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 la pensée spatiale dans l ’apraxie(《空间思维在运用不能症中的作用》), Revue
Neurologique, 1928.
LHERMITTE et TRELLES(莱密特和特雷尔)——Sur l ’apraxie pure constructive , les troubles
de la Pensée spatiale et de la somatognosie dans l ’apraxie(《论单纯性结构性运用不能症,
运用不能症的空间思维障碍和身体辨识障碍》), Encéphale, 1933.
LHERMITTE(莱密特)——L’Image de notre corps(《我们的身体的形象》), Paris, Nouvelle
Revue Critique ,1939.
LIEPMANN(李普曼)—— Ueber Sngen des Handelns bei Gehirnkrankan(《论脑疾患者
的行为障碍》), Berlin, 1905.
LINKE(林克)—— Pmenologie und Experiment in der Frage der Bewegungsauffassung
(《现象学和运动理解问题的实验》), Jahrbuch für Philosophie und menologische
Forschung ,II.
MARCEL(马塞尔)——Etre et Avoir(《存在与有》), Paris, Aubier, 1935.
MAYER-GROSS et STEIN (梅叶—格罗斯和斯坦因)——Ueber einige Aerungen der
Sgkeit im Meskalinrausch(《论在仙人球毒碱麻醉下感觉活动的一些变化》), Ztshr.
f. d. ges. Neurologie und Psychiatrie,1926 .
MENNINGER-LERCHENTHAL (门宁格—莱辛塔尔)——Das Truggebilde der eigenen
Gestalt(《自我形象的错觉》), Berlin, Karger, 1934.
MERLEAU-PONTY(梅洛—庞蒂)——La structure du Comportement(《行为的结构》),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 1943.
MINKOWSKI(明考斯基)——Les notions de distance vécue et d ’ampleur de la vie et leur
application en psychopathologie (《主观距离和生活广度概念及其在心理病理学中的应
用》), Journal de Psychologie , 1930.
——Le problème des hallucinations et le problème de l ’espace (《幻觉的问题和空间的问题》)
Evolution psychiatrique, 1932.
——Le temps vécu(《主观时间》),Paris, d ’Artrey, 1933.
NOVOTNY (诺沃特尼)——Das Problem des Menschen Cézanne im Vnis zu seiner
Kunst (《塞尚与其艺术关系中人的问题》), Zeitschr. f. Aesthetik und allegmeine
Kunstwissenschaft, n° 26, 1932.
PALIARD ( 帕里亚尔) — — L’illusion de Sinnsteden et le Problème de l’implication
perceptive (《感觉替代的错觉和知觉蕴涵的问题》), Revue philosophique, 1930.
PARAIN (帕兰)——Recherches sur la nature et les fonctions du langage(《语言的本质和功
能研究》), Paris , Gallimard,1942.
PETERS(彼得)—— Zur Entwicklung der Farbenwahrnehmung(《论颜色知觉的发展》) ,
Fortschriftte der Psychologie, 1915.
PIAGET(皮亚杰)—— La représentation du monde chez l ’enfant(《儿童的世界表象》), Paris ,
Alcan, 1926.
——La causalité physique chez l ’enfant(《儿童的物理因果关系》), Paris, Alcan, 1927.
PICK (皮克)——Sngen der Orientierung am eigenen K.rper(《身体本身定位障碍》),
Psychologische Forschung, 1922.
POLITZER(波利泽)—— Critique des fondements de la psychologie(《心理学基础的批判》) ,
Paris , Rieder, 1929.
260
PRADINES(普拉丁)—— Philosophie de la sensation(《感觉的哲学》) , I , Les Belles-Lettres ,
1928.
QUERCY(盖尔西)—— Etudes sur l ’hallucination (《幻觉研究》), II, la Critique , Paris, Alcan,
1930.
RUBIN ( 鲁宾) — — Die Nichtexistenz der Aufmerksamkeit (《注意的不存在》) ,
Psychologische Forschung,1925.
SARTRE(萨特)—— L’imagination(《想象》), Paris , Alcan, 1936.
——Esquisse d’une théorie de l ’émotion(《情绪理论纲要》), Paris, Hermann,1939.
