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行为心理学(完整)

_38 冯绍群 (当代)
回忆,而不是对音节表现出较好的回忆,因为,四个相随的系列包含着后者,而不是前者,
相应地,第二组被试应当在音节方面表现出优势。表28概述了这些结果,表中的数字表示命
中的百分率。
表28
被试组
Ⅰ(后系列中的音节)
Ⅱ(后系列中的图形)
音节
54
90
图形
69
第 243 页
----------------------- 页面 245-----------------------
行为心理学.txt
43
摘自雷斯托夫,p.331。命中的百分率。
不论你横着看这张表还是竖着看这张表,你总会发现同样的结果[横着看就是同样的材
料、不同的被试和后系列(post-series),竖着看就是同样的被试、不同的材料」。所谓
同样的结果是指:随着相似成分组成的系列而发生的成分,与随着不同成分组成的系列而发
生的成分相比,前者处于不利地位。这些实验表明,与先前讨论过的时间间隔相比,群集在
更大的时间间隔上发生。然而,另一方面,这些实验所证明的效应并不是新的,而是完全像
倒摄抑制那样为人们所熟悉。但是,测试这种效应的传统方法是运用无意义音节的标准系
列,或者类似的材料,这些材料本身通过原始系列内的最初群集而为回忆创造了许多不利条
件,雷斯托夫的方法则使一种具有高度回忆价值的材料服从于这种效应。与此同时,它证明
了倒摄抑制是所学材料之间相似性的一种功能,也就是相互作用痕迹的性质。图形影响音
节,或者反过来音节影响图形,这种影响达到某种程度,它可由另外一组实验来显示。在这
组实验中,补充了填补时间空缺的第三种方法,这种时间空缺存在于主要系列的学习和测试
之间,也就是说,涉及困难的思维问题。该活动对音节或图形的回忆所产生的影响要小于音
节对图形产生的影响,以及图形对音节产生的影响。
倒摄抑制的本质已经得到了澄清。它产生于相似痕迹的群集,正像学习单调系列(
monotonousseries)时产生的困难一样。如同缪勒(Muller)和皮尔札克(Pilzecker)原
先认为的那样,如果倒摄抑制完全不受学习之后发生的那些过程的支配,而是仅仅依赖这些
过程的强度,那么,这种理论便是错误的。相反,如果认为学习以后积累起来的材料具有决
定性的话,这样的证明使得把倒摄抑制解释成由痕迹的特定组织所产生的效应成为必要。认
为相似性具有不同的程度,而且,随着这种效应的深入,相对来说不同的材料——例如图形
和音节——仍被认作是相似的,这样的进一步结果对于深入研究过程中的差异是重要的。
按照冯?雷斯托夫的理论,一种成分原先越是处于孤立状态,它应当越屈从于倒摄抑
制;这是因为,如果它已经成了较大群集的一部分,那么把得到增长的群集与原无处于孤立
状态的一个成分而现在被群集相比,或者与较小群集的成员成为较大群集的一个部分相比,
前者具有更少引人注目的结果。雷斯托夫本人的实验就是以此结论为基础的。不过,该事实
本身已由鲁宾逊(Robinson)和达罗(Darrow)在雷斯托夫之前发现了,他们发现,学习的
单调系列越久,它的回忆受倒摄抑制的影响便越小。
从这一理论中得出的另一个结论在由詹金斯(Jenkins)和达伦巴哈(Dallenbach)从
事的一项实验中获得支持。按照该理论,如果其他方面的条件与产生旧的痕迹系统的那些条
件(即旧的痕迹系统可以避免与新的系统结成群集)相一致,那么,倒摄抑制就不应当出
现。詹金斯和达伦巴哈进行了一项实验,在这项实验中,让一名被试学习和回忆由10个音节
组成的一个系列材料,在被试学习和回忆期间对他进行催眠,而在介入时间里被试则处于正
常状态。在经过2小时、4小时和8小时以后,他完全再现了这个系列材料,可是,另两名被
试,在同样的时间间隔(也即2小时、4小时和8小时)以后,平均再现3.1、2.3和0.9个
音节。后两名被试的实验条件与前面一名被试的实验条件一致,唯一不同的是前者不进行催
眠。由于在催眠状态下发生的事件与正常生活下发生的事件似乎极少联系,因此,在这些实
验中倒摄抑制没有出现,这恰恰证实了我们的结论。
然而,关于倒摄抑制还有一个事实,它长期以来困扰着心理学家。1914年,罗斯?海涅
(RoseHeine)发现,如果用再认来检验,而不是用回忆来检验,那么就不可能发现任何倒
摄抑制。雷斯托夫根据海涅的条件重复了这些实验(在这些条件中,由于不存在干扰记忆的
因素,因此,应当会出现一种更清楚的倒慑作用),也未能清楚地确定这种抑制的存在。
