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3、与神对话Ⅲ

_2 尼尔·唐纳德·沃尔什(美)
  你,也是如此。
  这就是你的灵魂所渴望去做的。这就是你的精神所渴望的。
  如果我阻止你选择你所要的,就是我阻止我自己选择——我所要的。因为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去体验我之为我。而这却只有在我不是我的空间中才能做到,这是我在第一部中细心而艰辛的解释过的。
  所以,我小心的创造了我不是什么,以便我可以体验我是什么。
  然而我又是我所创造的一切——因而以某种意义来说,我又是我所不是的。
  怎么可能是你所不是的呢?
  很简单。你其实时时都在这样。看看你的行为就知道了。
  试着了解这件事:没有任何事物是我所不是的。因此,我是我所是,我也是我所不是。
  这就是神圣二分法。
  这就是那神圣的秘密,但直至目前,只有那至为高越的心才能懂得。而我现在在此以这种方式向你们启示,以便有更多的人可以懂。
  这些是第一部中的讯息,如果你们想要懂和了解第三部中将提到的更高越的真理,你们就必须懂——并深深了解第一部中的基本真理。
  不过此处我要先提这更高越真理的一端——因为它包含在你的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中。
  我一直在等待我们回到我问题的那一部分。如果父母的所说所做是为了孩子好,即使违背了孩子自己的意愿,这是爱孩子吗?还是父母该让孩子留在车辆奔驰的马路中以证明自己爱孩子?
  这是个微妙的问题。这也是自从有父母以来,每个父母都会以不同方式问到的问题。对于你身为父母而,和对我身为神而言,答案是一样的。
  那答案是什么?
  别急,我的孩子,别急。“一切好的东西都会让那有耐心的人等到”。你没听过这句话吗?
  没错。我父亲常说,但我讨厌听。
  我能了解。但你对你自己真的要有耐心——尤其是当你的选择未能带来你所要的东西时。比如,对你问题的第二部分的答案就是如此。
  你说你想要答案,但你并没有选择它。你知道你自己没有选择它,因为你没体验到你有答案。事实上,你是有那答案的,一直都有。你只是不去选择它。你选择了去相信你没有那答案——因此你就没有。
  没错。你在第一部中也曾解说过这一点。我此时此刻就拥有我选择拥有的一切——包括对神的全然领会——然而除非我知道我拥有,我就不会体验到我拥有。
  正是!你说得很正确。
  但是,除非我体验到我有,否则我又如何能知道我有呢?我怎么可能知道我未能体验到的东西呢?不是有一位伟大的智者(a great mind)曾说:“一切的知都是体验”吗?
  他错了。
  知不是随体验而来——知先于体验。
  在这一点上,全世界一半的人都前后颠倒。
  所以你的意思是说,我是拥有我问题第二部分的答案,只是我不知道我有?
  完全对。
  然而如果我不知道我有,那我就没有。
  这是个奇诡,没错。
  我不懂……除非我懂。
  没错。
  那么,假如对某种东西我并不“知道我知道”,则我又如何到达我“知道我知道”的境地呢?
  为了“知道你知道,就做得好像你知道似的”。
  你在第一部中也说过这类的话。
  没错。而现在是很好的时机来把先前的教诲扼要说明一下。而你也“正好”提出正好的问题,来让我在此书开端之处简述一下我们曾经详谈的一些讯息。
  在第一部中,我们曾谈过“是—做—有”(Be-Do-Have)范型,而大部分人又如何反其道而行。
  大部分人认为,如果他们“有”某种东西(更多的时间、更多的钱、更多的爱等等),他们最后就可以“做”某些事(写一本书、培养某项嗜好、去度假、买栋房子、交个朋友),而这又会让他们“是”如何如何(是快乐的、和平的或满足的,或在恋爱等等)。
  事实上,他们是在把“是—做—有”的范型颠倒了。宇宙中的实况(跟你们所想的相反)是,“有”并不能产生“是”。“是”却是产生“有”。
  首先你要“是”称之为“快乐”(或“知”、或“智慧”、或“慈悲”等等)的人,然后从这“是”的境地去“做”一些事情——不久,你就会发现你所做的会转回来带给你一直想要“有”的东西。
  启动这种创造过程(没错,这正是……创造过程)的方式,是先看清你所要“有”的是什么,问你自己如果你“有”那个东西你会“是”什么样子,然后直接去“是”那个样子。
  以这种方式,你就把那习常的范型倒转过来,事实上是更正成“是--—做—有”的范型,跟宇宙的创造力共同运作,而不是反其道而行。
  以下是这个原理的简述:
  你的一生,并不必须去做任何事。
  全部的问题只在你是什么。
  这是在我们对话结束时,我要再度触及的三个讯息之一。我将以之结束本书。
  现在,为了说明,让我们设想有这么一个人:他认为,如果他再有更多一点时间,更多一点钱,或更多一点爱,他就会真的快乐。
  他没有搞清楚他目前的“不很快乐”跟他没时间、没钱或没爱之间的关系。
  正是。反过来说,那个“是”很快乐的人,似乎有时间去做所有真正重要的事,有必须用的钱,有够用终生的爱。
  他发现他有使他“快乐”所需的一切事物……只因他先从“快乐”开始!
