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巴赫传

艾达姆(德国)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引言
引言

3月
11日晚。
柏林。
德国歌唱会社的一场音乐会即将在此举行。宏伟的剧院前人头攒动。听
众中有诗人海涅、哲学家黑格尔以及普鲁士王室成员。门票虽然高达
20格罗
士,但早就售罄。显然,这是一场引人注目的音乐会——由年轻的门德尔松
指挥演出巴赫的《马太受难曲》。
这场音乐会之引人注目,与音乐史上一个谜一样的现象密切关联。
17至
18世纪中叶,欧洲音乐文化进入“巴罗克音乐”时期。欧洲各国
共同的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化的历史大背景,各自不同的音乐传统
等因素,造就了这一时期音乐的色彩斑斓、丰富多采,加上一个半世纪的艺
术积淀,使巴罗克音乐早已成为音乐史上最灿烂的篇章之一。然而,随着欧
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兴起和早期维也纳占典主义音乐的诞生,巴罗克音乐
竞被新的潮流所淹没,渐渐地被人们所淡忘。
作为巴罗克音乐的代表人物巴赫,也不能幸免。他在世的时候,相对于
他精湛的键盘演奏技巧,他的音乐创作就不大被人重视;而在他去世后的近
一百年,就更是默默无闻,他的作品几乎不再听到。
当时年仅
20岁的门德尔松,独具慧眼,认识到巴赫音乐的伟大,终于安
排了这场音乐会。
音乐会上人们被巴赫的博大精深所震动——近百年前就有了这么伟大的
音乐,而人们竟充耳不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音乐会更显示出它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
整个巴罗克音乐复兴的开始。以演出巴赫的作品,作为打开这个长久封闭的
艺术殿堂的大门的钥匙,是最恰当不过的,因为,巴赫的音乐代表着整个巴
罗克音乐的最高峰,而巴罗克音乐时代的终结,也是在巴赫去世那年——1750
年。
巴赫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除歌剧外,涉及当时所有的体裁;即使不包
括佚散的部分,还有五百多部。直到今天,音乐史上能与之匹敌的仍寥寥无
几。
在德语里,巴赫(BACH)是小溪、涓涓细流的意思,然而他的音乐世界
及其对后来将近三百年整个德国文化史的影响,却像一泻千里、气势磅磷的
莱茵河那样壮观、雄浑和浩荡。巴赫的音乐实在是德国古典旋律、和声和节
奏所汇成的海洋,它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沃土,超越了宗教音
乐的局限,建构起理性的音乐大厦,给整个人类展示了一个纯美的心灵家园。

《古典之门音乐丛书》
编辑旨趣
《古典之门音乐丛书》
编辑旨趣
然而,音乐的美只对于“有乐感的耳朵”才存在。但“有乐感的耳朵”
并非天生的。对于民族而言,没有音乐文化的繁荣,“音乐之耳”不可能成
长发达;对于个人而论,不以人类世代积累的音乐艺术宝库为养料,就不会
形成较高修养的审美听觉。以欧洲文艺复兴为开端的欧洲古典音乐,以其独
创而多样的音乐表现形式,谱写出人类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艺术篇章,以其
深厚而辉煌的文化底蕴养育了一批又一批万世景仰的乐坛大师,以其理性而
浪漫的人文精神,典雅而脱俗的优美旋律陶冶和丰富了备国人民的“音乐之
耳”。古典音乐浓缩了几个世纪乐圣们对宇宙人生的感悟,它是永不枯竭的
生命之流,以其磅礴的气势流向了文明社会的每个角落,滋润着现代人的心
灵。
开放的中国正以其博大的胸怀吸收着世界文明的养料。随着人民物质生
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欧洲古典音乐正陶醉着越来越多的乐迷。为
了满足广大的欧洲古典音乐爱好者的需要,我们编辑了这套《古典之门音乐
丛书》。丛书选取西方音乐史上部分著名音乐家为撰写对象,每人一册,分
别记述他们的生平趣事、成才经历,赏析他们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并介绍
部分
CD珍版,供音乐爱好者收藏时参考。我们力求为读者提供既高雅又实用
的精品读物,衷心希望这套丛书能够真正帮助朋友们叩开古典音乐的大门,
步入五彩缤纷的音乐殿堂。
让我们一起以生命的炽情点燃音乐的圣火吧!
编者
1996年
12月

