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好习惯,好人生

_2 金泉 (现代)
那么家长怎样培养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呢?
1.要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之间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产经验,自然应当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应当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
现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侍从,这就为孩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谈不上培养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了。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颠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强胡闹。
2.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必然不可能从心底里孝敬父母。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3.从小事入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
如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顾,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孩子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筷子。
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具体指导,耐心训练,热情鼓励。这样不但有利孩子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4.要以身作则,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家长们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亲。如果说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长时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成就一生好习惯尊敬老人的习惯
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有必要让下一代将这种美德继承下去。同时,尊敬老人的美德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孩子的品德教养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生动的例子,有些孩子在家长、学校的教育下,认识到了尊敬老人这种品质的重要,于是,我们看到了在马路上,有孩子扶着老人过马路;在公车上,有孩子主动给老人让座……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不少相反的例子,有些孩子顶撞老人,取笑老人,甚至用很生硬的态度来命令老人为自己做这做那。
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就在于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到位。让我们来听听这位父亲的讲述:
李先生是我的同事,因为住的也挺近,李先生经常带着8岁的儿子强强到我家串门,我儿子小毅和强强年龄一般大,两人也因此成了好伙伴。李先生很喜欢我4岁的儿子小毅,甚至不只一次地提出,让儿子认他做干爸爸。征求我的意见时,我告诉他,这件事由孩子决定,只要他同意,我就举双手赞成。从这以后,他对我儿子更加疼爱有加了。
2003年4月的一天傍晚,他按照约定来我家做客,还给儿子带了一大包礼物。
不巧的是,儿子当时正在和爷爷发脾气。
事情是这样的,儿子吃晚饭时,掉了一桌饭粒,爷爷看不过眼,就说了他一句:“吃饭时要注意,你这是在浪费粮食。”爷爷的这句话惹了大祸,小毅把碗一推,拒绝继续再吃。小毅的吃饭问题,一直是家里的头等大事,他吃饭时,大家一直是哄着、陪着,生怕他少吃一口。归根结底,是怕他不够营养,影响身体发育。
“你看你,没事儿说这些干嘛?”奶奶率先发难,白了爷爷一眼,接着转向小毅,“别理你爷爷,好孙子,快吃饭吧。”儿子把脸一扭,表示不给奶奶面子。妻子对爷爷有怒不敢言,马上趴到地上:“儿子,听话,来,边骑大马边吃饭!”小毅把头扭到另一边,还是不给面子。这下子,奶奶和妻子都没辙了,无可奈何地看着爷爷。
爷爷没办法,只好亲自出马,问小毅要他怎样做才能继续吃饭,他一定满足。
“要给我10元钱,再骑大马,还要做个烂脸。”小毅干脆地说。
李先生恰恰就是在这个时候进门的,见此情景,他一脸愕然,却欲言又止。因为是熟人,爷爷没太在意,在小毅的要求下,给了10元钱,俯身做马,在他小手的挤压下“烂”了一次脸。然后,笑呵呵地带着小毅重回饭桌。全家人都松了口气。
李先生的表情很不自然,没坐多久就匆匆离去了。从那以后,李先生来我家的次数少了,而且再也没提过做小毅的干爸爸的事。
这年春节,李先生的爸爸从老家过来了,得知这一消息,我分别为他的家人买了礼物,特意去他家拜访他的家人。
爷爷奶奶起床迟,我到了有一阵他们才来到客厅。
几乎是与此同时,李先生和他妻子及儿子也都站了起来,向两位老人问好,并把座位让了出来。两位老人坐下后,李先生和妻子才坐下来。在两位老人家与我聊天的时候,强强甚至李先生都没有说话,只是一直在倾听。
后来,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烟瘾很大的李先生,在老人家于客厅落座后,再没有吸烟,却时常起身离座。
当他再次起身离座时,我找了个借口跟了出去。
这才发现,李先生竟然是到楼道里吸烟。
“我的父母在座,”李先生见我疑惑地看着他,就向我解释,“在他们面前吸烟,是对他们的不尊敬!”
原来,在李先生家,一直有非常严格的家规,孩子从小就要学习一些尊敬老人的相关礼节。例如,一群人聚会时,要先向老人致以问候,要把座位让给老人,不能在老人面前大声讲话,不可以在老人面前吸烟……
听了李先生的介绍,我才明白,他为什么少到我家去,并且对小毅不再像以往那样热情。
尊敬老人,意味着一种感恩,意味着继承,更是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格。家长必须从小培养孩子尊敬老人的习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都做到关爱老人。
培养孩子尊敬老人的习惯,家长可采取以下措施:
1.要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尊敬老人的带头人。在孩子眼里,父母的行为就是一把尺子,认为父母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样做,他就应该怎样做。所以,父母在与老人相处中,应关心照顾、体贴入微,如在家给老人端茶送水,在公共场合,给老人让座让道。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表现在自己的行动中,他们会像父母一样善待老人。
2.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必须处处留意,对孩子从“小事”入手,加强培养。如此反复练习,养成习惯。如:经常让孩子帮老人做事情,用礼貌语言与老人交往,关心、慰问生病的老人等等。多次训练,日积月累,孩子的良好习惯便会逐渐养成。
3.及时纠正不良行为,防微杜渐。孩子易冲动、自制力差,他们的行为往往受情绪支配,容易出错,常常做出对老人无礼的举动,如对老人发脾气、摔东西、不理睬等。一旦发现这些问题,成人一定要舍得管教,严肃批评,耐心说服,使孩子认识错误。尤其不放过“第一次”,严格把关。迁就容忍只能招致更多的过错,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4.建议孩子多与老人交往,增进相互感情。有些孩子不是对老人敬而远之,就是漠不关心,这往往是交往甚少、感情不深的缘故。在交往中,常常要在父母的提醒下才随之行事,非常被动,如给老人搬凳子,说“再见”等。
作为老人,应平易近人、态度和蔼;关心孩子的成长,多与孩子交谈,缩短两代人的心理距离,不能因兴趣迥异,就居高临下。对孩子只有“动之以情”才能使其主动关心、尊敬老人,自觉听从老人教导,努力做他们心目中的好孩子。
成就一生好习惯关爱他人的习惯
很多孩子在家长的百般宠爱下,觉得自己生下来就是“小皇帝”、“小公主”,高别人一等,别人都应该关心自己,却不知道向身边的人表达自己的关爱。
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要获得别人的关心帮助,首先要学会关爱他人。有这样一句话:“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一个懂得关照他人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人关照,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也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马斯洛说:“爱自己的邻人并不是一种超越人的现象,而是人所固有和自然散发而出的某种东西。”在互帮互助中,在爱的奉献中,生命才能充满无限的力量。谁在爱,谁就在活着。
一个男孩出外旅游时,在半路上不慎将照相机摔坏了。当他在一处优美的风景前因为自己不能留影而深深遗憾时,有个陌生女孩拿着即可拍相机走过来。
男孩说:“小姐,能帮我拍个照吗?我的照相机坏了。”女孩二话不说便为男孩拍了照,男孩过意不去地要给女孩钱,女孩却说什么也不要。
后来,男孩在回家的路上又遇到那个女孩,女孩站在路边,木然地看着她的自行车。男孩停下自行车后,发现女孩的自行车链条松掉了,于是毫不犹豫地替她将自行车修好,最后女孩风趣地说:“想不到我给你方便,也等于帮了自己。”
一个充满爱意的温馨世界能支撑起人类生命的发展和延续。
在一个多雨的午后,一位老妇人走进费城一家百货公司,大多数的柜台人员都不理她,只有一位年轻人却问她是否能为她做些什么。当她回答说只是在等雨停时,这位销售人员并没有转身离去,反而拿给她一张椅子。
雨停之后,这位老妇人向这位年轻人说了声谢谢,并向他要了一张名片。几个月之后,这家店主收到一封信,信中要求派这位年轻人往苏格兰收取装潢一整座城堡的订单!这封信就是这位老妇人写的,而她正是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
当这位年轻人打包准备去苏格兰时,他已升格为这家百货公司的合伙人了。这个年轻人之所以得到这样的幸运,就在于他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礼貌。而且这种行为是一种道德上形成的“本能”行为,也就是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它体现了做人最重要的一个品格──关心他人的精神,仁爱良心的高尚。这种精神和高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它必须从小抓起,从小培养。
家长帮孩子养成关心别人的好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让你的孩子知道,当他考虑到其他人时,你会很欣慰。
2.让两个或更多的孩子一起努力达到共同的目标。比如让两个孩子把他们的积木放在一起,搭个大大的模型。
3.让你的孩子与同学一起分享他的玩具;当小朋友不高兴时,让他试着去安慰。当别的同学需要什么文具时,鼓励你的孩子不带个人企图地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同学。
4.可以通过让孩子自己照顾宠物或者种植植物来表达自己的爱心,孩子从这样的行为可以学会最基本的责任心,从而成为善解人意的孩子。
5.要求孩子有良好的行为方式,家长自己要树立起好的榜样,家长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孩子会模仿的。
成就一生好习惯勇于承担责任的习惯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都要承担它的后果,无论好坏。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着力培养的良好习惯。尤其是在集体活动中,孩子更要尽职尽责,有条理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否则就会给自己和大家带来麻烦。
学校组织去国家公园野餐,老师将需要带的东西分派了下去,由班上的每个同学负责回家准备一项。同学们有的负责去超市买食品,有的负责准备烤肉的炉子,有的负责所有的餐具……威尔逊分到的任务是负责准备烤肉要用的调料。
