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桃花映面宋美龄

阳武 (现代)
与生俱来的美丽和魅力:桃花映面宋美龄 作者:阳武
  她,具有与生俱来的美丽和魅力;她兼有东方女性的典雅和西方女性的潇洒;她,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光芒四射。或许你已经习惯了一个作为社交名爰的宋美龄,习惯了一个作为蒋介石外交工具的宋美龄,但是当此书首次把一个像是邻家小妹一般的宋美龄形象展现在你面前时,你是否会有不一样的感动?抛开宋美龄曾经扮演的历史角色不谈,作为一个女人,她的一生又有着怎样精致的故事?横跨三个世纪的人生历练、游历中西的文化熏陶、尝尽荣辱交替的家国沧桑……
  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
  第一章 少年雅趣
  一、稚幻童年上海虹口(1)
  百年前,这里没有灯红酒绿,没有车水马龙,没有小贩的吆喝,没有大贾的喧嚣……
  这里,有的是绿茵环绕,林木丛生,有的是柳绿花红,蝶飞鸟鸣……
  这里,没有山,却有水,一条小河,弯弯潺潺,清澈欢畅……
  这里,既是一派生机,又是一片幽静。
  风水先生说,这里“砂环水绕,灵气所聚”,是建屋居家的灵杰之地。
  有一个男人来到这里。
  他,就是为这个世界生养教育了足以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三个女儿的父亲——宋嘉树。
  宋嘉树,又名查理·琼斯·宋,字耀如,祖籍海南文昌,颠沛流离海外多年。回国后,在上海理公会基督教做牧师,薪金不多,但可维持生活,然而上司林乐知的歧视和排斥,让他有太多太多的怅惘和不平。
  当时,宋嘉树的任务是兜售英文版《圣经》和中文版《新约全书》。《新约》是由卑治文和克陛存译成古汉语的。装潢精致,价格昂贵。在当时的中国,只有中产阶级才读这种书,不是因为只有他们信教,而是因为只有他们才买得起。
  穷教徒也要读书,不少中国人也读自己的《圣经》。19世纪90年代,中华长老会印刷厂出版的《新约全书》最便宜版是外籍版本价的三分之一。作为商家,利润是微薄的,但薄利多销,还是有赚头的。
  宋嘉树是一个非常聪明而又活络的青年,他看准了这一商机,辞去神职,决意改弦更张,转道工商界。
  他创建了“华美印书馆”,与美国圣经协会订立合同,出版《圣经》中文本。资本渐集之后,他又与人合伙开办面粉厂,成为上海最早的买办之一。
  从此,宋嘉树开始发迹,逐步成为了上海滩上有名的百万富翁。
  因为饱受过海外漂泊、居无定所之苦,他立志宏扩家势,免于后人再遭磨难,遂决定在上海建筑宋氏家园。
  经风水先生颐指,他看中了这块宝地。
  宋嘉树终归是闯荡过世界的人,终归是领略过欧风美雨的汉子。优质教养和中国人的血气,使他不喜欢老城街道的狭窄与肮脏,他更讨厌那些有钱人选址时尽量靠近洋人领事馆以求庇护的心态。他喜欢优美的环境,喜欢开阔的视野,喜欢清新的空气,更喜欢远离洋人的独立。
  这只是一个方面。
  更重要的,是为了未来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了宋氏后代有一个自由的小天地。
  于是,宋嘉树自己设计了这座宋氏宫殿 —— 一所中西合璧、风格独特的建筑。
  在这个石墙环绕的院内,有两幢房子:——前排是幢二层楼房。在这座楼房的底层,有主人的书房,有餐厅,有配备红木方桌和立式小凳的中式客厅;还有摆设着钢琴、舒适的扶手椅和沙发的西式客厅。沿着油漆锃亮的木制楼梯登上二楼,宽敞的游廊显得气派不凡,尽头通向一个宽阔的凉台,可供一家人露天就餐和聚谈。楼上有4间卧室并建有近代化设备的浴室。浴室里装有考究的苏州澡盆,盆外表镶着名贵的柚木龙雕,内里是洁白如玉的釉质陶瓷。此外,还专门辟有孩子们的游艺室。
  这在当时,是相当豪华的了。
  ——后面一排平房。是厨房、贮藏室和佣人间。
  ——房后有一块菜地。宋嘉树一有闲暇,常在这块菜地里劳作。
  孩子们一边观看父亲耕耘,一边嘻戏。
  在这片家园中,宋嘉树特意从美国买回了他喜爱的棕榈等植物,对居住环境进行刻意装点美化。他深深懂得,人的心灵美需要环境熏陶。
  公元1897年3月5日(清光绪二十三年二月十二日),就是在这座宋氏王宫中,一声清脆的哭声划破宋宅寂静,宣告着一个生命来到了人间。
  她,就是宋家的第三个女儿宋美龄。
  据说,宋家三姐妹的出生,都具传奇色彩。她们的母亲倪桂珍观察过天象:——大女儿霭龄出生时,月亮是圆的,说她的婚姻是美满的;——二女儿庆龄出生时,月亮是弯的,说她的婚姻不会圆满;——三女儿美龄出生时,月亮是昏的,说她的婚姻之路不会明快顺当。
  当然,这充满着迷信。但很多中国人信这个。
  实际上这只是文刀们以她们后来的生活模式所作之追记。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天才也好,美丽聪颖也罢,这位小公主一出生,就受到了男主人的宠爱。他轻轻地抱起这个刚来到人世的她,情不自禁地在她的小脸蛋上亲了又亲。
  这位小公主很有个性。
  她挥舞着小胳膊,蹬踢着小腿儿,小嘴巴嘟嘟地咧咧喷吸,她不哭,却口水喷了这家男主人一个满脸。
  “好家伙,刚出世就反抗爸爸了!哈哈哈哈!”
