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历史上著名的50个诈术与骗局

佚名(现代)
第1章 前言
前 言
伊甸园中,蛇对女人说:“神真的不让你们吃园中树上的果实吗?”女人答道:“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唯有中间树上的果子不可以吃。神曾说:‘你们不可以吃,也不可以摸,免得你们死。’”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了,眼睛就变亮了,你们便能和神一样知道善恶。”于是,女人对男人说:“我们吃那果子吧,那果子可以让我们有智慧。”男人相信女人,一起吃了果子,他们的眼睛果然变亮了,才知道自己赤身裸体,他们只好拿无花果树的叶子遮住身体。神来了,他惩罚诱惑女人的蛇永远不得走路,世代在地上爬行,把人赶出了伊甸园。
 《圣经》中,人类历史就是从这个故事开始的。美国著名心理分析学家埃里克?贝尔恩认为:“人们大部分的交往都是在欺诈和作伪,有时是高尚的、善意的,有时是低俗的、恶意的。”
 漫漫历史长河,悠远中伴随着深邃,浩瀚中裹挟着迷离,峥嵘中夹带着血腥,真实中弥漫着谎言。在对每一个历史场景的抽丝剥茧中,我们惊诧于祖先昨日的原始与怪诞,更感叹着人们今日的浮华。我们在辉煌的历史文明中感叹人类深邃思想的同时,又无法回避其难言的诡异和神秘。从科学到灵异,从战场到商场,从权力到情感,五千年的历史在人类欲望的追逐中发展演变,也在一个个欲望的实现中变异。
人生一世,到底在苦苦地追求什么?在名誉、金钱、生命、权力、情感的面前,人们更看重的是什么?在欲望的驱使下,手段的选择就真的没有限制了吗?……
  一个杀人犯变成了“神医华佗”,同床共枕的“丈夫”竟然是女人,马戏团大象成了“尼斯湖水怪”,赝品大师又成了“民族英雄”……这一切听起来荒诞,但都是事实。特洛伊战争之所以发生,大流士之所以登上波斯帝国的王位,诺曼底登陆之所以成功,苏联之所以解体……这一切重大的历史变迁,皆源于一个个触目惊心的骗局,一场场精彩的人性游戏。这里有阴险的骗局,也有善意的谎言;有欺骗者得意的笑容,也有被害者无奈的哭泣。无论是想实现梦想、获得财富,还是想受人关注、招募信徒,人们的行为总能产生许多令人瞠目而又意味深长的故事。
本书精选了人类历史上最精彩的50场人性游戏,本着趣味性、思想性、可读性的原则,尝试从人性的视角来解读人类历史,希望您在享受妙趣横生的故事的同时,能对历史和人性有更深入的思考。其实,一切谎言和欺骗只是人们满足欲望的手段和伎俩,从中我们能更清晰地审视自身复杂而又善变的人性,给我们的现实人生一些警示和借鉴,让我们能更好地明辨是非,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从而使人生更加游刃有余。

(本章完)
第2章 明朝第一将军的千古奇冤
第一章 兵不厌诈:“金戈铁马”中的谋与略
人类出现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但是不管战争是以什么名义发动的,取得胜
利是唯一的目的。为此,战争荟萃着人类的智慧与谋略,也弥漫着人类的血腥与伤痛。也
许,战争可以摧毁一切,但它永远无法摧毁人性本身。唯有人性的存在与永恒,才是世界
和平与发展的根本真谛。
第1章第1节 明朝第一将军的千古奇冤
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轻信了太监的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以“议饷”为名把袁崇焕诱杀了。
追问与思索
  他曾是一个温文儒雅的文臣,在强敌压境、国难当头的危急存亡之时,他以铮铮铁骨、侠肝义胆的武将身份出场,并一举赢得了明朝自对抗后金以来的第一次军事胜利——宁远大捷,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此次战役中因炮伤而死。他一生曾多次以无比的英勇和超人的谋略击退后金对明的进攻;他像一团火焰燃烧着熊熊的斗志,也激励着疆场上千万的士卒;他是明朝的第一保护神,却也是皇太极不共戴天的杀父仇人。
  就是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汉子,一名令敌军闻风丧胆的将军,最终却因“谋叛”的罪名被处以凌迟之刑,千古奇冤在百年之后得以昭雪,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朝第一将军”——袁崇焕。
  袁崇焕是否真的谋叛?是谁设计陷害他?皇太极和崇祯帝谁更想杀死袁崇焕?这些历史的谜团值得我们去追问和思索。
镜头回放
  历史的书卷翻到了1626年正月的一天,努尔哈赤亲率倾国之师直奔辽东宁远城而来,大有气吞山河之势。城墙上,守将袁崇焕镇定自若。等到后金大军兵临城下,袁崇焕一声令下,城楼上火炮齐鸣,弓箭齐发,后金军死伤惨重,只好退兵。第二天,后金军又来犯,他们把裹着生牛皮的战车推到城墙根,准备凿城穿穴。袁崇焕立即亲率士兵挑石堵洞,又令城上大炮加强火力猛攻敌阵。努尔哈赤生平第一次遇到强悍难缠的对手。他在营前指挥作战,忽被飞来的炮石击中,受伤坠马,血流不止。后金军见主帅受伤,匆匆收兵。在归途中,努尔哈赤死去。
宁远一战是军事天才努尔哈赤自25岁征战以来打的唯一的一次败仗,他败了,上天也没有给他机会报仇。时年袁崇焕43岁,初历战阵;努尔哈赤已68岁,久经沙场。努尔哈赤在宁远遭到用兵多年来最严重的惨败,遗憾归天;袁崇焕则一战成名,后来清军也不得不承认“议战守,自崇焕始”。
  在这场盛世浩大的宁远之战中,皇太极亲临战场,目睹了八旗战史上这场最惨痛的失败。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发誓要为父亲报仇。于是,发动了宁锦之战。但不幸战败。
1629年10月,励精图治的皇太极亲率大军,避开山海关,绕道内蒙古,进攻北京城。这时的袁崇焕被崇祯帝重新起用为兵部尚书、蓟辽督师。他曾奏报,辽东防守坚固,敌军不会通过;但蓟镇一带防务空虚,应当加以重视。朝廷对他的奏报未予理睬。当袁崇焕在山海关巡视的时候,得到皇太极进攻京师的军报,他急点九千骑兵,日夜兼程,前来救援,同敌决战,保卫北京。
但此时袁崇焕的境况十分不利,魏忠贤的阉党余孽想尽办法诬陷他“议和通敌”,“纵乱拥兵”,“引敌协敌,将为城下之盟”,并用重金贿赂一些不明真相的文人墨客编写小说,绘声绘色地在京城内外散布袁崇焕是汉奸的谣言,这加剧了本来就对袁崇焕心存疑虑的崇祯帝的怀疑。
  袁崇焕驻兵在北京广渠门外,兵无粮,马无草,白天作战,夜间露宿。袁崇焕身先士卒,中箭的衣甲,如刺猬皮一般,袁崇焕要求进城休整人马,竟被拒绝。在军备极其缺乏的情况下,袁崇焕奋勇杀敌、身先士卒,连获广渠门和左安门两捷,京师转危为安。
皇太极又一次受挫,正在苦思冥想如何对付袁崇焕这个棘手的劲敌时,一个名叫范文程的谋臣向给皇太极献上了反间计。
翌日,皇太极没有进攻,他给投降的副将高鸿中授以秘计,高鸿中故意对看管两个被俘太监的看守说:“今日撤兵,乃上计也。顷见上单骑向敌,有二人自敌中来,见上,语良久乃去。意袁经略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太监杨某假装睡着了,第二天,看守故意放走了太监,逃回城的太监马上把“探听”到的消息告诉了崇祯。
 本来就对袁崇焕疑心重重的崇祯皇帝一听到太监的告发,对袁崇焕谋反之事更加深信不疑,马上以议军饷为名,命袁崇焕到紫禁城。当时,北京城戒严,九门紧闭,袁崇焕坐在筐里,被人拉到城上,崇祯并不议饷,而是把他逮捕下狱。
袁崇焕的部将祖大寿等人,为抗议朝廷逮捕主帅,自率部离京退回宁远。而此时的袁崇焕仍在崇祯皇帝的恳请下,亲笔手书劝祖大寿等全体官兵,要他们听从朝廷命令,坚持抗金,绝不能因为他个人生死而轻举妄动以致危害抗金大业。祖大寿等全体官兵被袁崇焕的信感动得失声痛哭,当即回师,期望能用奋勇杀敌之举来保全主帅的性命。
但是,昏庸的崇祯皇帝在后金军撤离北京后,不顾广大明军将士们的强烈呼声,竟在1630年8月16日,以“谋叛”的罪名,对袁崇焕施以凌迟之刑。
一代名将袁崇焕就这样凄惨地死去了,明朝的边疆已无可御敌的将领,明朝军队一溃再溃。在李自成农民军的疯狂进攻下,明王朝已无回天之力。吴三桂又与清军私通,自毁长城的崇祯帝悲切地吊死在景山上。可叹,他至死也不明白,被他冤杀的袁崇焕本可以让他多续几年香火的。
袁崇焕背负“汉奸”之名直到乾隆年间,清朝重修《明史》时,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清高宗实录》载:“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案情始末终于真相大白。
历史的戏剧性也在这一刻显现,袁崇焕一生忠心侍奉的主子却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最后以凌迟处之而快之;而他的死对头清朝的皇帝却能赞他忠心耿耿、为他平冤昭雪!这的确让后人深思。不过,千古奇冤终于昭雪,忠烈之人总会被人千秋铭记。至今人们依然铭记袁崇焕刑前那首豪气冲天却又令人扼腕叹息之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
局中悟
袁崇焕的死,表面上看来是崇祯帝轻信传言,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但从人性的角度讲,却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首先来说,是崇祯帝的多疑杀死了袁崇焕。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皇太极的反间计之所以得逞,就是抓住了崇祯的要害——多疑。而崇祯对于袁崇焕的猜疑主要源于两件事:一是“军饷”问题。昏庸的朝政使得国库亏空,四个月不发军饷的士卒早已军心涣散,发出了哗变。袁崇焕为稳定军心不得不向崇祯帝索要军饷,这是合情合理之事。可是崇祯帝求胜心切,觉得袁崇焕出征没有战绩,却先索要军饷,于是责怪他不体恤士卒才导致了哗变,这是崇祯对袁崇焕不满的开始;二是袁崇焕擅自斩杀毛文龙。毛文龙是当时的一员大将。他曾经屡次带兵深入清军,搅得清军不得安宁而受到崇祯的器重。但是后来兵败,逃之皮岛。从此不思进取、生活腐化起来。他一方面向朝廷要粮要饷,又向朝鲜要粮食。袁崇焕一方面出于筹备军饷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想整顿军纪、杀一儆百,于是设计罪状以尚方宝剑斩杀了毛文龙。袁崇焕这一次擅自斩杀大将的行动,让崇祯帝深感恐惧和不满,这时他就有了杀死袁崇焕之心。所以说后来皇太极的反间计只不过给崇祯帝提供了一个可以杀死袁崇焕的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
  其次,袁崇焕个人的性格缺陷也是导致其悲剧的重要原因。袁崇焕是一名有智有谋的卓越将领,但是他性格中最大的问题是固执,在处事中只知进不知退。他看不到崇祯帝和整个朝廷并不太支持他固执己见的忠勇之为。为大局考虑,他奏请崇祯帝接受皇太极的“议和”的建议,但是崇祯帝死要面子,拒绝了皇太极的议和,此事还给崇祯帝最终罗织袁崇焕“谋叛”的罪名留下了口实。此外,他一味地催要军饷,直至索要“内帑”——皇帝的私房钱,虽然出发点是为了体恤将士,安慰军心,但是却让崇祯很不舒坦,这又是他很固执的表现;还有他擅自斩杀毛文龙,虽然想杀一儆百,但他这次鲁莽的行为破坏了皇帝维护尊严的权利规则,当然崇祯帝不会放过他了。最终,崇祯帝也来了个“杀一儆百”,将袁崇焕凌迟处死。所以袁崇焕性格中的固执也为自己种下了祸根。
(本章完)
第3章 拿破仑的野心遭遇莫斯科大火
第1章第2节 拿破仑的野心遭遇莫斯科大火
库图佐夫诱敌深入,待拿破仑安心地进入莫斯科后,他毫不犹豫地点燃了莫斯科大火。
追问与思索
  历史上的拿破仑是一位伟大的皇帝,也是一个伟大的将军。从1800~1809年,整整10年间,拿破仑率领的军队在欧洲大陆上几乎所向披靡,屡次击溃数量上占据明显优势的俄、普、奥等国的联军,使几次反法同盟都相继土崩瓦解,还迫使德、意、西、荷、比、瑞典等国接受法国皇帝的统治。一时间,拿破仑不仅成了大半个欧洲的主宰者,而且创造了不可战胜的神话。为了实现世界帝国的梦想,1812年,这位神气十足的皇帝终于把矛头对准了雄踞于东欧大陆的俄罗斯。
  在拿破仑42万大军的猛攻下,俄军节节败退,终因后备兵力不足被迫撤出阵地,向莫斯科疏散。几十万法军精锐直取俄国心脏——莫斯科,拿破仑打算以此孤立700公里外的圣彼得堡,这样俄罗斯自然危在旦夕了。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火烧毁了古城莫斯科,也烧毁了拿破仑称霸世界的疯狂梦想。
  这场大火是谁点燃的,大火的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镜头回放
  站在斯巴罗山顶上,可以看到莫斯科厚重的城墙和林立的尖塔。想到即将到来的胜利,拿破仑心里有些抑制不住的兴奋:弱者就该向强者臣服。
  1812年9月14日拿破仑的妹夫、那不勒斯国王缪拉的军队势如破竹,开进了莫斯科,没有遇到拼死的抵抗,这让磨刀霍霍的法国军队有点失落。先头部队占领莫斯科后,15日拿破仑在随从的陪同下骑马入城,莫斯科宽阔的街道上显得空荡荡的,几个穿着破烂的“农民”鬼鬼祟祟地在巷弄乱窜,看起来他们在趁火打劫。显然,此时俄军的将领库图佐夫的军队已经丢掉莫斯科,望风而逃了。拿破仑一声令下,法军如洪水猛兽般涌入莫斯科,挨家挨户搜集战利品:粮食,猪牛、现金、财宝、还有醇美的俄罗斯白酒。有着奇特圆顶的宏丽的圣巴塞尔东正教教堂,被理所当然地当做了马厩。士兵们舒舒服服地住进了市政府官邸。这是绝对的胜利,法军几乎没有任何损失就吓跑了莫斯科人。
  平静的水面可能暗礁林立,事情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可惜兴奋中的拿破仑却对此毫无察觉。16日的晚上,酣睡中的拿破仑突然被随身副官摇醒了,他惊恐地叫喊着:“陛下,不得了啦,莫斯科全城都烧起来啦!”在侍卫的帮助下,拿破仑跌跌撞撞地逃离了已陷入火海的克里姆林宫。
  九月的莫斯科,正是秋风萧瑟的季节。风助火势,几百条火龙在挥舞。房屋的倒塌声,士兵的奔跑吼叫声,和呼啸的风声混成一片。拿破仑在他的随从们的保护下逃到莫斯科河边,惊魂未定的他此刻才发现一切都已经无可挽回了。
