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_6 佚名 (战国晚期 )
十八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及我师伐齐,入长垣。(《水经/ 汶水注》引《纪年》:「晋烈公十二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及翟员伐齐,入长城。」)
二十三年,王命晋卿魏氏、赵氏、韩氏为诸侯。(《史记/ 周本纪》:「威烈王二十三年,命韩、魏、赵为诸侯。」)
二十四年,王陟。(《史记/ 周本纪》:「威烈王二十四年崩。」)
安王(《史记/ 周本纪》:「威烈王崩,子安王骄立。」)
元年庚辰。(《史记/ 六国表》安王元年。集解:「徐广曰:庚辰。」)
九年,晋烈公卒,子桓公立。(原注:《韩非子》作「桓侯」。《史记/ 晋世家》:「二十年,烈公卒,子孝公颀立。」索隐:「《纪年》以孝公为桓公,故《韩子》有晋桓侯。」)
十年己丑。(原注:晋桓公顷元年。《史记/ 六国表》安王十年,晋孝侯倾元年。)
十五年,魏文侯卒。(原注:在位五十年。《史记/ 六国表》安王十六年为魏武侯元年,是文侯卒于十五年,计在位三十八年。然古《纪年》载文侯、武侯在位年数,均与《史记》不同。《史记/ 魏世家》索隐引《纪年》云:「文侯五十年卒,武侯二十六年卒。」以惠成王元年逆推之,文侯之卒当在安王五年。)
大风,昼昏。(见下。)
晋太子喜出奔。(《御览》八百七十九引《史记》:「烈公二十二年,国大风,昼昏,自旦至中。明年,太子喜出奔。」)
十六年,(原注:乙未,魏武侯击元年。《史记/ 六国表》安王十六年,魏武侯元年。)
封公子缓。(《史记/ 魏世家》索隐引《纪年》:「魏武侯元年,封公子缓。」说见《古本纪年辑校》。)
二十一年,韩灭郑,哀侯入于郑。(《史记/ 韩世家》索隐引《纪年》:「魏武侯二十一年,韩灭郑,哀侯入于郑。」此以为安王二十一年,误。)
二十三年,于越迁于吴。(《史记/ 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翳三十三年,迁于吴。」)
三十六年,王陟。(《史记/ 周本纪》:「安王立二十六年崩。」)
魏城洛阳及安邑、王垣。(《史记/ 魏世家》索隐引《纪年》:「魏武侯十一年,城洛阳及安邑、王垣。」)
七月,于越太子诸咎弒其君翳。十月,越人杀诸咎越滑,吴人立孚错枝为君。(《史记/ 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翳三十六年七月,太子诸咎弒其君翳。十月,粤杀诸咎粤滑,吴人立孚错枝为君。」)
烈王(《史记/ 周本纪》:「安王崩,子烈王喜立。」)
元年丙午。(《史记/ 六国表》烈王元年。集解:「徐广曰:丙午。」)
魏公子缓如邯郸以作难。(《史记/ 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惠成王七年,公子缓如邯郸以作难。」)
于越大夫寺区定越乱,立初无余,是为莽安。(《史记/ 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诗铭案:「索隐」二字原脱。〕「明年,大夫寺区定粤乱,立无余之。」)
二年,秦胡苏帅师伐韩,韩将韩襄败胡苏于酸水。(《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秦胡苏帅师伐郑,韩襄败秦苏胡于酸水。」不云何年。)
魏觞诸侯于范台。(《魏策》:「梁主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晋桓公邑哀侯于郑,韩山坚贼其君哀侯。(《史记/ 韩世家》索隐引《纪年》:「魏武侯二十二年,晋桓公邑哀侯于郑,韩山坚贼其君哀侯。」)
六年。(原注:辛亥,梁惠成王元年。《史记/ 六国表》烈王六年,魏惠王元年。)
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原注:以后更无晋事。《史记/ 晋世家》索隐引《纪年》:「桓公二十年,赵成侯、韩共侯迁桓公于屯留。」《水经/ 浊漳水注》引「梁惠成王元年,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索隐云:「以后更无晋事。」)
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水经/ 沁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元年,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史记》索隐引「武侯元年,封公子缓。赵侯种、韩懿侯伐我,取蔡」。年与人地名俱讹。)
七年,王陟。(《史记/ 周本纪》:「七年,烈王崩。」)
我师伐赵,围蜀阳。(《史记/ 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惠成王伐赵,围浊阳。」)