  他乐呵呵地笑着,轻轻地把孩子交给妻子:“好好带,这孩子日后定有出息。”
  妻子倪桂珍报以微笑。
  她认同丈夫的祝福,在自己胸前轻轻而有节律地划了一个十字!
  在父母创就的这个优裕温馨的家园里,小美龄一天天长大。
  她不但受宠于父母,还受宠于早她来到这个家庭的兄姊!因此,她天性活泼,而且养成了任性的脾气。
  一、稚幻童年上海虹口(2)
  美龄蹒跚学步了。
  一些传记这样描写:冬天,母亲给她穿上厚厚的棉袄,使得本来就胖嘟嘟的美龄显得更圆了,活像一只满地滚动的大皮球。于是,她的一位爱开玩笑的叔叔便送给她一个绰号叫“小灯笼”。
  因为衣服穿得太厚太笨,加上太胖,所以,每走两三步就会摔倒。不过,由于有厚厚的棉袄的保护,她却从来没有摔伤过。
  她的头顶上扎着两根小辫子,用红头绳绑起来,再卷起一个小圆环,就像是螃蟹头上的一对小眼睛,人们叫它“螃蟹眼”,这是当时小女孩中最流行的发型。母亲总是给她穿那种在背后开口系扣的花布短罩衣,脚上穿着猫头鞋。猫头鞋两旁伸出两只猫耳朵,上面还绣着猫胡须和猫眼睛,走起路来格外神气。
  起初,母亲把美龄打扮成小女孩的样子。可是不断长高的美龄,行为举止却越来越像一个男孩。像中国千百万老百姓家庭一样,“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再老三”。不同的是,美龄接手的不是二位姐姐的旧衣,而是哥哥宋子文的男装。
  子文长得太快,衣不待旧便嫌小。因此,少年美龄几乎完全被打扮成了一个小男孩。
  女着男装便显俏。夫妇偏爱这个有个性的小公主。
  蜜桃成熟时节。
  院墙外,正有一排桃树,又大又鲜的蜜桃,挂满枝头伸进院墙,像小姑娘探露着的笑脸,引诱得小美龄直流口水。
  儿时的三姐妹,成天在这里戏耍,这满枝鲜桃,谁不爱煞!
  美龄脱下鞋,光着脚丫,爬上自家的风景树,翻过围墙,再爬上桃树,伸手摘下蜜桃,一个一个扔给小姐姐们,然后干脆自个儿倚靠桃树上享受。
  又甜又香的桃汁,顺着嘴角流淌……
  好桃,胜似王母娘娘的蟠桃!
  正在尽情享受时,突然传来一声吆喝,桃树的主人来了。
  美龄急了。
  树干好高好高,一时下不来……
  口衔半块桃,吞吐不得……
  她吓得大哭!
  哭声惊动了宋嘉树。过来一看,又好气又好笑。
  他一边向人连连道歉,一边伸起手臂把美龄从桃树上抱下来。
  小美龄不哭了,也不敢哭了。
  她等待父亲的训斥。
  父亲向她瞪瞪眼,看她一脸憨态,却笑了。
  二、不学女红
  这个家庭充满着欢乐,充满着温馨。
  这个家庭是一个有教养的家庭,孩子们从小就要接受树立责任心的教育。
  这个家庭又是一个十分规矩的家庭。尽管耶稣主政着这个家庭主人的灵魂,中国传统习俗一样使他们循规蹈矩。
  那个时代,一个中国男孩,就要“之乎者也”读五经四书。因为只有这样,他们将来才能立世、做官、做人。而一个女孩,则都应学“女红”,即要学会针线刺绣。因为只有这样,将来才能嫁人。男人需要女人服侍,女人必须学会服侍男人。
  宋夫人不喜欢针线活,却希望女儿们精通此艺。
  她请了一个既能识文断字又精通刺绣的女师傅,教女儿们刺绣。
  刺绣,就是在绸布上绣出各种美丽的图案,或牡丹对开,或梅花连枝,或鸳鸯戏水……
  学刺绣,不但可以练就女性家务技艺,更能磨练人的情性,训养闺秀的情操,使她们变得温柔贤慧勤劳,激发她们的爱美之心。
  开始时,美龄学绣也是挺认真的。飞舞着的五光十色的彩线,在丝绸上竟然绣出各种花卉、小动物、山水云树……
  她好奇。她觉得很好玩。
  因为她最小,她一会儿跑到大姐身边,看看大姐绣得怎样;一会儿又跑到二姐身边,看她绣得好不好,总是格格地笑个不停。
  二姐温顺贤良,干什么事都很投入,都很认真。
  大姐天性豪放,当然性急。她对这种静坐半天才能绣出一条花边的光景感到沉闷无聊,她一点儿也不愿意学这活计。但是她又不敢违抗慈命,于是她便设法捉弄刺绣师傅。
  美龄很快成了大姐的“帮凶”。
  在上海方言里,“女工伙计”与“女叫花子”的发音很接近。大姐就利用这个双关语大做文章。
  每天刺绣一开始,三个女孩就轮流把这个“女工伙计”喊着“女叫花子”,然后似认真地问这问那。大姐带了头,小妹便跟着来,叫一次,便嘻嘻哈哈地笑个不停。
  开始,女师傅不明原因,还以为她们学习很认真。后来她终于发现了她们的秘密。
  她们惹火了这位女师傅。
  一次,正在三姊妹笑得不可开交时,女师傅气呼呼地说:“你们再笑,我不教了!”
