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人生

_7 路遥(现代)
高明楼让占胜先陪高局长喝茶抽烟,他过来在厨房里安咐他老婆和儿媳妇先别忙着上
菜。
他出了院子,把正在院墙角里抽烟的三星叫过来,压低声音问:“你怎不把你高大叔和
加林也叫来?”
“你没给我安咐叫他两个嘛!”他儿子困惑地看着他爸恼悻悻的脸。“糊脑松!实实的
糊脑松!你他妈的把书念到屁股里了!你快给我再叫去!”在上饭的前一刻,高玉德终于被
三星捉着胳膊拉来了。
明楼慌忙出去,亲热地扶住他的另一条胳膊,问:“加林怎不来?”玉德老汉说:“那
是个犟板筋,不来就算了!”
高玉德立刻被明楼父子俩簇拥着进了窑,扶在了上席上;高玉智和马占胜分坐在两边。
明楼在下席上落上座。
饭菜很快就上来了。偌大的红油漆八仙桌,挤满了碟子、盆子大碗、小碗、山珍和海味
都有,比县招待所的客饭要丰盛得多。这家伙不知从哪里搞来这么多稀罕东西!
明楼起来敬洒。第一杯满上,双手齐眉举起,敬到高玉德面前。高玉德两只瘦手哆哆嗦
嗦接过了酒杯。一杯酒下肚,老汉的五脏六腑搅成了一团!他看看高明楼满脸巴结的笑容,
又看看身边的弟弟,老汉内心那无限的感慨,还用在这里细细摆出来吗?半个月以后,高玉
德的独生子高加林就成了国家正式工人;并且只去县煤矿报个到,尔后就要在县委大院当干
部了。他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中间经过些什么手续?这些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填了一
张招工表。其余的事都由马占胜一手包办了。生活在一瞬间就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村里人对这类事已经麻木了,因此谁也没有大惊小怪。高加林教师下了当农民,大家不
奇怪,因为高明楼的儿子高中毕业了。高加林突然又在县上参加了工作,大家也不奇怪,因
为他的叔父现在当了地区的劳动局长。他们有时也在山里骂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但
他们的厚道使他们仅限于骂骂而已。还能怎样呢?高加林离开村子的时候,他父亲正病着。
母亲要待候他父亲,也没来送他。只有一往情深的刘巧珍伴着他出了村,一直把他送到河湾
里的分路口上。铺盖和箱子在前几天已运走了,他只带个提包。巧珍像城里姑娘一样,大方
地和他一边扯一根提包系子。他们在河湾的分路口上站往后,默默地相对而立。这里,他曾
亲过她。但现在是白天,他不能亲她了。
“加林哥,你常想着我……”巧珍牙咬着嘴唇,泪水在脸上扑簌簌地淌了下来。加林对
她点点头。“你就和我一个人好……”巧珍抬起泪水斑斑的脸,望着他的脸。加林又对她点
点头,怔怔地望了她一眼,就慢慢转过了身。他上了公路,回过头来,见巧珍还站在河湾里
望着他。泪水一下子模糊了高加林的眼睛。
他久久地站着,望着巧珍白杨树一般可爱的身姿;望着高家村参差不齐的村舍:望着绿
色笼罩了的大马河川道;心里一下子涌起了一股无依恋的感情。尽管他渴望离开这里,到更
广阔的天地去生活,但他觉得对这生他养他的故乡田地,内心里仍然是深深热爱着的!
他用手指头抹去眼角泪水,坚决地转过身,向县城走去了。
在前面,在生活的道路上,他将会怎样下下去呢?
