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唐三彩之谜

石泽英太郎(日)
唐三彩之谜
作者:
  石泽英大郎,出生于大连,1966年以《羊齿行》获得第一届“双叶推理小说奖”。其作品《赛车谋杀案》是一部向现代意识挑战的推理小说。1973年的《唐三彩之谜》则充分发挥了他的特色。其他尚有许多以考古、美术、植物、历史为背景的作品。有《人性的证明》、《野性的证明》、《青春的证明》、《恶魔的盛宴》等一百多部。
简介:
  日本侦破小说—唐三彩之谜(描写日本侵华时期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发生的离奇案件)
引子
1 一件真事
  (《九州日日新闻》文化栏的连续报道)
  一九六九年十月十一日,在日本九州玄界滩海面的一个孤岛-----冲岛上,发掘了“唐三彩”。这在世界上是第四次,出土的情景,颇具戏剧性。
  战后,从一九五四年开始,经过多次考察,冲岛终于以“海上正仓院”*的美称闻名于世。万余件珍贵文物出土,极大地开阔了学者们的眼界。
  公元四至七世纪,祭祀品中的无数珍品几乎无损地长眠在这个孤岛上,隐藏着历史的秘密。
  一九六九年秋对冲岛进行第三次考察。这年共进行三次:首次预备考察在四月份,第二次五月份,这次从十月份开始。在队长九州大学冈崎敬教授的领导下,发掘出来龙头、云珠等珍贵的鎏金铜质祭祀遗物。
  下面是十月十一日的情况。
  这天,报社记者亲眼看到著名陶瓷艺术研究家小山富士夫在五号遗迹处的活动。小山先生小心翼翼地察看一件件出土文物。他弯下腰,从褐色土中拾起一小块绿色陶器轻轻放在手中。他把眼镜戴上又摘下,仔细鉴赏着。
  小山先生的眼里忽然放出光辉。他跌坐在土丘上。这就是发现唐三彩的历史一瞬间。
  人们围住小山先生。
  “还是那样华丽。。。”熊本大学松本教授看着小山先生手中的绿色陶片,情不自禁地赞叹。
  在初次来岛上以三笠宫为首的考察团中间也激起一阵轻轻的骚动。这骚动,显示出人们发现奇珍异宝后的紧张和兴奋。
  冈崎队长轻声地告诉记者:““可以断定,这是世界上罕见的唐三彩!”他的表情,也充满兴奋和喜悦。
  后来,小山先生作为鉴定人,在公开发表的考察报告的开头指出:“从玄海滩的孤岛-----冲岛上发掘出许多珍贵文物,其中十八件唐三彩可震动全世界。”唐三彩,正如大家所熟悉的,是中国唐代(七世纪至九世纪初)制造的陶器。它是由绿、黄、白三种色彩绘制的。它的色彩,可以“华丽”一词加以形容。
  由于烧结温度低,脆性大,不具备实用价值,但它却深得唐代天子和权贵们的喜爱,往往作为陪葬品放入坟墓。
  这种三彩绘制的陶器种类繁多。壶、瓶、碟、香炉以及男女人物、马、牛、犬、狮、骆驼等器物,几乎部有。
  在历史上,首次发现唐三彩还是进入二七世纪后的事。
  在距今犬约五十年前的清朝末年,中国从开封向洛阳沿途开发。当工程进展到洛阳城北时,挖出很多陵墓。洛阳附近的汉、隋、唐等朝代的墓群素享盛名。
  在唐代墓群中,发现了唐三彩。它长眠地下一千多年,初次露面,很多人就为它的美丽色彩而倾倒。
  思慕者从世界各个角落赶来中国。现在,在世界著名博物馆里能看到的唐三彩,就是当时胡乱挖掘后流失出国的。
  当时出土的地区,只限于洛阳、长安等盛唐都城近郊。
  唐代,由丝绸之路把东、西方连接起来。当时,作为文化交流,是否有可能把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唐三彩运往外地呢?专家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事实证明,唐代的越州青瓷,广州白瓷已经远送到印度、巴基斯坦、伊拉克、埃及。
  战后的一九五五年,瑞典考古学家马尔登博士在开罗南部苏斯达套地区采集的大约三千件陶器里,有两件很引人注目。这是在国外首次发现的唐三彩。
  唐三彩产生当时,就被运往外国,最远曾到达非洲海岸。
  一九六七年二月,在奈良大安寺遗迹进行考察时,平城宫旧址考察部长杉山信三博士发现了一百二十余件陶器片,这是日本首次出土的唐三彩。
  其中有一种被称作“书枕”“的长方形陶器。造憾的是它被火焰彻底毁坏了,使人们失去欣赏唐三彩那特有的美丽色彩的机会。
  不管怎样,这在世界上是第三次被发现,证实唐三彩曾渡海来到日本。
  这次在冲岛发现唐三彩,是世界上的第四次。
  冲岛出土的唐三彩,尽管只是一个彩瓶口的边缘部位,却有幸保存了它的本来色彩。经过人工复原后,引起人们对遥远古代的遐想。
  它那淡雅的薄绿和深沉的暗黄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又衬以洁白的背景,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古典美。唐三彩的色彩一般是绚丽豪华的,冲岛出土的则具有沉静、雅致的风格。
  这里追述一下唐三彩的历史。
  陶器上出现鲜艳的色彩,是从唐三彩开始的。达到这种水平,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唐三彩的釉质,是经低温焙烧丽成的。
  在中国,青瓷的高温焙烧技术很先进。它的起源可追溯到纪元前一千多年的殷、周时代。但低温釉的焙烧技术却很落后。
  汉、魏、晋时代,曾经试用吹氧燃烧的方法烧制铅釉。不过,制品的色彩混浊,质地粗糙。
  从隋代开始,能烧制绿、黄、白三种单色釉,而使用三种颜色制成陶器则开始于唐代,就是唐三彩。现在,对三种色彩的解释也不尽相同。
  有人认为三种色彩是绿、褐、白,也有人说成绿、红、黄。因为它是经过升华而得到的色彩,难以简单地判定。换言之,它是一种极其微妙难以形容的色彩。
  唐三彩是盛唐灿烂文化的硕果,也给国外文化带去很大影响。
  日本奈良时代的”“奈良三彩”“-----即所谓正仓院三彩,就是仿照唐三彩的。
  迄今为止,日本有三十余处出土了奈良三彩。其中,濑户内海大飞岛数量最多。
  在冲岛的考察中,已经发掘出奈良三彩小壶壶体十一只,壶盖六只。
  小壶上也描绘着黄、绿、白三种颜色。窄窄的壶嘴向外翻,儿乎和宽肩壶体相连。壶底配有高台座。
  和唐三彩相比,稍有逊色,但当你注目时,一定会使你的脑海中浮现出古都奈良的幻象,真是唯妙唯削。”勃海三彩“、”辽三彩“、”伊朗三彩“都受到了唐三彩的影响。
  古代各国文化的交流如此迅速和广泛,真是出乎意料。
  伊朗三彩和唐三彩的相互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考察。从认识的一致性考虑,有理由认为伊朗接受了中国的构思影响。
