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昨日的世界》茨威格

_14 斯蒂芬・茨威格 (澳大利亚)
试,准备大干一场。欧洲国家到处都显得怒气冲冲,剑拔弩张。同时,为了
有效地达到内部的巩固,好象细菌传染一样,扩张的野心开始到处膨胀。赚
足了钱的法国工业家向同样养得肥肥的德国工业家攻讦,因为两家公司——

克虏伯公司和法国勒克勒佐 的施奈德公司都要推销更多的大炮。拥有巨额股
票的汉堡海运界要和南安普敦海运界对着干。匈牙利的农场主要和塞尔维亚
的农场主对着干。这一帮康采恩反对另一帮康采恩。经济的景气使双方所有
人象发了疯似的,想攫取更多的财富,贪得无厌。当我们今天平心静气地问
自己:一九一四年欧洲为什么要进行大战,我找不出任何一个合情合理的理
由,也找不出任何缘故。那次战争既不是为了思想上的纷争,也说不上是为
了边境几块小小的地方。我今天以为那次战争只能用“力量过剩”来解释,
也就是说,是在战前四十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所造成的悲剧性的
后果,那种内在力是势必要发泄出来的。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
大的感情,但却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
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夺取点什么。而最糟糕的是,恰恰是我们最喜
欢的情绪:我们普遍都有的乐观主义欺骗了我们自己,因为每个国家都相信
别的国家将会在最后一分钟吓退。于是外交官开始玩弄起彼此恫吓的手腕。
① 昔兰尼加 (Cyrenaica),又称“拜尔盖”,今利比亚东部地区。
② 勒克勒佐 (LeCreusot ),法国东部城市,钢铁中心。
----------------------- 页面115-----------------------

四次,五次,在阿加迪尔,在巴尔干战争中,在阿尔巴尼亚,都是玩弄这种
虚张声势的恫吓手段。不过,同盟国和协约国内部的联系却愈来愈密切,愈
来愈军事化。德国在和平时期实行了战争税。法国延长了服役期限。多余的
力量最终必然要发泄出来;而巴尔于战争的征候则表明,战争的乌云已向欧
洲转移。
那时虽还没有一片惊恐,但却始终郁结着一种不安。每当从巴尔干传来
枪炮声,我们就会感到轻微的不快。难道战争果真会在我们不知道其原因和
目的的情况降临到我们头上吗?反对战争的力量集合得十分缓慢—正如我
们今天所知,集合得太慢了,太畏首畏尾了。反对战争的力量中有社全党,
有数百万宣称不要战争老—对立的双方都有这样的人;有教皇领导下的强
大的天主教组织;有若干跨国的康采恩;有少数几个反对秘密勾结的明智的
政治家。我们这些作家也站在反对战争的行列,诚然,象通常一样完全是单
枪匹马;而不是团结起来进行坚决的斗争。可惜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态度是漠
不关心、听之任之。因为由于我们自己的乐观主义,我们在思想上还根本没
有看到战争这个问题,没有看到战争带来的各种道义上的后果。在当时社会
名流撰写的重要文章中,没有一篇是专门谈到战争的或者大声疾呼地告诫人
们。我们以为,当我们用欧洲的方式进行思想,在国际范围内建立兄弟般的
关系,在我们自己的领域内(对于时局我们只能发挥间接的影响)宣传这样
的理想:不分语言和国别,以和平的方式增进谅解和思想上的团结,这就够
了。而且,恰恰是新的一代对这样的欧洲的想法最为拥戴。我看到在巴黎有