  小女孩们一听说“不教了”,如遇大赦,欢天喜地地跑出了门。
  美龄跑得比两个姐姐还快。
  听说几位女儿惹师傅生气,宋夫人将三姊妹叫到一起,严厉训斥,指责她们玩这种把戏,太没有礼貌。
  一气之下,宋夫人要对她们进行惩罚。
  幸亏宋嘉树及时回到了家。听了事情原委之后,呵呵一笑,说道:针线刺绣之类,学会当然很好,既然她们不愿意,不学也罢。那些东西花几块钱就可以买到,而且会更好,何不腾出时间教她们读点儿童读物,学点有用的东西。
  看着父亲温和的笑脸,听着父亲亲切的话语,美龄的一对美丽的大眼睛一眨也不眨。
  她爱父亲!
  三、恶作剧
  小孩子天性好动,好玩,喜好亲近大自然。
  宋嘉树建筑这个家就是想让子女有个活动空间,玩个痛快。这一点,直到他的几个女儿到美国后仍然念念不忘:“在家里,爬树,在院子里跑,同父亲骑自行车一起穿过狭窄的乡村道……有多少快乐的夜晚,钢琴伴随着父亲演唱那声调奇异的美国南方民歌。”
  父亲对她们是溺爱的。父亲对她们的放任却养成了她们乐于融入大自然的人生境界。
  不必学女红的禁令一解除,宋美龄伙同大姐、二姐、大哥他们,拼命到大自然中寻找乐趣:他们故意放着大门不走,而是爬上不高的院墙,再翻下去跑到外面,像越狱的囚徒逃跑,或者像飞檐走壁的江湖大盗,追寻欢乐;他们跑到农民的稻田里,捉小鱼,捉青蛙,甚至踩倒一片一片庄稼;他们和许多农家小孩结成朋友,一起游戏。
  ……
  小孩子有时异想天开。一旦放纵,离开大人,便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来,甚至搞恶作剧。
  一次,他们在农家地里看见一个南瓜个儿特别大。大姐、二姐、大哥一个跟一个,想抱起这个南瓜,他们谁也抱不动。
  小美龄斗能地走上前去。她也想试试。
  “去!去!看你丁点小,也想充大”。大姐霭龄向来都是命令式的。
  二姐拉过小妹妹。
  小美龄依偎在二姐的怀中。
  霭龄突发奇想。
  “我看,我们用水果刀在南瓜上挖一个洞,怎么样?!”
  “好!好!”
  小美龄拍着胖胖的小手,跳着,喊着。她赞成大姐的想法。
  她拉过大姐,踮起脚跟将圆嘟嘟的小嘴附在大姐的耳根:“叫哥哥拉泡臭屎……”
  别看大姐对小妹有时很凶,但大姐喜欢小妹,因为她聪明伶俐,从不怄小气。
  大姐同意小妹的意见。
  一个好生生大南瓜,被他们挖出一道口子。
  子文往里面拉了一泡臭屎。
  他们又扣上挖下的一块。
  他们欢快地追打着回到家里。
  事情终于被发现了。
  田主把瓜摘回家切开吃的时候,发现了这个恶作剧。他四处打听,有人说看见宋家几个孩子在瓜地里鼓捣过,可能是他们干的。于是这人便拉上几个老乡,踏进了宋家的门。
  远远看见几个陌生乡民向自家走来,小美龄知道他们撞祸了。
  她飞跑着告诉大姐。
  几个孩子吓得藏到后院的角落里不敢出来。
  母亲一边安慰这些乡民邻居,一边差佣人寻来孩子。她要当着农户的面,教训自己的孩子。
  就在她遍寻不见的时候,宋嘉树又一次及时回到了家。
  他详细地询问了情况,给了农家厚重的赔偿。然后与她们订下了一项君子协议:要求乡邻们不要惊吓他的孩子,请允许他的孩子照旧在田野里玩耍,如果孩子们不懂事糟害了谁家的庄稼或什么东西,只要报来损失数量,他都愿意加倍赔偿。
  干戈化为玉帛。
  乡民们满意宋家主人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他们却很难理解。揣着钱出门,一个个摇着头。
  送走乡邻之后,宋嘉树从后院找回孩子们。
  在父亲面前,几个孩子看着父亲,各有所想。
  霭龄自恃与父亲志趣相投,她承担了全部责任……
  二姐温和的眼神中,带有悔意……
  小美龄意欲挺身而出,大姐捏了捏她那胖胖的小手。
  小美龄只得直达达地望着父亲。欲言而止。
  看到孩子们疑惧的眼神,宋嘉树没有了责备,更没有了呵斥。
  他安慰他们,问题解决了,没有事了。
  他说,玩是你们的天性,今后只管放心大胆地去玩。
  不过他指出,玩得痛快是好,可不能再搞恶作剧。
  后一句话,宋嘉树望着门外,似乎是对别人而言。
  为了消除孩子们的顾虑,宋嘉树和蔼地望了望霭龄,在庆龄和子文的后脑勺上轻轻地拍了拍。然后他抱起小美龄,亲了亲她的小脸蛋,接着又挠她的胳膊窝,只惹得小美龄格格地笑个不停。
  孩子们又高兴地游戏了。
  美龄越来越崇拜父亲了。
  她这样评价:父亲对我们几个孩子可以说娇纵放任,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使我们养成了一个信念: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大千世界皆受我们的支配。这扩大了我们的欲望,使我们懂得了只有以非凡的干劲和永无止境的进取精神,才能实现鸿鹄之志。
  四、一个小精灵(1)
  游戏是孩子们的乐趣。
  少了家庭的束缚,美龄和姐姐哥哥同邻村的许多小伙伴成了好朋友。
  他们常在一起游戏。
  小孩子是喜欢捉迷藏的。捉迷藏不但空间宽广,而且可以锻炼和测试一个小孩子的胆识和智慧。
  在小伙伴们捉迷藏的时候,小美龄嚷着也要入伙。
  但孩子们都想法子把她甩开。因为她不大会捉迷藏。
