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日求天下奇才,俾智谋者决策,廉明者理财,勇猛者御敌.庙堂不以浮文取士,而以实绩课人,则真才皆为国用,而议论亦省矣.分遣使者罗草泽英豪,得才多者受上赏,则豪杰皆授命疆场,而盗魁亦鲜矣.①
如果皇上愿意承认这些地主豪杰并给予相应的奖赏,他们做恶的能力便会被引导转向在政治上发挥积极的作用.他们将被改造成义士而不再作盗魁.或许通过战场上的伤亡还可减少这些盗贼的数量.这样,南明政权就可利用混乱的局势使地方豪强为自己而不是为敌人所用.②
何刚关于动员乡兵的建议,集中反映了陈子龙及其他几社成员治国主张中的自利原则.史可法提出的将江北建成北伐前线的战略,也带有合理自利的特征.他认为,江北荒地应以军屯形式加以开发,屯田军民以百夫屯、千夫屯为单位,选豪杰为百夫长和千夫长,负责具体实施.为了保卫自己开垦的土地,这些屯民将组成抗击入侵者的坚固防线,并有助于收复失地.③
然而,这种将决心保卫自己家园的地方缙绅当作南明政府的最可靠的同盟的主张,遭到刘宗周等更急于求成者的摒弃.这些人抱有更激进的幻想,他们认为,只要皇上御驾亲征,百姓就会自发地响应.刘宗周还将皇帝亲征所蕴含的恢宏气度与高杰、刘泽清等人的投机与自私作了区别.①从策略上看,此时作这种区别是极不明智的,因为这样做既损害了朝中有志收复失地者的事业,又几乎使刘宗周本人丧命.刘泽清被这位思想家的自以为是所激怒,遂上疏参劾刘宗周.他见皇上没有立刻作出反映,便再次上表警告说:若不正式革除刘宗周的左都御史之职,他便辞去南明政府的官职.②当高杰和刘良佐起来响应后,马士英也对刘宗周提出弹劾,说这位思想家要求御驾亲征,是想危害皇上的性命.③随后,勋臣镇将们又把攻击目标扩大到所有支持姜曰广的"阁臣",他们指责姜曰广"谋逆社稷"④.10月9日,姜曰广辞职还乡.次日,即10月10日,刘宗周也离开了南京政府,这一次并非完全出自其本意.⑤
与刘宗周离职以及接踵而来的对阮大铖的任命同时,还有一系列辞职与参劾事件.陈子龙辞去了兵部之职,返回松江老家.湖广巡按御史黄澍上疏参劾马士英,列举了马士英所犯10条当斩之罪.①对立的双方,又重新开始以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进行斗争.倾向刘宗周的士大夫此时公开宣称自己是崇祯朝"正人君子"的继承者,并断言他们之所以遭到攻击是因为与东林党或复社的关系密切,东林书院的创建人顾宪成之侄顾杲的被捕,就证明了这一点.②与之对立的马士英与阮大铖一党则将这场冲突描述为弘光帝的忠臣与追求私利的投机者之间的斗争.他们声称,忠于皇上的人正在保护弘光帝的利益,使其免遭狂热的东林党人的损害.因为弘光帝的父亲曾在政治上反对过东林党人,所以东林党人的继承者正在伺机报复.追求私利的投机者则只是在口头上大讲忠君,实际并非如此,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在北京陷落后曾投降李自成.③阮大铖上任不久便对一些曾反对他复出的人说:"彼攻逆案,吾作顺案相对耳."④
第六节完
--------------------------------------------------------------------------------------------------
④刘宗周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见《明史》,第2882页.
⑤谢国桢:《南明史略》,第50页.主张收复失地的人们常将自己比作南宋的爱国之士.他们把史可法比作李纲,把马士英比作完全自愿地放弃北方失地的卖国贼秦桧.因此,他们反对"两立"之说.所谓"两立",即指两个军事实力和政治声望大体相当,又都声称有权统治全国,因而产生的二者并存的局面.正人君子们拒绝考虑北方的清朝与南明像从前的金朝与南宋那样共存的可能性,关于"两立",见罗伯特·克莱默:《周密和修端》,第17页.
①周时雍:《兴朝治略》第二卷,第1页.
②赵光远于1635年被洪承畴调到汉中.他在阳平一带抵御张献忠,被南明政权任命为川陕总督.《明史》第2724、2981、3511、3513页.其他各城守将也都被赐予封爵.顾炎武:《圣安本纪》,第2—3页.张缙彦曾参预迎接李自成入京,并为大顺政权效过力.大顺政权垮台后,他逃回河南.尽管张缙彦有此污点,弘光帝还是任命他为河北、山东、河南总督,承认了他在惨遭战火蹂躏的河南的权力.这一任命曾引起争议.后来,张缙彦被列入北都从贼诸臣的名单.但马士英(他可能接受了贿赂)拒绝正式弹劾他.于是,这位总督得以逍遥法外,后经洪承畴举荐归降清朝.张缙彦为一己私利而降,1660年因在浙江任职时被指控写了一首自吹为英雄的词而被流放.后死于流放地宁古塔.顾苓:《金陵野钞》,第31页;孙甄陶:《清史述论》,第34—35页;《明史》,第3494页;德·弗格斯:《中原的起义》,第31页.
③关于19世纪豫北"寨"的情况,文献中有一些精彩的描述.这些寨的墙皆用土筑成.方圆3~5里.寨内通常有一座高大的瓦房,和一座石砌的用来扼守寨门的塔楼或碉堡.寨内约有30户左右的居民,他们通常是寨主的佃户.有时,同姓人家聚居在一寨之内,后来,这样的寨常被称作"某家庄".寨主还训练自己的乡兵.傅衣凌:《关于捻变的新解释》,第33页.1640年,河南知府报告,有些豪绅(以占地多达一千顷为标准)建立私人武装,残杀百姓,奸淫妇女,强占土地,有时甚至袭击当地官府.德·弗格斯:《中原的起义》,第6—7页.这些豪绅不都是大地主,有的是盐商或落第举子,其追随者则是小商贩、城市游民和破产农民.同上书,第24页;谢国桢:《南明史略》,第104页.
①《明史》,第3066、3116页(此段引文自《明史》数处摘集——译者);德·弗格斯:《中原起义》,第24页.
②《明史》,第3069、3116页.
①《明史》,第3069、3116页.刘洪起于1645年被清军杀害,德·弗格斯:《中原的起义》,第24页.
②引自谢国桢:《南明史略》,第50页.
③同上书,第51页;又见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第100页.
④周时雍:《兴朝治略》第二卷,第6页.小威尔斯认为,"正人君子"反对"偏安",并相信明军的反攻会激励失地百姓奋起反抗,正是"过渡时期的明朝政治文化最引人注目之处.这一过渡就是在代表东林党的正人君子所采取的不协调行动的作用下,转入具有强烈道义和信念色彩的残酷战争."小威尔斯:《17世纪中国多元政治的夭折》,第3页.
⑤陈子龙:《陈忠裕全集·年谱》中,第22页.刘宗周还要求马士英像史可法去扬州一样,返回凤阳.姚名达:《刘宗周年谱》,第31—32页.
⑥陈子龙:《陈忠裕全集·奏稿》,第26—27、46—47页及《年谱》中,第18—21页.
⑦陈子龙:《陈忠裕全集·年谱》中,第18—21页;计六奇:《明季南略》,第185—186页.