期盼这次野餐已经很久了,因此,消息一得到确认,威尔逊就开心地蹦了起来,直到放学回家,他都开心地楼上楼下地欢呼着,惹得爸爸妈妈一阵怜爱。妈妈提议威尔逊列一个单子,把需要带的东西先想好了,然后交给妈妈检查,这样不但可以防止遗漏,还可以防止没有经验的威尔逊漏拿了东西。
但是威尔逊说要先出去跟小朋友宣布这个消息,回来后再列清单。他说:“放心吧,爸爸妈妈。我会带好的,别担心。”
妈妈虽然不是很相信他,但一想,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就没有再要求他必须现在开列出清单来。
小威尔逊在外面玩了整整一天,临到晚上该睡觉的时候他才匆忙跑到厨房里收拾。
第二天,当全班人准备就绪,开始野餐时,小威尔逊却怎么也找不到烤肉汁,他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次教训让他意识到由于自己的疏忽,使这次活动大为逊色,影响了自己,也麻烦了别人。
父母作为孩子直接的榜样,也应该以身作则,由于自己的过错造成的后果决不推卸到孩子身上,成为自己承担后果的表率。
7岁的埃迪坐在靠近门边的书桌前写作业,外面风很大,作业本被风吹得“啪啪”直响。埃迪不得不一次次跑去关门,每次关上没多久,一阵猛烈的风就又把门吹开了。
这时,邻居山姆叔叔来找埃迪爸爸,他没有进门,和埃迪爸爸俩人就站在大门外闲聊起来。
没多久,风又把门吹开了,埃迪于是跑去关门。他猛地把门合上,然而大门却因为碰到障碍物反弹了回来,与此同时,埃迪爸爸痛苦的叫喊声响起。
埃迪惊恐地看到,门外的爸爸五官痛苦地扭曲在一起,头发一根一根地竖着,而他的五根手指则怪异地缠来拧去……看到埃迪出来,爸爸暴怒地冲他扬起了手。原来,刚才爸爸的手放在门框上,埃迪突如其来的关门,差点把爸爸的手指夹断。
埃迪吓坏了,以为这次一定免不了一顿暴打。但是爸爸的巴掌一直没有落下来,埃迪的脸颊,感受到的也仅仅是一阵掌风而已。
事后,爸爸对埃迪说:“当时我实在痛得厉害,原想狠狠地打你一个耳光,但是,转念一想,我是自己把手放在门框上的,错误在我,凭什么打你。”
父亲的这句极为普通的话,却给了埃迪一个毕生受用无穷的启示:犯了错误必须自己承担后果,不可迁怒于他人,不可推卸责任,无论你是一个父亲、老板,还是领袖。这件发生在埃迪童年的小事,对埃迪的一生或多或少地都有了影响。
现在有些父母不太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当孩子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父母总想替孩子完成,希望能为孩子留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责任心是孩子做人、成人的基础,因为有责任心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道德水准,否则他也不可能对事情负责任。责任心也是做事情的标准之一,没有责任心就不可能认真去做事。
父母培养孩子勇于承担责任的习惯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在家庭中有意识给孩子布置一些适当的、力所能及的任务,如打扫卫生、负责给花草浇水等,看他能否完成,完成了立即加以鼓励。
2.听取孩子对家庭生活的建议。经常和孩子讲讲家里的花销添置、人事来往,并请孩子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者请孩子出主意想办法。当父母经常聆听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有价值的建议的时候,孩子就会在心中油然而生对家庭的责任感。
3.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你还小”、“你不懂”、“你不行”,而要给孩子一定的锻炼机会。孩子们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远远超出成年人的想像。成年人认为孩子不能做的事,可能孩子已经完全有能力驾驭。因此,父母们要尽量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和勇气,这样孩子便可以在自我服务中增强责任心。
4.强调做事的结果。使孩子养成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得认真、做得出色、做得卓越的自我要求。
5.父母不要轻易给孩子许诺,如果许诺了就要做到。同时,父母也不要总是让孩子承诺什么,给孩子提出的要求要符合他的年龄特点,否则孩子容易养成说了不算的坏习惯。
成就一生好习惯诚实的习惯
法国是一个首饰大国。法国的珠宝金银有一种体制,业内的行话即所谓“签名”。一件“卡地亚”牌的首饰上往往有“卡地亚”的“签名”。比如在戒指内环上刻上Cartier几个字。一旦一枚戒指上有这么几个字,其身份就大大上升。
我们可能会想,这样一个签名,哪个工匠不会冒签一个。确实,从技术上来讲是再简单不过了。然而法国人不会这么想和这么做,如果做了且被有关部门查出来的话,那就一辈子别想再在这一行业混饭吃了。有关法律规定:一个首饰商要是在他自己做的戒指上刻上Cartier几个字冒充卡地亚产品的话,一旦被查出来,将要坐牢14年,罚款几十万(往往罚到你倾家荡产),而且从此在法律上规定再也不允许从事该行业。
在法国做生意,除了会计方面要准备好各种账簿之外,还要专门给警察准备好一本“警察专用簿”,上面记录生意来往中的所有进货、出货的详细情况,以便警方在必要时查看。平时并没有人来督促你做此事。但法国商人们都会自觉地做好这个簿子。因为一旦警察来查而你没有这个簿子,结果只有一个:当场封店。这种严厉惩罚使得法国社会的诚信度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发达国家都具备较高的诚信水平。
有一位在德国出生的中国男孩,为学习中文,主动与中国来的一些研究生在一起。一天,他发现中国的研究生买16岁以下儿童票坐地铁,立即断绝了与他们的来往。德国有一套机制来维护诚信,比如说德国人没有听说过“做假账”这个词。德国的财务人员不敢做假账,他们是大学毕业之后,还要经过大约两三年的学习才能够做财务人员,要是做一次假账,就终身不得再做财务工作。
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中曾经引发过一次诚信危机。很多中国人弄虚作假做惯了,“枪手”、“做假证”什么的传到了德国,甚至在报上登广告,这在德国引发了诚信危机。
德国驻华大使馆为此专门成立了留德学生审核部,中国人要去德国变得比以前麻烦多了。在德国,中国学生考试,德国人会拿了照片,反复地看你的脸相,要看长得像不像这个人。在德国留学的许多中国学生都觉得脸面蒙羞。为什么德国人不用看,日本人不用看,偏偏只中国的学生被反复地看呢?
这就是诚信危机。分析世界上一些大企业家成功的因素不难发现,第一个原因就是诚信。市场经济是以诚信为基础的,没有诚信哪有市场。这是最基本的交往的规则。
诚信需要从小培养,父母就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起到好的榜样作用。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孩子说了实话,父亲知道是孩子做了错事,反而大发雷霆,把孩子痛打一顿,那孩子以后还敢说实话吗?我们要让孩子感到,对父母讲真话并不可怕,完全可以得到父母的谅解,而不必说谎。
从小培养孩子诚信的习惯,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1.要创造一个宽松、愉快、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因为只有家庭成员相互保持诚实真挚的态度,使孩子感到成人的爱护和关心,他才能够信赖成人,有了过失才敢于承认。
2.经常讲一些“做人要诚实”的道理。由于孩子年龄小,必须把道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才能接受。所以,可利用故事,把做诚实人的道理寓于故事之中,使孩子明白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假和欺骗,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3.要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和愿望。如适时地给孩子添置玩具、图书及彩笔等。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只要是合理的,家庭又是力所能及的,是会得到满足的。这样可避免孩子因需要不能满足而把别人的东西随便拿回来而又不告诉家长和小朋友的情况发生。
4.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当发现孩子有不诚实的言行时,要采取细致、耐心的方法,冷静地听听孩子的想法,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切不可急躁、粗暴,甚至施加压力,进行打骂、体罚等,这样只会适得其反,造成孩子为了躲避责罚打骂而说谎。
5.制定一些规则并严格要求。如: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带回家,没有得到别人的同意,不可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了人家的东西要及时归还,有了错要勇于承认,凡是答应别人的请求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去做好等。这些规则一经提出就要严格执行,不能朝令夕改,并要重视克服“第一次”出现的问题。对执行规则,家长要态度坚决,严格要求,切不可迁就、姑息。
6.成人要以身作则。孩子好模仿,他们时时刻刻都在观察模仿成人的行为,因此家长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凡是答应孩子的事就一定要兑现。如因情况有变或因其他原因兑现不了,也要向孩子说明情况,解释清楚,表明不是有意骗他。要孩子做诚实的人,家长必须首先做到待人诚恳,不说假话,不夸大成绩,也不掩饰错误。家长用这样的言行做孩子的榜样,有利于孩子逐渐形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品质。
成就一生好习惯自信的习惯
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非凡的人,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关键是他的父母和老师对他有没有信心。信心是能够传递的,只有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有了信心,孩子对自己才会有信心。
小詹妮就是一个很自信、不自卑的孩子。詹妮刚上中学的时候,学校有一个特别试验班,能在这个班级里学习的孩子数学水平都很高。詹妮很想进入这个班集体,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她的数学基础不是很好,所以她面临很大的压力。
细心的妈妈看在眼里,就劝她不要去什么特别班了。可是詹妮却不同意,她说:“我相信自己的能力,我一定能进入这个班级的。”
之后,詹妮用数倍于别人的努力去学习。第一学期坚持下来,她的各科成绩都获得优秀,并顺利地通过了特殊班的测试,圆了自己的梦想。
自信的人并不是没有压力,不是盲目地自以为是,而是面对压力知己知彼,从容对待。
刚进入中学,学校里开展了一系列的拓展训练:站在一个7米高的木板上,从一块木板跨到另一块木板上。詹妮起初很害怕,她去问教练:“两个板之间的距离有多远?”教练说大概是一米到一米三吧!詹妮偷着跑到旁边,在平地试了一下,发现自己使劲跨出去,能跨出一米五六,她心里有数了,完成了“知彼”。她又想:上去就当在平地,最差掉下来也有防护设施,只不过寒碜点而已,于是,她又完成了“知己”。结果,她又一次成功了。
这件事情让詹妮大受启发:只要做到知己知彼,就有成功的把握,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
自信使詹妮在学校里出类拔萃,她多次获得高额奖学金,还获得学校演讲比赛第一名。她到当地一家电视台当了一次嘉宾,就被导演看中,不久,成了这个节目的业余小主持人。
是什么让小詹妮有如此大的自信呢?用詹妮的话说就是:我的自信正是来自我的妈妈。妈妈从不给我任何压力,而是在一旁赞赏我已经走过的路程,帮我“数脚印”。作为一个普通的妈妈,她是怎样帮助女儿树立自信心的呢?仔细思考之后,母女二人总结出自己的经验:今天比昨天强。妈妈常对女儿说的一句话是:“只要今天比昨天强就好。”
自信源于成功的暗示,恐惧源于失败的暗示。人积极的暗示一旦形成,就如同风帆会助你成功;相反,人消极的心理暗示一旦形成,又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影响一生的成功。
那么,年轻的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这里介绍几种方法,供家长们在家教实践中参考运用。
1.培养孩子自信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倾听。你的孩子能对你说很多很多,当你花时间倾听的时候,孩子们就会认为你很在乎他的观点和看法。当然,你要尽可能的与孩子保持平等并亲切和蔼。避免说一些如“现在不行,宝贝,你看妈妈正忙着呢!”这样的话。如果你确实不能马上听孩子说,你可以换一种方式说,如“现在不是最好的交谈时间,我们改一个时间,行吗?”接着安排好时间。
2.赞扬你的孩子某一件事情完成得很好。无论是家里的事或是学校的事都可以,比如孩子在家里扫地,即使你不很满意,你也要说“房间扫得真干净!”
