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皇太极

_7 (现代)
“要臣荡平努患,一马一卒不能少。”熊廷弼语气果决,毫无商量余地。
万历便有些不喜,但用人之际,又无更合适人选,也就只好勉强应承:“朕便都满足你,愿你早奏凯歌。”
“臣定当尽忠报国,不负皇恩。”熊廷弼得到万历帝的最大支持,踌躇满志地赴任去了。
对于开原城的地理位置之重要,努尔哈赤也早就看在心中。马探报知守城明军近来已是松懈下来,他便在1619年6月,亲带数万大军突然奔袭开原城。守城总兵马林在杨镐下狱后,惶惶不可终日,担心不知何时厄运降临。哪有心思考虑战守之策,收拾好金银细软,准备一有风吹草动便溜之大吉。副将于化龙接到兵部密令,要他监视马林的一举一动,若有异常,即刻飞骑报信。这样,各怀心腹事的主将副将,焉有不败之理。
这天正午,马林正与夫人共同饮酒,亲信飞步来报,后金大军杀来,距城不过十里了。马林说声再探,将亲信支走,放下杯箸告诉夫人,立即携带打点好的财物火速逃离。马林跨上马,夫人坐上车,在大门前正待起身,副将于化龙刚好来到身边。
“马大人,这是唱的哪出戏呀?”于化龙暗含讽刺之意。
马林有些尴尬,张口结舌好一阵,才想起遮掩之词:“于将军,拙荆老母身染沉疴,需回原籍探望。身为夫君,我理当送她一程。”“大人的话自然在理,只是眼下军情紧急,努匪犯境,离城不远。当此之际,主将怕是不宜轻离吧?”
“竟有这等事?该不是人们误传谣言吧?”马林急欲将副将支走,以便脱身,“于将军且差细作去探虚实,本官送拙荆一程即归。”说时,即打马欲行。
于化龙迎住去路:“大人,这只恐不妥。敌兵临境已是千真万确何需再探?大敌当前,形势危急,还是安排迎战之策吧!”
第三部分 熊廷弼经辽第43节 熊廷弼经辽(1)
高粱还不到一人高,玉米稀稀零零像秃头上少许的几根毛发,谷子趴在地上直不起腰身,杂草在田垄间抢地盘似的疯长,田鼠从脚下不时大摇大摆走过,有的干脆无视人马声喧,自顾悬起上身,合拢双爪膜拜着太阳。八月的田野,本该是色彩斑斓丰收在望,可如今却是满目荒凉。这就是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夏季,大明兵部侍郎熊廷弼踏上辽东他的新任辖区时看到的景象。
骄阳当顶,黄土官道在青纱帐中蜿蜒。没有一丝儿风,上千人的车马队伍都无精打采。骑乘在高头战马上的熊廷弼,也被炎炎烈日与如蒸的大地,灼烤得有些昏昏然。前面是个村庄,他向跟随在身后的旗牌官吩咐一声:“晓谕全队,进村歇息片刻再行赶路。”
此处距离熊廷弼的任所辽阳尚有百里之遥,这处较大的村庄集云堡,约有八百户人家四千口人。进入堡门,明显感觉到分外冷清。以往熙熙攘攘的街市,而今行人寥寥。只有几个蓬头垢面的乞丐,在街头倘佯流连。见到熊廷弼的官仪,也都是表情木然,既不惊惧,亦不回避。旗牌官想为主人找一处宽敞洁净的院落休息,可是走了半条街竟是家家人去屋空。好不容易遇见两个行人,旗牌官问话也不回答,背包携伞行色匆匆。
熊廷弼见状亲身上前:“二位,这偌大村镇,缘何冷冷清清,莫非发生了什么变故不成?”
其中的老年人很是不耐烦:“闪开,谁有闲心听你絮叨,我还要赶路呢!”
“大胆!”旗牌官训斥说,“区区草民竟敢对熊大人如此无礼,分明是不想活了。”
“熊大人!”青年人是个手艺人,说时满腹怨气,“什么狗屁大人,全都是害民大草包!”
旗牌官听他当面羞辱上司,伸手扯住他的衣领:“睁大你的狗眼看看,这是当今万岁钦派总管辽东军事的兵部侍郎熊大人,你竟然这般放肆!还不快跪下叩头认罪。”手艺人一使劲挣开,七个不服八个不忿地数落起来:“兵部侍郎是个什么官,想必是很大了,今天就是皇帝老子来,我也是这样。你们这些人就知道冲老百姓耍威风,有本事把努尔哈赤打败呀!”
旗牌官气得拔出腰刀:“待我打发你上路。”
熊廷弼阻止旗牌官:“不要难为,让他说下去。”
手艺人显然是极度伤心:“朝廷,让我们交粮纳税,养兵奉官,理当保护百姓过安生日子。可你们,女真人兵马还没到,你们就望风而逃,丢下百姓不顾。我们手无寸铁,只能任凭后金军屠掠,女人不能保全贞节,男人不能保护妻女,金银牛羊都被抢走,百姓哪里还有活路,我们不跑又能怎样!你们这些为官为将的,还有脸跟我们装横!”
不等熊廷弼开口,他身后一人早已按捺不住火气,抢着发话了:“这刁民也忒不知天高地厚了!王将军来呀,将他拿下!”说话者可非等闲之辈,他乃兵部主事刘国缙,是朝廷派来参赞军机的,实际就是监督和钳制熊廷弼的。
王将军名唤王捷,是刘国缙从京城带来的亲信,在军中充任裨将之职。主子有令,他当然不敢怠慢,上前就将手艺人捆绑起来。手艺人不服,被王捷上下一顿拳脚,打了个乌眼青,而且口鼻淌血。
熊廷弼喝叫一声:“住手!”
王捷看看刘国缙,不见主子反对,便对那手艺人照打不误。
熊廷弼的副将李怀信看不下去了,一则他不满王捷竟然无视熊大人的命令,二则他觉得不该对百姓如此,上前扯住王捷,连拉带推将王捷弄开:“王将军,熊大人有命令,你该不是耳聋吧?”
王捷又将目光投向刘国缙:“我是刘大人部下,只听刘大人的。”
“你,好大胆子,竟然藐视熊大人!”李怀信也注视起熊廷弼,但熊大人似乎并不在意。
刘国缙脸上毫无表情,也未置可否。
熊廷弼跳下马,亲自为手艺人解开绳索,并深深一躬:“老乡,让你受了委屈,熊某为你赔礼了。”
气傲的手艺人几乎被打懵了,有些不知如何是好。
那年长者是手艺人的师傅,见熊廷弼如此,感到难以置信:“你真的是京城来的兵部大员?”
旗牌官接答:“这还有假,这就是万岁钦点经略辽东军事奉有上方宝剑的熊廷弼大人。”
老者拉手艺人赶紧跪下:“熊大人,小徒年轻气盛,适才多有冒犯,请大人重重责罚。”
“老人家快快请起。”熊廷弼将他师徒搀扶起来,“不知者不怪罪,何况你们所说不差,句句在理啊。”
“大人,你是这样认为?”老者以为听错了。
“老人家,努匪洗劫,地方官不能保境安民,百姓流离失所,心生怨忿口出怨言,亦在情理之中,本官不会怪罪你师徒二人。”
“熊大人,你真是清官哪!”老者又要屈膝。
熊廷弼伸手扶住:“老人家,当今万岁是圣明之君,决心荡平努匪之患,本官定当不负圣望。”
“大人,能将努尔哈赤打败?”
“只要将士用命,百姓相助,我堂堂大明泱泱汉室,剿灭区区女真还不是易如反掌。”
老人频频点头:“大人说得是,他努尔哈赤满打满算有多少人,我大明拥有四海九州百姓千千万万,一人啐上一口,也能将努匪淹死,怎么就会打不过他们呢?这下好了,有大人领军,百姓们就有指望了。”
“请老人家转告众乡亲,只管安心经商务农,不要再背井离乡逃离了。”
刘国缙在一旁嗤之以鼻,认为一个堂堂朝廷大员与这芸芸百姓说这些话无异对牛弹琴。
但是,熊廷弼经略辽东的消息,由百姓一传十,十传百,还是迅速地传遍了辽东。人们对大明王朝又寄托了新的希望,开始安定下来,外逃的人明显减少了。
熊廷弼进驻辽阳后,征调的各路兵马陆续来到。当时,后金不时派出小股部队到沈阳一带骚扰,显然是将沈阳视为下一个夺取的目标。
熊廷弼为确保沈阳万无一失,召来刘国缙商议说:“刘大人,沈阳安危关乎整个辽东,也直接关乎你我的声誉。据传总兵李如桢整日酗酒赌牌玩女人,全不以城防为重,需去那里检查校正。我在辽阳不得分身,还请刘大人辛苦一遭,务必整顿好沈阳的防务。”
刘国缙一向是作威作福之人,便有意推辞:“这等小事,何需我亲自出马,便派一员属将前往即可。”
“刘大人,那李总兵权倾一方,部将去怕是难以服之,只有刘大人方可将其震慑。”
刘国缙不好再拒绝,又一想正好借此机会结交地方官将,收拢亲信,而且少不了收取好处,归来时自是车载囊流,也就应承下来:“既是熊大人分派,在下就遵命而行。”
回到住处,王捷闻讯赶来相见。刘国缙高兴地说:“你来得正好,收拾打点一下,明日随我巡视沈阳军务。”
王捷眨眨眼睛问:“大人当真应承了?”
