自己精进禅修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问:您在修行的时候,会不会有过怀疑或者动摇?您是如何克服的?您有没有开悟的体验?
堪布答:我自己确实是个凡夫人,但对释迦牟尼佛有虔诚的信心,对生死轮回有不可退转的定解。如果别人说前世后世不存在,我绝对不相信,并且有千百个理由可以破斥他;如果别人说佛教不好,怎么说是他的自由,但我不会有丝毫动摇,因为我从骨髓里对佛的诚挚信,在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变的。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信任,而是通过二十多年闻思修佛法,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最后变成了一种“固体”。在我的血液里,这样的信心“固体”不可能轻易融化。
不过,作为一个凡夫人,我看到很多好吃的东西,肚子饿了的话,心还是会动摇。这时候也觉得很惭愧,口口声声给别人讲空性,自己却做不到言行一致。所以,说证悟的话,我不算什么证悟,更没有开悟,只不过对佛教有一颗坚定的信心而已。
问:您说会在空余时间读泰戈尔、莎士比亚的诗,那您会读仓央嘉措的诗吗?您对他的诗怎么看待?
堪布答:我很喜欢仓央嘉措的诗,在读的过程中有两种感受:第一种,仓央嘉措是非常伟大的一位诗人,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以人们特别执著的感情为切入点,逐渐将我们引入看破、放下、自在的境界。
还有一种,从仓央嘉措的密传或传记来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中,他仍洒脱地面对现实。当饱受各种挫折时,不但没有怨天尤人,被痛苦打败,反而还能写出那样的诗歌,描写心里最微妙的境界,如此高尚的情操非常值得赞叹。
仓央嘉措的诗歌,实际上有外、内、密三层的意思。世间人大多只懂外层的意思,觉得这适合在家男女的心意,却不知它里面还有更深的修行教言。
【命运】
问:我刚接触佛教,所了解的就是因果论,还有教导人要心平气和,去接受以前的一些事物。但我是大学刚毕业的学生,要为未来的理想去努力、去拼搏、去奋斗,这又是另外一种感觉。这两者之间是不是一种矛盾?如果是的话,那应该怎么去解决?
堪布答:不管你为了什么理想而奋斗,心平气和都不可缺少。假如心浮气躁、心不平静,在这种状态下做事,成功率不会很高。
那怎样才能心平气和呢?佛教中告诉我们,做事之前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心,心善就可以做,心恶则不要做。什么叫心恶呢?指做事的动机是准备害社会、害别人,此时心肯定不平静。所以,你若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应当朝利他的方向迈进,如此才能心平气和,这二者之间也不矛盾。
佛教对待生活的态度,其实不是有些人所认为的,完全是一种消极、一种逃避,不追求现世的成功。当然,追求成功也需要前世的福报,不然,今生中再怎么努力,最终也会事与愿违。
有些人经常抱怨:“我比别人付出得多,但别人已经成功了,为什么我不成功?”这说明你前世没有积福。积了福报的话,做什么都会如愿以偿,很容易成功。这个问题很多人要懂,否则就会怨天尤人,总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
问:《贤愚经》中提到无常四边:“聚际必散,积际必尽,生际必死,高际必堕。”请问,此偈对我们生活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堪布答:这些道理特别重要。表面上看来这个偈颂很简单,但实际上,大家若能通达其中奥义,在人生中遇到痛苦时,就有面对的能力。
现在这个社会,经常会有人自杀,自杀的原因若追究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一、不懂聚际必散,尤其在感情上缘分尽了,今天两人在一起,明天却分手了,自己就实在接受不了;二、不懂高际必堕,原来高高在上的地位一旦失去,便丧失了活下去的意义;三、不懂生际必死,自己最亲近的人若死了,或者自己得了绝症,拿到病危通知时,完全没有勇气面对;四、不懂积际必尽,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若是某一天突然没有了,自己就开始痛不欲生。以上这林林总总的痛苦,若能明白无常四边的道理,就会全部迎刃而解。
曾经有一次,我的小学里有三十多个学生毕业,因为就要离开母校了,他们一个个泣不成声、恋恋不舍。于是我专门讲了一个教言,告诉他们“高际必堕、生际必死、聚际必散、积际必尽”,这无常四边务必要好好记住。如果懂了这个道理,面对生活、面对世间时,就能做到一切随缘,不会特别强求。否则,现在很多年轻人在事与愿违时,往往痛苦不已,甚至可能选择自杀,做出非常不明智的选择。
无常四边的这个道理,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有比较广的剖析。大家若想深入了解,有空不妨一阅,这对你的人生乃至修行都会有利。
问:我感觉自己做事优柔寡断,但让勇猛心不断增上的话,又担心变得莽撞冲动、不计后果,给自他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该如何用智慧去辨别呢?
堪布答: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都要用心观察:“做它的后果怎么样?做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违缘?------”现在好多人没有这种概念,不管是办企业、做事情,只看好的一面,对不对的一面,却从来没有心理准备。甚至有些人连想都不敢想,不如自己死了怎么办?突然生病怎么办?这些表面上看起来不吉祥,但却是每个人必须要面对的,想逃避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平时在处理问题时,不但会看事情的正面,对负面也考虑得比较多。这样一来,提前若有最坏的打算,将来一旦事情真正发生了,到时也有面对的勇气和能力。
因此,不论你做什么事,首先详细观察很重要。藏地著名学者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也说:“智者愚者之差别,事后观察即愚者。”一个有智慧的人,在事情发生之前,必定会冷静分析:“我成办这件事的后果如何?期间违缘大不大?用什么途径才能成功?最后的效益怎样回馈社会?------”诸如此类的问题要先考虑清楚。有了这个前提之后,做事既不会优柔寡断,也不会不计后果,而是会走中道。
问: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了凡四训》,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改变命运。我的问题就是:人有没有命运?如果有的话,怎么突破?
堪布答:命运是有的。关于改变命运的窍诀,显宗和密宗的说法各有不同,《了凡四训》中也讲了很多。
其实,佛教并不是宿命论,不是说一切全是命中注定,半点都不能改;但也不是说所有的命运都可以改变。
就像世间的法律,如果你犯罪非常严重,必须要判死刑,那怎么搞关系也无济于事;但若没有那么严重的话,有些事情是可以商量的,还有一些缓和的余地。佛教中讲的命运也如此,有些命运通过你做善事,一定可以改变;而个别极为严重的恶业,果报必定要现前,做善事有一些缓减作用,但却不能完全消除。
这个问题,在《俱舍论》的“分别业”这一品中,有非常细致的描述,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总之,按照佛教的观点,命运是存在的,但并非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而且做善事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即使你必定要感受某些痛苦,做善事对它也绝对起作用。
后记
与智慧、慈悲、幸福同在
看完这本书,不知道你有什么收获没有?
我在藏地潜心研究、精进修持佛法近30年了,越深入了解佛法,越惊叹佛法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每次随手翻开佛经论典,都会有令人惊喜的收获。
佛陀抉择万法皆空的智慧、博爱一切众生的慈悲,无时无刻不让我深深感动。因此,我很想将他们与大家分享,于是也就有了这本书的由来。
当然,这本书的内容,不过是佛教典籍的沧海一粟。我只是从浩瀚无际的佛法大海中,撷取出几朵浪花略表心意,望你能品味到它的甘美。
假如你依此而生起了智慧、善良、清净的心,那在今后人生的潮起潮落中,就能把握住命运的风帆,定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索 达 吉
2012年5月30日
2012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