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太平天国风云录

_9 linjiadayuan (当代)
  
  本来,在长沙撤退后,太平军领导人中还有一部分持“从陆路经常德北上,取河南为家”的意见,现在水军逐渐庞大,自然此看法产生改变。
  
  这时,当地的天地会会众前来报告,说在洞庭湖上有大批船只停留,纤夫、船户对清朝廷也非常痛恨,心向太平军。
  
  杨秀清认为这是天父之赐,违之不祥,向洪秀全建议,应该顺流而下,直取岳州。
  
  正巧资江水大涨。
  
  杨秀清下令全军集中一切船只,将所有粮草辎重装在船上,浮江而下。
  
  另由翼王石达开率七千人马,由陆路护船前进,取道三里桥、兰溪市、西林港至王家坪上船。最后,全体人员由临资口进入湘江。然后绕过湘阴县城,直接挺进岳州府。
  
  清湖北提督博勒恭武闻听太平军大至,和岳州知府廉昌、巴陵知县胡方穀、参将阿克东阿不战弃城逃走。
  
  岳州会党晏仲武率领手下接应太平军,乘城内空虚之机在城里起事,击败清军副将巴图,夺得仓库中三万两银子军饷,并一举拿下梁夫岘、隆奉庵、黄福滩等要地,太平军顺利进驻岳州城。
  
  太平军在岳州缴获大批饷糈、火药、枪械,并意外地发现三十门吴三桂留下的铜炮。
  
  这是吴三桂百余年前起兵造反失败,从岳州撤退时留存的,一向封存在武库中,也从来没有人过问,即使是博勒恭武防守岳州,也从来没有想到去武库查看一下,却意外为太平军所得。
  
  太平军得到大炮后,擦去锈迹灰尘,依然锃亮耀眼,有人装上火药一试,效果极佳,比那些土造的大炮威力巨大的多。
  
  这三十门大炮的发现,极大地鼓舞了全军的士气。大家都认为,这是上帝为太平军打天下所保存的武器。
  
  消息传开,几天之间,岳州城内城外投靠太平军的人络绎不绝,队伍迅速由五万扩大到十万。
  
  原洞庭湖上的纤夫、船户本多天地会众,不待太平军前往宣谕,纷纷驾船前来。在这里,太平军又获船数千只。
  
  船夫的加入与船只的增多,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兵种——水军。
  
  太平军最早的水军为罗大纲的艇军,最初大约二三千人,但自太平天国起义后,罗大纲的军队一直作为主力使用,损失巨大,特别是在永安之战里,几乎全军覆没。其实这也是太平天国最高领导人的私心,在战争中一直把非嫡系的罗军作为主力军使用,而保存自己最直属的部队实力。幸亏罗大纲没有私心,担负起打硬仗、打苦仗的使命。他的军队久经战火,也确实比那些刚刚组建的农民军有战斗力。
  
  也正因此,罗大纲失去了在天国高层的发言权。有自己的实力才有发言权,不仅是太平天国的惯例,也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铁律。
  
  重建船队,建立水军,应该最合适的统帅是罗大纲,罗大纲在加入太平军前,一直在水上作战争,有不少水战经验。
  
  不知道是否对这出身天地会的将领不放心,反正洪秀全、杨秀清都不看好他。
  
  被任命的是近日刚刚投靠一位祁阳商船主人唐正才,官位为典水匠,职同将军。
  估计接到这项任命,唐正才是大出意外,而罗大纲却不是滋味。
  
  水营正式建立后,水师由五军扩为九军,共一万五千人。
  
  这时,太平军从诸王到普通士兵,人人喜气洋洋,军威大振。
  
  全军在岳州城休整十天,然后在一片鞭炮锣鼓声中,顺流向武昌进发。
  
  岳州失守的奏折以日行六百里的速度报告朝廷,一向被丢城失地弄的大动肝火的咸丰皇帝大为震怒,下谕将巴陵知县胡方穀、参将阿克东阿即行处斩;岳州知府廉昌监候秋后处决,博勒恭武革职拿问;并严令新任钦差大臣署湖广总督徐广缙即赴武昌防守。
  7、攻克武昌
  
  武昌是湖北的省会,西枕长江,东依洪山,城高墙厚,形势险要。当时武昌清军仅三千余人,湖北巡抚常大淳、提督双福以城内兵少,将城外兵勇全部撤入城内。自湖南来援的总兵常禄、王锦绣所率千余名清军赶到,也全部入城,准备依城固守。
  为了防备太平军“潜挖地道”,常大淳等以“有碍炮路”为名,下令尽毁城外民房。一把大火之下,到处火光熊熊,烧了七天七夜,城外尽空。此举实在是把武昌的老百姓赶到国家的对立面。
  
  十一月初,陆路太平军六七千人由蒲圻直逼武昌城外,未遇任何抵抗即占领了城东洪山、小龟山、紫荆山诸要点,并向南北两翼展开,包围武昌城,同时挖沟筑垒,阻击敌人援军。
  
  水路太平军也于同日抵鹦鹉洲,经一昼夜激战,攻破汉阳,不久即占领了汉口。
  
  攻占汉阳后,典水匠唐正才率部于汉阳、武昌间以船只相联,用巨缆横缚大木,上铺木板,架起两座可通人马的浮桥,往来渡兵,如覆平地,沟通了汉阳、武昌间的联系。
  
  杨秀清、石达开等率领大部军马进驻武昌城周围,在险要处四周筑垒,开始了强攻。
  向荣于十一月四日率万余援军赶到武昌附近,随后对围城的太平军多次发起攻击,但始终无法突破太平军的包围线,与城内清军取得联系。
  
  不久,张国梁部也到达武昌,与攻城的太平军展开了激战。太平军靠着坚固的阵地,坚决防守,把张国梁部打退。这样,城内城外的清军被分隔开来,不能互相支援,这是武昌失守的重要原因。
  
  其实,向荣也曾经数次派人混入城内,与湖北提督双福接洽,要求城内清军出外接应,来个里外夹攻。可双福怕城内有失,不敢轻动,只是命令士兵坚守待援。眼睁睁的看着向荣、张国梁部失败而去。
  
  而另一路支援的清军甘肃河州部总兵吉顺部则龟缩在汉口的西北双庙一带。这样,太平军周围没有了其它清军,得以集中兵力攻打武昌。
  
  十一月中旬,杨秀清干脆把汉阳的太平军调到江南来,加强了阻击清军与攻城的力量。
  
  内线的太平军重点进攻武昌九门。太平军的战术是先用了大炮猛轰,再派敢死队爬云梯登城。现在的太平军炮弹充足,与永安突围时不可同日而语。在一路进军中,太平军的人数不仅大量增加,也制造了不少武器,在道州、郴州又补充了不少弹药与武器,特别是在岳州缴获的三十门大炮,每天都朝着九门怒吼着。
  
