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邮箱里的灯光

徐小平(现代)
【邮箱里的灯光(《骑驴找马》修订版)】
  本书中以我与学生间的40封通信的形式,解决了现代年轻人碰到的6大问题:考研、出国、就业何去何从;金钱、爱情、代沟谁是谁非?所有的问题最终都归结到人生的问题,希望通过这些故事,照亮所有人的前程。
                              ——徐小平
第一编:邮箱里的思想批判
2005年3月11日星期五
论“人才价值不平均率”
作者:徐小平
  亲爱的徐老师:
  我现在江苏的一所大学教书,副教授职称,因为想考博士,所以现在在复旦大学读访问学者,准备下学期考博。我现在有些迷茫。
  我属于你说的那种30多岁反而又不知自己适合干什么了那种人,很是惭愧。在高校教书,我感觉就像是提前退休一样,待遇一般,而且我研究生读的是工商管理,教学没有实践经验,还是有些缺憾。
  如果放弃读博,到企业去干,就得放弃教学,我现在还是拿不准。但是如果拿出三年的时间去读博士,就为了写博士论文。国内的博士你也是知道的,因此,付出的代价很大,包括家庭、孩子、自己的年龄。我四年前拿到了全国注册评估师资格,也一直没从业,也没什么经验。
  如果读博士,还是不能做这个,很是可惜,就在读博士这个问题上,我还是犹豫,当然如果在高校待着,读了博士应该比不读有用,起码将来评职称等有用。
  面对这些选择,我真的不知道头绪在哪里?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因此,现在有些迷茫,请您百忙中赐教。
  你的读者:
  迷茫的副教授
  亲爱的迷茫的副教授:
  你的来信虽然简短,但你提出的问题其实并不简单。你的迷茫,简直让普通人感到失望!一个32岁的副教授,是成功的典型和榜样,是社会的精英分子,有什么可犹豫迷茫的?这不是没病找病嘛?
  诗曰:教授不知愁滋味,为考博士强说愁!……
  但是我知道你的痛苦有普遍性。你的痛苦,表面上是面临几个好的选择,不知道自己干什么最好——大学、企业?博士、商人?教授、经理?但实际上你的心灵深处,隐藏着的,是对中国目前存在的“人才价值不平均率”的无奈和苦恼。让我来揭开导致你人生选择困惑的现实病根,也许对你下一步人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一个正常发展的社会,或者说,在一个社会发展走过了转型期的社会,比如欧美日本,人们在选择职业时,可能也会有“企业”还是“大学”、“经商”还是“从政”、“学术”还是“应用”之间的两难选择和困惑。但是,在那里,人才的价值基本上已经进入了“人才价值平均率”的良性循环——也就是说,社会对于人才的综合报酬,基本是平均的。
  在这样的社会,一个优秀人才假如选择去企业做,工资回报可能比较高,但风险加压力,有些人就宁可选择大学;在大学,虽然精神的自由加生活的宁静是经理人和企业家的梦想,但更有人愿意放弃这种自由和宁静,到市场上去追逐枪林弹雨,冒险满足自己对于财富的无限野心与抱负。
  在这些发达国家,无论在政府、企业,还是在学术单位,无论是首都、发达地区,还是在边远落后地区(美国、加拿大也有一般人不爱去的地方),可比人群的以经济收入为核心的综合酬劳基本是平均的。虽然不同地方工资有高有低,但是,那里并不存在中国这个急剧发展的社会所独有一种非常奇怪而不公平的“人才价值不平均率”。
  让我来给我自己发明的这个名词一个解释吧:什么叫“人才价值不平均率”?人才价值不平均率,是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报酬体系严重失衡现象。同一个人,同一样工作,在政府、学术机构、国营企业、外企、私企、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之间,可能获得的报酬,就可能相差好几个级别、落后好几个时代。
  别说我的理论是生编硬造,事实上,我的理论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崭新发展!根据我老人家高小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我知道马克思曾经揭示过资本主义社会(也就是市场经济中),存在一种“资本利润平均率”——自由竞争使得市场各行各业的利润率趋于平均。一个行业有暴利,资本就滚滚而来,于是导致这个暴利下降;一个行业利润薄,资本就滔滔而去,于是使得这里的薄利渐渐变肥……看不见的手,在调整着社会的经济利益。这就是所谓的自由资本主义的“资本利润平均率”。
  既然金钱资本的利润有一个平均率,那么,市场经济中最核心的资本——“人才”的利润,也就是人才的价值,显然应该也有一个平均率。经济行为中最大的成本和利润都和人才有关。人才价值平均率,所以是发达市场经济中一个铁定的规律。
  更令人羡慕的是,发达社会的人才,总是处在政府、企业、学校、地域之间的高度自由流通、高度激烈竞争、不断争抢攀比的过程中。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大学,还是企业,“边远”地区,要留住人才,就必须不断在人才价格(工资)与价值(待遇,包括非物质因素)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人才价值平均率”。
  不幸的是,在中国这个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社会里,社会各阶层都处在迅速变革与转型中。变革与转型的本质,就是社会各阶层利益的重新调整。官商垄断和权力寻租造成巨大的不公平现象,使得中国“资本利润平均率”首先还没有形成。而在人才领域,人才价值报酬体系的不对称现象就更加严重。我有一个好朋友,是一个小贪官,他庄严而愤慨地告诉我:“要让作为工商管理科长的我心态平衡,至少要给我两万一个月的工资,而不是现在的两千。凭什么被我们管制的对象却挣那么多钱?”。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已经使得民企外企先富起来、国企改革试点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同一地区不同行业先富起来、同一政府不同部门先富起来、浙江的民间先富起来、上海的政府先富起来、国家重点给钱的北大清华先富起来、“长江学者计划”说白了就是高薪教授先富起来……在这个到处都有“先富起来”的国度里,如果你处在“先富起来”的天平一侧,你就会在获得心理平衡的同时,给天平另外一侧,造成严重的不平衡。
  “人才价值不平均率”,在中国是一个客观现实,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是社会各界心态不平衡、你本人在企业和大学之间徘徊、在管理与教学之间烦恼的原因。这个现象的存在,也许是暂时的。但对于今日的奋斗者们,它的现实存在却是颠覆性的。因为它颠覆了人们从事自己想做的工作的心态平衡,使得本来就倍受计划经济社会不公平之压的中国知识分子,痛感自由经济市场,居然也如此不公平。
  公平吗?我认为这是非常公平的!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给了所有人,而不是“一部分人”公平选择的机会。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你也许可以说中国的机会并不平等。但是,就在你怨天尤人的这一瞬间,中国又有多少赤手空拳的农民企业家、贫民奋斗者,登上了福布斯财富排行榜、走进了政协和人大会堂、成为了这个时代骄傲和榜样啊!
  不要等到社会“彻底”公平了在来追求你之于他人的不公平。而要在机会刚刚露面的时候,象鳄鱼猛虎、象狡兔野狐、象黄蜂犀鹰,稳准狠、快敏捷地扑杀过去。
  这是一个不同体制并存、不同价值共生、不同思想共鸣的时代。体制、价值和思想的不同,导致了个人、甚至政府选择不同。不同思想价值观驱动下的选择的不同,则导致了人才价值的不均等。以我最熟悉的教育领域而言:无数民办学校老师上一天课的报酬,往往会超过同一地区官办学校老师一周甚至一月的工资;许多脱离了政府而进入企业、离开了国营公司而进入私企和外企的踏浪赶海的勇敢者,一个月之后,一个月的收入,每每可能超过先前雇主那里一年的薪水!
  在这个多种经济形式、多种雇佣关系、多种发展水平并存的中国,“人才价值不平均率”,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刺激和摇晃着许多本来心安理得、风平浪静的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使得他们在简单的算术面前,失去了心理的平衡!
  80年代嘲笑别人“下海”呛水的枯干的笑声,还没有从耳边消失,21世纪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崛起的一代新人,已经带着惊人的财富远航归来!呜——呜——呜,这是财富的呼叫,这是价值的凯歌,这是地位的荣耀——呜、呜、呜——很多人,居然把胜利的号角,吹到了国家政府最高殿堂里,作为新兴社会阶层的代表,在政协人大会议上,和党和国家领导人平起平坐,举杯相庆,共商大计,成为这个新时代的一代天骄!
  一个从事简单劳动的工人,他的选择其实是不多的——无非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在五百元月薪离家近和六百月薪离家远之间“困难”地徘徊。但一个从事复杂劳动的知识型人才就完全同了,他在A处可能只值一个月一千人民币,但他在B处,可能就会值一万人民币。人才价值,一夜之间升值十倍甚至更高的现象,在中国早已被没有升值的人看在眼里,痒在心里,虽然司空见惯,但依然五内俱焚。
  我相信,你就是这样的人才。你知道了自己的潜在利润,但你却没有及时跳向天平另外一端。虽然没有人阻止你寻求自己更大价值,但传统的稳定、安全、回避风险意识、害怕挑战的心态都会成为你实现自身更高利润最大价值的敌人。
  中国知识分子在学术领域、政府机关和公司企业这三个主要就业范畴,存在着惊人的人才利润失衡:
  1,政府机构:薪水最薄、但权力、地位、福利以及公款消费的种种实惠,使许多人欲罢不能(有一次我在一个游泳池边的小卖部,看见一个中年男子买了一条女泳裤,让人开的发票是:国务院国有资产办公室,“办公用品”。这不叫腐败,这只是“实惠”。这样的人假如去外企,至少女裤必须自己掏裤兜买了!所以他不下海);
  2,学术科研机构:虽然工资低,福利薄,权力小,地位差,但总有知识分子最在意的人生自由与充足时间,有相对宽阔的精神空间,对于很大一部分人,也有业余创收兼职赚外快的可能。所以人们一边愤愤于外面的花花世界一边又恋恋于自己的教研室(我认识一些法律、经济和管理的教授们,他们成立自己的咨询公司,成为大学教授人才价值不平均率的受惠一方。这样的教授存在而你不属于之列,就会严重失衡);
  3,外企私企或自己创建的企业:这个时代最性感的去处、最撩人的部位、最拥挤的乐园,也是人才最宽广的天地,但是,企业的风险、经营的压力、商场的“污浊”以及金钱必然带来的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对于传统知识分子的传统价值观念、人格心理、素质组合、应对能力……往往又形成生硬而疼痛的挑战。离开北大创业成功的固然有俞敏洪这样的人,但也有俞敏洪的同龄校友长安卖肉的陆步轩。(卖肉本身并不错。但着意选择卖肉的人是刀俎,被迫无奈卖肉的人是鱼肉。)
  在这个三大职业范畴内,人才互相流通具有相当的困难。各种政策壁垒固然糟糕,但最糟糕的,则是人才自身的调整和适应能力。官场上呆久的人,很难在商场上生存和发展;学术机构泡出来的人,虽然有向往企业活力的心思但本身可能已经失去职场竞争必须的活力。于是,就出现了这个时代对于人才最要命的现象:明知深山有宝,明明看见无数人从深山寻宝回来手里拿着一把把金的和银的,但一旦自己真的要走进深山却又害怕路隘林深、动物凶猛。假如时代不变、世界不变、人才价值体系一百年不变,许多人可能反而会过得更加轻松愉快。但机会和财富、欲望和挑逗,终于在二十一世纪交叉的今天,永远摧毁了中国知识分子伪造的精神世外桃园——在这个充满主动与强迫选择的新世界里,一个稍微有点欲望和精神的人,除了面对毫无选择的选择与被选择,你别无选择!
