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把好运吸过来--突破现状的吸引力法

_4 琳·葛雷朋(美)
  社会大众的思绪,大多数都是“不想要”之类,于是我们就被这污染的思绪大锅汤所包围,然而,因此而责怪社会大众并不公平。你难道没有经常提起某事物如何可怕吗?那都加到这大锅汤里去了。你不是有很多爱抱怨这、抱怨那的同事吗?那也会给大锅汤助长声势的。“天啊,又得上班了!”于是大锅汤又多添了分量。大锅汤里全都是低频的污泥,然而我们也难脱责任,而且我们身就在其中。
  所以我们的选择如下:我们可以学著去分辨正面的与负面的振波,并且控制自己“想要”的与“不想要”的:不然,我们就继续留在这个人人厌恶的负面之海里,并且向其他人看齐,继续盲目地过自己的日子,那么我们得到的回应就是挣扎、不合、冲突、疾病与不幸。
  这话也许说得重了些,但是这种情况是可以解套的。何必消极接受?我们干脆变成思绪发动机好了!现在我们重新发起一场球赛,再也不与他人的情绪垃圾共存;我们不要再做无助的过客,而是干脆坐上驾驶座,操控大局;外界的力量与我无关,过往的一切毫无质量。至此我们终于脱离了天生的制约:我们的生命,毕竟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我真的做到了
  当年那笔惨遭退回的贷款申请案?呃,资金经纪人一说贷款被取消,我脑筋一转就了解了:我一心往坏处(“不想要”)去想,而且想得很严重,结果我汇集的大量负面能量,不但使得贷款案泡汤,还在我车里引发一连串令人哭笑不得的小事。
  不多久,我就把“心情消沉”的开关关掉,打开“心情美好”的开关,而且虽然贷款案已经被人回绝,我还是保持好心情。贷款案看来是没指望了,可是我拒绝用失败的角度去看这件事,并且努力地改变注意力的焦点,改变心情,改变振波的频率,甚至回家后还换了一套衣服(有点做过头了)。
  隔天早上,资金方面的人打电话给我,说他们找到变通的方法,所以他们批准了我那件贷款案,过几天钱就会拨下来。
  这是因为我好运吗?才不是!那是因为刻意且执著地改变了注意力的焦点,改变心里的感受,并改变了能量流的频率。我之前已经遇上我不想要的东西了,所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出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开始体会愿望成真的感觉,并且让能量不断地流出。要扭转“不想要”的局面,多少会有点困难,尤其是在你刚跨出飞机、又没带降落伞的情况下;但是,这个办法真的奏效了。
  负面的产物,一直都是我们的最爱;我们的私人世界,是无数“不想要”所构筑起来的国度,所以我们不断地问到: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的人生会变成这样?”“我们想要快乐……我们可以很快乐的……我们应该很快乐……但是为什么我们不快乐?”“怎么搞的,为什么我们没他那么成功、健康……”
  不要紧!真的不要紧。我们走的路没有错;若没有“不想要”的念头,就不会有“想要”什么目的的念头。现在我们只要学著调整自己的目的就成了,光靠运气是不行的。 所以呢,如果你觉得自己像是被乌云笼罩(即使只是一朵不太黑的乌云),那你就是在放出负面能量啦!这时候,你要走出来,设法找出一股(什么都可以)如沐春风般的美好情绪;接下来,你就可以一路驶向你最钟情的欲望了;而实现愿望,不就是你当初降生于此的目的吗?
  第四章 对了,就是这个——步骤二:找出你真正想要的
  现在,我们已经审查过一项令人振奋的消息,那就是原来我们大半辈子,都在“不想要”的思绪之间浮沉。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探索“想要”到底是什么,以及我们一旦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之后要怎么做。
  听起来像是废话,是不?谁不知道自己这一生想要什么呀?
  错!“想要”其实是最广受曲解、最不受到重视的人性要素,而且我敢打包票,对大多数人而言,要他们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比不用止痛针就让牙医镶牙更加恐慌。
  然而,在我们一头栽进这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想要”的领域之前,我们得先找出是什么将喜悦与热情注入我们的生命之中、是什么让我们觉得这一生没有白过。不过巧的是,让我们感到快乐的东西,正好是我们巴不得避开的东西的相反——喜欢的跟讨厌的、“想要”的跟“不想要”的。这个推论好像很怪,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对比的话,我们大概会疯掉。
  为了让各位了解这个奇异的概念,请跟我一起做个梦幻飞行,前往一个虚拟星球上的小镇,人称“万事同镇”的地方。
  这种地方不要也罢
  到了,现在我们正下方就是“万事同镇”。这里看起来跟地球很像,地形类似,人的长相也一样,这里的一切都跟地球上的相同,只有一样例外——“万事同镇”的一切都是灰色的:景物、建筑、车辆、动物、身体等,通通是一个颜色,连外型都毫无二致!“万事同镇”没有高低起伏,因为每个人都一模一样,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比较、竞争与阻碍,毫无对比!
