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孙中山全传

_11 李守鹏,汪鹏生,倪三好 (现代)
孙中山与宋耀如有很多有趣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是广东人,平时说话讲 的是同一种方言,又都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们先后都在国外接受过西方
教育,而且又同是基督教徒。更重要的是,两人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对改变祖国命运具有宏大的抱负。因此,孙中山与宋耀如相以后,两人一见 如故。
在相交过程中,宋耀如非常钦佩孙中山的政治见解和救国救民的伟大抱 负,他当即邀请孙中山搬到他在上海郊外新建的一栋房屋里居住,并尽其力
量,支持和资助孙中山赴天津上书李鸿章,陈述改革国政的主张。不料,李 鸿章对孙中山的上书置之不理。孙中山返回上海,忱然长叹,对宋耀如说道:
“如今我才知道用和平的方法改造中国是难以实施的,要想达到救国救 民的目的,不得不采取强迫的手段。”
孙中山决定奔走海外,联络华侨,组织政党,募资金,再回国策划武装 起义。宋耀如对孙中山上书失败之事也非常气愤,十分同情和支持孙中山的
主张。他多方疏通关系,与友人一道设法为孙中山代领了一张出国护照,并
给了孙中山一笔盘缠,让孙中山出国到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新型的革 命组织“兴中会”。
时隔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的军队屡战屡败。宋耀如觉得革命 时机已趋成熟,便写信给孙中山,要他迅速回国,不要错过时机。
孙中山接信后,就从美国回到香港,在香港开了一间挂着“乾亨行”招 牌的小商店,作为筹备广州起义的总指挥部兼补给站。次年,广州起义失败,
孙中山逃往海外,宋耀如仍在上海继续秘密进行革命活动,支持孙中山的工 作。1905 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宋耀如也加入了同盟会,并利用自己的印
刷所,为同盟会印刷文件以及革命宣传品。辛亥革命以前,孙中山组织过近 十次武装起义,宋耀如都积极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筹集经费。
床耀如共有六个孩子,三男三女。宋庆龄排行第二,姐姐宋霭龄,妹妹 宋美龄,弟弟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宋耀如夫妇对待自己的孩子男女平
等,一视同仁,都给予新式的、正规的、优等的教育。1893 年 1 月,宋庆龄 出生于上海,幼年时在上海中西女子学校读书,性格娴静、温雅,天资聪颖。
1908 年,她留学美国,1913 年毕业于乔治亚州梅肯地方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 文学系。
在宋庆龄的童年时代,由于孙中山经常访问宋耀如,同宋庆龄也经常见 面。通过一些谈话和日常的接触,孙中山的为人和革命精神,在宋庆龄的幼
小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七岁那年夏天,孙中山从日本横滨秘密乘船 到了上海。在上海停留时间不长,但曾几次与宋耀如讨论反清革命的问题。
宋庆龄见到孙中山这一位不凡的来访者,被他和父亲的谈话所吸引。她听见 孙中山说:
“中国非革命不可,我们要推翻现在的君主政体,建立一个共和的政府。 我国人民有权利选择管辖我们自己的人,选择制定法律的人。我们应该有一
切的权利,我要为这个目的而生,为这个目的而死。”
宋庆龄坐在一旁不声不响,听到这里,突然轻轻地应声说:
“我也要同你一样。” 孙中山立刻对她说:“不错,庆龄,你当然可以帮助我,每个人都可以
帮助我。” 宋庆龄小小年纪说出的这一句简单插话,使孙中山和宋耀如大吃一惊。
宋耀如早就觉得庆龄与她姐姐、妹妹以及一般女孩子不一样,不大注意吃穿 打扮,而对周围的事情却具有超过她这个年龄阶段的机智和敏感。
打这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孙中山更加尊重,逐渐发展成为对孙 中山的爱戴和崇敬,并将孙中山视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她经常说:“我要
向孙中山那样生活。我一想起孙先生所讲的话,就忘记了一切,我一点也不 为自己担心,但却担心着中国。”由此看来,宋庆龄后来与孙中山的结合,
并走上革向道路,而且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并不是偶然的。
往事历历,当宋耀如一家三人来到孙中山面前时,他倦意顿时消失,感 到非常亲切,不禁喊出了宋庆龄幼年时的爱称:小罗莎。
“孙先生,请你以后不要再叫我的幼名了,我已经二十岁了,是个大人 了。”宋庆龄微笑着说,脸上现出两个浅浅的酒窝。
“庆龄小姐什么时候从美国回来的?”孙中山让坐后关心地问道。
“我是 8 月底到达横滨的,在美国已经大学毕业了。”宋庆龄回答。 孙中山又向宋耀如问道:“最近肾病好点了吗?”
“好是好些了,只是坐久了不行。许久没来帮你处理英文信件了,最近 一直很忙吧?”宋耀如看着孙中山消瘦的脸庞,说:“我打算让庆龄帮帮你 的忙。”
原来,宋耀如夫妇在“二次革命”失败后,也随同孙中山到了日本,帮 助孙中山筹集资金,处理一些英文方面的事务。宋蔼龄在孙中山就职临时大
总统后,正式担任他的英文秘书。
打那以后,宋庆龄在父亲和姐姐的陪同下,频繁出入孙中山的寓所。据 日本外务省档案记载,从 9 月 16 日到 9 月 25 日这十天时间里,宋庆龄同家
人一起去看了孙中山七次。这样,宋庆龄很快地开始熟悉孙中山进行革命工 作的环境和需要。
1914 年 3 月,孙中山腹部疼痛,生活不便,宋庆龄坚持要和姐姐一道去 孙中山的寓所进行护理。5 月以后,庆龄便单独前往孙中山住处,开始为孙
中山承担更多的秘书工作。9 月,宋蔼龄回上海与孔祥熙结婚。这时,跟随 在孙中山身边的人不多,宋霭龄一离开,工作明显紧张起来。
宋庆龄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对孙中山有了更深的了解,她决心以自己 的努力,为孙中山分忧。有一天,宋庆龄在处理好一批函电,整理好资料后, 对孙中山说:
“孙先生,我考虑几天时间了,我想正式接替我姐姐的工作,给您当秘 书。”
“你确实很适合做这个工作,但我却是个时刻和监狱、死神打交道的人, 你很年轻,应该得到幸福。何况我现在已经不是大总统了。像你这样毕业于
世界著名高等学府的优等生,不管是去大学任教,还是去企业任职,在美国 或日本都是极受欢迎的。”孙中山婉言谢绝。
“您如果还是大总统,追随您的人一定很多,就不需要我的帮助了”, 宋庆龄固执地要求说,“正因为你现在处于最困难的时候,我才愿意义无反 顾地追随您革命!”
孙中山十分感动地说:“我知道您从小品德高尚,富有同情心,可是, 我现在身无分文,衣食不能自顾,连栖身之所也难以固定。如果还有什么值
钱之物的话,那只有这颗脑袋,袁贼正用重金收买它!您跟我当秘书,会时 刻伴随着饥饿、困苦,甚至生命危险!”
“孙先生,这些我都不怕!”宋庆龄坚定地说,“我愿随同先生革命, 唤醒东亚睡狮。就是刀山火海,我也敢闯。先生,请答应我的要求吧!”
孙中山沉默不语。宋庆龄继续说:“我曾婉言劝我姐姐,希望她在您眼 下最需要得力助手的时候不要离开您,可是她”庆龄感情十分真诚,略
微停顿一下,接着说:“先生,您是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您的建国主张也是 一定要付诸实施的。正是为了这个伟大的事业,我才来到您的身边,先生难
道还不理解我吗?”
