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二战风云人物

_3 马骏(当代)
  不管马尔巴罗公爵对于他人在自己家里生孩子是多么得不高兴。英国人也是这样,孩子生在别人家里,那个家是不太高兴的,但是如今生丘吉尔的更衣室门口竖立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诞生地。这是,讲丘吉尔的出生,早产了。
  那么俗话说,父亲、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丘吉尔继承了父母亲许多东西。比如,方才讲了,他的母亲出身于贵族,非常富有的家庭,经常在伦敦社会的上流,过着愉快的生活。即便自己的丈夫去世之后,家庭有些拮据,她也不善于精打细算,换句话说,家庭衰败之后,她也不会过日子。丘吉尔也是这样,他过着几乎完全和常人隔绝的生活,脱离常人生活。
  举个例子,比如伦敦,伦敦是世界上最早有地铁的国家,很发达的,但是丘吉尔一生只坐过一次地铁,为什么?因为丘吉尔他自己认为他非常不习惯在地铁里和常人面对面的那种尴尬。互相生人在那儿挤着,扶着把手,他不习惯。那么由于他这个心理、心态,所以说他一生没有坐过比地铁更加拥挤的公共汽车,他没坐过。丘吉尔甚至连把牙膏挤在牙刷上,这一点,他都不会。所以说,他的政敌曾经讥讽他,除了他能娴熟地点燃他的雪茄烟以外,丘吉尔他不会料理自己的一切,这是丘吉尔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
  丘吉尔小时候是住校生,他淘气,男孩子,能不淘气吗?有一次他站在一个桥上,桥下面有两棵树,他准备从桥上跳到桥旁边那棵树上,然后再从树上滑落到地面。可是他算距离算错了,他纵身一跃,摔到地上。一下摔成脑震荡,三天三夜没出去。三个月之后才下地走路,在家休学了一年半。他原来是住校生啊,那么在家休学期间,就经常和母亲和父亲在一起了,就有机会开始更多接触上流社会的一些事情,他家本身就是富人俱乐部,所以他父母与朋友的话题几乎都是政治上的,这样,丘吉尔对政治领域那种惊心动魄极富有戏剧性的变化非常地感兴趣。特别是对大英帝国的力量,产生一种近似崇拜的心理。渐渐地,他甚至可以对父亲伦道夫。丘吉尔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说。比如,他认为他父亲伦道夫。丘吉尔辞去财政大臣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悲剧性错误。他对他母亲詹妮说,如果我是父亲,我绝不会辞职的,我绝不那样做。后来呢,丘吉尔竟然到下院去听会,专心致志地听那里发生的政治大辩论,并且学会了辩论的技术,辩论的技巧。少年时代的丘吉尔认为,对政敌用最好的办法是针锋相对。他把在下院学会的辩论技巧,学会的辩术,用于他的学校生活。有一次他的校长曾经就丘吉尔挑选老师给予他警告。丘吉尔他不喜欢他的老师,他不愿意跟他学,他挑老师。那么校长说,丘吉尔,我有很充分的理由,对你表示不满。当时丘吉尔十岁,那么对丘吉尔来讲,他相信政治是权力。
  政治是什么?丘吉尔说,政治是权利,要获取权利的优势,要获取权力的优势,最重要的莫过于对未来的设计与想象。所以说,丘吉尔从少年时代就培养成了一个极富有创造力的个性,他整天在谋划明天的东西,他的大脑总是不停地在想未来的问题,想他人没有想过的东西。这一点对他后来的政治生涯,特别是我们现在要讲丘吉尔的二战的生涯是非常有影响的。他几乎对未来的事情在谋划并且急切地希望自己能在未来可能发生的那种政治大事件中成为政坛的一颗璀璨的新星。
  福煦是法国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思想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巨大,那么由于福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功绩,英国、波兰、都授予福煦为元帅军衔或者元帅称号,这样福煦就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三国元帅,法国元帅,英国元帅,波兰元帅。福煦这个人对军事历史非常熟悉。他知道巴黎圣母院的钟楼是如何五次目睹过普鲁士军队的刺刀,所以他仔细研读了凡尔赛和约,他研读了《凡尔赛和约》之后,他说这不是和平,这只不过是二十年的休战。然而,当时的欧洲人没有人能听懂福煦这个深刻的语言,和平还是一片和平的景象,但丘吉尔听懂了。
  当时丘吉尔在一战时候,担任英国的海军大臣和军需大臣。战争结束之后,他先后担任过国防大臣,殖民大臣和财政大臣,1929年之后他淡出政治生活,专心写作,一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10年赋闲在家。丘吉尔,我前面讲了,他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人,他几乎每天都在谋划着明天的事情,想着别人想过的事。那么面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那种浓烈地和平思潮,丘吉尔和福煦一样,也在研读《凡尔赛和约》。他认为,这个和约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和约。比如,他谈到了和约的赔款部分,认为是可恨的、愚蠢的。为什么这么讲呢?丘吉尔提出这个自己的理由,赔款的有效,前提是什么呢?是赔得起。赔不起,赔款不就是一张白条吗?你让我还那么多钱,我还不起,我没有偿付能力,没戏,白条。
  丘吉尔指出,欧洲战胜国的政治家们,对本国民众声称,要让德国掏出最后一分钱,然而德国掏不起高达200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协约国集团为了能够拿到赔款,只有向德国进行贷款,恢复它的经济,打个通俗的比方,叫养鸡下蛋,我先把你这个鸡养了,然后下蛋吃。可是丘吉尔认为,他说这个不过就是一厢情愿,最终的事实表明什么呢?丘吉尔有下面一句话:他说德国在贪婪地吞食每一笔向他慷慨提供的贷款。然后他们再利用这些贷款大变戏法,用于偿还赔款还不及贷款的1/5.实际上就等于说,英、法两国养的鸡并不下蛋,反倒把鸡养肥了。
  丘吉尔对此非常气愤,他说所有这些都是包含着各种各样愚蠢做法的悲惨故事,而编写这些故事又损害了多少辛劳,败坏了多少美德?那么这样丘吉尔就根据他自己对凡尔赛和约的细细研读,最后讲,这个条约不可能摧毁德国人侵略扩张的理念。相反却最终很可能成为培植日耳曼人复仇主义的温床。那么丘吉尔在自己的回忆录讲,他说,福煦说的对,这不是和平,这只不过是20年的休战,未扑灭的普鲁士的武士火焰将会重新燃起。那么当纳粹运动兴起的时候,特别是在纳粹党执掌了德国大权之后,在西方大国中,第一个反对希特勒的是丘吉尔。丘吉尔在纳粹刚刚执掌大权,就向世人呼吁要警惕希特勒这个人,丘吉尔和希特勒从来没有见过面。据史料记载,1936年,德国驻英国大使里宾特洛甫,后来成为德国的外交部长,曾经两次邀请丘吉尔访问德国,并安排会见希特勒。1936年,但是被丘吉尔拒绝了。我个人认为,这里面的确有一个作为贵族出身的丘吉尔,对于出身卑微的希特勒反感的问题,确实有这个问题。但是更多的还是从政治理念出发,因为丘吉尔认为,纳粹极端政权是对西方民主政体的一种严重的威胁,后来丘吉尔还非常庆幸自己当年没有见希特勒的这种先见之明。
  他说,凡是在这一时期访问过德国元首的英国人,后来都很尴尬,威信扫地。丘吉尔就是这样一直呼吁对希特勒要保持警惕,要警惕希特勒的威胁,而且抨击张伯伦政府,对德国的绥靖政策,他认为,张伯伦政府对德国的绥靖政策是善者的软弱,助长了恶者的凶狠。他到处发表演说,而且将他的演说集集出版,反纳粹理论集,书名就叫做《英国仍然在沉睡》。这个小册子出版之后,很快在英国民众引起强烈地反响,1931年12月13号,丘吉尔到美国纽约做什么呢?做一个报告,《英语国家的命运》,演说《英语国家的命运》。呼吁英语国家,把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联合起来,重新武装自己的国家警惕法西斯运动的威胁,当时希特勒还没有上台呢。这一天中午,就是12月13号中午,他从住所到外面吃饭,在横过马路时发生了意外。
  大家知道,纽约的交通规则和伦敦是不一样的,伦敦的交通规则要求是什么呢?要求是车靠左走的,而纽约的交通规则车辆是靠右通行,和中国一样,靠右通行。丘吉尔是个管大事不管小事的人,他连牙膏他都不会挤,有人讲了,他不知道这一点,所以说,他过马路时还习惯于向右看一看。结果一下子来个的士给他撞倒了,这一撞撞得可不轻,除了擦皮伤之外,15根骨头断了,当时就昏迷了,昏迷被送到医院,送到医院他想了,可是没想要命赶他一个什么?赶上一个私立医院,医生不抢救,先问他你的家庭收入怎么样,是否有能力支付这次药费。丘吉尔这个气,就忍着巨大的伤痛说:我有支付能力,你赶紧给我治伤吧。这个历史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那个车再快一点,整个历史就改写了,不会有我接下来要谈的丘吉尔,我讲丘吉尔就到此为止了。
  所以丘吉尔就是为警惕纳粹奔走呼喊,尽管当时他没有改变张伯伦政府对德国的绥靖政策,但是却使得英国人对丘吉尔有了进一步地了解,把丘吉尔作为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对纳粹的鹰派人物。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张伯伦政府出于战争的需求,让已经赋闲在家10年的丘吉尔请回内阁担任海军大臣。他当海军大臣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司令部向全球的英国海军发布的第一个号令:丘吉尔回来了。发表这么一个消息,表明丘吉尔在英国人心目中的位置。
  英国人选定了一直被称为反纳粹斗士的丘吉尔作为战时内阁首相,这个时候丘吉尔什么心情啊?高兴,兴奋得不得了。他自己有回忆录,他说:今天的事实证明,我在桑赫斯特的想法是多么的正确,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我就无法大显身手,出人头地了,在这场政治危机中最后的多事之秋,我的脉搏始终是平衡的,我深深地感到一种欣慰,因为我终于获取了指挥全局的大权,我觉得,我是幸运的人,我以往的全部生活不过是了这一时刻,为了承担这种考验而进行的一种准备罢了。
  他终于进入了英国政治生活的中枢。小时候就急于求成啊,是不是?那么丘吉尔是个雄辩的演说家和实干家,1940年5月13号,他在英国下院发表了一篇短暂而著名的演说,这篇演说是脍炙人口的。他说:我不能给大家许诺什么,我所能付出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与汗水,你们要问我的政策是什么?我的回答是竭尽一切可能和投入全部力量,在海上、在陆地、在空中进行战争。你们要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争取胜利。不论道路多么遥远,多么艰难,也要去夺取胜利。这个短短的演说,已经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演说词之一。他刚刚当上战时首相,5月13号的事情。那么丘吉尔这篇演说是给了历史一个刻度,从此英国不再软弱,丘吉尔这位喜好大号雪茄烟的人成为英国,乃至沦陷的西欧大陆的希望。
  丘吉尔很快做出判断,德国在登陆前势必要先进行夺取制空权作战,如果英国军队能够牢牢地掌握制空权,那么德军的登陆作战很可能失败,这样能否保住英伦三岛,空战是关键。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丘吉尔不怕与英国进行空中较量。为什么?方才讲了,我屡次讲,丘吉尔个性最大的特点,他喜欢对未来的事情进行谋划,他总在想明天的事。早在纳粹政权执政初期,他就认为应该把德国作为英国的作战对象,那么英国要想把德国作为自己的假象敌,作为自己的作战对象,必须发展空军。他的理由是,德国要进攻英国,首先要依赖于空军。同样,在欧洲大陆法兰西战役打得正激烈的时候,丘吉尔就想到了,如果法军一旦战败,很可能以德国对英国实施空中打击,那么这个空中打击,将是德军未来登陆英伦三岛的前奏,所以说在法兰西战役急需英国空军全力支援的时候,丘吉尔力主在英国本土保留一部分空军,不要出战。他总在想明天的事情,他总在想明天别人想不到的事情。那么,丘吉尔不怕和德国空军进行空中作战,他有思想准备。另外他考虑,英国的航空工业基础完全可以满足空战的需求,英国皇家空军也完全有能力,他命令英国皇家空军必须以一对四或者一对五的比例进行作战,他对战斗机司令道丁说,虽然飞机我们不行,但是重要的是空战作战中损失的飞行员,这个比例这个优势我们有。他说,由于我们是在自己领空作战,所以我们的飞机一旦被击中,飞行员可以跳伞逃生,而德国飞行员则不行,他只有死路一条。这个时候,英国又获得了德国的密码机,信息优势又很快变成决策优势。有关这个问题,我下一个问题再谈密码机的问题。所以说丘吉尔想到这儿,第一个我有准备,另外德国的英国的航空工业完全可以满足空战的需求,我的飞行员可以一对四,一对五的比例进行作战,我飞行员一旦被击中,跳伞之后可以逃生。你德国的飞行员你跳下来我捉一个,跳下来我捉一个,想到这儿以后,他的眉头一下就舒展了。
  1940年8月9号,也就是在德国空军大规模空袭英国的前一天,丘吉尔通过全国广播公司进行战争动员。英伦三岛64%的人在听着丘吉尔的演说,这些人伫立在街头,行走在马路、田间、车间、庭院听着。那时候电视没有,只有广播。丘吉尔问:我们泄气了吗?就这些人这些英国人站在马路上,没有,我们没有泄气!就是当时民众没人去组织,丘吉尔的演说感染力是非常强的,有机会如果大家懂英文的话,听一听,很有味道。这一切的一切就燃起了英国人那种胜利的希望,所以空战期间,当一位英国老妇看到视察德国空袭现场的丘吉尔的时候,跑了过去,拥抱自己的首相,亲吻说,亲爱的温尼,这是丘吉尔的爱称,亲爱的温尼,你是英国人抵抗的灵魂。
  那么在丘吉尔这个抵抗灵魂的领导下,英国民众面对德国空袭的狂轰滥炸,表现出来的是信心、是乐观。有人在一家已经被炸毁的小店上看到,小店的店主把照常营业的牌子改写成更加照常营业。在那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英国人表现出自己的信心,达观。
  那么最后,英国终于取得了不列颠空战的胜利,永远把希特勒这头“海狮”阻隔在海峡的那一头,进而改写了历史,也为希特勒德国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下)