大火烧掉了他们的粮草与武器,还有他们的营地。穿甲带盔的士兵们不得不放下武器奋力救火。可是,直到这时,他们才发现全城的所有灭火器具都被破坏了。士兵们甚至找不到一件可以装水的容器。他们的指挥官只好组织士兵排成行,利用行军提桶和每个人的钢盔递水,而这无异于杯水车薪。有的人竟然动用炸药,试图隔断火路,但火势太猛,而且起火点太多,所以毫无办法。
就这样,法国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装备和武器随着俄国人的空房子一起被大火吞噬。官兵人人自危,拼命逃出城去。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莫斯科只剩下一片片黑糊糊的残垣断壁。
俄军放弃莫斯科后,不再撤退,而是改组军队,准备反攻。拿破仑实际上已被围困在莫斯科,他自知中计,为挽回败局,曾先后三次向沙皇求和,均遭到拒绝。倔强的拿破仑把军队拉到几公里外的市郊住下来。他认为莫斯科已成废墟,俄国军队所剩无几,圣彼得堡唾手可得,亚历山大肯定会来求和。法军在莫斯科郊外等了5个星期,翘首以盼的拿破仑终究没有等到亚历山大来求和,却白白延误了战机。军队粮草已断,莫斯科寒冷的冬天已经迫近了,四面不断有俄军和农民游击队来伏击,10多万衣着单薄的法国军队只好向南撤退,此时的拿破仑心中只剩下沮丧和无奈,在俄罗斯过冬,对他来说无异于自寻死路。
此刻,稳操胜券的亚历山大当然不会来投降,俄罗斯独眼将军库图佐夫精心策划了这场空间绝后的莫斯科大火。为了保存俄军的实力,争取最终的胜利,库图佐夫果断作出了撤离莫斯科的决定,同时下令俄军所经之处坚壁清野,所有的居民及其物品随军队一起撤离莫斯科。
他以自己的“绝对不抵抗”来施展自己的诱敌深入术,先让拿破仑顺利地、舒舒服服地住进入莫斯科,把所有辎重都安顿到城内以后再纵火。而那些打劫的“农民”其实是“御用”纵火者——是沙皇敕令赦免出狱的政治犯和刑事犯。这些人为了立功赎罪,十分乐意执行这道命令。几千个火种趁着大风,放了又放,熄了再放。就这样,库图佐夫让莫斯科作出了牺牲,又巧妙地把纵火罪归到拿破仑身上。俄国人都恨恨地说法国烧了莫斯科,发誓要杀尽法国佬,然后烧了巴黎和卢浮宫。
这一切对拿破仑来说是一场噩梦。他是安然地走进了莫斯科城,可是那只是一座空城,而且持续5天的大火很快又将它付之一炬,更可怕的是他所有的军粮和辎重也在火中化为乌有。他得到的是仅存的300座石头房子和一片毫无用处的废墟。很快大雪降临,可怕的冬天来临了,饥寒交迫的法军已濒临崩溃的边缘。无奈之下,拿破仑只得下令撤军。库图佐夫军队和农民自发组织的游击武装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乘胜追击,给法军以致命的打击。漫长的逃命之路成了法国人的梦魇。待到这年的12月,法军再度经涅曼河逃离俄国之时,他们的人数已不及3万。就这样,库图佐夫一场大火烧了莫斯科,也烧掉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帝国。
局中悟
  法俄战争,从实质上讲是一场正义与反正义,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拿破仑的失败是必然的。
  在这里,我们不想去对比法俄两国的战略优劣。只想从拿破仑个人的角度来谈一下为什么他会输掉这场战争。
  固执对于个人而言仅是一种缺点,但当它披上独裁的外衣时,则是一种灾难。从一开始,就有人不断向拿破仑进言,反对他发动这场很难取胜的征伐。但是这违背了拿破仑的意愿,遭到了拒绝。因为拿破仑此前不败的战绩早已让这个巨人陷入了崇尚强权的魔咒,他对战争充满了狂热的激情。也许正是这种狂热和激情,犹如咖啡因一样,不断激起他战斗的兴奋,因而,才一次次击溃反法同盟。对于战争的渴望似乎成了他的本能追求。也正是这种激情让他产生了对胜利的幻想。他越想享受这种快乐,就越会不可遏制的发起战争。正是这样的激情与冲动摧毁了一个人正常的理智,于是,他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忌国内反战的强烈谴责、物资的匮乏以及严寒的气候等多种不利因素,贸然攻打俄国。最终,一场大火彻底烧毁了他不可一世的狂妄梦想,进而摧毁了他强大的帝国。
  为此,我们可以看出,与其说拿破仑的失败是战争性质决定的,还不如说是被他自己那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固执和对战争不切实际的狂妄激情所摧毁的。    
(本章完)
第4章 希特勒布下的温柔陷阱
第1章第3节 希特勒布下的温柔陷阱
波兰人并没有彻底相信希特勒,但是莫名的恐惧让他们一步步退让,以至于面对敌人的枪口时,还在说:“这一切不是真的。”
追问与思索
  波兰地处苏联和德国之间,北临波罗的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上一直是欧洲大国争霸逐权的重要地区,为此命运多舛。它曾三次被普鲁士、沙俄和奥匈帝国瓜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重新成为一个主权国家。
  一战后,作为战胜同盟国之一的波兰获得了一条从维斯瓦河通向波罗的海的“走廊”,这条位于德国领土上的狭长地带被称为“但泽走廊”或“波兰走廊”。位于这条走廊尽头的但泽成了自由港,以便作为波兰的一个海港。这条所谓的“波兰走廊”,把东普鲁士省与祖国分开,是最能激起德国爱国者的一件事,而矛盾的焦点又在但泽上,因为居住在那里的几乎全是日耳曼人。
  由此可见,但泽成了波德矛盾的焦点。二战中,德国吞并捷克后,极大地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希特勒便把下一个侵略目标指向了波兰。夺取但泽走廊就很自然地成为希特勒入侵波兰的第一步。波德战争就这样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而最终的结局让人感慨不已,德军仅用一周时间就使波兰全境失陷,国家灭亡。
  于是人们想问,到底当时的德军采取了什么战术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一举摧毁波兰?波兰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才变得如此的不堪一击?但泽走廊又在其中充当了什么角色?
镜头回放
  入侵波兰前,希特勒对波兰的面孔是善变的。为了掩盖德军的入侵行动,保证能迅速地吞灭波兰,德国当局在希特勒的指示下,故意制造了所谓的“但泽危机”的事端,在“但泽应属于德国”这样的口号下对波兰发动了政治和外交攻势。但泽市及但泽走廊一直是波、德双方有争议的地方。希特勒故意发表挑衅性的演说,以吸引英法两国进行和平调解。这是希特勒黑脸的一面。
  同时,随着战争的日益临近,希特勒又开始唱红脸了。他表现出少有的大度和宽容,他宣称:“德国方面可以保证不会因为但泽地区问题而同别国发生冲突。但泽问题的解决,可以延长到明年或以后更长的时间。”同时,希特勒还向英国政府表示,但泽问题只是地方性问题,德国政府愿意接受英国政府的调停,可立即请波兰方面派全权代表迅速来柏林谈判。
随后,希特勒又煞有介事地派了一艘由战舰伪装起来的训练舰访问但泽,甚至还派了一个“军事友好代表团”访问波军参谋部,并“诚恳”地向波兰当局解释:“所谓德军准备进攻波兰的说法纯属谣传。”希特勒还指令但泽的纳粹头目向波兰驻但泽高级官员表示:“德国真诚地希望和平解决但泽地区问题,波方所采取的军事防御措施可以尽快结束。”一直到临战前的几个小时,德国外长还接见了波兰驻柏林大使,双方在“诚挚而友好的气氛中”举行了双边会谈,之后,柏林电台立即广播了德国对但泽地区的和谈提案。
  但是,就在希特勒竭力施放和平烟幕的同时,德军的战争准备也在紧锣密鼓地暗中进行着。德军向波兰边境地区集结了大量军队和作战物资。一部分德军装扮成但泽军队的模样,从东普鲁士开进了但泽。同时,德国法西斯组织“黑卫团”也假称进行体育比赛进入但泽。为避免入侵波兰的战前准备活动走漏风声,德国的秘密警察也在波兰加紧进行监视活动。为了保证军队调动与集中不致暴露,德军还到处张贴了“请闭尊口,以免后患”之类的恐怖性标语,以及用秘密警察进行监视等办法封锁消息。
  德国在波兰境内利用德意志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法西斯分子,组织起了纳粹组织。为了加强对“第五纵队”活动的指导,希特勒还指示德国特务机关派遣大批间谍,乔装成商贾、文化人士、记者、技术人员、牧师等各色人,潜入波兰境内,窃取各种情报。
  希特勒的工夫没有白费,一系列假象果真迷惑了波兰当局。他们天真地认为,由于英、法两国的制约,德军对波兰是不会轻举妄动的;而且,德国一系列亲善活动无不表明了对方的确想同波兰保持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诚意。另外,波兰决策机构抱着过时的战争观念不放,认为即使发生战争,也会按照惯例,双方局部接触后,边境战斗才会逐渐展开。他们甚至害怕防御行动会刺激德国人。正是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波兰政府上上下下都松懈了曾一度进行过的防御行动,另一方面,却积极准备同德方坐下来和平谈判。直到波兰发现德军的坦克、大炮已经开到波德边境时,才突然紧张起来,但此时,连最简单的军事防守都组织不起来了,更何况战争所需要的必要心理准备。在希特勒发动全面进攻的前两天,波兰才发动全国总动员。
1939年8月31日,一支身着波兰军服的德国党卫队“袭击”并“占领”了紧靠波兰边境的德国城市。在“占据”该城电台后,用波兰语广播了向德国“挑战”的声明,还丢下几具穿波兰军服的德国囚犯的尸体。紧接着,德国各电台都宣布“德国遭到波兰的突然袭击”,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波战争。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正式撕毁了《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出动数千架飞机及上万门大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进攻波兰,波兰全国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由于准备充分,又由于波兰当局疏于防备,仅仅一周时间,德军的闪电行动便奏效了,波兰全境失陷,国家灭亡。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就这样,希特勒不仅欺骗了波兰人,还愚弄了英法两国。
局中悟
对波兰的侵略战争,是希特勒称霸世界的战争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波兰是当时英法在欧洲诸盟国中军事上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德国如果占领波兰,不仅能获得大量的军事经济资源,而且还能大大改善自己的战略地位;既可以消除进攻英法的后顾之忧,还可以建立袭击苏联的基地。这就是波德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但是德国之所以一周就能闪电摧毁波兰,这其中有几方面的原因。如果我们把国家比做人来看,涉及波德战争的各方利益国都暴露了“人性”的某些特点,尤其是波兰和英法联盟的行为对于战争失败应该负有相当的责任。
  面对危机,人很容易存有一种侥幸心理。这种心理会使人丧失正常的防范心,对于危险滋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这种情况下,危机一旦爆发,人们当然就会惊慌失措、方寸大乱。当时的波兰当局就普遍存在这样一种侥幸的心理。他们过度依赖英法同盟这个看似强大的后盾,即使已经预知到了可能的灾难,也总不愿意把事情往坏处想,如此就丧失了未雨绸缪的理智。白白浪费了抵抗的时机,却给希特勒制造了偷袭的机会,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而英法联盟的绥靖政策恰恰暴露出了一种根源于人天性的自私心理。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虽然有当初的盟约,但是在危险面前,他们还是自私地选择了宁可背信弃义,也要保护自己的最大利益。为此,这种自私的绥靖政策也是导致波兰迅速亡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此,我们可以说波德战争是波兰输给了善于欺诈的希特勒,也可以说是波兰输给了自己的侥幸心理和英法的自私行径。
(本章完)
第5章 1941年,苏联人六月里的冬天
第1章第4节 1941年,苏联人六月里的冬天
斯大林隔岸观火,却不知道希特勒在声东击西,结果被打了个猝不及防。
追问与思索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突然下达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战令。苏联人猝不及防,纳粹德国像进行军事演习一样,仅仅用了5个月就打到距莫斯科市仅10公里处,顺利歼灭了苏联19个集团军和250个师,使苏联真正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1941年苏联的悲剧,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令人震惊的。
  但事实上,在进攻苏联前夕,德国人大张旗鼓地准备迎接苏联政府贵宾,下令在柏林的德国政府宾馆摆满鲜花,挂起红旗,同时还下令在晚间秘密装饰柏林火车站,以迎接苏联贵宾……
  同时,在希特勒“要尽可能给英国造成最惨重的损失”的指示下,德军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德国空军于1940~1941年冬季对英国展开了一系列空中轰炸。随后,代号分别为“渔叉”和“鲨鱼”的两份西线作战计划先后出台,看起来德国对英国的入侵已经迫在眉睫。另外,希特勒下令继续进行对英战争,包括出兵干涉伊比利亚半岛的局势。一份代号为“费利克斯”的计划,目的在于把英军赶出西地中海。
  一面对英国积极备战,一面对苏联大搞和平外交,希特勒这样的历史大戏到底有何背景,他又是如何绘声绘色地表演好这场大戏的,苏联的惨败自身是否也有复杂的根源?