①陈子龙几年来一直在推动全国性的组建乡兵运动.在任绍兴推官及后来在浙北代理知县期间,他与几社其他成员一起,力劝崇祯帝批准在全国范围内组建由乡绅领导的地方武装.浙江地区的许都率乡兵发动叛乱、攻打当地官府一事,险些破坏了这一计划.在明朝崩溃前夕,这一计划终于获准,但已无济于事.魏斐德:《清朝征服江南时期的地方主义和忠君思想:《江阴的悲剧》,第52—53页;陈子龙:《陈忠裕全集》第二十二卷,第17、18页;邓尔麟:《达官贵人》,第164—167页;邓尔麟:《嘉定忠臣》,第225、254—255页;艾维四:《晚明士大夫陈子龙》,第108—110页;温睿临:《南疆绎史》,第244—248页.后来,陈子龙同意在弘光政府兵部中继续任职之后,首先要求允许他召募水勇,以便取道天津夺回京师.他声称已买下33条沙船,并有千余名勇猛熟练的水手正严阵以待.尚缺少的武器可望在一个月内造好,江南百姓(其中许多人惯于航海)也可迅速组织起来抵御敌军.陈子龙:《陈忠裕全集·奏稿》,第1—2页(然而陈子龙本人并没有指挥水师的经验,见小威尔斯:《从王直到施琅的中国沿海:边地史研究》,第220页).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在16世纪50和60年代,这一地区的缙绅曾联合抗击倭寇.当时,东南地区的缙绅依靠浙江和江南的财富,在胡宗宪领导下,动员乡兵,招募水师,组建了抗击海上入侵者的有效防线.梅里尔恩·菲茨帕特里克:《中国东南地区的地方利益与反海盗管理》,第14—15页.
②陈子龙:《陈忠裕全集·奏稿》,第54—58页.据陈子龙1644年9月11日的上疏,当时南京驻军有2万人.他建议从中精选1万人,组成3支各3000人的标兵和1000人的侦察队.他还提出通过建立军屯和户籍制度,另外征募4万人(共计6万人).这些新兵可从江南的仆役或小商贩中召集,还可从浙东农村召集一部分(尽管许都在浙东叛乱曾给陈子龙带来过麻烦,但他对这一地区仍很感兴趣).招募来的新兵,可分为2支大军,每100人为一队,组成宝塔式编制,由1名大将统一指挥.这个计划与19世纪组建湘军的计划至少在形式上十分相似,当然后者也受到诸葛亮和戚继光的启发.
①陈子龙:《陈忠裕全集·年谱》中,第20—21页.
②见周时雍《兴朝治略》第二卷第53—55页中的陈子龙上弘光帝疏.斯特鲁弗认为,许多人将陈子龙及其一伙视为有潜在危险的激进派.他们可凭口才将百姓煽动起来,但根本不知道如何将志愿兵与正规军结为一体,也根本不了解如何与职业军人打交道(斯特鲁弗:私人通信).
③这段话引自《陈忠裕全集·年谱》中第21页的注,实际上可能未曾作为奏疏上呈."神州"一词的使用,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一般指中国当时管辖的区域.例如,诗人曹唐的一首词中有这样的句子:"远冈连圣祚,平地载神州."所以,"州"是指与神圣的祖先联系在一起的领土.这一形象的描述将大地与统治者、领土与神灵结合为一体.正如曹唐词中"平地载神州"的比喻所暗示的那样,皇位的合法性不仅仅取决于上面的"天"和"命",也取决于下面的实实在在的大地.这一皇位合法性的解释是深刻而通俗的.满人不厌其烦地讲"天"、"上天"和"上帝",南明的臣民则更关心具有象征意义的"地坛"和地下皇陵.陈子龙的话中当然也提到了皇陵."十二陵"即指位于北京北郊的十二座明朝皇陵.
①陈子龙:《陈忠裕全集·年谱》中,第21页.
②同上书第二十二卷,第17—18页.
③同上书,奏稿,第51—53页;又见第26—27、46—47、54—58页.
④《明史》,第2917页.章正宸后来在鲁王手下任职,失败后削发为僧.
⑤魏斐德:《江阴的悲剧》,第52—53页.
①应宝时编《上海县志》(同治朝编)第十九卷,第39页.
②何刚的建议遭到拒绝.部分原因是他与史可法交往过密."士英恶可法并恶刚,出知遵义府".何刚未去赴任,却在得知扬州被围后,立即前去帮助史可法,扬州陷落后自杀身亡.
③谢国桢:《南明史略》,第50页.
①周时雍:《兴朝治略》第二卷,第5页.刘宗周还暗示,派史可法去淮安意味着把北伐战略的最佳实施人物从朝中撵走:"无以表陛下渡江之心,非毅然决策亲征,亦无以作天下忠臣义士之气."同上书第二卷,第5页.关于刘宗周当时对马士英和阮大铖的抨击,又见袁继咸:《浔阳记事》,第7页;谢国桢:《南明史略》,第52页.
②刘宗周视刘泽清的参劾为"朋党之论"而不予理会.他认为,在明朝的历史上从未有武官参劾文官的先例,当然也未有武官无理威胁要杀害文官的先例.李清:《三垣笔记》下,"补遗",第2页.
③《明史》,第3070页.1644年9月11日,长安街上出现了一份诽谤吴甡和刘宗周的匿名揭帖.六天之后,高杰、刘泽清和刘良佐分别参劾刘宗周,说他已使诸镇将怒火满腔.
④顾炎武:《圣安本纪》,第11页;又见计六奇:《明季南略》,第11页.和某些勋臣一样,黄得功也参加了对刘宗周的攻击,斯特鲁弗:《南明》,第14页.
⑤刘宗周辞职获准,被护送回乡.计六奇:《明季南略》,第14页;顾炎武:《圣安本纪》,第12页;斯特鲁弗:私人通信.据《明史》载,高杰和刘泽清曾派刺客去暗杀刘宗周,但据说当刺客面对这位年高德劭的哲学家时,竟慌得不知所措.《明史》,第2882页.
①艾维四:《晚明士大夫陈子龙》,第133页;谢国桢:《南明史略》,第61页.
②温睿临:《南疆绎史》,第388—389页;查继佐:《国寿录》,第70页.顾杲也曾在攻击阮大铖的"南都防乱公揭"上署名.他之所以幸免于难,是因为副都御史与他有姻亲关系,因而设法推迟了对他的审讯.
③谢国桢:《南明史略》,第61页;斯特鲁弗:《南明》,第15—16页.
④李清:《三垣笔记》下,第2页;徐鼒:《小腆纪传》,第208页."逆案"是依附魏忠贤的官吏的名单.公元8世纪,唐朝曾编过依附叛将安禄山的唐朝官员的名单.编制曾与大顺合作过的明朝官员的名单即援引此例,亦称顺案."顺案"中的"顺"字,亦有"投降"、"归顺"之意.谢国桢:《南明史略》,第62页.
--------------------------------------------------------------------------------------------------
第七节 顺案(第五章南京政权)
自6月下旬以来,顺案就一直在策划之中.⑤6月22日,从北方逃来的官员被禁止进入南京.这一禁令是针对那些曾投降过大顺又想南下避难的人而发的.①7月4日,马士英又力荐其好友李玉田任兵部尚书,以酬劳他在北方杀死过许多"伪官".②史可法当时正在扬州试图抚慰高杰.他在扬州城外的大营中得知这些变故后十分震惊,立即致疏朝廷,表示不赞成拒绝北方官员南下的作法.他建议:
诸臣原籍北土者,宜令投呈吏、兵二部,注名录用,否则绝其南归之心.③
史可法并不想对曾归降大顺的人实行大赦.④实际上,他还要求对自己的堂弟、翰林庶吉士史可程实行惩治,因为史可程曾加入过李自成的政权,并写信劝史可法也归顺大顺.⑤但史可法也主张区别对待曾与大顺合作的官员.他以略带讥讽的口吻指出,那些现在叫嚷着要求惩处"从贼官"的人们,倘若在北京陷落时也在北方,可能会做出与之完全相同的举动.总之,史可法认为这是一段颇具讽刺意味的往事,许多在南方任职的官员原是被朝廷贬到这里来的,而现在却恰好因之而免受监禁之苦.史可法指出,高杰和刘泽清都没有坚守北方的岗位,而自己与马士英也未能营救北京的崇祯帝.他暗示南方的官员都未能挽救北方朝廷,从某种意义上说,南方官员的幸存正是由于北方官员没有严守臣节,因为如果北方官员都像忠臣义士一样杀身成仁,那么像他这样深受先帝厚恩的南方官员也都应效法.