“岂能有假。”
“大人,万万使不得呀!”
“这却为何?”
“会有性命之忧啊!”
刘国缙收敛起笑容:“开什么玩笑?”
“大人有所不知,沈阳附近经常有后金精锐马军出没,而且是努酋军内最为能征惯战的皇太极统率。大人难保不与皇太极遭遇,我们哪里是皇太极对手,只会身家性命不保哇!”
刘国缙一听,一时间竟呆住了,他对皇太极亦早有耳闻。虽说他爱财,但更惜命:“这,这便如何是好?”
“大人辞了这个差事也就是了。”
“我已当面应允,怎好再去反悔?”刘国缙不住叹气,“怪我考虑不周,如今是骑虎难下了。”
“这有何难,小人略施一计,管叫大人免却这趟险差。”
“你计将安出?”
“大人只称突患急病便了。”
“这倒也是个办法。”
“明日一早末将即去禀告熊廷弼,大人躺在床上蒙被大睡即可,就是皇帝老子,他也奈何不了病人。”
刘国缙言带赞赏:“想不到你还有些心计。只要忠心待我,日后少不了你的好处。”
次日一早,熊廷弼闻报,来到刘国缙住处,见刘国缙在床上身蒙大被,关切地问:“刘大人昨日还好好的,为何说病即病呢?”
刘国缙故意装得哼哼唧唧地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嘛,全身疼痛,头晕眼花,站都站不稳哪,沈阳是去不成了。”
王捷在一旁帮腔:“熊大人另派他人吧。”
熊廷弼对王捷已有疑心,感觉到是王捷从中搞了名堂:“王将军既如此说,就请你往沈阳走一趟吧。”
王捷万万没想到熊廷弼使出这着杀手锏,他哪肯冒这个风险:“熊大人,末将人微言轻,李如桢总兵那里,我不好使啊!”
“你是奉命巡视,他焉敢不尊。”
“使不得,无论如何使不得。”王捷连连打躬作揖,“熊大人谅情,千万另选高官前往。”
“违抗军令,可是杀头之罪。”
王捷是铁了心不去:“熊大人爱兵如子,对末将也是体恤有加,决不会那样不讲情面。”
刘国缙也说话了:“熊大人,王捷确实不适合,大人若不急,待下官病体稍好再领命。如急,还是另派一人相宜。”
熊廷弼不想同刘国缙搞僵:“好吧,为万岁效力,不敢稍有怠慢,我就改派阎鸣泰将军巡视沈阳。”
当熊廷弼向阎鸣泰分派差事后,这位还算正派的副将也现出胆怯之意:“大人,皇太极铁骑在沈阳城外出没无常,末将怕不是他的对手。”
熊廷弼不能不气:“你们身为朝廷大将,缘何个个畏敌如虎,尚未交手焉知不能大败敌军?”阎鸣泰情知不去要受惩治,便提出条件:“后金军骁勇不可轻视,请大人与末将一万马军同行。”
“什么,一万!”熊廷弼真的动怒了,“我这辽阳城总共不过一万人马,难道要留下一座空城吗?”
“那至少也要五千马军,末将方敢前往。”
熊廷弼想,若部下全如刘国缙、王捷、阎鸣泰之流,自己还能经略辽东吗?他决心不再让步:“给你一千马军,刻日出发,不得有误,若再说三道四,军法不容。”
阎鸣泰无奈,带了一千马军往沈阳去了。
因为阎鸣泰走时即信心不足,所以熊廷弼对此一直放心不下,不免深感兵力不足,想想阎鸣泰请求或许有些道理,若是大军在握,多派些人马总是好些。熊廷弼离京时,万历许诺的十八万精兵,迟迟不能按数如期到达,这使熊廷弼甚为焦虑,因为这将直接影响他的整个战略部署。这日他正在府中书写奏折,请求万历皇帝督促兵部尽快调兵。
第三部分 熊廷弼经辽第44节 熊廷弼经辽(2)
旗牌官匆匆来报:“大人,阎鸣泰将军转回,在户外候令。”
熊廷弼就有些生疑,这样快即归,莫非在沈阳碰了李如桢的钉子,当即传话:“让他进见。”
阎鸣泰进得厅来即伏跪在地号啕大哭。
熊廷弼甚为不满:“堂堂大将,如女人一般,成何体统!”
阎鸣泰还是哭泣不休。
熊廷弼重重一跺脚:“住口吧,快将军情禀明。”
阎鸣泰收住哭声:“大人当初不听末将之言,而今果然不出我之所料,末将的一千人马,在距沈阳十里的虎皮驿,遭皇太极后金军伏击,全军覆没啊,只末将一人得以生还。”
“你,你,你还有脸回来见我!”
“大人,皇太极两万之众,并非末将无能,便大人亲去,一千人马也不是对手呀。”
熊廷弼本欲责罚,想想阎鸣泰所说亦不无道理,便生气地一挥手:“你且下去,听候发落。”
刘国缙刚好来到,见阎鸣泰的狼狈相,暗暗庆幸自己未曾前往。他心中幸灾乐祸,口中劝道:“大人不必烦恼,只怪我军兵力不足,待兵马齐备之后,定要努尔哈赤知道厉害。”
熊廷弼不由得叹气:“兵部调兵,缘何就这般拖拉!”
“大人不曾在兵部长久为官,怎知内中难处,下官看万岁答应的十八万兵马,怕是一年两载也难以到齐。”刘国缙借机抛出自己拨打许久的一个算盘,“依下官之见,莫如就地招兵。”
“就地?从百姓中募军?”
“正是,用辽人保辽,可保将士用命,他们保卫自己的家乡,定会拼死作战。”刘国缙进一步说,“其实这类似屯垦,堪称是一举数得。”
“兵员焉能保证?”
“饥民遍地,多为青壮之人,招募五万人不在话下。”
熊廷弼对刘国缙的提议有些拿不准,但眼下兵力奇缺,便含糊应承下来:“好吧,刘大人且试一试。”
“那所需军饷就向府库支取了。”
熊廷弼想了想有所保留:“且先支取一万人的兵饷,如若应募跃,再视人数增拨。”
刘国缙转转眼珠:“遵命。”
于是,刘国缙全力投入募军之中,亲信王捷成为他的助手。辽东各地明朝控制区的大街小巷,到处张贴了招兵告示。大批流离失所的饥民、乞丐,抱着混碗饭吃的态度,纷纷报名入伍。刘国缙将每人二两白银的军饷,减为一两,足足克扣去一半。各级官员纷纷效仿,层层剥皮,到新兵手上的钱已是所剩无几。由于只是为捞钱,身体检查干脆形同虚设,很多满身癞疮的讨饭人,也成了新兵的一员。至于年过六旬的老者,十五六岁的少年,疾病缠身的病秧子,也都进了新兵营。王捷为中饱私囊,还指使人大造假花名册吃空饷,十人一伍的建制,往往仅有六七人。总之,刘国缙这招募辽人新军的创举,可说是一塌糊涂。
金风渐起,雁阵排空,田野不知不觉间肃杀枯黄。继而朔风凛冽,冰雪铺地,辽东的节令进入了寒冬。熊廷弼检查沈阳防务的想法一直未能实现,此事始终萦绕在心头,派不出合适的人选,他决定亲自走一遭。为了一旦遭遇后金军时不致出现意外,他决定带五千马军同行。刘国缙招募的两万新兵也有数月之久了,应该训练得可以上阵了,熊廷弼便去了新兵营,意欲从中挑选两千兵马,也让这些新兵历练一下。
熊廷弼要带新兵的消息传来,新兵营里立时引发了骚动。这些人原本就是抱着混饭吃的心理投军的,如今获悉要与皇太极作战,纷纷逃走开溜。王捷陪刘国缙在城里吃花酒,待他天明归来时,原本就不足一万七千人的队伍,仅存七千余人了。
王捷赶紧将刘国缙找来:“大人,这该如何是好?”