一群年轻人团结在我的朋友巴扎尔热特的周围,他们和老一代的人不同,他
们反对任何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好侵略的帝国主义。儒勒?罗曼、乔治?杜阿

梅尔、夏尔?维尔德拉克、杜尔丹、雷内?阿科斯 、让?里夏尔?布洛克等
人先是一起组织“修道院”文社,然后是“争取自由”文社。他们是一种正
在到来的欧洲主义的热情的先驱战士。欧洲一露出战争的苗头,他们就毫不
动摇地、抱着憎恶的态度反对任何国家的军国主义。法国以前很少产生这样

一群勇敢、思想坚定、富有才华的青年。在德国,是弗朗茨?韦尔弗尔和他

的“世界的朋友”—雷内?席克勒一起为促进相互谅解而热情地工作。雷
内?席克勒身为阿尔萨斯人命中注定要介在两个国家之间,他在感情上特别
强调世界各族人民的和睦。作为我们的同志从意大利向我们致意的是朱塞
佩?安东尼臭?博尔杰塞。从斯堪的纳维亚和斯拉夫各国也不断传来鼓励。
一位伟大的俄罗斯作家曾写情给我说:“请到我们这里来吧!给那些想煽动
我们进行战争的泛斯拉夫主义者们看一看,你们在奥地利的人是不要战争
① 阿加迪尔(Agadir),摩洛哥西南部城市。一九一一年法国占领摩洛哥首都非斯,德国派遣炮舰“豹”号
至阿加迪尔示威,眼看战争一触即发,后由于英国干预而得以避免。同年签订《法德协定》,德承认摩洛
哥为法国保护网,但以取得法属刚果一部分作为补偿。
① 雷内?阿科斯 (ReneArcos,一八八○—一九五九),法国诗人,曾和雷勒?罗曼、杜阿梅尔等诗人组
织过著名的“修道院”文社,过着一种受社会主义和人道主义影响的乌托邦生活,代表作有《失去的岛》、
《恶》等。
① 弗朗茨?韦尔弗尔(FranzWerfel,一八九○—一九四五),奥地利著名诗人、小说家、剧作家。
② 雷内?席克勒 (Rene Schickele,一八八三—一九四○),阿尔萨斯作家,父亲是德国葡萄园主,母亲
是法国人,曾先后在巴黎和柏林上大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莱茵河畔的遗产》,表现了阿尔萨斯一洛林
这块德法世代相争之地的悲剧。
----------------------- 页面116-----------------------
的。“是呀,我们大家都热爱那个使我们飞快发展的时代,我们热爱欧洲!
我们相信理智将会在最后时刻阻止那种错误的游戏。但是我们如此相信理智
本身同时也是我们唯一的过错。当然,我们没有抱着足够的怀疑态度观察眼
前的征兆,然而,不将信将疑,而是充满信任的态度,难道不正是真正的青

年一代应该有的思想吗?我们信任饶勒斯 ,我们相信社会党国际,我们相信
铁路工人在把自己的同伴当作炮灰运到前线去以前就会把铁轨炸毁。我们期
望着妇女们将会拒绝把自己的儿子、丈夫送去当无谓的牺牲品。我们深信欧
洲的精神力量、欧洲的道义力量将会在最后的关键时刻显示出自己的胜利。
我们共同的理想主义,我们在进步中必然产生的那种乐观主义使得我们低估
和忽视了我们共同的危险。
再则,我们所缺乏的,是一位能把隐藏在我们心中的力量有目的地集中
起来的组织者。在我们中间只有一个提醒大家警惕的人,只有一个高赡远瞩
的人;而最奇怪的是,他虽然生活在我们中间,我们却长期对他这一位命运
安排他要成为我们领袖的人一无所知。我也是在最后时刻才发现他—这是
对我具有决定意义的机遇之一吧。再说,要发现他也很难,因为他住在巴黎
远离“闹市的地方”。倘若今天有人打算写一部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史,那么