镜头回放
  1940年7月,法国投降书的墨迹还没干,戴高乐的流亡政府刚刚在英国站稳。希特勒就马不停蹄地赶制了从海上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这份计划将在气候条件良好并在德军夺得空中优势后付诸实施,以进行一次成功的两栖作战。但是,出乎希特勒的意料,德国空军遭到了丘吉尔的顽强抵抗,希特勒在英国并没有捞到多少便宜。对英作战计划受阻,致使希特勒心情格外烦躁,为打开战局,发泄郁闷,希特勒最终作出进攻苏联的决定。于是,气势汹汹的“海狮”计划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隐蔽这一企图的大骗局,新的计划被称为“巴巴罗萨”,“巴巴罗萨”的意思是红胡子。
  巴巴罗萨方案于1940年12月底最终完成。该计划决定在对英作战结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打垮苏联。具体行动是先以突袭的办法歼灭前苏联西部各军区的部队,使其无法退往内地,然后以坦克部队为先导,并辅之以空军支援,分三路向苏联腹地进攻,占领莫斯科、列宁格勒等重要城市。希特勒曾得意地说:“我的巴巴罗萨计划将让全世界大吃一惊!”
  为了进一步增强“海狮”计划的欺骗性,德国空军于1940~1941年冬季对英国的一系列空中轰炸都是希特勒蓄意策划的骗局。随后,代号为“渔叉”和“鲨鱼”的两份西线作战计划的出台,也是德国陆军最高司令部以此让苏联确信,德国马上就要入侵英国了。而“鲨鱼”计划的内容与“海狮”计划相似,是在英吉利海峡地区进行的重大欺骗行动。
随着战争准备进入倒计时,德军地面部队开始东调。如此大规模的陆军部队调到接近苏联边界的地方,自然很难瞒过法国、波兰等国家,更瞒不过德军士兵。为此,德军统帅部开始为部队频繁调动编造一些合乎情理的理由,他们放风说,这是为了在进攻英国之前,到东部地区去休整。至于德国向波兰大举增兵,实际上是派年轻的士兵去替换将要退役的老兵。德军向芬兰大量增兵后,德国驻苏联大使便去拜会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予以解释,并且通知说,德国将取道芬兰向挪威北部派遣增援部队,又解释说,德军进入罗马尼亚是派军事代表去帮助罗马尼亚训练军队。
  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宣传处与外国谍报组共同负责计划并指导对德国公众的欺骗,由此间接地实现对苏联政府的欺骗。宣传处的任务是引导德国公众舆论,使他们相信德军最高统帅部打算入侵英国。
  他们充分发挥了媒体的作用。他们最大限度地利用广播电台,在点播节目中说道“近卫军官兵寄给他们受伤的连长三瓶‘亨尼西’酒,祝他早日康复!”没有人不知道,近卫军是党卫军的精锐部队,而“亨尼西”是法国名牌白兰地。这就表明目前希特勒的近卫军正在西线,极有可能就在法国。而东线则是素质较差的防御部队。这些是国内外听众很容易联想到的。
至于那些无中生有的谣言比如“斯大林要访问德国”、“斯大林正同意把乌克兰租借给德国99年”、“下星期没有向西开的民用过站列车”……都通过报刊等媒体不厌其烦地传向柏林和德国其他大城市。
纳粹分子还极富想象力地充分利用了“义务”宣传员。他们大张旗鼓地准备迎接苏联政府贵宾,下令在柏林的德国政府宾馆摆满鲜花,挂起红旗,同时还下令在晚间秘密装饰柏林火车站,以迎接苏联贵宾。这些准备工作故意以秘密方式进行,表面上不大肆张扬。但是,从事这些工作的宾馆服务人员和铁路员工很快地就将这些所谓的“内幕”传了出去,将其变成妇孺皆知的公开新闻。而这些尽心尽力传播的人,却不明白自己成了希特勒最秘密的义务宣传员。
就在1941年6月中旬,德国政府宣传部长戈培尔撰写了一篇题为《克里特岛就是榜样》的文章,将其发表在国社党的党报《人民观察家报》上。文章中故意透露出两个月内大举进攻英国的消息,说丘吉尔很快将转喜为忧,入侵英国已经指日可待。为了加强欺骗效果,在希特勒6月13日从外国回柏林的当天,德国统帅部下令在大街小巷没收这份报纸。警察局搜查了柏林市内的所有报纸销售处,没收了所有的报纸。其实,许多普通订户早就从邮递员那里收到了报纸。不过,德国政府的这一招很灵,这件事马上引起了外国情报机构的注意。他们想方设法,花费了很大气力把这张报纸弄到手,哪知正落入德国人的圈套。
  而苏联也真的被希特勒这一系列的迷雾和假象迷惑了。当在德军对苏联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前一天,纳粹一个将军到现场侦察地形,确信红军“对于我们的意图毫无所知”。布格河苏联那一侧河岸上的各个支撑点无人守卫,而且在过去的几周时间里,苏联在加强其筑垒阵地方面几乎毫无进展。
  正因为笼罩在了苏德看似非常友好的烟幕中,面对1940年6月22日希特勒突然的闪电攻击,苏联人才会猝不及防,让不可一世的希特勒仅用了5个月就几乎打到莫斯科市区,并损失了苏军19个集团军和250个师,让苏联陷入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为此,人们评价说,1941年苏联的悲剧,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令人震惊的。
局中悟
  兵不厌诈,希特勒曾经成功地欺骗了波兰人。随后,又有故伎重演,充分地运用各种手段麻痹苏联人,让他们产生了错觉。最终成功地实施了“红胡子计划”,并一举打到莫斯科。
  这充分说明了希特勒的狡猾阴险、诡计多端。希特勒善于表演,说谎对他来说是常有的事情。就连他的许多部下,也把他看成一个十足的演员,因为他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甚至他的某些动作是刻意在镜子前经过长时间练习的。对于苏德这场战争,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评价说,德国的攻击是以“彻头彻尾的谎言和挑衅”开始的。
  但是这只是从希特勒人性的阴险来看待苏德战争这场战争。从苏联这方面来说,虽然最终赢得了战争,但是却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二战时的苏德的物质技术条件是相当的,而兵力,明显的事实是苏联人口和军队数都远远多于德国。但苏军的损失却是德军的好几倍,这其中的根源就在于苏联政治体制上的弊病。苏联在30年代的农业集体化和清洗造成了数以百万计的无辜者死亡,这些悲痛的事实给人民心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后遗症,这使得战前的苏联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相当多的群众拥护。因此在战争中会出现三个整师不战而集体向敌缴械,投降时还打死了各级政委的咄咄怪事。
  其实,希特勒于1941年敢于进攻苏联,抓住的正是苏联政治因素这个软肋。当时攻苏不仅犯了两线作战的大忌,而且希特勒也知道德国的综合国力并不占优势。当时作为“第三帝国”二号人物的戈林于开战当日,便在日记中写下了“东线:死线”这不祥的预言。面对周围将帅的忧虑,希特勒却自信地解释说:“只要我们在俄国的门上狠狠踢一脚,它整个社会制度的房子就会倒塌下来!”
