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九朝编年备要

陈均 (宋)
  九朝编年备要原序
  莆田陈君均以其所辑皇朝编年举要与备要之书合若干巻踵门而告曰均之幼也侍从祖丞相正献公获观国朝史録诸书及眉山李氏续通鉴长编意酷嗜之独患篇帙之繁未易识其本末则欲删繁撮要为一书以便省阅时方从事举子业未之能也晚滞场屋决意复藏林壑间又以出入当世名流之门得尽见先儒所纂次若司马文正公之稽古録侍郎徐分度之国纪以及九朝通略等书亡虑十数家博攷而互订之于是辑成此编而纲本李氏而其异同详略之际则或参以他书昔尝读朱文公通鉴纲目叹其义例之精密盖所谓纲者春秋书事之法也而所谓目者左氏备言之体也自司马公目録举要之作至是始集大成观者亡复遗憾均窃不自揆辄放而依之然文公所述前代之史故其书法或寓褒贬于其间均今所书则惟据事实録而已不敢尽同文公之法也愿一言以述之何如徳秀读其书弥月始尽巻则喟然曰美哉书乎圣祖神孙之功徳元臣故老之事业赫赫乎锽锽乎备于此矣然综其要而求之则自艺祖以来凡所以祈天永命垂万世无疆之休者大抵弗越数端盖其以仁立国而不杂五伯权利之谋以儒立教而不溷百家杂驳之説求治宁悠缓而不为一朝迫切之计用人宁檏钝而不取小而轻鋭之才嘉祐治平以前廊庙之訏谟搢绅之论建相与葆衞扶植如恐失之此其所以大治也自熙宁辅臣出新意改旧法髙谈古始旁祖筦商而国脉病矣名为尊经实尚空寂而学术荒矣谓葠苓耆术不急于起疾而一切杂进者皆决肠破胃之药根本安得而弗伤谓鼎鼐琮璧不足以适用而错然前陈者皆竒佹淫靡之具风俗安得而弗壊章吕鼓其波二蔡炽其焰更倡递述至于黼贯极矣此其所以致乱也凡百有六十七年之行事可喜可慕可叹可愕者一揽而尽得之真我宋千万年之龟鉴也吁是岂独学者所当熟复哉睿明在御垂精典训有髙宗成王之风使是书获陈于前则所以启发天聪缉熙圣徳者何可胜既穷阎下士虽无阶可以自进然夜光明月之珍蕴藏山海终有不可揜者安知侍从蕃宣之彦无以是闻于上者乎君逮事正献公得其家学既又出从贤士大夫防以博其见闻故于是书斟酌损益皆有条理非安危所系则畧而弗书其志固将有补于世非徒区区事记览而已也君尝与计偕继游天子之学今以累举恩当对大廷不愿就独朝夕矻矻于此既积十余年之力纂而成之又将次及于中兴之后闻四方之士可与商防者不惮千百里槖其书而从之忘其道涂之囏羁旅之苦也此其用志岂世俗所可量哉迂愚不敏窃独嘉之故为之述如此若书之凡例则君既列之篇端矣故不复云绍定二年三月辛卯建安真徳秀谨书
  国史尚矣太祖太宗真宗为三朝仁宗英宗为两朝神哲徽钦四宗为四朝史用班马体非一世一有司所能就也续通鉴长编稽国史仿温公运之左氏则眉山李氏専其家闻有提纲挈领之书书未之见今所见者太学生莆阳陈均为之名曰皇朝编年举要备要其取类博其収功精夫纪事之约未易言也孔子序书及笔削春秋严矣司马温公虽未为本朝通鉴先为稽古录祖春秋意亦本朝史籍之纲也此书又取司马氏之纲而时有修饰取李氏之目而颇加节文且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质之钜工中为衡度以禆金匮石室之藏日昃清问乙夜观书庶防有取焉是于昭代史学不其多益乎我国家超越汉唐比方虞周者以仁立本也若乃阴阳之消长君子小人之进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者二公既言之兹不赘云绍定二年冬十一月日南至朝议大夫直敷文阁新知漳州林岊敬书
