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医饮食营养学

_3 翁维健 (现代)
2.《随息居饮食谱》:“点茶、蒸露、酿酒皆佳。”
薄荷
【基原】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全草或叶。
【异名】又名番荷菜、升阳菜。
【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止痛,宣散透疹。
【应用】
1.风热感冒及温病初起。多配伍应用,薄荷研细末,加入蜂蜜或白砂糖,制丸食,善清风热,名为薄荷糖。(《简便单方》)
2.风热咽喉肿痛。可配伍桔梗等同用。或用薄荷甘草汤,薄荷、甘草适量,煮汤代茶饮,为口齿咽喉圣药。(《调疾饮食辨》)
3.麻疹初期,疹透不畅以及风疹瘙痒。可配伍荆芥等同用。
此外,还可用于肝郁气滞,胸闷胁胀,血痢。
【使用注意】
有表虚自汗及阴虚血燥者不宜食用。
【按语】
薄荷为清利头目养生食品。适于热性体质、肝郁气滞体质者食用,常用食疗方如薄荷糖等,亦可煎汤代茶饮。
【参考文献】
1.《医学衷中参西录》:“以之作蔬,不以之作药。至唐时始列于药品。”
2.《本草纲目》:“吴、越、川、湖人多以代茶”。
淡豆豉
【基原】为大豆经加工而成。
【异名】又名香豉、淡豉、豆豉,做调味品供食。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解表、除烦、宣郁、调中。
【应用】
1.用于感冒风寒或风热,多配伍应用。
2.用于胃脘胀闷、食欲不振以及断乳后乳胀。可单用煮汤食。
3.用于伤寒暴下及滞痢腹痛。常用豉薤汤:豆豉、薤白,煮汤食。
【使用注意】
诸养生不忌。
【按语】
本品为调畅气机养生食品。日常食之可调畅脾胃气机、安胎养孕。适于脾胃气滞体质以及孕妇食用。常用养生方如豆豉炖鸡。
常用食品五汁饮(《温病条辨》)
【配方】
梨1000g,鲜藕500g,鲜芦根100g,鲜麦冬500g,荸荠500g。
【制法】
洗净的鲜芦根、梨去皮核、荸荠去皮、鲜藕去节和鲜麦冬切碎或剪碎,以洁净的纱布绞挤取汁。
【效用】
不拘量,冷饮或温饮,每日数次。适用于外感热病、口渴、咽干、烦躁等症。
【按语】
本品原用于治太阴温病,口渴甚,吐白沫粘滞不快者。为肺胃津伤,热盛所设。方中鲜果皆为甘寒养阴之品,着重清肺经之火热,鲜芦根除清肺热外尚清胃热,鲜麦冬兼清肺胃经之火热,诸味相配,共成外感温热病之清热佳品。
又方,《重订广温热论》新定五汁饮,以鲜生地、鲜石斛、鲜芦根、梨、甘蔗绞汁,饮服。本方增加清胃经火热之力,除用治肺热证以外,尚可用治内伤消渴和呕吐等症。
脾胃虚寒者不宜多服。
姜糖苏叶饮(《本草汇言》)
【配方】
生姜6g,紫苏叶3g,红糖适量,沸水适量。
【制法】
生姜切丝,苏叶捻碎和红糖放入瓷杯中,以沸水冲泡,温浸片刻。
【效用】
趁热频频饮用,适合用治风寒感冒,胃寒型呕逆,泄泻,腹胀疼痛,以及因吃鱼虾所致的轻微食物中毒症状。
【按语】
本饮品名为后人所加。原用于治外感风寒,现为外感风寒引起胃脘不适者常选用的饮料方。生姜和苏叶皆为辛温发散风寒之品。生姜兼温胃降逆,苏叶兼理气解海鲜食物中毒之功效,红糖补中温中,诸味相须配伍共奏行气解表,温中降逆,除胀止泻之效。
桑菊薄竹饮(《广东原茶方》)
【配方】
桑叶10g,菊花10g,苦竹叶30g,白茅根30g,薄荷6g。
【制法】
上项原料洗净,放入茶壶内,用沸水冲泡温浸30分钟。
【效用】
代茶频饮,可治疗外感或内热所致的目赤,头痛,发热,喉痛等症。
【按语】
本饮原用于外感风热,为肺、肝有热常用的饮品。桑叶、菊花辛凉解表,尤以清肺、肝大热,明目为长;苦竹叶、白茅根苦凉以清肺、心经之内热;薄荷辛凉,除可发散肺经之表热,尚可疏解肝经之郁热。诸物配伍,共成清散表里火热之佳品。本饮除可作为治疗性饮料外,夏季也可作为防暑清凉饮料。
薄荷糖(《简便单方》)
【配方】
薄荷30g,白砂糖500g,水适量。
