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先做朋友后做销售》

_3 肖建中(现代)
保持自信
不管出现什么情况,一定要保持强烈的自信,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例如,在交际中,突然插入一个你不喜欢的人,你怎么办?一走了之还是失礼失态?这些都不是好方法。最好采取主动,伴以自信的微笑,以强者的姿态控制局面。
适时圆场
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能够“打圆场”,淡化和消解矛盾,给自己和对方找台阶,使气氛由紧张变为轻松、由尴尬变为自然。在很多时候,替别人解围比为自己掩饰更重要,一方面表示自己对对方的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也给自己留下了余地。
转移话题
学会巧妙地转移话题和分散别人的注意力。一旦你说错了话或者做错了什么事,除了迅速承认错误之外,还要学会巧妙地转移话题,把别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其他方面。比如用幽默或玩笑的方式转移目标,把关于人的事扯到某种物上面,把令人紧张的话题变成轻松的玩笑等等。当然,这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口才和应变能力训练才能做到。
每个人都希望在社交应酬中从容不迫,洒脱大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尴尬的场面,自己感到不自在,别人也不自在,结果气氛凝滞,不会留下好的印象。
交往的时间和地点不适合,如别人在午睡或吃饭时你上门拜访,对方就可能会尴尬,你也会感到不自在,因为看别人吃饭很不自然。交往的对象不熟悉,尤其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也常有尴尬之感。在交往中存在缺陷,如聊天时无意刺到了别人的忌讳,或者不巧讲了使别人难堪的话,或者喜欢说大话的人被别人戳穿了,难以收场,这些场合也是尴尬的。在交往中出了意外,如你有某事瞒着对方,以为他不知道,实际对方已经了解了情况,这时你编造了谎言,被对方当面揭穿了,就会非常尴尬。
发现自己尴尬或对方尴尬时,要运用适当的方法、技巧,将尴尬化解掉。这里提供借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不动声色。尴尬常常是自己造成的,自己的尴尬引起别人的注意,造成了紧张的气氛,从而进一步加深了自己的尴尬。对付这种尴尬局面的办法就是不动声色,坦然处之。上朋友家吃饭,发现座上都是陌生人,你就当做是熟人好了。
2当你有事隐瞒对方,被他发现了,这时向他如实说明,一般来说,误会很容易通过坦诚的沟通得以消除,你的苦衷,也会得到他的体谅。
3转移目标。当别人向你提起你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时,不妨把话题岔开,对方一般会知趣的,有时自己说漏了嘴,也赶快另起话题,为双方提供避免尴尬的台阶。
4佯装不知。别人如果话中带刺,你假装不知,既可以避免自己的尴尬,又显示了宽宏大度,这时对方被你的人格魅力所感,也会有积极的反应。
5以守为攻。比如有些不想为人所知的事,意外地被人指了出来,这时干脆承认,别人一般也就讲不下去了。
尴尬是一种情绪反应,只要想办法使自己的心理和情绪稳定下来,交往中对付尴尬就会从容得多。
消除误会的9种方法
误会即指别人对你的看法与你的实际情况不符,是无意之中产生的认识上的错觉。形成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言行不够谨慎,言谈行事有欠周到、欠细致、欠精明之处,致使他人不能准确地领会你的意图。二是对方的主观臆测,由于每个人不同的经历、学识、价值观、气质、心境等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件事、同一句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误会给你带来痛苦,带来烦恼,带来难堪,甚至会产生始料不及的悲剧。所以,陷入误会的圈子后,必须调整自己,采取有效的方式予以解除,使自己与他人都尽快地轻松、舒畅起来。
消除自我委屈情绪
出现误会后,不必为自己辩解。心中怀有委屈情绪的人,大多不愿开口向对方作解释。这种心理障碍会妨碍彼此间的交流。此时,多替对方着想,无论他是气量小也好,心眼窄也好,不了解真相也好,不理解你的一番苦心也好,都不必去计较,只要你真诚地向他表明心迹,误会便会消除。比如你同朋友争论一个问题,当时有许多人在场。你本无意压他一头、让他当众出丑,但当时不能自制,说了许多过头的话,伤了他的自尊,使他误以为你在出风头,给他难堪,使他下不了台。事后,你应真诚地向他道歉,这样才能保持友谊,而不要怪罪对方小心眼,从而断绝来往。否则,你们就会因一次争论而导致关系破裂,由朋友而变成冤家了。
查清原因方可化解怨恨
产生误会后,一方怒气冲冲,充满怨恨、敌视;一方满腹狐疑,委屈压抑。双方隔阂越陷越深,而且一谈即崩,大有新的误会接踵而来之势。此时,需要冷静,你必须下番功夫内查外调,搞清楚对方的误解源于何处,否则,凭你费多少口舌,也不会解释清楚,搞不好,还会越描越黑,弄巧成拙。
书信可传情
面对一封信要比面对当事人从容很多,当面难以启齿的话题在信上会坦然地表达出来。书信效果往往比当面交涉的效果更佳。但要注意,写信时措辞一定要简短、亲切、明了,切勿唠唠叨叨,令人生厌,语气要真挚、诚恳,充分表达自己愿意消除误会,重新和好的急切心情,表达自己至今仍铭记以往的友情,以及对对方的信赖和尊敬。
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有的误会用语言解释不清楚,那么就用与之相反的行动去证实。如知名度高的人,一般要求得到他人格外的尊重和赞扬。如果你毫无顾忌地对他批评、指责,便会被人误认为怀有嫉妒之心。尽管你尽力辩白,声称没有此意,人家也不会相信。此时,你的唯一对策是,在今后的工作中,虚心向其求教,注意肯定人家的长处,更不与他争荣誉、争地位,在他被人攻击诽谤时,站出来讲几句公平话,这时你们以前的误会便可烟消云散。
战胜自己的懦弱,当面说清
误会的类型千奇百怪、多种多样,但解决的最简捷、最方便的方法便是当面说清,大多数人也都欢迎这种方法。有人由于懦弱,不敢当面解释,结果把问题搞得极为复杂。如果有的误会需要亲自向对方作说明,你不能找各种借口推脱,一定要克服困难,战胜自己,想方设法当面表明心迹。
不可放过好时机
解释缘由,消除误会,必须选择好时机。一定要考虑对方的心境、情绪等感情因素。大多可选择提干、长工资、定职称或参加婚宴等喜庆日子,此时对方心情愉快、神经放松,胸怀也就较为宽广。抓住这个时机,往往能得到对方的谅解,重归于好。
越拖越被动
有人被误会搞得焦头烂额,总觉得心中有难处,不好启齿,结果碍于情面,时间越拖越长,误会越陷越深,到最后无限地蔓延,形成了令人极为苦恼的结果。所以,有了误会,要迅速解释清楚,时间拖得越长,就越被动。
请上级、同事帮忙
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常常是在工作中产生的,双方的误解涉及许多因素。个人解决可能会受到限制,从而不能明白透彻。故请他人帮忙,有时是明智之举。
重新聚会
你觉得区区小误会,没必要兴师动众、大费口舌,也不便于直说,但双方在心理上又都觉得不愉快,有了生疏感。此时,你可邀请对方故地重游,或聚会畅谈。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彼此心理上的距离会缩短,以往的不快便会自然地消失。