然而,即便是这种结果,也不再像它表现的那样似非而有可能的了,因为在她的实验
中,重复本身的效应对再认来说没有像对回忆那样有害。因此,经过一段时间间隔以后的重
复(这是倒摄抑制的条件),对再认产生的影响太小,以至于用我们目前的方法无法发现这
种影响。
这种解释得到了詹金斯和达伦巴哈的实验支持,也得到了达尔(Dahl)的实验支持。前
第 244 页
----------------------- 页面 246-----------------------
行为心理学.txt
两位作者测试了被试在不同的时间间隔以后对学习系列的回忆,在这些不同的时间间隔,或
者充满着正常的清醒状态的生活,或者由睡眠来中介。在后一种情形里(即在睡眠状态下)
,回忆更占优势。达尔重复了这些实验,唯一的区别是,他测试的不是回忆而是再认。他也
发现睡眠的群集具有轻微但一致的优势,尤其对于较长的时间间隔(如4小时和8小时)来说
更是如此。在雷斯托夫的实验以后,把达尔的结果解释成倒摄抑制的结果似乎有理,而作者
本人由于先前末能发现这种对再认的抑制,因此倾向于怀疑,由詹金斯和达伦巴哈发现的这
种效应究竟是由于哪种原因所致。
前摄抑制
前面(见边码p.489)提及的痕迹系统的第二个时间效应在冯?雷斯托夫的实验中同样
得到了证实。对第一组实验系列进行的评价正确地表明,孤立的成分如果在先前的系列中并
不作为重复的成分而发生,比起作为重复的成分而出现,前者得到较好回忆。一种新的兴
奋,即便它先于不同的刺激,并由不同的刺激相随,仍然会留下痕迹,这种痕迹会被拖入痕
迹的群集中去,也即进入早些时间发生的由类似兴奋留下的痕迹的群集中去。随着新兴奋和
旧兴奋之间的时间不断增加,上述这种效应似乎在减弱。因此,“前摄抑制”的积极效应的
产生似乎证明了痕迹系统内存在着过程,它们的组织是根据相似性,而时间对这种效应的影
响证明了接近性因素。
沃尔夫及其继承者的实验:个体痕迹内部的变化
确实,我们无法观察到痕迹本身;我们从以前有关各种实验的讨论中得出的痕迹本质的
证据是间接的。但是,间接证据通过累积也增加了份量。正是这种间接证据的累积,在我看
来,支持了我们从纯粹猜测或模糊推测中得出的这种假设。这种证据的积累比我们迄今为止
报道过的内容甚至走得更远。起源于1919年的完全不同的实验思路,符合了最近实验的结果
和理论。在那一年,F.沃尔夫(F.Wulf)开始对痕迹在时间中经历的变化进行研究,1922
年他在吉森大学(UniversityofGiessen)发表了论文,这篇论文引发了三种类似的研究,
由J.J.吉布森(J.J.Gibson)、戈登?奥尔波特(GordanAllport)和F.T.帕金斯(F
.T.Perkins)分别在不同地方进行了这三种研究。沃尔夫的问题原先并不是一个痕迹通过
与其他痕迹的联结将会发生什么,而是一个痕迹除了这些影响以外将会发生什么,尽管他的
著述以及他的追随者的著述,尤其是吉布森的著述,曾使这个问题清楚地表现出来。在我们
目前的上下文中涉及的问题来自沃尔夫的结论:“格式塔定律(gestaltlaws)也支配记
忆。正如不是任何一种格式塔都能被察觉一样,也不是所有这些察觉到的东西都能保持在记
忆之中。由此可见,留在记忆中的东西,即生理的‘记忆印迹’(physiologicalengram
),不能被视作不可改变的印象,它随着时间而变得模糊起来,这与石块上雕刻的画有些相
似。确切地说,这种‘记忆印迹’依据格式塔定律而经历变化。原先见到的格式塔被转化
了,这些转化把格式塔视作整体”(p.370)。
方法论的假设:再现和痕迹的关系
沃尔夫对连续时间中痕迹状态的测试实际上是要求被试再现曾经向他们出示过的图样。
对原版图样进行再现而出现的偏离现象被认为是揭示了各个痕迹经历的变化。因此,这些结
果的价值有赖于标准的有效性。我们打算把关于实际再现过程的讨论推迟到后面一章,但
是,我们已经强调过,每个新的再现是发生在一个新地方的一种新兴奋,它与痕迹的地点有
所不同,而是有赖于某些痕迹的一种兴奋。根据这一阐述,我们可以认为,从沃尔夫的被试
中得到的再现不一定唯一地或甚至占优势地受到一种与原版的展示相一致的兴奋痕迹的影
响。在沃尔夫的实验结果中,甚至在吉布森的实验结果中,我们将发现其他一些旧有的痕迹
系统是具有影响力的,或甚至具有占优势的影响力的。然而,在沃尔夫、奥尔波特和帕金斯
的实验中,以及在吉布森的实验中,只要条件许可,就有必要把一种对再现的明确影响归因
于原始痕迹,并将再现中产生的变化归因于原始痕迹中产生的变化——这一事实说明了变化
