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27位中国名女人的赚钱智慧》作者: 张亿

_2 张亿 (现代)
  在早年阳盛阴衰的广告界她不仅为女性企业领导人开了先锋,更参与打造了台湾广告界成就傲人的奥美王朝。
  她平静微笑中的一种咄咄之气,靓丽而优雅的迷人打扮,令人过目难忘。
  作为一名成功女性,她坚信职业女性可以同时拥有美丽与智慧。
------------
她的经历
------------
  庄淑芬,生于台湾,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
  从学校毕业后做了几年贸易,在报社当过记者,皆不顺利。后又在台广做过国外部的英文助理,后改做AE。
  其后又经历了联广、华商、国泰建业等台湾本土广告公司,于1985年正式加入奥美广告公司至今。
  1990年,至伦敦奥美广告公司工作。
  1991年3月,她升任台湾奥美广告公司总经理。
  2000年1月,她升任台湾奥美整合行销传播集团董事长。
  1987年,译著《广告大师——奥格威未公诸于世的选集》;1996年,译著全新版《如何做广告》,并为中国时报写作专栏。
  1996—1997年,连续两年当选台北市广告人经营者联谊会(4A)理事长。
  1997—1999年,天下杂志连续票选评鉴奥美广告为“最佳声望标杆企业”之一:多年来台湾奥美广告在诸多媒体票选中,均获选为台湾大众传播系学生心目中最想进入的广告公司。
  2004年2月,出任奥美中国副董事长、奥美北中国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开始到内地工作。
------------
永远的奥美情人
------------
  儿时的庄淑芬家境十分富有,家宅很大,前店后院,有花有草。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富裕的家庭条件,使庄淑芬从小就受到了厚重的文化熏陶;当她还是一个七八岁孩子的时候,便开始看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没有挑选地看了很多。看得多了,便产生当作家的梦。没事的时候,她就在家里写好多稿子,并投给一个叫《国语时报》的小学生报纸。
  年轻的父母对庄淑芬的爱好总是很鼓励,从不横加干涉。当时的庄淑芬喜欢读书,又喜欢画画,还拉过一段小提琴,学的东西十分博杂。
  喜欢文学的庄淑芬最终没有成为作家而成为了一名卓越的广告人。文学相对来说较为孤独,不如广告接触面宽泛,符合她稍略“叛逆”的性格。
  大学时,庄淑芬从台南到了台中,在东海大学念历史系。学校在山上,学生去市区说下山,回去说上山。“上山下山”,一个个都仿如都市中的隐士。东海大学是台湾最早实行通才教育的大学之一,教学方法很开放,有些考试可以带书进去。比如音乐课的考试,老师可能只是在教室里放音乐,让学生听里面有多少种乐器。
  课余,庄淑芬修了很多外系的课程,如社会学、消费心理学等。这些副修的课程让庄淑芬在踏入广告界后一直受益,但她当时并没有想那么多,仅仅是因为自己感兴趣就修了这些课程。
  从台南出去的人大多会带着几许青涩和挥之不去的淡淡乡愁,但庄淑芬却不会。有着侠女个性的她常常跟社会系的同学交往,跟他们一起做实地考察。那时寒暑假,大学生都会去玩、去参加夏令营;而庄淑芬却一直在打工,她在邮局作收银员、在学校图书馆打工……别人大学玩四年,她工作了四年。“念书时,父母不担心我的学习,他们担心的是婚姻、家庭等其他方面。因为我比较独立,有想法。”很早便进入社会体验生活,这些经历让庄淑芬比同龄人多了几分的成熟。
  毕业后,庄淑芬很明确自己想要的是做记者或者进入大众传播行业,因为她从小就对写作、绘画等人文艺术感兴趣。但理想与现实总有那么一段距离,她像很多其他的大学生一样,在一份份简历石沉大海的那一刻,她也曾感到沮丧、感到人生的灰暗。无奈之下,她去了贸易公司,但由于对这个行业一点兴趣都没有,她一年换了四个工作。那是她人生中一段灰暗的时期,可是不服输的个性仍然在激励着她,简历还在不停地投出去。
  经过第一年的挫败后,庄淑芬不想再重蹈覆辙,她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她转而追求广告,先是进台广的国际客户部当英文助理,凭着努力一路拼搏而来,足迹遍布台广、联广、华商等台湾本土广告公司。
  1985年,台湾奥美正式成立,庄淑芬也开始了她的奥美历程。
  在积极推行奥美思想的同时,她狠抓培训工作,力求奥美精神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庄淑芬既能创意又能管理,她一直孜孜不倦地传播奥美精神和广告文化。她著述甚丰,先是译著了《广告大师——奥格威未公诸于世的选集》、新版《如何做广告》,随后创作了风行一时的《奥美有情》。她历任《中国时报》、天下杂志、《Cheers》等的专栏作家,亦兼任着奥美内部刊物《观点》的总编辑,多年身体力行的笔耕,直接促成了《奥美的观点》的成书。
  在并不太多可以真正称得上是广告人的人群中,庄淑芬有着一般人少有的综合素质。她非常敏感、激情、努力。她把AE概括为要有一身热情,这个人必须经常性地对品牌采取主动性的关怀,拥有独树一帜的建造蓝图,最好此君心中还带有自动发电机,遇到挫折时能自我充电、迅速恢复,必要时还要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硬本领。
  庄淑芬是个工作狂,“我那时从业有十几年,从周一到周日不停地工作,一个人作两三个人的工作。”1990年赴伦敦奥美工作,是她的一个转折点。“在伦敦上班比较有规律,朝九晚五,下班后有很多自己的时间。下班后我会去看画展、听音乐会、逛街,周末去海德公园、牛津、剑桥。”那是她人生中最没有压力的一段时间,很愉快。她开始想人生不能只有工作,必须让工作和生活有一个平衡。从伦敦回去不久,庄淑芬被升为总经理,在伦敦的舒适生活至此告一段落。
  2003年3月,庄淑芬出任北京奥美集团董事长,这对她而言又是生活中的一个大转变。“北京有种粗糙、大气的感觉,特别有潜力和机会。而上海跟香港、台湾很接近,我要换就换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这意味着许多事情的从新开始,也意味着惯有的生活计划被打乱,北京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战场。”庄淑芬认为这是自己与北京的一段缘分,也是一份真正的挑战。
  这就是庄淑芬,她目标明确,方法对路,一步步走在自己的旅程上。
------------
庄淑芬赚钱智慧:选自己爱好的事情做事业
------------
  庄淑芬认为好的工作应该具备3F,即fun、fame、fortune。兴趣在她看来是第一位的:“其实任何一个工作都可以是很容易的,如果你的兴趣在这里,你就会觉得做这个是满有趣的。”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因素,这在庄淑芬的事业选择过程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年轻时候的庄淑芬一直有着自己的理想:“我一直向往两个工作,一个是做广告,一个是当记者。我把当记者放在广告之前。”
  庄淑芬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大学毕业后,她先是做贸易,因为实在没有兴趣,一年换了四个工作。然后东碰西撞的到报社当记者,因为不是科班出身难得发展,她不得不熄灭了记者之梦。
  此时,她只好将方向定位在大众传播。庄淑芬从小就立志要干事业而非找工作,因为广告业与传媒有一些相似之处,她转而追求广告进了台广——当国外部的英文助理。
  这是一个对于庄淑芬来说极其轻松的职位,以至于当时的主管担心她不会做得很长久。但庄淑芬是个有目标的女子,这个目标就是希望早一点当上“AE”。
  在进入台广国外部作英文助理时,庄淑芬一口答应至少做两年,而且两年后如果没有机会当AE,就自己请辞。一年之后,庄淑芬做了一个品牌广告——“绿野香波”,成为台广有史以来第一位女AE。
  庄淑芬曾经回忆说:“在台广作AE时,我非常善于动脑子。刚进台广的时候常常自告奋勇地去听他们创意部门的会议,或主动帮其他AE给客户送稿子,凡事都抢着去做。善于听,善于学,有一股子拼命的劲头。”
  做了AE的庄淑芬终于知道:做自己真正有兴趣的事比高薪更重要。成为管理者后,她也用这个标准选才:“选择人才有两个标准,一是专业技巧,一是人格特质,我会把人格特质放在专业技巧的前面,它们的比重是不同的。牵扯到个人,我喜欢他用功,喜欢他待人比较热情,还喜欢他对这个行业尊重。那种先进来看看,不行再换一个地方的人,我大概不会要。”
------------
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起跳点和扩张点
------------
  20几年的打拼,让庄淑芬成为了中国广告届绝不容遗漏的人物,其创造精神与巨大的活力已远非一句“巾帼不让须眉”可以概括。
  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起跳点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步伐,而找到一个合适的扩张点,则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阶梯。庄淑芬用自己一次次的选择与前进,印证着这个成功的真理。