巴赫

巴赫传略..
巴赫传略..
在走进巴赫之前,我们不能不回顾巴赫家族灿烂的音乐史,因为,我们
仍然相信,任何艺术创造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
我们都知道,现在常常提及的巴赫,是指历史上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约
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而两三百年之前,人们熟知的巴赫却是指他的几个
儿子——“伦敦巴赫”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柏林巴赫”卡尔·菲利
普·埃马努埃尔以及“比克堡巴赫”约翰·克里斯托夫·弗里德里希等。那
时,这几个才华横溢的儿子要比他们的老子出名得多!其实,在音乐方面,
巴赫家族是“江山代有才人出”,甚至整个巴赫家族仿佛就是由音乐家组成
的:仅据现有的记载,在三百多年间(16世纪至
18世纪)就有
53个姓巴赫
的任管风琴师、唱诗班领班或市镇乐师;而且,即使用最严格的标准来判断,
这个家族中也有
75位是以演奏音乐为生的,这应该是个惊人的数字。权威的
音乐辞书《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与巴赫家族有关的文字长达
100
多页,看来是必要的。
据说,每年的秋天,这个家族的成员都要从全国各地会集到图林根地方
举行家族聚会,他们在一起纵情饮酒、跳舞、唱歌,把聚会变成音乐的海洋。
巴赫曾经自制家谱——《爱好音乐的巴赫家族的起源》,保存在他的孙
女安娜·卡罗利娜·菲利皮娜手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家族在音乐
方面不同凡响的兴盛发达,犹如一棵根系庞大的树干,长出一个繁茂的树冠。
巴赫家族从
16世纪初开始居住在德国迈森-图林根一萨克森地区,这是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盛行的地区,也是
16世纪托马斯·闵采尔领导德国农民
起义的中心。透过唯一一幅保存至今的巴赫父亲肖像画上的一扇窗户,可以
看到这一地区的象征性建筑——瓦特堡。远在中古时期,一些著名的骑士爱
情诗人就曾荟萃瓦特堡,举行过一次歌唱比赛,可以想见该地区有着多么悠
久的音乐传统。
巴赫的高祖威特·巴赫是一个热爱琉特琴的磨坊主,经常在磨盘不停顿
的转动声中弹奏琉特琴。
他的节奏是从磨坊轮子的同节奏拍打中和供磨坊引水的小溪的静谧的、
深沉的水流中得来的,这可以说是巴赫家族爱好音乐的开始。
巴赫的曾祖父约翰内斯·巴赫为地毯编织工,擅长演奏小提琴,当时的
人称之为“演奏者”。约翰内斯·巴赫有三个儿子。长子约翰·巴赫,在施
韦因富特和爱尔福特任管风琴师,巴赫家族中第一位作曲家,现在还存有其
三首作品,栩栩如生地反映了德国
30年战争(1618—1648年)的社会现实。
次子克里斯托夫·巴赫,管风琴家和作曲家,埃森纳赫的市镇乐师。三子海
因里希·巴赫,任阿恩施塔教堂管风琴师长达
51年。
约翰·巴赫的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在其父手下任爱尔福特市镇
乐师,是家族中定居埃森纳德第一人,1671年返回爱尔福特继承父业。次子
约翰·埃吉迪乌斯·巴赫,在爱尔福特任管风琴师,教堂音乐作曲家以及中
提琴演奏家。克里斯托夫·巴赫的长子格奥尔格·克里斯托夫·巴赫在施韦
因富特任唱诗班领唱。海因里希·巴赫的长子约翰·克里斯托夫·巴赫,1665

23岁时在埃森纳德任管风琴师,是一位“伟大而又富于表现力的作曲家”,

他作有大量精致而且进步的声乐曲,也有器乐曲,为双合唱队作的两首经文
歌《主现在舍弃了》和《我不舍弃你》特别优美。次子约翰·米夏埃尔·巴
赫,1675年起在格伦任管风琴师和教区执事,直至去世,能够熟练地制作小
提琴和羽管键琴,写有不少音乐作品,所作经文歌尤其动人。他的
5个女儿
中最小的一个玛丽亚·巴尔巴拉是现在著名的巴赫的第一个妻子。克里斯托
夫·巴赫还有一对孪生子,年长者任阿恩施塔特宫廷小提琴家,是该地高级
音乐家和市府演奏家。孪生子中的年幼者约翰·安布罗西乌斯·巴赫,除演
奏管风琴外,也演奏小提琴和中提琴,1667年起为爱尔福特音乐家协会成
员,1671年
10月以后在埃森纳德继承他堂兄约翰·克里斯蒂安的工作,他