3.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即使一天只有10或15分钟,所花时间的质量往往比时间的长短更重要。在这段时间里,可以和孩子做一些开心小游戏。
4.参与孩子的活动。去看看孩子的舞蹈表演、讲故事比赛等等,你的出现会让孩子知道你很关心他。
5.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是创造各种家庭活动项目,并让孩子在活动中承担某些特殊的任务。这些活动项目可以是孩子们的小聚会,也可以全家一起出外旅游,让孩子自己准备食物,保管重要物品。
6.孩子们喜欢别人需要他的感觉。给他们分派任务,如自己整理床或打扫房间,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很重要。
7.无论什么时候,尽可能给孩子阅读,鼓励孩子提问、发表对故事的看法和评论。
8.你自己要表现得非常自信,避免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或问其他的人“我这样做可以吗?”之类的问题。孩子就像读一本书一样“读”成年人,他是以照葫芦画瓢的方式来学习的,对大人的情绪变化非常敏感。
成就一生好习惯积极乐观的习惯
父亲欲对一对孪生兄弟作“性格改造”,因为其中一个过分乐观,而另一个则过分悲观。一天,他买了许多色泽鲜艳的新玩具给悲观的孩子,又把乐观的孩子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车房里。
第二天清晨,父亲看到悲观的孩子正泣不成声,便问:“为什么不玩那些新玩具呢?”
“玩了就会坏的。”孩子仍在哭泣。
父亲叹了口气,走进车房,却发现那乐观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在马粪里掏什么。
“告诉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亲宣称,“我想马粪堆里一定还藏着一匹小马呢。”
父亲送给两个孩子每人半瓶饮料,悲观的孩子没有喝,因为他看到只剩下半瓶了。乐观孩子拿起来高兴地说:“太好了,还有半瓶呢!”
即使是在同样的境遇、同样的环境中成长的人,有人幸福,有人则沮丧。其实,所谓幸福与不幸,都是人自己的看法而已。你觉得他很可怜,可是他本人也许会觉得很幸福。一般说来,感到幸福的人通常都以一种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事物。相对的,感到不幸的人通常都抱着悲观的态度。
要想让孩子生活幸福,就要教会他们从小就乐观地面对人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激发人体的潜能,使其保持旺盛的体力和精力,维护心理健康;消极的情绪体验只能使人意志消沉,有害身心健康。学会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对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6岁左右便能明显地表现出对于相同的社会事物做出不同反应的预先倾向,乐观与悲观的生活态度在这时候已见端倪。
如何培养孩子乐观的生活态度呢?我们首先要明白这样一个概念——“感染”。心理学上的“感染”与医学上的“感染”不同,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情感方面的相互影响。父母的人生态度对子女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对子女的人生态度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约有86%的悲观者,其父母中至少有一方的人生态度是悲观的。所以,树立孩子乐观的人生态度的根本途径是父母用自身的乐观态度去感染他们。此外,在早期教育中,父母多采用以鼓励、支持为主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对于他们确立自信心、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一个孩子不管如何努力都总是失败,就会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无助感,总觉得自己不行,他的人生态度就一定是悲观的。
培养孩子乐观放松的习惯,就是任何困难情况下都应站在孩子一边,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让孩子以更好的心态战胜一切。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注重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性格,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如何让孩子养成积极乐观的习惯呢?以下几个方面可为您提供参考:
1.密切同孩子之间的感情。在培养乐观习惯的过程中,友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玩耍,让他们学会愉快融洽地与人交往。
2.给孩子提供决策的机会和权力。乐观习惯的养成与指导和控制孩子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要设法给孩子提供机会,使孩子从小就知道怎样使用自己的决策权。
3.教孩子调整心理状态。应使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乐观,其秘诀在于有适应力很强的心理状态,这使他们能很快地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在孩子受到某种挫折时,要让他知道前途总是光明的,并教孩子注意调整心理状态,使他恢复乐观的心情。
4.限制孩子的物质占有欲。因为给孩子东西太多会使其产生“获得就是得到幸福的源泉”这样一种错觉,所以应结合事例教育他们,人生的快乐不能仅与物质财富的占有划等号。
5.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平时注意孩子的爱好。为孩子提供各种兴趣的选择,并给予孩子必要的引导,孩子的业余爱好广泛,自然容易拥有乐观的性格。
6.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满和谐。家庭和睦,也是培养孩子积极乐观习惯的一个主要因素。有资料表明,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成年后能幸福生活的比在不幸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要多得多。
成就一生好习惯独立自主的习惯
罗宾是布莱尔的好朋友,他结婚5年时,太太为他生了个金发碧眼的女儿。他开心得像个孩子,见人就说他女儿多么可爱,真是顶在头上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宠爱得不得了。
“你很爱你的女儿。”布莱尔也有个近1岁的儿子,能理解罗宾的举动,“小家伙一定很可爱。”
“当然,”罗宾高兴得眉飞色舞,“哪天让你见见我的小天使。”
万圣节放假时,罗宾约布莱尔一家到郊外去玩。他终于见到了罗宾的女儿,才7个月大,果然像个小天使一样可爱。
野餐时,他们铺了张大地毡,布莱尔的妻子把儿子抱在怀里,时刻注意他的动向。儿子哭了,妻子马上取过奶瓶;爬出地毡,她立即把他抱回来……整个野餐中,妻子的目光几乎没离开过孩子。
吃过饭,布莱尔和妻子更是一切围着儿子转。而罗宾夫妇就不同了,吃饭时,珍妮哭了,罗宾为她送去一瓶水,让她自己捧着,噙着奶嘴喝;野餐后,他们干脆把孩子扔在地毡上,夫妻俩手挽着手,像恋爱中的年青人一样,东游西逛去了。
布莱尔的妻子很生气,认为罗宾夫妇是把他们当成免费的保姆,照顾孩子来了,可布莱尔却说罗宾绝不是这样的人。
回去的路上,布莱尔不顾妻子的阻拦,把这个疑问当面向罗宾提了出来。
罗宾听了,也不做任何解释,直接把布莱尔夫妇拉到了他们家。进了房间,罗宾就将一张影碟放进了DVD机,一按按钮,电视屏幕上出现这样的画面:
一个美国妈妈,用儿童车推着个小男孩逛超市,从有冷气的超市,走到阳光高照的街上,这个男孩一直在睡着,回到家,妈妈马上把孩子放到小床上,孩子哭时,妈妈检查了他的尿片后,给了他一瓶奶,小男孩喝完奶,自己玩起床头的玩具。接着,这个男孩长到了1岁多,他像模像样地自己用勺子吃饭,一不小心,他的脸撞进了食物盘里,他抬起脏兮兮的脸,惊恐地瞪大眼睛。外出时,小男孩跟在妈妈身后,跌跌撞撞地走着,忽然,一下子跌倒在地,妈妈开心地笑着,等在一旁,而小男孩也笑着爬了起来……
“太残忍了。”布莱尔的妻子抱紧儿子,“这样对待孩子,他心里会有阴影。”
“不会啊,”罗宾愕然地说,“这也是我们养育孩子的方法。”
“我还是认为,这个孩子的妈妈并没有尽到责任。”妻子不理布莱尔对她的暗示,一口气说了出来。
“噢,”罗宾笑了,“她就是我妈妈,而那个男孩子就是我。”
在美国,这样的教子方式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美国人普遍认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有两件事,一个是教育,另一个就是独立。在美国公园的水泥地面上,我们经常看见蹒跚学步的孩子,有些孩子看上去很娇弱,常常在地上摔倒。在夏天,有些孩子裸露出来的膝盖有时会磕出一片暗红的血印。孩子抬起头望望父母的反应,如果父母很快跑来抱起他,心疼地安慰、揉抚,他便会委屈地哭起来;如果大人以很鼓励的态度说:“要不要再试一试?”孩子会很快地爬起,又接着练起来。孩子磕痛了,父母当然很心疼,但这是孩子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决定,父母应该尊重他的愿望,不要过多的干涉,让孩子自己决定该怎么做。
孩子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是一个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如果一个孩子过于依赖父母,养成了习惯,对于迟早到来的独立将是极为有害的。
因此,为了孩子的未来,让他们从小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是父母的首要任务,也是孩子真正成长为一个大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我们建议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独立的习惯:
