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是作为表象、作为客体,而不是作为意欲被我们所了解。
因为前者是事物令人愉快的一面,而主体可怕的另一面却又不
为我们所知,所以,我们年轻的头脑就把现实、艺术所呈现的
各种形体视为各式各样的愉悦之物,我们会以为:这些事物看
上去是那样的美好,那么,具体的存在就会更加美好了。因此,
我们眼前的世界宛如伊甸乐园;我们诞生的地方就是阿卡甸高
原。这样,在稍后的日子,我们就有了对现实生活的渴望,我
们急切期盼着做事和受苦,这就把我们拉进了喧嚷、骚动的人
生。生活在这纷扰的世界里,我们才学会了解到事物的另一面,
事物的存在亦即意欲的一面;我们行进的每一个步伐都受到了
意欲的羁绊。然后,一股巨大的幻灭感慢慢降临了。在这之后,
我们也就可以说:幻想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不过,这股幻灭
感继续不断地增强、加深和变得完全彻底。据此,我们可以这
样说:在童年的时候,生活呈现的样子就像是从远处看到的舞
台布景;而到了老年期,我们则走到了最近的距离看视同样的
布景装饰。
最后,我们在童年期感到幸福还因为这一事实:正如在初
----------------------- Page 228-----------------------
218 人生的智慧
春,树叶都带着同样的颜色、具有几乎一模一样的形体,同样,
我们在幼年时也是彼此相似、并因此和谐一致。但是随着青[217]
春期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分歧也就出现了,这和圆规的
半径越大,划出的圆圈也就越大是同一样的道理。
我们前半生的最后部分,亦即我们的青年时代,拥有比起
我们后半生很多的优势,但是,在这青年时期,困扰我们、造
成我们不幸福的是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我们紧抱着这一个假
定: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寻觅到幸福。我们的希望由此持续不断
地落空,而我们的不满情绪也就由此产生。我们梦想得到的模
糊不清的幸福在我们面前随心所欲地变换着种种魔幻般的图
像,而我们则徒劳无功地追逐这些图像的原型。因此,在青春
岁月,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状况,我们都会对其感到不满,
那是因为我们刚刚才开始认识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在此之
前,我们所期盼的生活可是完全另外的一副样子——但我们却
把无处不在的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归咎于我们的环境、状况。在
青年时候,如果人们能够得到及时的教诲,从而根除这一个错
误见解,即认为:我们可以在这世界尽情收获,那么,人们就
能获益良多。但是,现实发生的情形却与此恰恰相反。我们在
早年主要是通过诗歌、小说,而不是通过现实来认识生活。我
们处于旭日初升的青春年华,诗歌、小说所描绘的影像,在我
们的眼前闪烁;我们备受渴望的折磨,巴不得看到那些景象成
为现实,迫不及待地要去抓住彩虹。年轻人期望他们的一生能
像一部趣味盎然的小说。他们的失望也就由此而来。关于这点,
我在《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第374 页已经作了阐述。
那些画像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魅力,正是因为这些纯粹只是画像
----------------------- Page 229-----------------------
第六章 人生的各个阶段 219
而已,它们并不是真实的。因此,我们在观照它们的时候,我
们是处于纯粹认知的宁静和自足状态之中。要把这些画像一一
实现,就意味着必须浸淫在意欲[218]里面,而意欲的活动不可
避免地带来痛苦。关于这一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我的上
述著作的第427 页。
因此,如果人的前半生的特征是对幸福苦苦追求,而又无
法满足,那么,人的后半生的特征则变成了对遭遇不幸的害怕
和忧虑。因为到了人生的后半部分,我们多多少少都清楚地了
解到: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的,而苦难才是真实的。因此,现
在我们努力争取的只是一种无痛苦和不受烦扰的状态,而不是
快感逸乐,这至少对于具有理性的人来说是这样。在我年轻的
时候,当房门响起敲门声时,我会很高兴,因为我想:“幸福
就要来了。”但在往后的岁月,在相同的情形下,我的反应却
变成了类似于害怕:“不幸终于到了。”芸芸众生之中有一些出