  总而言之,唐三彩在陶器制作上产生的”色“和”美“,世界艺术史己有定评。
  出土唐三彩的冲岛,是浮出玄界滩海面的远海孤岛,是被称为官币大社宗像神社的”神域“,东西约一公里,南北半公里,周围约四公里。
  古代留下来的宗像神社,聚三宫为一体。
  所谓三宫,即宗像郡田岛边津宫、大岛中津宫和冲岛冲津宫。
  早在江户时代,贝原益轩就发现冲津宫的古代祭祀遗迹。更早以前,青柳种信曾亲自登岛考察。在后来的明治、大正时代,又引起江藤正澄、柴田常惠等人的重视。直到战前,田中幸夫、丰元国等也前去进行过考察。
  一九五四年为召齐宗像神社复兴促成会,以小岛钰作为团长、以镜山猛为现场主任,对冲岛进行过考察,从此,冲岛作为古代遗迹宝库被人所共认。
  对千古之谜的秘境----冲岛进行学术解剖后,两万一千余件国宝和珍贵文物出土。”海上正仓院“在考古学界引起惊叹。
  出土文物极少破损。许多”奈良三彩“、”须惠器“等,大都可以复原。
  冲岛之所以能这样完好地保存遗迹,有以下原因。
  冲岛近千年来一直是封闭的岛。
  按照”神律“规定,岛上一木一石都不可触犯。有这样的传说:江户幕府初期,黑田长政曾说:“我是天主教徒,神不能对我报应。”但在他从冲岛拿走宝物时,立刻被化成妖怪。
  这个岛还“限制女人”登陆。全国限制女人的地方很多,但迄今多数地方已开放。
  这里却一直循守着二千多年来的严格禁令。总之,冲岛是戒律森严的岛子。
  登上该岛,必须“拔楔”---浴于海水,驱除不祥。贝原益轩的《筑前续风土记》中说:“... ...到这儿的人,要先以海水净身,参拜正三位神社。最初七天,每天一次海水净身。于第八天始可至本社...”如今登岛,虽不必再循守这些规矩,但也须严守“祓楔”惯例。全体考察队员部要在难以想象的寒冷海水中净身后,登岸。
  在岛上还有不许吐痰、吐唾沫,便溺须在指定地点进行等极其苛刻的规定。
  可以说,正是这些森严的戒律,才使冲岛的祭祀遗迹保护下来。
  冲岛上有巨岩和原始森林,郁郁苍苍的暗绿色原始森林,嵌入海面的陡峭断崖,令人产生窒息似的庄严和神秘感。
  原始森林中,有些热带羊齿类植物伸着长达一米的厚叶,郁郁葱葱,令人完全忘记现代社会的污染情景。
  冲津宫附近巨岩林立,绝大多数的祭祀遗迹是从巨岩深处发现的。冲岛祭祀之所以被称作“巨岩祭祀”,大约由此而来。当然,也许是古人对“岩石”产生近于畏惧性的信仰之故。
  登岛后的三笠宫阁下谈到第一个印象时说:“来到这儿,才明白为何《古事记》中经常出现”岩“这个词,也理解了古代人为何对”岩“产生敬仰心情。”岛上究竟能否住人?据这次考察,在冲岛发现了绳文土器和弥生土器。可以知道:绳文时代,人们曾在这儿入海打鱼。考虑到拥有现代装备的渔船也不能轻易靠近该岛,而绳文时代的小舟却活动在这里,真是不可思议。
  可以断定;自原始时代起,这个岛不但是“祭祀的岛”,而且还是“生活的场所”。
  那么“古代的祈祷”为何在这里进行呢?说法不一,也无非是祈求神灵保佑航海安全,保佑开往朝鲜的军队出师顺利等等。
  这里出土的鎏金铜杏叶、云珠、铜镜、水晶弯月、玉镯、刀剑等两万多件祭祀遗物,证明曾经在这里进行过规模宏大的祭祀活动。
  与唐三彩同时发现的还有“鎏金铜龙头”。它非常类似东魏时代(六世纪中叶前期)的龙头,大概也是六世纪中期的产物。
  提到唐代,立刻使人联想到“遣唐使”,他们在赴唐途中,很多人在暴风雨中遇难死亡。
  岛上的唐三彩,也是由遣唐使带回的吗?
  果是如此,以前宗像氏族举行祭祀活动的冲津宫,是否也是大和朝廷举行全国规模祭祀活动的场所呢?这样,唐三彩的发现既充实了日本古代传说、故事,也丰富了我们的想象。
  冲岛遗迹考察又提出了新的谜。
  为何自绳文、弥生时代开始,古人就在这样不自由的小岛上生活?又于何时,古人离开这个岛子?并且,被发现的“唐三彩”本身也是个谜。
  第一次考察,找到十八件陶器片。它们散失在五号遗迹西侧入口至内墙附近。第二次考察广七号遗迹又有未经鉴定的四件陶器片被发现,和上次的十八件恰好能对合。
  五号遗迹和七号遗迹相距二十米。一件陶器破碎后,为何在相距二十米的地方找到呢?这也是个谜。
  给研究日本历史带来光明的唐三彩的出土,又把新的谜摆在我们面前。
  *正仓院是日本奈良东九寺储存珍贵艺术品的宝库。。1。2。一把钥匙(根据中国古典小说《今古奇观》)在中国明代短篇小说《今古奇观》里,有很多题材新颖之作。第十七卷中关于“苏小妹”巧解哑谜的故事,更是妙趣横生。
  虽说是打哑谜儿,但绝无庸俗味道。它是汉族文化高度发展时期,才子佳人之间的一种风流游戏。
  苏小妹是著名诗书世家的闺秀。父亲苏老泉是文坛上颇负盛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哥哥苏东坡,众所周知,是一家人中佼佼者,是大诗人和画家。二哥苏颍滨,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他们号称“三苏”。
  苏小妹不落父兄之后,颇有才气。
  小妹接受了秀才秦少游的求婚。少游是出类拔萃的才子,由于他在科举考场中坦荡潇洒,很受当时文人的器重。
  入洞房前,小妹向少游提出三道考题。若能答出,才得享合卺之喜。
  这传说当然有些过于矫饰,令人难以置信,但在天下第一流时代书城,也难肯定不发生这种争竞才华的风流韵事!头两道考题顺利地通过了。第三道是对句。上联是:“闭门推出窗前月”必须很据上联的意思续出下联。如果下联搭配不当,就不会前后呼应。面对这种考试,必须有超越前句、略胜一筹的才智。
  在洒满月光的庭院里,少游正为找不出佳句而苦恼。苏东坡瞧见妹婿为难的神情,忽然,一个奇巧的构思涌现在他的脑海里。
  但又不能明着告诉少游。因为考场作弊,这在当时极为尊重独立见解的一流文人中间,是绝不能干出来的事。
  庭院里,有一养花用的水缸,里面盛满了水。苏东坡拾起一石子,“咚”地一声丢进缸里。
  微波晃动,月光下激起无数涟漪。溅起的水花,打湿了少游的衣袖。一瞬间,少游灵机一动,续出了下联,“投石冲开水底天”。
  下联意境高深,又不离上联格调。这个故事是当时的一个优雅戏谑的插曲。
  文字富有哲理,又含有诗味,足供欣赏玩味。这种游戏,风趣隽永,远远超过那些枯燥无味的猜谜。
  某日,苏东坡收到佛印掸师送来的一首长歌。它以两个字为一组,共一百三十组,令人费解。
  看到这首长歌,苏东坡有些不知所云。即令是旷世之才,也会智尽能索。
  下面录出开头部分:
  野野鸟鸟啼啼时时有有思思春春
  气气桃桃花花发发满满枝枝莺莺
  雀雀相相呼呼... ...