  事实上,最初的苏德战况也充分证明了希特勒的这种说法。可见,苏联的损失表层上是德军造成的,但更深层的还是源于自身体制弊病导致了民心的丧失。
(本章完)
第6章 “爱斯基摩人”给纳粹的“馅饼”
第1章第5节 “爱斯基摩人”给纳粹的“馅饼”
英国人要不惜代价地找回“马丁”的尸体,而西班牙却偷偷地把它交给了德国人。
追问与思索
  1943年初,盟军为了尽快进入纳粹德国控制的欧洲,决定在欧洲南部的西西里岛登陆,然后迅速席卷整个意大利。但是希特勒在欧洲南部已经驻有重兵,想在那里登陆无疑比登天还难。而且,一旦双方交火,胜败难料,造成的伤亡也将难以估计。
  就在这年四月的一个夜晚,茫茫的大海上刮着毛骨悚然的海风,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此时,在西班牙卡迪斯海湾巡逻许久的“六翼天使”号渐渐浮出了水面,艇长朱奥命令几个手下把一个金属箱抬到甲板上,除了艇长之外,没有人知道这个并不算重的箱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随后,朱奥摸着额头,轻描淡写地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先进的气象设施,上级要求他们放入海中,以便进行海浪观测。
  几日后,一场葬礼在西班牙海滨小镇韦瓦尔隆重举行,远在伦敦的“未婚妻”因悲痛至极无法亲自参加葬礼,但是专门请人送来了花圈……
  这一切如同放电影,那个神秘的箱子里到底装了什么,那场神秘的葬礼又是为何人而举行的,这一切和西西里岛登陆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
镜头回放
实际上,金属箱里装的正是盟军送给希特勒的一个特制“馅饼”:英国皇家海军军官“马丁少校”的尸体和拷在他右手上的一个上了密码的公文包。公文包里有两张剧院演出的戏票、一封来自“未婚妻”的甜蜜情书以及几张战略地图,当然最重要的是皇家海军蒙巴顿将军致陆军元帅蒙哥马利的信函,信中提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秘密——盟军即将从意大利西部的撒丁岛和希腊南部登陆欧洲。
  而这一切正是英国情报部门精心设计后,用来迷惑希特勒的可人“诱饵”,盟军计划登陆的地点,根本不是什么撒丁岛和希腊南部,而是希特勒屯有重兵的位于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此次行动的实施人是“六翼天使”号潜艇的朱奥艇长。正是他自己亲手将金属箱放到一艘破救生艇上,然后悄悄地打开金属箱,把这个神秘的“气象设施”投入了海中。
  如情报局所料,第二天,海洋的潮汐就把“马丁少校”的尸体冲到西班牙海岸。这个带着公文包的尸体很快就被西班牙渔民发现了,惊慌失措的渔民随后就报告给了当地政府。而此时的伦敦报纸上,正在发布一条令人难过的讣告,英国皇家海军少校马丁在最近的一次空难事故中不幸罹难。但事实上这位名叫“马丁”的人,他不是皇家海军少校,而是朱奥从伦敦一个太平间里弄到的。尸体来自24岁的英国水兵汤姆?马丁。1943年3月,英国皇家海军的航空母舰“冲击者”号在苏格兰海岸发生爆炸,舰上379名水兵丧生,汤姆?马丁就是其中的一个。
  但是为了假戏真做,英国还特意安排了一场在西班牙海滨小镇的葬礼。随后,英国人放出口风,要不惜任何代价找回此人的尸体,他身上携带着非常重要的情报。当然,这些话传到了德国人那里。
西班牙政府很快给英国方面带来了令人欣慰的消息,几天后,在英国驻西班牙大使塞缪尔?霍尔爵士的交涉下,西班牙政府把“马丁少校”的公文包完好无损地交还给英国。英国人拿到送回的公文包,立即送往技术侦察处检查,果然不出所料,文件已经用技术方法拆开过。当然,塞缪尔?霍尔并不知情。
当时的西班牙名义上保持着中立,实际上却已经被希特勒完全控制了。而“马丁少校”那个神秘的公文包里的重要文件,无疑令西班牙情报部门喜出望外,在将公文包归还英国之前,他们复制了蒙巴顿将军致蒙哥马利元帅的信,并秘密交给了德国。
收到情报的希特勒,没有任何怀疑就吞咽了这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蒙巴顿和蒙哥马利这两个人的身份让他坚信,撒丁岛和南希腊面临被盟军攻克的危险!希特勒迅速下达了指示,加紧修筑科西嘉岛的防御工事,并派两个精锐的党卫军旅前往撒丁岛增防。德军大将“沙漠之狐”隆美尔甚至也被派到雅典督查希腊的防御计划,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希特勒竟然下令将两个装甲师从苏联战场紧急调往希腊,尽管当时与苏联交战的库尔斯克坦克战正处在最紧张的时刻。
希特勒完全掉入了英国情报局的圈套,他错误地相信盟军一定会在撒丁岛和希腊南部登陆,纳粹军队在意大利南部的防御很快陷入了空虚。一切都已无法挽回了。1943年7月10日,盟军迅速发起了代号为“爱斯基摩人”的作战行动,并于8月10日轻松地占领了西西里岛全境。此次战斗,德军损失10艘潜艇、740架飞机,另有8000人丧生,13500人受伤,5500人被俘。这是一次绝对性的胜利。对盟军来说,更为宝贵的是,这次战役使他们积累了宝贵的战略登陆经验,为后来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局中悟
聪明反被聪明误。希特勒这只狡猾的老狐狸也有上当受骗的时候,西西里岛的溃败就是希特勒的失算之处。天上不会掉馅饼,但是希特勒这一次就偏偏吃下了盟军给他定做的这个“馅饼”。
作为一个战场老手,希特勒当然不会轻易上当。然而,人人都有不可避免的人性弱点,任何诈术抓住的都是利用了对方的弱点,抓住了人的利益关注点来设局。皇家海军少校的身份,悲痛的未婚妻,故意走漏的风声,甚至利用海浪运送尸体的方式……任何一个细小的步骤都是诈术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
其实,所有的战争其实都是信息的战争,间谍的作用就在于保护自己的信息,努力获取对方的信息。意外的信息,可能是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可能是避之不及的灾祸。如何避害趋利,就看对立双方谁能在博弈中技高一筹了。
(本章完)
第7章 真理和谎言在诺曼底同行
第1章第6节 真理和谎言在诺曼底同行
当盟军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来实施战略欺骗的时候,希特勒就输定了。
追问与思索
1943年1月,苏联红军已经转入反攻,日军在太平洋战场遭到挫败,德军在北非的隆美尔军团丧失了进攻的能力。美英决定在法国西北部诺曼底实施渡海登陆“霸王行动”,突破德军沿海“大西洋壁垒”防线,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使德军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为达到阻止德军增援这一目的,盟军采取了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利用强大的空军全面轰炸法国西北部的铁路、公路目标,封锁通往诺曼底的交通,使德军增援部队不能到达;另一方面则是展开战略欺骗和伪装,使德军不把援军调往诺曼底。
经过缜密的研究,这次战略欺骗行动由英国伦敦监督处负责,该处处长约翰?比万,人送绰号“诈骗总管”。虽然他职务和军衔不高,却拥有很大权限,甚至有时丘吉尔、罗斯福都要遵照他的要求安排活动或发表声明。比万经过精心构思,提交了此次诈骗计划,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听了比万的报告后,写下“我喜欢这一切”的批示。
比万到底施展了什么样的“瞒天过海”术让艾森豪威尔如此欣喜若狂,他的计谋在整个诺曼底登陆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镜头回放
比万的骗局共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分散德军的兵力,一个是使德军相信诺曼底登陆只不过是一场为了过早消耗其后备部队的佯攻。
为了达到第一个目的,比万实施了三个计划:第一个是“北方坚忍”计划。1944年初,罗马尼亚和匈牙利预感到德国败局已定,于是派出密使与英、美接触。但是英国广播却有意无意地透露了秘密。德国不得已调用法国的部队把匈牙利首相卡利关入了集中营。第二个是与苏联联手制造“进攻挪威、瑞典的假象”。1944年1月进攻的假象使德军在挪威和瑞典部署了13个师,以应付盟军的进攻。这13个师直到战争结束都没离开挪威和瑞典。第三个是东线苏德战场中苏军施展的迷惑术。苏军在1944年6月之前,把部队频繁调动,德军无法判明苏军的企图,不敢轻易抽出兵力。而在诺曼底登陆后,苏军一连发动三次大规模进攻战役,牢牢牵制住东线德军。
为了顺利实施第二个目标,天才的比万竟然设计了多达几十项的附属计划。
在英格兰东南部地区,比万虚构了番号为美国第一集团军群的部队:由300多名报务员伪装成集团军各级之间无线电通讯,严格按照日常通讯量进行联络,并设立假司令部——使德军判断出盟军登陆的主攻方向是加莱。其次在英格兰东南部地区,修建了军营、仓库、公路、输油管线,并由好莱坞的道具师设置假的物资囤积处、假机场、假飞机、假坦克、假大炮等,还逼真地在河面上制造出军舰航行的油迹,坦克在公路上留下的履带印。再将部分在登陆初期没有作战任务的部队调到这里,驻扎操练。就这样真真假假,造成了盟军在英格兰东南集结了集团军群的假象。
至于登陆地面部队的司令人选,也颇费周折地进行了掩饰。比万让巴顿来担任第一集团军群的司令,1944年1月,巴顿到达英格兰东南地区,视察部队,会见当地官员,拜访各界名流。新闻界不断报道他的行踪,其实这只是为了强化将在加莱登陆这一假象,真正的登陆部队陆军司令蒙哥马利则在朴次茅斯的司令部潜心策划和研究作战方案,而让一个假的蒙哥马利出访国外,造成蒙哥马利不在英国的假象。当然,做了5周假元帅的詹姆斯也就领了5周的真元帅的薪水。
此外,一支由十几艘小艇组成的舰队在登陆前三小时浩浩荡荡地驶向加莱,每艘小艇都拖带一个大功能雷达发射器的大气球,舰队上空有几十架飞机一边飞行一边投掷锡箔条。这些在德军雷达站的屏幕上反映为一支庞大的登陆舰队在大批飞机掩护下驶向加莱。这是比万实施的电子干扰和电子欺骗的“微光计划”。
如此规模庞大的迷魂阵的确成功地骗过了德军的眼睛。“看来,盟军要在加莱海岸登陆是确定无疑的了!”奉希特勒之命赶来指挥防御的德军元帅隆美尔自信地断定。
  于是,他立即下令加强加莱海岸一带防线。几天之内,海底、海滩密布地雷,海岸构筑起了坚固隐蔽的炮台,布置了反坦克陷阱和壕沟堡垒。希特勒还把最精锐的15集团军集中到这一地区,归隆美尔指挥。加莱已成为德军“大西洋铁壁”最坚固的一环。隆美尔十分得意和自信。
  但就在6月6日这天,盟军打响了在诺曼底登陆炮火,希特勒所吹嘘的“大西洋铁壁”被突破了!而登陆战役打响后,比万的战略欺骗仍在有声有色地进行。盟国各首脑纷纷发表相关声明,字里行间却都隐约暗示还会有另一场更大的胜利。只有自由法国的领袖戴高乐抑制不住激动,扔开了比万的讲话稿,发表了一番激昂的讲话。不料,这些真真假假的讲话,却意外地加强了欺骗效果,把德军统帅部弄得更糊涂了。
为防止泄露计划,英国采取了史无前例的保密措施,代号为“顽固者程序”,这一切与战略欺骗,成为保障登陆成功的护身符。
局中悟
对于战争而言,胜利是唯一目的。那么,对任何一方来说,为赢得最后的胜利都可能会“不择手段”,邪恶的希特勒可以诈骗,代表正义的盟军也可以诈骗。比万的计划堪称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欺骗行动,其范围之广、构思之妙、难度之高都令常人难以想象。
欺诈在人类社会的行为中具有二重角色。欺诈即是为私利斗争的重要手段,又是与各种类型的恶相抗争的必要策略。诺曼底的谎言就其正义性而言,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但是如果让我们来客观评价诺曼底登陆的胜利,比万的计划在迷惑德军,使敌军放松警惕上的确起到了重要的意义。但是这次登陆的圆满成功更重要的还是源于盟军的军事优势和充分准备。盟军为确保登陆成功,进行了长达近一年的准备,而且参战部队多,装备全,也是史无前例的。当时的盟军投入作战的飞机达13700架,军舰9000艘,是德国飞机、军舰的数十倍,可以说在空、海上掌握着绝对控制权。此外,还配合着多次逼真的战前训练,相当充足的物资准备和周密的侦察保障。一个是积极备战,一个是疏于防范;一个是得道多助,一个是失道寡助。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的失败就是必然的了。
(本章完)
第8章 海市蜃楼战斗机和300万美元
第1章第7节 海市蜃楼战斗机和300万美元
瓦西列夫在心里嘲笑着马他耳爱财,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被黎巴嫩政府监控。
追问与思索
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分为两大阵营,进入了竞争和对抗的冷战时期,在这种背景下,法国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流的超音速喷气式战斗轰炸机——海市蜃楼Ⅲ型。许多国家都纷纷购入作为本国的主力战斗机。仅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即购有300多架,用以对抗苏联的空中力量。
更令苏联焦虑的是,以色列购进的海市蜃楼居然不可思议地将阿拉伯的米格一架接一架地打落在中东的沙漠上。而性能极优良,攻击力极强的米格战斗机就购自苏联。对此,法国得意扬扬,而苏联却如坐针毡。
 苏联空军部决定来一场模拟空战,以便迅速掌握海市蜃楼的弱点,然后研究对付它的有效策略。而这谈何容易,法国根本不买苏联的账,苏联无法通过正当途径获得真正的海市蜃楼。于是,任务落到了苏联情报机构的头上,情报机关接到命令后很快想到了一招——偷。
那么苏联到底有没有如愿以偿地偷到海市蜃楼呢,其中又有什么出人意料的事发生呢?
镜头回放
苏联情报组织定下了“偷”的计谋后,就将目标锁定在最有可能拿到海市蜃楼式战斗机的国家——黎巴嫩。具体的偷机计划由苏联贸易代办处瓦西列夫和苏联驻黎巴嫩大使馆的情报人员亚历山大·赫米亚科夫负责实施,他们在黎巴嫩有广泛的情报关系和正当的行动身份。
 黎巴嫩原空军教官哈桑·巴达维被他们选中了。巴达维因有走私和贩毒的嫌疑被军方革职,现在任中东航空公司机长,在豪华的私人别墅里过着让人艳羡的奢侈生活。
 “马他耳,发财的机会来了!”
 巴达维把黎巴嫩空军战斗机驾驶员马哈茂德?马他耳中尉请到了自己的家里,无比神秘地对他说。随后,他提出了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主意:要马他耳偷走一架海市蜃楼式战斗机。“报酬是300万美元,怎么样?对你来说,这件事轻而易举……”
惊呆了的马他耳听完这番话,冒了一身冷汗。巴达维提出的是一宗惊人的买卖。报酬实在太诱人了,可也实在太冒险了。马他耳的确不好立即答复,他要求巴达维给他一段时间好好考虑一下。
马他耳10天后找到巴达维,表示愿意做这笔买卖。于是,巴达维领来了瓦西列夫。瓦西列夫对马他耳提出了具体设想:
马他耳需要在海市蜃楼式战斗机进行飞行训练时,待飞机贴近海面后,便报告说“飞机发生故障”,2分钟后再发出求救信号,同时把高度降低到雷达所不能探测到的超低空,然后径直飞往苏联的巴库。这样,黎巴嫩空军部就会认为马他耳连同他的飞机掉进了海里。
马他耳对于计划没有特别大的意见,为了更加安全起见,他只做了几点细节性的补充。可是关于报酬问题,双方的意见却有很大的分歧。原来,巴达维当初为了诱马他耳上钩,夸大了报酬的金额,而苏联方面只想付100万美元。经马他耳坚持,瓦西列夫答应给200万美元。但中尉还要求预支60万美元,瓦西列夫表示他无法做主,便同赫米亚科夫一起回到莫斯科,向上级请示。
得到的批示是:“无论如何,也要搞到海市蜃楼式战斗机!”
