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避免那许许多多的老生常谈。当然,缺少了面面俱到的完
整,那也就大致上没有了对这些思想的系统性的安排。不过,
虽然缺少了完整性和系统性,但聊以自慰的是如果具备这两
者,我们的讨论就会无可避免地变得冗长、繁复。我只写下我
所想到的,似乎值得传达给读者的东西;还有那些在我的记忆
所及还不曾被别人说过的、起码不完全是别人说过的思想,况
且,别人采用的也不是我现在这样的表达方式。所以,我现在
只是在这一望无际的领域里——人们在此已经建树良多——
作一个补充而已。
属于这一话题的观点和建议却是五花八门。为使它们有一
定的顺序,我把它们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泛论;第二部分
涉及我们对自己的态度;第三部分则是我们对他人应采取的态
度;最后一部分讨论我们应如何看待命运和世事的发展。[116]
----------------------- Page 127-----------------------
第五章 建议和格言 117
第一部分 泛论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在 《伦理学》里不经意地说过一句话,我视这
句话为人生智慧的首要律条,我还是把它译成德语吧[1]:“理性
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这一句话所包含的
真理在于: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
是肯定的。对于这一句话的详细解释和论证人们可阅读我的
《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第五十八章。在这里我用一
个日常司空见惯的事实对此真理加以解释。假如我们身体的整
体健康并不会进入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注意力始终只集中在那
疼痛的伤处。我们生活中的总体舒适感觉就会因这一小处伤痛
而烟消云散。同样,尽管各样事情都按照我们的想法进行和发
展,但只要有一件事情违反了我们的意愿——尽管这只是一件
微不足道的事情——这一并不如意的事情就会进入我们的头
脑;我们就会总是惦记着这一件事情,而不会想到其他更重要
的、已经如我们所愿发生了的事情。在这两个例子里面,我们
的意欲都受到了伤害。在第一个例子,意欲客体化在人的机体
里;在第二个例子,意欲则客体化在人的渴求、愿望当中。在
上述两种情况,我们都可看到意欲的满足问题总是否定的。意
欲获得的满足并不直接被我们感觉得到,它顶多只以反省、回
顾的方式进入我们的意识。但是,意欲受到的[117]抵制却是肯
定的,因此,这种状况会明确表示出来。每一快感的产生其实
----------------------- Page 128-----------------------
118 人生的智慧
就是意欲所受到的抵制得到了消除,意欲获得了解放。所以,
每一种快感都持续相当短暂的时间。
上文引述的亚里士多德的绝妙规则正是基于这个道理。这
条规则教育我们不要把目光盯在追求生活的快感和乐趣上面;
而是尽可能地注意躲避生活中数不胜数的祸害。假如这条路子
并不正确,那么,伏尔泰所说的话也只能是假的了——他说“快
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正实在的。”(1774 年 3
月 16 日致弗洛安侯爵的信),但事实上伏尔泰说的话却是千真
万确的。因此,谁要从幸福论的角度衡量自己一生是否过得幸
福,他需要一一列出自己得以躲避了的祸害,而不是曾经享受
过的欢娱、快感。的确,幸福论从一开始就告诫我们:“幸福
论”这一名称只是委婉的名称而已;所谓 “幸福的生活”,实
应被理解为 “减少了许多不幸的生活”,亦即还能勉强忍受的
生活。确实,生活并不是让我们享受的,我们必须忍受它和克
服它。这一点可以从各种语言的表达语里看得出来,例如拉丁
语的“degere vitam”,“vita defungi”(得过且过地生活,克服
生活);意大利语的“si scampa cosi”(如果能熬过这些日子);
德语的“man muss suchen durchzukommen ”(我们得尽力顺利
过生活)和 “er wird schon durch die welt kommen” (混日子)
等。人到了老年,终于把生活的重担抛在了身后,这确实是一
个安慰。因此,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最好运数就是生活了一辈子
但又没有承受过什么巨大的精神上或者肉体上的痛苦,而不是
曾经享受过强烈无比的欢娱。谁要是根据后者来衡量一个人是
否度过幸福的一生,那就是采用了一个错误的标准。因为快感
是并且永远是否定性质的;认为快感[118]能够使人幸福是一个
----------------------- Page 129-----------------------
第五章 建议和格言 119