在社交中,人们希望出现令人愉悦的场面,而能够制造欢乐气氛的人则更受欢迎。以下方法可帮助你成为社交场上的活跃人物。
夸张地赞美
老朋友,新同事见面后,不免介绍寒暄一番,这是个极好的活跃气氛的机会。借此发表一番“外交辞令”,把每个人的才能、成就、天赋、地位、特长等作一种夸张式的炫耀与渲染,这可使朋友们感到自己深深地为你所了解、所倾慕。尤其是利用这种方式把朋友推荐给第三者,谁也不会去计较真实性,但你却张扬了朋友们最喜欢被张扬的内容。这种把人抬得极高,但没有虚伪、奉承之感的介绍,会立即使整个气氛变得异常活跃。
引发共鸣感
朋友、同事相聚,最忌一个人唱独角戏,大家当听众。成功的社交应是众人畅所欲言。各自都表现出最佳的才能,作出最精彩的表演。为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寻找能引起大家最广泛共鸣的内容。有共同的感受,彼此间才可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气氛才会热烈。所以,你若是社交活动的主持人,一定要把活动的内容同参加者的好恶、最关心的话题、最擅长的拿手好戏等因素联系起来,以免出现冷场。
有魅力的恶作剧
善意地、有分寸地取笑朋友并不是坏事,双方自由自在的嬉戏,超脱习惯、道德,远离规则的界限,享受不受束缚的“自由”和解除规则的“轻松”,是极为惬意的乐事。恶作剧具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它起于幽默,导致欢笑。人们在捧腹大笑之际,会深深地感谢那个聪明的、快乐的制造者。
寓庄于谐
生意场的社交中需要庄重,但自始至终保持庄重气氛就会显得紧张。寓庄于谐的交谈方式比较自由,在许多场合都可以使用。用风趣、诙谐的语言,同样可以表达较重要的内容。
当年毛泽东主席在接见国民党谈判代表刘斐先生时说:“你是湖南人吧!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番话顿使刘斐先生的紧张心情减去了一大半,打消了拘束感,紧张的会谈气氛也因此缓和了下来。
提出荒谬的问题并巧妙应答
生活中,总是一本正经的人会给人古板、单调、乏味的感觉。交谈中,不时穿插一些朋友们意想不到的、貌似荒谬而实则极有意义的问题,是很好的一种活跃气氛的常识。也许会有人时常问你一些荒谬的问题,如果你直斥对方荒谬,或不屑一顾,不仅会破坏交谈气氛、人际关系,而且会被人认为缺乏幽默感。
学会提出引人发笑的荒谬问题并能巧妙应答,有助于良好社交气氛的形成。
带些“小道具”
朋友相聚,也许在初见面时打不开局面,而陷于窘境,也许在中间出现冷场。这时,你随身携带的小道具便可发挥作用。一个精致的钥匙链可能引发一大堆话题;一把扇子,即可用作帽子,又可题诗作画,也可唤起大家特殊的兴趣。所以说,小道具的妙用不可被小瞧呢。
制造一些无伤大雅的小漏洞
漏洞是悬念,是“包袱”,制造它,会使人格外关注你的所作所为,精力集中、全神贯注。待你抖开“包袱”之后,人们见是一场虚惊,都会付之一笑。
适当贬抑自己
自我贬低、自我解嘲,这种战术是最高明的。往往是老练而自信的人才采取这种方式。贬抑会收到欲扬先抑、欲擒先纵的效果。众人将在哄笑声中重新把你抬得很高。自我贬抑既可活跃气氛,又能博得他人好感。
故意暴露一下“缺点”
你可以偶尔故作滑稽,或搞出一副大大咧咧、衣冠不整的样子;或莽撞调皮、佯装醉汉,摆出一幅满不在乎的神情等等。这些“缺点”,平素在你身上不常见,人们突然观察到这种变化,会有一种特殊的新鲜感,你收得拢、放得开的举止会令人捧腹大笑,使大家对你刮目相看。
不妨伤害一下对方
经验证明,彼此毕恭毕敬未必就没有矛盾,而平日吵吵闹闹的夫妻可能会更亲热。朋友间也是如此,若心无芥蒂、毫无隔阂,开句玩笑,贬低一番对方,互相攻击几句,打几拳、给两脚,并不是坏事,反倒显得亲密无间。社交中,心无戒备、偏见、恶意的攻击,会使朋友、同事更加无拘无束。诙谐、戏谑中的“君子风度”,最能活跃气氛。
当然,若要生意场的气氛理想,除在形式上做文章外,最主要的还是内容的新颖、别致。内容本身充满活力,活动才会活泼、欢快。
第一印象,就是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这在生意场中非常重要。
一个人给人的初次印象几乎都是视觉上的,如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装等方面。在我们真正了解一个人之前,我们早在第一眼看到他时,就形成了对他的初步看法,即所谓先入为主。例如,学校里对新来的教师、新来的插班生,单位里对新来的上司、新来的同事,介绍恋爱对象的第一次见面等,第一印象都会发生作用,双方都对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双方也都力图使对方对自己获得好印象,作为今后交往的起点和根据。所以,一个善于生意场交际的人都很重视自己给别人的第一印象。
怎样展示自己的第一印象呢?
塑造时尚印象
至少有七个细节能帮助陌生的事业伙伴、陌生的客户衡量你。你显然不能对流行时尚一无所知,但也不能过分赶潮流而在外表上失去你的专业信誉。这七个细节是:
1高保湿的发式
带有浓厚保湿效果的头发,给人以清新、有活力的感受。千万不能顶着一头干涩的头发去面见客户,要购买无香型的保湿喱,抹在干净柔顺的头发上,制造保湿效果。注意别用香气袭人的喱,喱的香气与面霜、香水的香气混杂起来,很刺鼻,缺乏清爽明媚的感受。
要使你的头发看上去像半小时前刚从泳池里出来的效果,湿润亮泽,清爽宜人。
2简洁而洗练的领口
在领口加花边是非常老土的式样,体现你的效率与创新精神的领口,常常应该是简单的半立领式,领子呈不对称的半开放式设计。对称的领子严谨而尊贵,但不能给人意料之外的惊喜,也就不能给人以深刻印象。不对称的领口常常给人以“领先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双重好感。
3口红的颜色
灰紫、近乎白色的淡紫、银灰等口红色,已成为继紫色与黑色之后,最具先锋感的口红色,但是,它却不适用于工作领域或对外交往场合。玫瑰灰紫、灰紫白、银灰,给人矜持冷淡的印象,显得气质孤傲,缺乏合作诚意。当然,饱满欲滴的火红色及大红色也是不合适的。如燃烧般的红色是女性“扩张力”的代言物,无论对话者是女性还是男性,都会令其不安、紧张。所以,为保持精致幽雅而不乏轻松的对话氛围,要选好你的口红。深玫瑰紫、洋粉红和咖啡玫瑰红,是赢得最初6秒的“人心相向”的“武器”之一。
4套装色是否与皮肤色相对
如果你对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没有把握,套装是最能帮你镇定自若的服装。但套装的颜色若选错了,往往比品牌、款式不跟趟更糟糕。乍一看上去,黄种人的肤色都差不多,其实还分作许多类:深黄偏红、深黄偏黑,淡黄偏红、淡黄偏白、淡黄偏黑,微黄色,苍白色,半透明鱼冻色,焦黄色,褐黄色……每种肤色都与一至三种套装色相克。穿上了“相克色”,常常使人表现出保守、萎靡、拘谨之相。关于你最适合何种套装色,一定要请教色彩配衬师、色彩专家和有经验的朋友。这是确立个人着装风格的一步。
5摆脱制服装的约束
第一次会面就不穿套装,反映了一个人内心的轻松或胆略,有时也体现了一种朋友式的友善态度,像无衬拉链装和底边有本色绣花的针织裙,常常突出了初见者对自身影响力的自信,有一种出奇制胜的效果。因此,日本的营销员们,已在考虑如何将轻便装与职业自信结合起来,从而独创一种“标签式”的户外拜访装,以此来突出自己的年轻优势,也借此体现与老前辈们截然不同的工作姿态和价值取向。
6亮丽的旅行袋式挎包
与客户面对面打交道的工作人员,不再用小号公文箱、公文袋夹及中规中矩的黑色矩形挎包,而代之以亮丽的旅行袋式大挎包,已成为一种时尚方向。东京街头早已出现面见客户的保险业女生背紫色旅行袋式LV挎包的时尚即景。大容量的挎包,与女孩的纤细身型,和新世纪颇为中性化的男孩身型相对照,有着强烈的戏剧张力。旅行袋式的挎包,鲜艳、明丽、有运动特质,似乎是挎着一种出走与逃离的欲望,表现人心所向。