北都之变,凡属臣子皆有罪,若在北者始应从死,岂在南者独非人臣.①
但就在史可法上疏建议只惩处罪大恶极的降贼官员时,江南士民却群情激愤,坚决反对宽恕那些叛臣.②吴地缙绅上疏谴责陈名夏、项煜等降过贼而今又仓皇逃到南方的官员.③随着公众对从贼官员的义愤日益增长,对公然背叛明朝者也深感气愤的阮大铖发现,将众人的义愤引向那些反对过他的"正人君子"是很容易的.④当南京政府颁布了杨汝成、项煜、陈名夏、徐汧等"北都从贼诸臣罪状"之后,杨汝成等人的住宅便受到以生员为主的暴徒们的袭击.这种状况迫使那些孤立无援的从贼官员又纷纷逃回北方,加入了清政府.⑤
在"顺案"爆发期间,周钟极大地损害了复社在明朝忠臣心目中的形象.周钟是1643年科举榜眼,复社领袖.他曾担任过李自成的顾问,并答应帮助李自成征服江南.周钟和其从兄周镳都为阮大铖所仇视.阮大铖因他们在"南都防乱公揭"上签名而怀恨在心.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正是周镳——他嫉妒并疏远周钟——公布了其从弟周钟在北方叛明降顺的内情.①周镳的一个门徒透露了周钟所写的那道不光彩的"劝进表"的内容,其中还将李自成比作尧舜.周镳本人还私下印了两种记述北京陷落时状况的书(《国寿录》和《燕中纪事》).其中详细描述了他那位从弟卑躬屈节的丑行,包括他对大顺大学士牛金星的奴颜媚态.②
我们简直无法描述南直隶的士大夫在得知周钟变节行为时是多么震惊,他们"远近切齿".③周钟的密友嘉定籍哲学家黄淳耀听到此事后立刻病倒了:
天哪!难道周钟竟能如此丧尽天良?他如何能做出此等事情?我们已有二十年的交情了,但我永远不会原谅他这种大逆不道之举.我希望我交友不慎的教训能使其他人在交友时引以为戒,周钟作为大臣的行为将会使未来的大臣们引以为训.④
人们愤怒的原因在于完全没有料到一个曾在科举中荣登榜眼的人竟会背叛恩重如山的皇上.在传统的观念中,获得最高级科举出身的人,理所当然应为其皇上献身.①宋朝的伟大爱国者文天祥②不就是状元吗?周钟失节不仅被看作是对明朝的背叛,而且还被许多士大夫视为对儒家信仰的背叛.因此,周钟的背叛,为那些嫉恨自视清高的东林党和复社成员的人提供了绝妙的例证,他们以此来揭露所谓"正人君子"在政治上的虚伪.
此外,由于周钟的两位伯父被指斥为宦官魏忠贤的党徒,周钟本人的变节行为便为马士英和阮大铖提供了良机,使他们可以巧妙地将"逆案"与"顺案"联系在一起.1644年7月13日,马士英上疏要求处死周钟.他对弘光帝说:
庶吉士周钟者,劝进未已,又劝贼早定江南.闻其尝驰马于先帝梓宫前,臣闻不胜发指.其伯父应秋、维持皆魏忠贤鹰犬,今钟复为闯贼忠臣,枭獍萃于一门.逆党钟③于两世,宜加赤族诛.其胞兄铨尚厕衣冠之班,从兄镳俨然寅清之署,均宜从坐,用清逆党.④
此后不久,周钟和周镳相继被捕入狱①,并很快地被处决.②
随着"从贼官"被一一认定,对周钟的逮捕揭开了一场大清洗的序幕.③1644年10月14日,大理寺颁布了对从贼官的惩罚条例.④规定罪重者磔、斩,罪轻者绞、流.⑤随着搜捕的进展,宦官控制秘密警察的权力又得以恢复,令人畏惧的东厂打手又来到南京,重操旧业.⑥
正直的士大夫本能地作出了反应.至少从表面上看,崇祯时期的激烈党争如今又全面爆发了.顾锡畴(高弘图辞职后他继任礼部尚书)等"爱国之士"又重新使用起17世纪30年代的政治术语,称马士英、阮大铖一伙为"阉党",借翻旧账以自卫.例如,这位曾亲身遭到魏忠贤迫害的大臣,坚持要求弘光帝以渎职罪取消对温体仁的封谥.⑦这个问题虽一度转移了朝廷对"顺案"的注意力,但似乎也证明了马士英和阮大铖的论断,即"正人君子"正在重新挑起危害甚大的党争.阮大铖甚至感到完全有必要针对"正人君子"集团编制一套新的黑名单.①
第七节完
--------------------------------------------------------------------------------------------------
⑤早在南明政权建立之初,马士英就向弘光帝表达了他对北京死难忠臣的关切.周时雍:《兴朝治略》第二卷,第2—3页.1644年10月3日,弘光帝为范景文、倪元璐及其他19名忠烈追授了谥号.姚家积:《明季遗闻考补》,第96页;顾苓:《金陵野钞》,第31—32页.
①顾炎武:《圣安本纪》,第4页;文秉:《甲乙事案》,第46—47页.
②文秉:《甲乙事案》,第48页.
③温睿临:《南疆绎史》,第109页.史可法认为,南明政府要聚集足够的人才,方能收复北土,而唯一的办法就是招纳落难的士大夫.可先由地方官举荐,待其任官履历查清后再邀请他们参加南京政府.杨德恩:《史可法年谱》,第52—53页.
④史可法曾上疏主张,必须处决大顺"伪官",销毁他们的印绶,以明"泾渭".对那些渡河进入其辖区的原大顺官员,他皆照例将他们斩首.周时雍:《兴朝治略》第三卷,第3页.
⑤史可程在1643年与陈名夏同科考取进士.一般都认为他是史可法的胞弟.但有人仔细研究了其家谱,证明他是史可法的二堂弟.史可程的兄弟史可鉴是锦衣卫军官.朱文长:《史可法传》,第97—98页.史可程曾在大顺政府任职,后逃到南方.虽然史可法要求惩处他,但弘光帝大发慈悲,命他回乡照料其母.南京陷落后,他在宜兴住了多年,成了顾炎武的朋友,后得以善终.《明史》,第3079页;朱文长:《史可法夫人姓氏考》,第88页.史可程与顾炎武常互通书信并题赠著作.见顾炎武:《亭林先生遗书汇辑》,1888年版;《同志赠言》第四十卷,第21—22页.程一凡先生向我提供了史可程与顾炎武两人通信赠书的史料,在此表示感谢.又见谢国桢:《顾宁人学谱》,第176页.
①温睿临:《南疆绎史》,第109页.
②文秉:《甲乙事案》,第54页.
③朱文长:《史可法传》,第34页.江南缙绅谴责"从贼官"的典型例子,见郑振铎《玄览堂丛书》第一一三册:《嵩江府阖郡士民讨逆贼杨汝成檄》.
④在一次祭奠崇祯帝的仪式上,阮大铖说:"致先帝殉社稷者,东林也,不尽杀东林,无以对先帝于地下."温睿临:《南疆绎史》,第715页.