  如何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如何把自己的才能兑现了人民币?如何在市场上,实现自己的价值满足自己的欲望?如何捕捉漫天飞舞的豪宅、香车、美元、美女、美食?到底是搞管理、做咨询、当教授、考博士、做学术……?
  在这个价值急剧变幻的时代,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
  问题是:到底什么,自己过去半生追求的价值,在今天,是否还有价值?
  问题是:什么价值,才是自己愿意追求的价值?
  问题是:自己重新认定并决心追求的价值,自身是否有能力去追求并获得?
  我相信这就是你来信所流露的那种面对选择的无奈和烦恼。体制的约束、心理的惯性、性格的障碍、能力的局限、金钱的诱惑、清高的快感……无一不在折磨着我们的大学教师和知识分子们。
  根据你的情况,我想对你稍做分析,并提出我的建议。我的分析,就建立在我的作为对马克思主义新贡献的“人才价值不平均”理论之上。我相信,我的分析能够帮助你走出困境。
  1,当年你读完MBA之后,本来就应该加盟企业,而不是选择大学。弃商从学,是你一切痛苦的源泉。MBA注定就应该进入企业,你却阴差阳错地留在了学校。别告诉我说这是“分配”造成的。事实上,这肯定是你自己的选择。假如你真的有从商的冲动,有挣钱的决心,这个年头,谁能绑得住你往企业跑啊!轻商重学的价值观念,决定了你当时的人生选择。而今天,这个价值观念依然在折磨你。使你在企业和大学之间左右为难,负戟彷徨。你必须认识到你的问题是一个心态问题,是一种价值观的困惑。而这个心态和困惑,可能已经影响到了你的个性、性格、以及行事的基本方式。
  2,现在你说你“30多岁了,反而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了”。其实你适合干什么,我老人家一目了然:你适合搞企业管理、企业咨询、资产评估嘛!你有MBA学位,你有资产评估证书,你是管理系副教授,你是这方面杰出的难得的专家!企业家是稀有动物。也许你不这个稀有物种,但你至少可以配合企业家,成为那些稀有动物身边稀有的人脑啊!把你30多年来学到的东西,和企业管理实践结合起来!知识分子的出路在哪里?“教育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毛泽东60年代就这么说了,你却不知道!落后分子啊。
  把知识商品化,把思想市场化,把理论金钱化,是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和义务。从你做起,从我做起,从你的专业做起,从明天辞职做起!
  3,你拿了注册评估师资格,但“一直没有从事这个工作”。有了资质而拒绝应用,这和你读完MBA拒绝搞管理一样,是暴殄天物的行为,是自我虐待的倾向。但我觉得这个问题依然不大——你可以从头再来!没有经验,今天就去做起来,哪怕漏洞百出,洋相连天,但今天的尴尬就是明天的成熟,今天的失败就是明天的成功。早期留学生出国,没有一个有端盘子做waiter的经验,但大家都是通过把老板的客人气走吓跑学会了打工,完成了他们的学业。你怎么就不可以呢!
  行动,而不是思考,也是这个时代的呼唤。
  4,你要做副教授吗?如果按照目前的思路这样走下去,作为副教授感到的痛苦,等你熬到正教授的时候,可能正好比现在强一倍!因为那个时候,这个时代所不幸存在的“人才价值不平均率”在你身上可能会体现得更加严重。你已经做了无数错误的选择,现在,当你面临人生第二次选择,你依然舍不得这个学位和职称。而这种价值观,将使你越来越远离你真正渴望的生活。
  5,是否还要考博士?“如果在高校待着,读了博士应该比不读有用,起码将来上职称等是有用的”。考博士,仅仅是为了将来评职称用吗?求求你啦,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就会强烈反对。因为你在这里流露的,是对于“职称”的膜拜,而不是对于“博士”所象征的有价值的东西的追求。你对于商业缺少激情,但好像你对学术也不感兴趣。
  其实,博士及其象征的学术研究,与MBA及其象征的管理实践,根本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它们不是大米小米的区别,它们是苹果橘子的关系——橘子红了,苹果也会甜起来的。无论是搞学术,还是做管理,都有它自身的价值规律,都有它独特的存在理由。即使在中国这个人才价值极其不平均的时代,其实二者都可以获得相同的价值。问题不在于你是否应该考博士,问题在于你到底为什么要考博士!
  假如你要考博士,你的思路应该是:通过考博士,进一步研究中外的管理思想和理论,选择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题,一辈子深入研究、授课、写论文、出书、做报告,参加达沃斯特论坛(只是不要陪同牟其中这个骗子),出入博敖经济峰会(假如见到龙永图请代我向他致敬)。愿意时,就给企业提供一些管理咨询服务,不愿意时,就在自己家里认真钻研古今中外管理思想和理论,沿着学术道路,作为一个学者,为了中国管理科学的成熟,前进!
  事实上,做到这一步,你的经济收入也不会太少。稿费课酬长流水,企业讲座金钱雨。因为你的学术名声,说不定会被几个大型企业请去做独立董事,拿着丰厚的袍金——这是我从香港人那里学来的词汇,好像指的是董事的酬金——回来一数,一次董事会的收入可能就超过了一年的基本工资!啊啊,人才价值不平均率,原来也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主动追求把它一举打碎的!
  北大著名教授朱青生(“漆红桂林一座山”和《十九扎》的作者),有一次亲口对我说:当一个学者在学术上达到一定的高度,生命所需要的最高财富他就都会拥有:这个最高财富并不是金钱物质,而是人生最高意义的精神的实现。
  我非常深刻理解他的话。当时,作为走出了北大也就走出了学术、进入了新东方也就进入了市场的我老人家,恨不得找个地洞钻到底下去。因为我知道,一个人的精神的实现,才是真正的富有与真正的幸福,真正地实现了他自己——我感到了我自己的苍白!
  对不起,我可不是在宣传一种自相矛盾的思想。一会儿崇尚金钱,一会儿崇尚精神。你可以读一读《图穷对话录》里的第一篇“丹麦公主”,就知道我的真正思想了。
  我的真正的思想是:我们追求精神,但是不蔑视财富;我们追求财富,但是不背弃精神。有人会在创造财富时成为世界第一,但在精神追求上也成为绝代佳人——比如在世界各地创办“开放的社会”研究所的索罗斯、创办了汕头大学和东方商学院的李嘉诚、捐献100亿美元资助人类攻克癌症、艾滋病的比尔?盖茨——假如他捐两个亿(美元)帮助我们征服非典,我就更喜欢他了。
  我宣传的,是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奋斗的价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大问题,是一个人在其有限的有生之年,到底要追求什么的问题。
  人才价值不平均率也许客观存在,但真正的受害者,是那些看不到机会、看不到利润、看不到金钱,甚至看到金钱,也不愿意去为之奔走、奋斗、努力的朋友们。你是这样的朋友吗?千万不要接受这顶帽子!
  选择决定命运。而决定我们选择的,并不是性格,而是价值观念。我的信,从头至尾谈的只是价值观念。
  何去何从,你自己选择吧!
  祝贺你!
  你的至今连助教也不是的,
  徐小平
2005年3月11日星期五
“考研集体无意识”的语义学病源
作者:徐小平    来源:徐小平工作室
  亲爱的徐老师:
  在几次重读了您的《图穷对话录》后,我感觉到您所讲的警惕“留学无意识”的观点十分有意义。
  但放眼今天,一种“考研无意识”正在日益流行,甚至大有超过留学无意识之势,
由于就业形势的空前严峻,使得几乎所有的大学毕业生都把前途压在了考研上,似乎研究生学历是他们就业的一方灵丹妙药,而高校也以年年扩招的方式推波助澜。时至今日,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到了一场大跃进的状态之中。依目前的形势进行下去,用不了几年,我国硕士、博士培养人数就会像中国的人口数量一样跃居世界第一。
  但是,这个“世界第一”就是合理的吗?我看未必。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其他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独独高等教育这一块还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堡垒。陈旧的专业设置,落后的教学方式,空洞的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教学内容,使得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与时代需求相比显得格格不入,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新兴的行业却招揽不到急需的合适人才。
  近几年,高校接连推出了许多所谓的专业学位,但在最关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却是换汤不换药,由此导致专业学位声誉的巨大贬值,MBA的由热变冷,法律硕士,软件硕士的报考降温无不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的教育部门总是只学到人家的皮毛,而领会不到西方现代教育的精髓。更要命的是,中国的绝大多数高校的所谓就业指导名不符实,只是满足于搞几场招聘会,统计了多高的就业率,忽视了真正核心的东西——引导学生进行职业人生规划——使得毕业生们两眼只盯着高薪,而根本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职业,这样的学生,就业焉有不失败的?往大里说,人生焉能成功?!如此一来,眼下的大专生、本科生就业难,很快就有可能变成研究生、博士生就业难,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本人现就读于一所重点大学的硕研,想当初,拼死拼活考研,等梦想成真,却发现不过如此。现实对于理想而言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教育的本质,在于观念的更新。有了正确的理念,专业其实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反之,如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错误,譬如让一个天生五音不全的人去追求成为音乐家,那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功的。当然这个例子有点绝对,事实上许多人学习的时候浑然不觉,等到发现错误的时候,为时已晚。
  有没有解决办法呢?我认为办法只有一个,即在高校中真正地开展针对学生的职业人生规划设计,让大学生们明白:自己作为社会的一个个体,其实是有局限的,人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事业,才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有所成就。由此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培养自己的才能。在高校的教育水平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根本的改善和提高之前,要允许学生们自己去选择,自己去培养自己。千万不要忽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只要给予一个好的制度,人才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这就像民营企业一样,没要国家一分钱投资,如今却成为过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力量。
  是该制止新的“考研无意识”的时候了,作为在中国第一个喊出了拒绝“留学无意识”的您,是否也关注、呼吁一下警惕考研无意识?毕竟,作为一个对中国社会发展予以高度关注的人生咨询专家,您的声音更有力量!
  你的学生,
  樊椟严
  亲爱的樊椟严同学:
  谢谢你在信中提出的反对“考研集体无意识”的问题。我同意你的观点,在今天中国,我们不仅要反对留学集体无意识,我们同时也要大张旗鼓地反对和盲目留学一样有害的“考研集体无意识”。
  你的来信,几乎已经把该说的话都说完了,我希望我的读者,能够从你的来信得到教益,对自己考研的动机、目的、出路、选择进行一番深刻的思考。否则,那么多人毫无目的地追求更高学位,今年硕士、明年博士、后年壮士、晚年烈士……我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出路担忧。
  正如你所说的,现在大学生盲目考研的原始动因,来自于大学毕业就业难。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绝对不是因为学历低!而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自身出了问题。为解决就业难问题而胡乱考研,不去洞察和规避那些导致本科就业难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的陷阱,匆匆跳进另外两三年的无效教育中去,有点类似饮鸩止渴,结果人生会变得更加困难。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无数学生其实心知肚明,对于考研是非常犹豫、相当困惑的。但是,在这个缺少正确人生追求、也就是“考研无意识”的驱动下,大家又陷入了另外一种社会压力之中。父母、亲友、同学、师长……这些人火上加油的鼓噪,使得那些即使对考研持怀疑态度的朋友们,也陷入了无可奈何的状态——考就考吧:多一个学位总不少一个好!
  研究生就比本科生更好找工作吗?这个观点,我认为是中国教育的最大误区和谎言之一。有诗为证:人人都说考研好,硕士工作也难找!