“慌什么!”刘国缙见王捷惊慌失措的样子,自己虽说心中忐忑,但竭力显出临危不乱的大将风度,“逃跑又不是我们赶走的,你怕者何来?”
“熊大人发火该怎样应对?”
“到时有我为你做主就是。”
话未落音,熊廷弼业已进门。显然他已知晓新兵逃走之事,双眉拧成疙瘩,脸色阴沉难看:“王将军,集合你的两万新兵让本帅过目。”
王捷费了好大周折,将新兵连哄带劝弄到校场上,点点人数还不到五千人了,而且一个个东倒西歪,全没个站相。
“王将军,这就是你花费国家大量军饷,训练出的两万新兵?”熊廷弼发怒了,“说,你从中贪污了多少银两?”
“大人,末将怎敢。”王捷打定主意不承认。
刘国缙又来打圆场:“熊大人,原指望招辽人保辽东,谁料他们这样贪生怕死,此事全怪下官考虑不周。不过事已至此,我们以后不再招募辽人就是。”
熊廷弼亦无可奈何,因为他知道刘国缙是兵部信得过的人,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熊廷弼另点了五千马军上路,并带了刘国缙、王捷同行。他二人大概是感到有愧,没敢拒绝,便随军出发了。
说来也怪,熊廷弼的大队人马做好了与皇太极交战的准备,皇太极的后金军却没有出现。到了虎皮驿,离沈阳城还有十里,熊廷弼灵机一动,命副将李怀信、旗牌官与自己换上商人服装,先行一步入城。同时吩咐刘国缙,大军暂在虎皮驿驻扎,两刻钟后方许入城。
沈阳总兵李如桢,是前辽东总兵李成梁堂侄,也就是李如柏之弟。因为这层关系,自恃家族对大明王朝有功,所以李如桢在沈阳作威作福。熊廷弼经略辽东进驻辽阳后,他一直没去晋见述职,对熊廷弼发来的公函,他也置之不理,照旧我行我素。这不,熊廷弼带兵来沈阳巡视的消息业已传来,他也知晓就在这一两日内熊廷弼就将到达,但他依然在总兵大衙宴饮不休。
李如桢已有七分醉意,副将刘迂节劝道:“大人,今日这酒喝了足有一个时辰了,也该休息了。大人是否准备一下,熊大帅说不定就要到达。”
“他来不来,能把我怎么样?”李如桢反倒要在下属面前显示自己的权威,“这酒不但还要喝,再将九岁红与我找来唱上一曲。”
九岁红是九岁登台一曲唱红,如今正值二八芳龄,出落得容貌端庄,身段袅娜,满沈阳城的达官贵人无不争相讨好,以求一睹红颜,大有趋之若鹜之势。当然,沈阳的最高军事首脑相邀,她是不敢怠慢的。乘轿急速赶来,稍作妆扮,即调丝弦,启朱唇,开檀口。端的是清音婉转,声遏行云:
雪染红梅,
慵卧香闺。
凭它朔风吹,
牙床佳人且睡。
瑞脑熏罗帏,
玉体拥锦被,
鬓云掩香腮,
懒起画蛾眉。
架上鹦鹉休滴泪,
负心郎君心已灰。
且自顾敞开心扉,
任狂蜂浪蝶频追。
叹春光一去不归,
便颠鸾倒凤如醉。
只要是欢娱常随,
羡什么皇后贵妃。
这貌似风雅实则低俗的唱词,显然很合李如桢的胃口,喜得他前仰后合:“好,很好,甚合吾意,看赏!”
下人送上锦绫彩缎,黄金白银,九岁红叩谢收受。
李如桢以手相招:“来,过来,陪总兵吃几杯。”
九岁红看看满堂文官武将,现出几分羞怯:“李大将军,这,只怕不妥。”
“怕什么,这沈阳城天老大我老二,谁敢说个不字?”李如桢有些急切地,“快来!”
九岁红其实是卖关子吊胃口,好说歹说不肯顺顺当当过去,惹得李如桢性起,离座像老鹰抓小鸡一般将她抱起来蹾到了自己身边。
第三部分 熊廷弼经辽第45节 熊廷弼经辽(3)
熊廷弼三人到了总兵府向内就闯,门军横枪挡住去路:“大胆,这是总兵府,你们不要命了!”
熊廷弼早就获悉李如桢对富商格外垂青,今日就是要验证一下:“怎么,大将军不要我们的孝顺了?”
“你是来给大将军送礼的?”“正是。”
门军见熊廷弼身后的随从捧着一个描金小木箱,十分的精致,想必是盛满了珠宝,他哪敢将送上门的财神赶走,嘻皮笑脸地说:“这个,小的总要通禀一下啊,要不大将军会怪罪的。”
熊廷弼明白了门军的意思,向旗牌官努努嘴。旗牌官会意,掏出一锭白银递上:“喝杯茶吧。”
门军喜笑颜开地揣起来:“多谢了,各位,大将军正在厅堂里宴饮,只管去那里便是。”
熊廷弼等进入大厅,一眼望见李如桢抱着九岁红正在调笑。九岁红的下贱,李如桢的肉麻,以及在场官员的无耻,都令熊廷弼忍无可忍,他怒喝一声:“我大明国的文臣武将同僚们,你们可知世间尚有‘羞耻’二字!”
可是,由于众人全都沉浸在忘乎所以的狂热气氛中,竟无人注意熊廷弼的到来,也未理会熊廷弼的发怒,依旧是笑闹不止。
李如桢等人麻木到这种程度,熊廷弼更是怒气不息:“你们都给我住口吧,这还像个样子吗!”
这次九岁红听到了看见了,她欲从李如桢怀中挣脱出来:“大将军,快放手,有人来了。”
李如桢打量一眼见是几个商人,将九岁红抱得愈紧,并且照旧在九岁红身上又掐又摸:“关他们屁事。”
九岁红被抓摸得咯咯咯笑个不停。
这贱气十足的笑声,令熊廷弼浑身直起鸡皮疙瘩,他狠狠一跺脚,用尽全力喊一声:“别笑了!”
这一下在场者全都听到了,人们在惊愕的同时,全都停止了说话与动作,一时间整个厅堂鸦雀无声。
李如桢用白眼珠看看熊廷弼:“你管得倒挺宽呢,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是干什么吃的!”
“大胆!”李怀信斥责说,“知道是谁在你面前吗?竟敢如此无礼!”
“不就是来我这地盘经商的买卖人吗,快将厚礼呈上,滚出厅堂,让你有利可图。若再胡言乱语,非将尔押入大牢!”
“李将军,兵部侍郎熊大人到,还不速速跪迎。”李怀信为熊廷弼亮明了身份。
“什么!熊大人,”李如桢先是一惊,继而仰脸大笑起来,“熊大人会是他这种德性?你别逗了,想要少交贡礼也犯不上拉大旗做虎皮呀!”
“李如桢,你真是发昏了,难道熊大人这是微服私访你还看不出?”李怀信再次厉声告知。
刘迂节一旁看出了苗头,附在李如桢耳边提醒:“大将军,有道是来者不善,谁敢平白无故冒充熊大人哪!”
李如桢细一琢磨,觉得此言有理。他不由推开九岁红,说话声音低了几度:“你说是熊大人,有何为证?”
旗牌官打开那描金木箱,亮出一方金印:“御赐印信在此,众官员还不跪迎,更待何时?”
李如桢看得真切,金印千真万确,原以为那木箱中是贡奉的珠宝,想不到熊廷弼搞了这么一手。他与在座的文武官员呼拉拉一片跪倒:“恭迎熊大人。”
熊廷弼居中落座,心中怒气未消,也未让众人起身,劈头便训:“李如桢,你知罪吗?”
李如桢心说这下算是完了,但他不肯乖乖就范:“启禀大帅,末将不知身犯何罪?”
“你身为总兵,不思防务,终日酗酒狎妓,勒索商贾,使得军备废弛,还敢侈谈无罪?”
“熊大人莫信传言。”
“今日之事,乃我亲眼得见,你还想抵赖吗?”