  当然,因为大姐的爱护,她有时也会被小伙伴们接收。再说,小美龄从小就有一股缠劲,而且有不获全胜不收兵的恒心毅力。
  轮到她躲藏的时候,她太卖劲了,以致那些小伙伴们无法找到她。
  而该她找人的时候,因为胖,行动迟缓了许多。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她太认真,太投入。
  一次捉迷藏活动中,那些大孩子们想了一个主意,甜言蜜语地哄着她说,“你是个机灵鬼,从现在起,你站在花园里,闭上眼睛数一百个数,再找我们。”
  美龄用圆滚滚的小手捂住自己的眼睛。
  她可没那么傻,她的手指缝隙让她追寻小伙伴藏到何处。
  可她特认真。不是说要数一百下吗?她耐着性子数呀数。那时她还不会很顺利地一口气数到一百,数着数着便乱了套,而且把从手指缝中追寻伙伴的事全忘到脑后去了。好不容易数到一百了,睁眼一看,四下一遍沉寂,哪里还见得到小伙伴的影子。
  她找了半天,还是没有。
  霎时她明白了:他们一定骗了自己,他们一定到远处找了个地方,在做一场新的游戏。可能他们正在嘲笑自己呢。
  一种被抛弃被轻视被戏弄的感觉堵在了心头。
  她恨这群小伙伴。
  她甚至有点恨她一直崇拜的大姐。
  ……
  站在原地,她不再找他们。她要以退出行为表示她对他们的不满。
  她太小了。
  虽然她愤怒,但是,眼泪终于控制不住地流了出来。
  她恨自己小。
  她盼望自己快快长大。像大姐那样大。
  正在这时,霭龄走了过来。
  大姐将她搂进自己的怀中,怜爱地为她擦干眼泪,轻轻地捏了捏她那圆浑浑的漂亮鼻头。
  “姐姐,我能长大吗?像你那样大?”美龄睁着泪水朦胧的大眼睛问。
  “能,你一定能长成一个大人!”姐姐回答道。
  小美龄笑了。
  她不再恨大姐了。
  从此,她跟着大姐。大姐到哪里,她也要到哪里。
  就在小美龄5岁时,霭龄和庆龄要到一所外国人办的学校去读书。听到这个消息,小美龄吵着也要去。
  父亲宋嘉树说,听老师讲,学校可不是捉迷藏的地方,你真的想去吗?
  想要干的事是一定要干的。美龄从小就是这个个性。她坚定地回答父亲,我一定要去。
  来到学校后,同姐姐们住在一起。每天,美龄都要帮姐姐抹窗户、扫地。晚自习后,她还为姐姐和同室的小朋友准备好茶水。
  这所学校有两栋房子,一栋是宿舍,一栋是教室。宿舍用瓦斯灯照明,教室则是电灯。从教室通往寝室的过道很暗,夜晚则一片漆黑,许多小女孩都怕走这段路,夜晚更无人敢走了。
  可是,美龄却不怕。老师很赞赏这个小精灵。
  一天,老师批评那些胆小的小女孩,表扬小美龄的勇敢。
  老师说,你们怎么不能像美龄那样走过去呢?
  受到老师的表扬,美龄觉得很高兴。
  可是,她心里也有余悸呀。
  其实,她同那些小女孩一样,也挺害怕的。但光有害怕不行呀!再说,姐姐们上课去了,小伙伴们上课去了,独个儿留在寝室,一到晚上,寝室里一片黑暗,室外树影斜映到窗上,不时晃来晃去,偶尔的一声鸦鸣,那才煞是吓人。
  她没有将这些感受告诉老师。
  其实她每次通往黑黑的过道时,总是要鼓足勇气,为自己壮胆。或轻声唱歌,或干咳一声,或叫一声……
  她心里想着耶稣,心中装着上帝。
  ……
  久而久之,心中的恐惧终于爆发了。她常常从噩梦中惊醒,甚至尖叫起来。
  细心的老师发觉了这一现象。
  第二天,老师便通知了宋嘉树。小美龄被接回家中。
  儿时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很长时间宋美龄没能摆脱这种挫折,这使得她难以与人推心置腹。自恃其强的心理,使她为了尊严而容易激动,甚至有时盛气凌人。
  可怕的是,在她过分激动的时候,全身就会出现红色的肿块或疹团,这种慢性皮肤病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她。为治疗这一顽症,西医、中医,甚至土法治疗,她都试过,由此还引来种种传说。牛奶洗澡即是一例。
  当然这是后话。
  美龄回到家里,父亲请了一位老秀才,专门教她古典文学。
  这位老秀才瘦高身材,但他很有学问。
  有意思的是,那老头稀稀拉拉的头发竟然也缠了根又细又长的辫子,一边念着古文,一边摇头晃脑,辫子随着节奏扫来扫去。
  每天面对这样一个干瘪的老头,反复背诵枯燥无味的古文,一坐下来就是大半天。日子一久,小美龄心中不知有多烦。当然也有高兴的时候,她感到这个老头长相有点滑稽,也就学着他之乎者也,但这个先生完全没有父亲那么和蔼,那么可亲,而且这个先生似乎没笑过,好像不会笑一样……每每这时,她就要走神。老头儿便挥着戒尺呵叱起来。而且只要老头儿的辫子一摆,就像发出了信号,美龄就要读书了。
  四、一个小精灵(2)
  美龄恨死了那根又细又长的辫子,恨死先生摇晃着脑袋,入情入痴地咀嚼古文。
  不过,小美龄也常常进入角色——但她不是做学生,而是做观众——一个惟一的观众。她决定戏弄一下这位老头。
  一次,她找了个借口,溜到先生的坐椅后面,悄悄地把先生的长辫子捆在了椅子后背横杆上,然后回到自己的座位。
  她很认真地学着先生,唱读古文……
  她扮鬼脸给先生看,激他发火。
  ……
  先生终于发现这位美丽的小姑娘压根儿就没有认真读书,他跳将起来,要惩罚这位调皮学生。
  先生刚要站起来,突然猛地向后一拽,摔倒在地,椅子也跟着翻了。