错误的想法,嫉妒的人就有这一错误的想法——那是对他们的
嫉妒的惩罚。相比之下,我们感受到的痛苦却是肯定的。所以,
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如果能够
达到一种没有痛苦,也没有无聊的状态,那就确实得到了尘世
间的幸福,其他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由此我们可以推论:
我们不应该以痛苦为代价去购买快乐,甚至只是冒着遭受痛苦
的风险去这样做也不行,否则,我们就会为了那些否定、因而
是虚幻的东西而付出了肯定和实在的东西。但如果我们牺牲欢
娱以避免痛苦,那我们肯定获得收益。在这两种情况下,究竟
痛苦是等到快乐过去了才来到,抑或是先快乐而至,其实并不
重要。如果人们试图把人生的痛苦舞台改变成一个欢乐道场,
目标定在寻欢作乐而不是尽最大可能去摆脱痛苦——就像许
许多多的人正在做的那样——那的确就是一件本末倒置、至为
荒谬的事情。谁要是带着一副阴沉的眼光,把这个世界视为某
种意义上的地狱,并为此处心积虑在这一世界建造一间隔绝烈
火的房间[2]——那这个人的错误还不至于那么荒唐、离谱。愚
人在生活中追寻快乐,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受骗了;而智者则千
方百计地躲避祸害。如果智者无法达到目的,那只能归于他的
运数,但却跟他的愚蠢无关。只要得偿所愿,他就肯定不会有
上当、受骗的感觉,因为他所躲过的祸害千真万确在这生活中
存在。就算一个智者为了躲避祸害而做得过头,不必要地牺牲
了生活中的快感愉悦,归根到底他也没有真的有所损失,因为
所有的快感愉悦都是虚幻的。因为错过了机会享受一番而感到
痛惜,则是肤浅、狭窄的,甚至是可笑的。
对这一真理缺乏认识是我们遭受众多不幸的原因,而乐
----------------------- Page 130-----------------------
120 人生的智慧
[119]观主义在这方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在没有痛苦的
时候,蠢蠢欲动的欲望就向我们映照出种种并不存在的快乐、
享受的幻象;这些镜中花、水中月诱惑我们对其亦步亦趋。这
样,我们就招来了毋庸置疑、真实不虚的痛苦。到了那个时候,
我们就会痛惜业已失去了的无痛苦状态——它犹如我们轻率
地就摒弃了的天堂,我们只能徒呼奈何地希望一切都不曾发
生,宁愿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我们好像总是受到一只邪恶魔
鬼的诱惑,它用欲望的幻象引导我们舍弃没有痛苦的状态。其
实,没有痛苦的状态才是真正的、最大的幸福。不作深思的年
轻人以为这个世界就是特别为人们寻欢作乐而设的,这个世界
就是实在的幸福所寄住的家园。他们认为,那些无法得到幸福
的人只是在获取幸福方面不够聪明、灵活而已。小说、诗歌以
及世人时时处处为着外在面子的缘故所做出的虚假行为,都加
强了这种观点。关于这一点,我很快就会回头再讨论。形成这
一观点以后,人的一生从此就是一场对肯定的幸福的刻意狩
猎,而这种幸福,也就是由肯定性质的快感、欢娱所构成。在
这场追逐中,人们必须冒许多的风险。一般来说,这场对实属
子虚乌有的猎物的追逐都会带来实在、肯定的不幸。各种不幸
体现为苦痛、疾病、烦恼、忧患、损失、贫困、耻辱等等。真
相总是姗姗来迟。但如果人们遵循我这里所讨论的规则,把生
活的计划瞄准在避免痛苦,亦即远离匮乏、疾病和各种苦难这
一目标,那么,这一个目标就是真实的,我们或许就能有所收
益;并且,我们的生活计划越少受到因追逐所谓肯定的幸福的
幻象所带来的打扰,我们的获益就越多。歌德在 《亲和力》中
由米特勒说出的话与我这里的说法不谋而合。米特勒总是为他
----------------------- Page 131-----------------------
第五章 建议和格言 121
人的幸福做事,他说:“如果一个人试图[120]摆脱某种祸害,
那他总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的;但如果一个人总想着得到比
自己已经拥有的更好的东西,那他就是相当盲目的。”这让人
想起一句美妙的法国谚语:更好是好的敌人。的确,甚至犬儒
学派的基本思想亦源自这一道理。这点我在 《作为意欲和表象
的世界》的第二卷第十六章已经分析过了。犬儒学派摒弃所有
的快感乐趣,难道不就是因为他们考虑到与这些快感乐趣多多
少少地纠缠在一起的痛苦吗?对于犬儒哲学家来说,避免痛苦
比得到快乐更加重要。他们深谙快意享受的否定性质和痛苦的
肯定属性。因此,他们始终不渝地做足功夫以逃避灾祸。为了
达到目的,他们认为,有必要有意识地摒弃所有的快感乐趣,因为
他们知道逸乐隐藏着栽人的陷阱,它使人们成为痛苦的俘虏。
当然,像席勒所说的,我们都诞生在阿卡甸高原[3];这就
是说,我们都满怀对幸福和快乐的希冀来到这一世上,并且抱
着要一一把它们化为现实的愚蠢希望。不过,一般来说,命运
很快就降临了,它粗暴地抓住我们,教训我们说:没有任何一
样东西是属于我们的,一切都归命运所有,因为命运不但对我
... ..