  广告圈是个人才济济的地方,个个能文能武。在台广呆了三年的庄淑芬又去了联广:对于离开的理由,庄淑芬说“离开台广纯粹为了想要学更多的东西,为了更好地充实自己”,在联广她被分在“业务四处”工作,从“沙威隆”、“脱普洗发精”到“黑松”,庄淑芬负责了许多国际和本土的知名客户。
  在联广的日子没有多久,庄淑芬又进入了一个以外商客户为主的华商广告公司。这次跳槽使她从AE直接跳到了管理层。这是一次漂亮的转型,为庄淑芬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足够的知识与经验积累。
  1983年,庄淑芬加入了台湾奥美的前身“国泰建业”,这家公司的作业新观念、自由的工作环境、对创意的追求、礼遇创意人员的文化和过去业务挂帅的广告公司完全不同,这大大颠覆了她的作业概念。刚刚进入国泰建业的她像海绵一样无倦地吸收着所看见的知识与资讯,并及时调整她在其他广告公司所养成的固有概念与习性,从而去迎合新公司的文化精神。
  1985年7月1日台湾奥美正式成立,一路颠沛的庄淑芬,这一次被命运放在了台湾奥美的大门口。
  也许是厌倦了漂泊,终于找到了归宿;也许是停地蜕变与积淀,恰好展现给奥美的是一个最美丽的面孔。至此,庄淑芬开始了台湾奥美永远情人的历程。直到今天,庄淑芬在奥美一干就是20几年。她认为,自己这么多年保持稳定,主要是看重良好的公司伙伴协作关系。在一个有团队精神的大公司和一群优秀的人在一起,自己会水涨船高,同仁们相濡以沫,会受到更多的正面影响。漂泊已久的她,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个扩张点也是停驻点。
  她虽不是奥美的创业者,有着诸多令人叹服的建功伟业;但自从她与奥美结缘之后,一个又一个不俗的业绩却令同行不得不刮目相看。
  1996—1997年,庄淑芬连续两年当选台北市广告人经营者联谊会理事长;奥美不断被广告杂志评鉴为“风云代理商”;她也被杂志票选为广告界风云人物;她在亚太地区推广360度品牌管家服务,对客户实行全方位一揽子品牌创建、维护和拓展,“左岸咖啡”和“爱立信”在台湾的建树都是成功案例。
  此外她译著了奥美创办人大卫?奥格威的选集、新版《如何做广告》等书,为奥格威思想在华人社区的传播立下汗马功劳。2000年后,这些书在内地出版、流行,庄淑芬再次在两岸业界赢得极大关注。
  庄淑芬一路走来,在干燥清冷的三月,她来到了北京。这是奥美的选择,也是庄淑芬自己的选择。
  “我是主动请调来北京的。我想来大陆,上海和台湾都很南方,我选择了自己比较不熟悉的北方市场环境,给自己一个新的篇章。”在台湾奥美打拼21年后,她重新出发,落脚北京。
  从拥挤的台北忠孝东路走向辽阔的长安大街,庄淑芬的心灵版图完成了又一次扩张。
------------
庄淑芬带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
------------
  1.性别从来就不是成功的障碍,反而是机会与挑战的优势。如果想成为一名令人不可忽视的杰出女性,首先要学会的便是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能全力以赴,才能有所成就。
  2.要善于动脑子,善于学习,善于听,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好机会。不要一味地把工作当作谋生的工具,生活的手段。其实,工作更像是一层层的高楼,上面有无限的好风光,而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寻找一个最适合的捷径。
  3.学会努力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和寻找窍门。一个技巧往往是成功路上不可缺少的金钥匙。而这,则需要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中多多观察和总结。
------------
靳羽西
------------
  《人物》杂志称她为“中国最有名的女人”;《纽约时报》称她为“中国化妆品王国的皇后”;美国《国会记录》称赞她为“真正的平民大使”;而《福布斯》杂志则形容她为“中国的新形象典范”。
  凭借电视和口红,她让上一代中国人看见了一个“美丽新世界”。
  这个美的使者,这个分别以学者、作家、记者、电视人、社会活动家及企业家身份出现的华人女子,几乎将她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一件她热爱的事业上——架起东西方交流之桥。
  她就是靳羽西。20多年来,她似乎没有任何衰老的迹象,依然涂着鲜艳的口红,高贵、活泼、精力充沛。
------------
她的经历
------------
  1973年,定居美国纽约,创建靳羽西电视制作公司。
  1984年,在美国成功地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5周年的庆典实况,在美国一举成名。
  1986年,制作了104集的《世界各地》电视系列片,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1992年,创办靳羽西化妆品公司。
  1996年,与世界著名跨国化妆品企业科蒂公司联手,成立靳羽西-科蒂化妆品(上海)有限公司。
  1999年,被授予“世界杰出女企业家”的荣誉称号,获得该项殊荣的共有来自全球35个国家的50位女性。
  2000年,成立靳羽西文教玩具有限公司,推出第一个“羽西娃娃”。
  2002年,中国政府为了表彰她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杰出贡献,特别为她发行了一枚80分的邮票。她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美籍华人。
  2004年,羽西品牌被全世界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欧莱雅收购,她成为新公司的副总裁。
------------
圆梦
------------
  靳羽西生于中国桂林,她的父亲是岭南画派一位著名的画家,后来他们全家定居香港。靳羽西4岁开始学习芭蕾和钢琴,在那时她就显露出了在艺术上的才华,她在音乐上的天赋尤其使人印象深刻。
  有许多年,靳羽西每天都从早到晚苦练8小时。但是,在她从夏威夷的杨伯翰大学获得音乐硕士学位之后,靳羽西却做出了一个改变她一生的重大决定,“我认为我绝不可能成为鲁宾斯坦第二。既然你无法成为最好的,为什么还要去做它呢?”从此,羽西将她的精力集中到另一件她热爱的事情上,就是架起东西方交流之桥。
  大学毕业后,她先回香港在酒店做了一段时间的公关。1973年,靳羽西定居纽约,和妹妹羽屏合作成立了一家贸易进出口公司,主要负责亚洲方面的进出口,但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没有预期中那么好。
  靳羽西是个闲不住的人,在和妹妹开公司的同时,靳羽西还在一家华语电视台业余帮忙。世事总是难料的,没想到的是,靳羽西最终成为美国人心中的明星,却是因为靳羽西的“第二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984年,在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典还有3天的时候,PBS(美国公众电视网)的制片人特意邀请靳羽西做中国阅兵庆典的转播主持。
  那次长达两个小时的盛大阅兵庆典,由于靳羽西出色的解说,美国人第一次看到了中国今非昔比的实力,这个庆典不仅在美国社会中引起强大反响,而且还使她在一夜之间成为美国人家喻户晓的明星级人物。
  听着靳羽西清楚、流利的解说,谁都不会想到,其实,那时的靳羽西只会讲广东话,连一句普通话都听不懂。在仅有的两三天时间里,羽西为准备工作付出了多少心血,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件事后。靳羽西突然豁然开朗,既然这条路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就应大胆地顺着这条路走下去,或许这是一条适合自己的金光大道呢。
  1985年,靳羽西用光了自己多年的积蓄,拍摄了《看东方》电视系列片。她第一个拍了中国的冰雕,并把它介绍给了外国人;第一个到中国的最北端黑河拍摄中俄边境的风景。那时的黑河正处于冬天,极冷的天气可以说滴水成冰,在户外拍片,没说上两三句话,嘴唇就冻僵了。
  这个电视系列片的成功,更使靳羽西在美国声名大振。然而,她并没有满足,这个美丽女人的梦想还很长、很远。
  她的第一个梦想就是向国内发展。
  羽西在中国成名是1986年的事。在成功主持国庆盛典之后,中央电视台邀请她到北京,负责制作一部104集的电视系列片《世界各地》。
  这是中国第一部介绍世界的电视系列片(中英文),准备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间播出。靳羽西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没有资金,靳羽西自己去找赞助商。这部片子每周一集,播放了4年之久,拥有3~4亿的观众,为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了解西方的窗口。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靳羽西在中国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紧接着,她又开始寻找新的突破口,她想在更新开始更好的领域去实现一个女人不凡的抱负,去圆自己从小就深藏心底的梦想!
