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伏尔泰:理性人格

_6 伏尔泰(法)
471伏尔泰:理性人格
扬其中他认为优于西方的方面. 在《风俗论》“导论”中,他批评西方过去编造的世界史把世界上34的地方置诸脑后;L在“前言”中又说:当一个人以哲学家身份去了解这个世界时,应“首先把目光朝向东方,东方是一切艺术的摇篮,东方给了西方以一切”。特别可贵的是,作为一个欧洲人,那些由欧洲人犯下的民族压迫、种族歧视这类超国界的罪行也时时压在他的心头. 他多次谴责对有色人种、对美洲土著的屠杀. 在1742年版本的《哲学通信》第八封信中,他专门增补了一段有关大屠杀罪行的叙述,其中特别写下了“西班牙人有他们对美洲土著的野蛮行为”。在《路易十四时代》他又谴责道:“印度人因我们使用武力和巧计而被迫接受为我们的殖民地,美洲人则被我们屠杀过,他们的大陆遭到我们的蹂躏.”
M B 伏尔泰把这种从世界的一端跑到另一端去残杀异族的行径怒斥为与人类天性为敌. 那种为卡拉们蒙冤而爆发的怒火也在异族人民的遭遇上爆发了. 他写了小册子《反对人民的阴谋》。
这本小册子不仅历数西方的国王、教皇和宗教狂进行的大屠杀,把这种大屠杀斥为由暴君们策划的反对人民的阴谋,而且小册子中还收有著名的《新大陆的屠杀》一文.这篇文章把“文明的”欧洲人消灭美洲土著居民作为最可怕的罪行记载下来. 他在文章中引用的杀死印第安人的数字达1200万人之多,相当于十几个世纪中西欧各国因宗教战争和宗教迫害而杀死的人的总和.他愤怒地写道:“我们不幸的地球从未遭到过比这更为可怕的普遍的毁灭,从来没有犯过比这更加严重的罪行,”因为“和平的、软弱的、平白无辜的、不能成为任何祸因的民族却被消灭了,他们之中大多数人甚
-- 179
新信仰 571
至还不知道穿衣和使用武器“。
M C 这样的罪行其灭绝人性,有如大规模屠杀儿童.《新大陆的罪行》大概要算最早由欧洲人中发出的对欧洲人罪行的大声抗议. 这是当自己的民族处于非正义地位时,以人类成员身份对别的民族表现的正义感.伏尔泰这种世界公民的正义感,我们可以从雨果对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怒斥中看到它的延伸;伏尔泰的大声抗议,我们可以罗曼. 罗兰一反自己民族的狂热情绪和世界性的民族主义情绪,向自己的民族也向全世界发出的尖锐问题:“公正还是祖国!”
“良心、即永恒真理还是祖国!”
中听到响亮的回音.但是无论是伏尔泰,还是他的先驱培尔,或是后来的雨果、罗曼. 罗兰,所有这些杰出的世界主义者,也都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但他们的爱国热忱不是表现在对凡属祖国的一切、哪怕是病症和罪恶也拼命恭维,而是不计个人得失地去谋求改善. 他们的爱国也不是表现为不分青红皂白地仇视一切外国东西的狭隘立场,而是如海涅所说的,“法国人的爱国主义使人心里感到温暖,由于这种温暖,于是心胸开阔.他的爱不仅只及于近亲家人,还遍及全法兰西和整个文明国家”。海涅也把这种爱国主义称作一切有识之士始终遵奉的“世界主义”。
M D 比起不断发出廉价颂词的做作的“爱国主义”
,伏尔泰们这种与世界主义并行不悖的爱国主义除了需要极大的道义力量来支撑,还需要智慧;而前一种“爱国主义”只要有愚蠢或者无耻就够了.