  小妹看了,朱唇轻启,象流水一样念出一首诗来,“野鸟啼,野鸟啼时时有思。有思春气桃花发,春气桃花发满技。满枝莺雀相呼唤... ...”苏东坡十分惊叹妹妹的才华,佩服她能巧妙地联成一串念珠般的相互呼应的诗句。
  少游听说后也很赞赏,并送给小妹一组费解的字:睹掣扣闽绦斜期归阻久伊思又被小妹顺利地读成一首叠字诗,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忆别离时闻漏转,时卧漏转静思伊。若用“才子佳人”这个成语来形容少游、小妹夫妇,真恰如其分。
2 一个谜
  相良信雄退休不当教师五年了。儿女们生活上都已自立,老两口在福冈市南郊悠闲自在地度日。相良每天花三个小时伏在案前写些东西。他想把一生中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事记下来。但他并不打算出版。
  人一上年纪,总是爱回忆过去。对相良来说,也不过是想把一些事写成札记保存下来。
  下面是其中的一篇文章,题为“不可思议的事”,约有四十页稿纸:我的这段回忆的起因,是在今年春天应友人之邀,去台北旅行的时侯引起的。
  我三十岁以前在大陆生活过,故对中国有一种怀乡情感。但我一直没有运气去中华人民共和国。
  当友人提议去台湾时,我想这至少能玩赏一下中国风光,安慰一下缅怀过去的心情,因此决定去一趟。
  台湾之行,比我原来想象的要自由一些。包括我的老伴在内,我们一行共十三人。
  飞机晚七时从扳付起飞,不到一小时五十分钟抵达台北。我们下榻在安琪儿旅馆,准备翌日开始观光。我为能去故宫博物院而感到兴奋。
  准确地说,中国有两个故宫博物院。一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另一个在台北。我即将去的是后者。
  三十二年前我二十岁时,曾经参观过北京紫禁城的故宫博物院。
  应该说,台北故敌博物院也是非常出色的,收藏品很多。第二次大战期间,日本军队占领北京时,国民党政府已把贵重文物运往南京,后来转移到重庆,最后几经周折才弄到台北。收藏品总数达三十万件之多。特别是陈列在宽敞的第一展室中的青铜器,其数量之多,令人咋舌。按照殷、周、春秋、战国年代顺序陈列,令人深深地感到吉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和旺盛的生命力。
  进入唐代展室时,陈列在正面的唐三彩首先映入眼帘。我忽然想起三十二年前发生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住事。
  那是我初次看到唐三彩,当时还发生了一件与唐三彩有关的事。
  由于从事教师工作的需要,我多少掌握一点艺术知识。但对于唐三彩这样的艺术品,我就不仅是为追求知识,而是从小心里喜爱它。我在北京紫禁城里,深深地被那迷人的唐三彩所陶醉... ...一九三九年。
  我在大连某中学当美术教员的时侯,打算利用寒假到北京旅行。产生这个想法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当时独身,没有牵挂;二是我一直向往世界上这个最美丽的都城。我是那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大连上船的。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船票是当地钞票十八元八角。从大连经塘沽和天津到达北京,用了两天一宿的时间。
  当时,北京在日本军队统治下,治安情况还好。但听说郊外万寿山一带经常有匪徒出没。用今天的话说,大概是抗日部队吧。一般市民对日本民间旅游者是友好的。
  一走出北京站,就看到雄伟的前门耸立在面前。它是北京的象征,具有和古都相称的丰姿。
  我因为手头拮据,就投宿在前门外天桥的一家小旅店。里面只住有我一个日本人。街道上很少有日本人来往。
  我是在大陆长大的,自己的北京话还有点把握。再说,我也很想试试我的北京话水平究竟如何。这也是旅行的目的之一。
  落脚的她方,很象东京浅草的小客栈。我每天只是贪婪地游逛北京城。天坛、北海、颐和园、玉泉山... ...历史悠久的北京城名胜古迹很多,景色十分秀丽。不用说,我也涉足于繁华的王府井、东安市场一在带,试图买些廉价的土特产品。
  绘我留下更深记忆的还有天桥一带的茶馆。那里终日悠哉游哉的市民们,似乎不论战火蔓延到哪里,也照例不受影响地生活下去。我从他们身上体会到豁达大度、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清晨散步时,经常看到老人们拎着鸟笼悠闲地漫步,笼中云雀欢快地鸣啭。一些男青年在晨雾中练拳术的身姿,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一天我参观了紫禁城。
  紫禁城是明成祖时建的宫城。周围约三公里,座落在宽广的北京城偏南处。紫禁城门主要有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里面的宫殿建筑群一色是中国风格。主要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北面还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官、钦安殿。其他类型建筑也混杂其间。建筑物的顶部,都装饰着金黄色的琉璃瓦,在蔚蓝色的天空下闪闪发光,一派金碧辉煌。饶有兴味的是,在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中,有几处传说曾是肤香飘溢的香妃浴池。
  这宫廷建筑已被用来展出艺术品。当年国民党政府在辙出北京时,已把珍贵文物运往南京。尽管如此,还有很多艺术品遗留下来。倘若你不加快脚步,当天就无法看完这许许多多的珍品。
  重点陈列室,是由日本军队担当警卫的。
  那天下午三点左右,我进入唐代展室坤宁宫。那里分为初唐、中唐、盛唐、晚唐四个展室。是进盛唐室,我的目光便落在绚丽多彩的陶器上面。展品有十件左右,我这双看惯了白瓷和青瓷的眼睛,被接近原色的浓厚色彩刺激得兴奋起来。
  已有客人进来参观,一个年青的中国人在里面,我也站在他旁边,一同观赏。
  中国大自然是荒暴粗野的,但有时却显得温和稳重。黄河浊流、夏天空中的滚滚黄尘都是如此。内部蕴藏着无穷的破坏力,表面上却似乎是平淡无奇。这就是当时中国的自然景观。
  展品的明快色彩,仿佛就是以黄土为原料,经过焙烧而得到的。如今我喜爱洁净的白瓷。但那时,我却对接近原色的器物非常入迷,大概是年青的缘敌!我久久地姑在那儿,凝视着陶器。
  “这是唐三彩呀!”身旁的中国人告诉我说的,是一口流利的日本话。
  我朝中国人望去。
  他身材修长、鼻梁稍高、面色白暂,眉毛一端有个小痣。
  “大约是六世纪末、七世纪初的制品。”青年筒短地向我解释。
  我的目光重新回到陶器上,一只带有把手的壶持别引我注意。釉质为杏黄色,通体呈现出典型的中国风格。
  青年目光道随着我的视线,似乎了解我的心思。
  “这叫凤首壶。风凰的凤,首就是头。是模仿凤凰制成的壶。”他的手揩边比划着边解释。
  “您的日语很好啊”我向青年说。
  “我在早稻田大学读文科。战争爆发后才退学回来... ...”青年回答。
  上层社会有很多人把子弟送往日本留学。这些子弟,多教才思敏捷,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我猜想。这个青年一定是个上层子弟。
  青年向我看了一眼,默默走开。
  翌日,我又去紫禁城故宫博物院。在偌大的北京城,不停地游逛十来天,弄得疲惫不堪。我大贪得无厌了。很想选择一个可心的目标,从容地观赏,好好研究一番。换句话说,把旅行目标集中在一个焦点上。
  我确定的目标,就是唐三彩。
  当时,我对中国古代陶器的知识很贫乏,也可以说完全不懂。但不知为何,我却产生浓厚的兴趣。
  那天,在盛唐室入口,我向日本警卫轻轻点了点头,便走进展室。
  军事管制下的紫禁城,重要展室都有日本兵看守。
  我感到:这个佩戴二等兵肩章的兵士,目光仿佛比昨日更尖锐些。
  我在内室入口停下脚步。一眼看到,昨日相遇的青年正在出神地看着唐三彩。
  从背影看到,他那修长的身子穿着合体的蓝色长衫。
  “真热心哪!”我走到青年的身边,向他打招呼。
  青年默然微笑。
  “这壶的把手是龙吗?”我手指着一只壶问道。