  但清军的抵抗也异常激烈,用炮火滚木、礌石等来针锋相对。
  
  攻城二十来天,武昌仍然未下,而清军的援军却继续增多,这样相持下去,对太平军是不利的。
  
  太平军决定采用穴地攻城法。
  
   “土营”开始投入了战斗,那些善于挖地道的矿工发挥了巨大的潜力,只用几天的工夫就神不知贵不觉的在文昌门外挖了三条地道,直通文昌城墙脚下。然后在城墙脚下填满炸药。
  
  十二月四日凌晨,埋在文昌门附近的火药轰发,炸开城墙达二十余丈。已经升任殿前左一检点的林凤祥、殿前右二检点李开芳、殿左一指挥罗大纲身先士卒,奋勇登城,太平军先头部队随即由缺口冲入,大队相继突进。
  
  是役中,湖北提督双禄、总兵常禄、王锦绣在乱军中被杀,巡抚常大淳、学政冯培元自杀。其余官员百余人被太平军处死,普通清军也纷纷丢下武器,争相四散逃跑,武昌遂为太平军占领。
  
  这是金田起义以来太平军攻下的第一座省城。武昌为九省通衢,北可经襄阳入河南,问鼎中原,东可顺流而下南京,西可入天府之国四川。
  
  据有武昌,展现在太平天国子民前面的是一个更开阔的天地。
  十一章 建都
  
  1、曾国藩出山
  
  岳州失守以及上谕的内容对湖南巡抚的张亮基震动很大,虽然太平军在长沙不克后主动撤走,但太平军用兵狡诈,飘忽不定,说不定哪天又会突然挥师南进,攻下长沙,那时后果将不可设想。
  
  张亮基知道,如果真有那个时刻,自己的这颗头颅不是被长毛砍下,便是被朝廷砍下,所以长沙的戒备不能松,这是他与文武幕僚的共识。
  
  在此之前,张亮基曾经上奏折向朝廷建议,要在湖南全省兴办团练,以保护地方安宁,但一时缺乏这样统筹全省的人才,只得作罢。
  
  人才说到就到。
  
  正在太平军进军湖南时,官居大清礼部右侍郎,兼署吏部左侍郎曾国藩奉旨离京到江西充任乡试正主考官。那知道行抵安徽太和小池驿,突然接到老家送来的母死凶信,曾国藩便立即改道回家,火速由水路经江西到湖北,又由湖北进入湖南,回家守制。一边起草奏章,上奏朝廷,请另派大员赴江西担任主考官。
  
  
  清朝秉承明制,强调以孝治国,凡有官员的父母等亲属亡故,必须在家守制。除非皇帝特别下旨起用,称为“夺情”, 这也是君大于亲的缘故。天、地、君、亲、师五大伦常中,除天地外,是君最大,所以君主可以视国家的需要进行“夺情”,也就是夺取人之亲情的意思。
  
  所以,这段时间,曾国藩正在老家湘乡的荷叶塘守制。
  
  因此,他接受了幕僚的建议,向朝廷推荐,让曾国藩出山,举办全省团练。
  
  之前,张亮基曾经写信给曾国藩,请曾国藩到长沙来总管全省的团练一事,曾国藩以要在家终制为借口推脱了。
  
  当时,在湖南各地都办有地方团练,其中以湘乡的罗泽南比较著名。有人提议,让罗泽南到长沙来主持大局,但罗泽南明显资历不够,张亮基没有同意。确实,无论从资历、地位和才具几个方面来看,只有曾国藩是最合适的,虽然他从来没有带过兵。
  
  正在长沙防守的江忠源与幕僚左宗棠也一致认为,此事非曾国藩不可,别人谁都办不好。
  
  于是,张亮基又亲自写书一封,请托前文中曾经激励左宗棠出山而此时正“丁忧”在家的郭嵩焘去湘乡动员曾国藩,准备以乡情打动曾国藩。
  
  同时,再次向朝廷上奏,请朝廷以圣旨的形式命令曾国藩出山。
  
  双管齐下,果然奏效。
  
  十一月二十日,咸丰在奏章上批复,任命曾国藩以礼部右侍郎的职务帮同办理湖南省团练事务。
  
  这一日应该算为曾国藩开办湘军的开始。
  同日,咸丰在上谕中免去向荣的遣戌罪,赏还提督衔,命帮办军务,提镇以下悉听节制,接着,又授为钦差大臣。终于使这位太平军的老对手有了独当一面的权力。
  
  在此期间,清朝廷又任命了四五十位团练大臣,命令凡在籍官员和地方豪绅,均须筹银募勇,组织地方团练,以镇压太平军。
  
  同时,咸丰帝进一步调兵遣将,进行分兵防堵。
  
  他接连任命三名钦差大臣,指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作战,以向荣代替徐广缙为钦差大臣,指挥清军紧追太平军。
  
  任命署河南巡抚琦善为钦差大臣,会同直隶提督陈金绶等,指挥从陕甘、直隶、山东、山西等省调来的清军一万九千名和从吉林、黑龙江调来的马队四千名,于河南南部的南阳、信阳、商城一线防堵太平军北上。
  
  任命两江总督陆建瀛为钦差大臣,统筹苏、皖、赣三省军务,自金陵率兵赶赴九江一带,防堵太平军沿江东下。
  
  此外,命原云贵总督罗绕典与荆州将军台涌合力筹防襄阳;命署四川总督裕瑞选派将领酌带精兵,进至四川、湖北交界一带防堵。共计投入的总兵力达十万以上。
  2、直下金陵
  
  再表太平军方面。
  
  却说太平军攻克武昌后,在此停留了一个多月。
  
  这期间,在太平军内部,对下一步的进军方向又产生了争论:有人主张建都武昌,派兵从襄樊出口,北进中原,也有人主张东取金陵,踞为根本,徐图进取。两种意见一时统一不起来,连天王洪秀全也不能决定。这时,一位老水手上来进行建议。
  
  老水手就是在岳阳投军“典水匠”唐正才,他主持水军的工作,下面有上千艘大小船只,如果弃水登陆,那就标志着这辛辛苦苦创建的水军毁于一旦。
  唐正财的意思是,金陵龙蹯虎踞,为自古帝王之都,有王气,可以据为根本。而河南地瘠而民贫,不是用武之地。
  
  还有,在太平军高层中也有一层担忧,洪秀全的“洪”字属水,进入河南干旱之地,说不定水枯人亡,于大势不利。
  
  应该说,唐正财的话是非常有道理的,
  
  当时从清廷的决心和部署看,河南方向兵力较强,长江下游则相对薄弱。而太平军本身在益阳、岳州、武汉一带获得了数以万计的船只,并已编成“水营”,这是太平军的一支重要作战力量和运输队伍,因此,顺江东下,不仅可以直接威胁清王朝赖以生存的南北水陆运输线和江南财源要地,而且能充分发挥水营的作用。如果北上中原,就不能发挥水陆配合作战的特长,等于弃长处不用,而用自己的短处。所以,从双方实力和天时、地利等条件来看,太平军顺江东下的决策是可取的。
  
  唐正财的建议正中杨秀清的下怀,杨秀清又借“天父下凡”肯定了这种主张,这才结束了这场争论。
    
  太平军在武昌过了新年后,于咸丰三年正月初二日(1853年2月9日)放弃武汉。弃武昌前,太平军把武汉的库银与从达官富豪搜刮的200余万两白银以及无数的金银财宝、军用物资、粮食等全部搬上了船只。
  