  内容简介:他曾经在国难当头时如此激情澎湃地演说:“我只有热血、辛劳、汗水和眼泪贡献给大家!”他曾经在英伦三岛饱受纳粹空军轰炸的危急时刻,用手中的雪茄烟和永远的“V”字胜利手势鼓舞过他的人民。他曾经不懈地奔走在世界反法西斯大国之间,并最终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形成,挽救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他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三巨头之一的英国首相温斯顿。邱吉尔。
  那么,在二战中最为黑暗的岁月里,邱吉尔和他的人民究竟是如何挺过那些艰苦的日夜?丘吉尔那条天下无敌的舌头又是怎样缔造了反法西斯联盟?又是为什么邱吉尔却也在不断地的毁坏这个联盟?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马骏博士将为我们重现邱吉尔最为辉煌的人生岁月和他黯然逝去的背影。
  (全文)
  我们继续介绍英国战时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人生总是有得有失,有时学会放弃是为了更大的收获和更好的得到。而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则是一种大智大慧的表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更需要这种智慧,当面对一城之失与超级机密的选择时,丘吉尔学会了智慧地放弃,进而改变了整个战争进程。
  这是一个非常给人启发的故事,丘吉尔在放弃考文垂还是暴露超级机密之间,做出了决定战争进程的最后选择。那么正当不列颠空战激烈地进行时候,英国的情报部门成功地破译了德国的情报密码。这样,英国人就掌握了对手的情报,获取了信息优势。那么在战场上如果一方获取了信息优势,他很快也就必然把他变成决策优势,知己知彼,我了解了对手,我当然要有针对性地实施我的作战部署了,做出决策。所以,英军掌握了德军的情报密码,军队就有针对性地做好战斗准备,成功地击退了德国空军一次又一次地进攻。那么德国空军屡次进攻不爽,就引起了德军的警觉,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密码,泄密了。这样,于是根据希特勒的指令,德军准备进行一次空袭试验,用现有的密码指令部队,空袭英国考文垂这个城市。1940年11月12号,丘吉尔得到了一份情报,情报显示,德军将在48小时之内实施“月光奏鸣曲计划”,出动500架飞机向考文垂投掷4500枚燃烧弹,丘吉尔得到份情报之后倒吸一口冷气,大吃一惊。考文垂是一座具有900多年历史的古城,这个城市有25万居民和许多的文物古迹,德国人要在这个城市投掷4500枚燃烧弹,就等于把这个城市从地球上抹去。但是有没有办法减少损失呢?有的,可以提前疏散人口,可以在英吉利海峡拦截德军轰炸机,可以加强在考文垂这个城市的防空。如果这些举措一一实施的话,确实可以减少考文垂的损失。然而这样做很可能带来一个最直接的后果,暴露了英军破译德国密码这个秘密。什么是密码?密码是由特有的规则、程序及一个可变换的秘钥,组成的秘密通信方式。密码的破译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掌握了敌人的密码就等于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你想干什么?你还没动作,我就知道你们干什么。然后我做相应地准备,主动权操纵在我的手里,怎么办?丘吉尔就陷于两难之境地。但是他必须在放弃考文垂,还是在暴露超级密码这个秘密之间做出自己的抉择。
  最终,丘吉尔选择了放弃考文垂的这个决定。因为他非常清楚,为了更长远的利益和更多的收获,他认为必须放弃。他对英国军政首脑人物讲: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不是保护考文垂,而是保护破译德国人密码的秘密,我和诸位一样清楚,牺牲一座城市的代价是大了一点,更为令我难受的是,这座城市就住着那些破译德国密码那些功臣的家人。但是与整个大英帝国相比,这不算什么。接着他指出当前国家面临的严重威胁。他说,从威廉时代开始,我们的国土从来没有发生过战争,西班牙人,拿破仑入侵舰队都被埋葬在英吉利海峡,然而我们今天面临着是国家的生死存亡,大家知道,情报在战争中作用,为此我决定,除了正常防卫之外,不对考文垂做任何特殊的安排,就像我们不知道一样,我相信当胜利来临这一天,人们会理解我今天所做出的这个决定的。
  那么当时英国军情五处的处长叫孟席斯,这个情报头子,情报首脑,他就在会上提醒首相,他说是不是先将老人、妇女、儿童和伤员撤出这座城市?丘吉尔断言拒绝了,他说,不,绝不要那样,那样做的话会引起更大的混乱,一场无法遏制的混乱会使我们的秘密彻底地暴露。
  这样,大家终于被说服了。1940年11月14号夜晚,月光如镜,考文垂这座历史名城沐浴在银色的月光之下,大家谁也没有想到,一场灾难瞬间降临。19点零5分,随着一阵阵刺耳的警报声,大批的德国轰炸机飞临考文垂上空,当德国轰炸机,弹仓打开之后,燃烧弹雨点般地落在这座城市,整个城市顿时一片火海,连续两天的轰炸,这座城市5万座建筑被摧毁了,5万个商店遭到破坏,600名居民丧生,其中有150具尸体因为无法辨认而被葬入同一公墓,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代价。代价太大了。然而却值,丘吉尔选择了放弃考文垂,却保护了破译密码的秘密,消除了希特勒的顾虑,更加大胆地使用他现存的密码。而英国,由于在以后不断地破译出来德国情报用于最紧要的时间,最紧要的地点,这也就是丘吉尔在考文垂这件事情给我们留下的一种启示,选择放弃,学会放弃也是经营生命的一种。
  二战是联盟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联盟的战争,没有反法西斯各国家的联盟就没有战争的胜利,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被历史也证明了。
  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后人有一些观点认为,丘吉尔总是这个联盟的麻烦制造者。这个观点对不对呢?我个人认为,如果抽象地用这个观点分析丘吉尔,有失公正,至少是不全面的。事实上,最渴望建立联盟的人是丘吉尔。第一个提出建立联合国的人是丘吉尔。丘吉尔性情非常果断,意志也非常坚强,希特勒曾经有过诱降英国的想法。希特勒说:我对英国的要求只有一个,什么呢?请你英国走开,把欧洲留给我和黑暗。
  但是丘吉尔却回答:不,我绝不走开,如果我们失败,那么整个世界都将在滥用科学的魔掌中坠入新的、更漫长的和更邪恶的黑暗的世纪。他选择了战。但是丘吉尔明晰,单凭英国一国之力无法战胜德国,丘吉尔这个人非常善于从风云雷电中找出最主要的矛盾。这样,他把选择联盟的目光就投向了德国以外的所有的国家。其中他下的工夫最大的是美国和苏联。当希特勒的空军对英伦三岛狂轰滥炸时,美国没有参战,奉行孤立主义政策的美国人,在大西洋的彼岸还享受着和平。尽管罗斯福总统同情和支持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有这个意愿,但是作为美国的政治家,他不能不受国内政治思潮的束缚,所以说罗斯福一开始并不想跳进战争这个混水,他不想趟这汪混水,而丘吉尔对美国的政策是你不想进这盆混水,我就非得把你拉下这个水。
  我们知道,上一讲讲过,丘吉尔是个混血儿,他的妈妈就是美国人,所以说他那种以英语为母语国家和民众联系起来,这个理念是非常强烈的,可是如何让美国,在没有参战的情况下给予英国以支持呢?这就反映出了丘吉尔作为政治家那种狡诈和手腕,娴熟。那么丘吉尔在向美国发表的一系列的演说和谈判中,为了把美国拖下战争的混水,他真是使尽浑身的解数。我给举出几个例子。
  一个是劝说。劝啊,他认为美国和英国是世界民主制度的楷模,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法西斯暴政。我们是民主国家,应该共同对付法西斯暴政。他对罗斯福说,英美应该直面我们的职责,鼓起勇气为不使世界坠入更加黑暗的世纪而努力。
  第二,诱惑,诱惑对方。他对美国的演说充满了对未来的一种展望,充满了激情。他说,一旦希特勒纳粹政权的阴霾散去,伟大的美利坚民族为此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将会铭记于世界所有政治与善良民众的心中,人民不会忘记你,进来吧。
  第三,叫恐吓。在与美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丘吉尔不时地提醒他们,提醒谁啊?提醒美国人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他说你想想如果英国战败,并且把自己强大的海军交给了德国人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英国当时海军强国,我如果战败了,我的海军交给德国人,你想想,什么后果?你美国还会拥有和平吗?美国人还会在悠闲地欣赏着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吗?这是丘吉尔讲的话,吓唬他。
  第四,撒谎。尽管丘吉尔知道难以以自己本国家之力战胜德国人,但是还装出实力雄厚的样子,说英国完全有实力击败希特勒独裁政权的进攻。我有实力,他讲话中时不时地流露出来。他本来是一国之力难以战胜法西斯,但是他还采取了,用老百姓的话说,打肿脸充胖子。西方丘吉尔传记作家讲,他说这里在这里显露出丘吉尔对大英帝国面子这张脸的维护,撒谎。
  第五个招,就是装熊。有的时候,他表示气壮如牛,有的时候在演说中装熊了,非常虚弱的样子,恳求美国,在同一母语的份儿上你拉我一把吧。就是说使了浑身的解数,来说服美国。这样就凭借他是演说家啊,辩才啊,丘吉尔凭借这份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罗斯福总统在没有参战的情况下,做出了不参战,但是全力支援的决策,于是《中立法修正案》,《租借法》案纷纷出笼了。那么值得指出的是,根据《租借法》,英国用基地换取美国的巡洋舰,但是当时美国人给予英国的,有一些巡洋舰是没有使用的,是旧的。丘吉尔对此非常撮火。你给我一些船不能用,但是含而不露,恼火,不露,为什么?因为丘吉尔的目的是将你美国人拖下水,在丘吉尔看来,你美国提供战争一方以军事装备,这本身的意义就重要,这本身的意义就大于其他了,事实正是如此。美国政府颁布了这两个法案之后,使它更加向战争靠近了。而丘吉尔要的就是这个,我把你美国人拖下来了,只要你下来就好办了。至于巡洋舰能不能用,有多少好用,多少不好用,这个意义不大。意义大的就是你这个行动本身。
  在1941年8月9号,罗斯福和丘吉尔在纽芬兰举行了阿金夏会议,这是两个人首次会面,那么会后,英美两国首脑发表了《大西洋宪章》表示两国正式建立联盟关系,在这次会议上,丘吉尔首次建议,在打败希特勒之后,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组织以防止纳粹保证的再次出现。所以丘吉尔就是最早提出建立联合国的人。
  除了与美国结盟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国家就是苏联。丘吉尔是最仇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十月革命胜利不久,丘吉尔就声称要把苏维埃制度扼杀在摇篮之中,掐死你。但是二战爆发之后的丘吉尔却提出一个观点,什么观点呢?他说,我向需要空气一样,需要德国与苏联开战。所以说,他指令他的情报机关密切关注德国对苏联的军事动向,并且通过各种渠道,把德国对苏联的军事动向转告给苏联政府。
  丘吉尔这个人有一个习惯,什么习惯呢?特别爱洗澡。1941年6月21号这一天是一个周末,丘吉尔又到伦敦郊外去洗澡,又去洗澡去了,洗澡前他对他的秘书叫科尔维尔说,他说一有关于德国进攻苏联的情报你立刻送来,吩咐他的秘书。那么洗完澡之后,秘书陪他遛弯。科尔维尔就问他说,如果德国进攻苏联,首相,你采取支持苏联的政策,是不是违背您从前的政治理念?他说,一点也不违背,现在我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消灭希特勒,那么这个目标使我的生活更加单纯了。散完步之后,丘吉尔就工作,这个可能是许多政治家都喜欢夜间工作,丘吉尔也喜欢夜间工作,工作到深夜之后,他准备睡觉,丘吉尔有一个习惯,只要他上床之后,早上8点之前不许任何人来打扰他,不论什么事不许打扰他。那么6月22号的四点钟,英国外交部得到了情报,苏联遭到德国的进攻。这份情报就送给了秘书,科尔维尔,但是科尔维尔不敢叫醒首相,只到早上八点钟才把消息告诉丘吉尔。丘吉尔看完之后,只有说话了一句话,去,通知英国广播公司,我在今晚9点发表演说。那么当晚9点,丘吉尔就发表了著名的演说。
  其中说:在过去的25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我不想收回我说过的话,但是这一切,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对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在这一切头晕目眩地突然袭击背后我看到的是那一小撮计划、组织和发动造成人类极大恐惧的恶棍。我们只有一个宗旨,一个惟一的、不可改变的宗旨,我们决心要毁灭希特勒,及其纳粹制度的一切痕迹。我们绝不同希特勒和他的党羽谈判,根据上述理由,我们将要对俄国和俄国人民给与我们能够给与的一切援助,俄国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也是美国的困难,正如俄国人保卫家乡而战的事业,是世界各地自由人民和自由民主的事业一样,让我们吸取残酷的经验得来的教训吧,让我们加倍努力,只要一息尚存,力量还在,我们共同战胜我们的敌人。
  他当晚9点,发表了著名的演说,那么遭受纳粹侵略战火的欧洲另外一端的斯大林,很快就读懂了这篇演说的信号。所以说,这样呢,就接过了这个信号,1941年10月1号,英国、苏联、美国召开莫斯科会议,通过著名的《莫斯科宣言》。那么英美苏三国在这次会议和这个宣言里,就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捐弃前嫌,求同存异,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丘吉尔在建立反法西斯联盟问题上,功不可没。