  平甫与余游从廿年矣足不出书室口不及世事利害得丧不足以动其心师友渊源盖得所渐孜孜为学未见其止也一日告余曰我朝祖功宗徳相业臣谟惟长编一书包括无遗本末可考但浩如烟海学者莫知涯涘仆之钝尤不能强识欲纂作二书一举其要一备其目事之相聨属者亦或互见参稽国史出入诸书订其异以防其同约其详而补其略庶防文公朱先生所脩通鉴纲目之意而非敢僭以自比焉此书幸成则得以私便诵记不敢外示也积年而书成余与二三同志先得观之传示寖广人各欲得其书而力不能録遂相与锓木愿朋友共之非平甫志也平甫从容语余而色不怿余应之曰祖宗以仁厚得民以纪纲立国如前代阉寺女宠外戚强臣与夫大刑戮之事悉杜其渐而窒其源圣子神孙世守弗失盖将与典谟并行此其泽在斯人法垂后世为君而得是书则可以弥纶天道扶植人纪为臣而得是书则可以寅亮天工辅成君徳况子之所纂举宏撮要在防务之繁尤便省览子其能终秘之而私为衡茅书生记诵之具乎平甫曰不敢遂书于其后绍定己丑中秋长乐郑性之书
  皇朝国史诸书勒琬琰扬日月固将与五三载籍相为无穷均衡茅下士盖尝拜手稽首敛衽肃容窃观皇纲帝范巨丽之万一邈若层霄茫乎涨海有非蠡管所能窥测况以均之资禀鲁钝不能强识辑成此书深以诠次失伦而有所乖剌是惧私质诸朋友或有诮均者曰子志良苦力良劳其如犯三不韪何以私家而裒国史以偏见而折衷诸书则僭册书重大未易编摩而以数十万言该之则疎诸书杂出宁免抵牾去取之间一或失当则舛均敬应之曰国朝信史与夫名公钜儒所纂诸书并行于世家传人诵今所辑者特欲便繙绎备遗忘固非敢求与之并行而偕传也奚其僭掎摭所及博参诸书文虽少损于旧事则不増于前诸书固自若也虽无此书谁无此书奚其疎若夫舛诚有之无所逃罪抑今所记或原其始或要其终或以附见或以类从举宏撮要主于事实而不敢必以日月为防亦信其可信阙其可疑云尔如欲质其疑求其详则有太史氏及诸书在既以对或人因并书于下方前太学生莆田陈均拜手稽首谨识
  凡例
  以一字为褒贬者春秋之法也据事实録而善恶自见者后世作史之体也故自司马氏以来各立凡例不敢纯用春秋之法○朱文公资治通鉴纲目间或防用春秋之法而不尽用今纪载本朝之事则虽纲目之例亦不敢尽用谨摭本朝诸帝纪及文公纲目防订立为正例杂例凡十五条其余变例有该括不尽者随事斟酌而书之
  正例
  一灾祥
  厯代诸纪凡例各不同按文公纲目惟日食地震大水江河决溢旱蝗火灾必书
  今从其例如只一方小小灾变非因事不书自余星变灾异之类或因避殿减膳下诏求言或因臣僚奏论则书之
  一沿革 凡制度改更及申明科禁之属
  一号令 凡诏诰命令之属
  以上二条凡有关于治体民俗者必书之
  一征伐 贞观三年以李靖为某道行军总管讨突厥四年李靖袭破突厥于阴山颉利可汗遁去夏四月行军副总管张寳相擒颉利可汗以献此书大征伐例也其余小征伐多书云某国犯边命某人御之
  又如徽宗纪云宣和二年十月睦州青溪妖贼方腊反十二月以童贯为江淮荆浙宣抚使以讨之三年春正月方腊陷婺州又陷衢州守臣彭汝方死之夏四月贼平此书大盗贼例也小者书法又从简畧
  以上二条今仿其例随事斟酌书之或疆小警及小小冦盗则不书
  一杀生
  贞观二年冬十月杀瀛州刺史卢祖尚○四年秋八月杀大理丞张蕴古
  永徽四年二月散骑常侍房遗爱及髙阳公主谋反伏诛
  麟徳元年郇公孝协坐赃赐死
  以上三例今用后二例斟酌书之
  一除拜
  立后○厯代帝纪皆云立某封某氏为皇后封号已见前者不书如自外聘入者书云纳皇后某氏
  建储○武徳九年立子承干为皇太子
  以上二条今从其例书之
  公主下嫁○贞观十一年以南平公主嫁王敬直○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嫁吐蕃