7鞋子上的时尚特征
无论是靴子还是皮鞋,能表达干净洗练的专业人群素养者,只能是方头鞋而不是尖头鞋。尖头给人神经质的感受,显得个性过甚,缺乏合作诚意。除了鞋头部分能反映精确的专业气质外,流线型的鞋底也给人潇洒亮丽的好印象——一种对职业游刃有余的优越感。所以一些重视外观形象者,都选择了流线型的鞋底,以期塑造一种幽雅敏捷的气质。
展现你的风度
与衣着紧密相连的是人的风度。如果说衣着是一个人的审美力的反映的话,那么风度则是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的反映。有的人性格开朗,气质聪慧,风度则往往潇洒大方;有的人性格豪爽,气质粗犷,风度则往往豪放雄壮;有的人性格沉静,气质高洁,风度则温文尔雅;有的人性格温柔,气质恬静,风度则秀丽端庄。
风度是性格和气质的外在表现,属于一个人的外部形态,是由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所构成的。与心灵相对而言,风度是人的一种形式,也是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所最先接触的。因此,从风度的好坏,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文明程度,而且也可以部分地看到一个人的美丑。
风度不是来自模拟得之,更不是装腔作势的结果,而是一个人的心灵美的外在表现,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好的性格、气质的自然流露。要有美的风度,关键在于各人在实践中培养自身的美的本质,形成美的心灵。古人早就说过:“诚于中而形于外。”心里诚实,才有老实的样子。当然,人的风度是多样的,不能强求一律。人的风度的多样性,是为人的性格、气质的多样性所决定的。但是,无论性格、气质的多样性也好,还是风度的多样性也好,都应当体现出人的美的本质。只有美的心灵,美的性格、气质,才能有美的风度。
提高你的修养
虽然说“第一印象”在取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但这仅仅是一种首要效应,并不是本质的、内在的、不可改变的。
其一,双方初次见面所获得的印象只是一些表面特征,不是内在的本质特征,所以单凭第一印象作为继续交往的基础是不牢固的。如一些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往往是凭仪表、长相而一见钟情,而不考虑对方的人性态度、个性品质而草率结婚。事实证明,这是靠不住的,往往会留下后患,最后甚至导致感情破裂。
其二,第一印象不是无法改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增加,对一个人的各方面情况会愈来愈清楚,从而可以改变第一次见面时留下的印象。
其三,即使是第一印象的展示,也反映了人的个性品质,归根结底,它是一个人平时长期修养的结果。没有平时良好的修养,即使主观上想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也往往取得东施效颦的效果。
一个人不管与谁构成人际关系,都会在这个关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人际称呼,常常就是一个个体在人际关系中所处地位的标志。
一般说来,称呼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表示随便或亲密,如以“你”相称;一种表示尊敬或客气,如以“您”相称。这两种形式和人际关系的两种地位存在着对应情况。如果两人互相间可以用“你”或“您”来称呼,就表明双方地位平等,例如兄弟之间就用“你”互称,初次见面的主人与客人之间一般用“您”互称,这都说明双方地位平等;如果两人不可用以互相用“你”或“您”称呼,就表明双方地位不平等。例如,长辈对晚辈用“你”称呼,而晚辈却只能用“您”来称呼长辈。这种“你”、“您”的用法情况都表明了每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
在中国,体现人际关系地位的称呼有5种使用情况:
1用对方的姓名或名字称呼对方: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平辈对平辈。不能用于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用姓名要生疏一些,严肃一些,用名字要亲近一些,随便一些。好朋友之间一般不用姓名称呼对方。
2用“老/小+姓”称呼对方:如“老王”、“小李”。一般用于同事之间,表示双方地位平等,含亲热色彩。
3用“先生”、“姓+先生”、“名+先生”、“姓+名+先生”称呼对方:表示双方地位平等。分别有生疏、中性、亲密、严肃的色彩。
4按对方在和自己的关系中的地位来称呼对方:只用于比自己辈分高的人。如对方和自己构成父子关系,对方是父亲,自己就称对方“爸爸”,若自己是父亲,则不称对方为“儿子”。
5按对方的身份职务称呼对方用“姓+身份”、“姓+职业”称呼对方:如“主任,你好!”“李主任,你好!”
人际关系是复杂多变的,人际称呼也是异常生动活泼的。因此,人际称呼既要注意使用的规范性,也要注重使用的变异性,强调的是这两者的结合,用好了就能达到取悦别的地步。例如,汉语称呼人,一般用自己和对方的关系或按对方的身份来称呼,但有时却不按自己和对方的关系,而以一个晚辈身份的第三者和对方的关系来称呼,如《红楼梦》中贾母对薛宝钗的母亲(即自己儿媳王夫人的妹妹),不称名字,却按自己晚辈的口吻称“姨太太”。这种突破规范的变异性称呼显得格外亲热。
人际交往中称呼的关键在于尊敬别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龙加尔有一次对他的学生说:“称呼别人,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而不是满足你自己的需要。”
做销售最怕的是没有方法,销售经验的积累特别的重要,为了交流下这些仅有的经验结识更多做销售的朋友,认识了解一下各行各业的人扩展人脉建立了一个企鹅群,
建这个群仅仅是为了可以分享下经验相互学习一下不作为商业用途杜绝任何广告,
群里有销售资料的共享,晚上也会组织大家一起案例讨论一起学习。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群里有问题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看看,分析分析问题。刷广告的人就不要来了,踢出去挺费事的。
如果大家愿意交流学习想要拓展人脉可以来加我们的群 企鹅群号:494668463 暗号(验证码)务必正确填写:兔子看书
做到重诺守信
你不要轻易许诺,许了诺言要信守,你要给人一种遵守诺言的印象,这样,你的产品与服务才会让客户信赖。
信守诺言是人们的美德,但是有些人在生意上经常不负责地许各种诺言,但很少能遵守,结果毫无必要地给别人留下恶劣的印象。如果你说过要做某件事情,就必须办到;如果你办不到,觉得得不偿失,或不愿意去办,就不要答应别人,你可以找任何借口来推辞,但绝不要说:“我试试看”;如果你说试试看而又没有做到,那么你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就是,你曾经试过,结果失败了。
你的信用能给予客户良好的印象,你是否信守自己的诺言?你轻易地允许承诺?你是否值得他人委以重任?还是你总是忘掉别人委托之事?当客户打听你公司产品状况时,你转达了多少次错误信息?或是客户向你打听公司的样品,或关于宣传方面的材料,你是否多次提供不实的材料?