  “是的,是龙。不管是凤还是龙,都是吉祥的象征。这叫龙耳壶,或许是引用”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制成的吧!有人说是象征狂着科举考试如意。”青年人给我解释一番。
  这是个高约三十厘米的壶。两条龙头伸向壶口呈饮水状,构成两侧把手。壶体的黄绿色釉质显得光滑璀璨、晶莹可爱。
  “在唐三彩壶里,以凤首壶、龙耳壶为上品,万年壶、锦花盘也很名贵...”青年把目光移向锦花盘。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那是一和日本盛放生鱼片的大盘相似的盘子。花纹宛如蔓藤花一华丽。用“光彩夺目”“来形容可当之无愧。
  那天,我和这位中国青年并肩走出故宫博物院。
  冬日夕的余辉,洒在屋脊的玻璃瓦上。
  “您对艺术品很有研究吧!”我说。
  平时,我不大使用“您”这样的字眼,今天这样称呼,算是对青年讲的一口地道日语的回敬吧!连续两天的不期而遇,他给我留下了十分亲切的印象。“啊,”“只是因为家父爱好...”青年突然变得沉默。
  我来北京后所接触的中国人都是这样。每当向中国人发问时,总能得到友好的回答。但一扯到政治或个人私事,他们就闭紧嘴巴了。尽管没有敌意,却令人想起对方是交战国的公民。
  “告辞了... ...”青年说。
  “明天还来吗?”我向他询问。
  “来倒是想来。”青年点点头,接着说,“警卫兵好象特别戒备呀!”“什么?”我不解地低声问他,青年默然一笑就离去了。蓦然,我想起今天警卫士兵那奇怪的目光。但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不明白。
  过了一天,我又来到紫禁城。
  在坤宇宫附近,我看见一个身着蓝色长衫的人沿石阶走进去。肥大的中国长衫下摆随风飘动。正是他。我边想边加快脚步。盛唐室在宫殿的尽头,我和那人相隔一幢房子的距离。因为相距稍远,只能看到背影。只见那人和警卫兵寒暄几句就进人盛唐室。我意忙赶上去。在我跨进盛唐室的当儿,警卫兵喊:“喂!”“什么?”我停下脚步。
  “时间到了。”警卫兵说
  “刚三点钟,不是规定到五点... ...”我低声抗议。“今天提前闭馆!”佩戴二等兵肩章、稍胖些的警卫兵颇不耐烦地回答。
  “前边的中国人... ...”我想说:“刚才还进去人,为什么单拦住我?”,“好啦,放你进去。”二等兵似乎特别关照地用手指着入口。我进入盛唐室。
  “噢。”我奇怪地发现,那个青年刚刚进来就不见了。
  也许是通过盛唐室进入晚唐室了吧!晚唐室是最后一个,那儿有出口,可以但我们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发展到追上去交谈的亲近程度,况且又没特别约定,就只好让他先走了。
  我是进唐三彩的陈列拒。
  啊!奇怪。玻璃柜打开了,没有关好的玻璃门半敞着。再仔细一瞧,发现昨天看过的龙耳壶没有了。我急忙返回警卫兵那里。
  “士兵先生,橱柜开啦。”我结结巴巴地说。
  “什么?”二等兵瞪起眼睛,立刻跑入盛唐室,我也跟了进去。
  “是那家伙。”二等兵横田嘴里嘟哝着,又跑向出口。
  “什么事?”“在出口处站着一个佩戴上等兵肩章的警卫”展品被盗啦!刚才过去的那个中国人呢?“二等兵”从这儿到晚唐室去啦。“快追!”士兵们和我一起跑进晚唐室。
  在晚唐室出口附近,站着一个军人。那人听到脚步声,慢慢转过脸来。
  “乱窜什么?”他用低沉的声音问,如同操练时发口令。
  两个警卫兵立刻直挺挺地站住了。
  那人佩戴少佐肩章,年龄五十上下,身材矮胖,仪表威严,看上去象是从预备役中入伍的。
  “刚才,一个中国人盗走了展品!”二等兵抢先报告。
  “什么?”声音里明显地带着吃惊,少佐的脸色变了。
  “逃到哪儿去啦?!”少佐讯问。
  “就是刚才,从盛唐室向晚唐室这里来了。”警卫兵回答。
  “混帐!”少佐厉声喝道,“我在这儿足有二十分钟,没有任何人过来!”以上就是我经历的不可思议的事。
  我是受过大正年代民主教育的理性主义者,不承认有用科学解释不了的现象。后来,在接受紫禁城警卫司令部调查时,我以在场者的身分对这一过程又进行了冷静的思考。
  首先,我觉得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地象蒸气一样消失。出事时,现场至少有四双眼睛在注视着。除我之外,肯定有人说了谎话。这话我虽没出口,心里却在想。当时我只记住两个警卫兵和少佐的姓,直到今天还没忘记。
  调查官是警备队长和田曹长。两个警卫兵和我一样,象犯人似的受到严厉地讯问。守卫盛唐室的二等兵叫横田。守卫晚唐室的上等兵叫宇佐美。
  每当讯问时,和田曹长总是呼喝着他们的名字,所以我很快就记住了。
  少佐叫栗林。正如我的判断,他的确是从预备役应召的军人,在司令部供职。
  入伍前,他就爱好山水画。那天,正在欣赏晚唐山水画李升的作品。被盗的唐三彩有:龙耳壶一只高三十厘米,彩碟二只直径十五厘米。
  尽管正值两国交战,二、三件珍贵陶器被盗也应追查,实际却并非知此。
  从和田曹长调查时的讲话,我了解到有这样的背景:一九三七年年底,北京亲日派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日本驻军司令部之间,签署了保护北京市民安全的声明,同时交换了不没收临时政府管理下的国有财产的协定。临时政府对保管故宫博物院民族遗产问题表示特别关心。不用说,粟林少佐只不过是以旁证人的身分列席。曹长是不能审问少佐的。
  当然,粟林少佐的证词和横田、宇佐美两警卫兵以及我的申述发生了矛盾。
  无论是盛唐室,还是晚唐室,都是一览无遗的开阔房间。倘若少佐和我们三人说的话都没错,中国青年就必然是在空中消失了。这样的事决不可能发生!反复讯问,回答都和最初相同。和田曹长问:“中国青年肯定进入盛唐室了吗?”二等兵横田答:“是的。”和田曹长问:“中国青年肯定是在你面前从盛唐室进入晚唐室的吗?”上等兵宇佐美说:“不会错!”和田曹长问:“粟林少佐,如果他们的话是真的,那您一定看见那个人。。。”栗林少佐说:““我在晚唐室呆了二十分钟,谁也没有通过... ...和田曹长额头沁出汗珠。他一心希望能证明中国青年实际存在,那他就可以以警备工作疏忽大意为由结案了。
  只要栗林少佐说一句”中国青年走过了晚唐室“那么,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就不复存在了。报告书上是不能写人突然消失的,可是粟林少佐却固执地不改变说法。这样,我不禁发生怀疑。我当时认为,只要相信人不能消失,他的话就最靠不祝”我甚至想到:粟杯少佐明明看到那个中国青年逃走,却故意说没见到。
  两天后,在调查的最后阶段,少佐却提出了个尖锐的问题。
  他问和田曹长:“据说陈列柜的锁被砸坏,你认为需要长时间?”我也从在盛唐室入口处和警卫兵的谈话时间进行推断。
  “从调查判断,一分钟左右。”和田曹长回答。
  “用一分钟就能够砸坏锁头、打开柜门、盗走展品吗?”“这... ...”和田曹长边苦苦思索边回答:“那个中国人四、五天来都到过盛唐室。也有人认为:锁头前一天就被弄坏。”粟林少佐又讯问上等兵宇佐美:“那个壶足有三十厘米,藏在什么样的衣服里面,都会很显眼。你没有注意到?”“是啊,我注意不够。”“不需要道歉!问你为什么没有注意到?”上等兵宇佐美的脸色变得苍白。
  “二等兵横田!”
  “在!”
  “那个中国人确实进了盛唐室吗?”
  “是。进来啦。这位先生... ...”他的手指着我说,“也见了。”当时,几乎使我产生了粟林少佐在审讯的错觉。
  报据外部知情人提供的情况来看,栗林少住的证词倒是可靠的:一个是在坤宁宫出口附近的中国警卫员。他说;午后三点以后,没看见有人从里面出来。另一个是位日本游览者,约五十岁的军需公司经理。他走累了,在坤宁宫出口不远的树下休息。他也证实说,三点以后没看到有人从坤宇宫出来。据说这位经理从有关军人口中听到这事,觉得奇怪,特地托人来说明。在没有完全搞清事实的情况下,我被释放了。这样,这件“不可思议的事”就留在我的脑海里时至今日。我把它详细记下来,是因为在三十二年后,我去台湾旅行时,碰上了解开这个谜的机会。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结京,我们一行人来到门口。这时,对面走来一个中国人。他身材修长、体格键壮。擦肩而过的功关,他眉旁的小疣引起我的注意。我觉得这张脸在哪里见过。在走向观光车的途中,我一直在向记忆中探索。
  “啊!”