【制法】
白砂糖放在铝锅中,加水少许,以小火煎熬至较稠厚时,加入薄荷细粉,调匀,再继续煎熬至用铲挑起即成丝状,而不粘手时,停火。将糖倒在表面涂过食用油的大搪瓷盘中,待稍冷,将糖分割成条,再分割约100块即可。
【效用】
经常含化食用,有疏解风热、清咽利喉的功效。可治疗感冒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等症。
【按语】
本方原用于风热诸证,为治疗风热诸证的常用方。风热客肺,皮毛疏泄,故发热恶风,咽为肺之通道,肺热伤津,故口渴咽痛。法宜疏风清热。此糖中薄荷解表疏风,散热发汗;白糖清热利咽,合用而成疏风热、利咽喉之方。薄荷少量应用尚有疏解肝郁之功效,如逍遥散中伍用薄荷不足一钱即是此意,故薄荷糖用于肝郁气滞证也颇为相宜。
本品意在疏解风热,性质偏凉,风寒外感者不宜食用。
参考:暖春补品有大葱
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菜,同时,又“担负” 着强身健体的保健作用。尤其在立春之际,葱更可谓是大有“用武之时”了。这里所说的是“经冬不死,夏衰冬盛”具有耐寒性质的冬葱,即大葱。
《本草经疏》中说:“葱,辛能发散,能解肌,能通上下阳气。故外来怫郁诸症,番皆主之”。现在科学进一步证实,大葱确实对人体有很多益处。 它的成分很复杂,主要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A、B和C,以及矿物质、钙、镁、铁等。还有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蒜辣素,也叫植物杀菌素,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特别对痢疾杆菌及皮肤真菌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国外医学家观察发现,经常吃葱的人,患高胆固醇疾病的很少。祖国医学很早就指出,大葱能刺激人体汗腺,有发汗解表的作用。也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而具有健胃的功能。所以,俗话说“大葱蘸酱,越吃越胖”。这也证明,葱不仅是菜蔬、药品,而且是补品。尤其到了立春前后,葱的各种功用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节气和土壤的变化,这个时候的葱是一年中营养物质最丰富,也是最嫩、最香、最好吃的时候。相应的,这时的人体内部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祖国医学辨证角度来看,人体到了除陈布新的时候,对大葱的要求是多多益善。因为葱能提高人的消化功能,能把人体胃肠一年积下的污垢、邪气清除出去,没有病的人多吃葱,不仅可以预防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而且能强健体质。 (选自《北京科技报》)
第二章 清热饮食
清热泻火类茭白(《本草图经》)
【基原】为禾本科植物菰的花茎,经茭白黑粉刺激而形成的纺锤形肥大的菌瘿。
【异名】菰首、菰笋、茭瓜。
【性味归经】甘,寒。入肺、脾经。
【功效】清热除烦,催乳。
【应用】
1.产后无乳:茭白15g~30g,通草9g,猪脚煮食。(《湖南药物志》)
2.便秘心胸烦热,高血压:鲜茭白60g,加旱芹菜30g,水煎服。(《食物与治病》)
【使用注意】
脾胃虚冷作泻者忌食。
【按 语】
茭白以粗壮白嫩为佳。性寒,对于阴虚内热,便秘溲赤、咽干等热病相宜。
【参考文献】
1.《本草拾遗》:“去烦热,止渴,除目黄,利大小便,止热痢,解酒毒。”
2.《食疗本草》:“利五脏邪气,白癞,疠疡,目赤,热毒风气,卒心痛,可盐、醋煮食之。”
香椿叶(《本草纲目》)
【基原】为楝科植物香椿的嫩芽。