他将不能不注意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在当时巴黎的各种报纸上大肆吹捧
的可以想得起来的诗人和名字中间恰恰没有那三位最重要的作家;或者在提
到他们名字的时候进行错误的联系。自一九OO年至一九一四年,我从来没有
在《费加罗报》和《马丁报》上看到过有人提起诗人保尔?瓦莱里的名字。

马赛尔?普鲁斯特是作为沙龙里的小丑。而罗曼?罗兰则是作为知识渊博的
音乐学者。他们几乎都是到了五十岁的时候才小有名气,而他们的伟大作品
却是在这座世界上最猎奇、文学艺术最发达的城市里悄悄完成的。
我及时地发现了罗曼?罗兰,纯属偶然。一位在佛罗伦萨的俄罗斯女雕
塑家邀请我去喝茶,为的是要给我看看她的作品。同时也想给我画一张速写。
我准时在四点到达。却忘了她是一位俄罗斯人,对于时间和准点是十分超脱
的。一位老奶奶—听上去,是她母亲的保姆—把我引进她的创作室,请
我在那里等候,创作室是一片杂乱无章的景象。总共放着四件小雕塑品;两
分钟之内我就看完了。于是,为了不致自白浪费时间,我抓起一本书,或者
说得更确切些,我抓起随便放在那里的几份期刊——《半月刊》,我记得我
以前在巴黎听到过这种名称的期刊。不过,谁会自始至终去注意这种小小的
杂志呢?——这种杂志作为短命的理想之花,一会儿全国到处都是,一会儿

又消失。我翻到罗曼?罗兰的《黎明》那一本,开始阅读起来。而且越读越
感到惊讶,越读越有兴越。这位如此了解德国的法国人是谁呢?不一会儿,
我倒真感谢那位大大咧咧的俄罗斯女士不准时。当她终于姗姗来迟时,我的
第一个问题是:“这位罗曼?罗兰是谁呀?”她也说不清楚。只是当我搞到
其余各卷之后 (那部作品的最后几卷当时正在产生过程之中),我才知道:
现在终于有了一部不仅为一个欧洲国家、而是为一切欧洲国家服务的书,一
③ 让?饶勒斯 (JeanJaures ,一人五九—一九一四),法国社会党领袖,一九○四年创办《人道报》,第
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进行反战活动。一九一四年七月三十一日,在法国作战争动员前被人暗杀。
① 马赛尔?普鲁斯特(MarcelProust,一八七一—一九二二),二十世纪法国小说家,“意识流”小说鼻
祖之一。
① 《黎明》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卷。
----------------------- 页面117-----------------------
部为增进欧洲国家团结的书;现在终于有了这样一个人,有了这样一位诗人,
他表现各种道义的力量:对于爱的理解以及要想得到这种理解的真诚愿望、
经过检验和甄别的正义、对艺术相互联系的使命的令人鼓舞的信任。当我们
在为小小的声明分散精力时,他却默默地、锲而不舍地表现各族人民的禀性,
指出各族人民最可爱的特殊个性何在。它是在当时正在完成的第一部有意描

写欧洲的小说 ,它第一次提出决定性的号召:建立欧洲的和睦关系,由于小
说深入广大群众,因此它所起的作用胜过维尔哈伦的赞美诗,比一切传单和
抗议都更有力。我们大家在无意识之中所希望的、所渴求的,已在默默无闻
之中完成。
我到巴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听他。我记着歌德的话:“他学习过了,
他就能教我们。“我向朋友们打听他。维尔哈伦说,他能记得起来的是那出

在社会党人的“人民剧场”演出过的《群狼》。巴扎尔热特也只是听人说过,
罗曼?罗兰是一位音乐学家,并且写过一本关于贝多芬的小书。我在国家图
书馆的目录卡片里找到了罗曼?罗兰写的十二本关于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
