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职务等相仿的时候,或者是好朋友之间,否则,就要将姓名、职务或职业等并称才合
适。如,“肯尼迪先生”、“索尼小姐”、“王刚老师”、“李强处长”等。
第五,亲属称。如,“乔叔叔”、“饶阿姨”、“何爷爷”等等。
公关人员在社会交往中不要随便称别人绰号(外号),特别是不可称呼别人因生理缺陷或
能力弱点获得的绰号。但是,对那些因个人独特的风格、特长而获得的雅致的外号的人,适
当称呼对方的绰号反而会显得活泼、生动,令对方感到倍受尊敬。
在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时候,有些称呼方式是比较固定的,比如,官方的军政要员,应称
阁下、职衔或先生,并可在前面加姓氏,如,“总统阁下”、“班达总统”“司令先生”等等;
对军人一般称军衔加先生,亦可在前面加姓氏,如,“乌克少尉”、“中将先生”、“韦恩大校先
生”等等;对有博士学位的人以及教授、律师、法官、医生等等,可称“博士”、“教授”、“律
师”、“法官”、“医生”等,也可在前面加姓氏,如,“艾尔文博士”;对少数以同志相称的国
32
家和地区的成年人,可一律称“同志”或姓名加同志,或职衔加同志,如,“朴玉珠同志”、
“阮三石同志”、“部长同志”等等。
以上各种称呼方式,几乎都要涉及到姓名。姓名问题由于国家、地区、民族等等的不同,
又有比较复杂的情况。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汉族姓名,以及俄罗
斯人的姓名,日本人的姓名,英美人的姓名中的一些通常遇到的情况。
汉族人的姓名比较简单:姓在前,名在后,除少数复姓外,绝大多数的姓都是单姓。名
有单名和双名。公关人员需要注意的是,掌握一些常见的复姓,以免到时候误把复姓拆开,
当作单姓。常见的复姓有,“欧阳”、“司马”、“诸葛”、“西门”等等。特别是在复姓后只有单
名者更应注意,如果把“欧阳华”称作“欧先生”或“欧同志”都是不礼貌的。
在港、澳、台地区,女性结婚后,其姓往往是双份的,即在自己的姓之前还要加上丈夫
的姓。如华国岚小姐嫁给钱钟海先生后,她的姓名即为钱华国岚,这时,一般人应当称她为
钱太太。
俄罗斯人的姓名一般由三个字节组成。姓名的排列顺序通常是本人名,父亲的名,家族
的姓。如,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其中,列宁是姓,伊里奇是父名,弗拉基米尔是本
人的名。未婚女性用父姓,已婚女性用夫姓,父亲和本人名字不变,口头称呼一般可只称姓,
或只称名。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时,也可称名字和父名;书写时,名字和父名都可以缩写,
即分别大写其中的第一个字母;但是,姓不能缩写。
日本人的姓名排序方式是姓在前,名在后;与我国的姓名排序是完全相同的。但日本人
的姓的字数却普遍比我国汉族人的姓的字数要多,如,岗村、田中、山口等等,都是日本人
的姓。日本人的姓的最大特点是,许多姓与一定地区、地理环境有关。据说,这是日本人的
祖先在立姓时多数是根据自己所住的地方的位置来确定的。对日本人一般可只称姓,熟人间
也可只称名。对男士为表示尊重、文雅,可在姓后加上“君”。如称岗村角荣为“岗村君”,
称福田纠夫为“福田君”。由于日本人的姓与名之间的搭配情况比较复杂,公关人员在接到名
单时应事先向熟悉情况的人了解一下,以免称呼时失礼。
英美人的姓名的排序方式是名在前,姓在后。如,威廉肯尼迪(William Kennedy)中,
威廉是名,肯尼迪是姓。有的英美人的姓名由三个字节组成。与两个字节姓名的不同点是,
中间的一个字节是教名。此外,英美人中还有人自己不取名,而是延用父名或祖辈名,为了
表示区别,往往在自己的姓名后面加上 Junior 或罗马序号。如,William Kennedy Junior,
汉译为小威廉肯尼迪,或 William Kennedy Ⅲ,汉译为威廉肯尼迪第三。女性结婚,
一般都不再用自己的姓,而改为丈夫的姓。如彻丽查普曼(ChenyChapman)小姐嫁给卡
尔文卡姆登(CalvinCaden)之后,则姓名就变成彻丽卡姆登(ChenyCaden)。口头
33
称呼英美人的姓名时,除正式场合外,一般只称姓。在非正式场合,很要好的朋友之间可以
只称名。书写英美人的姓名时,可把名字缩写,但姓不能缩写。如可将 Joan Harrison 译为
J.哈里森或琼 .哈里森。
介绍,并不只是一种客套。当有人把你介绍给别人的时候,无疑,你会很希望别人记住