要信守约定,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做起来却相当困难,你只要稍有疏忽,就可能无法赴约。有时候你认为别人可能不需要你的服务,如果这种自我安慰的想法让别人知道了,就会让别人觉得你是个懒人。
而且你可能也有侥幸心理,以为客户能原谅自己,你这种怠惰的心理让人一看便明白了。
所以,你在服务时,千万别轻易许诺,许了诺,就一定要遵守,客户们会为你的态度所打动,他们认为你是一个守信者,从而会信赖、依靠于你,你在生活中便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不论你在生活上或是工作上,你的信用越好,你就越能成功地推销你的服务;你应对的客人越多,你的服务推销就做得越好。
所以,你必须重视你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生活总是照顾那些讲话算数的人,食言则是最不好的习惯,你必须改变自己的缺点,成功地推销你自己。
若要你的客户信任你,重视你,你就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你用自己的行动去说服客户的异议,让他们亲眼看到你所做的都是为了他们的利益,为了遵守诺言,你可以放弃其他的,给人一个可信的面孔。
产品的销售,需要成功的广告和宣传手段,但最能打动人心、最受客户欢迎的还是你那可靠、守信的服务态度和售后服务。
古人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天下间毕竟凡人众而少君子,因此如果有人见了你,却又不认识你,你会心里很不高兴,这也是人之常情。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最有效办法当然是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是从言语、行动方面努力的话,而这却会很容易在言行或举止方面锋芒毕露。
锋芒是刺激大家的最灵验的方法,但是如果仔细看看周围一些有人缘的人你会发现,他们与你完全相反。“和光同尘”毫无棱角,言语如此,行动也是一样。他们个个深藏不露,表面上看好像他们都是庸才,其实他们的才能,颇有出于你之上者;好像个个都很讷言,其实其中颇有善辩者;好像个个都无大志,其实颇有雄才大略而不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谈举止上露锋芒,不肯做出众人物,这是什么道理呢?
有句俗话说的好:人怕出名,猪怕壮。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露锋芒,便很容易得罪旁人,得罪旁人便成为自己前进的阻力,成为自己成功的破坏者。行动露锋芒,便要招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将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如果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坏者,在这种形势之下,你的立足点就会被推翻,哪里还能实现你求知于人的目的呢?
年轻人往往会狂妄自大,树敌太多,与同事之间不能水乳交融地相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语言表达上、行为举止上锋芒太露,以至影响到他人。言语、行为之所以锋芒太露,是急于求知于人的缘故,这也是遭人妒忌的最大原因。
小王在年轻时代以备有“三头”自负,即笔头写得过人,舌头说得过人,拳头打得过人。在学校读书时,已是一员猛将,不怕同学,不怕师长,以为都不及他。初入社会还和在校时一样地锋芒毕露,结果得罪了许多人。但是还好总算觉悟得快,一经好友提醒便连忙负荆请罪,倒也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是无心之过仍然难免,结果终究还是遭受了挫折。俗话说,久病亦如医,他在受足了痛苦的教训后,才知道言语露锋芒,行动露锋芒,就是自己为自己前途设下的荆棘,有时为了避免再犯无心之过,就故意效法古人之三缄其口,即使不得不开口,也是多方审慎,虽然“矫枉者必过其正”,但是要掩盖先天的缺点,就不能不如此。
当然,你也许会说,采取这样的办法不是永远没有人知晓了吗?其实只要一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你把握住这个机会,并做出过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就会知道你,赞赏你。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出的成绩不能令人特别满意。你如果已经具有真实的本领,就要留意表现的机会,如果还没有真实的本领,就要赶快准备了。
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若无“器”也就罢了,若有此器则莫患无此时。锋芒对于年轻人,有的是害处,而好处却很少。这种锋芒好比是额头上长出的角,额上生角必然会很容易触伤别人,如果你不去想办法磨平自己的角,时间久了别人也必将去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则会难以估量。
人们都愿意与身份较高、能力较强的人交往,不愿意认识整天垂头丧气,愁眉不展的人。从我们自己的角度看也是一样,如果我们常与得意的人、能干的人接触交友,就会充满信心,也认为自己有能力了。
这样看来,当你向一个还不熟悉,还不了解的人介绍自己的时候,不要把自己刻意说得很低,也不要过于谦虚。你可以适当地夸张一下,夸大你目前所干的事情,夸大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夸大自己的良好感觉,这样对方认识你才会感到荣幸,愿意与你交往。
如果把自己讲得一无是处,讲遇到的困难,讲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对方听了会感到失望,对你也就没有太大兴趣了。
当然,生活中有酸甜苦辣,再春风得意的人,能力再强、地位再高的人也有不如意的时候。所以交谈时很容易说起不顺心的事。但对初次认识的人来说,往往爱对自己的交际对象抱一种幻想,潜意识中常盼望对方是个能干的人,希望成为私交。如果你令对方失望,他会认为没有必要与你交往了。
当然,夸张要有一定限度,不能夸张得无边无际。因为人们都有一个固定的衡量标准,虽然不了解你,但你应该有多大能力,别人大致上是心中有数的。说低了,他会不以为然,瞧不起你;说太高了也不好,弄不好露马脚反而弄巧成拙。因此,这就要求你在说话时要把握好分寸感。
在说明自己的能力时,不但要把现在做的事情告诉对方,如果必要的话,还可以把下一步准备做的事情告诉对方。下一步的事虽然没做,但有做的打算和做的条件,也有做的可能性。你讲给对方听时,对方一般是会相信的,而且你已明确告诉对方,这是下一步的打算,自然他不会认为是在骗他。在讲下一步打算时,你要充满自信,要把具体事实摆出来。这就是一种能力的夸张,也是一种合理的夸张。你若把再下一步的打算也告诉对方,那就成了吹牛,对方就不会轻易相信。像一个小学生谈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一样,让人觉得有点荒唐。所以只能把打算提前一步说出来,不能提前好几步都说出来。
这种技巧关键在于:不要超过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雄辩家中,政治家往往是出类拔萃的。在他们看来,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分辨不清的是非,甚至不可能有模棱两可的现象。他们能把死人说成活人,把活人说成死人。其话语非常明确,充满自信。
奇怪得很,这些政治家所说的话会使数以万计的听众满怀信任地接受。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主要是他们发表言论时,经常使用“绝对”、“一定”、“完全”、“百分之百”等全部肯定或否定的明确判断。
一位政治家在选举进入白热化阶段时,到街头演讲,经常说道:“我的判断百分之百正确。”“我绝不失言,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关于这一点,请绝对信任我,我可以对天发誓!”也许听众开始时会半信半疑:“事情会这般绝对吗?”但听久了,耳朵里听到的明确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也就不知不觉地被接受了。
因此,在生意场中要适当地夸张自己,多多使用这种语言,以使对方更为信服。
谦虚是人类的美德,对于人际交往很重要。一个人对自己应该有个客观的评价,实事求是,不贬低自己,也不抬高自己;既能坚持正确的观点,又能虚心向别人请教。谦虚的人在交际应酬场合总是有许多朋友的,只有谦虚的人才能成为社会交往中受欢迎的人。
那么,究竟什么是谦虚呢?