著作、七八出戏剧;所有这些著作都是由几家小出版社或者由《半月刊》出
版发表的。最后,为了取得和他的联系,我寄了一本我的书给他。他不久就
来信把我请去。我们之间的友谊就这样开始了。除了我和弗洛伊德与维尔哈
伦的友谊以外,我和罗曼?罗兰的友谊是我一生中收益最多、在某些时候甚
至是决定我的道路的友谊。
一生中记得住的日子要比平常的日子亮度更强。所以,我今天仍然非常
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去访问罗曼?罗兰的情景。那是座落在蒙巴拿斯林荫大
道附近的一幢不显眼的房子;我走上五层狭窄的盘旋扶梯,在他的寓所门前,
我就已感到一种特别的宁静,窗户下是一座古老寺院的园子,除了听到风儿
吹拂树叶的簌簌声,几乎听不见林荫大道上的闹声。罗曼。罗兰替我开门,
并把我引进他的那间书籍一直堆到天花板的小小斗室。我第一次看见他那双
炯炯有神的蓝眼睛,是我有生以来在一个人身上看到的最清澈、最和善的眼
睛;在谈话过程中,那双眼睛把内心最深的感情色彩和热情表现了出来,同
时又暗暗隐藏着悲哀。当他沉思的时候,目光仿佛变得更加深邃,当他激动
的时候,便闪耀着光辉;由于读书和熬夜,眼睛显得有点过度疲劳,眼圈微
微发红,唯有那一对瞳孔在侃侃而谈和兴高采烈的时候能奇妙地放射出光
芒。我打量着他的身材,心中有点害怕。他长得非常高,又非常瘦,走起路
来屈着一点身子,好象在写字台旁度过的无数时日已把他的脖子弯曲了。他
的脸色非常苍自,瘦骨鳞峋,看上去体弱多病。他说话的声音非常轻,好象
他非常爱惜自己的身体似的。他几乎从不散步,吃得也很少,不抽烟,不喝
酒,避免任何体力上的紧张,可是我后来发现,在他苦行主义的躯体内蕴藏
着多么巨大的耐力呵!在那似乎十分虚弱的背后具有何等的精神劳动力呵!
我不得不钦羡不已。他在那张堆满纸张书籍的小小写字台旁一工作就是几小
时。他躺在床上看书也是一连几个小时。他给自己已经精疲力竭的肉体的睡
眠,只有四五个小时。他允许自己松弛一下的唯一事情,就是音乐。他钢琴
弹得非常出色,柔和的指法抚摩着琴键,好象他不是要从中弹出声音,而仅
① 指《约翰?克利斯朵夫》。
② 《群狼》是罗曼?罗兰作于一八九八年的剧本。
----------------------- 页面118-----------------------
仅是要引出声音。我以前在很小的范围内听到过马克斯?雷格尔、费鲁乔?布
① ②
索尼 、布鲁诺?瓦尔特演奏钢琴,但是没有一位名家有象罗曼?罗兰似的
给我以和所热爱的大师进行直接交流的感情。
他的知识非常渊博,使人折服。他的生活就是读书。他精通文学、哲学、
历史,掌握一切国家和时代的问题。他知道音乐中的每一个节拍,即使象加
③ ④
卢皮和特勒曼 的最最生僻的作品和三四流音乐家的作品,他也熟悉。同时,
他积极参与当时发生的每一件事。那问修道士式的简朴的斗室就象一间照相
馆的暗室,里面反映着现实的世界。从人际方面讲,他和他那个时代的许多
伟人都很熟。他曾是乔治?勒南的学生,是瓦格纳家里的客人,是饶勒斯的
朋友;托尔斯泰曾给他写过那封著名的信,他承认自己真心地赞赏罗曼?罗
兰的文学作品。我在他的房间里感觉到一种人性的、道义上的优势;一种不
带骄傲情绪的、内心的自由,这种自由对一个坚强的人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我一眼就看出,他在关键性的时刻将代表欧洲的良知。——时间证明我是对
的。我们谈论起《约翰?克利斯多夫》。罗曼?罗兰向我解释说,他写这部
书是想尽到三层责任:第一,向音乐表示他的感谢;第二,表白他对欧洲统