  我轻声叫起来。三十二年前的情景在我的脑海中复现。那是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门前。
  我想追上去。
  “哪儿也不能去,马上就发车。”领队说道。
  “去厕所!”我生气地推开他,急急跑起来。
  不错,不错,尽管他上了年纪,肯定是当时那位中国青年。我心中反复叼念着。不料,一眨眼功夫,就不见了。我追进故官博物院,也无影无踪。
  观光车出发时间到了。十分遗憾,的确真遗憾哪。
  那个中国青年还活着。
  但我想解开这个谜,却没有第二次、第三次却台湾的机会。
  这样,这件“不可思议的事”,依然作为“不可思议的事”留在我心里。
第一章 三彩的诱惑
1
  砂原麻也子站在上野公园国立博物馆东方馆门前。她心情有些激动。菅原哲夫赞不绝口的唐三彩,到底是怎样美丽呢?宽敞的大厅静悄悄,很少有人走动。麻也子看了向导图。
  唐代陶器展室在二楼。走过陈列青铜器的房间。进入唐代展室。每种唐三彩都附有说明卡片。
  目光一接融展品,麻也子立刻被那华丽的色彩吸引住了。
  总共陈列着约十二、三件唐三彩展品。无论哪件,色彩都十分鲜艳。
  麻也子逐一仔细地欣赏着。
  最初的感受,毋宁说是一种泥土气息。
  在花红酒绿的现代社会长大的麻也子,习惯于凭直感观察容易辨认的色调。唐三彩的色彩使她感到:是在泥土坯体上,直接涂上原色,经过一番焙烧而获得的。它充满了浓郁的泥土气息。
  这种印象,也许是因为首次看到原色气氛强烈的陶马而形成的。陶马高约三十厘米,鬃毛丰满、四肢粗壮,体态十分雄健,被单独陈列在一个橱柜里。
  麻也子在陶瓷方面的知识本来很贫乏,从菅原哲夫的信中才了解到唐三彩是中国唐代文化的精华。但她一向不喜欢投合别人观点观察事物。看到这匹陶马色彩,心中震动很大。
  她把目光移向正面橱柜的唐三彩,长时间地凝视着,对这种色彩产生了亲切的感觉。
  展品还有瓶、盘、壶。
  麻也子的目光停留在一件直径约十厘米的陶盘上,显然它有很大的魅力。
  瓶、壶之类是以绿、褐、白三色相间涂饰的,都具有独自的格凋。进入麻也子眼帘的陶盘上的绿、褐、白三色,界线朦胧,相互融合。这真是梦幻一样的色彩啊!她长时间不愿把目光从陶盘上移开。假如去掉展品上面的卡片,麻也子立刻会认为这是一种现代色彩,决难想象它是千百年前的制品。
  “妙哉!”麻也子失口赞叹。
  她毫不怀疑唐三彩的艺术价值或美术价值。通过自己的亲眼观察,只要发观一个中意的就心满意足了。
  麻也子目不转睛地盯着陶盘,完全陶醉了。
  过了一会儿,她从原来站立的位置退后两米,重新观看庸三彩。
  麻也子想,自已这样恋恋不舍,或许出自女性的痴情。
  有一只彩壶,卡片注明是“横川珍贵文物”。一眼望过去,便觉得华丽非凡。
  壶上有两条作饮水状的龙。龙头伸向陶壶口,恰好构成把手。壶体中央是由圆形图案构成的。那是一些巧妙绘制的花朵。双龙也好,图案也好,都具有惊人的细腻精巧。砂原麻也子看看手表,已是下午三点多钟,该回去了。她不是为欣赏参观而来博物馆,是到御徒町办事时,顺便来看看。
  进馆后,她径自穿过埃及美术室、亚洲美术室和中国绘画书法展室,直奔唐代展室。出馆下楼梯时,她愉快地想;进来看看多好哇。只看到那只陶盘。就算接触到朦朦胧胧的中国古代美了。怎样才能把这种感受写信告诉给菅原哲夫呢!砂原麻也子住在世田谷区的东松原。回到家时,己是下午五点多钟。这一带街道住宅都被整齐的树丛篱笆环绕着。
  麻也子对这处住宅还没有产生“家”的情感。虽说从九州的福冈来此地己两年,但她对环境仍很陌生。
  这所房子,是她父亲三年前跻身于东京实业界时买下的。有十几个大房间,是战前建的,己经陈旧了。这里住着麻也子、父亲和厨娘定子三人。“我回来了。”麻也子边招呼边进屋。
  “啊,您回来啦!”
  厨娘迎出来。她年过六十,忠实地料理着家务活。是极好的帮手。
  “爸爸今晚在家吃吗?”麻也子问。
  “不啦,说是今天也要很晚... ...”
  “是吗?那就把它放进冰箱吧。这是爸爸喜欢的佐酒菜”海参肠“。”麻也子把买的东西交给定子。
  父亲勇造近来归家很晚。也很少在家吃饭。回来时,经常露出疲乏的样子。
  “兴许是公司方面不顺利吧?”麻也子这样想。父亲显得很烦躁。
  他身为经理的砂原产业是一家塑料制品公司,在福冈地方企业中颇有名望。为了打入东京,当麻也子还在西日本女大二年级时,他已把总公司迁来这里。
  父亲在事业上自信心很强,雄心勃勃。
  麻也子曾听说:父亲来东京头一、二年还算顺利,他的事业处于竞争的旋涡中心,近来却遭受很大挫折。
  麻也子觉察到;父亲的衰老,与一年前母亲去世很有关系。失去患难与共的妻子后,他便很快苍老了。
  在帮父亲换衣时,麻电子看到性格刚强的父亲的脖颈筋肉有些松弛,很是吃惊。父亲的脖颈出现乌斑,乌斑周围的皮肉明显地干瘪了。
  意志特别坚强的父亲,从不向女儿发牢骚,也不在家中透露公司的事情---这是他的习惯。
  回到自己房间的麻也子,忽然想看菅原哲夫的来信。
  这是一封至今已看过几遍的信。
  今天在国立博物馆东方馆看了唐三彩后,麻也电子感到自己的感情和身在福冈的菅原哲夫更加靠近。
  麻也子是个办事严谨的姑娘,收到哲夫来信都按收信日期保存着。
  麻也子靠在桌前,开始读信。
2
  “从您去东京后,我心里很空虚。”
  这是菅原哲夫从福冈寄来的第一封信。信里只有这几个大字。
  麻也子忍不住微笑了。
  哲夫给母亲去世不久刚从福冈女大毕业就搬到东京来的麻也子寄的信,确是这样写的。字体特别大,别的话一概没写。从这点可以想象哲夫写信时的热情。这是麻也子最初读信的感觉。
  麻也子在女大读书时,有来往的同学当然不只菅原哲夫。她是那样无拘无束,连她自已想起来都感到惊讶。男朋友很多,跳起摇摆舞来有时闹到深夜。
  负责照管麻也子生活的伯父夫妇,有时也对她的任性感到憷头。她虽在文学系读书,却参加了美术活动小组。她交了很多未来的画家做朋友。
  西日本女子大学是一所安定平静的学校。这所学校一直站在如火如茶的福冈学潮之外。也许是对这种软弱校风的叛逆,麻也子的青春,向自由交际的方向发展了。
  然而,麻也子追求的不是颓废堕落的生活。她在男女间的交往方面是纯洁的。说是奔放,也不过是某种程度上的尽情狂欢而已。那时,她和西部大学的研究生、专修考古学的菅原哲夫见面机会并不多。
  菅原哲夫当时尚未进入漂亮的女大学生麻也子的交际圈。