-- 180
671伏尔泰:理性人格
六、和平与反战
杀人是被禁止的,因此杀人犯要受惩罚,除非他们在号角声中大规模地进行屠杀.——伏尔泰
战争,是人类自己发明出来的最大灾难之一,是武装到牙齿的野蛮.对于人民来说,战争意味着动荡、恐怖和死亡阴影. 但是战争却总在发生,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人民防不胜防,或者说根本就无法阻止它的发生. 因为,对于有能力挑起战争的人来说,战争可能带给他们的东西与带给人民的不一样,那是财富、土地和统治权的扩大. 伏尔泰抨击一切罪恶,当然不会放过抨击战争这种大的罪恶,而呼吁和平也就成为他一生中从不松懈的任务.伏尔泰的几部重要的哲理小说,无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战祸的惨烈.《老实人》首先讽刺了欧洲的战争. 保加利亚人和匈牙利人“先是大炮把每一边的军队轰倒六千左右;排枪又替最美好的世界扫除了九千到一万名玷污地面的坏蛋. 刺刀又充分说明了几千人的死因.总数大概有三万上下”。
在这里,伏尔泰用寥寥数笔揭示出当双方军队在前线对峙时,人类好像失去理智,走向集体自杀. 而在非洲,“摩洛哥正是血海一片”
,因为皇帝的50个儿子就有50个党派,所以也就有了50场内战,再加上种族冲突,“黑人打黑人,黑人打半黑
-- 181
新信仰 771
人,半黑人打半黑人,黑白混血人打黑白混血人. 整个帝国变成了一个日夜开工的屠宰场“。在《米克罗梅加》中又影射了1736—1739年间土耳其与俄奥联军的战争,小说中一位哲学家对外星人说:”你可知道就在我跟你说话的这时候,与我们同类的一百万戴帽子的疯子,正在杀害另外一百万缠头巾的疯子,或者被他们杀害;而且从古以来,差不多全地球的人都干着这样的事.“
问题还不止是手持武器的人自相残杀,承受战争最悲惨后果的是无辜的平民. 伴随着战争进行而来的是,被焚烧的村庄和变成废墟的城市,是生灵涂炭、对平民的屠杀和奸淫,就像《老实人》中所描写的:“这儿是戳满窟窿的老人,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被杀的妻子,怀中还有婴儿衔着血污的奶头;那儿是满足了英雄们的需要,被开肠破肚的姑娘正在咽最后一口气;又有些烧得半死不活的,嚷着求人结果他们的性命.……”
战争为什么要不断兴起?伏尔泰揭示出是统治者为着权欲、为着征服、为着党派之争而把人民推入战祸. 在战场上互相残杀的几百万人,没有人知道他们为什么要上战场,而且这些“互相残杀的动物,差不多没有一个见过他们为之拼命的那个动物”。
普通士兵并不关心为什么打仗,他们凭国王一时喜怒或某种私欲而被驱上战场厮杀. 一上战场,士兵的命运就是“不是杀人,就是被杀”
(《如此世界》)。而那些驱赶人上战场的人,他们自己却“待在办公室,吃饱了饭,命令一百万人去屠杀,然后再叫他们举行庄严的仪式感谢上帝”
(《米克罗梅加》)。没有比这段文字更谑更虐、更荒诞更
-- 182
871伏尔泰:理性人格
能代表伏尔泰“含着泪笑”的风格了,也没有比这更辛辣地揭露挑起战争的元凶对人的蔑视了.表现于这些哲理小说中的战争场面和战因都荒诞到了极点.不幸的是,这种残酷的荒诞剧的确一直在现实中上演着.伏尔泰以荒诞的手法把战争这种人类愚行和罪恶特别刺眼地放在了人们面前,催迫人们对战争和自身状况进行反省. 他自己多次借用过公谊会信徒的一句话表达了他的这种反省:“人类都是一些胶泥块,彼此一碰就碎,我们为什么要帮助人照办. 要尽快减轻百姓负担,完成我不幸尚未完成的事业.”
路易十四的懊悔与反省简直像伏尔泰如释重负般地写下:“路易十四临终时表现出的勇敢精神丝毫不带有他毕生都显露出来的那种自我炫耀. 他勇敢得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M E而最能反映伏尔泰对战争和征服者态度的,还要算他在腓特烈大帝获得柯土日茨胜利后写给腓特烈的几句诗:
我不喜欢英雄,他们太喧闹了;我憎恨征服者,他妄自尊大,自己害了自己.他们的最大幸福就是制造战争恐怖.他到处自寻灭亡,并使成千成万的同类遭受死亡他们的光荣越是辉煌灿烂,他们就越是可憎.
如果说伏尔泰对战争的抨击可以令人们对这横贯人类史
-- 183
新信仰 971
数千年、几乎成为人类常规的活动进行反省的话,那么,他撕开人们顶礼膜拜的那些“英雄”的面具则可以有助于人们把自己误置的英雄崇拜热情转向真正崇高的人和事,转向和平与建设.贯通在伏尔泰一切著作中并以他的行动来确立的上述所有原则,也同样由当时的其他启蒙思想家在致力于阐述和确立. 这些原则都从理性出发伸张了人的基本权利.18世纪之后,对这些原则和人的相应权利的进一步论述和完善在思想界占据着主流地位. 这些原则表明:社会应建构得符合人的天性,至少应建构得使人在其中不至因为表现了自己作为理性动物的基本特性而招灾致祸;人类自身则应克制自己的破坏性欲望,创造一个没有杀戮的和平的生存环境.这些在当时尚属新思想的原则,在以后的两个多世纪中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们的真理性不仅从这两百多年人类取得的进展中得到验证,更从人类经历的巨大灾难、尤其是刚过去半个世纪的法西斯主义带给人类的空前劫难中得到反证.