“这,这不过是下官偶尔为之。”李如桢仍是竭力狡辩,“大人切莫拿这一回当百回。”
“李如桢,若非我化装来访,你更会铁嘴钢牙否认了。”熊廷弼对他这种死不认账的做法愈发反感,“沈阳关乎辽东安危,像你这样只知享乐的总兵,怎堪托付重任?”
李如桢听出话音于他不利,急切地抢过话来:“熊大人,末将不服,说我不行,沈阳城不是被我治理得固若金汤?饮酒听唱对于一位大将来说皆是小事,行与不行要战场上见。”
熊廷弼未及对李如桢做出处置,刘国缙与王捷已是神色惊慌地闯来。熊廷弼疑虑地问:“为何如此慌张?”
“大人,我们与后金军在虎皮驿遭遇,因大人有令要我等随后入城,故而我们未与交战即退入城内。”
“后金军兵力多寡?”
“俱是马军,至少有万骑。”
“何人统率?”
“皇太极。”
在场诸人无不现出惊慌神色,大有谈虎色变之意。
熊廷弼看着李如桢:“李总兵适才言道行不行战场上见,刚好后金匪众侵入沈阳城下,你即刻带兵出战,若打败皇太极,非但不究你的罪行,还会重重地记功犒赏。”
李如桢哪有同皇太极对阵的胆量,立刻推搪说:“小小皇太极,何需我堂堂总兵出战,正所谓杀鸡焉用宰牛刀,只我部将出城却敌足矣。”
“李将军分明是惧怕皇太极。”熊廷弼直言揭短。
李如桢是打定主意不出战:“大人此言差矣,我是沈阳总兵,这里的战守事宜我有权做主。”
熊廷弼不无讽刺道:“本帅倒要看看你如何做主。”
李如桢当场吩咐:“刘迂节、王文鼎二位将军。”
刘、王二人软绵绵地答应一声:“末将在。”
“你二人统领五千马军出战,务必痛歼后金匪军。”
王文鼎当时腿就软了:“大将军,末将家有古稀老母,无人膝前尽孝,万望另派能征惯战之将。”
刘迂节也不愿上战场:“大将军,末将平日里对您忠心耿耿,这种差事怎能点到末将头上。”
熊廷弼不由得连声冷笑。
李如桢感到大丢面子,厉声再次下令:“这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是看重和信任你二人,别人想要这立功机会还得不到呢。休再谦让,立刻出战!”
刘迂节、王文鼎勉强领兵出城,熊廷弼和李如桢等到城楼上观战。但见明军距离后金军还有一里路之遥,也就是说刚刚见到敌人影子,就鼓噪着掉头往回逃跑。刘迂节、王文鼎二人乘马,更是跑在士卒的前面,抢先通过吊桥逃回城中。身后的兵将,无不丢盔弃甲,可称是溃不成军。所幸皇太极因无父汗率军攻城的军令,而是引军退走了。熊廷弼真不敢想象,如果他不带兵来此,就这样的兵将,能否守得住沈阳城。
这一阵的亲见亲历,使熊廷弼已是忍无可忍。他不待转回总兵府,就在城楼上将刘迂节、王文鼎上了绑绳,也不再多说,将手一挥:“斩!”
李如桢不相信这是真的:“大人,该不是说笑话吓唬一下他们两人吧?”
“军中岂有戏言。”熊廷弼也不看他一眼,再次下令,“杀!”
旗牌官就要将刘、王二人推走,二人连呼:“熊大人饶命啊!”“李总兵大将军,救命啊!”
刘迂节本是李如桢亲信,再说真要杀了二将,李如桢觉得自己就算栽了,以后这总兵就没法当了。他上前拦住旗牌官:“你且住,这是沈阳城,是我的地盘,随便杀我的部下,没那么容易!”
旗牌官可是不买他的账:“李总兵,别忘了你是受熊大人节制的总兵。”
“我不管是谁,就是皇帝老子来,这里也是我为大。”李如桢背对熊廷弼,话是说给熊廷弼听,他似要抗衡到底。
熊廷弼已不屑于同他争辩,只一句话,就将李如桢吓了个胆裂魂飞。
第三部分 熊廷弼经辽第46节 轻取沈阳府(1)
城楼的碧瓦朱檐,在明丽的阳光下闪耀着炫目的色彩,几只麻雀在瓦楞上跳来跳去觅食,唧唧啾啾叫个不停。嘈杂喧闹的城市突然间沉寂下来,如果不是有那几只麻雀,这整个世界都如同死掉了。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熊廷弼的手上,他双手虔诚而又恭敬地捧着一柄绿鲨鱼皮鞘赤金吞口镶有珍珠宝石的上方宝剑。它是权力的象征,它犹如皇帝亲临,它说明持有者可以先斩后奏有诛杀大臣的权力。难怪熊廷弼一说“请出上方宝剑”,那不可一世的李如桢立时就双腿发软瘫在了地上。
蝼蚁尚且贪生,为人谁不惜命,李如桢情知不妙,忙不迭地叩头求情:“熊大人,末将有负圣恩,万望法外容情,许我戴罪立功。若再有冒犯大人之处,任凭随意发落。”
熊廷弼决心要整顿吏治,杀一儆百,他对李如桢的哀告根本不予理睬,郑重下达命令:“斩!”
在李如桢的嘶嚎声中,旗牌官将他推到了一旁。旋即,托盘上摆着李如桢的人头送来呈验。自然,刘迂节、王文鼎也难逃一死。一名声威赫赫权倾一方的总兵,转瞬间就身首异处,做了刀下之鬼。在场者无不全身战栗,领教了熊廷弼的决心与魄力。
只有刘国缙依然显得很轻松,而且他不忘安插亲信谋求私利:“熊大人,李如桢业已伏诛,他乃罪有应得。沈阳城关乎整个辽东安危,不可一时无主。下官看来王捷足以当此重任,就请熊大人册封他为总兵。下官可保兵部赞同,万岁自然也会恩准。”
熊廷弼着实不再客气了:“刘大人,一方总兵,身系全城安危非同儿戏。你的属下王捷,在你身边充当清客幕僚或许尚可,这总兵岂是他当的!”
“那么大人之意属谁?”
熊廷弼未再与之纠缠,而是吩咐一声:“李怀信将军听令。”
“末将在。”
“命你即刻接任沈阳总兵。”
“末将遵令。”
刘国缙被当众抢白,心中很是不忿,便也撕破脸皮:“熊大人,你这可有安插亲信之嫌哪!”
熊廷弼冷笑几声:“万岁许我先斩后奏,总兵以下随我升调,这是本官的分内职责。”
刘国缙也报以冷笑:“可你莫忘,我是奉命监军,对你的行为有权随时奏报兵部与万岁。”
“我一心为国,忠心事君,又何惧言官们搬弄是非。”熊廷弼根本不买账。
刘国缙自我解嘲地说:“好,好,熊大人光明磊落,刘某人钦佩。”内心里咬牙切齿:“熊廷弼,咱们走着瞧。”
自此,熊廷弼在辽东方打开了局面。一批贪官腐将被罢黜撤换,部队核实了人数,更换了装备,强化了训练,面貌焕然一新,战斗力大为增强。各处城防加固维修,防御能力明显加强。他的“坚守进逼之策”收到了显著效果,近一年时间,努尔哈赤对明战事无任何进展,只在原地徘徊不动,未能取得一座城池,可以说是熊廷弼有效地遏止了努尔哈赤的进攻态势。
可是北京的万历皇帝却是不耐烦了,他年事已高,自知去日无多,急于要见到胜利成果。他对熊廷弼这种稳扎稳打的做法渐生不满,算计着国家一年花费了巨额军饷,却没有一次胜仗一点缴获一个战俘,更不要说他渴盼的生擒努尔哈赤献俘阙前的壮举。万历的心态被臣下看在眼里,刘国缙等便趁机将弹劾本章源源不断地送至万历的案头,他极尽造谣攻击之能事,甚至就连他所为招募辽人士兵逃亡大半的罪过都安在了熊廷弼身上,使得万历在熊廷弼受命前的许诺产生动摇。就在这种对熊廷弼极为不利的形势下,又发生了一场使熊廷弼丢官获罪的局部战争。
公元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5月,辽东大地春草青青,气候温暖日丽风和。皇太极不甘心被熊廷弼守势所阻,决心趁乍换春装将士精神抖擞的时节,去捅一下熊廷弼的马蜂窝。他将与范文程反复讨论深思熟虑的想法禀报努尔哈赤说:“父汗,熊廷弼坚守不战,致使年来我方未有斩获。依儿臣之见,不能由着他的战策,不能眼睁睁看着明军渐次强大,要设法寻机与之决战。”
“道理不错,但这是我方一厢情愿,只怕熊廷弼不会应战。”努尔哈赤何尝不想尽快取得进展。
皇太极说出他的想法:“我亲自带兵去攻打辽阳附近的蒲河,引诱熊廷弼出战。父汗则带五万精锐马军预先埋伏,只要熊廷弼出援蒲河,就将他包围全歼。”
“但愿熊廷弼能够上当。”努尔哈赤觉得除此之外也没有打破僵局的更好办法。
皇太极信心十足:“在他鼻子底下骚扰,我不信熊廷弼就能坐得住。”
努尔哈赤五万马军先行出发,在辽阳至蒲河途中,恰有一片柳树毛子便于隐蔽,五万人马隐身其中。皇太极的五千人马,遂向蒲河发起了攻击。因为目的是要调出熊廷弼,所以攻势并不猛烈,只是给蒲河两千守军以较大压力。守将姚宗武立刻派飞骑往辽阳城内求援。
熊廷弼与刘国缙共同接见了蒲河来使,详细询问军情:“后金军何人统率,共有多少兵力?”