  爱美的靳羽西一直认为,她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一直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帮助亚洲人树立起对他们自己具有的独一无二的美的自信,并且改变了中国女性对美和化妆的看法。“1990年代初期,人们只生活在同一种色彩里,我告诉她们化妆可以使自己换个心情,并且树立自强、自信、自立、自爱的理念。”她自豪地说:“今天所有在华的化妆品跨国公司都是踏着我最早铺就的道路在传播美的概念。”
  1992年,她投资500万美元建立了羽西化妆品公司,开创了一系列专为亚洲妇女设计的化妆品和护肤品,它的第一个柜台设置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今天它已经在中国获得了95%的品牌认知率。靳羽西给中国人带来了绚烂多姿的色彩,把她的羽西品牌——专为亚洲女性设计的化妆品——送到中国人面前。靳羽西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为亚洲人设计的色彩理论系统,完善了中国人的化妆审美文化,倡导服装要与化妆相搭配,并发明了亚洲人的配色表。无怪乎《纽约时报》称她为“化妆品王国的皇后”。当然,她也是可以和芭比娃娃媲美的羽西娃娃的“妈妈”,拥有一个美丽的黑头发、黄皮肤的羽西娃娃已成为许多中国女孩的梦想。
------------
羽西赚钱智慧之一:成功需要智慧和决断
------------
  靳羽西牢记着当画家的父亲所说的一句话:“你只能当第一位登月球的人,因为没有人会记得第二位。”
  这句话让她辛苦了一辈子,奋斗拼搏了一辈子。
  1985年,当靳羽西用光了自己多年的积蓄,拍摄《看东方》电视系列片时,创造了很多个第一:她第一个拍了中国的冰雕介绍给外国人;她第一个到中国的最北端黑河上拍摄中俄边境的风景;她第一个获准进入中南海拍摄毛泽东旧居。她的第一还有很多很多,第一个为中央电视台拉广告,第一个把中国的现状介绍给美国,第一个创造适合亚洲女性肤色的化妆品……能够创造这么多的第一,这是何等的魄力和能力?她的魄力来自哪里?
  靳羽西涉足了很多个领域,并在在很多个领域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中固然有很多辛酸、很多困难。对她而言,在决定做一件事之前要问自己4个问题:我有没有独特的才华做这件事?我有没有热情去做这件事?这件事对别人有没有好处?这件事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有没有好处?如果这4个问题的答案都是YES,那么她认为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就会全身心投入进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退缩。
  她是自信的,同时也非常了解自己。欧莱雅收购羽西化妆品时,她做了这样一个比喻,她说羽西品牌就像是她的一个孩子,现在她把羽西品牌嫁给了一个既有钱又有实力的人,有什么不好呢,呵呵。新闻人不仅要有冒险精神,敢于尝试别人没有试过的事情,更要有创新意识,挖掘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靳羽西是一个合格的新闻人,更是一个成功者。
  靳羽西说:“人生就是选择。”她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因为她做好了人生路上的每一次选择,并在每一次选择来到的时刻,运用自己的智慧做出了正确的决断。
------------
羽西赚钱智慧之二:发现属于女性的商机
------------
  数次来到中国之后,善于观察的靳羽西发现,中国女性很少化妆。擅长思考的她觉得东方女性其实很美,只是不懂得如何包装和展示自己,而不懂得包装,无疑就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魅力!这对任何女人来说,都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有一天,靳羽西又发出这样的感慨的时候,她脑中忽然闪出这么一个念头,那就是为什么不在中国开办一家化妆品公司?既改变中国人对化妆的看法,又改变中国人对美的看法,从而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让他们因为更美而更加自信起来?
  靳羽西认为市面上大部分化妆品都是西方研制生产的,并不适合中国人。西方人用了很漂亮的粉底和彩妆,如果这些东西用在中国人脸上不但不会“画龙点睛”,突现神采,而且会很难看。因为西方人和东方人外貌特征不一样:西方人是大鼻子,东方人是扁鼻子;西方人眼睛大而且深,东方人眼睛小而且鼓;西方人的皮肤颜色很浅,东方人的皮肤颜色很重。这些差别注定不能用同样的化妆品去展现美。
  靳羽西立志要研制、生产出适合东方人的化妆品。公司成立之初,她就打出了羽西品牌“专为亚洲女性设计”的口号,这一口号沿用至今,并且深入人心。
  可真要做到又谈何容易啊!
  化妆品的研制和试验常常伴随着挫折和失败,对许多新配方,靳羽西首先在自己身上做实验,为此她脸上和手上的皮肤没少烧焦过,有时甚至会烧出一串串水泡……可是,靳羽西毫不气馁,继续勇往直前。
  “她用一支又一支的口红改变了中国人的形象。”一个西方媒体这样赞美她的贡献。
  爱美的靳羽西一直认为,她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一直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在为了让更多的人变得更加美丽而工作。她的人生是因为她们的美丽而美丽。
------------
靳羽西带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
------------
  1.尽快确立适合自己的目标或人生计划,告诉自己:只要努力,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做不好。
  2.每天让自己进步一点点,但始终不要偏离自己的大目标。要自信,要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这是女人在做事情前必须要明确的一个问题。
  3.不要把追求目标的过程看作是一件苦差事,不断的追求,这是一个展示美的过程。你所有的美都会在这个过程中尽情绽放。
------------
雷菊芳
------------
  雷菊芳是一个有佛心的人,在奇正集团,没有人称呼她董事长,她被称为“雷工”或“雷姐”。她实在朴素,朴素得好像有些不属于这个年代,你甚至会认为她是一个刚从农村出来的大嫂。
  年过50的她,现任甘肃奇正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
------------
她的经历
------------
  197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
  1977~1987年,任中科院兰州分院工程师。
  1987~1993年,任兰州工业污染治理技术研究所所长。
  1993~1996年,任甘肃奇正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6年12月至今,担任甘肃奇正实业(集团)公司董事长。
  2002年,被《科学投资》杂志评选为“中国十大女富豪”之一。
  2004年,52岁的她以3.24亿元的个人财富,位列2004《新财富》劳斯莱斯500富人榜第424位。
------------
一个女人与藏药的传奇
------------
  1982年3月,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9岁的助理工程师雷菊芳一夜之间成了大家瞩目的名人。
  雷菊芳出生于甘肃临洮,1974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1978年毕业分配至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1年之后,雷菊芳所在的研究室,承接了“真空室表面洁净处理技术”的高精尖课题。
  这是一项国外卡压而国内空白的技术,老一辈科学家们为此殚精竭虑,小心翼翼地研究着;雷菊芳初生牛犊不怕虎,从老专家那里借来国外带回的资料,悄悄阅读,偷偷实验。两年之后,她居然成功了——“真空室表面洁净处理技术”因为一名助理工程师的突出贡献而提前攻克了难关!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只以效果论成败。她很快被评为甘肃省“三八红旗手”和“新长征突击手”;近代物理研究所在实验室极度紧缺的情况下,也破例给了她两个实验室和一个实验工厂;她还获准去全国各地相关企业参观考察,以便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技术成果。转眼之间,雷菊芳的未来就似乎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玫瑰梦:晋升、提拔、出国、获奖……理想所至,似乎整个世界都在为她让路。
  有一类人,凭着一种交织着理性与感性的直觉,就敢于做出人生的重大抉择。这种人绝非等闲之辈,雷菊芳便是如此。
  1987年,国家提倡“科技人员走向经济主战场”。雷菊芳毅然辞去研究所的工作,办起了自己的公司。她租了两间房子,借了两张桌子,东拼西凑弄来了1万元,创办了“兰州工业污染治理研究所”。
  4位昔日的同事和朋友信任雷菊芳的决心,纷纷前来兼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技术的出技术……雷菊芳很感动:“大家一起干,干出什么来人人都有份!”
  那时的她,完全是凭“一腔热血”,非常理想化。从小处说,她要看看自己的科研成果是否真能赚钱;从大处说,也想用自己的知识直接创造财富,与国外企业抗衡。
  20世纪90年代初,因在经营方向方面产生了分歧,雷菊芳与合伙人分道扬镳,她一时失去了方向。迷茫中,她伤心出走,来到西藏寻求心灵上的平静。
  西藏之行成为雷菊芳事业的“拐点”。在西藏,雷菊芳不仅看到了别处所没有的蓝天白云,看到了晶莹的雪山、淳朴的藏民。她还开始接触到藏文化,并深深地为藏文化着迷。藏民生活艰苦,内心却平静祥和。而现在社会上人们的烦恼往往来自于无休止的物质欲望。雷菊芳渐渐萌生了一个念头:要把藏文化关注人内心平静的内涵尽可能地推广开来。
  在西藏,医生被尊称为济世太医,藏医伦理要求行医者真诚平和,善待他人,具备慈悲为怀、悬壶济世的心肠。雷菊芳深深的感觉到,产于高原地区的一些天然植物和矿物,拥有一些特别的疗效,藏医藏药是拥有独立医疗理论的系统医学体系,推广藏药,不仅能为更多的人解除痛苦,也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事业。
  这次西藏之行,改变了她的一生,她决定以此作为自己的新起点。1993年,她的第一个藏药产品——奇正炎痛贴问世。适逢八一篮球队在兰州集训,她送了几帖过去,受伤队员贴用后惊奇不已:效果太快了!这个药做出来就是奥林匹克药。
  奇正炎痛贴一炮打响。1993年8月,雷菊芳注册成立了奇正藏药有限公司。之所以给自己的公司取名为奇正,是因为古代兵法家孙子的一句话:凡战,以奇胜,以正合。奇正之术,不竭于江河。这是雷菊芳最欣赏的一句话。
  “谁说女子不如男?”著名豫剧《花木兰》中曾经如此唱到。如今,雷菊芳又用她的奋斗历程全新诠释了这句话。她古铜色的脸庞写出了内心的坚强。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朴素、平实而智慧的女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雪域高原上的藏药奇迹,谱写了一篇属于当代女性的财富神话。
------------
雷菊芳赚钱智慧之一:执著自己的人生航向
------------
  作为位列2004《新财富》劳斯莱斯500富人榜第424位的女富豪,对于财产,雷菊芳的理解别有个人风格:“财产超过100万元,就失去了个人占有的意义。”朴素的言语透露出了她的几许坚持,没有她的执著,现在她所拥有的一切也只是一个梦幻而已。
  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和奋斗目标,有时也如大海行船,往往会因某一偶然原因而改变其航向。
  1991年秋,一件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引起了雷菊芳深深的思考。一位青年肘关节粉碎性骨折,经多方治疗仍不见效。一贯热心助人的雷菊芳忽然想起儿时在汉藏交界的老家——甘肃南部见过一种能治骨伤的黑色膏药,便寻来给那位青年贴上。青年的病很快就好了,这极大地警醒了雷菊芳。她想,如果能够将它开发出来,那该是一个多么有前景和意义的事情啊!