第十四章
高加林进县城以后,情绪好几天都不能平静下来,一切都好像是做梦一样。他高兴得如
狂似醉,但又有点惴惴不安。他从田野上再一次来到城市,不过,这一次进来非同以往。当
年他来到县城,基本上还是个乡下孩子,在城市的面前胆怯而且惶恐。几年活跃的学校生
活,使他渐渐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习惯与城市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他很快把自己从里
到外都变成了一个城里人。农村对他来说,变得谈漠了。有时候成了生活舞台上的一道布
景,他只有在寒暑假才重新领略一下其中的情趣。正当他和城市分不开的时候,城市却毫不
留情地把他遣送了出来。高中毕业了,大学又没考上,他只得回到自己已经有些陌生的土地
上。当时的痛苦对这样一个向往很高的青年人来说,是可想而知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
并不是通常人们说的命运摆布人。国家目前正处于困难时期,不可能满足所有公民的愿望与
要求。
如果社会各方面的肌体是健康的,无疑会正确地引导这样的青年认识整个国家利益和个
人前途的关系。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我国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对于类似社会问题的解决。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当今的现实生活中有马占胜和高明楼这样的人。他们为了个人的利益。
有时毫不顾忌地给这些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人当头一棒,使他们对生活更加悲观;有时,
还是出于个人目的,他们又一下子把这些人推到生活的顺风船上。转眼时来运转,使得这些
人在高兴的同时,也感到自己顺利得有点茫然。
高加林现在之所以高兴得如狂似醉,是他认识到,这次进县城,再不是一个匆匆过客
了;他已经成了县城的一员,当然,他一旦到了这样的境地,就不会满足一生都呆在这里。
不过,眼下他能在这个城市占据一个位置,已经完全心满足了。何况,他现在的这个位置在
这个城市是多么瞩目啊!通讯干事,就是县上的“记者”;到处采访,又写文章又照相,名
字还可以上报纸。县上开个大会,照相机一挎,敢在庄严神圣的主席台上平出平进!他知道
他今天这一切全仰仗马占胜同志。他叔父诚心诚意不给他办事!但是,他不办,有人替他
办。他从自己人间天上一般的变化中,才具体地体验到了什么叫“后门”——
后门,可真比前门的威力大啊!想到他是从“后门”进来的,心里也不免有些惴惴不
安:现在到处都在反这东西!
但他很快又想:查出来的是少数!占胜说,哪个猫都沾腥哩!他让他放心,说出了事有
他哩!于是他就尽量不往这方面想了。他觉得他既然已经成了国家干部,就要好好工作,搞
出成绩来。这种心情也是真实的。他有时还把他的变化归到了的关怀上,下决心努力为党工
作——并且还庄严地想:干脆,明年就写入党申请书!
他的领导叫景若虹。老景比他大十几岁,瘦高个,戴一副白框眼镜。他文化革命开始那
年在省上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在高加林来之前,老景是县上唯一的通讯干事。
老景初见见面,给人的印象非常和蔼,表面上不多言语,但开口一谈吐,学问很大,性
格内涵也很深。高加林很快就喜欢上了他,称他景老师。老景虽然没任命什么官,但不用说
是他的当然领导。上班后的头一两天,老景不让他工作;让他先整顿一下自己的行装和办公
室,没事了出去玩一玩。
他和老景的办公室在县委的客房院里,四面围墙,单独开门。他和老景一人占一孔造价
标准很高的窑洞。其余五孔窑洞是本县最高级的“宾馆”只有省上和地委领导偶尔来一次,
住几天。把通讯干事安排在这里办公,显示了县委领导对舆论宣传工作的重视。这里条件
好,又安静,适合写文章。
高加林在外面晾晒完铺盖,放好了箱子。老景带他去县委办公室领了一套办公用具。桌
椅板凳和公文柜在他来的前一天都已经摆好了。所有这些弄好以后,高加林独个儿在窑里走
来走去,这里看看,那里摸摸,忍不住嘴里哼起了他所喜爱的一首苏联歌曲《第聂伯河汹涌
澎湃》;或者在镜子里照一会自己生气勃勃的脸。一切都叫人舒心爽气!西斜的阳光从大玻
璃窗房射进来,洒在淡黄色的写字台上,一片明光灿烂,和他的心境形成了完美和谐的映
照。全部安排好了,在县委的大灶上吃完下午饭,他就悠然自得地出去散步——先到他的母
校县立中学。
正在假期,校园里没什么人。他徜徉在这亲切熟悉的地方,过去生活的全部事情都浮现
在眼前了,手风琴的醉心的声音,学校运动会上的笑语喧哗,也在卫边喧响起来。当年同学
们的脸庞一个个都历历在目。最后,他回忆的风帆才在黄亚萍的身边停下来。他和她在哪一
块地方讨论过什么问题,说过什么话,现在想起来都一清二楚。
他在他经常去的几个地方分别按当年的姿势坐了坐,或躺一躺,忍不住热泪盈眶了。所
有少年时期经历过的一草一木,在任何时候都会非常亲切地保留在一个人的记忆中,并且一
想起就叫人甜蜜得鼻子发酸!