采取的一致方向,后一种再现沿着同样的方向与前一种再现相偏离,正如前一种再现与它更
前面的先行者相偏离一样。
然而,就某个方面而言,所有四种研究都是不完整的:它们仅仅考查了痕迹的一种功
能,即再现。我们在前面曾经指出,当我们发现同样的定律对不同的记忆功能都起作用时,
也就是对回忆和再认都起作用时,我们从痕迹本质的实验结果中得出的结论受到了强化。因
第 245 页
----------------------- 页面 247-----------------------
行为心理学.txt
此,有必要用再认方法取得的结果来补充再现方法取得的结果。自从克拉帕雷德(
Claparede)发现了回忆之间的明显区别以来(也就是说,在对先前出示过的物体进行描述
和对它们进行再认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这种必要性就更大了。在克拉帕雷德的实验中,
被描述得十分糟糕的物体,也就是带有许多错误的回忆,当它们与其他类似的物体一起再度
出示时,却得到了正确的再认。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先驱者的实验被沃尔夫及其继承者所忽
略,因为他们也证明了再认和再现肯定具有不同的过程——事实上,这早已由克拉帕雷德着
手证明了。克拉帕雷德的结果未能进一步深入,但是,它们提出了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即
关于再现和再认中的痕迹作用问题。确实,如果再认总是正确的和独特的,而再现却是错误
的,那么,我们便无法从再现的错误中推论出痕迹的变化。然而,幸运的是,我们从沃尔夫
的实验中得知,这是不正确的。对沃尔夫来说,尽管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再现上面,但却引入
了一种取自再认的修改。在第一次呈示四幅图形以后一星期,向被试再次出示这些图形的一
些部分,然后要求他们画出整个四幅图形,如果他们认为这些部分是正确的,便可以利用它
们来画出整个四幅图形,但是,如果认为有必要,也可以对它们作些改变。部分图形被改变
的情况达14种,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根本末被再认出来。图101和102提供了这些变化的
例子,实线表示原始图形和新展示的部分,虚线则表示变化和完成。
由于只有原始图形的一些部分被重新展示,因此,这些结果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
是,它们表明,再认与再现,并非完全不同,这是人们可以从克拉帕雷德的实验中得出的结
论。我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能产生新的证据以解决这一问题。
沃尔夫、奥尔波特和帕金斯的程序
现在,让我们转向实验本身,更加详细地描述所用的方法。由于沃尔夫的方法或多或少
为奥尔波特和帕金斯所紧随(唯一不同的是,这两位研究者均没有运用部分图形的展示),
我们将首先对这种方法进行描述,嗣后再指出吉布森所用方法的差别。
共有26个简单图形,它们或由直线和曲线组成,或由点组成(占4个图形),这些图形
都画在8×10平方厘米的白色卡片上。图形的最大尺寸为6-7厘米。把这些图形出示给被
试,时间在5-10秒之间,第一批图形是最简单的,展示的时间最短。有6名被试要求仔细地
观看这些图形,并要求他们在以后再现这些图形。在最初的六次展示中只出示两种不同的图
形;嗣后,在每次展示中总是出示四种图形,但是,即使这样,也是在没有任何严格的“系
列”出示下完成的,其中一个图形直接紧跟着另一个图形而出示。在出示以后30秒,要求被
试进行再现,24小时后,以及一星期后,又分别进行再现,在较长时间间隔以后再进行再
现,时间间隔从两周到两个月不等。
奥尔波特仅用了两种图形(截去顶端的金字塔和希腊钥匙),在同一张卡片上并排地画
着,整个尺寸是7”×2.5”,展示时间为10秒钟。被试是350个儿童,平均岁数为11岁4个
月,在这些图形出示以后,分三次进行再现:出示以后立即再现,过两个星期后再现,过四
个月后再现。
帕金斯运用了由五张图画组成的两组材料,给两组首次参加实验的成年被试观看一组图
画(一组被试98人,另一组被试52人)。图画的尺寸未见报道,都画在大的卡片上,大小为
14寸×14寸,同时对每组20名被试一个接一个地出示这些图形。在展示图形以后20秒便要求