1.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父母们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能够独立的,同时又要在生活中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们去发现自己的能力。您可以先制定一些小的、容易实现的目标,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独立的快乐。
2.能放手的时候尽量放手。天冷的时候,父母们不要先对孩子说“该穿大衣了”,而要让孩子自己在感受中学会加衣服。为了孩子的独立,有时候父母不要对孩子无微不至。
3.尊重孩子的选择是让孩子独立的前提。篮球健将乔丹的母亲曾经深有体会地说:“在放手过程中,最棘手、最不放心的问题,是让儿女自己追求自己的梦想,自己做出事关终身的决定,选择与我为他们确定的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也恰恰是天下多数父母都担心的问题。可是,要想让孩子真正独立,父母一定要冲破这一关,这是孩子独立的关键所在。
4.让孩子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行为来自独立的思想,孩子的想法与父母不同时,父母不要急于否定他们的想法,而是要问他们为什么这样想。仔细听听他们的陈述,让孩子独立表达自己的见解。
成就一生好习惯知法守法的习惯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急剧上升,并趋向低龄化。据报道:浙江省1983年抓获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995名,而1996年已达7663名,13年上升了2.56倍。青少年犯罪成了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有一部分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是因为对法律一无所知。北京市发生的两件事很能说明问题。
北京西城区某中学一男同学,向一名女同学借钱,人家没借给他,就用菜刀把人家砍死了。当公安人员逮捕他时,他还说:“警察叔叔,你千万别告诉我妈妈,告诉她,就不让我上学了。”北京海淀区某中学七八名学生结成一个偷盗集团,多次入户行盗,罪行十分严重。当他们在法庭上被问及自己犯了什么罪时,却说不知道,并声称偷盗是出于好奇,想试试本事。
这些孩子因为不知法、不懂法犯下了罪行。但是,司法机关不会因为他们不懂法而不予追究,不懂法并不能减轻他们的罪过,当他们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时才追悔当初不该不学法、不守法,以致触犯了法律,受到了处罚。让青少年罪犯在铁窗高墙之下怀着忏悔之心开始真正学习法律,实在是我们教师、家长及社会工作者的失职。须知,制止犯罪,惩治只是“扬汤止沸”,教育才是“釜底抽薪”。
然而还有一些孩子却是在知法犯法。由于贪欲的膨胀和缺乏严格的管理,他们一步步走向深渊。
南京曾经发生过一起学生长期结伙盗窃案件。6名团伙成员在案发时平均年龄不到18岁,他们同校同班同宿舍,最令人吃惊的是他们所学专业竟然是保安。
在南京公安机关的预审室里,17岁嫌疑人小力供述了他们的违法犯罪事实:两年前我带着录取通知书来到学校报到,同宿舍5个同龄的同学成为好朋友、好“哥们儿”。不久,我们耐不住学校严格管理的约束,大家一商量就决定溜出去“热闹热闹”。从此,我们经常是集体翻墙头出去喝酒抽烟。
日久天长老是喝酒抽烟,大家都有点烦,再说家里给的钱老是这样花也不太够。一天晚上,几个哥们在外面喝啤酒,也点不起什么菜,都觉得很无聊。当时有人说,老是这样不好玩,咱们不如顺便去“拿”点东西。借着酒劲大家都很赞成。
从那以后,他们时常在夜里酒足饭饱后,就一起到附近一些中小学校行窃。由于学习的是保安专业,对刑法、公安业务、保安管理知识等有很多的了解,起初,他们盗窃也还算有点节制,只是“拿”些铅笔、橡皮擦、牙刷、毛巾和书本等,不“拿”太值钱的东西。当然,因为懂专业知识也使他们作案比较谨慎,相当注意不留痕迹等反侦察的问题。
后来,经常作案胆子就大了,把学习的法律知识都抛到脑后,什么值钱就“拿”什么,几个哥们儿有福同享,作案时互相提醒,每次都很顺利,渐渐的对仅仅到中小学“拿”点东西不感兴趣了。最后一次大家商量,快毕业了,今后要分配到不同单位,6个人没机会一起“拿”了,决定干点大的,就去了那家手机店。
因为他们几个“铁哥们儿”心齐,有事经常能互相“打掩护”,先后盗窃的财物达到将近1万元,学校和家长都没能发现。6名学法不守法的少年,最终得到的不是毕业证书而是法院的判决书。
孩子的违法犯罪行为与家长的教育、家庭的环境关系极大。据调查,很多家庭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管教无方,法制教育更谈不上;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使孩子从小为所欲为;父母思想意识不健康,自身就缺乏法制意识,甚至家人中就有违法乱纪现象;或者是家庭感情不和,父母离异,孩子缺少家庭温暖。
爱孩子,是每个父母的本能。渴望孩子成器,也无可厚非。但是,良好的愿望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来实现,鲁莽和粗野,只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最后走向歧途。
家庭如何让孩子养成知法守法的好习惯呢?应注意下面几点:
l.建设文明家庭,家长做守法的模范。一个文明和睦、遵纪守法的家庭,家长及成员素质较高,不仅有利于子女成长,也可避免担心子女违法犯罪。并不是说孩子的不法行为的责任全在家长,但是孩子发展到违法的地步,家长总是有责任的。家长及主要成员必须以遵纪守法的模范行为做子女的表率,应以良好的家风熏陶子女。在家庭内部也要守法,如对孩子私人信件和日记不要拆开看等等。
2.要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子女。要关心孩子心理、意志和品格的培养,引导他们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孩子吸咽、酗酒、流浪以及聚赌等。据调查,目前在少年管教所或工读学校的违法犯罪青少年中,大部分都因为是中了“黄毒”不能自拔而走向邪路的。所以家长尤其要注意防止不良思想对孩子的影响,教育孩子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孩子看不健康书刊、音像制品,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3.防止和纠正子女的不良交往。不良交往是导致孩子后进甚至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良交往会相互影响、交流、传授不良行为,甚至教唆违法行为。据有关部门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犯罪动机的调查表明,青少年由于朋友的怂恿、“激将”引发犯罪的比例最大,约占1/3。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引导子女多交些品学兼优的朋友,发现有不良交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干涉,断绝他们往来,尤其对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朋友的交往,更不能掉以轻心。
4.配合社会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家长要主动及时地配合社会的法制教育和执法实践。如社会上开展严厉打击重大刑事犯罪活动;报刊上关于违法犯罪的典型事件及执法过程的报道;家庭周围出现的违法事件;孩子接触到的包括影视或耳闻目睹涉及法律问题的事件等等。家长应利用这些材料,采取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具体地宣传法律知识。
同时注意把法制宣传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教育结合起来,把自觉守法与法律制裁的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子女的法制观念和守法习惯。让孩子学会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分析、判别各种社会现象,从而决定自己赞同什么,反对什么。
5.介绍和讲解法律知识。有条件的家长可以有针对性、有选择或较系统地向子女介绍法律知识,讲解法律条文。例如,《宪法》、《教育法》、《国旗法》、《国徽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有关内容,从而使孩子掌握一点有关的法律知识,认清什么是合法什么是非法的,明确什么该做什么是不该做的。
总之,孩子小,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正是进行法制知识教育的适当起始时机,使孩子从小养成学法、知法、守法的好习惯,长大后,他就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以至优秀的公民。
成就一生好习惯谦虚待人的习惯
人人都喜欢谦虚的人,而不会与自以为是的人为伍。即使是在提倡“毛遂自荐”精神的今天,谦虚依然不失为一种伟大的美德。持有谦虚精神的人如同持有一张通行证,可以畅通无阻地行走于社会。
一个年轻人刚从大学毕业,他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因为他在学校一直都表现得很出色,而且多次获得征文比赛的大奖。他一心想到贸易公司工作,并写了许多履历表前去应征。
其中有一家公司写了一封信给他:“虽然你自认文采很好,但是我们看了你写的简历,直言不讳地说,你的文章写得很差,甚至还有许多语法上的错误。”
受到打击的年轻人心里很不服气:“我怎么可能在履历表上出错误呢?”但是,当他回头仔细查看了他的简历时,发现确实有些他没有察觉出来的错误,而这些错误的拼写和语法自己一直都这样用,却一直都不知道它们是错的。
于是他写了一封感谢信给这个公司,小卡片上是这样写的:“谢谢贵公司给我指出我经常犯的错误,我会更加细心的。”几天后,他再次收到这家公司的信函,通知他可以上班了。