  你注意到这里的主流心态没有?这里的主流心态很乏味,但却凌驾于一切。这也难怪,在“万事同镇”上,你根本不需要做决定,因为不管你做什么决定,结果都是一样的。你这次交的朋友,跟下次交的朋友完全相同,不管你做哪一份工作,所得到的满足感也都是一样,而且……你还没看出来?这个地方简直是地狱嘛!
  谁会想住在这种地方?“万事同镇”有什么问题?这里没有任何可以有别于他人之处,没有撩人欲望的目标,没有让人赞赏的特殊优点,也没有激起热忱的火花;“万事同镇”根本就无聊透顶,而我们降生在地球上,说穿了就是要避开这一点。我们这一生,为的是要追求多样性与互异之处。这话听起来很奇怪,不过我们走这一遭,就是为了要有对比。
  而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的第三度空间,最不缺的就是对比:地球上的选择无限宽广,正好可以训练我们找出自己不喜欢什么东西,然后我们把不喜欢的东西颠倒过来,就是我们真正喜欢的东西了。嘿,真是方便!就像人家说的,要是冰淇淋只有香草口味,那么人生一定很枯燥。
  所以,我们有了众多的选择,我们不只可以顺从欲望,选择自己要享受什么样的丰足生活,还可以选择自己为了实现愿望,愿意承受多少苦痛与折磨。
  让我们面对现实吧!如果只是要找出不顺心的东西,那么人人都是大师级的高手,但换作是要找出自己真心想要(想要到我们可以用愿望成真的喜悦,吸引好事前来那般)的东西,那我们便顿时成了跛脚鸭。
  人生本来应该是:“不喜欢这个,很喜欢那个”,不过却往往演变成:“不喜欢这个,但怎么著?却老是陷在这里面”。然后我们就成天抱怨、责怪把我们拌住的东西,结果当然是更深陷于自己最不愿看到情境之中。
  所以啦,你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你胆敢做梦、胆敢面对自己的欲望吗?你胆敢让自己的想象(想象力乃是人类最神圣、最有力的天赋)自在翱翔吗?你想要什么东西?说真的,你到底想要什么?
  欲望的折磨
  一想到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其实都是源自于我们全神贯注的焦点何在,以及我们的感受是好是坏,那么,这样推论下去,也就顺理成章:“呃,别人有欲望,那没什么,但是我现在还不想像他们那样做白日梦。我的人生好得很,一切都过得去,那我现在何必制造更多让自己失望的机会?”
  我们这一生,已经遇过许多自己很想要、但是得不到的东西,很想去、但是去不成的地方,以及想要往上爬、却落了空的经验。既然事情难得发展出让我们顺心如意的结果,那么为什么现在又要开始许愿?这就是“想要的越多、失望就越大”的那个老套讲法,有的人则说:“我当然有很多其它欲望和想要的东西,但是我也不指望它们就会成真。”其实都是一样的。
  很抱歉,但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洗脑,所以才相信大多数的欲望不但是自我膨胀的妄想,还根本就不可能成真。
  你还记得小学三、四年级的事情吗?这个年纪的孩子不只了解失望为何,也可以体验失望有多痛苦,而且早就是避免这些感受的个中老手了。你从很小的时候就发现,你越是渴望,不能到手时就越痛苦;所以你可能早就不再许愿,除非这个愿望保证一定能实现。
  但是早在你还是个学走路的小不点儿,遥遥摆摆地往电视机上那个亮丽的玻璃花瓶走去时,身后就有个声音响起:“不行,不行,不准碰!”在你满三岁之前,这话你不是听了一次,不是听了几百次,而是听了六万次(专家算的):“不行,坏坏哦,不可以要这个东西!”等到你四岁的时候,每次想要什么东西你都会迟疑,因为“想要”就等于“坏坏”。
  大一点以后,情况仍旧如此: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在你成长这段期间,似乎想要什么东西都“绝对不行”。到了上高中的时候,除了社会上可以接受的目标,像是买第一部车、参加毕业舞会、半工半读念完大专等之外,已经很难想出别的愿望了。怎么会这样?你应该会希望在自己决定人生方向之前,多过些悠哉的好日子吧!你应该会希望,明年就变成百万富翁吧!“胡闹!你醒醒吧!”于是大多数人将这些热切的愿望丢在一旁,即使日后陷入成年人种种教条般的“应该如何如何”、“必须如何如何”的阵仗中,也对这些愿望视而不见。
  我们见识了伟大的真理,而真理说:我们越是想要得到社会规范之外的东西,就越保证你会落空;不管我们怎么梦想,愿望都不会成真。不久,我们便屈服于这个虚构出来的现实,误以为梦想拥有社会规范以外(或是社会规范以内)的东西,只会吃亏碰钉子,而且我们越是想要,就越觉得愿望落空时痛苦不已。
  最后,除了小小的梦想,以及咸认为正规且可达成的梦想以外,我们干脆就不做梦了。我们干脆在没有喜怒哀乐的“万事同镇”上停驻下来,还满心以为只要做的梦小,就算没成也不会受到伤害。