  小美龄好一阵紧张。
  但心里却在笑。
  老秀才火了。他顿足捶胸地告到宋夫人那里。
  这次没有逃脱厄运,母亲狠狠打了美龄一顿屁股。
  老秀才再也不肯给美龄上课了。
  小美龄一阵轻松。
  这年美龄8岁。
  五、就读女塾(1)
  罗比·尤恩森在《宋氏三姐妹》一书中这样描写了她们的家庭:“尽管这个家庭充满着欢乐,它却是一个有教养的家庭,孩子们从小就接受树立责任心的教育。它又是一个十分规矩的家庭。”
  宋嘉树夫妇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对三姐妹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母亲倪桂珍是个斯巴达式的女人。按宋美龄后来的话说,“母亲的个性,处处表现出她的严厉刚强,而绝对不是优柔善感的。”这位母亲,几乎在孩子还没有离开襁褓时,就领着他们做祈祷。这些养成了宋美龄后来处事与做事的善心和恒心。
  母亲对孩子们的影响是大的,当然父亲也不例外。
  在宋嘉树看来,最先进、最科学也是最伟大的教育方式,应是符合孩子天性即个性的教育方式,任何扼杀或窒息孩子天性的举动,都是愚蠢和罪恶。
  宋嘉树不只一次地对人说:“只要100个孩子中有一个成为超人式的伟大人才,中国就有400万超人,还怕不能得救。现在中国大多数家庭不能全心全意培养子女,我要敢于为天下先。”
  宋嘉树和妻子倪桂珍制定了现代型的“斯巴达—基督教”教育模式:在充分发展孩子美好天性的过程中,训练他们成为具有基督教精神的斯巴达式勇士。
  早在1898年,宋嘉树和长女宋霭龄一起编了一份《上海儿童报》,主要文章都由孩子们自己写。在这个自由的天地里,孩子们可以充分想象,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宋嘉树仅仅是他们的朋友、印刷者和忠实的读者。当然也是他们最热心的评论家。
  孩子们自由地在这个小天地里施展才干。
  这份报纸一直办到他们最小的两个孩子子良、子安进入中学为止。
  这个家庭中,英文成为孩子们的首选课程。宋嘉树说:“学英文是为了睁开眼睛看世界,是为了将来留学长知识学本领。”
  他并不反对学中文。他说:“将来报效祖国,国文一定要好。”他坚信未来中国的领袖人物一定要学贯中西。
  宋家三姐妹启蒙就读的学校是上海三一堂女塾。
  当时上海有地位的中国人认为,中西女塾师资优越,所以都把女儿送入中西女塾而不入三一堂女塾。但宋嘉树认为,中西女塾只是美国监理会中国教区的橱窗,它被林乐知所控制,把美国社会的坏东西带进了上海,而且这所学校的英文名字又是以前那位不让他留在美国学医的马克缔那主教命名的。宋嘉树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这种学校,在感情和理智上他都无法接受。所以,他把女儿送进了以金汉声小姐为校长的三一堂女塾。
  三一堂女塾坐落在上海八仙桥侧,离宋家不远,校长金汉声自称三一堂女塾师资并不比中西女塾差。1898年秋,宋霭龄进入三一堂女塾。当时,因为交通不便,从宋家到学校要走很长一段路程。聪明的霭龄找到了一条捷径,可以直接穿过吉伯路上的教堂到达学校。次年,庆龄也被送到了三一堂女塾读书。
  当小美龄看到两个姐姐都上了女塾之后,在家里失去了玩伴,而且看到两个姐姐上学后的神气样,她也吵着要上学。
  宋嘉树看看小女儿不达目的不干休的架式,觉得霭龄也是5岁上学的,是她的榜样。再说,庆龄也在学校,有二位姐姐照顾,不应有什么问题。也就在美龄刚刚5岁的时候,三姐妹做了同一学校的学生。
  宋嘉树决心送美龄上学堂,还有一条重要的理由是,教育应当是社会的,不管家庭教育多好,也不能代替集体生活的训练。孩子们大了总是要走上社会,独立地面对社会的各种挑战。他认为,她们不应当是象牙塔中的公主,更不应当是笼中的金丝鸟,她们应当是弄潮儿。
  美龄上学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小美龄欣喜若狂。
  这是她第一次真正离开家。
  家里给了她一只浅底箱子。这是一只漂亮的、漆黑发亮的箱子,也是她私用的第一只箱子。
  她很高兴地将她自己的衣物作了清理,选择了她的必带物:漂亮的衣服、裤子,可爱的小玩艺,还有必不可少的巧克力糖和一小盒黄油奶糖……
  可是,当她把所有的这些东西装进去时,还没有把箱子装满。
  她皱着小眉头,环视小房间……
  她决定将棉衣棉裤也装进小皮箱。
  做完所有这一切,她再次环视这间她熟悉的小天地。
  “上帝啊,我就要离开这里了,我要出远门了,再见了……”
  这时,她心里又难受,又紧张,甚至有点恐惧。她感到眼泪就要流出来了。
  “现在你还可以改变主意,是上学还是留在家里?”父亲看出她的心思,亲切地要她自己决定。
  小美龄歪着脑袋坚定地回答说:“上学。”
  不过,喉咙里充满着梗塞。
  一切准备妥当,宋嘉树提起箱子,牵着小女儿走出了家门。
  这天,小美龄穿得整整齐齐。她下身穿着一条绿裤子,上身穿一件方格呢衣,紧贴着父亲,动身走向这个大千世界。
  当校长理查森小姐在自己的办公室见到宋嘉树和他的梳着小辫的女儿时,觉得好奇又好笑。便用英语认真地说:“你真的想上学吗?”