“庆龄!”孙中山激动得热泪盈眶,猛地转过身来,紧紧地握住宋庆龄 纤嫩、白皙的双手,连声说道:“谢谢!谢谢你!”
宋庆龄正式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后,更加勤奋地帮助孙中山工作,把 所有整理文件、处理函电、提供资料以及其它繁重的日常工作,都承担起来
并完成得十分出色。在共同的战斗生活中,他看到孙中山数十年如一日,为 革命不畏艰险、不辞劳苦、不谋私利的高尚品德,不由得心中无限敬佩。在
孙中山革命精神的感召和熏陶下,她对中国革命的许多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
的认识有了较大提高,革命的信心和积极性也大大增强。她与孙中山在一起 工作时,常常感到心中燃烧着一种火热的激情。她曾写信给在美国读书的妹
妹宋美龄说:“我从没有这样快活过。我想,这类事就是我从做小姑娘的时 候起就想做的。我真的接近了革命运动的中心。”她还曾默默地自言自语说:
“我能帮助中国,我也能帮助孙先生,他需要我。” 孙中山在一再失败的痛苦和流亡海外的孤寂生活中,也从宋庆龄的支持
鼓舞和帮助照顾中得到了安慰。热爱祖国和献身革命事业的共同理想。使孙 中山和宋庆龄在患难中建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并且开始默默地相爱。这时,
由于孙中山长期奔波海外和分居,已与原夫人卢慕贞协议离了婚。
宋庆龄经过慎重考虑,决心与孙中山结合。1915 年 6 月,宋庆龄特地为 自己的婚事回到上海征求家人的意见。其时她的父母已经因为身体不好而回
国内多日。当宋庆龄提出要和孙中山结婚时,遭到全家的强烈反对。他们一 致认为这门亲事是极不合适的,双方年龄悬殊过大。宋耀如觉得自己与孙中
山年龄同庚,又是二十多年的老朋友,现在要做他的岳父,简直是不可思议。 姐姐和远在美国的妹妹得知此事,也大惊失色地表示反对,苦口婆心地劝宋
庆龄改变主意。
平时温柔孝顺、极重姊妹感情的宋庆龄,不为亲人们的压力和意见所动 摇,第一次违背了父亲的意愿,勇敢地与孙中山结合了。
1915 年 10 月 25 日,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孙中山和宋庆龄在东京著名 律师和田瑞先生的寓所里举行了一场不寻常的婚礼。客厅的正墙上悬挂着一
幅新的耶稣浮雕。孙中山和宋庆龄胸前戴着大红绸花,并肩靠在一起,接受 大家的祝贺。孙中山今天显得更加风度翩翩,英姿勃勃。端正俊秀的脸庞上,
一双智慧有神的眼睛闪着幸福的光芒。他天庭开阔,挺直的笔梁下,两撇短 须微微翘起。今天,他身着一套崭新的咖啡色西装,衬上紫红色领带,似乎
一下子年轻了十几岁。宋庆龄在美国读书时就是一个有名的东方美人,今天 显得格外迷人。她没有穿时髦的结婚礼服,而是头戴一顶宽边花帽,身穿一
件浅绿色的薄呢大衣,外罩一件精心编织的毛线衣,惊人的美丽之中又显露 出沉静的气质。婚礼简单而又隆重。双方的亲属都没有人参加,只有中华革
命党的少数负责人和日本朋友参加了这个朴素的婚礼。
和田瑞律师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按照教会的程序和仪式,为这两位 献身革命的中国人主持了严肃庄重的结婚礼仪。
“尊敬的先生,您愿意这位女士做您的妻子吗?”
“愿意!”
“尊敬的女士,您愿意这位先生做您的丈夫吗?”
“愿意!”
“愿上帝赐福你们,永远相爱,白头到老。阿门!” 宣誓以后,和田瑞律师带领一对新人在耶稣像前虔诚地画着十字,接着
又让他们在婚姻誓约书上签了字。 当天下午,孙中山和宋庆龄在新宿区百人町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家里,
举行了茶点会。一直到暮色苍茫时分,他们才雇了一辆马车,来到青山原宿
109 号的新房。 夜深了。在陈设简单的新房里,孙中山还在和宋庆龄娓娓而谈,说不完
的情深意爱。忽然,孙中山走到书案前,从一个抽屉里取出一只红绸包裹的 精美首饰盒子,双手捧着,庄重地送到妻子面前:
“庆龄,这是我送给你的新婚礼物!” 宋庆龄看见丈夫突然变得严肃的目光,连忙站起来双手接过。孙中山紧
挨着妻子坐下来,低声说:“你打开看吧。” 宋庆龄揭开红绸,打开盒子,只听她“啊”的一声,睁大眼睛一时说不
出话来。原来,盒子里装的是一支簇新发亮的袖珍勃郎宁手枪。
“庆龄,没想到我会送你这么一件礼物吧。”孙中山把手搭在妻子肩上, 语重心长地说,“为了革命,我们的生命会随时发生危险。你看,这支手枪
配了二十发子弹,前面十九发是给敌人的,最后一发是在危急时刻留给自己 的!”
“我懂了,亲爱的”,宋庆龄靠着丈夫结实的肩头,用英语轻声而坚定 地说,“无论在什么时候,我绝不会当敌人的俘虏!”
“也许,我不该在今天这个日子里说这些话”,孙中山脸上又浮现出和 霭可亲的笑容,说,“可是,正因为今天是个不寻常的日子,我才选择了这
件不寻常的礼物送给你。从今天起,我们两个人的命运就紧紧连在一起了。 只有这件礼物,才能表达我的肺腑之言和海一样深的爱情!”
宋庆龄听了,猛地站了起来,宣誓般地说:“先生,为了革命的需要, 我一定学会打枪!”
宋庆龄和孙中山的结合,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此后的 岁月证明,这桩婚事对孙中山最后十年的革命活动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袁尴凯称帝
当孙中山在日本逐步展开反袁斗争时,大野心家袁世凯正在国内步步紧 逼地加强他的独裁统治。为了实现其最终的帝制野心,他决定首先要使自己
成为正式大总统。于是便在 1913 年 10 月导演出暴力胁迫国会选举的闹剧。 袁世凯原来以为,他扑灭了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的烈火,击败了
国民党的军队,向全国发出了追捕孙中山、黄兴等国民党要人的通缉令,这 么一来,国会里的国民党议员一定会吓破了胆,服服帖帖地选他当正式大总
统。可是,他派出去探听消息和拉选票的爪牙回来一报告,使他大吃一惊, 情况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众、参两院的绝大多数国民党议员压根儿不投袁世
凯的票,而且这些议员中的大部分人还不为金钱所动心,爪牙们费尽九牛二
虎之力也拉不上几张票。 袁世凯这下子真慌了神。如果正式大总统选不上,他这张老脸往哪搁?