很快,两人回到贝鲁特后,再次会见了马他耳,表示同意出200万美元,但希望他暂时预支100%,马他耳勉强答应了。赫米亚科夫提议让他的妻子逃到莫斯科,由苏联保证其过上富裕的生活。但马他耳明白苏联人想要人质的意图,明智地拒绝了,并决定去瑞士,还要求苏联方面用银行支票预付款项。狡猾的赫米亚科夫仅先给了马他耳2000镑黎巴嫩币,作为他妻子去瑞士的盘缠。
离预定实施计划的日子10月3日只剩下几天了。马他耳中尉有点紧张地来到瓦西列夫寓所,瓦西列夫向他确认了最终的行动步骤:
首先,飞到1000公尺高度时,向贝鲁特的管制塔发出发动机发生故障和操纵系统不灵的电报;然后,发出发生紧急情况的电报;接着,停止一切无线电联络;最后,避过雷达网,逃出黎巴嫩地区后飞向苏联,过苏联边境4分钟后便会有苏联3架歼击机导航,飞往阿塞拜疆共和国的巴库机场。
当瓦西列夫、赫米亚科夫、马他耳三人正聚精会神地进一步研究计划时,突然听见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随后几个荷枪实弹的黎巴嫩宪兵冲进房间。赫米亚科夫与瓦西列夫立即拔出手枪,但寡不敌众,立时被打翻在地,此时他们才明白落入马他耳的圈套了。
原来,马他耳中尉早就把这个劫夺海市蜃楼式战斗机的计划报告给黎巴嫩当局。为了捕获苏联间谍,获得更充分的证据,黎巴嫩情报部指示马他耳假装参与他们的劫机计划。情报部还交给马他耳一只微型的录音机,将瓦西列夫等人的密谋谈话全部录了音。情报部还指示马他耳向他们索取银行支票作物证。就这样,黎巴嫩当局一举挫败了这起苏联偷取海市蜃楼式战斗机的阴谋。苏联人落得个人财两空的结局,还在间谍史上留了个笑柄。
局中悟
海市蜃楼战斗机事件,是苏联留在世界间谍史上的一个笑柄。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战斗机当然没有得到,还白白送给黎巴嫩人大把的钞票。
虽然偷取战斗机比自己研究要省时省力,但是瓦西列夫却过于相信金钱的力量,最后栽倒在马他耳手里。
金钱重要还是做人的良心、爱国心更重要?马他耳将计就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正直的人格是不能被金钱所收买的。相较于历史上那些因为金钱或名利而出卖国家利益的人,马他耳的行为让人钦佩。
其实,金钱无所谓善恶,但是它一旦成为为他人谋求私利的手段时,它就会变得邪恶。而太依赖金钱,则往往会扭曲我们正常的人性,最终误入歧途。所以让我们时刻牢记这一点:金钱不是万能的。
(本章完)
第9章 里根总统的“星球大战”计划
第1章第8节 里根总统的“星球大战”计划
面对里根执意进行的“星球大战”计划,苏联的警告不仅仅是停留在语言上,而且立即进行了“反措施”行动。
追问与思索
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如火如荼,军备竞赛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何以缩小美苏核差距?何以打破美苏竞争的核僵局?以往的遏制战略到底效果如何?怎样以新的战略思维应付变化了的局面?这让在位的里根总统陷入了困境。
1983年3月23日晚上,精神焕发、满面笑容的里根,西装革履地出现在电视荧屏上,他正在激情高昂地发表一篇著名的电视演说。他说:“今天晚上……我们要迈出重要的一步。……这就是我们开始执行一项用防御性措施对付令人生畏的苏联导弹威胁的计划。……我号召美国的科学界将他们的聪明才智转向人类与世界和平的事业:创造一种办法使得核武器变得毫无用处。……我们今晚着手进行的努力,有希望改变人类历史的进程。”
同年10月,美国国防部根据里根的建议,提出一个建立在全新概念上的“战略防御创新”(SDI—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研究计划,又叫“战略防御倡议”。
说来也巧,当时美国社会正放映一部娱乐性的虚构的故事影片——《星球大战》。
影片描写了在遥远的银河系,一位杰迪骑士用激光武器与罪恶的帝国搏斗,
最后打败帝国,拯救了成千上万的苦难人民的故事。宣传舆论界借用这部轰动一时
的科幻片《星球大战》,来称呼里根的这个“战略防御倡议”计划。
到底里根总统的“星球大战”计划是如何开展的?它在美苏争霸中起到了什么影响?
镜头回放
实际上,里根宣布了美国将实施“星球大战”计划后,一些美国科学家纷纷指出其不可操作性。40多名科学家联名发表了一份长达106页的声明,指出该计划将冒政治上的极大风险,包括前总统卡特等军政要人也发表声明反对这一能引起新一轮军备竞赛的“星球大战计划”,美国前国防部长布朗提交了一份26页的研究报告,批评该计划;前国务卿基辛格、布热津斯基、国防部长温伯格等人则表示大力支持。但不管该计划对人类是福是祸,美国都要一意孤行地进行下去。
于是在1985年1月4日,由美国政府立项开发,正式名称是: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防御计划,这个计划于1994年开始部署。其核心内容是: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外太空的洲际战略导弹和外太空航天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核打击。其技术手段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面部署高能定向武器(如高能粒子束、电磁动能武器等)或常规打击武器,在敌方战略导弹来袭的各个阶段进行多层次的拦截。
  关于宏伟的“星球大战”计划,美国还邀请其他盟国参加,但除日本和英国感兴趣外,其他西欧国家反应冷淡,并提出了自己的太空计划。
  面对美国的挑战,苏联国防部长索科洛夫在《红星报》上称:“如果美国打算使太空军事化,并因此打破目前存在的均衡,苏联除采取反措施外,没有别的选择。”
  后来,苏联的新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也给美国的科学家写信,强调:“当今世界没有人不为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担忧。”并警告说:“特别是美国不要迈出这致命的一步,否则将会导致核战争的升级和更加疯狂的军备竞赛。”
  但是里根根本没有理会苏联的警告,还是继续实施自己的“星球大战”计划。这使得沉不住气的苏联立即付诸“反措施”的行动,加紧发展自己的空间反卫星、反导弹武器系统,研究对付美国太空武器的新战略、新手段、新武器。据说苏联人研究的“太空雷”能突破美国的太空防御系统,使太空防御系统失灵,然后以常规导弹将其摧毁。这表明新的一轮军备竞赛开始了。苏联人万万没有想到,为了在太空竞争中略胜一筹,最终超强压力的军备竞赛拖垮了经济,并导致了解体。
  直到数年后,美国政府宣布,“星球大战”计划是里根为了欺骗前苏联政府白花钱的一个诡计。里根提出这一计划的真实目的就是使前苏联产生“美国人想在导弹防御技术上一马当先”的错觉,从而把苏联拖入经济陷阱。里根的计谋得逞了,他坐在白宫中,幸灾乐祸地看着苏联为了在太空中跟美国争个高低而疲于奔命。
  其实,当时的里根并不知道苏联人对这一计划的真实想法,也对苏联的经济能力没有清楚的把握。他担心“星球大战”计划会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在这个问题上,美国的中情局帮了他的大忙。
  中情局于1987年组织了一批前苏联问题专家,经过整整4年的调查研究,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给里根提交了一份预测性报告。这份报告及时准确地分析了当时的苏联已经没有实力部署自己的导弹系统来反制美国的空中导弹防御系统,前苏联最有可能采取外交行动,以进一步加大对本国的武器控制的力度,来换取美国在“星球大战”计划上的让步。
报告进一步分析,“星球大战”将使苏联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他们要跟上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的步伐,每年就要拿出数十亿美元用于军备采购,那么,其工业现代化的计划就会被拖后腿。如果苏联的经济搞不上去,国内局势就会出现动荡。
  正如中情局所料,苏联自知实力不足,并不想继续进行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在外交上进行努力,试图使美国在军备上有所缓和。但里根在摸清苏联的底后,没有作出任何让步。苏联被迫硬着头皮跟里根的所谓“星球大战”展开了拼死较量,但最终却是生生被拖垮,导致了苏联解体的巨大变动。
局中悟
事实证明,“星球大战” 这场太空对抗的军备竞赛只是里根给苏联设计的独角戏,自始至终也只有苏联一方在竭尽全力地实施。里根的高明就在于他认清了国际竞争的实质,运用了美苏军备竞赛这一既成环境,抓住了苏联经济发展滞后的软肋,并最终把苏联拖垮。
经济实力是国力竞争的根本,苏联人舍本逐末,勒紧裤腰发展军事,目的只是要在军备竞赛中与美国一争高下。到头来得不偿失,眼睁睁地把自己逼到解体的边缘。苏联的解体不在里根预料之中,却是他一手造成的。这是苏联人的悲剧,却是美国人津津乐道的之事。
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是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战略思想的经典运用。设法让敌人内耗,以达到让敌方自己消灭自己的目的,这是谋略的极致。对于苏联来说,最惨痛的教训就是做决定时不能量力而行,只是图一时的虚荣和面子,结果“打肿脸充胖子”,但是痛的不仅仅是脸……对于这样惨痛的教训,我们为人处世也要注意避免。
(本章完)
第10章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英国绅士”
第二章 追名逐利:物欲与梦想中的善与恶
“追名逐利”本是人们天经地义的需求与欲望。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些人却偏偏寻找捷径,故弄玄虚,沽名钓誉;当然,也有不少人苦于“怀才不遇”,于是铤而走险,以期实现自己的梦想与追求,但是骗局被拆穿的那一刻,人生总免不了凄凉与无奈。
第2章第1节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英国绅士”
道森曙人的发现弥补了达尔文理论中缺失的一环,也大大满足了大英帝国的虚荣心。
追问与思索
  1913年,英国律师查尔斯?道森在《伦敦地质学会季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称他曾在1908年于苏塞克斯郡的一个庄园的辟尔唐意外发现了一种奇怪的棕色燧石。那是一种质地坚硬,呈黄褐色或黑色的矿石。古代人用来取火,现代工业中用来做研磨材料。道森追踪其来源,发现是来自辟尔唐的砾石层中。随后,当地的工人送给他一小块人类的头盖骨,继而,他自己在雨后被冲刷过的砾石层中发现了另一块头骨,与原先发现的一块似乎来自于同一个头颅。同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称,他在辟尔唐发现了包括石器在内的古生物活动遗迹——人的犬齿和动物化石。
  道森的发现引起了大英博物馆古生物学主任研究员A·S·伍德沃德的重视。伍德沃德对道森提交的头骨化石碎片和半个下颌骨仔细研究后,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道森发现了一种早期人类的化石。伍德沃德于是将其命名为“道森曙人”。“道森”是为了纪念发现者,“曙人”的意思是最早出现的人。
  “道森曙人”的发现到底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其中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镜头回放
现实生活中的查尔斯?道森是一位普通的英国律师。但是在严肃的法庭辩护外,道森有一个很让人羡慕的风雅兴趣,这就是他对古生物学、地质学和考古学这类艰涩难解的学问有极大的兴趣。他发现的这种人类早期化石引起了学术界巨大的轰动。
  20世纪初,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被大部分人接受——现代人由猿进化而来。然而,却没有足够的现实证据,被称为“缺失的一环”。长期以来,人和现代猿刚刚分离和即将分离时的化石证据成为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孜孜以求的至宝。而“道森曙人”的发现正弥补了这缺失的一环,在考古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道森曙人是在英国发现的,对大英帝国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达尔文以及进化论是英国人的骄傲,新的支持进化论的证据,给英国学术史增添了一轮光环。英国人甚至骄傲地尊称道森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英国绅士”。道森去世后,伍德沃德一直在辟尔唐地区继续挖掘,可是再也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材料,仿佛所有的化石一下子从辟尔唐地区消失了。