  内职○本朝帝纪凡妃号皆书纲目惟有关系者则书
  以上二条今防酌用之
  宰执○本朝帝纪凡宰执拜罢贬降薨卒皆书今于宰相必书执政以下有关系则书否则畧
  除拜书法如贞观三年二月以房龄杜如晦为仆射魏徴守秘书监防预朝政○旧官未见前则如永徽六年以中书侍郎李义府参知政事
  拜罢并书如哲宗纪元祐元年闰二月蔡确罢司马光为仆射兼门下侍郎
  以上二条今斟酌用之
  罢则前史及纲目其书法不同或云罢或云免或云罢为某官
  今仿纲目例皆书罢其所除授之官见于备要注文无甚关系则畧之
  薨卒书法诸史例皆不同本朝诸帝纪凡大臣在位及虽去位而非贬责者皆书薨纲目皆书卒今从帝纪在位者皆书去位者有所关系则书执政以下及诸臣之卒有所关系虽微必书或附书其官并见备要注文否则虽贵不书
  致仕书法与上同
  贬降书法纲目或书贬某人为某官或云黜或云降或云削
  今随事斟酌用之
  安置居住之属书法如仪凤元年郇王素节袁州安置
  又如哲宗纪绍圣四年二月追贬吕公着为建武军节度副使司马光为清海军节度副使王岩叟为雷州别驾夺赵瞻傅尧俞赠諡韩维致仕及孙固范百禄遣表恩泽又云贬吕大防为舒州团练副使刘挚为鼎州团练副使苏辙为化州别驾梁焘为雷州别驾范纯仁为武安军节度副使安置于循新雷化永五州刘奉世为光禄卿分司南京黜韩维以下三十一人轻重有差此详书法也纲目显庆二年秋八月贬韩瑗来济禇遂良皆为逺州刺史此畧书法也今随事斟酌用之所贬之官所居之州见备要注文
  宗室自国公以上及外戚内臣之贵者其除拜本朝帝纪皆书
  今以有所关系则书否则畧
  杂例
  一行幸
  贞观六年九月如庆善宫此书行幸近地之例也十二月帝如雒阳观砥柱祠禹庙遂至蒲州闰二月朔帝还宫此书行幸逺地之例也永徽元年二月御安福门观百戏此又一例
  一赐宴
  贞观六年七月宴近臣于丹霄殿十二月宴五品以上于东宫
  一缮脩
  贞观六年九月修雒阳宫○开元二年六月作兴庆宫○五年以明堂为乾元殿十年冬十月复以乾元殿为明堂
  以上三条今于逺地行幸必书余则斟酌有所关系则书赐宴缮修亦然大工役如修京城筑河隄之类必书
  一郊祠
  诸史书例不一
  今于郊祀明堂必书郊祀通鉴曰郊分祭合祭以其帝配则随时书之明堂亦然其余祠事创始则书有所关系则书宗庙升祔之类亦同
  一赏赐
  贞观四年加李靖光禄大夫○七年赐太子庶子于志宁孔颖逹等束帛此皆或因事而书今从之
  一进书
  贞观十七年房龄等上髙祖今上实録○开元二十年九月开元礼成
  一振防
  贞观七年九月山东四十余州水遣使振之
  以上二条今斟酌用
  一蛮夷朝贡
  贞观三年十二月突厥突利可汗入朝○闰十二月蛮酋谢元琮等来朝○四年林邑遣使入贡
  今于其始通中国则书或因事而见则书
  一蛮夷君长死立
  永徽四年十二月西突厥吐陆可汗死此书死例也贞观十二年西突厥乙毗可汗立此书其国中自立例也开元二十八年以阿史那兴为付姓可汗或书册或书立此皆书自朝廷立之之例也
  今于辽国髙丽西夏交趾诸国斟酌轻重书于年末余则不正之变者例不尽谐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二
  九朝编年备要目録   编年类
  巻一
  太祖皇帝
  建隆元年
  建隆二年
  建隆三年
  干徳元年
  干徳二年
  干徳三年
  干徳四年
  巻二
  太祖皇帝
  干徳五年
  开寳元年
  开寳二年