8个子女中最小的一个就是现在著名的巴赫,他于
1685年
3月
21日在该
地出生。
巴赫共有
20个子女,有
10个长大成人,其中
5个成为专业作曲家。
他们当中当数“伦敦巴赫”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最有成就,否则也
不可能当时就能比他父亲名声大了。他曾赴波洛尼亚从马蒂尼神父学习对位
法,1760年被任命为米兰大教堂的管风琴师,1762年,接受伦敦国王歌剧院
院长之聘任歌剧院作曲家,并任夏洛特·索菲亚王后的音乐教师。他的第一
部伦敦歌剧《奥里安》1763年首演,这是单簧管第一次在英国乐队中使用。
次年,他与低音维奥尔琴演奏家
C·F·阿贝尔合办当时全欧最权威的巴赫—
阿贝尔定期音乐会,历时
20年盛况不衰。他的创新精神还表现在举行夏夜户
外音乐会,开户外群众歌咏的先河。1764年,年仅
8岁的莫扎特以神童的身
份访问伦敦,并向他求教,为此他首创四首钢琴二重奏曲,由莫扎特坐在他
膝上弹奏演出,轰动英伦。莫扎特的《第一交响曲》就是在他的影响下写成
的。海顿、贝多芬也自认为从他的创作中受益匪浅。他一生除了十三部歌剧
外,还创作了大量器乐曲,包括古序曲、奏鸣曲、四重奏、三重奏等,它们
巧妙的配器、动人的旋律对后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伦敦巴赫”的异母兄长“柏林巴赫”C.P.E.巴赫也是才华出众,享有
盛誉的。“伦敦巴赫”从小就是跟他学习演奏键盘乐器。他
4岁就开始学习
管风琴,稍大后遵父命学习法律,但仍然恋恋不忘音乐,24岁时即以卓越的
键盘演奏技巧名噪柏林,1740年长笛家腓特烈大帝即位后的第一次长笛独奏
会,就请他伴奏,并留任宫廷乐师
28年之久。他在进行大量音乐创作的同时,
还潜心理论研究,所著《论键盘乐器艺术的真谛》至今仍为研究
18世纪键盘
乐器演奏方法的重要依据。1768年,他的教父
G·P·泰勒曼去世,大帝命其
赴汉堡,一身兼五个教堂乐长。他去世后,这两个地方均争认他为本城人,
柏林人称他为“柏林巴赫”,汉堡人称他为“汉堡巴赫”,声誉之隆由此可
见一斑。
“比克堡巴赫”约翰·克里斯托夫·弗里德里希
1732年生于莱比锡,自
幼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音乐,17岁时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第二年到比克
堡宫廷任职,直到去世。他写有大量的音乐作品,包括交响曲
20首,以及协
奏曲、室内乐、键盘乐、清唱剧、康塔塔等。其中的声乐作品,因为富有戏
剧性且相当抒情而颇为世人称道。他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键盘乐演奏家。
..
历史上,一个家族出了这么多音乐家,而且其中包括音乐史上数一数二
的巴赫,这是空前的,可能也是绝后的。几个世纪以来,巴赫家族深深浸染
于中德和东德地区的自然环境、基督教一路德教信仰环境以及城市居民的音

乐演奏家们的职业环境之中,在音乐创作、演奏以及乐器的发明与改进等多
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乐演奏家们的职业环境之中,在音乐创作、演奏以及乐器的发明与改进等多
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Ⅱ风雨少年
Ⅱ风雨少年