注释:①⑤⑥⑨ 伏尔泰:《哲学通信》,上海人民出版社A J1961年版,第34页,第30页,第192页、191页;第159页,第229页、第214页.② 阿尔塔莫诺夫:《伏尔泰传》,商务印书馆1987年M C版,第10页,第177页.③ 转引自安德烈. 莫洛亚《伏尔泰传》,见《傅雷译文
-- 184
081伏尔泰:理性人格
集》,安徽人民出版社,第12卷第491页.④ 《拉法格文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05页.⑦ 洛克:《论宗教宽容》,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页.⑧ 乔. 霍. 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13页.伏尔泰:《无知的哲学家》,引自周辅成编《西方伦A B理学名著选辑》,商务印书馆,下卷,第25页.伏尔泰:《哲学辞典》“自然法”
,引自《18世纪A C A D A F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98—99页,同上,第100页.转引自E. 卡西尔《启蒙哲学》,山东人民出A E A G A H A I版社1988年版,第244页,第239页,第213页,第203页.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商务印书馆1982A K M B M E M F年版,第49—500页,第212页,第493页,第501页,第402页.
《海涅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5页. M D
-- 185
他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tashiyigexuanerweijuedewenti
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他能使事物改观,他决定变革的形式,他左右全世界并起着塑造世界的作用.——巴尔扎克
无论生前死后,伏尔泰总是激起一阵阵喧闹,引起一场场争议.梅林在伏尔泰诞辰二百周年时撰文说,伏尔泰的悲剧今天已不堪卒读;他的历史、哲学、科学著作只属于初级阶段,
-- 186
281伏尔泰:理性人格
现今已毫无意义,至于个别小说,倒有一些人出于个人爱好会读一读,总之,“除了他本人外,他身上没有什么是不朽的”。
拉吉舍夫却把伏尔泰与维吉尔,密尔顿,莎士比亚并列,断言人们将永远阅读他们的作品,“一直读到人类灭绝的时候为止”。
如此对立的评价,几乎在所有涉及伏尔泰的问题上都存在. 种种对立见解,有些跟评价者的趣味有关,有些源自伏尔泰自身的复杂性格. 这一切,不妨放在一旁,或许时间可以弥合分歧,但是伏尔泰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有些问题在这本叙述伏尔泰和启蒙思想的小册子里是不能回避的. 其中,首要的一个问题是,该怎样看待伏尔泰和启蒙思想家们干得最起劲的一件事:他们对宗教的打击.
一、他损伤了基督教的身体
我们切不可被这一时代对宗教的所有表面反抗蒙住了眼睛,看不出当时所有的理智问题都与宗教问题融合在一起,并且前者始终如一地从后者汲取最深刻的灵感.——E. 卡西尔
许多学者都认为,伏尔泰对宗教进行了毁灭性打击. 无神论者的梅林把这看成伏尔泰的功绩;由于伏尔泰们对宗教的攻击而感到心灵受创伤的卡莱尔则因此把整个启蒙思想视为不断扩展以至于覆盖了欧洲大陆的可怕“沙漠”
;教会人士干脆把启蒙学者的批判视为阴谋和犯罪,1792年出版的《反
-- 187
他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381
天主教和反君主的阴谋》中就说:“哲学家们一心要消灭基督教,不仅是法国的,而且是全欧洲全世界的天主教;”法国革命期间出现的屠杀教士的暴行更让教会觉得是哲学家们把地狱里的一切力量都释放出来向教会进攻.所有这些截然对立的评价都基于他们所作的同一个事实判断: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是反宗教的. 启蒙学者们、尤其是伏尔泰无处不在倾泻的对教会的仇恨和蔑视,也的确容易给人以反宗教的印象. 然而且不说启蒙学者们宗教观差异很大,即令是激烈反教会的伏尔泰,他在宗教问题上态度也很复杂. 伏尔泰从来不是无神论者,而是一个自然神论者. 他反对无神论,一如他反对基督教. 他始终相信世界是神创的. 但认为神一旦创造出世界,就不再干预世事. 理性人应该基于对自然的理解,听从自己的理性和良知来信仰这位创世主. 他坚决反对像基督教这种基于《圣经》或其他任何历史权威的宗教,反对任何已经制度化的宗教. 他认为这种宗教连同它的一整套机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罪恶,是教士老谋深算发明出来支配人民的工具. 他竭尽全力猛烈攻击的就是这样的宗教.至于自然神论信仰的神到底是什么,在伏尔泰以及其他自然神论者的表述中都语焉不详,伏尔泰有时说是指“对全人类共同的一些道德原则”
,是“自然法”
,有时也说是一个人格神的上帝,有时则干脆说“我毫无所知”。从他的种种表述看,他的自然神论作为宗教到底信仰什么是模糊的,但对于该怀疑什么、攻击什么是明确的. 然而,即使是他明确作为罪恶加以无情攻击的基督教这种制度化宗教,他也作了某
-- 188
481伏尔泰:理性人格
种保留. 这从他“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的说法和他在费尔奈建教堂的举动可以看到. 作这种保留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对大众的看法. 他同情大众的不幸,但又认为他们无可救药的愚昧而且有时很残酷. 在他心目中,自然宗教是适合有理性的人信仰的,而对于缺乏理性的愚民,基督教这样的宗教还是有用的. 它的上帝有审判、惩罚职能,人们可以期望它来惩罚凡人无法审判的那些人的罪恶,这对于无助的弱者是一种安慰,对强悍的恶棍是一种威慑. 他曾在《甲乙丙丁对话录》中说:“我们要对付的是一些毫无顾忌的恶棍,一大堆小人、暴徒酒鬼和匪类,你们愿意的话,可以对他们说地狱是不存在的……至于我呢?