  应该说丘吉尔在建立反法西斯联盟问题上有大功,同时也有大过。为什么讲,大功我们上面提过了,大过表现在哪些方面,在这一点,我强调一下,丘吉尔的大过并不是说他破坏了反法西斯联盟,而是在反法西斯联盟问题上,的确提出了不利于团结的事,我举几个代表性的例子。
  第一个他坚持着他的“柔软的下腹部”,要在地中海开辟第二战场。这个第二战场是相对苏德战场而言的。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苏德战场成为欧洲大陆的惟一的抗击法西斯德国军队的战场。德军最高兵力是1020万人,年平均最高兵力1000多万人多一点,那么在苏德战场上使用的兵力,在第二战场开辟之前,平均是800万人,这个压力太大了,斯大林感到压力太大了,你将你的兵力十有八九,使用在我的国土上,斯大林感到压力太大了,所以坚持要英、美,尽快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减缓我的压力,加速战争进程。那么在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上,英国和美国不反对,可以,但是在什么地方开辟战场上,分歧就大了。主要体现丘吉尔和斯大林的分歧,斯大林要求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但是丘吉尔坚持在地中海开辟第二战场。理由非常充分。
  他说,如果德国是一支凶猛的鳄鱼的话,那么鳄鱼最要害的部位在哪儿啊?是在它柔软的下腹部,地中海就是德国这个鳄鱼的下腹部。所以说他坚持在地中海开辟第二战场,他的理由是这样。
  实际上这个理由透露出丘吉尔维护大英帝国利益的理念,因为如果他从地中海开辟第二战场,就将苏联的影响阻挡在东欧之外,而自己完全可以占领巴尔干,中欧和西欧,因为他从地中海切进去,切进去这边是我的,你把你家门口,斯大林把你家门口的收拾就完了,如果从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就不一样了,如果从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盟军从西往东打,苏军从东往西大,最终会合在德国,那么盟军和苏军,西方国家和苏联,对欧洲将平分秋色。这是丘吉尔最不愿见到的。
  各不相让,斯大林和丘吉尔吵,差一点闹翻。最后在罗斯福的调解和说服之下,丘吉尔放弃了在地中海开辟第二战场的立场。
  第二个,丘吉尔提出“三角凳”联合国组织方案。美国参战之后,罗斯福和斯大林都同意建立一个能够使一切国家和民族安居乐业的国际组织,在这一点上,三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都同意。丘吉尔提出,一个“三角凳”计划,作为这个国际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就是说他主张在联合国内建设欧洲、太平洋和美洲理事会。那么这三个理事会是这个国际组织最高的权力机构。三角凳,丘吉尔的算盘打得精,为什么呢?如果按照他的三角凳,他在欧洲理事会完全控制,太平洋理事会完全控制,因为太平洋很多国家是他的,太平洋理事会包括澳洲,澳洲就是英联邦国家,印度,他完全控制。美国是美洲国家,只能控制美国国家的理事会。苏联没戏,完全被他排出外交中心之外。那么这样就使得丘吉尔达到了突出英国,联合美国,孤立苏联的目的。“三角凳”。这个设计方案遭到了美国和苏联的一致反对。罗斯福强调着未来的国界,联合国中,必须是全球范围的组织起来。有效的决议必须是几个强国联合做出。现在的联合国,就体现了罗斯福的政治理念。你看,联合国代表大会,国家不分大小,每一个国家都有平等的发言权利,反映了罗斯福的理想主义理念。
  但是,联合国最高权力机构,常任理事国反映了罗斯福的现实主义理念,一票否决权,按照权利实力大小,大国说了算,一票否决,到今天都是这样。那么当时罗斯福就是说要建立一个全世界广泛的国际组织,这个国际组织比较是全世界范围内,有效的决议必须几个强国做出,于是他提出“四警察委员会”。“四警察委员会”,苏联、英国、美国、中国是“四警察委员会”的成员,这就是今天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雏形。最后丘吉尔,因为毕竟大英帝国衰落了,“小胳膊弄不过大腿”,就和他还是同意了罗斯福的四警察委员会的方案。
  第三,在如何处置德国问题上,他提出一个三分法。这个三分法就是在处理分割德国问题上,美国、苏联、英国、没有分歧,都同意。如何处置,如何分割,分歧大了。丘吉尔提出,把德国的东部给苏联,德国的西南部给美国,英国占领德国的西北部,为什么?因为德国的西北部是德国的工业区和重要港口的所在地,占领这一地区有利于英国战后恢复经济,经济的恢复,所以说这个丘吉尔,他总愿琢磨明天的事情,他的算盘打得精。但是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美国也不干,苏联也不干。美国提出要国际共管,就是德国的工业区比如鲁尔,鲁尔工业区,要国际共管。国际共管,丘吉尔不干,于是,答应给英国30亿美元的贷款,所以同意我给你30个亿美元的贷款,这样丘吉尔才接受了美国的方案。这是在如何处置德国问题上提出的三分法。
  第四,就是丘吉尔在太平洋的战争的参战问题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在太平洋有许许多多的殖民地,但是在战争中相继被日本占领了,那么丘吉尔就希望通过太平洋战争,企图重返太平洋。但是美国这个时候不同意。美国是在战争中登上世界霸主的地位的,整个一部美国政治史就是美国的扩张史,从美国建国开始进行大陆扩张,然后美西战争,1898年的美西战争开始进行海外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从海外扩张向全球扩张,登上全球霸主的一个转折。那么这个时候美国要充当世界的领导者了,你想在我的饭碗里,分一杯羹不行,所以说罗斯福坚决不干,后来杜鲁门也不干,不让他参加。那么太平洋战争后期,基本上是美国人自己打的。总之,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作为英国政治家的丘吉尔,为维护日益衰败的大英帝国的遗产真是处心积虑,尽了他自己所能尽的一切努力。然而帝国之衰败是江河日下,已经不可挽回了,他的许多想法远远的落后于新的格局。所以他的老朋友罗斯福讲,讲什么呢?他说丘吉尔每天会产生100个想法,但只有4个是有用的。那么,一生信奉权力政治的丘吉尔,面临着昨日黄花的帝国辉煌,真是无奈,也无助了。所以晚年的丘吉尔,他自己不得不承认,他说我曾经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是到头来都是一场空。他自己的原话,那么丘吉尔的同胞英国人认为,丘吉尔是一个只会领导,不会跟随的政治家。只会领导,不会跟随的政治家,跟不上潮流。二战结束之后,新的国际格局带给丘吉尔的是那么多地不适应,尽管他战后一度再次重新当选为英国首相,但是在新的国际格局之下,他处理国务活动,远远没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时期,处理国务活动那么得心而应手了。
  丘吉尔一生有许许多多的梦想,对过去爱做梦,那么对未来,他也冷静,他也有清晰而冷静的思考。他一生中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名词,许多新词至今仍然有用,比如Cold War冷战就是他创的,比如Summit Meeting峰会,至今我们还在用呢,什么西方首脑在什么地方举行峰会,比如英美的特殊关系Special Relationship,特殊关系这是他创立的,创造的。他愿意想问题,愿意思考问题,包括他对自己的一生也看得太清楚了,他是英国自君主立宪以来,51个首相当中最有争议的一个。所以他说在我身后历史会出现许许多多关于我自己的著作,后人会对我的一生进行反复地置疑,进行反复地分析,他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未来的世界留下一些后果,但是他愿意想问题,愿意对未来进行预测,包括老年的时候,所以说,别人写莫不如我自己先写吧。于是,为了让世人真正地认识自己,他抢在别人面前,出了长篇的《回忆录》。
  这就是丘吉尔,1965年初,年已91岁高龄,并且得了老年抑郁症的丘吉尔终于走上了他人生的尽头。他一生倔强,一生坚强,但这一时刻,生命对于他来讲,太脆弱了。1965年1月9号,丘吉尔突然拒绝了他一生离不开的两大嗜好,雪茄和香槟,病情恶化了,那么1月24号,大英帝国这位斗士丘吉尔不幸逝世,终年91岁。
蒙哥马利
  
  (上)
  内容简介:这是一个大英帝国的铁血雄狮,他决不后退的吼声,响彻欧洲大陆。这是一朵绽放在北非沙漠中的名将之花,他拯救了一支濒临绝望的军队。这是一位捕捉沙漠之狐的神奇猎手,他的名字让对手闻风丧胆。他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英军将领,伯纳德。蒙哥马利。
  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把这样一个身材瘦小,外表斯文的将军与这些显赫的战功联系起来,也很少会有人想到,这样一个叱咤二战风云的名将竟然曾经是一个劣迹斑斑的学生。那么,蒙哥马利的成长历程究竟如何,一个劣等生怎样成就为一代名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马骏博士将为我们再现这位英国名将特殊的童年和他非比寻常的为将之道。
  (全文)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伯纳德。蒙哥马利。伯纳德。蒙哥马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名卓越的将领。他是在同德国名将隆美尔作战,而且打败了这支“沙漠之狐”而成名的,蒙哥马利在英国乃至在世界是一个备受推崇的将军。甚至在遥远的东方,蒙哥马利也被人们所熟悉,他是惟一一个访问过中国,并且多次访问过中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西方名将。
  首先谈第一个问题就是,缺少母爱的童年和人生的起点。
  蒙哥马利晚年曾出版了一部书叫《通向领导的道路》。在书中他有这么一段话,他说:“大多数军事问题只有两个答案:一个正确,一个是错误的。作为军人,必须有坚强的性格,才能在复杂的战争中,判断出正确与错误。”他讲了这么一句话,用中国古话来讲:为将者,必勇也。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家约翰。麦克,他在研究精神研究人的性格的时候,他有这么一段话,他说:“人的性格有时来自什么呢?来自恢复失落的自尊心的企图,在心理学家把他叫做”移位“。这种”移位“现象,通常是对一些童年时代遭受过羞辱人们的一种补偿。简单地讲,就是人的性格的形成,有的时候往往是在童年遭受不幸,特别是自尊心受到伤害导发出来的一种心理学的”移位“。麦克是在分析英国另外一个将军个人性格形成所说的这段话,但是他也道出了蒙哥马利性格形成的起因。就是蒙哥马利有一个不幸的童年。
  蒙哥马利童年的不幸,不是说他缺爹少妈,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叫单亲家庭,他不是这样的。蒙哥马利出生于1887年11月17号,他的父亲是一个牧师,他父亲叫亨利。蒙哥马利。1881年,他父亲34岁的时候娶了一个年仅16岁的女人,实际上是一个少女,这个少女叫做莫德,结婚了,两人相差十多岁,十七、八岁,这是一个典型的老夫少妻的家庭,所以老亨利,老蒙哥马利,亨利。蒙哥马利对莫德非常宠爱,那么就养成了莫德性格非常任性,脾气不好。但是莫德有一个特点,她特别爱操持家务,而且特别整洁,爱干净,可是蒙哥马利恰恰在这个方面是最让她头疼的。蒙哥马利是他父亲第四个孩子,小的时候非常淘气,男孩子,而且不喜欢学习,他经常把他妈妈刚刚整好的家庭弄得乱七八糟,并且遭到了年轻的妈妈的大声斥责,时间长了,他不是一个孩子,好坏就是他,四个孩子,所以越来越不喜欢老四了。
  总是让这个蒙哥马利的哥哥看着他,经常对蒙哥马利的哥哥讲,去看看伯纳德干什么,让他坐下来静一静。
  有一次蒙哥马利把他妈妈的鱼缸给打破了,他妈妈非常喜欢的鱼缸打破了,蒙哥马利的妈妈火了,就尖声地骂他,骂他什么呢?除了当炮灰,你将什么也做不成,做不来。这两句话深深刺伤了蒙哥马利,他一直到死都没有忘记这两句话。他直到去世之前还对人谈起过这件事,他在自己的回忆录还这样讲,我可以说我的童年是不幸的,这种不幸完全来自与我的母亲,在他眼里,我不过就是一个炮灰。可是,我的母亲说对了一半,我的确开了炮,而且不只一门,但是我没有成灰,我童年吝啬的母爱所带来世人对我的嘲笑、蔑视的刺激,形成了我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天赋的智慧,没有这种品质,我不会成为后来的蒙哥马利。所以说,他到老的时候他与母亲都不愿意往来。
  他说我每天都要从母亲那的眼神观察她今天的脾气是晴天还是阴天。我会从母亲哪怕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感觉到她的情绪,然后再针对她的情绪做事情,做我要做的事情,他认为这叫观察力。天天看他妈的脸,今天高兴不高兴,淘气嘛。小时候淘气,这是观察力。再看意志力,他说每天处于母亲的责骂,对于困难或逆境已经习以为常了。我已习惯在他人的非议中做我要做的事情。蒙哥马利说,这是我意志力的源泉。接着讲,母亲的责骂把一切搞得似乎很复杂,其实她一连串的抱怨不过是简单的几个字,这是一个坏孩子。
  而我面对这些在心里回答地也很简单,我不是坏孩子,你是不了解我的。那么这是蒙哥马利这是我自信力。当然了,这些都是蒙哥马利后来的认识,如果他不成为名将,或许不会有这些感叹,正因为如此,尽管自尊心的伤害并没有使他沉沦,但是蒙哥马利的的确确小时候是不愿意学习的。
  1902年,蒙哥马利进入圣保罗学校学习,仍然淘气,蒙哥马利身材不高,到处惹是生非,上树、摸鱼、打架等等,男孩愿意干的事,他都愿意干。同学们给他起个外号,叫猴子。他本来就长得瘦小,叫猴子,他的同学被他的恶作剧搞得往往是非常头疼,没有办法,圣保罗有一个校报,这个学校有一个校报,有一次校报刊载一篇文章写到,写到什么呢?