从学校里出来,他又去了县体育场——他是体育爱好者,是学校许多项运动队的队员。
尤其是篮球,他和克南都是校队的主力。他曾在这里度过许多激动人心的傍晚!
他从体育场转出来,从街道上走了过去,像巡礼似的反丑里主要的地方都转游了一遍,
最后才爬上东岗。
东岗长满了一片一片的小树林,有的树还是当年他们在清明节栽下的。山顶上是烈士陵
园,埋葬着一百多名解放这座县城牺牲了的战士。那已经有些斑驳的石碑告诉人们,从那时
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十多个年头。
这是县城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一般的市民兴趣都在剧院和体育场上。经常来这里的大部
分是中学教师、医院里的大夫这样一些本城的知识。山岗很大,没几个人来,显得幽静极
了。高加林坐在一棵大槐树下。透过树林子的缝隙,可以看见县城的全貌。一切都和三年前
他离开时差不多,只是街面上新添了几座三四层的楼房,显得“洋”了一些。县河上新架起
了一座宏传的大桥,一头连起河对面几个公社通向县城的大路,另一头直接伸到县体育场的
大门上。
西边的太阳正在下沉,落日的红晕抹下一片瓦蓝色的建筑物上。城市在这一刻给人一种
异常辉煌的景象。城外黄土高原无边无际的山岭,像起伏不平的浪涛,涌向了遥远的地平
线……当星星点点的灯火在城里亮起来的时候,高加林才站起来,下了东岗。一路上,他忍
不住狂热地张开双臂,面对灯火闪闪的县城,嘴里喃喃地说:“我再也不能离开你了……”
县城南面的一场暴风骤雨,给高加林提供了第一次工作的机会。暴雨是早晨开始下的。
城里雨也不小,但根据电话汇报,雨最大的地方是南马河公社。那时好几个村庄都被洪水淹
没。初步统计,有三十多个人被洪水冲走,至今没有一点踪影;窑洞和房屋被水冲垮,许多
人无家可归;全公社已经展开紧张的救灾活动……为了及时报道救灾情况,正在患感冒的景
若虹决定当天亲自去南马河公社。高加林坚决不让老景去;因为雨仍然在下着,老景感冒很
重,淋雨根本不行。
加林硬不让老景去,而要求老景让他去。他对老景说,他第一次出去搞工作,这正是一
个老验,就是搞子写不好,他也可以把材料收集回来让老景写。景若虹只好同意了。
高加林没骑自行车,因为听说南马河的大部分路都被冲坏了。他穿了一件公用雨衣,裤
子挽在半腿把上,冒雨向南马河公社赶去。他一路上热血沸腾。他性格中有一种冒险精神—
—也可以说是英雄主义品格。这种精神在无聊的斗殴中显示是可悲的,但遇到这样的情况,
却显得很可贵了。
他在这种时候,精力充沛,精神集中,动作灵敏,思路清晰,一刹那间需要牺牲什么,
他就会献出什么!
他是黄昏前出发的,出城没走几里路,天就黑了。
雨在头上浇盖着,天黑得伸出手看不见巴掌。他尽管路不熟,但仍然几乎是小跑着向南
马河走。嗓门肯渴得像要烧着水,他就随便伏在路的水边坑里喝上几口。脚不知什么时候碰
破了,连骨头都感到生疼。但所有这一切反而增加了他的愉快心情——这决不是夸大的说
法!真的,高加林此刻感动他真正像个新闻记者了。他尽管一天记者也没当,但深刻理解这
个行业的光荣就在于它所要求的无畏的献身精神。他看过一些资料,知道在激烈的战场上,
许多记者都是和突击队员一起冲锋——就在刚攻克的阵地上发出电讯稿。多美!
