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吴大师讲西游

_15 吴闲云(现代)
  可是大家坚持要他吃,家家户户都来送吃的,
  八戒笑道:“我的蹭蹬!那时节吃得,却没人家连请十请;今日吃不得,却一家不了,又是一家。”略动手又吃过八九盘素食;纵然胃伤,又吃了二三十个馒头,已皆尽饱又有人来相邀。三藏道:“望今夕暂停,明早再领。”
  那时节挑担子卖苦力,没人请他吃,今天是架云来的,不饿,却都来请他吃,只略动手,就吃过八九盘,
  这八九盘应该是有半锅或小半锅的,又吃了二三十个馒头,若不是唐僧止住,真不知他还能吃多少!
  (70)
  西游记的主旨是什么
  西游记的主旨是什么?这么多年来,一直是众说纷纭,答案千奇百怪,大致有如下几种说法:
  1)
  搞怪说。仅是神话小说,(或恶搞历史上的玄奘法师),滑稽搞笑,看了好玩,并没有什么寓意。
  2)宗教说。是一本宗教小说,讲的是佛道并重,或是以佛证道。
  3)
  炼丹说。讲的是丘处机道长(或其他道士)的炼丹口决。
  4)
  谤佛说。看起来是在讲修佛,其实是在讥讽诽谤佛教。
  5)
  修心说。心生则魔生,心灭则魔灭,讲的是如何养性收放心的学问。
  6)
  养身说。讲的是气功口诀,养身怯病(魔)之道。
  7)
  讽刺说。讽刺官场腐败。
  8)
  揭露说。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
  9)
  惩恶扬善说。
  10)
  反映人民斗争说。
  等等。主流的大致就这些吧。
  所谓主旨,
  是具有唯一性的,看看上面这些说法哪一条是的?哪一条都不是的!以上这些说法,西游记中确实都函盖了有,时不时的都有所体现,
  这只能叫:西游记从侧面反映了有如上现象,但却都不是当做自始至终的主线来写的。
  西游记自始至终的主线,其实非常清晰明了。
  开头,
  唐僧师徒因为种种原因,聚到了一起,上西天去取经,无论他们是真心实意也好,虚情假意也罢,
  反正是朝着目标出发了。
  过程中,
  他们遇到了无数次的艰难险阻,面对环境的恶劣,敌人的攻击,上级的压力,内部的纠纷,他们都挺过来了。
  故事的结尾,
  皆大欢喜,都成功了,是以圆满成功结束的。
  所以,
  西游记的主旨写的是如何成功的故事,
  这才是贯穿全文的主线,起因、经过、结果,无不是紧紧地围绕着这条主干在写。其他的,诸如上面的那些说法,都是枝叶,
  不过是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已。
  我说西游记的主旨就是如何成功,有些朋友可能不太认同,这种理解太肤浅了吧,太世俗了吧,尤其是有宗教信仰的朋友会反对,
  他们硬是要固执地坚持西游记讲的是佛家的修行。
  佛是真正的大智慧者,说句不好听的话,佛的境界,又岂是你一个凡夫俗子所能理解得了的!西游记你都看不懂,
  你还能看得懂佛经?!
  其实呢,
  世俗的修行与佛家的修行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矛盾,只是追求的境界不同而已。并且佛也提倡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行。
  任何一个人,
  起初都有一个立志阶段,立志升官,立志发财,立志为僧,哪怕是具体到做某一件事,也都是起缘于最初的一个念头,所以,
  立志阶段(决定开始)总是在幼稚期完成的,是最不成熟的,因为他处于整个事件的最前端。
  没有立志,
  便谈不上努力。做任何事,先都有个目标,没有目标,你往什么方向努力?!有了目标,
  很自然地就要朝着目标去努力。
  没有努力,便谈不上怀疑。在前进的过程中,一定会因种种困难而产生种种怀疑(幻象),我的决定是否正确?我的努力是否正确?
  我坚信的理论是不是有问题?或者理论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或从一开始我就受到了欺骗?这些都是正常的,
  他说明你认真努力过。
  没有怀疑,便谈不上坚定。其实呢,你怀疑的两个面,他都是对的,
  同时也都是有问题的,所以你才会怀疑!这个取舍是很困难的,必须取一而舍其他,舍去的其他未必就不是正确的,取的这个一,
  也未必都是尽善尽美的,究竟站在哪一边,靠的是信念,而不仅仅是知识。只有认识到这一点,
  才可以称之为坚定。
  没有坚定,便谈不上成功。怀疑、坚定都是成功的中间过程,你要是在怀疑中,
  动摇了,或者放弃了,也就等于是在成功的中途,自己主动放弃了。
  没有成功,便谈不上无欲无求。只有该有的都有了,
  才可以很自然地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现实中的释迦牟尼佛他从一生下来就是个王子,他当然可以追求更高的无求境界,一个老百姓也谈无求,
  自欺欺人,不觉得很可耻吗?!这才是真正的曲解了佛意。这些都是混饭混日子的假佛信徒!