  这的确有些奇怪,但是鉴于学术界的权威界定,没有人对此提出过质疑。直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家发明了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手段测定化石的地质年代的方法。对“道森曙人”年代的测定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S·韦纳、K·P·奥克利等人共同完成的。然而,当他们试图从“道森曙人”的下颌骨上取下样品进行化验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化石”的表面下竟然是白色的、未被石化的粉末。原来“化石”的颜色是人工染上去的,目的是为了与砾石层的颜色一致。此外,放在显微镜下稍一观察就可发现,头盖骨和颌骨都有被刀子小心锉过的痕迹。随后,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道森发现的头盖骨部分来自于现代人,下颌骨来自于现代猩猩,而动物化石则是从别处找来重新埋入辟尔唐的砾石层的,人的犬齿也有经人加工的痕迹。所谓的“道森曙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J·S·韦纳等人关于“道森曙人”的研究报告发表在《大英博物馆馆刊(自然历史卷)》上。1953年,采用C-14法重新测定了“道森曙人”的地质年代,结论是:头骨的年代距今620±100年,猩猩下颌骨年代距今500±100年。英国当地的一家报纸在报道这一消息时显得颇为伤感:“独一无二的、令人尊敬的、名扬科学界的著名的道森曙人头盖骨是假的,50万年的历史化为了泡影。”
  道森曙人真相曝光以后,引起舆论界一片哗然。当人们静下心来思考时,才发现道森居然是一个人发现了“道森曙人”,没有任何旁证。另外,在此之后,人们再也没有发现任何其他“道森曙人”。在化石被发现之后,虽然也有人看到,“道森曙人”的头盖骨和下颌有点儿不太相称,甚至越来越多的(真实的)人类化石也和“道森曙人”极不相称,仿佛“道森曙人”和历史没有什么关联似的。但是,在权威和虚荣心的遮掩下,没有人进一步怀疑。于是骗局就这样“光明正大”地维持了十多年。
局中悟
  有位哲人说过:“科学与真理同行,也必与丑闻相伴。”这话听起来颇有些耸人听闻的味道,但是客观地讲,世上骗人的把戏很多,而且这些把戏一旦沾上科学的边,就更让人真假难辨、捉摸不透。然而骗局终究是骗局,就如林肯的名言:“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
  “道森曙人”一经发现,立即引起了轰动,尤其是在进化论创立者达尔文的祖国——英国。达尔文以及进化论是大英帝国的骄傲,而且最早的人类又出现在英国,这对大英帝国来说,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在这种乐观态度下,虽然也有些许不同的声音,比如有些生物学家就曾对“道森曙人”的真实性持保留态度(这其中包括以研究北京人而著称的学者F Weidenreich)。然而,在大英帝国虚荣心的驱使下,这种声音显得微不足道。
可见正是这种虚荣心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人的怀疑精神,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道森曙人的头骨化石整整断送了一代考古学家,他们一生都在搜寻“道森曙人”。伍德沃德至死都对“道森曙人”深信不疑,在其重病时仍不忘对其研究。而真相被曝光之后,“道森曙人”立即成了英国科学界一大耻辱,同时也成了震惊世界的科学骗局。
   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追求科学的真实,在此过程中盲从和虚荣都是要不得的。因为科学只承认真实的证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切伪证终究会露出马脚。而那些造假、哗众取宠之人终将被钉在人类的耻辱柱上。
(本章完)
第11章 超越自然的“死亡三角”
第2章第2节 超越自然的“死亡三角”
为了吸引游客,百慕大政府不仅没有澄清这个显然不存在的“死亡三角”的事实,反而大肆渲染。
追问与思索
生命起源于海洋,水与人也就有了不解之缘。从西方圣经中的洪水传说到中国大禹治水的神话,无不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千百年来一直潜藏着一种对于浩瀚海洋的畏惧。自从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就有无数的船只每天航行在汪洋大海之中。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有一片令人闻而生畏的海域——百慕大三角。
  1918年,美国“塞克罗普斯号”载着309名船员,连同一万吨矿石,一夜之间连人带船在百慕大消失得无影无踪。
  1945年,美国27名飞行员在百慕大上空失踪。
  1960年,5架美国战机在百慕大三角洲上空进行飞行训练,当飞机穿过云层时,其中1架战机在其他机师的视线里突然消失。
  1966年,1名资深的航海员亨利,驾驶船只途经百慕大海域,发现罗盘的指针不停晃动,最后更以三百六十度旋转,抬头一望,天空、海水与地平线全部混成一片,海面霎时来了一阵浓雾,更有一股强大吸力拉扯亨利的船只。亨利奋力抵抗,最后逃离浓雾的包围,惊魂未定的亨利注意到百慕大海面只剩一片不寻常的奶白色……
在这个被称为最接近死亡的魔鬼海域,人们一直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力量,将船只拉入海底,无一生还,失事飞机为什么会不留痕迹,凭空消失……
镜头回放
  位于加勒比海附近的百慕大三角洲,是一个十分神秘的地方。没有人确切地在地图上找到它,它只是人们想象中由百慕大、佛罗里达、波多黎各(接近北美洲)三条海岸线合围的区域。据记载,从19世纪起,很多途经三角洲的船只或飞机都无故失踪。这种异常现象,使很多科学家和探险者为此大耗心神。在那些惊涛骇浪的深处,到底躺着多少只沉船,又有多少宝藏,那些神秘莫测的谜团,恐怕连上帝都解释不清楚。
  1977年,有科学家称在百慕大三角洲的海底,发现了一座比现今最大的胡夫王金字塔更高更大的金字塔,更不可思议的是,塔顶还有一类似神殿的建筑物,究竟是何人所建,建造目的又是什么?种种疑问,更增添了百慕大的神秘特色。
然而,百慕大各种神秘的起因其实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个美国飞行员的传说而已,由于百慕大地处太平洋中心,为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百慕大政府不仅没有尝试去澄清这个显然不存在的“死亡三角”,反而大肆渲染,甚至绘声绘色地将其印入旅行手册中。直到1980年,美、澳科学考察队联合发表声明,声明中称:“百慕大没有任何超越自然的地方。”但流言仍遍布天下,16年后,还有“科学家”自称“发现了百慕大之谜”。
  2005年11月17日,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表彰1945年在百慕大三角海域失踪的27名飞行员。在美联社报道中提到失踪的5架“报复者”轰炸机,有4架由正在接受训练的学生飞行员驾驶,并非“富有经验”的飞行员。中队长泰勒倒是老飞行员,但是以马虎著称。美国官方的调查结果也认为,泰勒必须为第19飞行中队的失踪承担主要责任。此外,美联社的报道最后提到,劳德代尔堡海军基地前飞行教练戴维?怀特和失踪飞行员的亲属认为该事件并无神秘之处。
但是,人们后来发现这则报道在被国内一家媒体转载后,就面目全非了,这家媒体称:美国众议院认为此次美军官兵的失踪是一件让人无法相信的事情,而且直到今天,美国军方科学家仍然无法给出一个最权威也最可信的解释。报道中还引用了美国佛罗里达州共和党议员克莱·肖的一句话,“这次事故存在着太多的古怪,富有经验的飞行员不会那样做,那儿一定发生了某种事情”。显然,这家媒体把凡是有助于消除事件神秘性的部分,都删掉或篡改了。
垄断英国海洋保险的伦敦劳埃德保险公司曾经发表过声明,自1955年以来,世界范围内有428艘船只被报失踪,而且也没能发现任何证据支持百慕大三角比其他地方有更多失踪案的说法。
另外,亚利桑那州坦佩人拉里?库什对百慕大三角很感兴趣,他利用可靠的原始资料对百慕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875年问世的《百慕大三角之谜——已经解决》一书认为百慕大三角是“虚构之谜”。这本书受到伦敦劳埃德船舶协会、美国海岸警备队和其他团体及科学家的称赞,被誉为关于这一问题的最权威的著作。
如此,我们不难发现,关于百慕大的神秘,纯粹是想赚钱的百慕大人和那些天生就喜欢神秘的人们总结和臆想出来的,它只是人们虚构的产物罢了。
局中悟
  在这个世界上人,是真正的主宰,所谓的神、鬼都只是人虚构出来的,由此带来的恐惧很多时候也是人自己内心发生的。
  正如学者拉里?库什所说,经常发生奇异失踪事件的百慕大三角只是存在于纸上和电影中,那些神秘的事件普遍来自拙劣的调查资料和谣传,既属谬见,又缺乏逻辑性。支持这种“超出现今科学所知范围的”现象的证据,主要由一张假想的船舶、飞机和船员的神秘失踪事件清单构成。一些作家和电影制片人有效地利用了粗心的研究,各种各样的错觉、错误的推理、技术上的误差和耸人听闻的手法,将这一传说说成是不朽的。其实这只是某些人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布下的一个陷阱,也如同一场人性的游戏,目的就是为了赢得金钱和物质利益。
(本章完)
第12章 “科学神童”让印度举国尴尬
第2章第3节 “科学神童”让印度举国尴尬
对苏拉比错漏百出的谎言,没有人质疑,因为人们太渴望得到国际承认。
追问与思索
  2005年的一天,印度发生了一件全国震惊的事。17岁的印度高中生苏拉比自称在美国宇航局的2005年度“国际科学探索测试”中,击败全世界20万名参赛学生,夺得了第一名。而据称2003年2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中遇难的印裔女宇航员卡尔帕娜?乔娜在1988年参加过同类测试,但成绩排在21名。这之后,他将接受NASA邀请前往美国参加太空研究。
  消息一传开,印度举国轰动。他们都为苏拉比为国争光的事感动万分。《印度时报》等多家权威媒体相继报道后,神童苏拉比一夜之间成了名人。2005年2月10日,苏拉比的家乡乌塔普拉迪什邦政府奖励他50万卢比(约合11500美元),用来作为他去美国的研究经费。另外,该邦上议院100多位议员决定每人拿出一天的薪水奖励这个“神童”,总额达到了30万卢比。最令人激动的是,印度总统卡拉姆从报纸上得知苏拉比的事迹之后,决定于23日下午两点半接见这位“为国争光”的“神童”!而面对莫大的荣耀,苏拉比非常谦逊地对前来采访的英国BBC记者说:“我为我的祖国感到自豪,我梦想着成为一名计算机或者机械工程教授。”
然而,这一“全印度的荣誉”最终证实只是一个骗局。那么苏拉比这位“科学神童”又是如何被拆穿的呢?
镜头回放
   原来,苏拉比获奖的消息传出来之后,23日上午,《印度快报》记者致电美国宇航局总部,想查询关于“国际科学探索测试”的更多信息。但美国宇航局一名发言人称,美国宇航局根本没有这样一项考试!他们直到不久前,才从来电询问的记者口中“首次听说苏拉比这个名字”!这名发言人还告诉他,“美国宇航局从来没有进行过此类测试,也不会提供什么奖学金,这些项目一般都应该是美国大学来进行的”。随着调查的深入,记者发现苏拉比的说法可谓“漏洞百出”:他搭乘“印度航空公司”的班机飞到英国参加美国宇航局的考试,但“印度航空公司”根本就不飞伦敦;他伪造的美国宇航局考试证明上面的美国宇航局局长签名竟然是错的;他说美国宇航局考试初级选拔赛在一所印度学校举行,共有20万人参加,但这所学校根本不存在;他当然更拿不出入境英国的护照来,因为他根本就没去!
  苏拉比被警方逮捕的同时,印度各媒体也开始了“深刻反省”:为什么一个高中生撒谎,能把举国上下骗得团团转?他们的结论是:印度太渴望获得国际承认,因此每逢印度人在国际出名,记者不经查证就争相报道,结果以讹传讹闹出“国际笑话”。“神童骗局”在23日被戳穿之后,总统卡拉姆紧急取消了事先约定的会见计划,总算让印度人避免了更大的难堪。
局中悟
一个17岁男孩编织的漏洞百出的谎言竟然让印度陷入了举国尴尬的境地。这个令人哭笑不得的事件背后,反映出当时印度人认同感的缺失和一举成名的迫切愿望。
   印度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之一,虽然经济尚不算发达,但长期以来重视科技与教育,尊重知识、振兴科学不仅是印度政府的重要国策,而且在国民中深入人心。因此科教事业较为发达。
  印度民众中普遍存在一种渴望科技成就受到国际承认的认同感心理。因此,像苏拉比这样的“神童”骗术虽然并不高明,但却轻易赢得公众的相信,这与印度渴望国家强盛的国民心理大有关系。
(本章完)
第13章 “1972年年度骗子”的揭晓
第2章第4节 “1972年年度骗子”的揭晓
艾尔文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背信弃义的巨大迷宫中,结果谎言的雪球越滚越大。
追问与思索
  “1950年左右,我在好莱坞第一次与霍华德?休斯相遇。当时我才9岁,对那时的具体情形记得不太清楚了,但结合我父亲对霍华德·休斯的回忆,我知道他是一个‘略微腼腆而细心的人’。1969年我出版了第一部非虚构作品《假冒》后,根据父亲给我的他的朋友名单,我也给霍华德·休斯邮寄了一本,之后就完全把这件事忘掉了。5个月后我收到了休斯先生的亲笔回信,他说非常喜欢我的书,还说无法想象如果是其他人来写这部有趣的书将会是什么样子。”以上这段文字是摘自《霍华德·休斯传记》的第一页作者序言里的一段话。
  1971年,小说家克里福德·艾尔文告诉赫赫有名的麦格劳·希尔出版社的编辑们,他已经取得深居简出的亿万富翁霍华德·休斯的授权,为休斯撰写自传。他提出了许多证据,包括采访录音带、合同、信件等,也经过专家及休斯亲近友人的认定。出版社哪会放过这样一个发财和炒作的机会,于是很快就敲定以75万美元买下版权。
  随即传记大卖,世界舆论哗然,政府开始着手调查。这时隐居15年的休斯却出人意料地说:“我从没听说过他,可惜我现在不弄电影了,在好莱坞那么长时间我还没见过想象力能超越克里福德·艾尔文的……”至此,艾尔文的骗局才被揭穿,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艾尔文为此被《时代》杂志评为“1972年年度骗子”。
  于是,我们想知道,艾尔文何许人也,休斯到底又是谁,这本传记又是如何炮制出来的呢?