我要对着他们的耳朵大声说:谁偷我的东西,他得受惩罚,入地狱.“这里对地狱的承认是出于一种非常实际的考虑.这种考虑跟他所攻击的东西(即:教士把基督教当成支配人民的工具)相距并不很远.伏尔泰对基督教进行的不妥协、无保留的斗争始终是针对着教会机构的.教会在若干个世纪中都贯穿着一种黑暗而无情的不宽容. 无论是出于支配欲、权力欲、还是出于某种不得其所的道德热情,这种不宽容都造成了巨大灾难;当教会在世界上不断伸展它的法定权力时,它对教义的解释也越来越独断和教条,并且越来越成为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粗暴干涉;存在于各级教士中的贪婪、愚蠢、淫乱,虚伪、阴谋、权术到了十七、十八世纪已使教会丑闻迭出,尽管始终都有一些严守道德、坚持清贫理想的教士,但他们被淹没在腐化教士的耀眼的恶行之下了;17世纪以来,教会与世俗政权结成不可解的
-- 189
他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581
同盟,双方的狼狈为奸、相互勾结越来越频繁地取代了教会与世俗政权之间的相互制约……所有这些,都遭到了伏尔泰和其他启蒙学者的无情揭露和攻击.但是当伏尔泰和他的同道们把基督教看成教士阶层发明出来支配人民的工具、把《圣经》一概视为胡说八道,把教会看成野心和阴谋而想加以粉碎时,这种非历史的批判尽管在当时和其后的一段时间内掀起了一股对基督教的怀疑思潮,但批判本身却不具有前一种揭露那样真实的力量. 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产生、发展和继续存在,适应着深植于人们内心关于某种超然意志的观念和对灵魂家园的需要;《圣经》中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甚至包括“原罪”的观念却又令人不可思议地触及到了人类存在的一些根本问题,它们一如古希腊神话对人的命运之谜的猜测总是能扣动人的心弦;教会机构的出现及其地位的确立也有它极为合理的缘由,而不是简单的迷信和欺骗;至于它的历史作用,就更不是简单的“好”与“坏”能了断的,它罪孽深重但又行了许多善事,它在一千多年间制造黑暗与野蛮,但又铸造了新文明的形式……
因而实际情况是,伏尔泰他们的猛烈攻击摧毁了该摧毁的,而他们想摧毁但不该摧毁的却并没有能摧毁.后一方面,从伏尔泰向帕斯卡挑战时一涉及神学问题便力不从心的窘态和他思想上经常出现的犹疑也可窥见一斑. 一些深刻的思想家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 当许多人都在断言伏尔泰们给了基督教毁灭性打击时,海涅就指出,伏尔泰对教会,对《圣经》的锐利嘲笑和讽刺,以及他针对教士阶层所射出的那一
-- 190
681伏尔泰:理性人格
部哲学利箭(即《哲学辞典》)
,“只不过损伤了基督教迟早要死的肉体,并没有触伤基督教的内在本质,没有触伤它那深邃的精神,没有触伤它那永恒的灵魂.”