⑤《明史》,第1546、3091、3095页;抱阳生:《甲申朝事小纪》,第二卷,第10—11页;钱■:《甲申传信录》,第64—65页;《贰臣传》第十一卷,第1—6页;姚家积:《明季遗闻考补》,第104页.杨汝成和项煜在苏州的家宅遭到暴徒的焚掠.陈名夏化装逃走.徐汧也是复社同仁,同他的密友杨廷枢一样,也是江南常州人.在1626年因周顺昌被捕而引起的首次由复社发动的苏州暴动中,两人都曾出资相助.徐汧还是黄道周的密友,并积极推动复社的事业.其子徐枋是苏州著名画家.《明史》,第3015页.尽管徐汧实际上从未降顺过李自成,但阮大铖和南京朝廷中的某些人却认为徐汧汧背叛了明朝,并将他作为复社成员降敌的又一例证.阮大铖高兴地说:"今陈名夏、徐汧俱北去矣".温睿临:《南疆绎史》,第715页.其实徐汧已跳河自尽.《明史》,第3O16页.
①周氏虽是金坛的大族,但其内部已出现裂痕,"周氏,金坛贵族,而其父子兄弟悉有离心.镳与钟尤以才相妒,各招致生徒,立门户.两家弟子遇于途不交一揖."徐鼒:《小腆纪传》,第207页.
②同上.
③同上.
④邓尔麟:《达官贵人》,第244—245页,及其《嘉定忠臣》,第263页.
①宫崎市定:《科举——中国考试的地狱》,第91页.
②文天样(1236—1283),江西人,1256年状元.1275年,他在赣州试图阻止蒙古人南进,但其所率由贵州土著组成的军队伤亡惨重.后来他奉命出使巴颜,被蒙古将领囚禁;但他设法逃出并在江西又组建了一支军队.再次战败后,他逃到广东,并被南宋进爵为公.他想重整旗鼓,不幸的是,他的许多部将被流行全国的瘟疫夺去生命.尽管如此,他仍率残部坚持战斗,甚至在战败被俘后仍不承认蒙古人的权威.文天祥被带到北京监禁了三年,而其立场从未动摇.最后,当他被带到忽必烈可汗面前时,仍毅然说:"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临刑前,他向南方磕头,犹如宋帝仍在杭州一样.翟理斯:《中国人名辞典》,第874—875页(引文中的话见《宋史·文天祥传》——译者).在满族征服中国的过程中,文天祥成为明室忠臣的榜样.其祠遍布各地,例如,1645年南京西50公里的全椒县便为其立祠.张其濬等编:《全椒县志》,第192页.
③这种用法无疑是周钟之"钟"的双关语.
④徐鼒:《小腆纪传》,第208页.
①温睿临:《南疆绎史》,第714页;文秉:《甲乙事案》,第54页;马其昶:《桐城耆旧传》第五卷,第27—28页.
②《明史》,第4112页.虽然按六等治罪者的名单于1645年1月底便上奏,但直到5月3日才下达死刑令.开列这一名单的官员被指责为过于手软而遭弹劾,接替其职者遂下令重挞周钟.徐鼒:《小腆纪传》,第208页.
③例如,曾被迫降于李自成、后逃至江南的侯恂(侯方域之父)也被逮捕.逮捕他的命令可能是阮大铖发出的.据说阮大铖正想除掉侯恂.侯恂设法逃出后,回到商丘老家.德·弗格斯:《中原的起义》,第34页.
④刑部于1645年1月20日颁布了关于此案的正式条例.姚家积:《明季遗闻补考》,第103页.
⑤有五种从贼官当处以"磔"刑:从贼攻京师者;邀贼入京并为贼撰写文告者;所有接受大顺政权所授予的三品以上官职者;所有降贼的督抚和总兵;所有主动助贼策划夺取地方的翰林院和科道官员.其他11种从贼官将受到较轻的惩处.若主动自首,则惩处更轻.顾炎武:《圣安本纪》,第12—13页;又见李清:《三垣笔记》下"补遗",第3—4页.
⑥谢国桢:《南明史略》,第61—62页.
⑦顾锡畴是昆山人,可能与顾炎武同族.他曾被魏忠贤除名;复职后,又被杨嗣昌除名.弘光帝一度批准了他的请求,取消了温体仁的谥号.但后来因顾锡畴的政敌提出相反的意见,弘光帝又改变主意,恢复了温体仁的谥号.顾锡畴因此而辞职.后来,他到了福建并拒绝了唐王政权的邀请.最后,他定居在浙江东南地区,因警告贺君尧不得毒打当地生员,而被其雇用的刺客暗杀.《明史》,第2512—2513页.
①其中一册名《正续蝗蝻录》.蝗,指东林党;蝻,指复社.另一册名为《蝇蚋录》.蝇,指东林党;蚋,指复社.温睿临:《南疆绎史》,第714页.斯特鲁弗(私人通信)认为:温睿临《南疆绎史》的最早版本中没有提到这两本名册,可能是19世纪编印此书者的伪作.
--------------------------------------------------------------------------------------------------
第八节 政治迫害(第五章南京政权)
阮大铖开始编制黑名单时,对其政敌的迫害也进入了新阶段.由于马士英和阮大铖对东林党抱有明显的偏见,因此,他们开始招纳过去与魏忠贤有牵连的人作为支持者.而这些人被鼓动起来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担心一旦正人君子们重新上台,他们自己会因过去与魏忠贤的交往而遭到贬斥.比如郭如阇、周昌晋,特别是杨维垣,在公众眼中都与从前的"逆党"有关,而如今都在马士英手下任职.这无疑将使冲突更加残酷.②杨维垣在1624年吏部之争时便是阮大铖的密友,现在他又力劝阮大铖不择手段地打击政敌.1645年初,一位自称大悲的疯和尚为阮大铖一伙提供了这样的机会.③
1654年1月12日,南京西城兵马司得报说,西华门外有一个和尚自称是亲王.④一名官员奉命前去调查,将此和尚逮捕,带入南京,由京师提督戎政忻诚伯赵之龙率手下官员审讯.在审讯者看来,这个和尚无疑是个疯子,他自称法号大悲.是定王,并说,1642年先帝为防不测而派他南下.①审讯中,大悲和尚几次改变自己的封号,还肆无忌惮地说自己与潞王有联系.最后,他向审讯者提到两位南京政府官员的姓名,其中之一是钱谦益.②
虽然在大多数人看来,大悲不过是个发狂的和尚,他自称亲王的行径是可怜的,可以不加追究.但阮大铖和杨维垣却抓住大悲提到钱谦益(他被视为与东林党和复社有牵连的人)这一情节,试图编造一起阴谋支持潞王谋反篡权的案件.③于是,他们令一名亲信参加了审讯,夸大了大悲的口供.使之牵连到143人,其中有史可法、高弘图、姜曰广以及其他一些具有同等声望和地位的人.④但阮大铖还没来得及下令逮捕这些人,钱谦益便上疏抨击了这一针对他的而又不堪一击的指控.这样一来,此事便公开化了.这就迫使阮大铖寻求马士英对此案的支持.马士英浏览了供词,意识到这项指控根本不能使公众信服.相反,只能使其同党显得滑稽可笑.⑤他看出这个可怜的和尚不能用来作为发动清洗的借口.遂于3月27日下令将大悲处决,并拒绝支持对那143人的指控.⑥
尽管如此,阮大铖仍继续对复社成员进行报复,特别是对那些曾在"南都防乱公揭"上签名的人或公开反对他复出的人.《桃花扇》对此有如下描写:
凶凶的缧绁在手,
忙忙的捉人飞走;
小复社没个东林救,
新马阮接着崔田后,
堪忧!