不是才能,不是关系,而是态度让这个年轻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是谦虚的态度让他拥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职业。
一个谦虚的人能学到更多东西。承认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才能认识到学无止境的含义,才能放开眼界,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
一个人有才能是值得佩服的,如果再能用谦虚的美德来装饰,那就更值得敬佩了。
谦虚是一项积极有力的特质,可以妥善运用,使人类在精神上、文化上或物质上不断地提升与进步。不论目标为何,如果想要追求成功,谦虚都是必要的特质。在到达成功的顶峰之后,你会发现谦虚更重要。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得到智慧。
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从小谦虚的习惯,戒骄戒躁,在谦虚中不断吸取知识,不断取得进步。普列汉诺夫是这样说的:谦虚的学生珍视真理,不关心对自己个人的颂扬;不谦虚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炫耀个人得到的赞誉,对真理漠不关心。
教会孩子要谦虚,不骄不躁,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1.不要过度夸奖孩子。家长和社会对孩子过分的夸奖与肯定,很容易使孩子滋生骄傲情绪,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一旦这种骄傲情绪产生,再纠正就困难了。
2.经常对孩子讲一些优秀人物的故事。尤其是同时代、同年龄的其他孩子的优秀事迹对孩子更具有激励作用。让他们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很多事物的优越性都是相对的,我们所拥有的,永远都微不足道,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谦虚一点。
3.父母要用自身的言行影响孩子。切不可有骄傲自满的表现,因为孩子极易受父母的感染。
4.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孩子谦虚品质的大环境,并同时和老师配合。在教育孩子谦虚的同时肯定孩子的长处,让孩子认识到只有谦虚才能使人不断进步。
成就一生好习惯善于合作的习惯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寓言:
一天,梭子鱼、虾和天鹅,出去想把一辆小车从大路上拖下来。三个家伙一起负起了沉重的担子,它们用足劲儿,但是无论它们怎么拖呀拽呀,小车还是在老地方一点儿也没有移动。
这并不是因为小车重得动不了,而是另有缘故:天鹅使劲往上向天空提升,虾一步一步向后倒退,梭子鱼又朝着池塘拉去。
这个寓言说明,任何一种事物都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的系统,当各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联要素彼此协调、合作、同步一致地向同一目标运动时,就会形成整体合力,就会产生大于各个要素孤立相加的力量。而当他们互不合作,各自往相反的方向作用时,则产生小于单个的力量。
人们生活在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科学技术和信息网络已经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纳入整体,可以这样说,每一个人的成功都取决于和别人打交道的程度。是不是习惯于与他人交往、同他人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孩子的发展空间。
有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做了一个游戏。他先请一个孩子走上讲台,伸出自己的小手,分别谈一谈每根手指头的优势和长处。学生说:“大拇指可以用来赞扬别人,可以按图钉;食指可以指东西,可以挠痒痒;中指最长,可以……”小孩子的思维挺活跃,一口气说了不少,其他同学纷纷补充,可谓数尽每根手指的功能。
这个时候,老师笑眯眯地发给学生们每人一个他事先准备好的道具——装着一个小玻璃球的杯子。他对大家说:“那么,现在就请你们用你们认为最有本事的那根手指把玻璃球从杯子里取出来!记住,只能用一根手指。”
老师刚一宣布完,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学生们积极地动起手来。可是,不论他们怎么努力,玻璃球就是取不出来,急得小家伙们一个个抓耳挠腮。
老师这才不紧不慢地又宣布说:“好吧,你们可以邀请另外一根手指同原先的那一根合作。”问题于是迎刃而解。
这位老师的用意在于要使孩子们懂得,无论一个人多么有才能,总是有所局限的,总有他无法独立完成的工作,因而合作是必要的。进一步深入下去,孩子们还能够认识到,任何一根手指要实现夹东西的功能,都必须以其他手指的参与为前提。
同样,任何一个人要体现出他的才能,也都必须以承认参与者的价值为前提。就好比说一位将军,要施展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就一定要有可供调遣的士兵,还要有作为对手的敌人。也就是说,承认别人就是认可了自身的价值。合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际交往,而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结成的互助互利的“双赢”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利他行为是更为基础的要素,自己的成功以帮助别人成功为前提。但是,利他行为不是一个人天生就能做出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
与人合作的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目前由于孩子中独生子女数量大大增加,任性、脾气大、与人合作能力差成为孩子中大多数人心理品质上的弱点。
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主动参与合作的习惯呢?
1.使孩子体验到“单独奋斗”的挫折感,明白合作力量大的道理。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行为是必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配合才能够完成的。例如,各人霸占一小堆积木砌不出什么好看的造型,而大家合作,让积木充分利用,就能共同砌出各种好看新奇的造型。帮助孩子从这些失败中理性地分析原因,有助于他们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
2.让孩子有成功合作的体验。成功合作的体验是强化孩子的合作意识,养成合作习惯的持久的内部刺激物。它使孩子们在没有大人督促,没有规则要求的情况下,因为能够预见到美好的前景而持续地参与合作。需要指出的是,成功合作不是一定要达成现实的目标。尽管有的合作最终还是失败了,但合作的过程是令人愉快的,参与者都已经尽力而为,从客观上说大家其实都有所收获,这样的合作仍然是成功合作。
3.教会孩子参与合作的技能。合作,意味着参与者的个性要服从集体的“共性”,意味着参与者必须约束自己的表现欲以求得整体“合力”的最大化。合作需要有爱心的付出,需要牺牲精神,还需要人际交往的技能。如果缺乏这些素质,合作便是不愉快的,也是不能持久的。在合作中的参与者如果各自心怀局部利益,不愿意尽自己的那一份义务,那么必定不能达成现实的目标,更谈不上成功合作。
4.让孩子学会悦纳别人。所谓悦纳别人,是指自己从内心深处真正愿意接受别人。从实质上讲,合作是双方长处的珠联壁合,也是双方短处的相互遏制,只有欣赏对方的长处,合作才会有真正的动力和基础。
成就一生好习惯宽容别人的习惯
要教会孩子如何为人处事,首先就要教会孩子理解和宽容。学会理解他人的难处,学会宽容别人的过失,并把这种理解和宽容转化为内在的认知习惯,是儿童的爱心形成的认识基础。一个善于体谅他人,对生活保持宽容态度的孩子,一定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孩子。
作为家长,你能够做到宽容和善于理解他人吗?如果做不到,你就必须尝试着改变自己。因为这样的改变不仅对你来说很必要,而且对于你子女的成长,意义更加深远。孩子可能因为父母的苛刻而变得不能理解和宽容父母,这是家长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王林有一天对妈妈说,他有些讨厌学校里看自行车棚的临时工黄大爷。听王林这么说,妈妈感到诧异。小林平常是一个为人和蔼、彬彬有礼的孩子,怎么会指责一个老人?于是问他为什么。他告诉妈妈,这个黄大爷脾气一点也不好,有好几次跟他打招呼,他根本不理睬。“这还不是最主要的,”王林说,“他对工作一点也不负责任。任何人在上班时间都不能擅离职守,可是他却常常把自行车棚的铁门一锁,便连个人影也找不着了。前天,我因为生病请假提前回家,到处去找他开车栅门,你猜是在哪里把他找到的?在他寝室的被窝里!他竟然跑回去睡懒觉了。我当时气得真想写信把这事反映给校长。妈妈,我能这样做吗?”
看着稚气的王林,妈妈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该怎样教育这个孩子呢?
“林林,我想告诉你的是,你恐怕不能这么做。你的心情我理解,你是在想,如果一个人不能胜任他的工作,那么就应该离开这个岗位,这对别人也有好处。可是你知道吗,每一个人都会有缺点,都可能有失职的时候。听说,这位黄大爷为你们的学校工作了三十年,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没有儿女,前年老伴患食道癌过世了,他自己的身体状况也很不好,右边的耳朵已经失聪了。学校之所以还在聘用他,就是考虑到他没有其他生活来源。他现在是老了,体力也不行了,不过,他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个非常乐于帮助别人的人。林林,你想想,如果学校把他辞退了,他一个人孤苦伶仃的,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呢?”