  如何解决中国学生考研的盲目性?我想我能够提供明确无误的答案:考研必须旗帜鲜明地以终生职业(career)为目的。不确立这个目标,不把这个问题想透,就不可以轻率考研。否则,多一个学位,多一份精神负担、多一份求职压力、多一份年龄恐慌、多一份人生失落。
  在我曾留学过的美国、加拿大,所谓的“考研”也是很流行的追求。但是,北美大学毕业生“考研”,和中国人考研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人们对考研之后的就业出路意识非常强烈。他们考研,几乎就是接受“职业培训”——高级职业培训——的一个同义词。
  北美教育体系、以及英国、德国、法国这些发达国家,对大学以上的教育目标,purpose
  of education,有两个明显的分类:一种是研究性(学术性)科系,academic faculties;
  一个是应用性(职业类)科系,professional faculties。
  研究性系科,是为了培养研究性学术性人才,这类科目,毫无疑问要求高于本科的学位。博士学位在从事研究性和学术性工作的人士中,往往是求职就业的基本前提。而应用性即职业类系科,直接培养应用性人才。这一类科目,以本科生和硕士生为主要目标。如果有人在应用系科中攻读博士的话,那只是因为他要成为这个领域的一个研究者,成为相关科目的学术专家,而且是为了以这样的身份追求职业的前途。
  可以看到,北美大学的专业设置,无论研究类还是应用类,都与学生毕业之后的出路直接挂钩。在本科阶段,一个学生选择应用性专业,目的是为了直接工作;如果他的本科选择的是研究性系科,他心中的目标一定非常明确:要么继续考研、从事这个专业的学术性研究,要么是为了本科之后进入其他职业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攻读能够保证他进入某个行当的“研究生”或大学后职业课程。
  对于中外大学生一个共同的问题是: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更高的学位以及学位所代表的“更高的社会地位”。更高的社会地位来自更好的职业所以“更好的职业”才是人们读书的主要理由。如果对这个更好的就业出路存在怀疑,就千万不要跳进研究生的火坑!
  中国大学课程设置,看上去和北美的相同,但在对学生职业出路的规划和指导上,却有相当的差异。美国大学的文、史、哲、数、理、化这些基础学科里的本科生,他们几乎毫无例外,都是想通过这个本科进入另外一个“研究生院”的计划!这个计划,无非就是去读医学院、法学院、药学院、商学院、教育学院、新闻学院、商学院……等这些职业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s)。培养律师、医生以及各类高级职业人士的这些职业学院,虽然他们要求入学者,必须具备本科毕业资格、对于毕业生,颁发的是各种高于学士的学位,但其实并不是中国人意义上的“研究生院”。
  中国人心目中的考研,往往只是把本科阶段的学习科目多学两年,深入一个专题、多拿一个学位而已。所以,中国人考研,很大部分要求专业对口。而北美大学生考研的目的,往往是为了一个特定的职业未来,通过对大学后另外一个学位的学习,获得进入某个特定领域的职业资格。所以北美大学生“考研”,往往并不要求你有对口专业背景。进入医学院的学生,生物化学固然是热门背景,但物理数学人文地理照样有资格申请医学院入学。而法学院、管理学院这样的职业学院,学生的本科背景就更加五花八门了。
  对中美教育体系进行比较研究显然不是我的特长,也不是本文的目的。以我个人观察来看,我可以告诉你中美大学生对待“考研”追求到底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前者拥有直截了当的就业目的、职业取向,后者却只为了更多知识和更高文凭。外国本科大学生所具备的职业规划意识,以及他们在本科专业选取和研究生考试过程中显示出来的这种职业的方向性和目标性,在中国本科生中间,几乎是不存在的。
  这种由于教育制度缺陷造成的学习目的缺失,使得中国大学生对于毕业之后的出路非常迷茫——因为本科基础科学教育本身就不是一个终端产品:基础学科里的本科毕业生,要么基础到底读博士做学术,要么进入其他相关或无关的职业学院接受职业培训成为任何一个领域里的职业人士。
  我曾经在多次演讲和写作中提出,对于美国人的职业类硕士学位教育,我们不能简单翻译为研究生,而应该称之为“大学后职业教育”post-graduate professional education,或称之为“有硕士学位的职业教育”professional training for an Master’s degree。北美的职业类研究生课程,也就是我所翻译为的这些“大学后职业教育”、或“有硕士学位的职业教育”(让我们简称为“职业硕士教育”。由于这些专业的特点,职业硕士教育并不要求申请者有特定的对口专业,而只要你证明自己是一块有能力完成学业的料子就行了,所以,它们给北美本科毕业生,无论是否好找工作,提供了非常宽广的人生发展通道。
  名不正,言不顺,我这样咬文嚼字是有意义的。中国教育把这种本质意义上的职业训练课程,翻译和理解成“研究生”教育,事实上造成了理念上的混乱,也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境。这些学位本来的目的只是为了给予学生一种“就业资格”,你入学只是学习、记忆、理解、分析并掌握从事某种行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获得进入某个行业挣钱谋生的资格证书——比如律师、医生、会计师的执照而已。
  英语单词research,是re 和search的组合。re是重复的意思,search是寻找。重复寻找,在已经找过的地方继续找——找过的东西,re找一遍——在发现了的东西中间,再去发现新的东西——这样的行为,只存在于学术类研究生领域。在学术领域里攻读学位的硕士生,才可以称之为“研究”生,而在professional field 追求职业资格的大学毕业生,则只能称之为带硕士学位的“职业培训生”!
  美国有MBA,工商管理硕士,这是职业类学位;也有DBA,工商管理博士,则是学术类学位。工商管理硕士,只要求你会用现成的知识和工具去解决组织发生的问题;而工商管理博士,则要求你对工商管理这个东西——subject——提供新的、别人还没有发现、没有提出、没有想到的思想、理论和方法,ideas, theories and methods。法学博士LLD,与法律学位JD——加拿大称之为LLB——的关系,也是一样。医学博士,医学生化专业的Ph.D 和医生M.D之间,也是这个关系。
  在新东方,经常有学生来问我:老师,我是去美国读DBA呢还是去读MBA?这样的学生,总算把中国人特有的问题,带到美国去麻烦别人了——你想做管理、搞企业、赚大钱,就读MBA,如果你想到北大光华学院搞研究、带学生、写专著,你就去读DBA!你想做律师、打官司、办离婚,你就去读JD(美国)或LLB(加拿大),如果你想成为法律哲学、法律历史、法律原理、不同法系比较学的专家,将来为中国法律教育和立法实践提供科学和理论的资料,你就去读LLD。
  尽管DBA也许可以搞管理、MBA也许能够做研究,JD也许可以带学生、LLD也许可以打官司,但从大学教育目的上,不同学位培养不同职业性质的专业人才,是先天决定好了的。
  我总算对中国的语言学,贡献了我的一点点发现了。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研究”生呢!我也要考研——No!
  我也很高兴我终于把一个非常难以说明的问题说清楚了!尽管中外研究生教育体系复杂多样,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说得水落石出,但你只要抓住一个核心问题,就肯定不会错:读完研究生,我干什么?我靠什么吃饭?
  虽然中国有中国的特点,但还是我要痛心疾首地呼吁我的读者和学生,从思想根基上认识到:读任何性质研究生的目的,任何学位,都是为了就业。爱因斯坦,也需要一份工作来支持他的相对论研究。约翰纳什,也不要普林斯顿大学给他一份工资来养活他的博弈论。无论学什么做什么,我们首先要实现养活自己。
  假如根据国家或行业标准,你已经具备了某个行业里从业资格,你就应该立即进入这个工作,然后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时进修,在成熟中提升,而不要把美丽时光,白白耗在那种培养目的性很不明确、从理论到实践都严重落后于时代、脱离人才市场实际的“研究生教育”!!!(好像这是我在写作中第一次故意使用三个惊叹号。这是虚弱无能的表现!)
  我建议,至少我希望我的读者在精神上,不要再把作为大学后职业教育而存在的即professional graduate training理解成“硕士研究生”教育了!而把它理解为大学后“带硕士学位的职业教育”就可以了。
  而根据这个语义学解释,你在决定是否读研究生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把硕士学位之后的职业方向和前景,当作你是否“考研”的主要决策依据,而不是把“考研”本身、把硕士学位,当作你三年青春灯油的目标来熬干。这样,你就能够走出“考研集体无意识”的迷宫、走出“无意识”考研的盲区,而成为自己学位和奋斗的主人。
  从语义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和界定“考研”的目的和出路,把研究生教育,当作“大学后职业教育”、当作“硕士职业教育”,是我对中国教育的殷切期望、强烈呼吁。这是中国社会需要提升和进化的地方。我激情满怀,期待着社会的发展——但在此之前,我要呼吁,我的读者与学生们,不要被社会落后所造成的这种“学位集体无意识”破坏了前途和幸福!
  找不到工作,就考研吗?我要提醒这样的朋友:是否有就业机会,与是否有从业资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千万不要因为暂时没有就业机会,就去读另外一个并不增加你就业资格的硕士学位!因为暂时没有就业机会,问题往往不是出在本科学位不足,而很可能是你其他方面不行:比如求职技能、表达沟通技能……等等问题上。在这个情况下而考研,真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非常危险。我在中央电视台曾经公开分析过一个毕业于人民大学的MBA学生,他说话沟通的能力实在是太差了,这个学生的这个MBA学位,只能成为他的悲哀。
  上述文字,虽然是写给你这样的大学生们,但对于教育政策制定者来说,他们拥有解决“考研集体无意识”的最佳资源,我更希望他们能够听到我的呼声。无论我们如何从语义学上看待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但只要教育政策制定者们意识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考研集体无意识”产生的根源,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其实问题就能得到迅速的改善。当然,“食肉者鄙”,教育管理总是落后于社会需求,好像是古今中外一个无奈的通病。在这个情况下,我更要呼吁我的学生读者,既然我们改变不了世界,让我们也不要被世界毁了我们自己!
  最后,我要强调,我从来对都对学术研究者抱有最高的崇敬。如果你是学术类硕士研究生的话,那么读这个学位的最主要出路,就是继续完成博士学位,成为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学者、专门家,到大学、研究所、大型公司的研发部门从事研究工作。从这个意义上,基础科学里的博士学位其实也应该理解为大学后职业教育,只是这个大学后职业教育的时间,因为它培养的是人类文明最高级传承者,略微长了一些,长达五六年甚至六七年。
  祝贺你!
  你的曾经硕士难就业的,
  徐小平
  在2003年夏天,我在一次演讲中遇到了给我写信的樊椟严同学。令我意外的是,之所以他反对“考研集体无意识”,原来他自己正是一个“考研集体无意识”的受害者。他本科学的是会计专业,刚刚考上了法律研究生。问题是:他有比较明显的先天缺陷,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使他不仅无法成为一个正常执业的律师,而且连普通人的正常交流也非常困难。但他却凭着中国学生典型的荒谬,考上了这个重点大学的法律“研究生”。本来,他不考研直接去做一个会计,工作挣钱娶妻生子(或生女)也就拉倒了,会计职业一般而言不需要能言善辩。但考研考到了法学院,他的未来却成了巨大的问题:做法律博士、法学研究者,不是他的本意;读完法硕考律师执照做律师,不是他的特长。
  他本人就是一个“考研集体无意识”的受害者。他的社会害了他——如果没有“考研无意识”,他就不会有意识去考研;他的学校害了他——他的会计系老师们,本来应该阻止他考法律研究生,他的法学院导师们,本来应该拒绝他入学;他自己害了他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本来他是应该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但他却没有。
  我在写作这些文字的时候,他显然还在那里苦苦忍受这个法学硕士对他的折磨。我在这里,向他、以及无数考研而没有考虑职业出路的同学们,表示深切的同情,和真诚的祝福!