  美龄执拗地昂了昂头,脱口用英语回答道:“我想上学胜过了一切!”
  五、就读女塾(2)
  理查森小姐大吃了一惊,对宋嘉树说:“这个小女孩能用英语对话?”
  宋嘉树说:“没什么,我的子女在他们刚学会讲话时我就教他们讲英文。”
  理查森小姐说:“不过,她的年龄还是小了一点,也好,就让她作为寄宿生先试读一下吧。”
  ……
  当与父亲分手时,小美龄那幼小心灵的感情闸门突然打开了。她一步蹿起,紧紧搂住父亲的脖子,伤心地哭了起来。似乎她已被卖身为奴了。
  理查森小姐亲切地抱起小美龄,抚慰她,让她慢慢地平静下来。
  书桌和椅子太高了,宋美龄坐在椅子上脚沾不着地,上完一节课后,她的腿总是失去知觉。只有上中文课时,因她用适当的节拍反复诵读词汇,腿随节拍前后摆动,才能使腿上的血液流通,才没感到麻木和难受。
  她从小就有忍耐力。
  理查森小姐格外喜欢美龄。尤其是上课时看着她那一本正经的样子,便想起一首古老的民歌,表示对小美龄的钟爱:“有个小姑娘,留一束卷发,恰巧在头当中。”
  “小姑娘是谁?!”
  “当然是我!”
  小美龄总是用英语对答。
  三一堂女塾是教会学校。教会学校有着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这是对上帝的虔诚。然而学校的教育又是十分人性化的,而且十分注意以演剧的形式培养学生们的情性,培养学生们的才华。
  一次,宋美龄出演王后。
  演出这一天,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来了。宋嘉树理所当然地成了这场演出的热心观众。为了看女儿的演出,他把这天重要的事情都抛在了一边。
  话剧是英文对白。
  小演员们都很投入。虽然也不时用他们的小眼睛四下搜求,寻找自己的亲人。
  话剧顺利地进行,剧情跌宕起伏,进入高潮。
  王子把王冠戴在美龄头上,“王子”说:“我给王后加冕。”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时,另一个孩子的家长,也是宋嘉树的好朋友,跳到了台上,叫着:“啊哈,这样一来,宋先生就成了王后的父亲,国王的岳父了!”
  全场沸腾。
  人们转向宋嘉树,大笑。
  宋嘉树比任何人笑得都欢。他也跳上台去,一把抱起戴着王冠的宋美龄,兴高采烈地把她抛向空中。
  狂欢的人们投来一簇又一簇鲜花。
  6岁的小美龄第一次在众人的面前大出了风头。
  她的人生从三一女塾开始。
  第二章 求学海外
  一、从波特文到皮德蒙特(1)
  宋嘉树夫妇早就下定决心,要送他们所有的孩子到美国留学,接受美式教育。
  1904年5月,就在美龄入三一堂女塾的第二年,大姐宋霭龄先期去了美国。
  1906年,她们的父亲去了一趟美国。在美国,她们的姨父戴秉忠陪他们的父亲参观了位于新泽西的一个小镇——萨米特镇,参观了由俄国侨民克拉拉·波特文小姐创办的一所学校,宋嘉树对这所学校非常感兴趣。因为这所学校朴实无华,然而所培养的学生却无不具有进取精神。
  他决定,将其他两个女儿送到这里来。
  1908年,姨父戴秉忠代表清政府出洋视察驻各国使馆,准备顺便带她们的二舅倪锡纯赴美留学。庆龄和美龄听到这一消息,也吵着要跟着去。
  这年,庆龄15岁,而美龄只有11岁。
  这年的8月,美龄同二姐一同在姨父戴秉忠的护送下,登上了去大洋彼岸美国的“满洲”号邮轮。
  “呜”的一声长鸣,“满洲”号驶离上海虹口英联码头。
  姐妹俩向父母含泪挥手告别。
  迎着朝霞,向着远方,“满洲”号在浩瀚的太平洋上航行。
  这是这对小姐妹人生中的第一次远行,也是她们平生第一次旅行在茫茫的大海之中。
  不见大海,不知己如一粟。一入大海,方知大海之广阔。她们顿时感到自己长大了,胸怀似乎宽广了许多!
  游弋于大海之中,眼前,一切是那么的神奇,是那么的新鲜,又是那么的让人激奋,那么的让人深不可测。
  小美龄天性活泼,她时而跳跃于邮轮的各层,满舱间里窜;时而跃上甲板,追逐那群群海鸥……
  “你想变成那纯洁的小天使吗?”
  问话的是一位碧眼黄发的英国女郎。她早就盯上了这位可爱的中国小女孩。她喜欢这个活泼可爱的中国小女孩。
  “想!”小美龄不假思索。
  “那么,你长大后想干什么?”
  “我想做大夫。”
  这可是个惊人的抱负。
  美丽的中国小女孩的回答,让这位英国女郎惊愕。
  “做大夫,天哪。我想你不应该干那事。你知道吗?那可是要去锯掉人家的腿,你懂吗?”