“禀大人,是皇太极带领,马军五千。”
刘国缙一听眼中射出亮光:“好机会,我们出动两万马军,誓将匪股全歼,生擒皇太极就在今日。”
“皇太极区区五千人马,就敢孤军深入,他也过于胆大包天了。”熊廷弼有所怀疑。
“这不奇怪,”刘国缙自有看法,“皇太极近年来连战连捷,在我辽东腹地纵横驰骋从无敌手,难免骄狂。这也应了骄兵必败的古训,此番我们决不放过他。”熊廷弼还不放心,再问蒲河信使:“你们看得清楚,后金军可有后续人马?”“大人,只有皇太极一支敌军。”信使言道,“姚将军曾派出马探,前往几十里外哨探,也未再见后金一兵一卒。”
刘国缙急不可待地:“千载难逢的良机,若能生擒活捉皇太极,万岁定能龙颜大悦。”
熊廷弼犹豫:“以皇太极的精明,他会冒这样大的风险,到我眼皮子底下这辽阳城来刮旋风?总是让人难以相信。”
刘国缙显出不满来:“大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你若贪生怕死,我带两万人马出战,成功后功劳分你一半。”
“刘大人言之差矣,为国家大将谁不想建功立业,然既为统帅,便要对全军将士负责。一旦中敌奸计,岂不上有负万岁与朝廷,下愧对百姓。”熊廷弼越想越觉得其中有鬼,“敌情不明,万不可轻举妄动。”
刘国缙将桌案一拍:“熊大人,坐失战机你就是历史罪人,我要向万岁和兵部上表章奏明真相。”
“你要学乌鸦嚼舌随你的便,”熊廷弼自认为有理,“好不容易才算整训出几万精兵,我不能将一年的心血轻易付之东流。”
说话间,蒲河又接连派来三名告急求援者。
刘国缙再次威逼,而且称呼也变得颇为不客气了:“熊廷弼,你拥兵自重,坐视蒲河危在旦夕而不发救兵,难道你与努尔哈赤是一个鼻孔出气吗?”
“刘国缙,”熊廷弼也投桃报李直呼其名,“事情是明摆着的,以皇太极的实力,已完全可以拿下蒲河。而他则只攻不取,拉着架势等我援军,这难道不是有阴谋吗?”
“熊廷弼,你再不出兵就是通敌!”刘国缙发出了最后通牒。
然而熊廷弼已是下定决心不出兵,只是向蒲河方向派出了二十骑哨探,以了解和掌握战况。
在蒲河前沿指挥战斗的皇太极,迟迟不见辽阳援兵出城,便不断加强对蒲河的攻击力度,但攻破防线后并不突入城内。埋伏中的努尔哈赤终于沉不住气了,他亲自策马来到蒲河前线,对皇太极说:“看来熊廷弼是明了我军作战意图,宁失蒲河也不会出兵了。”
“父汗,再等等看如何?”
“不必了,立即拿下蒲河。”努尔哈赤发出口谕,“要尽可能全歼蒲河守军,给熊廷弼一个下马威。”
“父汗,儿臣以为熊廷弼死不出兵,我们倒可以做一篇文章。”皇太极说出他的计策。
努尔哈赤听后沉吟少许:“明朝皇帝就是那样昏庸?他的臣子也都那样愚蠢?你的计很容易识破呀。”
“父汗,越是简单明了的事情,越是容易让大明君臣上当。再说儿臣派往北京的细作业已探得消息,大明皇帝认为熊廷弼迄无进展,业已心生怨忌,不妨让儿臣试一试。”“好吧,”努尔哈赤点头了,“只是便宜了守将姚宗武,还让千余明军白拣了性命。”
皇太极立即率队向蒲河城中突击,转瞬城破,守将姚宗武及部下一千二百余人被俘。皇太极找到文房四宝,书写了一封信,然后将姚宗武带来。
姚宗武一见身材魁伟面容威严的皇太极,素常的敬畏更增几分,双腿也不由得抖动起来,全无大明战将的一丝骨气,身不由己跪倒在地:“贝勒爷,小人家中尚有七旬高堂,千万饶一条狗命啊!”
皇太极心中暗暗发笑,所谓大明,竟用这般贪生怕死之辈,焉有不败之理。他趋前两步,伸手相搀:“姚将军请起,不必行此大礼。”
姚宗武有些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也有些受宠若惊之感:“小人败军之将,贝勒爷如此厚爱实不敢当。”
“姚将军有所不知,我自小笃信佛祖,一心向善,常思积聚阴德。虽说两军阵前疆场之上杀人难免,但有时机必行善事。”皇太极一口气说下去,“请姚将军带本部人马返回辽阳。”
“当真?”
“岂有戏言。”
姚宗武还不相信有这等好事,疑惑地试探:“贝勒爷,那我可就走了?”
“当然可以。”
第三部分 熊廷弼经辽第47节 轻取沈阳府(2)
姚宗武整顿好手下败兵,一边走一边东张西望,惟恐后金军突然间杀出来将他们杀个片甲不留。已经走出城了,他才松了一口气。就在这时,皇太极飞马追出城来。
姚宗武心说完了,他勒住马,说话声音都发颤了:“贝勒爷莫非又反悔了不成?”