谦虚就是虚心,不自满,肯接受别人的批评。从不隐瞒自己的缺点和弱点,总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类人“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礼记》),即使做出了一点成绩,也认为很不够,因而总是充满了前进的动力。
一般来说,越是见多识广,越是素养高雅者,就越是谦虚;而越是无知的小人,就越是不知天外有天,就越是狂妄。
谦虚是对自己不切实际的奢望的限制,是自我反思的一面镜子。谦虚者总认为自己的长处是有限的,也总不去享受自己不能享受的特权,他将自己置于规范、法纪所约束的位置。所以本质上说谦虚是一种克己,是在努力戒掉那些不切实际的奢望,是在自己的心中自觉地设置抵挡贪欲的堤防,这样的人因此而高大、纯洁。
在这个现实的世界,好的道德与才能,如果没有人知道,这不仅是在欺骗自己,也是在欺骗别人,更是对自己功绩的诋毁。所以,过度的谦虚并不是一种可取的美德。谦虚与恰当的自我标识相结合,才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途径。
谦虚的人恪守的是一种平衡关系,即使周围的人在对自己的认同上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让别人不感到卑下和失落,非但如此,有时还能让别人感到高贵,感到比其他人强,即产生任何人都希望能获得的所谓优越感。
所以,不让别人感到失落和使别人产生优越感的秘诀之一便是在他面前恰当地表现自己的谦逊。
所以,谦逊的人才容易不受别人排斥,才容易被社会和群体吸纳和认同。
谦虚又是一种和谐。凡谦虚者,一般能“修恭、敬爱、辞让、除怨、无争,以相逆也”(《管子?小称》),气量较大,对名利二字看得较少、较淡,处名让名,处利让利,处处、时时为了他人着想,不与人争利;谦虚者又很宽容、大度,对他人的缺点,一般能容忍、原谅,所以“不失人矣”,与周围人矛盾、冲突自然就少,人际关系自然就和谐。
但是,任何事情都会有个度,太过谦虚就会让人觉得不真实,不实在,这时你就会让人认为是虚伪的了。
在工作中,往往有许多人掌握不好谦虚和虚伪之间的界限,弄得不好,就会变假、变虚、变伪。这些人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在谦虚,可总让感到不实在,原因何在?就在于“分寸”二字。
谦虚又不等于谄媚。如果在交际中,喜欢对对方说一些言不由衷的溢美夸饰之词,以为只有这样才显得彬彬有礼,谦恭有教养,那就错了,过分地赞美,也是谄媚啊。谄媚,不但不能给人以好感,反而会让人生厌,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大忌讳。
总之,要学会真正的谦虚是不容易的,真正的谦虚并非是自己懦弱的象征;并非是人的虚情假意;不仅仅表现在被他人赞赏之时,更表现在被他人批评之时。
人无论做任何事情,谦虚与谨慎总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人际交往更不能例外。在与人交往中,先三思而后行,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说,不该办的事坚决不办,言谈举止恰到好处,使人感到有理、有补、有节,肯定会有利于帮你搞好人际关系。
但谨慎并不等于拘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不少人过分谨慎,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拘谨,遇到任何事都谨小慎微,前怕狼后怕虎,说话婆婆妈妈,办事唯唯诺诺。在交往应酬的场合,拘谨者在他人面前往往腼腆猥琐,神态不自然,手足无措,不敢落座,不敢抬头,不敢大声说话或说话含糊不清,有时甚至所问非所答。心理上总是怯于与人交往,因此总是缺少合得来的伙伴和知音,经常孤身一人被遗忘在不为人注意的角落,甚至“已经成熟的果子也不敢摘取”。这就是拘谨的表现。
作为一个下级,在领导面前说话是应该谨慎一些,但是,谨慎过分反而就不好了。
当领导赏识你的才干,想提拔你的时候,如果你一再说“我不行,我不行”,领导对你就会有看法。他或许认为你真的不行,或许认为你怕担责任,或许会认为你不给他面子,不管是哪种看法,对你都不利。
王力就是一个谨慎过分的人。他简直是树叶落下来也怕砸脑袋。平时不爱说话,只知道踏踏实实,埋头工作。一年内为研究所搞出两项科研成果。为此,研究所所长非常欣赏他,有意提拔他为副所长。可是,每一次所长把自己的意思说给王力时,王力总是谦虚地说:“我不行,我真的不行,您别为难我了。”这样经过三次后,所长再也不找王力谈话了,把另一个在能力上不如王力的研究员提拔为副所长。其实,王力并不是不想当副所长,因为提升为副所长后在分房及福利待遇上都有很大好处。可是,由于他拘谨过分了,机会与他失之交臂。
人世间处处充满竞争,过分拘谨就有可能在竞争中失利。所以,在上级面前不要过分拘谨。
我们应该记住的是:人际交往中需要的是谦虚、谨慎热情,而不是需要拘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交往应酬中如鱼得水。
在生活中我们都只有两个角色可演,要么演主角,要么演配角。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主角。演主角不容易,但我们一般都会尽量去演好。但是当我们演配角的时候,我们还能尽力吗?演配角大多意味着要为别人做嫁衣,意味着要听别人的指挥和看别人的脸色,我们的心态能平衡吗?每个角色不仅有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如果自己不适合演主角,担负不了那沉重的责任,做一个配角,为大家事业的成功作出自己的贡献,也没什么不好,总比强出头挨打要好。但是,事实上,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地演主角,那样会活得很累,演一下配角,衬托一下别人,看别人的表演,也许会领悟到什么,对以后的自己也是一种积累。
做销售最怕的是没有方法,销售经验的积累特别的重要,为了交流下这些仅有的经验结识更多做销售的朋友,认识了解一下各行各业的人扩展人脉建立了一个企鹅群,
建这个群仅仅是为了可以分享下经验相互学习一下不作为商业用途杜绝任何广告,
群里有销售资料的共享,晚上也会组织大家一起案例讨论一起学习。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群里有问题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看看,分析分析问题。刷广告的人就不要来了,踢出去挺费事的。
如果大家愿意交流学习想要拓展人脉可以来加我们的群 企鹅群号:494668463 暗号(验证码)务必正确填写:兔子看书
让对方做主角
人与人交往时,只有尊敬对方交际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如果总是压制对方,强迫对方服从自己,对方不久就会对你产生敌对情绪,从而失去对你的信赖。因此交际中应努力让对方感到交际的主角是他。
试着留意对方的反应,尽力使对方心情舒畅。在人际交往中,要让对方扮演主角就得准备多个“剧本”,因为不知交往会在何处受挫,所以就必须把能预测到的对方谈话内容写进“剧本”,然后自己根据“剧本”演好配角。要做到使对方成为主角,调查收集与此相关的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
如调查搜集:对方有什么爱好?对方最喜欢什么,憎恶什么?对方讲话有什么特点?对方有什么个人习惯?对方的弱点有哪些?要基于这样的信息拟写一份能使对方成为主角并能打动对方的“剧本”。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步,对方就会感到与你交往心情舒畅,因而对你产生好感。
在交际过程中,如果遇到某个人你原先准备采用“中等水平”的交际方式,但当你发觉这种方式实在无法进行下去,这时就需要修改“剧本”重新预演一下。不过在事先应该假设出交际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没想一下自己应作出怎样的调整。
我认为你很了不起
你遇到的每个人,你都可以认为他在某些方面比你优秀。而一个绝对可以赢得他欢心的方法是,以不着痕迹的方法让他明白,他在你看来是个重要的人物。
人类行为有一条重要的法则,如果你遵循它,就会为自己带来快乐;如果你违反了它,就会陷入无止境的挫折中。这条法则就是:尊重他人,满足对方的自我成就感。
哲学家们经过千年的深思,悟出了人类行为的奥妙,其实这不是一项新鲜的发明,古圣先贤教导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所欲者,亦施于人。
你希望周围的人喜欢你,你希望自己的观点为人采纳,你渴望听到真心的赞美,你希望别人重视你……