  雷菊芳性格沉静、温和,但她对事业的好奇心一旦迸发出来,就会拼命去追求。
  她婉言谢绝了亲人的劝说,单身只影跑到世界屋脊去考察。一次,两次,数十次地遍访高僧名医,拜师求教。饿了,就与藏胞一起吃糌粑,喝奶茶;困了,就与藏胞一道住帐篷,甚至在旷野的篝火旁过夜。是藏族阿妈煮的奶茶给了她能量,是民间流传的红景天等名贵药物使她多次在“生命禁区”严重缺氧的情况下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经过一段为常人难以忍受的深入考察,她的心为藏文化、藏医藏药的古朴博大所折服。
  她不辞劳苦,冒着生命危险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条条河,看到青藏高原简直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植物王国和药材宝库。仅生长在海拔3500米雪域以上的高寒缺氧地区的珍贵药材就达2000多种,而且无任何污染,药物活性极高,这是低海拔地区同种药材所无法比拟的。
  “不管面前有多少艰难险阻,我一定要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它开发出来!”经过仔细的分析之后,雷菊芳这位中学就入党的高级工程师,决定改变自己的人生航向,向着博大深奥的藏医藏药进军。
  经过大量的调查论证,雷菊芳首先把研制的主攻方向选在风湿病和跌打损伤膏药方面。经过千百次的探索,藏药史上第一个现代化的藏药贴膏终于诞生了。
  她远离内地,久别亲人,奔波于高寒缺氧的“世界屋脊
------------
雷菊芳赚钱智慧之二:胆大心细,出奇制胜
------------
  正者,正业正直之道,奇者,兵家之权术谋变,人要走正道,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1993年8月,奇正炎痛贴通过甘肃省医药管理局鉴定并批准生产。雷菊芳又展开了一场营销大战。营销对她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无可奈何之下,雷菊芳采用了最原始的办法,那就是送药,男篮、女排、乒乓球队、体操队……到处送,从各级运动队一直送到大街小巷的平头百姓。雷菊芳送了3个月的药,送出去几万帖,价值几十万元,送得自己油尽灯枯,公司负债累累。3年后,一个朋友评价她:“不是她这样性格的人,做不出她这样冒险的事……”
  雷菊芳的“冒险”送药活动几个月后开始见到成效。从1994年开始,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地方各行业报纸,全国数十家媒体蜂拥而至,对奇正炎痛帖和奇正公司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来自雪域高原,又有神奇疗效,口碑相传引来媒体聚焦,奇正藏药声名鹊起。奇正藏药的崛起速度远远超出雷菊芳的想像。求购者也闻讯而至,当时的情况根本来不及生产,3个月内断药4次。
  靠着自己的胆大心细,雷菊芳又一次赢得了胜利!
  随后奇正公司又陆续开发出奇正消痛帖、洁白丸、二十五味松石丸、藏红花等多品种成系列的产品。雷菊芳还在公司中大量招募藏族员工,并不惜工本地对营销人员进行培训,每天花1000美金,请国内最好的营销专家给奇正公司的藏族员工讲课。随着认识的深入,雷菊芳响亮地提出了“文化营销”的口号,成为国内提出此口号的第一人。
  因为她卓越的影响力,雷菊芳被评为海内外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十大妇女时代人物”。她说,有时,一个人的穷与富并不用简单的财富标准来衡量。她认为自己真正拥有的“财富”,就是永远保持一颗平和的内心。
------------
雷菊芳带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
------------
  1.出奇制胜,永远是成功的一大法宝。市场是永远有空白点可选择的,重要的是你要具备胆大心细的品性,靠自己的敏锐直觉去感受方向。
  2.执著不是盲目的跟随与随波逐流,而是要做有自己特色的事情。这需要你的独具慧眼,更需要你的坚持不懈。
  3.面对财富,女人更应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从大的角度去衡量,从容、睿智更是一种人生的大美。
------------
陈丽华
------------
  《福布斯》中国内地100富豪榜上有1/4的富豪借助地产迅速致富,攀越财富巅峰,陈丽华和她统领的香港富华国际集团也不例外。说起地处长安街黄金地段、毗邻天安门广场的长安俱乐部,可谓妇孺皆知,那是陈丽华20世纪90年代初自香港转战内地投资的第一个地产项目,总投资4.5亿元。现如今,在京城,长安俱乐部仍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
------------
她的经历
------------
  1941年,出生于北京。幼时家庭贫困,高中时就辍学了。
  20世纪60年代,做起了家具修理生意,而后成立了一家家具厂。
  1982年,移居香港,从事国际贸易。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回到大陆,在北京成立了长安俱乐部。不久后,又在北京注册成立了富丽华国际集团公司。
  1999年,耗资2亿元建造了一个紫檀木博物馆。
  2001年,身价55亿元的她被美国《福布斯》评为中国内地100富豪第6位。她也是我国目前最富有的女企业家。
  2004年,位列胡润百富榜第7名
  ……
------------
情结紫檀的女富豪
------------
  陈丽华在北京颐和园出生、长大,幼年因家境贫寒,读到高中便被迫辍学。
  因为是满族后裔、正黄旗世家,陈丽华祖上留有很多紫檀木家具。“从小就用紫檀木家具,非常硬,不小心磕一下就一大包。”陈丽华对儿时的事仍记忆犹新。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她的奶奶和妈妈烧掉了族谱,将家里的紫檀家具上交了一部分,拆掉了一部分,其余的则埋在了猪圈旁边的土里。打倒四人帮后,日子渐渐平稳了,已经长大成人的陈丽华才把地里埋的东西挖出来,她惊奇地发现,这些紫檀家具竟然丝毫没有坏,于是又擦又洗,又找木工。先是修老的家具,后来又到处找料或是买点旧的,大改小旧翻新。30后的“中国紫檀之王”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迈出了当时的第一步。
  迫于生计所累,加上自小对家具的喜爱,陈丽华做起了家具修理生意。由于她颇具生意头脑、待人热诚讲信用,生意红红火火,很快她就成立了自己的家具厂。
  1982年,陈丽华移居香港,从事国际贸易、地产投资。她起家的第一桶金就是在香港掘到的。她用从事家具生意赚得的钱在比利华购置了12栋别墅,低价买进高价出手,几个回合下来,陈丽华积累了相当可观的原始资本。
  在这之后,她并没有再在香港“恋战”,出人意料地移师北京,因为她笃信自己的事业她只有在内地才能再上层楼。这一移师,让她成功躲过了金融风暴。
  有时候,连陈丽华的孩子们也不得不佩服她的眼光。
  她的儿子赵勇说过:“我妈经常说有很多事,也有很多机会,你干也干不完。我们还是把自己的事情干好。”
  陈丽华几乎把自己所有的财富都转移到了内地,而她投资北京的历史则始于1992年。她的第一个项目是长安俱乐部。
  “一开始我们的胆子很小,很谨慎,因为没有经验,而且是在长安街建高级会所,难度很大。”但北京市政府的支持让陈丽华心里踏实了许多。她终于建起了北京第一家五星级会所,总投资8亿人民币,占地25000平方米。
  说到投资的秘诀,陈丽华只提了4个字:亲历亲为。当时紧邻长安街的项目白天不能施工,只能晚上建设,一天晚上陈丽华到工地发现儿子赵勇在台阶上睡着了,作为母亲的她心里一阵酸楚,但马上又叫醒儿子投入工作了。
  “作为投资人,你必须要亲自去参与,要有把血变成汗流出去的精神,不吃苦就会被各种障碍绊倒。”
  长安俱乐部可谓一波三折,一年后建成交付使用的时候,时任总经理的儿子赵勇想越豪华越好。装修完以后,他请了美国会所管理公司CCA管理,签了合约后,人家却对他的装修全部否定。为了这件事,赵勇非常痛苦,开始甚至还不敢跟妈妈讲。丑媳妇总归要见公婆,陈丽华知道后,却大气地说道,“干一件事,就要一定干好,要干就要干到家。拆掉是短期的伤痛和损失。但从长远来说,俱乐部改完之后,会是成功的。”
  应该说,在如今京城众多的高档会所当中,今天的长安俱乐部依旧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这不能不归功于陈丽华当年的眼光和决断。
  陈丽华总结说:“你就得舍。能舍就能得,你要不能舍,就不能得。舍得、舍得,这两个字是不能分开的。”简单的舍得两个字解开了长安俱乐部成功的奥秘!