  漂亮女郎无意识地说。
  “是吗!”小美龄感到惊讶。
  她从小就有洁癖,最怕脏、怕闹、怕乱。她原以为穿白大褂的大夫是最干净的呢。
  “那好吧,我不做大夫了。”
  ……
  就在庆龄、美龄还未来到萨米特镇前夕,波特文学校里就纷纷传说,有两位中国女孩要来这里上学。
  一天早上,传说中的中国女孩来到了学校。
  学校的主人波特文小姐组织学生热烈地欢迎这对中国的小姐妹。
  直到很久的后来,美龄的同学埃米莉·唐纳回忆当时见到宋庆龄和宋美龄时的最初印象时,这样描述:“大的那位非常庄重、文静,年龄约摸有15岁,看来比我们都大得多。我们当时是9岁左右,她的中国名字叫庆龄。但是,不知为什么,我们总是称呼她为‘罗莎蒙德’,我们不常见到她,由于年龄和性格上的差异。她自然不会来参加我们那些小孩子的玩耍和戏闹。
  但是,同时还来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名叫美龄。她的年龄同我们差不多,非常活泼和欢跃,而且相当淘气……她长得像个滚圆的小黄油球娃娃,她对周围的一切都兴致盎然,不论是新奇的花草树木,还是房屋和人,她都要盘根问底,打听清楚。”
  在波特文,小美龄是愉快的。
  一天,美龄收到一个从中国寄来的包裹,里面全是她和二姐的花花绿绿的衣物。
  其中给美龄的一套漂亮的黑绸服特别抢眼:一条黑绸小裤子和一件绣有青龙图案的上衣。美龄穿上这套衣服,神气极了,漂亮极了,小同学们无不羡慕中国的丝绸。
  美龄不在乎。她穿着这套绸服,居然去爬树,居然爬到树梢上下不来了。
  庆龄赶紧想办法让她下来。
  “我们都提心吊胆地站在树下翘望,只希望那漂亮衣裳别让扯破了。”后来,二姐回忆说。
  到了异国他乡,美龄仍然没有改变那顽皮的性格。
  不过,外相顽皮活泼的美龄也常常想念家乡,想念慈爱的父母亲。
  尤其是穿上来自东方的这套黑色的绸衣绸裤,小鼻子就感到酸酸的。
  波特文小姐是细心的。
  她一直关注着这对小姐妹。尤其是小美龄。她早就发现,这位中国小姑娘,虽然像男孩一样调皮,但她的心灵是细腻的,有时还很伤感。
  一天,波特文小姐抚摸着她头上两个大红色的蝴蝶结说:“多看一些书,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吧!我是俄罗斯人,那时我想家的时候,就用这种方法!”
  从此,她便和二姐一道,经常往萨米特市图书馆跑。在那里,她如饥似渴地读书,特别喜欢读《兔子彼得》一类童话故事。
  在充满神奇和幻想的读书生活中,美龄一天天长大了。
  1909年秋天,二姐庆龄要正式到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去上学了。
  这次,美龄不能随二姐去那里。因为她小,还不够上大学的资格。
  二姐将小妹安排在大姐的一个同学的母亲莫斯夫人的家里,同小伙伴们一道,进入皮德蒙特学校读书。
  一、从波特文到皮德蒙特(2)
  美龄很快喜欢上了莫斯夫人,而且她非常喜欢这个小村庄。
  课外活动的时候,她常和其他小朋友到附近山上去采野榛子。
  沿着那满是尘土的山路,唱着甜美的“小羊倌”曲子,愉快地向林中走去。有时,遇上赶马车的,还可以带上他们一程哩。
  小美龄完全没有了身在异乡的感觉,没有了离开二姐后的孤单。
  这些农夫也很喜欢这个圆圆胖胖的中国小女孩。
  一次,一位赶车农夫用老掉牙的笑话逗弄她:“小榛子来自哪里?”
  “当然来自树上呀!”
  “那油炸甜团是从哪种树上长出来的?”
  小美龄看着才从农夫手中接过的油炸小鸡腿。回答道:“圣诞树上的呗。”
  农夫和小朋友们都哈哈大笑起来。
  美龄虽然被他们逗得有些莫名其妙,但她是高兴的。她知道,他们是喜欢她的。
  不过她更明白了一个道理,要读书,要多读一些书,书里面有好多她想要知道的东西。
  她已经12岁了,她再不是一个小姑娘了。起码她自己认为。
  皮德蒙特学校校园里有两棵树,两棵树之间有一个小板凳。从此,美龄便成了这个小板凳的小主人。
  小美龄每天就坐在这个小板凳上读书。这时,她不再对童话和图画书感兴趣,也不满足于小薄书,她常常捧着大部头,读得入迷。10岁时,她已读了狄更斯所有的著作。“只有天知道她读懂了多少……”一些关于宋美龄的书籍这样评说这时的她。
  但不管怎么说,她开始真正懂得人情世故了。
  在皮德蒙特上8年级的这些时日中,她接触了比她大得多的小伙子大姑娘,他们来自遥远的山区。他们为了攒到足够的钱来到皮德蒙特,许多人曾在小学里教过几年书,或帮过工。她开始懂得,为了维持生计,为了取得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他们不得不含辛茹苦地奋斗。他们虽然贫寒,但是他们具有真正的价值。
  小美龄长大了。她真正体会到自己条件的优越。她想,她除了认真读书外,还应为贫困的人做点事情。
  从此,她认真地学习文化知识。
  她在后来的回忆中这样评价自己在皮德蒙特的学校生活:“正是在皮德蒙特,我初步懂得了分析句子结构的奥秘。当时我到美国刚两年,我的英语知识充其量只能说是略知皮毛。我在词语的表达方面有许多可笑的小毛病,使我的语法老师大伤脑筋。为了纠正这些毛病,她要我试着从语法上分析句子。她的努力一定收到一些效果。因为人们现在说我的英语写得很好……村里的人常常把我看成某种希奇的玩意儿。但是,管它什么玩意儿不玩意儿,反正我能完全同我的伙伴们一样……力所能及地援助和他们一样的贫苦人。”
  就是这年圣诞节到来之时,小美龄约来珍妮、海蒂等3个最要好的女同学,提议做点好事,让别人也能快快活活地过一个节日。
  她们每人捐出2角5分钱,合起来1块钱,大家都想把这件事做得秘密。谁知到了亨利的杂货店时,几个小姑娘却为买什么东西而犯难。
  珍妮说:“我们要买汉堡牛排,这些可怜的孩子,他们一定好久没尝这种美味了。”她咂着嘴,好像是自己要吃。
  海蒂不同意。她说:“土豆最能充饥了,又便宜,一块钱可以买一大堆……”
  美龄喜爱生理学。从生理学知识的角度看,她对两个小伙伴的意见都不同意。她说:“糖是发热量最多的食物,我们多买些糖,让那些穷人家的小孩和他们的母亲身上多些热量和精力。”
  几个小姑娘互不相让,像一群麻雀似的,叽叽喳喳,声音越来越大。
  老亨利先生看着她们,感到很奇怪,也觉得很有意思。他扶了扶老花眼镜,亲切地说道:“我的小天使们,我看你们每样都买一点儿好吗!”