  说不要再招惹这只猴子了,要猎取这个动物是非常危险的,他会疯狂地、龇牙咧嘴地向你扑来,并且从不犹豫。这是校报,说他是个猴子。甚至有的同学讲,蒙哥马利是一只没有进化好的猴子。总之,这样一个学生是很少有人喜欢的,所以蒙哥马利操行鉴定永远是劣。可是蒙哥马利有一个理想,就是想进英国著名的桑赫斯特皇家学院读书,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是英国非常著名的军事学院,他想去学习。有一次他的操行鉴定出来了,操行鉴定赫然写着这么一段话:劣,该生要进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把握不大。又一大盆冷水浇了过来,但是蒙哥马利执意要考这所学校,我一定要上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很快在圣保罗学校的后半期他变了,变了另外一个人似的,每天认真听课,潜心学习,进步很大,终于在1907年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可是进军事学院不久,他故态复萌,学习又不用功了,并且好几次因为违纪,差一点被学校开除。全班学生就他差,他的操行鉴定总是36,第36名,而他们班一共就是36名学生。这个成绩太低了,甚至影响到他的分配,为什么?因为在当时在英军,当时英军的待遇是不一样的,贵族、富家子弟出身的军校学生,往往要分配到待遇比较好的军队服役,当军官。贫民,但是学习成绩好的,分配稍次一点的,但是待遇也过得去的军队学习。蒙哥马利他只能到待遇非常不好的,驻地非常艰苦的地方去服役。因为他的学习成绩最不好,这样,蒙哥马利毕业之后,他就分配到印度西北边境的白沙瓦地区当一名少尉军官,这是1908年的事情。
  可以说蒙哥马利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从上学开始就经历考试无数,考试,每一个学期都要考试。尽管考得不好,但是他不怕,他早已习惯学习落伍的生活,和由此而产生的别人对他的轻视、蔑视,当一个人哪怕是孩子,做一件他所不高兴的事,他不在乎这件事的结果,因为这个结果对于他太不重要了,他对这个事情不感兴趣,可是蒙哥马利喜欢当兵啊,他愿意当兵啊,那么在军队所做的一切他都非常在意。
  所以在白沙瓦为什么说是人生的起点,就是因为在这次服役中,在这里服役中他参加了一次他终身难以忘记的考试。当时部队运输不像现在有汽车,有直升机,就是骡马,那就不错了,主要工具是骡马车,那么有一次军官进行考核,考官问,蒙哥马利出来了,蒙哥马利,到,出来了。考官脱口而问,问什么问题呢?骡子一天要拉几次屎?蒙哥马利脱口回答,六次。那么考官说,错了,是八次。你的耐心会让你知道我的结论是正确的。考官说了,错了,是八次不是六次。这个蒙哥马利琢磨,骡子一天拉八次屎,答案就是正确的?他好奇心就上来了,他就观察,观察了半个月,果然发现骡子一天拉八次屎,后来他对别人讲,他说:这次考试使我真正懂得一个军人战场的观察力来自他对平时生活的积累,而缜密的计划只能来自源源不断的、全神贯注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他到老的时候还讲这件事情。一个很小的考试,却深深教育了他。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蒙哥马利慢慢在军队就崭露头角。1915年他受伤住院,在医院他反思他从前的生活,他深深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意义了,从那时候,他给自己的座右铭,蒙哥马利的办公桌有一个座右铭,笔比剑更重要。所以说,这个时候蒙哥马利已经是步入中年了,那么这样,步入中年的蒙哥马利向腓特烈大帝一样,坚持不懈地阅读于思考,以求精通他的职业,直到细微末节的各个层面,进而使他成为英国一代近似完美的名将。
  蒙哥马利的为将之道,几乎每一个名将都有自己的崇拜对象,用现在的话讲他都有自己心目中那颗星,蒙哥马利也不例外。蒙哥马利崇拜的不是自己的上级,也不是自己的爸爸,而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名将。这个名将叫做安东尼。古罗马帝国的一个名将,安东尼曾经辅佐恺撒大帝南征北战,足迹踏遍整个意大利,在他一生的戎马生涯中,他总结了四大秘诀:就是作战时坚强刚毅,失败时顽强不屈,胜利是宽容敦厚,和平时友好亲善。
  归纳一下蒙哥马利的为将之道可能从以下四个方面反映出来,一个是富有坚强的信念与真知的灼见。蒙哥马利认为,能够忍受痛苦具有应对任何意义上的意外事故的能力是取得胜利的基本因素,而高级将领要达到这一点必须要有坚强的信念,有了信念就可以在作战准备时考虑周详,在形势有利时可以大胆行动,全力出击。所以蒙哥马利接着讲,他说军人必须能够忍受痛苦,具有审慎准备的能力,并且不是说要一味蛮干。真知灼见在军人的成长中占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他认为军人的真知灼见就不要照搬照抄,因为军事科学从本质上讲是经验科学。你想模仿前人名将打同样一个战斗,没有那个情况,不可能,你只能学习,不能模仿。蒙哥马利说要从已知的基础探索未来的事物,他对他的参谋长德。甘冈说,他说如果你模仿昔日英雄的作战方案,把他套用于各种新的情况,你的悲剧就发生了。你的悲剧就发生了。所以说他对信念和真知灼见他有自己的想法。
  他为将之道,第二点要强调高度集中指挥。中国兵法有一句话叫:权出于一者强,权出于二者弱。意思就讲高级将领要有高度集中指挥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战场变化的情况。蒙哥马利讲,他说:如果拿破仑把每一个作战方案都交部下讨论,那么其中必定要有许多方案被他部下否决掉,那么如果是那样的话,拿破仑也不会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拿破仑了。所以蒙哥马利讲,军事理论的惟一方针是什么呢?是行动上的果断和临危时的镇静。而要做到这一点,组建一个明确的、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是必须的,而这个领导机关的最高军官是心脏,是灵魂。蒙哥马利讲,作为总司令必须一开始就把部队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中,不能分权,高度集中统一。那么蒙哥马利刚到北非担任第八集团军司令就按照自己的理念改造这支部队,以后我们要谈他怎么改造第八集团军,他许多举措和前任第八军的司令是不一样的。有人就提出意见了,并且有的告了蒙哥马利的上司,亚历山大将军,布鲁克元帅,蒙哥马利不为所动,他讲,他说是谁在指挥这个集团军,是我,而不是他们。所以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蒙哥马利一直是这样,不管他人非议按照自己的理念去作战,在他看来,只有高度的集中指挥,才能保证部队的均衡与完整,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战斗力的效力。这是他的第二个,强调的是高度集中指挥。权出于一者强,权出于二者弱。
  第三就是凝聚士兵的心。军队的最基本的要件是当兵的,是我们的士兵,古今中外,皆莫如此。蒙哥马利强调,高级将领应该时刻不要忘记部下,要建立部下对自己的信任感,使得部下能够并且愿意追随你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他认为,战斗力是精神和物质两个因素组成的,但相比之下,精神因素更重要。所以西方人他并不轻视精神在战争中的作用。
  蒙哥马利明确指出,他说:战斗的胜利主要在于士兵们的心,蒙哥马利一生都在做这样的一件事情,这就是如果让士兵们使出最大的力量,必须使他们绝对地信任指挥他们的那个军官,这是他的理念。那么为了争取与凝聚士兵们的心,他要求军官们体察下情,和士兵们一起渡难关。他说,如果士兵们知道军官们的生活和他们也差不多,那么再苦,士兵们也能够忍受。如果士兵们能够在前线见到高级军官,并且能够高级军官平易地交谈几句,那么他们心理感知的是什么呢?我们有人关心,有人关爱,这是蒙哥马利对自己对他人讲的。所以说,他要求军官们必须到前线去,体察下情。为了争取和凝聚士兵们的心,蒙哥马利要求他的部下军官必须向士兵们讲真话,不能撒谎,不能骗他们。
  他说:现在的士兵和19世纪的士兵已经不一样了,有很大的不同,他们通过新闻、看书、电影,眼界开阔,思想活跃,他们经常将所见所闻与现实的环境做一个比较,他们渴望,他们心中升起一种渴望,渴望把自己的一切托付给他们所信任、绝对稳妥人的手里。
  蒙哥马利说,如果军官不讲真话,那么他们会感觉受到军官们的嘲弄,于是对军官信任感也就没有了,士兵不信任了,他们还会在战场上为你奋力作战吗?所以说他强调讲真话。为了争取和凝聚士兵们的心,蒙哥马利要求每一个军官必须关注士兵们的生命,战争是要流血、要死人的,但是这绝不是军官漠视士兵生命的理由。他要求尽一切努力要把士兵们的伤亡减少到最低程度。我举一个例子看看蒙哥马利是如何关注士兵们的生命的。二战爆发初期,英军对负伤的士兵的救治是不及时的,做得不好,那么蒙哥马利发现后,立即在全集团军提出拯救士兵生命的四项措施。
  第一,必须及时输血,输血尽一切可能将士兵在战场上流出的献血在战地医院补回来。
  第二点,必须及时在前线为重伤员进行外科手术,使得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不会因把他后送到后方医院再外科手术耽误时间而失去生命,或者遭受更大的痛苦。这是第二个措施。
  第三个措施,凡是需要后送的重伤员,不能像过去通过公路运输,为什么?道路的颠簸,而进行空运。
  第四个措施,派遣女护士到前线医院,蒙哥马利解释说,负伤的士兵看到女护士,他们的伤痛和紧张的神经会大大得到缓解,这一点是男护士做不到的。我个人认为,蒙哥马利是一个非常懂得士兵心理学的人。就从上面几点措施。在战场上,士兵们最怕的不是死亡,他最怕的是对他人的,对他生命价值的漠视。如果军官们认为士兵流血不过是应尽的职责,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那么士兵们会产生畏战情绪的。因为生命对任何人生命只有一次,死了就完了。蒙哥马利对士兵生命的尊重恰恰是他那支部队极富战斗力的原因之一。
  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情,当一名年轻的士兵重伤不治时,他最渴望的一件事是什么呢?是得到女人的吻。他对看护他的护士说,他说小姐,除了我母亲以外,没有任何女人吻过我,你能帮助我实现这个愿望吗?那么这个护士满足了他的要求,就这样,这位年轻的士兵脸上挂着护士的唇印,没有任何遗憾地离开了这个人世,那么在场的人都落泪了。所以这名士兵的一位战友说,他说这里没有死亡,只有爱。这件极富感染力的事情就发生在蒙哥马利的第八集团军。
  他的为将之道的第四点就是要求官兵必须有强壮的体魄。
  战争是充满了劳累与紧张,平时日常工作施工那只是累,疲惫,但战争还有一个精神的紧张,充满了风险。蒙哥马利认为,除了精神因素之外,体质对军人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有健壮的体魄,蒙哥马利他自己参与并且要求他的部下在大雨滂沱之下,冰天雪地之中,飞沙走石之时,泥泞不堪之路强化训练,就是中国人那句话叫冷练三九,热练三伏,因为这个道理东西文化是相通的,因为战争的特点,战争的规律是一样的,就是规律,就是共同的。冰天雪地之中,大雨滂沱之下、飞沙走石之时,泥泞不堪之路,他明确要求各级官兵,凡40岁以下者必须每周抽一个下午时间进行7英里的跑步运动。如果没有正当理由,不行的。立即淘汰。开始的时候,官兵对他的这一条不感冒,有意见,抱怨声也不断,但是蒙哥马利治军严,他毫不留情,所以没有人敢违抗他这条规定。
  蒙哥马利讲,他说最好的军人是什么呢?是合金钢,合金钢,即要有必胜的信念,旺盛的斗志和乐观的态度,也要有健壮的体魄。他说没有健壮的体魄,就难有饱满的战斗意志。蒙哥马利在视察部队的时候,他有这么一个习惯,他什么习惯呢?见了面之后,士兵或者他下级军官向他敬礼,他要把对方的钢盔摘下来,他来摘,摘掉对方的钢盔干什么呢?看对方的眼睛。有人不解,你看他眼睛干什么呢?蒙哥马利有自己的解释,他说,从士兵的眼睛我就能看出他身体是否强壮,他的精神是否饱满。一个目光晦涩的人很可能有病态,而一个有病态的人你会指望他有多大战斗力吗?这个名将和名将之间,他确实有自己的特点,他是摘下对方的钢盔看到对方的眼睛,从目光中看出对方的精神状态如何,所以说统率的为将之道真是各有特点,统率的为将之道路以后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无论中外军事先者,对此都有精辟地论述,蒙哥马利本来不是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后来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将,我想非常重要的是他将战争实践这个平台作为锻造或者打造自己军事才能最好的空间。
  那么,蒙哥马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的指挥风格,他的指挥特点究竟如何呢?我们下一讲再讲,谢谢。
  (下)
  内容简介:这是一个大英帝国的铁血雄狮,他决不后退的吼声,响彻欧洲大陆。这是一朵绽放在北非沙漠中的名将之花,他拯救了一支濒临绝望的军队。这是一位捕捉沙漠之狐的神奇猎手,他的名字让对手闻风丧胆。他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英军将领,伯纳德。蒙哥马利。
  那么,他是凭借着什么力量,让一支几乎崩溃的军队成为胜利之师?又是依靠着怎样的智慧,让他在面对狡猾的有沙漠之狐美称的德军名将隆美尔之时,临危不乱,将沙漠之狐永远地赶出北非沙漠,成为真正的名将之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马骏博士将与我们共同穿越北非沙漠漫天的烟尘,回望人类战争史上少有的沙漠之战。
  (全文)
  他军事生涯走向辉煌的起点是在北非战场,是和北非战场,是和德国名将隆美尔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今天我就向大家谈谈蒙哥马利是如何在北非战场战胜隆美尔进而走向他军事辉煌的。
  介绍第一个问题是临危授命。1941年2月,希特勒为了援助在北非战场接连败于英国人的意大利军队,派他手下的一个悍将隆美尔,到了北非担任德意联军总指挥,隆美尔到达北非之后,果然不负使命,通过一系列的战役行动将英军连连击败。1942年5月,隆美尔又发动一次攻势,经过一场血战,击溃了英国第八集团军乘胜向埃及推进。6月19日,隆美尔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以劣势兵力攻占了英军在北非的重镇托卜鲁克,攻占了这个地方,复活英军三万余人,英军主力被迫退缩到埃及。德国人攻占托卜鲁克之后,继续向埃及推进,6月下旬,德意联军就达到了距离亚历山大港以西104公里的阿拉曼地区,隆美尔的胜利使得英国第八集团军面临全面崩溃的境地,英伦三岛极为震撼。
  许多英文大报,通栏大标题写着,英国一片愤怒,丘吉尔首相将因此遭到不信任案,北非局势将导致政府的改组等等,这些类似的大标题在英国的报纸都是头条。
  那么为了挽回北非的颓势,丘吉尔飞抵开罗视察,8月6号,丘吉尔和英军参谋总长布鲁克元帅飞抵埃及开罗之后就到处视察,他的部队来听取汇报。8月6号,20:15分,丘吉尔作出了改组北非英军指挥机关的决定,为了加强在北非的作战指挥,他将指挥北非战场的中东司令部,划分为两个,一个是近东司令部,一个是中东司令部。他指令近东司令部设在开罗,专门负责北非战场的指挥,同时,他解除了在北非战场作战不利的第八集团军司令里奇的职务,任命第30军的军长戈特担任第八集团军的司令。同时,在同样一个决定力,他让当时担任英国东南军区司令的蒙哥马利,担任第一集团军司令,和巴顿准备参加卡萨布兰卡登陆作战。
  那么这样,第八集团军的司令是戈特,戈特这个人善于沙漠作战,隆美尔号称“沙漠之狐”,戈特号称“沙漠之鼠”。这个人不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但是为人正直,善良,意志非常坚定,只要他想好的,看准的路,他就毫不犹豫地走下去,所以丘吉尔在谈到任命的时候他说,我就是要发挥戈特临危不惊,善于挽狂澜于即倒,稳定北非的局势。
  可是,命运真的捉弄英国人。8月6号下达的命令,8月7号下午,当戈特搭载的一架运输机到北非上任的时候,途中遭到德国战斗机拦截,这架战斗机被打掉了,戈特本人也阵亡了。这是8月7号下午,当时丘吉尔还没离开北非,他正在苏格兰视察呢,他闻到这个消息后是十分震惊。他在他的回忆录说,他说我的全部计划都被打乱,这是我最悲痛的时刻。他是丘吉尔,毕竟是丘吉尔,他很快在悲痛中醒过神来,果断地任命蒙哥马利接替戈特担任第八集团军司令。
  蒙哥马利喜欢打,越是强的对手他越高兴。隆美尔的名字在英国几乎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蒙哥马利知道,当这个集团军的司令就是要和隆美尔打交道了,就要和隆美尔打仗,这是蒙哥马利梦寐以求的事情。所以说,他对丘吉尔的高级军事顾问伊斯梅有下列的对话。
  他说:我来了,我来了,这个人毕生从事军务,长年累月,孜孜不倦,克己奉公,不久,命运之神向他微笑了,成功的光辉照到他身上,他得到晋升。机会来了,他指挥起大规模的军队了,他赢得了胜利,世界都知道他,每个人都在谈论他。然而,突然他又背时了,一次战斗使他一生都化成了泡影,这也许不是他的过失,但他的名字也列进了无尽无休的军事失败的史册之中了。他上来没有头没脑的说了这么一段话,所以伊斯梅听了他的话大吃一惊。你想啊,怎么没有上阵,你就知道失败的结局了呢?所以伊斯梅就安慰他,他说,不要这样想,你不应该把一切都看得一团糟,我们在中东正在集结一支优秀的军队,可以肯定地说,你不会再遇到那样的灾难,你所说的灾难。蒙哥马利听完之后听到却大叫道说,你说的是什么呀,我谈的这个人是隆美尔,在未来那片沙漠里倒霉的是他,而不是我,我一定要打败这个德国人。那么就这样,他上任了,这就是蒙哥马利的风格。信念坚定,从不言败!