更重要的是他蓄谋已久的皇帝梦将难以实现。恼怒之中,他想马上解散国民 党,解散国会,又感到不妥,因为总统尚未选举。没有国会的认可,总不能
自封为正式大总统呀。
“你们可有妙计良策,嗯?”袁世凯召集手下人商议对策,向在座的人 发问。
大家七言八语,有的建议再多花点钱运动运动国民党的议员,有的则认 为时间来不及,还是想想别的办法。
“我看”袁世凯急了,瞪起了布满血丝的眼睛,大声嚷道,“软的 不行,就来硬的!还是硬的好,干脆一点。”
袁世凯的干儿子段兰贵马上附和干爹的意见,低声说道:“来硬的好, 我想让拱卫军出阵。”
“妙!”袁世凯一巴掌拍在太师椅的扶手上,得意地站起来说,“告诉 弟兄们,事成之后都重重有赏。哈哈”
10 月 6 日,选举正式大总统这一天早晨,几百名军警、侦探、兵痞等人 穿上了从衣铺租来的便服,组成了所谓的公民团,直奔宣武门内国会街国会
大门,另有一支便衣赶到国会后门。这两支队伍将国会团团围住,高喊:
“今天不选出大总统,不准散会,不准离开会场!” 会场内,国民党议员和其它方面社团的议员又吵吵嚷嚷了一阵时间,才
开始投票选举。唱票结果,袁世凯仅得半数票,按大总统选举法规定,大总 统得票必须满投票人数四分之三才能当选。
这时已近中午,议员们想趁休息之时,到外面饭馆里吃点东西。刚走到 大门口,就被公民团的人挡住了:“进去,都给我进去!没选出大总统休想 回家!哼!”
议员们一见这吵吵嚷嚷的阵势,特别是看到有的公民团成员便衣里面的 军衣领子、袖口,知道今日事态严重,想溜走肯定不行了。
会场里乱了套,有的抗议,有的喝白开水,有的吃着早有准备的面包点 心。
第二次选举,计票结果,袁世凯仅比第一次多了几张票,还是没通过。 气得袁世凯在电话里骂娘。
这时,天气已晚,一些据理力争、要回家吃饭的国民党议员与国会大门 口的公民团争吵起来。公民团成员凶相毕露,有少数几个人从腰间掏手枪,
威胁说:“进去!乖乖地投了袁总统的票,就可以放你回家。”
晚上 9 点多钟,第三次投票。还没过一袋烟功夫,大会主席就宣布:
“袁世凯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大总统,黎元洪当选为副总统” 这时,许多国民党籍议员没等宣布散会,便一个个离开会场走了。
袁世凯就是这样登上了正式大总统的宝座。10 月 10 日,在以前清朝皇
帝登基的太和殿举行了正式大总统就职典礼,并在天安门举行了阅兵典礼。 接下来,袁世凯又视《临时约法》为障碍,于次年的 5 月公布了所谓《中
华民国约法》,以取代 1912 年的《临时约法》。规定,总统总揽统治权,享 有外交、财政,军事、制定宪法、制定官规官制任免官员等一切大权。并撤
销国务院,设立政事堂。年底,又槁了一个新的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 改为十年,连任不受限制,总统继任人,由现总统推荐,人名则暗藏于一个
坚实的石室里面。选举时,只要将名单取出唱和一下就算通过。根据这些规
定,袁世凯就成为事实上的终身总统,而且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野心膨胀到这一步,袁世凯还不满足,一心想当皇帝,梦想恢复封建君 主专制制度。1914 年
8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各国忙于互相厮
杀,暂时放松了对东方各国的掠夺,日本趁机扩大侵略中国。日本帝国主义 看出了袁世凯想当皇帝的狼子野心,1915 年 1 月,日本驻华公使谒见袁世凯,
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说:“若开诚交涉,日本政府从此对袁 世凯遇事相助。”后来又对负责交涉的外交部次长曹汝霖说:“中国如想改
国体复辟帝制,日本政府必将赞成。”说白了就是,只要袁世凯愿意接受卖 国的“二十一条”,日本政府就支持他做皇帝。
丧心病狂的袁世凯,为了实现他的皇帝梦,竟在 5 月 9 日接受了这个条 约。日本政府与袁世凯的罪恶交易,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各大城市的工
人、学生和广大爱国群众掀起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高潮,愤怒斥责袁世凯 及其走狗的卖国罪行。
为此,孙中山指示中华革命党发表了第八号通告,揭露“二十一条”的 交涉真相,把袁世凯的卖国勾当和复辟帝制阴谋联系起来,号召革命党人坚 决进行反袁斗争。当
1915 年初袁世凯正与日本帝国主义交涉时,孙中山便命 令胡汉民前往菲律宾,邓铿、许崇智等前往南洋筹款,并在国内发动武装起 义。10
月,中华革命党派王皖峰、王明山在上海刺杀袁世凯的心腹、上海镇 守使郑汝成,郑的汽车行至外白渡上,他们扔出炸弹,将郑汝成当场炸死。
12 月初,又发动了上海肇和军舰起义,被袁世凯的心腹用重兵镇压。 人民群众的强烈反抗和中华革命党发动的反袁斗争,没有遏止住袁世凯
称帝的野心。相反,袁世凯在镇压了反袁暴动和爱国运动后,用国家民族的 权益换取了帝国主义支持,加快了复辟帝制的步伐。1915 年 12 月 12 日,袁
世凯悍然发布命令,承认帝制。13 日,举行典礼,接受百官朝贺,准备于新 年元旦正式即皇帝位。
12 月 13 日那天,天空阴沉沉的。早晨 8 点多钟,所有原总统府、政事 堂、各部头目和各军队师长以上的文武官员,还有社会上的名流、绅士,以
及各国驻华公使馆外交官员,都聚集在中南海居仁堂门外,等候传进大厅朝 贺。
9 时许,袁世凯的干儿子段兰贵喜形于色、神气十足地高声宣布:
“洪宪皇帝登基,百官朝贺典礼开始!” 参加今天这个“旷世盛典”的文武百官都是早晨才接到通知,便慌慌忙
忙赶来的。就要朝贺了,众人还不知该行何种礼仪,是三鞠躬的新礼,还是 三跪九叩首的大礼,谁都吃不准。
居仁堂大厅里,上首摆设龙案龙座,绣缎帷垫,一片金黄。龙座两旁均 无仪仗,只有平日贴身伺候袁世凯的几个卫士排列在座后两旁。袁世凯没有
坐上龙椅,只是站在龙椅旁,左手扶着龙椅搁臂,右手掌向上,不断对朝贺 者点头致意。奇怪的是,袁世凯今天没有穿上赶制的龙衣,也没有戴皇冠,
只穿着海陆军大元帅戎装,连那顶叠羽的元帅礼帽也没戴,就这么秃着肥大 的脑袋。
文官武将事前暗暗约定了行三鞠躬礼,礼毕即退出大厅。轮到身穿褂袍 的满族及蒙古族王公、绅士上殿朝贺时,这些人纷纷下跪,行大礼,结果下
跪姿势不一,叩首也很不整齐,大殿上恰似一群大花公鸡在啄米,此起波落, 有的还当场摘帽,得意洋洋地甩出一条盘藏在头顶几年的大辫子,真是无奇