  开寳三年
  开寳四年
  开寳五年
  开寳六年
  开寳七年
  开寳八年
  开寳九年
  十二月改太平兴国元年
  巻三
  太宗皇帝
  太平兴国二年
  太平兴国三年
  太平兴国四年
  太平兴国五年
  太平兴国六年
  太平兴国七年
  太平兴国八年
  雍熈元年
  雍熈二年
  巻四
  太宗皇帝
  雍熈三年
  雍熈四年
  端拱元年
  端拱二年
  淳化元年
  淳化二年
  淳化三年
  淳化四年
  巻五
  太宗皇帝
  淳化五年
  至道元年
  至道二年
  至道三年
  巻六
  真宗皇帝
  咸平元年
  咸平二年
  咸平三年
  咸平四年
  咸平五年
  咸平六年
  巻七
  真宗皇帝
  景徳元年
  景徳二年
  景徳三年
  景徳四年
  大中祥符元年
  大中祥符二年
  大中祥符三年
  大中祥符四年
  巻八
  真宗皇帝
  大中祥符五年
  大中祥符六年
  大中祥符七年
  大中祥符八年
  大中祥符九年
  天禧元年
  天禧二年
  天禧三年
  天禧四年
  天禧五年
  干兴元年
  巻九
  仁宗皇帝
  天圣元年
  天圣二年
  天圣三年
  天圣四年
  天圣五年
  天圣六年
  天圣七年
  天圣八年
  天圣九年
  明道元年
  明道二年
  巻十
  仁宗皇帝
  景祐元年
  景祐二年
  景祐三年
  景祐四年
  寳元元年
  寳元二年
  巻十一
  仁宗皇帝
  康定元年
  庆厯元年
  庆厯二年
  巻十二
  仁宗皇帝
  庆厯三年
  庆厯四年
  巻十三
  仁宗皇帝
  庆厯五年
  庆厯六年
  庆厯七年
  庆厯八年
  巻十四
  仁宗皇帝
  皇祐元年
  皇祐二年
  皇祐三年
  皇祐四年
  皇祐五年
  巻十五
  仁宗皇帝
  至和元年
  至和二年
  嘉祐元年
  嘉祐二年
  嘉祐三年
  巻十六
  仁宗皇帝
  嘉祐四年
  嘉祐五年
  嘉祐六年
  嘉祐七年
  嘉祐八年
  巻十七
  英宗皇帝
  治平元年
  治平二年
  治平三年
  治平四年
  巻十八
  神宗皇帝
  熈宁元年
  熈宁二年
  熈宁三年
  巻十九
  神宗皇帝
  熈宁四年
  熈宁五年
  熈宁六年
  熈宁七年
  巻二十
  神宗皇帝
  熈宁八年
  熈宁九年
  熈宁十年
  元丰元年
  元丰二年
  元丰三年
  巻二十一
  神宗皇帝
  元丰四年
  元丰五年
  元丰六年
  元丰七年
  元丰八年
  巻二十二
  哲宗皇帝
  元祐元年
  元祐二年
  元祐三年
  巻二十三
  哲宗皇帝
  元祐四年
  元祐五年
  元祐六年
  元祐七年
  元祐八年
  巻二十四
  哲宗皇帝
  绍圣元年
  绍圣二年
  绍圣三年
  绍圣四年
  巻二十五
  哲宗皇帝
  元符元年
  元符二年
  元符三年
  巻二十六
  徽宗皇帝
  建中靖国元年
  崇宁元年
  崇宁二年
  巻二十七
  徽宗皇帝
  崇宁三年
  崇宁四年
  崇宁五年
  大观元年
  大观二年
  大观三年
  大观四年
  巻二十八
  徽宗皇帝
  政和元年
  政和二年
  政和三年
  政和四年
  政和五年
  政和六年
  政和七年
  重和元年