  在这之后,陈丽华又先后投资5亿元兴建了丽苑公寓、投资20亿元建设了利山大厦、建造了56万平方米的富华园小区。几年时间富华集团在京的固定资产已超过50亿元,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
  值得玩味的是,10多年来,陈丽华接的地产项目个个都是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个中玄机谁人能参破?
  陈丽华说:“我不可缺少的是信誉和朋友。信誉是精华,最大的财富是人,朋友是最大的无形资产。”
  陈丽华可谓是贵族出身,满族后裔,正黄旗世家,正因为她从小生活在充斥着紫檀木家具的房间里,所以对紫檀木有着特别的感情。投资地产大获成功、身价煊赫之后,花甲之年的陈丽华决定将权杖平稳地交给儿子赵勇,自己则腾出手来圆自己的儿时之梦。
  一天夜里3点钟,陈丽华把儿子女儿都叫了起来,说:“我脑子里有些想法,咱们现在就开个会。姥姥留下来的东西,咱们都修起来了,文化大革命中糟蹋了那么多,想起这些我心里就不好受,我就感觉民族的东西不能丢。我们尽一点义务留给我们的后辈,让他们了解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是了不起的。我想把资金投到做紫檀木家具上,你们有意见没有?”
  孩子们都十分支持母亲的想法:“我们听你的,你喜欢就做吧!”
  于是,陈丽华开始一门心思地用金钱、用心智,去沉淀、去“打磨”名贵的紫檀木,再续她小时候的紫檀情结。1999年国庆前夕,她斥资2亿元投资兴建了中国第一座中国紫檀博物馆,其中除了她收藏的300余件明清家具外,其他2000余件都是20多年来在她自己的工厂生产出来的的珍稀紫檀精品。
------------
陈丽华赚钱智慧之一:心中首先要有爱
------------
  用爱之心去对待他人,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这是成功者们的一个共性。你付出了多少,你就会得到多少。陈丽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这一古老的人生智慧。
  陈丽华进入大陆房地产行业时,北京的房地产业发展很快,但建设过程中的拆迁纠纷屡屡发生,而陈丽华的富华集团却从未收到过这方面的投诉。
  陈丽华总结自己经商的诀窍很简单——恪守诚实信用,真心实意交朋友。其实陈丽华交的朋友中并非全是达官显贵,有很多普普通通的百姓也成了她的朋友。2000年她筹建东城区金宝街市政改造和危改工程,就交了许多百姓朋友。
  她儿子赵勇回忆说:“在处理金宝街的问题上,妈妈一再叮嘱说,在原则的基础上要灵活,尽量化解矛盾,宽宏大量一点,拆迁时不要给人以奸商的感觉;另外,对于一些困难户确实要给予照顾,化解矛盾就完了。”
  陈丽华甚至亲自到拆迁户家中,不嫌人家屋小屋脏,坐在那跟人家聊天,了解情况,和很多人都交上了朋友,并经常亲自为拆迁户送水果,主动为他们解决困难。
  有4户人家住在遂安伯胡同,本不属于金宝街一期的拆迁范围,但是,他们的房子意外失火后,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找到了陈丽华。这事儿,陈丽华是可管可不管。但她一听到这事后,先问人伤着没有,然后说,我把这个情况核实以后,马上给你解决。
  “这不是大方,而是人情味,有钱人要了解没钱人的难处。每户多给一点钱,你最多少造一座楼,但他早迁走,你的投资进展就更快,给政府少添麻烦。你就得舍。能舍就能得,你要不能舍,就不能得。舍得、舍得,这两个字是不能分开的。”陈丽华说。
  在金宝街项目拆迁过程中,陈丽华用创纪录的20天顺利拆迁了2100户居民,这样的拆迁速度在东城区几乎还没有先例。但在那20天里,陈丽华在拆迁现场守了17天。这条二环路通往王府井的金宝街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顺利拆迁,陈丽华无疑付出了超额代价。
  这一次,陈丽华的舍,得到的更多,金宝街两侧一系列项目的投资收益自然不言而喻,而更多的是她得到了百姓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在这之后,陈丽华在王府井周边又陆续拿到了一系列令人艳羡的项目。
  她儿子赵勇说:“我母亲这个人就是这样的性格。她待人大方诚恳,赢得了很多人对她的尊敬。当她有困难的时候,别人也愿意帮她。有所失,就有所得。”
------------
金钱到最后需要注入一种精神
------------
  人们称陈丽华是“投资型的女企业家”,投资地产大获成功之后,花甲之年的陈丽华转而祭起了传统文化牌。她说:“财富回归,这是一种不计成本、无视回报的投资。”1999年国庆前夕,陈丽华耗资2亿元建造的中国紫檀博物馆在京城正东落成,坐北朝南、一式的明清风格、恢弘气派。这座博物馆从建筑到馆内陈设的千件珍稀家具器物皆是陈丽华个人投资,全部产权亦尽在其个人名下,陈丽华女士坦言,这个博物馆比她经手的任何一个地产项目都“费钱”,单纯意义上的地产项目可以“钱生钱”,而博物馆非但不挣钱还要无休止地往里贴补。
  陈丽华并不指望这个博物馆能给她带来什么利润,也不奢望它赢利,她说:“亏损的博物馆不可能带来金钱上的回报,纯粹从经济上而言我的这个文化投资或许是不成功的,但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博物馆所蕴涵的巨大潜在价值,寸檀寸金,馆里的藏品个个都是无价之宝,保守地估计那些紫檀家具至少值2亿美元。我现在是用地产上赚来的钱料理这个博物馆。人们都把财富和高科技相提并论,我倒以为我的这些宫廷工艺的紫檀丝毫不比外国的高科技逊色!”