  麻也子喜欢听菅原哲夫谈话。这种谈话,往往是哲夫一个人讲考古方面的事。他那专心致志的劲头,颇得麻也子好感。况且,考古故事本来就饶有兴趣。麻也子是推理小说迷。考古学正是通过逐个研究文物遗迹,揭示古代社会面貌的。这种工作本身,具有强烈的推理性。
  和哲失约会的地点,不是街中茶馆和滚木球场。而是进入到无数古墓或遗迹的旷野之中。
  即使这样,也留下了非常愉快的回忆。
  哲夫身材高大。肩宽背阔。他钻古墓的狭窄入口,象猫一样敏捷轻巧,麻也子至今仍有鲜明印象。
  当然。那还不能说就是令人心跳脸红的恋爱之情。
  接到哲失用大字写的第一封信时,麻也子平生初次感到心中出现一种微妙的波动。这是因为哲夫把自己珍贵的感情但率地倾泻在信上。麻也子对自己在福冈读书时期的男朋友又做了一次全面的回忆。不可思议的是,比起其他入来。菅原哲夫更为亲切。
  尽管还不能说这就是爱情,但在两人之间确已萌生了爱的幼芽。
  “我具体地考虑了咱们的事---结婚。希望在短期内能实现。我已取得父母同意,只是担心条件尚未成熟。”“首先是生活问题。我现在在研究工作中的地位还只是个助手,还不能说已能独立。不知你能否忍受贫因的新婚生活?”“其次,是您家里的事。我是独生子,您是独生女。您正在照顾父亲,是不是还有些牵挂?”“我时刻盼望”那个夜晚“自然延续下去,早日结婚!”这是第二封信。
  一想到“那个夜晚”,麻也子脸上立刻泛起红晕。
  第一封信和第二封信间,相隔两个月。在这段时间里,麻也子回福冈住了十天。
  那是七月的盛夏季节。博多的街道上,民间一年一度的“山笠节”活动正在热烈进行。
  麻也子和哲夫象往常一样相会了。
  哲夫在度暑假,麻也子也刚从家务事里摆脱出来。两人心情都很轻松。麻也子父亲去台湾、香港旅行了,她对东京的家也就没有什么牵挂。
  那时,哲夫热恋着麻也子,麻也子报以同样的热情。在麻也子返回东京的头天晚上,为避开大街上节日人群的喧闹,二人走进小巷。
  博多有很多古代寺院遗迹。那一带行人稀少,极其宁静。
  二人并肩散步。
  哲夫突然停下脚步。
  麻也子扬起头,把脸朝向哲夫面孔。这姿势,恰好是哲夫巴望不得的。
  情感迸发了。
  哲夫的嘴唇靠过来,麻也子直率地接受... ...第二封信里的“那个夜晚”,就是指这件事。
  麻也子立刻把哲夫的想法转告给父亲勇造。
  “噢!让我考虑一下。是不是早一些呀?”父亲问道,从声调里听不出反对婚事的意思。
  再了解一下吧,麻也子接受了父亲的忠告。她把这想法如实转告给哲夫。
  后来,哲夫的信更加频繁。
  哲夫的信中,不再象第一封信那样单纯吐露情感,而越来越多地详细报告自己的生活情况。
  麻也子很喜欢收到来信。既可了解哲夫的生活和工作,又加强了脉脉相通的感情。特别是她对哲夫去冲岛考察的来信,兴趣更浓。
  “我作为正式成员,参加了冲岛遗迹考察。大概是我的资历不足吧,我被安排做摄影员。摄影工作也是考察的重要环节,我在加倍努力干。”“一九五四年对冲岛的第一次考察,发现二万一千余件祭祀品,受到考古学界的极大注目。我想:能拳加这次考察,把人生的脚印留在冲岛上,是很光荣的。”“我打算一有空闲,就把考察进展情况告诉给您。”“上面这些,是为使您能知道我眼下的情况而写。。。语言枯燥无味,以后不再写了。希望您和我一道分享考察生活的乐趣。
  “冲岛是限制女人的岛(请莫生气)。我要把那些对女性来说显得神秘的状况,如实向您报告。”“请您以百倍的好奇来读吧!”这是最初的信。
  正如哲夫所说,麻也子满怀好奇心读着那以后的每次来信。
  据说冲岛是九州玄海中的小孤岛。不用说,岛上未设邮局。邮船两周一次。哲夫的信时而二、三封一起送到,时而四工五天一封也没有。碰上这种时候,麻也子内心无限寂寞。东京的生活缺乏刺激,它和在福冈的自由自在的学生时代完全不同。每天要做的事,只有照料父亲起居。这段时间她不再穿短裙,连这种琐碎小事她都注意到了。
  在打发这种无聊的日子里,远方飞来的信,宛如向金鱼缸里输进氧气一样,给麻也子增添极大活力。
  在陌生的小岛挺身搏斗的男人世界中,恋人的脉膊在跳动,越过福冈、东京间一千一百公里的距离,向麻也子传来。
  考察团有趣的生活,即使是从哲未信里了解的,也使她仿佛身临其境。“啊,您知道吗?令人吃惊的是”祓禊“,我们赤身裸体跳入十月的大海中。水冷冰冰的,冻得从心往外颤抖。
  “在冲岛登陆,谁也不例外,都必须进行”祓楔“除秽。”“我们作为科学考察团,也严守这一戒律。”“对冲岛的印象,可以用”严峻“一词来概括。不管是大海中的孤岛,还是岸边屹立的岩壁,都给人以严峻感觉。
  当你长时间置身于令人头昏眼花的玄海怒涛之中,也一定会产生严峻的感觉吧!”“这次考察和以往的情形完全不同。岛上不准吐痰、吐唾沫,大小便也只能去半山腰办事处的厕所。”“这样说,似乎可以称为”虔诚的考察团“啦!”“经过长久的等待,我们三十名考察团员为明天即将动手发掘,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辉。”“来到岛上,首先欢迎我们这些人间来客的动物是什么呢?它们是”裘公“和”欧纳其“。”“裘公”是一种小鼠。不知这小动物靠吃什么过活,长得胖乎乎的。在阳光下大模大样地窜来窜去。根本不怕人,或许还不懂怕人。到夜里,竟窜到枕头旁边。我们对粮食不能有半点疏忽。在这个邮船不能经常来到的小岛上,两周的食粮是我们的命根子...“欧纳其”在日本名叫“水啼鸟”,它是冲岛特产。这种鸟能发出很响的“嘎-哧、夸-哧”的奇特而吓人的声音。
  大概是向客人问候早安吧!每当旭日东升之时,它们就叫个不停。这对过于疲乏正在熟睡中的我们来说,实在难于忍受。在栖息着无数可爱动物的原始森林中...“读到这里,大门外传来脚步声,似乎是父亲回来了。
3
  “洗澡水烧好啦。”麻也子边帮助父亲更衣边说。父亲的身边事,麻也子总是自己动手干,不让厨娘插手。
  “先吃饭吧。哦,这不是”海参肠“吗?”勇造目光落到桌面上后,兴冲冲地说。
  “碰巧在商店里看到,就给您买回来。”麻也子回答。
  这是一家人少有的团聚晚餐。
  一壶酒落肚,父亲脸色红润起来。父亲在军队里呆过,身体很健壮,气色也好。近来,由于公司事务繁忙,脸色不如以前。。。麻也子欢欢喜喜地看着父亲饶有兴致地喝酒。虽说餐桌旁只坐着两个人,但也洋溢着家庭的温暖。“嗬,好酒!”勇造一高兴话里就带出博多口音来“爸爸,今天我在上野博物馆看到唐三彩啦。”麻也子告诉父亲。
  “唐三彩?”