  中国有句俗话叫新官上任三把火,讲的就是新官到任后,通常采取新的有利的举措,以打开局面。是不是这么个理,蒙哥马利上任烧了四把火,我谈谈他哪四把火。
  第一把火是在集团军树立他的形象,重振官兵的士气,建立官兵对集团军本身的信任。第八集团军从隆美尔到北非,就没打过胜仗,几乎没有打过胜仗,士兵们下级军官们对集团军司令部已经失去信心了,他要重振这个威信,重新鼓舞、鼓起士兵、下级军官对集团军司令部的信任感。所以说,他到了之后他对迎接他的人说,陪我到部队,我要让士兵们认识我。那么他到部队他不失时机的发表讲话。
  他说:各位朋友,我叫伯纳德。蒙哥马利,刚从英格兰来担任第八集团军司令,我希望和大家见上一面,并愿意借机告诉大家,我的一个小小的想法。这就是绝不后退,请相信,这个想法将成为改变你们命运的钥匙。他不失时机就在部队重复这几句话。
  方才说了,英国官兵被前一段作战搞得非常沮丧,心情灰颓到极点,现在听了这个矮小的个子,身体不高的新司令的“绝不后退”的四个字,感到比较痛快。于是他们把目光集中到了蒙哥马利戴着那顶坠有双徽的坦克部队贝雷帽,坦克部队带的贝雷帽,失去的信心就慢慢恢复起来。所以,从此以后,蒙哥马利你看我们现在看到蒙哥马利许许多多的照片,我到现在没有看到蒙哥马利戴钢盔的照片,他总是戴贝雷帽,他的贝雷帽是双徽的,就是这个贝雷帽成为蒙哥马利的象征了。
  第二把火就审查集团军军官所有人员砍掉那些朽木。换人啊,换句话说,淘汰一些人,撤到一些人,任命一些有能力的人。蒙哥马利是眼睛揉不得沙子的人。或许名将都有这么一个特点,他自己强他也希望自己身边的参谋强,希望他的下级军官强,这就叫强将手下无弱兵。他言语不多,蒙哥马利不大愿意说话的,但是有惊人的洞察力。他还没担任第八集团军司令时,他就对英军哪些军官有能力,哪些军官了如指掌,他心里都有一个谱。中国有句话,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只要怀疑他你就不要再用他了。他第一个换掉的人就是第八集团军代理司令拉姆斯登中将,是个中将。他为什么要将拉姆斯登撤职?甚至他本身就是一个中将当时,他把一个中将撤职连请示都没有,就开始执行。本来,按照命令蒙哥马利应该在8月15号正式接替司令一职的。他12号到达开罗,可是他在听到拉姆斯登汇报时,他问了拉姆斯登几个问题,他发现,拉姆斯登总是让他觉得战场一切东西都是捉摸不定的。这正是高级军官的大忌,你对战场的全局没有了解。所以说,他认为,拉姆斯登没有掌握全局的能力,所以果断地决定,立刻接管第八集团军,而让拉姆斯登指挥第30军去了。
  那么紧接着拉姆斯登被撤职的是第7装甲师师长伦顿少将。这个人被撤职的惟一的原因是在与蒙哥马利的首次见面中,干什么呢?犯了一个错误。当时他向蒙哥马利汇报,汇报完之后他请示,他说在未来发起的进攻作战中,惟一需要决定的是,不是由谁率领装甲部队向隆美尔发起攻击。换句话说,伦顿少将向进攻隆美尔,让蒙哥马利决定由谁担任主攻。蒙哥马利回答,不,我们的坦克将不发起进攻而是等待隆美尔撞到我的枪口上。本来这个事情完了,伦顿说,行,就完了。这个事就没有一点就没有后来发生的事情,要命的是伦顿坚持己见,在这个问题上与蒙哥马利争辩起来。那么这就是使得蒙哥马利大为恼怒,为什么呢?因为蒙哥马利性格里有非常强的专横和傲慢的一面,他绝不允许任何人对他权威的一种挑战,他不允许。所以伦顿,他的所为被蒙哥马利看作是对自己指挥权的挑战。如果每个军官都这样,他说我的兵是无法带的,那仗还怎么打?于是很快将这个人撤职了,这是个少将啊。后来就把炮兵主任等等一系列军官都给撤掉了,砍朽木的同时,他又栽新树。调了一些年富力强的军官担任第13军的军长,第30军的军长,后来方才说的拉姆斯登又给调走了,情报处长、炮兵主任都是新人。
  蒙哥马利把英军官兵的士气就烧起来了。我看过一份资料,当时英国第八集团军有一个中校,他写了一个自传,里面就评价了这把火,他说一个没有勇气把一些准将从集团军的参谋机构里解职的将军,一个没有勇气怎样在军士长的心中激发起强烈献身精神的将军,是不能打败隆美尔的,或者是不可能取胜的。而蒙哥马利做到了这一点。
  第三把火就是建立一个与他性格和作战理念相符合的指挥体系。蒙哥马利有一句名言,如果脑袋里面总是纠缠一大对琐碎事物是不可能有清晰思路的。他烧这把火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从琐碎的小事中解脱出来,为此他成立了一个作战司令部,这个司令部要设在距他集团军,自己的集团军司令部前沿,就是在前线,前沿地域。所有的作战详细计划和行政管理事务都出自于这个作战司令部。他要求,这个司令部必须精干,只能配备少量参谋、通信、机要人员,他让德。甘刚,是参谋长全权负责这个司令部。这个司令部和第八集团军下面的军一级单位平级。蒙哥马利终于摆脱忙碌蜂房一样的,有时间,有精力经常到下面和师长,军长,保持密切接触。
  第四把火就是寻找隆美尔的弱点。打一胜仗振奋士气。当时,德军进攻已经强弩之末,处境非常不好,打到阿拉曼地区。一是补给线长,部队补给距离是在托卜鲁克,托卜鲁克离阿拉曼500公里,这个补给线太长。运的东西就慢,补给不足,缺乏给养。作战物资不能及时到位,伤病员不能及时后送,这是一个。
  第二个,官兵疲惫不堪,士气下降。你想,沙漠地带本来环境非常恶劣,还要打仗,淡水补给不足,士兵渴都渴坏了,疲惫不堪,非战斗减员,不用打。生病,胃病,伤寒等等,这个病流行。
  第三个隆美尔身体不好。当时隆美尔病了,据德国军医向希特勒报告说:隆美尔当时患严重的胃病和鼻炎,血液循环系统又不好,并且建议,隆美尔不适应再担任高级指挥员。后来隆美尔一度回国疗养。这是德军的情况。相比之下,英军由于蒙哥马利上任后的一系列举措,士兵的士气是逐渐高涨,后进补给也比较近,补给也比较充分,蒙哥马利更不用说了,精神饱满,极富战胜隆美尔的自信。那么在这个时候,双方兵力对比,作战士气一比,英国就有人提出,最明智的选择是进攻,为什么呢?他说,德军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选择撤退,德军一旦撤退,那么我们现在英军构筑的防线就没有用了,他不来进攻我们,防线就没有用了,要立即恢复对隆美尔的进攻。可是,蒙哥马利,他洞察力强,观察力、洞察力,他根据他对隆美尔的了解,对隆美尔个性的了解,正确判决隆美尔不会后撤的,而会选择进攻。他分析德军在苏德战场攻势正猛,德军正在向斯大林格勒推进。斯大林格勒作战的第一阶段,就是高加索作战,攻势比较顺利。北非战场,是德军在战略上两大钳形攻势的一角,这部进攻斯大林格勒,这也在北非作战,如果北非这一段后撤,就等于德军承认失败。这一点是荣誉感非常强的隆美尔所不愿意做到的,他不可能这样做。所以蒙哥马利分析,隆美尔肯定要进攻的,他的分析是正确的。当时,蒙哥马利正确判断隆美尔将在阿拉姆哈勒法山实施突破,所以他精心设计了一个陷阱,隆美尔是果然上当了。8月31号,隆美尔率家他的装甲集群向蒙哥马利精心设计的这个陷阱冲了进来,结果遭到严阵以待的英军的猛烈杀伤,同时,蒙哥马利请求空军猛烈轰炸了德军在后方的补给重镇托卜鲁克,顿时德意联军军心大乱,托卜鲁克被炸了,所以向后败退。英军正要用坦克实施追击的时候,蒙哥马利突然下令,不许追击,不追了,不打了,不仅不追,而且在几个制高点,仍然保留着德军的哨所,不要进攻他们,为什么呢?他的参谋非常不理解,乘胜追击,宜将胜勇追穷寇啊,是不是啊?蒙哥马利说,留着他们就是为了让德国人看一看,我们下一步实施更大作战行动时所采取的欺骗措施。你把他打光了,我想糊弄他,我想欺骗他,他看不到了。所以这几个哨所,前沿制高点,蒙哥马利说不要打,留着他。那么阿拉姆哈勒法山之战历时8天,犹如一针兴奋剂,使得一直让德国人追着打的英国第八集团军的士兵士气高涨。那么这场战役奠定了英军反攻的基础,就连德国人也不得不承认,这场战役成为沙漠战的转折点。德国在北非的失败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这就是蒙哥马利上任后的四把火,四把火将整个集团军的面貌焕然一新,丘吉尔曾经专门在蒙哥马利的纪念册上写到,他说我祝愿第八集团军司令和他的部队战果辉煌、威名远扬。
  阿拉曼位于埃及北部,东北距亚历山大港104公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阿拉曼是德国、意大利联军在北非进攻的最远处,当隆美尔率领他的部队攻到这里已经是气喘吁吁,疲惫不堪了。由于油料补给等等的缺少,那么隆美尔再也不敢打他所擅长的运动战了,他只能用阵地战坚守防线,不惜任何代价,阻止英军的突破。10万多德意联军部署在长达8-13公里的防线上。为了弥补兵力的不足,隆美尔在防线上铺设大量的地雷,并且有一个名字叫“魔鬼的花园”,以等待德国人来突破,来掉入这个地雷区。那么面对德意联军,阵地对面的英军,却早已从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兵多将广,补给充足。英军的兵力整整比德国人多出一倍,就是两个英国人打一个德国人都富余。特别是英国这个时候已经获得了德国的超级机密,就是什么呢?就是密码机,超级机密武器是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人破译了德国人的密码,当时负责是他的军情三处,在伦敦郊外的布奇雷庄园。这个机构在布奇雷,专门破译密码的,而且德国人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密码被英国人所破译了,那么超级机密是英国最机密、最重要的情报来源,为了保证这一机密,超级机密这个武器的安全,丘吉尔计划他说什么呢?下金蛋的鸡从不咯哒咯哒的叫。他要求超级机密只能在口头传达,不需留有任何文字。就是比如说我告诉部队,德国人要兵力部署在这里增加两个集团军或者他的主攻方向在这里,他只口头传达,不留下任何文字资料,蒙哥马利就不断地得到伦敦发来的超级机密,所以对德意联军的动向是了如指掌,甚至希特勒发给隆美尔的电报最早知道的不是隆美尔而是蒙哥马利。所以说,这个超级机密太厉害了,所以他不仅是兵多将广,两个打一个都富余,而且他获得这个,了如指掌,知己知彼,百战而不殆。
  由于上述条件,蒙哥马利的心情和隆美尔当然是截然不一样,此刻面对隆美尔这样强大、被神话的对手,蒙哥马利非常亢奋。你想啊,还有什么能比在全世界注目之下打败像隆美尔这样一个著名的敌人更让他心驰而神往呢?隆美尔强,隆美尔被神话了,但是我把他给打败了,我把这个神话的英雄,神话般的英雄打败了,你想他多高兴啊,亢奋。
  他现在要做的只是一件事,隐真示假。不让隆美尔知道自己的企图,打他个措手不及。然而在沙漠地带,要把几十万军队和成千上万吨作战物资隐藏在无遮无挡的沙漠地区谈何容易?但是蒙哥马利做到了。他如何做到这一点他有两个招法,第一招变戏法,第二招卖破绽。大变戏法,卖个破绽,军事术语叫伪装和欺骗。先谈大变戏法,也就是伪装。他请来电影布景设计师,这个人叫巴卡斯,他把巴卡斯请来,这是当时英国一个著名的电影布景的设计师,利用光学的原理造成人视觉的错位,将2000吨汽油无声无息地从地面消失。干嘛呢,安全隐藏在一年前英军仓促之中挖的交通壕里面,藏完之后,英国的飞机看一看,在空中照相,根本就看不出来,2000吨汽油悄然无息地变没了,接着他将4000吨作战物资变成了一个个10吨大卡车的模样,远远看去犹如一个大的兵营,火炮是最难伪装的,他有长长的炮筒,轮廓也突出,那么怎么办呢?他把他还是把火炮变没了,他把火炮隐藏在三吨卡车的下面,三吨卡车的下面,1200门火炮远远看去,就好像1200辆卡车一样。大变戏法,伪装的目的是干什么呢?是隐藏进攻企图,蒙哥马利准备在阿拉曼地区北线发起对隆美尔的进攻,自然要把集结在那里的作战物资、兵力伪装起来,不让敌人发现自己将在这个地段,这个地区对隆美尔发起进攻。可是,为了给敌人造成更大的错觉,为了让隆美尔更相信英国人将在阿拉曼北线发起进攻,还要做出在阿拉曼地区南线发起进攻的样子。于是,蒙哥马利就要卖个破绽给隆美尔了,使得隆美尔相信,英军将在阿拉曼南线发起进攻,这个破绽卖得太好了。怎么卖的?蒙哥马利在阿拉曼先所做的,所有的隐蔽在南线都公开出来。比如在北线,他将油料隐藏起来,但是在南线公开建立加油站、油库、铺设输油管,在北线他把火炮和坦克隐藏起来,而在南线,他让几十辆大卡车每天都拖着树枝在沙漠地带绕来绕去,卷起腾天沙雾,来让隆美尔看到,我英国人正在搞频繁的兵力部署,向这个地方调兵。