  其时,太平军男女老幼已经达二十余万,号称五十万,大小船只达万余艘。
  
  弃武昌后。太平军水陆并进,由翼王石达开担任总前锋。陆路由胡以晃、李开芳、林凤祥等率领,陆军夹两岸而行。水路由翼王及秦日纲、罗大纲、赖汉英等率领,顺流而东。东王、北王坐镇中军,天王洪秀全随水路行动。
  
  一时水上艨艟万艘,帆帜如云,蔽江直下;陆上人强马壮,士气高昂,沿长江两岸向下游进发。
  
  咸丰三年正月初八日,秦日纲、罗大纲所率先锋水师到达广济县南的老鼠峡。
  
  清军在老鼠峡及其对岸下潮湖驻有三千江防军,被太平军掩杀,几乎全军覆没,寿春镇总兵恩长跳江而死。钦差大臣、两江总督陆建瀛原驻三十里下的龙坪,闻听前线大败,仓皇逃回金陵。沿江江防军见无主帅指挥,纷纷溃散。
  
  太平军随后于十一日占领九江,十四日到达小孤山,小孤山在安徽宿松县东南六十公里的长江中,一峰独立,形如椎髻。南岸与彭浪矶相对,江流到此,水流湍急,是为进入安徽的门户。在此负责防守的安徽按察使张熙宇,不战而逃,潜回桐城。太平军过小孤山,十七日攻破安徽省城安庆,守军七千余人溃散。随后攻克安庆,杀安徽巡抚蒋文庆,并缴获大批财物与军需物资。
  
  一路上,太平军长驱直进望风披靡,进展顺利。接下来,又连克安徽池州(今贵池)、铜陵、芜湖、太平府(今当涂)及和州(今和县)等城市。
  
  由于水路太平军进展神速,陆路太平军也未遇多大抵抗,一路所过州县,清军非逃即投。
  
  由于太平军在进军途中,沿途不断有会党与大量百姓加入,加上一路的裹胁,太平军的人数大增,到达金陵(今南京)城外时已经超过四五十万,号称百万。
  咸丰帝得知九江、安庆失守后,急命向荣率兵赶赴江苏,命琦善、陈金绶率兵急趋安徽,后又令其由皖北进兵江南,协助防守,并保卫南北漕运。但这时,太平军已经顺流而下,进抵金陵城下(南京)。
  
  金陵当时称江宁,是两江总督所在地,因为两面濒临长江,东依钟山,附近丘陵环绕,形势险要,向有“龙盘虎踞”之称。历史上曾经有多个朝代设都城于此,号为六朝古都。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后,对城墙大力修建、加宽,城墙高厚,周长达九十余里,整个城市由宫城、皇城、京城、城郭四圈城垣组成。明成祖篡位后,移都北京,但南京依然作为陪都,设立了六部,与首都的规格相同。清之后,虽然在政治的意义上有所下降,但把原来的宫城作为满城,由满人居住、满兵驻守。所以也是江南的名城大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其时,江苏清军共有绿营兵三万余人、八旗兵数千人,分守各要点,能机动之兵不足万人。太平军攻占武昌后,陆建瀛从全省抽调绿营兵四千八百人,其中三千名带赴上游防堵,一千八百名留守金陵。
  
  内城设有江宁将军,辖旗兵三千余人。太平军进攻时,城内共有旗兵、绿营兵五千余人,另有江宁布政使祁宿藻临时募集的勇壮八九千人,协助防守。
  3、建都天京
  
  陆建瀛自上游逃回金陵后,数日不理政事。江苏巡抚杨文定借口防守镇江,也离城而去。江宁将军祥厚、江南提督福珠洪阿等将上述情况上奏参劾,结果陆建瀛被拿问治罪,杨文定被革职留任。可是,未等清廷的谕旨到达,太平军的先锋部队已进抵城下,陆建瀛、祥厚乃尽撤城外兵勇,依城防守。
  
  正月二十八日,太平军过太平府、下和州,一路风驰,在采石矶一带复分为水陆两路进发。第二天,陆路前锋部队大队太平军在李开芳、林凤祥等率领下,抵达金陵城西南的善桥一带,扎营二十四座。
  
  次日,李开芳率数百人占领雨花台,置大炮于抱恩寺塔上,开炮轰城。当天,水师前锋亦至,分泊大胜关至草鞋峡一带江面。二月初二日,太平军水陆大队继续赶到南京江面,满布于新洲与下关之间。同时,分兵占领浦口,并完成了对金陵的包围。
  
  金陵城垣南北略长,太平军以南北两面为主攻方向,陆师攻南端的聚宝门,水师攻北端的仪凤门,以便发挥水陆两军的优势,并迫使清军分散兵力。
  
  清军则以江宁将军祥厚率领旗兵守北门,陆建瀛率领绿营兵守南门同时,向清廷火急求援。二月初九,太平军埋在北面的仪凤门附近的炸药引发,炸辉城墙两丈余,太平军随即冲入北城。
  
  城破后,陆建瀛连忙逃跑,这人也讲究排场,竟然在逃跑时还大摆仪仗,乘坐大轿;运气更差,在黄家塘迎面碰上了一队从北城攻入的太平军,对于这样的“清妖”,还是“大妖头”,太平军是例不手软的,在亲兵抵挡失败、轿夫逃散后,一个太平军上前一刀,把陆建瀛斩杀于地上。
  
  防守南城的清军闻北城已破,总督被杀,便纷纷逃遁,不战而溃。旗兵则退入了满城。
  
  于是,进攻南城的数千太平军在林凤祥、赖汉英、吉文元的率领下,乘夜缘梯登城,打开聚宝门、水西门、汉西门。
  
  次日黎明,大队太平军进入城内,直奔满城。
  
  满城是明代内城,清代是旗兵的驻防地,也是满人的生活区,驻有旗兵三千余人,连家属应该人数在万人以上。旗兵与绿营兵不同,他们是大清的嫡系队伍,对于意图推翻大清、屠杀满人的太平军是恨之入骨,何况太平军对付满人的政策也是绝不允许满人妥协的。所以在攻克金陵的过程中,旗兵是最强的抵抗力量。太平军在进入北门时就遭到了旗兵的顽强抗击,以至在北门一带无法立足,只得退却,如果不是陆建瀛逃跑被杀,南门的绿营纷纷溃散,以金陵的守军支持数日当无问题。那么,向荣、琦善、陈金绶的援军到达后,太平军也有可能重蹈桂林、长沙之覆辙。
  
  旗兵退入内城后,江宁将军祥厚、副都统霍隆武等率领下凭借坚固的城墙进行拚死抵御。居住城内的满人包括老人、妇女、小孩也组织起来,自愿加入保卫战。但毕竟力量悬殊,再加上太平军挟战胜之余威,前赴后继,虽然被杀死无数,但满城终于被太平军攻破,祥厚和副都统霍隆武被杀,满人全城死难,其状惨烈不可忍睹。
  