  正是。事先决定你选择自己是什么样子,会使你实际去经验那种样子。
  “是,或不是,就是问题的所在”。(“注: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此处作者俏皮的引用莎翁名句。)
  正是。快乐,是心灵的一种状态。正如一切的心灵状态会以实质的形式复制自己。
  有一个电冰箱磁铁上这样写道:
  “所有的心灵状态都自我复制。”
  但是,如果不是你已有你认为必需有才能“是”的那些东西,你又怎能事先就能“是”快乐的,或任何你想要“是”的情况呢?——不管是你想要更发财或更被爱?
  就像你“是那样”的去做,你就会把它吸引过来。
  就像你“是那样”的去做,你就会变成那样。
  换句话说,就是“弄假成真”。
  有点像,没错。只不过你不能真的“弄假”。你的所作所为必须真诚。
  凡是所作所为,都必须出自真诚,不然就会失去它的好处。
  这并不是我不愿意“报偿你”。神既不“报偿”,也不“惩罚”,这是你知道的。但是,为了让创造过程得以运作,自然律要求身、心、灵在思、言、行中结合在一起。
  你不可能骗得过自己的心。如果你不真诚,你的心会知道,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你只是把创造过程中你的心灵可以帮助你的任何机会终止掉而已。
  当然,你也可以不用你的心而能创造——不过要更为困难得多。你可以要求你的身体去做你的心所不相信的某件事,而如果你的身体去做此事的时期够长,你的心就会开始将它对此事原先的想法改变,而创造另一种新想法。一旦你对某一事物有了新想法,你就走上了一个历程,将此事物创造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永久面向,而不仅仅是你做出来的某种事物。
  这是一条艰难的路,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的所作所为也必须真诚。人,你或可操纵,宇宙却是你操纵不了的。
  所以,这是一个极为巧妙的平衡。身体做心灵所不相信的某件事,然则为了此事得以运作,心灵却必须在身体的行为中加入“真诚”这一要素。
  如果心灵不“相信”身体所做的事,它又如何能为之加入真诚呢?
  藉由取走私利的方式。
  怎么取?
  心灵可能并不真诚的同意你身体的作为可以带给你所选择的东西,但心灵似乎十分清楚,神会愿意藉着你,把好的事物带给别人。
  因此,不论你为自己选择什么,都要给与别人。
  可以请你再说一遍吗?
  当然可以。
  不论你为自己选择什么,都要给与别人。
  如果你选择快乐,那让别人也快乐。
  如果你选择丰饶,那让别人也丰饶
  如果你选择生活中有更多的爱,那让别人生活中也有更多的爱。
  要真心真意的这样做——不是因为你寻求个人的获得,而是因为你真的要别人获得——于是你所给出去的一切,都会来到你身上。
  怎么会这样?这是怎么运作的?
  你将某种东西给出去,这行为本身就使你经历到你有这东西,可以给出去。由于你不可能把某种你现在没有的东西给与别人,因此你的心灵就得到一个新的结论,一个新的想法,就是,你必定有这个东西,不然你不可能把它给出去。
  于是,这个新的想法变成了你的经验。你开始“是”这样。而一旦你开始“是”某一情况,你就启动了宇宙最具创造力的机器——也就是你的神圣本我。
  不论你“是”的是什么,你就在创造什么。
  循环既已成立,这一情况或事物你就创造得越来越多。它会在你的实际经验中表现出来。
  这就是生活中最大的秘密。本书第一部和第二部就在告诉你们这个。全都在那里了,比此处所说的更详细得多。
  请解释一下,在将自己选择的事物给与别人时,为什么真诚那么重要?