不有,丑态百出。到各国公使朝贺时,袁世凯赶忙讨好卖乖地堆起笑脸,不 停地朝洋人们点头致谢,一副奴才相。
朝贺礼毕,文武百官、名流、绅士、王公贵族们,冒着凛冽的北风,一 个个站在居仁堂外,等候洪宪皇帝封赠颁诰。哪知礼毕后,大厅上空荡荡的,
连万岁爷的影子都不见了。在堂外久候的文武百官和袁家的亲信,感到大失 所望,一个个垂头丧气地回家去了。
原来,今天一大早,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干儿子段兰贵就捧着皇帝衣 冠来到袁世凯的卧房,请他更衣,谁知几位机要秘书接二连三地送来各地报
告革命军暴乱的急电,还有一份是孙中山在东京发表的《讨袁宣言》,吓得 袁世凯临时决定不穿龙服,改着大元帅礼眼,礼帽也忘了戴,就战战兢兢地
走进居仁堂,龙椅也不敢坐,身在殿上,心又悬挂着那份《讨袁宣言》,封 赠颁诰的事也因吓忘得一干二净。
远在日本的孙中山得知袁世凯称帝的消息,怒不可遏,他立即在东京召 开党的紧急会议,彻夜未眠,伏案疾书,愤怒地写下了《讨袁宣言》。妻子
宋庆龄一边译成英文,一边打字。次日,天边刚吐鱼白,这篇讨袁檄文就由 日本朋友向全世界发布了:
今袁世凯背弃前盟,暴行帝制,解散自治会,百姓无安宁了;解散 国会,国家无正论了;滥用公款,谋杀人才,使国家陷于危险地位;假民党
狱,陷害无辜良民。有此四者,国无不亡,国亡则民奴既忘共和,即称 民贼,吾侪昔既以大仁大义,铸此巨错,又焉敢不犯难誓死,戮此民贼,以
拯国民!今长江大河万里以内皆已暗受旗帜,磨剑以待。一旦义旗起呼, 义动天地犁庭捣穴,共戮国贼,指日可待。正义所至,何坚不破,
愿与爱国之豪杰共图之。
袁世凯当日读到这份讨伐他的宣言,又气又急又怕,一边吹胡子瞪眼, 一边擂桌案跺地板。他令人发出密电,限时间,增赏银,要不惜一切代价捉 拿孙中山。
1916 年元旦,是袁世凯宣布改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的第一天。称帝 以来的十几天时间,袁世凯过得并不舒坦,各地反袁的呼声日益高涨,皇帝
的宝座能否坐稳还很难说。
这时,孙中山正针锋相对,密电指示国内各路中华革命军准备起事,于 是很快就爆发了讨袁护国战争。
护国战争 袁世凯公然称帝,引起了人们的极大愤怒,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以 及全国各地的反袁爱国力量,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讨伐袁世凯的护国战
争。 早在中华革命党成立后,孙中山就任命了各省的中华革命军司令,派干
部深入各省进行联络策动讨袁工作,其中云南的发动工作颇有成效。云南的 军政骨干,多数参加过辛亥革命,富于革命思想,有比较浓厚的民主共和意
识,对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嫉恶如仇,早就在酝酿着反袁斗争。中华革命党云 南支部负责人吕志伊于 1915 年夏受孙中山的委派,由日本回到云南,秘密从
事反袁的组织发动工作。他在云南军政界发展了一批中华革命党员,为云南 护国起义作了思想上、组织上、干部上的准备。
吕志伊在对云南的状况进行分析后,向孙中山汇报,打算首先争取云南 的实力派人物唐继尧将军,希望他对讨袁义举能积极支持,如果他坚决地反
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可以拥护他作为云南讨袁的领袖。孙中山对此表示赞成。 唐继尧对袁世凯的罪恶勾当也十分痛恨,他感到孙中山是全国人民公认
的讨袁旗帜,便派人给孙中山写了一封信,表示希望孙中山能“登高一呼, 使各地都响应”,还说,“继尧自入同盟会以来,受我公革命之训导,义不
苟同,秣马厉兵,待机报国。云南全省人民亦都义愤填膺,誓不与袁贼共视 息”。唐继尧还表示,一切机宜,随时等候孙中山的指示。于是,孙中山指
示李烈钧、熊克武等人,从香港赶到昆明,酝酿起兵。 这时,推倒袁世凯的又一个重要人物也应运而生,这就是蔡锷。武昌起
义时他曾在云南积极响应,担任云南都督,现在也下了打倒袁世凯的决心。 袁世凯对这位年轻有为的蔡锷将军既赏识又害怕,想了很多办法收买蔡锷,
许以高官厚禄,蔡锷不为所动。袁世凯称帝前,将蔡锷请到北京,表面上是 商量国事,实际上是将他软禁,怕他回去闹事,蔡锷则借治病的名义,秘密
地摆脱了袁世凯在北京对他的严密监视,巧妙地化装后跑出居所,到了日本。 在日本,蔡锷又写了许多假信给袁世凯的亲信,报告他游览和养病的情况,
使袁世凯觉得他确实在日本。然后,蔡锷悄悄地回到了他的根据地云南。
1915 年 12 月 25 日,也就是袁世凯称帝后的十多天,在革命党人李烈钧、 熊克武等人的支持下,蔡锷宣告云南独立,成立了护国军。大家献血为盟,
刺破手指,沥血于酒坛内。誓词是:
“拥护共和,我辈之责。兴师起义,誓灭国贼。成败利钝,与共休戚。 万苦千辛,舍命不渝。凡我同人,坚持定力。有渝此盟,明神必殛。”
宣誓完毕,各人饮血酒一杯,然后焚化誓词,大呼“中华民国万岁”三 声。
护国军由蔡锷、李烈钩、唐继尧分任一、二、三军总司令。第一军的讨 伐路线是出四川入武汉,当时朱德同志就是第一军第三支队的司令。第二军
讨伐路线是经广西、广东、取道湖南、江西到武汉,与蔡锷的第一军会师, 再分兵向北挺进。唐继尧的第三军担任留守,负责粮饷供给。
护国军在昆明校场誓师,发布了讨袁檄文。整个昆明市沸腾起来了,各 界人士纷纷组织起来,手举旗帜,参加游行。人们高呼:“打倒卖国贼袁世
凯!”“拥护民主共和!”报名参军的人十分踊跃,十天内征召新兵达五六 千人。1916 年 1 月 16 日,护国军兴师出发,昆明市群众情绪极其热烈,商
家门面,重要街道都悬挂横幅,市区主要路口都搭起了彩棚,自发涌出家门 的老百姓含着眼泪欢送护国军出征。海外华侨听闻云南举起了讨袁的旗帜,
也以实际行动支援。南洋侨胞在此之前已经汇款七十余万,获悉云南独立后, 又电汇一百余万元。美洲华侨和澳洲的华侨也纷纷来电认捐,总数在二百万 元左右。
国内群众和海外侨胞的拥护支持,大长了护国军的志气,官兵们士气旺 盛,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斗争。袁世凯一看阵势不妙,急忙调兵遣将,派三
个师的兵力取道重庆进驻沪州,另派两个师进入贵州,又电令川军的部队加 强川南一带的防守,同时派部队由广东进入云南,妄图以优势兵力,迅速扑
灭护国战争的烈火。
护国军中,有很多军官原先就是革命党人,四十八名将领中就有二十七 人是同盟会员、国民党员或中华革命党员,他们奉孙中山为领袖,在创造共
和国的斗争中曾经浴血沙场。在这次护国战争中,这些将领更是身先士卒, 英勇作战。