【异名】香椿、香椿芽、香椿头。
【性味归经】苦,平。入肝、胃、肾经。
【功效】清热化湿,解毒。
【应用】
1.唇上生疔:取本品嫩叶,捣烂,和酒服之。(《岭南采药录》)
2.赤白痢疾:香椿叶100~200g,加水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使用注意】
慢性病者不宜食用。
【按语】
香椿叶自古为时令名品。可作摊鸡蛋,盐渍、凉拌食用,均具风味。
【参考文献】
1.《唐本草》:“主洗疮疥、风疽。”
2.《陆川本草》:“健胃,止血,消炎,杀虫。治子宫炎、肠炎、痢疾、尿道炎。”
3.《食疗本草》:“动风,多食令人神昏,血气微。”
香蕉(《本草纲目拾遗》)
【基原】为芭蕉科植物甘蕉的果实。
【异名】蕉子、蕉果。
【性味归经】甘,寒。入脾、胃经。
【功效】清热,润肠,解毒,止痛。
【应用】
1.痔疮及便后出血:香蕉二个,不去皮,炖熟,连皮食之。(《岭南采药录》)
2.牙痛:香蕉两枚,煎热汁一碗,含漱。(《经验方》)
【使用注意】
进食过多,会导致胃肠功能障碍。
【现代研究】
果肉中所含的5—羟色胺可使胃酸降低,香蕉本身又能缓和对胃粘膜的刺激,故对一些药物等诱发的胃溃疡有保护作用。每日食入5—羟色胺10mg对胃肠功能并无障碍,但食入过多,则可引起障碍。成熟香蕉之果肉甲醇提取物的水溶液有抑制真菌、细菌的作用。
【按语】
临床发现,糖尿病病人摄入香蕉中的糖类后,尿糖较进食别的糖类为低。香蕉中果糖与葡萄糖之比为1:1,这一天然组成,对治疗脂肪痢是合适的,也适用于中毒性消化不良。香蕉质润性软,适合于老年人、习惯性便秘、高血压、冠心病者经常食用。
【参考文献】
1.《本草求原》:“止渴润肺解酒,清脾滑肠,脾火盛者食之,反能止泻止痢。”
2.《本草纲目拾遗》:“收麻风毒。两广等地湿热,人多染麻风,所属住处,人不敢处,必种香蕉木本结实于院中,一年后,其毒尽入树中乃敢居。
粟米(《名医别录》)
【基原】为禾本科植物粟的种仁。
【异名】小米。
【性味归经】甘、咸,凉。入脾、胃、肾经。
【功效】健脾和胃。
【应用】
1.脾胃虚弱,食不消化,呕逆反胃:粟米半升,捣如粉,水和丸如梧子,煮令熟,点少盐,空腹和汁吞下。(《食医心镜》)
2.胃热消渴:粟米煮饭。(《食医心镜》)
【使用注意】
粟米不宜与杏仁同食,食则令人呕吐腹泻。
【 现代研究】
粟米中含蛋白质及脂肪量较高,蛋白质中含多量谷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和蛋氨酸,有补益作用。
【按语】
粟米,山东最多,五谷中最硬,谓之硬粟,但得浆水则易化。小米煮的焦饭锅巴,又名黄金粉。性味甘平,能补中益气,健脾消食,止泄。北方产妇多喜服粟米粥,亦是婴幼儿良好食品。此外,发芽的粟米称为粟芽,内含淀粉酶、维生素B、淀粉、蛋白质等,有良好的消化作用,可晾干研末服用。
【参考文献】
1.《本草衍义补遗》:“粟,陈者难化。所谓补肾者,以其味咸之故也。”
2.《随息居饮食谱》:“粟米功用与籼米略同,而性较凉,病人食之为宜。”
茶叶(《本草便读》)
【基原】为山茶科植物茶的叶。
【性味归经】苦、甘,凉。入心、肺、胃经。
【功效】生津止渴,清热解毒,祛湿利尿,消食止泻,清心提神。
【应用】
1.霍乱后烦躁卧不安:干姜(炮为末)6g,好茶末3g。上二味,以水一盏,先煎茶末令熟,即调干姜末服之。(《圣济总录》姜茶散)
2.热毒下痢:好茶500g(炙),捣末,浓煎一、二盏服。久患痢者亦宜服之。(《食疗本草》)
3.血痢:盐水梅(除核研)一枚,合腊茶加醋汤沃,服之。(《圣济总录》)
【使用注意】失眠者忌服。
【现代研究】
茶叶中含400多种化学物质,主要有嘌呤类生物碱,如咖啡碱、可可豆碱等;含有鞣质、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试验证明茶叶对治疗放射性损伤,保护造血机能,提高白细胞数量有一定功效。可治疗痢疾、急慢性胃肠炎、急性传染性肝炎等病。