  宣和元年
  巻二十九
  徽宗皇帝
  宣和二年
  宣和三年
  宣和四年
  宣和五年
  宣和六年
  宣和七年
  巻三十
  钦宗皇帝
  靖康元年
  靖康二年
  正月至四月
  【臣】等谨案九朝编年备要三十巻宋陈均撰均字平甫号云岩莆田人端平初有言是书于朝者勅下福州宣取赐均官迪功郎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均编年举要三十巻备要三十巻又有中兴举要十四巻备要十四巻今中兴举要备要皆佚此书前有绍定二年真徳秀序称皇朝编年举要与备要合若干巻则当时举要备要本共为一书今其举要亦佚存者惟此编耳其书取日厯实録及李焘续通鉴长编删繁撮要勒成一帙兼采司马光徐度赵汝愚等十数家之书博攷互订始太祖讫钦宗凡九朝事迹欲其篇帙省约便于寻阅故茍非大事则略而不书林岊序谓取司马氏之纲而时有修饰取李氏之目而颇加节文足以括其体例然实以通鉴纲目为式特据事直书不加褒贬耳观均自序其宗防可见也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校 官 【臣】 陆费墀
  钦定四库全书
  九朝编年备要巻一    宋 陈均 撰
  太祖皇帝【起庚申建隆元年止丙寅干徳四年】
  庚申建隆元年
  是嵗周禅位唐国主李景呉越王钱俶荆南髙保融湖南周行逢漳泉刘从效奉正朔蜀主孟昶称广政二十三年南汉主刘鋹大寳三年北汉主刘钧天防五年
  春正月甲辰上受周禅即皇帝位
  辛丑翔北边奏契丹北汉连兵犯边周帝命上领宿卫诸将御之上在周朝掌军政凡六年士卒服其恩威数从征伐立大功于是主少国危中外始有推戴之议壬寅殿前都副防检慕容延钊帅前军先发癸夘大军继出军校苖训号知天文见日下复有一日黒光相荡指谓上亲吏曰此天命也是夕次陈桥驿军士聚于驿门议曰主上幼弱我辈出死力破贼谁则知之不如先立防检为天子然后北征都押衙李处耘具以事白上弟匡义及掌书记赵普因共以事理晓譬之诸将不可乃遣人驰告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候王审琦二人皆素归心上者将士环列待旦上醉卧初不省黎明军士擐甲执兵直叩寝门曰诸将无主愿防太尉为天子上惊起披衣未及应则相与共扶出防事或被上身以黄袍且罗拜庭下呼万嵗上固拒之不可共扶上上马拥逼南行匡义叩马请曰治天下者当使百姓戴若君父京师天下根本愿号令诸将禁戢攘夺上曰甚善乃揽辔誓诸将曰汝等自贪富贵欲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也众皆下马曰惟命是听上曰少帝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无得凌暴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纵兵大掠擅刼府库汝等无得复然事定当厚赏汝不然当族诛汝众皆拜乃整军自仁和门入秋毫无所犯上归公署诸将拥范质等至上呜咽流涕曰吾受世宗恩为六军所逼一旦至此慙负天地将若之何质等未及对罗彦瓌挺剑而前曰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上叱之不退质等不知所为王溥降阶先拜质不得已从之乃奉上诣崇元殿行禅代礼班定独未有周帝禅位制书翰林承防陶谷出于袖中遂用之宣徽使引上就龙墀北面拜受讫宰相扶上升殿易服东序还即位羣臣拜贺奉周帝为郑王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宫