  如果你给与他人只是一个计谋,只是一个操纵,意在想使某种事物来到你身上,你的心灵是知道的。所以等于你给了它一个讯号,表示你现在并没有这事物。而由于宇宙不过是个大型的复制机,将你的意念复制成具体形式,因此那就将成为你的经验。也就是说,你会继续经验着你的“没有”那事物——不管你怎么做!
  再者,这也会是你意图将那事物给与的人的经验。他们会明白,你只是在想要得到某种东西,你实际上并没有东西可以给与,而你的给与只是一个空洞的姿态,只是出自为你自己图谋好处的肤浅之举。
  因此,你所想要吸引的东西,你却正将它推开。
  然而,当你以纯粹的心意将某东西给与别人--——因为你明白他们需要它,必须有它——你将发现你拥有这个东西,可以给出去。这可是一个重大的发现。
  完全对!它真的是这么运作的!我记得有那么一次,当时我的生活情况相当不好。有一天,我捧着头想,我没什么钱了,也没什么东西可吃,真不知道自己下一次是什么时候才可以吃个够,或怎么样付下次的房租。就在那天晚上,我在公车站见到一对年轻人。我去公车站拿一个包裹,而就在那里,我看到了这两个孩子,偎挤在一条长椅上,用外套当被子盖。
  我看着他们,心里难过起来。我想起自己年轻时期的样子,小孩子时的样子,就是像他们这样晃来晃去,到处跑。我走过去,问他们愿不愿意到我住的地方,坐在热热的火炉边,喝一点热热的巧克力,说不定还可以把折叠床给他们睡一场好觉。他们眼睛睁得好大的看我,就像耶诞节第二天早晨小孩的表情。
  好啦,我们就回到我的住处,我弄了一顿饭给他们吃。那天晚上,我们统统吃了一顿相当久没有吃到的好饭。食物一直都在那儿,冰箱是满的。我只是伸手进去,掏出我原先塞到后面去的东西。我炒了一锅大杂烩,竟然好吃得不得了!我记得当时我还想,这些东西都是哪里出来的?
  第二天早上,我甚至还给这些孩子弄了早餐,还送他们上路。当我把他们送到公车站,他们上车的时候,我伸手到口袋里,竟然掏出了二十元钱给他们。我说:“这或许可以有点小用。”然后一边拥抱他们送别。那一天,我觉得我的境况好了一些。嘿,其实是整个礼拜。那是一个我从来不会忘记的经验,令我对生活的视野与领会,有了深刻的改变。
  从那时起,事事开始好转起来,而今天当我在镜子里看自己时,我注意到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我还活在这儿呢!
  这是个美丽的故事。你是对的。这正是它运作的方式。所以,当你想要(want)什么东西,就把它给出去。这样,你就不“缺”(wanting)它了。你会立刻经验到“有”这个东西。从此开始,只剩下程度的问题。从心理上来看,你会发现“增加一些”比无中生有要容易得多。
  我觉得我刚听到的,是非常有意义的话。你可以把这段话跟我问题的第二部分连在一起吗?它们之间有关连吗?
  你明白,我所想要说的是,你已经有了那问题的答案。目前你是自以为你没有那答案,并以此度日,你以为如果你有了那答案,你就会有智慧,所以你来向我求智慧。然而我告诉你:先去“是”智慧,然后你就会有智慧。
  而“是”智慧的最快途径是什么呢?就是让别人有智慧。
  你想要这问题的答案吗?那就是把答案给别人。
  所以,现在我要来问你这个问题。我要装做“不知道”,而由你给我答案。
  如果爱的意义是:你想要给对方的是他们自己想要的。那么把孩子从车辆奔驰中的马路上拉出来的父母,是真正爱孩子吗?
  我不知道。
  我知道你不知道。但如果你以为你知道,那你会怎么回答呢?
  嗯,我会说,那父母想要的真的是孩子想要的——也就是活下去。我会说,那孩子并不想死,他只是不知道在车辆奔驰的马路中逗留会导致死亡。因此,父母跑进马路中央把孩子拉出来,并没有剥夺孩子去展现意志的机会,完全没有。他只是顾及孩子真正的选择。也就是孩子最深的愿望。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回答。
  如果这是真的,则你,身为神,唯一应该做的,就是阻止我们伤害自己了。因为我们最深的愿望不可能是伤害自己。然而,事实上我们却一直都在伤害我们自己,而你却坐在那里袖手旁观。
  我始终都跟你们最深的愿望相伴,你们最深的愿望也是我所给与的。
  即使当你们做某件事情会让你们死去,如果这是你们最深的愿望,那么你们也会如愿:就是去经历“死亡”。
  我从不干涉你们最深的愿望。
  你是说,当我们伤害自己时,也是我们自己想要如此的?这是我们最深的愿望?