  所以说,为了做到天衣无缝,那么让隆美尔相信,英国人就是要在南线发起进攻,所以说蒙哥马利还命令卖破绽的部队,恰到好处地放慢卖破绽的速度。因为卖破绽,如果蒙哥马利想,你隆美尔根据狡猾,不是一般的对手,狐狸。如果蒙哥马利想,我这些卖破绽的速度快了,你肯定要琢磨我进攻的日子了,你根据我卖破绽的速度,你要分析我进攻可能发起的日子。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还不做得那么完美,完善。于是放慢卖破绽的速度,让隆美尔感到在1942年11月来临之前,英军不会发起进攻。因为他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完成。但是,蒙哥马利发动进攻的日子恰恰是在11月份之前,这一天是1942年10月23日。这就是谋略,这就是战争艺术,这就是名将。
  1942年10月23日,蒙哥马利向全集团军所有官兵发起私人文告,就是集团军司令个人名义,命令所有官兵向大英帝国的雄狮一样,勇猛地扑向对方,无论在什么地方,发现德国人,立即将他打死,阿拉曼战役,就这样在蒙哥马利这份文告中开始了。
  阿拉曼战役历时12天,书写了一个新的历史,它使得一度纵横北非大漠的隆美尔军团从此一蹶不振,进而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力量一系列的战略转折。同时,蒙哥马利也开始了军事生涯的辉煌。他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大英帝国的救星,所以当丘吉尔闻知阿拉曼战役胜利的喜讯,声音颤抖地打电话给蒙哥马利,他说蒙蒂,大英帝国的全体臣民感谢你和你英勇的军队。丘吉尔后来在他的回忆录讲他说,在阿拉曼战役以前,我们是战无不败,在阿拉曼战役以后,我们是战无不胜。
  阿拉曼战之后,蒙哥马利又参加指挥了英军几乎所有的欧洲战役,为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德国投降之后,蒙哥马利被任命为英国驻德国占领军总司令,此后又担任过英军总参谋长,北约盟军副总司令等职,1958年,因为年龄的原因退休。蒙哥马利最后退出公共生活是在1968年,这个和他的个性也有关系。那一天,他参加英国国会举行隆重而庄严的开幕仪式,蒙哥马利要求手持国剑,参加开幕式,英国国剑是英国国王或者女王授予功勋卓著军官的一种荣誉。这个剑身非常长,也非常重。这种剑身这么长,这么重,对一个年富力强,像我这么大中年的军官,如果拿这柄剑都是一个很困难的一件事。但是蒙哥马利那时候已经80多岁了,他坚持要拿这把剑参加这个庄重的仪式。这个人犟,个性非常强,当女王发表讲话的时候他实在挺不住了,81岁的老人实在挺不住,身体晃了一下,差点倒下去,后来被女王旁边的一个侍卫官看见到了,马上扶了一下,把他放在椅子上。他一直坚持站着听着女王的讲话。保持军人一种尊严、风格。他实在是力不从心,坐在椅子上,几分钟之后,他没有跟任何人讲他为什么要离开,但是心情可能非常非常复杂的,他悄然地没有打扰任何人,自己一个人离开了上议院,从此之后这一步就跨出了他人生退出公共生活的开始。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公开露面。
  1976年3月25日,蒙哥马利在伦敦病势,终年89岁。
麦克阿瑟
  
  (上)
  内容简介:麦克阿瑟,美国历史上杰出的、也是颇有争议的将领,他所受到的赞誉和非议都超过了其他美国将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耀眼的将星中,他既不像艾森豪威尔那样平易近人,也不像巴顿那样热情豪放,更不像马歇尔那样公正无私。他的确是一个个性极其复杂而多彩的人。崇拜他的人认为,他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人;批评他的人认为,他是个自高自大,徒有虚名的五星上将。
  纵观麦克阿瑟的一生,他确实不同于美国历史上任何其他一位将领。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军中最年轻的准将,后来又成为美军中最年轻的少将和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他是惟一一位参加过三次重要战争的美国将军。同时,他也是对太平洋地区影响最深的美国人。
  军事评论界认为,麦克阿瑟的确取得过辉煌的成就,赢得过耀眼的荣誉。这些荣誉他当之无愧,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他本来优良的品质,渐渐溶进狂妄自大、唯我独尊、好出风头、爱慕虚荣、喜欢颂扬的毛病。这些毛病带给他的倔强个性又常常使他的一些计划和设想得以强行通过,并获得极大成功;而这反过来,更使他坚信自己的判断力和正确性,更加重了他的这些毛病,以至于最后发展到公然抗上的地步。如此看来,正是他的高傲自负成就了他的军事奇迹,也正是他的高傲自负断送了他的军事生涯。
  (全文)
  麦克阿瑟一生说话无数,一生中最有号召力的话是:“我出来了,但是我将回来!”
  为什么这句话是最有号召力的话呢?这还要回到他军事生涯最大的一次败仗说起。1941年12月7号,太平洋战争爆发了,当时麦克阿瑟正在菲律宾任美军总司令。他率领美军在那里顽强地抗击日本军队激烈地进攻,但是仍然抵御不住。麦克阿瑟拒绝罗斯福总统让他撤离菲律宾的建议,他就找出父亲留给他的科尔特45型手枪,他准备在关键时刻自杀,决心与菲律宾共存亡。
  1942年2月8号,罗斯福总统以国家的名义,再次命令麦克阿瑟和他的妻子、儿子立即撤离菲律宾,2月22号、23号,罗斯福和马歇尔连续给麦克阿瑟发电报,让他撤离,并答应麦克阿瑟撤到澳大利亚之后,组建新的战区让他担任总指挥,准备反攻。那么,在接到罗斯福总统和当时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电报之后,这位斗士哭了,掉泪了。他对自己的妻子说:“我生在陆军,长在陆军,一生习惯于服从命令,可是我这个命令是真的难以服从啊!”最后,他请求总统允许他在必要的时候撤离,罗斯福这时候才答应。那么,1942年3月11号深夜,麦克阿瑟在陆军部的一再催促下,这才携带妻子和儿子登上PT-41型渔雷快艇撤离了战火纷飞的菲律宾,去澳大利亚接管西南战区的指挥权。4月9号,在菲律宾巴丹半岛作战的75000名美军官兵向日军投降。5月6号,在菲律宾哥黎希律岛作战的15000名美军投降,日军占领了菲律宾全境。
  菲律宾战役是麦克阿瑟从军以来遭到的首次失败,而且败得是那么惨!所以,他非常悲伤地讲:“我没有想到,美军历史上最庞大的一次缴械投降会发生在我的手里!”那么,他认为,这是自己的奇耻大辱!尽管他到了澳大利亚,他到澳大利亚之后接受到英雄般的欢迎——毕竟他在菲律宾顽强抗击日军那么长时间,可是麦克阿瑟这个一向自负、高傲的将军,在史诗般地、英雄般地欢迎他的人面前,他真的高兴不起来。他对新闻记者讲,他强调:“总统命令我冲破日本人的防线,从菲律宾撤离到澳大利亚,目的是让我组织对日本人的反攻,主要目标是解放菲律宾。现在我出来了,但是我将会回来!”“我出来了,但我将会回来!”当时,美军战时新闻局认为,这句话好啊,因为美军当时是最黑暗的时候,他连连败退。这个时候麦克阿瑟说了这么句话,美国战时新闻局准备用这句话作秀,鼓舞人们抗战的信心。
  可是,却建议麦克阿瑟将这句话改了,改成说我们将会回来。麦克阿瑟是坚决不同意,不,不是我们,而是我将回来。个性跃然于纸上!那么,战争给人类带来死亡与哀伤,而死亡与哀伤一旦注入人类的血液,往往发酵成力量和不屈。有时,人们经历了失败,换来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和坚定不移的决心。麦克阿瑟拒绝修改这句话,与其说是这位名将倔强而高傲,不如说这位名将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我个人认为,一位名将之所以有无穷的个人魅力,就在于他敢于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胜利的和失败的一切负责任,这也就是他坚持说“我将会回来”,而不是“我们会回来”的原因之所在。
  那么,在此后的太平洋战争中,麦克阿瑟始终把这句话作为激励自己一切行为的座右铭,从巴布亚新几内亚到印度尼西亚,从印度尼西亚到菲律宾,为了这个“我将会回来”的使命,他在整个西南太平洋和日军英勇奋战。甚至,不惜和自己的同僚——太平洋战区司令尼米兹在争夺主要方向上翻脸!不惜与罗斯福总统争夺战略优先权,要求罗斯福总统将美军的战略中心放在亚洲,而不是欧洲!所以,在他的感召下,这句话已经远远超出他个人的感情恩怨,成为所有在西南太平洋战区作战的美军、英军,以及被日军占领的这些国家人民反抗日本侵略斗争的一个信念——“我将会回来”!
  1944年10月20号,麦克阿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这一天,他乘坐纳尔维什号旗舰,指挥28万大军在莱特岛登陆!当时,美军第一骑兵师占领滩头阵地后,岸上的战斗还远没有结束呢,他就登岛!他刚走到悬梯的时候又回去了,当时副官说,你要干什么?他说,我要换一套新衣服!卡其布的新军装,带着太阳镜,五星上将帽,涉着大腿以上的海水,趟着水上岸了——噘着下巴,昂着头!有这张照片,麦克阿瑟这张照片很经典的。
  他上岸之后,正赶上一场暴雨;别人给他打伞,他拒绝了!他雨中发表了如下讲话,其中有一句话,他说:“菲律宾人民,我——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回来了!”麦克阿瑟当时语气深沉,眼角挂着泪珠。这篇讲话,他号召大家为神圣的死者,为了子孙后代继续战斗,夺取那正义的胜利!麦克阿瑟的泪光,他发表讲话的时候眼睛盈着泪的——这个不屈的斗士,这个泪光折射的是名将那种敢于负责任的勇气,敢于承担起责任,通过努力承担起责任而带来欣慰——而真正地能感悟到这种欣慰的正是将军本人!这是他一生当中最有感召力的话。
  麦克阿瑟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候,是二战在他手里终结,是他主持了日本的受降仪式。在反法西斯各国人民的共同打击下,日本终于投降了!1945年8月30号14点零5分,杜鲁门总统授权麦克阿瑟,让他以盟军最高司令的身份飞抵日本厚木机场,接受日本的投降,并且负责以后对日本的军事占领和重建。
  麦克阿瑟高兴啊,整整打了4年之久的这场仗——如果是从美军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算起,从1941年打到1945年,二战终于在他手里结束了!他立即致电杜鲁门:“我对您如此慷慨地给予我的信任深表感谢!”他高兴!所以,他准备筹办一个盛大的有纪念意义的仪式,让全世界都看到,日本人是怎么样低下那不可一世的头颅的!他对别人讲:“我绝对不会像艾森豪威尔将军那样,会在一个阴暗的房间让德国人去投降!”欧战结束的时候,投降仪式非常不排场,麦克阿瑟就认为艾森豪威尔接受德国人投降不太排场,他说:“我不,绝不!”他高兴!