护国军在川南一带与袁世凯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们在当地武装 力量的配合下,又得到贵州都督五万元军饷的支援,3 月下旬,势如破竹地
攻占了江安、南川、纳溪、彭水、聂江等县,北洋军全线崩溃,护国战争取 得了重大的胜利。自云南宣布独立后,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人也开始发
动了武装斗争。孙中山先后派朱执信在广东,居正在山东,程潜在湖南,于 右任在陕西,石青阳在四川,夏之麒、毛福全在江西,陈其美在江苏组织起
讨袁的队伍,在各省部分地区迅速打开了局面。
随着护国战争的进行,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反袁的高潮,除 云南外,贵州、 广西、广东、浙江、陕西等省也先后宣布独立。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不但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连他的心腹亲信 也开始分裂。先是黎元洪请求辞去副总统职,迁去东厂胡同,不再到公府议
事,同时要求撤销武义亲王的爵称。徐世昌也请辞国务卿职,迁出了官邸。 还有其他一些官员也纷纷要求辞职或请假出京。护国战争正在进行中,袁世
凯手下的五名将军准备联名通电,要求袁世凯取消帝制,这对他无异于当头 一棒。在云南等省宣布独立以后,一度十分热衷于怂恿袁世凯称帝的四川将
军陈宦、湖南将军汤芗铭也先后宣布独立。
在举国上下的讨袁声中,袁世凯自知大势不好,于 3 月 22 日被迫宣布取 消帝制,妄想仍然保持总统的地位。但此时全国反袁呼声不断高涨,各地纷
纷发表通电、宣言,反对袁世凯继续当总统,并要求对他惩办。江苏的一个 社会团体在声明中说:“袁世凯已经构成谋叛之罪,丧失了总统资格,要等
待国民组织特别法庭听受裁判。”
在这样的形势下,1916 年 4 月 27 日,孙中山与廖仲恺、张继、宫崎寅 藏等人自日本乘坐“近江丸”轮启程回国,5 月 1 日抵达上海,亲自主持讨
袁事宜。5 月 9 日,孙中山在上海发表了《第二次讨袁宣言》。宣言强调指 出:“袁氏未去,当与国民共任讨贼之事;袁氏既去,当与国民共同监督之
责,决不肯使谋危民国者,复生于国内。”表达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革命 党人与袁世凯血战到底的决心,同时对那些类似袁世凯之流的野心家提出了 警告。
当了八十三天短命皇帝的袁世凯并没有收敛自己的罪恶行为,他与他的 爪牙们对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怀有刻骨的仇恨。5 月 18 日,孙中山的亲密战
友和重要助手陈其美在上海的日本侨民寓所里会客,不幸被袁世凯的爪牙刺 杀殉难。孙中山闻耗,亲至现场抚尸痛哭,悲愤欲绝。黄兴和海内外的革命
党人、爱国志士闻讯后也都失声痛哭,一致愤怒声讨袁世凯的血腥罪恶。
为了使分散在各地的革命军能够协同作战,孙中山在上海向各省的讨袁 军致电,要求各方面互相配合,协同一致,声讨国贼。并给正在日本的黄兴
写信,详细述说了国内的情况,委托他筹款购买军械,希望黄兴到上海来, 共同商量大事。
云南等八省将军的先后宣布独立,对袁世凯是个很大的刺激,等于是给 他当头一棒。尤其是四川陈宦和湖南汤芗铭这两人,一直受到袁世凯的宠信,
他们竟也宣布独立,这简直如两把尖刀刺进了他的心脏。加之孙中山由日本 回国,袁世凯更觉得自己的未日可能真的要来临了。他渐感头重脚轻,不能
自主,病倒在新华宫。洪宪皇帝的美梦成了泡影,原先打算好的太子继位的 戏当然更无法再演下去,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此时,北洋军内部围绕袁世凯转的已经为数很少了。他的心腹段祺瑞在 一旁冷眼相看,另一名亲信冯国璋也在南京与护国军暗通声气,其他的亲信
和将军们也都各有各的打算,脚踏两只船。袁世凯在一片讨袁声中,已经无 力回天了。1916 年 6 月 6 日,袁世凯病情加重,请来了一位法国医生,又是
抽血又是打针,忙忙碌碌抢救,仍然无效,一命呜呼去了!
历史的潮流是不可抗拒的,袁世凯这个短命皇帝连同他那昙花一现的“洪 宪帝国”,终于在众叛亲离、楚歌四起和亿万人民的唾骂声中滚进了历史的 垃圾堆。
首举护法旗帜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当了大总统,段祺瑞当了国务总理。但是,天下依 然没有太平,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依然没有完成。古老的天安门前依然
是尘土飞扬,人力车夫拉车慢吞吞地走着,大街上的帝国主义分子则旁若无 人地昂首阔步。故宫里面,享受优厚待遇的末代皇帝依然接受百官的行礼。
街头,间或见到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的年轻大学生中国的政局处在极其 混乱的局面之中。
当时帝国主义列强由于失去了袁世凯这个统治中国的共同工具,都在各 自寻找和培养自己的得力走狗,扩张侵略势力。在此情况下,中国出现了各
派军阀割据的现象。北洋军阀系统中,皖系以段祺瑞为首,直系以冯国璋为 首,东北的奉系则以张作霖为首。段祺瑞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把持北
京政府,控制了皖、陕、鲁、浙、闽等省;直系的后台是英、美帝国主义, 主要地盘有苏、赣、鄂三省,占据了长江流域的富庶地区。东北的奉系也得
到日本帝国主义扶持,成为直皖两系之间举足轻重的势力。此外,各省也还 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军阀。除南方六省外,各省的军阀都直接或间接地处在北
洋军阀的控制之下。
南方六省的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湖南各省,也由地方军阀 统治着,其中最大的势力是以唐继尧为首的滇系和以陆荣廷为首的桂系。这
两个派系军阀都属于亲英、美的势力,滇系范围涉及云南、贵州,曾向四川 扩张过,桂系则占据了两广的地盘。
在各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操纵下,各派军阀势力争夺地盘,扩张势力, 彼此争战不休,把诺大一个中国,搅得民不聊生,山河破碎!