再现,以后又在1天、6天、7天和14-19天的时间间隔后要求进行再现。
需要补充的是,沃尔夫和奥尔波特都设法诱导他们的被试为再现而尽可能多地使用视觉
意象,可是,帕金斯则仅仅要求他的被试尽可能再现得正确。
把图形选择作为决定因素
由此可见,对这三位实验者而言,整个实验计划是相同的,尽管三人中每个人都使用了
不同的图形。然而,如果我们还记得曾引用过的沃尔夫的实验结果(见边码p.493),那
么,图形的选择是极具重要性的。如果痕迹依照格式塔定律而变化,那么,便不可能找到这
样一种定律,它使每种图形绝对地按同样的方式而变化。如果沃尔夫的结论正确的话,那
么,任何一种图形所经历的变化必须由图形本身来决定,也就是说,由行为环境(
behaviouralenvironment)来决定,而不是由地理环境(geographi-calenvironment)中的
第 246 页
----------------------- 页面 248-----------------------
行为心理学.txt
图形来决定。于是,按照图形的性质,线条可能会逐渐变得更直,或者变得更加弯曲;变得
更长,或者变得更短,等等。如果任何一种可以察觉到的形式是组织(即由某种刺激所产生
的组织)的一个产物,那么,正如我们所知,这样一种形式是由实际力量来维持的。按照这
种刺激的分布,这些组织的力量将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平衡;在十分不规则的图形的情形里,
组织的内部力量将与外部力量发生冲突,这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第四章,见边码p.139);
可以察觉到形式将处于应力状态之中。因此,如果痕迹保持了原先兴奋的动力模式,则它也
将处于应力状态之中,在它内部发生的这些变化有赖于痕迹内部应力的分布,从而最终有赖
于最初见到的形式的性质。如果这个理论正确的话,则再现中出现的变化就可以用来表明痕
迹中的应力,从而表明可见形式中的应力。相反,后者(可见的形式)的现象特征由于与这
些应力(诸如不对称、不规则和明显的缺失等等)相关,它们将决定再现中发生的逐步转
化。
因此,沃尔夫和帕金斯都选择了具有明显不对称的图形,沃尔夫的图形比帕金斯的图形
更加不对称,而吉布森则运用具有缺失的图形。这样一种程序被证明是完全有道理的。正确
的诱导并非任何一种随机例子的集合,而是探究一些由解释的原则来指导的事实。当然,许
多更为不同的图形特征应当被调查;这是因为,正如我们将看到的那样,奥尔波特的结果引
出了一个新因素。
再现法和再认法与相继比较法相比较
从方法的观点看,这一程序在某种程度上是相继比较法的一种继续,这种相继比较法也
用于测试痕迹系统内的变化。迄今为止,这两种程序在两个方面有所不同:一方面,在这种
变化可能发生期间,就比较角度而言,这段时间要比再现法的时间更短,另一方面,前者迄
今为止只限于这些复杂项目的若干方面,诸如重物的重量、音调和噪音的强度、非彩色的白
色等,而后者则排外地涉及图形特征。就第一点而言,再认法可能得到发展,因为它通过使
用较长的时间间隔而与再现法相似,并通过向观察者呈现若干或多或少不同的图形(其中包
括原始图形的选择)而与相继比较法相似。至于第二点,比较法可以容易地用于图形特性。
1929年,我在实验室里为简单线条的大小而采取了这样的步骤,但是,结果是完全不确定
的,因为我们使用的这些线条大小显然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因素。相反,再现法或它的一种修
正形式能用于强度和质量方面,以便证明由比较法获得的有关这些特征的结果。对于这些问
题,再认法常常比再现法更为合适。实际上,沃尔夫用不同浓度的颜色进行了一些实验,但
是,尽管他的第一批结果是十分有意义的,但他却没有及时地系统地发展它们,以至于它们
从未公开发表。然而,卡兹(Katz,1930年,p.255)指出,如果一名被试从一系列斑点和
色彩中选择一种颜色,它相当于一位友人眼中的蓝色,相当于他本人帽子的黑色,以及相当
于他唇上的红色,那么,一般说来,他将选择一种过浓的颜色。
变化的方向
现在,让我们转向实际的结果:与其原始图形的相似性质相一致(参见边码p.497),
沃尔夫、奥尔波特和帕金斯获得了相似的结果。帕金斯说(p.457):“根据对数据的详尽
考察,可以明显地看出,一切变化均处于某种平衡或对称的模式之中。”奥尔波特说(p.