昏君乱相,
为别人公报私仇.①
有些人遭受打击,不得不更名换姓躲藏起来②,其余的则全部逃出南京,或到左良玉军中避难,或到扬州作史可法的幕僚.③侯方域显然是阮大铖寻求报复的主要目标,一位与之关系密切的将领(经常与他一起饮酒)警告他说,阮大铖打算逮捕他.④作为阮大铖发泄私愤之对象的其他官员,干脆在被革职之前就离开了朝廷.即使被授予官职,他们也断然拒绝.⑤
有才干的人中,有些拒绝任职,有些则因与马士英和阮大铖不和而得不到任用.例如:前广西巡抚方震孺在行政和军事方面都是行家,尤其擅长发动乡绅和乡兵.也许是因为曾受到史可法的举荐,也许是因为曾遭受过魏忠贤的迫害,并几乎被拷打致死,方震孺受到猜忌.尽管他愿意出力"勤王",却遭到马士英和阮大铖的排斥.因此,方震孺所具有的地方管理才干无法得到发挥.①
但如果说1645年1月以后,南京政权中所有的官员都是马士英或阮大铖的亲戚朋友,也不符合事实.还有一部分相当出色的官员留在朝中,在马士英弃职逃走后的最后日子里,就是他们主持朝政.其中三位主要大臣是赵之龙、王铎和钱谦益.赵之龙并不是马士英的亲信,由于他处事公正,得到朝中许多官员的敬重.这些官员担心朝政走向某一极端,因而希望有一位温和甚至妥协的大臣.②王铎是著名的书法家(1622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1640年升为南京礼部尚书,后丁忧告假还乡.期满后,原定到北京任礼部尚书,因李自成攻陷京师而未成行.1644年6月,出任南京政权的礼部尚书,继而兼任大学士.③王铎转任吏部尚书后,钱谦益接任礼部尚书.④钱谦益是著名的东林党人,⑤故有必要指出,尽管马士英与阮大铖打击正人君子,但仍有不少与东林党有关系的官员留在南京朝中.50000454_0288_0①与此同时,还有不少有才干的中立者在朝中担任要职,其中包括杨鹗、丁启睿、高倬、朱大典和练国事.②
第八节完
--------------------------------------------------------------------------------------------------
②郭如阇当上了刑科给事中(《明史》,第3436、3453页);周昌晋为御史(同上书,第3453、3496页);杨维垣为通政使(同上书,第2667、2749、3092、3495页).
③克劳福德:《阮大铖传》,第37页.
④顾炎武:《圣安本纪》,第17—18页;计六奇:《明季南略》,第24页;顾苓:《金陵野钞》,第44页.
①据有关大悲的最详细的资料记载,此人是安徽休宁人,15岁在苏州出家为僧.其父姓朱,可能是皇族的远亲.姚家积:《明季遗闻补考》,第108页.
②计六奇:《明季南略》,第171、181—183页.周镳的名字可能也被提及.一位御史后来提出周镳是这一阴谋的策划者.这种说法显然符合阮大铖之意.徐鼒:《小腆纪传》,第207页.
③不过大悲在百姓中确有一批追随者,李清:《三垣笔记》下,第16页.
④关于姜曰广反对阮文铖复出一事,见李清:《三垣笔记》下,第7页.
⑤马士英可能还意识到他可以利用钱谦益,因为钱谦益已开始试着巴结马士英和阮大铖.斯特鲁弗,私人通信.
⑥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第103页;《明史》,第3494、4111页;斯特鲁弗:《南明》,第22页.李清赞扬弘光帝明智大度地防止了这一事件演变为大规模的政治迫害.李清:《三垣笔记》下,第16页.
①孔尚任:《桃花扇》,第219页.
②何绍基编:《安徽通志》,第2490页(第二二○卷,第7页).
③谢国桢:《南明史略》,第62页.
④侯方域:《壮悔堂集·壮悔堂文集·传》第一篇传,第1页;第二篇传,第2页.
⑤例如,徐石麒初任福王政府内阁都御史,后接替张慎言任吏部尚书.阮大铖清除异己时,他告老还乡,回到嘉兴.嘉兴城陷时,他悬梁自尽.《明史》,第2513、3090页;贝蒂:《中国的土地和宗族》,第39—41页.第二种情况,可以桐城的方孔炤为例.方孔炤曾为杨嗣昌所迫,离京返乡,在桐城镇压当地农民军.崇祯末年,他被调往大名、广平地区负责剿匪.北京陷落时他逃到南方.他表面上以阮大铖在朝为由拒绝接受南明政府的任命,实际上是以此为借口与南明保持距离.他想恢复其家族对桐城的控制.桐城地区出身豪门的人普遍持此种态度,他们很快便同清廷联合起来,以保证其私有财产不受当地农民军的袭击.贝蒂:《中国的土地和宗族》,第45—47页,及其《抵抗的抉择》.
①方震孺原籍桐城,后迁到安徽中北部的寿州.他也在北方任过职,并曾说服祖大寿为明朝效力,后被阉党囚禁.崇祯即位时,他正在狱中备受折磨,因及时获释才幸免于死.《明史》,第2819—2820页.
②《贰臣传》第七卷,第24—25页.作为"勋臣",赵之龙还控制着南京兵马司(斯特鲁弗,私人通信).
③《贰臣传》第八卷,第29—30页;傅路德和房兆楹《1368—1644年明代人名辞典》,第1434—1436页.
④文秉:《甲乙事案》,第53页,记钱谦益的任命日期为1644年7月11日.
⑤然而阮大铖在邀钱谦益入内阁时,曾迫其答应参加弹劾侯峒曾和夏允彝作为回报.虽然实际上钱谦益可能从未上疏提出这项弹劾,但他确实草拟了这一奏稿.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下,第3页.
①其中包括工部侍郎易应昌(《明史》,第967、2347、2874页);大学士王锡衮(同上书,第2879、3132、3134页).
②杨鹗(1631年进士)是一位出众的行政管理人才.曾任顺天巡抚.南逃后任兵部侍郎,掌四川、湖广军务.后出镇湖广(《明史》,第2497页).于启睿(1619年进士)是丁魁楚之侄.1641年任兵部尚书,后被撤职.此时在弘光帝的南京政府中任兵部尚书(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723页).高倬(1625年进士)擅长于组织地方武装,曾在南京任右佥都御史.弘光政权建立后任工部尚书(应是工部右侍郎——译者),转任刑部尚书.他在掌刑部时是马士英的驯服工具(《明史》,第3092—3093页).朱大典(1616年进士)曾任山东巡抚,并在山东打败过当地的农民军.1635年为运河、凤阳督抚,1641年掌湖广、河南军务.崇祯末年,其子招纳亡命,组织地方武装,他因此而失宠.投奔福王后,朱大典重新得宠,并成为马士英的同党,得授兵部侍郎,后又提督江上军务.其后,他因抵抗左良玉未成,投奔唐王,任大学士.最后在抗清中死去(同上书,第156、910、2857、3097页).练国事(1616年进士)是典型的地方长官.1622年广宁失守后,他建议在北方就地训练军队以抗击后金.他曾遭魏忠贤党徒的弹劾并被革职.1628年复职.后以右佥都御史之职巡抚陕西军务,但因战败而被罢免,并像崇祯朝中许多败将一样被投入监狱.福王政权建立后,任户部左侍郎,后迁兵部尚书(同上书,第903、2724、2951页).