  可是,麦克阿瑟主持投降仪式,美国海军不高兴了!海军认为,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更多的是我海军打的。那么,现在取得胜利之时,你却让一个陆军将领走到幕前站在中央,摘取果实,似乎给人一种感觉,整个太平洋战争,麦克阿瑟是战胜日本的统帅。海军不高兴了!于是,海军向杜鲁门总统建议,即便投降仪式由陆军军官主持,那么仪式应该在海军军舰上举行。海军提出建议。这是一个。
  第二个建议,如果麦克阿瑟是代表盟军签字,接受日本人投降,代表盟军受降。那么,海军应该代表美国政府。杜鲁门最后接受了这个建议,同意在海军密苏里战列舰上举行受降仪式。
  为什么找密苏里号战列舰来举行受降仪式呢?原来,杜鲁门总统的家乡是密苏里州的,这艘战列舰以他家乡的名义来命名的。那么,当时密苏里号战列舰的舰长是哈尔西,也是美国海军五星上将,他立即向安纳利斯海军学院博物馆发电,请求把1853年美国佩里准将率领的美国军舰第一次到日本插上的国旗送到战场,送到我这艘战列舰上,挂在舰首上。当时挂了两面国旗,一面就是这面国旗,让这面国旗高高挂在舰首来俯视即将签署日本投降书的甲板。
  1945年8月28号,第一批美军占领横须贺。29号,哈尔西的第三舰队驶进东京湾,麦克阿瑟是30号下午两点19分乘坐C-54运输机在军乐声中降落,降落在日本厚木机场。然后,下榻在新大饭店。然后,做了很多准备。随后,英国、法国、苏联和中国代表相继抵达日本。9月1号,尼米兹冒着倾盆大雨来到新大饭店会晤麦克阿瑟,两个人谈得非常融洽。但是,这个时候麦克阿瑟又提出一个建议——他突然想起一件事,他对尼米兹说:“我一生中从来没有在舰上升起我的将旗,应该在受降的那艘舰上把我的将旗升上。”所有的美军将军都有将旗,有自己的旗子。当时,尼米兹说,这交给我的副官办。尼米兹的副官拉马尔中校就非常为难。他为什么为难?因为一艘军舰只有一个旗杆挂将旗的,就挂这艘舰的将旗。换句话说,密苏里战列舰上只能挂尼米兹的将旗。那么,拉马尔中校说,那怎么办呢?就请示尼米兹,尼米兹说,我不管,这是你自己的事情。我想,你有智慧,会想出办法的。
  拉马尔跟其他军官商量一下,想出一个辙,准备把麦克阿瑟的陆军红色将旗,尼米兹的海军蓝色将旗,并排升到主桅杆,就是一个桅杆升两面将旗。后来,拉马尔在后来的回忆录讲,他说:“两面五星上将的将旗一起升到同一根主桅杆上,这是海军史上第一次,我想,可能也是最后一次。”这是9月1号发生的事情。
  9月2号,9月2号是个礼拜天,阴云密布,天阴,一片灰蒙。上午7点钟,各国记者,包括日本的记者都齐聚密苏里号战列舰上。除了我方才说的美国国旗,在另外一个地方还有一面美国国旗,这个美国国旗也有说道,不是一般的美国国旗,这面美国国旗是什么呢?是1941年12月7号,太平洋战争爆发,珍珠港被袭击之后,挂在美国国会的那面旗。麦克阿瑟给要来了,挂上失败与胜利,均印在这面国旗,这面国旗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到重创的时候,它是见证者,现在同样它是见证者。
  8时3分,密苏里号战列舰走上第一批高级军官。8时5号,舰上哨声大作,扩音器响起了《海军上将进行曲》,升上了海军上将军旗。那么,尼米兹从南达科他号舰登上这艘密苏里号战列舰上。8时43分,麦克阿瑟登上了这艘舰,军乐队奏《陆军上将进行曲》。麦克阿瑟当时神色庄重地看到,军乐队在陆军上将进行曲的乐曲中升上了他的陆军上将将旗,当时他得意地跟尼米兹握了手。8时56分,美国兰斯多恩号巡逻舰接到指令,将日本投降的代表送上密苏里号战列舰。走在最前面的就是日本的外交大臣重光葵,是个瘸子。他代表日本政府签字,投降。日本海军代表,海军军令部作战部部长富冈定俊;日本陆军代表,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军队,签字投降。他们站在2号甲板,站定之后,扩音器放起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国歌奏完之后,麦克阿瑟、尼米兹走到桌前,他发表讲话,麦克阿瑟发表讲话,他主持,他说:“日本帝国政府和日本皇军代表前来签字!”
  麦克阿瑟命令他们,并且看着他们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代表日本政府,代表日本军军队签上自己的名字。日本人签字之后,麦克阿瑟坐下来,他同时掏出五支钢笔签字!
  签字为什么用五支钢笔啊?他签字回过头,让两个人站在他的后面,一个是当时在菲律宾作战的英军司令亚瑟。帕西瓦尔少将——他后来抵抗不住投降了;一个就是当时在菲律宾他下面的一个将军,叫温赖特将军。这两个都囚禁在中国沈阳的日本战俘营。麦克阿瑟专门从日军的战俘营将这两个将军给叫过来——头天8月3日,这两个将军来到饭店和麦克阿瑟会面,麦克阿瑟搂着他们热泪盈眶,因为麦克阿瑟走了,把烂摊子给温赖特了,温赖特后来抵抗不住,投降了。麦克阿瑟把他们招呼过来,站在他的椅后。然后,麦克阿瑟用第一支笔签字——他不是道格拉斯吗?DOUG,把这个几个字母签了,回头把这支笔赠送给温赖特;然后,用第二支笔写下LAS,回头又回赠帕西瓦尔;用第三支笔写下了他的姓MACARTHUR,把这支笔交给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还有两支笔签署他的官衔,就是盟军总司令,一支笔赠送给他的母校西点,最后一支笔赠送给他的妻子琼保存。所以,他的签字用五支笔,反映了将军的个性!
  那么,麦克阿瑟签完字之后,尼米兹代表美国政府签字。而后以次签字的是中国、英国、苏联、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新西兰等等国家的代表。签完字以后,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日本代表拿着文件的副本,呆板地鞠了一个躬,离开了密苏里战列舰。麦克阿瑟签字的时候,乌云密布,灰雾蒙蒙。那么,现在太阳出来了,约两千架美军飞机以密集队形,雷鸣般地从美国第三舰队,从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空掠过,庆祝这一胜利!所以说,麦克阿瑟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候就是他主持了日本的受降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是在他手里结束的。
  在二战结束之后,麦克阿瑟曾经参加共和党的提名,进行美国总统竞选的提名,但他没有成功。后来,他又参加了朝鲜战争。后来朝鲜战争不久,他由于跟杜鲁门的战争政策产生分歧,被解职。
  (下)
  内容简介:麦克阿瑟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几乎在刚会走路的时候,就学会了骑马和打枪;13岁时,他就进入西得克萨斯州军校,在那时就显露出打仗所需要的才华;19岁时,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著名的西点军校,毕业时被破例授予上尉军衔;38岁时,他出任著名的“彩虹师”师长,成为美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准将;39岁时,他出任西点军校校长,后来被誉为“西点之父”;50岁时,他成为美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那么,他有着怎样的家世渊源?他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成功?而在这成功的背后,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以下是他人生的三个截面:
  一、一生中最崇拜的人:麦克阿瑟桀骜不驯,刚愎自用,谁都不放在眼里。但有一个人例外,在他的心目中,这个人不仅没有缺点,而且是他一生崇拜的偶像。那么,麦克阿瑟会崇拜谁呢?他是否会像巴顿那样,崇拜美国一代名将潘兴?抑或是其他什么人?
  二、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如果说,麦克阿瑟的父亲作为一个优秀的男人,给麦克阿瑟以从军的理想,勇敢、坚强和自信,那么,他生命中的女人将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呢?中国的俗语说得好: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女人。不过,这句话用在麦克阿瑟的身上是否合适呢?
  三、一生中最重要的精神家园:麦克阿瑟一生曾在无数地方战斗过,他年轻时曾赴法国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赢得很多荣誉,中、晚年曾在菲律宾、澳大利亚、日本等地战斗过。
  那么,他会对哪个地方最为留恋呢?他会把什么地方当做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精神家园呢?是法国、菲律宾,还是澳大利亚、日本?抑或是其他什么地方呢?
  (全文)
  中国人大多熟悉一个叼着烟斗、戴着墨镜的美国军人,这个军人就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和巴顿是同时代的美军名将,他们两个人具有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喜欢研读军事历史,研读人物传记,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们都热爱战争事业,作战顽强、凶猛。这两个人都爱兵,巴顿喜欢到野战医院看望伤病员,麦克阿瑟他经常给阵亡的将士家属写信。两个人都不胜酒量,会喝酒,但是酒量都不大,但是两个人都吸烟,这两个人都信仰上帝,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同时,两个人有惊人的魅力,人格的魅力,获得广泛的赞誉和尊敬。
  但是,这两个人身上更多的是不相同的,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巴顿好大喜功,却从不忽略或轻视参谋人员的意见,一旦定下决心,巴顿是从不干涉部下的行动,如果战后总结,一切的功劳不要问我,去找我的参谋,因为我有很好的参谋。这个是巴顿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是麦克阿瑟则不然,麦克阿瑟高傲、自我,一旦定下决心,他再也不愿意听到“行不通”,或者“也许行得通”之类的话。巴顿讲话无论正式和非正式场合,很少拿稿子,内容扼要、中肯,绘声绘色;但是麦克阿瑟则不同,他非正式的讲话谈笑风生,文不加点,但是如果是正式讲话,他总是要撰稿,讲究语言修辞,讲究说话的逻辑结构,两个人同样是爱情至上主义者。但是巴顿一生只爱过一个女人,就是他的妻子,麦克阿瑟不仅婚姻是梅开二度,而且一生绯闻不断,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他在西点军校上学期间,他曾经同时和八个情人约会,创造了西点军校约会情人最多的学员的记录。那么他还有一点不同,就是巴顿牛仔风格浓烈,而麦克阿瑟英俊潇洒。
  同为名将,风格却如此不同!那么麦克阿瑟是怎样一个人呢?由于他的军事生涯太丰富了,所以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向大家详细介绍,我择选他一生中的几个“最”,通过这几个“最”让大家看一看麦克阿瑟人生的几个截面。
  第一个“最”,就是他一生中最崇拜的人。巴顿有自己崇拜的偶像,谁啊?潘兴将军,美国第一个五星上将——潘兴将军。巴顿在到欧洲打仗之前,专门拜访了潘兴,第一,是讨教用兵方略,向他的老上级,老上司,因为巴顿当过他的副官,讨教用兵方略;第二,就是借一点灵气,因为潘兴毕竟是名将啊,他曾经率领美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远征过欧洲,巴顿想借一点灵气、吉利的成分。不管怎么样,巴顿把潘兴看成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而麦克阿瑟不一样,尽管他也在潘兴手下呆过,一战的时候他曾经在美军第42步兵师当师长,也就是后来的“彩虹师”当师长,潘兴是非常喜欢麦克阿瑟的。然而,麦克阿瑟对潘兴的感情远不如巴顿对潘兴的感情,甚至麦克阿瑟连潘兴的情妇他都敢碰一碰,潘兴的情妇叫路易斯。布鲁克斯,就是麦克阿瑟的第一任妻子。那么,麦克阿瑟最崇拜的英雄就是他的父亲了,麦克阿瑟的父亲叫阿瑟。麦克阿瑟,是苏格兰人,苏格兰的后裔。1863年,林肯总统亲自推荐老麦克阿瑟到西点军校读书。美国的西点军校不是一般人能考的,必须由议员来推荐的,议员以上的人来推荐,而他——老麦克阿瑟就是麦克阿瑟的父亲是由林肯总统推荐的。但是,当时美国内战正在进行,老麦克阿瑟愿意打仗,学习还没有结束,他就托人离开了学校到部队当兵去了。麦克阿瑟家族的军事显赫的征程从他这儿开始的。那么,老麦克阿瑟最高的军衔是中将,最高的职务是美军驻菲律宾首任军事总督。
  老麦克阿瑟对他的第三个儿子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就是今天我们讲的这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最主要的影响就是他为他的第三个儿子道格拉斯。麦克阿瑟铺就了一条通往胜利之路的平台。麦克阿瑟同潘兴、马歇尔、艾森豪威尔、布莱德雷这些人不一样,这些人虽然也是五星上将,但是麦克阿瑟不是那种从小对军营生活非常向往的青少年,当麦克阿瑟还在母亲怀抱的时候,他就开始熟悉军营的生活了。麦克阿瑟后来晚年的时候讲,他说,我最早的记忆是军号声。那么这一切,麦克阿瑟说,都是我父亲给予我。所以说,麦克阿瑟从小追求的目标,是当一名军人,当一名将军。