  救救研究生!
  徐小平又及
2005年3月11日星期五
忧郁症的语言疗法   [2004-10-18 14:56:51]
作者:徐小平    来源:徐小平工作室
  亲爱的徐老师:
  感谢徐老师,读了你的《图穷对话录》,书中那句话:“千秋功过,一念之差——观念的念”让我永记心中。
  我的家境实在很糟糕。父亲有精神分裂症,母亲整日情绪恶劣,令我感觉度日如年
。我上了一所民办高校,又不承认学历。都说逆境出人才,我却如此脆弱和绝望。
  我本来有很好的工作,在上海一家很有名的外企工作。但是我实在太脆弱了,总想再继续深造,就辞职在家,才知道日子实在是很无聊。
  我实在不知道这世上有谁真心爱我,让我独自一人,孤苦无依。如果有个人稍微对我好一些,我就感激涕零。所以曾经被一些人骗过。失去的不仅仅是青春,更是我的希望和眼泪。
  别人都说我很漂亮,我曾经在上海市体育舞蹈比赛中得过第一名(而我只是个业余的)。我一度得了精神抑郁症,曾经两次自杀,都被救活过来。我实在不想让日子再蹉跎下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该不该出国呢?我实在太想有个自己的家了,有个属于自己的健康的孩子。
  一个如此脆弱的人,怎能走完这漫漫人生路?又谈得上什么理想和奋斗?!这里是我的电话,希望能够见到你,帮帮我这苦命的人。
  你的读者,
  鞠桑
  亲爱的鞠桑:
  谢谢来信,也感谢你对我的信任和向我表达的需要人理解、需要人爱你的心灵渴望。
  当我读你的信,看到你说“别人都说我很漂亮”这句话时,我仿佛从电脑彩屏上看到了你美丽的形象。你的形象,不仅美丽,而且你具有当代女性最宝贵的健美特征——获得上海体育舞蹈第一名的女孩子,肯定是无与伦比的美丽、骄傲、自豪啊!假如不是一个蛋白质女孩,至少也要做一个小燕子,让皇帝都为你神魂颠倒的啊!
  唉,作为我给你咨询的交换条件,你可以给我咨询一次吗?我的心理,也快出问题了……
  不过,也许此时此刻你没有和我幽默一把的心绪。但是,幽默感、自信心、乐观主义精神、长歌当哭的人生风格、强颜欢笑的泰山意志……这些,不仅是在艰苦奋斗中的青年人最最需要的成功维生素,实际上也是我这样的“成功者”须臾都不能缺少的精神滋补品啊!
  所谓的成功者,其实都有过包括你在内的普通读者们一模一样的痛苦。事实上,越是成功的人,他付出的人生代价往往更大,因此也就更加痛苦。要记住,上帝是公平的,“成功”的基本前提,是竭尽自己全部生命的力量,爬出人生泥淖,攀登人生巅峰,走尽人生旅途,夕阳下,停车枫林,怡然自得,满目青山……
  对于你,幽默乐观的人生态度,可能不仅是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甚至还可能是保障你生命存在的基本前提。所以,我在这里要用警报器的声音来对着你的耳朵放电,让你“笑”起来——哪怕是强颜欢笑!
  你的来信虽然简短,但你的问题却相当严重,这里我尽力给你进行一些分析,希望你能够听我的!
  问题之一:辞职错误
  你从这家外企辞职,是造成你今日人生低潮的一个陷阱。
  如果你不辞职,你就会非常忙。忙得没有时间叹息,忙得没有时间感到自己不行,忙得没有时间觉得自己是个大专而反复自卑、自责、自残……忙得没有时间听父母唠叨但却经常抽空给他们买一些补品送去。人人都为送礼愁,但你常送海狗油。让爸爸妈妈获得一些病体的滋补和精神的润湿,而用着来自女儿的爱心补品时,其实父母也会得到愉快的缓解。缓解,虽然并不是根治,但《健康快车》说,不发作就是健康!
  人生许多东西是无奈的。但无奈人生惟一能够追求并获得的,其实就是心灵深处的幸福感,以尽量推迟那些必然要袭击我们的人生痛苦发作的时间。
  你为什么要辞职呢?工作着是美丽的。我们的生活,与其说是家庭为中心,不如说是公司为中心。正是在工作场所的一切,才构筑了我们精神和灵魂的价值。领导的表扬、同事的夸奖、客户的赞美,时时都会调动我们自爱和爱人的神经,感受到自信和自豪的冲动;即使你遭到批评压制、被人嫉妒排挤、客户无端发难,也都会激发你的竞争意志、排难决心和尽善尽美的愿望。工作着,是不断在创造美丽的人生的。
  千万不要在找到一份新的工作之前,把现有的工作辞掉。这是最愚蠢的职场错误。人们只会在找到一份新的工作之后而辞职,或者在有了一个替代计划之后而辞职。很少有人无端地想辞职就辞职的。
  我想,可能你是在一阵忧郁的冲动、难忍的郁闷之下做出了这个决定。你的辞职,是错误的。是你生活走向艰难痛苦的转折点。
  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惟一办法,就是大胆地走向就业市场,重新找一份工作做起来,我相信,失去的笑容就会重新回到你的脸上,枯萎的自信就会马上绽放在你的心中!
  迈开你那体育舞蹈家矫健的步子,走进公司的写字楼,把你在这个外企工作的简历潇洒地展示给你未来的老板,再用同样矫健的步子,走出老板的办公室,老板看着你的背影,马上就会扭着秧歌舞的舞步,把你追回来,你就会得到那份工作!
  问题之二:爱情谬误
  工作再繁忙,人们也不会把爱情忘记——绝大多数蛋白质女孩的爱情生活,都来自于工作创造的机会中。办公室恋情且不用说,而一个客户、一个竞争对手的同行,包括下班之后和同事去咖啡馆消遣,一个似曾相识的美男子……于是,一段风花雪月的故事就会发生,一幕令人心碎的戏剧就要上演。但你辞职在家,躲在上海屋檐下,不仅拒绝了工作机会,实际上也就回避了各种各样的爱情花雨。
  我不知道你的爱情观到底怎样。无论你如何看待爱情,我都不在乎。但我想说:爱情不是赌博,爱情不是摸彩,爱情是一种青春的证明,爱情是一种生命的实践。也就是说,如果你需要爱情,你必须用行动证明你需要它;如果你想实践生命,你就必须用生命来实践之。
  对于你这样美丽的女孩子,最不公平、最令人嫉妒的,就是你几乎什么都不需要去做,什么都不需要努力,爱情就会像乌鸦——或者喜鹊一样纷纷降落在你的雀巢。世上总是雀落巢,世上哪有巢落雀。
  但是不幸的是,当代女性往往在雀落巢的时候,把爱巢倾覆在地,或者封闭起来,不仅不接纳公雀的扑腾与求爱,甚至要把他们掀翻在地,再揪掉他们几根自信的羽毛——覆巢之下,安有完家?——虽然你好想有个家!
  对不起,我用了一个曾经被鲁迅讽刺过的有语病的句子。但是为了达到给你咨询的效果,也就顾不得了!
  爱情最可悲的行动,是永远地临渊羡鱼,永远不跃入网中。
  你说:“我实在不知道这世上有谁真心爱我,让我独自一人,孤苦无依。”
  当你在哭泣着自己的孤独时,可以想像不知道有多少男子,也在哭泣着想爱你而不得啊!也许他们都不认识你。但只要你走出自己幽闭的卧室,打开自己密封的心房,在不期而遇的邂逅中,在回眸一笑的悸动中,心与心相撞,情和情对流,啊啊,两个孤独而虚弱的人,从此结成一座坚固而幸福的堡垒!
  呵呵,我好羡慕你!瞧,只要你不临渊羡鱼,只要你到岸边走一走,你甚至连结网都不需要,你只需要扭着健美腰、跳着踢踏步,偶尔从水面往上面蹦达蹦达,等待人们过来撒网捕捉你就是了。
  你的一生,曾经拒绝了多少罗密欧与梁山伯啊!
  这样的悲剧,比朱丽叶和祝英台甚至还要严重。人家毕竟还是轰轰烈烈地爱过的啊!而你,却在万紫千红的鲜花丛中,哭泣着远方的春天。
  绝望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你的绝望和孤独,基本上是毫无理由的!你在和美丽躲闪、与青春周旋、和梦想着你的男性世界捉迷藏呢。
  据说,在美国亚历桑那的沙漠里,设立了无数巨大的天线,不断从太空捕捉并发射人类寻找星际伙伴的信号。从那些巨型的天线,我看到了人类的孤独。
  你既然感到孤独,需要爱情,为什么不大胆地面对太空,敏锐捕捉、猛烈发射你求友求爱的信息呢?——别问我具体怎么做,我正想问你呢!
  最后,让我给一个具体建议吧:
  我要你把过去追求过你、仰慕过你的人,你追求、你仰慕过的人,列出一个表格,筛选出十个人来,找他们喝咖啡,假如有人说忙,强迫他出来喝!
  (我的建议,只止于喝咖啡,至于喝完咖啡你和他去哪里,做什么,完全由你自主决定。)
  但是,在喝咖啡的时候,不要用完美的眼光挑人——完美的人是没有的。所以,完美的人就不是人。你自己都不是人了,你还指望能挑到好人吗?——只要用世俗的心态看他。以这种心态看男人,越看越耐看,越看越好看!
  三人行,必有我师;十人群,必有你家。人人心里想要娶回家的,不是一个白马王子就是一个安娜公主,其实结果大家娶到身边的,都是皇帝治下的平民。人人幻想的都是一个天仙,但即使是天仙下凡,结婚的男人其实还是一个砍柴的董永!
  惟一幸福的,是七仙女的妹妹马兰,她娶的人,不是董永,而是余秋雨!
  男要砍柴担水,女要织布煮饭,此事古难全。
  用王菲歌曲的节奏,唱着这一段话,去赴你的咖啡有约,我相信,你会迅速得到幸福。
  我的心,等待着迎接你的幸福……
  问题之三:大专误区
  你说你总想继续深造——我当然立即就知道你对自己的大专学历感到自卑、感到不满,总在想着找到一个升学机会,摆脱这个自卑,填补这个不满。
  但是,正是你这种为了提升自己未必需要提升的学历的偏执意志,使你放弃了在就业岗位上认真工作的执着,导致你辞职以及导致了由此产生的你目前的一切麻烦与困难。
  继续深造,这个命题谁也不否认。徐老师我睡眠非常好,我惟一的恶梦,是梦见中学又要考数学了,然后,在无比紧张难堪的状态中,醒过来庆幸自己居然还活着!我要学数学!
  但是,学数学如果有助于我做咨询我就学,反之就不学。“深造”这个概念,和“活着”是一个同义词,生命不息,深造不止。但如同生命一样,深造,也是我们一生蹒跚前进的一个通道,而不是一个终点!人们只应为了拓宽自己的生路而进修深造,但你却为了“进修深造”而先断了自己的生路。这是一次惟文凭论、学位无意识的恶性发作。
  不要忘记工作本身也包含着学习和深造。工作中有那么多东西要学,有那么多地方要提升,无数成功者,其实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积累、“深造”,最终成为了业界领袖、行业大腕。
  深造,必须要与工作与职业发展挂钩,无论是在职还是离职,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目标。与工作与职业发展脱节的深造,往往会陷入“深”不可测的痛苦之中,如你现在这样。而这样的朋友,实在是太多啦!