齐田寿帅师伐我,围观,观降。(《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
梁惠成王二年,齐田寿帅师伐我,围观,观降。」)
魏大夫王错出奔韩。(《史记/ 魏世家》集解引《纪年》:「惠王二年,魏大夫王错出奔韩。」)
显王(《史记/ 周本纪》:「烈王崩,弟扁立,是为显王。」)
元年癸丑。(《史记/ 六国表》显王元年。集解:「徐广曰:癸丑。」)
郑城邢丘。(原注:自此韩改称曰郑。《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三年,郑城邢丘。」)
秦子向命为蓝君。(《水经/ 渭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
二年,河水赤于龙门三日。(《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四年,河水赤于龙门三日。」)
三年,公子景贾帅师伐郑,韩明战于韩,我师败逋。(《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惠成王五年,公子景贾帅师伐郑,韩明战于阳,我师败逋。」)
四年夏四月甲寅,徙邦于大梁。(《水经/ 渠水注》引《纪年》:「
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汉书/ 高帝纪》注引亦作「六年」。《史记/ 魏世家》集解、《孟子》正义引皆作「九年」。)
王发逢忌之薮以赐民。(《汉书/ 地理志》注臣瓒引《纪年》:「梁惠王发逢忌之薮以赐民。」《左/ 哀十四年》疏引「发」作「废」。)
于越寺区弟思弒其君莽安,次无颛立。(《史记/ 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诗铭案:「引纪年」三字原脱。〕「无余之十二年,寺区弟思弒其君莽安,次无颛立。」)
五年,雨碧于郢。(《御览》八百九、《广韵》二十二皆引《纪年》:「惠成王七年,雨碧于郢。」)
地忽长十丈有余,高尺半。(《御览》八百八十引《纪年》:「梁惠成王七年,地忽长十丈有余,高尺半。」)
六年,我师伐邯郸,取列人;我师伐邯郸,取肥。(《水经/ 浊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八年,惠成王伐邯郸,取列人;伐邯郸,取肥。」)
雨黍于齐。(《御览》八百七十七引《史纪》:「梁惠成王八年,雨黍于齐。」)
七年,我与邯郸赵榆次、阳邑。(《水经/ 洞涡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九年,与邯郸榆次、阳邑。」)
王会郑厘侯于巫沙。(《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九年,王会郑厘侯于巫沙。」)
八年,入河水于圃田,又为大沟而引圃水。(《水经/ 渠水注》引《
纪年》:「惠成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
瑕阳人自秦导岷山青衣水来归。(《水经/ 青衣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年,瑕阳人自秦道岷山青衣水来归。」)
九年,秦师伐郑,次于怀,城殷。(《水经/ 沁水注》引《纪年》:「秦师伐郑,次于怀,城殷。」不云何年。)
十年,楚师出河水以水长垣之外。(《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楚师出河水以水长垣之外。」)
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
郑取屯留、尚子。(《水经/ 浊漳水注》、《御览》一百六十三引《
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郑取屯留、尚子、涅。」)
十一年,郑厘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户牖、首垣诸邑及郑驰地。我取枳道,与郑鹿。(《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一年,郑厘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户牖、首垣诸邑及郑驰道。我取轵道,与郑鹿。」此误为显王十一年事。)
王及郑厘侯盟于巫沙,以释它阳之围,归厘于郑。(《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三年,王及郑厘侯盟于巫沙,以释宅阳之围,归厘于郑。」)
十二年,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郑厘侯来朝。(《史记/ 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四年,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郑厘侯来朝。」)