镜头回放
  小说家克里福德?艾尔文自幼学过音乐和美术,还娶了个画家老婆,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1969年之前出过7本书。他曾经为因制作赝品而入狱的画家埃米尔·德·霍伊写了一本自传《假冒》,在此书的序中他怀着同情的笔调写道:“我注意到在这个充满好奇的世界中,什么事情都是有可能的,那些看来不可能的只是因为人的想象力不够。”不知道当初的艾尔文是怎样构思这本书的序的,但他一定在当时就有了某些莫名的冲动和灵感。
1971年艾尔文撰写的《休斯传记》中的主人公霍华德?休斯至今还是一个传奇:他是个高中没毕业的发明家、第二届奥斯卡最佳喜剧片的制片人、好莱坞最大规模空战片的导演、飞行英雄、多项世界纪录的保持者、美国第一个登月太空船的制造者、航空航天领域的先导、美国首位亿万富翁、著名的花花公子……1958年,休斯结束了他浮华的社交生活,开始隐居,所以尽管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但他真实的生活却没有几个人知道。
正是休斯本人的传奇性和神秘性使艾尔文萌生了为休斯立传的念头。于是,艾尔文买通了作家萨斯金,他们一起合作,从法院、五角大楼、休斯老雇员处窃取了休斯的资料,加上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来补白。他同时借助一份跟随休斯多年的人的回忆录手稿,从中学到休斯的对话方式。他跟萨斯金一起制造了访问录音带。在谈话中,他们常用死去的人作为往事的主角,避免露出马脚。
  客观地说,这本传记故事写得丝丝入扣、引人入胜,为取得更大的轰动效果,里面甚至有休斯和尼克松总统做的秘密交易,声称休斯曾借给尼克松弟弟20万美元以确保军方订单,还出了巨款帮尼克松竞选总统。(据说,就是这段故事引出了导致尼克松下台的水门事件)。接下来,艾尔文还上了新闻节目“60分钟”,坚称他所言属实。然而,艾尔文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背信弃义的巨大迷宫之中,为了让最初的骗局真实可信,他不得不编造更多的谎言,结果谎言的雪球越滚越大,很快就变成了交织着伪造品、偷窃行为、吹牛说大话、诡计装扮的迷宫陷阱。
  艾尔文的这一切谎言和骗局使得休斯的生活,哪怕是很细微的小事也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这最终导致了直到隐居15年的休斯不得不出面辟谣,艾尔文的骗局才最终被揭穿。同时,艾尔文的情妇此时也透露,书中所写艾尔文采访休斯那天,其实是跟她在一起……
  真相大白于天下,艾尔文因为欺诈和他《假冒》中的主人公霍伊一样,入狱17个月,退回书款。在狱中他完成了自传小说《骗局》。《时代》杂志给艾尔文冠上“1972年年度骗子”的头衔,但他声称自己的行为就像个逃学的坏男孩,实际上在享受其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他说:“当我眼前有座喜玛拉雅山,我能怎么办,我就得登顶。”之后他还出版了5本书,题材和间谍、骗术有关。
  现如今艾尔文写的《休斯传记》还可以在艾尔文的个人网站cliffordirvingcom上阅读试阅版,但不寄给版主5美元就读不到全文。艾尔文解释说在亚马逊网上书店有人把他这本书卖出15995美元的高价。你如果觉得直接把钱寄给他很划算,这也倒是省下了不少钱。另外,好莱坞著名导演拉瑟?霍斯托恩依据休斯的经历执导了影片《骗局》。据说,休斯本人还参与了此片拍摄。
局中悟
作家克里福德?艾尔文成功地抓住霍华德?休斯本人避世这一点,撒下了一个弥天大谎,这不仅愚弄了美国大众与全世界的媒体,而且连霍华德?休斯本人竟然被隐瞒了好久。
这一切看起来荒谬可笑,但艾尔文却成功了,整个骗局就像变戏法一样。艾尔文似乎天性中就对“欺骗”有一种特别的感觉。结合他在《假冒》中写到的:“我注意到在这个充满好奇的世界中,什么事情都是有可能的,那些看来不可能的只是因为人的想象力不够。”这其中就隐约透露出他对于“作假”有着一种不可思议的欣赏态度,及至《休斯传记》被揭穿时,他声称自己的行为像个逃学的坏孩子,实际上很享受其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这不得不让人想到也许在艾尔文的血液中就流淌着“欺骗”的因子,也许对于欺骗的偏好以及带来的刺激就隐藏在艾尔文灵魂的某个角落里……
(本章完)
第14章 只沉睡了一年的“史前巨人”
第2章第5节 只沉睡了一年的“史前巨人”
乔治的坦白,反而增添了人们对“巨人”的兴趣。随后,一个精明的商人也喜欢上了这个骗局。
追问与思索
05美元可以看到史前巨人!1869年的一天,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聚到史前巨人的挖掘现场——纽约州加的夫的一个农场前来观看化石。乔治·赫尔对前来参观的人讲这有可能就是《圣经》里记载的史前巨人。如此推算,史前巨人生存的伊甸园可能就在美国。乔治给这个石膏像起名叫“加的夫飞人”。
  人们为有幸见到史前巨人而兴奋不已,茶余饭后都对这一奇迹议论纷纷。他们觉得这实在太神奇了,在他们眼里,这座巨大的石膏像看上去比博物馆里的还要美,人们甚至可以看见他身上某些隐约可见的微小的静脉网状组织!
  这一发现让乔治得到了约10万美元的回报。两个月后,乔治的好日子终于到头了,事情传得太快了,以致引起了康奈尔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安德鲁?迪克森?怀特的注意,他只看了一眼,就宣称这是一件拙劣的雕刻品。此时的乔治知道自己的骗局被揭穿了,于是他不得不主动站出来说明真相——这是他请人做的赝品。
  为什么乔治要制作这个“史前巨人”,这背后有什么复杂的历史背景,这个史前巨人又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同时,我们还想知道为什么在乔治的“史前巨人”出现后随之又出现了一个所谓真的“史前巨人”,这其中有多少骗局和趣事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镜头回放
  原来在19世纪中叶,并不是所有的美国人都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其实今天也如此,就像任何时候都有人不信上帝,而宁肯去礼拜魔鬼。而无神论者乔治?赫尔是达尔文主义的忠贞信徒。1868年,乔治?赫尔曾经和一名牧师对人类起源问题曾展开了一场著名的激烈辩论。
  当时乔治说:“你是想告诉我,很久以前地球上就有巨人出没对吧?”牧师说:“当然,只要《圣经》说了,就肯定没错。”
  但是这件事之后,谁也想不到这个自称是“烟草商、发明家、炼金术士和无神论者”的乔治?赫尔闲来无事决定给人们找点乐子,也顺便戏弄一下那些有神论者。当然,顺便赚点外快。他先用一大桶啤酒从采石场换回一块5吨重的石膏石,又花钱在芝加哥雇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雕塑师,他让雕塑师按他的要求把石膏石雕成一座裸体巨人的石膏像,然后嵌在一块提前准备好的大厚石板里。
  石膏像很快如期完成,乔治在石膏像上均匀地洒了些硫酸,好让它看起来显得年代更久远一些。然后,他偷偷地把这个庞然大物埋在了他的堂弟纽维尔的农场里,农场位于纽约州加的夫。他耐心地等候了一年。
  第二年刚开春,他就迫不及待地叫了两个加的夫当地年轻人来帮他“挖井”。土质并不很坚硬,两个年轻人很快就挖了很深,但是,估计就快见到水时,他们忽然发现地下露出了一双19英寸长的大石脚;再挖下去,巨人的腿、躯干、腹部、上肢和巨大的头颅都露出来了。加的夫出土了史前巨人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便在纽约州引起了轰动。此时,乔治不失时机地用大帐篷把“巨人”遮了起来,并向前来观看的人每人收取05美元入场费。
  “史前巨人”很快轰动全国,每天都有上万人如潮水般涌到农场来一睹“史前巨人”的真貌。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乔治就以2000多美元做石膏像的本钱换回了大约10万美元的回报。这样引人注目的趣事自然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直到康奈尔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安德鲁?迪克森?怀特宣称这是一件拙劣的雕刻品。乔治的骗局才被揭穿。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乔治的坦白反而增加了“加的夫巨人”的吸引力,人们没有跟他计较那05美元,仍然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没人在意他说了什么,大家还是认为,那个巨大的石人实在是太棒了,他竟然那么大。人们甚至纷纷想象着如果是真的化石是不是和这个差不多,有人拍照留念,有人甚至来了好几次。
于是,乔治顺水推舟,带着“巨人”乐此不疲地四处展示,直到引起了展览举办人PT巴纳姆的注意。这个精明的商人立刻喜欢上了这种骗术。他甚至很后悔自己为何没能先想到这个好主意。于是,他想以6万美元的高价租赁“加的夫巨人”3个月,在美国巡回展览。乔治怎么可能出让呢?“加的夫巨人”让他不仅尝到了赚钱的乐趣,也让他本人出尽了风头。他不厌其烦地给各种人讲史前巨人的“真正”生活细节和气候环境,当然这些都是他自己胡编的,虽然大部分人都知道80%并不是他说的那样,但同样听得津津有味。而巴纳姆由于租不到乔治的石像,索性自己仿造了一个,并宣称自己的那个石像是真品。
  令乔治意想不到的是,巴纳姆那个赝品的赝品带来的影响竟然比他的还要大,当然,巴纳姆的收入也比他多。因为,巴纳姆宣称大多数美国人所能看到的“加的夫巨人”,仅仅是巴纳姆的复制品。于是,人们愿意花稍多的钱看到真品,乔治不得不收场。他很后悔为什么当初没有把自己的巨人租给那个展览商。但不管怎么说,由乔治恶作剧开始的“加的夫巨人”已经在美国家喻户晓了。
局中悟
谎言总是与历史同行,与生活同在。乔治的恶作剧,即使在今天仍然存在。在我们的脑海中,史前总是与神秘同在。于是不少人就利于史前的神秘来做大文章。针对我们现实生活中,许多用常识无法了解的事物,包括带有神秘色彩的灾难、疾病、灵异等现象,如果一旦让这些事物和现象与史前挂钩,一切就会变得更加迷幻、神奇。
比起那些利欲熏心的行骗者,乔治这种人只是借助人们的好奇心来制造恶作剧,这只是给严肃的历史加了点插曲,给平白的生活添了点调料,如同和人们开了一个玩笑,做了一场游戏,并没有给人们生活带来什么恶劣的影响,所以也不会受到人们的谴责和批判。
(本章完)
第15章 幸运的“多面人德马拉”
第2章第6节 幸运的“多面人德马拉”
使用假身份并不奇怪,让人惊奇的是,德马拉用的都是别人的真实身份和姓名。而且,他总能把这种身份扮到被揭穿为止。
追问与思索
斐迪南·华尔多·德马拉不是演员,但是他比任何人都更适合做一名演员。他是一个极其特别的人,因为他总是很容易对别人的生活产生兴趣。那种浓厚的兴趣和吸引力总是使他幻想着自己也能从事同样的职业。后来,他真的去尝试了,也做得很好。他抓住各种机会,让自己迅速改变角色。连高中都没有毕业的他竟然先后拥有过几十个不同身份和显赫头衔。他当过外科医生、牙医和心理医生,任过大学校长,做过精神分析专家,还做过副典狱长。在任教期间,他还教过生物学和拉丁语。当然,他自称最擅长扮演的身份是牧师,这可能是因为,他看起来是那样的平易近人,表情又那样和善,人们喜欢听他耐心地讲解圣经故事和生活道理。
无疑,德马拉是个极其聪明的人,也是个很幸运的人。人们称他为“骗术大师”、“多面人德马拉”。1960年,“多面人德马拉”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伟大的骗子》,并一举成为当年好莱坞最卖座的影片。
这个德马拉到底是何许人也。他是如何成功地扮演这么多的角色的?