①海涅这段含义深刻的话表明,伏尔泰他们并没有在宗教信仰上把欧洲大陆变成“沙漠”
,因为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毁灭了基督教.其实毋宁说,正因为经伏尔泰和他的同道们损毁了基督教那早该损毁的外壳,才解放出它的深邃精神和它的永恒灵魂. 在这方面,他们的功绩是巨大的. 对此,与法国启蒙学者在哲学上几乎对立的黑格尔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和精彩辩护. 他说:他们“从理性的本能出发,攻击一种腐化变质的状态,攻击那些普遍的、彻底的谎言,例如攻击僵化了的宗教所肯定的东西.……当时的法定宗教,也和人们的社会关系、法制、政权一样,陷入了一种可怕的形式主义,陷于僵死状态”。
“它们攻击了各种成见和迷信,……看清并且揭露了恶劣的,可笑的、下流的事实,使全部伪善以及不义的势力受到了嘲笑,蔑视和憎恨,使人们的精神和感情不顾世间的种种偶像,并且对它们发生愤怒”。他接着说:“这个否定的方面以破坏的方式对待了本身已经破坏的东西. 我们好心地责备法国人攻击宗教和国家. 可是我们必须对法国那个可怕的社会状态、贫困状况、下流景象心中有数,才能认识这些攻击的功劳,那些假冒为善的人、唯恐自己的脏物被剥夺的暴虐之徒可以说,他们攻击了宗教、国家和道德. 他们攻击的是什么宗教!并不是路德改革过的宗教,——而是无耻的迷信、教权、愚蠢、出卖良心,特别是在大家贫困的时候浪费和贪图世间的财物.他们攻击的是什么国家!是大臣和他们的宠姬仆妇的最盲目的
-- 191
他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781
统治;于是就有一大群小霸王和游手好闲之徒把掠夺国家的进贡和人民的血汗看成一项神圣的权利. 无耻和不义达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道德是只适合于违法乱纪的. 我们看到个人在法律上、政治上毫无权利,在良心上、思想上也同样地毫无权利.“

正因为伏尔泰他们以不屈不挠的斗争打击了教权主义,这才伸张了人的良心和思想的权利;就宗教本身而论,正因为揭露了教权主义和不宽容的荒谬及其血腥历史,人们才可能在没有宗教法庭阴影笼罩、没有火刑威胁的情况下去信仰基督从而对基督的精神获得更深理解和领悟. 伏尔泰这些批判家当时大多都注目于基督教的腐化状态,全力去攻击这状态,而并没有试图去理解和保存埋藏在这腐化状态下的精神.对此,人们尽可以去指责他们的偏激和对基督教不分青红皂白的敌视.然而,当基督教还靠着宗教法庭来统一信仰时,它对于置身于其中的勇于思索者是血淋淋的现实;而对于经常都在目睹宗教法庭张牙舞爪的凶态、随时都在嗅到它散发出血腥味的斗士来说,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一方面并且要倾全力去加以摧毁,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今天,经过了猛烈冲击才洗刷掉血腥和暗迹的基督教已经回到或者说是找到适合于它自己的位置,真正成为一个灵魂的家园,它的教会也真正充当起世界和平的使者. 但是如果没有伏尔泰和他的百科全书派战友们给基督教那么一次重创和震动,它能否完全依靠自省而回到这个它真正应该占据的位置,这很值得怀疑.
-- 192
81伏尔泰:理性人格
二、他通过法国革命留下了什么
引起革命的基本思想是由少数几个有头脑的人创立的……这些快活而满不在乎的人们玩弄了一场危险的社会评论的焰火,火花终于从与这幢楼房一样古老破损的地板缝隙中落下. 不幸的是火花落到了堆放陈年杂乱垃圾的地下室中……火焰迅速蔓延,大火终于将整座大楼焚毁.——房 龙
除宗教问题以外,另一个关系到对伏尔泰和整个启蒙思想评价的问题是法国革命的爆发,最基本的原因当然是前面已多次谈到过法国社会状况. 但从思想角度看,说法国革命是启蒙运动的结果也并无不当,尽管启蒙思想家们并不希望一场革命,而只是希望通过教育的普及、理性的运作使社会渐进地改革.伏尔泰一贯以残忍、粗野和狂热为耻,一贯向往的是一个文雅的社会. 他更不愿意看到革命. 他认为革命必然会伴随着过激行动,会使社会陷入无政府和骚乱状态. 在他心目中,这是比旧制度更可怕的灾难. 然而持君主立宪的温和政治主张的伏尔泰却是对法国革命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 这是因为他对旧制度和教会的揭露既唤起了普遍的鄙视和愤怒,又使大众清楚而深刻地了解到自己的境遇;而他作为自由主义思想家和理性主义者,他的自由原则和以个人理性去怀疑、审视既有事物的态度又构成了对权威原则的破坏,这
-- 193
他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981
些都成了引起法国革命的重要因素. 另一个对法国革命影响巨大的思想家是卢梭. 卢梭对平民政治的热情和平等的理想扣动了大众的心弦,从社会底层唤起一种改变自身境况的激情.这样,人们对旧制度的愤怒和蔑视与改变自身境况的激情结合在一起,如果再加上意欲通过全民运动去迅速改变现状的行动者,一场大规模社会革命的爆发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当革命到来时,伏尔泰的自由原则和卢梭的平等原则都写在了法国革命旗帜上;伏尔泰的君主立宪理想和卢梭的民主理想则由革命中的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这几乎对立的双方分别试图加以实施. 哲学家们的思想的确成为了革命者的言行依据.这关系就如作为革命家的米拉波说的:“他们发出了光,我将发起运动.”