  你们不可能“伤害”你们自己。你们是无法被伤害的。“伤害”是一种主观的反应,而不是客观的现象。你们可以选择在任何际遇或任何现象中“伤害”你们自己,但这全然是你们自己的决定。
  在这种真理下,我们可以说:没错,当你们“伤害”自己时,那是因为你们想要如此。但我是从一个非常高、非常奥秘的层次来说这件事,而你的问题则不是“出自”这个层次。
  以你所意指的层次而言--——就以其为有意识的选择而言——我要说,每当你做了使自己受到伤害的事时,并不是因为你“想要”如此。
  在马路上被车撞上的小孩,并不“想要”(寻求、有意的选择)被车撞上。
  那一再跟同一类型女人——跟他完全不对头的女人——结婚的男人,并不是他“想要”(寻求、有意的选择)反复制造这种不良的婚姻。
  那用锒头敲到大拇指的人,不能说是“想要”这种经验。那不是他想要的、寻求的、有意选择的。
  然而,所有客观现象都是下意识间被你吸引而来的;所有的事件都是被你无意识间创造的;你一生中所有的人、事、物、地,都是被你吸引而来的——如果你愿意这样说,是自己创造的——以便提供正好是你想要的条件与机会,好在你演化的过程中去经历你下一个想要经历的经验。
  我告诉你,你这一生所发生的每件事情,都是为了提供正好的机会让你去治疗、创造或经历某种事物,而这又是你为了成为你真正是谁所希望治疗、创造或经历的。凡不是为你提供这正好机会的,根本不会发生。
  那么,我又真正是谁?
  任何你选择的那个。神圣面向中任何你想要成为的。这就是你是谁。这可以在任何时间改变,实际上,它常常在变。时间在变,然而,如果你希望你的人生安定下来。就不要再这样变来变去;这有途可循。关于你是谁,关于你选择是谁,不要老是改变主意就行。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我的看法是,你们是在许多不同的层面上做这些决定。决定到车辆奔驰的马路上玩耍的小孩并非选择死亡,她可能选择其它好几种事物。但死不包括在内。妈妈最清楚这一点。
  这里的问题不是孩子选择死,而是孩子所做的选择可能导致不止一个结果,其中包括死,她并不清楚这个事实,这于她是未明的。这是她缺欠的资料——而这却使孩子不能做更清楚、更好的选择。
  所以,你看,你刚才把它分析得很好。
  而我,身为神,我从不干涉你们的选择——然而我却永远知道你们的选择是什么。
  因此,你可以假定,如果有什么事情发生在你身上,那么它的发生正是完美——因为在神的世界中,没有任何事情是逃得过完美的。
  你一生的设计——其中的人、事、物、地——全都是由完美的创造者完美的创造出来的,而此完美的创造者,即是完美本身:就是你。而我,则在你之内,以你之身,并且藉由你。
  我们可以在这共同创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一同运作。你可以自觉的走过一生,或不自觉的走过一生。你可以睡着走你的路,或醒着走你的路。
  任你选。
  等等,让我们回头谈谈在许多不同层次做决定的话题。你说,如果我想要我的生活安定下来,我就应当在我是谁和想要是谁方面不要再改变主意。而当我说这说来容易时,你又说我们每个人都在许多不同的层次上做选择。你可不可以说得详细些?这意涵着什么?