145):“一切结果的最引人注目之处,也许在于图形保持的倾向,或者在于达到对称的倾
向。”沃尔夫说(p.340).:“在大约400个例子中有8个例外,其中有6例根本没有产生
任何再现,或者只产生了完全无法再认的图形——将再现与原图作比较表明,前者与后者的
明显偏离表现在鲜明性(sharpening)或均匀性(leveling)方面。”沃尔夫的这一陈述需
要某些补充。从术语学上讲,他所谓的鲜明性是指增加或夸大,而所谓的均匀性,则是指削
弱或使图形的特性变得柔和。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均匀性与趋向对称相一致,因为所谓
图形的特性便是它的不对称性。其次,沃尔夫的陈述与他的两位后继者只在均匀性方面相符
合;但是,他发现同样数目的变化也发生在相反方向之中。然而,这肯定不会令我们感到惊
讶,只要我们还记得,沃尔夫的图形要比其他两位作者的图形包含更大的不对称性。此外,
奥尔波特还在他的材料中发现鲜明性的例子。
变化的本质
如果三位不同的调查者在三个不同的国家里开展研究(这三个国家是德国、英国和美
国),其中两位调查者拥有大量被试,获得了十分相似的结果,事实本身得到了清楚的阐
第 247 页
----------------------- 页面 249-----------------------
行为心理学.txt
述,那么,它们又将如何被解释呢?对于这个问题,沃尔夫在其论文中花了大量篇幅予以讨
论,区别出三种不同的原因。他把这三种因素称为正常化(normalizing)、指向性(
pointing)和自主变化(antonomouschanges)。
自主变化
当再现逐渐接近一种熟悉的形式时,正常化便发生了;当指向性成为图形的特征时,观
察者看到的图形能引起他的注目,从而使该图形越来越夸张;最后,即自主变化,却不是从
其他两种源泉中派生的,而是痕迹模式本身所固有的,是它自身固有应力的结果。该变化的
最后一种分类在前面(见边码p.496)已经描述过。沃尔夫认为它由下列事实来证明,这种
自主变化是在正常化力量和指向性力量的衬托下发生的。因此,朝着对称的倾向将是这样一
种自主变化,这也是奥尔波特和帕金斯所持的一种观点。作为朝着对称性变化的一个例子,
我在这里复制了帕金斯的一幅图形(见图103)。作为鲜明性的一个例于,我复制了沃尔夫
的一幅图形(见图104)。为了了解这种自主变化,人们可以思考一根螺旋弹簧,当它被拉
开以后,就产生一种朝着收缩方向的应力。沃尔夫的5名被试在这图形上表现出同样的方
向,这一事实表明了该倾向的力量。然而,有一位被试以一种渐进的变平倾向再现了这幅图
形(见图104)。从报道来看,导致这种效应的原因是明显的。当其他被试把这幅图形看作Z
字形或类似Z字形的某种东西时,这名被试却把它看作是一根“虚线”,也就是说,视作一
根直线的修正形式。自然它被视作看到的形式,而不是视作一种几何图形——它根本不是什
么格式塔——由于处于应力之下,从而决定了相继的变化。
另一种自主变化是由奥尔波特发现的:“大约95%的儿童在他们第三次画那个金字塔图
形时,与原来的刺激相比,在金字塔的大小方面出现至少20%的缩小”(p.144)。我们记
得,奥尔波特的图形是任何一位研究者可能使用的最大图形。在排除了若干其他的可能性以
后,奥尔波特说:“这种现象似乎更容易用下列假设来解释,即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缩小
显然是痕迹的‘动力’特性之一”(I.C.)。由于其他研究者都没有发现这种变化,因此
它肯定限于某种明确的大小范围。然而,人们可以期望很小的图形将表现出相反的倾向,也
就是说,不是缩小而是扩大。由于吉布森的图形相对来说较小,因此他的否定结果可能与这
种期望发生抵触,因为这种期望不是这位作者的特殊方法所能实现的,确切地说,它排除了