类拔萃、得天独厚的人物,他们既然是这一类的人物,那就并
不真正地属于芸芸众生,而是孤独地存在。因此,根据他们自
身的优势程度,他们对于生活或多或少地只感受到这两种截然
相反的感觉:在青年期,他们感觉被众人抛弃;及至年长以后,
却感觉自己逃离了众人。前者并不舒服,因为他们对人生还缺
乏了解;后者却令人愉快,因为他们对人生已经有了认识。这
样的结果就是:人生的后半部分,犹如一个乐段的后半部分,
比起前半部分减少了奋斗和追求,但却包含了更多的安宁和平
和。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青春年少时认为:这个世界充满着唾
手可得的幸福和快乐,人们只是苦于找不到门路获得这些幸
福、快乐而已;但到了老年,人们就会知道,在这个世界本就
----------------------- Page 230-----------------------
220 人生的智慧
没有什么幸福、快乐可言,他们因而心安理得地咀嚼、品尝着
那得过且过的现状,甚至于从平淡无奇中找到乐趣。
一个成熟的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所能获得的,就是摆脱
偏见,让思想得到自由;这样,他发现世界与他儿时和青年[219]
时期所看到的迥然有别。他开始以朴素的眼光看视事物,客观
地对待它们。但对于少儿和青年人来说,他们头脑中的奇特的
想象、古怪的念头和流传的先入为主的观点,共同拼凑而成一
幅歪曲和伪装了真实世界的幻像。这样,人生经验的首要任务,
就是摆脱那些在我们青春期扎根头脑的幻想和虚假概念;但要
防止人们在青年时代沾染这些东西却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能达致这一目标的教育将是最理想的教育,虽然这种教育只能
是否定的。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把童年期孩
子的目光和视野控制在尽可能狭窄的范围。在这一范围之内,
我们给孩子提供清晰、正确的观念;只有在他们正确认识了在
这一视野范围之内的事物以后,才可以逐渐地扩宽视野。与此
同时,还要时刻留意不要让任何模糊不清、一知半解或者偏差
走样的认识存留在他们的头脑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人们对
事物和人际关系的观念始终是狭窄的,但却非常朴素。也正因
此原因,他们的观念将是清晰的和正确的。这些观念只需要逐
渐拓宽,而不需要修正和勘误。这种教育需要一直维持至青年
时代。这种教育方式尤其要求人们不要阅读小说,取而代之的
是合适的人物传记类读物,诸如富兰克林的传记、莫利茨写的
《安东·赖斯》等。
在年轻时候,我们误以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和有影
响的事件会大张旗鼓地露面和发生。到了老年以后,对生活所
----------------------- Page 231-----------------------
第六章 人生的各个阶段 221
做的回顾和考察却告诉我们,这些人物和事件都是悄无声息、
不经意的从后门进入我们的生活。
根据我们到此为止所作的考察,我们还可以把生活比之于
一幅刺绣品:处于人生前半段的人看到的是刺绣品的正面,而
到了人生后半部分的人,却看到了刺绣品的背面。刺绣品[220]
的背面并不那么美丽,但却给人以教益,因为它使人明白看到
刺绣品的总体针线。
一个人的高人一筹的智力,甚至最伟大的精神智力,也只
有到了 40 岁以后,才会在言谈之中显示其明显优势,成熟的
年龄和丰富的阅历在许多方面无法跟高出一筹的精神智力相
匹敌,但是,前者却始终不能被后者所取代。年龄和阅历能使
资质平平的大众在面对具有卓越精神智力的人时,获得某种的
平衡弥补——前提是后者还处于年轻的时候。我这里所说的是
仅就个人情况而言,并不包括他们所创作的作品。
每一个出色的人,只要他并不属于那占人类的六分之五、
只得到了大自然可怜巴巴的赐予的人群,那么,过了 40 岁以
后,他就很难摆脱掉对人的某种程度的憎恶。因为,很自然地,
他通过自己推断别人,而逐渐对人感到失望。他看到人们无论
思想(脑)还是感情(心),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这两者兼而有
之,都不是与他同处一个水平线上,而是远远逊色于他。他因
而希望避免与这些人来往,因为一般来说,每一个人对独处,
即与己为伴的喜爱抑或憎恶,由他自身的内在价值所决定。康
德在 《判断力批判》一书的第一部分第二十九章的概言中也讨
论了这种对人的憎厌之情。
如果一个年轻人很早就洞察人事,擅长于与人应接、打交
----------------------- Page 232-----------------------
222 人生的智慧
道;因此,在进入社会人际关系时,能够驾轻就熟,那么,从
智力和道德的角度考虑,这可是一个糟糕的迹象,它预示这个