  陈丽华对紫檀的喜好近乎“痴狂”,她每年都要携重金远赴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雨林地区,查访紫檀的生长环境和木质属性,并收集檀木基料。她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穿行于野兽出没、蟒蛇肆虐的原始森林,有一次突遭热带毒蜂袭击,被铺天盖地的蜂群追赶,幸亏及时找到掩体才避过灾难。
  在紫檀博物馆里有一座按1∶5比例制作的高3米的紫檀故宫角楼,9梁18柱72脊榫卯密合,瓦光柱圆,精致无双,总重10多吨。紫檀名贵难求世人皆知,素有“百年寸檀、寸檀寸金”之说,陈丽华采买紫檀曾8进缅甸金三角等地,每吨价钱10多万元,而一个角楼耗材400吨!1999年5月,美国最大的私立艺术学院——萨凡那艺术设计学院,因为陈丽华在紫檀雕刻艺术上的非凡成就,授予她荣誉人文博士称号。萨凡拉市市长还向她授予金钥匙,宣布她为荣誉市民,并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陈丽华日”。
  已过花甲的陈丽华没有住在儿子赵勇的长安俱乐部,也没有住在女儿赵莉的丽苑大厦,更没有为自己营造豪华别墅、公寓,她就住在紫檀博物馆里,和她的员工住在一起,和她魂牵梦萦的紫檀住在一起。此生此世,冥冥之中一切仿佛命中注定,陈丽华离不开紫檀。
  20多年过去,富华家具厂精心炼就的千件紫檀家什都直接进了紫檀博物馆,从未卖过一件。海内外无数社会名流、商贾巨子参观过北京京通快速路旁的中国紫檀博物馆,无不为其美妙典雅的紫檀藏品赞不绝口,情愿出高价收买,都被陈丽华一口拒绝。
  很多人评价陈丽华的紫檀博物馆复兴了民族文化,拯救了紫檀的传统艺术。但是也有人揣测这是陈丽华一项浩大的长线投资项目,她现在不卖,受益的或许是她的子孙后代。
  只有了解陈丽华的人才明白:以她目前的身价,再多的钱财对她而言,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她只是想尽一点义务留给我们的后辈,让他们了解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是了不起的。
  从北京到香港,从香港回北京。她的年华可以老去,可是生命却早已融入了那些比生命更长久的紫檀艺术和爱之中。
------------
陈丽华带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
------------
  1.赚钱者首先应是一个目光长远者、胸襟宽广者。能容别人所不能,方能做成别人所不能之事。这,就是成功者的智慧。
  2.一个人,能让全世界都为之感动的,不会是她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她能给周围的这个世界留下什么。
  3.心中要有爱,对自己的爱,对他人的爱,对自己事业的爱。只有心中有爱的人,才能一路阳光,快乐无阻。
------------
陶华碧
------------
  她曾经举过8磅锤,背过黄泥巴,背100斤赚3角钱。
  她没有上过一天学,就连自己的名字,都是儿子成人后手把手教她写的。
  她乐善好施,尽管自己的生活充满艰辛,但她却常常接济附近一所学校的一名贫困生,感激之下,这名贫困学生叫她“干妈”。久而久之,周围的人们也都亲切地叫她“老干妈”。
  一个没上过一天学的农村妇女,白手起家,居然创办出了一家拥有2000多名员工,年产值8亿多元,2002年中国私营企业纳税排名第5名的私营大企业。她开发的产品,覆盖了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所有省份,远销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
她的经历
------------
  1989年,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开了个简陋的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
  1996年7月,借南明区云关村委会的两间房子,招聘了40名工人,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定名为“老干妈麻辣酱”。
  1997年,“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工人增加到200多人。
  2000年末,“老干妈”公司迅速壮大,发展到1200人,产值近3亿元,上缴国家税收4315万元。
  2004年,“老干妈”公司产值超过8亿元,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
  ……
------------
在苦难中拼出的未来
------------
  “吃苦耐劳累不死人,只要肯吃苦,没得办不成的事。”这是陶华碧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陶华碧,由于出生于偏僻的山村,加上家里贫穷,她从小到大没读过一天书。没有过多奢望、只想过着平凡人生活的陶华碧,没想到结婚没几年丈夫就病逝了,扔下她和两个孩子。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去打工和摆地摊。
  陶华碧是从卖米豆腐开始自己的“经商”生涯的。那时候的她想法很简单,丈夫临终前嘱咐她“要自带饭碗”。而且,两个孩子要靠她拉扯大。
  每天,陶华碧背着装满米豆腐的背篼,从家里坐车到龙洞堡,由于背篼占地方,中巴车经常不愿意让她上车。上车下车时,陶华碧还得请人家帮忙把背篼背上肩。晚上,陶华碧就在家里做米豆腐,由于常年接触做米豆腐的原料石灰,到现在,她的双手一到春天,还会脱皮。
  1989年,陶华碧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的一条街边,用四处拣来的砖头盖起了一间房子,开了个简陋的餐厅,取名“实惠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当时,她特地制作了麻辣酱,作为专门拌凉粉的一种调料,结果生意十分兴隆。
  有一天早晨,陶华碧起床后感到头很晕,就没有去菜市场买辣椒。她想:反正拌凉粉的调料有好几种,缺少麻辣酱也不会耽误生意。谁知,顾客来吃饭时,一听说没有麻辣酱,居然都转身就走。她不禁感到十分困惑:怎么会这样?难道来我这里的顾客并不是喜欢吃凉粉,而是喜欢吃我做的麻辣酱?难道我这个小店生意兴隆,也是因为有这种麻辣酱的缘故不成?
  这件事对陶华碧的触动很大。机敏的她一下子就看准了麻辣酱的潜力,从此潜心研究起来……经过几年的反复试制,她制作的麻辣酱风味更加独特了。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又掏出钱来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却专门来买她的麻辣酱。到了后来,她的凉粉生意越来越差,可她做的麻辣酱却做多少都不够卖。她心里又纳闷了:麻辣酱充其量只是一种食品调料,这些人买这么多回去,吃得完吗?
  有一天中午,她的麻辣酱卖完后,吃凉粉的客人就一个也没有了。她心里十分纳闷,就关上店门,想出去看看别人的生意怎样。她走了10多家卖凉粉的餐馆和食摊,却发现人家的生意都非常红火。什么原因?天啊,原来就因为这些人做调料的麻辣酱都是从她那里买来的!顿时,她的肺都要气炸了。
  我怎么用自己的东西喂肥了别人,反而坑了自己呢?第二天,她再也不单独卖麻辣酱了。结果,那些买不到麻辣酱的老板纷纷来求她,还半开玩笑地说:“你既然能做出这么好的麻辣酱,还卖什么凉粉?干脆开家麻辣酱工厂算了!”这话一下触动了陶华碧的灵感:是呀,有这么多人爱吃我的麻辣酱,我还卖什么凉粉?应当趁机开家工厂,那生意岂不是更大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陶华碧舍弃了苦心经营多年的餐厅,于1996年7月借南明区云关村委会的两间房子,招聘了40名工人,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定名为“老干妈麻辣酱”。
  创业初期是艰难而辛苦的。
  这时,她的工厂规模简直就像一个家庭作坊。麻雀虽小,产供销等“五脏六腑”却必须俱全,几十个工人要管理不说,工商、税务、城管等很多对外事务都要应酬……大字不识一个的陶华碧觉得真是太难了!她有什么“绝招”管理好工人,经营好工厂呢?最初,她采取的是最“老实”的办法:自己身体力行,我这个老板怎么做,工人就怎么干!她从不对员工横加指责,只是对他们说:“我把你们当家里人,你们也把这里当成家。我怎么做,你们跟我怎么做就行了。”
  当时的生产工序几乎都是手工操作,其中有一道工序是捣麻椒、切辣椒。这可不是好“玩”的,随着刀起刀落,溅起的飞沫把眼睛辣得不停的流泪,工人们谁也不愿去做这道工序。于是,陶华碧就亲手操刀,她一手握着一把菜刀,两臂一用力,两把菜刀上下翻飞,嘴里还不停地说:“我把辣椒当成苹果切,就一点也不辣眼睛了。”员工听了,都笑了起来,纷纷拿起了菜刀……那段时间,他们的工作很艰苦,陶华碧身先士卒地干,结果肩膀得了肩周炎,10个手指的指甲也因搅拌麻辣酱全部钙化了。
  最让她发愁的是,办厂之初的产量虽然很低,可当地的凉粉店还是消化不了,余下的都要自己出去推销。于是,陶华碧亲自背着麻辣酱,送到各食品商店和各单位食堂进行试销。没想到,这种笨办法效果还真不错,不过一周的时间,那些试销商便纷纷打来电话,让她加倍送货。她派员工加倍送去,竟然很快又脱销了……陶华碧深感意外,却也因此吃了一颗定心丸。
  1997年6月,“老干妈麻辣酱”经过市场的检验,在贵阳市稳稳地站住了脚,而且有杀出贵阳的势头。精明的陶华碧心想:水深水浅都试出来了,我“老干妈”还怕什么?老话不是说要“趁热打铁”吗?索性,我扩大规模,把工厂办成公司得了!