  如果你所渴望的,就是你的灵魂所渴望的,则一切都将十分单纯。如果你聆听你纯粹性灵部分的声音,则你一切的决定都将容易,而所有的结果也将欢悦。这是因为……性灵的决定永远都是最高的选择。
  它们无需事后的批评,它们不需要分析或评估。它们只需遵从、实行。
  但你们却不止是有灵性。你们是身、心、灵的合一体。这既是你们的荣耀,也是你们的奇妙。因为你们往住同时在这三个层面做决定和选择——而又并非相合无间。
  你们常常身体要某一事,心寻求的是另一事,灵渴望的却又是第三种。这种情况尤其在孩子身上可以看到,因为他们还没有成熟到足以分辨哪些是对身体“好玩”的事,哪些是对心有意义的事,更不用说哪些是跟灵共鸣的事了。所以小孩子会在马路上晃荡。
  而我,身为神,我觉察到你们所有的选择——甚至那些你们潜意识中所做的选择。我绝不会去干涉,而是促成。我的任务就是确保你们的选择得到允许。(事实上,是你们允许你们自己。我所做的只是设置一个系统,使得你们可以这样做。这个系统叫做创造历程,我曾在第一部里详加说明过。)
  当你们的选择互相冲突——当身、心、灵不是一体运作——创造历程就在所有的层次同时运作,产生混杂的结果。如果你的生命是和谐的,你的选择是一致的,则令人惊奇的成果便会产生。
  你们的年轻人有一句话:“样样搞定。”——这可用来形容这合一的状态。
  在你们做决定时,层次中还有层面。在心的层次尤其如此。
  当你们的心智在做决定时,至少它是从内在的三个层面中做选择的,这就是逻辑、直觉与情绪。而有时它是由这三个层面一同做决定的,因此可能制造出内在的冲突。
  而在情绪这个层面中,又有五个层面。这即是五种自然情绪:悲伤、愤怒、羡妒、恐惧和爱。
  在这五种情绪中,又有两种最终情绪,就是爱与恐怕,但爱与恐怕却是所有这些情绪的基础。其他三种情绪是由这两种情绪所衍生的。
  推到最后,所有的意念都是由爱或恐惧所推动。爱与恐惧乃是两大极端。这是原初的二元对立。一切到最后不是落入其一,就是落入其二。所有的思想、观念、概念、领会、决定、选择与行动,最后都以其中之一为基础。
  而推到最后的最后,真正却只有一个。
  爱。
  事实上,爱是所有的一切。即使恐怕,也是爱的衍生物,而当恐惧得到得当的运用时,就表达了爱。
  恐惧表达了爱?
  如果以其最高形式,没错。一切事物当以其最高的形式表达,都表达了爱。
  那在车辆奔驰的马路上救出孩子的父母,表达的是恐惧还是爱?
  嗯,两种都有,我想。为孩子的生死恐怕,而爱——则足以使他们冒着自己性命的危险去抢救孩子。
  正是。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恐惧的最高形态可以变为爱……是爱……而以恐惧表达出来。
  同样的,依自然情绪的音阶而上,忧愁、愤怒与羡妒,也都是恐惧的某种形态,而转过来又都是爱的某种形态。
  其一导致其二,你明白吗?
  当这五种自然情绪的任何一种被扭曲时,问题就会产生。它会变得怪异,无法认出是爱的产物,更不用说是神的产物——而神乃是绝对的爱。
  这自然五情之说,我从伊丽莎白·库布勒—露丝博士(Dr.Elizabeth Kubler-Ross)那里听过;与她的交往让我获益良多。
  没错。是我给她灵感,让她谈论自然五情。
  所以,当我做选择时,有赖于“我来自何处”,而我所来自之处,又可能有数层之深。
  没错。正是如此。
  请再教教我这自然五情,因为伊丽莎白所教我的,我大部分已经忘了。
  悲伤是一种自然情绪。是这种情绪,让你在不想说再见时说再见,在遭遇到任何一种损失时,表达出内心的悲痛。那损失可以是失掉你所爱的人或者是隐形眼镜。
  当你的悲伤可以表达时,你就除去了它。孩子们在感到悲伤时,如果可以表达悲伤,长大后对于悲伤就有非常健康的态度,因之往往很快就可度过悲伤。
  那些被大人说“不行,不行,不准哭!”的孩子,长大以后却无法宣泄。因为从小他们就被人告诫,终其一生都不可哭泣。因此他们就压抑他们的悲伤。
  悲伤长期被压抑,会变成慢性抑郁,是非常不自然的情绪。
  人会因慢性抑郁而杀人,发动战争,毁城灭国。
  愤怒是一种自然情绪。这是让你说“不,谢了”的原因。它不一定有辱骂之意,不一定有伤人之意。