3月
21日,约翰·安布罗西乌斯·巴赫和伊丽莎白·巴赫夫妇
最小的孩子,历史上最大音乐家族中最伟大的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
赫,在埃森纳德城降临人间。
两天以后,在乔治教堂接受了洗礼,他从父亲那里接受了约翰这个名字,
从教父塞巴斯蒂安·纳格尔那里接受了教名塞巴斯蒂安。
在这所他诞生的房子里,同他的父母住在一起的,除了父亲的帮工和学
童之外,还有
5个兄弟姊妹。
幼小的巴赫,从孩提时代起,就从这个古老的城市吹奏乐师的家庭绵延
不断的传统中汲取营养了。父亲是他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教他小提琴。由于
巴赫聪明、勤奋,很快就学会了父亲的最基本的技巧。巴赫在世时,是以一
个杰出的管风琴演奏家著名的,然而,他的小提琴技术也是相当熟练的。多
少年以后,他的儿子菲利普·埃马努埃尔曾在一本书里这样描写他的父亲:
“从青年时代起,直至临近老年,他演奏的小提琴音色纯正,深切感人,从
而控制了一般要用钢琴(古钢琴)才能控制的乐队。”
7岁那年,巴赫开始进入当地一所教堂附属的拉丁语学校上学。他是一
个成绩超群的学生。他还参加由学生组成的圣歌队,在各种节日演出以及婚
丧仪式上唱宗教歌曲,挣一些钱交学费。
巴赫九岁的时候,母亲就不幸去世,父亲很快又结婚了,但不久父亲和
继母又相继去世。这个在孩提时代就成了孤儿的人自幼就熟悉死亡,在他后
来的生活中,死神也是一个经常伴随着他的阴影,挥之不去,不招自来:他
不得不亲眼看着自己
20个孩子中的一半离开人间。
这一年,他的长兄约翰·克里斯托夫把孤苦伶仃的巴赫带到奥尔德鲁夫
城,在那里他一边继续上学,一边跟哥哥学音乐。也是在这里,巴赫才正式
开始跟他哥哥学习管风琴,他哥哥是当时德国大音乐家帕赫贝尔(1653—
1706)的弟子,通过他,巴赫学到了帕赫贝尔的风格,这对他后来的创作有
着明显的影响。
小巴赫就读的奥尔德鲁夫的拉丁学校,是
1642年按照所谓的哥达式的教
育方法兴办起来的。这所学校根据拉特克和克美纽斯旨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的精神,特别注重教授本国语言和实用科目。在学校里,他不仅学习成绩优
秀,而且表现出突出的歌唱才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巴赫对音乐的兴趣与日俱增。他开始不满足兄长那
种手艺匠式的教学,他那没完没了的提问也有点使他哥哥不耐烦。据说他哥
哥藏有当时最著名的德国音乐大师弗罗伯盖尔(1616—1667)、凯尔(1627—1693)等人作品的手抄谱,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小巴赫好几次想看这些谱
子,都遭到他哥哥的拒绝。小巴赫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每当夜深人静的
时候,便悄悄起来,从书柜里拿出这些谱子,借着月光抄起来,就这样抄了
快半年才终于抄完。有一天,这事被他哥哥知道了,竟无情地夺去了这些辛
苦抄来的乐谱。但通过抄写,大师优秀的范例,必定对他以后的创作有着潜
移默化的影响。
在奥尔德鲁夫,五年一晃过去了。当哥哥有了第五个孩子时,早有独立
生活愿望的巴赫决定离开哥哥的家。这个时候,巴赫在拉丁学校也读到了最
高年级,学校乐队队长赫尔达正好想把他两个最有才华的学生巴赫和埃尔德

曼推荐到吕内堡的米夏埃利斯教堂附设的修道院学校唱诗班去,那里只录取
“穷人的孩子和具有很好的最高音的学生”。巴赫当年是具备这两个条件的,
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就曾经赞扬过父亲的歌唱:“出色的、透彻嘹亮
的声音,音域宽广,唱腔极好”。
曼推荐到吕内堡的米夏埃利斯教堂附设的修道院学校唱诗班去,那里只录取
“穷人的孩子和具有很好的最高音的学生”。巴赫当年是具备这两个条件的,
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就曾经赞扬过父亲的歌唱:“出色的、透彻嘹亮
的声音,音域宽广,唱腔极好”。
吕内堡是德国北部宗教歌唱音乐的中心,这里童声合唱团相当出色。少
年巴赫以他美妙的歌喉,灵巧的小提琴、古钢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该
地圣·米歇尔教堂附属的“优秀歌手”合唱团录取,同时入神学学校学习。
在这里,他虽然可以得到一些微薄的薪水,但还得和同学们上街卖唱。
在这里,巴赫作为唱诗班的男高音,有了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对同时代人
和较早时期的经文歌和康塔塔认识的机会。他与另一教堂的著名作曲家、管
风琴家彪姆交往,向他请教,并且不止一次到汉堡去听彪姆的老师、管风琴
大师莱因肯的演奏,聆听德国歌剧作曲家凯塞(1674—1739)的歌剧。他甚
至为了研究法国音乐跑到策雷宫廷去当临时乐师,从而接触到法国作曲家吕
利(1632—1687)的弦乐曲,以及许多法国古钢琴音乐的演奏艺术。
这里的图书馆藏有不少德国和意大利音乐家的作品,巴赫一有时间就一
头扎进去,用全身心钻研这些手稿,大大开阔了其音乐视野。
顽强的性格,不屈不挠的精神,加之刻苦勤奋地自学,巴赫就像一块海
绵一样,尽力吸收、融合了当时欧洲各流派的艺术成就,为自己后来的音乐
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斗转星移,小巴赫在风雨中渐渐长大了。