“姚将军你太小看我皇太极了,身为后金国堂堂贝勒王,哪有自食其言的道理。”皇太极递过一封信来,“今有一事相烦,请姚将军务必将此信亲手转交熊廷弼大人。”
姚宗武伸手来接:“贝勒爷吩咐,敢不效劳。”
皇太极并未立即交过:“还有一点,姚将军需保证不私拆偷看。”
姚宗武便有些心下生疑,有何背人之事,这等神秘怕人,口中自是痛快答应:“何消贝勒爷叮嘱,这个我自晓得。”
皇太极这才松手:“那就拜托了。”
姚宗武手掐着信回转辽阳城,路上见信封得格外严实,心中愈发疑窦丛生,他想了想将信贴胸收好。
蒲河失守,明朝折损七百余人。刘国缙将这一切全都归罪于熊廷弼,连夜书写弹劾熊廷弼的本章。正在秉烛疾书,姚宗武夤夜来访,讲述了被皇太极释放经过,并呈上了那封密信。
刘国缙一听格外重视,立即拆开信从头细看叨念出声:熊廷弼将军台鉴,贵我双方秘密协议年余,彼此相安无事。我方恪守承诺,不再向沈阳、辽阳推进,将军得以向万历帝有所交待。今我轻骑寡兵袭扰蒲河,实非余及汗王本意,是为塞人眼目耳。将军重诺未出重兵,谨致谢忱。余亦诚信,将所俘姚宗武并军卒千余悉数放还。愿贵我一如既往,信守协议,三年不变……刘国缙看罢,连连发出冷笑:“难怪熊廷弼死活不肯出兵,难怪他年余来寸功未立,还侈谈遏止了努匪攻势,却原来他早与努匪私通,暗中做了交易,今番我定要他丢官罢职人头落地。”
姚宗武也接言说:“家兄在京任吏科给事中,待末将附家信告之,要他配合大人上本,定将熊廷弼扳倒。”
“你我联手,何愁大事不成。”刘国缙将皇太极的密信附在了表章之后,一起上奏。
万历原本已对熊廷弼失去了耐心,刘国缙、姚宗武和言官联合起来非议,道他出关一年,漫无定画,荷戈之士,徒供挑氵睿,上方之剑,逞志作威,拥兵十万,不能斩将擒王,私下通敌,实为卖国。万历大怒,虽说通敌之款仅凭一纸书信难成定论,可一旦成真,岂不悔之晚矣。万历降旨,着熊廷弼缴还上方剑,递职回京,席藁待罪。
熊廷弼能说什么呢?只有领旨谢恩。高兴的不只是刘国缙之流,努尔哈赤与皇太极闻讯当日即开怀畅饮。努尔哈赤更是发出感叹:“看来打败大明王朝不能只靠我们后金自身,还得靠大明朝自己打败他自己呀。”
辽东百姓如闻晴天霹雳,在熊廷弼离开辽阳之日,万余人阻住马头不放行。然而百姓终归是左右不了皇帝的,壮志未酬的熊廷弼也只有徒叹英雄无用武之地。只是由于万历皇帝病重,才未及议罪,得以暂时活命。当年底,明神宗万历帝驾崩,光宗即位仅一个月便夭亡,随后便是熹宗荣登大宝。辽东乃军事要冲,不能长期无主,仓促之下遂委任“用兵非所长”的袁应泰为辽东经略。袁应泰一改熊廷弼严厉治边之道,大行宽厚之德。许多由熊廷弼费尽心血修建的防御设施,被袁应泰改为他用或干脆废弃,使得大明王朝在辽东的边防能力大幅下降。这不能不说是大明王朝为后金提供了一个进攻的良机,而努尔哈赤恰好及时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公元1261年(明天启元年)3月初,早春的脚步已踏青了苏克素护河两岸。万物抖落残冬的积雪,又都焕发了蓬勃的生机。皇太极意识到大战在即,在郊外飞马试射,他不愿让武艺荒疏,他明白要实现母亲辞世前的遗愿,必须要建树卓著的战功,而其保证与前提则是要有一身弓马娴熟的武艺。驰骋间不觉又来到了那片刚刚泛绿的柳林湾,那曾给他留下初恋温馨的农家小院,已是残破不堪断瓦颓墙。紧张的战事的确冲淡了许多他对范文娟的爱,然而这份爱是镌刻在心底,岁月永远不可能将它磨灭。他从范文程口中得知,范文娟在寺院潜心修道不与外界接触,奉劝皇太极不要搅乱妹妹的佛缘。皇太极明白在眼下父汗不可能答应纳范文娟为妃,自己且将这真挚的爱埋在心底,一待自己有朝一日主掌后金朝纲,那时再册封范文娟不迟。如今面对这留下几多甜蜜记忆的小院,皇太极感慨万千,无数思念与惆怅涌上心头,不觉默默吟诵起来:
物是人非又经年,
紫燕归来迷故园。
铭心刻骨曾苦恋,
誓海盟山总关连。
金戈铁马思相见,
青灯黄卷泪不干。
他日得遂平生愿,
霞披凤冠酬文娟。
“好诗,好诗!”有人在身后发出赞叹。
皇太极未回身便听出是范文程,扭头自嘲地说:“让先生见笑了。”
范文程倒是情真意诚:“贝勒爷对舍妹情深意笃,连在下都深受感动,舍妹纵然此生不能为贝勒爷侍奉枕席,也算不虚一世了。”
皇太极情意绵绵:“但愿能早日将文娟接出那苦寂的深山古刹。”
“那要看舍妹她的造化。”
皇太极收回思绪:“先生找到此处,怕是有什么急事吧?”
“贝勒爷,得到一个消息,大明辽东经略袁应泰,为加强兵力,并拉拢蒙古人,正在招募蒙古人入伍从军。”
“你一定是又有锦囊妙计了。”
“在下记得贝勒爷的亲随马古达似乎会讲蒙古话。”
“他虽为女真人,却自小在科尔沁蒙古部落长大,岂止会讲,而且能说得相当流利。”
“这就好,”范文程脸上露出笑容,“大事可成矣。”
“范先生又有何兴邦良策?”
“贝勒爷,可派马古达趁此机会混入明军之中。”范文程道明他深思熟虑的计谋,“新招的蒙古兵,全被送到沈阳城协防,而汗王下一个夺取目标就是沈阳,马古达说不定就会派上大用场。”
“范先生果然是深谋远虑呀!”皇太极自然渴望在沈阳之战中大有建树,这一来无疑是为他出人头地增加了砝码。
“贝勒爷,而今大明皇帝接连驾崩,新君还顾不上辽东,而袁应泰又疏于防守,正我后金发展良机。当上奏汗王,请求出兵攻取沈阳。”范文程又献一策,“四贝勒建不世之功,正其时也。”
“范先生真吾之子房也。”皇太极欣然接受,兵精粮足马肥人壮的皇太极,早已是两手发痒思战心切了。
二人议定,正要返回赫图阿拉城,扈尔汉飞马寻来,要他们速去勤政殿议事。原来努尔哈赤也有了出兵打算,待五大臣与四大贝勒到齐,努尔哈赤言道:“熊廷弼在辽东年余,我方未有进展,幸喜皇太极用计,熊廷弼被贬。眼下袁应泰无能,春暖花开之际,正用兵之时。本汗决意攻取沈阳,精锐军马尽数出动,发誓不再无功而返。”
皇太极与范文程相互交换一下眼色,与在座众人纷纷表示赞同。
努尔哈赤传令,立即准备好云梯、战车、板木、粮秣、船只,刻日出兵。
皇太极回府后,叫来马古达面授机宜,马古达领命而去。
三月十日,后金发倾国之兵,沿浑河水陆并进而下,直逼沈阳城。十二日,大军抵达沈阳城外数里。后金士气高涨,众将皆要求一鼓作气攻占沈阳。努尔哈赤此番颇为慎重,他道大军初战不可折失锐气,沈阳二总兵贺世雄与尤世功都以忠勇著称,不可轻敌,需先探虚实。
自后金在辽东崛起,大明王朝即将沈阳视为阻止努尔哈赤进攻的坚强堡垒。把沈阳、辽阳与广宁定为必保的城市,并严令新任贺、尤二总兵,人在城在,要与沈阳共存亡。贺世雄为确保沈阳万无一失,重新加宽、疏浚了护城河,并在河外加挖了三道堑壕,沟壕之间广掘陷阱,井底插上尖桩,井上以秫秸遮盖掩上浮土。可以说是层层防线,固若金汤。努尔哈赤为探虚实,派大将费英东带两千马军到城下挑战。贺世雄与尤世功二人在城头上观看,见后金军不多,贺世雄便说:“尤将军,待我领兵出城,挫挫努酋的锐气,为我军发个利市。”
尤世功反对:“我以为不可,努匪大军十万之众,少许兵力来攻定有阴谋,我们只全力守城便是。”
“区区两千人马便如此嚣张,不去应敌,岂不叫努匪耻笑。”贺世雄仍是意在出击。
城外,费英东及部下高声叫骂不绝:“贺世雄、尤世功,名为总兵实为缩头乌龟,不敢出战,算什么大将!”
贺世雄忍受不住:“努匪听着,看你贺爷爷出城收拾你们。”
尤世功急阻:“贺将军不可出战。”
“终不成你怕死我也怕死!”贺世雄上马就要点齐五千马军开关出战。
尤世功撂下脸来:“贺将军,你无权点兵!”
“怎么,你是总兵,难道我不是总兵?”
“经略袁大人要我们守城,未令我等出战。轻敌出战,万一招致城池有失,这罪责谁能担待得起?”
城外仍在叫骂连声:“贺世雄、尤世功,一对缩头乌龟,都躲到老娘们裤裆里去了!”
第三部分 熊廷弼经辽第48节 轻取沈阳府(3)
贺世雄英雄一世,哪受得了这个,他怒冲冲瞪着尤世功:“你不让我带兵出战,我带家丁出城和后金努匪决一雌雄!”
很快,贺世雄集合了一千多家丁,放下吊桥出城向费英东队列冲杀过去。费英东拍马迎战,大约十数回合,不敌贺世雄败下阵去。努尔哈赤的原意是要费英东诈败,而实际上费英东还真不是贺世雄的对手。费英东败出一里路远近,皇太极、代善等率军从四面合围上来。贺世雄一见要身陷重围,回马便走,代善横枪阻拦,被贺世雄画戟一挑,险些跌下马来。皇太极抡斧向前,也只是勉强接战了三五回合。幸喜是贺世雄突围心切,无心恋战,不然真是无人可敌。贺世雄损折了大约二三百人马,得以返回城中。
努尔哈赤获悉明将贺世雄如此英勇,觉得再诱敌出战,一者明将未必再上当,二者要胜贺世雄也要大费周折,莫不如干脆攻城。遂决定于三月十三日辰时,对沈阳城发起全面攻击。
皇太极回到自家大营,对范文程说:“先生,明日就将攻城,也不知马古达这张牌是否可用?”