  如果允许孩子表达他们的愤怒,他们长大后,对愤怒就有一种健康的态度,通常也容易度过愤怒的时刻。
  如果让孩子觉得发脾气是不对的,甚至根本不应该生气,则他们长大以后,就很难处理自己的愤怒情绪。
  愤怒如果持续被压抑,就会变成暴怒,而这是非常不自然的情绪。
  人会因暴怒杀人。发动战争,毁城灭国。
  羡慕是一种自然的情绪。这是使五岁的小孩想要像姐姐一样可以够到门把,或骑脚踏车的情绪。羡慕是那使你想要“再做一次“的自然情绪;是使你一试再试,不屈不挠,直到达成的情绪。羡慕是非常健康的,非常自然的。如果让孩子表达他们的羡慕,长大之后,他们就对这种情绪有非常健康的态度,很容易度过这种情绪。
  如果让孩子觉得羡妒不好,不应当表达,甚至根本不应当有这种情绪,则长大之后,他们就很难处理这种情绪。
  羡慕如果持续受到压抑,就会变成嫉妒,而嫉妒是非常不自然的情绪。
  人会因嫉妒而杀人。战争因之而起,毁城灭国。
  恐怕是一种自然情绪。所有的婴儿都生而仅仅具有两种恐怕,害怕跌下去,害怕很响的噪音。其他的恐怕都是由学习而来的反应,是由环境带给孩子的,是由父母教给孩子的。自然的恐怕是为了让人小心。小心是为了让身体可以活下去。它是爱的衍生物。对自己的爱。
  如果让孩子觉得恐惧不是对的,是不应该表达的,甚至根本不应该有这种情绪,则他们长大以后,就很难处理这种情绪。
  恐惧如果持续被压抑,就会变成惊恐,而惊恐是非常不自然的情绪。
  人会因惊恐而杀人。战争因之而起。毁城灭国。
  爱是一种自然情绪。如果让孩子可以自然的表达与接受,不加限制,不加条件,不被禁止,不感困窘,则它可以什么都不再要。因为以这样的态度表达与接受的爱,其本身就完满自足。然而,爱如果爱到限制,被设下条件,由规范与仪式捆绑扭曲,被操纵和制止,就会变得不自然。
  如果让孩子觉得他们自然的爱是不好的,是不该表达的,甚至是不该有的,长大之后,他们就会难以处理这种情绪。
  爱如果持续被压抑,就会变成占有,而这是非常不自然的情绪。
  人会因为占有而杀人。战争因之而起。毁城灭国。
  而当这些自然的情绪被压抑,就会造成不自然的反应。大部分人的大部分自然情绪却都受到压抑。然而,这些情绪却是你们的朋友。它们是你们的礼物。它们是你们神圣的工具,用以雕塑你们的经验。
  你们生而具有这些工具。它们是帮助你们安度生命的。
  那为什么大部分人的这些情绪都被压抑?
  他们被人教以如此。
  谁教他们如此?
  他们的父母,那些养育他们的人。
  为什么?为什么父母要这样做?
  因为父母被他们的父母教以如此,代代相传。
  对,没错。可是为什么?究竟原因何在?
  原因是,你们不是当父母的料。
  什么?谁“不是当父母的料”?
  母亲与父亲。
  母亲与父亲不是当父母的料?
  当父母亲还年轻时,他们不是。大部分父母亲都不是。事实上,有这么多父母亲当得还不错,已经是奇迹了。
  没有任何人比年轻父母更不适合养育小孩子。也没有任何人比年轻父母更知道这一点。
  大部分父母在做父母时,生活经验还不够。他们连自己都没法照顾。他们仍在找寻答案,仍在寻求线索。
  他们甚至连自己的自我也还未能发现,却要试图去引导和培育那比他们更容易受伤的人却发现自我。他们甚至连自己都还不能定义,竟要被迫去定义别人。他们仍旧在力图把自己父母给他们的不当定义剥除中。
  他们甚至连自己是谁都还没有发现,却在试图告诉你你是谁。但压力是如此之大,以致他们无法站直——何况他们甚至也无法使他们的生活“走对”。因此,他们就把所有的事情都“弄错”了;把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孩子的生活都弄错了。
  如果他们幸运,对孩子的伤害还不至于太大。他们的孩子可以克服——但很可能是在对他们的孩子已经造成伤害之后。
  你们大部分人,是在你们养育孩子的时期已经过了好多年后,才获得做妙爸爸、妙妈妈所必备的耐心,智慧与爱心的。
  为什么会这样?我不懂。我知道你的观察在很多方面是对的。但我不懂为什么会这样。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