在北京,中华民国也只是一个招牌而已。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 之间,也发生了尖锐激烈的“府院之争”。“府”指总统府,“院”是国务 院。到 1917
年春天,“参战问题”成了双方争执的焦点,黎元洪和段祺瑞之 间爆发剧烈冲突。段祺瑞提出对德参战案,黎元洪和国会坚决反对。其实,
斗争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参战,而在于由谁主持参战,以便从中捞到可观的 帝国主义借款,借机扩大自己的政治军事实力。黎元洪利用国会和美国的支
持,下令将段祺瑞免职。段祺瑞则指使皖系督军所在八省脱离中央,在天津 设立“总参谋部”。黎元洪为了对付段祺瑞,邀请张勋予以调停。
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的名义,从徐州率领了三千辫子军北上,滑稽的是, 张勋并没有帮黎元洪的忙,而是干起了复辟的可笑勾当,他先逼迫黎元洪解 散国会,然后于
7 月 1 日凌晨涌入清宫,与旧王公贵族和封建遗老一起重新 把已宣布退位的宣统皇帝扶上宝座,演出了一场复辟的丑剧。
张勋一伙开历史倒车的丑恶行为,很快便陷入全国人民愤怒声讨的汪洋 大海之中。各地军阀对此当然不敢轻易表态。但张勋迫使黎元洪解散国会并
使黎下台,倒帮了段祺瑞的忙。于是,段祺瑞看准时机,组织了讨逆军,宣 布讨伐张勋,成为反对复辟、再造共和的英雄。复辟的丑剧十二天后便破产
了,溥仪再次宣布退位,张勋逃入东交民巷的荷兰使馆。这场风波之后,黎 元洪下台,冯国璋代理大总统,段祺瑞重新上台任国务总理,把待了中央政 府大权。
在此情况下,段祺瑞对德宣战已无障碍,便正式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以参战为名,段祺瑞政府向日本进行大宗借款,组成所谓参战军,扩充皖系
实力,实行“武力统一”政策。日本帝国主义,则企图通过段祺瑞的卖国政 府来实现它独霸中国的野心。
孙中山面对如此浊波横流、变乱迭生的政局,不禁痛心疾首,义愤填膺。 本来,孙中山一直十分看重总统、国会、宪法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象征。他
认为由各党派选举产生的国会是民国的重要标志,《临时约法》则是民国的 保证,约法与国会,是共和国的命脉。如果听任国会解散,约法废弃,则几
十年为之奋斗的革命业绩,将全部毁于一旦,这是革命党人万万不能容忍的。 所以,孙中山王张对毁法横行的军阀独裁统治采取坚决打击的态度。于是, 便于
1917 年夏天,发起了护法运动。
7 月 6 日,孙中山偕同廖仲恺、朱执信、何香凝等人,乘军舰赴广州, 建立护法根据地。7 月 17 日,孙中山到达广州。广东省省长朱庆澜、督军陈
炳焜到黄埔江岸迎接,当晚,召开了欢迎会,孙中山发表了护法演说。他指 出:
“中国的共和,已经实行了六年,但老百姓并没有享受到共和的幸福。 其主要原因是掌握共和政权的人实行的是假共和,仍然以专制的手段对付老
百姓。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共和,必须要有强大的海军和陆军,对军阀实行武 力。”
此后,孙中山通过上海、天津各报馆电邀国会议员南下护法。海军总长 程壁光与海军第一舰队司令林藻怿联合通电拥护护法,并于 22 日率海军第一
舰队由浙江省吴淞口开赴广州。部分国会议员也相继到达广州。桂系军阀陆 荣廷和滇系军阀唐继尧也想利用孙中山的威望对抗段祺瑞,附和护法。
8 月 25 日,孙中山在广州召集了由一百三十名议员参加的“非常国会”, 议决组织护法军政府,军政府设大元帅一人,元帅二人。
9 月 1 日,非常国会会议根据《军政府组织大纲》,选举出孙中山为大 元帅,陆荣廷、唐继尧为元帅。当天下午,在黄埔公园举行了隆重的大无帅 受印典礼。
正当孙中山等候陆荣廷、唐继尧来广州任职的时候,陆荣廷自广西、唐 继尧自昆明分别发来电报,表示不接受元帅之职。原来,这两个人既想借孙
中山护法的旗号以图自保,又不愿意与北洋政府完全决裂,以图留有圆转的 余地。
孙中山心急如焚。陆、唐二人不肯就职元帅,对护法的军事实力来说, 明显受到极大削弱。在电催久等之下,孙中山下定决心说:“我不能再等待
了!”他告诉朱执信,“马上与非常国会联系,我决定于 9 月 10 日,就在尚 未修复完工的士敏土(水泥)厂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正式就任中华民国海
陆军大元帅!”
9 月 10 日那天,晴空朗朗,广州珠江波涛翻滚。孙中山身着特制的大元 帅礼服,手持大元帅指挥刀,乘军舰前往位于珠江南岸的士敏土厂就职。虽
然这里仍处在紧张的修缮之中,但经过几大的突击修整,可以看出军政府就 职典礼的气氛:台上挂着醒目的横幅,两旁各悬挂一面五色大旗,原来破败
的小礼堂陡然亮堂起来。
典礼仪式简单,礼堂也很简陋,气氛沉寂庄重。孙中山没有顾及这些条 件礼仪之类,声音朗朗,喜气洋洋地宣读了就职宣言,好像是在庆贺一个盛
大的节日。仪式完毕,孙中山来到小礼堂左边的一块空地上,身后不远是刚
修建起来的围墙,脚下是零乱的石头和土块,就这样让摄影师拍了照,留下 了难忘的镜头。
军政府成立的当天,非常国会还选出了各部总长如下:内务总长张洪伊, 外交总长伍廷芳,陆军总长张开儒,海军总长程璧光,交通总长胡汉民,财
政总长唐绍仪。孙中山又以大元帅名义任李烈钧为参谋总长,林藻怿为海军 总司令,方声涛为卫戍总司令,李福林为亲军总司令,章太炎为秘书长,许
崇智为参谋长,李耀汉为筹饷总办,廖仲恺协助管理财政。这样,一个与北 洋反动政府相对峙的广东革命政权建立了。
遗憾的是,陆荣廷与唐继尧一直不肯与护法军政府合作,使这个无“军” 的军政府陷入困境。孙中山为了力求能在广东站往脚,只能对他们一再让步,
委屈求全。他主要的依靠力量是程壁光的海军和与桂系军阀矛盾重重的驻粤 滇军以及粤系地方军队。军政府成立后,财政十分困难,仅靠华侨有限的捐
款来维持正常开支。桂系军阀对孙中山实行财政封锁,企图扼杀军政府。孙 中山手中没有掌握军队,广东省长朱庆澜愿意交出亲军二十营,但遭到了桂
系军阀的强烈反对。孙中山在广东各界的支持下,经多方周旋,最后任命了 陈炯明为援闽粤军总司令,带领这支广东部队进入福建,躲开了桂系军阀的 猜疑和压力。
就这样,孙中山在西南军阀并不合作的情况下,于 10 月间召开了军事会 议,决定出师北伐,勇敢地向北洋军阀挑战,以谋求革命的统一。北伐军挺
进湖南,与北洋军队激战于湘南一带,开始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不久便处 于胶着状态。陈炯明率领的部队在闽西南打了一些胜仗,攻占了部分县城,
部队也由原来的几千人扩充到二万人左右,到这时,孙中山才算有了一部分 军队。
护法战争开始后,段祺瑞政府命令直系军队进入湖南与护法军作战。段 祺瑞工于心计,他认为这一招既可以借直系军阀力量消灭护法军,又可以利
用护法军削弱异已势力,使双方消耗兵力,自己则坐收渔人之利。
冯国璋则另有打算,他想与南方军阀周旋,排挤段祺瑞的皖系势力,夺 取中央政府权力,于是便提出“和平统一”的口号,与段祺瑞的“武力统一” 唱反调。
在冯国璋的命令下,直系军队在湖南实际上并不积极进攻,他们不想为 段祺瑞卖力地打仗。加之直隶、江苏、湖北、江西等地的直系督军联合通电,
主张与护法军政府和平解决。段祺瑞的如意算盘落了空,被迫辞去了国务总 理的职务。
燃而,段祺瑞并不死心,他又找到日本帝国主义做靠山,指使他的部下 联合奉系军阀张作霖派兵进关,对冯国璋进行武力威胁。此外,他也仿效冯
国璋的做法,唆使皖系督军团通电要求段祺瑞复职。冯国璋迫于无奈,只得 再任命段为国务总理。
段再次上台后,皖系占了上风,又大呼“武力统一”的口号,反过来再 次压迫直系军阀对南方作战。直系的曹锟、吴佩孚在湖南打了胜仗,攻占长
沙,段祺瑞却任命皖系军阀张敬尧为湖南督军,借机扩大皖系的地盘。曹、 吴二人对此当然恼火,便按兵不动。
西南军阀本来就不是真正支持孙中山的护法主张,他们所以动用了一部 分军队参加了“护法战争”,不过是对付段祺瑞威胁的一种权宜之计,所以
他们一方面打仗,一方面又与直系暗中勾结。吴佩孚借机在湖南衡阳与佳系