这样一种效应;在他的实验中,他使用了一种名叫“兰施伯格”的记忆装置(Ranschburgmo
-moryapparatus),图片在该装置的狭口下一一展示,结果图片的大小随着开口的大小而
明确地固定下来,这便成为他所有实验中的一个恒常因素。不过,这个问题仍有待实验检
验。
指向性
指向性的原因是什么?换句话说,为什么特别受到注意的图形特征在相继再现中如此经
常地发生夸大现象?这一事实的确立是毋庸置疑的。G.E.缪勒(1913年,p.378)在沃尔
夫之前就用“情感转换”(affectivetransformation)的名称来对它进行描述,并且把它
解释成一种注意的事情。对于这样一种解释,其不足之处已由沃尔夫予以证明。
在我们的自主变化原理中,可以找到一种真实的解释,尽管这种解释还是不完整的。强
调所见物体的特定方面意味着这个方面的整个图形中具有特殊的“权重”(weight)。所见
的同样图形,由于得到强调或者得不到强调,既可作为行为数据,又可作为动力图形,结果
就不会相同顾种不同的心物模式,在这些例子中,与同样的几何图形相一致,因而它们的痕
迹的自主变化肯定是不同的。指向性表明,这些变化不一定采取对称的方向,而是在原版图
样表现出一些部分或方面的突出支配时,可能会增加这些起支配作用的部分或方面的重要
性。然而,当原始知觉包含特别引人注目的特性时,指向性并不经常发生,而让位于一种均
匀的作用,我们看到,在解释这些变化时,我们不能仅仅盯着图形的任何一个特征,而是必
须始终把图形作为整体来考虑。
可是,只要我们对一切有关的因素不再拥有详尽的知识或量化的知识,这后一评论就不
过是方法论的了,它还不是一种解释性原理。
与卡兹本人的解释相符合(尽管运用了不同的术语),我们对他记忆中颜色的夸大结果
作了解释,这已在前面(见边码p.498)报道过,作为指向性的例子,它充分符合我们的解
第 248 页
----------------------- 页面 250-----------------------
行为心理学.txt
释性原理。
词语化效应;不止一个痕迹系统在再现中起作用
然而,要是认为指向性仅仅是一种特殊的自主变化,那将是一种不合理的简化。被试在
看到图形的时候,往往为它提供一个言语描述,例如,被试说:“一个十分狭窄的三角形”
,“托架,下面大,上面小”,等等。这种语言特征对再现具有直接的影响。该事实引入了
一个新观点:要是认为再现仅仅以一种痕迹为基础,那将是错误的。尤其当被试拥有语言的
时候,语言因素将在一切情形中(或者至少在许多情形中删再现活动发生影响。至于语言本
身的问题,已超出本书的讨论范围,尽管我们不可避免地在下面一些章节里会经常遇到这个
因素。不论语言是否作为一种心理机能,它在再现中的效验表明,基于这种成就的过程是以
一组复杂的条件为基础的,而并不仅仅依靠单一的个别痕迹。
正常化
当我们转向最后一种变化方式,也就是正常化时,这一点便变得更加明显了。为了解释
这些变化,我们必须重新提及与原先的图形个别痕迹不同的那些痕迹,而且不是纯粹言语
的。当沃尔夫的图23图105(见图105)被理解为“具有两个柱子的桥梁”时(有4名被试作
这样的理解),当图形一致地以这样的方式变化,以至于凹痕(作为柱子的凹痕)变得越来
越深时,我们便可以作出这样的假设,即桥梁的痕迹系统已经以某种方式或其他方式对再现
产生了影响。可是,第五个被试把同样的图形(即图IO5)理解为城墙上的雉堞,而她再现
的图样上的凹痕不是加深而是变宽,这就证明不同的痕迹系统在起作用。
“外部”痕迹系统的影响
这些“外部”的痕迹系统(outsidetracesystems)对再现的影响可能具有不同的类
型。首先,这种影响可能是间接的,除了原始知觉的痕迹外,它并不直接对再现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与冯?雷斯托夫和劳恩斯泰因研究的影响属于同一类型:原始图形的痕迹将与其他