你的名字。如果他们下次再见到你时,仍把你当陌生人,你一定会满脸不高兴。相反,我们
也应在有人把别人介绍给我们以后,尽量记住他们的名字,以便在以后的社交中,或生意场
上相见时,把他们的“大名”准确地叫出来,才是有礼貌的。
美国交际语言大师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姓名是他自己最熟悉、最甜美、最
妙不可言的一种声音。”记住并准确呼叫对方的姓名,不仅是一种礼仪需要,而且能成为开启
友谊之门的钥匙,寻找合作伙伴的桥梁。一位叫比特杜波尔的美国老板说过:“如果你能记
住一个人的姓名,他就可能给你带来一百个新朋友。”
记住别人姓名有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当我们需要记住对方的姓名时,注意力
一定要高度集中,不要受当时环境因素和内心其他情绪的干扰;有时为了增强记忆,可以请
对方本人或介绍人重复一遍。其次,由于形象记忆易于抽象的文字记忆,对于那些外在形象
有一定特征,而且这些特征与他的姓名又似乎有一定关系的人,可以运用“夸张”的方法,
将其拉扯在一起,把姓名脸谱化或将其身材形象化,采用“脸谱、形象记忆法”。比如,一个
高个子青年名叫张德高,我们不妨把他记作“长得高”;一位秃头经理叫吴华,我们把他记作
“无发”。第三,对于那些姓名与某些事物或现象的名称谐音时,我们不妨采用谐音记忆法。
比如,我们可以把来自四川的吴江记住“乌江”;把一位叫“雷申”的记做“雷神”等等。最
后,无论我们当时采用什么方法记,都不可能过耳不忘,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把每次社交新结
识的人的姓名记在我们的通讯录上,稍有闲暇时经常重复温习。这样,我们就很难忘掉我们
的新朋友了。
三、递接名片,严肃认真
名片的使用已成为公关交往的一种重要手段。名片,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是一
个人尊严、价值的一种外显方式;也是使用者要求社会认同、获得社会理解与尊重的一种方
式。名片上一般印有公司名称、头衔、联络电话、地址等,有的还印有个人的照片。通过递
送名片可以使对方认识你、与你联系。所以,有人把它称作另一种形式的身份证。当然,公
关人员使用的名片,除了具有个人意义外,还是他们所在组织的形象的一个缩影。现在,越
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对其成员使用的名片十分考究,使它尽量具有特色和魅力。
正是名片自身的重要价值,公关人员在递送、接收、保管名片的时候就应格外重视其礼
34
仪效应,不可随随便便。
首先,随身携带的名片应使用有较精致的名片夹,在着西装时,名片夹只能放在左胸内
侧的口袋里。左胸是心脏的所在地,将名片放在靠近心脏的地方,其含义无疑是对对方的一
种礼貌和尊重。不穿西装时,名片夹可放于自己随身携带的小手提包里。将名片放置于其它口
袋,甚至后侧裤袋里是一种很失礼雅的行为。由于公关人员在一次公关活动中需要接受的名
片很多,因此,最好将人家的名片夹在一起,将自己的名片夹在一起,否则,一旦慌乱中误
将他人的名片当作自己的名片送给对方,会是非常糟糕的。
第二,名片的递送先后没有太严格的礼仪讲究。但是,一般是地位低的人先向地位高的
人递名片,男性先向女性递名片。当对方不止一人时,应先将名片递给职务较高或年龄较大
者;如分不清职务高低和年龄大小时,则可先和自己对面左侧方的人交换名片。
名片代表一个人的身份,在未确定对方的来历之前,不要轻易递出名片,否则,不仅有
失庄重,而且可能日后被冒用。同样,为了尊重对方的意愿,尽量不要向他人索要名片。
第三,向对方递送名片时,应面带微笑,注视对方,将名片正对着对方,用双手的拇指
和食指分别持握名片上端的两角送给对方,如果是坐着的,应当起立或欠身递送,递送时可
以说一些:“我叫蒲鑫,这是我的名片,请笑纳。”“我的名片,请你收下。”之类的客气话。
日本人喜欢右手送自己的,左手接对方的名片。
第四,接收他人递过来的名片时,除女性外,应尽快起身或欠身,面带微笑,用双手的
拇指和食指接住名片的下方两角。并视情况说:“谢谢”、“能得到您的名片,真是十分荣幸”
等等。名片接到手后,应十分珍惜,切不可在手中摆弄;应认真看一下;千万不要随意放在
桌上,或随便拎在手上,或者放在手中搓来揉去。如果是初次见面,最好是将名片上的重要
内容读出声来,读名片时一定要注意语言轻重,有抑扬顿挫。需要重读的主要是对方的职务、
学衔、职称等。如果对方的组织名气大或个人的知名度高,也可只重读组织名称或对方姓名。