Ⅲ辗转魏玛
Ⅲ辗转魏玛
1703年
4月,巴赫来到魏玛,担任约翰·恩斯特大公宫廷乐团的小提琴
手。多少年前、他的祖父克里斯托夫一度在这里做过演奏乐师。
也是在这里,巴赫第一次听到了游历过五湖四海的提琴师约翰·保
罗·冯·魏斯特霍夫的演奏。这位中德地区的提琴大师,在小提琴这种以演
奏单声部旋律见长的乐器上所作的多声部即兴演奏,让巴赫大开眼界,并留
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后来,巴赫创作了六首《小提琴独奏奏鸣曲与组曲》,
将丰富、艰深的复调技术运用到独奏小提琴上,获得良好的表现效果。现在,
这套作品已经成为重大国际比赛的常规曲目,被誉为提琴家的“旧约全书”。
尽管约翰·恩斯特大公被公认为“是一个酷爱音乐的人”,但是,在那
个时代,作为一个宫廷乐师,地位还是比较低下的。巴赫不能忍受人们对他
工作和地位的歧视,几个月后就离开了魏玛。
这是巴赫第一次在魏玛逗留。
在魏玛的时候,巴赫就听说阿恩施培特新教堂有架性能很好的管风琴;
离开魏玛后,他就直奔那里,请求担任管风琴师。
有了这架管风琴,巴赫如鱼得水,更加勤奋地练习演奏并开始进行创作。
他创作的耶稣复活节康塔塔《你不要把我的灵魂抛弃在地狱里》,具有
以前宗教音乐少有的戏剧性,音乐中耶稣受难的形象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这一时期,他还创作了流传至今的古钢琴作品《为送别亲爱的哥哥而作的随
想曲》,这是一部标题性的音乐,一共四段,生动地描写了众亲友对哥哥远
行的依依惜别。
与此同时,巴赫的演奏水平也取得了质的飞跃。他在键盘上用手指弹得
那样轻柔,以至于人们看不到它们在动,只有手指的前半部分在动,即使在
弹最强音的时候,手也保持原状。就是在这里,他全面、充分地掌握了管风
琴和古钢琴演奏的技艺,并开始享有演奏名家的声誉。
巴赫并不满足,仍然虚心向高手学习。
1705年秋天,为了观摩吕柏克镇马林教堂的名管风琴演奏家布克斯
特·胡德的演奏,他请了一个月的假,徒步前往。当时正在汉堡的另一位巴
罗克音乐的代表人物亨德尔,也曾到这里听布克斯特·胡德的音乐会。时间
就像梦一般地流逝。布氏的创作风格与高超演奏技巧,使巴赫像着魔似地入
迷,他忘记了请假的时间,竟在吕柏克镇停留了三个月,大大超过了假期。
本来,年轻的巴赫在教堂弹奏管风琴时,就因为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创
造热情而破坏了陈腐的宗教音乐规范,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这一次他又没
有按时返回教堂,教会当局借机严厉地责难他、在罗织巴赫罪状的报告中写
道:
“过去他常在合唱曲中,突然加入变奏,擅自混入各种奇音,使神圣的
礼拜仪式陷入混乱中。”
..
巴赫听到这样的控告,无比愤怒。虽然教会要求八天之内进行答辩,但

他以鄙视的态度拖了八个月,才十分傲慢地写了两三行字交上去,算是他的
答辩,以表示对教会无理指责的反抗。
他以鄙视的态度拖了八个月,才十分傲慢地写了两三行字交上去,算是他的
答辩,以表示对教会无理指责的反抗。
“布道时跑到酒窖里去了”,“带了身世不明的女人到合唱席上唱歌”,
等等。
这后一条是指巴赫擅自让自己的情人加入合唱团的事情。在那个时代,
按教会的规定:“妇女在教会中,应该保持静穆”,连歌剧中的妇女角色也
是由男人来扮演的,而巴赫竟让自己的情人加入教会的合唱团,这简直是大
逆不道的。
这位“身世不明的女人”是谁呢?她就是巴赫的堂姊、未来的生活伴侣
下一页 尾页 共8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