  
  二十二日,金陵全城为太平军占领。
  清咸丰三年三月初一,天王洪秀全乘坐六十四抬的大舆在千军万马的拥簇下进城,设宫殿于原来的两江总督衙门。
  
  改金陵(江宁)为天京,正式定都于此。
  
  随后,天王又下诏书大封功臣。除健在的各王自建王府、设置僚属外,阵亡的两王西王、南王之职务由其幼子接替,封萧朝贵之子萧有和为幼西王,冯云山之子(名字不详)为幼南王。
  
  不久后,封秦日纲为顶天侯,胡以晃为胡天侯,陈承溶佐天侯,黄玉昆卫天侯、李俊良补天侯。
  
  又授六官丞相与检点之职。秦日纲等三十二人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正、又正、副、又副丞相;林凤祥等六十四人分别为殿左、殿右三十二检点(有重复,其中部分还兼东殿、北殿、翼殿等王府事务)。
  
  其中有几个人提一下。
  
  林凤祥、李开芳等是以攻克武昌的功劳被授予天官副丞相、地官正丞相之职。
  
  罗大纲在取镇江后也被封为殿左五检点,这之后一直到咸丰五年罗大纲带兵回救芜湖、太平战死,再也没有得到提升。即使在太平天国后期大封诸王,并追封前期有功将领的时候,罗大纲也是唯一一个没有被追封的。而许多名不经传、功劳远远低于他的人却被封为丞相甚至王侯,这对于他实在是太不公平的事情,这也体现了罗大纲是太平天国中的一个悲剧式的人物。
  
  这年四月,陈玉成也被任为左四军正典圣粮,职同监军。这年他才十五岁,这是因为大军进攻武昌时,他所在这班五十名童子兵抢先占领了被炸药爆破的缺口,立了头功。
  
  而此时的李秀成已经随春官正丞相胡以晃理事,由于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卓越军事才能,杨秀清保举他为右后四军帅,守天京太平门外新营。
4、太平天国里有一支童子军
  
  太平军这支以宗教热情武装起来的队伍,自金田起义后,两年多时间内,转战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六省,所向披靡。在进入湖南后,不仅队伍愈发壮大,而且又下武昌,克金陵,正式建都立国。
  
  而在这两年内,清廷耗银二千五百余万两,动员十余万军队,结果损兵折将,弃城失地,还失去了多员带兵大将与方面大员,损失可谓惨重。
  
  太平军能在短期内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除了一些战略、战术上的因素外,最重要是太平军组织严密指挥统一、纪律严明、士气高昂,有一只不怕死的敢战队伍。这与清军的士气低落,统帅不和,事权不一,军队纪律败坏,士兵贪生怕死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这支敢战的队伍中,还有 一支由儿童组成的队伍,即“童子军”。
  
   这支“童子军”不仅在攻城略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太平天国培养了后备人才,如太平天国后期的领袖英王陈玉成、首王范汝增这班人,都是从“童子军”中得到锻炼成长起来的。
  
  这支“童子军”不仅在攻城略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太平天国培养了后备人才,如太平天国后期的领袖英王陈玉成、首王范汝增这班人,都是从“童子军”中得到锻炼成长起来的。
  
  前面讲到,太平天国是实行男女分营制度的。太平军兵员多半是阖家投奔者,壮男编入战斗部队,妇女编入女营,儿童则分置各军馆,称童子兵。女营编制与陆营略同,但不设师、旅。女营主要从事一般体力劳动,间或也协助守城作战。而童子兵因为年龄较小,并不在太平军的编制里面,与妇女编为女营那样不同,而是把童子作为牌尾编入男营,一般也不让承担战斗任务。例如太平天国史里提到的,在前十三军前营前前一东两司马吉添顺统下兵册中所列牌尾,有十一岁的朱贵儿,十三岁的汪毛儿,十四负的万如意、郑杏花,十五岁的陈小四等等。但在频繁的战争中,这些童子兵接受了战斗的洗礼,乐于并争取接受战斗任务。
  
  童子兵的特点是最富于战斗精神,当先陷阵,不得胜利不止,以战死为光荣。
  
  由于童子兵不怕牺牲,对死的概念模糊,且以呼喊跳跃为乐,登高涉险,如履平地,更有一些童子敏捷如猿猴,忽而冲到最前面,让人防不胜防,忽而又飞奔而去,让人无从追赶。因而,太平军在起义后充分认识了童子兵的作用,在不少战争中用童子为先锋,或者用为敢死队。
   
  童子军参战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咸丰二年春进攻桂林之役。在该战役中,太平军利用童子兵进行冲锋,但没有奏效。
  
  最有成效是如咸丰二年十二月,太平军用地雷阵破武昌文昌门城墙后,要有最勇敢的人首先抢占缺口,就派陈玉成这班童子兵五十名担当这个重大的任务,陈玉成等欢欣鼓舞接受了任务。当地道导火线火光一闪,立刻地雷瀑炸的响声震得山摇地动,被炸开的文昌门附近城墙的砖石,在冲天的烟焰里,四处横飞。在这硝烟弥漫,乱石横飞中,陈玉成等五十名童子兵,当先冲锋,扑向抢堵缺口的敌人,迅速占领了缺口,后面大军才跟着拥上,一举攻克武昌。在这战役中,陈玉成等五十名童子兵立了头功,陈玉成也因此得到提升与重视。
  
  为了补充童子军的兵员,太平军每到一地,除对成人进行掳掠强行编组外,对那些来不及逃跑的小孩也是一网打尽,不管美丑迟钝聪慧,无论富贵贫贱,一律编入牌尾。如果是俊秀聪明的,太平军军官一般收为义子,从父之姓。而愚笨丑陋的,就跟随一般的士兵,平时从事一些杂役工作,比如烧火暖被、捧茶端饭、洗衣刷碗等,行军打仗时,则背负刀剑、运送炸药等。虽然从事最下等卑贱的工作,但无一例外的是,童子自加入太平军的队伍后,全部经受了洗脑术,对太平天国死心塌地,即使有机会逃跑的,也绝对不会逃跑,而且甘心的为其前驱。
  
  所以清军在情报里情报说:“凡临陈攻城,亦惯用童子为倡,以童子皆不畏死,无不以号叫跳跃为乐者。且手足轻便,往往登高陟险如履平地。”又说:“每陷一城,掳一庄,童子又愿为前驱,群贼随其后”。
  
  童子军不仅经常充当前锋,也是清军溃散后的重要追击力量。清军溃败后,太平军由于要攻城略地,一般无暇顾及追赶,而童子军则不同,他们一般没有具体的战斗任务,看到清军逃跑,就认为有机会可乘,在后面穷追猛赶,不达目的不罢休。
  据说,童子军还很狡猾,在追赶清军时,如果清军身材高大,童子自知不能力敌,就骗对方,如果你放下武器,跪下投降,就饶你不死。结果等清兵一放下武器,童子就手起刀落,一刀把对方砍死。
  
  从某些方面讲,童子比大人更加残酷与无情。对于被俘虏的清朝官员与探子,太平军一般是审讯后杀掉,童子则不然,他们往往以残酷折磨为乐,直弄的对方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那些豪绅落在童子的手里,更是不堪折磨,非落得把所有匿藏的财物拿出来不可,对于那些爱财不爱命令的豪绅,童子们也有办法,他们经常先深入这户人家,攀高入暗,敲墙破壁,搜刮金银,连文书、衣服之类的也不放过,即使藏的最是隐秘,还是难逃“童子军”的法眼,一直把他弄的家破人亡为止。
  