--------------------------------------------------------------------------------------------------
第九节 南京政府的困境(第五章南京政权)
然而,尽管这些官员可能很能干,南京政府持续不断的财政困难却限制了他们才能的发挥.朝廷自然要尽力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1644年冬季,名义上属于南明的军队超过100万人,是其兵力最盛之时:
将领或驻地兵力
高杰4万
黄得功3万
刘泽清3万
左良玉80万①
安庆驻军(归凤阳指挥)1万
凤阳驻军1万
淮安驻军1.5万
黄斌卿1.8万
李成栋(史可法指挥)4000
吴材(Wu—Cai)驻军
(水陆部队)1万
安庆驻军5000
总计100.2万
(应为97.2万——译者)
可以肯定,这些都是各地驻军的上报数字,实际人数可能要比这些数字少得多.②前五支军队主要是自给自足的.③所以其将领,像左良王等人皆在其辖区内征税,而且根本不将其税收上缴南京.其余的军队则主要依靠南京提供的军需和兵饷.这样,军政与民政的开支加在一起,每年约需1000万两银子.①
朝廷希望史可法提供这笔经费的一部分.但那年冬季,他自己的军队也没有足够的粮草,加上淮阳地区的交通被阻断,致使史可法派出的收税官只收到规定税银的一小部分.②其中只有5000两上缴南京.③因此,南京朝廷只好另寻出路.尽管以前的赋税有所减免,但常规税额却增加了;对已经纳税的地区,则课以额外捐税.例如,这年初冬,淮河地区的米税就增长了12%——据说是因为上交的稻米质量低劣;数月之后,又有宦官建议,向浙江、福建额外征银20万两以弥补府库的日益虚竭.此外,房地产交易税、渔税及沿岸芦苇税等多种杂税也开始征收.及至1645年春,马士英甚至提出向各州府征收特别税,以训练军队.这实际上是恢复了福王登基后已废除的令人切齿的"练饷".酒税也在此时开始征收,盐税提高.④在预料中的是朝廷少不了卖官鬻爵;对地方乡绅进行额外搜刮,迫使他们交纳财产税等等.⑤尽管南明政府作了种种努力,但这些权宜之计的实施,至多也只能收到800万两,而政府所需要的开支则是1000万两.⑥
这一困难显然是全局性的,南京政府根本没有足够的辖区,所以也无法为防御提供足够的钱粮.①由于缺少信贷来源和私人钱庄(清政府则可从山西商人处借贷钱款),南明政府只能发给少数将领军饷,因而它不得不允许主要军事将领在其各自辖区内拥有财政自主权.这样便削弱了朝廷对各地驻军的控制.这些军队常为分赃不均而互相争吵,以至后来清军邀请他们共同征服华南时,他们竟为能有机会掠夺战利品而喜出望外.
尽管南京政权的财政困境是全局性的,但无论当时还是后来的舆论都将南明经济崩溃归咎于皇上的昏庸或马士英的贪婪.也许找出一个替罪羊能使人们对即将发生的悲剧在感情上更容易接受.也许传统史家总是习惯于把一切罪责归于某个人的恶劣品行.②因此,无力挽回财政危机的责任,被推给了奢侈的弘光帝和贪得无厌的马士英及其同党.③弘光帝是个戏迷,据说他不理朝政,日夜沉溺于表演或观赏阮大铖所编写的《燕子笺》一类的戏曲中.④正如《桃花扇》所描述的那样,弘光帝唱道:
旧吴宫重开馆娃,
新扬州初教瘦马,
淮阳鼓昆山弦索,
无锡口姑苏娇娃.
一件件闹春风,吹暧响,
斗晴烟,飘冷袖,
宫女如麻.
红楼翠殿,
景美天佳,
都奉俺无愁天子,
语笑喧哗.①
宫殿楼台遮蔽了刀光剑影,南京城内的骄奢似乎掩饰住了前方将士的艰难困苦.皇上只关心自己御花园的美丽,只关心宫内戏班子的戏装精致.他把越来越多的权力交给了宦官,而朝中权臣又卖官鬻爵,中饱私囊.②一首当时的民谣这样唱道:
职方贱如狗,
都督满街走.50000454_0292_2③
马士英和阮大铖为了控制某些职位而相互争夺.④例如,马士英欲使张国维任吏部尚书,阮大铖则希望他的朋友张捷得到此职.结果阮大铖如愿以偿.⑤而马士英也得以提拔自己的甥婿杨文掌南京江防.①
扫尽江南钱,
填塞马家口.②
因此,有些人出于私心,利用阮大铖的卖官鬻爵和马士英的任人唯亲,拒绝放弃对江南财富的控制,反对北伐.与此相反,史可法则没有理由不支持北伐,他本人当时已在江北,而江南又无其切身利益需要保护.因此,在当时简单化的道德评价中,南京朝内的腐败自私与史可法军营中的正直献身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③
第九节完
--------------------------------------------------------------------------------------------------
②这些数字引自刘约瑟:《史可法和满洲入侵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第112页.文献中还提到其他一些将领的名字,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其中并未列举士兵的人数.那可能是想用此来填补虚报士兵名册中的空额.斯特鲁弗提供的南明军队数字,其中包括左良玉部的5万人、江防军4万人、京师驻军6万人和史可法部3万人.斯特鲁弗:《南明》,第8页.
③据说,南京应向前四位镇将提供20万两饷银,但某些当时的人——无视南京政府的巨额财政赤字——认为马士英从未将这些饷银拨发给四镇,因为他有意要激起四镇将领对史可法的不满,从而破坏史可法在军队中的威望,使史可法失去入朝作执政大臣的机会.刘约瑟:《史可法和满洲入侵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第91页.
①刘约瑟:《史可法和满洲入侵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第102页.斯特鲁弗估计,仅军费一项开支就达700万两.这一数目超出不含额外税收的正常岁入100万两.斯特鲁弗:《南明》,第8页.
②祁彪佳拒绝向需要苏松地区部分税收的史可法及江北所在其他将领提供粮草(斯特鲁弗:私人通信).
③刘约瑟:《史可法和满洲入侵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第91页.
④黎杰:《明史》,第200—201页.
⑤上户纳税6两,中户4两,下户2两(应是3两——译者).计六奇:《明季南略》,第146页;又见顾炎武:《圣安本纪》,第2—3页;谢国桢:《南明史略》,第61页;克劳福德:《阮大铖传》,第62页;斯特鲁弗:《南明》,第17页.
⑥刘约瑟:《史可法和满洲入侵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第102页.
①马伯乐《明代的灭亡》第224页着重强调了这一点.
②弘光皇帝作为一个无能之君完全符合传统史学家所描述的亡国之君的形象.这也完全符合清人的观点.乾隆皇帝十分明智地将弘光朝而不是崇祯朝称为明朝的终结.因为福王具有亡国之君的典型特征.同样,马士英也比温体仁更像误国的奸臣.斯特鲁弗:《传统中国社会中史学的作用》,第228—229页.
③李清:《三垣笔记》下,第8页.
④虽然当时大多数人认为,南明的灭亡应归咎于弘光帝嗜酒成癖,但实际上更为重要的原因却是南京朝廷不愿与农民军联合抗清.相反,弘光帝及其大臣宁愿坐观清军剿灭大顺残余力量.这种作法使清朝在舆论上占据了优势,特别是在大运河沿岸及河南北部等战略要地,南明政府袖手旁观的态度促使当地地主豪强转向清朝一边."借虏平寇"对南明政权来说只是一种目光短浅的战略而绝非长久良策.顾诚:《论清初社会矛盾》,第142—144页;又见洪焕椿:《清初农民军的联明抗清问题》,第84页.
①孔尚任:《桃花扇》,第190页.
②陈贞慧:《过江七事》,第61页;何柄棣:《中华帝国中的进身之阶:1368—1911年的社会流动》,第44—47页.许多求官者都去求阮大铖帮忙——当然需要花钱——以至其宅第人来人往,如同官衙.一天,李清登门拜访,向门人询问阮大铖是否在家,门人答:"若主人在,车马阗咽矣,如此寂寂耶?"李清:《三垣笔记》下,第18页.