“四贝勒放心,马古达的信鸽业已放归传来信息,他已在沈阳城蒙古人军中立足,我们按约定射三支火箭进城,马将军自会按时接应。”
“好吧,信号火箭由你去发射。”
“四贝勒明日只管向汗王要来东门的攻城权便大功告成,以免功劳落入他人囊中。”
次日天明,用过早饭,后金军披甲上阵,从四面同时对沈阳发起猛攻。皇太极指挥正白旗人马,个个踊跃争先。他们取土垫壕,在陷阱上架起木板,到城脚下树起云梯。明军的抵抗极其顽强,火炮连连发射,后来炮已过热,装上火药即喷。后金军死伤数百,但攻势毫不减弱。尤世功一见炮火难以奏效,后金军源源涌到城下,亲自带精兵出城,向城脚下的后金军发起反攻。皇太极发现自家人马纷纷伤亡倒地,便不避箭矢催马提斧冲上,与手下诸将一起,将尤世功团团围住。尤世功力敌后金四将,仍是不显畏惧。
城下和城上全都杀得难解难分,后金军的云梯不时被守城明军掀翻,爬上城头的后金军将,也在城头数倍明军的夹攻下非死即伤。双方处于胶着状态,后金的进攻一时难以得手。
突然,城头上发生了骚乱。原来是马古达用重金收买了几十个蒙古兵,他们在城头上发作起来。明军万没想到同伙会窝里反,措手不及,被杀死二十余人。攻城的后金军又趁机爬上一些,马古达已腾出手来,挥刀砍断了吊桥绳索,吊桥轰隆一声重重落下,后金军如开闸之水通过吊桥攻到城下。正勉力同四将交战的尤世功不觉走神,皇太极趁机一斧将他的坐下马砍倒,尤世功被摔落马下。哪容他再起身,四将刀斧齐下,可叹堂堂总兵,转眼尸骨零乱。城内,马古达已带人奔至城门洞,砍倒守城兵丁,轰隆隆打开了城门。皇太极金斧高举,率先冲入沈阳城。
防守南门的贺世雄,闻说东城已破,料知沈阳城已是难保,当机立断开城突围。攻城的后金军潮水般涌上来,贺世雄杀了一层又一层,也不能突出城门半步。贺世雄情知这里冲不出,不敢再恋战。拍马回头又向西门突去,意欲从西门杀出。进攻西门的后金军是由莽古尔泰统领,他与贺世雄方一交手即知不敌。手下众将齐上,仍不能遏止贺世雄的冲击。贺世雄急于脱身,已是杀红眼,凡是拦挡者,无不被他斩落马下。莽古尔泰已知无人可以抵御,遂命众人散开,而令弓箭手乱箭齐发。由于明军争相逃命,无人以盾牌保护主帅。这位有万夫不当神威的大将军,竟然身中十四箭惨死在西门里。
应该说沈阳的明军是较为英勇的,在南门、西门、东门已相继失守的情况下,在两位总兵皆已阵亡之后,北门的明军在副将带领下,仍在与后金军激战,且无一肯投降。
镇守辽阳的辽东经略袁应泰,在后金军出动后即已接到军情报告,因为沈阳得失关系重大,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声誉和军民的信心。为确保沈阳万无一失,他派总兵童仲揆为主帅,总兵陈策为副帅,率领川浙两省兵马一万人驰援沈阳。援军行至浑河岸边,探马来报说沈阳业已失陷。
副帅陈策闻报即欲班师:“沈阳既失,我军前行已属无益,理当还师辽阳再作定夺。”
童仲揆尚在犹豫:“探马所报万一有误,该如何向经略大人交待,袁大人要我军与沈阳守军对后金军形成夹击态势,且又曾言及,会有后续大军继至,誓将重创努匪。”
“童帅之言差矣,”陈策去意已决,“沈阳失落,守军定已被歼,我军已成孤军深入之势,若不尽快班师,必为后金军所困。彼众我寡,彼强我弱,我军不能再让后金吃掉。”
游击将军周敦吉表示反对:“陈副帅之言不妥,我辈奉命前来救沈,焉能未见敌面即行逃遁?”
参将张名世也有异议:“努尔哈赤亦人也,非三头六臂之神,我大明众将又怕他何来?”
秦邦屏、戚金等将领,也纷纷决心打败后金,可说是士气高涨,皆欲同努尔哈赤大军决战。
基于此,童仲揆不能不主战了:“众将有此勇气,何愁战而不胜?沈阳已失,往救已不现实。莫如以逸待劳。请周、秦二位将军领川兵三千,渡河以桥北为营,本帅自领浙军在桥南策应。待后金兵到,予以迎头痛击。”
周敦吉与秦邦屏领命,带兵渡河扎营。未及结好营盘,后金军在代善统率下已呐喊着杀到。明军只得放弃结营持兵器接战。周、秦二将,并参将吴文杰,守备雷安民皆上马身先士卒。周敦吉激励士气说:“努匪蛮夷之辈有何惧哉,我川兵向无败绩,今日且叫后金知道厉害,一定要打出我川人的威风!”
三千军将,齐声应答,犹如雷霆:“冲锋陷阵,一马当先,誓让努匪,尸横遍野!”
后金军是马步各五千人,在数量上居绝对优势。他们决意趁明军立足未稳猛攻,以期一战而胜。代善将手一挥,两千马军在前,恰似平地卷起风暴一般冲向明军阵地。按以往交战经验,明军面对这气势,自是不战先乱争相逃命,后金军只需在后追杀便是。可是此番明营岿然不动,也不移动迎战。当后金军冲杀到只有半箭地之际,明军万箭齐发,真如骤雨相仿。后金军登时人仰马翻,倒下二三百骑。代善仍想一鼓作气获胜,继续擂鼓催战,马军不顾死伤依旧驰骋向前。但明军的箭矢益发密集,后金马军转眼间又有几百人中箭倒下。代善从未遇到过明军这样顽强的抗击,见两千马军已损失近半,急忙下令鸣金。
明军获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士气大振斗志高涨。周敦吉抓紧时间重新组织队伍,准备迎击后金的第二次进攻。
代善总结了失利经验,改变了进攻战术。不以马军冲杀,而是将两百辆盾车为前导,稳步向前推进。一辆盾车就是一面流动的巨大盾牌,这一来明军的弓箭就失去了作用。约四千精兵在盾车后逐步接近了明军,周敦吉见状,下令自己的一千马军勇猛地杀出。在盾车间游动穿插,与后金步军展开搏杀。这一仗显然又是明军占了上风,步军不及马军快速灵活,不等后金马军增援上来,步军已是大半死伤。两战下来,后金军业已战死近三千人。
努尔哈赤闻报恼上心头,萨尔浒大战何等规模,后金将士几无死伤,这股明军是何方神圣,竟然如此难缠。他驱马亲至皇太极军中,要他这个一向不愿放上战场的爱子去扭转战局。
皇太极奉命带正白旗五千马军猛冲上去,果然是常胜之师,生力之军,其势如虹。明军经两战后已是疲惫,数量上又居劣势,周敦吉期待着桥南的浙军增援又空怀企盼。交战一刻钟后终于不支,纷纷死伤倒地。有的明军意欲过河逃往南岸,桥被后金军占据,涉水在河中尽为乱箭射杀。周敦吉、秦邦屏两员主将,及参将吴文杰、守备雷安民等尽皆壮烈战死。半个时辰内,三千川军全军覆没。
皇太极正欲乘胜追击,杀向桥南的浙军大营。努尔哈赤飞骑来至,要皇太极不得冒险轻进,因为有探马报说,又有大批明军来援,前锋已至距此不过五里路的白塔堡。为了弄清敌情,努尔哈赤命令小将雅松带两百精骑前往哨探。
辽东经略袁应泰深知沈阳得失事关全局,决心在此战中获胜以重振明军雄风及士气。为此,在派出川浙援军后,他又传令奉集堡总兵李秉诚,武靖营总兵朱万良,以及游击将军姜弼率三万大军跟进增援。若是这三万军马疾进,说不定就与川军周敦吉等会师大败后金军。可是李秉诚小心翼翼,不敢全速前进,致使战机贻误。当此危急时刻,李秉诚还是缓缓进军,未能立即与浙军会合,而是派出一千骑兵为前锋试探着前进。
雅松的两百后金骑兵,与明军一千马军迎头相遇。雅松见明军队伍齐整,兵力远远超过自己,先自胆怯,未敢接战,掉头即逃。明军见此,鸣放鸟枪弩箭在后紧追,雅松的人马损折半数始得逃归。