  千万不要为学历而自卑!我经常告诉我的读者和学生,大专,是人才价值链里面不可或缺的一环。一环套一环。当表带总是想“深造”成“手表”时,世界上就只有怀表而没有手表了。那个时候,愿意做并且认真做表带的“环”,就会价值连城!
  本来,你在外企的工作,已经证明了你的价值,达到了对你而言的就业高峰,你却为了无端的大专自卑感、为了追求更高的学历,把自己推向了“本科”与“留学”的崇山峻岭、悬崖绝壁,埋下你目前一切问题的祸根。
  问题之四:生命延误
  我很惊讶你有过两次自杀未遂的经历。我深深为你感到痛心。但是,我依然要责备你!
  自杀,是一种罪行。我几乎都不想理睬你了,假如你不想改变自己的话!
  我要非常悲哀地指出,据说自杀是有基因的。你的家族的精神疾病,非常有可能遗传给你。所以,你的一切痛苦,与其说是选择的痛苦,也许是上帝决定的——遗传决定的啊!
  你悲观吗?但是且慢!你一定看过至少知道美国电影《美丽心灵》吧!获得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约翰?纳什,就是一个先天注定的精神病患者。但是——无论你是看过还是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为了你身心健康的缘故,请再看一遍至一百遍吧!——约翰?纳什在爱的支持下、在自己强大精神意志的控制下,最终成为了一个对人类文明做出伟大贡献的了不起的人!
  人啊人,约翰?纳什,是人之瑰美,瑰美之人。
  无论是约翰?纳什,还是海伦?凯勒,他们的肉体之生命都是有缺陷的。但是,他们精神之生命、灵魂之活力,又都是永恒的!
  虽然,假如上帝让我选择是做有健康缺陷的约翰?纳什,还是做一个没有肉体毛病的范进岳父——杀猪卖肉的胡屠夫,我宁可做胡屠夫,天天吃点猪肥肠,打女婿耳光,也不去做约翰纳什,得诺贝尔奖。金奖速朽,健康万岁。
  但是,假如上帝决定取走我的健康(上帝不会),假如上帝决定让我在肉体上变成纳什、凯勒、霍金、海迪——上帝不会。那么,至少我会强颜欢笑地告诉自己:我要向他们学习——宁做十字架上的耶稣,在生死之交选择永恒,不做悲伤和绝望中等待别人来为你付出眼泪、向你捐献同情、对你施舍米粥的行尸走肉。
  不!坚决不!!绝对不!!!
  而你,你有仙女的容貌——“人人都说我美丽”;你有魔鬼的身材——“得过体育舞蹈一等奖”;你有高等职业教育——“上过一所民办高校”;你是外企白领丽人——“在一家很有名的外企工作”,你简直拥有一切啦!可你却在哭泣一无所有!
  可恶啊,亲爱的鞠桑,你这样是不对的呢——鞠桑同志!
  难怪崔健总是有麻烦呢!至少他的《一无所有》,只能作为一种历史情绪,而不能作为时代的精神写照了!假如现在有人把这首80年代的愤青之歌当作20世纪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的话,这个人一定会掉队在通往未来的新长征路上。
  因为,80年代的中国人,是骑着自行车追赶世界先进国家;而21世纪的新长征路,我们则用奥迪A6,只需几天就能走完。我们的价值观念和生存现状,完全改变了模样!
  据说尼采向世界宣告“上帝死了”……
  可是我却分明听到——给心理有毛病的你写信,好像我也感染有幻听了——我听到尼采在说:老崔死了!因为今日中国青年,再也不是一无所有!
  我看见——我知道这也是幻视,但我反正已经进入了你的状态,所以我也就管不了这么多了——我看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猴子对于人是什么呢?一个笑柄和奇耻大辱”。(尼采)
  悲观绝望的人对于乐观自信的人,也应是同样的东西:一个笑柄和奇耻大辱。
  “你们从虫进到了人。而你们身上有许多东西仍然是虫。”(尼采)
  为“大专”自卑,为“深造”而失业,身为美丽巨富而自认破产,明明是无数人的梦中情人却顾影自怜地说自己孤独而宣布情爱赤贫,已经获得过就业的成功而依然认为自己失败,拥有最美好的生命却想自己放弃之……这一切,使得你从一个典型的幸运者,变成一个可怜人,令一个本来非常优秀的“人”,几乎蜕变为蠕动的“虫”……
  假如自信乐观是所谓“超人”应有的素质,据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那么,就让所有人变成超人吧!
  上面一句话,是我编的。查拉图斯特拉没有说。但既然我已经被你的信折磨出幻听和幻视了,就让我借尼采之口,说一说我心里的话吧!
  这是最后的斗争,
  欢乐起来到明天!
  祝贺你!
  你的以歌当哭的,
  徐小平
2005年3月11日星期五
大学生就业神经紊乱症   [2004-10-18 14:58:14]
作者:徐小平    来源:徐小平工作室
  亲爱的徐老师:
  看您的《图穷对话录》,我动不动就流泪,有时是因为您点亮的那支希望的火把,有时是因为落魄人儿绝望的处境。时而您给予我万丈激情,时而您提醒我正在冰山一角。
  我现在大三,学的是人力资源专业。我刚从新东方回来不久,在那里,为时20天的
GRE培训不只是给了我英语,更多的给了我迷惑。我不知道自己下一步的路该怎么走。直接毕业工作心有不甘,就业形势不好,所以我初步打算考一个经济类或者管理类的研究生,据说一个知名度高的学校的研究生出国是非常有希望的。
  问题是我认为考取一个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研究生的难度不亚于申请留学,所以我现在准备出国。即使我不知道自己该怎样问一个像样的问题,您也不会怪罪我对吗?
  徐老师,不光我很迷茫,周围的同学也是如此。只不过我去了新东方,心里面又多了一块砝码,压得我更加无所适从。您说我该考研吗?如果是,什么专业什么学校更有利于出国呢?
  我不想跨太大的专业,应该是经济或者是管理类。工作几年再考GMAT可行吗?问题是到时我也不一定会有上百万的学费呀。或者现在就准备考10月份的GRE,横下心来开始申请?帮我出个主意吧,学生在这儿有礼了。
  你的读者,
  汶栾
  亲爱的汶峦:
  你的迷惑,是一个时代的迷惑,所以,我要写信给你,让你走出这个迷惑。
  依照你信中的逻辑,好像大学生毕业后,天经地义要出国,或者考研究生。对于毕业后就业这样一个重大问题,用一句话轻率地否决:“直接毕业工作心有不甘,就业形势不好”。
  让我问你一个问题:到底是因为“就业形势不好”而要出国或考研呢,还是没有留学和读研就“心有不甘”而不想工作?
  假如仅仅是因为“就业形势不好”的话,为什么不创造条件去努力寻找就业机会呢?就业,在职业场上寻找你的未来(包括教育和职业双重发展),是你这样的应用型专业学生大学毕业后的主要出路,甚至是惟一出路。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这是教育与在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之一。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你本身就是中国社会紧缺的人力资源。中国人力资源的理论与实践非常落后,正是学有所长的你龙腾虎跃的大好舞台。放弃这个舞台而空谈什么留学与考研,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战略错误。
  学以致用。毕业后努力寻求人力资源方面的职业发展,才是你人生最重要的目标。假如你仅仅因为这个最重要的人生目标——即职业目标并不像瓮中捉鳖那么容易获得就轻易放弃它,或者故意躲避它,这样的思路,是失败者的思路,我可不敢苟同。
  话说回来,如果真是因为“就业形势不好”而继续在学校读书,是可以接受的理由。这在西方社会也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但问题的核心是:西方人如果遇到就业形势不好而读书,他一定是去读那个毕业出来之后能够改变他的“就业状态”、确保他能够找到工作的专业。他绝对不会为学位而读学位,他更不可能迫于家庭和社会压力而读学位。否则,从失业到失业,直接灭亡。
  我在加拿大最大的新闻杂志《McLean》上读过一个“大学生就业难”的故事:一个大学生,拥有加拿大最好的麦吉尔大学(McGill)的两个学士学位,社会学和人类学,结果虽然他关注“社会”,喜爱“人类”,但“人类社会”却几乎要抛弃他。三十上下的人了,找不到工作,没有饭吃,只好回到一个社区学院去读一个汽车修理大专。他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知识越深越贫穷,学位越多越反动(后面一句话是我加的)!
  这个故事的教益是:无论你学什么专业,攻什么学位,我都不反对。我惟一反对的,是不考虑就业前景,一味追求学位、知识的那种奋斗思维。
  不幸的是,你的来信恰好完美体现了我反对的这种思维方式。在你的奋斗心理结构中,你遗漏了我最提倡的就业中心取向,表达了我最反对的那种为学位而学位、为出国而出国的考研和留学意愿。你的这种心理结构,是中国大学生经典的错误的就业心理结构。这个心理结构,是造成大量中国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之一。大学生自身在就业心理、就业观念、求职技能以及就职文化等方面的迷茫和滞后,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问题之一。
  你可以说,我们没有就业中心意识,是教育制度造成的。我同意这个指控。而我的作用,恰恰是要警醒我们的青年人,对环境和历史造成的个人能力的缺失,责备是没有用的。惟一的办法,是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奋起改变自己的命运。君不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即使是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说法甚嚣尘上的今天,有多少优秀的青年,抛弃了昨日的烦恼,把握了明日的先机,找到了自己一生发展的通道,获得了自己全力搏击的位置。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的你,居然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这个“人力资源”,如何销售、出卖你自己这个“人力”,怎样开发、挖掘你自己的宝贵“资源”,这真的是中国大学教育的失败啊!
  你的心态,与中国社会迅速发展的人力市场、日益变化的就业需求很不相称。它是如此落后,如此不适应形势,逆反于时代,它简直就是一种时代病症。这个时代病症,因为是刚刚被我发现的,所以,还没有来得及来给它命名,本来我想用科学界的传统,以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病毒和疾病,把它称之为“徐小平综合症”——但我怕我的老母亲不理解而反对,所以,姑且让我把它称之为“大学生就业神经紊乱症”吧!
  就业神经紊乱症:人生追求不以职业发展为终极目标,而以学位、知识、出国为终极价值。一生奋斗为学位,拿到学位难为生。
  我给你写信,目的就是要扭转这个贻误了很多人的错误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改变这错误的心理结构、治疗这个就业神经紊乱症。
  你最好的人生选择,是首先开始大胆地寻找工作,在职业场上好好甩开膀子干上几年。积累了特定的经验之后再出国读你的MBA。那个时候,根据具体情况,说不定也可以在国内读。中国有光华管理学院这样的本地院校,有中欧管理学院这样的合资学校,还有必将越来越普遍的境外大学在中国办的那种纯外国的项目。你的教育选择,会琳琅满目。
  这是你这样的应用类人才(相对于科研学术类)人生发展的最佳途径。那些没有经验就急于出国的人,很多在国外陷入了一种历史性的悲惨困境:回国?没有经验找不到好工作心有不甘;留下?没有经验在美国加拿大也没什么好果子。留学领域里的一代漂泊者,在海平面上已经浪迹很久。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当初没有工作经验就匆匆出国,没有就业意识就急急赴美。以零经验拿到一个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高不成、低不就,在大洋两岸都失去了最佳工作机会和最佳从业心态。
  一个小问题:谁说出国读MBA一定需要一百万人民币的?假如是新东方哪位老师说的,我要向管理层告状来扣他的工资。事实上,除了世界上几个顶尖的商学院之外(这些商学院,说到底也不是人读的,而是——借用新东方著名的GRE老师杨继的话来说——是大牲口读的),绝大多数的MBA,一年只要十几二十几万人民币就能够解决问题。而发达国家的MBA,顶多两年、很多只需要一年就能拿下。
  这样,在你带着丰富的中国经验出国读完MBA,再回到国内职业场上与国内人才开展竞争,轰轰烈烈地过一辈子专业人士的生活。你的工作肯定有挑战和压力,但生活充满了激情与乐趣;和高中时代的甜心结婚固然幸福美满,与酒吧邂逅的帅哥同居显然也是你的权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社会,你最先进入中产阶级;在这个庞大的中产阶级队伍里面,你努力避免沦陷为低级中产阶级(lower middle class),拼命追求进入高级中产阶级upper middle class;保尔为了解放全人类而战斗一生,你只要为了解放你自己而工作一世。只要你自己解放了你自己,释放了你自己最大的生命能量,其实就解放了全民族、解放了全人类。
  (如果你自己都养不活你自己,你不是民族负担是什么?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读者?)