  老天,瞧我们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
  打破“想要”的藩篱
  要一举破除这一辈子刻意制定的匮乏感,可能会让人心生恐慌,主要的原因是,这一来我们非变不可。但是如果我们想要随意地创造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让人生在意外中完成,就非得破除匮乏感不可。而且说老实话,等我们学会如何去“想要”、而不是如何去“不想要”之后,要学如何才能“想要”得很有建设性(并让自己觉得自在),就轻松容易了。
  “想要”有三种,并且性质各个不同;
  ◆ 真想要(Real Wants)
  “真想要”源自于“不想要”。“我不想要到岳父母家过节,其实过节的时候我想去……”“我再也不想住在这里了,其实我想要住在……”
  这种“想要”是最简单的。“不想要”的相反,就是“真想要”。
  ◆ 不该要(Negative Wants)
  你如果想要走出去,就一定得把“不该要”反过来看不可。只要靠感觉,就可以找出何者为“不该要”,因为除非你转移注意力的焦点,否则一定会被“不该要”而感到不适。
  “我要好起来”这句话,显然是把重心集中于自己不健康的这个层面上,这就是“不该要”。“我要变成有钱人”这句话,也透露出同样的困境。这两个“想要”,都出自于想要的东西却得不到的那种匮乏感与不适。“不该要”其实就是“不想要”,然且“不该要”不容易看出来,除非你很注意自己有什么样的感觉。
  如果你体重过重,想要瘦下来,但你却天真地说“我想要瘦下来”,那绝对是不成的,因为“不该要”在怎么样也不会让人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不该要”出自于渴望或者是空想,二者皆是负面的能量,“不该要”并非源于本质上轻松快乐的欲望,而是源于本质上为恐惧的需求。
  人不会以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作为自己想要有的目标的,这是很合理的,但是如果你全神贯注在你尚未拥有的这个事实,那么你的愿望是永远不会成真的,而你的愿望之所以不能成真,是因为你全神贯注在未曾拥有的现状上。
  如果你想要的东西以及你表述“想要”的方式,没让你有美好的感觉,那么它一定是“不该要”,而你一定要把“不该要”反过来,才能让它成为积极的意图,以及开心的欲望。
  ◆ 应当要(Rightful Wants)
  另外还有一种“想要”,我称之为“应当要”,理由很简单:我们应当有权让自己的愿望成真,即使我们信仰的宗教、我们的父母亲、我们的朋友或同事都说事事恰好相反。我们生而拥有创造性的力量,而我们有权把这创造性的力量用在自己选择的事情上面。我们有权利随时随地以“想要”来取代任何“不想要”——不管是什么样的“不想要”;而且这个权利既然能让我们舒畅开怀,那么它大概也能让别人舒畅开怀吧!不过如果别人快乐不起来,呃,那也没关系。
  因为有了“应当要”的欲望,我们终于走出“应当如何如何”、“非得如何如何”的禁锢,开始享受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
  因为有了“应当要”的欲望,所以这些不但适切合宜,而且对我们而言至关重大的“想要”,终于获得接纳,不管我们随时随地想要任何东西、任何种类、任何数量、任何形体、任何程度……通通都可以!不管是地表上什么东西,只要它能让我们的生命奔放,把我们带出“万事同镇”,并且让我们的振波更加贴近愉悦的“真正自我”。这就是我们之所以会有心愿的唯一理由:因为愿望成真会令我们感到快乐。
  对,我知道这些话听起来一点感觉都没有,想是在自圆其说似的;但是我拜托你,先不急著下结论,待会儿你就会看出,原来这个有异常理的法门,也会彻底改善你周遭所有的人,以及所有依赖你的人。
  人生的必需品——“想要”
  我如果问你;“好啦,那么你想要什么?”于是你会说:“噢,这个容易,我要钱多多好把帐单付清,我要把孩子带好,我要住好房子,做我喜欢的工作,有个跟我无话不谈的亲密伴侣,以及健壮的身体。嗯,来辆新车我也不反对啦!”
  这倒是个起点,而且起得还不错:不过说穿了,这也不过是个起点而已!的确,对于大部分的人而言,拥有上述一切显然很美妙的事物,就好像生活在天堂一般!但是如果我们把一般称之为热情的那个力量释放出来、以便更加贴近无边愉悦的自然真我的振动频率,那么我们就不能只谈这些显而易见的愿望!
  还有什么别的?你还想要什么别的?
  是的,愿望当然会随著年纪而改变。你大概已经过了想要一匹马做生日礼物,或想要在周六晚上开著全新的改装车奔驰在闹区大街上的年纪了。
  不过,你心里仍藏著许多你早已淡忘的幻想。什么幻想?你不是早就不敢放浪不羁地做白日梦了?
  你最小的、最大的、最旧、最近、藏在最里面的愿望是什么?你有什么愿望,是夸张、离谱、难以兑现到你根本不敢说出来……对谁都不敢说……连对上帝也不敢说出来的地步?是什么愿望?你为什么不让自己继续期望下去?