努尔哈赤一见雅松的狼狈相不由大怒,就要亲自领兵迎敌。皇太极赶紧拦住父汗,自己一马当先向追过来的明军杀去。两军相遇,但见斧光闪处,明军纷纷落马,方才还得意的明军,转眼间被杀得四散奔逃。皇太极杀得性起,策马飞驰,直追到白塔堡明军大营。由于他的马快,回头看,跟上来的不过四十余骑。他在高处张望,可见明军正在结营布阵。他想若等大队人马赶到,明军做好准备,势必要有较大损失。皇太极回身略一观望,身后的人马增至百骑左右。他将巨斧一挥,呐喊着向明营冲去。身后的将校见四贝勒如此英勇,哪还有人怕死,无不紧跟其后杀向明营。
李秉诚等立足未稳,没想到后金军会来冲营。未及放箭拦截,皇太极等已杀到近前。李秉诚举枪上去刚一交手,即被皇太极一斧劈来,手中枪如秫秸般脱手飞出。皇太极飞马再取朱万良,这位总兵哪敢接战,拨马便逃。姜弼更是不敢迎其锋,也避而远之。这样,皇太极百十骑,在三万明军大营中如入无人之境。正追杀间,代善与岳托率后续大军来到,投入冲杀,直追出四十余里。明军愈发溃不成军,死伤累累达三千余众。努尔哈赤继后来到,惟恐爱子有失,急派飞马传令收兵,将皇太极等召回。
皇太极顾不得喘息,即向父汗请战,要求趁明军援兵未与浙军会合,立即击溃桥南明军大营。努尔哈赤疼爱皇太极,知他连续作战过于辛苦,命岳托去打头阵。岂料浙军更胜川军,他们不用弓箭,每人一杆六尺长的竹竿枪,一把腰刀。远则用枪挑,近则使刀劈。而且他们俱身穿厚棉甲,端的是刀箭不入。岳托头阵即告失利,损折数百人。第二阵代善一万大军进攻,意在一举全胜。但浙军拼死抵抗,又将后金军杀伤一千余,代善再遭败绩。
皇太极吸取两次失利的教训,三打浙军大营时,不再以马军冲击,而是以战车为先导,横冲直撞突入明营。然后将浙军分割包围起来,使其各不能相顾。然浙军无一人投降,个个死战。此时如李秉诚的三万大军杀来增援,那么战局发展就难预料。可惜可叹的是三万明军援兵,再也不敢与后金军交战,只顾收拢残兵观望。这样不论浙军如何顽强抵抗,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后金军,终将这七千浙军全歼。但后金军竟未能生擒一名降卒,凡负伤的浙军无不自刎于战场。这是后金与明开战以来,明军从未有过的壮烈,使努尔哈赤亦万分感叹,
至此,大明与后金在沈阳的大战,以后金的全胜而告结束。那么,明朝在辽东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堡垒辽阳,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双方争夺的下一个目标。一场关系到大明王朝在辽东生死存亡的大战,已经奏响了序曲。
第三部分 熊廷弼经辽第49节 辽阳的陷落(1)
后金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明天启元年,三月十八日,沈阳城迎来了一个天青气朗的春日。微风和煦,阳光柔媚,街巷里人流如梭,店铺内生意兴隆,完全看不出五天前这里曾发生过一场血肉横飞的激战。从城市的安逸祥和上,可以感觉到沈阳城的汉人已经接受了后金女真人的占领。这大概是明朝统治的腐朽,已经使人民丧失了对旧政权的热情,也说明了对新生政权的期待。追求新奇,是人的本性所使然。
经过五天休整,努尔哈赤也仿佛年轻了十岁。他要乘胜前进,继续扩大战果,要从根本上动摇明王朝在辽东的统治,即夺取辽东首城辽阳,以实现他问鼎中原的宏图大略。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千百面旗帜在春风中缓缓拂动,十万铁甲儿郎在南门外的旷场上列队,几万匹战马不时发出欢快的嘶鸣。城楼上的努尔哈赤目睹这雄壮的军威,心中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和渴望激战的豪情。他那犹如铜钟般的声音在蓝天旷野里回响:“沈阳已拔,敌军大败,乘势长驱,直取辽阳!”
在振奋人心的进军鼓声中,后金大军循序出发。旌旗蔽日,车骑滚滚,征尘弥漫,不见首尾的雄师,马不停蹄地向辽阳挺进。
自明初起,辽阳即为大明王朝在东北的首屈一指的重镇,理所当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任辽东经略,都以辽阳为基地。而今的袁应泰,也就在前任熊廷弼的经略衙门中理事。就在努尔哈赤起兵的当日,袁应泰也在召集军事会议,商讨沈阳失守后的应对之策。
袁应泰眼圈发黑,显然是一夜未得安枕失眠所致。重兵防守的沈阳都给丢了,他能不忧心如焚吗?且不说没法向朝廷交待,降罪自是难免。而眼下当务之急是,如何保住辽阳。他环视一下到场的文武大员:“各位,沈阳失守,辽阳自为努囚下一个目标,战守之策,请各陈高见。”
监司高出不以为然:“努酋虽侥幸夺得沈阳,然我军英勇抗击,也使敌遭受重创,努匪极待休整,近期内不会亦无力染指我辽阳,故大人不必惊慌,只管按部就班布防。”
“依高大人之见,辽阳无危机可言了?”督饷郎中付国满含讥讽的口吻。
“正是。”高出反诘,“付大人以为如何?”
袁应泰按捺不住反感:“岂有此理!努匪进攻辽阳已属必然,现下讨论的是迎敌之策,并非要高大人唱和平曲。麻痹斗志,与为敌张目何异!”
“大人所论甚是。”岂料付国走向另一个极端,他面对袁应泰,“大人,努匪强悍,兵势正炽,萨尔浒之战已显其威,沈阳之战愈见其能。凭心而论,我方实力及士气皆不如敌。如若硬碰,无异犬与虎争,枉送性命。”
袁应泰越听越不是味:“照付大人的见解,我们就要投降,将辽阳拱手让与努酋不成?”
“非也,”付国不顾上司好恶,依旧直陈己见,“不可为之事莫勉力为之,大人当为国保存实力,爱惜将士生命,又使辽阳不受兵祸战火,趁敌锋未至,先期撤走,到广宁安身,两处合兵而确保广宁。”
“一派胡言!”袁应泰气得站起身,“我堂堂大明统帅,池深城坚之辽阳,十万虎狼之兵。未见敌面即行弃城而逃,你这是要置我于不忠不义。再敢轻言逃离,必治尔临阵脱逃之罪。”
巡按御史张铨开口了:“大敌当前,一不可轻敌,二不可怯战。食君俸禄,守土有责,愿与袁大人共担风险。”
总兵梁仲善接言:“努匪固强,然我大明将士亦非弱辈,凭险依城据守,又怕他何来?”
总兵侯世禄也铁骨铮铮:“为军便要打仗,努匪也是凡人,一刀一枪战场上见,这辽阳城便是努匪的坟墓。”
总兵朱万良在沈阳之战中吃过败仗,信心不足:“努匪万不可等闲视之,其将其兵均不畏死,在下是深知其厉害呀。”
袁应泰见姜弼也要发表见解,恐他继续动摇军心,抢过话头道:“沈阳兵败,乃野战而无依托。辽阳若战,我方据城坚守,占有主动,定可大挫敌军锐气。众将不必疑虑,我军必获全胜。”
“本官与袁大人见解相同。”张铨深知鼓舞士气的重要,“袁大人,我军决意不与努匪野战,只是坚守城池嘛。”
“正是,”袁应泰解释说,“吸取沈阳之战失利教训,我意集全力守城,在攻防中消耗敌之兵力。待其损折大半后,再出城击其残余,可保稳操胜券。”
奉集堡总兵李秉诚不失时机说:“大人所言甚为有理,我堡五千人马自应撤入城中,加强防卫力量。”奉集堡当后金进攻辽阳之要冲,这位李总兵担心先被后金吃掉,正好借此机会躲开。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