  教育,工作,再教育,再工作,活过一生。
  挣钱买车(自行车),存款买房(简易房)。买车不断升级——从奥拓到奥迪,从宝莱到宝马;买房不断扩大,从一居到四房,从筒楼到宽墅。
  相会,分手,再相会,再分手,直到永恒。
  虽然男友不断选择你,但你也保持不断选择男友的权利。虽然一切政治权力归“苏维埃”,但性爱权力归自己!直至发现自己白头偕老的爱情。
  于是,有一天,你坐在星巴克和你的伴侣静静地喝着一杯浓浓的Cappuccino,两个人的眼睛无意间同时发出了一道任何人都看不出但惟有你们能够感知的电光火石——是的,是时候了,生一个吧!于是你们两人等不及喝完咖啡就回家。
  唉,这样的生活,才是摆脱了就业神经紊乱症的健康生活,才是生命最根本的价值和归宿呢!
  祝贺你!
  你的想浪漫但青春不再的,
  徐小平
第二编:邮箱里的成功定律
2005年3月11日星期五
人生设计的个性化原则   [2004-10-18 18:03:18]
作者:徐小平    来源:徐小平工作室
  亲爱的徐老师:
  我真的对你有些失望!你的《图穷对话录》我全看过了,可为什么没有我这种案例呢?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严母慈父,就我一个千金。从小学到大学一帆风顺。现
在读着来之不易的工程大学,学着还算满意的信息管理专业,仿佛一切风平浪静。
  但最大的问题是:全国很多和我一样的孩子,从小就没有自己的观点和主见,走着父母早已铺好的路,一直到老。我爸妈对我下一个要求不外乎就是考研,出国。但说真的,《图穷对话录》真的给我带来了触动:我难道还要像以前那样活在父母的阴影下,行尸走肉般的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
  我自己,一个开朗向上,积极进取,左手小提琴右手毛笔字双手弹钢琴(都是我妈要我学的)的天之娇女;一个向往新东方,向往去留学,向往一切新鲜事物的祖国的希望;一个向往当空姐,向往做模特,梦想做主持人的未来栋梁,真的就要在无穷书海中,在父母指挥下,在孤独的小屋里(从寝室到教室)迷失方向吗?
  我偏爱文科类专业,爱交际,爱生活,也爱您(It"s ture)。但是我不知道我的出路在哪里,我的未来怎么走!我真的真的需要你——徐老师的帮助!
  所以,徐老师,请告诉我,属于我自己的人生之路在哪里。作为一个刚上大一的学生,人生之路还很长,我相信,有了您的指导,一定又会出现一个中国史上的辉煌。这会是您的骄傲!
  徐老师,您帮我就是帮千千万万个在《图穷》中没有提及的学子,我们是当代中国极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您清晰敏锐的指导和眼光!
  你的读者,
  繁悠
  亲爱的繁悠:
  我终于有时间,给你仔细写一封有价值的信了。抱歉拖了这么久。此刻我在加拿大回复你的来信,并且是在我刚刚抵达后的第二个凌晨。在北京,因为事务实在太多,我根本无法坐下来写一点东西。让你久久等待,再次抱歉!
  虽然我没有见过你,但你说你曾经想做“模特、空姐、主持人”这些职业,想做这些职业的,一定是比较漂亮的女孩。因为假如你走出来不让大家眼睛一亮、提神爽气的话,你就可能梦想去研究——比如恐龙、而且是化石,而不会想做这些首先必须以外表来愉悦别人的工作了。祝贺你!
  北京师范大学一个研究青年发展问题的教授说过(抱歉我记不得姓名了):“美丽是一种财富。”看来,你应该是一个比较富有的女孩!
  别以为我在夸奖你。其实,我是在对你进行个性化分析呢。你来信提到的问题,事实上牵涉到如何针对一个人外在和内在的条件,因材施教、量体裁衣,进行个性化设计。
  你做过衣服吗?作为爱美的女孩子,当然是有这个经验的啦。既然人们做一条裙子都需要用皮尺在身上量来量去,我们为什么总是忘记,在设计一个青年一生的职业和前程时,也需要根据他或她的各种人生指标来进行设计呢?
  这些人生指标有:身高(是的,身高!)、形象、兴趣爱好、个人特长、性格、嗓音(是的,嗓音,想想假如赵忠祥和我的嗓音一样那样嘶哑,肯定会以影响安定团结的嫌疑被请下荧屏!)、个人阅历、工作经历、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等。
  我想我已经找到你的烦恼的核心所在了:你的问题,是想从事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在媒体、管理等领域里追寻人生之梦。但你不幸考上了一所工科大学,在这个以培养工程师为主要目的的校园里,你要想做主持人、模特和空姐,有点缘木求鱼、“空”中捉鳖的感觉。你不失落才怪!
  你的这所工程学院,从名字就可以知道,是中国过去院系分割时代遗留下来的。这样的学校,比比皆是,包括十多年前的清华大学。他们的专业设置,非常可恶地单一、灰色,没有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他们的校园文化,由于专业设置的单调,必然比较单一偏向、缺少丰富性。大学本来是传播知识、培育思想、培植价值观念、激发自由精神的圣殿,院系分割把大学应有的人文精神和思想传统也系统地分割了。即使幸存的一些“综合性大学”,也遭到严重的肢解,北大失去了艺术、新闻出版等人文学科……清华、北航则纯粹变成了培养技术人才的摇篮。
  摇啊摇,摇到外婆的工程学院——至于一个知识分子所必须具有的人文精神、思想创新、批判意识、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文明探索……这些东西,在整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从政府的角度,被有意识、有系统地扭曲、扼杀和泯灭了。
  毛泽东在文革中曾经说:“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指的是理工科大学。”大学居然“还是”要办的,而且“主要指的是”理工科大学!毛主席啊毛主席,你老人家到了晚年,是多么地那个。搞得中国大学在今日的世界上,是如此地这个。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教育和中国社会一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绝大多数大学和学院——假如不是所有大学的话——都在努力改变单一科目的状况。清华开设了新闻、管理、中文、美术这样的学院,北大增加了艺术、广告、医学、出版这样的专业(我本人就是1983年进入北大的第一批艺术教师呢!)。北京外国语大学,也拥有了经济管理、计算机系科!而中央音乐学院,我的母校,也开设了音乐师范、电子音乐,音乐治疗等专业,来满足人才发展多样化的需求——顺便说一句,我多么希望音乐学院有一天会并入北大,让艺术灵魂和思想精华在燕园上空碰撞、升华、闪光、燃烧。
  教育改革所带来的校园文化多样化,使大学生在校园里寻求全面发展的时代已经激情降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样化发展,以及上述教育革新必然会带来的个性化发展,是中国大学教育的春天,是中国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希望所在。
  中国的大学正在迅速地变化。但可以想象,一种积淀了几十年的制度,以及在这种制度里成长起来的今日的大学领导者们,是很难在短短的时间内,使中国大学校园文化彻底改观的。中国社会也许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但许多大学校园的自由精神,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预热,才能潜入青春的灵魂深处,激荡起精神欢乐的涟漪,吹皱你心中向往大海的一池春水!
  你的烦恼,实际是一种“文化冲突”——校园文化的相对滞后与落后(校园文化的“先进性”到底该如何体现?我想也是十六大以后中国大学领导者们应该思考和落实的问题吧!),与你天性里的梦想和后天形成的爱好发生碰撞,产生了一个小环境里面的“文化冲突”。
  这个文化冲突的本质,是你突然发现本来梦中的大学生活,实际上并不能满足你对于个性发展的需要、不能帮助你向着你本能所引导的那种人生方向前进、更难以满足你精神深处对于奋斗价值、生命意义、精神、思想、个性等方面自由发展、寻求人生独特定位、未来职业目标等一系列的渴望与追求……
  海客谈瀛洲,烟波浩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未来的无限可能与现实的无形束缚,必将在年轻的心里,产生强烈冲突。
  你的前途在哪里?你的道路如何走?你应该把自己的精力投入一个怎样的青春战场?你应该如何根据现实可能,以最大的智慧,设计自己的人生蓝图?尽最大努力,追求自己的未来之梦?
  这里是我提议的解决你的困境的方案:虽然你进入了这个工程学院,但不要被这个学校的氛围束缚住,你完全可以对自己的职业前途进行大胆的思考,让春风吹皱死水,让思想冲破牢笼!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则在于大学期间的基于个人能力全面与多样发展之上的个性化发展规划。
  知道了自己的烦恼的历史原因,就能够看到解决这个烦恼的未来方式。造成你的烦恼的历史原因是:中国大学教育体系在从一只脚走路(严重偏科)到双腿并行(综合大学),必然存在问题。我们的大学,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为每一个人独特的发展需求,the unique need of each individual student,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许多关系到人才终身发展的政策和条件,比如:允许转系、转学、转科、与姊妹学校的联合学位、本校的双学位、自由选修感兴趣的课程、明确的就业取向job orientation和职业通道career path。
  什么是job orientation?什么是career path?Job orientation就是根据就业职业方向来设计自己的学位计划,而上了大学再像你一样开始为职业方向烦恼。而Career path则是以职业中心为追求的教育与就业的过程,比如美国学生如果要做律师,他就会去读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等本科,四年后再进入法学专业读三年J.D.法律学位,然后做律师。如果做医生,则是先攻读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本科专业,然后是医学院MD学位,然后做医生。如果他要做会计、电脑工程师,他就可能直接四年大学,毕业后直通相关公司。
  教育环境,不仅是校园和校舍,教育环境最重要的,还包括上述这些似乎与专业授课无关、但实际直接关系到授课结果、专业出路的配套指导。但可惜在中国大学校园,它们是如此的落后。
  瞧,这就是你的烦恼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与教育政策的根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入了这个大学,开始做你青春的美梦,你的美梦所着的床,还是一张简陋的行军床,或者是一张还没有铺盖的床。你的这个美梦,即使不变成噩梦,依然会让你颤抖着惊醒,大汗淋漓地惊呼:救命!我的前途在哪里?
  我的文章,不是写给主管教育的人看的——食肉者鄙——他们感知的教育水平滞后或低下给人才发展造成的压力,永远不会有你我这样的当事者那么强烈、深刻和痛楚,因此,他们也就无法体验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教育体系,是在如何腐蚀和蚕食一个美丽女孩——以及无数美丽男孩的美丽梦想的。
  我突然想起胡总书记前些时提出的“情为民所系”对于教育领域的深刻现实意义了!胡总书记的话,可是主要针对各个层次和各个领域的领导干部所说的!