假如一张名片上有这样的文字:“××省丹阳县华光村建材公司 李兴 总经理”,面对这样
一张名片,如果我们分别将重音读在“村”字上和“总”字上,其演礼效果显然是不一样的。
又例如,一张名片上写着“长安集团公司××分公司业务科刘华副科长”,我们分别将重音读
在“长安”和“副”字上,对方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一定会很有差别。
第五,当对方递给你名片之后,如果自己没有名片或没带名片,应当首先对对方表示歉
意,再如实说明理由。如,“很抱歉,我没有名片”、“对不起,今天我带的名片用完了,过几
天我会亲自寄一张给您的”。
名片在当今世界上,已为各国广泛使用。日本是世界上使用名片的数量和种类最多的国
家。日本人初次见面,第一件事往往就是互递名片。在日本,如因故不能来参加某项活动,
35
或想结识一位新朋友而又不能见面,可将名片装在信封里寄给故友或新知,并在名片背面或
正面写上几句祝贺、鼓励、期望、歉意、敬意的话。这类既方便又省时的交际活动,在日本
是很流行的。
第三节 握手与鞠躬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无论哪个民族,那种信仰的人,见面时都要使用各种各样的见面
礼。其中,最常见、使用最为广泛的见面礼就是握手礼。握手既有较为统一的礼仪规范,又
因各种具体情况的不同有许多具体样式。公关人员不仅应学会在握手中正确演礼,还应懂得
如何通过握手了解对方的心态、性格特点等,以便在以后的接触中,恰如其分地向对方施礼。
日本人、朝鲜人以及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的人际见面礼主要是鞠躬。鞠躬礼在不同情况
下也有一些差异,公关人员应有所了解。
一、相互握手,传情递意
握手作为当代世界上最为普遍的一种表达见面、告别、祝贺、安慰、鼓励等感情的礼节,
始于何时,因于何故,现在已很难做出准确考察。我们只是知道,在原始时代,在人类才刚
刚从动物界脱胎出来,还带有几分野蛮的时候,人们不仅在狩猎或战争中,而且在日常交往时,
手上常常带有石块等“武器”,以防不测。在与人交往时,为了表达自己的友好,说明自己没
带武器,于是将双手伸开并高举,这是最原始的见面礼。也可看作是握手礼的最早开端。后
来,这种表达友好的方式发展成用手接触对方的胸部。据传,直到埃及金字塔时代,人们见
面时才比较普遍地以两手相握为礼。据古希腊诗人荷马所言,是特罗亚人最早使用握手礼的。
握手礼在产生之后,曾被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许多繁琐的世俗和宗教礼仪所取代,人
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对神灵的顶礼膜拜、迷信盲从作为人际交往的礼节。只是到了近代,握
手礼才重新在世界各地普遍流行开来,把它作为相互致意、联络、沟通的一种手段。
美国著名盲女作家海伦凯勒曾以自己独特的感受描写自己与人握手的经验。她说:“我
接触过的手,虽然无言,却极有表现性。有的人握手能拒人千里。……我握着冷冰冰的手指,
就像和凛冽的北风握手一样。而有些人的手却充满阳光,他们握住你的手,使你感到温
暖……。”
握手的具体样式是千差万别的。了解一些握手的典型样式,既有助于我们通过握手了解
交际对方的性格、情感状况、待人接物的基本态度等等;也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根据不
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去自觉地应用各种具体的样式。
36
支配式握手。也称“控制”式握手,用掌心向下或向左下的姿势握住对方的手。以这种
样式握手的人想表达自己的优势、主动、傲慢或支配地位。这种人一般来说说话干净利落、
办事果断、高度自信,凡事一经自己决定,就很难改变观点,作风不大民主,在交际双方社
会地位差距较大时,社会地位较高的一方常采用这种方式与他人握手。
谦恭式握手。也叫“乞讨式”握手,顺从型握手。与支配式握手相对,用掌心向上或向
左上的手势与对方握手。用这种样式握手的人往往性格软弱,处于被动、劣势地位,这种人
可能处世比较民主、谦和、平易近人,对对方比较尊重、敬仰,甚至有几分畏惧。这种人往
往易改变自己的看法,不固执,愿意受对方支配。
对等式握手。也是标准的握手样式。握手时两人伸出的手心都不约而同地向着左方,或
者说是到了最后都不得不将手心向着左方。这样的握手多见于双方社会地位都不相上下时,
由于双方都“试图”处于支配地位,通过“竞争”最后双方的手心在握住时不得不都向着左