高加林是县上第一个到达南马河公社的干部。县委副书记率领的救灾队伍比他迟到了整
整五个钟头——已经临近天明了。加林到南马河时,公社干部谁也不认识他。他自己给他们
介绍说,他是县上新任通讯干事,赶来采访报道救灾情况的。大家一看这个二十刚出头的青
年人浑身糊成个泥圪塔,脚上还流着血,立刻深受感动,赶忙给他做饭吃。公社干部们也是
刚从灾情最重的一个大队回来,吃完饭,准备又起身到另一些大队去。他们一个个也都是浑
身透湿,脸被泥糊得只露两只眼睛。公社书记刘玉海浑身负了七处伤,都用纱布缠着,简直
就像刚从打仗的火线上下来一般。
他们硬让加林换身衣服,把脚包扎一下,然后由公社文书在家向他汇报情况,其余的人
又都出发出做救灾工作了。
加林坚决不依,硬要跟大家一块去。他只从提包里拿出塑料袋包的笔记本和钢笔,就强
行跟着他们出发了。公社文书开玩笑说,他要先给县上的通讯干事写一篇报道,表扬他的这
种工作精神。半路上,这支满身泥巴的队伍分成了几组,分别到几个大队去查看情况,组织
救灾。
高加林和文书小马跟书记刘玉海到寺佛大队去。一路上,他们谁也看不见谁,摸索着相
跟前进。河道里山洪的咆哮声震耳欲聋,雨仍然飘泼似地倾泻着。公社文书一边跌跌爬爬,
一边给他谈全公社已知的受灾情况和公社的救灾措施。高加林在心里记录着。书记刘玉海一
声不吭,走在前边。
到寺佛大队后,他们刚一落脚,村里就跑来许多人,一个个哭鼻流水,纷纷告诉刘玉海
塌了多少窑,冲走了多少牲口,毁坏了多少庄稼……刘玉海胳膊腿都缠着纱布,脸黑苍苍
的,大声问队干部:“人怎样?”大家回答:“人都在哩!”
刘玉海没受伤的左胳膊一抡,吼雷一船喊道:“只要人在,什么也不怕!”
这一声把大家顿时喊得精神振奋了起来。刘玉海马上把队干部们拉在公窑的灶火圪土劳
里,在地上圪蹴成一圈,商量起了救急的办法。高加林也被刘玉海这一声喊叫强烈地震动
了。他侧过头,看见圪蹴在庄稼人中间的刘玉海,形象就像《红旗谱》里的朱老忠一样粗犷
和有气魄。他看到他浑身都带着伤,还这样操心老百姓的事,心里非常感动。生活中有马占
胜、高明楼这样的奸猾干部,同时也有刘玉海这样的好干部啊!马占胜虽然给他走了后门,
但他在内心里并不喜欢他。刘玉海虽然第一次见面,他就被这个人强烈地吸引住了。
他想起刚才老刘那声喊叫,灵感立刻来了。他把笔记本和钢笔从塑料袋里掏出来,写下
了他的第一篇报道的题目:《只要有人在,大灾也不怕》。
他就着公窑里微弱的灯火,专心写起了这篇报道。外面哗哗的大雨和河道里的山洪声喧
嚣成了一片巨大的声响,但他都听不见。他激动得笔杆抖颤,在本子上飞快地写着。消息报
道的门路架数他都懂得——他经常读报,各种体早都在心中熟悉了。写完稿子后,他就跟刘
玉海到救灾现场,泥一把水一把地和众人一起干了起来。第二天早晨,他把他的报道托公社
的邮递员送到了老景的手里。晚上,他和刘玉海、文书一同回到公社,参加了一次紧急会
议。会上,各队回来的干部分别汇报了情况。高加林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但他毫不拘束
地向许多人提问,搜集具体的情况和一些英雄模范事迹。
会后,除过值班人员外,刘玉海给大家安排了三个钟头的睡觉时候,然后半夜里又准备
出发。
高加林没有睡。他在煤油灯下又连续写了三篇短通讯和一篇综合报道。他写完后,出来
站在公社门前,舒展了一下胳膊腿。
这时候,县上的有线广播开始播音。首先是本县节目,广播上传来报黄业萍圆润洪亮的
普通话:“……员同志们,现在请听加林采写的报道:《只要有人在,大灾也不怕》……”
亚萍的声音听起来有点激动,尤其是读到刘玉海那一段事迹时很动感情;播音节奏似乎也比
平时要快一点。
高加林站在窑檐下,心咚咚地跳着,一直听完了他的第一篇报道——尊敬的景老师连一
个字都没改!