  父亲忽然停下筷子。麻也子从父亲关切的眼光中看出他有些吃惊。有时,麻也子把哲夫来信谈到唐三彩的内容讲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也曾露出这种神情。
  “美极啦!因为它的颜色特别接进原色,初看,有些土气,如果仔细地观察一会儿,就会发现它的妙处啦。我最喜欢的是那陶盘... ...”父亲默然听着。蓦地,他似乎想起什么。“哲夫来信了吗?”他问麻也子。“这两周没有信。似乎在忙着”经筒“考察呢!”“”经筒“是什么?”“说不明白。好象是十一世纪前后的遗物。听说平安时代末期,盛行把经卷放入铜筒埋入地下的做法... ...大概这种铜筒就叫经筒。”“哲夫什么都考察吗?”“这我不大清楚。他说自己是搞考古的,从”经筒“风俗可以了解到当时中国排佛毁释时期保护经卷的做法。他是以见习员身分参加的。”“这照例行事的遗迹考察以后还搞不搞?”勇造十分认真地问。麻也子不明白平时对考古学毫无兴趣的父亲,为何要对冲岛考察和唐三彩这样热心。父亲对哲夫上次来信也这样关切,还把信件和夹在里面的考察简报一起借回自己书房去看。
  麻也子想,父亲还关心打听冲岛以后还去考察不,真奇怪!“啊,信里倒没说... ...”麻也子答。
  “可能还埋藏着各种各样的遗迹!不管怎样,连唐三彩都发掘出来了...”麻也子从父亲的关心中受到鼓舞。
  她认为:父亲对哲夫的工作加深了解,是抱着好感的。这位具有实业家气质的父亲,平时对文化方面的事是漠不关心的。
  “怎么样?这事一定得问哲夫才能明白。三次考察,都挖到很多尔西。说不定还有什么埋在那儿。这只是我的想勇造听着麻也子的话,频频点头。
  “那又是咋回事?你以前说过。在冲岛出土唐三彩时一个物件的残体分别在两处发现的!”“嗯。”“还是个谜呀?”“当然。考古学权威人士说是谜。自然不会有错啦。
  “听说五号遗迹和七号遗迹相距二十米!”“是的。。。。。。”麻也子谈到这里,仍然没有觉察到平时对考古学不感趣的父亲,竟能准确地说出只听她讲过一次的距离数字。
  “我知道那个秘密!”勇造忽然说。
  “是吗?”麻也子笑了。“考古学专家都搞不清的谜,爸爸能解开,太有意思啦。”“不,”父亲慌忙摆手,“说笑话!”父亲又否认了,脸上残留着思索的神情。
  “您怎么推理的呢?”麻也子调皮地追间。
  “不是说过是玩笑嘛!”勇造似乎有些恼怒。随后,改变了话题,“能去冲岛吗?”“恐怕不行... ...只有特别考察团才能去。一般人一年才允许参观一次!”“一年一次?”“嗯。听说五月二十七日冲岛冲津宫举行祭祀。那时,海上自卫队出动舰艇,允许一般人搭乘。哲夫信上说,机会只有那一次。最重要的它是限制女人的岛。登岛时,不”祓楔“就不能上岸,真不得了哇!”“是这样... ...”勇造支起胳膊沉思起来,额头上蹙起皱纹。
  当天夜里,麻也子又取出哲夫的信反复读了起来。晚饭时父亲的话,也使她放心不下。
  这是哲夫把第三次冲岛考察中间报告写完后的来信。
  “... ...书面报告已经写完,松了一口气。从一般人到学术界,对这次重新考察的意义都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很高兴。”干这样的工作,是很辛苦的。“”在您的想象中,遗迹考察工作一定很快活吧?其实,这是和泥巴打交道的工作。
  把文物挖掘出来,还要取样、拍摄现场照片。在这些作业过程中,若没有一种责任感时时督促着,往往会草率从事的。可是,仅仅袖手旁观,无论如何也不会了解这种工作的慎重性和紧张程度。特别是在冲岛这种经历许多世纪变迁、堆积着层层文物的地方,发掘时的出土照片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这里己知的祭祀遗迹就超过二十处。“这次考察证实:四、五世纪的祭祀是在巨大的岩石太进行的。随着时代的进展,渐次转移至岩石深处或露天原野。
  “通过考察,一些历史之谜被揭开。同时,又提出新的谜...这个过程就是考古工作的一大乐趣。”“例如,唐三彩出土之谜也是这样。”“第二次考察发现的四件唐三彩残体,是七号遗迹出土的。”“这次考察五号遗迹发现的十八件残片和前面的四件恰好对合。”“七号遗迹和五号遗迹相距二十米。”“为何在不同的地方能分别发现一件文物的残体呢?这是一个很大的谜!”“今天,已经看到复原后的唐三彩了。”“它是一个花瓶口部的边缘部分,这个瓶的整体外形究竟如何,以前是难以判断的。”“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带有特殊绿色的花瓶。在我的想象中,花瓶口边缘下面是细长的瓶颈,再下面是肥大的圆肚,瓶底配有一个台座。”“这个推断渗透了造型的美感,令人心旷神怡。”“这美丽的陶瓶就是中国盛唐时代横渡大海来到遥远的日本的唐三彩。因此,它又是古代日本和中国和平交流的象征。”“这些话不应看作是考古门徒们的幻觉,而应认为是以诗人的胸怀抒发的激情!”我心中美丽的人儿啊,现在您又使我从古代回到今天。您的倩影,已经跨越一千一百公里浮现在我的眼前。此刻,您是在日光台灯下读信?还是在洒满阳光的草坪上读信?还是边看着灶上的饭菜边读信呢?这些推测,对我都是莫大欣慰... ...“麻也子目光从信上移开。又想起对唐三彩和冲岛异常关心的父亲,心中涌现出不安和疑虑。4一天,勇造临上班时告诉麻也子:“今晚有客人来。”“公司的人吗?”麻也子问。“不,是个老朋友,名叫横田。”“那,要准备晚饭吗?”“不,不必。”“几时到呢?”“晚上九点左右。”“客人在这里住吗?”“不,他住旅馆,晚上还要回去。我要回来迟了,就请他等一会儿,他是从福冈坐飞机来的!”说到这里,勇造已经走到门外,在等待公司派来接他的车。晚上九点钟。父亲还没回来。
  一辆出租汽车来到门前,麻也子迎了出去。“我是横田... ...”来人向麻也子自我介绍。他六十左右,看去年纪和父亲相仿。身材矮胖。西装已经陈旧,是从福冈坐飞机来到此地,但在横田的身上,却看不到因公外出的样子。
  “非常抱歉。父亲有事...马上就回来。”麻也子边把横田让进客厅边说。
  “噢,您是麻也子小姐?”横田问。脸上现出老年人特有的褐斑。“是的。”麻也子回答。老人知道自己的名字,可是,麻也子好象从没有见过他。也不是住在福冈时到过家里的客人。
  此时,外面响起汽车声。是父亲回来了。
  “失陪了。”麻也子向客人道歉后,走出门去。
  “客人到啦。”麻也子告诉父亲。
  “是吗?”勇造回答。话味不太愉快,带有早已知道的口气。把提包交给麻也子后,父亲走进客厅。麻也子端来茶点,敲了一下客厅的门。
  “进来!”父亲的声音。
  递茶的当儿,横田巴结地说:“麻也子小姐,真是好姑娘!有女婿吧...”父亲勇造默默以对。
  室内笼罩着不投机的气氛。麻也子感到:客人和父亲的谈话并不融洽。约过了一小时。麻也子打算进去为客人换茶,她站在客厅门外。
  里面的声音传了出来。房屋已经陈旧,墙壁不太隔音。“请您答应下来吧!对方出一亿日元啦!”客人的声音。“不是钱的问题。要是那么说,我干脆拒绝!”父亲高声说话,麻也子仿佛看到父亲的激动脸色。
  “可是,暴力团也插手啦,很难对付埃”
  “不要说了,我不同意!”