  而童子还有许多大人无法企及的优势,他们人小而机灵,目标也小,经常深入敌后,或侦察敌情,或传递文书,或破坏敌人的军事建设,甚至放火杀人,以扰乱敌军后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太平军每过一地,都要焚烧庙宇、学宫,毁坏神像、破坏孔子牌位等,对于这样破坏的事情,童子更是不亦乐乎。
  
  由于长期受到拜上帝教教义的熏陶与军事战争的锻炼,这些原来思想上是一张白纸的童子变得六亲不认,即使亲身父母,如果身在两个阵营,也是绝不容情的。而且他们年富力强,正在不断长大,特别英勇善战,虽死不惧,每逢战斗,无一不是以一当十。
  因此,清朝统治者就把太平天国的童子军看做他们的“心腹之大患”。
  确实,被改换了头脑的童子军是最可怕的,我们也由此可以看出太平天国洗脑术的厉害。
  在太平天国起义到覆灭的十三年中,几乎每处都有童子兵参与的影子。如前文所说的,童子兵在破武昌中首先冲锋登城,把抢缺口的清兵打败,大军继进,遂克武昌。
  
  在后期的战争中他们更是立下了辉煌的战绩。如同治元年的三月,太平军江苏嘉定撤退之役,奉命死守城内掩护撤退的忠勇小队一百三十人,大多数是少年兵和童子兵。他们在洋枪队攻城大炮猛烈轰击之下,扼守敌人攻击最猛烈的南门。他们每个人拿着一杆鸟枪,冒着侵略军射过来的可以炸毁一大片城墙的大炮弹,一直冲到前面,用这种笨劣的武器对着敌人开火。其中有三个最小的童子,因为人小达不到枪眼,他们一直在等待着侵略军的三十二磅炮弹打开一个洞口,以便利用这个洞口射击。他们为了避免敌人的来福枪,从不利用同一洞口射击两次。他们架在城堡上的三门中国两磅炮始终向着敌人开火,直到敌人的猛烈炮火轰毁了城墙,把这些炮手埋在瓦砾下面,才使这三门小炮沉默下去。随后,敌人排山倒海地冲了进来,他们退到北门,这是守城军撤退的地点。他们在这里支持抗击故人,掩护自己部队的撤退,浴血死战到最后一人。
  
  又如同治二年正月江苏太仓大败奥伦之后,三月太仓在撤退前重创戈登之役,在守军四千多人中,也有许多童子兵,他们在敌人枪林弹雨之中,冲到缺口,用一堆堆的擂石来投掷洋枪队,把洋兵一次又一次的冲锋打退,终使敌人受到重大的伤亡。
  
  这几役童子兵的战绩,可谓重大,不过从这个战争的角度来看,童子兵无疑是宗教与太平天国的牺牲品。
  第十二章 纸醉金迷
  
  1、“平等”下的极度奢侈与享乐
  
  拜上帝教宣扬的教义是,天下人人都是平等的,应该以兄弟姐妹相称,这套教义被儒生攻击为“无父无母,有勃伦理。”其实不然,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还不失为一种平等的思想,与现代的“乌托邦”有所类似。但实际上,在太平天国中,这套理论仅仅是一种美丽的泡沫,用来愚弄那些不识字的普通子民。
  
  一开始,在洪秀全等在广西传教期间,确实与信徒同吃同住,颇有与民同甘共苦之意。但自金田起义后,特权与专制就开始显现,特别是洪秀全,他的享乐主义抬头了,生活极度奢侈起来。
  
  咸丰元年初(1851年)在太平军转战紫荆山区周围期间,全军上下连老幼妇孺也不到两万人,而且处于清军的重重包围之中,洪秀全想的不是怎样壮大发展自己的队伍,而是忙于选妃子,设侍卫,满足于高枕无忧的帝王生活,把日常事务与军事指挥权全部交托给杨秀清,以至后来造成自己的虚悬其位,为太平天国的覆灭埋下了祸根。攻占了武宣的东乡后,更是迫不及待的宣布“登极”,正式登上天王宝座。同年八月,太平军进入永安城,洪秀全下令把州衙改为“天王府”, “天王府”内,警卫森严,各门上分别悬挂着“第一朝门”“第二朝门”“第三朝门”“第四朝门”的牌子,层层都有侍卫把守。为了显示帝王的尊严,“天王府”的墙上全部用杏黄纸裱糊,地上铺着红布,门上涂上象征帝王的黄色,画上龙虎图案。
  
  永安期间,应该说战争是异常残酷,城内的建筑几乎被清军炸平,太平军伤亡也非常严重。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洪秀全还搜集了大批美女充实后宫,自己也深处内宫,日日与美女寻欢作乐。
  
  玩乐也就罢了,还想出了许多馊主意。首先是制定了一个《太平礼制》,规定了不同等级之间的不同称呼、服饰、仪仗、车马等规格,臣子绝对不能以下犯上,以卑逾尊,以贱乱贵,真是等级分明。还制定了君道、臣道、家道、父道、母道、子道,媳道、兄道、弟道、姐道、妹道、夫道、妻道、嫂道、婶道等等。名目繁多,内容复杂,如果臣民稍有违反,即是违反天规,处以极刑。
  在永安突围后,太平军一路北上,前有清军拦截,后有重兵追赶,在一路攻城略地中,太平天国的两大主要人物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分别在蓑衣渡与长沙折翼。如此严重的形势下,洪秀全依然不忘记享乐,他乘坐三十二人抬的大轿,带着一批花枝招展的王娘,在亲兵的重重保护下,悠哉悠哉的随着中军行动,在此期间,洪秀全颁制了太平天国的玉玺,设置了编辑实录的诏书衙,正式象模象样的做起帝王来。
  太平军占领武昌后,洪秀全在全军与全城百姓跪迎的欢呼中进入武昌。
  
  这一年的十二月初十,是洪秀全的四十一岁生日,他大肆铺张,在玉玺之外又制造了“金龙头金玺”,并且下令百官进贡献礼、另派蒙得恩在武昌大选美女,作为自己的生日寿礼。
  一时,武昌城内热闹非凡,演出了一幕大大的闹剧。
  由于缺少官服,百官们身穿戏子演戏用的戏服,络绎不绝的穿梭于“天王府”,老百姓们载歌载舞,鞭炮声经久不息,仿佛外面已经是整个歌舞升平的世界。
  
  在武昌,还有另一场闹剧。
  
  太平军在此休整时间只有一个多月,但洪秀全下令大开科举,迫不及待的想实现“不靠清朝试,让自己来开科取士”的誓言。为了防止没有人来报名参加,洪秀全事先命令把识字的人登记造册,如有隐瞒自己的儒生身份,一律以清妖看待,格杀勿论。考试时,又派人把考生强行押入考场充数。这样的科举考试,结果可想而知。
  咸丰三年正月初二日(1853年2月9日)太平军放弃武汉,各王、各官分别到天王府向天王辞行.
  