痕迹系统进行交流,并通过这种交流而变化。其次,如同在指向性的讨论中那样,人们会想
到一种直接影响,原始图形的痕迹并不受到其他痕迹系统的影响,而是在再现活动中与其合
作。最后,是这两种效应的结合,而且,在我看来,这是最有可能的。一种痕迹通过与其他
痕迹交流而经历一些变化,这已由劳思斯泰因和冯?雷斯托夫所证明,而且,奥尔波特和吉
布森的研究结果也导致了同样的结论。奥尔波特在同一张卡片上同时呈现了他的两个图样。
“在有些情形中,其中一个图样的特征似乎与另一个图样进行了合并”(p.137),而在吉
布森的实验中,鉴于目前加以讨论的原因,这种变化比任何其他变化更为频繁。
因此,正如我们在上面描述过的那样,一种新痕迹与旧痕迹系统的交流可能导致痕迹中
的变化,看来,这似乎是一种必要的假设。这些变化可以使新的痕迹与旧的痕迹相同化,这
也已经由劳恩斯泰因和冯?雷斯托夫所证明。由此可见,如果把正常化视作痕迹内部的一种
效应,那么正常化便可以从我们的一般原理中推论出来。此外,这些原理充许交流,以便产
生正常化之外的变化。痕迹之间的交流将对相互作用的痕迹产生影响(或者影响其中的一种
痕迹,或者影响全部相互作用的痕迹);在这些相互作用的所有可能的效应中,同化是一种
非常特殊的和容易实现的情形,但是决非唯一可能的情形。例如,如果我把某种图样理解为
一只瓶子,与此同时我可能还理解了它的特性;它实际上可能不是瓶子,而只是与瓶子相似
的某种东西。在图样的痕迹和瓶子的痕迹系统之间的这种交流,由于属于特殊类型,也将产
生特殊效应。我们并不知道该过程的任何细节,但是我们从沃尔夫的实验中得知,对这样一
个图样的再现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对称,与此同时,也变得越来越不像瓶子。一般说来,通过
与旧的痕迹系统的交流而在痕迹中产生的变化将有赖于与旧系统有关的新痕迹的相关特性。
让我们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个旧的痕迹系统具有明确的特性Sn,譬如说某个正常的尺寸,而
一个新的物体则被体验为属于这个类别,并与S具有同样的特性,那么,S和Sn的关系将决定
S如何在新的痕迹中变化。一般说来,当S与Sn没有很大差异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同化作用将等同于正常化。可是,另一方面,如果S比Sn更大或者更小,那么,这种差别将
会变得夸张起来:鲜明、对照。在传播流言蜚语和谣言中产生的许多夸大现象,至少可在这
种痕迹内的动力中找到部分的解释。一个“正常的”系统必须具有哪些特性?如果我们的说
法正确,它将成为一个正常系统,不是因为它的最大频率,而是因为它的最大稳定性。自主
变化将修正痕迹和痕迹系统,直到它们的应力变得尽可能平衡为止——也即它们内部的应
第 249 页
----------------------- 页面 251-----------------------
行为心理学.txt
力,它们和它们周围的痕迹系统之间的应力变得平衡为止。从动力学角度讲,“正常”是独
特的「参见我们第六章(见边码p.221)关于正常性的讨论」。
关于再现的良好例子(其中旧的痕迹系统显然直接地影响再现行为,而不是通过特定痕
迹的方式)可在吉布森的文章中找到,尤其可在“言语分析”的标题下找到。图106是一个
很好的说明:(a)原图被被试描绘成“柱子加曲线”,然后被再现为(b)。
作为几何图形,再现和原件如此不同,以至于可作下列假设,即(b)的存在不是由于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