王林良久没有吭声,他低着头,脸上带着愧疚。最后他对妈妈说:“妈妈,我错了。我对这位黄大爷没有做到应有的宽容,是因为我不了解他的情况,差一点感情用事。妈妈,我希望你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和我的几个好朋友一道来帮助他。”
“当然好啊,”妈妈慈爱地抚摸着他的头说,“你的做法让妈妈感到欣慰。”
王林在妈妈的教导下,终于学会了理解他人,做到了宽容别人。
家长要让孩子宽容别人的行为形成一种习惯,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要教育孩子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让他懂得他只是家庭中的普通一员,不能对他娇惯,不能无限度地满足他的愿望,不能给他特殊权利,让他高高在上。
2.要求孩子心中有他人,不要总是以“我”为中心,一切只顾自己。
3.必要时让孩子有一些吃亏让步的体验,以锻炼孩子的克制能力。
4.多给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使之从中得到锻炼。让孩子在发生矛盾的后果中体味到只有团结友爱、宽容谦让,才能享受共同玩耍的快乐。
5.要教育孩子理解和尊重自己的长辈,体谅长辈的辛苦,珍惜长辈的劳动成果和对自己的爱护。
6.家庭成员间要友爱宽容,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温馨、和谐、友爱、宽容的家庭环境中,使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步形成稳定的宽容忍让的良好习惯。
成就一生好习惯自我克制的习惯
小强总是管不住自己,上课插嘴,骚扰同学。在家看电视没完没了,作业草草了事。老师说他没有自制力,克制不住自己。
自制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生活中,人们会碰到许多诱惑,它们总是展示迷人的一面,引诱我们渐渐远离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每个人都会面对种种诱惑,学生做作业时,会受到游戏的诱惑;小孩子即使生了蛀牙,也会受到糖果的诱惑。面对诱惑,自制力弱的人往往不知不觉陷入其中;自制力强的人却能控制自己做出有利于自己和符合道德规范的行动。
自制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善于迫使自己执行定下的决定;二是善于抑制与自己的目的相违背的愿望和行动。
一天中午,小华到隔壁好朋友小芳家玩。她们不知怎么就谈到了钥匙链。小芳说,她家有个钥匙链,可漂亮啦,是她爸爸从日本带回来的。那个钥匙链是个小公鸡形状,一身红,还是个立体的,只要一按它脚上的按钮,小公鸡的嘴就会自动张开,喔喔地叫两声。
小华非常羡慕小芳有这么好的钥匙链,她很想看看小芳说的小公鸡钥匙链到底是什么样子,可小芳从不许任何人动她的抽屉。碰巧小芳的妈妈要小芳上街买酱油。等小芳下楼后,好奇心使小华打开了抽屉,拿出了钥匙链。哇,好漂亮的钥匙链!小华想:“自己要是有一个那该多好啊!”这样想着,就把钥匙链放进了自己的兜里。
小华之所以拿走了小芳的钥匙链,是由于她抵制不住诱惑而做了错事,这说明她的自制力很差。因此,从小培养自制力是很重要的。
现在的孩子自制力很差的原因有二:一是被家长溺爱娇宠,很少受到限制,养成任性、专横的性格,缺乏自制;二是他们的成长经历太顺,生活、学习的事都由父母安排,依赖性太强。
任何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具备高度的自制力。历史上,自制力极强的伟人们的例子数不胜数。法拉第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法拉第性格倔强、脾气古怪甚至有点暴躁,在他温文尔雅的背面,是火山一般炽烈的激情。但是,在法拉第的性格中,有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自制力。
在这个世界上,诱惑无处不在,欲望随时会产生。但是法拉第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科学事业中,坚决抵制一切诱惑而专心沿着纯科学之路探寻、求索。
正如廷德尔先生所说:“纵观他的一生,这位铁匠的儿子、装订工的学徒不得不在15万英镑的巨额财产和他所热爱的科学事业之间决定取舍。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死时他一贫如洗。但是,他的名字在40年里一直光荣地名列英国科学名人录的榜首。”
人类必须容忍和克制,脾性必须服从于理性的判断,必须尽量避免坏的心情、坏的脾气和尖酸刻薄、好挖苦人的习惯。一旦人们的思想松懈,这些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卷土重来,就会在我们的本性上建立永久的基地,这些东西就会盘踞在我们的心灵中。
培养孩子自我克制的能力,培养他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是孩子今后能够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如果一个人想光荣地、和平地度过其一生,他绝对有必要学会在小事情或大事上进行自我克制。
怎样才能培养孩子善于自制的习惯呢?我们为家长提供如下建议:
1.帮助孩子理解各种活动的目的,使孩子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动。比如好好学习是为将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做准备,不好好学习,会一事无成。
2.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儿童喜欢模仿榜样的行为,榜样的替代性学习可对他的行为产生影响。如榜样的行为受到赞扬,儿童就会学习该行为,反之,则拒绝。
3.从生活小事着手。要求孩子定时完成的任务,一定要如期完成。既定的目标只要是正确的,就鼓励孩子坚持从头做到底,决不半途而废。
4.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意志力。遵守规定的纪律和制度,必须控制自己,不做违反纪律和制度的事。抗拒种种诱惑,需要一定的意志力。
5.为了培养孩子的能够自我克制的习惯,要充分注意鼓励、表扬、批评、责备等强化措施的灵活运用。
成就一生好习惯不怕竞争的习惯
在竞争社会里,培养竞争意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想成就一番事业,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是根本不可能的。竞争意识就是一种积极的进取心,是一种锐气,是一种不争第一誓不罢休的倔强。
在孩子的培养教育上,竞争意识的培养同样重要。竞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竞争者在竞争过程中保持的一种昂扬的精神状态,对于孩子来说,保持这种精神面貌尤其可贵。竞争的力量会让一个人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创造出惊人的成绩,尤其是当你的竞争对手强大到足以威胁生命的时候。如果不鼓励孩子参与竞争,就很难开发他们的潜能,更不用说发掘出人生的深层意义和享受美好的人生。
下面是一位考上耶鲁的女孩儿的妈妈所讲述的自己女儿的故事:
女儿是在国内读完小学五年级的。当时通过各种关系进的是一所市属重点小学,学校名声大,后门多,生员爆满,一班64名新生。女儿上学早,5岁半便背起了书包。记得第一次期中考试,女儿有一门得了满分,一门99分,但名次排下来却是二十几名。
本来这种成绩已无可指责抱怨。记得我们小时候读书,有个八九十分就不错了,哪有过这么好的成绩,比起女儿,我已经差得太多,还有什么话好讲?可是,尽管这种成绩不错,我却仍然十分担心,原因就是这二十几名的排名,假如女儿甘心自满,不再发奋图强,却又如何是好?
好在这种局面很快改观,二年级之后,尤其是有了作文课之后,双百分拿不到了,排头的成绩纷纷往下掉,女儿的成绩却掉得少,相形之下才冒出了尖尖角。
我特别在意的就是这似露非露的尖角,养成了女儿可贵的不服输的劲头。来到美国之后,凭着这股劲头,她又用最快的速度过了英文关,之后,一路走来,别人能做的,她能做,别人做不到的,她还要做。
学钢琴时,她已经过了13岁,老师不想收她,说她已经过了学琴的最佳年龄。可她硬是不服气,不仅争取到了这个机会,而且学得非常出色,就连高中阶段最紧张的十一年级,她每天还至少抽出一个小时练琴。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感到惭愧。在朋友们的眼里,女儿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一定是得益于我们的辅导帮助,实际上,我们对女儿的具体帮助很少,也插不上手,要说有帮助的话也是在教她怎样做人的方面。我觉得,值得在此与朋友们分享的,就是女儿那种倔强的不服输的劲头。我至今认为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想让自己孩子成功的父母们,千万要注意努力培养、小心呵护孩子们的积极进取精神,千万不可磨光了孩子初生之犊的锐气。
那么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竞争的习惯呢?我们的建议是:
1.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评价孩子的标准。我们经常把“孩子真听话”、“真乖”作为“好孩子”的评价尺度,可以说,这一观念已经陈旧。从孩子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来看,从小培养孩子具有独立自主意识,坚强的意志,敢想敢干,勇于创新、创造的精神及勇于和敢于迎接挑战、挫折与艰辛的心理素质才是科学的教育观念。
在教育方式上,家长要转变原来的“我说你听”、“我打你从”的教育方式,采取民主的、激励型的、疏导型的教育方式。同时要鼓励孩子勇敢地走出书斋,走出家庭和社区,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树立雄心壮志。
2.在培养孩子具有创造性思维方面下功夫。可以说现在的学校应试教育既束缚了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决定了家长循规蹈矩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善于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望和求知兴趣,鼓励孩子勤动脑、动手、动眼、动口,不唯书,不唯上,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用自己的思路去解决问题。
家长不能拘泥于书本、拘泥于现成的答案和传统的教育模式来限制孩子,束缚孩子的手脚。当孩子表现出“新思想”,有了“新发明”,家长应及时予以表扬,并鼓励孩子坚持探索。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就是一个具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人。
3.培养和发展孩子的个性。发展儿童个性是目前国内外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这是因为人的个性品质中的能力、性格、气质、意志以及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情感等,能反映人的能动作用和主体意识,是和一个人的创造力、竞争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发展儿童个性应与儿童本身竞争能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儿童本身的需要、兴趣出发,让孩子不但有广阔的知识背景,更有几种特殊才能和本领,具有较完善的人格,从而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应从小开始,从小事做起。在培养孩子竞争意识过程中,也应让孩子明白,竞争不应是狭隘的、自私的,竞争者应具有广阔的胸怀;竞争不应是阴险和狡诈,暗中算计人,而应是齐头并进,以实力超越;竞争不排除协作,没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和集体信念,单枪匹马的强者是孤独的,也是不易成功的。
4.家长应鼓励孩子参与集体竞赛,为集体的取胜尽最大的努力。以班、组为单位的智力竞赛、体育比赛等,是一种集体竞争行动,要求每个人既要发挥最大的潜能,又要互相合作协调,使整体取得成功。目标是既要战胜对方,但又不能损害对方,孩子从中可学到许多竞争的方式方法,比如公正、平等,从而促进孩子良好的竞争意识的形成。