那么让我们自己先来遵守这条戒令: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就先怎样对待别人。
不要想等到做了大官,干了大事后才开始奉行这条法则,随时随地只要你遵循它,就会为你带来神奇的效果。
所以,如果你希望别人喜欢你,那你就要尊重别人,让对方认为自己是个重要人物,满足他们的成就感。
莫让他人相形见绌
人们在表现自我的时候,需要有谦谦君子的心态,学会安抚他人的心灵,也就是说,不可以使对方产生相形见绌的感觉。
英格丽?褒曼在获得了两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后,又因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精湛演技获得最佳女配角奖。然而,她领奖时,一再称赞与她角逐最佳女配角奖的弗沦汀娜?克蒂斯,认为真正获奖的应该是这位落选者,并由衷地说:“原谅我,弗沦汀娜,我事先并没有打算获奖。”
褒曼作为获奖者,没有喋喋不休地叙述自己的成就与辉煌,而是对自己的对手推崇备至,极力维护了对手的面子。无论谁是这位对手,都会十分感激褒曼,会认定她是真心的朋友。一个人能在获得荣誉的时刻,如此善待竞争的对手,如此与伙伴贴心,实在是一种文明典雅的风度。
以上故事告诉我们,为了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你的一言一行都要为对方的感受着想,学会安抚对方的心灵,不可以使对方产生相形见绌的感觉。与此同时,自己的心灵也会因安然自慰,而有一个极好的心情。
以低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
如果你想把生意做成,就得以一种低姿态出现在对方面前,表现得谦虚、平和、朴实、憨厚,甚至愚笨、毕恭毕敬,使对方感到自己受人尊重,比别人聪明。在谈事时也就会放松自己的警惕性,觉得自己用不着花费太大精力去对付一个“傻瓜”了。当事情明显有利于你的时候,对方也会不自觉地以一种高姿态来对待你,好像要让着你似的,也就不会与你一争长短了。
其实,你以低姿态出现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是为了让对方从心理上感到一种满足,使他愿意与你合作。实际上越是谦虚的人,越是非常聪明、工作认真的人。当你表现出大智若愚来,使对方陶醉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气氛中时,你就已经受益匪浅,已经完成了工作的很重要的一半。
你谦虚时显得他高大;你朴实和气,他就愿与你相处,认为你亲切,可靠;你恭敬顺从,他的指挥欲得到满足,认为与你配合很默契,很合得来;你愚笨,他就愿意帮助你,这种心理状态对你非常有利。
相反,你若以高姿态出现,处处高于对方,咄咄逼人,对方心里会感到紧张,做事就没把握了,而且容易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使工作难以进行。
因此,为了把事办成,把生意做好,你不妨常以低姿态出现在别人面前。使别人感到安全时,你自己也是安全的。
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于自己的人,大至思想、观念、为人行事之道,小至对某人、某事的看法与评判。这些程度不同的差异可能会转化成人与人之间的争执与辩论,任何独立的、有主见的人都应正视这个问题。
留心我们的周围,争辩几乎无所不在,一场电影,一部小说能引起争辩,一个特殊事件、某个社会问题能引起争辩,甚至,某人的发式与装饰也能引起争辩。而且往往争辩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不愉快的,因为争辩的目标指向很明白:每一方都以对方为“敌”,试图以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别人。
所以,争论不适合个人与个人之间,而如果是用于团体之间,像辩论会似的,又应另当别论。比方说:由于最近发生的某个社会问题而引起两者间争论,最后,虽然你用某种事实或理论来证明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你通过争论的手段达到了胜利的目的,使他哑口无言。但你却万万不可忽略了这一点,他不一定就放弃他的思想来信奉你的主张。因为,他在心里所感觉到的,已经不是谁对与谁错的问题,而是对你驳倒他怀恨在心,因为你使他的颜面扫地了。
这样看来,你虽然得到了口边的胜利,但和那位朋友的友情,却从此一刀两断。比较之下,你会不会觉得,当初真是有欠考虑,仅仅为了口边的胜利,而得罪了一个朋友——如果那位朋友一旦为人小气,说不定他正在伺机报复呢!
有些人在和朋友翻脸之后,明知大错已铸成,也故作不后悔状,还经常这样认为:“这样的朋友不要也罢。”其实这样对你又有什么好处?而坏处却很快可以看到,因为和别人结了怨仇,你就少了一位倾吐心事的人。
实际上,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去避免。
基于上述理由,当一场唇枪舌剑的争辩到来之前,你必须首先冷静地考虑一番,弄清楚以下几个事项:
1这次争辩的意义。如果是一些根本就很不相干的小事情,我们还是避免争论为妙。
2这次争辩的欲望是基于理智还是感情上(虚荣心或表现欲等)?如果是后者,则不必争论下去了。
3对方对自己是否有很深的成见?如果是的话,自己这样岂不是雪上加霜?
4自己在这次争论当中究竟可以得到什么?究竟又可以证明自己的什么?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人们只在不关痛痒的旧事情上才‘无伤大雅’地认错。”这句话虽然不胜幽默,但却是事实。由此也可以证明:愿意承认错误的人是少的——这就是人的本性。
现在就让我们姑且认为这次争论是一次积极争论,也就是说,它值得我们去争论。但是在这过程中,我们仍需时时把握住自己。因为在争论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常常自己认为自己的观点才是世界上最正确的,只顾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要耐心诚意地去听取别人的意见。
这就往往可以使善意的争论变成有针对性的争论。需要强调一下,这种现象是很危险的,也很常见。因为即使最善意的争论,也是由于双方的观点有分歧引起的,所以,在一开始,双方就是站在对立的立场上,对于对方的论点,根本就不加以分析,而一味地表述自己的看法。
如此一来,争论过程中就难免会情绪激动,面红耳赤,甚至去翻对方的陈年老底。所以,当双方都各执己见,观点无法统一的时候,你应当控制情绪,把握自己,把不同的看法先搁下来,等到双方较冷静时再辨明真伪。也许,等到你们平静的时候,说不定会相顾大笑双方各自的失态呢。
而在当你胜利的时候,你也应该表现出自己的大将风度,不应该计较刚才对方对你的态度。争辩是一回事,而交情又是另一回事,切切不可混为一谈。当他向你认错的时候,也万万不该再逼下去,以免对方恼羞成怒。
争辩结束后,你也应该顾及到对方的面子,可以给对方一支烟或是一杯茶,或者要求他帮一点小忙,这样往往可以令他恢复愉快的心情。
与陌生人交往要尽最大可能突破彼此的心理戒备,设法给对方留下好感,让对方觉得你既有情有义,又有礼有信,最好还能让对方觉得你有用有利,有志有趣。这样的人,对方才可能愿意与之交往。应把握的分寸和方法如下:
了解对方,投其所好
在和对方正式交往之前,尽量对其职业、性格、兴趣爱好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求在交往的过程中投其所好,处好关系。
一次,在李莲英的保荐下,醇亲王特地在宣武门内太平湖的府邸接见盛宣怀,向他垂询有关电报的事宜。盛宣怀以前没有见过醇亲王,但与醇亲王的门客“张师爷”过从甚密,从他那里了解到他两个方面的情况:一、醇亲王跟恭亲王不同,恭亲王认为中国要跟西洋学,醇亲王则不认为中国人比洋人差;二、醇亲王虽然好武,但自认为书读得不少,颇具文采。盛宣怀了解情况后,就到身为帝师的工部尚书翁同那里抄了些醇亲王的诗稿,背熟了好几首,以备“不时之需”。毕竟“文如其人”,盛宣怀还从醇亲王的诗中悟出了些醇亲王的心思,胸有成竹之后,盛宣怀前来谒见醇亲王。当他们谈到电报这一名词的时候,醇亲王问:“那电报到底是怎么回事?”“回王爷的话,电报本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全靠活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此而已。”醇亲王听他能引用岳武穆的话,不免另眼相看,随即问到:“你也读过兵书?”“在王爷面前,怎么敢说读过兵书?不过英法内犯,文宗显皇帝西狩,忧国忧民,竟至于驾崩。那时如果不是王爷神武,力擒三凶,大局真不堪设想了。”盛宣怀略停了一下又说:“那时有血气的人,谁不想洗雪国耻,宣怀也就是在那时候,自不量力,看过一两部兵书。”盛宣怀真是三句话不离醇亲王的“本行”,他接着又把电报的作用描绘得神乎其神。醇王也感觉飘飘然,后来醇亲王干脆把督办电报业的事托付给盛宣怀。