茶叶上可清头目,中消食滞,下利二便。《随息居饮食谱》曰:“清心神醒酒除烦,凉肝胆涤热消痰,肃肺胃明目解渴。”适于肥胖、高血压、水肿、肿瘤病人饮用。
【按语】
茶树通常种植三年以上即可采叶。以清明前后嫩叶初发时为佳,以后采摘时间愈迟品质愈次。由于加工不同可分绿茶、红茶等。绿茶能清心神,涤热,肃肺胃。红茶能温脾胃,畅中焦。
【参考文献】
1.《随息居饮食谱》:“茶以春采色青,炒焙得,收藏不泄气者良,色红者,已失其清涤之性,不能解渴,易成停饮。”
2.《本草纲目拾遗》:“雨前茶产杭之龙井者佳,莲心第一,旗枪次之;于谷雨前撮成茗,故名。三年外陈者入药,新者有火气。”
清热凉血类水芹(《千金翼方》)
【基原】为伞形科植物水芹的茎。
【异名】芹菜、水英。
【性味归经】甘、辛,凉。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利水,止血止带。
【应用】
1.小便淋痛:水芹菜白根者,去叶捣汁,井水和服。(《圣惠方》)
2.小便出血:水芹捣汁,日服六、七合。(《圣惠方》)
3.小儿发热:水芹菜、大麦芽、车前子,水煎服。(《滇南本草》)
4.白带:水芹12g,景天6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大便溏薄不宜多食。
【现代研究】
芹菜含铁量较高,每百克中含8.5mg,所以为缺铁性贫血患者的佳品。芹菜叶所含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比茎多,可以食用。
【按语】
芹菜食嫩茎,冬春间作各种菜肴,味香美。久食能清火,阴虚火旺者适宜。芹菜有青茎旱芹(根茎青绿色,短小)和白茎水芹(根茎色白、粗而高大)两种,药效以青茎者为优。
【参考文献】
1.《千金要方·食治》:“益筋力,去伏热,治五种黄病,生捣绞汁冷服一升,日二。”
2.《随息居饮食谱》:“清胃涤热,祛风,利口齿咽喉头目。”
茄子(《本草拾遗》)
【基原】为茄科植物茄的果实。
【异名】落苏、茄瓜。
【性味归经】甘,凉。入脾、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消肿利尿,健脾和胃。
【应用】
1.肠风便血:经霜茄连蒂,烧存性,研末,每日空腹温酒送服,或茄子煨熟,酒渍,暖酒空心分服。(《圣济总录》茄子酒)
2.小便不利,水肿:茄子晒干研粉,开水送服0.6g,每日3次。(《食物与治病》)
3.黄疸肝炎:紫茄数斤同米煮饭,连食数日。(《食物与治病》)
4. 脘闷酸胀,食欲不振:茄子300g,香菜5g,蒜片5g,酱油、食油、盐少许,先将茄子煸炒后,加入调味料,最后放上香菜末。(《传统膳食宜忌》)
【按语】
此品为夏秋季蔬菜,品种较多。外形有圆、长之别,皮色有紫、白之异,但性能基本相同。茄子性寒,食时往往配以温热的葱、姜、蒜、香菜等。体质虚冷之人,慢性腹泻者不宜多食。
【参考文献】
1.《滇南本草》:“散血,消乳疼,消肿宽肠。烧灰米汤饮,治肠风下血不止及血痔。”
2.《饮膳正要》:“动风发疮及痼疾,不可多食。”
3.《本草纲目》:“茄性寒利,多食心腹痛下利,妇人能伤子宫。”
藕(《神农本草经》)
【基原】为睡莲科植物莲的肥大根茎。
【异名】莲藕。
【性味归经】甘,寒。入心、脾、胃经。
【功效】
清热润肺,凉血行瘀。熟用,健脾开胃,止泻固精。
【应用】
1.上焦痰热:藕汁、梨汁各半盏,和服。(《简便单方》)
2.红白痢:藕500g,捣汁和蜜糖,隔水炖成膏服。
3.霍乱吐不止,兼渴:生藕30g,生姜0.3g,研绞取汁,分三服,不拘时。(《圣济总录》姜藕饮)
4.肺、胃出血:藕250g,侧柏叶60g,捣汁,冷开水冲服。(《食物与治病》)
5.脾虚泄泻:嫩藕120g,煮烂熟,稻米500g,蒸熟与藕泥拌匀制糕,上撒白糖少许。《士材三书》)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