5.教育孩子正确对待竞争中的胜利与失败。有竞争就必然有胜利与失败,家长在孩子取得胜利时,要让其知道一山更有一山高的道理,终点永远在前面,失败时也别以为世界末日到了,耐心帮孩子找出失败的原因,校正其努力的方向。胜利时洋洋得意,失败时垂头丧气,都是缺乏良好竞争意识的体现。
成就一生好习惯有耐心的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切尔和他的实验人员曾做过一个经典的“成长跟踪实验”。
沃尔特•米切尔选择了一所幼儿园,并在幼儿园选出十几个4岁儿童,将一些非常好吃的软糖按每人一颗发给这些孩子,同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就只能吃手里这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则能吃到两颗。在美味的奶糖面前,任何孩子都将经受考验。
在这批儿童中,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却决心等待对他们来说是无尽期的20分钟。为了使自己坚持到最后,他们或闭上眼睛不看奶糖,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有的甚至睡着了,最后,他们终于熬过了对他们来说是漫长的20分钟,吃到了两颗糖。
沃尔特•米切尔和他的实验人员把这个实验一直继续下去,他们对接受实验的孩子进行了追踪调查,这项实验一直持续到孩子们高中毕业,结果发现:在4岁时就能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而不急于求成,表现出更强的社会竞争性、较高的效率和较强的自信心,更加独立、主动、可靠,能较好地应对挫折,遇到困难不会手足无措和退缩,为了追求某个目标,他们像幼年时一样,仍能抵制“即刻满足”的诱惑。
而那些急不可待,经不住软糖诱惑,只吃到一颗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容易有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等个性表现,他们往往屈从于压力并逃避挑战。
在对这些孩子分两级进行学术能力倾向测试的结果表明,那些在软糖实验中坚持时间较长的孩子的平均得分高达210分。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现在我们已经明白了,一个人是否有耐性,是他人生和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然而,目前大城市中的青少年却越来越出现一种趋向,即不会忍耐。比如说,只要对自己有利就不顾是非盲目行动,不会谦让,没有耐心,念不完一本书,在家里待不住,干什么事情都要让家长帮忙,喜欢玩有刺激性的电脑游戏,脾气暴躁,稍一批评就张口顶撞,甚至离家出走,所以,培养孩子的耐性,必须从小抓起,让他们从小就习惯于需求的延迟满足。
只有那些有耐心的父母才可能把孩子培养成有耐心的人。要训练孩子的耐心和耐力,父母首先必须有耐心,能够沉住气。
妈妈正在埋头工作,小维尼走过来央求:“妈妈陪我到公园去玩嘛。”
妈妈头也没抬地对小维尼说:“妈妈工作正做到一半,等妈妈把文章整理完就出去。”
过了一会,维尼又来催促妈妈:“妈妈,还要等多久?我现在就要出去。”
“维尼,妈妈急着赶工作,你先玩一会儿玩具,还得再等妈妈一会儿。”
听到这些,维尼闷闷不乐地到自己屋里看故事书去了。
妈妈做完工作之后去叫维尼:“我完成工作了,走吧,妈妈带你出去玩。”
“不,等一等,这个故事我正看了一半。”女儿捧着一本书,模仿着妈妈的口气说道。
妈妈没有生气,她并不因为女儿的故意模仿而恼怒,她认为这是培养孩子耐性的好机会,也是对女儿的尊重。因此,妈妈很有耐心地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等起了女儿。最后,等到小维尼读完那个故事,母女俩才一起出门。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往往欲求过分。或者是刚吃过一块冰淇淋还想再吃一块,刚买过一个书包,还想再买一个;或者是不管什么需求,一想到就要求父母必须马上满足,否则就会哭闹不已。
父母要让孩子学会“等待”,对孩子的一些日常玩乐、享受的需求给予延缓满足。最好让孩子做出适度努力后,再满足他的欲求。如果孩子想得到新衣服,就要学着自己洗衣服、刷鞋子、整理床铺。还可以采用积分制,每做一件值得鼓励的事,就加几分,累积到一定数量,可以让孩子获得想要的某种奖励。
孩子产生“欲求过分”的问题,表面上看原因似乎在孩子身上,实际上根子还是在家长身上,是家长“有求必应”的行为滋长了孩子的这种习惯和心态。
另外,孩子对一切事物都感兴趣,一句话、一张图片、外界一点点新鲜的刺激都会吸引他的注意力,所以容易形成兴趣改变得快、耐性及坚持性差等习惯。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不仅需要有聪明才智,还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因此,培养孩子克服困难、坚持努力的精神是很重要的。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耐性,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1.培养孩子的坚持性,需要耐心地引导。家长可用亲切的语言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他所做的事情上,避免分散注意力,使他坚持完成所进行的活动。比如,孩子画画只画了一半就想离开,家长应提醒孩子:“画完了你给我讲讲画的是什么呀?”孩子一听家长要看画,就会画完。
2.培养孩子的耐性要循序渐进。孩子可能学习一会儿就烦躁不安了,这时不要强迫孩子,而要用游戏的方法吸引孩子,使他坚持下去。开始时可以短一些,等孩子对学习有兴趣了再逐渐延长时间。
对于孩子的学习内容主要看孩子是否感兴趣,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容易获得成功,成功给孩子带来继续坚持的动力。这样的活动,孩子会更自觉地坚持。
3.从日常生活中培养。由于当今日常生活中的东西都力求方便和快速,诸如即溶奶粉、速溶咖啡、方便面、快餐、遥控选台器等等,想吃、想看,都不用“等”,马上就有!这种凡事不要“等”的快捷生活,从表面上看来似乎很幸福,但实际上却使孩子丧失了训练“耐性”的机会。因此,父母应从日常生活中藉着“等”来培养孩子的耐性。例如,当有排队等候的事情时就要带领孩子一道耐着性子等候,以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的“耐性”。
4.在玩具上加以注意。父母应利用玩具来有效地训练孩子的耐性。不仅要帮助孩子选一些能够训练耐性的玩具,还要监督孩子在玩玩具时,做到有始有终,不得中途改做其他事情。例如,当孩子在玩积木时,不要在孩子堆到一半时,叫他去收拾书包;在拼图还没有拼完时,不要叫孩子去洗澡;当孩子绘画绘到一半时,不要让孩子去做功课,等等。严防孩子养成半途而废的习惯。
5.在游戏中训练。在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父母要注意训练孩子的耐性。平时,注意选一些需要有耐性的游戏同孩子一起玩,以培养孩子的耐性。在孩子玩耍时,要勉励孩子有始有终,不要答应孩子在一个游戏玩了一半时搁下来去开电视机。
6.给予鼓励和协助。当孩子把事情做到底、做完时,父母要给予适当的鼓励,使他们今后都能把每件事做完。如果孩子做一件事没有做到底,或是有困难,或有厌倦感,这时父母就要从旁鼓励、暗示和协助他们一定把它完成。如果孩子对每件事都能做到有始有终,将事情做到底、做完,这就是最好的“耐性”训练。让孩子从小就养成把每件事做完的习惯,这是训练孩子“耐性”的最有效的方法。
7.家长要做出榜样。许多孩子没有耐心,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做事的要求往往也是虎头蛇尾。所以,首先要求家长要注意不造成孩子半途而废的行为习惯。在开始一种新的活动之前,必须让他把正在进行的活动有个了结。如让孩子去洗澡,应在开始烧水时就告诉孩子画好这张画后,再去洗澡。然后在孩子洗澡之前别忘了认真检查画到底画完了没有,这本身就是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8.给孩子设置点障碍。家长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点障碍,为孩子提供一些克服困难的机会。因为耐心是坚强意志磨炼出来的,越是在困难的环境中,越能锻炼孩子的耐心。要鼓励他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做好一件事要经过努力,才能完成。孩子经过努力完成一件事时,应当及时给予表扬,从而强化其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成就一生好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是一个人终生都必须做的事情,一个人能否成功,能否获得生活的幸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学习能力。而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取决于他从小养成的优良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年阶段对周围事物产生好奇心、发生浓厚的兴趣,可能是终生成就的源泉。兴趣是儿童对某种事物探索的欲望,只要有了好奇心,有了探索欲望,孩子就会从内心的深处去研究喜欢的事物,才会乐此不疲。
一百多年前出了一位震惊世界的神童,他就是卡尔•威特。威特7、8岁时,已经能够自由地运用德语、法语、拉丁语等6国语言了,并通晓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的时候,他就考入了莱比锡大学。未满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两年后,又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与他父亲良好的教育分不开的。
也许有人以为小威特的生活除了坐在书桌前面,其他什么也不干。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用他父亲的话说,威特坐在书桌前的时间比任何一个少年都少。他把大量的时间尽情地花费在了玩耍和运动上,是一个非常健康活泼的孩子。
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既轻松愉快又学到如此丰富的知识,老威特有自己非常独特的教育方法。威特父亲的教育秘诀,在于唤起孩子学习的兴趣。他不使用填鸭式灌输,而是首先唤起威特的兴趣,然后适应其兴趣进行恰到好处的教育。
天才都是对某种事物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满腔的热情的人。而凡是仔细观察过孩子的人都会发觉,幼儿只要不是傻子和白痴,他们都极易对事物产生兴趣和热情。也就是说,幼儿天然就具有对某些方面或某一方面的强烈热情,他们一旦对某一方面或某些事情入了迷,就会以惊人的勤奋和毅力去从事。当他们步入这一轨道,就会遵循雷马克所说的“使用就会发达”的规律,使其能力得到惊人的发展。
小威特长到3、4岁时,父亲每天都要带他散步一两个小时。但是这种散步不只是简单走走,而是一边同威特谈话,一边教育。比如有时在散步时老威特会摘一朵野花解剖一下,向小威特讲解花的生长特点和作用;有时在花园里捉个小虫,教他有关昆虫的知识。就这样他通过一块石头、一草一木等实用素材来对小威特进行最生动的教育。
父亲从威特3岁半时就已开始教他认字,但这决不是强迫性的。不管教什么,首先必须努力唤起孩子的兴趣。只有当孩子有了兴趣时,才会开始教。
为了教小威特认字,老威特也使用了一些小孩还无法识破的“小伎俩”。如他给小威特买来小人书和画册,非常有趣地讲给他听,用一些带鼓励的话语来激发他幼小的心灵,像“如果你能认字,这些书你都能明白”之类的话语。有时,他则干脆就不讲给他听,故意对他说:“这里面的故事非常有趣,可爸爸没有功夫给你讲。”这样反而激发和唤起了小威特一定要识字的想法和心愿,待他有这种强烈的认字欲望后,老威特才开始教他识字。
威特父亲的教学方法与现在学校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他首先去打字行,买来10公分见方的德语字母印刷体铅字、罗马字和阿拉伯数字各10套。然后把这些字都贴到10公分见方的小板上,以游戏的形式教字。当然先从元音教起,接着以“拼音游戏”的形式在玩耍中教小威特组字。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小威特对学习的兴趣,而不会让他觉得学习是种负担。