军阀达成和解,湖南战事平息了。 这时,桂系军阀便不肯再按照孙中山的号令继续北伐。他们觉得孙中山
这个大元帅成了他们与北洋军阀勾结妥协的障碍,于是反过手来,拆军政府 的台,并图谋排挤孙中山。桂系军阀还将海军总长程壁光视作眼中钉,非要
把它拔掉不可。一天,程壁光乘艇横过珠江,在刚抵海珠对岸码头时,陆荣 廷派来的凶手向他连开数枪,程壁光当场倒在血泊之中。程壁光被暗杀,使
孙中山的革命力量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对西南军阀来说,除掉程璧光不是最终目的,他们的根本目的是排斥孙 中山。他们勾结直系军阀,内外呼应,反对孙中山。唐继尧、陆荣廷直接提
出要改组军政府,把大元帅一长制改为七总裁合议制。
孙中山对此寸步不让。他打电报给唐继尧,表明了对北洋军阀不能作丝 毫让步的坚定态度,同时督促各军要坚持北伐,讨伐段祺瑞。孙中山还约请
了全体国会议员到军政府谈话,严厉地提出质问:改组军政府这件事是关系 全局的大举措,国会怎能不事先征求军政府的意见就突然提议?这种做法符
合情理吗?孙中山态度坚决地表示:根本反对改组军政府,即便改组后当选 为总裁,也决不赴就。
在桂系军阀和其他政客的收买操纵下,1918 年 4 月 10 日,非常国会通 过了改组军政府的《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修正案》。
5 月 4 日,孙中山向非常国会提出辞去大元帅职,并于 5 月 5 日发表了 辞职通电。孙中山在通电中迫述了一年多来护法的过程,斥责桂系军阀们说:
“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 亦莫肯俯首于法律及民意之下。故军政府虽成立,而被举之人,多不就职,
即对于非常会议,亦莫肯明示其尊重之意。”
西南军阀们的阴谋得逞了。5 月 20 日,他们操纵了国会非常会议,根据 所谓的修正案,选举出唐继尧、陆荣廷、岑春煊、伍廷芳、林葆怿、唐绍仪、
孙中山七人为军政府政务总裁。孙中山虽然也被选为总裁之一,但实际权力 已被西南军阀所篡夺,再也不可能贯彻他的“护法”主张。
5 月 21 日,孙中山怀着悲愤和黯然的心情离开了广州。
孙文学说问世
孙中山的护法运动,由于没有群众基础,加上他自己毫无军事实力,只 是利用南北军阀的矛盾,采取联合南方小军阀反对北方大军阀的办法进行斗
争,结果在南北军阀的夹击下失败了。于是,孙中山被迫离开了广州,再次 来到上海。
1918 年 6 月 26 日,孙中山经日本返回上海。抵达上海码头时,很多归 国学生、新闻记者和各界仰慕孙中山的人士前来欢迎。人们见到孙中山离开
上海南下护法仅一年时间,须发已经斑白,纷纷议论起孙中山忧国忧民的奋 斗经历,对他更加尊敬。孙中山虽然护法受挫,但精神仍然饱满,他热情地
与迎接他的人握手致意,风度翩翩地回答记者的提问,没有一点灰心气馁的 神色。
这时,宋庆龄因为父亲病危,已经先期来到上海。5 月,宋耀如病故, 宋庆龄办完丧事后,就留在上海为孙中山落实回沪的有关事项。孙中山回沪
后,先与宋庆龄在环龙路(今南昌路)63 号往了一段时间,不久便迁到了莫 利爱路 29 号(今香山路 7 号)。
这所房子,是 1917 年的时拿大华侨赠给孙中山的。当时,加拿大有四位 华侨前来拜见孙中山。他们从卫士长马湘口中得知: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
任大总统,连住房都没有,每月要付六十五元房租。几位华侨大为震惊,回 去后召开股东会议,提议集资为孙中山购置一所住宅。再次来访时,他们向
孙中山说明了来意,孙中山却说:
“送房子给我吗?不可!不可!”孙中山连连摆手,“我怎能接受你们 这样重的礼物?”
几位华侨恳切相劝,说:“您这样的伟人,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总 得有个住处吧。”
劝了很长时间,孙中山感到盛情难却,不便再推辞了,便收下了这所房 子。
在这所幽静的住所里,宋庆龄始终伴随着孙中山,给了他生活上无微不 至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孙中山由于长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曾患有比
较严重的胃病,经过宋庆龄的照料,身体日益健康。胃病也渐渐地好转了。 有时,孙中山因在家里呆了几天,心情烦闷,便与宋庆龄出来散散步,
但每次上街,孙中山心里都不痛快。出门所见,满目疮痍。黄浦江上行驶的, 停泊的,几乎都是挂着外国旗帜的轮船。马路上五花八门的汽车在横冲直闯,
没有一辆是中国造的。大街上,外国人在趾高气扬地评头论足,目无一切, 仿佛高人一等,而不少中国人却衣着破烂,满脸菜色,扶老携幼地沿街乞讨。
海关的钟声叮叮咚咚地响着,但中国的关税却不能自主,海关也是洋人把持 的。一种说不出的愤懑之情沉重地压在孙中山的心头,他有时仿佛被压得喘
不过气来。 有一次,孙中山不知不觉地来到外白渡桥,桥下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公园,
孙中山想进去闲坐一会儿。一抬头,只见公园门上挂着一块刺眼的牌子: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孙中山仿佛遭到电击一般,不觉浑身一震,热血直往脑门上冲。他悲哀
地呻吟了一声,宋庆龄赶紧扶住他,以免他跌倒。 他什么也不想再看了,喊了一辆人力车,闷闷不乐地回家去了。
这段时间里,孙中山每每想到大好河山支离破碎,人民处于饥寒交迫之 中,真是忧心如焚,实在有说不出的痛苦,想到自己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革
命事业,虽然推翻了一个专制暴君,但一转眼又产生出无数的专制强盗。他 一心追求的是要在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理想,但现实情况却是“革命主义未
行,革命目的未达”。今后究竟应该怎么办呢?应该依靠什么人?走什么样 的道路呢?他一时尚未理出头绪来。他打算利用这段时间,认真地读一些书,
从理论上系统地深刻地思索一些重大的问题。
孙中山一生爱好读书,青少年时代求学时是这样,革命受挫折或失败时, 他仍然能调整情绪,坐下来从容不迫地看书学习,研读有关革命书籍,并能
融会贯通,得其要领。
在莫利爱路这所房子里,孙中山买来了很多新书,连同他原有的藏书, 将他的书房兼工作室塞得满满的,室内四壁挂满了各种地图。每天清晨,宋
庆龄经常陪伴他打网球,锻炼身体。早餐以后,孙中山便开始办公,有时接 待来人,在一起讨论革命理论。晚上,则是孙中山读书的时间,几乎每天都
看书、看报或写作到深夜。看书报时,孙中山特别喜欢铺开中国山水、运河 图,弯腰勾出渠道、港口、铁路等。有时看书累了,便要宋庆龄给他读马克
思、恩格斯以及其他著名科学家写的书。
孙中山读书的范围很广,在国防问题上,他精心收集了成套陆军、海军 的年鉴;在经济学方面有许多关于财政和货币的书籍;在技术方面有各种工
业、运输和城市建设的书籍;地质学的书籍也占有一席之地。此外,还有很 多文学作品,外语手册、指南和修辞学著作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恢复和身体调养,孙中山认真读书思考,他意识到, 仅仅依靠暴力手段进行革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理论上加强革命党人的
心理建设,提高素质。
还是在护法运动开始的时候,孙中山曾在广州全省学界欢迎大会上作过
《行之非艰知之惟艰》的著名演说。经过反复琢磨,他觉得这个问题的重要 性越来越突出。因为革命党内有不少人认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即说
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孙中山认为“知易行难”正是革命的大敌,它能夺人之 志,惑众之心。要继续革命下去,就必须要驳斥“知易行难”的谬论!