  同一日,洪秀全乘坐“龙船”随中军行动,这艘龙船,龙头为船头,后有龙尾,全船一片金色,船上遍插黄旗帜,两旁安设十余尊大炮。在数千只船只的前呼后拥下顺流而下,直指金陵(南京)。
  
  三月初一,洪秀全乘坐六十四抬的大舆在千军万马的拥簇下进了南京城,只见他身穿黄色绣龙袍,足登黄色绣龙鞋,轿夫一律黄色马褂,头戴黄色礼帽,大轿前数百面旗帜,上百面锣鼓开道,大轿边是两百名赐穿黄马褂的“御前侍卫”,后面跟随着上万名“天王府”的牌刀手,在百余万天国子民与开国诸王的跪迎下缓缓行进。这是何等气势,何等辉煌的排场。这位“上帝次子”真是摆足了人间帝王的威风。
  2、想找太监不容易
  
  洪秀全进入金陵后,宣布建都,改为天京。天京的一切尊循小“天堂”的规则,军队称“天军”,老百姓称“天民”,法规称“天规”,其后,又创造了“天将”“神将”等等名词,又建造了富丽堂皇的“天王府”。
  
  这王府以两江总督府为基础,向西华门一带进行扩建,周围十余里,内设“九重天庭”,分为荣光门、五龙桥,大照壁、“天堂路通、天父台、圣天门、金龙殿、西花园、后林苑等九部分,规置上模仿洪秀全想象中的天庭景象。在广阔的荣光门上悬挂着一条十余丈的黄匾,上面写着二十个大字,每个字直径足有四五尺,内容是:“大小众臣工,到此止行踪。有诏方许进,否则云中雪。”
  
  “云中雪”是隐语,拜上帝教为了避讳,也在传教过程中吸收了一些反清组织的做法,有许多隐语,比如称杀头叫“云中雪飞”,上帝叫“高老”,等等不一而足。
  
  从这时候开始,洪秀全就与原来那帮生死互共的兄弟彻底隔离了开来,僻处深宫一隅,忙碌于管理自己的后宫事务与沉浸于虚幻的天国幻想中,不要说普通的天国子民,就是杨秀清想见一面也不容易,任何人未经允许擅自在天王府前走动,都是杀头之罪。
  
  实际上,这座庞大的“天王府”,仅仅是天王生活起居的地方,天国重大的事务处理都在“东王府”。为了服侍天王,“天王府”配备了庞大的官员队伍,左右侍臣四十八人,职同检点,左右史官四人,专门负责记录天王言行,职同检点;掌朝仪二人,负责制定礼乐,职同检点,左右通赞八人,负责传达天王的诏旨,职同检点。这样在天王身边具有“检点”职务的高官就有六十二人,还有职同指挥、职同将军的管马、管车、管膳食的官员,总数为1621人。
  
  除了这些,还有后宫庞大的美女数字。
  
  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后,一直实行男女“分营”制度,即使是夫妻,每个星期也只能见一次面,还有旁人在旁边监督,所以根本不能进行夫妻之见正常的房事。而这样的规定只是针对普通天国官员与百姓而言,对于洪秀全以及其他上帝的子女,如东王杨秀清、北王萧朝贵、翼王石达开是没有约束力的。
  
  洪秀全宣称婚姻天定,娶美女是听“天父”的旨意,所以起义一开始,就大肆搜罗美女,充实后宫,在永安时,妃子就达几十个,定都天京后,后宫的人数更是大大增加,据其子洪天富贵被俘虏后交代,说有母后八十八人,而另一种说法是一百零八人,宫女则有上千名。
  
  管理这一支庞大的女人队伍,又要防止这些女人红杏出墙,给自己戴上绿帽子,最有效的办法当然是设置宦官队伍。
  
  洪秀全下令从童子军中选取数十名容貌俊秀、聪明伶俐的小孩,准备阉割后充当太监。
  
  那知道阉割是一门有高深技术的绝活,历代宫廷有专门的人负责阉割,并且代代相传,不是太平天国这些粗通医术的医生可以做到的。
  
  几十个儿童被阉割后,大部分死亡,剩下的几个也成为了残废。洪秀全只得作罢。
  
  怎么办呢?洪秀全自有办法。
  
  早在进军金陵(南京)的过程中,洪秀全就发布了一道整肃后宫的圣旨,规定外面的言语永不准入内宫,内宫的言语也永不外传,把内宫与外界完全隔绝起来。针对臣下与士兵们经常偷看、议论后宫的情况——这也正常,在这禁欲的国度里,女人,特别是漂亮的女人永远是男人关注的话题。洪秀全作出了严厉的规定,有胆敢私下谈论后宫姓名、位次者,有胆敢偷看后宫嫔妃容貌者,有胆敢把后宫言语或外臣的话传进传出者,一律格杀勿论。这对于还在流动作战的太平军实在是一个严酷的规定。
  
  定都后,嫔妃们有了固定的住所,后宫更是成为嫔妃与宫女的牢笼。洪秀全的宫规十分严格。由于缺乏太监协助管理,对普通男人又不放心,洪秀全只得事事亲历亲为,把国家大事完全交给了杨秀清,自己专门在后宫创作歪诗,给后宫嫔妃套上一道精神的紧箍咒。其中主要是《十救诏》《天父诗》。
  
  《天父诗》共有五百首,全部是借天父、天兄的口气写的,除了造反之初,杨秀清假托“天父”帮助洪秀全排解后妃纠纷的24首口述诗文外,其余476首是洪秀全自己“创作”的。主要是针对后宫妇女的清规戒律所写,多是采取吓唬、教训口气,十分俗俚,十分浅白。这与洪秀全早期的诗歌所有不同,如果说早期诗作还有一些豪气的话,现在所写的纯粹是打油诗与俗语了,这可能是为了让后宫的女子们背诵有关,后宫的女子们识字不多,通俗易懂可以有便于帮助记忆。
  
  《天父诗》中对后宫嫔妃的衣食住行和音容笑貌都有严格的规定。内容包括做事、说话、面容、眼神、穿戴、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规则,如早晨伺候天王:“洗身穿袍统理发,疏通扎好解主烦,主发尊严高正贵,永远威风坐江山!”接着向天王参拜:“朝朝穿袍钟锣响,响开钟锣尽朝阳,后殿此时齐呼拜,前殿门开来接光!”之后拉着金辇陪天王游御苑:“苑内游行真快活,百鸟作乐和车声。”在给天王按摩肚子时不得碰着天王的胡须:“小心弯远须顾须,悠悠轻轻摸挨脐!”给天王拨扇驱蚊:“日夜拨扇扇莫停,莫拨榻底要记清!”为天王捧茶拿痰桶:“捧茶不正难企高,拿涎不正难轻饶!”甚至“仰望”天王时:“看主单准看到肩,最好道理看胸前,一个大胆看眼上,怠慢尔王怠慢天!”这规定可谓面面俱到,可谓细致入微。如果对规定执行不力,不能“善事夫主”,那就“十该打”:服事不虔诚,一该打;硬颈不听教,二该打;起眼看丈夫,三该打;问王不虔诚,四该打;躁气不纯静,五该打;讲话极大声,六该打;有喙不应声,七该打;面情不欢喜,八该打;眼左望右望,九该打;讲话不悠然,十该打。
  在诗中,洪秀全大言不惭地把自己比作“太阳”、“日光”,把他的嫔妃比拟成“月亮”。他是人主,圣明无比,“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他是夫、是主,又是上帝之子,自然对嫔妃有生杀予夺之权。受到他的责罚时,即使冤枉也不得辩解,只许认错领打,否则便会受到加罪处罚:“打开知错是单重,打不知错是双重,单重打过罪消融,双重雪下(云中雪)罪难容!”
  