一的信念;第三,唤起各民族的思考。他说,我们现在必须每一个人都发挥
作用,从自己的岗位出发,从自己的国家出发,用自己的语言。现在是一个
需要保持警惕的时代,而且愈来愈需要警惕。煽起仇恨的人,按照他们卑劣
的本性,要比善于和解的人更激烈、更富于侵略性,在他们背后还隐藏着物
质利益。他们这些人可比我们这些人没有顾忌得多。他说,从《约翰?克利
斯多夫》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那种荒谬,而对荒谬的斗争甚至比我们的艺术更
重要。罗曼?罗兰在他的《约翰?克利斯多夫》的整部作品中赞美了艺术的
不朽,但我却从他身上感觉到他对世界结构的脆弱充满加倍的悲哀。他回答
我说:“艺术能使我们每一个人得到满足,但它对现实却无济于事。
那是一九一三年。从我和罗曼?罗兰的那第一次谈话中,我清楚地认识
到。我们的责任是:不是没有准备地和无所作为地面对可能爆发一次欧洲大
战的事实。罗曼?罗兰之所以能在关键性时刻在道义方面远远超过其他所有
的人,无非是他事先早已痛苦地磨砺了情操。同样,我们在自己的范围内事
先也能够干一些事情。我已经翻译过不少东西,介绍过我们邻邦中的诗人,
一九一二年,我曾陪同维尔哈伦走遍整个德国,作旅行演讲。那次旅行成了
德法和睦关系的象征:维尔哈伦—最伟大的法语抒情诗人和戴默尔—伟
大的德语抒精诗人在汉堡当众拥抱。我为赖因哈德争取到了维尔哈伦的一部
新剧本。我们彼此之间的合作从来没有象当时那样的诚挚、积极、感情冲动。
有时候兴奋起来,我们就飘飘然地以为,我们已经给世界指出了正确的拯救
道路。但是世界很少关心这样一些文学家们的表示,它依然走自己险恶的路。
① 费鲁乔?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一八六六—一九二四),意大利钢琴家和作曲家,著有钢琴曲《巴
赫主题幻想曲》和歌剧 《选新娘》等。
② 布鲁诺?瓦尔特 (Bruno Walter,一八七六—一九六二),世界著名指挥家,莫扎特和马勒的解释者,
曾在慕尼黑、菜比锡、维也纳任指挥,一九四○年移居美国,一九四七年起任纽约交响乐团团长。
③ 巴尔达萨雷?加卢皮(Baldassare Galuppi,一七○六—一七八五),意大利作曲家,作有许多轻歌剧。
④ 格奥尔格?菲利普?特勒曼 (GeorgPhilippTelemann,一六八一—一七六七),德国作曲家。
----------------------- 页面119-----------------------

世界的局势经常处于一触即发的战争边缘。——察贝恩事件 、阿尔巴尼亚危
机、一次不明智的答记者问—这类摩擦引起的火花层出不穷,但任何一次
火花都有可能引起堆积起来的炸药的大爆炸。尤其是我们在奥地利的人深感
到自己正处在动乱地区的中心。一九一○年,弗朗茨?约瑟夫皇帝已过了八
十岁,这位早已成为象征的自发老人是不会再长期统治下去了。一种神秘的
不祥情绪开始蔓延:在他死去以后,就再也阻挡不住千年皇朝的瓦解。在国
内,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加。在国外,意大利、塞尔维亚、罗马尼亚,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还有德国,正等待着爪分奥匈帝国。克虏伯公司和勒克勒
佐的施奈德公司正在巴尔干半岛用外国的“活人材料”互相试验着自己的大
炮,就象后来德国人和意大利人在西班牙内战中试验自己的飞机一样。巴尔
干战争使我们陷于惴惴不安的急流之中。我们惶惶不可终日,但又不断舒一
口气:“这一次,战争还好没有临到我们头上,但愿永远不要临到我们头上!”