  这里是地球,可不是“万事同镇”!我们来到此地,为的是要有对比,是为了要学习去宣示我们的欲望,是为了要体察与培养这个奇怪的“想要”之艺术——而想要就等于是宣示。然而我们不但没有从这里下手,反而不断地汇集“不想要”之物,并且磨练这种无意义的技巧。
  我们来到此地,是为了要学习创造欲望,实现我们的梦想,兴容繁盛,并把这种实实在在的感受推向最高点。
  我们来到此地,是为了要体验好与坏,以便除去不喜欢的、留下喜欢的。
  所以你就大胆地许愿吧!
  从拥有的旧柜子里,把你最珍藏的梦想拿出来,小心地抖抖灰尘,然后好好地看看这些梦想。
  这些梦想太离谱?你管它!
  这些梦想不可能实现、太天马行空?你管它!
  有人跟你说这些梦想决计成不了?你管它!
  人家说你想要这个太自私?你管它!
  这些通通都不要管它!“想要”不但是你的权利,也是快乐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好东西。
  你当然当之无愧!
  告诉你一个大消息:不管你想要什么,你本来就当之无愧。
  你用不著证明自己、见证事件、昭告天下或者品德超凡。
  你不需要找理由,也不必在家人、自己、或是上帝面前找借口,也犯不著变得比现在更有价值、更当之无愧,或者更可靠、更正直。
  只有一件事你非做不可,那就是下定决心要快乐起来。
  但是,除非你把自己的欲望(你的美梦、你深切的渴求)从不见天日的柜子里放出来,不是只开一条缝、匆忙地往柜子里瞥一眼,而是让这些欲望大大方方地从柜子里走出来!
  这些欲望,就像你明知你自己拥有、或隐约知道自己拥有,却不敢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来的才华,然而只要你能接受“欲望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这个事实,并了解到想要某个东西也没什么不可以,那么你会发现,释放欲望,其实满有趣的。你的振波开始改变了。因为一个人对生命感到喜悦的时候,就不可能释出负面振波,所以你无法吸引负面振波,只会引来正面振波。
  一个人对生命感到喜悦时,是不可能感受到不安、羞愧、危险、愧疚或次人一等的心态,因为你的振波跟这些情大不相同。你不会有任何的匮乏感,也不可能把“匮乏”吸引到你身上来。
  你解开欲望的枷锁之后,只会发生一件事,就是感到更喜悦、更丰足,而且更自由,并释放出等同的振波。梦想的代价很小的嘛,你说是不是?
  还有,不管你要怎么梦想,都无所谓!你可以为了它会让你幸福,而梦想拥有它,然后一路把它吸引到你的生命中来:你可以为了欢愉、为了满足、为了一丁点小事而梦想,这都可以,但是你一定要去梦想!
  你无须为了自己的欲望,而对任何事物、任何人,或者对高于你、低于你的对象辩白;当然,对上帝解释也是多此一举。多加解释、找借口等,等于是背弃你自己的高阶能量,进而否认自己的存在,以及你追求快乐生活的神圣权利!其实人生的道理跟一般的说法恰好相反:追求快乐,才是你与生俱来的神圣权利!
  所以,放开一切,开始梦想吧!既然你现下所有的情绪、所释出的振波,会创造出你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那么你还是好好地创造出你所喜欢的光景吧!
  许愿时洒点魔术金粉
  要找出这些长久以来不见天日的欲望,最好的方法就是“假装”一下。切记,想要实现梦想(不管你的梦想为何)只有一个法门,就是期望梦想实现,并感受实现梦想的滋味,但一点都不需要多加释放、找借口、找理由或道歉。
  现在你的挑战是,你能不能像剥洋葱那样,一层一层地把“应该如何”、“不该如何”和“绝对不能如何”这些僵化的洋葱皮都丢到一旁,直接通达你早已遗忘的生命热情。
  假设现在是圣诞节好了,你就是坐在百货公司里扮演圣诞老公公的那个人,脸上挂著白胡须,身穿宽胖的圣诞老人装。你听到许多小朋友唧唧喳喳地讲了一大串社会所许可的欲望,但是过了一会儿,你决定要洒一些魔术的金粉,让各个年纪的家伙都产生冲动,说出较不为社会所许可的欲望。
  这里来了个可爱的小甜心,大概六岁大吧,她跳上你的大腿,开始道出她的愿望:几个电视广告上的特别的玩具,几个旧式的长销型玩具,像是洋娃娃和小狗。就这样,没别的。
  不过,你一洒下魔术金粉,深藏的欲望就一个个跑出来了:她希望后院有个大大的秋千,希望爸爸常常在家,希望妈妈多陪她玩,希望能有个人(不管这人是谁)跟她一样相信卧房里有好多漂亮的天使,还希望会有个把一切都打点好的人。噢,兄弟姐妹多一点,拜托!然后她跳下来,快活得像云雀似的。
  你还记得你六岁大的时候有什么秘密的愿望吗?