  上一日罢朝坐便殿不乐者久之左右请其故上曰尔谓为天子容易耶乗快指挥一事而误故不乐耳上之初即位也欲阴察羣情颇为微行或谏上轻出上笑曰帝王之兴自有天命周世宗见诸将方面大耳者皆杀之我终日侍侧不能害也既而微行愈数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不汝禁也军校有献手檛者曰可备不虞上笑投之地曰使我亲用此事将奈何且当是时此物固足恃乎
  乙巳诏定有天下之号曰宋
  因所领节度州名也
  大赦改元
  赠周韩通官
  嘉其临难不茍免也通与上同掌禁衞上之入京师也通时为副都指挥使欲率众备御王彦升杀之上追赠通中书令仍以礼葬之以彦升弃命专杀终身不授节钺
  超进石守信等官职
  守信自殿前都指挥使易镇为侍衞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髙懐徳自马步军都指挥使易镇为殿前副都防检张令铎自步军都指挥使易镇为马步军都虞候王审琦自殿前都虞候升防御为节度为殿前都指挥使张光翰自虎捷左厢都指挥使为马步军都指挥使赵彦徽自虎捷右厢都指挥使为步军都指挥使
  遣使诣诸州振贷
  以赵普为右谏议大夫枢宻直学士
  初上领宋镇普为书记与节度判官刘熈古观察判官吕余庆摄推官沈义伦皆在幕府至是普以佐命功迁乃召熈古为左谏议大夫余庆端明殿学士义伦户部郎中
  皇弟匡义加睦州防御使
  赐名光义
  立太庙
  从有司之请也嵗以四孟月及季冬凡五享朔望荐食荐新三年一祫以孟冬五年一禘以孟夏其七祀春祀司命及户夏祀灶季夏祀中霤秋祀门及厉冬祀行皆窦仪所定也
  寻上髙祖朓諡曰文献庙号僖祖陵曰钦陵妣崔氏諡曰文懿曾祖珽諡曰惠元庙号顺祖陵曰康陵妣桑氏諡曰惠明祖敬諡曰简恭庙号翼祖陵曰定陵妣刘氏諡曰简穆考殷諡曰昭武庙号宣祖陵曰安陵陵名諡号皆窦仪所撰定也
  时聂崇义所上郊庙器玉新图尹拙等多所驳难乃悉令仪裁定颁行
  二月尊母太夫人杜氏为皇太后
  加范质王溥魏仁浦呉廷祚官
  上待周三相并以优礼质自司徒平章事昭文舘大学士参知枢宻院事加侍中溥自右仆射平章事监脩国史参知枢宻院事加司空仁浦自枢宻院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加右仆射自唐以来三大舘职皆宰臣兼之首相昭文次监修次集贤国朝因焉
  时质溥皆罢参知枢宻又加枢宻使呉延祚同二品以其父名璋故避之
  三月定色尚赤腊用戍
  有司言周木徳木生火故也
  夏四月定乐名
  改周乐文舞崇徳之舞为文徳之舞武舞众咸之舞为武功之舞十二顺为十二安乐章皆窦仪所定也
  昭义李筠据泽州命石守信等讨之
  筠在镇逾八年阴为跋扈之计周世宗每优容之上遣使谕以受禅筠既延使者置酒张乐遽索周祖画像置防壁泣涕不已潜遣其亲吏往北汉纳欵求援从事闾丘仲卿説筠曰公孤军举事其势甚危虽倚河东之援恐亦不得其力大梁甲兵精鋭难与争锋不如西下太行直抵懐孟塞虎牢据洛邑东向而争天下计之上也筠不能用北汉主倾国南下羣臣饯之汾水赵华曰李筠举事轻易必无成陛下扫境赴之臣未见其可北汉主拂衣上马军于太平驿遣其平章衞融宣徽使卢賛将兵救筠筠留其长子守节守上党自帅其众南出与守信等遇于长平守信等大破之卢賛溺死筠走保泽州诸军
  五月己亥朔日有食之
  迁周庙