于越子无颛卒,是为菼蠋卯,次无疆立。(《史记/ 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无颛八年薨,是为菼蠋卯。」)
十三年,邯郸成侯会燕成侯于安邑。(《史记/ 六国表》集解引《纪年》:「惠王十五年,邯郸成侯会燕成侯于安邑。」)
十四年,秦公孙壮伐郑,围焦城,不克。(《水经/ 渠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伐郑,围焦城,不克。」)
秦公孙壮帅师城上枳、安陵、山民。(《水经/ 渠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帅师城上枳、安陵、山氏。」)
邯郸伐卫,取漆富丘,城之。(《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郸伐卫,取漆富丘,城之。」)
齐师及燕战于泃水,齐师遁。(《水经/ 鲍丘水注》引《纪年》:「
梁惠成王十六年,齐师及燕战于泃水,齐师遁。」)
十五年,齐田期伐我东鄙,战于桂阳,我师败逋。(《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齐田期伐我东鄙,战于桂阳,我师败逋。」)
东周与郑高都。(《水经/ 伊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东周与郑高都、利。」)
郑厘侯来朝中阳。(《水经/ 渠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郑厘侯来朝中阳。」)
宋景鼓、卫公孙仓会师,围我襄陵。(《水经/ 淮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宋景○、卫公孙仓会齐师,围我襄陵。」)
十六年,王以韩师、诸侯师县于襄陵。(《水经/ 淮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八年,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
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水经/ 淮水注》引《纪年》:「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与前事同年。)
邯郸之师败我师于桂陵。(原注:秦伐韩阏与,惠成王使赵灵破之。不知是何年。《史记/ 魏世家》索隐:「梁惠成王十八年,赵又败魏桂陵。」)
十七年,燕伐赵,围浊鹿。赵灵王及代人救浊鹿,败燕师于勺。(《
水经/ 滱水注》引《纪年》:「燕人伐赵,围浊鹿。赵武灵王及代人救浊鹿,败燕师于勺梁。」不云何年。)
晋取玄武、濩泽。(原注:即雷泽,舜渔处。《水经/ 沁水注》引《
纪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晋取玄武、濩泽。」)
十八年,齐筑防以为长城。(《水经/ 汶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年,齐筑防以为长城。」)
十九年,王如卫,命公子南为侯。(《水经/ 汝水注》、《史记/ 周本纪》集解、《汉书/ 武帝纪》注引《纪年》:「子南劲朝于魏,后惠成王如卫,命子南为侯。」不云何年。)
二十年。
二十一年,魏殷臣、赵公孙裒伐燕,还取夏屋,城曲逆。(《水经/ 滱水注》引《纪年》:「魏殷臣、赵公孙裒伐燕,还取夏屋,城曲逆。」不云何年。)
二十二年壬寅,孙何侵楚,入三户郛。(《水经/ 丹水注》引《纪年》:「壬寅,孙何侵楚,入三户郛。」不云何年。)
楚伐徐州。(《史记/ 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越子无颛薨,后十年,楚伐徐州。」)
二十三年,魏章帅师及郑师伐楚,取上蔡。(《水经/ 汝水注》引《
纪年》:「魏章率师及郑师伐楚,取上蔡。」不云何年。)
孙何取/ 阳。(《水经/ 颍水注》引《纪年》:「孙何取/ 阳。」不云何年。)
秦孝公会诸侯于逢泽。(《史记/ 六国表》显王二十七年,秦孝公会诸侯于泽。集解:「徐广曰:『《纪年》作逢泽。』」《水经/ 渠水注》同。)
绛中地○,西绝于汾。(《水经/ 汾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二十五年,绛中地坼,西绝于汾。」)
二十四年,魏败韩马陵。(《史记/ 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惠成王二十六年,败韩马陵。」)
二十五年。