  没有无欲无求,
  便谈不上皆是虚妄。不认识皆是虚妄,
  便不可得无上正等正觉。
  世俗的修行以成功为终点,佛家的修行以无上正等正觉为终点(没有终点)。很显然,佛的境界比世俗的要高的多。
  而西游记只讲了从立志到成功这一段,就结束了,并没有讲更高层次的修行,因此,西游记的主旨就是谈如何成功,
       
  如果你硬要说是佛家的修行,那么也可以看做是修佛的初级阶段吧。这是不矛盾的。
  (71)
  《西游记》之成功法则
  44
  西游记的起因、经过、结果,一直都是紧紧地围绕着“如何成功”这条主线来写的,
  非常清晰明了,为什么就很少有人这样理解呢?是作者隐藏的很深吗?不是的,是中国人的性格使然,
  因为大家都不以谈功利为美德,当然就不愿意把西游记与功利挂钩。
  然而,
  西游记是一本赤裸裸的描写功利的书,反复的提到功果、功劳、功绩。故事的开始,
  观音菩萨就明确的告诉了唐僧:“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不是白干,是有赚头的,用“去”换取“正果”。就是与取经无关的人,
  也都是以“功”来衡量的。黄风怪一回,灵吉菩萨说:我拿他去见如来,才算这场功绩哩,
  这个功劳是我的。金角银角一回,老君说:却是你今拿住,得了功绩。乌鸡国一回,文殊菩萨说:
  今得汝等来此,成了功绩。
  故事的结尾,
  都成了正果,怎样成的正果?如来说得只有那么清楚了:都是因“功”成的正果,
  唐僧取经甚有功果,孙悟空炼魔降怪有功,猪八戒挑担有功,沙和尚登山牵马有功,白龙马驮唐僧有功。
  结论:
  是因“功”成的正果,不是因“善”成的正果。
  西游记的作者是没有善恶观念的,
  他给小说中的人物都有发善心的一面,也有做恶事的一面,所以给人的感觉很矛盾,
  你不知道他究竟是何立场。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问题不是出在作者身上,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在作怪。我们从小看电视,就学会了:人物一出场,
  还没开始表演,我们就已经认定了他是好人,他是坏人,否则我们无法看下去。
  带着这种思维枷锁,当然就看不清本来的面目。传统的行为准则一直停留在道德层面,总是以善恶来衡量评判,可善恶究竟是什么?
  以何种标准来界定?你说的清吗?西游记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作者没有这么狭隘,都是一样的。
  拿现代社会来说,
  谁一生下来就是好人或是坏人?不存在的事,再如当今的商场、股场,大家都在里面各施手段,
  博取利润,谁是好人谁又是坏人?大家都是一样的。
  西游记是一本描写如何成功的书,
  探求的是成功的法则,没有好人坏人,只有胜利者与失败者,把个说教式、灌输式的“劝善”打的粉碎!
  所以,
  你读西游记,不要管他讽刺什么,揭露什么,这些对我们都毫无意义,只有成功的经验才具有借鉴价值。
  成功是什么?
  用最简单最直白的话说,就是达到自己所需要的目的。可现在偏偏要用上:成功是一种信念,成功是一种境界,成功是一种超越,
  这类高尚的语言,这只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没那么多废话,
  成功的准确定义:达到目的。
  西游记告诉我们,
  成功的法则主要有三:
  1.能力
  西游记展示给我们的是:成功,不仅需要手段,而且还要不择手段。当然,老君、如来、观音的手段太高,
  不是我们一般人模仿得了的。不过,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我们还是可以学的。
  你是精英,
  就学孙悟空,你是卖苦力的就学猪八戒,既不是精英,又不肯卖苦力,你可以学沙和尚紧跟着有望成功的团队。
  总之,
  有什么长处,使什么长处。
  2.合作
  成功需要合作。合作,还有两个意思相近的词:
  一个叫互助,一个叫勾结。其实是一样的,请大家注意,这些感性认识的词汇仅仅只是生动形象而已,
  没什么实际意义的。
  唐僧靠徒弟保护,徒弟靠唐僧解脱,彼此扶持,两不相谢。合作得以成功。
  如来靠取经团队,
  传经得以成功,取经团队得如来封授得以成功。
  成功是互利的,
  现在的说法叫:双赢。
  3.坚持
  成功,
  是由若干个因素构成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
  要做成任何一件事,至少有个必要时间,取经的必要时间是两三年,那么,无论如何在两三年之内是难于完成的。在成功的过程中,
  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两三年时间就够了,那么,有阻力呢?有强大的阻力呢?需要多长时间?
  这就是不确定的了。
  唐僧本打算三年完成的,结果却用了14年,这14年他一直坚持着,其中的任意一个时候,他只要一放弃,
  就彻底的失败了。
  西游记中的如来佛也是一样,他欲传经东土,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他还在坚持,只到唐僧这一次,传经才成功,
  假如这一次又失败了咋办?那就再来一次!
  没有什么高深的秘诀,就是一个“持”字,很简单,真做起来,靠的不是知识多少,不是能力大小,靠的是无尽的毅力!
  无论你看多少成功的妙招,都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没有那么多成功的规定,没有那么多成功的定律,就是一个“持”字,
  不要轻易放弃。
  只要你一放弃,
  等于你又要重新再来。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过去失败的经历,是不是因为主动放弃导致的?再想一下曾经成功了的经历,
  是不是也有着不可避免的困难与阻力?这些困难与阻力在你成功后再来看,真的就是如梦幻泡影。
  究竟要熬到什么时候,才能成功?谁都不能给你打保票,因为这永远都是一个不确定的未知数,你只有坚持坚持再坚持,
  终有成功之一日。
  弃清规,
  破戒律,汝今能“持”否?
  ---------------------------------------------------------------------
  已结束
  谢谢支持!
-------------------------------------------
首页 上一页 共15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