——L ’imaginaire (《想象的事物》), Paris , Gallimard, 1940.
——L ’Etre et Néant(《存在与虚无》), Paris , Gallimard, 1943.
SCHAPP(沙普)—— B zur Pmenologie der Wahrnehmung(《论知觉的现象学》),
Inaugural Dissertation , G.ttingen, Kaestner, 1910, et Erlangen, 1925.
SCHELER(舍勒尔)—— Die Wissensformen und die Gesellschaft(《知识的形式和社会》) ,
Leipzig , der Neue Geist,1926.
——Der Formalismus in der Ethik und die materiale Werthethik(《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和物质
价值伦理学》), Jahrbuch , f, Philo. und ph.n. Forschung, I-II,Halle ,Niemeyer,1927.
——Die Idole der Selbsterkenntnis(《自我认识的偶像》), in Vom Umstutz der Werte, II, Leipzig,
der Neue Geist,1919.
——Idealismus-Realismus(《唯心—实在论》), Philosophischer Anzeiger , 1927.
——Nature et formes de la sympathie(《同情的性质和形式》), Paris, Payot, 1928.
SCHILDER(席尔德)——Das K.rperschema (《身体图式》), Berlin , Springer , 1923.
SCHRODER(施罗德)——Das Halluzinieren(《幻觉》), Zeitschrift. f.d. gesamt. Neurologie und
Psychiatrie,1926.
VON SENDEN(冯·塞顿)——Raum- und Gestaltauffassung bei operierten Blindgeborenen, vor
und nach der Operation(《手术前后先天性盲人对空间和形状的看法》), Leipzig,Barth,
1932.
STTIG(西蒂希)——Ueber Apraxie, eine klinische Studie(《论运用不能症,一个临床研究》) ,
Berlin, Karger, 1931.
SPECHT ( 斯佩希) — — Zur Pmenologie und Morphologie der pathologischen
Wchungen (《论病理性错觉的现象学和形态学》) , Ztschr, für
Pathopsychologie, 1912-1913.
STECKEL(斯特克尔)—— La Femme frigide(《患性欲冷淡症的妇女》, Paris , Gallimard,1937.
STEIN Edith(E. 斯坦因)——B zur philosophische Begründung der Psychologie und
der Geisteswissenschaften(《论心理学和人文科学的哲学基础》), I, Psychische Kausalit.t,
Jahrbuch. f. Philo. u. ph.n. Forschung V.
STEIN J.(J. 斯坦因)——Ueber die Verung der Sinnesleistungen und die Entstehung von
Trugwahrnehmungen (《论感觉能力的变化和错觉的产生》) , in Pathologie der
Wahrnehmung(收入《感觉病理学》), Handbuch der Geisteskrankheiten hgg von O. Bumke ,
Bd I, Allgemeiner Teil I, Berlin , Springer, 1928.
STRATTON(斯特拉顿)——Some preliminary experiments on vision without inversion of the
retinal image(《关于视网膜映象不颠倒的视觉的一些初步研究》), psychological
Review ,1896.
——Vision without inversion of the retinal image(《视网膜映象不颠倒的视觉》), ibid, 1897.
261
——The spatial harmony of touch and sight(《触觉和视觉的空间协调》), Mind, 1899.
STRAUS E.(施特劳斯)——Vom Sinn der Sinne (《论感官感觉》),Berlin , Springer, 1935.
WERNER(韦尔纳)——Grundfragen der Ipsychologie(《强度心理学的基础问题》) ,
Ztschr. f. Psychologie, Ergzbd, 10 ,1922.
——Ueber die Ang von Tongestalten (《论声音形象的形成》), Ztschr. f. Psychologie,
1926.
——Untersuchungen über Empfindung und Empfinden(《感觉和感知研究》), I, et II : Die Rolle
der Sprachempfindung im Prozess der Gestaltung ausdrüig erlebter W.rter, ibid,
1930.
WERNER et ZIETZ(韦尔纳和齐茨)——Die dynamische Struktur der Bewegung(《运动的动
力结构》), ibid, 1927.
WERTHEIMER(韦特海默)——Experimentelle Studien über das Sehen von Bewegung(《运
动视觉的实验研究》), Ztschr. f. Ps. 1912.