  由于“香”,由于“香辣结合”,老干妈的产品一举改变了辣椒产品局限于嗜辣地区的传统。现在,在产品开发方面,陶华碧依然是公司的“技术总监”,为了保持灵敏的味觉和嗅觉,她既不喝茶,又不喝饮料。“不管什么产品,只要我一闻一尝,就晓得哪种配料没放对。”现在,依托挖掘富有贵州地方特色的“香辣调味品”资源,牛肉末辣椒酱、辣子鸡辣椒酱、风味腐乳、香辣菜、香辣酱,“老干妈”的新产品层出不穷。而且,所有的产品都能做到“一炮而红”。
  吃苦,一直贯穿于陶华碧的创业历程中。今天,她已经是董事长,认识她的人说,老太太没有什么个人爱好,生活简朴得让人不敢相信,全部心思都在公司的发展上,就是晚上都在厂里睡。
------------
对员工进行“感情投资”
------------
  陶华碧赚钱智慧之一:
  1997年8月,“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工人一下子扩大到200多人。此时,对于陶华碧来说,最大的难题并不是来自生产方面,而是来自管理上的压力。
  没有规矩哪能成方圆?没有文化怎么上“讲台”?望着越积越多的文件,陶华碧首先想到的是请能人。她按照自己朴素的感情,制定了唯一的择人标准: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能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能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可具体该请什么样的能人呢?她想来想去,把自己的长子当作了比较的标准。
  陶华碧的长子李贵山是个转业军人,当时在206地质队汽车队工作,虽然只有高中文化,但在当时的陶华碧眼里却已经是个不起的“秀才”。她想把儿子拖到自己这个民营公司来帮忙,却又不忍砸了他的铁饭碗。没想到,李贵山得知母亲的想法和顾虑后,却笑着说:“都什么年代了,哪还有铁饭碗!”于是,李贵山辞职来到了她的公司。
  李贵山帮助母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文件,整章建制。李贵山读,陶华碧听。听到重要处,她会突然站起来,用手指着文件说:“这条很重要,用笔划下来,马上去办。”帮母亲“看”完了文件,李贵山便开始起草规章制度,然后再读给母亲听。陶华碧听得极为认真,听到有不妥的地方,她立即口述更正,然后再由李贵山修改……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满意,她才在材料的右上角画个圆圈。在长子李贵山的帮助下,陶华碧终于制定出了公司最原始的、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规章制度,宽严并济,奖惩分明。但是,只有长子帮忙,陶华碧还是深感人才不够。于是时隔不久,她又招聘了一个具有本科学历的青年。怎么培养这个人才,又怎么留住这个人才?没有文化的陶华碧却有她自己既朴素又独特的“绝招”。本来,她招聘这个本科生的目的,是想让他当办公室主任,但她却没有马上任命,而是先让他在公司里做杂活,用她的话说:“这是淬火!”然后,她又派他到全国各地去打假、考察市场,这一招用她的话说:“这是磨磨!”半年后,她才任命他作办公室主任……这个人,就是如今“老干妈”公司里的第三号人物王海峰。
  如何管理好公司越来越多的员工呢?陶华碧又有她另外的同样既朴素又管用的“绝招”:实行管理亲情化,自始至终对员工进行“感情投资”。
  最初让长子制定规章制度时,她就把这一招视为最基本的要素。比如:在员工福利待遇的制定上,陶华碧考虑到公司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她决定所有员工一律由公司包吃包住……
  制度虽然这样制定了,但她还亲历亲为,总是在人们想不到的地方关心人、体谅人。公司里有一个厨师来自农村,父母早丧,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可他爱喝酒抽烟,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几乎都被他花掉了。陶华碧得知这一情况后,很是担心。有一天下班后,她专门请这个厨师到酒店喝酒。酒桌上,她对他说:“孩子,今天你想喝什么酒就要什么酒,想喝多少就喝多少。但是,从明天开始,你要戒酒戒烟。因为,你要让两个弟弟去读书,千万别像我一样一个大字不识。”这番语重心长的话,使这个厨师深受感动,当即表示戒酒戒烟。但陶华碧还是不放心,她只让他每月留200元钱零花,其余的钱则由她替他保管,什么时候他弟弟上学要用钱时,再从她那里支取……
  只是关心个别员工,陶华碧觉得还不够。每当有员工出差,她总是像老妈妈送儿女远行一样,亲手为他们煮上几个鸡蛋,一直把他们送到厂门口,直到看着他们坐上了公交车后,她这才回去……
  虽然没有文化,但陶华碧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帮一个人,感动一群人;关心一群人,肯定能感动整个集体。果然,这种亲情化的“感情投资”,使陶华碧的“老干妈”公司的凝聚力一直只增不减。在员工的心目中,陶华碧就像妈妈一样可亲、可爱、可敬;在公司里,没有人叫她董事长,全都叫她“老干妈”。
  公司的员工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各异,他们每天吃、住、工作、生活在公司,时间久了,相互间难免发生摩擦,但只要陶华碧一出面,问题就迎刃而解。就这样,公司全体员工在“亲妈妈”一样的呵护下,团结一心地为“老干妈”公司的迅速发展拼搏起来……
------------
“诚信”经营是发展的“硬道理”
------------
  “诚信”经营是发展的“硬道理”
  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陶华碧渐渐感觉到产品的对外销售成了大问题。怎么开拓市场,争取新客户呢?
  陶华碧朴实地认为,对内,这感情要体现在“真”上;对外,这感情恐怕就要体现在“诚”字上。不但自己要赚钱,而且也保证让别人赚钱;不坑人,不骗人,愿意与你合作做生意的人就多,你就能搞好销售。
  2001年,公司的一批麻辣酱刚销售到市场上,就有客户反映“有的瓶子封口不严,有往外漏油的现象”。陶华碧知道后要求相关部门迅速查处。一些管理人员向她建议说:“把这批货追回重新封口就行了,不然损失就太大了!”陶华碧却坚决地说:“不行!马上追回这批货,全部当众销毁,一瓶也不能漏掉!损失再大,也没有在市场上失信的损失大!”
  结果,这样的做法,虽然使公司损失巨大,却让人们看到了“老干妈”公司信守质量的决心,坏事变成了好事。“钱是一张纸,名声最重要,做老板首先要会做人。坑人骗人,人家口水都要把你淹死。”自从创办公司以来,“老干妈”公司的产品合格率一直是100%。
  陶华碧不仅对自身产品质量严格把关,遵守诚信,对各地分销商,她也严守“诚信”这一原则。
  2001年年初,广州有个销售商把“老干妈麻辣酱”的年销售目标定到了3000万元。陶华碧觉得这个目标太高,很难实现,就半开玩笑地说:“你如果真实现这个目标,我年终就奖你一辆轿车!”销售商听了也没怎么当真。到了年终,销售商真的完成了3000万元的销售额。这时,陶华碧毫不食言地奖了这位销售商一辆捷达轿车!这事传开后,销售商们都感叹道:“还是‘老干妈’最讲诚信啊!”
  凭着诚信,陶华碧在同行中赢得了广泛的信誉,企业不断壮大,品牌广为人知,利润逐年增加。诚信,为她带来了无尽的财富。
------------
陶华碧带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
------------
  1.有所付出就会有所收获,当付出诚信,你也便会收获诚信。
  2.做人还是应当保持一种最纯洁的本真善良,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成功做事之道。
  3.知识并不是决定财富有无的唯一力量,只要你有特长,有所追求并有所想法,决定你自己命运的只有你自己。
------------
龚如心
------------
  这位商人的遗孀,有着超人的经济头脑和投资才能,在商业上独特的眼光使得她成为香港商界的传奇。在丈夫失踪后的10多年间,她从幕后走向了台前,在她的执掌下,华懋集团的业务得到迅速发展,成为香港最大的私营地产发展公司,而她本人也成为《福布斯》富豪榜上的常客!
  “我觉得现在还有许多事情可做,需要做。但在很多事情上没时间,用不上力。用不上力的地方就该出钱,这样赚钱就很有用。要赚钱才能帮助更多的人。还有,我是做生意的,生意也就是我的事业,事业能成功,才能很开心,才有成就感。所以要奋斗!要成功!”。龚如心如是说。
------------
她的经历
------------
  1937年,出生于上海。
  1955年,当时只有18岁的龚如心与王德辉在香港结婚。
  1979年,王德辉与龚如心创立华懋集团。
  1990年4月,王德辉被绑架,下落不明,龚如心掌管生意。
  1993年,她花3000万英镑买下英国切尔斯菲尔德房地产公司14%的股票,这笔投资不久后增值到了1亿多英镑。
  1999年9月,香港高院颁令王德辉已死。
  1997年~2005年,历时8年的“世纪争产案”以龚如心胜诉落幕,400亿港元的遗产归入龚如心名下。
  2005年,位居《福布斯》世界富豪榜香港富豪排名第7位。
------------
于悲伤中力挽狂澜的女人
------------
  龚如心是香港华懋集团前主席王德辉的妻子,现在则是华懋集团的当家人。在最开始,华懋远没有今天这样丰厚的资金和世界性的盛誉,从华懋的发展历史和成长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女子的成长过程,一个商海女性的奋斗路程。
  王德辉祖籍浙江温州,出身于富有家庭,父亲是上海面粉大王,1949年举家南迁香港,改做塑胶进出口生意。王德辉在香港完成了中学学业,毕业那年,正值朝鲜战争爆发,父亲的生意一败涂地,王德辉没能继续升学,来到父亲的华懋公司做事,协助父亲东山再起。
  龚如心与王德辉青梅竹马,两人的父亲在一家公司共事,所以三四岁时两人既已认识。
  1946年,王德辉随父亲到香港读书,2年后返回上海找龚如心,从此开始拍拖,龚如心18岁那年嫁给了王德辉。
  在学历上,龚如心并不是很出色,她曾在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一个学期,后因病辍学;来香港后在玛利诺读了一年中五。毕业后到会计师楼任秘书,因为打英文信件拼错单词,遭老板斥责便辞职回家。1965年,王廷歆淡出公司,华懋便由王德辉掌舵。龚如心为了协助丈夫王德辉发展华懋,在商场上助丈夫一臂之力,特地跑到家居附近的学校专修英文。
  在创业过程中,夫妇俩勤奋努力,事必躬亲,不多时就由经营西药、化工原料发展至代理世界著名品牌的新兴石油工业产品、农业产品及饲料等,成为世界有名的大公司。在协助夫君经营的过程中,龚如心充分发挥了自己潜在的才能,主动把握市场动向,和王德辉一起做出正确的决策,并逐渐形成独有的经营风格。
  华懋在两人的合力经营下,名气越来越大。但是夫妇二人却并不就此满足,虽然化工业很赚钱,但是单单以此为经营支柱,能够应付未来的经济局势吗?不约而同,两个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房地产。他们在香港经济低潮时摸准最底层和最广大的消费者需求,独具慧眼,开发新界地区,在沙田建造了大量大众住宅。
  他们充分发挥善于经营的特长,由买地、建房至销售、租赁、管理、设立财务,一家独揽,而且向买方提供按揭分期付款服务。可以说,华懋在地产界的这种经营方法,在当时开了先河。这一成功举措使华懋飞速发展,也奠定了它在香港地产界的地位。
  虽然华懋并非王德辉和龚如心所创,但却是在他们手中成为了地产巨头。
  到20世纪70年代,华懋已成为香港最大的私营地产商之一,参与了香港700多个地产项目的开发,有华懋标志的楼宇几乎随处可见。
  20世纪80年代,华懋更是如日中天,1987年曾安排公司上市,最终因未能与包销商达成协议而告吹。
  但此时的龚如心还只是站在先生王德辉身后的女人,虽然很多重大决策是她和王德辉一起做出的,但龚如心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
  虽然华懋在夫妇二人的努力之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付出的代价也是沉痛的!