当一个人特意要去结识一个从未打过交道的陌生人时,应当把这一过程当成一次人生的挑战,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对方的背景、经历、性格、喜恶,在对对方基本情况了如指掌的前提下,设想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以不变应万变的心理准备。然后,在交往之中针对对方的特点有的放矢、投其所好,令其两情相悦,产生“相见恨晚”之感,从而赢得对方信任。
寻找共同点,把握交往度
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在谈话中多寻求双方在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共同点,以求迅速增进友谊。
球迷叶华,常常既为推销又为看球赛而四处奔走。有一次在去深圳的火车上,与同座一位山东口音很浓的小伙子侃起来。她一开始先故作惊讶地得知他是位山东人,然后顺口赞美山东人的豪爽,她说她有好几位山东籍的朋友,人特爽。小伙子自然高兴,自报家门,他叫罗杰,是泰安人,并戏谑地说山东自古出响马,是很讲朋友意气的,山东人大多粗犷、豪放。而叶华话锋一转,说山东人也很团结,特别是山东足球队,虽然每位队员都不是非常出色,但是他们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经常取得好的成绩。恰巧罗杰也是位球迷,两人直侃得天昏地暗,下车后互留了通讯地址。在罗杰的介绍下,叶华认识了很多球迷,其中有一位就是她这次南下准备争取的客户吉,吉和罗杰关系很不错,于是叶华轻松地完成了这次推销任务,为公司赢得了一家大客户,更值得高兴的是,结交了许多朋友。
两个意气相投的人在一起才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慨叹,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因此,我们在和陌生人交往时,不妨多寻求彼此在兴趣、性格、阅历等方面的共同之处,使双方在越谈越投机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关于对方的信息,迅速拉近距离,增进感情,往往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间接赞美对方
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对陌生人直接的赞美会显得矫揉造作、不伦不类。我们不妨盛赞与对方密切相关的其他事物,以此表现自己对对方眼光独到、经营有方的欣赏。
某市文化单位要建一座影剧院。一天,公司经理正在办公,家具公司李经理上门推销座椅。一进门便说:“哇!好气派。我很少见过这么漂亮的办公室,如果我也有一间这样的办公室,我这一生的心愿就满足了。”李经理就这样开始了他的谈话。然后他又摸了摸办公椅扶手说:“这不是香山红木吗?难得一见的上等木料。”
“是吗?”王经理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并说:“我这整个办公室是请深圳装潢厂家装修的。”又亲自带着李经理参观了整个办公室,介绍了计算比例、装修材料、色彩调配,兴致勃勃,满足之盛,溢于言表。
如此,李经理自然可拿到王经理签字的订购合同。同时,互相都得到了一种满足。
李经理没有直接赞赏王经理有品位、有见地,而是称赞王经理办公室的豪华气派,令对方备感自豪,兴致大发,于是拉近了与陌生人之间的感情。
坦白地介绍自己
当我们面对希望结识的陌生人时,可以抛弃不必要的顾虑和过多的遮饰,坦白地向对方介绍自己。
我国著名作家张恨水有一次应邀到成都大学作演讲,他是这样开头的:今天,我这个“鸳鸯蝴蝶派”作家到大学里演讲,感到很荣幸,我取名“恨水”不是什么情场失意,我取名“恨水”是因为我喜欢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词《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我喜欢这首词有“恨水”二字,我就用它作为笔名了。
张恨水的演讲以解释自己的名字为开场白,短短的几句话既澄清了听众心中的迷雾,使这些青年学生为大作家的纯朴、坦率而折服,可谓一举两得。
多提及对方熟悉的事物
熟悉的事物总能唤起人们心中强烈的温馨感和怀旧情绪。当我们与陌生人交谈时,如果尽说一些对方知之甚少的话题,只会使两个人更加疏远;相反地,如果能根据对方的背景,多谈一些对方熟悉的事物,则能够经常勾起对方的回忆,使其“爱屋及乌”,对自己产生亲切熟稔之感。
美国人赛珍珠在“二战”期间,曾发表过对中国人民的广播演讲,这篇演讲深深地打动了中国人的心。在演讲中他是这么说的:“我今天说话不完全站在一个美国人的地位,因为我也是一个中国人。我一生的大半时间,都消磨在中国。我生下3个月,就被父母带到中国去了。我开口说话的时候,又是先说的中国话。我小时跟着父母,并没有住过什么通商大埠。十数年间,我们到的地方是浙江、江苏、江西、湖南、安徽、山东各省的小城市、小村庄,清江浦、镇江、丹阳、岳州、蚌埠、徐州、南宿州……这些地方,是我最熟识的。可是我最爱的,是中国的农田乡村。以后我长大了,又在南京住了17年。我曾亲眼看见南京在几年之内,由一个古旧的城市变成一个新式的首都。但是无论我住在什么地方,我与中国人相处,都亲如同胞。因为小的时候,我的游伴是中国孩子;成人以后,来往的又是中国的朋友们。现在我人虽已归故国,心中却没有忘掉旧日的朋友。所以今天我要从这两种地位说话。我既在中国长大成人,又在美国住了多年,受了双方的教育,有了双方的经验,我觉得我是属于两个国家的。我可以为两个国家说话。8年前,我回美国来。美国人对中国人的观念是怎么样呢?非常的好。我一开口说到中国,他们都点头说:我们喜欢中国人。”
赛珍珠一再提及中国人熟悉的地名,强调自己与中国人关系密切,对于听众而言,这些熟悉的地方的风土人情和自己的种种经历立刻历历在目,而一个陌生的外国演讲者此时似乎也成了曾经同行的旅伴,国籍的界线模糊了,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拜访是一件经常性的工作,那么怎样让拜访做得更得体、更具效果,是必须考虑的事情。以下是一些应该了解的拜访的原则。
突然拜访是失礼行为
拜访别人之前,先以电话联络约定时间,这已是普通常识,而在繁忙的生意圈里,尤其注重这一点。
现在的生意人对于时间的安排,已经到了分秒必争的地步。区区5分钟、10分钟,对你来说也许不算什么,却可能造成对方的严重困扰。例如,工作中断,或在那之后的行程无法连贯。总之,任何人都不会欣赏这样的做法。
至于时间的安排方面,应尽量配合对方的情况。原则上,如果对方的地位很高,而且工作忙碌,应提早联络约定拜访的时间。不过相对地,约得越早,其间发生变卦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要把握理想的时间。
提早5分钟到达拜访地点
当你前往别的公司拜访时,你所代表的并不只是自己,而是代表整个公司的形象。因此,你的言行举止必须要得体,否则就会损及公司形象。
首先是在拜访之前,必须先以电话与对方取得联系,这是基本的原则。此外,事先和对方约好的时间、地点一定要严格遵守。
严守时间是与人会面的必要条件。如果对方是重要的人物,其行程表多半排得很紧凑,即使只迟到5分钟或10分钟,亦足以在对方心目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出发前应将交通阻塞或其他意外因素考虑在内,比约定时间至少提早5分钟,最好是提早10分钟抵达。抵达后不妨顺便把预备和对方讨论的内容复习一遍,而以从容不迫的姿态出现。
万一中途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时,预料将会延迟抵达或必须取消会面,应尽早与对方取得联系,重新约定面谈时间。
生意拜访不宜久留
当谈话结束之后,不必急着立刻起身告辞。有的时候对方正好很空闲,很希望你留下来陪他聊聊天儿。这时候对方会制造话题,你只要附和对方的话题就可以了。
你不必太过于顾虑对方,因为深怕起身告辞是件失礼的事,而唠唠叨叨说些不相关的话,这样反而更让对方为难。是你去拜访对方,你不主动起身告辞,对方也不能请你告辞。只是,告辞必须要有技巧,最好不要自己说:“今天就到此为止吧!”你可以表示:“如果没有问题的话……”对方就会说:“没事了,那么今天就这样了。”然后你再起身告辞,这也是一种礼貌。
有的时候对方会送你到大门口,或是为你拉开大门说:“请!”这个时候你可不必礼让,就大大方方地走出去好了。有时候,对方只是意思地送你一下,所以在电梯门口或走廊上,你就可以向对方表示:“你请留步!”如果对方接受,他就会说:“那您慢走。”如果对方想要送你到大门口,他就会表示:“没有关系,我送您出去。”这时你也不必坚持,就让对方送你到大门口,再向对方致谢也无妨。
如果对方的谈话延长,眼看很可能会超出预定的拜访时间,应如何处置呢?