一种幸福的感情立刻涌上了高加林的心头,使他忍不住在哗哗的雨夜里轻轻吹起了口
哨。
第二天,加林收到老景一张纸条,上面简短写着几个字;你干得很出色。等着你的下一
批报道。什么时候回县城,由你决定……高加林遵照老景的指示,把南马河抗灾的报道一篇
又一篇发回到到上。晚上和早晨,有线广播不时传来黄亚萍圆润洪亮的普通话声:“……现
在播送加林从南马河抗灾第一线采写的报道……”一直到第五天,高加林才随县委的慰问团
一起回到了城里。
第十五章
高加林从南马河回来以后,倒在床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他已经整整睡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他连早饭也没起来吃,继续睡。他在迷糊中,突然
听见好像有人敲门。起先他以为是敲老景的门,仔细一听,却是敲他的门。他想,大概是老
景叫他哩!赶忙从床上起来,一边穿衣服,一边对门外说:“景老师,你进来!”门外传来
一阵咯咯的笑声。一听是个女的!
他赶忙又朝门外喊:“先等一等!”
他很快把衣服穿上,前去开门。
门一打开,他惊讶地后退了一步:原来是黄亚萍!
亚萍手扶住门框,含笑望着他。她已不像学校时那么纤弱,变得丰满了。脸似乎没什么
变化,不过南方姑娘的特点更加显著:两道弯弯的眉毛像笔画出来似的。上身是一件式样新
颖的薄薄的淡水红短袖,下身是乳白色简裤,半高跟赭色皮凉鞋——这些都是高加林一瞥之
中的印象。
黄亚萍走进高加林的办公室,说:“你到具上工作了,为什么不来找我们?当了大记
者,把老同学不放在眼里了!”
高加林慌忙解释说,他刚来,比较忙乱;接着很快又去了南马河;说他正准备这两天去
看她和克南。
“克南怎没来?”加林一边给同学倒水,一边问。
“黄亚萍说:“人家现在是实业家,哪有串门的心思!”
加林把茶杯放在黄亚萍面前,过去坐在床上,说:“克南的确是个实业家,很早我就看
出他发展前途很大,国家现在正需要这样的人才。”“别说克南了,让他当他的实业家
去!”亚萍开玩笑说。“说说你吧!你一定累坏了!南马河那些抗灾报道写得太好了,有几
篇我广播寻音时都流了泪……”
“没你说的那么好。头一次写这类文章,很外行,全凭景老师修改。”加林谦虚地说,
但他心里很高兴。
“你比在学校里时又瘦了一些,不过了像更结实了,个子也好像又长高了”。亚萍一边
喝茶,一边用眼睛打量他。
加林被她看得有点不好意思,搪塞说:“当了两天劳动人民,可能比过去结实一
些……”
亚萍很快意识到了加林的局促,自己也不好意思地把目光从加林身上移开,低头喝起了
茶水。
他们沉默了一会。黄亚萍低头喝了一会茶,才又开口说:“你到了城里,我很高兴,又
有个谈得来的人了。你不知道,这几年能把人闷死。大这都忙忙碌碌过日子,天下事什么也
不闻不问。很想天上地下地和谁聊聊天,满城还找不下一个人!”