  小姑娘们觉得除此之外别无办法,便同意了。
  老亨利按品种包了3包,然后捆好,给了她们一人一包。
  接过小包,美龄觉得美中不足。自言自语道,要是还能买点苹果或桔子就好了,可惜没钱了。
  老亨利是个慈善长者,看着美龄不满意的神态,笑着说:“别急,还有我一份呢,你这个小东洋这么关心我们美国人,我还能坐视不管吗。”
  说完,用网袋装了一些水果给小女孩们:“小天使们,圣诞快乐!”
  美龄满怀感激的心情,深深地用中国的礼仪向老亨利鞠了一躬。
  小女孩们怀抱着包裹,心里乐滋滋的。就像圣女贞德正在行使一次神圣的使命一样,高兴地向目的地走去。可是,当她们来到那间摇摇欲坠、称之为家的木棚时,当他们看到那满面愁容、疲惫不堪的母亲手里牵着她的孩子而那孩子满面菜色地躲在母亲的背后,窥视着她们的那种神态时,立刻,平添了几分悲伤,甚至有一种莫名的怕的感觉。
  几个小天使呆若木鸡。
  她们难以言表。也不知说什么好。
  打头的小美龄把东西一放,扭头跑出了棚屋。
  几个小伙伴也放下东西,什么也没有说,夺门而去。
  跑了很远很远,再也看不见那个被称为家的棚屋了,美龄才停了下来。
  一、从波特文到皮德蒙特(3)
  然后对着棚屋的方向,大声喊道:圣诞快乐!
  几个小伙伴学着美龄,向同一方向齐声发出了同样的祝福。
  在这个南方小镇上,在皮德蒙特学校里,美龄生活了9个月。这9个月中,她不仅对美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而且对这个美国南方充满了乡土之恋,从此她的英语发音带着浓郁的南方乡情。一年夏天,当美龄到北部的一个补习班进行暑假学习,历史老师叫她叙述谢尔曼将军在南北战争中进攻南方的经历时,美龄忧郁地说道:“老师,请您原谅,这个问题使我很难过,因为我是个南方人!”
  二、难忘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
  1910年,13岁的宋美龄结束了她在皮德蒙特的生活,来到了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来到了二姐庆龄的身边。
  但是,她还不够做一名正式大学生的资格。甚至连做“特别生”的资格也不够。
  好在新任院长安斯沃夫主教改变了前任院长非本院学生不得住在学院的规定,于是,她被允许同庆龄住在了一起。
  恰好院长的比美龄小两岁的女儿也要住在学院里,不久,又来了一个小女孩,于是,学院就把这3个小女孩编成一个非正式班。宋美龄算是最后被安顿下来。
  在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美龄是快乐的。
  她没有学业的负担,没有考试的担忧。
  她同她的两个小伙伴无拘无束地戏耍,童年时的恶作剧时而被派上用场。
  她们三人常常喜欢聚集在窗子边上,透过百叶窗偷看女大学生们在同她们的男朋友谈恋爱,然后发出格格的笑声。只要哪个女大学生订婚了,她们就会比谁都高兴,比谁都激动。
  “大女孩都有秘密!”宋美龄对小伙伴们说。“我多么想知道她们谈些什么啊,可她们总是说,‘一边去,小孩!’”
  小安斯沃夫说:“她们组成的联谊会几乎把我馋疯了,又是唱歌,又是跳舞,还演话剧呢!”这位院长女儿也是个精灵鬼。
  另一个小女孩也表示不满。“她们的口令和秘密暗号,我一点儿也不懂,越是不懂我越是想知道。”
  美龄陷入沉思。
  她的两只大眼睛滴滴溜溜地转。
  她兴奋而且十分坚定地说:“我们也要成立组织,要比她们干得更好。”
  “那,叫什么组织呢?”小伙伴的眼睛发出问号。
  “就叫‘三个小家伙’,怎么样?”
  小伙伴们拍手赞成。
  “三个小家伙”仿照女大学生们的联谊会制订了口号、秘密暗号和规则。其中有一项规定是这样写的:开会时不准吃口香糖。
  因为她们看不惯老师们进会议室时还在咀嚼口香糖。
  组织成立后,为了把大音乐室变成她们的活动室,她们便软缠硬磨地把安斯沃夫主教拉进了她们的组织,而且主教的两个儿子也成了她们的忠实会员。
下一页 尾页 共5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