  下一个上来的,是个瘦瘦高高、手脚细长的十八岁少女,她觉得这很有趣,而且也乐得配合这个游戏。
  “好,那么你希望圣诞老公公送你什么礼物?”不过这次跟上次一样,虽然这名少女是志愿上前来的,但是她也是几个愿望而已。“圣诞老公公,我要你背袋里的那辆新车,如果我的圣诞袜子里,能多个几千块钱来花也很不错。还有,要是你的雪橇上正好有些刻骨铭心的爱情,那就来几段吧,帅呆了!”
  你洒下金粉,这名十八岁的少女放松下来,结果跑出一大串“应当要”的欲望,有关于工作的,关于交友的,关于成功、名声、衣服、居家装潢、家庭、游艇,和至上的快乐等种种愿望;“我全都想要!”她幽幽地吐露道。
  你还记得你十八岁时有什么秘密的愿望,以及你把什么梦想埋藏起来,以便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吗?
  最后来了个大人,开开心心地坐到你这个圣诞老公公的大腿上,旁边的小孩子一边目不转睛地看著,一边偷笑。
  “那么,你喜欢什么呢,朋友?”你充满期待地问道。不过你一下子就失望了,因为到目前为止,就数这个人许的愿望最少,好像世界上的每一个梦想、每一个愿望,都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噢,他要新房子、新车、赢彩券的秘诀,就没了。于是你马上洒下一些魔术金粉,没反应;然后你再多洒一点,还是没反应。你干脆把整包金粉都倒下去。
  一开始的时候,他讲得很慢,好像要把心愿从海洋的最深处拉上来似的。原来他想开一个蛋糕店;外有个愿望,是想学会弹钢琴。他停顿了一下,然后提到他想念当地大学的园艺系;还有个心愿,是想建造一艘特殊用途的帆船。接下来,他如连珠炮般地讲出心底的愿望:想要资助一个朋友,好让他顺利开设舞蹈学校;想要有个遥控的车库门;想要住在优雅大方,可以俯瞰蔚蓝的加勒比海的房子里。
  他继续讲个不停。他希望能跟他的伴侣坦承谈论他的白日梦;他们想为都市孩子办一个夏令营;居住在地震带的都市里,他希望能有安全稳固的感觉;也希望自己在会议中面对众人的时候,能够自在地侃侃面谈。他们希望自己与家中某些成员的关系会变好,并希望自己能学会关爱他人……等等。他的愿望很多,多得把圣诞老公公的背袋都塞满了,不过挡住这些珍藏多年的愿望的堤防,可终于崩塌了。
  你是不是把什么梦想摆在一边了?不管是野心、早已遗忘的目标,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愿望——到底是什么呢?
  第二个步骤:找出你真正想要的东西。
  哪个先讲?
  四○年代的时候,广受欢迎的喜剧搭档亚波特与可斯泰(Abbott and Costello),有个必定会笑倒全场、后来终于成为经典的桥段,那就是“哪个先讲?”这个戏剧。这个桥段一开始,总是冒出一句:“对啊,哪个先讲?”之类的话。
  “呃,如果‘纳格’(谐音:哪个)要先讲,那哪个要排第二讲?”
  “不行,‘纳格’不能排在第二个讲,‘纳格’一定要排在第一,‘佘摩’排到第二去好了!(谐音:哪个排第一,什么排第二)”
  两个人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讲到台下每个人都笑出眼泪来为止。直到现在,每当电视上重放的时候,我还是会笑得肚子发痛。
  然而,我们接下来要讲的这段似是而非的故事,其实也跟“哪个先讲”这个桥段一样匪夷所思:
  “不想要”是会使我心情烦闷的情绪,而“想要”则会让我感到轻松愉快。然而,如果我把我所有的“不想要”通通转变成“想要”,结果却换来匮乏;何况,说不定是这样做了才让我碰上匮乏的感觉。于是我的心情,就变得比我开始学什么想要、什么不想要之前还更差了!
  啊,这真是糟透了,因为你若是有这种感觉,一定巴不得赶快摆脱掉。
  这样的“想要”,本身就明显地暗示出愿望一定会落空,而如果你的愿望会落空,那么你怎么会有好心情?
  当然是不会有好心情的啦!如果你继续以往常的方式去许愿,就不可能会有好心情。
  这个困境源自于,我们认为实现愿望的重负完全落在自己身上,我们得把责任一肩扛起。想著要如何才能掌握现状、筹划财源、精心安排,并实现愿望。等我们想到那么远了,却往往冒出这个念头:“唉,天啊,根本办不到嘛!”这个出自于旧有思考模式的念头,似乎是最简单的解套方法。
  快活美好的感觉
  所以,要让心底的大愿成真,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因为你所想要的东西,而生出美好的感受——不是渴望、期待、羡慕、兴叹,或者是一想就退缩,而是纯粹因为你的大愿而感到快乐。(记住:你需要某物的“需求”,乃是源自于恐惧:而你想要某物的“想要”,则源自于兴奋。“需求”与“想要”,两者的振波有天壤之别。)
  所以我们便陷于困境里了:我们有了心愿时,却反而常常因此感到消沉,因为我们不但手边没有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往往连概念也没有,不晓得怎样才能让愿望成真。
  怎么解套?就是改变心里的感觉呀!