“你说得太过分了。这样的人有的是,可能你不太熟悉的缘故。你太傲气了,一般人不
容易接近你。”加林笑笑生着说。
黄亚萍也笑了,说:“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我的确感动生活过得有点沉闷。我希望
能有一点浪温主义的东西。”
“好在有克南哩……”加林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顺口说出了这句话。“克南你又不是不
知道!人心眼倒不坏,但我总觉得他身上有情趣的东西太少了。不过,这几年他还是给了我
不少帮助……你大概知道我们后来的……情况。”黄亚萍有脸红了。
“从旁听到过一点。”加林说。
“你今天中午到我们家去吃饭吧!”黄亚萍抬起头,热情地邀请他。加林赶忙说:“不
了,不了,我根本不习惯去生人家吃饭。”
“我是生人吗?”黄亚萍有点委屈地问他。
“我是说我不认识你你母亲。”
“一回生,二回熟!”“谢谢你的好意,我不……”
“怕人?”“嗯……”“乡巴佬!”黄亚萍咯咯笑了。
高加林并没有为这句嘲笑话生气。他很高兴亚萍这种亲切的玩笑。以前在学校时,她就
常开玩笑叫他乡巴佬。
“乡巴佬就乡巴佬。本来就是乡巴佬。”他高兴地看了一眼黄亚萍。亚萍也看着他说:
“你实际上根本不像个乡下人了。不过,有时候又表现出乡里人的一股憨气,挺逗人的……
你不去我们家吃饭就算了,但你可要常来广播站,咱们好好聊聊天,像过去在学校一样,行
吗?”
高加林一时不知刻如何回答。过去学校的生活又一幕一幕在眼前闪过。不过,那时他们
还是孩子,都很单纯。而现在,他们性格中共同的共中东西很多,话也能说到一块。但他知
道再很难像学生时期那样交往了。他们都已二十多岁了,还能像过去那样无拘无束地交往
吗?说心里话,他很愿意和亚萍交谈。他们都已经成了干部,又都到了一个惹人注目的年
龄。再说,她和克南已经是恋爱关系,他必须考虑到这个因素。他犹豫了一下,见亚萍还看
着他,等他说话,便支支唔唔说:“有时间,我一定去广播站拜访你。”
“外交部的语言!什么拜访?你干脆说拜会好了!我知道你研究国际问题,把外交辞令
学熟悉了!”
高加林忍不住大笑了,说:“你和过去一样,嘴不饶人!好吧,我一定去广播站找
你!”
“你不来也行。我到你这里来!”
加林有点不高兴了,说:“亚萍,我请求你不要经常来我这里。我刚工作。怕影响……
很对不起……”
黄亚萍也马上觉得,她自己今天已经有点失去了分寸,便很快站起来,没什么合适的掩
饰说,只好说:“我开玩笑哩!你赶快休息吧,我走了……真的,有时间到广播站来拉拉
话,咱们从学校毕业后,分别已经三年多了……”
高加林很诚恳地对她点点头。
黄亚萍从县委大院出来后,感动胸口和额头像火烧似的发烫。高加林的突然出现,把她
平静的内心世界搅翻了!