话又说回来,根据经验,原原本本地叙述一个时代的事实,要比再现一
个时代的人的心态容易得多。那种心态不是表现在官方的正式事件之中,而
是最早表现在细小的个人插曲之中。我要在这里插叙的正是这样一些生活小
故事。老实说,我当时不相信战争真的会爆发。但是我遇到的两件事使我在
某种程度上想到了战争,并且使我的心灵为之震颤。第一件事是“雷德尔事
件“,这一事件就象历史上一切重要的幕后情节一样,鲜为人知。
这位雷德尔上校可谓是一出情节十分错综复杂的间谍戏剧里的主人公。
我和他只是一般认识。他和我住在同一个区,隔着一条胡同。有一次,我的
朋友—检察官T在咖啡馆里把他介绍给我。这位看上去和蔼可亲、会享受
的先生当时正在咖啡馆里吸着雪茄。自那以后我们见面就互打招呼。但是后
来我才发现,在生活中间有多少秘密包围着我们,同时,我们对近在咫尺的
人又是了解得多么的少。这位上校从外表上看,象一名奥地利普通军官一样,
但他却是帝位继承人的宠情,他被授予重要的职权,他领导着军队的秘密情
报局和负责破坏敌人的谍报机构。一九一二年,当巴尔干战争危机时期,俄
国和奥地利都在作矛头指向对方的战争动员,可是奥地利军队最最重要的密
件—“进军计划”却被事先出卖给了俄国,一旦真的处于战争状态,势必
要给奥地利军队带来无法估计的惨败,因为俄国人事先就能知道奥地利进攻
部队每一个战术行动的细节。这一泄密叛卖事件,使奥地利总参谋部一片惊
慌。身为军队情报部门最高负责人的雷德尔上校受命要找出叛徒,而这个叛
徒只要在最高层的极小圈子内就能找到。但是外交部并不完全信任军事当局
的能力,于是它背着总参谋部秘密发出指示,要进行独立的调查,它授权警
察局除了采取其他各种措施外,还要为此目的秘密拆开一切从外国寄来的留
局待领的信件进行检查,而不必有所顾忌。
一天,一家邮局收到从俄国边境站波特沃罗奇斯卡寄来的一封留局待领
的信件,收信人的地址是一个暗号:“奥佩尔巴尔”。当那封信被拆开后,
里面没有信纸,而是六张或者八张簇新的奥地利一千克朗的钞票。于是,这
一可疑的发现很快报告了警察局。警察局派了一名密探到领信处的窗口,以
便当那个来查问这封可疑信件的人一出现,就立即将他逮捕。
① 察贝恩 (Zabern ),阿尔萨斯一地名,一九一三年,一普鲁士军官在该地骂阿尔萨斯人是“怪人”,从
而引起阿尔萨斯居民和普鲁士军官之间的一场冲突, 史称“察贝恩事件”。
----------------------- 页面120-----------------------
不过,眼下这出悲剧开始成为一件使维也纳人啼笑皆非的事。中午时分,
那位先生出现了,他要求取走那封写有“奥佩尔巴尔”的信。那位窗口的邮
局职员立刻向那个密探发出秘密的报警信号,可是那个密探刚巧出去喝上午
酒。而当他回来时,他只能听人说,那位不认识的先生雇了一辆出租马车,
不知向哪个方向驰去了。不过,维也纳入很快演出了喜剧的第二幕。在当时
那个时代,出租马车是一种时髦、漂亮的两驾马车,马车夫把自己视为是一
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从来不亲自动手打扫车辆。因此在每一个停车场都有
一个所谓“清洁工”干喂马和冲洗车辆的事。现在,幸亏那位清洁工记住了
刚刚驶去的那辆出租马车的号码;于是,一刻钟以后,所有的警察岗哨都得
到紧急报告:已发现那辆马车。那个清洁工还描述了向卡塞尔霍夫咖啡馆驶
去的那位先生的外貌。卡塞尔霍夫咖啡馆正是我经常遇见雷德尔上校的地
方。此外,还有人幸巧在车厢里找到一把小折刀。那位陌生人就是用这把刀
折开信封的。密探们迅速向卡塞尔霍夫咖啡馆飞奔而去。可惜人们所描述的
那位先生在此期间又离去了。不过,咖啡馆的服务员们以极大的自信解释说,