人属于平庸之辈。但如果在类似的人际关系中,一个年轻人表
现出诧异、惊疑、笨拙、颠倒的举止和行为,那反而预示着他
具备更高贵的素质。
我们在青年时代感受到喜悦之情和拥有生活的勇气,部
[221]分的原因是我们正在走着上坡的路,因而并没有看见死亡
——因为死亡处在山的另一边山脚下。当走过了山顶,我们才
跟死亡真正地打了照面。而在此之前,我们只是从他人的口中
了解到死亡这一回事。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的生命活力已经开
始衰退,这样,我们的生活勇气也就一并减弱了。这时候,抑
郁、严肃的表情挤走了青春年少时目空一切的神态,并烙在了
我们的脸上。只要我们还年轻,那么,不管人们对我们说些什
么,我们还是把生活视为长无尽头而因此挥霍时间。我们年纪
越大,就越懂得珍惜我们的时间。到了晚年,每度过一天,我
们的感觉就类似于—个向绞刑架又前进了一步的死囚。
从年轻的角度看视生活,生活就是漫长无尽的将来;但从
老年的角度观察,生活则是一段极其短暂的过去。在人生的开
端,生活所呈现的样子,类似于我们把观看歌剧的望远镜倒转
过来张望;在人生的末尾,我们则以惯常的方式用这望远镜视
物。只有当一个人老了,亦即在他生活了足够长的时间以后,
他才会认识到生活是多么的短暂。在我们的青年时代,时间的
步子慢悠得多,因此,在我们生命中的这最初四分之一时间里
我们不仅感到极其快乐,而且这段时间也还是最悠长的。所以,
这段时间留给我们最多的记忆;一旦需要,一个人讲起在这段
----------------------- Page 233-----------------------
第六章 人生的各个阶段 223
时间的事情远甚于在这之后的中年期和老年期。就像在一年中
的春天,日子是令人难受的冗长,在生命的春天,日子同样烦
闷漫长。但在这两者中的秋天,日子却是短暂的,不过更加明
朗、更加缺少变化。
当生活临近结束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生活跑哪儿去了。
为什么到了老年,在回顾一生的时候,我们会觉得生活如此短
暂呢?因为我们对这生活的回忆不多,所以我们就觉得这段
[222]生活短暂了。所有无关重要的和不愉快的事情都从我们的
记忆中筛漏掉了,因此,遗留在我们记忆中的事情所剩无几。
我们的智力本来就有欠完美,我们的记忆何尝不也同样如此。
我们学到的东西需要温习,过去了的事情需要回想,只有这样,
这两者才不至于慢慢沉没于遗忘的深谷。但是,我们不会刻意
追思不重要的事情,通常更加不会回想不愉快的事情。但如果
我们要把这些事情保存在记忆之中,追思和回想的做法却是必
需的。首先,不重要的事情永远不断地增加,这是因为很多在
开始时显得有意义的事情,经过多次永远不断的重复,逐渐就
变得没有意义了。因此,我们更能回忆起我们的早年,而不是
在这以后的时光。我们生活的时间越长,那值得我们以后回想
的有意义和重要的事情就越少。但这些事情能够得以保存在我
们的记忆中全赖回想这唯一的方式。所以,事情一旦过去,我
们也就把它们忘记了。时间就这样不留痕迹地飞逝而去。其次,
我们不会喜欢回味令人不快的事情,尤其那些伤害了我们的虚
荣心的事情。而令人不快的事情往往都跟我们的虚荣心受损有
关,因为对于遭遇不愉快的麻烦事,我们大都难辞其咎。许多
令人不快的事情也就因此被我们忘掉了。正是生活中微不足道
的事情和令人不快的事情缩短了我们的回忆。回忆的素材越
----------------------- Page 234-----------------------
224 人生的智慧
多,那回忆就相对越少。犹如人们坐船离开海岸越远,岸上的
物件就变得越少和越加难以辨认,我们以往的岁月,经历过的
事情也遭遇同样的情形。有时候,我们的回忆和想象把尘封已
久的一幕往事栩栩如生地重现在我们的眼前,事情仿佛就发生
在昨天,它跟我们是那样的贴近。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我们无法
同样生动地回想起过去发生这一幕往事距今为止的这段间隔
时间。这一段时间无法像一[223]幅图画那样让我们一目了然,
并且,在这段时间里所发生的大部分事件也已经被我们忘记得
差不多了。我们对这些事情只还保留着在抽象中的大概认识,
那只是一个纯粹的概念而已,而不是直观认识。因此缘故,那
过去很久了的一件往事显得那样贴近,宛如就发生在昨天,而
其余的时间已经消失无踪了。整个一生显得如此短暂,令人无
法想象。当一个人老了以后,那走过的漫长岁月,还有自己的
风烛残年,有时候在某一瞬间,竟然会变得近乎疑幻不真了。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摆在眼前的现在此刻。诸如此
类的内在心理活动归根到底是由这一事实所决定的:不是我们
存在本身,而是我们存在的现象,依存于时间;现在此刻就是
主体和客体的连接处。为什么在青年时代,我们在展望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