中学毕业以后,她在县上参加了工作,加林回了农村,他们从此就分手了。分别后最初
的一年,她时不时想起他。过去在学校他们一块那些很要好的交往情景,也常在她眼前闪来
闪去。她有时甚至很想念他。她长这么大,跟父亲走过好几个地方上学,所有她认识的男同
学,都没有像加林这样印象深刻。她原来根本看不起农村来的学生,认为他们不会有太出色
的,但和加林接触后,她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加林的性格、眼界、聪敏和精神追求都是她很
喜欢的。
后来,他们分开了,虽然距离只有十来时路,但如同两个世界。毕业时,他们谁也没有
相约再见的勇气啊!就这样,一晃就是三年。直到前不久她在车站送克南出差时,才又看见
了他。那次见面,弄得好精神好几天都恍恍惚惚的。
高中毕业后,克南比在学校时更接近她了。她经常三一回五一回往广播站跑,给她送吃
送喝。来了什么时兴货,也替她买来了。她起先很讨厌他这样。在学校时,克南就常找机会
给她献殷勤,她总是避开了——她的交往兴趣主要在高加林身上。但是,现在她工作了,单
位上人生地疏,她的傲性子别人又不好接近,也确实感动有点孤独。克南总算同学几年,相
互也比较了解,后来她就渐渐和克南好起来。她发现克南做啥事有股实干劲,心地也很善
良,尤其在生活方面,他是一个很周到的人。他身上有些东西她不喜欢,他自己也有所察
觉,在她面前尽量克服着。他也真有贤心。她一般生病从不告诉父母亲,常一个人在单位躺
着。但瞒不住克南。他立刻就像一个细心的护士和保姆一样守护在她身边。他做一手好菜,
一天几换样侍候她吃。
她渐渐受了感动,接受了克南对她的爱情。双方父母也都很满意。这两年,他们的感情
已比比较平稳地固定了下来。她对克南也开始喜欢了。他虽然风度不很潇洒,但长得也并不
难看。标准的男子汉体格,肩膀宽宽的,这几年在副食部门工作,身体胖了一些,但并不是
臃肿,反而增加了某种男子汉气概。她和她一同相跟着看电影,也是全城比较瞩目的一对。
前不久,军分区已基本同意亚萍父亲提出转业到老家江苏地方上工作的请求。父亲在那边的
工作地点基本联系好了,在南京市内。亚萍是独生女,按规定,可以在父母知边工作。他父
亲的一个老战友在江苏省级机关任领导职务,去年回老家时路过南京,这个叔叔听了她的播
音,当时就让她到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当播音员。现在她要是回到南京,干这工作基本没问
题。问题是克南。但他父亲已经给南京的许多老战友写了信,给克南联系工作单位,准备让
克南和他们家一同调过去……生活本来一切都是在平静、正常和满意中进行的。可是,现在
却突然闯进来个高加林!
当亚萍第一次翻送加林在南马河采写的抗灾报道时,才从老景那里知道,加林已经是县
委的通讯干事了。她念着他那才气横溢的文章,感情顿时燃烧了起来;过去的一切又猛然地
出现在她的眼前。她在录广播稿时,面对旋转的磁盘,的确落了泪,但并不完全是稿件的内
容使她受了感动;而是她想起了她和加林过去在学校里的那些生活。她现在才清楚,她实际
上一直是爱他的!他也是她真正爱的人!她后之所以和克南好了,主要是因为加林回了农
村,她再没有希望和他生活在一块。不必隐瞒,她还不能为了爱情而嫁给一个农民;她想她
一辈子吃不了那么多苦!
现在,加林已经参加了工作,那个对她来说是非常害怕的前提已经不复存在。同等条件
下,把加林和克南放在她爱情的天平上称一下,克南的分量显然远远比不上加林了……于
是,她今天早晨刚听说加林回来了,就忍不住跑来看望他……现在她走在返回广播站的小路
上,心情又激动又难受。她现在看见加林变得更潇洒了:颀长健美的身材,瘦削坚毅的脸
庞,眼睛清澈而明亮,有点像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保尔·柯察金的插图肖像;或
者更像电影《红与黑》中的于连·索黑尔。“如果我和他一块生活一辈子好多啊!”亚萍一
边走,一边心里想。可是,她马上又觉得很难爱,因为她同时想起了克南。“哎呀,走路低
着个头,小心跌倒!”
迎面一声话音,惊得亚萍抬起了头:她正想克南的事,克南他妈就在她眼前!她不喜欢
克南他妈——药材公司副经理身上有一股市民和官场的混合气息。
克南妈把手里提的几条肥鱼扬了扬,说:“中午来!南方人在咱这里真是受罪,一年都
吃不上个鱼!这是副食公司刚从后山公社的水库里捞出来的……”
“伯母,我不去,我在你们家已经吃得太多了。”亚萍尽量笑着说。“看这娃娃说的!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