  《天父诗》实质上是一种变态的夫权独白,也是洪秀全心理变态的体现。
  
  3、天国诸王在天京
  
  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洪秀全“隐居”深宫,东王杨秀清总揽了军政大权,位高权重,以至民间一直只知道东王,而不知道“天王”,即使天国下层的官员也认为,天王只是一个木偶,用作膜拜的对象,实际上并无其人。
  
  这样,东王就成了实际上的领导人,这位昔日有着不凡志向的烧炭佬,在巨大的成功与歌功颂德中也不禁飘飘然起来,极度的追求着豪华奢侈与美色权势。
  
  首先是“王府”。杨秀清进入天京后,曾经更换了四个住处,三次迁居。第一个住处是藩署,藩署即布政使司署,是当时天京最大的建筑之一,在明朝时为开国功臣徐达的府第,杨秀清仅仅在此居住三天,就搬到了“满城”的将军署,理由当然是府第太小,不符合东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身份。 “满城”在天京城的东部,即明代的皇城,为原来八旗军的驻地。将军署当然是“满城”最坚固最庞大的府第,由于地处皇城,城内有城,城墙高大坚固,易于防守,所以杨秀清看中了这一点。
  
  当时,天京的警备总司令是北王韦昌辉,韦昌辉自然没有二话,更不敢二话,亲自派人清理将军署,作为杨秀清的第二处府第。杨秀清入住后,又把围墙放宽,收入城外空地,大大的扩大了面积。为了掌控全城形势,起五层高楼于后花园,上面设置了望哨,可以了望城外清军的虚实与城内的动静。却不想,没过几天,向荣的大军追到了城外,在朝阳门外的设大营十九座,建立了所谓的“江南大营”,对天京进行日夜轰击,5000斤大炮的射程比较远,炮火可以直达将军署,杨秀清遂移居外城,开初选定了上江考棚,但不知道何故,刚刚动工兴建不久,杨秀清亲往察看后,不甚满意,又移到了旱西门前山东运盐使何其兴的宅第。
  
  东王府的建筑规模庞大,可以与天王府相媲美,周围六七里,四周围以高墙,墙后三丈,高二丈,墙体全部涂上黄色,以碎蒺藜满布其上,其设置可称固若金汤,防范森严。东王府建于此,附近百姓算是遭了殃,据《金陵杂记》记载,“凡黄泥岗一带并南首罗廊巷等处民房悉被拆毁。”
  
  东王府的建筑更是气派,大门前有高大门楼一座,约五、六间门面宽,,中设五层高楼,可监视城外敌台。门内为“九重天庭”,与天王府一样,共有九进房屋。从大门入内,左右各有官厅一座,东为“承宣厅”,为等待接受召见的官员休息之所。西为“参护厅”,为“天父”下凡后官员跪听圣旨或外臣议事之所。头门内有二门,即议事大厅,是东王招集官员议事的地方,东王议事讲究排场,门窗、桌椅都涂以黄色,望板画龙凤,铺垫用锦缎,自己也象皇帝一样每日进行早朝,东王座位于大殿正中,座位后立女官,殿前立丞相一人,尚书二人,承宣二人、指挥二人,随时负责传达东王命令,召见下属。对于国家大事,东王当机立断,片刻可决,这可见杨秀清确实非常有才能。但不知道是假装风雅,还是真的爱好,杨秀清居然在座位旁边放置笼养的鸟兽数十头,用来娱乐,一边观赏一边处理政事。这样置群臣于无物,是否太猖狂了些呢。
  
  最重要的是东王府内部实在豪华,《质鼻随闻录》说,“满城内有白石方砖一百数十块,乃前朝殿前之物,东王取至府中为铺地之用”。这恐怕是天王也没有之物。另东王府内殿为卧室,杨秀清在里面放一巨床,用玻璃片镶嵌,中间可以注水养鱼,可见床之巨大,杨秀清每人令多个美女侍奉。床帐为珍珠结就,杂以五色宝石,奇光耀目。不说府中陈设,即使府中的珍宝也堆积如山,琳琅满目。
  
  杨秀清原来也不贪色,或者是家庭贫苦的原因,在起义之前,他一直只有一个黄脸婆,在进军南方几省中,有关杨秀清纳妃的记载也很少,但自进入天京后,也讲究起美色来,他不仅拥有天国美女陈岭男,陈岭男原来为清朝官员之女,在太平军眼睛里,应是妖魔之列,可以合家剿灭,杨秀清恰巧看见,见其美而慧,遂赦免其家属,把岭男收入后宫。另还有才女傅善祥,据称,善祥为天国第一个女状元,好金石名器、书画,杨秀清把之纳入之后,任命为女簿书,管理机要,并起一大楼“紫环坞”由其居住,府中上下称为“女学士”。
  
  据清代野史记载,杨秀清不仅拥有大量的王妃,还与洪秀全争夺美女,当时杨秀清看中了服侍洪秀全的女师朱九妹,就借“天父”下凡,以洪秀全经常责罚“女官”过严为名,狠狠的训斥了一顿,然后传达了旨意,今有石汀兰、杨长妹,可以让其各到兄弟王府里享福,朱九妹也很有功劳,让其到东王府里享福。当然,石汀兰、杨长妹只是一个陪衬,她们分别是石达开、杨秀清的姐妹,在起义之初被洪秀全收为妃子,在后宫却一直不的宠爱,现在可以说是借天父之口解脱了。这样,杨秀清得到了朱九妹,洪秀全也是无可奈何。
  
  不管事情真还是假,确实,当时在天京,只有各王拥有享有美女的特权,其他贵如“天官正丞相”的秦日纲,在封“燕王”前也是无法名正言顺的夫妻同居,更别说娶妻纳妾了。
  天国为诸王在准备的很周到的,不仅东王杨秀清,连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每年都可以在民间大肆选妃,而且有专门的人负责,因为这是“天父上帝”以美女来报偿自己子女的辛劳。
  