③温睿临:《南疆绎史》,第714页;《明史》(中华书局),第7942页.
④李清:《三垣笔记》下,第1页.
⑤张捷曾是周延儒和温体仁的同党.《明史》,第3501页;克劳福德:《阮大铖传》,第73、95页.
①《明史》,第13页.杨文尽管曾因贪污而被御史詹兆恒弹劾,但他确实有一定的声望.他在《桃花扇》中将扇上的血迹改画为桃花的艺术形象为后来的中国人所熟知.他是当时知名画家之一,也是董其昌的好友.虽然他是马士英的亲戚,但他与复社人士来往甚密,是祁彪佳、夏允彝的好友,还是几社的创办人之一.弘光政权建立前,他曾任江宁知县.
②计六奇:《明季南略》,第146页.
③谢国桢:《南明史略》,第57页.
--------------------------------------------------------------------------------------------------
第十节 扬州的忠臣(第五章南京政权)
史可法的扬州大营吸引了江南士绅中最狂热的忠义之士.他们从江南各地,尤其是从淮河流域来到史可法营中充当幕僚,渴望为南明效力.史可法离开南京时,带走了他在镇压农民军期间召集起来的一批忠心耿耿的部下.其中有些人,如张一宠,是1635年史可法在太湖剿匪时投入其门下的.④有些则是军事家,如浙江的李标.⑤但他的大多数幕僚是17世纪40年代初在安徽作战时招募的.①在任安庆、贵池巡抚期间,史可法又网罗了许多当地士人,像安庆的周自新和孟振邦,贵池的程宗熹和汪思诚.②来到扬州后,史可法宣布成立了一个特殊机构——礼贤馆,并下令招纳四方学士.③通过其心腹幕僚应延吉的努力,史可法招纳了20名新幕僚,其中包括年轻的神箭手李升和著名的战略家卢景才(LuJingcai).④也有一些人,像正在协助史可法组织"保甲"的1643年进士吴璇,因受到史可法的赏识而任要职.其他人则进入史可法的幕府,以幕僚身份为其出谋划策.⑤其中最著名的是积极献身于收复中原事业的徐州诗人阎尔梅.
阎尔梅(1603—1679)出身于富裕的士绅家庭,其家族以擅长音律著称.他与两个兄弟从小就在父亲的督促下学习作曲,并都是受人尊敬的诗人,阎尔梅在兄弟中又最为出色.他虽然不如同乡万寿祺有名,但在24岁时就写成了一本诗集,并为一群在华中和华北的城市与乡村间浪游的诗人所承认.①1627年他来到南京,随后又到淮扬地区,与杨廷枢、沈明抡、袁徵、李待问等诗人交游.1628年,在江阴短暂逗留后(在这里阎尔梅出版了《疏影居诗》),阎尔梅便北上寻友,来到了北京.他与吴盛藻、李武曾、戴无忝及山西诗人傅山一起长夜痛饮,唱和诗歌,切磋技艺,举杯相祝,饮酒赏月.②1628年,他有幸与另一位著名的徐州诗人万寿祺应邀参加了在天坛举行的御经筵,并作为南方名士被引见给刚刚即位的崇祯帝.③
两年后,阎尔梅在北京出版了一部诗集.1632年,在完成了另一部著作之后,他回到淮扬,继而又来到杭州西湖,一路上又出版了两部著作.此后,阎尔梅从浙北再次北上,并在山东小住.山东日益增长的社会动乱迫使他于1641年回到了相对安全的淮安避难.④在往返的旅途中,他数次横渡黄河,并与许多对王朝将亡十分敏感的士大夫一样,目睹一泻千里的黄河波涛,感受到历史兴衰往复永无止境:
黄河来万里,
沧海去朝宗.
经过泉溪处,
诸水俱率从.
清浊非一路,
大小相雄雌.
与时为盛衰,
怒喜看天风.
行人不敢渡,
舟子歌艨艟.
沙诸闻笑言,
烟雨垂钓翁.
神禹知有命,
蜿蜒视蚊龙.①
历史正如黄河那样,有时汹涌奔腾,一路汇集着涓涓细流,有时则气息奄奄,干涸断流.如果这一比喻是恰当的,阎尔梅所处的正是这样的时代.由于京师已落入李自成之手,阎尔梅的生活发生了转变,学者的悠闲与诗人的欢宴从生活中消失了.他一度回到徐州.大顺官员前来接管此城后,他便逃入附近山中.武素几次派人寻找阎尔梅,并邀他返回徐州,归顺新政权.但阎尔梅复信表示要尽忠于明朝.②回淮安后,他决心保持名节,并尽力使其家族摆脱当时的困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阎尔梅开始注意到淮安以南160公里处史可法的扬州大营.他听到有关礼贤馆的消息后,便产生了再次乘船南下的念头.但此次南下与他20岁时到南京参加诗人聚会大不相同.对许多像阎尔梅这样的文人学士来说,作史可法的幕僚便意味着暂时结束毫无目的的迷茫生活,得到一次重获已失际遇的机会.直到1645年2月12日他被邀请作史可法的幕僚时,阎尔梅才真正加入了史可法的幕府.他进入礼贤馆时所抱的希望,是鼓动南京出兵北伐.③
就在这时,史可法和南京朝廷开始考虑与北京新政权结盟,以共同对付大顺残部及仍控制着西北大部分地区的其他农民军势力.正是这位长期以来一心保护长江下游免遭农民军袭击的史可法,首先提出了联合吴三桂以镇压农民军的可能性,并要求朝廷考虑.①于是,一位姓何的南明副将奉命秘密北上,联络吴三桂,并以弘光帝的名义封吴三桂为蓟国公.正值此时,南京朝廷得知清军已将李自成赶出北京并在那里建立了清王朝的消息,但这个新王朝的意图尚不完全清楚.②1644年7月18日,南京政府收到一份多尔衮致江南百姓的檄文.文中之意十分含糊.第一部分写清朝出兵华北的理由,说满人希望剿灭流贼,以救中国.北方的汉族官员士绅都"怀忠义之心"以迎清军,现在已和新政府合作.这一点恰好证明了清朝的善意.多尔衮在檄文中写道:所有与清朝合作的人,都被封官晋爵,对支持南明的江南百姓,清朝也将一视同仁,慷慨相待.
其有不忘明室,辅立贤藩,戮力同心,共保江左者,理亦宜然.予不汝禁.但当通和讲好,不负本朝.彼怀继绝之恩,以惇睦邻之谊.③
在檄文的这一部分中抛出了"两立"的诱饵,以求清与南明能和平共处.
然而,檄文的第二部分又提出完全相反的观点.文中指出:国不可有二主并存,否则百姓心存二意,必将导致国家的混乱.所以清朝在稳定北方之后,必然会遣军南下,实现统一.否则,将来很可能发生叛乱,臣民的忠诚也会发生动摇.④
檄文中虽说到南下之事,但毕竟提出了目前实现缓和的可能性.南明朝廷已开始考虑以淮河为界实现南北分立,因而对清檄文中所提建议的反应是相当积极的.①史可法也持乐观态度.他极力主张利用清军的力量去消灭主要的敌人大顺军.他认为杀害先帝的流贼比刚刚入关占领中原的夷狄更为危险.②经过充分商议,并经史可法同意,南明决定派遣使臣北上与清军谈判.③
第十节完
--------------------------------------------------------------------------------------------------
④何绍基编:《安徽通志》,第2596页(第二三○卷,第3页).
⑤沈翼机:《浙江通志》,第2993页(第一七九卷,第13页).
①黄之隽:《江南通志》,第1837页(第一一二卷,第30页).