那位先生除了他们的老顾客雷德尔上校外,绝不会是别人,他刚刚国到克罗
姆塞尔旅馆去。
那位密探惊得目瞪口呆。秘密被揭开了。雷德尔上校,这位奥地利军队
情报部门的最高负责人,同时又是被俄国总参谋部收买的间谍。他不仅出卖
了各种机密和进军计划,而且现在也一下子弄清楚,为什么去年由他派往俄
国的全部谍报人员都先后被捕和被判刑。一阵慌慌张张的电话联系开始了,

最后,电话一直打到奥地利军队总参谋长康拉德?冯?赫岑道尔夫那里。这
一场面的一位目击者曾向我叙述说,赫岑道尔夫在听到最初几句话后脸色刷
一下变得象纸一样白。电话继续打进皇宫,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磋商。在此
期间,警察方面采取了防范措施,雷德尔上校是无法逃跑了。当他准备再次
离开克罗姆塞尔旅馆,向门卫交待一件什么事的时候,一个密探出其不意地
靠近他的身边,向他出示那把小刀,礼貌地问道:“上校先生没有把这把小
刀遗忘在出租马车里?“就在这一刹那,雷德尔知道自己失败了。他向外走
动,只看到一张一张非常熟悉的秘密警察的脸,他们正监视着他,当他重新
走进旅馆时,两名军官跟着他走进他的房间,在他面前放下一支左轮手枪。
因为在此期间皇宫内已作出决定,以不声不响的方式了结这件对奥地利军队
非常不光彩的事件。两名军官守卫在克罗姆塞尔旅馆的雷德尔房间前,一直
到深夜两点。然后才从里面传来一响左轮手枪的枪声。
第二天,各种晚报都登了一条简短讣告,宣布这位十分尽职的军官——
雷德尔上校突然死亡。但是,在追踪雷德尔的过程中,牵涉到
许多人,以致这件事无法保留。人们渐渐地了解到这件事的细
节,这些细节揭开了雷德尔的许多心理活动。雷德尔上校曾是
一一个同性恋者,可是对此他的上司或者同伴竟没有一个人知
道。他落入敲诈勒索者手中已有多年。这些敲诈勒索者最后逼
得他走上这条绝望的路。现在,奥地利军队里是一片惊愕。大
家都知道,一旦发生战争,他一个人就能断送成千上万的生命,
奥匈帝国将由于他而陷入崩溃的边缘;只是到了那时刻,我们
① 康拉德?冯?赫岑道尔夫(Konrad von Hotzendarf,一八五二———九二五),奥匈帝国陆军元帅,总参
谋长。
----------------------- 页面121-----------------------
在奥地利的人才明白,我们在过去的一年已经到了爆发世界大
战的千钧一发的时刻。
第三天,
那是我第一次感到战争的恐惧。第二天,我偶然遇见贝尔塔?冯?苏特
① ②
纳—我们时代卓越的、大度的卡珊德拉 。她是一位出身于豪门的贵族,
青年时代就在自己故乡—波希米亚的城堡附近目睹过一八六六年战争的惨
状。她抱着一种佛罗伦萨夜莺般的热情,认为自己毕生的使命就是防止第二
次战争,完全杜绝战争。她写过一部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放下武器》,她
组织过无数次和平主义者的集会,她一生的胜利是,她唤醒了甘油炸药的发
明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良知,促使他设立了诺贝尔和平奖,以弥补他发
明的炸药所造成的灾害。她当时非常激动的向我走来,就在大街上对我大声
嚷嚷,而她平时说话是非常安静、镇定自若的。她说:“人们不明白现在发
生的事。这已经是战争。他们再一次地把一切掩盖起来,对我们保密。为什
么你们年轻人无动于衷?这主要和你们有关!你们要起来反抗!你们要团结
起来!不要什么都让我们几个老太太去干,老太太的话没有人听。“我告诉
她我就要去巴黎。我说,也许我们真的能发表一项联合声明。“为什么只说