镜头回放
1901年,斐迪南?华尔多?德马拉出生于美国西部一个中等人家。他从小就精力充沛,爱好广泛。但不幸的是,在他16岁那年,因家里的一次意外变故,错过了继续读书的机会,不得已,他高中没有读完就离开了学校。不过,他是个天生就对生活很乐观的人,再加上他足够聪明,所以,生活过得还不错。不过,他总觉得自己能做更多的事,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他能很快对一个职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迅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这种天赋让他的人生变得与众不同。
在生活中,有人使用假身份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让人佩服的是,德马拉使用的是别人的真实姓名和身份,而且他总能把这种身份一直扮演到被揭穿为止。在伪装过的职业中,他甚至比真正的从业者还要出色。他也并不担心自己会被人揭穿,因为他从来都不会干坏事。
德马拉最成功的一次就是曾化名约瑟夫·塞尔医生过了11年。在那期间,他尽心尽力地照顾病人,当然,也尽心尽力地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直到报纸上刊登了他英勇救人的事迹,这才使他被揭穿。真正的约瑟夫医生其实是加拿大海军军医,直到看到报纸上的报道,才发现自己竟然在美国做了那么多年的民间医生,又突然一夜之间成了英雄,他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认为是有人在假冒他,就向当局检举了此事,德马拉只好离开了医院。
  扮演约瑟夫医生的事情使德马拉一夜成名,他把自己的故事卖给了《生活》杂志,然后就回去做他的斐迪南?华尔多?德马拉去了。但时间不长,4年后,他就忍不住重操旧业。这次,他摇身一变,成了得克萨斯州最重要的罕茨维尔监狱的副典狱长。他的职责是看管即将行刑的死囚。这是个很有名的监狱,所以他扮演起典狱长来很有难度,他很努力地执行自己的任务,尽量不露一丝破绽。
  可惜,在监狱里的生活并不长,虽然德马拉很喜欢这里。一天,他正往外走,正巧看到一名囚犯在看登载着他的故事的《生活》杂志。囚犯抬头看了看德马拉,做贼心虚的他马上意识到身份有可能会暴露,立刻收拾包裹离开了罕茨维尔监狱。
德马拉的生活总是不乏戏剧性。当上了年纪的德马拉决定成为一名临终关怀牧师的时候,他遇到了30年前真正的约瑟夫?塞尔医生。医生仔细打量了一下手术台对面那个虔诚的牧师,同样上了年纪的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略显出一丝惊讶。约瑟夫·塞尔没有理由揭穿一个善良的骗子。就这样,德马拉牧师于1988年因病去世,他度过了非常充实而丰富的一生。他死后,受过他以各样身份照顾的人们参加了他的葬礼。
  这就是“多面人德马拉”的传奇人生,他的欺骗因为他的善良而得到了人们的宽容和理解。
局中悟
 德马拉,是一个骗子。但他的行为并没有给他人带来麻烦,他行骗的目的,不是获取利益,只是满足自己奇怪的爱好而已。因此,他能不断地得到人们的原谅,并能继续自己的营生,直到体面地去世。
 这改变了人们对于欺骗的看法。在一般人看来,欺骗似乎总是与邪恶纠缠在一起。但是德马拉的行为告诉人们,原来欺骗可以不为名利,并且可以与善良同在。这就是德马拉的神奇之处吧。
 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人生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生活,这一切要取决于你自己喜欢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对此,别人是无权干涉的。在人生的游戏规则中,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有德马拉的善良、聪明和智慧,即使选择“骗人”,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本章完)
第16章 从赝品大师到“民族英雄”
第2章第7节从赝品大师到“民族英雄”
荒唐的是,米格伦最后不得不亲自证明自己的骗局。
追问与思索
  荷兰人汉·凡·米格伦毕业于著名的海牙皇家艺术学院,从20世纪20年代起开始从事绘画创作。不幸的是,这个渴望成名的正统画家的保守派画风与当时流行的现代派画风相冲突,遭到了评论界的各种非难,这或多或少影响了他的发展。他将自己不幸的命运归咎于批评家和经纪人,因此他想通过一个野心勃勃的欺骗计划报复艺术界权威人士。于是,他下决心要愚弄一下这帮评论界的家伙。汉·凡·米格伦的复仇计划开始于仿制荷兰艺术大师扬·弗美尔的作品。
客观地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很偶然地给米格伦带来了一个理想的仿造环境。犹太人的收藏品接二连三地被毁掉或夺走,一些神秘、有名的画作开始在市场上堂而皇之地出卖。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军官们很喜欢弗美尔的作品,于是,米格伦制作了更多的伪作。他不仅仅是临摹弗美尔的作品,还创造了弗美尔画技的新概念,捏造出一个根本不曾存在的中间时期。他的赝品甚至被用来鉴别新发现的弗美尔作品的真伪。当然,这段时间他也收益颇丰。米格伦前后伪造了14幅弗美尔的作品,他卖掉了其中的9幅,共卖了2289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2100万美元。后来,他还仿造了一些伦勃朗、哈尔斯的作品。
在众多的大师中,米格伦为什么要单单仿造荷兰画家扬?弗美尔的作品?米格伦又是如何做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最终又是怎样被拆除的?
镜头回放
米格伦选择仿造弗美尔的画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弗美尔是17世纪荷兰北方画派的代表画家,他在世时不被人赏识,一生穷困潦倒,最后在默默无闻中死去。直到19世纪后期,随着印象派画风的兴起,弗美尔的作品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他被推崇为运用和调度光线的艺术大师,许多曾经被不屑一顾的作品也纷纷成为艺术品收藏市场的珍品。米格伦觉得自己的遭遇与弗美尔有几分相似。
为了更逼真地模仿弗美尔的画作,米格伦不仅刻意揣摩其作品的艺术神韵,在绘画材料等细节上也非常讲究。为了使伪作的画面有那种经历了三百多年风雨的古旧面目,米格伦不仅设计了特殊的器械(如烤炉),而且尝试用不同的特殊材料加固用色以使人确信画中的颜料成分稳定而又年代久远。就这样潜心练习了五年之后,著名的艺术评论家亚伯拉罕?布莱蒂斯面对米格伦精心设计的伪作时,很快就确定是难得的真迹,而这个人曾经对米格伦用心创作的画大加批评。
  当艺术界的批评家们都肯定这是弗美尔的代表作时,米格伦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不过,他并没有站出来说明真相,他报复的心理被赚钱的欲望取代了,因为,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找到了赚钱的捷径。
于是趁着二战的有利时机,米格伦前后伪造了14幅弗美尔的作品,一下子赚了2000多万美元,这让米格伦一下子成为当时有名的富翁。
对米格伦来说,财富是伴随着谎言而来的。一旦谎言被揭穿,米格伦的命运也开始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德国空军元帅的赫尔曼·威廉·戈林也是一位狂热的艺术收藏家,他曾以大约150万荷兰银币从米格伦那里购得了这幅名为《基督和他的情人》的弗美尔作品。这幅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中一个人是以葛丽泰·嘉宝为原型,而嘉宝在二战时曾为盟军做过间谍。于是,有人抓住了米格伦的把柄,控告他通敌。
  通过买卖记录,荷兰官员顺藤摸瓜,很快找到了他,他被控叛国罪而逮捕。叛国罪是要处以极刑的。米格伦解救自己的唯一办法,就是承认自己是那些画的作者。米格伦的故事中最荒唐的一点就是,在伪造弗美尔的作品时,他最后还是不得不自己出来证明伪造的事实。在法官和证人的监视下,米格伦动笔仿绘了17世纪著名的油画《年轻的基督》。这次现场试验让他的身份一下子有了180度的转变。他能骗过这么多专家,能愚弄纳粹高官,也就是敌人,这使他的形象突然间高大起来,他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也变成了“爱国行为”。
  米格伦的伪造名画案,震惊了当时的欧洲。评论界不得不承认他是一名优秀的画家,并确信那些作品都来自于他。米格伦的判决由叛国罪降为伪造作品罪,刑期也变成了一年监禁。不过,他服刑不久就因为心脏病突发去世了。
  不料,米格伦死后,又有人说他在监狱中作的画,并不很像弗美尔的风格,认为他实际上并未伪造过弗美尔的画。直到1968年,美国卡纳吉梅隆大学的科学家用同位素测定法测定,那些由米格伦卖出的“名画”,用的是20世纪的新颜料,不是弗美尔所在的17世纪的颜料。也就是说,米格伦确实犯了“伪造名画”罪,而并非犯了“叛国罪”。这一疑案可以说终于破解了。
局中悟
米格伦是幸运的,同时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利用二战时期混乱的艺术市场成功地仿制了著名画家弗美尔的画作,直至他本人将骗局揭穿,都没有人否认米格伦是个技艺高超的画家。不幸的是,米格伦只是个了不起的赝品画家,他本来有绘画的天赋,却因为报复的狭隘心理走上了仿造画作的路,并最终在金钱的诱惑下,在这条路上一败到底。从赝品大师到爱国英雄,他的一生足够传奇,但却不够磊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对艺术赝品的出现更在意,是因为艺术伪品不单是“物”,更有人性的因素。
人的一生难免有不如意的地方,任何时候都不要让仇恨和欲望控制自己。气不可以不争,钱不可以不赚。但是,这不是生活中唯一,也不是人生的根本目的。所以提醒大家,紧张、郁闷、恐惧、愤怒的时候,都不要轻易做决定,要时刻想想,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尤其不要像米格伦一样,将自己的才华掩埋在别人的身后。
(本章完)
第17章 万圣节前一天的火星人入侵
第2章第8节 万圣节前一天的火星人入侵
广播剧以新闻报道形式播出,加上人们错过了剧前声明,恐慌就难以避免了。
追问与思索
  1938年10月30日,绝大多数的美国人陷入世界末日般的大恐慌中。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空中水银剧场”突然报道出一则惊人的消息:一个巨大的陨星落到新泽西的一个农场里,纽约处于危险之中!一群身材高大、形象丑陋的火星人正在向地球展开攻击。他们手持类似喷火器和毒瓦斯的武器,毫不留情地对他们所遇到的一切东西发起猛烈进攻,地球人毫无招架之力……
  听到广播后,人们立即放下手头的事情,惶恐地拥挤在街上,不知所措,仿佛世界末日真的来了。惊恐万状的人们开始向报社、广播电台和警察局询问该如何逃生,该怎样防御来自外星人的袭击,电话都打爆了……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华盛顿州的康克托,当听到“火星人”捣毁通讯和电力系统时,该城正好停电,全市居民在黑暗中更加惶恐不安,不知所措,他们确信火星人真的马上就要杀过来了。于是,有人还把湿毛巾蒙在脸上,以防毒气攻击,有人干脆躲在地窖里…… 也有勇敢者拿起武器,准备抵抗到底。
  但是人们的恐惧在第二天清晨就结束了。10月31日,万圣节的早上,节目的始作俑者23岁的奥逊?威尔森通过新闻媒体向全国公众道歉。
记者问他:“你是否想到了这样做的危害?这是否是你意料中的?”他坦然地耸耸肩膀回答:“不,当然没有。我怎么会想到竟然是这个样子,我根本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情,连我自己也感到非常吃惊。是啊,上帝,连我自己也没想到呢!”
  这一切只是威尔森个人的恶作剧,但是他是如何作出这样逼真的效果,让人们轻易地相信了火星人入侵的假象呢?
镜头回放
  演员出身的奥逊·威尔森那时正在电台工作。他将19世纪作家H·G·威尔斯的科幻小说《火星人入侵》改编成广播剧本,因为虚构成分太多而且滑稽可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考虑取消它,但奥逊·威尔森坚持要播放,制片人只好答应了他。但决定删除滑稽可笑的语言,让节目更加紧张刺激,给听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威尔森和他的“水银剧团”决定在万圣节前一天播出这个节目。 谎言加上巧合就会产生更加奇妙的效果。当时这个节目和著名主持人埃德加·伯根与查理·麦卡茜主持的一个黄金节目恰巧是在同一时间播出。所以许多人都没有听到广播剧播出前,奥逊·威尔森说的此剧改编自科幻小说的公开声明。就这样,这场恐慌就由错过了“本剧改编自H·G·威尔斯的同名科幻小说”这句话开始了。
  没有人会想到当天埃德加?伯根的节目会是什么内容,伯根在当时很受欢迎,但那天的节目进行到一半时,一个叫内尔森?埃迪的并不走红的歌手出来唱歌,于是,事情发生了理所当然的变化,这个不受欢迎的歌手使人们纷纷换台。而此时正是“火星人入侵地球”的时间……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人们有理由认为:战争的威胁可以来自各大洲,当然也可能来自太空。
  恐惧的喊叫声、武器震耳欲聋的攻击声、房子的坍塌声,成千上万的人都以为这是真事,一时间被这混乱的情况吓坏了。于是发生了人们惊慌逃生的一幕。
  这种逼真的效果与当时的新闻报道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有很大关系。奥逊·威尔森为了加强广播剧的效果,让节目播出方式同一个月前报道“慕尼黑危机”时的方式一模一样,而这种方式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效果。广播里的惊恐和混乱的情形使听众来不及反应就信以为真了。
记者惊恐的声音不断地从收音机里传出来:“噢,天哪,太可怕了。这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一场灾难。啊……”到了描写记者亲眼目睹火星人走出宇宙飞船的时候,电台巧妙地做了无声处理,几秒钟的寂静后,突然尖叫声四起。“噢,上帝啊,它们是……这太可怕了!噢,怎么办?上帝啊!”然后,麦克风失灵,所有声音一瞬间都消失了……奥逊·威尔森把这段时间拖了好长好长,以致播音室里的制作人都觉得太久了,他们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做手势问他,你怎么了,怎么还不说话?他在那里一分一秒地沉默着……最后,终于有声了,他用极其怪异的声音问:“你们好!能听到我吗,有人在吗?”此时,谁还有胆量听下去啊,人们早就逃走了。
据普林斯顿大学事后调查,整个国家约有170万人相信这个节目是新闻广播,约有120万人产生了严重恐慌,想马上逃难,甚至有人考虑自杀,更有人把手枪装满了子弹。政府责令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立刻停止播放,并澄清事实真相。电台中止了节目,开始播放“公开声明:本剧改编自H·G·威尔斯的同名科幻小说”,只是,收音机旁的听众早已在大街上了。
  这场子虚乌有的火星人入侵事件终于在第二天威尔森的澄清中平息了下来。但是奥逊?威尔森却要面临多起诉讼的威胁,有的索赔金额甚至高达数百万美元,但最终没有一件立案,因为美国法律不支持这种诉讼。
  事后,朋友给他发电报说:“此事证明,全美国的聪明人都被你耍了。”而年轻的奥逊?威尔森却因此一举成名,他甚至借此机会打入好莱坞,成了好莱坞著名的制片人和明星。成功制作和主演了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影片《公民凯恩》。在影片中,奥逊·威尔森饰演的凯恩出场时说的头一句话就是:“不要相信收音机里的任何东西。”
局中悟
  威尔森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编剧和演员,他凭借自己的聪明和高超的技艺人为地制造了一次大恐慌。当然,这并不是他的初衷,他并非故意愚弄和恐吓那些胆小的人们,这一切只不过为了让自己的节目更加生动而已。
下一页 尾页 共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