首先是考虑接下来预定的事情重不重要或紧急与否,若必须按时处理,只好以委婉的语气告诉此刻的拜访对象,说明自己几点钟另有要事,非赶回去处理不可。言谈之间要顾及对方的立场,别让人误以为你厚此薄彼。
如果此时所讨论的事项尚未解决,而有必要继续加以研讨,则不妨顺便约定下次的会面时间和地点。
相对地,假使接下来的预定行程不如眼前的事情重要,则必须要求暂时离开,打电话联络预定拜访对象或打电话说明自己目前的状况。
有人以为,朋友之间就要亲密无间,称兄道弟,甚至要成为“死党”。其实,多数朋友只是普通朋友,真正可称为“死党”的朋友并不多。
但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发现,一些“死党”到后来还是散了,有的是“缘尽情了”式地散,有的则是“不欢而散”式地散,无论怎么散,就是散了。
人能有“死党”是很不容易的,可是散了,却又非常可惜。
而“死党”一散,尤其那种“不欢而散”地散,要再重新组“党”是相当不容易的,有的甚至根本无再见面的可能。
人一辈子都不断在结交新的朋友,但新的朋友未必比老的朋友好,失去友情更是人生的一种损失,因此,人们要与好朋友“保持距离”。
这话听起来是有些矛盾,好朋友才应该常聚首,保持距离不就疏远了吗?
问题就出在“常聚首”上,很多“死党”就是因为一天到晚在一起,所以才散了。为什么呢?
人之所以会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感觉,之所以会有“死党”的产生,是因为彼此的气质互相吸引,一下子就越过鸿沟而成为好朋友,这个现象无论是异性或同性都一样。但再怎么相互吸引,双方还是会有些差异的,因为彼此来自不同的环境,受不同的教育,因此人生观、价值观再怎么接近,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当二人的蜜月期一过,便无可避免的要接触彼此的差异,于是从尊重对方,开始变成容忍对方,到最后成为要求对方。当要求不能如愿,便开始背后的挑剔、批评,然后结束友谊。
很奇妙的是,好朋友的感情和夫妻的感情很类似,一件小事也有可能造成感情的破裂;我有一位朋友,他和租同一栋房子的房客成为朋友,后来因为对方一直不肯倒垃圾,他认为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于是愤而搬出去,二人至今未曾再往来过。
所以,如果有了“好朋友”,与其太接近而彼此伤害,不如“保持距离”,以免碰撞。
人说夫妻要“相敬如宾”,如此自然可以琴瑟和谐,但因为夫妻太过接近,要彼此相敬如宾实在很不容易。其实朋友之间也要“相敬如宾”,而要“相敬如宾”,“保持距离”便是最好的方法。
何谓“保持距离”?
简单地说,就是不要太过亲密,一天到晚在一起,也就是说,心灵是贴近的,但肉体是保持距离的。
能“保持距离”就会产生“礼”,尊重对方,这礼便是防止对方碰撞而产生伤害的“海绵”。
有时太过保持距离也会使双方疏远,尤其是经济社会,大家都忙,很容易就忘了对方,因此对好朋友,也要打打电话,了解对方的近况:偶而碰面吃吃饭,聊一聊,否则就会从“好朋友”变成“朋友”,最后变成“只是认识”。
也许你会说,“好朋友”就应该同穿一条裤子,彼此无私。
能这样想很好,表示你是个可以肝胆相照的朋友,但问题是,人的心是很复杂的,你能这么想,你的“好朋友”可不一定这么想;到最后,不是你不要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朋友不要你。更何况,你也不一定真的了解你自己,你心理、情绪上的变化,有时连你自己都不能掌握。
所以,为了友谊,为了人生不要那么寂寞孤单,好朋友应保持距离。
送礼也是一份关爱,一份情谊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雪中送炭”,还有个典故叫做“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送礼既然是一门艺术,那么礼物的轻重便不该是以金钱来衡量的。从这种意义上讲,送礼送的是一份关爱,一份情谊。
那么,究竟该送什么样的礼物呢?这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般情况下,礼物的挑选应该经过认真考虑,做到新颖别致、别出心裁,以使收到礼物者过目不忘,留下深刻印象。来看下面几个方法的效果:
锦旗、匾额的妙用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在现实生活中,作为社会中的人,上至公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多逃脱不了“名利”二字的纠缠。名、利、名利,名摆在第一位,利倒在其次了。人都是虚荣的,现实生活中沽名钓誉之辈比比皆是——而送锦匾牌旗之类是不触犯王法的,而且可以招招摇摇挂在醒目位置。送者大张旗鼓、冠冕堂皇,受者更是“明目张胆问心无愧”。如此一来热热闹闹皆大欢喜,无形中便联络了感情。
药品的关怀
药,可以医病,却不可以医愚。现实社会中身在高位的,多是年近花甲名宿,人既年老体衰,各种病症便找上门来。于是成了医院中的常客。有心计的送礼者,此时不会送各色水果或糕点补品,因为这些东西送的人太多,不会受到重视。那么,不妨就送药或药方。
送药的关键在于要了解对方病情,最好能不遗余力,恰好送上某种特效药,使人一吃见效。这样的药有吗?绝对会有,正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送礼者要因势利导,一方面要宽解病者的心情,另一方面还要设法使其虚荣心得到满足。如能让伤病员体会到自身的举足轻重作用,病情立马就会减去三分。
贺卡的妙用
小小一张贺卡也是有妙用的。在多数人们的意识里,贺卡首先是一份纯净的礼物,是一种纯净的问候,施者无需多浪费金银,要者更无需提心吊胆。贺卡代表着一种友谊,它使人显得高尚,使人想起那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千古名言。至于是不是君子,是不是淡如水的交情,那就只有自己才知道了。
贺卡代表着友谊,一个人收到贺卡的同时也显示着他人际关系的好坏——从这种意义上看,几乎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多多的问候,以此来确信自己已有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张贺卡本身是无足轻重的,收卡者所看重的是卡片的潜在价值,即:有人想着我,我是重要的。
敬送花束的艺术
“鲜花”和“掌声”是经常被人联系在一起使用的两个词,这并不奇怪。因为这两个词表示“成功”的意思,同时还有“尊敬”和“祝福”的含义在内。送人以鲜花,也就是给人以祝福和成功了。也正因为如此,大凡世间饮食男女,少有会拒绝一束美丽的鲜花的。当然,因为花束所表达的意义不同,送花时需有个忌讳:千万别表错了情,闹出笑话。比方说玫瑰,多数情况下表示着爱的信物,是不能随随便便送的。
现在,让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几种花所代表的含意:
马蹄莲:代表着崇高和肃穆。一般情况下,送给长者或领导表示自己的尊敬,同时可搭配松柏枝,有祝福健康长寿的意思。
兰、梅、竹、菊:兰花是幽静脱俗的象征;梅、竹是人所共知的岁寒三友中的二友,菊花也是很富意蕴的品种。一般来说,这四种植物被视为清高、风骨、气节的象征。因此,可送给师长或有相当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等,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敬意。
步步高和满天星:步步高有步步高升的意思,配以满天星作陪衬,祝人高升的意思便更明显了。因此,这种花可送给事业上正在飞速发展的人物。
寻常礼物
烟酒糖茶糕点水果,这类的礼物一般少有人送了,一是送者会自觉拿不出手,二是收者更不稀罕。因此,这种礼物多是要被挡在门外的。虽说是当官儿不打送礼的,但谁都不愿因这些寻常物品损了自己的清白。近年来,社会上掀起了一般送补品的热潮,甲鱼人参都大补,送些补品,无异于送去了一份健康。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