  人们啊——从领导到学生——我爱你们,但要努力改革啊!
  于是,在改革直接惠及到你的个人发展之前,我和你的通信,就显得十分必要,虽然这并不是我非常想写的东西,我更喜欢写歌。但时代迫使我成为了这个角色。
  对于你的未来,我的具体建议如下:
  1. 如果转系和转学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话(国外就很容易),可以考虑转系转学,学你喜欢的任何专业,包括:中文、新闻或各类社会和人文专业。假如你真的想从事那种以人文学科为基础的职业的话。
  2. 如果转系转学是一种实在耗费气力并且难以实现的目标(我估计多半是这样),那么,读一个你喜欢的双学位是否可行?比如文学、英语等等?我理解你的专业是经济信息管理,但可以想像这个学校的这个专业,肯定是更加偏重技术。这可能成为你充分发展的一个陷阱。因为,管理者将来面对的是人,仅仅知道管理理论是不行的,他还必须具备丰富的人文学科知识与背景。
  3. 如果读双学位也做不到,那么,你就应该多进修和旁听一些文科类的课程,有学分最好,没有学分,也不要紧,关键是使自己的知识多样化,向着人文学科丰富化。
  4. 如果本校不提供你想学的课程,那么,可以到兄弟院校去旁听嘛!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肯定有无数值得你听的有价值的课,你可以冒充他们的学生,混进课堂去听课的啊!这里我不得不顺便夸奖我自己一句了:当我在音乐学院三四年级的时候,发现自己做不了谭盾、叶小刚时,就开始到北京大学听课,像当年毛润之那样,做了一个北大旁听生!真光荣啊。这个经历影响了我一生的就业、职业和事业(我的就业和职业,是在北大和新东方做教师,我的事业,是关注当代青年的教育与就业发展问题)。
  5. 积极参加校园学生活动,课外活动——这是大学生活最最重要的第二课堂。你的大学,肯定有团委、学生会、社团、校刊、广播站(如果幸运的话还会有闭路电视台并且正在招收学生记者!)、兴趣小组……如果没有你合适的,自己组织一个,比如“理工科大学生时装表演队”,拉赞助,找明星,搞活动,引发大家关注、制造轰动效应、搅动沉闷生活、带来新鲜空气,你已经成功啦!
  6. 在做着上述努力的同时,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爱与人打交道、爱交际、爱表现自己的个性,相反,要积极发展它。在新东方,我们反复告诉学生,未来人才决定性的素质,包括表现自己的能力、说服别人的能力和与人打交道的能力(presentation, communication, and people skills)。这些能力,有如开水的最后二十度,在你获得了八十度的知识和技术之后,如果没有这二十度,你的人生就可能像热水,但比较温吞、相对平庸。如果你把这最后二十度加热起来,你的人生就会沸腾起来,变得炙手可热!
  最后,一定要记住:在中国,读一个大学不容易,既然考上了大学,拿一个学士学位很重要。你已经付出了代价并获得了这个特权privilege,就要从中得到最多make the best use of it。要记住,我上述的所有建议,都是建立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之上,既然现实还不是那么宽松和自由,你无论如何要在追求自己喜好的同时,把这个该死的学士学位拿到手,无论你是多么不喜欢这个专业。
  其实话说回来,如果不是考上了大学,你就没有这个烦恼了,你的这个烦恼,其实与其说是大学带来的阴影,不如说是大学创造的价值呢!否则,你的烦恼,会是另外的坏得多的东西——自卑、压抑、绝望、憎恨……,这也是一种基于中国教育发展现状不完善之上的错误的情绪。我肯定要对此进行盘点清算,但在此就不多说了。
  那些为了追求个性发展而和这个体系决裂甚至退学的朋友们,成功的人也是有的——据说雪村就是从北大德语系退学的——但他们付出的人生代价往往实在太大。虽然这从反面说明了中国教育体制需要改革的急迫性,但也从正面说明,既然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也不要让这个世界摧毁我们,而是让我们在利用这个世界的同时,让自己改变自己!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实现青春的梦想,全靠我们自己!
  虽然我们不再宣称要解放全人类了,但国际歌的精神,还是可以借用的:大学生只有自己解放自己的生产力,才能解放全社会的生产力。自己提升自己的“先进文化”,才能推动社会的“先进文化”。
  你的生产力在哪里?你的生产力植根于你自己喜爱的专业,它蕴藏于你自己想从事的事业,它就是你所爱的东西:爱交际、爱生活、爱与人文学科相关的工作、爱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但除了爱我之外!爱我,也许代表了先进文化,但决不能创造先进生产力,更不能代表你的世界里全体人民的利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听到你对我说“I 爱you”,肯定都会晕将过去!
  你是金子。但仅仅是金子还不会闪光——它还需要别人把它挖掘出土;你是骏马。仅仅是骏马还不会走千里——它还需要伯乐用马刺来激励它日行千里!你是人才。但仅仅是人才——可怜的人才们啊——还不能获得前途,他们需要徐老师,以及徐老师的无数暂时还没有诞生的教育与职业咨询的同行们,对他们的前途进行个性化设计。
  原来,影响人才发展的因素是如此之多啊。除了课堂教育之外,还有校园活动,还有专家咨询!当中国的大学校园生活变得都像北大一样丰富多彩、中国的教育与职业咨询成为人人可以获得access的专业服务,中国大学生们为前途而产生的烦恼,其实就会烟消云散……
  个性觉醒与选择的时代,就会光荣地来临!
  我想我已经清楚地回答了你的问题,你已经没有必要来北京见我了!
  再见!让我们相逢在未来——让我在某年某月某日某个瞬间,领悟到我面前的那个女孩也许就是从未谋面的你,并感知到我给你的通信咨询给你带来的影响!无论是T型台上那个迈着猫步同时连表情也像猫一样凶残的模特,还是电视屏幕上那个张着铜铃大眼在吸引我三角眼球的女主持、还是那个在飞机剧烈颠簸时以美丽温柔的笑容使得许多男士认为即使在她面前死了也值的那个可爱的空姐……或者,哪怕就是那个满脸油污、让人们看了一眼从此就不想再活但却在飞机起飞前排除了一个致命故障的女机械师,或是那个在黄土高原发现了一具恐龙化石、并且一生都在研究这个恐龙生前有几个男朋友而自己的男友却像恐龙一样绝迹了的古生物考古学家——万紫千红的社会,需要千紫万红的人!
  而教育,就是为了这样的人,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与颜色!
  祝贺你!
  你的相信一片雪花一片天的,
  徐小平
2005年3月11日星期五
选择“不选择”,人生没选择   [2004-10-18 18:05:22]
作者:徐小平    来源:徐小平工作室
  亲爱的徐老师:
  读完您的《图穷对话录》,我真是气得不行,气为什么不早些认识您,认识新东方。
  我今年已经34岁了。我最感兴趣的是经济管理或企业管理专业,从那么多年的工作
积累来看,自认为很合适做高级管理人员。
  但是我大学念的却是化学系基础化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化学研究所工作,搞基础化学的研究。
  因为我对自己的专业并不感兴趣,所以在这样一个惟文凭是问的单位,一直没有继续考研究生。工作四年后,我有幸被一家财富五百强的大公司录用,工作了两年。后因生孩子,回到了原单位。
  因为对专业并不感兴趣,回单位后并没有直接回科研一线,而是到行政部门又呆了两年,现在又才来到科研一线。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前前后后已经十一年过去了,我仍然没有拿到硕士文凭。现在想直接考博士吧,单位又制定这样或那样的政策不让考。而在这样的单位,没有文凭,又晃荡了那么多年,处境之艰难,您一定能想像。
  但是正像你书里的那个“背离马列主义的研究生”一样,我不喜欢搞科研,却一直在搞;梦想着做一个高级管理人员,却一直没有启动我的脚步。我的人生也是分裂的。如果我再去考博士,那么不更意味着我的人生向更深度分裂下去吗?我更迷茫了。
  看完您的书,我感到很遗憾:为什么95、96年的时候我不知道新东方,为什么我自己不早些去打听出国的有关事宜?那时候我还在这个大公司,从那出来后马上准备MBA考试是最合适的时机。但是现在,又是六七年过去了,我也到了三十多岁,现在来说到美国去读MBA的话,工作经验是有了,但是,时间、年龄成了我最大的障碍(您书里的沙玫,她也是那么大年龄,也走了出国读MBA这条路,她给了我一丝希望)。
  我很疑惑,不知道自己现在应该怎么办?!是放下一切的现实问题,投入到MBA的考试中(或是移民后再考)?还是继续现在的专业走下去,毕竟在这个专业上混了十多年了,也有了一定的积累,把博士拿下来后,再学习陈章良和季新音?我希望能得到您的指点。
  您书的封面上的一弯新月,对于我只是一弯冷月!我怀着一线希望,希望能得到您的指导。
  你的读者,
  冷月
  亲爱的冷月:
  你的来信,全是悲伤,全是迷茫,读完之后,我自己恨不得要去看一看心理医生——你不可以这样害我!
  你开头说:“我真是气得不行,气为什么不早些认识您,认识新东方。”
  其实,往事不可悔,来者却可追。你的人生问题,基本都与你的价值观和心态有关,如果这个价值观和心态不改变,你的未来,就会如同你的过去,依然令人担忧。
  所以,我想在这里首先就要提出一个忠告:你今年三十四岁,人生显然还有无数的机会。假如把人生分成四季的话,你目前其实依然是繁花似锦的春天,虽然也可以说是暮春,但生命的盛夏,正等待着在激情的暴风雨中轰然降临呢!如果你能够珍惜并善用未来三五年,选准人生奋斗的方向,调节好你追求的价值,把所有的生命之力集中起来,投入“一次最后的斗争”,你依然可以迎来雨过天晴、霞光万丈的明天!
  否则,如果现在不改弦更张、不急流勇进,你四十四岁上、五十四上、以及N十四岁上的生活状态和自我感觉,将比现在还要糟糕……
  诗曰: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三四不努力,N四徒伤悲。
  人的年龄越大,人生压力就越强,需要奋斗的理由就越急迫、越沉重。所以,面对过去的失败和未来的恐惧,奋斗——在总结了失败经验教训之上的崭新的奋斗是我们惟一的选择!
  下面让我来说说你的问题,推理一次你的失败规则。温故知新,总结过去只是为了防范未来!