  当你想要某个东西时,就把你的意念定在想要的东西上面,直到你产生某种感觉为止——随便什么感觉,好的、坏的,红旗、绿旗,都没关系。然后你要全神贯注在自己的感受上,如果你感到消沉、没有昂扬的感觉,如果你感到颓丧,没有兴奋的感觉,那么你想的其实是“不成”,而非“成事”;你想的是“缺乏”想要之物的感觉。
  换个角度来看,即使你只是体会到淡淡的喜悦,或者春风拂面一般,那么你就已经射中目标了。
  这个“可以创造”的过程,为的是要让我们的思绪远离我们不想要的东西。趋近我们的确想要的东西,并继续把心志集中在这边。一旦走到这一步,接下来就是要想想办法,让自己在想要的东西八字还没一撇、而且好似怎么样也不会出现的时候,继续体会到快活美好、而非垂头丧气的感觉。
  所以,问题在于,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每次想到“想要”之物的时候,心情就从谷底转为高昂,因为我们的心情一活跃起来,我们释出的振波,就会把我们因为“想要”的事物尚无著落的明显事实而生出的负面振波,通通给盖下去。
  想办法快活起来
  我们已经知道,把“不想要”转变为“想要”的秘诀,就是设法对于你“想要”的东西感到轻快飞扬,而非颓废消沉。而且不管是多年来深锁于柜子里的旧愿望,或是崭新的心愿,这个办法都是行得通。
  所以,就算我们尚未拥有想要的东西,就算我们认为不可能办到,或者永远负担不起,就算过程根本太过繁复,不是昏花的脑袋所能理解的,我们也要感到振奋昂扬;这就是“吸引力法则”最重要的要点,而且这么做只会吸引你想要的,而非你不想要的东西。
  你晓得自己想要的目标之后,一定要处于彷如心愿达成的快乐境界,并且要避开愿望落空的那种感觉。
  换言之,你应当去感受游在水里(即使你不知道要怎样才能办到)的那种兴奋昂扬的感觉,而不是去感受大家站在一边看、只有你冲到水里的那份尴尬。
  感受你在从事新工作的那种兴奋昂扬的心情,而不是持续抱怨你现在的这份工作,并因而感到桎梏难忍。
  你应当去感受你走上讲台,接受当之无愧的学位时那份成就非凡、兴奋昂扬的感觉,即使你连课都还没开始上。
  你应当以兴奋昂扬的心情,去感受新伴侣的种种面向,以及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
  你应当以兴奋昂扬的心情,去感受拥有自家飞机,并载著家人朋友四处翱翔的那种快感及荣耀。
  现在,你已经与本身的自我步调一致了。你的欲望,呈现于轻松快乐的振波中,并随著你每次感受愿望成真的好景十六秒以上,而变得更强烈、吸引更多美事。这时候,你已经破除了社会意识强加的负面振动,开始浸润于唯一能够把“想要”的东西拉到你身边的能量,并且感受到快乐的高阶且神圣的振波。
  到了这个程度,你才能跟“想要”的东西一起共鸣。你不是猛挥红旗、跟匮乏的感觉起共鸣(与匮乏的感觉起共鸣,意味著你正把更多的匮乏拉进来),而是猛挥绿旗、跟拥有“想要”之物的感觉起共鸣,不管那个东西出现了没有。
  只要你别花太多时间去担忧那个东西怎么还不现身,那么,你去感受自己如愿已偿的狂喜、与兴奋飞扬的感觉,便终究会把那个东西吸引到你的身边。
  所以,只要有好的感觉,就能成事。好的感觉其实是生活的要素,只是我们人类似乎老早忘记,要如何才能像每日吃饭那样稳定地拥有美好的感觉。
  为什么我们应该拥有
  为了把“想要”吸引过来,我们必须整个人都动起来,这样才能流露出最积极正面、最活跃振奋的能量。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问自己“为什么”想要拥有某物:因为,想要“什么”固然很清楚,但是若要把你的电量充满,让整个人都动起来,还是要靠“为什么”。
  这么说吧,有人爱吃半生不熟、似乎是血淋淋的牛排,你如果问他,为什么喜欢吃这么生的牛排,那么他会把头往后一仰,闭上眼睛形容说,那滋味、那肉汁、那口感有多么美妙等等,说著说著,他的心思已经悠游在餐客太空里了。那个感觉很强烈,所以他的振波也很强烈,而这都是因为短短的三个字而起:“为什么?”