  “您真不明事理。”客人干脆一语道破,“方才对您说台湾方面也在追查呢!”“不同意!”“那,不但钱捞不到手,性命也危险啦!”“我明白!”父亲低沉的声音。
  接着,客厅里沉默了。
  寂静中,麻也子在门外仿佛也感觉到了室内的压抑气氛。
  麻也子踮起脚跟,轻轻地离开那里。
  “客人要走啦!”父亲的呼唤声传来。
  赶到门口时,客人横田正在穿鞋。
  “叫出租汽车...”麻也子想说又把话咽了下去。俩人唇枪舌剑已不允许她再插言。隔门感受到的抑压郁闷的气氛仍在僵持下去。
  “我走了!”客人一股怒火,拂袖而去。拉门时的声响,似乎也发泄着他的愤懑。东松原住宅区的房屋结构都一模一样,从外表很难把它们区分开来。从福冈初到此地时,麻也子从车站到家虽然只走三百米路程,也由于没打听路而迷失方向。
  麻也子担心:对东京并不熟悉的客人,能摸索走到东松原车站吗?现在已是夜里十点,即使路好走,她对父亲不为客人指路的做法也很不理解。父亲不是说他是以前的朋友吗?“是什么朋友啊?”送走客人,麻也子问父亲。
  “过去的旧相识。”父亲不情愿地回答。接下去却吩咐麻也子:“去喊一辆出租汽车。”“这么晚,还要出去?”“有事!”麻也子拿起电话。公司里为缩减开支,除早晚接送外,临时有事都找熟悉的出租汽车。
  汽车来了,麻也子进屋招呼父亲。这时,勇造正戴着老花镜,查阅着整页印着小号数码的书。他眉头紧锁,露出一副不愉快的神情。父亲乘车走后,她给父亲铺好被褥,收拾一番就回到自己房间。
  不知为何,她躺在床上,兴奋得难以入睡。今晚的来访者,引起她的注意。
  “一亿日元!”
  既然谈的是金钱往来,大概还是公司事务吧?“暴力团!”她第一次在家里听到这个字眼儿。虽然她在报纸、电视上见过,但迄今为止一直把它当成与己无关的、另一个世界的事。她也想象不出他们究竟是些什么人。
  说什么“生命危险...”这是指什么呢?
  麻也子停止猜测,一种不安的感觉残留心头。
  她有意把思路引向其他地方。于是想到哲夫渡海去的冲岛。
  “玄海!”
  在福冈长大的麻也子,很了解玄海的激浪。如果来到海中道,立即就会看到汹涌澎湃的景象。伸入大海的狭长的海中道,把海面分成两个部分:玄海和博多湾。
  站在这里的小山上向南眺望,天鹅绒般清澈丽寒静的海湾---博多湾尽收眼底。
  向北望去,咆哮的海浪,象无数把尖刀上下翻滚,这就是玄海。
  从福冈郊外的新宫乘船去相岛,看到的玄海仍是一幕惊天动地的景象。她望着滚滚波涛,心绪十分恶劣。玄海,最暴虐的海。
  相传古代玄海发怒时,曾多次吞没遣唐使的船只。冲岛的祭祀遗迹,是不是祈祷航海安全的旧址?正想间,枕边的电话铃响了。夜间,父亲和麻也子的房间电话是串连的。
  麻也子向闹钟望了一眼。已经夜里十一点半了。“喂,喂。”电话声音似乎很远。“是砂原先生府上吗?”对方的声调很不一般。
  “是的!”
  “砂原勇造先生在家吗?”
  是外国人-------麻也子从声音里判断出来。“家父还没回来。您是哪位?”“我是京都的理查德。布鲁特。”麻也子听到这奇怪的名字后心想:确实是外国人。“您有什么事,可以转达吗?”晚上十一点后的电话,说不定有紧急事情。“过一会儿再打电话吧,再见。”电话断了。麻也子耳畔回响着西方人说话时特有的短舌声调。
  父亲回来时,已过零点。
  “京都的理查德。布鲁特打来电话。”麻也子告诉父亲。“啊,”勇造有些意外,“是吗?”边说边走进卧室。
  “他说一会儿还要来电话。”麻也子冲着父亲的背影大声说。
  凌晨二时。就枕边的铃声又响了。麻也子刚要拿听筒又停下来,电话在父亲房间也能接。
  响声停了,好象父亲拿起听筒。
  她想:此时只要拿起听筒就能听到。麻也子心里出现一阵冲动。这是一种以前她未曾有过的情绪。这不是好奇心驱使,而是出自对这个电话的不安。麻也子十分肯定地认为,现在和父亲谈话的对方,一定是刚才那个外国人。
  送话器铃声响了一下,通话结束。好长的电话,足有十五分钟。5虚渺的不安可能由于偶发的一、二件小事变得更加疑虑重重。麻也子正处于这种状态中。
  打来那个电话的次日。
  庭院里晾晒着刚刚洗完的衣物。因为担心天阴落雨,麻也子把窗纱拉开一些往外看。
  麻也子透过篱笆的空隙看见一个人影。那人影一动不动地立在那里。如果在平时,麻也子会毫不介意。可是,这天她却有些不同。
  麻也子转身上了二楼书房,她把窗帘拉开一些。一个男人正注视着她家的门牌。
  那人穿眷整洁的西装,身材魁伟。麻也娘子断定,这人不可能是到处乱闯的推销员。
  那男子年约五、六十岁,一身西装非常考究,面部轮廓鲜明,表情严峻,眉毛边缘有一小疣。男子深深地点了点头,从容不迫地离去。从背影可看出这人个头高大。篱笆遮柱了那人的身影。
  麻也子赶紧下楼向他去的方向追去,这个绅士早已不见了。
  不过是这么一件事,却引起麻也子莫名其妙地担心。那天夜里,父亲接到公司来电话时曾大发雷霆,更使她疑虑加重。
  “拒付期票的谣言传开了... ...混蛋!还没到那种地步。”父亲话里充满怒气。
  麻也子怀疑:那天夜里来访的客人和查看门牌的高个男子,都和父亲的工作有关系吧?若是业务往来,就不必担心。在事业上既然有起伏,就会遇到挫折。在福冈,父亲的企业乘风破浪发展之际,也曾经闹过种种纠纷。
  麻也子多少也知道一些,目前父亲的企业并不稳定。从公司干部来访的言谈之中,她察觉出这点。砂原产业作为地方企业显露头角之际,三信化学工业集团曾引诱它打入东京。
  三信化学工业实力雄厚,它以代为接洽千叶茂原工业用地为条件,和勇造搭上了钩。勇造压缩福冈工厂的规模,把主力转入茂原新设工厂。实际是并入三信化学工业集团了。这是三信采用的加强小塑料制造业转包工广的对策之一。可是,大概在某一环节发生了障碍,不是三信集团扶植工厂不力,就是砂原公司劳务对策失败。总之,砂原产业的巨额设备投资导至资金发生困难,倒是事实。
  她粗通一般企业管理常识,但不能进一步弄清问题症结所在。公司经营上的实际困难程度,麻也子不知道也不想问。父亲不允许家里人参与公司事务。在福冈,麻也子曾向父亲随便打听一下公司内部情况;父亲非常生气。
  父亲常说,公事和私事怎能混在一块?麻也子若在公司露面,公司职员一定会把她作为经理的令嫒高看一眼,这对公司没有好处,甚至会妨碍公司业务!但是,麻也子想到这二、三天发生的事情,心里有些害怕。她忽然想起三岛惠美子。三岛惠美子是麻也子在高中时的同学,现在砂原公司总务课工作,听说她是父亲的秘书。
  麻也子不想探查父亲的行踪,不过打算通过三岛惠美子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猜测。砂原产业的总公司设在锻冶桥的西日本大厦。
  一天午休时间,麻也子叫出三岛惠美子,在茶食店相会。“啊,久未见面。。。”高中时期的好友见了面毫不拘束。麻也子发现三岛惠美子和在福冈时相比,衣着时髦多了。
下一页 尾页 共6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