  作为一个搞基础科学的大学毕业生,你不爱学术科研,这无关紧要。这个世界上,搞学术和不搞学术,都可以获得成功。问题在于,既然你不爱学术,为什么选择进入研究所工作?这是你的第一个人生错误。
  但是,命运对你并不坏。你的这个错误,在你后来加入外企时,事实上得到了洗刷。换言之,你有了另外一次新的人生起飞的机会。
  你加入的外企,是经典的外企。正是在这类经典的外企里面,诞生了中国第一代白领、金领与头领——中国现代企业界的领头人。你梦想做企业管理,这里是再好不过的温床和起飞跑道。但是,使我无法理解和扼腕叹息的是:你在那里工作了两年之后,却因为生孩子,而回到了“原单位”。
  为什么要离开外企?为什么离开外企之后要回到原单位?毫无疑问,这是你人生全面挫折的开始。你的这个决定,相当于一个没有事情干的人,偏偏要在非典流行的时候,从非疫区跑到疫区来。假如你有目的,你是来抗典的、或者是来慰问抗典战士、甚至是体验非典旅游的,我也能够赞赏!问题是:你毫无目的、毫无自觉地回到了这个你不喜欢、没有激情、对你不利的原单位。
  外企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国企,一般而言可能正好相反。你从外企回到国企,事实上是回到一个国营的离市场更遥远的事业单位,你的选择失败。你的迷茫,是这个选择的必然结果。
  外企不可能因为你怀孕生孩子而辞退你。假如外企因为你怀孕而辞退你的话,徐小平可以和你一起去起诉它,让它赔很多钱我也不提成!离开外企,只有两个可能:第一是你自己辞职,第二是你自己无法承担那里的工作压力,因为工作不合格而自动离开。
  你的“原单位”,也不可能因为你是一个优秀的管理人才和科研人才而强行要求你回去。即使是他们“强行”,你也可以不理睬它!你之回去,也许是为了住房,也许是为了关系、户口、稳定的工作,甚至是为了领导的赏识、温情……但是,所有理由,都敌不过一个理由:欲在人才市场上磨练自己的翅膀、展示自己的英姿、追求自己的蓝天,外企是你最好的天空,而原单位,必然是你断翅的牢笼。
  我并不简单说你的原单位不好。世上没有绝对的好公司也没有绝对的坏单位。一切都取决于你到底“要”追求什么!假如你愿意按那里的游戏规则和组织文化玩的话,“原单位”有的是各种各样的好机会。君不见无数优秀企业家,把一个老旧的国企改造得生机勃勃、身价百倍;又不见无数优秀官员,把一个官僚机构整治得敏捷高效、政通人和。如果你有目的、有抱负地回到“原单位”,那你现在的情况肯定是天上与地下、解放前与解放后。
  不幸,你却“因为对专业并不感兴趣,回单位后并没有直接回科研一线,而是到了行政部门又呆了两年,现在又才来到科研一线”。
  看到这里我再次感到紧张。既然两年前、以及本科毕业时的四年前就对科研不感兴趣,为什么两年后、假如从毕业算起的话四年后,居然又回到了科研一线?!
  我想你是一个没有什么理想主义、精神追求、物质渴望甚至是缺少独立个性的人。你在精神和肉体的需求上,基本上都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
  有一种人,也许他从政没有发迹、经商没有发财、学术没有发表、管理没有发达,他可以混得很悲惨,但他很可能有一种精神,一种选择了自己认定的事业,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精神力量。当你见到这种人的时候,你可以从他身上感受到某种鼓舞,反过来刺激了你自己的人生发展。
  中国人酷爱的侠客小说,我估计就是反映了这么一种精神。侠客大多数是没有钱的(有钱的人就不浪迹江湖了),但侠客风范引得少男少女们心仪神往,我相信核心原因就是他们具有一种精神信念、一种人格力量。
  世界并不以成败论英雄。每个英雄,除了少数那些幸运的富家子弟和贪官后代之外,大家基本都有过落泊和卑微的时候。水浒里的英雄,其实都是落魄和卑微的人,不落泊,何落草?但他们却得到世人普遍的认同和喜爱。因为他们执着追求的那种普天之下皆兄弟、平等、正义、友情等朴素真理,包含着伟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世界是以一个人精神的贫富,来决定并赋予这个人价值多寡的——尽管这个追求和理想看上去不合时宜、而且永远无法实现。
  那些心中有所追求的人有福了——因为他的心灵是充实的。
  那些不懈奋斗却失败了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的人格是火热的。
  但我从你这里却看到一种随波逐流的空虚和苍白,一种没有理想、失去目标的生命的虚弱。
  你的信留给我最大的叹息在于:你心中其实总是有一个模糊的追求,远方其实总有一个微渺的声音在召唤。但你的身体,却总在你不想停留的地方滞留;你的脚步,却总不能往你最想去的地方迈步。你把梦想,播撒在精神的沙漠里;你把未来,扎根在价值的冰山上。你只能收获荒芜,你只能拥抱冰凉。你生活在人生价值的真空里。
  这样的人生,怎么可能成功呢!这样的心灵,怎么能不拥抱冷月?
  怎么办?
  你的出路,其实就是确立奋斗目标的问题。你必须设置好未来三年、五年的人生目标,然后不顾一切地为之奋斗。你已经没有时间可以再浪费下去了。
  假如你决定从事科研,你就应该朝硕士博士的方向突破,追求教授、研究员的头衔和地位;假如你决定搞管理,你可以考虑读MBA,从助理做到经理,从经理做到总经理。你的道路,无非是这么两条……
  当然,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知命乐天,做个贤妻良母,努力帮助丈夫做好他的工作,努力培养孩子成为比爸爸更成功的人。这也是美好的人生选择之一。
  但是无论做什么,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出门,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出国,无论是搞管理还是科研……你最最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首先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做好为这个目标奋斗一生的精神准备。
  生命短暂,最怕漫无目标。
  奋斗难得,哪堪不知所求?
  假如红军当年离开井冈山,却总是隔三岔五地溜回去的话,中国革命的历史早就是一场悲剧了。
  祝贺你!
  你的精卫填海的,
  徐小平
2005年3月11日星期五
咬定青山不放松   [2004-10-18 18:06:38]
作者:徐小平    来源:徐小平工作室
  亲爱的徐老师:
  不久前在《北京晚报》上看到您的一句话:“没有不能改变的人生,没有不能走出的困境,没有不能提升的幸福”。
  那时候,我失业快一个月了,找不到方向,茫然不知所措,我把这句话从晚报上剪
了下来,夹在钱包里,我需要它的鼓励。
  我是一个湖北女孩,今年23岁。来北京一年多了,去年在一家家具公司做助理工作,工作和收入虽然不是很好,但还算稳定。但是工作是比较无聊单调的,而且也看不到什么发展前途,所以过年前我义无反顾的将老板炒了。那时候我以为今年我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家具-徐小平注 下同)
  或许是我还在犯大学毕业时眼高手低的毛病,甚至不自量力。我毕业于武汉一所民办大学,学的是外贸英语,是自考大专文凭。这本是一个很好的专业,然而当我去过几次国展招聘会,看过无数期《前程无忧》后,我对这方面的工作不再抱什么希望了:正规院校本科以上学历、英语六级、多少年工作经验等等。而这些都是我懵懵懂懂闯北京以前并未做好的准备。
  我退而求其次,到一家有外贸进出口权的机电公司做文职工作,本以为这次可以用上自己的专业,而且还报考了6月份的报关员考试,准备朝着自己的专业方面发展。然而公司并未用得上我的专业知识,做了两个月仅仅翻译了几份国外的传真,平时就是打打文件,收发传真之类,工作极其少,虽然经理和其他职员都对我很好,甚至允许我上班时复习功课,可是就像您在书里面说沙玫那样,想利用工作的时间来学习工作以外的知识是很糟糕的方法。我根本没有心思将书看下去,每天闷得不行,只等着下班。我想我的青春不能这样被闷坏,这样的工作除了得到走形的身材和恹恹欲睡的精神还能学到什么呢?(外贸)
  在这两个月里我每天都在想应该怎么办,以后的路应该怎么走。想过学英语,考研,出国……而这一切又都需要金钱作后盾。这其间有同事鼓励我出国,也聊到了关于金钱方面的问题,建议我去做房地产销售。而我也认为做销售是非常锻炼人的,与我整天坐在办公室是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出于“淘金”和磨练自己的双重目的,我真的去了一家做二手的房地产公司。有时候我想我是一个跟着感觉走的人,当我在一个地方呆得不舒服的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逃走,即便还没有想好前面要走的路。我就这样从一个试用期跳到了另一个试用期,走以前,我还对执意要挽留我的经理说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要去试一试,虽然他们都觉得我是一个安静的女孩子,不适合做销售。(售楼)
  去房地产公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培训的时候为培训的女主管折服,觉得她是那种既迷人又很职业化的女孩子,想成为像她那样的人,虽然我没她漂亮。于是我进入了这个完全陌生的行业。
  两个月像做了一场梦。打过无数个电话;被很多的人讥讽过;扫过几栋大厦;被保安抓起过;被前台小姐翻过白眼;被客户指责过不专业;被太阳晒得乌黑……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承担前所未有的压力,与主管的谈话也知道自己的很多不足,交了很好的朋友……很久不开单时会很沮丧很颓废,然而,就在准备振作精神再打一个翻身仗的时候,我却被炒了。我并不可惜被炒,公司试用我的同时我也在试用公司,双向选择的结果我想最后还是要走人。只是没想到那么快,以致我还没做好准备——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
  于是我又开始了找工作,而此时的我已完全没有了方向。我给自己放了假,想让自己好好地想清楚到底想要什么,想要干什么。虽然主管说我还可以继续做这一行,甚至答应帮我推荐工作,我却不想了,因为做得不开心。可我也不想做文职工作了,太无聊;确切地说,我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甚至喜欢干什么,甚至于现在不知道要用什么样的词句表达这个意思。打开求职报,似乎我什么都可以做,却又什么都不能做,因为我没有一项专业特长。找工作的过程只让我强烈地意识到我太不够了,底子太薄了。于是,英语,本科,考研……这些两个月来搁到一边的事一古脑又跑到我面前来了。有人问起我的计划,我说先找份工作,再考六级,还要考研。可我看完您的书,又怀疑自己是不是犯了类似钟举的错误?(学历)
  在家里呆了一个月,越呆越混,精神状态极差,打不起精神来。很想哭,却好像没有什么能感动我了;很想有人狠狠地揍我一顿,好让我痛痛快快哭一场,然后精神抖擞地去面对未来的风风雨雨。呵,徐老师,您别笑话我,以为我有自虐狂,这是我真实的状态,或许我是需要打一剂强心针。(郁闷)
  要将目标定高一点,即使经过奋斗最后未能达到,但当你回首会发现自己已经前进了很多。徐老师,我虽然还不清楚要找什么样的工作,但是我知道我的大方向是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要有一段精彩的人生。我想要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以前我甚至想在这个城市里呆两年,在那个城市里呆两年,不过这显然不是很现实。
  看完您的书,我惊叹好的人生设计真的可以令一个人的一生大放光彩。而在此之前我从未给自己定过具体的目标,虽然心里朦胧地知道应该怎样怎样,却从未有过详细的计划,更别说照着计划去做了。一位哲人说过,人的一生真正开始是从他定下目标那天开始的,那以前的日子,只不过是在绕圈子而已。如果说我23年以来都是在绕圈子的话,我希望我人生真正的开始从《图穷对话录》的启示,从给您的这封信开始。我想每个看完这本书的人都会希望自己能像书中的那些主人公,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启人生精彩的篇章。(希望)
  我希望自己能尽快将英语六级拿下,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像您说的那样成为行业里的专家,这样无论怎样发展,以后的道路将会走得宽一些。我不知自己是不是患了出国集体无意识症,但我还是有考研和出国的想法。因为大专文凭实在是很受限制。而出国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六级英语、考研、出国)
  打到这里,我肩膀都酸了,想必您也看得两眼发酸,真不好意思。
  知道您很忙,也许没时间看这封信,但我还是要写,因为有话想说。这不能算读后感吧,因为我读后的感觉实在太多,怕是要写成另外一本书了。有话好好说,这说的过程大概也是一个自我剖析的过程,虽然还不全面,不深刻,甚至好像还没说明白怎么回事,但总比闷在心里不说好,您说呢?当然,我更希望这封信能有机会让您看到,能得到您的指点,我甚至希望您再出什么《图穷对话录二》或者《匕现对话录》之类的书,将我作为您的一个案例分析,那我就得像周星星那样大笑三声了,呵呵呵。
下一页 尾页 共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