也许?“她着急地说,“形势从来没有这样坏过。战争的机器已经在运转。”
尽管我当时自己忧心忡忡,但我还是尽量宽慰她。
然而,恰恰是在法国,通过我自己在那里遇到的第二件生活小事,使我
回忆起来,这位老太太是多么有预见,她清楚地看到了未来,而在维也纳,
人们很少认真对待她的话。那是一件非常小的事,但给我留下的印象却特别
深。一九一四年春,我和一位女友从巴黎到达都兰,准备在那里小住数日,
为的是要凭吊达。芬奇的陵墓。我们沿着卢瓦河徒步走去,岸旁风和日丽,
可是到了晚上,也真叫累。于是我们决定在那座有点昏昏欲睡的城市图尔去
看电影。我以前曾在图尔赡仰过巴尔扎克的故居。
那是一家郊区的小电影院,不能和由铬与闪光的玻璃装潢起来的现代化
的豪华电影院相提并论。那里只有一间凑凑合合改建的大厅,里面挤满了各
种小人物,工人、士兵、市场上的女小贩,真正的老百姓,他们一边无拘无
束地在闲聊,一边向污浊的空气里喷着斯卡费拉蒂牌和卡波拉尔牌香烟的蓝
烟,尽管电影院是禁止吸烟的。银幕上最先映出的是《世界各地新闻》。有
英国的划船比赛。观众一边闲扯,一边发出笑声。接着是法国的一次阅兵式。
仍然没有多少人注意。然后是第三幅画面,威廉皇帝在维也纳拜会弗朗茨?约
瑟夫皇帝。我忽然在银幕上看到今人厌恶的维也纳西火车站那个十分熟悉的
站台,上面站着一些警察,正在等候驶进站的列车。接着看见年迈的弗朗茨?约
瑟夫皇帝沿着仪仗队走过去,迎接他的客人。——这是列车进站的信号。年
迈的老皇帝已经有点驼背,检阅仪仗队的时候摇摇晃晃,当老皇帝出现在银
幕时,图尔人对这位满脸自胡子的老先生善意地发出笑声。接着是列车进站
的画面,第一节车厢,第二节车厢,第三节车厢。豪华车厢的车门打开了,
威廉二世皇帝从里面走下车厢,他穿着一身奥地利的将军服,翘着高高的八
① 贝尔塔?冯?苏特纳(Bertha von Suttller,一八四三—一九一四),奥地利女作家与和平主义者,曾任
诺贝尔的女秘书,对诺贝尔的和平思想发生过影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放下武器》。一九○五年诺贝尔
和平奖获得者。
② 卡珊德拉,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亚公主,有预言的才能,但她的预言不为人所信。
----------------------- 页面122-----------------------
字胡子。
就在威廉皇帝出现在画面上的那一瞬间,昏黑的电影厅里开始完全自发
地响起一阵尖利的口哨声和跺脚声。所有的人都吹口哨和喊叫;男人、女人、
孩子,都发出嘲笑,好象有人侮辱了他们自己似的。善良的图尔人除了知道
自己报纸上登载的消息外,并不知道关于政治和世界的更多的事。可是他们
在那一秒钟之内就象疯了似的。我感到吃惊。我浑身不寒而栗。因为我感到
经过多年来煽动仇恨的宣传,流毒是多么深,甚至在这里,在一座外省的小
城里,这些毫无恶意的市民和士兵都已经对威廉皇帝、对德国抱有这样的成
见,以致银幕上一幅匆匆而过的画面就能引起这样一场骚动。那只不过是一
秒钟,仅仅一秒钟。当接着映出其他的画面时,一切又都忘记了。观众对一
部正在放映的喜剧电影捧腹大笑,高兴得拍着膝盖,僻僻啪啪直响。尽管那
仅仅是一秒钟,但那一秒钟却让我看到了,虽然我们自己作了各种努力,想
方设法要促进互相的谅解,但是到了紧急关头,彼此双方的人民是多么容易
煽动起来。
那天整个晚上我都心灰意懒。我无法入眠。假如说,那种场面发生在巴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