②何绍基编:《安徽通志》,第2307页(第二○二卷,第5页);第2374页(第二○八卷,第8页);第2932页(第二六○卷,第7页);黄之隽:《江南通志》,第2557页(第一五二卷,第9页).史可法对安庆、六安和庐州的士民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而这些地区的士民对史可法亦怀有同样的感情.史可法高度赞扬了1642年遭到农民军杀戮的庐州士民,见史可法:《史忠正公集》第三九○卷,第4—6页.安徽士民因史可法政绩出色而为他立祠,见何绍基编:《安徽通志》,第575页(第五十六卷,第10页).
③何绍基编:《安徽通志》,第2310页(第二○二卷,第11页).史可法与后来的曾国藩不同,曾国藩对其幕僚有严格的甄别,而史可法则很随便地接纳新来的人,以求能在众多平庸者中发现一些奇才.刘约瑟:《史可法和满洲入侵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第140—141页.
④温睿临:《南疆绎史》,第567—568页.应延吉是优秀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有关他的事迹,见谢国桢:《南明史略》,第57页;斯特鲁弗:《传统中国社会中史学的作用》,第83、166—168页;应延吉:《青磷屑》第二卷,第5、7页.
⑤黄之隽:《江南通志》,第2861页(第一六九卷,第10页);何绍基编:《安徽通志》第2054页(第一七五卷,第16页).
①阎尔梅:《白耷山人集》,第五卷,第11页;第七卷,第9页.
②有关这些活动及其一同祭扫先师之墓的描述,见阎尔梅:《白耷山人集》,第五卷第4、57、58页;第六卷,第11、12、14、15、19、20、24、28页;第七卷,第35页.
③罗振玉:《万年少先生年谱》,第3页.
④阎尔梅:《白耷山人集》第九卷,第24、28—29页.
①阎尔梅:《白耷山人集》第五卷,第3页.诗题为《怀古》.
②同上书第十卷,第25—27页.
③同上书第十卷,第19页.
①史可法:《史忠正公集》第三八七卷,第6—7页.史可法与马士英都在皇帝面前赞扬吴三桂曾杀死很多流贼,建议给吴三桂封赏.姚家积:《明季遗闻考补》,第93页.
②这位副将到达北京后,发现吴三桂已剃发并被清朝封为王,对与南明结盟之事毫无兴趣.不过这位副将被准许在北京南城进见多尔衮.从他们的谈话中可明了一点,即这位满洲贵族正在考虑南北对峙的可能性.顾诚:《论清初社会矛盾》,第141页.
③谈迁:《国榷》,第6118页,又见顾诚:《论清初社会矛盾》,第141页.
④谈迁:《国榷》,第6119页.
①李清:《三垣笔记》下,第3页.
②顾诚:《论清初社会矛盾》,第142页.
③刘约瑟:《史可法和满洲入侵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第109页.顾诚认为,南明统治者局限于对大顺农民军的阶级仇恨,以至看不到其他出路,比如趁清军攻打农民军时去袭击清军.他们最担心的是农民军与清军联合起来对付南明,因而错过了进行北伐的良机.史可法尤其担心农民军与清朝联合的局面出现.顾诚:《论清初社会矛盾》,第144页.
--------------------------------------------------------------------------------------------------
第十一节 和谈(第五章南京政权)
被选中充当通北使臣的是左懋第.他原是户科给事中,现在弘光帝手下任南京巡抚.④他的母亲刚刚在天津去世,他(山东人)想回北方安排母亲的葬礼.⑤因此,他请求率使团前往北京.这次出使表面是为崇祯帝督办祭品及安排葬礼⑥,实际上,其真正的使命是说服吴三桂与南明结盟,并以赠送厚礼、割让更多的已被清军控制的塞外土地及每年输银10万两为条件,说服清军撤到关外.⑦这次出使声势浩大,除左懋第为正使外,还有两名副使:太仆寺少卿马绍愉和左都督陈洪范.此外还有10名官员,20名随从,骑兵50名,马夫200名,卫兵3000名,并携带有作礼品和行贿用的大量金银绸缎.①
通北使臣一行于8月7日正式离开南明朝廷.②他们准备去感谢清军从叛匪手中解救了明帝国.然而,他们刚刚离开淮安安全地带,便遭到农民军的袭击.③左懋第一行于10月到达北直隶时,被督抚骆养性阻留.后者要求他们将卫兵减少到100人,然后把他们送到会同四夷馆,好像他们是向清朝进贡的外国使臣一样.④左懋第欲将弘光帝的敕书交给清廷,但清人的答复是让他们送交礼部转呈,不得直接递交朝廷.左懋第抗议道:"此乃大明皇帝御书,何得以他国文书比."然而,清廷官员干脆拒绝接受这份敕书,并将南明使臣安置在鸿胪寺.吴三桂及其他降清的汉族大臣则避而不见.①
清廷采取这种专横态度的原因很简单.在左懋第一行离开南京,出发赶往北京期间,多尔衮已下定决心,要实现其檄文第二部分所宣布的一统天下的宣言.②多尔衮和清廷赞成原明朝御史柳寅东的计划,即在剿灭西部大顺军残余后,取道四川直下东南.当左懋第要求与吴三桂会面时,清军已经开始集结,准备投入这场新的战役.③
10月14日和26日,左懋第总算见到了内院刚陵,虽然败局已定,他还是向刚陵详细阐述了南明提出的条件.④他还要求允许他们为崇祯帝举行葬礼.刚陵断然拒绝了左懋第的要求,并明确表示,清朝已得天命,根本不会接受赎金退回东北.①他转告左懋第,多尔衮亲自邀请使臣们到清政府中任职.左懋第意识到,达成协议的希望已成泡影,于是,婉言谢绝了多尔衮的邀请并结束了谈判.②出于对这位不辱君命的使臣的好感,多尔衮同意左懋第等于10月25日由清兵护送出城.左懋第及其随员意欲南归者,听其自便.③
陈洪范不愿南归.他得知谈判失败后,秘密派人致书清廷,表示愿率部归顺,并将左懋第和马绍愉交清廷处置.④1644年11月29日,清廷接到此信,多尔衮立即派出满族骑兵追赶通北使臣,并在沧州截住了他们.左懋第提出抗议,但还是被迫回到了北京.这一次他被勒令而非邀请加入清政府.他再次拒绝,结果被处死.临刑之际仍表示要为明朝尽忠.⑤马绍愉接受了多尔衮的条件,向清廷宣誓效忠.①陈洪范则自称为向南京朝廷转达清廷的意图而获释南归.1645年1月,陈洪范回到南京.从此他便成为清朝的密探,专门向清朝递送有关南明防御中薄弱环节的情报,同时还向周围的人散布绥靖妥协和天命已去的观点.②
虽然正如我们所指出的那样,左懋第通使北方是得到史可法支持的,但在公众眼中,这次通使却仅仅与马士英有关.由于历史正在南京重演,所以人们总是习惯按照历史上南朝的模式来思考问题.于是,两派之间,即志在收复北方失土的人们与希望安抚狄夷征服者、主张偏安南方的人们便展开了争论.由于收复失地论和绥靖偏安论的争吵缠绕于大多数文人学士的头脑中,左懋第的通使北方便成了马士英胆小怯懦及不愿力争决定性军事优势的又一证据.后来,当陈洪范的所作所为被揭露后,通使事件似乎又遮盖了众多南明将领叛变的事实,并被普遍认为是导致多尔衮突然决心南下的原因之一.据说,多尔衮是因从陈洪范那里得知了南京防御的虚实,才下令提前对南方发动全面进攻.③不管这一推测是否真实,清朝向南明进攻的第一道明确命令确实是在和谈失败时发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