不过,再美好的思想一旦产生并传播开后就有了不受思想家本人控制的生命和命运;再谨慎的革命活动家一旦发起了一场全民运动,同样会出现不受发起者们操纵的力量,种种出乎意料的行动,甚至与这场运动要争取和确立的目标相悖的东西也会出现. 不想看到革命的启蒙学者们的思想被米拉波们用于了发动革命;想借助于全民革命去实现自由、平等、宽容、博爱的革命家们也惊愕地发现;他们打倒了旧的暴政却又有新的暴政假自由与平等之名在行动,无论它叫做平民暴政还是叫做多数暴政;在他们调动起来的全民激情中裹挟进一股不负责任的乱民情绪,这股情绪倾向于无情的报复、暴烈的破坏而丝毫不事建设. 这种情绪和力量的躁动与一些革命家那种自视正确、不容异见的气质碰撞、交织在一
-- 194
091伏尔泰:理性人格
起,大开杀戒也就在所难免. 先是把旧制度的代表和信众全部划为人民公敌,大批屠杀贵族和教士;接着就是革命家们自己被彼此的不宽容,被不满足的平民送上断头台……
这场革命的大地震震垮了旧世界已经腐坏了的部分,也损坏了许多健康有益的东西,还无情地吞噬了许多有罪者和无辜者的生命. 好在,这场革命一开始就作为目标要争取的东西没有在大震荡中被毁掉,这就是体现在《人权与公民宣言》中的那些目标和原则.1789年8月由国民议会通过了《人权与公民宣言》。
它包含了十八世纪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如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百科全书派的自然权利理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伏尔泰的个人自由必须受到保护,使之免受警察的专横和司法机关的错判的思想以及卢梭的人民公意和国民主权的理论. 所有这些来自十八世纪启蒙学者的思想都“曾力求突出和规定对于人类最为基本因而又最为普遍适用的原则”。
③法国革命中出现过可怕的混乱和暴行,但是又以这部宣言向全世界宣告了“人人生而自由,权利平等”的原则,传播了新时代的福音.它不仅经受住了法国革命的震荡和以后的复辟与反复辟斗争而成为法国宪法的基本的原则,而且成为人类自由权利的基本宪章.如果要问伏尔泰和其他启蒙学者的思想通过法国革命给予人类的究竟是什么,那么应该说正是由这部人权宣言所体现的一切,而不是伴随着革命曾一度出现的那种摧毁一切的无政府状态和残酷性.
-- 195
他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191
三、并非结论
他为人类作了多少事啊!
——别林斯基
伏尔泰的活动太复杂了,人生轨迹太丰富了. 但是在这复杂丰富的活动和人生轨迹中清晰可辨的是伏尔泰对不公正的憎恨,对一切罪恶的谴责,无论这罪恶是腐败还是战争,是宗教暴政还是世俗政权的虐狂. 但在伏尔泰漫长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他与其他启蒙学者一道呕心沥血地确立一些普遍价值,不屈不挠地为维护公理而斗争.这种对普遍价值和公理的信念,现今在一些把无价值、无信仰标榜为现代性的人眼中已是被嘲笑的对象. 然而人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不仅要靠食物、空气维持生命,而且更要靠信念生活,靠拥有某种价值而生活. 在涉及人和社会的问题上,任何“无价值”或者“价值中立”的标榜都是虚伪的. 因为这种标榜本身就是对人类基本价值和原则的冷淡表明了一种价值倾向性,而且这类标榜还往往掩盖着对某种不便公开言明的目标的追逐. 当这种标榜成为一种时髦时,它起着扰乱和消融基本的价值界限的作用,制造出一种新的愚昧;使人们的是非善恶感变得迟钝.而这些就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着、蔓延着,准备着人的生存陷阱和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回过头去了解像伏尔泰这样的先哲,了解和感受他那个时代的精神状态,重温经由他们的探寻和奋斗而确立起来的普遍价值,
-- 196
291伏尔泰:理性人格