二十六年,穰庛帅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水经/ 渠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苴帅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
与齐田/ 战于马陵。(《史记/ 魏世家》索隐引《纪年》:「二十八年,与齐田/ 战于马陵。」《孙子吴起列传》索隐引作「惠成王二十七年十二月」,乃《纪年》本文,《魏世家》索隐作「二十八年」,则改从周正。)
二十七年五月,齐田/ 及宋人伐我东鄙,围平阳。(《水经/ 泗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二十九年五月,齐田/ 及宋人伐我东鄙,围平阳。」)
九月,秦卫鞅伐我西鄙。(《史记/ 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梁惠成王二十九年五月,齐田/ 伐我东鄙。九月,秦卫鞅伐我西鄙。十月,邯郸伐我北鄙。王攻卫鞅,我师败绩。」)
十月,邯郸伐我北鄙。(见上。)
王攻卫鞅,我师败逋。(见上。)
二十八年,城济阳。(《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城济阳。」)
秦封卫鞅于邬,改名曰尚。(《水经/ 浊漳水注》、《路史/ 国名纪》引《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秦封卫鞅于邬,改名曰商。」)
二十九年,邳迁于薛。(《水经/ 泗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迁于薛。」《史记》索隐引同,正义引作「三十年」。)
三月,为大沟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水经/ 渠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为大沟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
三十年。
三十一年,秦苏胡帅师伐郑,韩襄败秦苏胡于酸水。(原注:不知何年,附此。 重出。)
三十二年。
三十三年,郑威侯与邯郸围襄陵。(《史记/ 韩世家》索隐引《纪年》:「威侯七年,与邯郸围襄陵。」当在显王四十二年。)
三十四年,魏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称一年。(《春秋经传集解后序》:「《纪年》:〔诗铭案:「纪年」二字原脱。〕惠王三十六年,改元,从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称惠成王卒。」《史记/ 魏世家》集解:「今案《古文》:『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称一年,改元后十七年卒。』」)
王与诸侯会于徐州。(《史记/ 六国表》魏襄王元年,与诸侯会徐州以相王。)
于越子无疆伐楚。(《史记/ 越王句践世家》:「越遂释齐而伐楚。」)
三十五年,楚吾得帅师及秦伐郑,围纶氏。(原注:不知何年,附此。《水经/ 伊水注》、《后汉书/ 黄琼传》注、《路史/ 后纪》十三引《纪年》:「楚吾得帅师及秦伐郑,围纶氏。」皆不云何年。)
三十六年,楚围齐于徐州,遂伐于越,杀无疆。(《史记/ 六国表》显王三十六年,楚围齐于徐州。《越王句践世家》:「楚大败越,杀王无疆,尽取吴故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徐广曰:「周显王之四十六年。」案《六国表》,「四十六年」乃「三十六年」之讹,此本《表》言之。)
三十七年。
三十八年,龙贾及秦师战于雕阴,我师败逋。(《史记/ 魏世家》:「襄王五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
王会郑威侯于巫沙。(《史记/ 韩世家》索隐引《纪年》:「成侯七年,王会郑威侯于巫沙。」此较前四年。)
三十九年,秦取我汾阴、皮氏。(《史记/ 六国表》显王四十年,魏襄王六年,秦取我汾阴、皮氏。)
四十年。
四十一年,秦归我焦、曲沃。(《史记/ 六国表》显王四十年,魏襄王八年,秦归我焦、曲沃。)
四十二年,九鼎沦泗,没于渊。(《史记/ 封禅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九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其后百一十五年而秦并天下。」案:此距秦并天下一百五年。)
四十三年。
四十四年。
四十五年,楚败我襄陵。(《史记/ 六国表》显王四十六年,楚败魏襄陵。)
四十六年。
四十七年。
四十八年,王陟。(《史记/ 周本纪》:「四十八年,显王崩。」)
慎靓王(《史记/ 周本纪》:「显王崩,子慎靓王定立。」)
元年辛丑。(《史记/ 六国表》慎靓王元年。集解:「徐广曰:辛丑。」)
秦取我曲沃、平周。(《史记/ 六国表》显王四十七年,魏襄王十三年,秦取曲沃、平周。此较后二年。)