们的财产物品、老婆孩子拥有无可争辩的权利;甚至我们的手
脚、耳目、脸部中央的鼻子也归属于它。无论如何,用不了多
长时间,我们就会获得体验,就会明白幸福和快乐只不过是一
层晨雾,我们只能从远处看到它,一旦走近,它就消失不见了。
相比之下,痛苦和磨难则既具体又真实。我们直接就可以感受
到它们,用不着幻象和期待。如果我们得到的教训能够结出果
实,那我们就会停止追逐幸福和享乐,更多地关注如何尽可能
地堵住痛苦、磨难的来路;我们就会认识到这个世界所能给予
----------------------- Page 132-----------------------
122 人生的智慧
我们的最好东西,不外乎就是一种没有苦痛的、宁静和可[121]
以让我们勉强忍受下去的生存;我们必须限制对这个世界的期
望和要求,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把握实现它们。而要避免很不
幸福的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歌德青年时期的朋
友梅克就认识到这一点,因为他写道:“我们对于幸福的过分
期待毁坏了这世上的一切,毁坏的程度与我们做梦的程度相一
致。谁要是摆脱了过分的期待,除了自己已经拥有的以外,不
再奢望更多,那么,他就能够安然无恙地生活下去”(《梅克通
信录》)。因此,我们应该把对快乐、财产、地位、荣誉等等的
期望调至一个节制、适宜的尺度,因为正是对幸福快乐、荣耀
排场的渴求和争取带来了巨大的不幸。所以,降低我们的欲求
是明智和合理的,因为相当不幸的生活是轻而易举的;相比之
下,相当幸福的生活不仅很困难,甚至完全不可能。宣讲生活
智慧的诗人绝对有道理如此歌唱:
挑选了黄金般的中庸的人当然远离了寒酸的破窟,
也远离了众人羡慕的王公宫殿。
遭遇风暴时,巨松树顶就在风中摇摆,
高耸的石塔会沉重地倒塌,
高山之巅会被雷霆击中。
——贺拉斯
谁要是完整地接受了我的哲学的教诲,并因此知道我们的
整个存在其实就是有不如无的东西,而人的最高智慧就是否定
和抗拒这一存在,那么,他就不会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抱有
----------------------- Page 133-----------------------
第五章 建议和格言 123
巨大的期待;不会热烈地追求这尘世的一切,也不会强烈[122]
抱怨我们计划的落空和事业的功败垂成。相反,他会牢记柏拉
图的教导:“没有什么人、事值得我们过分的操心。”还是读一
读安瓦里为 《玫瑰园》写的格言吧:
如果你失去一个世界,
不要为此悲伤,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得到一个世界,
不要为此高兴,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
苦乐得失都会过去
都会离开这个世界,因为这都是微不足道的。
——安瓦里[4] 《苏哈里》
人们尤其难以接受这种健康见解的原因,正是我在前文提
到过的世人的虚假。我们从早年起就应该对这种虚假做伪有所
认识。很多人的奢华和辉煌不过是门面而已,那犹如歌剧院的
装饰陪衬,但关键的内核却是缺乏的。例如,那些挂起的三角
旗、饰以花冠的船只、张灯结彩、欢呼呐喊、鼓角礼炮齐鸣—
—这些只不过是表示人们欢乐的幌子和门面,这热闹表面是欢
乐的象形文字。但却偏偏在这样的热闹场景难以找到欢乐。欢
乐拒绝在喜庆的场合露面。它真要出现的话,那一般都是悄无
声息、不作张扬地不请自来;它所到之处都是最平凡无奇、日
常普通的环境、场合,反正它就不到那些显赫辉煌的场合露面。
欢乐就像澳大利亚的金砂:它们分散各处,没有任何的规则和
定律,找到它们纯粹是偶然机会,并且每次也只能找到一小撮,
----------------------- Page 134-----------------------
124 人生的智慧
因为它们甚少大量聚集在一起。上文提到的所有热闹、渲染的
幌子,目的就是在人们的头脑制造欢乐的假[123]象,促使人们
相信这里有欢乐的存在。欢乐是这样,悲伤又何尝不是如此。
那长长的、缓慢行进的殡葬队列显得多么悲伤、凄戚,列成队
列的马车没有尽头。但看看里头吧!里面都是空的。死者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