老威特希望天下的父母明白,爱护和激发孩子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也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尽管他写作的时间非常宝贵,但是从没忘记将部分时间奉献给孩子们,给他们讲故事,为他们绘画,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托尔斯泰并不是花时间给孩子强行灌输知识,而是根据孩子们的爱好和兴趣为他们服务。有一时期,孩子们对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很感兴趣,托尔斯泰就一本又一本地讲给孩子们听。他发现《环球旅行80天》这本书没有插图,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他竟然每天晚上用鹅毛笔亲自为这本书描制插图。托尔斯泰的时间是宝贵的,但是他认为时间花在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方面是值得的。
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和才智,使孩子在学习上有好成绩,就必须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然而,有许多年轻的父母,不知道如何来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现在将英国儿童心理学家博茨勒博士的建议,摘介如下,供父母们参考。
1.尝到甜头。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先要使孩子尝到成功的滋味,如果孩子一旦灰心失望就永远不会有进步。比如,当孩子的语文好而数学差,在做功课时,就先让他做语文作业,然后再做数学作业,如果程序相反,不仅数学作业做不好,而且连语文也不会有所进步。在做数学作业时,也要让孩子先做些简易的题目,以增强信心,然后再让他做些较难的题目。
2.欲速不达。常言道:欲速不达、水到渠成。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父母要避免急躁情绪,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强迫孩子学习。如果逼得太紧的话,孩子就会变得焦躁、不耐烦,潜意识中会产生反抗情绪,因而变得善忘,会一下子把刚学的东西全部忘掉。
3.要多鼓励。对于孩子的好表现和好成绩,父母不要吝啬使用赞美之词。因为称赞对孩子会起很大的鼓励作用。对于孩子的错处,不要过多批评,因为过多批评,会令他情绪低落,而犯更多的错误。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式,对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也有一定的作用。
4.防止反抗。防止孩子产生反抗心理,尤其是防止产生逆反心理,是父母教导孩子学习必须严加注意的问题。如果孩子产生了反抗心理,连进取心都没有了,哪里还谈得上有学习兴趣。一般来说,将孩子与别人相比较,往往会使孩子产生反抗心理,容易促使孩子自暴自弃丧失进取的动力。
5.控制时间。由于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如7岁的孩子在家一次连续做功课的时间不要超过半小时,8~11岁的孩子不要超过50分钟。如果做功课的时间较长,中间一定要有10分钟左右的休息,让孩子舒展筋骨。如果孩子功课做完了的话,应该给他小小的奖励。有些年轻父母不了解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短,不根据孩子对事情能高度集中的时间来安排孩子做功课的时间,有的强迫孩子长时间坐在书桌前做功课,中间不让休息、活动。结果不仅对孩子的健康不利,而且,还使孩子对功课产生厌烦情绪,更谈不上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了。
6.刺激求知。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要不断地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此,父母应该常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动物园和图书馆等等。
7.吸收教训。在孩子做功课时,不要让孩子依靠父母的帮助来解决困难,而要让孩子自己从经验中吸取教训。例如有困难的时候,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鼓励孩子独立思考,不使孩子养成依赖性,更要使孩子明白做功课是他自己的责任。
8.做好榜样。要使孩子对学习发生兴趣,父母必须做孩子的榜样,先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很喜欢看书,求知欲很强,并且不断地学习,等等。
成就一生好习惯虚心好问的习惯
有一年,中国中学生到国外参加一项奥林匹克竞赛,成绩十分喜人,获得的金牌数量和奖牌数量,都名列参赛各国首位。
赛后,竞赛组织者请出了出题的专家、教授,跟这些参赛的各国中学生们见面,希望选手们向专家、教授提问题。
除中国选手外,其他国家的选手都十分踊跃。有的国家的中学生指出,出题者在某题上的思路不对,没有现实意义,如果改造一下会更好;有的咨询某方面问题的最新科研成果、发展方向;有的拿出自己的题目让教授专家来解答。
而获得金牌和奖牌最多的中国学生,却在旁边默不作声。不是他们英语过不了关,其实他们参赛前都经过英语的强化,都有非常好的口语。而是中国学生平时的注意力以及竞赛时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解答专家们的题目上了,没有胆量、没有心思去想专家的题目还会存在什么问题,于是提不出问题,就干脆不开口。
俗话说:“问是学之师,知之母。”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通,许多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无所知,即便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不一定什么事都比别人知道得多。有问题并不可怕,怕的是不问。
美籍华人李政道教授一次在同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座谈时指出:“为什么理论物理领域做出贡献的大都是年轻人呢?就是因为他们敢于怀疑,敢问。”他还强调说:“一定要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要敢于提出问题。”
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当孩子长到三四岁时,他们向大人提出的问题也开始越来越多,而且千奇百怪。但是大多数父母不仅不为孩子们的提问感到兴奋,相反倒觉得厌烦不已。他们对孩子所提出的问题大都是随便敷衍一下,并不给予耐心的说明和解释。正是他们自己使孩子的潜在能力枯死之后,到孩子上了学才大惊小怪地叫嚷:“为什么我的孩子成绩这样糟糕呢!”但这些父母从来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
看看老威特是怎么做的吧!当小威特提出问题时,他总是给予鼓励,并耐心地回答,决不欺骗威特。在教育上,威特父亲觉得再没有比教给幼儿错误的东西更为可恶的了。在给孩子解答问题时,威特父亲的说明并不是难懂的,而是充分考虑到孩子在现有知识下,是否能完全加以接受。更难能可贵的是,当问到连自己也不懂的问题时,老威特就干脆老实地回答说:“这个爸爸也不懂。”于是两个人就一起翻书,或者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从而也给威特灌输了追求真理的精神。在给小威特的教育中,他坚持竭力排斥那些不合理的和似是而非的知识。
千万不要不经意就扼杀了孩子好问的天性,作为家长应该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虚心好问的习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发问。如果孩子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父母要给予鼓励。
2.给孩子讲一些著名人物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的生动故事,启发孩子大胆质疑、发问。
3.可以找一些有错误的书刊,鼓励孩子找出错误。比如一些名人的书中有不少文字、语法、典故、常识方面的错误,引导孩子把它们找出来,给名人写封信,指出他们的错误。
4.一段时间后,提醒孩子,不要滥问一气,要深思熟虑,胸有成竹。
成就一生好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
德国数学家高斯,是近代数学奠基者之一,在历史上影响之大,可以和阿基米德、牛顿、欧拉并列,有“数学王子”之称。
高斯非常善于思考,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在他小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高斯的父亲是泥瓦厂的工头,每星期六他都要发薪水给工人。在高斯3岁时,有一次当他正要发薪水的时候,小高斯站了起来说:“爸爸,你弄错了。”然后他说了另外一个数目。原来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着他爸爸计算该给谁多少工钱。重算的结果证明小高斯是对的,这把站在那里的大人都惊得目瞪口呆。
小高斯10岁时,有一次他的数学老师让他们全班解答一道习题:立即计算出“1+2+3+4……+100=?”的答案。这个题目在今天早已家喻户晓,可是在那个时候、那个场合,对于一群小学生来说,还真不容易。要算出这么长的算术题耗时不少,孩子们都想争取第一个算出来,立刻在草稿纸上做了起来。
只有小高斯还没有开始动手,不是想偷懒,也不是发呆,他在想,难道一定得经过这么复杂的计算过程吗?从客观上说,他在进行思维的谋划,谋划的目的是要寻找一种能够成倍提高思维效率的策略,这个过程花去了相当于其他同学进行加法计算的二分之一的时间。这时候,老师看见了他,走上前来问他怎么了,为何还不开始计算。小高斯说他已经知道答案了,是5050。老师十分诧异,问他是否提前做过这道题。高斯于是告诉老师,他通过观察发现这一组数字中1加100等于101、2加99等于101……这样的等式一共有50个,因此这道题可以化简为“101×50=5050”。
“真是太精彩了!”老师赞扬地说。
这种“精彩”并不取决于孩子的智商。事实上,小学生的智力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系数只有0.21,它应该取决于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智力的潜在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认真的思考虽然为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加了一个环节,却使解决问题的时间缩短了很多倍,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小高斯进行思维的谋划花去了相当于别人解题所耗时间的一半,然而计算出“101×50=?”只需要1秒钟。从这里边,你难道还看不出善于思考的优势吗?
养成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孩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把散落的知识点连结成有机的整体,从总体上把握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质量。养成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对书本知识批判地吸收,可以防止“死读书”,从层次上提高了个人的学习能力。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还可以不断解开疑团,激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父母怎样才能使孩子养成明辨善思的思考习惯呢?儿童教育专家认为,作为父母创造出一种“家庭思考环境”非常重要,其具体做法是:
1.父母应注意引导孩子对思考采取认真的态度。聪明的孩子可能懒于思考,因而他们对任何东西都会不加思考地发表看法,对此应引导他们认真思考。
2.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越早越好,小孩子往往有千奇百怪的想法,要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