  东王杨秀清出行也是豪华铺张,侍从保卫就有几千人,前面几十对大锣鼓开道,龙凤虎鹤旗数十对,绒彩鸟兽旗数十对紧随其后,继之洋绉五色龙,长约数十丈,鼓乐又从其后,名为“东龙”。东王由六十四人抬的“大舆”则行于队伍中间,舆上立左右两童子,一个执拂尘,热则拿扇子,一个捧茶。前后各有两对全副武装的牌刀手护驾,后面跟随丞相以及文武百官数百名,以随时听从召唤与命令。这架势,丝毫不逊于帝王出巡。天京的百姓几百年没有见识过帝王出巡的规格了,一见东王庞大的仪仗、豪华的阵势,有好奇观望的,有惊慌失措的,即使广西来的老兄弟也想看看东王的威风。这一下,不少天国百姓无意中被砍了脑袋,做了东王的刀下鬼。东王的法规一向是铁面无私的,不管你是天国百姓,还是昔日同甘共苦的兄弟。东王“诰谕”称,东王所经之地先行静街,行人全部回避,实在有军民躲避不及者,便立即跪伏两旁,如果有对面行走的,则斩首不赦。冲撞了东王大驾就是犯了“天规”,自然严惩不贷。
  
  与东王相比,北、翼两王自然大大逊色,但也多娶有不少的王娘,建有庞大的王府。另外还有幼南王、幼西王的府第,其豪华奢侈自然不言可知。
  
  与历史上其他朝代不同的是,在天王之下,除了早期已经“升天”的西王、南王外,其他各王都可独立开衙建府,设置自己的僚属,上有六部尚书,下有各自亲兵,即牌刀手。如东王府,由于东王总摄军国大事,设置也最为齐全,有东殿左右丞相各一人,东殿吏部尚书六人,东殿礼部尚书六人,东殿工部尚书六人,东殿兵部尚书六人,东殿户部尚书六人,东殿刑部尚书六人,共计三十六人。还有殿左殿右承宣七十二人,参护、指挥等数百人,牌刀手数千人,其他还有管理日常事务的,人数当不在天王府之下。北、翼两王府的僚属人数虽然较东王府为少,但也配有整套班子。如罗宓芬为北殿丞相,张子朋为北殿右二承宣,刘承芳为翼殿丞相等。
  
  一时,在这个还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天国里高官云集,那些面目黝黑的烧炭佬与只知道种地、挖矿的赤足农民纷纷坐上了八抬、十六抬大轿,出则有人鸣锣开道,居则有人贴身服侍。这段时间里,天京上下陷于一片进入小“天堂”的喜悦之中,似乎外面的世界已经一片歌舞生平。
  
  只是苦了那些天国的普通百姓,特别是天京城里那些小脚的妇女以及老弱人群,不仅夫妻、家人分离,还要被强制从事平时从来没有做过的粗活,为太平军缝制衣服、挑运军粮,甚至修建府衙、挖掘工事,不少人因而被活活累死。
  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年)十一月,太平天国颁布了一个纲领性的文件——田亩制度。
  
  主要内容为下面几个方面.
<---分割线(m)--->
作者:linjiadayuan 日期:2010-11-13 08:41
  在土地分配方面。《田亩制度》规定,凡田分九等:其田一亩,早晚二季可出一千二百斤者为尚尚田,可出一千一百斤者为尚中田,可出一千斤者为尚下田,可出九百斤者为中尚田,可出八百斤者为中中田,可出七百斤者为中下田,可出六百斤者为下尚田,可出五百斤者为下中田,可出四百斤者为下下田。尚尚田一亩当尚中田一亩一分,当尚下田一亩二分,当中尚田一亩三分五厘,当中中田一亩五分,当中下田一亩七分五厘,当下尚田二亩,当下中田二亩四分,当下下田三亩。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凡男妇,每一人自十六岁以尚受田,多逾十五岁以下一半。如十六岁以尚分尚尚田一亩。则十五岁以下减其半分尚尚田五分;又如十六岁以尚分下下田三亩,则十五岁以下减其半分下下田一亩五分。
  
  二是公有制。《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蠶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宁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矣。此乃天父上主皇上帝特命太平真主救世旨意也。但两司马存其钱谷数於簿,上其数於典钱谷及典出入。
  
  应该说,这两种制度是有一定的进步思想的。它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把天下田亩按其产量多寡,分为三类九等。平均分配给每一个老百姓,并期望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无人不饱”的理想社会。但这种想法却脱离了实际,就象洪秀全大脑里那个“天堂”一样,是一种虚无飘渺的东西,在当时甚至在现在的条件下也是无法实现的,这种绝对平均分配的制度本身就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也不能调动农民的劳动的积极性。何况,当时战争频繁,除了天京与周围地区外,根本没有实施的机会。即使在太平天国初期,太平军占领江西后,石达开也是主张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土地分配的,因而所谓的《田亩制度》只不过是一种小范围内实施的不切合实际的理想制度罢了。
  
  三是农村的社会组织制度。太平天国对农村的社会组织,按照太平军编制进行了改组,即以军、师、旅、卒、两司马为编制,形成了军事与行政的统一。每有战争,其各级首领则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耕田奉尚。
  
  四是各级职官的保举与黜陟制度。太平天国的各级职官,分为朝内、军中和地方乡官三种。规定每年一保举,三年一升贬。同时规定,保举之官员,凡保举得人,保举者受赏;举非其人,保举者受罚。保举的方法是层层上报,以军为单位,从伍长开始逐次上报到军帅,军帅总核后,如果是实际情况,则保举姓名于监军。监军报总制,总制报将军、侍卫、指挥、检点、丞相。丞相禀军师。军师启奏天王。最后由天王降旨调选全国各军所举为师帅,或旅帅,或卒长、两司马、伍长等官职。
  
  五是宗教与教育方面。太平天国的教育是以宗教形式进行,每二十五家设一礼拜堂,礼拜堂兼学校,两司马住在堂内,兼教堂牧师与校长于一身,同时也负责办理二十五家婚娶、吉、喜等事。其二十五家的儿童,每天都要到礼拜堂,由两司马教读旧遗诏圣书(即旧约)、新遗诏圣书(即新约)、真命诏旨书(即天命诏旨书以及钦定天条书、三字经等)。凡礼拜日,伍长各率男女到礼拜堂,分别男行女行,讲听道理,颂赞祭奠上帝。每七七四十九礼拜日,师帅、旅帅、卒长更番到他们所属两司马礼拜堂讲圣书等等。
  
  六是司法方面。《田亩制度》规定每军设“典刑法”官二人,一正一副,以师帅、旅帅兼任。民间凡有民刑讼事,开始由两司马调理,如不能平息,则逐级复审。由两司马到卒长,不息,由卒长上报旅帅、师帅、及军帅。军帅会同典执法判断。案件判决后,上报监军,监军依次上报总制,总制报将军,将军报侍卫、指挥、检点及丞相,丞相禀军师,军师奏天王。天王降旨命军师、丞相、检点及典执法等详核其事,事情没有出入,再由军师、丞相、检点及典执法等直启天王主断。天王乃降旨主断,或生,或死,或予,或夺,军师遵旨处决。
  
  这些制度,看似公平,实质上繁复不堪,也就无法按照实际情况实施。
  5、押到考场的考生
  
  洪秀全本是落第秀才,屡次考试而不中,对清朝的科举制度抱有深切的仇恨,所以在第四次落第后发愿“从此不考清朝试,不穿清朝服,让自己来开科取士”。
  
  果然,太平天国起义实现了他的这种愿望。
  
  得到的不容易,实现起来自然也是迫不及待。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