  1912年9月5号,老麦克阿瑟因为心肌梗塞去世了,小麦克阿瑟是非常痛苦的,他从那天开始,他就把他父亲的照片是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半个世纪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父亲这张照片,那种微胖的,略带忧郁的目光,一直伴随着他,他的一生。为了纪念他的爸爸,麦克阿瑟还把自己的儿子,惟一的儿子取名为阿瑟——和他爸爸一样的名字。这是麦克阿瑟的第一“最”。
  第二“最”,他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麦克阿瑟他说过,生活缺少女人就非常不完整了。他说,将军的生活是孤独的,因为将军的荣誉与凄凉共存。对于麦克阿瑟看来,男人如果没有女人分享生活,简直是一种非常痛苦的事情,他需要女人和他一起理解和分享生活。那么,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有三个。一个是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叫玛丽。平克尼。哈迪,金发,漂亮,是弗吉尼亚的一个股票交易所的富有的代理商的女儿,她身上有贵妇人的气质,非常浓烈,这个女人要求孩子是非常严的。
  在麦克阿瑟的记忆里面,身高五英尺十英寸的母亲,总像猎鹰一样地保持骄傲的姿态,从不向困难屈服,她对儿子的教育,麦克阿瑟讲:“母亲对我最大的影响,她从不单纯地激励我竞争的本能,而是更加注重把这种竞争的本能磨炼成剑锋,她使我懂得,只要决定开始做某事,就无论如何要成功。”这是麦克阿瑟对母亲的一段评价。那么在后来的日子,麦克阿瑟总是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几乎每一天他都把所做的事情告诉母亲,像孩子听取母亲的意见一样,尽管母亲后来老了,麦克阿瑟也知道,母亲不会像年轻的时候给自己提出什么更有智慧的建议了,但是麦克阿瑟说,我只要和妈妈在一起说说话,我的心里就舒服了。
  那么在当时,美国有一个叫菲利浦。怀利的政治家,他曾经抨击美国社会的母权主义是美国社会的一大弊端,他认为,美国的母子关系比铁路和电话线还要密切的母权主义,使得整个美国社会的男性非常神经质,充满了不安全感和不幸福感。那么麦克阿瑟听说之后,不屑一顾地说,像我这样的母亲的乖儿子,在美国绝不是惟一的,而是千百万。他非常孝顺。
  1936年,麦克阿瑟的母亲去世了,麦克阿瑟非常悲痛,难以接受母亲去世的事实。他说:“一生中,我第一次感到如此般无助。”那么,当时麦克阿瑟正在菲律宾当美军总司令,他居然就把母亲的遗体在附近的停尸所里面放了一年,直到一年之后才护送母亲回国,安葬在阿灵顿公墓,陪伴自己的父亲。
  那么此后,麦克阿瑟除了身边父亲那张照片,还多了两样东西,一个是母亲晚年用了十年的拐杖,一个是母亲给他留下的一部《圣经》,麦克阿瑟本身也是基督教徒,他每天都要虔诚地读几页母亲给他留下的《圣经》,一个是对主的一种忠诚,一个是缅怀他所热爱的母亲。这个是他第一个最重要的女人——哈迪,他的妈妈。
  第二个就是他的第一任妻子——路易斯。布鲁克斯,就是我刚才提到的那个女人。1921年9月,美国几个军官开车到西点军校去玩儿,去看已经是西点军校校长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这几个军官带了几个女伴。其中,有一个女人叫布鲁克斯,这个女人长着一张苹果脸,娇小玲珑,棕色的眼睛,非常可爱。这个女人的祖先可是非同小可!她的祖先是谁啊?是英国资产阶级大革命里著名的护国公克伦威尔!家族非常富有,这个女人非常有钱,当时有1.5亿美金的财产。布鲁克斯有一次失败的婚姻,离婚之后生活就非常不检点,生活放荡,她曾经跟潘兴有一段婚外恋,她第一次和潘兴,就是美国第一个五星上将潘兴将军上床之后,她就对潘兴说:“你要么娶我,要么以后不要碰我。”潘兴对这种人当然看不起了,就说:“和你结婚就好像买一本书给别人看。”就拒绝了她结婚的要求。
  而麦克阿瑟偏偏看中了这个女人。西方的《麦克阿瑟传记》作家讲,他说,麦克阿瑟看到布鲁克斯,就仿佛顷刻间世界突然在脚下裂开,麦克阿瑟像一只中弹的小鸟一样从树上落到了深渊,顷刻间难以自制地就拜到了这位31岁女人的石榴裙下。麦克阿瑟十分爱布鲁克斯,十分爱她,所以他专门选择了1922年的2月14号——情人节这一天和她结婚了。当时,美国媒体对这个事情还报道了一番,有一家报纸它曾经很煽情,标题就很煽情——《战神和财娘的绝配》!“战神”——麦克阿瑟在一战很能打仗。“财娘”——布鲁克斯有钱,很煽情。可是,正中了中国的那句话,好得快,散得也快!布鲁克斯这个人她习惯于灯红酒绿的华盛顿、纽约的社交,她很快对军旅生活感到厌倦,她希望自己的丈夫退出军界,干嘛呢?用中国的话讲,现在的话讲,就是下海,就是做生意。她跟的她的丈夫讲:“你如此聪明,不应该在戎马生涯中浪费自己的光阴了,应该去赚钱。”尽管麦克阿瑟非常宠爱自己的老婆,这个妻子,然而,当他的妻子提出让他离开军界的要求,他断然拒绝了,不行,我不去。最后,在两条路——要不然你退出军界,要不我们分手。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后者——分手。1929年6月,麦克阿瑟和布鲁克斯正式离婚。两个人没有生过一个孩子,没有孩子。这是第二个女人。
  第三个女人是他的第二个妻子,琼。费尔克洛斯,1935年10月,麦克阿瑟带着母亲,他走到哪儿,把妈妈带到哪儿,带着母亲到菲律宾任职,在船上和费尔克洛斯认识了,邂逅,又是一见钟情。但是,这次该轮到费尔克洛斯像中弹的小鸟一样跌入深渊。费尔克洛斯当时是35岁,是个老姑娘,当时她打算到上海,中国的上海,和几位朋友在一起玩儿。那么到马尼拉的时候,麦克阿瑟下船了,她继续走,可是人离开马尼拉,心在那儿,刚到上海之后,马上买了返程票,到马尼拉会见麦克阿瑟。最后两个人结婚了。又过了十个月,也就是1938年2月21号,他们有了惟一的儿子,这一年麦克阿瑟已经58岁了。麦克阿瑟的朋友听说麦克阿瑟喜添贵子,就开玩笑,他说:“将军,没有想到你现在还宝刀不老啊!”麦克阿瑟笑着回答:“是啊,我也没有想到,我的老板让我年轻到了当父亲的程度。”
  “我的老板”是谁啊?就是他对他自己的妻子的爱称,他妻子称他为“我的将军”,他叫他老婆“我的老板”。婚后,麦克阿瑟和他的妻子感情非常好。从那个时候,麦克阿瑟的绯闻是越来越少了,麦克阿瑟原来是个舞迷,跳舞啊,舞场上身材高大,长得也漂亮,现在讲,叫“帅哥”,跟妻子结婚之后,他基本不到舞场,他戒舞了。但是他鼓励妻子去,他在旁边看着。两个人极少分离。
  当日军占领菲律宾的时候,罗斯福总统让麦克阿瑟先把妻儿撤离菲律宾到澳大利亚去,麦克阿瑟把总统的电报给他妻子看看,他妻子说了这么一句话,她说:“我的将军,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都同饮一杯水,三人永不分。”他们两个人一直恩爱生活到生命的终点,这是麦克阿瑟的第二个“最”。
  第三个,一生当中最重要的精神家园。麦克阿瑟认为,军人真正的精神家园是军队。他一直把军队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他一生军事生涯中,最看重的精神家园是西点——西点军校。西点军校全称是美国陆军军官学校,因为这所学校位于纽约北部50英里的哈得孙河西岸,因此而得名。它创办于1802年。在西点军校的花名册里面,几乎可以找到所有的美军名将的名字,麦克阿瑟之所以把西点军校作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精神家园,是因为西点军校的校训使他成为一代名将。西点军校的校训,译成中文就是六个字——“责任、荣誉、国家”。麦克阿瑟与西点有很深的渊源,一个是他本人就是西点军校的学生。麦克阿瑟是在1899年考入西点军校的,他在西点军校学习成绩是非常好的,这个西点军校是一个名校,它淘汰率极高,它淘汰率不落于1/3,它全程淘汰,麦克阿瑟入学的时候,他们班143名学生,他排第一;第二年剩下134名学生,他还是第一;第三年,他们班剩104名学生,而在毕业时候,他这个毕业班已经剩91个学生,他还是排名第一。四年的学习生活,他有三年排名第一,那么在西点军校,麦克阿瑟创立了三个记录,一个记录就是他打破了西点军校学生同时约会7个女朋友的记录,就是我谈到的,他同时约会了8个女朋友;第二个就是他刷新了西点军校25年来,学生平均分数98.14的记录;第三个,就是他创立了西点军校学生最高的军衔,叫“第一上尉”,就是学生军衔。
  二战的时候,麦克阿瑟有一次在记者采访中,他说:“父亲灌输了我当兵的思想,而西点圆了我当兵的梦,只有上帝和国家能够改变我的行动,而这一点就是西点的校训,那是我的精神支柱。”西点军校训不就讲嘛?“责任、荣誉、国家”。这是第一点,他是西点军校的学生。
  第二点渊源,就是他当过西点军校的校长。一战之后,西点面临自建校以来最衰落的时期,体罚、打学生与保守是西点当时两大顽疾,当时美国国会就有人提出方案——解散西点!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伊利亚特是其中最激烈的批评者,他说,西点的僵化、呆板和因循守旧使得西点走上了死路,他一直就要解散西点。那么,为了重振西点,当时陆军部决定让麦克阿瑟去当西点军校的校长。麦克阿瑟当时并不愿意去,他说:“我不是教育家,我是打仗的,况且西点许多教授都教过我,我不能再当校长去。我对他们只能尊重,不能领导他们。”
  他拒绝了,找他谈话的人叫派顿。马奇,马奇当过麦克阿瑟父亲的副官,世交,中国话叫“世叔”。他说:“如果你不去西点军校当校长,你的军衔将重新回到少校。”为什么?因为美国军衔它有正式军衔,它和我军不一样,它有正式军衔和临时军衔两种,正式军衔一旦被授予,终生拥有。比如,我是准将了,一旦授予我准将,无论我担不担任相应准将的职务,我都是准将。但临时军衔不一样,临时军衔跟具体职务挂钩。比如,准将一般是旅长或者是师长,旅长,师长,如果你当师长之后,授予你准将或者临时少将军衔,那么当你不当师长的时候,你的军衔自然就回到你原来的正式军衔。美军它的军衔制度有这么一个特点。一战的时候,开始麦克阿瑟的军衔是少校,由于他作战勇猛,仗打得好,潘兴很快将他提升为第42师的师长,也就是“彩虹师”的师长,军衔是个准将。但是,他的军衔是一个临时军衔。那么战争结束了,一旦结束之后,他不再担任师长,就面临退回原来的少校军衔的窘地——从准将退回到少校这个反差太大了!麦克阿瑟怕就怕在这儿。所以马奇说,如果你不当西点军校的校长之后,你就要面临一个首要问题,就是退回到少校军衔。所以他当时说:“好,我去,谢谢你给了我这么一个职务。”
  为什么麦克阿瑟突然痛快地答应下来?就是西点军校的校长是正式的准将军衔。这样,麦克阿瑟就成为西点历史上第二位最年轻的校长,当时他年仅39岁。那么到西点军校当校长之后,麦克阿瑟时刻把“责任、荣誉、国家”作为治校的座右铭,整顿纪律,增设课程,着眼于未来战争进行军事训练,推行现代化军事教育,很快将西点军校打造成为世界最现代化的一所军校。
  为了培养西点军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他在西点大力开展体育运动。他在学校的校体育馆入口处,他自己题写了一个词,叫什么呢?他说:“今天,在友好场地上,播撒的种子;明天,在战场,将收获胜利的果实。”
  一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麦克阿瑟最难忘怀的仍然是西点。1962年5月12号,年已82岁高龄的麦克阿瑟不顾重病缠身,他是什么病?他是严重的胆结石,疼得他不得了。那么当时西点授予他一个勋章,叫西尔维纳斯。塞耶奖。塞耶是西点军校的创始人,能够授予塞耶奖的人,在西点军校是寥若晨星。82岁高龄,麦克阿瑟得到这个通知已经老泪纵横了,他对自己的妻子琼说:“在美国的将军中,我获得的战功是最多的,但是我最看重的是这一块,即使是手脚并用,我也要爬到西点。”麦克阿瑟在美国将军中获得的战功是最多的,包括巴顿都没有他多!这样,妻子就陪他去了。那么在西点领奖的时候,他发表了他一生最后一次也是最精彩的一次的演讲。
  他说:“同学们,你们所从事的职业是武装的职业,这种职业需要必胜的意志,在战争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胜利,你们是国家安全的守护者,是国家的卫兵,是国家在战争竞技场上的斗士,如果你们失败了,国家就会灭亡,不要让那些文人政客的政变牵扯你们的精力吧!恳求你们,你们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我们西点的校训:责任、荣誉、国家。我现在老了,耳朵听不见什么了,但我仍然渴望听到军号那迷人的旋律,听到从长长队列里传来的阵阵鼓声。即使在梦中,我还渴望再次听到炮声、枪声和战场上那奇怪的哀鸣。在记忆的黄昏,我时常回到西点,想起我魂牵梦绕的校训:责任、荣誉、国家。今天,在我即将淡出人生,淡出世界的前夕,我最后一次和你们一起接受我们西点军校的点名吧!永别了,西点!永别了,我的同学们!”
  麦克阿瑟这个演说讲完之后,整个会场一片沉寂,都掉泪了!一个82岁的老人,他将西点作为他一生当中最重要的精神家园。
  1964年4月5号14点30分,麦克阿瑟因病去世,终年84岁。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