——Ueber das Denken der Ner et die Schluszprozesse im produktiven Denken(《论原始
民族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推理过程》) , in Drei Abhandlungen zur Gestalttheorie,
Erlangen (见《关于格式塔理论的三篇论文》), 1925.
VAN WOERKOM(凡·沃尔康姆)——Sur la notion de l ’espace(《论空间概念》) (le sens
géométrique), Revue Neurologique, 1910.
WOLFF W.(沃尔夫)——Selbstbeurteilung und Fremdeurteilung in wissentlichen und
unwissentlichen Versuch(《在自己知道的和自己不知道的实验中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
价》), Psychologische Forschung , 1932.
YOUNG P.-T (扬)——Auditory localization with acoustical transposition of the ears(《双耳
声音换位时的听觉定位》),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 1928.
ZUCKER(楚克)——Experimentelles über Schungen (《感官错觉的实验》), Archiv.
f. Psychiatrie und Nervenkrankheiten, 1928.
262
主要译名对照
acosmique 先验的(在否定客观现实的意义上)
acte 行为,活动
apparence 显现
champ 场
cogitatio(nes) 我思活动
cogitatum 我思对象
cogito 我思
concrétion 具体化
conscience thétique 自发意识
conscience non thétique 非自发意识
constance 恒常性
constituant 有构成能力的
constitution 构成
corps 身体
engagement 介入,卷入
donné 直接材料(在被加工之前直接呈现给意识的材料)
en soi 自在
être 存在(物体或生命)
évidence 明证
existence 存在,生存
expérience 体验
finitude 有限性
flux 流动
image 映象,形象,表象
impression 印象
idée 观念,概念
identité 同一性
intention 意向
intentionnalité 意向性
intersensoriel 感觉间的
intersubjectivité 主体间性
irréfléchi 非反省
horizon 界域
objectivité 客观性
objet 物体,客体,对象
parole 言语,话语
pour autrui 他为
pour soi 自为
présence 呈现,在场
protension (时间的)延伸
263
projet 计划
réflexion 反省
rétention (时间的)保持
sensible 感性事物
signe 符号
situation 情境,处境
subjectivité 主体性
sujet 主体;被试(心理学实验的对象)
temporalisation 时间化
temporalité 时间性
thémalisation 主题化
transcendance 超验性
transcendantal 先验的
unité 统一性
264
译后记
梅洛—庞蒂(1908—1961)是法国现象学的主要代表。他于1926 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
学校,1930 年成为中学哲学教师,1949 年起在巴黎大学教授儿童心理学,1952 年任法兰西
学院哲学教授。他曾与让—保尔·萨特一起编辑《现代》杂志。其代表作是《知觉现象学》
(1945)和《行为的结构》(1942),此外,还有《意义与无意义》(1948),《辩证法的冒险》
(1955),《符号》(1960),等等。
现象学是在本世纪兴起的且影响很大的一个哲学运动。现象学作为哲学的一种方法,主
张对直接体验到的现象进行描述,而不是解释其因果关系。这种直接认识事物,采用悬置
(epoché)的方法,即把一切经验、知识或先入之见放入圆括号搁置勿论的哲学思想可归结
为胡塞尔的格言:“重返事物本身”。所以,作为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把现象学叫做“描
述心理学”。现象学研究作为各类经验的现象的本质(eidos),也叫做“本质心理学”。现象
学基本的研究方法是还原: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直觉在现象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直觉是认
识活动的开始,是其它认识活动的基础。但是,直觉是不能被论证的(这可能是胡塞尔的著
作比较晦涩的一个原因),所以胡塞尔为了建立他的体系,造出了有别于柏拉图和康德哲学
中的许多概念,诸如本质,先验,还原,现象等等。然而,这些概念本身是十分含糊的,胡
塞尔在他的著作中没有明确地对它们加以界定,甚至说法也前后不一。