  初诏改作周六庙于西京至是成遣官奉神主迁焉
  郭进加洺州防御兼西山巡检
  备北汉也
  上亲征李筠六月克之
  赦
  秋七月上至自泽州
  筠自焚获北汉衞融进攻潞州筠子守节以城降北汉主遁归谓赵华曰果如卿言吾幸全师以归但恨失衞融卢賛尔由是重文学之士久之华请老时已罢为左仆射遂使食其禄终身以赵兼平章事寻以融为太府卿初融之被执也上诘融曰汝教刘钧助李筠反何也融从容对曰犬各吠非其主臣四十口衣食刘氏诚不忍负之陛下冝速杀臣臣必不为陛下用纵不杀臣终当间道走河东耳上怒命左右以铁檛击其首血流被面融呼曰臣得死所矣上曰忠臣也释之命以良药敷其疮上命融致书于刘钧求周光逊李廷玉约亦归融太原钧不报融遂留
  以昝居润权知镇州
  初以知州易方镇也
  八月朔御崇元殿行入阁仪
  置待制候对官赐廊下食
  入阁唐制起于天寳明皇以无为守成诏晏朝唤仗百官从容至阁门入盖唐前含元殿非正至大朝防不御次宣政殿谓之正殿每坐朝必立仗于正衙或御紫宸殿即唤正衙仗自宣政殿两门入是谓东西上阁门故谓之入阁其后遂为常朝之仪五代以来既废正衙立仗而入阁亦希濶不讲至是复行之然御前殿非唐旧矣崇元殿即大庆殿前殿也待制候对者亦唐制也每正衙待制官两员正衙退后又令六品以下于延英候对皆所以备顾问其后每入阁即有待制次对官后唐天成中废至是复行之廊下食起唐贞观其后常参官每日朝退赐食谓之廊飱唐末浸废但于入阁起居日赐食今循其制
  以皇弟光义领泰宁节度
  立夫人王氏为皇后
  彰徳节度使饶之女也
  颁新权衡
  以赵普为枢宻副使
  上之征泽潞也普请行上笑曰卿岂胜甲胄耶至是师还论功上曰普冝在优等遂迁
  九月命石守信等讨淮南李重进
  重进周太祖之甥也上之受禅重进请入朝上赐诏止之重进自以前朝旧亲恐不得全乃决意反遣使请援于唐唐主不敢纳
  荆南髙保融卒
  弟保朂领军务保融性迂缓御军治民皆无法髙氏始衰
  贬赵逢官
  逢时为中书舍人上之征泽潞也山径狭隘多石上自取数石于马上抱之下皆争负逢惮险伪伤足留懐州及师还将大有除拜逢又称疾请于私第草制上怒贬房州司户
  呉越酒酤
  冬十月河决厌次
  又决灵河
  荆罕儒袭北汉汾州死之
  诏诛其部将不用命者二十九人罕儒时为晋州钤辖
  诏流内铨选士
  诏吏部流内铨选用士人
  上亲征李重进十一月克之
  重进自焚
  诛唐叛臣杜着
  上使诸军习战舰于迎銮唐主惧甚其小臣杜着颇有辞辨伪作商人由建安渡来归而彭泽令薛良坐事责池州文学亦挺身来犇且献平南防唐主闻之益惧上命斩着于下蜀市良配庐州牙校
  十二月上至自扬州
  定县望
  以户籍为率户四千以上为望次为为上为中为下凡五等三年一定版籍之数国初户数凡九十六万七千有竒
  唐泉州留从效称藩
  寛商征
  自唐末藩镇擅利其后诸国分据故征尤繁是年诏所在毋得苛留旅人非有当筭之币勿捜其箧
  是嵗幸国子监
  通鉴书在四月范祖禹帝学书在正月次月又幸
  籍记人才
  应内外官为时所推者别籍之以待不次选用
  辛酉建隆二年
  唐国呉越荆南湖南漳泉奉正朔蜀称广政二十四年南汉大寳四年北汉天防六年
  春正月幸造船务阅习水战
  遣使度民田
  周末遣使度田多失实至是上精择其人仍加戒饬未几馆陶令坐括田不实杖流海岛而人始知畏
  浚蔡渠
  通淮右之漕也命右领军陈承昭督其役
  二月幸飞山营阅炮车
  浚五丈渠
下一页 尾页 共20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