二年,魏惠成王薨。(《春秋经传集解后序》:「《纪年》:『惠王三十六年,改元从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称惠成王卒。』」《史记》集解谓:「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称一年,改元后十七年卒。」此从集解说。)
三年,今王元年。(《史记/ 六国表》慎靓王三年,魏哀王元年。)
四年。
五年。
六年,郑侯使韩辰归晋阳及向。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河雍,向为高平。(《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郑侯使韩辰归晋阳及向。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河雍,向为高平。」不云何年。《史记/ 赵世家》集解引末二句,作「魏襄王四年」,此从之。)
隐王(原注:《史记》作赧王,名延,盖赧、隐声相近。《史记/ 周本纪》:「慎靓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
元年丁未。(《史记/ 六国表》周赧王元年。集解:「徐广曰:丁未。」)
十月,郑宣王来朝。梁。(《史记/ 韩世家》索隐引《纪年》:「威侯七年十月,郑宣王朝梁。」系此误。)
燕子之杀公子平,不克。齐师杀子之,醢其身。(《史记/ 燕召公世家》索隐引《纪年》:「子之杀公子平。」集解引:「齐人禽子之而醢其身。」据《六国表》,事在此年。)
二年,齐地暴长,长丈余,高一尺。(《御览》八百八十引《纪年》:「周隐王二年,齐地暴长,长丈余,高一尺。」)
魏以张仪为相。(《史记/ 六国表》赧王二年,张仪来相楚。此误以为相魏。)
三年,韩明帅师伐襄丘。(《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魏襄王七年,韩明帅师伐襄丘。」)
秦王来见于蒲阪关。(《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魏襄王七年,秦王来见于蒲阪关。」)
四月,越王使公师隅来献舟三百、箭五百万及犀角、象齿。(《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诗铭案:「引纪年」三字原脱。〕「魏襄王七年四月,越王使公师隅来献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万、犀角、象齿焉。」)
五月,张仪卒。(《史记/ 张仪传》索隐引《纪年》:「梁哀王九年五月卒。」)
四年,翟章伐卫。(《史记/ 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梁哀王八年,翟章伐卫。」)
魏败赵将韩举。(《史记/ 韩世家》索隐引《纪年》,败韩举在威侯八年,说见《古本纪年辑校》。)
五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水经/ 洛水注》引《纪年》:「魏襄王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
六年十月,大霖雨,疾风,河水酸枣。(《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魏襄王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风,河水溢酸枣郛。」)
楚庶章率师来会我,次于襄丘。(《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
魏襄王九年,楚庶章帅师来会我,次于襄丘。」)
七年,翟章救郑,次于南屈。(原注:此年未的。《水经/ 河水注》、《汉书/ 地理志》注引《纪年》:「翟章救郑,次于南屈。」不云何年。)
八年,秦公孙爰帅师伐我皮氏,翟章帅师救皮氏围,疾西风。(《水经/ 汾水注》引《纪年》:「魏襄王十二年,秦公孙爰帅师伐我,围皮氏,翟章帅师救皮氏围。疾西风。」)
九年,城皮氏。(《水经/ 汾水注》引《纪年》:「魏襄王十三年,城皮氏。」)
十年。
十一年。
十二年,秦拔我蒲阪、晋阳、封谷。(《史记/ 魏世家》:「哀王十六年,秦拔我蒲阪、阳晋、封陵。」索隐云:「《纪年》作晋阳、封谷。」)
十三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将军、大夫、适子、代史皆貂服。(《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魏襄王十七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适子、戍吏皆貉服。」)
十四年。
十五年,薛侯来会王于釜丘。(《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会王于釜丘。」)