  你在想著你“为什么”想要某物的种种原因时,便等于是开始把想要的东西深植在你的感受之中,你会变得更开心、更热切,你脑中回荡著为何要有的种种原因,所以也不断释出高能、且吸力强大的振波,远超过十六秒以上,而这可比单单吐出一句:“我想要这个东西”更强多了。
  所以,你在宣布“为什么”想要某物的种种原因时,便等于是给你“想要”的事物搭起一个跳板。这好比说你车子的电池没电了,除非你再把电池充电,否则你的车子一步也动不了。没充电,就不能走;没有因为“想要”而起的诸多感动,就没有吸引力;没有吸引力,就得不到想要的东西。
  因为……因为……因为
  有次我带了一班周末研讨会,班上一个女孩子率直地说:“好啦,我现在晓得我以前满脑子想的都是‘愿望会落空’,但是如果你问起我为什么会有这个愿望,我也只想得出一个原因而已。”
  “好,那你想要什么?”
  “我要一栋滨海的夏日度假小屋。”(没什么感动的样子)
  “为什么?”
  “因为我讨厌夏天的时候关在屋子里。”
  啊哈,好一个“不想要”。我继续追问下去。
  “为什么你讨厌夏天的时候关在屋子里?”
  “因为有次我去夏日小屋,然后就爱上那种悠闲、轻松的感觉。还有,自由自在,对!我喜欢自由自在。”
  “很好嘛,你开始连线了。再来,为什么你喜欢自由自在?”
  “感觉很好……而且很快乐。噢,对了!我记得小时侯去自家的夏日度假小屋玩,快乐得不得了。那种感觉真的很棒!”
  “这就对了!再多讲一点,你的夏日度假小屋是什么样子?”
  “嗯,是灰色的,像度假圣地鳕鱼角(Cape Cod)流行的那种小屋,有点经历风霜,但是很温馨;房子还修了白边。噢,我好喜欢白色修边的那种清新感哦!”
  “还有呢?房子要离海近吗?”
  “噢,是啊,就盖在沙丘上。”
  “为什么你要房子离海这么近?”
  “噢,因为即使在风雨之中,海还是会给人放松的感觉。海让我觉得自己很真实、充满生气的。我可以在海边画画、看夕阳,徜徉在无边无际的大自然中,唔,待在海边,就觉得体内的一切都活跃了起来。”
  就是这样!现在她整个人蓄势待发,振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她每多想一次细节,“想要”的思绪便多充了一分能量。我不断地问她为什么,她也继续答到“因为……因为……因为”:而每多讲一次“因为”,她的频率便冲得更高。现在这个东西(想要夏日小屋)逐渐成为她的一部分,与她的振波交织在一起。你不妨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什么想要某个东西,并且打破沙锅问到底地问下去,于是不久以后,你便宛如置身于极乐的殿堂,而这个境界正好能够把想要的东西吸引过来。
  就是这里!在心志力量的助力下,想这样的高昂境界与高频振波,你想要持续多久都可以,也许超过半小时,甚至一整天。不过,就算只有几分钟,那也好得很,因为几分钟就足够启动能量旋涡了。别忘了,只要十六秒,就能把外界相同频率的情绪集结成一股能量旋涡,再一个十六秒,又一个十六秒,于是能量旋涡不断扩增。如果你在这个过程中突然冒出“算了吧,这个梦想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念头,就要赶快拉回来,想一些能让你感到快乐的事情,重新启动你的引擎,这样便能迅速地把负面的振波盖过去。
  别忘了,我们嘴上说要的东西、我们理当拥有的东西、或是所谓宿命应该拥有的东西,并不会自动地从天上掉下来。宇宙只会顺著我们每一分、每一秒的振波,给我们应有的回报。就是这样,不多也不少。
  你也许还没注意到,但宇宙已开始以小小的迹象、令人惊讶的小小的“巧合”,来回应你的振波,一点一滴地让你的梦想成形。这种小小的神奇现象会不断发生,到最后,在你积极的观想之下,那一度以为是“不可能”的梦想,便会翩翩来到。
  但是在这一切实现之前,你一定要去品尝、去触摸,去体会,并且不断地朝思慕想事成的那种美妙感觉。你一定要多谈,谈到你几乎觉得你自己就住在那个境界里;然后还要多谈,直到兴奋的感觉,也是第三个步骤的基本要素,降临在你身上为止。
  第三个步骤:去体会彷如愿望成真的境界。
  打开神奇的阀门
  我听过人家把“心情快活的能量”,比作是救火送水管的阀门,或者说是喷嘴。这个比喻非常好。我们就是阀门,而救火送水管就是一路把能量从源头(也就是与我们时时相连的伟大自我)送出来的通道。
  这个非物质的能量流,是一股无穷的喜悦、丰足与安全感的能量,而这也就是我们的本体。但是大部分的时间,我们却碰不到这条强力的能量流。怎么会这样?因为负面能量一流出,便把阀门关住了。
  不过,我们如果快乐起来、兴奋起来,并感到美好畅快,神奇阀门就会打开,让高频的能量充斥我们全身。这时我们会感到活跃、有力、自在、喜悦等快乐的感觉。
  救火送水管里随时都有水,同样地,能量流也一直连在我们身上,然而我们得刻意地打开生锈老旧的阀门,高频的能量流才能流出来。