梅洛—庞蒂从知觉现象着手,采用胡塞尔的描述的方法,而不是解释的方法,说明人是
如何认识实在事物的。他认为知觉是认识的起点,阐明我们在对世界的知觉中的非反省。我
们在认识客体的时候,重要的是体验,而不是我们掌握的知识和科学。用知识和科学来认识
世界的方法,梅洛—庞蒂称之为“客观思维”。客观思维不能在直觉认识方面有所作为。例
如,一位对视觉规律了如指掌的心理学家,在认识实在事物方面,并不比毫无心理学知识的
人更加准确。科学知识的概括只不过是以后的事情。他对哲学研究的看法是:“哲学的第一
活动应该是重返在客观世界之内的主观世界,因为只有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才能理解客观世
界的权利和界限;使物体恢复其具体的外貌,使机体恢复其固有的对待世界的方式……”(原
书69 页)。
梅洛—庞蒂发展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比胡塞尔更清晰地阐明了现象学的论点,被誉
为胡塞尔的最好解释者。
然而,梅洛—庞蒂的哲学是多元的。他受到海德格尔的影响,他的现象学以存在主义为
基础,在强调主观体验的同时,他试图克服存在和意识,自在和自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
立。梅洛—庞蒂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的启示,但他拒绝用经济观点解释历史,力图超
越必然和自由,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对立。
下面就本书的翻译作一些说明。
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在于尽可能地接近原文这个极限,但极限是到不了的,因为在两
种符号系统之间没有单义的对应关系。原著经过译者的转换之后,已经被加工过了。比如说
法语的“pensée”,最简单的办法是把它译成“思”,但如果碰到“penser la pensée”,恐怕要
译成“思思”了(本译本把它译成“思考思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译者把“pensée”译
成汉语名词中占优势的由两个字组成的词,或者作为过程的“思维”,或者作为结果的“思
想”。因此,同一个法语词汇“pensée”译成中文只能在意思有所不同的“思维”和“思想”
之间进行选择,这种选择权在译者,或根据译者的理解。
翻译和其它人类活动一样,也是一项继往开来的事业。在翻译中,遇到笛卡尔,康德等
265
著作的引文,先查阅已有的中译本,然后在其基础上重译。在现象学术语选取上,参考了李
幼蒸先生所译的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由于现象学术语的中文译名不尽
统一,为了便于读者参照原文,译者在末尾附一个“主要译名对照”。
根据Hachtte 法语词典,译者把“conscience thétique”和“conscience non thétique”译
成“自发意识”和“非自发意识”,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自发意识相对于反省意识。萨特
的《存在与虚无》中译本(三联书店)译者把它们直译为“正题的意识”和“非正题的意识”。
译者把精神分析术语“contenu manifeste”和“contenu latent”直译为“明显内容”和“潜
在内容”,因为在上下文出现“内容”字样的情况下,这种译法可能更好些。这一对术语已
由高觉敷先生很“雅”地译为“显意”和“隐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中译本,
商务印书馆)。
“présence”是一个难译的词,具有“呈现”,“在场”和“存在”的意思,在本译本中,
译为“呈现”。确实,有时译为“存在”也是合情合理的。但这样一来,本已显得不够用的
中文“存在”一词又有了第三层意思,容易产生混淆,因为法语的“être”和“existence” 要
用“存在”这个词来译。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译本(三联书店)译者造了“绽出”来翻译“extase”,本
译本采用这种译法。
“pour autrui”应该译为“为他人”,但既然“pour soi”可以译为“自为”,本译本就把
“pour autrui”试译为“他为”,以显示这两个术语的对称。
《知觉现象学》原书脚注所引用的书名和引文,有的直接以德文或英文给出,译者已把
它们译出,但不说明译自何种语言,具体文种可参见原书作为参考文献附在后面的“引用著
作”,译者已将“引用著作”中的书名译出。正文中的德文,拉丁文和希腊文以原文形式列
出,译文附在后面的括号里。原书中以大写形式出现的词语,以及译者认为有必要列出原文
的词语,在后面用括号列出。在括号里的德文词语是原书就有的。为便于阅读,译者加了一
些为数不多的脚注,附以“——译者”字样,以便与原注区分开来。译者原则上无意添加脚
注。
《知觉现象学》有一个英译本(Humanities Press , New York & kegan Paul, London,
1962),由于条件和时间的限制,译者已无可能参照英译本。但是,反过来说,本译本是一
个不受英译本影响的中译本。
本译本难免有不足之处,希望读者不吝赐教。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