可以疗治现在人们常患的价值失落症、良心麻痹症以及由此导致的其他各种病症.例如,整个十八世纪对理性的信仰激发出一股巨大的精神能量,它使一切都受到分析、讨论、质询. 比起我们自己近几十年来要么精神沉寂,要么走马灯似地从一个潮流扑向另一个潮流,十八世纪的精神激发状态是一个更符合人的物种尺度的状态,而后一种状态则多少显出某种人性退化之虞.因为,精神沉寂意味着人的理性受到压制或是被人弃而不用,而不断趋附时潮则是在表面的忙碌热闹下遮盖着精神上的惊人贫瘠和庸懒,它们都是精神贫弱的不同表现.两相对照,18世纪的精神状态很可以震颤一下某些当代人麻痹了的神经.至于伏尔泰他们倡扬和实践的世界主义,实际上是公民意识在国家、民族、人类关系上的体现. 今天,它不仅是抗衡不断引发战争的民族主义情绪的重要原则和精神素质,而且由于它具有使人心胸博大、眼界开阔的特性因而能使爱国主义这一人的宝贵精神素质免于走入迷途,尤其是在下面这种情况下它的这一作用更具现实意义:时下,在一些人身上,爱国主义被扭曲成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者表现为一种装腔作势的自大狂;与这种病态并存的是,又有一部分人拼命去表现和炫耀种种可称之为殖民地心态的卑下作派,倾心于模仿另一种文化的皮相,而且模仿的往往是在另一种文化中也被视为垃圾的东西……
伏尔泰一生作了很多事情. 由于他的活动和著述,他成了给十八世纪带来荣誉的特殊人物. 而他提供给人类的一切在他去世两个多世纪后并未过时,他自己也因此而当之无愧
-- 197
他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391
一直享有崇高荣誉. 在他生前死后,进步人类由衷地献给他无数赞辞. 拜伦在长诗《查尔德. 哈罗德》中赞伏尔泰用语言的巨大力量“时而战胜愚蠢”
,时而“威胁王位”
;卡莱尔说,“他的一生都是在反对谬误和不公平,解救卡拉们,揭穿占据高位的伪君子的假面具中度过的. ……尽管他是以一种古怪的方式,但他毕竟像一个战士那样进行了战斗.”
④巴尔扎克把伏尔泰列入那种在历史上不多见的因其思想而力量无边的人之中,这些人不像帝王的统治根深蒂固的习惯所具有的抵抗力,他甚至天真到去禀告国王,普通教育可以在十年内改变人民以往一切偏见.但不论包括伏尔泰在内的启蒙思想家们对理性的信仰有多么天真,这种信仰释放出一股巨大的理性力量,它使一切既有的东西都受到了怀疑、分析和讨论. 只是他们把理性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 这使他们还在确立对理性的信仰之时便已经在他们的努力中隐伏着一种理性的僭妄,试图用理性去认识一切、评判一切、解决一切. 人们在生活中面对复杂的世界和问题,理性须臾不可缺. 然而又有许多事情纯粹依靠理性去解决或处理是不够的. 当伏尔泰只靠理性去向帕斯卡的思想挑战时就经常显得捉襟见肘;甚至在文学欣赏上,排斥一切神秘的纯粹理性也会造成障碍和局限,使伏尔泰不能理解塔索和弥尔顿这样的诗人. 这个问题也是后世众多批评的一个焦点. 在19世纪,拉法格就曾刻薄地说:“18世纪的狄德罗、伏尔泰、卢梭、达朗贝尔和孔狄亚克之流,使这个资产阶级过多地用了思想,以至它不得不企望休息”。
⑤不过,问题显然不在于拉法格说的是“过多”运用了思想(或理
-- 198
491伏尔泰:理性人格
性)
,而在于他们还未能对这种新信仰以必要的限制.如果说伏尔泰他们过分倚重理性导致了被19世纪末以来批评人们所批评的理性的僭妄;那么,同样无可怀疑的是,去批评理性的僭妄,去发现理性力量的限度的,也首先是像伏尔泰等人一样调动了理性的全部力量去不断探究的人,而肯定不会是把理性弃置一旁只凭感悟力的人,无论这样的人有多高天赋、多敏锐的感受性;更不会是懒于思索、精神庸怠的人.事实上,18世纪对理性的信仰,成果是极其丰硕的. 这尤其体现在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凭借理性确立的新原则上. 这些新原则包括思想、信仰和表达的自由,宽容原则,尊重公理、世界主义、和平与反战等原则. 它们一方面为人们以理性的和平道路来消除社会灾难、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基本的精神构架,表明了理性精神既不是嗜血的也不是反叛的,而是在实践上既反对不负责任的乱民情绪,又有别于不深思熟虑的激进主张. 另一方面,伏尔泰和他的同道们对这些原则的坚信以及他们为实现这些原则而进行的不懈斗争,又有力地证明了伏尔泰他们的怀疑并不纯然是否定性的,更不是一无所信,毋宁说,他们的怀疑正是为了真实地相信,合理的怀疑是坚实的信仰的另一面;或者也可以说,理性精神本来就同时包含怀疑和信仰.当伏尔泰们试图以理性去洞察一切事物,破解一切谜底时,他们是走过头了,也由此暴露了理性能力的有限. 但他们在以理性探索来确立这些原则时,却表现出了理性精神的谦卑和谨慎、也表现了理性能力在其适用范围内是极其卓越
-- 199
他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591
的.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主要是由伏尔泰对这些原则所作的阐释中进一步看到.