楚入雍氏,楚人败。(《史记/ 韩世家》集解:「《周本纪》赧王八年之后云:『楚围雍氏。』此当韩襄王十二年、魏哀王十九年。《纪年》于此亦说:『楚入雍氏,楚人败。』」)
十六年,王与齐王会于韩。(《史记/ 六国表》赧王十六年,魏哀王二十年,魏王与齐王会于韩。)
今王终二十年。(《春秋经传集解后序》:「《纪年》:今王终二十年。」《史记/ 魏世家》索隐:「《汲冢纪年》终于哀王二十年。」)
         引 用 书 目
校补竹书纪年(赵绍祖) 古墨斋刻本
校正竹书纪年(洪颐烜) 平津馆刻本
竹书纪年校正(郝懿行) 东路厅署刻本
竹书纪年集证(陈逢衡) 裛露轩刻本
竹书纪年补证(林春溥) 竹柏山房刻本
考订竹书纪年(雷学淇) 亦嚣嚣斋刻本
竹书纪年义证(雷学淇) 修绠堂铅印本
汲冢纪年存真(朱右曾) 归砚斋刻本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王国维)《王忠悫公遗书》铅印本、《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石印本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王国维) 同上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范祥雍) 新知识出版社铅印本
周易注疏 世界书局影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尚书注疏 同上
毛诗注疏 同上
春秋经传集解《四部丛刊》初编影宋本(杜预《后序》据明覆宋阮仲猷刻本影补)
春秋正义 《四部丛刊》续编影日本古钞卷子本
春秋公羊传注疏 世界书局影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春秋谷梁传注疏 同上
春秋啖赵集传纂例 《古经解汇函》刻本
孟子注疏 世界书局影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尔雅注疏 同上
广韵 《四部丛刊》初编影宋本
国语 士礼居覆宋本
战国策 同上
战国策校注 《四部丛刊》初编影元本
史记 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宋浙刻集解本、涵芬楼影宋黄善夫刻本、清殿本、金陵书局刻本
史记索隐 汲古阁刻本
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张文虎) 中华书局铅印本
史记志疑(梁玉绳) 清刻本
史记会注考证(泷川资言) 日本铅印本
史记会注考证校补(水泽利忠) 同上
汉书 涵芬楼影宋本
后汉书 同上
晋书 同上
宋书 同上
隋书 涵芬楼影元本
新唐书 涵芬楼影宋本
资治通鉴考异 《四部丛刊》初编影宋本
资治通鉴外纪 《四部丛刊》初编影明本
穆天子传 平津馆刻洪颐烜校本
路史 红杏山房刻本
史通 《四部丛刊》初编影明刻本,又《史通通释》(浦起龙)上海古籍出版社铅印本
山海经笺疏(郝懿行) 琅嬛仙馆刻本
水经注 《续古逸丛书》影永乐大典本,又戴震校本,《四部丛刊》初编影殿本
水经注释(赵一清) 乾隆赵氏刻本
水经注疏(杨守敬、熊会贞) 科学出版社影印本
元和郡县志 岱南阁刻本
太平寰宇记 万廷兰刻本、乾隆乐氏刻本、金陵书局刻本
长安志 经训堂刻本
元丰九域志 清聚珍本
舆地广记 士礼居覆宋本
古今同姓名录 《函海》刻本
东观余论 《学津讨原》刻本
墨子闲诂(孙诒让) 《诸子集成》铅印本
韩非子集释(陈奇猷) 上海人民出版社铅印本
庄子集释(郭庆藩) 《诸子集成》铅印本
列子 同上
吕氏春秋集释(许维遹) 清华大学铅印本
广弘明集 《四部丛刊》初编影明本
真诰 涵芬楼影《道藏》本
开元占经 恒德堂刻本
苏氏演义 《艺海珠尘》刻本
修文殿御览 《鸣沙石室佚书》影唐卷子本
初学记 明晋府刻本、中华书局铅印本
北堂书钞 南海孔氏刻本
艺文类聚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宋本、又铅印本
白氏六帖 影宋本
稽瑞 缪荃孙旧藏钞本
事类赋 明嘉靖刻本
太平御览 《四部丛刊》三编影宋本、清嘉庆鲍崇城刻本
太平广记 文友堂影明谈恺刻本、人民文学出版社铅印本
昌黎先生文集 《四部丛刊》初编影元本
河东先生集 《四部丛刊》初编影旧钞本
文选(李善注) 清胡克家刻本、中华书局影宋本
古文苑 《守山阁丛书》刻本
观堂集林(王国维) 《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石印本
卜辞通纂(郭沫若) 日本文求堂石印本
殷契萃编(郭沫若) 科学出版社石印本
两周全文辞大纟考释(郭沫若》 同上
吉金文选(于省吾) 石印本
积微居甲文说(杨树达) 科学出版社铅印本
殷虚卜辞综述(陈梦家) 同上
首页 上一页 共6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