方;也可能是一种单纯的、礼节性的、表达友好的方式。
双握式握手。美国人称政客式握手。据说在历届美国竞选总统时,几乎所有的竞选人都
要以这种样式对上至亿万富翁,下至西部牛仔握手。其具体样式是:在用右手紧握对方右手
的同时,再用左手加握对方的手背、前臂、上臂或肩部。使用这种握手样式的人是在表达一
种热情真挚、诚实可靠,显示自己对对方的信赖和友谊。从手背开始,对对方的加握部位越
高,其热情友好的程度显得也就越高。
“死鱼”式握手。握手时伸出一只无任何力度、质感,不显示任何信息的手。给人的感
觉就好像是握住一条三伏天腐烂的死鱼。这种人的特点如不是生性懦弱,就是对人冷漠无情,
待人接物消极傲慢。假如你握到这样一双手,那你就一般不要指望手的主人会热情地为你办
事。
捏手指式握手。不是两手的虎口相触对握,而是有意或无意地只捏住对方的几个手指或
手指尖部。女性与男性握手时,为了表示自己的矜持与稳重,常采取这种样式。如果是同性
别的人之间这样握手,就显得有几分冷淡与生疏。据说,英国女王与人握手时,为了不让对
方完全握住她的手,她总是不把手完全伸出来,并把拇指明显地曲向下方。有不少官僚显贵
人物,与人见面时,也总是伸出两三个指头一握了之,以显示他们地位的“尊贵”。
拉臂式握手。将对方的手拉到自己的身边相握,且往往相握时间较长。这常常是社会地
位较低者,特别是那些有较强自卑感的人在与社会地位较高者握手时采用的形式。这种人往
往过分谦恭,在他人面前唯唯诺诺、轻视自我,缺乏主见与敢做敢为的精神。
抠手心式握手。两手相握之后,不是很快松开,而是双手掌相互缓缓滑离,让手指在对
方手心适当停留。握手本来就是身体感觉最敏感的部位相互接触,彼此都能通过握手获得一
37
种快感。如果再让手指在手心轻轻滑过,无疑更会使对方热血沸腾、情绪高涨。因此,抠手
心式握手一般只见于恋人、情人之间,或心有灵犀的好朋友之间。
在现代公关活动中,在一般的人际交往活动中,握手的机会的确很多。如见面时可能握
手,道别时可能握手,祝贺时可能握手,感激时可能握手,鼓励时可能握手,慰问时可能握
手等等。
握手应自然大方地在距受礼者约一步(75厘米左右)时,上身微微前倾,同时伸出右
手。除年老体弱或残疾人以外,坐着握手是很失礼的。在一般情况下,应由主人、年长者、
身份地位高者、女性先伸手;应注意的是,在社交场合无论谁先向我们伸手,即使他忽视了
握手礼的先后顺序而已经伸出了手,都应看作是友好、问候的表示,应马上伸手相握;拒绝
他人的握手是很不礼貌的。
握手时不要用力过猛,尤其是当男性与女性握手时,用力一定要适度,而且往往只握一
下妇女的手指部分,不可将手直插女性虎口处,更不要对女性采取双握式(俗称“三明治”
式)握手。
在多人同时握手时,不要交叉握手。当自己伸手时发现别人已伸手,应主动收回,并说
声“对不起”,待别人握完后再伸手相握。交叉握手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失礼行为。如果要是
在丹麦人面前交叉握手,则会被看作是最无礼也最不吉利的事情。
握手时间的长短因人因地因情而异。初次见面时握手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不要超过三秒
钟。在多人相聚的社交场合,不宜只与某一个人长时间握手,以免引起他人误会。
无论男女,在普通的公关活动中,与人握手时均不应戴手套,即使你的手套十分洁净也
不行。这是因为“十指连心”,人们之所以在相见时握手,是让双手相握触摸时传达自己的内
心情感。戴着手套就意味着你不愿意与对方进行情感交流,既然如此,也就没有握手的必要。
戴着手套与别人握手的后果可能是相当糟糕的。例如,欧洲一位国家领导人到某国出访时,
碰到对方的元首伸出戴着手套的手要与他握手,这时拒绝不好,不拒绝也难,后来还是握了。
但握完之后,他顺手掏出衣袋里的西装手帕擦了擦刚刚握过的手,当着对方的面把手帕扔进
了旁边的废纸篓里。
握手时应双目注视对方,让两手相握时,通过双方的目光形成一个情感的“闭合回路”。
边握手边说:“你好!你好!”“见到你很高兴!”“欢迎您,”“恭喜您!”“辛苦啦!”等等。
握手应是双方相握的两手上下抖动,而不能是左右晃动。
当自己的手不干净时,应亮出手掌向对方示意声明,并表示歉意。
握手作为一种交际礼节,在许多国家或民族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例如,在非洲,有
的地方的人只是将两手伸到将握未握之时便很快抽回,并要躬身吹几口气;有的地方在握手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