  尽管王德辉、龚如心夫妇生活作风一直都很低调,但他们却引起了匪徒的注意。1983年年初,王德辉与龚如心在驾车上班途中,被几名匪徒手持刀枪绑架。匪徒把王德辉放进一个大冰箱内运返匪穴,把龚如心释放回家,让她准备巨款赎人。等到龚如心将1100万美元汇到指定的一家台湾银行账户后,王德辉获得释放。
  此案由于绑匪计划周详,案情错综复杂,在当时轰动了整个东南亚。王德辉和龚如心一夜成名,真正成为公众焦点人物。这次的绑架虽然没有造成什么伤害,但却给夫妇二人留下了心理创伤。而且灾难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1990年,当王德辉第二次被绑票。龚如心在交付完绑匪要求的6000万美元的赎金后,却没能换回丈夫,王德辉从此杳无音讯。龚如心在失去丈夫的悲痛之中,承担起华懋的全部生意,一身肩负决策重任。
  于是,她开始学着走出幕后,走入公众的视野,出现在社交圈里。起初,人们不能不对龚如心持怀疑态度。从她的迷你裙和T恤穿着来看,她显然是位不屈从传统的女性。而人们也无法把她与电影、电视中的商界女强人相提并论。《资本家》杂志曾这样形容她:“在上海出生的龚如心,身高仅5尺,穿着银光闪闪的短裙,发上结了两条辫,活像蹦蹦跳跳地赶往商场的时髦少女。”传媒因此冠之以绰号“华懋小甜甜”。
  这样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女孩子,像是邻家小妹的样子,是否能真正管理好一家大型公司呢?
  龚如心自己又何尝轻松,她知道自己身上背负的重担,多少人在等着看她的笑话,公司里的员工也在怀疑新任主席的能力。后来,龚如心回忆起自己当时的情景时说:“我做得好的时候,人家说都是因为我有先生打下的基业;事情不理想时,他们说我拖垮了我先生的公司。”
  在众人怀疑的眼光中,龚如心学会了迎头而上。
  事实证明,她完全有能力运作华懋,她是一位出色的女总裁。
  1994年,龚如心开始不断收购物业,并斥资逾40亿港元,一口气鲸吞香港中区多栋商厦,成为中环女地王——她以6.5亿港元购入华人银行大厦,以8.8亿港元购入宏记大厦,更以10亿港元购入东方有色中心,锋头一时无二。
  现在看来,龚如心最成功的一笔投资便是对英国的地产公司切尔斯菲尔德的股票收购。这也是她最得意的一笔投资,1993年花3000万英镑买下英国切尔斯菲尔德房地产公司14%的股票,这笔投资不久后便增值到了1个多亿英镑。1996年,龚如心成为切尔斯菲尔德的董事。
  当年在香港靠“炒房子”起飞的华懋如今已俨然转型成一个巨无霸企业,从主业地产拓展到生化、娱乐、酒店、工贸和IT等领域。自1990年4月王德辉被绑架失踪龚如心接手华懋的16年来,华懋的资产已翻了好几倍。
  经过几年奋斗,华懋集团已成为香港土地和物业储备最多的公司之一,是香港最大的私营地产发展公司之一。有人开始把她称为香港的“楼宇皇后”和“香港女首富”。
  龚如心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换来了今天业内人士的承认,也被普通香港人誉为“神奇女子”。
------------
龚如心赚钱智慧之一:永不停止的脚步
------------
  在骨子里,龚如心从来没有放松过自己,特别是担任华懋主帅后,更是全身心投入工作。她对工作一丝不苟,每天亲自聆听下属汇报业务发展情况的时间都要超过1个小时。
  华懋的规定是6点下班,不过龚如心从未在这时收过工。10多年来,华懋广场15层的华懋总部成了龚如心工作和生活的中心。她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才睡觉,早上9时前又到了公司,甚至在夜里一两点钟,下属也时常会接到她的电话。
  龚如心说:“我根本就没有空闲时间可以玩!”她只是在周日放假时稍稍起晚一点,但是下午会重新开始工作。至于消遣,她觉得工作本身已是“最好的消遣”。
  龚如心开始这样打拼之初,是想让大家认识到,她的成功并不仅仅是“王德辉的太太”使然,而是自己也要做一番事业。
  但到最后,她发现,工作已经成了她生命中的一部分。她对朋友解释说,自己如果晚上不工作,就会睡不好觉。
  不仅仅如此,龚如心并不像很多老式企业家那样故步自封,她一次又一次地及时调整路线,在专注本业的前提下,将目光投向了生物科技行业。
  目前,她在美国投资了7个生物科技项目,其中4个已经上市。比如美国上市公司“基因实验室”,她就持有13.32%的股权,是该公司最大的单一股东,而这家公司是美国著名的生物制药企业。
  龚如心称自己最开心的事就是投资。她说:“我觉得现在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需要做。但在很多事情上没时间,用不上力。用不上力的地方就该出钱,这样赚钱就很有用。要赚钱才能帮助更多的人。还有,我是做生意的,生意也就是我的事业,事业能成功,才能很开心,才有成就感。所以要奋斗!要成功!”
------------
龚如心赚钱智慧之二:永远有一颗年轻的心
------------
  龚如心天性开朗,喜欢青春的装束,她觉得自己很年轻。在公司里,她也不摆上级长者的架势,很喜欢也很容易与年轻人沟通。她每次出现在大家面前,总是“甜甜的笑脸”。
  龚如心的兴趣很多,但时间很紧,做事、坐车、吃饭、睡觉,生活得有些单调。偶有余暇,她喜欢跳舞、看话剧、看艺术展览。除话剧外,中国传统的折子戏也是她所钟爱的。她喜欢读鲁迅的小说,认为简洁而深刻。
  龚如心还是一位富有才华的女性。她早年习画,后改学室内设计,事实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以至即便从商后,一度所持护照在职业一栏填的仍是“室内设计师”。她亲自设计的“心连心”图案,成了她领导的华懋建筑物上随处可见的标志物。联合国发行的纪念奥运百年的《如心如意》和庆祝香港回归的《心连心》首日封上,也都留下了她的水墨作品。
  “超短裙+羊角辫”的招牌装束,是有“小甜甜”之称的亚洲女首富龚如心最突出的标签。她身材娇巧,步态轻盈,如果单从背影来看,宛若一个时髦的少女。
  人们对龚如心的独特发式屡有非议,但龚如心自己并不觉得独特。她说,请人到家里来做头发,既麻烦又浪费时间;而每天自己洗头、梳头是目前国际流行的自我保健方式,何乐而不为?
  遇到盛大的日子,龚如心还在脑后加编一根小辫,并在头顶上别一枚鲜红的小发卡。
  “哎,你知道自己多少岁吗?”最反对她扎两个小辫的妈妈常这样唠叨她,“像什么样!”
  被称为“亚洲最富有的女人”的龚如心生活异常简朴。她透露,她每月的个人支出不足3000港元。她平时不上街也不买东西,头发自己剪,护肤品也只用非常简单和普通的产品,甚至都不会到美容院去洗面。
  她不像一般的富豪,出入有名车,吃的是豪华海鲜,住的是别墅大屋,穿的是世界名牌,相反,她一切只是随兴而为。她常常婉拒吃山珍海鲜的邀请,一个人在房间里吃点青椒或胡萝卜等小菜。她毫不掩饰自己长期对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食品的喜爱,这并不是因为便宜,而是因为“的确味道不错”。外出公干或是在港巡视楼盘,麦当劳、肯德基是她常去的地方。餐桌上的浪费她不能允许,吃不了的时候,自己打包带回去。
  的确,全球著名公司的老板,很少有像龚如心这样率性而为的。
  龚如心自己的生活虽然极其节俭,但却热心公益事业,那些请求龚如心赞助公益事业的人士发现:很多富豪需走上好几圈才能募得钱,不过他们事后一般也并不过问;龚如心则会答应得非常爽快,但在事后会非常留意款项的用途。如果费用超支,她一般也不会再多给——在她看来,这是个原则问题。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