四、思想、信仰和表达的自由
他们认为……人人都不应当是门外汉……人们的常识有权表示自己的赞同,自己的判断了.……把能思维的人当门外汉对待,是最残酷的. 那些人用自己的天才、热情、聪明、勇敢英勇地争取到了这种从事主观认识、洞察、信服的伟大人权.——黑格尔
在“自由”辞条中,伏尔泰坚决主张自由就是“做你愿意做的事”
,而不是表现在诸如你可以“自由地向左或向右吐痰,向左或向右侧着睡觉,溜达四个圈儿或五个圈儿”之类琐屑场合. 他认为只能用于这类场合的权利对于人没有什么用处. 其实如果以为这就算享有了不过一朝一代,而是影响绵延几个世纪.⑥在巴黎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时,雨果则发表了震惊世界舆论的著名演说:“他在一百年前与世长辞,但他曾造福人类因而永垂不朽.”
“伏尔泰独自一人,向社会上一切邪恶的联合力量宣战,向这茫茫的恐怖世界宣战,并与之搏斗. 他的武器……是那轻若微风重如霹雳的——一支笔.”
“他用这武器进行战斗,用这武器赢得胜利.”一如雨果所说,人类至今也需要向这位睿智的老人请教.作为一个斗士,伏尔泰还享有一种特殊荣誉:对于一切
-- 200
691伏尔泰:理性人格
试图遮蔽理性,愚弄人民的机构或一切反人类的暴君来说,死去的伏尔泰同他生前一样可怕.1785年,在伏尔泰去世七年后,并不慷慨的教会赠巨款给路易十六的政府,交换条件是取得国王颁布禁止出版伏尔泰全集的命令. 由于十八世纪是伏尔泰和他的百科全书派朋友们的世纪,这个世纪就成了梵蒂冈教廷书目委员会最紧张最忙碌、发布禁书目录版次最多的世纪;而伏尔泰的名字从十八世纪开始,一直出现在禁书目录上,而且属于作品全部遭禁的作者之一,直到1948年版即最后一版禁书目录. 了解一下是哪些作家与伏尔泰一道遭禁是很有助于我们了解伏尔泰的荣誉的. 与他一道作品全部遭禁的有:布鲁诺、笛卡儿、斯宾诺莎、狄德罗、达朗贝尔、霍尔巴赫、卢梭、休谟、拉封丁、让. 梅叶、巴尔扎克、乔治. 桑;部分遭禁的有:雨果、康德、海涅、爱尔维修、蒙田、密支凯维支、孟德斯鸠、斯汤达、福楼拜、洛克、帕斯卡……好一份卓越人物的名单!书目委员会的搜索员好一副捕猎卓越人物的特异眼力!
关于禁止这批作家作品的原因,宗教裁判员梅里. 德利. 巴利如是说:“文学和科学价值并不能使违反信仰和崇高风俗习惯的书籍具有传播的权力;谬误的罗网越精巧,恶越是具有诱人的吸引力,镇压谬误就应当越严厉.”
⑦伏尔泰在这一方面获得的最高特殊荣誉是:二战时期德军占领法国期间,伏尔泰的全部作品列入了纳粹要没收和禁止的名单上,伏尔泰的雕像则被德军拉倒并熔化掉. 因为,希特勒及其爪牙有足够的智力判断出伏尔泰揭露、攻击暴政的每一个字都对他们构成威胁.正因为希特勒这样的灾星不会绝迹,伏尔泰的价值就始
-- 201
他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791
终不会减弱.
注释:① 《海涅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07—208页.②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卷,第22—223页.③ 参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6卷,第756页:“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辞条.④ 卡莱尔:《英雄与英雄崇拜》,上海三联书店,第21页.⑤《巴尔扎克论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页.⑥ 转引自董进泉著《宗教裁判所》,浙江人民出版社,第353页.
首页 上一页 共6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