孙中山认真回顾了自己几十年的革命经历,认为不是“知易行难”,而 恰恰是“知难行易”。当初,他曾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幻想,多次托人疏通
日本政府,请求它支持中国革命。谁知道结果总是和自己的愿望相反,日本 政府先是支持袁世凯,后来又扶植段祺瑞,目的就是想独霸中国。武昌起义
胜利以后,他曾奔走呼号于英、美、法等国,然而这些列强根本就不支持中 国革命,即便表态也只是空头支票。在对待袁世凯的认识上,开始也看不清
这个独夫民贼的真面目,多次受骗上当,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篡夺。这些事实, 都深刻地说明要探求革命的真知是多么困难啊!
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在宋庆龄的关心照顾下,于 1918 年至 1919 年间, 在上海发奋读书,闭门著书,写成了《孙文学说》,即《知难行易学说》,
作为《建国方略》之一的“心理建设”。
《孙文学说》是孙中山一部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哲 学思想,在这部哲学著作中,他集中了很大的笔墨,历数了“知易行难”说
的种种罪状,详尽地论述了“行易知难”的道理,热情地倡导“知难行易”、
“以行求知”的实干哲学。他在《孙文学说》中明确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
行开始的,“先行后知”是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为了通俗地说明“知难行 易”的道理,孙中山以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
化学、进化十件事为例来深入浅出地论述。
比如饮食,这是人们生活中最普遍,人人都会做而必须做的事。婴儿一 出生就能吃奶,不需要教。但是要真正懂得饮食的道理,并不容易,因为这
涉及到生理学、卫生学、医药学、化学和物理学以及科学的烹调技术等许多 专门知识。即使科学发达,也难以完全搞清楚。可见,行是容易的,知是比
较难的,而且是行在前知在后。
孙中山在书中列举实例之后,又进一步指出,一切发明创造,都是身体 力行的结果。他把自己的学说,归结到一个“行”字。“行”了才能发明创
造,才能科学进步。他认为那种先求知而后行的主张,实际上是取消后者, 结果只能是望洋兴叹,而放弃了一切。
孙中山强调的“行”,就是“实践”。因此,他的“以行求知”的认识 过程,是他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同时,他也注重知对行的反作用。在《孙文
学说》中,他又列举了很多说明“知”的重要性的例子。比如人们掌握了电 学的理论知识,就能以此制造出奇奇怪怪层出不穷的电机,为世界上各行各
业所用。进行革命事业,也要掌握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如果革命党懂得 了革命理论,又掌握了一个好的方法,那未,革命一经发动,便能够成功。
这就是他所说的“知而更进于行”,“知之则易行之”的道理。
孙中山在《孙文学说》中,还以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为武器,阐述人类 认识的总过程,指出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由物质进化而来的。
孙中山在这部哲学著作中,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与革命斗争紧密结 合起来,号召革命党人破除心理上的大敌,坚定信仰,勇于实践,早日使革
命取得成功。他坚信,历史的潮流是滚滚向前的,民主革命必将获得最后的 胜利。孙中山的这种坚定的信念,在革命处于困难的低潮时期,许多革命党
人面临信仰危机或产生动摇的情况下,起到了统一认识、鼓舞斗志的作用。
《孙文学说》一书完稿于 1919 年 4 月。当孙中山兴奋地脱稿联系出版时, 却遇到了不少困难。他先与上海商务印书馆联系,可商务印书馆认为北洋军
阀政府的言论出版太不自由,担心此书出版会带来麻烦,婉言推辞了。孙中 山十分气愤,只得自己掏钱,找华强书局给予印刷。书稿的清样出来后,孙
中山与宋庆龄十分认真地校对了三次。6 月上旬,《孙文学说》终于问世了, 上海《民国日报》在显著位置上对该书作了介绍,题为《破天荒之学说,救
国之良药》。
《孙文学说》脱稿以后,孙中山又以巨大的精力写成了《实业计划》一 书,即《建国方略》之二的“物质建设”。早在 1912 年,孙中山为了振兴中
国的实业,奔走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已经比较系统地思考过中国的经济 发展问题。时至今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西方经济萧条,面临解决
过剩资本的出路问题,而中国要进行经济建设,迫切需要资本。因此,孙中 山认为可以采用国有方式和借助外资,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样,就必须
要开发资源,发展实业,改变中国落后的手工业生产,进入工业化社会,这 是中国存亡的关键。
在《实业计划》一书中,孙中山提出了交通、都市、水力、工业、农业、 造林、移民等方面的庞大建设计划。他希望在十年至二十年内修建十万英里
的铁路和一百万英里的公路,建立和发展包括钢铁、煤炭、电力、机械、水
泥等在内的大工厂、大企业。为了发展对外贸易,孙中山还提出建立渤海湾、 杭州湾和珠江口等三个巨大的海港。同时,治理河流,兴修水利,大力发展
农、林、牧各业,发展纺织品、食品加工、印刷等多种轻工业,提高人民衣、 食、住、行的生活水平,以及移民于东北三省、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 等。
孙中山提出,吸收外资来发展实业,主权必须操在中国人手里,要以维 护国家的独立为前提。发展实业的目的是使中国尽快富强起来。
孙中山撰写《实业计划》一书,不仅需要参阅大量中外图书资料,还要 绘制各种有关的地图和统计图表。宋庆龄多次陪同孙中山到四川北路购买需
要的书籍、地图和绘图器具。宋庆龄有时还帮助孙中山查阅英文资料,打字 和抄写英文原稿。《实业计划》一书凝集着孙中山的无数心血,体现了他热
切希望祖国早日富强的强烈愿望,描绘了一幅具有宏伟气魄的经济发展蓝 图。从这些细致明确的计划中,人们可以看出,孙中山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
治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经济学家。1917 年,孙中心曾经在上海写成《民权 初步》一书,即《建国方略》之三的“社会建设”。这本书,最早名称是《会
议通则》,这是一本关于民主政治的专著。后来为了名实相符,就将书名改 成《民权初步》。
《孙文学说》、《实业计划》与《民权初步》三本书,合起来称为《建 国方略》。随着这部重要著作的产生,孙中山对未来的设想越来越清晰了。
然而,现实与孙中山的设想之间还有着巨大的差距,革命党人组织涣散、毫 无生气的状况依然如故,军阀之间的争斗厮杀也未停止,经济建设的资金和
人才更无着落,但孙中山坚信,革命最终必将取得胜利,《建国方略》中的 计划也一定能够实现。
尽管孙中山的《建国方略》由于种种局限,还有一些缺憾或消极的东西, 但是后人应该看到,在历尽艰险之后,他仍能矢志不移地忠于他的信仰和事
业,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非常大总统
孙中山在上海集中精力著书期间,表面上是“不理外事”,实际仍然关 注着局势的发展。这时,国内外都出现了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 变化。
就在孙中山感到十分苦闷孤独的 1919 年,中国爆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5 月 4 日早晨,北京大学的青年学生们,勇敢地走上街头,高举起民主 和科学这两面大旗,和北洋军阀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
广场集会,通过了宣言,其中写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不可以断送!”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