  阀门开启(心情美好),意味著我们不但身上充斥著正面的能量,同时也释出正面的能量,而且我们可以刻意创造、心想事成。
  阀门关闭(只要是心情称不上美好的都算是阀门关闭),意味著我们正送出负面能量,抗拒自己的天生能量流,所以只能任由负面的场景发生。
  这并不是说我们得整天让心情飞扬得比风筝还高: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阀门打开,即使只开一条缝也好,让活跃的能量流马上流一点儿进来。而我们如果能想办法让自己比以前更快活些,即使只多了那么一点儿,然后一点一滴地累积,就可以把跟著我们一辈子的负面吸引力给逆转过来。
  企图越多,能量越多
  除了借著开启的阀门而心想事成之外,你还可以更进一步把“想要”(Wants)转化为“企图”(Intents)。这是因为“想要”这个字眼,可能仍不免引起某些情绪上的不快,而“企图”就让人觉得舒服多了。
  “企图”其实是“想要”与“期待”的结合。一开始的时候,你不妨以一整天的时间意图一些小事情:你不但会看到迅速实现的证据,并得到珍贵的练习机会,还可以借此把你急著需要、但是以往从没通畅过的能量流通道给打通。而每开启一条新的通道,便意味著你已经得到比以前更高频的能量,所以你可以更轻松地让心情好起来……于是你便得到更多高频的能量……等等,如此下去。
  日复一日的图心,会打通更多通道,让能量顺畅地流过去。我们企图得越多,就越能运用这些随即发展成双向道路的高频能量。因此,我们越是去运用高频的能量,就会得到越多高频的能量。然后在我们的周围造成了一层防护罩,有了这样的安全防护,我们就更不会被认为愿望必定落空的旧日信念所波及。
  像我自己,我会一整天都企图几件小事情——我企图安全抵达目的地,我企图准时抵达、而且感觉轻松愉快,我企图对我的打扮感到自信满意,我企图把合约签定下来,我企图保持我的户头满盈,我企图一天到晚碰上喜悦的美事(这也不算是小事了),我企图去协助客户轻松下来:而且,只要我在企图的时候,阀门是开启的,这些目标就会自动在我眼前实现。
  换作是比较大的事情,如果你企图要在这一天碰到喜悦的美事,那么你会连看电视都不会碰上伤心的节目;如果你企图要轻轻松松地重新装修你的厨房,就一定能轻轻松松地让厨房焕然一新,除非你因著什么缘故而把阀门关上了。
  对于主要“想要”的目标,如果你把每个“想要”都转化成一句企图宣言(好比说“非常好耶!”)并让自己深切体会宣言背后的力量,那么,日后就会发生的结果,将会令你大吃一惊。
  “我企图明年搬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怎么实现这个愿望,目前还没有头绪,但是我知道自己一定有办法,因为我已经决心明年搬家了!”
  “我企图谈个恋爱!”
  “我企图学会社交舞!”
  “我企图拥有满盈的银行户头!”
  “我企图在我做的一切事情里找到快乐!”
  “我企图交几个新朋友!”
  “握企图拥有深刻的心灵交谈!”
  你在讲这些话的时候,一定要去体会话中的力量,体会那份权威感、那份主导的力量所释出的能量,以及大功告成的感觉。但是运用时也要谨慎。“企图”这个法门若要有效,就绝不能滥用,也不能心不在焉地应用。
  放胆去追求目标
  不管你把它叫作“企图”还是“想要”,反正就拿掉手铐脚镣,开始大胆许愿吧!
  大胆地许愿,大胆地去构筑新的梦想,大胆地把你的旧梦想从柜子里拿出来,把灰尘弹一弹。
  放任自己,自由地许愿吧!其实,不止要放任地许愿,还要塑造自己的目标。
  然后,你挑一个微不足道小小的“想要”,开始说出你为什么会想要这个东西,直到激发起心中的兴奋感为止。于是,你还没注意到,事情就在你眼前发生了,而且我告诉你,这还只是初级的梦想成真呢!
  检查一下,在目前的生活中,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然后跨过欲望的罪恶感,把“想要”的马达热身一下,因为“想要”的心情,会带来热情,热情会带来愉悦,而愉悦会带来更多的“想要”,于是你便进入了“刻意创造”的过程。你既是创始者,也是参与者,两个角色合而为一(担任设计工程师的人得想出如何把这一切凑起来的办法,但你无须在意,那个工作轮不到你来做)。
  放胆地追求物质目标吧!但是也不妨把赌注下得大一点,追求全宇宙或是无形的目标,例如:
  我要让心里充满欢愉的感觉。
  我要让全家人都感到愉快。
  我要时时刻刻都感到安全可靠。
  我要感到更自在。
  我要有那种我可以选择的感觉。
  我企图看到更多的选择。
  我企图看到这个世界一切顺利。
  我企图学会刻意创造的法门。
  我企图成为能量的管理人。
  我企图了解自己内在的抗拒感。
  我企图尽量享受生活。
  我企图放出光芒。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